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若羌县赤石山变质岩心杂岩研究

新疆若羌县赤石山变质岩心杂岩研究

一、新疆若羌县赤石山变质核杂岩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格[1](2017)在《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文中提出大青山金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北山古生代裂谷系南亚带西段,处于大青山-红十井-白山金、铜、铁、盐类成矿带上。长期以来,针对大青山金矿床的研究多集中于矿床地质特征,在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几乎处于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矿床及成矿带中其他类似金矿床的找矿进程。鉴于此,本文在大量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在查明大青山金矿床成因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成矿规律,指明了下一步找矿方向。矿床产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变质岩中,其原岩为一套杂砂岩、亚杂砂岩和长石砂岩夹粘土岩。矿区内识别出3期变质变形作用,分别对应3期石英脉,其中第2期为含金石英脉矿体。金矿体受库鲁克脆韧性-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断裂控制,总体走向NEE。矿石类型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石中金属矿物有自然金、毒砂、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铜蓝及赤铁矿等;非金属矿物包括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铁白云石、菱铁矿及钠长石等。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和碳酸盐化为主。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期石英脉中主要赋存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CO2-H2O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总体属于中高温(205423℃)、低盐度(0.228.80%NaCleqv)、中等密度(0.550.85 g/cm3)的H2O-CO2±CH4±N2体系。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变质水,并与围岩发生了水-岩反应。流体不混溶作用可能是该矿床中金等成矿物质大量沉淀的原因。成矿作用发生于早二叠世(274 Ma),与赋矿地层中的变质增生锆石形成时代(269.6 Ma)一致。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毗邻的三峰山VMS铜矿床及其赋矿玄武岩。大青山金矿床属于海西期末区域变质过程中形成的造山型金矿床。综合研究表明,大青山金矿床受地层、构造、蚀变围岩等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成矿作用过程,建立了矿床的成因模式,认为区内4号、37号、41号、68号、104号、109号及115号石英脉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王佳琳[2](2017)在《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三峰山铜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的北山造山带南部地区,产于石炭纪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近年来,前人主要针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成矿背景,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等方面尚未开展详细的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矿体深部与外围的找矿进程。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三峰山铜矿床的赋矿岩系与矿化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年代学等,厘定了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与矿床成因类型,总结了成矿规律,为矿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矿床产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下段,含矿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和少量绿泥石-绢云母片岩。赋矿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钠质拉斑玄武岩,具有较为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无明显高场强元素亏损,Ti/V和Th/Nb值较低。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大程度部分熔融,并受到了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影响,形成于古亚洲洋南向俯冲背景下的弧前环境。矿体多呈似层状、扁豆状或透镜状展布,与赋矿地层产状一致。原生矿石类型包括纹层状、角砾状、条带状、块状和浸染状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为主。围岩蚀变包括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呈带状分布,下盘蚀变相对上盘更加强烈,蚀变过程中MgO和Fe2O3T大量迁入、Na2O迁出,代表了斜长石、钠长石等矿物的分解和绿泥石、黄铁矿的形成,这一过程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矿区广泛分布含铁锰硅质岩,呈条带状、块状或角砾状与硫化物矿石共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热水沉积成因,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矿床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沉积期、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期以及表生期共3个时期。流体包裹体与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幔源岩浆,可能通过火山脱气或海水热液在循环过程中从赋矿玄武岩中淋滤而来。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182℃360℃)、低盐度(0.7%4.0%)的H2O-NaCl体系,流体来源可能为下渗的海水,岩浆流体对成矿贡献相对较少。矿床的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353Ma),与赋矿玄武岩喷发时间(350 Ma)较为一致。综合研究认为,三峰山铜矿床为典型的塞浦路斯型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形成于早石炭世北山造山带的弧前环境。矿床的形成及产出受拉张性构造背景、赋矿火山岩及同生断裂构造等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矿床形成机制及在成矿时空背景、含矿岩系、矿化分带和围岩蚀变等方面的规律,确定了找矿标志,并指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周超[3](2015)在《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文中提出大青山金矿床位于北山裂谷带南亚带红十井—白山金铜成矿带上,夹持于克孜勒塔格南断裂与库鲁克断裂带之间。前人对大青山金矿床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矿床地质特征,有关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流体来源和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本次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大青山金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室内研究,包括镜下岩矿鉴定、流体包裹体测试和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厘定了矿床的成因类型,初步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矿床产于早石炭世一套绿片岩相变质岩中,含矿岩性主要为炭质千枚岩和硅质粉砂岩,受库鲁克脆韧性—韧性剪切带北侧一系列近东西向平行展布的叠瓦状铲式逆断层控制。根据区内变质变形作用及脉体的相互穿切关系,将矿区内石英脉划分为3个期次,分别对应区内3次变质变形作用,其中第二期石英脉(Q2)为区内的含金石英脉。含金石英脉走向主体NEE,倾向N或NW。以硅化、黄铁矿化及绢云母化为主的围岩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矿石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种,以石英脉型为主。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反应边结构、揉皱结构及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等。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方解石等。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大青山金矿床三期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均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和CO2-H2O三相包裹体为主。结合激光拉曼测试分析,三期流体均属中高温、低盐度、中等密度的H2O-CO2±CH4±N2体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表明,成矿期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结合矿区宏观地质特征,认为流体不混溶是导致本矿区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大青山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变质水,并且与围岩有同位素交换。大青山金矿床在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围岩蚀变、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上,均显示出造山型金矿床的典型特征。

李斌[4](2013)在《辽宁弓长岭沉积变质铁矿成矿控矿构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弓长岭铁矿位于辽宁省辽阳市东南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胶辽台隆太子河—浑江台陷辽阳—本溪凹陷,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构造单元辽东南幔枝构造北侧外围拆离带。弓长岭铁矿作为我国鞍山式铁矿的命名地,其沉积变质型富铁矿床令世界瞩目,广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浩若星海。本文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研究进展,从区域构造出发,结合地球物理特征,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控矿构造、成矿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从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观点分析弓长岭铁矿控矿构造条件,并以二矿区为例分析了幔枝构造控矿特征,建立弓长岭铁矿床控矿模式。主要认识有:1.研究显示弓长岭矿区混合岩化作用主要有两期。第一期混合岩化发生在29.9亿年左右,以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为代表,与鞍本地区铁架山、陈台沟、庙儿沟的混合花岗岩为同一期。第二期混合岩化以发生在25亿年左右,以弓长岭麻峪的钾质花岗岩为代表,鞍本地区后坟、樱桃园一带的混合花岗岩为同一期。弓长岭25亿年的混合岩类为典型的壳源型碱性花岗岩,这些都与辽东南幔枝构造多期活动特征相吻合。2.弓长岭矿区及其周围鞍本地区铁矿床是由地幔热柱的第三级构造单元辽东南幔枝构造于中生代再次活动使辽东南地区整体抬升而接近地表的,其上腹拆离滑脱带因抬升较高,后被风化剥蚀,从而使得弓长岭铁矿床出露地表。3.根据硅、硫、氧同位素特点可知,条带状磁铁石英岩是火山沉积变质成因的,成矿物质铁是来源于深部的,正是由辽东南幔枝构造在古元古宙末期第一次活动带来的。4.磁铁富矿的形成是地幔热柱再次活跃之后带来的气水热液交代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形成的,伴随着去硅化作用,铁质富集下来。5.弓长岭二矿区的构造变形从早到晚,变形性质从塑性到脆性,变形规模由小到大,变形类型则是褶皱与剪切带相间发生,经历了多期次强烈变形变质,形成了一系列复背斜(形)、复向斜(形)等复杂的褶皱构造以及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剪切带相互交织,构成了本区复杂的构造图案。6.对先期形成的沉积型铁矿的改造是在褶皱构造、韧性剪切作用、断裂作用、幔枝构造抬升等作用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袁峰[5](2013)在《秦岭—祁连—昆仑地区变质相带划分研究》文中指出秦岭、祁连、昆仑山脉是我国西部十分重要的三条造山带,它们是特提斯大洋形成、演化的结果,是地质学领域揭示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大地构造演化十分重要的窗口。本文选择秦岭、祁连、昆仑山脉作为研究区,以构造-成岩-成矿作用为主线,系统开展其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变质相、变质带研究。以现代活动论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依据特定构造部位变质作用类型总体特征的一致性,以及特提斯大洋在地质历史时期主要沉积作用、岩浆(火山)活动、变质事件的性质、特点、序列、时空分布特征,通过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复杂造山带的变质岩石类型、变质矿物组合等变质地质特征的系统分析,拟定秦岭、祁连、昆仑地区变质相带的分级划分方案、变质强度(变质相)及变质带展布特征。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过程、构造单元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构造样式、深部岩浆活动的特点以及不同变质作用类型。泛华夏大陆西(南)缘的青藏高原北部的早古生代秦岭、祁连、昆仑造山系,变质作用强烈、变质岩石复杂且出露较多,相当于大地构造单元的康西瓦-南昆仑-玛多-玛沁-勉县-略阳对接带以北的秦祁昆造山系范围,受控于北侧古亚洲洋和南侧原特提斯洋的双向俯冲制约,为多岛弧盆系转化为造山系所构成的巨型构造域,可划分出10个二级构造单元(Ⅰ.北祁连弧盆系;Ⅱ.玉石沟-野牛沟-清水沟(北祁连)结合带;Ⅲ.中祁连-湟源地块;Ⅳ.南祁连弧盆系;Ⅴ.赛什腾山-锡铁山(柴北缘)结合带;Ⅵ.阿尔金弧盆系;Ⅶ.柴达木地块;Ⅷ.西秦岭弧盆系;Ⅸ.东昆仑弧盆系;Ⅹ.西昆仑弧盆系),构成本区大地构造的基本格架,依次再划分出24个三级构造单元。本文采取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演化→陆内汇聚走滑-转换造山过程时空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相关性的变质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思路,进行秦祁昆地区复杂造山带的变质相带划分。其基本思路就是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以不同变质地质单元中的岩石建造、变形变质特征、岩浆活动等地质记录为基础,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地块及盆地区和不同时期岛弧或陆缘弧火山-岩浆岩带、蛇绿混杂岩带的变质构造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变质岩石类型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变质相、变质带划分的基本原则。运用变质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手段及方法,来筛分、剥离秦祁昆地区复杂造山带中变质地质体的合理位置与性质,恢复大陆边缘造山带多岛弧盆系演化与空间配置和陆内汇聚走滑-转换造山过程中变质作用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以及与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变质带划分是在对秦祁昆变质区的大地构造和基本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特定构造部位和构造时期所发生的主要构造-变质地质事件,并将在这一事件中所形成特定的变质岩石构造组合厘定为优势(或主要)变质相,分析其与相邻构造部位优势(或主要)变质相之间的时空联系和动力学背景,并综合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信息而厘定各级变质单元。而不同变质矿物组合则反映了变质作用温度、压力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变质相类型,体现了变质程度的不同,也形成不同的变质矿产。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变质带内变质岩石类型、变质矿物组合特点,将研究区的主要变质相类型划定为:甚低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蓝片岩相、麻粒岩相、榴辉岩相。不同构造变质单元决定了不同变质相的形成和变质带分布。依据整个青藏高原变质地质作用特点,将秦岭-祁连-昆仑地区作为一级变质地质单元,即秦岭-祁连-昆仑变质区,再依据变质区内结合带、弧盆系发育和夹持于其间的地块作为次级变质地质单元,划分出9个二级变质单元,分别是:北祁连变质带(Ⅰ)、中祁连变质带(Ⅱ)、南祁连变质带(Ⅲ)、柴北缘变质带(Ⅳ)、祁漫塔格变质带(Ⅴ)、阿尔金变质带(Ⅵ)、西昆仑变质带(Ⅶ)、北昆仑变质带(Ⅷ)、西秦岭变质带(Ⅸ),构成了研究区区域变质单元划分的基本框架;再考虑到结合带或弧盆系中地质时期关键变质事件的性质、特点、序列、时空分布特点,可进一步划分出16个三级变质单元。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及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为研究区最主要的动力变质作用类型;而蓝片岩、榴辉岩的出现,反映秦祁昆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存在,共计有6条,分别为:肃南-天祝变质亚带(Ⅰ-2)、玉石沟-清水沟变质亚带(Ⅰ-4)、柴北缘变质带(Ⅳ)、红柳沟-拉配泉变质亚带(Ⅵ-1)、阿尔金变质亚带(Ⅵ-2)、阿帕-芒崖变质亚带(Ⅵ-3)。除阿尔金变质亚带(Ⅵ-2)位于地块中(属于典型高温、高压变质环境),其余5条高压-超高压蓝片岩-榴辉岩变质带位于结合带或俯冲消减带中(属于典型低温-高压变质环境)。前寒武纪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原特提斯洋不断扩张。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时期,受原特提斯大洋向北俯冲消减作用的制约,在主体为华北-塔里木陆块的泛华夏大陆群的南缘发育近东西向的昆仑前锋弧及其后一系列的岛弧、陆缘弧、地块和弧间盆地、弧后盆地、边缘海盆地,它们一同构成了秦-祁-昆多岛弧盆系构造。通过一系列的弧-弧、弧-陆碰撞,发生多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叠加、改造,造就现今秦岭、祁连、昆仑大陆构造地势。客观认识秦岭-祁连-昆仑造山过程的变质作用、变质相、变质带分布,通过变质作用研究揭示秦岭、祁连、昆仑的盆-山转换关系,为深入研究特提斯大洋演化乃至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提供新证据。

任军虎[6](2010)在《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南华—泥盆纪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大陆地质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地区,作为本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柴达木盆地南、北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本文重点选择柴南缘小庙、金水口、清水泉的基性岩墙及柴北缘牦牛山碎屑岩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柴北缘全吉群、早古生代柴达木南北缘蛇绿岩、岩浆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及泥盆纪盆地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建立了研究区南华纪至泥盆纪比较精细的年代学格架,分析了区域地质演化过程,获得如下主要认识:1、对小庙辉绿岩脉及金水口变余辉长岩进行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详细的研究,确定小庙辉绿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 Nb、Ta等高场强元素亏损,金水口变余辉长岩呈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等高场强元素弱亏损,两者构造环境均为大陆裂谷,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岩石结晶年龄分别为733.6±6.6Ma及796±41Ma,并结合对柴北缘全吉群沉积—火山岩系的伸展环境沉积特征研究,提出三者共同比较确切的证实了研究区存在南华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2、以清水泉辉绿岩脉为重点研究对象,确定其地球化学具轻稀土富集型,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等高场强元素亏损,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岩石结晶年龄为436.4±1.2Ma。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研究区早古生代蛇绿岩、岩浆岩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详细的剖析,并结合沉积学特征认为,柴北缘洋盆形成于447-521Ma,于486-445Ma发生俯冲并形成超高压榴辉岩,437-422Ma发生陆壳深俯冲;祁漫塔格弧后洋盆形成于早、中奥陶世,东昆中洋盆形成于522-460Ma,于455-436Ma发生俯冲,427-410Ma发生陆陆碰撞,并形成相应的弧后盆地及前陆盆地。3、通过对区内泥盆系进行野外地质和区域对比研究,并选择上泥盆统牦牛山组碎屑岩做年代学研究,认为上泥盆统牦牛山组下限不早于430-407Ma,牦牛山组为一套伸展磨拉石沉积,早、中泥盆世为前陆盆地,晚泥盆世为伸展型盆地。4、以关键地质事件的定时、定性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南华纪至泥盆纪构造演化如下框架:(1)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在新元古代早期(950-982Ma)曾发育古洋盆,并于830-927Ma期间发生洋盆闭合、陆陆拼合的作用过程。(2)南华纪(796-733Ma)开始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古陆块开始裂解、离散、向洋发展,分别在柴北缘形成具沉积特征的全吉群,柴南缘形成具裂谷构造环境的小庙辉绿岩脉及金水口变余辉长岩。晚寒武世—早奥陶世(467-522Ma)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发展成为洋盆,分别形成蛇绿岩(蛇绿混杂岩),祁漫塔格可能为裂谷。早、中奥陶世(496-445Ma)柴北缘洋盆开始俯冲、消减,形成滩间山群的岛弧岩浆岩及弧后盆地沉积,随着俯冲的加剧,形成变质作用峰期在490Ma-450Ma之间的超高压榴辉岩,此阶段为大洋俯冲;中、晚奥陶世(455-436Ma)东昆中洋盆向北俯冲,在东昆北形成一条早古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北部祁漫塔格弧后小洋盆向北俯冲,在北侧形成滩间山群岛弧火山岩建造的弧后盆地沉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柴北缘洋盆全部俯冲消减掉,陆壳在洋壳的拖拽下发生深俯冲,形成变质年龄在437-422Ma之间的超高压榴辉岩,赛什腾组的类复理石沉积可能为弧后前陆盆地沉积物;昆中洋盆与祁漫塔格洋盆在中、晚志留世(427-410Ma)闭合,祁漫塔格地区白干湖组沉积了一套复理石沉积,可能为前陆盆地的沉积物。中志留世至中泥盆世,碰撞造山作用加剧,在柴北缘、昆中及祁漫塔格形成缝合带,早、中泥盆世沉积因造山隆升未沉积而缺失,至中泥盆世,碰撞造山作用结束。(3)晚泥盆世柴达木南、北缘开始伸展构造演化,形成了一套伸展磨拉石沉积。

陈克强[7](2009)在《基础地质调查50年成果(附:关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一、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丰富的地质成果截至2000年,区调取得了十分丰富的地质找矿成果:填图面积:1:100万947.38万km2,约59个图幅,占国土面积的98.8%;1:20万691万km2,约1121个图幅,占国土面积的72%;1:5万174.8万km2,约4160个图幅,占国土面积的18.2%;1:25万14万km2,约9个图幅;1:5万片区总结35片,32万km2,相当于21个1:25万图幅。50年来基础地质调查在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指导地质找矿、国民经济规划建设、发展地质科学理论等作出了重大贡献。如20世纪

苏春乾,孙永娟,杨兴科,许安东[8](2006)在《天山后峡—艾维尔沟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系统中若干不整合关系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之间的盆-山耦合关系研究是中国地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但仍存在意见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对其中若干重要地质接触关系缺乏系统的观测,尤其对关键性地层关系的认定缺乏可靠的依据。通过6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天山造山带内部的后峡—艾维尔沟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系统中发现和厘定了5个不整合面,从而为天山造山带的演化及其与两侧盆地盆-山耦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地质证据。

陈世平[9](2006)在《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哈密地区地层分布齐全、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形变质作用明显,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形成了区内多种类型的矿产资源远景区。本区主体属中亚成矿域,是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典型地区;同时,也是全球古生代多旋回造山带的典型地区之一。哈密地区目前已知矿点和已发现矿床达680多处,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但以往工作侧重于某些区块或某些基础地质问题,对全地区性的成矿规律的综合性研究还较为薄弱,影响到矿产勘查部署与开发的长远规划。为此,开展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哈密地区是新疆对外开放“东出西进”的门户,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中哈铁路横贯本区,交通位置上,扼新疆与内地交通的要冲,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煤炭资源的重要基地,是新疆东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因此,开展地区性矿产资源的评价研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哈密地区各类矿床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整理、吸收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的理论,对哈密地区四维成矿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哈密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及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划分了成矿区带,对各区带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结合日常工作,参加编制了哈密地区地质矿产图;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选择前寒武纪的池西铁铜矿床和天湖铁矿、古生代的葫芦和黄山东等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生代的小红山铁矿和镜儿泉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等代表性矿床进行了重点调研,其中池西和小红山属于本次工作新发现的矿产地。经过初步评价,池西铁铜矿中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2%以上,铜品位最高可达1.7%,Au最高可达5.89g/t;小红山铁矿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0%以上。利用Re-Os法测定了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83Ma,利用40Ar-39Ar法测定了镜儿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43Ma,丰富了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演化轨迹,建立了重要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对哈密地区的大型矿集区进行了预测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勘查与研究的建议,为地区矿产资源规划提供了依据。文中指出,哈密的特征性矿产资源主要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形成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不同时代;同时也指出了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区寻找黑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以及在前寒武系分布区寻找铁、铜、铅锌矿床的可能性。这些规律及其它成矿规律的揭示丰富了区域成矿学的内容,深化了对于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理性认识,对该区今后地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 北京100035[10](2004)在《阿尔金—昆仑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与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新疆若羌县赤石山变质核杂岩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若羌县赤石山变质核杂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大青山金矿床研究现状
        1.3.1 地质勘查现状
        1.3.2 科学研究现状
        1.3.3 主要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变质作用
    2.5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2.5.1 地球物理特征
        2.5.2 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原岩恢复与构造背景
        3.1.3 变质岩含矿性
    3.2 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和韧性剪切带
        3.2.3 劈理和节理
        3.2.4 变质变形期次及其构造样式
        3.2.5 讨论
    3.3 石英脉期次及与构造配套关系
    3.4 含金石英脉矿体产出特征
    3.5 矿石类型
    3.6 矿石物质组分
    3.7 矿石组构
    3.8 围岩蚀变
第4章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4.1 石英脉含金性分析
    4.2 成矿元素相关性分析
    4.3 矿体横向元素分带特征
    4.4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
第5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5.4 成矿压力与深度
    5.5 激光拉曼分析
    5.6 三期流体性质对比
    5.7 流体不混溶作用与成矿
第6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年代学
    6.1 氢氧同位素
    6.2 热液锆石U-Pb定年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7.1 成矿背景和成矿基本特征
    7.2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7.3 成矿时代
    7.4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第8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8.1 控矿因素
    8.2 成矿规律
    8.3 找矿标志
    8.4 找矿方向
第9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三峰山铜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元古宇(Pt)
        2.1.2 石炭系(C)
        2.1.3 二叠系(P)
        2.1.4 新生界(Cz)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变质作用
    2.5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2.5.1 地球物理特征
        2.5.2 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史
3 赋矿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3.1.2 锆石U-Pb定年
    3.2 岩相学特征
    3.3 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量元素
        3.3.2 微量元素
    3.4 锆石U-Pb年龄
    3.5 成岩时代
    3.6 岩石成因
        3.6.1 岩浆演化过程
        3.6.2 岩浆源区特征
    3.7 构造环境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地层
    4.2 构造
        4.2.1 褶皱构造
        4.2.2 韧性剪切带
        4.2.3 断裂构造
        4.2.4 劈理和节理
    4.3 岩浆岩
    4.4 矿体产出特征
    4.5 矿石类型
    4.6 矿石物质组分
        4.6.1 矿石矿物组成
        4.6.2 矿石化学组成
    4.7 矿石组构
        4.7.1 矿石结构
        4.7.2 矿石构造
    4.8 成矿后变质变形改造
        4.8.1 矿体透镜体化与物质再活化
        4.8.2 断层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4.9 成矿期次
        4.9.1 同生沉积期
        4.9.2 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期
        4.9.3 表生期
        4.9.4 矿物生成顺序
5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5.1 成矿元素分带
        5.1.1 元素分布及异常下限确定
        5.1.2 元素组合特征
        5.1.3 矿化分带特征
        5.1.4 元素空间分带规律
    5.2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
        5.2.1 围岩蚀变类型
        5.2.2 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
        5.2.3 围岩蚀变中的元素迁移
        5.2.4 蚀变指数
        5.2.5 主微量元素活动性
        5.2.6 蚀变过程与成矿
    5.3 硅质岩地球化学
        5.3.1 岩相学特征
        5.3.2 地球化学特征
        5.3.3 岩石成因与沉积环境
    5.4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
        5.4.1 岩相学特征
        5.4.2 地球化学特征
        5.4.3 岩石成因与沉积环境
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3 均一温度与盐度
    6.4 密度与压力
    6.5 成分
    6.6 成矿流体性质
7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年代学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 同位素地球化学
        7.2.1 硫同位素
        7.2.2 铅同位素
        7.2.3 氢氧同位素
        7.2.4 碳氧同位素
    7.3 成矿年代学
        7.3.1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7.3.2 成矿时代
8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8.1 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8.2 成矿物质来源
    8.3 成矿流体来源
    8.4 成岩成矿时代
    8.5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8.5.1 与典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对比
        8.5.2 成矿过程与机制
9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9.1 控矿因素
        9.1.1 构造背景与成矿
        9.1.2 火山岩与成矿
        9.1.3 构造与成矿
    9.2 成矿规律
        9.2.1 成矿时空背景
        9.2.2 含矿岩系
        9.2.3 矿石组成及分带
        9.2.4 围岩蚀变
    9.3 找矿标志
        9.3.1 岩性标志
        9.3.2 地表氧化带标志
        9.3.3 含铁锰硅质岩建造标志
        9.3.4 围岩蚀变标志
        9.3.5 地球化学标志
    9.4 找矿方向
        9.4.1 铜矿体外围
        9.4.2 铜矿体深部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区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3.2 大青山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2.3 韧性剪切带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变质作用
    2.5 区域构造演化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2.3 韧性剪切带
    3.3 岩浆岩
    3.4 变质变形期次及其构造样式
        3.4.1 第一期(D1):近EW向区域性劈理(S1)
        3.4.2 第二期(D2):库鲁克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
        3.4.3 第三期(D3):近SN向共轭剪节理
        3.4.4 讨论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石英脉期次及与构造配套关系
        4.1.1 第一期石英脉(Q1)
        4.1.2 第二期石英脉(Q2)
        4.1.3 第三期石英脉(Q3)
    4.2 含金石英脉(矿体)产出特征
    4.3 矿石特征
        4.3.1 矿石类型
        4.3.2 矿石组分特征
        4.3.3 矿石组构特征
        4.3.4 围岩蚀变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 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
        5.3.1 均一温度
        5.3.2 盐度
        5.3.3 密度、压力和深度
        5.3.4 激光拉曼分析
        5.3.5 三期流体性质对比
    5.4 不混溶作用与成矿
第6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成矿地质条件
        6.1.1 赋矿地层与成矿
        6.1.2 构造与成矿
    6.2 成矿流体的性质
    6.3 成矿流体来源
        6.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6.3.2 氢氧同位素
    6.4 大青山金矿床成因类型
    6.5 成矿过程简析及成矿模式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辽宁弓长岭沉积变质铁矿成矿控矿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1.2.2 研究区工作程度及研究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第三章 辽东南幔枝构造
    3.1 辽东南幔枝构造的形态特征
    3.2 辽东南幔枝构造组成与单元划分
        3.2.1 核部岩浆岩—变质杂岩
        3.2.2 外围拆离滑脱带
        3.2.3 上叠火山沉积盆地
    3.3 辽东南幔枝构造控矿特征
第四章 弓长岭铁矿二矿区幔枝构造控矿特征
    4.1 矿区地层
        4.1.1 鞍山群茨沟组
        4.1.2 古生界奥陶系
        4.1.3 第四系
    4.2 矿区构造
        4.2.1 褶皱构造
        4.2.1.1 第一期流变褶皱与韧性剪切带
        4.2.1.2 第二期区域性主体褶皱构造
        4.2.1.3 第三期横跨叠加褶皱与韧脆性剪切带
        4.2.1.4 第四期横弯褶皱与区域隆升作用
        4.2.2 断裂构造
        4.2.2.1 走向断层
        4.2.2.2 横向断层
    4.3 矿区岩浆岩
    4.4 蚀变岩石
    4.5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4.6 矿床地质特征
        4.6.1 矿体规模和产状
        4.6.2 矿石组构及成分特征
        4.6.3 矿石类型和品级
        4.6.4 矿体围岩和夹石
        4.6.4.1 矿体上下盘围岩
        4.6.4.2 矿体内夹层和包裹体
    4.7. 富铁矿的赋矿规律
第五章 成矿作用及构造控矿研究
    5.1 成矿物质来源
        5.1.1 富铁矿中铁主要来源的探讨
        5.1.2 同位素特征
        5.1.2.1 碳同位素特征
        5.1.2.2 硅同位素特征
        5.1.2.3 硫同位素特征
        5.1.2.4 氧同位素特征
    5.2 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的形成年龄
    5.3 构造控矿、演化分析及成矿机制
        5.3.1 构造控矿分析
        5.3.2 构造演化分析
        5.3.3 成矿机制
    5.4 矿床成因及模式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认识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5)秦岭—祁连—昆仑地区变质相带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变质相划分及基本特征
    2.1 变质相划分
    2.2 变质相类型及基本特征
    附表
第3章 秦-祁-昆区域构造格架及变质带划分
    3.1 区域构造格架及构造单元划分
        3.1.1 区域构造格架
        3.1.2 构造单元划分
    3.2 区域变质带划分及基本特征
        3.2.1 划分思路与原则
        3.2.2 区域变质带划分方案
        3.2.3 变质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第4章 秦-祁-昆变质区变质相带特征
    4.1 北祁连变质带(Ⅰ)
        4.1.1 走廊变质亚带(Ⅰ-1)
        4.1.2 肃南-天祝变质亚带(Ⅰ-2)
        4.1.3 走廊南山变质亚带(Ⅰ-3)
        4.1.4 玉石沟-清水沟变质亚带(Ⅰ-4)
    4.2 中祁连变质带(Ⅱ)
        4.2.1 前寒武纪变质作用
        4.2.2 早古生代变质作用
    4.3 南祁连变质带(Ⅲ)
        4.3.1 党河南山-拉脊山变质亚带(Ⅲ-1)
        4.3.2 南祁连变质亚带(Ⅲ-2)
        4.3.3 宗务隆山变质亚带(Ⅲ-3)
        4.3.4 全吉变质亚带(Ⅲ-4)
    4.4 柴北缘变质带(Ⅳ)
        4.4.1 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4.4.2 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4.5 祁漫塔格变质带(Ⅴ)
        4.5.1 北祁漫塔格变质亚带(Ⅴ-1)
        4.5.2 祁漫塔格变质亚带(Ⅴ-2)
    4.6 阿尔金变质带(Ⅵ)
        4.6.1 红柳沟-拉配泉变质亚带(Ⅵ-1)
        4.6.2 阿尔金变质亚带(Ⅵ-2)
        4.6.3 阿帕-茫崖变质亚带(Ⅵ-3)
    4.7 西昆仑变质带(Ⅶ)
        4.7.1 恰尔隆-奥依塔格变质亚带(Ⅶ-1)
        4.7.2 库地-其漫于特变质亚带(Ⅶ-2)
        4.7.3 柳什塔格-上其汗变质亚带(Ⅶ-3)
    4.8 北昆仑变质带(Ⅷ)
        4.8.1 前寒武纪变质作用
        4.8.2 新元古代-古生代变质作用特征
    4.9 西秦岭变质带(Ⅸ)
        4.9.1 北秦岭变质亚带(Ⅸ-1)
        4.9.2 迭部-旬阳变质亚带(Ⅸ-2)
第5章 秦岭-祁连-昆仑山变质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关系
    5.1 秦-祁-昆地区主要变质作用类型
    5.2 秦-祁-昆地区动力变质作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5.2.1 肃南-天祝变质亚带动力变质作用(475-509Ma)
        5.2.2 玉石沟-清水沟变质带动力变质作用(425-468Ma)
        5.2.3 柴北缘变质带动力变质作用(465-495Ma)
        5.2.4 阿尔金变质亚带的动力变质作用
        5.2.5 阿帕-芒崖变质亚带动力变质作用
        5.2.6 南昆仑变质带动力变质作用
    5.3 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5.3.1 北祁连弧盆系
        5.3.2 中祁连-湟源地块
        5.3.3 南祁连弧盆系
        5.3.4 阿尔金弧盆系
        5.3.5 柴达木地块
        5.3.6 东昆仑弧盆系
        5.3.7 西昆仑弧盆系
        5.3.8 西秦岭弧盆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南华—泥盆纪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依据及意义
    1.2 论文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造山带研究现状
        1.2.2 前陆盆地
        1.2.3 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研究现状
        1.2.4 基性岩墙研究现状
        1.2.5 柴达木盆地周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开展的实际工作
第二章 柴达木盆地及邻区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质演化
    2.2 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基底及盖层
        2.2.1 柴达木盆地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
        2.2.2 前震旦纪基底及组成
        2.2.3 奥陶-志留纪活化、改造及褶皱基底
        2.2.4 晚古生代沉积盖层的形成
    2.3 柴达木盆地及邻区主要断裂及构造单元划分
        2.3.1 构造单元划分
        2.3.2 主要断裂
    2.4 柴达木盆地及邻区构造层划分
第三章 新元古代裂解事件
    3.1 新元古代早期蛇绿岩
    3.2 汇聚事件
        3.2.1 岩浆作用
        3.2.2 变质作用
    3.3 裂解事件
        3.3.1 基性岩墙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3.3.2 全吉群
        3.3.3 岩浆作用
    3.4 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与裂解
        3.4.1 青白口纪早期的大洋裂解记录
        3.4.2 青白口纪中、晚期Rodinia超大陆汇聚
        3.4.3 南华-震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
第四章 早古生代洋盆形成、俯冲及闭合
    4.1 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带
        4.1.1 柴北缘
        4.1.2 柴南缘
    4.2 岩浆作用
        4.2.1 俯冲型岩浆作用
        4.2.2 碰撞型岩浆作用
    4.3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4.3.1 柴北缘
        4.3.2 柴南缘
    4.4 清水泉基性岩脉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4.4.1 清水泉基性岩脉岩石学特征
        4.4.2 清水泉基性岩脉地球化学特征
        4.4.3 清水泉基性岩脉LA-ICP-MS锆石U-Pb定年
    4.5 综合讨论
        4.5.1 弧后盆地沉积特征
        4.5.2 前陆盆地沉积特征
        4.5.3 洋盆的形成、俯冲、碰撞造山地质事件及演化
第五章 泥盆纪构造体制转换及构造演化
    5.1 柴达木盆地碎屑锆石定年
        5.1.1 采样位置和分析方法
        5.1.2 分析结果
        5.1.3 碎屑锆石定年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5.2 泥盆纪盆地沉积性质分析
        5.2.1 柴达木盆地南、北缘泥盆纪地层组成及分布
        5.2.2 热事件
        5.2.3 沉积环境分析
        5.2.4 沉积盆地性质分析
    5.3 区域构造演化
结论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天山后峡—艾维尔沟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系统中若干不整合关系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剖面描述
3 不整合面的特征
    3.1 后峡组与奇尔古斯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
    3.2 阿尔巴萨依组与后峡组之间的不整合面
    3.3 芦草沟组与阿尔巴萨依组之间的不整合面
    3.4 小泉沟群与芦草沟组之间的不整合面
    3.5 八道湾组与小泉沟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3.6 不整合面的类型和级别
4 地质意义
5 结论

(9)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二节 哈密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条件
    第三节 哈密地区地质勘查程度
    第四节 哈密矿产资源开发简史及现状
    第五节 哈密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第二节 区域构造
    第三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四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矿床类型的探讨
    第一节 哈密地区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第二节 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章 新发现矿床(点)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池西铁铜矿
    第二节 小红山铁矿
    第三节 红岭镍矿
第五章 区域成矿规律与矿床成矿系列
    第一节 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二节 矿床成矿系列
    第三节 哈密地区成矿控制条件及成矿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重要矿床成矿类型的区域成矿模式及典型矿床
    第一节 前寒武纪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第二节 海西期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第三节 海西期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第四节 印支期与陆内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有色、稀有金属区域成矿模式
第七章 哈密地区大型矿集区的预测评价研究
    第一节 额仁山—淖毛湖北山铁、铜、金矿集区
    第二节 纸房—麦钦乌拉铜金汞矿集区
    第三节 吐-哈盆地中新生代铀矿集区
    第四节 土屋—赤湖铜、钼矿集区
    第五节 黄山-镜儿泉铜镍钼金矿集区
    第六节 雅满苏-天湖铁钛铜镍矿集区
    第七节 铁岭—沙垄铁、铜、铅锌、金、银矿集区
    第八节 玉西—大水铁、铜、铂族元素矿集区
第八章 矿产资源规划与开发建议
    引言
    第一节 矿产资源规划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新疆若羌县赤石山变质核杂岩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D]. 何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2]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D]. 王佳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3]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D]. 周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4]辽宁弓长岭沉积变质铁矿成矿控矿构造研究[D]. 李斌.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3(05)
  • [5]秦岭—祁连—昆仑地区变质相带划分研究[D]. 袁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13(S2)
  • [6]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南华—泥盆纪构造演化[D]. 任军虎. 西北大学, 2010(09)
  • [7]基础地质调查50年成果(附:关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几个问题)[A]. 陈克强. 地质学史论丛(5), 2009
  • [8]天山后峡—艾维尔沟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系统中若干不整合关系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 苏春乾,孙永娟,杨兴科,许安东. 地质通报, 2006(08)
  • [9]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D]. 陈世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2)
  • [10]阿尔金—昆仑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与进展[J]. 中国地质调查局 北京100035. 地质通报, 2004(01)

标签:;  ;  ;  ;  

新疆若羌县赤石山变质岩心杂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