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那丁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地那丁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一、可密定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家前[1](2021)在《比伐芦定与替格瑞洛合用对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术患者预后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比伐芦定与替格瑞洛合用对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纳入山东省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5例,均顺利完成PCI术,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普通肝素+替格瑞洛;观察组41例采用比伐芦定+替格瑞洛,比较两组TIMI分级、TMPG分级及无复流/慢血流、30d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结果对照组TIMI3级、TMPG3级(85.29%、76.47%)低于观察组(97.56%、95.12%),对照组无复流/慢血流(20.59%)高于观察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0d内MACE发生率(20.59%)高于观察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芦定与替格瑞洛合用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患者的心肌灌注,减少MACE发生,值得推广。

杨宜帆[2](2021)在《PCI患者围术期抗凝药物应用及出血事件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围术期抗凝药物应用情况,记录围术期出血事件,比较不同抗凝药物的安全性,为临床抗凝药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PCI的患者720例,包括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入院后均行冠脉支架植入。收集临床资料,调查围术期抗凝药物应用情况,通过询问并查体记录围术期出血事件。出血事件评判依照REPLACE-2出血分级标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凝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不同抗凝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基本情况:720例PCI患者中男性606例(84.2%),女性114例(15.8%),平均年龄为60.58±11.36岁。诊断NSTE-ACS 455例(63.2%),STEMI 265例(36.8%):相比于STEMI患者,NSTE-ACS患者年龄大(61.58±10.92岁vs58.85±11.91岁),女性比例高(19.8%vs9.1%),更多合并高血压(56.9%vs45.7%)、糖尿病(28.6%vs21.9%)、脑血管疾病(19.8%vs8.7%)、PCI病史(5.8%vs5.3%),并且择期手术比例高(88.4%vs21.5%),多支病变比例高(62.9%vs55.1%),植入支架数目多(1.72±0.93枚vs1.44±0.67枚)。(P<0.05)。2.抗凝情况:720例PCI患者围术期应用比伐芦定67例(9.3%),普通肝素653例(90.7%)。相比于普通肝素组,比伐芦定组年龄大(72.52±11.66岁vs59.35±10.61岁),女性比例高(32.8%vs14.1%),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25.27±3.18kg/m2vs26.18±3.13 kg/m2),合并吸烟史比例高(35.8%vs58.2%)、心力衰竭比例高(14.9%vs5.4%),合并PCI病史比例低(4.5%vs12.7%),基线血红蛋白低(141.78±14.86g/Lvs147.45±15.65g/L),多行急诊手术(49.3%vs34.9%),多支病变比例高(70.1%vs59.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大(OR=1.102,95%CI:1.071~1.135)、急诊手术(OR=2.203,95%CI:1.090~4.455)是应用比伐芦定的主要影响因素。3.出血情况:720例PCI患者围术期全部出血112例(15.6%),其中大出血27例(3.8%)。4.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对比伐芦定组与普通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资料及公认的出血影响因素进行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49对。匹配后比较两组出血情况,结果显示比伐芦定组围术期全部出血及大出血发生率均低于普通肝素组(P<0.05)。结论:1.PCI患者围术期抗凝药物应用仍以普通肝素为主,比伐芦定应用比例低。2.年龄偏大、急诊手术的PCI患者围术期更倾向于选择比伐芦定抗凝。3.PCI围术期全部出血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4.比伐芦定安全性优于普通肝素,出血高危患者PCI围术期建议选择比伐芦定抗凝。

王川[3](2021)在《STEMI患者TIMI危险评分与PCI术中普通肝素抗凝达标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 STEMI(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TIMI(the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与行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UFH(unfractionated heparin,普通肝素)的抗凝达标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分析TIMI危险评分对HR(heparin resistance,肝素抵抗)预测的价值,进一步探讨影响STEMI患者PCI术中肝素抗凝达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因STEMI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并在手术中使用UFH抗凝的患者,以TIMI危险评分为主要依据,把所有患者分为三组,具体为:得分为0-3,低危组;得分为4-6,中危组;得分不低于7分,高危组;各组连续纳入患者各40例,共计120例。术前予以患者100U/kg的UFH治疗,在UFH给药后30min 时测量患者 ACT(activated clotting/coagulation time,活化凝血时间)水平。收集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例如年龄、性别、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PLT(Platelet,血小板)、hs-CRP(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超敏 C 反应蛋白)、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吸烟史、患病史等],分析TIMI危险评分与肝素抵抗的相关性,观察三组中的患者在接受PCI术治疗之后不超过30天的时间内出现的不良事件(死亡或缺血复发),以总结TIMI危险评分对肝素抵抗的预测价值,回归分析影响STEMI患者PCI术中肝素抗凝达标的危险因素。结果:1.PCI术中UFH给药30min时,低危组的ACT测量值为345.18±88.86s,普通肝素抗凝达标率为92.5%,中危组的ACT测量值为319.35±78.94s,达标率为82.5%,高危组的ACT测量值为273.10±73.44s,达标率仅为50%,通过三组患者间的ACT测量值及达标率(ACT≧250s)配对比较发现,高危组分别与中危组、低危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危组与低危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术后30天内的不良事件中:三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结局,出现缺血复发的人数中,高、中、低危三组分别为10 例(25%)、3 例(7.5%)、2 例(5%),复发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 2=8.686,P=0.013)。高危组人员出现缺血复发率要显着超过中、低危组(χ 2=6.275、P=0.012;χ2=4.501、P=0.034),而中危组人员中出现缺血复发情况的数量虽然比低危组稍高,但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χ 2=0.213、P=0.644);3.三组共120例接受PCI手术的STEMI患者,术中肝素抗凝达标90例、未达标30例,分析PCI术中肝素抗凝达标情况与患者基线数据资料相关性显示,相对于未达标的患者,达标者在TIMI危险评分及评分内指标(killip分级、左束支传导阻滞)、PLT、hs-CRP及纤维蛋白方面与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IMI高危评分、kill ip达到2级、高PLT计数、高hs-CRP水平、高纤维蛋白原是PCI术中出现肝素抗凝抵抗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接受PCI的STEMI患者中,TIMI评分高危组的ACT测量值及达标率明显减低,术后缺血事件显着增加,TIMI危险评分可以辅助判定术中肝素抵抗及术后不良事件(缺血复发)的潜在风险;2.在已知低AT-Ⅲ(Antithrombin-Ⅲ,抗凝血酶Ⅲ)活性水平这个危险因素之外,TIMI高危评分、高Killip分级水平、高PLT计数、高hs-CRP水平、高纤维蛋白原同样也是可能导致PCI术中肝素抵抗的危险因素;3.针对TIMI高危评分,存在killip分级大于等于Ⅱ级、高PLT计数、高hs-CRP水平、高纤维蛋白原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考虑PCI术中适当加大肝素剂量或换用其他抗凝机制的药物(如比伐芦丁、磺达肝葵钠、替罗非班),术后可适当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或者直接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

韩雪[4](2021)在《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既往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真实世界研究均显示,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相比,可以显着降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ACS)患者院内大出血风险,继而降低近远期的死亡率。但是,这些研究均在2010年左右完成,入选的人群及治疗方案与目前心血管疾病人群和治疗方案均有差异。并且之前的大型临床研究均为欧美人群,目前中国尚无大型临床研究。因此,基于中国临床现实的需要,在新的抗凝治疗策略和中国大样本人群中开展磺达肝癸钠真实世界研究非常具有必要性。本研究方案来自REFOCAS(Real-word Study of Fondaparinux in Chinese NSTE-ACS Patients)研究,全国有150个参研中心,我院及赣州市立医院为其中的参研中心。该研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申办,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支持,计划受试者总人数9078例。本研究对比磺达肝癸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NSTACS患者的出血和缺血事件发生率。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共纳入97名NSTACS患者,随机以2:1分配到磺达肝癸钠(观察组)或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进行抗凝干预,主要研究终点为30天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大出血,次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及6个月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大出血和小出血。结果:住院期间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大出血率(2%vs 0%,P=0.460);小出血率(2%vs 13%,P=0.50);两组大出血及小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在出院当日,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小出血率为(2%vs 0%,P=0.6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0天随访结果提示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比较小出血率为(3%vs 0%,P=0.419);非致死性卒中率为(2%vs 0%,P=0.649);两个结局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比较全因死亡率为(2%vs 0%,P=0.460);小出血率为(5%vs 8%,P=0.812);在全因死亡和小出血两个结局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访视期间阳性人数为零的研究终点,无法进行卡方检验,需后期继续增加样本量继而对比两者效果。结论:磺达肝癸钠与低分子肝素在住院期间小出血及大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当日小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30天的小出血及非致死性卒中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后6月的全因死亡及小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

郭成[5](2020)在《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置入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并完成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评估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9个月相比是否会降低这类患者出血的风险及氯吡格雷单药治疗9个月预防缺血事件的作用是否非劣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为老年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接受新一代DES并完成DAPT治疗12个月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65岁)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DAPT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mg/日维持剂量,持续9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入组后9个月随访期间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主要研究终点: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率(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不稳定性心绞痛)。结果:1、本研究入组154例置入新一代DES的老年(≥65岁)ACS患者,即氯吡格雷组72例、DAPT组8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病变特征及PCI情况均无显着差异(P>0.05)。2、随访9个月期间,氯吡格雷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7例(9.7%)[大出血1例(1.4%)、轻微出血6例(8.3%)];DAPT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9例(23.2%)[大出血0例(0%)、轻微出血19例(23.2%)]。两组患者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与DAPT组相比,氯吡格雷组患者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没有患者因为岀血事件改变既定抗血小板策略。3、随访9个月,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显着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随访9个月,氯吡格雷组和DAPT组患者MACCE发生率分别为11.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结论: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行DAPT治疗12个月后采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DAPT治疗9个月(延长DAPT)的比较:一、延长DAPT明显增加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但大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二、延长DAPT导致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提前。三、与延长DAPT相比,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不增加缺血风险。

王晓娜[6](2020)在《比伐芦定与肝素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的患者越来越多,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CHD最严重的类型之一。肾功能不全和CHD有着密切的联系,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存在复杂的代谢和生理功能紊乱,导致药代动力学改变,影响着CHD患者在的药物选择、远期血管再狭窄率及死亡率。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广泛用于治疗CHD,可有效开通冠状动脉、恢复冠脉血流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加复杂,分叉处、弯曲处易发生病变,且容易合并钙化。目前对于NSTE-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中选择何种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比较比伐芦定与肝素在NSTE-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NSTE-ACS合并肾功能不全且行PCI治疗的患者80例,年龄介于18~85岁,其中应用比伐芦定患者40例和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法筛选出应用肝素患者40例。术前均按相关指南推荐给予患者口服负荷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或替格瑞洛片。术中根据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比伐芦定或肝素,比伐芦定组在PCI术中起始静脉推注0.75 mg/kg比伐芦定,术中给药剂量为1.75 mg/(kg·h),术后继续维持2-4 h;肝素组术中起始鞘管内给药给予普通肝素100 U/kg,首次给药以后每小时追加1000 U,直至手术结束。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的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来判定比伐芦定或肝素的抗凝效果,两组患者首次给药后5 min监测ACT值,若ACT<250 s,比伐芦定组追加0.3 mg/kg静脉推注或肝素组追加20 U/kg静脉推注;若ACT>500 s,降低术中比伐卢定滴注剂量,增加术中ACT监测频次。术后继续根据指南给予双联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通过测定两组患者术前、用药后5 min、用药后30 min、术后即刻、停药后1h、停药后2 h的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随访并记录PCI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任何形式的大出血事件、小出血事件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情况,来比较比伐芦定与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80例患者中:比伐芦定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0.50±8.12)岁;肝素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2.05±9.51)岁,两组患者年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伐芦定组与肝素组比较:体重(64.93±9.95 kg vs 64.83±8.79 kg,P=0.962)、低密度脂蛋白(1.91±0.82 mmol/Lvs 2.07±0.74 mmol/L,P=0.949)、肌酐(140.93±15.36μmol/Lvs 142.10±15.10 μmol/L,P=0.731)、肾小球滤过率[43.24±7.34 mL/(min·1.73m2)vs 43.27±7.40 mL/(min·1.73m2),P=0.985]、左心室射血分数(57.85±7.40%vs 58.60±3.18%,P=0.750)、血红蛋白(127.53± 18.15 g/L vs 127.80± 11.75 g/L,P=0.275)等基线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既往史比较:患者在既往糖尿病(比伐芦定组14例,肝素组14例,35.0%vs 35.0%,P=1.000)、高血压病(比伐芦定组22例,肝素组24例,55.0%vs 60.0%,P=0.656)、脑梗死(比伐芦定组4例,肝素组3例,10.0%vs 7.50%,P=0.697)、血运重建(比伐芦定组3例,肝素组4例,7.50%vs 10.0%,P=0.69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管病变位置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发生在左前降支(比伐芦定组28例,肝素组30例,70.0%vs 75.0%,P=0.622)、左回旋支(比伐芦定组27例,肝素组29例,67.5.0%vs 72.5%,P=0.631)、右冠状动脉(比伐芦定组25例,肝素组29例,62.5%vs 72.5%,P=0.346)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用药后5 min ACT均可达到PCI术抗凝标准(ACT>250 s)。两组患者术前 ACT 值(156.08±13.47 s vs 157.08±15.69 s,P=0.76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 5 min(366.13±27.73 s vs 261.00±23.36 s,P<0.001)、用药后 30 min(425.55±28.03 svs 286.78±30.62 s,P<0.001),术后即刻(442.65±28.43 s vs 304.60±26.21 s,P<0.001),比伐芦定组均高于肝素组,说明比伐芦定抗凝效果强。停药后1h(232.05±22.65 svs 266.00±28.17 s,P<0.001)和停药后 2h(175.43±21.23 svs 208.88±23.96 s,P<0.001)ACT 值均下降,比伐芦定组下降速率更快,说明比伐芦定代谢较快,可较快恢复至术前ACT值水平。5.本试验有4例患者PCI术中ACT>500 s,给予患者降低比伐芦定的术中滴注剂量,并增加ACT值监测频次。6.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PCI术。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出血情况如下:两组患者均有小出血事件发生(比伐芦定组20例,肝素组24例,50.0%vs 60.0%,P=0.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7.术后院内及6个月随访MACCE发生情况如下: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心源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支架内血栓、脑出血、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术后两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比伐芦定组1例,肝素组2例,2.5%vs 5.0%,P=0.562)、再次血运重建事件发生(比伐芦定组0例,肝素组1例,0.0%vs 2.5%,P=0.3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TE-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PCI术中,与使用肝素相比,比伐芦定起效快、稳定性好、抗凝效果强,两者安全性相当,未增加6个月内MACCE发生率。比伐芦定组个别患者术中ACT值明显偏高,给予调整比伐芦定滴注剂量,并增加ACT值监测频次。

项朝君[7](2019)在《比伐卢定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比伐卢定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患者。按照抗凝方式不同分为肝素组和比伐卢定组。结果:在冠脉介入治疗术后24 h内及术后1周内,肝素及比伐卢定组均无MACE事件发生,肝素组有3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主要出血事件为0例;比伐卢定组有5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主要出血事件1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P=0.459)。随访12个月后,肝素组有20例患者出现MACE,比伐卢定组有15例患者出现MACE,多因素分析显示比伐卢定对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MACE较肝素组无明显差异(HR=0.839,95%CI 0.420–1.676,P=0.619)。随访12个月后,肝素组有49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主要出血事件6例;比伐卢定组有27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主要出血事件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比伐卢定较肝素显着减少分叉病变介入术后患者出血事件的风险(HR=0.557,,95%CI 0.355–0.937,P=0.026);而在主要出血事件风险方面,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HR=0.535,95%CI 0.130–2.206,P=0.387)。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人群中,PCI术后24h及术后1周,比伐卢定抗凝疗效不劣于普通肝素,且不增加MACE及出血风险;随访12个月,比伐卢定较普通肝素显着降低出血风险,而并不增加MACE事件发生率。

邹家旺[8](2019)在《比伐芦定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通提高,同时伴有生活节奏的增快,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及吸烟明显增加,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呈年轻化趋势,高致死率给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故如何有效降低急性心梗患者的高致死率及致残率逐渐成为当今临床医务工作者研究重点,大量研究数据显示,急性心梗患者应尽快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快速开通罪犯血管,挽救频临坏死的心肌,使缺血心肌范围降到最小化,可显着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心功能和预后,由于围手术期需要大量抗凝药物,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出血风险已成为术者必须要考虑问题,也是PCI术成功的关键,故术后净临床主要不良事件成为了目前抗凝药物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国产比伐芦定与普通肝素联合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本研究均使用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筛选围手术期最合适的抗凝方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因STEMI就诊我院且接受了急诊PCI的187例患者,根据患者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资料,其中112例为最终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4例,女性28例,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64.26±10.91)岁,根据PCI术中应用抗凝药物的不同,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比伐芦定组n=56):手术中仅应用国产注射用比伐芦定作为抗凝剂,对照组(普通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手术中应用普通肝素及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抗凝剂。两组患者分别在静脉给药5min后及手术结束时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 ACT),术后均予低分子肝素常规抗凝。通过门诊复诊、电话咨询、住院等方式进行短期(术后30d)随访调查,入选患者均完成术后30d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征、ACT、术前及术后即刻TIMI血流、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围手术期及术后30天心脏彩超及心房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等,观察两组30天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nents MACE包括:心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其中主要疗效观察指标:两组患者ACT值、心肌再灌注指标、心功能情况及术后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主要安全性观察指标为术后30天内发生的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出血事件本研究主要通过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 definition for bleeding BARC)的评级标准进行评估,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定义为根据血小板计数基线水平,如果减少一半或下降150×109者[20]。通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国产比伐芦定与普通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疗效,探讨比伐芦定的应用价值。结果:(1)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明确的临床诊断、发病至就诊时间、介入路径、冠脉病变情况、辅助检查情况等临床基线资料均匹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国产比伐芦定和普通肝素均在静脉给药后5分钟及手术结束时检测ACT值,观察组ACT值变化情况分别为(331.25±32.41)、(315,349),对照组ACT值变化情况分别为(293.07±18.25)、(281,304)。两组患者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和术后2小时ST段回落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30天血清NT-proBNP值、LVEF、LVEDD、LVES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随访30天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14%和1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再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缺血性卒中发生,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3.6%、14.3%,观察组较对照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0天均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结论:在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中,与普通肝素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相比,在PCI围术期应用国产比伐芦定可达到良好的抗凝效果,同时可减少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且不会增加MACE事件的发生率,能够安全、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姚卫杰[9](2019)在《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天津市胸科医院2016.5-2017.10应用比伐芦定冠心病患者706例,包括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及行择期介入治疗患者,调取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30天及1年内支架内血栓事件及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净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出血。应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30天内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COX回归的方法分析植入支架患者1年内MACCE事件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0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1±11.1)岁,急诊PCI患者所占比例为39.1%(276/706),择期PCI患者所占比例57.8%(408/706)。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59.8%(422/706),eGFR<60ml/min的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例为39.4%(278/706),贫血患者所占比例为32.3%(228/706),CRUSADE评分>30分的中、高危出血风险患者所占比例为64.0%(452/706)。2、30天内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4.2%(30/70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3%(16/70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3%(16/7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3、1年内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6.5%(46/70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4%(24/70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1%(22/7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8%(6/706)。4、在所有患者中30天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8.954,95%CI:1.885-42.528,P=0.006)、贫血(OR:4.746,95%CI:1.407-16.000,P=0.012)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5、682例植入支架患者中,MACCE事件发生率为5.3%。COX回归分析发现,BMI>25kg/m2(OR:3.332,95%CI:1.201-9.246,P=0.021)、KILLIP≥2级(OR:2.147,95%CI:1.067-4.320,P=0.032)、贫血(OR:2.074,95%CI:1.009-4.265,P=0.047)、EF值<45%(OR:4.043,95%CI:1.789-9.136,P=0.001)、eGFR<60ml/min(OR:6.795,95%CI:2.345-19.686,P<0.001)是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OR:0.106,95%CI:0.049-0.230,P<0.001)、PPI类药物(OR:0.421,95%CI:0.194-0.914,P=0.029)是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本研究中,比伐芦定多用于具有较多出血危险因素患者中,且其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及较低的出血风险。2、在PCI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患者中,女性、贫血是PCI术后30天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3、在PCI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患者中,BMI>25kg/m2、贫血、KILLIP≥2级、EF值<45%、eGFR<60ml/min是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PPI类药物应用是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陈进[10](2019)在《不同剂量比伐芦定在高龄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观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生的主要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内皮侵蚀合并闭塞性血栓形成,其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就是尽快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和尽快恢复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流与功能。目前急性STEMI患者首选的能够显着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的再灌注措施是直接冠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目前已明确PPCI是急性STEMI最佳的再灌注方式,常见的围手术期出血多与冠脉血运重建术中或术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对于出血风险高的高龄患者,评估出血风险和选择低风险抗凝药物十分重要,而辅助其完成的术中最佳抗凝药物方案尚有争议。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高剂量比伐芦定、低剂量比伐芦定及普通肝素应用于高龄急性STEMI患者(年龄≥70岁)PPCI治疗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STEMI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娄底市中心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就诊的年龄≥70岁急性STEMI行急诊PCI术且术中应用比伐芦定或肝素抗凝的患者165例(后失访15例),获取PPCI的书面签字同意书后,所有患者给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术后100mg/天终身维持;氯吡格雷300mg口服,术后75mg/天维持至少一年。将纳入的165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三组:A组(高剂量比伐芦定组,n=56例),B组(低剂量比伐芦定组,n=52例),C组(普通肝素组(对照组),n=57例)。PCI术后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随访30天,评估的主要指标为包括全因死亡、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卒中、所有出血在内的净临床不良事件(net adverse clinical events,NACE);次要指标为包括全因死亡、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卒中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al events,MACCE);其他观察的指标为符合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bleeding academic reaearch consortium,BARC)所定义的所有出血、支架内血栓、血小板减少症。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各组之间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是否有差异存在。结果一、比伐芦定组的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发生率比肝素组低(比伐芦定组14.3%VS肝素组34.6%,P<0.05)。二、高剂量比伐芦定组、低剂量比伐芦定组和肝素组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比伐芦定组4.0%VS低剂量比伐芦定组2.1%VS肝素组7.7%,P>0.05)。三、比伐芦定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肝素组低(比伐芦定组10.2%VS肝素组26.9%,P<0.05),有显着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高剂量比伐芦定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低剂量比伐芦定组相比无显着区别(高剂量比伐芦定组10.0%VS低剂量比伐芦定组10.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五、高剂量比伐芦定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低剂量比伐芦定组(高剂量比伐芦定组8.0%VS低剂量比伐芦定组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ST抬高型心梗高龄老人(年龄≥70岁)行PPCI术中应用高剂量比伐芦定或低剂量比伐芦定的治疗效果与应用肝素治疗效果无显着区别。2、比伐芦定比肝素能更有效减少高龄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血发生率,安全性好。3、与急性ST抬高型心梗高龄老人(年龄≥70岁)行PPCI术中应用高剂量比伐芦定抗凝相比,低剂量比伐芦定近期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不能减少总体出血事件发生率。

二、可密定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密定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比伐芦定与替格瑞洛合用对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术患者预后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术后TIMI分级、TMPG分级及无复流/慢血流比较
    2.3 两组患者30d内MACE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2)PCI患者围术期抗凝药物应用及出血事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720例PCI患者的临床特征
    2.2 720例PCI患者围术期抗凝现状
    2.3 720例PCI患者围术期出血情况
    2.4 720例PCI患者术中应用比伐芦定和普通肝素围术期出血情况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分析PCI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分析PCI患者围术期抗凝现状
    3.3 分析PCI患者术中应用比伐芦定和普通肝素的影响因素
    3.4 分析PCI患者围术期出血情况
    3.5 本研究不足及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PCI 围术期抗凝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STEMI患者TIMI危险评分与PCI术中普通肝素抗凝达标情况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内容及方法
2.研究结果
3 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抗凝药物在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 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给药方法
    1.4 临床基线资料收集
    1.5 研究终点
    1.6 随访的方式、时间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比较
    2.2 住院期间访视
    2.3 出院当日
    2.4 出院30天随访
    2.5 出院6个月随访
3 讨论
小结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磺达肝癸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非 ST 段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Meta 分析
        参考文献
    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6)比伐芦定与肝素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比伐卢定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收集录入
    2.3 随访与结局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人群一般资料比较
    3.2 研究人群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征的比较
    3.3 比伐卢定与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比伐卢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比伐芦定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冠脉造影及PCI资料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2 ACT监测指标
    3.3 两组患者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和术后2 小时ST段回落百分比比较
    3.4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30 天心功能监测指标比较
    3.5 术后随访30天MACE事件
    3.6 安全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人群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病例信息采集
    1.4 研究终点定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所有入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2.2 所有入选患者药物治疗情况
    2.3 所有入选患者手术情况
    2.4 所有患者临床事件情况
    2.5 急诊PCI中 STEMI患者与BRIGHT研究相应资料比较
    2.6 30天内出血患者与无出血者资料比较
    2.7 30天内出血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2.8 支架患者中MACCE患者与无MACCE患者资料比较
    2.9 支架患者MACCE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不同剂量比伐芦定在高龄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及分组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及治疗方案
    2.3 观察终点剂名词定义
    2.4 研究对象的随访剂预后评估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入选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手术治疗过程及结果
    3.3 合并用药
    3.4 三组终点指标发生率比较
        3.4.1 比伐芦定组与肝素组终点指标发生率对比(表 3.6)
        3.4.2 高剂量的比伐芦定与肝素组终点指标发生率对比(表 3.7)
        3.4.3 低剂量的比伐芦定与肝素组终点指标发生率对比(表 3.8)
        3.4.4 两组不同剂量比伐芦定之间终点指标发生率对比(表 3.9)
第4章 讨论
    4.1 比伐芦定在ACS患者PCI治疗的循证研究和优势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可密定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比伐芦定与替格瑞洛合用对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术患者预后的效果观察[J]. 陈家前.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17)
  • [2]PCI患者围术期抗凝药物应用及出血事件的调查分析[D]. 杨宜帆.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STEMI患者TIMI危险评分与PCI术中普通肝素抗凝达标情况的相关性研究[D]. 王川.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4]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D]. 韩雪. 长江大学, 2021
  • [5]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D]. 郭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比伐芦定与肝素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对比[D]. 王晓娜. 郑州大学, 2020(02)
  • [7]比伐卢定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D]. 项朝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比伐芦定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D]. 邹家旺. 南昌大学, 2019(01)
  • [9]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D]. 姚卫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不同剂量比伐芦定在高龄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观察研究[D]. 陈进.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地那丁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