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植入131例报告及并发症分析

心脏起搏器植入131例报告及并发症分析

一、植入131例次心脏起搏器报告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衷涛[1](2021)在《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文中认为背景: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能够更好的生活,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在患者的心脏当中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1]。传统的安装起搏器的位置主要是选择右室心尖部,常用的起搏模式是VVI模式,该部位主要是安装被动电极,操作比较简单,植入比较容易,其有较好的稳定性[2]。但是在该部位安装起搏器与患者心室的激动顺利不相符,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左心室和右心室和电-机械活动不同步,影响患者心脏的协调性,出现左心室功能失代偿、心力衰竭,甚至出现死亡[4-5]。近年来,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生理性起搏能够让患者的起搏节律和血流动力学效果更加接近原始的心脏状态关注颇高[6]。因此,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要求选择更加符合生理特点的起搏部位[7]。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和房室的水平向接近,在此部位进行起搏能够让心室的激动顺序接近生理水平,能够取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减少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另外,采用主动电极是进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关键[9-11]。目的:探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本研究共80例研究对象,均为缓慢性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40例患者采用被动电极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另40例采用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选自2017年4月到2019年3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起搏参数,术后1个月、手术3个月和手术后6个月对患者的起搏阈值、R波高度和电极阻抗,术后6个月对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和心律失常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起搏参数差异比较:研究组患者的R波高度、术后1月、3月和术后6月起搏阈值、术后1月及术后3月阻抗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植入时间(56.14±1.19)min、曝光时间(18.73±4.12)min 长于对照组(15.43±1.23)min、(10.14±4.23)min;研究组患者的起搏阈值(0.68±0.09)V、阻抗(662.28±28.97)Ω高于对照组(0.54±0.09)V,阻抗(620.04±26.41)Ω,而QRS时限(0.14±0.03)ms明显低于对照组(0.16±0.04)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手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阻抗为(602.76±83.45)Ω,与常规组的(666.58±80.86)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后6个月的心脏超声参数和心律失常参数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射血分数为(55±8)%,明显高于对照组(49±7)%;研究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房性心律失常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33.12±2.35)mm、(49.09±5.89)mm、(68.46±20.76)次、(28.07±6.79)min,明显低于对照组(38.09±2.10)mm、(52.31±6.17)mm、(231.16±71.87)次、(61.34±8.1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对心脏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影响小,对患者有更好的预后,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安全性高。

解锋[2](2021)在《基于压电换能器的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制备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目前,数百万人依靠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设备来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起搏器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在连接到穿过静脉系统以接触心肌组织的导线的血管外脉冲发生器的基本系统制备中缺乏创新性的发展。此外,基本的供电方法仍然高度依赖电池。许多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气胸、导线故障和无效起搏,都与这种基本结构有关。除此之外,定期的电池更换手术是不可避免的,以确保充足的电力供应,这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健康风险。因此,开发无导线或无电池特性已成为未来心脏起搏器的主要焦点。科研人员已经做出巨大努力来开发无电池医疗设备。最有希望的方法是直接将生物力学能量(如肌肉拉伸、心跳、血流和呼吸产生的气流)转化为电能。生物力学能量转换机制包括摩擦电、电磁感应、压电方法和静电等。压电方法因功率密度高、输出稳定性高和设备灵活性而更有希望用于可植入的无电池医疗设备。体内生物力学能量转换首先通过氧化锌纳米线膜的柔性压电换能器实现。柔性聚偏二氟乙烯用来开发可植入的压电换能器。另外基于压电陶瓷(锆钛酸铅)的换能器可以在大动物模型中实现0.1μA的体内电流输出。这提供了三个有希望从生物力学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证据,证明压电陶瓷的方法可以从内脏器官运动中产生大量电能。然而,商用心脏起搏器仍然不能使用植入式压电换能器来驱动。充足的电能是基于压电换能器的心脏能量采集装置驱动心脏起搏器的关键障碍,而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效率与制造、材料、结构设计、转换模式和植入位置等有关。无导线起搏器的开发涉及两种不同的方法:单部件和多部件系统。对于单部件系统,整个起搏器(电池、电子设备、刺激电极和传感器)被集成到一个植入心脏的小胶囊中。对于多部件系统,换能器放置在心腔内,胸外部分向换能器发射能量(超声波或无线电波)。心内膜能量转换不容易获得足够的能量。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将集成组件放置在心腔里来实现的,这极大地限制了设备的尺寸和重量,并增加了维护的难度和风险,例如血栓、感染等危险以及对环境干扰的敏感性。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无电池和无导线心脏起搏策略。在猪心脏的收缩及舒张过程中,采用一种基于囊式压电换能器的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利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的机械能,转换后的电能用来直接为商用起搏器供电,验证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电能供应是否充足。为避免导线穿过静脉系统,起搏器的探针通过穿刺心外膜以获得有效的起搏。因为基于心脏能量采集装置供电的无电池起搏器和心外膜直接接触,因此导线可被移除。本项目的研究可能为无电池及无导线起搏器和其他生物医学设备的开发、设计提供新的见解。目的1、设计和制备大鼠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并表征其输出电流的能力。将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浸提液与心肌细胞等共培养,检测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对细胞的毒性,明确其可行性。将心脏能量采集装置植入大鼠体内,考察其在体内的安全性。为下一步制备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奠定实验基础。2、设计和制备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能满足商业心脏起搏器供电要求并驱动心脏起搏。在体检测该心脏能量采集装置植入猪体内后,输出电流的能力。3、评估心脏能量采集装置体内外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方法1、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组装和封装:应用核/壳封装技术来封装器件。将PDMS涂层应用在压电换能器,利用聚对二甲苯-C膜作第二保护层,制备压电换能器,进而制作心脏能量采集装置。2、制备大鼠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大鼠在体验证心脏能量采集装置长期植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制备得到的大鼠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浸提液在体外与心肌细胞共培养,MTT实验分析细胞增殖情况,分析浸提液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增殖的速度。将心脏能量采集装置植入大鼠体内,在植入即刻、植入后1周,2周,4周,12周等,用CT平扫检查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在大鼠体内的位置,用心脏超声检查大鼠的心功能,并于12周末处置大鼠,提取血清,进行生化指标检测。3、制备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把心脏搏动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给无电池心脏起搏器供能。4、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植入体内后,检测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电能转化能力。研究结果1、成功地利用核/壳封装技术封装器件制备了大鼠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2、大鼠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在体内外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细胞实验表明,大鼠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对心肌组织没有不良影响,对心肌细胞的正常增殖未产生明显影响。植入体内12周后,CT显示该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器件植入大鼠胸腔后对心功能有一定影响,对大鼠的血液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对大鼠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进行了电学性能测试,我们制备的大鼠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在体外的电学性能为:测试平均电压约3.5 m V,平均电流约60 n A。在植入大鼠体内后,即刻测试平均电压约3.2 m V,即刻测试平均电流约54 n A。在体内1周后,测试平均电压约3.0 m V,平均电流约48 n A。在体内12周后,测试平均电压约2.1 m V,平均电流约31 n A。3、成功制备了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构建了基于压电能量采集技术的自供能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压电能量采集器单元、起搏探针、脉冲发生器电路单元和外部封装单元组成。压电能量采集器为脉冲发生器电路提供电源,该脉冲发生器电路通过从心脏外部刺入的起搏探针对心肌组织产生有效的电刺激。4、评估了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体内换能能力我们评估了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在成年猪体内植入后可实现约30μA最大短路电流输出,高于同类型研究大约15倍之多。通过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驱动起搏器产生电脉冲,经由心外膜刺激心肌组织,达到起搏的效果。研究结论本研究围绕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制备和植入动物的体内应用展开,提出利用压电换能器转换心跳动能为电能,探究能量釆集装置的输出特性,以及其在实现心脏起搏器自供能方面的表现,探究自供能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实现方法。具体结论如下:1、成功地采用核/壳封装技术封装器件制备了大鼠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且其表现出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2、在大鼠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制备工艺基础上,成功制备了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其对细胞和组织无明显生物毒性。3、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在成年猪体内植入可实现30μA最大电流输出。将输出电能接入摘除电池的商用心脏起搏器,通过获得的所需电脉冲信号验证了植入的心脏能量采集装置釆集的心跳动能转化成电能后,是足以维持这种商用起搏器正常工作的,说明心脏能量采集技术在实现自供能心脏起搏器方面的可行性。4、通过植入的心脏能量采集装置驱动起搏器产生电脉冲,自心外膜直接刺激心肌组织,以达到起搏效果,证明原位心外膜起搏策略的可行性,避免将器件或导线放置于心腔内,有望实现无导线起搏。

贺翔[3](2021)在《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讨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桂林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年龄≥14岁,具备临时心脏起搏适应症的患者,剔除符合排除标准的病例,完善术前准备后应用85cm长的美敦力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后达到拔除电极标准后拔除临时起搏电极。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临时起搏指征和合并基础病等)、术中观察指标(起搏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等)和疗效及安全性指标(临时起搏电极留置时间、临床转归和并发症等)。回顾性调查桂林市人民医院手术日期为2012年9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ICD-9-CM-3手术与操作编码为“37.78”,手术与操作名称为“暂时性经静脉起搏器系统的置入”的住院病例。剔除符合排除标准的病例,纳入年龄≥14岁,应用被动或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住院病例。将本研究中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编为A组,将回顾性调查中纳入的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锁骨下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编为B组;将回顾性调查中纳入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编为C组。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中观察指标、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应用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研究(A组)共纳入患者25例,年龄66.8±13.7岁,身高159.3±6.5cm,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的植入部位24例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1例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术中测试的起搏阈值为0.6(0.5,1.0)V,感知的R波振幅为8.0(6.7,11.2)m V,电极阻抗为746.2±113.0Ω,手术时间为46.8±7.3 min,临时起搏电极体外段的长度为27.0(26.0,29.4)cm,X线曝光剂量为15.3±3.0 m Gy。术后24h复测的起搏参数与术中测试的结果相似(p>0.05)。临床转归为植入永久起搏器19例,心率恢复正常5例,院内死亡1例(死亡与临时心脏起搏术无因果联系),2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包括电极脱位在内的并发症。回顾性调查中B组共纳入47例患者,C组共纳入49例患者,A组、B组及C组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相似,术中测试的起搏阈值、感知的R波振幅、手术时间、X线曝光剂量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A组患者的电极阻抗高于B组(746.2±113.0Ωvs 645.5±137.6Ω,p<0.01)和C组(746.2±113.0Ωvs 516.0±145.0Ω,p<0.001)。三组患者的临床转归无显着差异(p>0.05);A组25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而B组47例患者共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术后电极脱位1例,气胸1例,两组间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组49例患者中共出现并发症12例,其中11例为术后电极脱位,1例为感知功能不良,其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电极脱位率均显着高于A组及B组(p<0.05)。尽管A组和B组患者的临时心脏起搏手术费用高于C组,但A组与B组的患侧下肢制动时间和监护病区留观时间均显着短于C组(p<0.001),三组患者的临时心脏起搏相关总费用无明显差异(p=0.498)。结论:(1)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是安全可行的;(2)与传统应用被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相比,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电极脱位率更低,可能更安全可靠,而且性价比更高;(3)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与安全性不劣于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锁骨下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4)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可能更适合部分特殊人群,可以作为临时心脏起搏术的一种有益补充。

姜腾飞[4](2019)在《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因素2.探讨以患者护理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第一阶段:在专家函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心脏起搏器随访群”中符合纳入标准的223名患者使用问卷星进行横断面调查,探寻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第二阶段: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0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号病房入试验组,双号病房入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分别在患者出院当天和干预3个月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干预方案通过电话随访、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3种途径实施,评价工具包括: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起搏器参数和患者遵医依从性调查问卷。结果1.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总均分是4.38±0.09分;91.9%的患者希望由多学科团队为其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54.7%的患者希望每月提供1次延续性护理服务。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月收入和年龄是影响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因素。2.干预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简表(SF-36)、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各维度得分中,试验组在躯体功能引起的角色受限(RP)、总体健康评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原因引起的角色受限(RE)、心理健康(MH)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两组患者起搏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试验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需求较高,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的需求,实施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2.以患者护理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遵医依从性、但是对起搏器参数没有影响。

张菀桐[5](2019)在《翁维良运用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cardiac arrhythmia,BA)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以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素为代表的西药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心率,但不适宜长期使用。起搏器植入作为治疗BA的有效策略,由于花费昂贵,需终生随访,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患者不适宜或拒绝接受此类治疗方案。因此,急需在中医药领域寻找新的有效方药,发挥中医药干预治疗BA的临床优势,为患者提供可替代的临床选择。翁维良在其师郭士魁芳香温通治疗BA的基础上开展临床探索,提出运用温阳、理气、活血的治疗思路,在前期的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总结翁维良治疗BA的临床经验,深入挖掘分析核心处方——元姜方,明确其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将有利于发挥中医药在BA药物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具体研究方案见图文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翁维良全国名中医运用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BA)的有效人群,明确受益人群特征,建立中医药干预治疗BA的疗效预测模型,挖掘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核心处方(元姜方)药物组成,探索元姜方的可能作用靶点、通路,及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药物成分,为元姜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及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1.1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收集选择2016.1-2018.6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翁维良门诊就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BA)患者197例开展病例观察研究,建立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分析比较诊疗前后患者心率及相关临床特征变化,划分治疗有效/无效病例。1.2有效人群特征挖掘及疗效预测模型建立运用卡方检验及交叉列联分析方法,明确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的有效人群特征,针对分析中得到的单因素显着变量开展交互作用分析,进而运用判别分析进行模型筛选,首次探索建立预测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患者属于有效/无效类概率模型。1.3有效人群核心处方挖掘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翁维良治疗BA有效病例医案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及处方挖掘,确立温阳理气活血法核心处方的药物组成,命名为元姜方。1.4有效病例动态诊疗可视化分析针对翁维良治疗BA患者,开展长时诊疗随访,基于长时诊疗及随访数据,运用半定量分析方法总结影响疗效的因素,通过对医案药物-疗效相关性、患者服药情况及翁维良用药经验访谈的分析汇总,优化临床治疗方案。2.实验研究部分2.1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取元姜方6味药物的成分及候选作用靶点,与BA疾病候选靶点进行映射,得到50个药物-疾病共有基因,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候选成分-缓慢性心律的候选靶点网络,分析药物成分与疾病作用靶点的相关性,通过ClueGO插件进行 G0 生物进程及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索元姜方的药物靶点、通路及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药物成分。2.2创新性优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首次运用颈内静脉滴注氢氧化钠浸润损伤窦房结区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两种方法,优化建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大鼠模型,针对传统甲醛浸润模型损伤区域较大,死亡率高,对实验人员存在损伤的问题,通过精确窦房结定位、减少周围组织损伤,提高造模成功率,通过造模后心率监测、窦房结电生理评估、病理切片及分子生物学层面,评价模型的稳定性、成功率及创新优势。2.3元姜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机制探索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元姜方组、阿托品组、心宝丸组,每组各12只,将各组大鼠造模及给药前后心率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采用S1S2超速抑制分级递增法测定窦房结区窦房传导时间、窦房结恢复时间的变化,并运用western blot及钙含量比色检测研究方法验证网络药理预测靶点及SSS病理过程的关键蛋白。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1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分析结果(1)诊疗前后,患者总心搏数(疗前76158.57±12405.13,疗后81276.63±12002.26)、平均心率(疗前55.12±9.25,疗后58.57±8.94)、最小心率(疗前 35.18±5.06,疗后 40.27±6.35),最长 RR 间期(疗前 2.3±0.84,疗后1.9±0.87),以及24小时内>2s停搏数量(疗前106.59±328.32,疗后33.84±129.5)有显着差异,p≤0.05,由于诊疗后的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小心率的平均秩次大于诊疗前,提示经首诊治疗后心率有明显提高。诊疗后最长RR间期,以及24小时内>2s停搏数量的平均秩次小于诊疗前,提示经首诊治疗后RR间期缩短,停搏数减少。基于疗效分析结果,将197例接受翁维良温阳理气活血治疗的BA患者划分为有效人群(143例)及无效人群(54例)。(2)前期诊疗记录中,Hol ter结果提示最小心率<40次/min或有长间歇,且头晕、黑蒙等症状明显,医生已明确建议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共有162例(162/197),心率≥40次/min,但头晕、黑蒙等症状频发患者共有35例(35/197)。针对162例就诊时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首诊治疗后,共有61例患者(61/162)Holter检测结果提示,最小心率>40/min,从客观指标评估,已不符合起搏器植入标准。1.2有效人群特征分析及疗效预测模型结果根据有效及无效人群划分,(1)针对心率变化情况进行组间秩和检验,结果提示有效患者最小心率(35.67±5.20)及最大心率(84.08±20.01)与无效人群最小心率(33.48±4.17)及最大心率(91.72±21.08)组间比较差异显着。(2)针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炎、房颤、房早、室早7个常见合并疾病进行卡方检验及交叉列联分析,结果提示BA合并出现以下疾病a.冠心病合并高血压,b.房颤合并早搏,c.高血压合并房早是影响疗效的因素。(3)针对不同类型BA特征分析,结果提示房室传导阻滞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判别分析建立预测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患者属于有效/无效类概率模型为:y=-0.2X1+0.07X2+0.16X3-0.65X1-1.12X5-0.71X6-0.75X7-0.91X8(X1=首诊服药时间,X2=平均心率,X3=最小心率,X4=冠心病,X5=房颤,X6=室早,X7=窦房传导阻滞,X8=房室传导阻滞)。1.3有效人群核心处方挖掘结果基于有效人群处方的挖掘结果提示,核心药物为高良姜、荜茇、郁金、延胡索、肉桂、干姜,将该处方命名为元姜方。其中高良姜、延胡索为君药,郁金、荜茇为臣药,肉桂、干姜为佐使药物。1.4有效病例动态诊疗可视化分析结果根据半定量分析,总结需要关注的疗效影响因素为:(1)逐步减少药味药量及减少用药频率,是更有利于诊疗起效后BA患者停药的两个方法;(2)60%典型医案中首先停用益气药物,对患者心率指标无明显影响;(3)针对BA患者,蜜麻黄的最小有效剂量多在3-6g。(4)苦参、黄连作为翁维良常用的佐使药物,虽药性偏寒,但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该药物无降低心率的作用,不影响处方整体疗效。2.实验研究结果2.1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提示,元姜方主要通过作用于SCN5A、CAV1、KCNH2、CHRM、PRL等50个作用靶点,调节肾素分泌通路及cAMP信号通路。该药理作用的发挥主要与十八烯酸、β-荜澄茄油烯、丁香烯、香树烯、胡椒碱、黄连素等药物成分密切相关。元姜方中,荜茇20个药物成分中,共有14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7个疾病靶点,干姜11个药物成分中,共有6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24个疾病靶点,高良姜的25个药物成分中,共有13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48个疾病靶点,在肉桂的10个药物成分中,共有6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23个疾病靶点,在延胡索51个药物成分中,共有39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37个疾病靶点,在郁金的68个药物成分中,共有11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46个疾病靶点。2.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不同造模方法的评价结果(1)颈内静脉滴注氢氧化钠浸润损伤窦房结区(ISHG)造模组大鼠死亡率16.6%,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IRIG)造模组大鼠死亡率为33.3%;甲醛损伤大鼠(FWCG)死亡率为80%,因术后呼吸机撤除,自主呼吸无法恢复而死亡。造模7天后仅有1只大鼠存活。(2)造模14天后,IRIG大鼠心率为290.3±37.83次/min,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为 302.7±41.84ms,窦房传导时间(SACT)23.00±5.41ms,ISHG 大鼠心率为328.8±40.09次/min,窦房结恢复时间为264.00±59.22ms,窦房传导时间 24.1±5.34ms;(3)造模后,两组大鼠窦房结区域均出现组织边界模糊,排列紊乱,细胞出现空泡样改变伴坏死;(4)造模后,两组大鼠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窦房结通道蛋白HCN4和SCN5A表达均下降。2.3元姜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机制探索结果(1)元姜方对模型大鼠心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运用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IRIG)造模大鼠,元姜方给药治疗14天后,心率组间比较结果: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模型组(Model)心率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Model)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心宝丸组(XB)、元姜方组(YJ)大鼠心率均显着提高(p<0.01);与心宝丸组(XB)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大鼠心率均显着提高(p<0.05)。结果提示,经过14天的治疗,元姜方可显着提高大鼠心率,疗效优于阳性对照药心宝丸组。(2)元姜方对造模大鼠窦房结电生理的影响结果元姜方给药治疗14天后,SNRT组间比较: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模型组(Model)、心宝丸组(XB)、阿托品组大鼠SNRT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Model)比较,各组大鼠SNRT均显着缩短(p<0.05);与心宝丸组(XB)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大鼠SNRT均显着缩短(p<0.01)。SACT组间比较: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各组大鼠SACT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Model)比较,各组大鼠SACT均显着缩短(p<0.01);与心宝丸组(XB)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SACT均显着缩短(p<0.01)。(3)元姜方对SSS模型大鼠窦房结区蛋白表达及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结果给药14天后,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Model)、阿托品组(Atropine)、心宝丸组(XB)、元姜方组(YJ)大鼠窦房结区HCN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与Model组比较,元姜方可提高大鼠窦房结区HCN4蛋白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Model大鼠窦房结区SCN5A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元姜方可上调大鼠窦房结区SCN5A蛋白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Model大鼠、Atropine、XB、元姜方组大鼠窦房结区CHRM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与Model组比较,元姜方可降低大鼠窦房结区CHRM2蛋白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Model、Atropine、XB、元姜方组大鼠窦房结区CHR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给药后各组CHR蛋白表达均有所上升。给药14天后,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组间比较: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模型组(Model)、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大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着降低(p<0.05)。结论1.翁维良名老中医运用温阳、活血、理气大法治疗BA疗效明显,治疗有效率72.58%,经首诊治疗后,即有41.36%应植入起搏器治疗患者最小心率提高至40次/min以上,已无起搏器植入指征。针对有效及无效人群的特征分析提示,最小心率偏低、最大心率偏高、房室传导阻滞为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单纯伴有一种合并疾病并未显着影响疗效,但同时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房颤、早搏疾病,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患者疗效欠佳。创新性运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疗效预测模型,可为今后临床中药治疗BA的受益人群特征提供参考,为中医药治疗BA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2.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数据统计方法,利用真实诊疗数据对翁维良治疗BA有效处方进行挖掘,确定了以温阳、理气、活血为治疗法则的元姜方(高良姜、荜茇、郁金、延胡索、肉桂、干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翁维良对BA病机的认识及辨治思路。3.运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对个体长时诊疗方案的分析,通过逐条总结每个患者的诊疗经验及规律,最终通过个案规律汇总,可有效挖掘名老中医临床诊疗规律,并提供临床辅助决策,为中医动态治疗方案分析提供新思路,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循证基础。4.首次运用氢氧化钠浸润损伤窦房结区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建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可通过物理及化学损伤窦房结区,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其细胞内Ca2+水平及离子通道活性,造成了窦房结自律性的降低,造成起搏电流减低,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减缓心率。该方法优化了传统SSS甲醛损伤窦房结区定位不准确、损伤范围较大、大鼠死亡率高、对实验人员存在危害的缺点,为BA新药筛选和药物作用研究提供模型基础。5.元姜方可有效提高心率,通过缩短窦房传导时间及窦房结恢复时间改善SSS模型大鼠窦房结区电生理水平。元姜方可能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及窦房结区域供血,提高肾上腺素及甲状腺素等神经体液激素水平,上调CRH蛋白表达,下调CHRM2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提高SCN5A及HCN4心肌离子通道的兴奋性,触发病理状态下右移或延长的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从而提高心率。

肖华[6](2018)在《Tbx18、HCN4和GJA7介导cMSCs体外诱导分化及温敏凝胶对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一、背景和目的目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细胞主要有两种策略:以基因为基础和以细胞为基础。前一种方法根据窦房结(SAN)细胞特异的离子通道和对胚胎SAN发育起关键作用的转录因子,采用单个基因或者多基因组合进行转染干预。过表达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HCN)通道,产生对自主神经调节敏感的起搏电流(If)是以基因为基础的构建生物起搏点的策略之一,这种类型的通道产生的内向电流主要在舒张期,从而避免了对动作电位的干扰。T盒基因(Tbx)家族是心肌细胞形成和分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如Tbx3,Tbx5和Tbx18在胚胎SAN发育中起关键作用,而这些因子的上游是Tbx18,已有研究显示单用Tbx18转录因子即可将静止心肌诱导成心脏起搏样细胞并显示出该因子在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后一种以细胞为基础构建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将细胞转化为SAN样起搏细胞和将细胞作为基因的运输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心脏生物起搏器理想的干细胞来源,具有免疫豁免优势和相对电静止特性。且能够很容易通过缝隙连接与相邻的细胞进行偶联。MSCs具有直接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能力,但这种能力非常弱。c-kit是心脏前体细胞的标记,在MSCs也有表达,犬MSCs(cMSCs)和心肌细胞一样都来自早期中胚层,不同的分化调控因子决定了其各自不同的分化方向。本实验将SAN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Tbx18在c-kit+cMSCs过表达,研究是否能介导c-kit+cMSCs向SAN细胞分化,从而具有天然SAN细胞相似的表观特征。同时研究Tbx18转染的c-kit+cMSCs在与犬心房肌共培养的环境中能否与其形成偶联,从而构成功能性的合胞体。心脏的电偶联由缝隙链接介导,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组成的跨膜通道聚合体构成了细胞间的缝隙链接。不同的聚合体由于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同聚体同侧型、同聚体异侧型、异聚体同侧型和异聚体异侧型四类。通过允许小分子和离子沿其电化学梯度扩散,缝隙链接为电冲动的扩步提供了低电阻路径。目前在人类发现的Cx有21种,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物物理学性质,包括电导、电压、PH、对离子和小分子(荧光染料)的选择性通透。细胞间的偶联由Cx的数量和Cx所构成通道的活性所决定,这些都受到上游转录调控因子的严格管控。目前在心脏发现有4种Cx表达:connexin43(Cx43),Cx40,Cx45和Cx37。这些Cx在心脏不同区域表达目的是传递不同的被动电学特性,其中Cx45主要在哺乳动物SAN细胞表达,是对缝隙链接处电压变化最敏感的Cx,当其细胞质相对于周围细胞电位偏负时,Cx45通道将关闭,这将有效防止周围心肌的除极电流返流入SAN细胞,干扰正常电冲动的传导顺序。以往的在体研究仅单纯用HCN4病毒载体转染MSCs,这种构建方式得到的生物起搏频率远远低于正常SAN的起博频率,本实验采用编码Cx45的缝隙连接蛋白α7(gap junction protein-alpha 7,GJA7)基因与HCN4基因两个慢病毒载体共转染cMSCs,研究是否能进一步促使单纯HCN4病毒载体转染cMSCs向SAN样细胞分化。将HCN2过表达的MSCs注射入房室传导阻滞犬的左心室游离壁可以获得满足生理需要的起搏频率和对儿茶酚胺药物的反应性,但该起搏功能在注射后8周即开始下降,由于没有发生排斥反应和细胞凋亡现象,考虑该原因是由于细胞从注射部位迁移。因此采用生物材料将细胞包裹固定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其在37°℃能发生溶液-凝胶转变,具有较少的化学交联毒性。本实验选用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将这种可注射生物材料包裹病毒转染的cMSCs,去评价这种生物高聚物能否作为细胞的输送载体为细胞的存活和固定提供适宜的基质环境,观察细胞在温敏水凝胶内的存活增殖情况,为下一步在体动物实验研究打下基础。研究方法:1.培养 cMSCs 和分选 c-kit+cMSCs。cMSCs首先从新生犬股骨和胫骨分离和培养。一部分正常培养传代,一部分用流式活细胞分选技术从P3代cMSCs中分选出c-kit+cMSCs,并进行细胞表面抗原鉴定(CD45/CD29/CD44)。2.构建hTbx18慢病毒载体转染c-kit+cMSCs;构建hHCN4和hGJA7慢病毒载体单独或者共同转染cMSCs。2.1 用 Gateway 方法构建慢病毒载体 pLV[Exp]-Puro-EF1A>hTBX18[NM 001080508.2]:T2A:{EYFP}作为实验组,构建慢病毒载体 pLV[Exp]-Puro-EF1A>{EYFP}作为对照组。将已构建好的两组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c-kit+cMSCs获得Tbx18-EYFP-c-kit+c MSCs和EYFP-c-kit+cMSCs,转染前行预实验确定慢病毒转染的最佳感染复数、polybr ene的最适浓度。细胞转染4天后行RT-PCR实验验证hTbx18基因在Tbx18-EYFP-c-ki t+cMSCs中过表达。2.2 用 Gateway 方法构建慢病毒载体 pLV[Exp]-EGFP:T2A:Puro-EF1A>hHCN4[NM 005477.2]和 pLV[Exp]-mCherry:T2A:Puro-EF1A>hGJC1[NM005497.3]作为实验组,构建pLV[Exp]-EGFP:T2A:Puro-Null作为对照组。将构建好的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cMSCs得到HCN4-GFP-cMSCs,GJA7-RFP-cMSCs和GFP-cMSCs,转染前行预实验确定慢病毒转染的最佳感染复数、polybrene的最适浓度。在共转染情况下,HCN4-GFP-cMSCs首先通过2μg/mL的嘌呤霉素纯化5天,再加入pLV[Exp]-mCherry:T2A:Puro-EF1A>hGJ C1进行共转染。以上步骤共构建成功:Tbx18-EYFP-c-kit+cMSCs及其对照组EYFP-c-kit+cMSCs;HCN4-GFP-cMSCs,GFP-cMSCs,GJA7-RFP-cMSCs 和 HCN4+GJA7-cMS Cs共转染组。3.进行犬SAN和犬心房肌细胞原代分离培养及体外共培养环境。犬SAN原代细胞被分离后制备成悬浮细胞,新鲜分离的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6小时内用于后续实验。犬心房肌从新生犬右心房分离,采用差速贴壁及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方法纯化培养细胞。原代心房肌细胞培养24小时后,以4:1的比例(80%心房肌细胞)分别与上述转染细胞混合进行共培养。4.各组细胞的功能检测。4.1 Tbx18-EYFP-c-kit+cMSCs 和EYFP-c-kit+cMSCs在转染后4天分别收集进行SAN特异型特征的检测,并于新生犬SAN细胞进行对比;Tbx18-EYFP-c-kit+cMSCs和EYFP-c-kit+cMSCs分别与新生犬心房肌细胞共培养三天后进行细胞膜片钳检测各组If电流生成情况,用Lucifer荧光黄染料进行细胞间缝隙连接评价,并于新生犬SAN细胞进行对比。4.1.1细胞内环磷酸腺苷[1]分析:检测犬SAN细胞,Tbx18-EYFP-c-kit+cMSCs和EYFP-c-kit+cMSCs细胞内 cAMP水平。4.1.2 RT-qPCR:检测犬SAN细胞,Tbx18-EYFP-c-kit+cMSCs 和EYFP-c-kit+cMSCs中Cx45,Kir2.1,PLB 和α-actinin相对mRNA表达水平。4.1.3 WB:监测犬SAN细胞,Tbx18-EYFP-c-kit+cMSCs和EYFP-c-kit+cMSCs中HCN4,Cx45,PLB,p-PLB和α-actinin的蛋白表达水平。4.1.4 免疫荧光:检测Cx45在犬SAN细胞,Tbx18-EYFP-c-kit+cMSCs 和EYFP-c-kit+cMSCs中的免疫荧光显像。4.1.5共培养环境下转染细胞的电生理检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和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应用激活和失活电压钳制方案记录特征性的If电流,评价该通道的激活和失活特性,测试其对异丙肾上腺素药物刺激的反应,染料转移实验评价缝隙连接情况。4.2 HCN4-GFP-cMSCs,GFP-cMSCs,GJA7-RFP-cMSCs和HCN4+GJA7-cMSCs分别与新生犬心房肌细胞共培养三天后,加入2μgmL的嘌呤霉素连续五天以清除心房肌细胞,收集各组细胞行SAN细胞特异性指标检测和细胞膜片钳检测If电流生成情况。4.2.1 RT-qPCR:检测 HCN4-GFP-cMSCs,GFP-cMSCs,GJA7-RFP-cMSCs和HCN4+GJA7-cMSCs中Cx45,Cx43,Tbx3,Tbx18和编码同源异型盒蛋白Nkx-2.5的基因(Nkx2.5)相对mRNA表达水平。4.2.2细胞膜片钳检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应用激活和失活电压钳制方案对比各组记录到的特征性的If电流。5.转染细胞与温敏水凝胶共培养及功能检测。5.1浸提实验和CCK-8检测:用来评价温敏水凝胶材料的细胞毒性。以不含细胞的纯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组,以培养基中含有0.64%萘酚为阳性对照组,以不含浸提液的纯培养基为阴性对照组,每组均设6个复孔。5.2 CCK-8检测转染细胞胶内增殖情况:Tbx18-EYFP-c-kit+cMSC,HCN4-GFP-cMSCs,GJA7-RFP-cMSCs分别于转染后72小时和温敏水凝胶共培养,cMSCs,Tbx18-EYFP-c-kit+cMSC,HCN4-GFP-cMSCs,GJA7-RFP-cMSCs作为对照组,每组均设6个复孔,CCK-8试剂于1天,4天,7天检测,观察胶内细胞增殖情况。5.3 激光共聚焦检测:观察 Tbx18-EYFP-c-kit+cMSCs,HCN4-GFP-cMSCs,GJA7-RFP-cMSCs与温敏水凝胶材料共培养4天后凝胶内细胞形态。5.4 iCelligence实时检测:评价Tbx18-EYFP-c-kit+cMSCs,HCN4-GFP-cMSCs,GJA7-RFP-cMSCs 在凝胶内实时生长情况,cMSCs,Tbx1 8-EYFP-c-kit+cMSCs,HCN4-GFP-cMSCs,GJA7-RFP-cMSCs作为对照组。结果:1.流式活细胞分选将c-kit+细胞分选出来,分选后分析显示c-kit+细胞纯度大于90%,死细胞数小于10%,细胞表面抗原鉴定显示CD29+,CD44+,CD45-。2.pLV-hTbx18-EYFP或pLV-EYFP使用5μg/mL polybrene,以MOI=100的浓度分别转染c-kit+cMSCs 24小时得到Tbx18-EYFP-c-kit+cMSCs和EYFP-c-kit+cMSCs。病毒转染后48小时,转染的c-kit+cMSCs展现黄色荧光,6个不同随机视野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pLV-hTbx18-EYFP的转染效率为94±3.5%,pLV-EYFP-cMSCs的转染效率为96±2.5%。RT-PCR显示基于人Tbx1 8设计的引物可以在Tbx1 8-EYFP-c-kit+cMSCs中检测到Tbx1 8的表达。使用6μg/mL polybrene,以MOI=50的浓度转染24小时得到HCN4-GFP-cMSCs,GJA7-RFP-cMSCs,GFP-cMSCs,病毒转染后72小时,转染的cMSCs分别展现绿色,红色和绿色荧光,6个不同随机视野下荧光显微镜分析三组细胞的转染效率均大于90%,在共转染情况下,HCN4-GFP-cMSCs中加入pLV[Exp]-mCherry:T2A:Puro-EF1 A>hGJC1,用6 μg/mL polybrene,以MOI=50的浓度进行共转染,用2μg/mL嘌呤霉素纯化转染细胞5天,6个不同随机视野下荧光显微镜分析共转染细胞表达黄色荧光,转染效率大于95%。3.新鲜分离的犬原代SAN细胞以细条钩形居多,细胞出现不规则节律性搏动,新鲜分离的犬原代心房肌细胞培养24小时可见完全贴壁生长,呈长杆状。按照4(心房肌细胞):1的比例将Tbx18-EYFP-c-kit+cMSCs或EYFP-c-kit+cMSCs或HCN4-GFP-cMSCs或GJA7-RFP-cMSCs或GFP-cMSCs或HCN4+GJA7-cMSCs与心房肌分别混合,3天后各组共培养细胞生长成单层细胞。4.Tbx18-EYFP-c-kit+cMSCs具有天然SAN细胞的关键特征。Tbx18-EYFP-c-kit+cMS Cs同SAN细胞一样具有高的细胞内cAMP水平(n=3)。Cx45,Kir2.1,PLB,α-actinin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在Tbx18-EYFP-c-kit+cMSCs是上调的。Tbx18-EYFP-c-kit+cMSCs和SAN细胞的HCN4,Cx45,PLB,p-PLB,α-actinin蛋白表达水平相似,与EYFP-c-kit+c MSCs明显不同。其中HCN4和Cx45的蛋白水平在Tbx18-c-kit+cMSCs分别是EYFP-c-kit+cMSCs的12倍和5.6倍。Cx45免疫荧光显像示Tbx18-EYFP-c-kit+cMSCs相似SAN细胞有Cx 45 表达,而 EYFP-c-kit+cMSCs 未见 Cx45 表达。在与犬心房肌共培养三天后,If电流的特征被记录。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发现Tbx18-EYFP-c-kit+cMSCs 和 SAN的If电流趋势极其相似(I=-89.368+82.306 V-19.975 V 2+0.868 V3,F=693.056,Sig.<0.01,R2=0.983 vs.I=-110.892+102.927 V-26.637 V2+1.204 V3,F=649.977,Sig.<0.01,R2=0.982)。If电流的激活曲线显示V1/2在Tbx 18-EYFP-c-kit+cMSC s和S AN细胞之间有明显差异(-82.5±4.6,n=22 vs.-77.2±6.3 mV,n=18;P<0.05),但是斜率因子K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7.7±0.4,n=22 vs.-8.1±0.2 mV,n=18;P=0.573)。相比SAN细胞,Tbx18-c-kit+cMSCs 有更正的反转电位(-18.41±1.2 mV,n=12 vs.-23.19±1.6 mV,n=10;P<0.05)。Tbx18-EYFP-c-kit+cMSCs If电流的激活时间常数在 660±27(-120mV)~1880±103(-80mV)毫秒,Tbx18-EYFP-c-kit+cMSCs If电流的失活时间常数在 1000±99(-70mV)~210±19(-40mV)毫秒。给予3μmol/L异丙肾上腺素,If电流的激活时间(-120 mV)减少了26±2%(n=8)。V1/2朝向去极化方向移动了大约 6.1 mV(从-84.9±5.6到-78.8±4.8 mV,n=8;P<0.05)。染料注入细胞5分钟后,Tbx18-EYFP-c-kit+cMSCs相邻的两个心房肌细胞也出现荧光显影,而EYFP-c-kit+cMSCs周围没有心房肌细胞显影。SAN细胞周围有一个细胞显影。HCN4+GJA7-cMSCs 促进 HCN4-GFP-cMSCs 或 GJA7-RFP-cMSCs 向窦房结样细胞分化。RT-qPCR显示GJA7-RFP-cMSCs相较GFP-cMSCs上调Tbx3的表达(n=8;p<0.05)同时Cx43,Nkx2.5的表达下降(n=8;p<0.05),HCN4和Tbx18表达水平两组细胞没有明显差异(n=8;p>0.05)。HCN4+GJA7-cMSCs 共转染组的HCN4,Cx45,Tbx3表达水平比HCN4-GFP-cMSCs或GJA7-RFP-cMSCs组高(n=8;p<0.05)同时Cx43,Nkx2.5表达水平比单纯转染组低(n=8;p<0.05),Tbx18表达水平在共转染组与单纯转染组之间无明显差异(n=8;p>0.05)。在与犬心房肌共培养三天后,全细胞膜片钳记录If电流的特征。GFP-cMSCs与GJA7-RFP-cMSCs均未记录到特征性的If电流HCN4+GJA7-cMSCs记录到的If 电流,其幅值增加(-1173.8±18.4 vs.-1057.9±14.6 mV,,与HCN4-GFP-cMSCs相比,n=3;p<0.05),电流激活曲线右移,半数最大激活电压明显变正(-92.6±3.6 vs.-101.9±4.0 mV,n=3;P<0.05),If通道的反转电位绝对值增加(-29.6±3.9 vs.-26.8±3.2 mV,n=3;p>0.05)。5.浸提实验第7天显示光密度(OD)值在12.5%,25%,50%,100%浸提液组分别为4.6247±0.099,4.5911±0.101,4.0057±0.087,4.5144±0.088,所有检测组的相对细胞增殖率均大于90%显示材料的细胞毒性在0~I级。CCK-8检测显示Tbx18-EYFP-c-kit+cMSCs与温敏水凝胶共培养组的OD值在1天,4天,7天分别为3.6754±0.10501,4.3294±0.20432,3.7682±0.41215,HCN4-GFP-cMSCs与温敏水凝胶共培养组的OD值在 1 天,4天,7天分别为3.2820±0.00686,4.4947±0.23174,4.3849±0.43016,GJA7-RFP-cMSCs与温敏水凝胶共培养组的OD值在1天,4天,7天分别为3.0181±0.31104,4.1634±0.26420,4.1348±0.36887,所有转染细胞在凝胶中存活4天达到增殖高峰,7天左右生长趋于平稳。Tbx18-EYFP-c-kit+cMSCs,HCN4-GFP-cMSCs,GJA7-RFP-cMSCs分别与温敏水凝胶共培养4天后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黄色、绿色、红色荧光细胞在凝胶内不同层面分布生长。iCelligence检测示不同时间点温敏水凝胶内细胞的平均细胞指数未见明显变化。结论:1.Tbx18过表达c-kit+cMSCs介导其向SAN样细胞分化。2.HCN4+GJA7共转染cMSCs通过增强If电流的幅值,利于电信号的扩步促进HCN4-GFP-cMSCs向S AN样细胞分化。3.温敏水凝胶对生物起搏细胞的存活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王丹丹[7](2017)在《缩短心脏起搏器患者手术住院日的安全性和费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起搏适应证的拓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数量日益增加,与植入相关的费用成为人们现在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外已进行了许多有关起搏器术后不同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的大型临床实验,而在我国相关研究较少。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不同住院时间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探索缩短起搏器植入术住院日的安全性及费用问题,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该研究选取了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起搏器植入的582例患者(包括单腔、双腔、ICD、CRT CRT-D的植入术和置换术),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住院费用,分别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进行随访,记录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根据术后住院时间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7天)和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多7天),将两组一般基本资料、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1)对照组114例患者和实验组468例患者的总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56649.7±24971.5(元)、76340.9 ±47426.3(元)(P<0.05),对照组的住院费明显高于实验组。(2)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照根据植入术的次数不同,分为初次植入,再次更换两个亚组,其中植入术亚组中实验组363例和对照组90例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为 59580.9 ±24225.2(元),85465.9 ±47294.4(P<0.05),说明初次植入亚组对照组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实验组;置换术亚组实验组105例和对照组24例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为 46516.0±24974.0(元),42122.2 ±29116.4(元)(P=0.453,P>0.05),说明起搏器更换亚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别;(3)在随访的12个月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所有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41%、4.39%P=0.59,说明两组所有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之间无差别;两组的各种并发症之间两两比较,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组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区别,两组各种并发症的分布方面P=O.96,P值大于0.05,说明说明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构成分布无明显区别。结论(1)缩短心脏起搏器患者住院日明显降低初次植入起搏器患者的住院费用,对于再次置换起搏器患者,缩短心脏起搏器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2)缩短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住院日,总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各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保证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安全性。(3)本研究说明缩短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住院日,在保证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减少初次植入起搏器患者的经济费用,明显减轻医疗保健系统及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日间手术模式在国内的进一步的推广提供一些依据。

郑明霞,游桂英,初宁,任玉英,王雅莉,杨洋,辜桃[8](2014)在《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常规随访与创新随访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常规随访与创新随访两种随访模式的随访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0例住院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研究组20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高血压、患者所选用的起搏器型号、起搏电极以及电极放置的部位等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使用常规的随访模式,研究组使用创新的随访模式,即常规随访+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伤口视频/微信群/家庭随访,专人负责,提供24 h随访服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对随访的满意度、患者术后健康状况、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再入院率以及患者术后门诊随访次数等情况,对创新的随访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对随访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健康状况各项评价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门诊随访平均次数均显着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新随访模式的效果优于常规随访模式的随访效果,可将创新随访模式应用于临床。

周明礼[9](2011)在《起搏系统重建时机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起搏系统重建时机的因素、探索优化起搏系统重建时机的对策,为改进和规范起搏人群管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连续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1992年1月~2010年10月行永久起搏器重建术的患者332人共473例次。收集行重建术患者的基础资料,初装起搏器的病因、时间,重建起搏系统的原因、时间、费用、术中检测参数、手术相关处理措施及术后程控随访资料。将所有患者按重建时机分组使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做回顾分析。结果:(1)起搏系统重建的原因为:正常电池耗竭,占64.3%;电池提前耗竭,占12.3%;因病情需要更换升级原起搏系统,占10.8%;电极导线脱位,占4.4%;电极导线断裂或绝缘层老化破损,占3.6%;起搏系统感染,占3.4%。(2)按期重建起搏系统组287例次,提前重建起搏系统组130例次,延期重建起搏系统组56例次,分别占总重建术的60.7%、27.5%、11.8%。正常电池耗竭更换是按期重建组最主要的原因;而起搏系统相关并发症及患者某些自身原因是提前重建组最重要的因素;延期重建组影响最大的因素则是经济条件欠佳拖延起搏器的更换。(3)三组不同的重建时机组中有299例次为重建时机合理重建,占总重建术的63.2%;有174例次为重建时机不合理重建,占总重建术的36.8%。在重建时机不合理组中,因起搏系统相关并发症60例次,患者重视程度不足37例次,经济条件欠佳29例次,交通不便26例次,身体不佳致使行动不便13例次,医源因素9例次。(4)重建时机合理组安全性高于重建时机不合理组(P<0.01),而不必要花费则更低(P<0.01)。(5)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尤其是双腔起搏器的使用寿命显着延长,较20年前其平均使用寿命延长了14个月余。结论:(1)起搏系统重建主要原因依次为:起搏器电池正常耗竭、电池提前耗竭、因病情需要更换升级原起搏系统、电极导线脱位或断裂、起搏系统感染、起搏器螺丝松动。(2)造成重建时机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起搏系统相关并发症,患者对病情重视程度不足,经济条件欠佳,交通不便,身体欠佳致使行动不便,医源因素。(3)随着起搏技术的进步,起搏系统重建时机有着逐年后延的趋势。(4)避免重建时机不合理必须优化决策过程,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和由不合理重建引起的并发症,提高起搏系统安全性、延长起搏系统使用年限、使起搏系统更好的适应病情的需要增加病人的获益。(5)优化起搏系统重建时机应做到:优化初次建立起搏系统的围手术期医护环节;优化起搏系统重建的各个环节:优化起搏系统随访过程;增加医患双方起搏治疗健康教育知识;充分利用先进的起搏系统软硬件和随访新技术。

金鄂,杨春[10](2010)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护理干预》文中提出目的使起搏治疗更规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146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采取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包括建立随访档案、制订复诊计划、进行起搏器知识专题讲座、电话随访等。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评价,分别于实施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及1年进行3次问卷调查。结果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降低;起搏器及疾病有关知识水平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强,复诊率增加。结论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采取自我管理行为干预,使起搏治疗更规范,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植入131例次心脏起搏器报告及并发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入131例次心脏起搏器报告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起搏参数差异比较分析
    3.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不同时间的起搏参数比较分析
    3.3 两组患者手术后6 个月的心脏超声参数和心律失常参数比较
    3.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主动电极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2)基于压电换能器的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制备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背景
    课题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大鼠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制备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仪器及耗材来源
        (二)大鼠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设计
        (三)大鼠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制备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仪器及耗材来源
        (二)体外实验
        (三)体内实验
    三、结果
        (一)体外细胞实验
        (二)体内实验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制备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仪器及耗材来源
        (二)基于压电能量采集技术的自供能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系统设计
        (三)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制备
    三、结果
        (一)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体外测试平台搭建
        (二)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开路输出特性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猪用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仪器及耗材来源
        (二)体外细胞实验
        (三)体内实验
    三、结果
        (一)体外细胞实验
        (二)心脏能量采集装置体内输出特性
        (三)自供能心脏起搏器实验验证
    四、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心脏起搏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心脏能量采集装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手术设备与耗材
        1.1.3 术前准备
        1.1.4 临时心脏起搏的手术操作过程
        1.1.5 术后处理
        1.1.6 拔除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的指征
        1.1.7 收集和记录观察指标
    1.2 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病例的回顾性调查
        1.2.1 病例入选标准
        1.2.2 病例排除标准
        1.2.3 调查项目
    1.3 三种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1.3.1 病例分组
        1.3.2 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25例病例报告
        2.1.1 临床基线资料
        2.1.2 术中观察指标
        2.1.3 疗效和安全性指标
    2.2 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中观察指标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2.2.1 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2.2 三组患者的术中观察指标比较
        2.2.3 三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对比
3 讨论
4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致谢

(4)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心脏起搏器
        1.1 构成元件和类别
        1.2 植入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临床应用情况
    2 延续性护理
        2.1 定义
        2.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必要性
        2.3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开展情况
    3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和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问卷的构建方法
        1.3 预实验
        1.4 问卷信效度检验
        1.5 研究工具
        1.6 资料收集的方法
        1.7 统计分析
        1.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2.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实施内容的需求情况
        2.3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服务实施形式的需求情况
        2.4 不同人口学资料影响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得分比较
    3 讨论
        3.1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3.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实施内容的需求情况
        3.3 组建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护理
        3.4 影响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因素分析
    4 局限性和展望
第二部分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1.4 预实验
        1.5 实施延续性护理
        1.6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质量控制
        1.9 伦理学问题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比较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起搏器参数比较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遵医依从性比较
        2.5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2.6 干预后两组患者起搏器参数比较
        2.7 干预后两组患者遵医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3.1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基本情况
        3.2 以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3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
        3.4 延续性护理对心脏起搏器电子性能的影响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翁维良运用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缓慢性心律失常诊疗现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起搏器治疗现状
    二、药物治疗现状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温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
    一、中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meta分析
    二、郭士魁及翁维良名老中医温阳活血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发展概述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温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例观察及诊疗预后模型建立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2 温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2.3 治疗有效及无效患者特征分析
        2.4 基于判别分析建立预测新的个体属于有效/无效类概率模型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二、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的核心处方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与处方挖掘方法
        2. 结果
        2.1 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2.2 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核心方(元姜方)组成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动态治疗方案可视化分析策略探索
        1. 研究对象与个案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个案分析示例
        2.2 基于半定量分析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诊疗规律探索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一、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分子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元姜方药物成分作用候选靶点
        2.2 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候选靶点图
        2.3 元姜方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影响结果
        2.4 元姜方与疾病相互关系的GO生物进程分析及KEGG通路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建立方法创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造模成功率结果统计
        2.2 造模前后心率变化结果
        2.3 窦房结电生理指标检测结果
        2.4 大鼠窦房结区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2.5 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三、元姜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疗效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死亡率的影响
        2.2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心率的影响
        2.3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窦房结电生理的影响
        2.4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窦房结区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2.5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小结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6)Tbx18、HCN4和GJA7介导cMSCs体外诱导分化及温敏凝胶对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转录因子Tbx18介导c-kit~+犬间充质干细胞(cMSCs)在体外共培养环境中定向分化为窦房结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使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kit~+c MSCs犬窦房结、犬心房肌细胞原代分离培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构建Tbx18 慢病毒载体转染c-kit~+cMSCs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Tbx18 过表达促使c-kit~+cMSCs向窦房结样细胞分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二部分 HCN4和GJA7共转染cMSCs体外诱导分化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CN4和GJA7慢病毒载体构建与转染cMSCs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HCN4和GJA7共转染cMSCs体外诱导分化及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三部分 温敏水凝胶对Tbx18、HCN4、GJA7 基因转染cMS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体外细胞毒性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内细胞生长情况评价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脏生物起搏器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期刊
致谢

(7)缩短心脏起搏器患者手术住院日的安全性和费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资料的采集
        2.2 手术方法
        2.3 研究对象的随访
        2.4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患者基本特征及一般资料的比较
    2 随访
    3 并发症
    4 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讨论
    1 患者临床特点与起搏器植入术
        1.1 性别对起搏器植入率、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2 年龄对起搏器植入率、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3 合并症对起搏器植入率、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2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 起搏器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4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常规随访与创新随访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随访
        1.2.2 研究组创新型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满意度比较
    2.2 两组健康状况各项评价指标得分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再住院率及门诊随访次数比较
3 讨论
    3.1 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健康状况明显高于常规随访组患者
    3.2 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3.3 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门诊平均随访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9)起搏系统重建时机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正文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四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六 致谢

(10)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2 干预内容
        1.2.2.1 一般指导
        1.2.2.2 安全保健知识指导
        1.2.2.3 原有疾病知识指导
        1.2.2.4 起搏器相关知识指导
        1.2.2.5 心理干预
        1.2.2.6 定期随访和程控
        1.2.3 评价方法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见表1。
    2.2 干预前后患者起搏器及疾病有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见表2。
    2.3 干预前后患者遵医行为比较 见表3。
3 讨论

四、植入131例次心脏起搏器报告及并发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D]. 衷涛. 南昌大学, 2021(01)
  • [2]基于压电换能器的心脏能量采集装置制备与实验研究[D]. 解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D]. 贺翔.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4]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D]. 姜腾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翁维良运用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D]. 张菀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6]Tbx18、HCN4和GJA7介导cMSCs体外诱导分化及温敏凝胶对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D]. 肖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7]缩短心脏起搏器患者手术住院日的安全性和费用分析[D]. 王丹丹. 青岛大学, 2017(02)
  • [8]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常规随访与创新随访效果比较[J]. 郑明霞,游桂英,初宁,任玉英,王雅莉,杨洋,辜桃. 华西医学, 2014(10)
  • [9]起搏系统重建时机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 周明礼. 昆明医学院, 2011(10)
  • [10]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护理干预[J]. 金鄂,杨春. 护理学杂志, 2010(21)

标签:;  ;  ;  ;  ;  

心脏起搏器植入131例报告及并发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