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风格、形式、调性等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风格、形式、调性等

一、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风格、曲式、调性及其它(论文文献综述)

董云,杨青青[1](2021)在《《月光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具影响力的奏鸣曲之一,是深受演奏家热爱的奏鸣曲之一。该作品创作于1801年,作曲家采用了简洁而又严谨的形式,反映了具有深刻戏剧性的内容,该作品既承袭了德奥传统的音乐文化,又彰显了贝多芬炽热的个性气质,作品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1]本文通过对参考文献的归纳和整理,从概述、创作特征、演奏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力求更好地研究音乐内涵,构建结构框架,阐述在演奏时如何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演奏意图。只有对这首奏鸣曲有详细的认知,才能在弹奏时做到胸有成竹。

方一鸣[2](2021)在《贝多芬早期与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区别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贝多芬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在不同阶段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结构、内容、情感均存在差异。对此,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概述,探究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区别,明确贝多芬创作作品的情感变化及意识变化,以此提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深度认识。

杨志慧[3](2020)在《力度在钢琴演奏形式美呈现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琴结构与声学上的特殊性,形成了它音域广阔且多声部的特征。其声部的突出或者隐蔽,与力度的处理有着很大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声音的强弱变化触及到钢琴发音的音色,而这些都是由力度问题所决定的。因此,它应被视为钢琴演奏中重要的表现内容的元素之一。在现代很多钢琴音乐作品中,会出现有意识的力度设计和控制,所以把力度作为钢琴音乐中独立分析研究的对象是有意义的,且已经有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研究倾向于乐曲本身,而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却对于演奏音响层次的力度分析较为欠缺。因此,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以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为基础,选取肖邦的《降A大调练习曲》(op.25no.1);贝多芬奏鸣曲即《月光奏鸣曲》;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等乐曲片段,就其音乐文本本身和演奏音响两个角度,探讨乐曲中独特的力度设计规律以及它们对音乐进行的作用。对不同演奏者演奏所表现的力度进行分析,揭示演奏者在演奏中选取和运用力度的艺术态度,从而分析出钢琴演奏力度的作用、价值和意义。通过解读得出其作用首先体现在音乐作品中,从层次层面上,力度变化有助于纵向织体的层次性表达;使得横向音乐进行的层次更加清晰;展开横向和纵向的立体性架构等。其次是在不同的音响中,不同演奏者对同一乐曲力度的不同解读表现出力度变化有助于情感的真实表达;有助于不同情绪的对比展开;有助于音乐情感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音乐形式美的呈现等。从钢琴力度处理的功能来看,它包含了整体性原则、对比性原则、表现性原则等美学原则。最后,值得强调的是,虽然力度对钢琴演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力度毕竟只是音乐的形式要素之一,不可能代替音乐形式的整体。音乐的形式美特征也不可能就此被体现。因此,要想很好地显示出音乐形式美的结构特征,力度必须和其它音乐要素被有规律且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独特的、独到的、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形式美整体,最终呈现完整的作品。

霍运哲[4](2020)在《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研究 ——以Op.53、Op.54、Op.57为例》文中指出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rrthoven,1770~1827)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时至今日,他的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等作品依旧频繁上演于音乐会,其钢琴作品既是钢琴音乐会中上演率最高的艺术作品,也是钢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贝多芬从各个方面为十八十九世纪的音乐领域带来了新的气息,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轨迹,对奏鸣曲式的形成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海顿莫扎特一样,贝多芬追求音乐作品内在的逻辑性和戏剧性,呼应启蒙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故,欲研究其作品的音乐风格,不能仅限于对音乐作品的本体分析,需要从音乐史的角度架构其音乐特征的形成过程,进而概括其某一时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价值意义,从而应用于实际的钢琴教育中。本文基于音乐文本分析,从音乐史和艺术风格的维度,尝试对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进行解析。艺术风格学作为艺术史的分支,历经两百多年历史的沉淀,从艺术风格的形成前提、形成过程、组织结构、演变过程等方面逐步完善,最终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适用于不同艺术形式中存在的风格问题,适合作为解释古典主义音乐作品风格的理论依据。从艺术风格的角度研究贝多芬中期三首钢琴奏鸣曲,能够系统地挖掘贝多芬中期音乐风格的成因,总结其钢琴作品的总体风格。本文以贝多芬中期三首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并将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在音乐艺术学科之中,用以证明风格学亦适用于音乐学科。一方面,旨在为贝多芬的音乐研究增加细节内容,另一方面,也尝试通过艺术风格学来构建独立的音乐风格学研究体系,搭建行之有效的音乐本体分析途径。愿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完善艺术风格学研究体系,为贝多芬的风格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并衷心希望后来学者运用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研究。

陈俊歌[5](2020)在《贝多芬《降B大调长笛奏鸣曲》钢琴声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笛属于单声部演奏乐器,缺乏和声立体感,通过与钢琴合作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欣赏性。钢琴演奏者需熟悉长笛的演奏特点,合作中要关注对方的音色、力度、呼吸、乐句,弹奏时力度要与长笛的音量相均衡,各个声部要独立清晰,层次分明,音乐富于表情,才能展现出两种乐器的魅力。在《降B大调长笛奏鸣曲》这首作品中,钢琴声部与长笛声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并不是所谓的伴奏关系,需要两位演奏者相互协作完成。笔者以作品创作和曲式分析为基础,对各个音乐主题和技术难点展开分析,结合自身对钢琴声部的演奏实践,总结与长笛演奏者的合作经验,以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得以应用,或为其他演奏者提供一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简介作者作品,第二章对作品进行曲式分析,第三章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作品的钢琴声部进行演奏分析,第四章是对作品中长笛与钢琴二者关系的总结。

过玲洁[6](2020)在《江南园林空间中的音乐美学探析》文中提出随着时代信息的快速更替,文化挖掘与利用的速度、深度、广度均达到了空前地步。因此,我们对单一艺术的思考也要随着这速度突破本身的阈限,去关注平行领域的同质问题。江南园林和音乐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各自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但究其根本,他们有着同样的审美规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从悠扬婉转的旋律中提取建筑空间中关联性的元素进行比对,为两种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建筑与音乐的关联性研究已经日渐成熟,而江南园林空间作为空间艺术的一种,与建筑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与音乐美学必然有可互相比对的艺术特征。中国传统音乐和江南园林都是在天人合一、儒释道法的人文审美中孕育发展而成,从地域相似性和人文性上来看,本土的五声调式音乐必然与江南园林空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文中也会有所提及。世界万物虽姿态万千,但究其内在,都有相通的哲理,当江南园林空间被置于人类整体文化层次的框架中去考察,我们才能走出固有牢笼。因此本文更多的是挑战研究江南园林空间与西洋调式音乐在不同地域与人文环境下产生的艺术形式是否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艺术通感论等相关理论,将音乐美学在江南园林空间中的表现线索进行具象化、视觉化图解,让读者的欣赏解读过程更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交叉研究各传统派别园林、江南园林、园林空间、建筑空间、音乐美学,曲式学,尝试将古人创作江南园林空间时的组织逻辑与音乐的作曲思路手段融会贯通,深入研究并尝试总结江南园林空间的音乐美学机理。在已有的设计方法基础上,本研究将在理性分析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体验者情感带入的感性研究,以及如何在游园和欣赏音乐的过程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以适应人们对精神愉悦的需求。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逻辑思路、元素组织等,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音乐审美思路。本文将首先阐述江南园林空间与音乐美学的词条概念、历史渊源和特征,明晰关键词,为研究打下基础。紧接着从艺术传播的重要介质——人的信息作用机制入手将两研究主体串联,分析他们单独或协同合作的审美心理及生理规律,奠定后续研究思路。进而归纳两者的审美基础,从模数、尺度、符号特征入手,将不同的艺术语言转化为共同的形式特征,为关联性图解作理论基础。下一步讨论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的共通属性,对两者进行抽象刻画。从美学性、时间性、空间性、社会性分类研究,进一步加深两者的客观性关联,为两者研究素材的比对做铺垫。在分析完两研究主体的基本属性后开始由浅入深比对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的各关键元素。首先将音乐音响结构、音乐哲学美学与江南园林空间中的关键要素进行概略比对,进而着重剖析江南园林空间中造园要素、构筑物要素、造园手法与音乐美学要素的紧密关联,并分析两者在文化意蕴中的关联性。接着进一步列举出江南园林空间中具有代表性的审美要素、路径流线、空间营造手法,比对思考音乐美学中的对应部分,更加详细地阐述两者的关联性。

郭映男[7](2020)在《室内乐作品中钢琴声部演奏要点研究 ——以贝多芬《春天奏鸣曲》为例》文中提出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拥有着宽广的音域和极为复杂的演奏技巧。在演奏独奏曲目时堪比一整个交响乐团。但当钢琴声部加入到室内乐作品中时人们往往会忽略钢琴的作用,使钢琴成为一个“伴奏乐器”。而实际在室内乐作品中,每一个乐器声部都是平等而独立的存在,通过重奏、齐奏和更换主奏、伴奏位置来完成一部作品。每个乐器在作品中分工明确,在展现各自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技术技巧的同时完成情绪的传递,互相聆听、互相配合是室内乐作品最大的特点。本文以贝多芬《春天奏鸣曲》为例,通过对室内乐作品的特点、钢琴在室内乐作品中的作用、贝多芬在创作之前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及曲式结构的影响、本首作品中钢琴声部演奏难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春天奏鸣曲》中钢琴声部演奏要点。在研究中发现,贝多芬的室内乐作品中将钢琴的位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一点是这首作品跨越了贝多芬早期和中期,成为了一个临界点,且贝多芬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打击和突然到来的爱情。巨大地情绪变化让这首作品拥有了些许浪漫主义色彩,优美的旋律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极为独特的凸显出来,应正确把握这一风格。第二点是在演奏技术上,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喜爱使用极端的力度记号,多变的速度和颤音、快速触键增加了钢琴声部的演奏难度。在和小提琴声部变换位置的过程中钢琴演奏者需及时调整力量并完成高难度的技巧。此外,本文对室内乐作品中钢琴与其他乐器间的合作性进行了分析。结合本人的观摩与实践,对如何找到演奏位置、聆听在演奏中的重要性、钢琴声部的配合与引领等问题在文中给出了多角度的思考和经验总结,以期对演奏者展现良好合作有所借鉴。

黄若然[8](2020)在《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文中研究说明文学和音乐自古互渗,民间音乐故事是一条贯连两者的重要通道。作为以音乐事象为主题的散文体叙事作品,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众当中广泛流传。目前我国的音乐文学研究尚需拓展,民间叙事中的音乐内容尤待垦拾。本文通过整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省卷本所收录的民间音乐故事,辅以部分县卷本、各类民间文学选集和古籍文献,结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田野调查,力图以故事类型及其结构的研究作为文化透视的基础,对中国民间音乐故事进行内部文本和外部语境的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两千余篇音乐故事中按重复情节序列抽取出212个类型,主类含“音乐创制类”“音乐传承类”“音乐表演类”“音乐风俗类”共四种,下设20个系列,分为199个主型和13个亚型。在212个类型中有60个复合类型以因果、并列、条件、转折、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产生顺序连缀、乱序连缀、叠缀或混合连缀的样态。音乐故事和宝物、禁忌、机智人物等其他主题故事的交集形成了叙事母题的异类互融,显出音乐故事的兼容性和独特性。各个故事类型可按故事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析出三重结构,展现出民间音乐故事的本质内涵——音乐是通向新生活的舟楫。由此可导出后四章的研究方向,包括故事的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应用。第二章,探讨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包含音乐认知、音乐审美、音乐伦理和音乐信仰。首先,民众的乐感基于时空形式和想象力,以有限的数字探求音乐的无限,并借助五感的联觉达到听觉与视、味、嗅、触觉的融通。其次,音乐生成了合于人“心”的自然之“象”,依靠“感官宣泄”“超越功利”和“悬置雅俗”的审美体验得以与音声相区别,并通过“疯癫”“知音”和“热闹”回旋出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再次,音乐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发出乐音且避免噪音,这一义务惠及了目的性的欲望和功利,从自发和自觉进往无限的自由追求。最后,音乐作为巫术的媒介,以“乐风孕世”“音乐通天”和“乐人升仙”的途径从信仰载体上升至信仰对象。该章在分析民众音乐观点之余,也隐证着第一章的结论,即音乐是助人从物质到情感、从个体到社会、从功利到义务、从生存到道德过渡的一条舟楫。第三章,阐释民间音乐故事中的主题文化,基于音乐创制、音乐传承、音乐表演和音乐风俗这四大类故事探讨相关活动的运作秩序及意义。从农耕到游牧的创制环境、从帝王到平民的创制人物、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机,各种多维的创制条件归于民众对音乐的融通性共赏。传承作为一种再创造需遵循社会秩序,这既影响了行业秩序中相互转化的师徒之“义”和同行之“利”,也对表演方式的革新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音乐的传统生成于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乐人和听众凭借情感互动而体会音乐之“美”,由彼此会意而敞开关系之“真”,且以情补技地收获现实之“善”。音乐表演既助益也遵循着各地的风俗活动,音乐的异能感为音乐仪式、音乐行规和音乐禁忌平添了权威的力量并强化认同。该章从民间文本剖析我国音乐文化,体现出民众渴望搭乘音乐之舟以通往理想的生活。第四章,分析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在时间和空间、群体和个体、本土和他者的关系中,历史、地域、族群和口承主体是四项主导性的文本生成要素。首先,个人讲述的故事需要与时代或人物的特征相符合,而不同时期的民众对乐人存有主观认知,所以口头叙事、文人书写和史家记录共同构建出层累性的互文记忆。其次,民间音乐故事类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共七大圈层,每一类型在不同地区弥散出异文,而文本内部衍生出有别于真实地域情貌的本土想象,展现了空间区隔和地方认同对故事文本的影响。再次,民间音乐故事的地域性伴随着族群性,演化出以英雄制乐为代表的叙事情节,体现着主观塑形的族群记忆。最后,以“唱歌的心”型故事的25篇异文为例,讲述者的性别、阅历和所处环境使口承主体对同类故事进行各异的陈述。音乐故事作为目的由客观素材和主体意识合力铺陈,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从何而来”。第五章,考察民间音乐故事在城市建设、乐曲创作、义务教育、行业信仰四个层面的实践应用。首先,湖北汉阳区和蔡甸区将“知音”故事打造为城市名片,依托于当地景观记忆而分据市场,促进了民众对知音文化的认知,但制衡关系束缚了双方的发展前景,而突破掣肘且维护稳定的合理方式是共建记忆。其次,童年记忆和故里情怀被谱写出乡愁音乐,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苏和的白马》表达了对草原家国的乡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传说的扩展和再造。再次,《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入部编版小学课文,通过文本探源以及对安徽宿州瓦坊乡中心学校的问卷调查,可知两篇课文具有通识和伦理两方面的教育意义。最后,音乐产业离不开行业信仰,田公元帅是戏曲界的通行神只,它在闽西一带粘附于口头传说、田公堂庙宇和田公戏偶的互动关系中,衍生出整顿行业秩序和保障艺人权益的戏班组织田公会,至今仍对当地不同唱腔的傀儡戏艺人具有精神规束和交流维系的双重效力。音乐故事作为手段以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通往何方”。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故事在文本的内外都表现为一条通向彼岸的舟楫,显示出故事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讲述者和听众对于和谐生活的追求。关于音乐故事的各个类型、异文和主题文化均可供深入剖析,而民间故事的涉乐母题也待于搜集补阙。本文仅从故事的类型结构、音乐观念、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实践这五个方面大致探讨民间音乐故事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为民间故事学和民族音乐学拓宽研究视野并提供相关例证,以此助力于凿通文学研究和音乐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推进两门学科的交汇繁荣。

王米蕾[9](2020)在《王米蕾艺术硕士学位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分析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毕业音乐会不仅是毕业考核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检验和汇报三年研究生专业学习成果最佳的方式。本篇论文包括了笔者对毕业音乐会的设计,并主要对其中的曲目——即按钢琴音乐发展的时间脉络,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近现代时期等不同时期中,分别选择的不同的作品——进行了具体介绍和分析。本文从音乐会的目的及意义、选曲原则、前期准备等方面入手,阐述了音乐会的设计;从曲目的体裁、演奏技术、音乐风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逐一分析,从乐曲的节奏、旋律、踏板、力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从曲目的涉猎范围、作品演绎、舞台实践三个方面总结学习经验,给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李霞,张萌[10](2020)在《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对比分析》文中指出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对月光充满着美好的幻想,描绘月光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古典音乐时期代表人物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印象时期代表人物德彪西的《月光》是该类题材中最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本文就两位钢琴大家的《月光》进行剖析对比,希望能够深入探索古典音乐美学以及印象音乐美学之间的联系,帮助钢琴演奏者能够更好的把握这两首钢琴曲目,提升对《月光》的把控能力,以展现出音乐独特的魅力。

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风格、曲式、调性及其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风格、曲式、调性及其它(论文提纲范文)

(1)《月光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月光奏鸣曲》的概述
    (一)作曲家简介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作品的社会影响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三、作品的主题旋律分析
四、作品的和声色彩分析
结 语

(2)贝多芬早期与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区别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概述
二、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区别
    (一)早期阶段的钢琴奏鸣曲
    (二)过渡期的钢琴奏鸣曲
    (三)晚期钢琴奏鸣曲
        1. 经典作品
        2. 钢琴奏鸣曲结构设计及演奏技巧
        (1)曲式
        (2)调性
        (3)旋律
结语

(3)力度在钢琴演奏形式美呈现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其目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其拟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第一章 钢琴演奏中的力度解析
    第一节 对钢琴演奏力度的基本认识
        一、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二、影响因素
        三、力度表现
    第二节 力度变化类型
        一、渐变力度
        二、对比力度
        三、突出某个音的力度
    第三节 力度调节体现的形式美
    小结
第二章 力度变化对于钢琴音乐层次性的作用
    第一节 纵向织体的层次感
    第二节 横向音乐进行的层次感
    第三节 横向与纵向的立体感
    小结
第三章 力度调节在钢琴演奏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力度调节与形象塑造
    第二节 力度调节与情绪对比
    第三节 力度调节与情感表达
    小结
第四章 钢琴力度体现的表演美学原则
    第一节 整体性原则
    第二节 对比性原则
    第三节 表现性原则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研究 ——以Op.53、Op.54、Op.57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六、本章小结
第一章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风格阐述
    第一节 贝多芬中期三首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贝多芬中期音乐风格与古典风格
    第三节 风格概念溯源及哲学依据
    第四节 作品中体现音乐风格的形式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研究
    第一节 曲式结构分析
        一、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
        二、第二十二号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
        三、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节奏、旋律材料分析
        一、乐章内材料关联
        二、呈示部中主题材料展开逻辑
        三、材料展开逻辑在尾声段落的体现
        四、小结
    第三节 和声分析
        一、和声布局总览
        二、乐章间调性布局分析
        三、乐章内调性布局分析
        四、调式色彩对主部主题的塑形意义
        五、奏鸣曲中展开部及尾声的和声布局
        六、小结
第三章 对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风格的评价
    第一节 贝多芬对古典风格的继承
    第二节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风格中的古典特征
    第三节 贝多芬对古典风格的延伸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致谢

(5)贝多芬《降B大调长笛奏鸣曲》钢琴声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贝多芬《降B大调长笛奏鸣曲》的创作
    第一节 贝多芬生平简介
    第二节 《降B大调长笛奏鸣曲》的创作
第二章 贝多芬《降B大调长笛奏鸣曲》的曲式分析
    第一节 第一乐章
    第二节 第二乐章
    第三节 第三乐章
    第四节 第四乐章
第三章 贝多芬《降B大调长笛奏鸣曲》的钢琴声部演奏分析
    第一节 音乐主题的演奏分析
    第二节 演奏技法分析
    第三节 情感处理
第四章 钢琴与长笛的二重协作关系
    第一节 主次关系
    第二节 同步关系
    第三节 呼应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江南园林空间中的音乐美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基本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园林与音乐美学关联性研究
        1.3.2 江南园林空间
        1.3.3 音乐美学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4.1 研究框架
        1.4.2 创新点
    1.5 相关理论
        1.5.1 环境行为学
        1.5.2 艺术心理学
        1.5.3 情绪认知理论
        1.5.4 艺术通感论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江南园林空间与音乐美学关联的基础
    2.1 江南园林空间概述
        2.1.1 江南园林概念界定
        2.1.2 园林空间概念界定
        2.1.3 江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变迁
        2.1.4 江南园林特征
    2.2 音乐美学概述
        2.2.1 美学概念界定
        2.2.2 音乐美学概念界定
        2.2.3 音乐美学特征
    2.3 信息作用机制
        2.3.1 生理感官
        2.3.2 心理感官
    2.4 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关联的形式符号
        2.4.1 符号象征
        2.4.2 模数
        2.4.3 尺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南园林空间与音乐美学的共通属性
    3.1 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相比拟的美学属性
        3.1.1 多样与统一
        3.1.2 主要与从属
        3.1.3 均衡与稳定
        3.1.4 对比与反差
        3.1.5 节奏与韵律
    3.2 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的时间属性
        3.2.1 艺术的时间
        3.2.2 江南园林空间中的音乐时间性
    3.3 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中的空间属性
        3.3.1 艺术的空间
        3.3.2 音乐美学中的江南园林空间性
    3.4 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时间的社会性
        3.4.1 映射社会
        3.4.2 传承文化
        3.4.3 环境互映
        3.4.4 审美教育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南园林空间与音乐美学的研究素材比对
    4.1 音乐美学中的空间线索
        4.1.1 音乐音响结构的空间线索
        4.1.2 音乐哲学美学的空间线索
    4.2 江南园林空间中的音乐美学线索
        4.2.1 造园素材的音乐线索
        4.2.2 园林构筑物的音乐线索
        4.2.3 造园手法的音乐线索
    4.3 江南园林空间和音乐美学的文化意蕴关联
        4.3.1 文人雅士之质
        4.3.2 生态自然之工
        4.3.3 寄情托思之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南园林空间创作的音乐美学解析
    5.1 江南园林空间典型审美要素的音乐语汇
        5.1.1 轻重组音高
        5.1.2 材质显音色
        5.1.3 调式染氛围
        5.1.4 织体组肌理
        5.1.5 序列承曲式
    5.2 江南园林空间路径流线的音乐章节
        5.2.1 欲扬先抑式
        5.2.2 迷宫构成式
        5.2.3 手卷画轴式
        5.2.4 空间意向式
    5.3 江南园林空间营造手法的乐理暗示
        5.3.1 曲折障景
        5.3.2 夹缝邀景
        5.3.3 定格框景
        5.3.4 交流对景
    5.4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室内乐作品中钢琴声部演奏要点研究 ——以贝多芬《春天奏鸣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室内乐的演奏形式及钢琴声部的作用
    2.1 多样的演奏形式及默契的声部关系
    2.2 钢琴声部在室内乐作品中的作用
第三章 《春天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与音乐结构分析
    3.1 创作背景
    3.2 结构与音乐分析
第四章 《春天奏鸣曲》中钢琴声部演奏要点
    4.1 钢琴声部的风格把握
    4.2 钢琴声部与小提琴声部的默契配合
    4.3 钢琴声部的技术难点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一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概况
    第一节 音乐故事的类型简目
        一、音乐创制类
        二、音乐传承类
        三、音乐表演类
        四、音乐风俗类
    第二节 复合类型的连缀规则
        一、连缀结构的四种形态
        二、连缀形态的逻辑关系
        三、连缀组频和类型属性
    第三节 叙事母题的异类融合
        一、宝物与妙音
        二、禁忌与沉默
        三、乐人与智者
    第四节 故事类型的三维结构
        一、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
        二、212个型式结构
        三、结构的意义
第二章 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
    第一节 音乐认知:乐感的要素
        一、时空:感官的形式
        二、数字:有限代无限
        三、联觉:五感的相通
    第二节 音乐审美:情感的复调
        一、心象:人化的自然
        二、悲欢:合情的奏听
        三、共鸣:主体间对话
    第三节 音乐伦理:理欲的扬弃
        一、自发:为人欲而音乐
        二、自觉:为社会而音乐
        三、自由:为音乐而音乐
    第四节 音乐信仰:神圣的话语
        一、孕世:乐风贯生息
        二、通天:天道和天意
        三、升仙:乘乐往永生
第三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音乐创制:多维的融通
        一、创制环境:农耕与游牧
        二、创制人物:乐者无贵贱
        三、创制动机:生存与生活
        四、创制结果:乐归于民众
    第二节 音乐传承:变动的秩序
        一、行业秩序:师徒义与同行利
        二、表演秩序:守正统和翻花样
        三、社会秩序:天下平与美名扬
    第三节 音乐表演:真与善归美
        一、真:以情达意
        二、善:由情生益
        三、美:唯情而已
    第四节 音乐风俗:权力的声麦
        一、认同:权力的话语
        二、权力:歌颂的对象
        三、音乐:至高的权柄
第四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
    第一节 乐人形象的互文层累
        一、乐人形象的四重阶段
        二、乐人形象的互文叙事
        三、乐人形象的历时层累
    第二节 空间区隔与地方认同
        一、故事类型的分布圈层
        二、故事异文的空间弥散
        三、故事情节的地方想象
    第三节 英雄制乐与族群塑形
        一、族群英雄的分工制乐
        二、族群分界与英雄选择
        三、族群形象的音乐基调
    第四节 口承主体的表演视域
        一、讲述者的性别分界
        二、讲述者的个人阅历
        三、讲述者的地域视角
第五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转化应用
    第一节 知音名片: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
        一、知音景观的记忆再造
        二、品牌博弈的记忆分据
        三、制衡发展与记忆共建
    第二节 乡愁作曲:齐·宝力高与《苏和的白马》
        一、草原家国:乡愁的过去式
        二、曲式结构:乡愁的现在式
        三、现场互动:乡愁的进行式
        四、传统再造:乡愁的未来式
    第三节 寓教于乐:《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的教学实践
        一、民与士:课文的来源
        二、古和今:教学的策略
        三、学与乐:问卷的分析
        四、伪与诚:社会的反响
    第四节 行会凝聚:闽西傀儡戏的田公信俗
        一、两派唱腔的田公传说
        二、庙宇戏偶的互文叙事
        三、田公会及行业规约
        四、诞辰仪式与行会共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间音乐故事类型(212个)
        一、音乐创制类(1-4系列)
        二、音乐传承类(5-8系列)
        三、音乐表演类(9-17系列)
        四、音乐风俗类(18-20系列)
    附录二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教学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9)王米蕾艺术硕士学位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分析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音乐会的设计与构思
    (一)音乐会的目的及意义
    (二)选曲要求及原则
    (三)前期准备
二、曲目的制定与演奏
    (一)巴洛克时期作品《帕蒂塔》BWV827
    (二)古典主义时期作品贝多芬奏鸣曲27之2
    (三)中国作品《百鸟朝凤》
三、音乐会的总结与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月光》作品及作曲家简介
    1.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简介
    2.德彪西与《月光》简介
二、贝多芬与德彪西《月光》对比
    1.“动”
    2.“静”
三、从艺术风格剖析古典与印象之间的联系

四、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风格、曲式、调性及其它(论文参考文献)

  • [1]《月光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分析[J]. 董云,杨青青. 当代音乐, 2021(08)
  • [2]贝多芬早期与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区别探究[J]. 方一鸣. 中国文艺家, 2021(05)
  • [3]力度在钢琴演奏形式美呈现中的作用[D]. 杨志慧.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研究 ——以Op.53、Op.54、Op.57为例[D]. 霍运哲. 苏州大学, 2020(03)
  • [5]贝多芬《降B大调长笛奏鸣曲》钢琴声部研究[D]. 陈俊歌.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6]江南园林空间中的音乐美学探析[D]. 过玲洁. 江南大学, 2020(01)
  • [7]室内乐作品中钢琴声部演奏要点研究 ——以贝多芬《春天奏鸣曲》为例[D]. 郭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8]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D]. 黄若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王米蕾艺术硕士学位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分析与实施[D]. 王米蕾. 长江大学, 2020(02)
  • [10]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对比分析[J]. 李霞,张萌. 鸭绿江(下半月), 2020(06)

标签:;  ;  ;  ;  ;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风格、形式、调性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