论包景彦的“无王”思想

论包景彦的“无王”思想

一、试论鲍敬言的“无君”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智[1](2021)在《汉晋政治中的有为无为之争》文中指出有为与无为之争,是汉晋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王充以黄老为先导,以"疾虚妄"为宗旨,以天道自然无为为思想武器,对汉代谶纬之学的种种神秘附加施以总攻击,以期返回到"恬淡无欲,无为无事"的本来面目。二,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斗争。郭象在贵无与崇有基础上实现了两者的调和:身在魏阙之上,心在山林之中;游外以弘内,齐一而逍遥。一切皆自然,自然的就是必然的,必然的就是当然的。无为哲学可以起到"有为"的作用。三,东晋时鲍敬言与葛洪关于有君无君的辩论。这场政治理论交锋,反映了当时君主骄奢淫逸,大量靡费社会财富;官吏加收赋税,百姓不堪重负的社会现实。无君论幻想至德之世,实际上是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葛洪对它的反击,发抒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根本观点。

葛志毅[2](2020)在《《列子·杨朱》与杨朱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列子·杨朱》篇虽为晚出文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纂集者应掌握了大量流传下来能够反映杨朱真实思想的原始资料,可是其纂集中显然又未能完全掌握杨朱轻物重生、全性保真的道家自然主义性命论真谛。如《杨朱》篇纵欲思想乃对杨朱顺性适欲之乐生观念理解偏颇所致,其中可见庄子虚无放任思想影响下的魏晋士风。其他如涉及到的"名实"及"君臣道息"等问题,亦无不可见魏晋以来之思想影响的痕迹。

何繁[3](2020)在《天理自然:郭象君主观念的一个新诠释》文中研究表明有君与无君乃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论辩。郭象持有君的论点,且认为君主当无为。现代学者萧公权指出郭象这种观点存在矛盾,因为君主既然无为,那么政治的运行是否必然需要君主?本文认为,郭象的君主观念可以通过其自然哲学得到圆融的解释。郭象一方面认为君主须通过无为来使万物各自完足其自然之性;同时又强调君主的有为,即:君主自身需贤能、具备良好的鉴别力,识别人才,使社会更好地运行。关注到君主有为的层面,方能更全面地理解郭象的有君论。

吴祥军[4](2014)在《《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抱朴子外篇》是晋代葛洪创作的一部子论,它成书于永嘉南渡前后,既体现了当时中国南北思想的冲突和融合;又反映了社会激变下士人对传统与时俗的反思与重构,在这种反思和重构中,先秦诸子、两汉经学以及魏晋玄学和神仙道教思想都被吸纳进思想体系的建构中,使得该书呈现出极为独特的思想风貌,因而对该书进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和有价值的。本文主要对葛洪的儒道观念、政治思想体系、圣人观念、尚明思想、隐逸思想和重文思想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抱朴子外篇》的创作背景。从汉代大一统政权的离析、魏晋刑名学和玄学的兴起和神仙道教思想的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抱朴子外篇》创作的政治背景、思想背景和宗教背景。又结合葛洪的家世出身、师承学统和朋友交际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抱朴子外篇》创作的具象化背景。并试图呈现《抱朴子外篇》思想与这些背景之间的潜在联系。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抱朴子外篇》内外篇的划分和思想倾向问题。关于《抱朴子外篇》的思想倾向的争议问题,本文认为葛洪对儒家和道家认识与先秦两汉和隋代以后不同。葛洪区分儒家和道家的根据不是致治途径的不同,而是最终达至的目标的不同,是世俗与神仙的不同,而不是治国理念的不同。因而要有历史的观念,不能削足适履的将《抱朴子外篇》简单的定性为儒家或道家。第三章主要剖析了《抱朴子外篇》的政治思想。分析了葛洪的关于君主存在合理性的论证及其明君思想;论述了葛洪关于人才察举和鉴别的思想;剖析了葛洪刑法思想的特色及其成因。第四章重点剖析了葛洪的圣人观和尚明思想。葛洪的圣人观是对两汉以来圣人观的颠覆,他以“人事之极号”的圣人观取代汉儒全知全能的圣人观,使得士人的理想人格开始摆脱治国平天下的治世之圣人的限制,有了更加多元化选择的自由。葛洪用“明”取代“仁”作为他的《抱朴子外篇》的核心理念,是对两汉以来儒家尚德思想积弊的反动,是用法家公正之“明”矫正汉末以来以私关系建构的社会秩序。第五章主要讨论了葛洪的隐逸思想。在追溯隐逸源流的基础上,对葛洪隐逸思想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讨论了葛洪隐逸思想中隐者与神仙结合的特征,剖析了葛洪对隐逸与政权关系调和,分析了葛洪关于隐与时关系的讨论。第六章论述了《抱朴子外篇》的社会批判思想。主要从批判放达之风、交游之风以及酗酒之风着手,展现葛洪思想中迥异社会流俗的一面。第七章论述了《抱朴子外篇》的博学思想、重文思想和贵今思想。本文认为葛洪德粗文精和文德皆本的观念,不但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还对中国古代士人摆脱对政治的依附,获得更加独立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张丽君[5](2013)在《魏晋道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魏晋是我国历史上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道德观念经历了一个从衰落崩溃到重新建构的过程。本文试图将魏晋时期道德观念的崩溃与重构置于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之下,研究探讨这一时期道德观念崩溃与重构的过程,希望能够更准确的把握问题的实质,能够更加充分的揭示其丰富的内容和更加深入的总结历史经验,为探究历史上转型时期的道德观念的重建提供理论和借鉴。两汉儒家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阐述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其他各家思想,建构了天人感应神学,形成了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观念。经过石渠阁会议和白虎观会议的整顿,官方儒学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道德观念成为当时社会乃至后世通行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为了维护政权,统治阶级将儒家思想确定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体系。魏晋时期儒家道德观念的崩溃。儒学发展到东汉末年逐渐衰落,天人感应神学的瓦解,滋生于其内的道德观念也随之而削弱。本章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儒家道德崩溃的因素: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解体、军阀混战使皇权遭到猛烈的冲击,儒家道德中君为臣纲的观念遭到动摇;思想上,这一时期出现的无君论思潮认为君王之制是制造罪恶的罪魁祸首,否定了君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灾异、战乱带来的死亡恐惧使人们的个体意识觉醒,道德不再是士人竞相追逐的目标,任诞放纵,及时行乐,反道德行为盛行。魏晋时期,道德规范的缺乏,儒家思想所建立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处于不断被冲击的过程之中。道德重构。名教的虚伪不实,社会的道德危机要求思想家们在理论上给予回应。在儒家道德规范的虚伪性被认清与打破的过程中,新的道德观也在探索与重建中。分别介绍从王弼到阮籍、嵇康,裴颁、郭象,再到葛洪、张湛等人为道德重构做出的努力,他们试图从儒家、道家、宗教等思想中汲取、吸收有利于自身的理论,希冀为重新构建新的道德规范添加内容,整个魏晋时期始终处于这种不断摸索重建的过程之中。从正始时期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开始,经竹林时期阮籍、嵇康抛弃儒家道德提出的“越名教任自然”,西晋时期裴颁强调儒家道德精神发崇有论,“弃自然任名教”,郭象探讨得出的“名教即自然”,葛洪针对道德衰败,宣扬儒家道德的思想,到东晋后期张湛的儒道融合理论止,正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个体与社会分离的时期,人们重点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个体价值的实现,精神意境的追求等等问题,通过思想家们不断探索,逐渐协调,并且利用佛道二教的理论,不仅解决了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矛盾,还比较圆满的解决了人们的死亡恐惧问题,更重要的是建构了新道德理论的基本框架。士人逐渐由对外物的反抗超越转为对内心宁静闲适境界的追求,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追求一种艺术化的审美人生,以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超然和洒脱为最高的人生境界。魏晋时期的道德观以与两汉名教所没有的宽松、率直、真性、自然使人们在精神归宿的意义上实践了名教与自然的统一。

李师胜[6](2013)在《魏晋前道家无为思想的政治价值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以科学与民主为代表的一系列西方政治价值引入中土的速度逐渐加快,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政治民主化进程,这一发展与进程构成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主流。同时,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则被诸多知识分子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在认识上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批判固然利于清除国民思想中的身份等级观念和专制思想的影响,可另一方面也会使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合理内容,譬如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思想,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均衡的哲学思维,以及治国安邦之术等等被摒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文化领域前进的步伐却没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处于国民思想核心的价值观层面进步缓慢。关于这一点,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可以窥见一斑。故而重新建构国民价值观的问题便突显出来。从政治生活的视角看,则是如何建构公众的政治价值观。就这个意义而言,合理地认知现代西方的政治价值,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政治价值,无疑是重塑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价值观的开端。西方的政治价值,诸如民主、自由、平等、秩序、正义等,作为普适价值,是清末以来诸多仁人志士争取的对象,当然亦是构建国民政治价值观的导向与核心层面。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道家“无为”思想中的传统政治价值意涵,及其与西方政治价值意蕴的相通之处,以考察其是否有助于当代国民政治价值体系的构建。魏晋前道家的“无为”思想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将以此为线索,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政治价值研究方法予以探讨。一是老子的“自然无为”。即因顺自然,不干扰万物的发展。老子是无为思想的首倡者,其无为思想被后世的诸多思想家吸收并发扬。但是,其中原始思维的成分过于浓厚,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使得老子的自然无为很难成为一种传统政治价值。不过,其中蕴含着有限政府与自治的思想,这是老子对时政的经验总结,与现代民主、自由、法治等价值要求极为相像。二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逍遥无为”和极端化的“无君无为”思想。“逍遥无为”主要内涵是超越现实而安于外部环境,无心于治国而追求内心的虚静、安闲。作为一种乱世全身哲学,其过于注重自我保存却否定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但庄子思想中蕴含的哲学上的自由、平等精神,可以视为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的基础。虽然庄子后学的无君派与魏晋时期的“无君无为”思想含有更多的非理性成分,但是其中蕴含的反权威精神则是中国历史上反权威思想的典型代表。三是黄老派的“通而无为”。即不以个体的嗜欲与私志干扰事物的发展,在因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黄老学者在融合诸家思想的基础上,对道家无为思想的总结,可以说是道家无为思想成熟的标志。西汉初年,黄老派的无为思想亦成为统治者的官方政治哲学,促成了“文景之治”的达成。故而,“通而无为”是中国传统的政治价值——无为思想的典型代表。同时,“通而无为”某种程度上蕴含着法治形成的思想条件——自然法思想。

胡展志[7](2010)在《魏晋无君思想述论》文中认为魏晋无君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丰富了魏晋时期思想领域的内容,同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魏晋无君思想家试图从君主制度本身来探讨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无君思想并设计了一个个无君的理想社会。这一时期无君思想的内容丰富,或充满哲理、饱含诗意、或充满幻想与向往。然而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封建社会里,它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斥之为异端,而未能登堂入殿。虽然魏晋无君思想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它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涂上了一层最为清新、奇异和绚丽的色彩。嵇康、阮籍、鲍敬言、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无君思想的典型代表。本述论尝试一是从宏观方面把魏晋无君思想放在魏晋时期特定的大环境之下,从政治、经济、思想、现实等方面来分析和阐述无君思想盛行的原因;二是从微观方面通过对嵇康、阮籍、鲍敬言、陶渊明等人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进行分析,阐述其走上无君之路的原因。通过解读他们的诗文着作,挖掘其各自无君思想的内容。在研究嵇康、阮籍、鲍敬言、陶渊明等个人无君思想的同时,注意把握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阐述他们各自思想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力求全面解读魏晋无君思想。本述论通过五个部分来解读魏晋无君思想。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近年来学术界对魏晋无君思想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总结与回顾,以及选题依据与意义。第二部分是简要概述魏晋前的无君思想。第三部分是本文一个重要的创新部分——魏晋无君思想产生的根源,本人从政治、经济、思想、现实依据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解读魏晋无君思想产生的根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魏晋时期代表人物及其无君思想,把魏晋无君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产生与发展阶段、高潮阶段、消退阶段,全面阐述魏晋无君思想。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重点阐述魏晋无君思想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范江涛[8](2010)在《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文中研究说明葛洪,魏晋着名士人,道教外丹学派集大成者,其所着《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学界对于《抱朴子内篇》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大多已成定论,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抱朴子外篇》中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等。在第一章中,主要讨论了葛洪本人的史实,以及对《抱朴子外篇》进行文本统计分析。关于葛洪本人的史实讨论,主要集中于葛洪卒年的问题上。由于史料记载互异、真伪难辨等原因,学界对于葛洪卒年主要有两种看法,即八十一岁说和六十一岁说。通过仔细研究相关原始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六十一岁说出现较早,八十一岁说其所依据的《神仙传》材料,很有可能为后人写入。与八十一岁说一起出现的,是关于葛洪“尸解”的传说;“葛洪八十一岁尸解成仙”一说,标志着葛洪在道教史上地位的确立。由于《抱朴子外篇》思想驳杂,因此从整体上把握殊为不易。本章从基本的统计入手,就文字统计而言,各章之间字数相差悬殊,除了因为古籍散佚的因素之外,大致可以看出,其中字数相对较多的十三章,是《抱朴子外篇》着重讨论的内容;就次序分析而言,位于“学”“教”两章(《勖学》、《崇教》)之前《嘉遯》《逸民》两章,地位十分重要;就各章内容对比分析,其中内容关联出现的部分,例如《嘉遯》/《逸民》、《君道》/《臣节》等章,也是重点讨论对象。在第二章中,主要讨论了《抱朴子外篇》中的言行观、人生观和隐逸观。在第一节里,通过分析“言”与“行”,我们可以发现,葛洪主张重“言”、慎“言”、“言重于行”。这一主张即是对先秦以来言行观的继承,也是魏晋时期特定历史形势的产物。在第二节里,对于葛洪的人生观加以分析,认为《抱朴子外篇》中所提出的“立德”、“立言”是葛洪的人生目标,“立功”在当时并不是合适的方式,这与西汉以来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完全不同。在第三节里,我们对于葛洪的隐逸思想加以细致分析,提出“重生”等主张;隐逸的目的也并非对抗政府权威,而是从基层教化入手,力图重建士风;由于社会动乱,隐逸亦是士人实现人生观的重要方式。在第三章中,主要讨论了《抱朴子外篇》的政治思想,主要分为“有君论”、“君臣论”、“礼刑论”、“举贤论”四个方面。在“有君论”里,批评了鲍敬言的无君主张,认为君主的出现是必要的,也是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在“君臣论”中,描述了理想的“君”、“臣”素质,并对臣废君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礼刑论”中,提出礼主刑辅的治国方式,“礼”也需要删繁就简,以避免流于形式主义,同时主张恢复肉刑;在“举贤论”中,认为君主应该从士人中选拔贤人以治理国家,并提出了具体的选拔方式,对于基层官吏尤其应该加以重视。在第四章中,主要讨论了《抱朴子外篇》的文化思想,分为“社会批判”、“仁明论”、“贵今论”、“重文论”四个方面。葛洪对于世风是十分失望的,认为当时浮华交游、酗酒成风、待人无礼,这都是需要靠“礼”和“学”来改变的。在“仁明论”上,主张“明”高于“仁”,这是与传统儒家思想互异的,因此也收到了后世学者的非议。在“贵今论”中,主张历史是进化的,因此不可以执泥古代。在“文章论”中,认为文章今胜于古,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和实用性,尤其是子书应该大力发展。在第五章中,讨论了《抱朴子外篇》中的儒道关系和对诸子的反思。在“儒道关系”上,首先对“儒”“道”二者的概念加以分析分类,由于《抱朴子外篇》和《抱朴子内篇》的内容侧重不同,因此造成前者认为儒家思想是重于道家思想,而后者则是恰恰相反。对于诸子的反思,主要体现于对于老庄、墨子和杨朱的深刻认识:对于老庄,相对而言称赞老子非议庄子;对于墨子,葛洪的理解十分深刻,不但在节葬等方面赞同,在言行观上以及“辨/辩”方面,都继承了墨子的思想;对于杨朱,则赞同其“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

刘明辉[9](2010)在《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文中提出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经学逐渐衰落,到魏晋之际兴起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学界通常称之为“玄学”或“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基本特征是融合儒道,反映在士人身上则是徘徊于儒道之间。近二十年来,魏晋玄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既有对玄学命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对玄学人物的专门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第一,玄学并不足以概括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在玄学之外还有非玄学思想;第二,玄学思想本身也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在不同的玄学家身上,儒道两家思想要素所占的比重不同,其政治立场和学术观念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的宗旨是,从宏观上和总体上对魏晋思想作鸟瞰式的概括和描述,并勾勒出魏晋士人的不同类型。根据我们的研究,魏晋士人的政治心态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传统儒家型。此种类型以傅玄、袁准为代表。传统儒家型士人乃因革儒学、救时补弊的通变之儒,他们积极借用其他学派的思想改铸儒学以适应社会现实的突变,儒学由此获得革新并得以延续。傅、袁二人思想的主流是传统儒家,然而,受社会思潮影响,他们还带有三国时期名法思潮余波之意味,也沾染了一些玄学色彩。傅玄诗文中便透露出玄学思想的印迹,袁准本人与玄学名士阮籍私交甚笃且亲自参与才性之辩的大讨论。第二种类型,以道反儒型。此种类型以阮籍为代表。阮籍乃徘徊儒道、外达内忧的玄学名士,其放达任诞之行为多与儒学和名教相悖,完全是一副以道反儒的派头。然而,阮籍放达的表象之下掩藏着深重的忧惧,其放诞既蕴含着自污以自保的意味,又借此表达对时政的强烈愤慨,由此可见阮籍思想之根基仍然是儒家。阮籍对个体生命和现实社会都抱有强烈的关怀,这种双向度的价值取向是其思想矛盾、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第三种类型,儒道调和型。此种类型以山涛、魏舒、羊祜、张华、王戎、王衍等人为代表。这些士人并不逃避政治,他们为官或尽职尽责或仕不事事,生命关怀与社会关怀能够在他们身上得到和洽的统一。此类士人虽无玄学理论着述传世,但是其兼得入世与心达的实际表现说明他们“受用”了玄学。魏晋之际许多世家大族属于儒道调和型,他们主动成为玄学思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玄学化是其融入上流社会阶层、保持家族兴旺的必由之途。第四种类型,隐而不仕型。此种类型以陶潜为代表。魏晋时期出现规模较大的隐士群体,陶潜便是以隐逸田园而着称的士人。魏晋隐士群体从愤政抗争而隐逐渐转变为顺性保真而隐,陶潜本人屡仕而终隐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便是魏晋隐逸发展史的缩影。陶潜原本将人生价值寄寓儒家政治理想的实现之中,无奈处处碰壁的窘境迫使他从社会关怀转入生命关怀,隐而不仕遂成为官场失意者普遍选择的生活方式。以上四种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就对儒家学说的态度看,从第一种类型到第四种类型之间显示出逐渐疏离儒家思想的倾向。傅玄、袁准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改革者,其坚守儒学的立场和观点自不待言;阮籍“以道反儒”亦可视为用道家之“自然”矫儒学与名教之偏,徘徊于儒道之间的阮氏有悖儒之名而无远儒之实;山涛等庙堂之士将儒道二家思想调和于己身,他们不像阮籍那样执着于儒家政治理想和价值理念,也就比阮籍更加离儒而向道;陶潜身上的儒道因素不构成明显而尖锐的矛盾,陶氏只是保持儒家伦理底色而已,他将生命关怀置于社会关怀之上,儒家政治理想在其心中大幅消解而道家全性保真意识颇为增强。与此同时,上述思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时间关系,即从第一种类型向第四种类型演变的倾向,而不是相反。虽然在特定历史横切面上来看,以上四大类型共时性存在,但是,从长时段发展来看,他们有着历时性的演进关系。士人身上儒道要素的构成比重和相互关系不同,由此外化而产生的社会关怀和生命关怀的向度和力度也就不同,因而便产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士人政治心态。

李中华[10](2010)在《葛洪《抱朴子外篇》儒学思想辨微》文中研究表明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历来被研究者看成是"杂家",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定论,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仔细研读原文和受评论家影响造成的。我们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抱朴子外篇》的原文,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可以得出《抱朴子外篇》不同于《内篇》的思想倾向的结论。《内篇》属道家,而《外篇》属儒家。从《外篇》提炼出的"夫唯无礼,不厕贵性"、"崇教勖学,精六经之正道"、"量材授官,贵贤任能"、"诘鲍论君,辨证古今"等命题,可以看出完全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范畴。《抱朴子外篇》儒学思想有两个特点:一为"驳难",二为"通释"。

二、试论鲍敬言的“无君”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鲍敬言的“无君”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汉晋政治中的有为无为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谶纬与疾虚妄
二、名教与自然
三、有君与无君

(2)《列子·杨朱》与杨朱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杨朱》与杨朱思想辨析
二、对《杨朱》所涉及几个问题的辨析
    (一)关于《杨朱》与“名实”问题
    (二)《杨朱》篇论及的“君臣道息”问题
    (三)关于老庄与放荡纵欲思想之蔓衍流行
结语

(3)天理自然:郭象君主观念的一个新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
二、魏晋之间无君与有君的论辩
    (一)阮籍的无君论点
    (二)鲍敬言的无君论点
    (三)嵇康的有君论点
三、郭象的君主观念
    (一)郭象对君主起源的讨论
    (二)郭象的自然观念
    (三)如何从自然观念的角度理解君主的起源
    (四)如何从自然观念的角度理解君主的责任
四、结语

(4)《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背景研究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政治背景:世袭、世族与大一统政权的离析
        二、思想背景:刑名学与玄学
        三、宗教背景:分化合流,清整道教
    第二节 葛洪的家世、师承与交游
        一、葛洪的家世出身与其思想立场
        二、葛洪的师承与儒道兼修的学派特征
        三、葛洪的交际与《抱朴子外篇》成书的关系
第二章 内、外篇之别与葛洪的儒、道观
    第一节 名教即是自然——内、外篇划分的解读
    第二节 《抱朴子外篇》的思想倾向与葛洪的儒、道观
        一、《抱朴子外篇》思想归属的三种观点
        二、同途殊归:魏晋儒道之别与《抱朴子外篇》的思想归属
第三章 “外以治国”思想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明君:《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君主存在的合理性:天命、争竞与自然
        二、理想的君主:明君
    第二节 审举:葛洪的人才思想
        一、望形难以得神:反对轻易品鉴人物
        二、考察与策试:从察举到科举的潜变
        三、人才使用问题
    第三节 《抱朴子外篇》的刑法思想
        一、刑法的重要性
        二、刑法的使用
        三、《抱朴子外篇》尚刑原因分析
第四章 葛洪的圣人观与尚明思想
    第一节: 葛洪的圣人观与理想人格
        一、葛洪的圣人观:人事之极号
        二、理想人格:内以修身,外以治国
    第二节 葛洪的尚明思想
        一、葛洪尚明的主观意图
        二、葛洪尚明思想提出的客观条件
第五章 《抱朴子外篇》的隐逸思想
    第一节 隐逸溯源
    第二节 《抱朴子外篇》隐逸思想的独特性
        一、怀冰先生:隐者与神仙的融合
        二、逸民:吊诡的王臣
        三、隐显任时:隐逸与时的关系
第六章 社会批判思想
    一、批判放达之风
    二、批判交游之风
    三、批判酗酒之风
第七章 博学、重文与贵今思想
    第一节 博学思想
        一、汉末博学风气
        二、葛洪的家学渊源
    第二节 德粗文精:《抱朴子外篇》的重文思想
        一、太上立德与死而不朽
        二、文德皆本与德粗文精
        三、葛洪重文思想的理论前提与主观动机
    第三节 贵今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一: 葛洪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抱朴子外篇》的版本源流

(5)魏晋道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概念及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两汉儒家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儒家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确立
    第二节 两汉儒家道德与大一统政权
第二章 魏晋时期儒家道德观念的崩溃
    第一节 儒家道德观念崩溃的时代因素
    第二节 儒家道德观念出现危机
    第三节 儒家道德观念趋于瓦解
    第四节 儒家道德观念面临崩溃
第三章 魏晋时期道德重构
    第一节 道德重构的发端
    第二节 嵇康、阮籍的“越名教任自然”
    第三节 “弃自然任名教”到“名教即自然”
    第四节 葛洪道教思想到张湛儒道融合
    第五节 道德重构后的审美人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魏晋前道家无为思想的政治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政治价值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无为思想的研究综述
        1.2.3 西汉中期至魏晋无为政治思想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思路与框架
第2章 春秋时期老子开创的“自然无为”
    2.1 “自然”“无为”的内向解释和外向拓展
        2.1.1 “自然”“无为”的形上根据与概念解析
        2.1.2 “自然无为”中蕴含之治术
    2.2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政治价值考量
        2.2.1 “自然无为”思维模式与所含思想探析
        2.2.2 “自然无为”的有限政府与自治思想
第3章 《庄子》发展之“逍遥无为”及走向极端的“无君无为”
    3.1 “逍遥无为”概念探析
        3.1.1 庄子“无为”思想的形上根据
        3.1.2 “逍遥”“无为”内涵
    3.2 “逍遥无为”的政治价值考量
        3.2.1 注重个体的保存而消解现世生活的意义
        3.2.2 哲学上的自由与平等意涵
    3.3 “逍遥无为”的极端——“无君无为”政治价值考量
        3.3.1 “无君无为”思想的先声与成熟
        3.3.2 “无君无为”的政治价值探析
第4章 道家黄老学派走向成熟的“通而无为”
    4.1 “通而无为”的内向解释与外向拓展
        4.1.1 黄老派源流与其无为思想解析
        4.1.2 “通而无为”的形上根据
        4.1.3 “通而无为”所推导之治术
    4.2 “通而无为”政治价值考量
        4.2.1 “通而无为”与汉初政治与社会状况
        4.2.2 “通而无为”蕴含的自然法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7)魏晋无君思想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创新与不足
    五、结构安排
第二章 魏晋前无君思想概述
    一、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二、庄子的无君思想
第三章 魏晋无君思想产生的根源
    一、政治根源
        (一) 君位争夺、王朝更替频繁
        (二) 世家大族与门阀政治
    二、经济根源
        (一) 庄园经济
        (二) 坞堡经济
    三、思想根源
        (一) 老庄无为思想
        (二) 儒家大同思想
        (三) 先秦两汉儒家民本思想
        (四) 玄学的君道自然思想
        (五) 农民朴素平等思想
    四、现实依据
        (一) 世家庄园
        (二) 坞堡组织
第四章 魏晋时期无君思想的演变
    一、嵇康的无君思想
        (一) 嵇康生平与时代背景
        (二) 嵇康的无君思想
        (三) 对嵇康无君思想的评价
    二、阮籍的无君思想
        (一) 阮籍生平与时代背景
        (二) 阮籍的无君思想
        (三) 对阮籍无君思想的评价
    三、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一) 关于鲍敬言的考证
        (二) 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三) 对鲍敬言无君论思想的评价
    四、陶渊明及其无君思想
        (一) 陶渊明生平与时代背景
        (二) 陶渊明的无君思想
        (三) 对陶渊明无君思想的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综述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葛洪生平及着作分析
    第一节 葛洪生平考
        1.1.1 关于葛洪卒年的各种争论
        1.1.2 葛洪卒年各说法之辨析
        1.1.3 “八十一岁说”之由来
    第二节 《抱朴子外篇》文本分析
        1.2.1 字数分析
        1.2.2 篇章分析
        1.2.3 次序分析
        1.2.4 《行品》篇分析
第二章 《抱朴子外篇》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第一节 言行观
        2.1.1 先秦两汉时期对于“言”“行”的讨论
        2.1.2 重“言”、慎“言”
        2.1.3 “言”重于“行”
    第二节 人生观
        2.2.1 “三不朽”的提出与发展
        2.2.2 弃"立功“而”“立德”“立言”
        2.2.3 人生价值理想的背景和原因
    第三节 隐逸观
        2.3.1 隐逸的产生和发展
        2.3.2 隐逸思想的具体内容
        2.3.3 “出处同归”与魏晋士风
第三章 《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研究
    第一节 有君无君之辩
        3.1.1 鲍敬言的无君论
        3.1.2 葛洪的有君论
        3.1.3 无君与有君之辨
    第二节 君臣之道
        3.2.1 先秦以来的君臣关系
        3.2.2 君的标准
        3.2.3 臣的标准
        3.2.4 反对废立君主
    第三节 以礼治国
        3.3.1 以“礼”为主
        3.3.2 以“刑”为辅
        3.3.3 恢复肉刑
    第四节 举贤任能
        3.4.1 举贤的重要性
        3.4.2 选贤的方式
        3.4.3 重视基层官吏
第四章 《抱朴子外篇》文化思想研究
    第一节 批判士风
        4.1.1 “汉末”“东吴”政治之弊端
        4.1.2 批评浮华交游
        4.1.3 反对酗酒之风
        4.1.4 待人以礼
    第二节 仁明
        4.2.1 仁、明的提出和发展
        4.2.2 《抱朴子外篇》中对仁、明的理解
    第三节 贵今
        4.3.1 魏晋之前的历史观
        4.3.2 历史变化论
        4.3.3 今不弱古的进化观
    第四节 重文
        4.4.1 先秦两汉以来的文学发展
        4.4.2 对文章的重视
        4.4.3 重视文章的实用性
        4.4.4 文章发展观
第五章 儒道之间
    第一节 儒道关系
        5.1.1 “道”与“道家”
        5.1.2 “道”和“儒”的文本分析
        5.1.3 《抱朴子外篇》中对于“道家”和“儒家”的认识
        5.1.4 《抱朴子内篇》中葛洪对“道”“儒”的认识
    第二节 论诸子
        5.2.1 论老庄
        5.2.2 论墨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葛洪或《抱朴子》部分研究目录
    附录二:书目勘误表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9)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的学术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文研究主旨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因革儒学、救时补弊的通变之儒
    第一节 傅玄、袁准儒家政治理念析论
        1.1.1 一脉相承的儒学家风
        1.1.2 "人性如水说"与礼乐教化
        1.1.3 "仁信义公"理念
    第二节 "君臣民"政治角色内涵与相关政治操作
        1.2.1 君主正心拒佞之道
        1.2.2 君主臣辅的治国之道
        1.2.3 治民安民之道
    第三节 傅玄以儒杂玄的政治心态
        1.3.1 傅玄政治思想渊源概论
        1.3.2 傅玄参与谈玄的人生经历
        1.3.3 傅玄生命忧患心态析微
第二章 以道反儒、徘徊儒道的玄学名士
    第一节 以儒学为根柢的政治理想
        2.1.1 胸怀济世之志
        2.1.2 推崇圣王之治与礼乐教化
    第二节 政治批判与内忧外达
        2.2.1 批评时政与鞭挞佞人
        2.2.2 处境险恶与精神忧惧
        2.2.3 慎放相间的名士之风
    第三节 生命关怀与道家思想倾向
        2.3.1 忧生之嗟与精神隐逸
        2.3.2 "大人先生"人格析论
        2.3.3 阮籍思想发展历程
第三章 顺时知变、调和儒道的庙堂之士
    第一节 儒家世族的玄学化转向
        3.1.1 以陈郡扶乐袁氏为例
        3.1.2 以陈郡阳夏何氏为例
        3.1.3 以太原晋阳王氏为例
        3.1.4 以琅邪临沂王氏为例
    第二节 儒道融通的"中庸"处世风格
        3.2.1 出仕以济世之胸怀
        3.2.2 慕老庄与亦勤政
        3.2.3 谙道家而善保身
第四章 能出能入、性好自然的田园隐者
    第一节 陶渊明由仕而隐的思想动因
        4.1.1 两晋隐逸发展态势析论
        4.1.2 陶渊明隐逸动因考察
    第二节 "桃花源"寓意及其实现途径
        4.2.1 "桃花源"政治意义及其影响
        4.2.2 "桃花源"思想形成之背景
        4.2.3 "真"的内涵与践行
    第三节 生命关怀与主体意识
        4.3.1 矛盾的生死观
        4.3.2 生命忧患的根源
        4.3.3 生命忧患的排遣
    第四节 陶渊明与嵇康政治心态比较
        4.4.1 拒仕与仕隐
        4.4.2 任自然与返自然
        4.4.3 贵生与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10)葛洪《抱朴子外篇》儒学思想辨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葛洪事迹及生卒年考
二、葛洪着述及《抱朴子外篇》的学派归属
三、葛洪《抱朴子外篇》的儒学思想
    (一) 夫唯无礼, 不厕贵性
    (二) 崇教勖学, 精六经之正道
    (三) 量材授官, 贵贤任能
    (四) 诘鲍论君, 辨证古今
四、葛洪《抱朴子外篇》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四、试论鲍敬言的“无君”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晋政治中的有为无为之争[J]. 张学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列子·杨朱》与杨朱思想研究[J]. 葛志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天理自然:郭象君主观念的一个新诠释[J]. 何繁. 江汉学术, 2020(01)
  • [4]《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D]. 吴祥军. 南京大学, 2014(05)
  • [5]魏晋道德问题研究[D]. 张丽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6]魏晋前道家无为思想的政治价值研究[D]. 李师胜. 山东大学, 2013(11)
  • [7]魏晋无君思想述论[D]. 胡展志.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8]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 范江涛. 南开大学, 2010(08)
  • [9]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 刘明辉. 南开大学, 2010(07)
  • [10]葛洪《抱朴子外篇》儒学思想辨微[J]. 李中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标签:;  ;  ;  ;  ;  

论包景彦的“无王”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