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伦理的思考

对教育伦理的思考

一、关于教育伦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询[1](2022)在《论杨昌济教育伦理思想的三个面相》文中认为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杨昌济不仅潜心研究与教育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而且矢志不渝地践行自己的教育伦理思想。杨昌济的教育伦理思想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目的观上,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警惕泛道德主义倾向;二是在教育方法观上,坚持经验主义原则,提倡教授、训练、养护相济为用;三是在师生关系观上,倡导平等交往关系,反对单向的对象化关系。杨昌济的教育伦理思想在当时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是深刻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性格和人格修养。

李炼,邹埕鸷[2](2021)在《论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文中指出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包括:"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原则,"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及"诲人不倦"的教师职业伦理思想。探究《论语》中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利于继承优秀的教育伦理传统,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刘建荣[3](2021)在《池田大作青年教育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青春时代是人生的建设时期,是决定人的一生的轨道的重大时期。池田大作高度重视青年的教育,给予青年谆谆教诲,通过诚恳而质朴的语言为青年的自我建设与人生幸福提供了睿智,对广大青年创造幸福的人生提供了有益的启迪:青年要诚实地生活、有教养地生活、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池田大作的青年教育伦理思想主要有青年的责任教育、友爱教育、人本教育、和平教育等内容。

兰英,杨霞[4](2021)在《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文中指出近年来,教师伦理研究逐渐成为中西方教育学者共同关注的新焦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遵循着不同的历史流变,构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路径,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特点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种优势与不足具有互补性和契合性,成为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融合的内在逻辑,并以此形成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融合发展趋势。未来,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融合发展的理论构建应包括四个方面:以"以人为本"为融合本质、以"重视伦理文化的作用"为融合标准、以"伦理文化的交融"为融合路径、以"整体和谐"为融合目标。

王旦,张熙,侯浩翔[5](2021)在《智能时代的教育伦理风险及应然向度》文中认为教育伦理是确保教育活动符合道德规范、协调利益关系、趋向教育价值与善的基本准则,表征为教师的育人价值、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的美德与善行。受到外部技术环境冲击,人工智能技术所凸显的工具理性僭越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高度集中的数据累积及"人格设定"使学生成为智能机器运作的"工具"和"零部件",算法黑箱及算法歧视所触发的技术"异化"与"促逼",危害教育的美德与善行。综合考量教育伦理规约及智能技术的变革优势,应当适时调整教师职责,使其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品性塑造和"学习社会性"的维护;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维护学生隐私边界并建构多样化、全面性的评价体系;建构智能技术教育伦理的摄入机制,使智能算法在透明、公平的原则下确保教育的"善"和"美"。

杨霞[6](2021)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

陈俊洁[7](2021)在《黄厚江阅读教学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丹[8](2021)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及其规制研究》文中认为

梁冠宇[9](2021)在《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与规避》文中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标志着人类开始步入“智能化”时代,为了加快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进程,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写入国家文件。在此,效率最大化的智能服务将作为建立智能社会的第一要务,而智能教育便是其中之一重要抓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脱颖而出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非预期现象,若不能妥善应对将极有可能导致教育沦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附庸”失去其教育价值。《规划》中在分析人工智能战略态势时重点强调,由于人工智能具有不确定性这一重大特质,极有可能为各个行业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我们需要及时地甄别一切风险以避免产生因技术使用而造成的危机。因此在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应用进行伦理风险预测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合理的规避建议是极其必要的,这将有利于降低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在智能时代的教育过程中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本文采用文献法和理论分析法,阅读大量文献厘清人工智能和伦理风险的概念,借鉴教育伦理学和技术伦理学的相关思想讨论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将会出现哪些伦理风险,分析出现这些伦理风险的原因,基于问题和原因尝试寻找规避这些伦理风险的现实路径。具体内容及观点包括:首先,基于文献对人工智能和伦理风险做出自己的理解,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弱、强、超级人工智能分类,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的基本特征和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尝试和预测,为后文伦理风险的讨论奠定事实基础。其次,借鉴教育伦理和技术伦理思想,结合实际预测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在人权上有教育主体和智能教学机器的伦理风险;在技术上存在人为操作影响决策、数据算法安全和技术滥用的伦理风险;在代际上可能会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代际关系和转变社会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方向;在责任上有问责不明的伦理风险。再次,以伦理风险的讨论为基础,分析产生这些伦理风险的原因,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超前和理论建设滞后的矛盾、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不足、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规制缺失、人类主体责任意识淡薄。最后,根据产生以上伦理风险的原因,为规避这些伦理风险提出自己的见解:加快理论建设步伐,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理论及其伦理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优越的融合环境和技术交流平台,推动社会各方助力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制度、技术伦理准则和多方监管建设;增强人类主体责任意识,培育其信息和道德素养,与机器建立和谐的共生乃至共教关系,从而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未雨绸缪以谋求更优质效果和高效率的学习服务。

白璐[10](2021)在《高中《文化生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三观”也正需要科学的引导和理论的滋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方向标,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铸魂的光荣使命,更应做到积极重视和发挥思政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强化专业能力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统称高中思政课)无疑是一门让他们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人生必修课,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营。本文将高中思政课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力求以《文化生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选题开展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丰富与加强,有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高中思政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本文以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文化生活》教学具体实际,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归纳分析的方法,就立德树人在高中《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作出系统论述。本文梳理了《文化生活》教学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契合性,分析了《文化生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四个层面针对性地剖析问题成因,从活用教材、深化学生思想认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德育教学体系几个方面,探讨了《文化生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路径。一方面,希望能对丰富和发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做一点尝试;另一方面,从立德树人出发结合《文化生活》教学共同推进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目标实现,有利于改善德育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关于教育伦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教育伦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论杨昌济教育伦理思想的三个面相(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目的观: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警惕泛道德主义倾向
二、教育方法观:坚持经验主义原则,提倡教授、训练、养护相济为用
三、师生关系观:倡导平等交往关系,反对单向的对象化关系
四、杨昌济教育伦理思想简要评价

(2)论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
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原则
三、“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职业伦理

(4)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历史流变
    (一)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历史流变
        第一,启蒙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
        第二,萌芽时期(20世纪60至90年代)。
        第三,发展和成熟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第四,繁荣和多元化时期(21世纪初至今)。
    (二)中国教师伦理研究的历史流变
二、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异同分析
    (一)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人文背景差异
    (三)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方法论差异
三、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特征
        1.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特征
        2.中国教师伦理研究的特征
    (二)基于“融合”导向的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1.中西方教师伦理融合的逻辑分析
        2.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未来走向

(5)智能时代的教育伦理风险及应然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伦理的内涵解析与维度区分
    (一)教育伦理体现为教师的育人价值
    (二)教育伦理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伦理蕴含着教育的美德与善行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伦理风险
    (一)人工智能所裹挟的工具理性僭越教育的育人价值
    (二)数据隐私侵犯与“人格设定”背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算法技术的“异化”和“促逼”威胁教育的美德与善行
三、智能时代教育伦理的应然向度
    (一)适时调整教师的工作职责,专注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社会性”培育
    (二)回归人本主义的价值定位,明确学生隐私保护边界及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实现智能技术的教育伦理摄入,坚持算法使用的透明及公正平等原则

(9)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与规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当今时代呈现“智能化”显着特征
        1.1.2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系统的欣喜与警觉
        1.1.3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引发伦理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理论分析法
第二章 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概述
    2.1 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2.1.1 何谓人工智能
        2.1.2 人工智能的分类
        2.1.3 人工智能的基本特征
    2.2 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
        2.2.1 人工智能应用的尝试
        2.2.2 人工智能的应用预测
    2.3 对伦理风险的理解
        2.3.1 何谓伦理风险
        2.3.2 智能时代伦理风险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
    3.1 人权伦理风险
        3.1.1 人权与人权伦理
        3.1.2 教育主体的权利嬗变
        3.1.3 智能教学机器的权利边界
    3.2 技术伦理风险
        3.2.1 技术与技术伦理
        3.2.2 人为操作影响决策
        3.2.3 数据与算法威胁安全
        3.2.4 技术滥用
    3.3 代际伦理风险
        3.3.1 代际与代际伦理
        3.3.2 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代际关系
        3.3.3 转变社会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方向
    3.4 责任伦理风险
        3.4.1 责任与责任伦理
        3.4.2 问责不明
第四章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根源
    4.1 AI飞速发展与理论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
        4.1.1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于迅速
        4.1.2 人工智能相关理论发展滞后于技术发展
    4.2 AI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不足
        4.2.1 AI技术发展的局限性
        4.2.2 教育数据存在重大缺陷
        4.2.3 教育条件的限制
    4.3 AI应用于教育的伦理规制缺失
        4.3.1 人工智能伦理政策亟待出台
        4.3.2 制度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
        4.3.3 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的缺失
    4.4 人类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4.4.1 使用主体信息素养水平较低
        4.4.2 人类主体道德素养不完善
        4.4.3 使用主体自律性有待提高
第五章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风险规避
    5.1 加快理论建设步伐
        5.1.1 人工智能教育理论的完善
        5.1.2 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的建构
        5.1.3 交叉学科的理论创新
    5.2 促进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5.2.1 创造优越的融合环境
        5.2.2 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
        5.2.3 社会各方助力AI应用于教育
    5.3 推进AI应用于教育的伦理制度规范建设
        5.3.1 建立AI教育的伦理制度体系
        5.3.2 规范AI教育的技术伦理准则
        5.3.3 丰富多渠道的监管形式
    5.4 增强人类主体责任意识
        5.4.1 培育使用主体信息素养
        5.4.2 回归教育的本土性和本体性
        5.4.3 从人机共生到人机共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高中《文化生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第一节 立德树人的内涵
        一、立德树人的由来与发展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分析
    第二节 立德树人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关系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中学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二、立德树人与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统一
第二章 《文化生活》教学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契合性
    第一节 教育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
        一、满足与时俱进和全局观念的要求
        二、抓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提升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能力
    第二节 教学内容上的可契合性
    第三节 教学方法上的可契合性
第三章 《文化生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文化生活》落实立德树人的学生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中生对立德树人的认知现状与问题分析
        二、高中生对《文化生活》的学习态度与问题分析
        三、高中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文化生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师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立德树人的认知现状与问题分析
        二、教师对立德树人与《文化生活》教学内容契合度运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三、教师对《文化生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方式现状与问题分析
        四、教师对《文化生活》落实立德树人的评价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三节 《文化生活》教学影响落实立德树人的原因分析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教材资源开发不足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主体动力不足
        三、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师主导能力不足
        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协调规划不足
第四章 《文化生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路径分析
    第一节 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一、对比新旧教材,注重教材实施的规范性
        二、深挖课程资源,增强教材运用的灵活性
    第二节 深化学生思想认知,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一、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注重知行合一
    第三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以中华文化精髓涵养师德,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
        二、充分运用互联网文化平台,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
    第四节 完善德育教学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重视实践活动教学,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二、主动创新教学方式,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四、协调多方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育人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关于教育伦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杨昌济教育伦理思想的三个面相[J]. 欧阳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论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J]. 李炼,邹埕鸷.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池田大作青年教育伦理思想研究[J]. 刘建荣. 伦理学研究, 2021(05)
  • [4]中西方教师伦理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 兰英,杨霞. 教师教育学报, 2021(05)
  • [5]智能时代的教育伦理风险及应然向度[J]. 王旦,张熙,侯浩翔.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04)
  • [6]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构建研究[D]. 杨霞. 西南大学, 2021
  • [7]黄厚江阅读教学伦理思想研究[D]. 陈俊洁. 重庆三峡学院, 2021
  • [8]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及其规制研究[D]. 杨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与规避[D]. 梁冠宇. 山西大学, 2021
  • [10]高中《文化生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问题研究[D]. 白璐.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标签:;  ;  

对教育伦理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