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良种需求现状预测

我国玉米良种需求现状预测

一、当前我国玉米良种需求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罗慧[1](2021)在《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已从单一的数量安全向多元目标转变,这就要求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方式和路径必须做出战略性调整,才能有效地应对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样的粮食生产技术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更符合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需要?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历史演进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究竟呈现怎样的演进特征和内在机制,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哪些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又会呈现哪些规律。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要素错配理论,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进行探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构建“历史情境—制度框架—激励机制—技术选择”情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经历了跨越式技术进步(1978-1985年和2012年以后)和递进式技术进步(1985-2011年)两种变化节奏。跨越式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制度激励所引发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递进式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单一要素技术进步的推动。从要素组合的演进变化来看,对我国粮食生产起到明显推动作用的单一技术进步先后是育种技术、肥料相关技术和机械技术。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呈现“制度激励→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形成新要素组合”的逻辑。演进的内在机制主要有: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分析主线是技术成本与收益的对比,波动强度取决于宏微观目标匹配度。第二,在放松要素配置最优的假设条件下,采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得到,在考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的情况下,2000-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平均为1.7%。6种粮食作物的测算结果分别是:中籼稻(2.72%)、小麦(2.45%)、粳稻(1.73%)、早籼稻(1.27%)、晚籼稻(1.07%)和玉米(0.97%)。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波动趋于平缓,狭义技术进步仍是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动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进步呈现弱偏向性,主要偏向使用机械技术、(使用或节约)育种技术。从要素错配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粮食生产中大部分要素配置处于过度投入状态。第三,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在不考虑要素配置效率的情况下,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的农地配置模式的广义技术进步率高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模式,且前者的农地配置效率高于后者,但是家庭分散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表现更优。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化,挖掘生产技术潜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减少灾害对技术进步的冲击;激发农业金融市场的活力,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集体组织的统筹优势,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喻洁[3](2021)在《基于国产高分影像的青稞作物长势监测及估产研究 ——以门源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生产过程中,作物长势信息是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信息,作物产量数据是评估农田生产力的指标、是农民收益的直接表现,科学高效地获取作物生长信息和及时准确的产量模拟,对农田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监管、评估农业灾害、国家农业决策、粮食仓储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青稞为研究对象,青海省门源县为研究区域,依据青稞生长物候期获取的高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及地面实测数据,提取NDVI时序数据,结合与作物长势密切相关的参数,利用统计监测法对作物长势进行分级评价及动态监测;选择NDVI值、气象因子、地形因子作为产量影响因子,与实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后确定敏感因子,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青稞产量遥感估算模型,精度验证后对门源县青稞产量进行了估算。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作物生长周期获得的高分影像数据,构建了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并结合同期地面实测覆盖度和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均达0.75,表明NDVI能够较好的反映青稞作物的生长状态,对青稞作物具有较强响应能力,可用于进行作物长势等级划分与长势遥感监测。(2)通过计算三期归一化地面长势指数NCGI ground值并与NDVI进行回归分析,两者相关性较好,R2可达0.90,可将其用于遥感长势指数的定标计算,作为长势“真值”与归一化遥感长势指数NCGI rs进行比较。经长势等级和长势指数两种方法进行精度验证,基于NDVI反演得到的NCGI rs精度不理想,长势等级验证存在一期RMSE值=0.26>0.20,不符合精度要求;长势指数验证时与三期NCGIground相关性较差,散点图并不分布在于1:1标准线附近,不满足精度要求,故此指数在门源地区不适合作为长势分级指数参与长势等级划分及监测工作。最终选择拟合度更好的NDVI值作为本研究长势分级指数。(3)为选取最佳生长状况参数表征值,将NDVI值与实测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期NDVI值相关系数存在负值且变化不规律,多期NDVI堆积均值相关系数均大于单期,且多期NDVI堆积均值与实测产量相关性更强,受个体值误差影响更小,能更好反映青稞生长过程。本研究最终选取7月26日为堆积终点的6期NDVI堆积均值(相关系数0.865)作为青稞生长状况参数,参与模型建立。(4)对敏感因子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即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及NDVI因子及其不同组合,综合考虑拟合优度R2及调整后的R2值进行模型选择,从七种不同因子组合中选择较优三种组合分别建模,用10组实测点数据带入模型表达式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证明,最适合门源县青稞估产的建模敏感因子为7月26日NDVI堆积均值,R2=0.748,调整后的R2=0.727,其产量相对误差最小为-3.85,最大为-21.7%,准确率为78.14%—95.85%,绝对误差最大为60 kg,限差为70 kg,均在限差范围内。因此该模型可用于门源县产量估算。

胡杨[4](2021)在《河北省玉米价格波动研究》文中认为河北省是传统的玉米种植、加工大省,确保玉米价格不出现大幅异常波动,对保障农民收入稳定,推动养殖业及加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于2008年至2016年实行玉米托市收购政策,价格由政府调控,2016年后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定价。河北省玉米价格自2011年起波动幅度逐渐增大,波动情况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分析玉米价格波动特征,判断其影响因素并预测其未来价格,有利于经营主体在价格出现波动时能够及时进行决策,减小经济损失,同时能为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基于价格波动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局部均衡理论、蛛网理论和价格预测理论,选取2011年8月至2020年9月的河北省玉米价格为研究对象,搜集大量文献资料,运用X-12季节调整法、H-P滤波法分析河北省玉米价格的波动特征,从供需、需求、政策三个方面分析玉米价格影响因素,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未来价格进行预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X12季节调整法判断,河北省玉米价格波动具有季节性和不规则性,且具有波动中缓慢提高的长期趋势,该趋势受到宏观政策较大影响。根据H-P滤波法判断河北省玉米价格具有周期波动的特征,样本内玉米价格存在6个变化,其中最长周期19个月,最短13个月,平均15个月。(2)在市场调控阶段,供给需求是影响河北省玉米价格波动最核心的因素。而在政府调控阶段,国家政策直接决定着生产者的生产意愿及行为。长期范围内河北省玉米价格变化幅度较小,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控。短期范围内玉米价格易受到外界冲击发生剧烈变化,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更依赖于政府对价格进行调控。(3)通过ARIMA模型对河北省玉米价格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玉米价格在10月至1 1月达到顶点后将呈现持续下行趋势。(4)科学种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寻找新的市场、完善玉米补贴政策、完善市场价格监管及预测机制、建立应急储备及调控机制能有效保障玉米供给,增强抗风险能力,确保玉米价格不出现长期剧烈波动。本文创新点如下:在河北省玉米价格整体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河北省玉米价格的波动规律,通过结合X-12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系统性的阐述了河北省玉米价格具体波动特征。全面的分析了价格影响因素,选择ARIMA模型对未来玉米价格进行了预测使相关研究更加完整且可靠,能有效的根据预测结果针对性地为市场及政府宏观调控提出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研究内容。

马琨[5](2019)在《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种业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国家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已有上千年农耕历史,但放眼全球,种业发展仍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如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如何满足膳食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热点。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及战略作用在我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玉米种业安全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最重要环节。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在平衡全国粮食市场中始终发挥着“稳压器”功能,玉米种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伴随我国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跨国种子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先进的技术装备、优质的产品服务,给吉林省乃至全国玉米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吉林省近年来玉米产量一直保持较高态势,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却远不及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玉米种业缺乏竞争力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农业转型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探寻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对推进吉林省玉米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竞争力评价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核心,深入剖析吉林省玉米种业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系统评价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生产效率和种子企业竞争力,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和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一是系统分析国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从玉米种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政策法规和生产现状四个方面,系统分析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同时借鉴德国和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在差距分析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二是测度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构建了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通过实地调研取得原始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方差计算、平均数比较、相关分析等,证明调查问卷可信。应用DEA-SBM模型,采用DPSV16.05软件对选取的21个玉米品种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结果中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冗余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三是评价吉林省主要玉米品种所属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及企业调研获取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对获取的21家种子企业数据进行处理,得到5个主成分。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构建一个三层的种子企业BP神经网络结构,将5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运用Matlab2015b软件对构建的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训练,得出吉林省21家种子企业相对竞争力指数,系统分析了竞争力差异成因。四是深入探究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从专用型玉米需求、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以及节本增效、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对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当前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深入挖掘吉林省玉米种子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源,提出提高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五是基于国情省情,提出了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提升路径。商业化育种模式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构建全产业链分工机制。即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三个维度,从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审定与监管、推广与应用三个阶段,针对各主体承担的具体任务,做好信息整合及育种有机衔接;二是构建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涵盖政府管理保障平台、信息与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保障平台,以确保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三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包含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及运行机制,明确风险承担与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拟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各主体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固;四是构建商业化育种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提出以种子企业研发为主体,配套政府专项资金、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通过自有及购买的种质资源库、自建及租借的试验基础设施库、聘用及兼职方式形成科技人员库及积累和转移形成技术信息库等方式,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不断革新构建新品种商业化育种模式。最后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应坚持突出中校企业育种的主体地位、成立行业发展协会以及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路径。

唱晓阳[6](2019)在《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规模化生猪养殖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15年,国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承载容量大的地区转移,使得众多生猪养殖经营主体把养殖基地建设的目光聚焦吉林省,省内生猪养殖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吉林省规模化生猪养殖态势已经形成,生猪产业链上游的供给端加速整合,生猪养殖户分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吉林省规模化生猪生产趋向专业化、标准化、生态化,现有的政府规制对生猪养殖户生产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也日趋严格。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自身生产经营特征和外部环境特征发生了质的改变,使得不同规模及不同资源禀赋生猪养殖户的生产决策有了多元化选择。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限理性的养殖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综合其资源禀赋、自身生产经营特征及外部环境特征,如何做出正确的生产决策,以实现其最优资源配置下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的背景下,政府如何有序引导不同规模及不同资源禀赋养殖户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实现生态农业循环综合利益最大化,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保障养殖户稳定增收,从而带动区域畜牧业经济快速增长并达到有效的政策效果目标,是有序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外部推动力。因此,本文基于规模变动视角,以不同规模及不同资源禀赋养殖户的长、短期生产行为作为切入点,研究当前环境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短期调整及退出等生产决策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对相关决策问题给予回答。此外,通过对影响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的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找出现行政策的不足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文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农户行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蛛网理论、外部性理论等作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运用问卷调查、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规模变动视角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总体情况分析得出:吉林省规模化生猪养殖态势已形成,大中规模养殖户逐步成为吉林省生猪养殖的主要承载体。吉林省规模生猪养殖集中区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规模养殖户采用自养与“企业+农户”合作养殖较为普遍;目前,吉林省规模生猪养殖户饲养育肥猪比重最大且收益最为可观。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得出: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的总体数量不断减少,其中,小散养殖户数量的大幅度减少是导致吉林省生猪养殖户总体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大中规模生猪养殖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促进吉林省生猪产量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大中规模生猪养殖户将逐渐成为吉林省生猪养殖的主要承载体。(2)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生产决策分析是以养殖户的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通过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经营成本与效益分析得出: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的经营成本与效益存在差异化。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的经营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降低,大规模生猪养殖户的成本利润率逐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优势日益突出,而中规模养殖户规模经济效益优势未能体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吉林省生猪养殖水平未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得到显着提升。在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适度经营规模测度得出:吉林省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经营综合效率最高,大力发展大规模生猪养殖是吉林省生猪养殖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生产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生猪养殖户的主要决策人年龄、政策认知对其长期规模经营生产决策有显着负向影响作用;固定资产投入、受教育程度、充足的资金、获得的外部支持对其长期规模经营生产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3)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决策分析是以养殖户经营的固定要素投入不变为假设前提,通过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行为的分析得出:政策引导与低成本需求是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的主要动因,其中,低成本需求是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的内部动因;鼓励种养结合,实现农业循环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引导是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的外部推动力。通过Engle-Granger检验分析得出:生猪价格与养殖户短期存栏量存在动态因果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未实现满负荷生产的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到满负荷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检验得出: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的养殖年限、预期生产成本投入、政策认知对其短期调整生产决策有显着负向影响作用;价格预期、种养结合、能繁母猪存栏量、合同订单、劳动力人数对其短期调整生产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4)通过面板数据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退出情况分析得出:吉林省小散生猪养殖户在持续退出,其中散养户在加速退出。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吉林省小散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得出:生猪价格波动、获利水平、环保规制对小散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影响显着,其中,生猪价格波动、环保规制对小散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获利水平对小散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有显着负向影响作用。(5)通过对影响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得出:吉林省生猪养殖户对于直接补贴性政策和规范性补贴政策认知度较高;规范性政策实施效果大于补贴性政策的实施效果,现行政府补贴政策及规范性政策多向大中规模生猪养殖户倾斜。吉林省规范与约束养殖户生产行为的地方性规章制度缺失,对规范养殖户生产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致使吉林省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与生猪生产能力发展水平不适应,规模化养殖效益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规模变动视角,以不同规模及不同资源禀赋养殖户的长、短期生产行为为切入点,研究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短期调整及退出的生产决策问题,从而对大中规模养殖户进行产业融合化经营、符合生产条件的小散养殖户转向家庭农场经营、未实现最优规模生产的养殖户短期扩大生产经营以及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散养殖户快速退出等决策问题给予回答,拓宽了研究视角。第二,本文在实证分析生猪养殖户相关生产决策的影响因素时,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环保规制的强弱,将环保规制因素纳入到生猪养殖户相关生产决策影响因素的解释变量中,最终验证得出环保规制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相关生产决策有显着影响作用,丰富了农户行为实证研究成果。第三,本文通过对影响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的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提出了丰富多元差异化补贴或服务政策、健全规范规模生猪养殖户生产行为的地方性规章制度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郑川[7](2019)在《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改革,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政策改革。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2019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问题”,依然将农产品价格政策放在了重要位置。如何让市场在农产品价格上发挥正确的作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当前中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关键所在。然而,当今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大幅震荡,国内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且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国家的安全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探讨。因此,基于我国国情,正确理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实施背景、历史演进、政策效果,可以使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更好的扬长避短,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价格政策对我国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研究中国从古至今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探索、当代政策的效果,以及国外政策的对比。二是梳理我国农产品政策的问题,探索政策改进的可能性。三是优化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必要参考。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受之影响的农民收入波动、国家粮食安全和市民消费成本上升等问题,在探索国内农产品价格政策演进的基础上,研究国家和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具体结构:首先,提出当前世界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下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总结学者在农产品价格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研究中国古今在农产品价格政策上进行持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同时,选取发达、中等发达国家为对象,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农产品价格政策实行的背景、产生和发展。最后,研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和具体优化建议。为达到研究目标,本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定量分析法,通过双重差分法建立模型,分析我国农产品中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选取数据交络模型方法计算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二是通过历史分析法,深入分析中外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目的、产生过程、框架体系、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三是政策分析法,探索价格调控政策产生的原因,评价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对国内外政策进行筛选,以探索新的政策方案。四是以比较法,从中国古代与当代之间、国外国家之间、中外之间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从而为系统、全面理解政策、改进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五是采取机制设计法,通过设定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总体目标,把价格调控政策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最终寻求适合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价格调控目标的最佳政策组合。主要结论包括:一是充分肯定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原创性的古代理论和实践,以及当代政策的斐然成果。通过梳理中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历史演进,我们发现,中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原创的理论,也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前者是理论的一般,后者是理论应用。这些中国原创的理论、方案、政策在农业价格管理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需要我们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也给后人这样的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只有根植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发展,才能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中国人的应有贡献;只有通过政策体系的连续调整与边际改进,才能实现中国粮价的持续稳定;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外市场变化中找准定位,完善政府定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二是通过定量方法评价发现,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施的8年间,确实显着提高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价格。由于主产区农民收入中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玉米,玉米价格的提升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该政策对玉米价格提升幅度为每50千克8.084元,以2015年为例,可使农民增收161亿元。增收会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粮食产量来看,我国2015年粮食总产量比2007年增加了1.19亿吨,主粮玉米增产0.72亿吨,占粮食增产的六成。玉米产量的增加对于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连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临时收储政策的持续实施,我国玉米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包括玉米市场价格被扭曲等问题。三是我国实行的农业补贴是非常有效的,但存在效益递减的趋势。综合效率均能达到0.9以上,说明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相继推出和额度的增加,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补贴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开始减弱,政策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下滑程度并不明显。各年度农业补贴在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益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未来的政策调整中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整和细化,提高财政补贴效率,包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功能,以及分区域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四是国外价格政策方向调整较大。通过分析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巴西等典型中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发现国外农业补贴程度不降反增。政策方式从价格补贴转向收入补贴,政策目标从生产支持转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政策对象从高保护普惠政策调整为支持创新、专用性、高附加值和多元化的农产品。五是加强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要理顺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分层次安排制度。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核心和关键是保障粮食供给与价格稳定。要统筹各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按照WTO农业规则,逐步削减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程度,转向收入补贴政策。价格支持以价补分离形式开展,支持价格损失保障补贴,以市场为主、国家政策为辅开展定价。补贴政策以支持地力保护、藏粮于地的政策目标为主。要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挥市场主体活力,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推动我国农业稳步向前发展。主要的创新点和见解:一是补充农产品价格政策在历史研究上的不足。指出中国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上的重要地位,通过梳理我国价格管理的历史演进,验证中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的一系列原创理论,以及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具体政策包括轻重理论、平籴论、常平仓、青苗法等原创性政策。二是从农产品价格的角度丰富国家理论和市场理论。由于农产品价格政策过度干预市场容易产生市场紊乱和调控时滞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制定政策时就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对农产品价格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更加深刻的理解国家与市场的理论关系。将市场与国家放在同一层次研究两者关系,在经济运转中本质上研究政府与企业、家庭、个人的关系。三是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提出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建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核心和关键是保障粮食供给与价格稳定。要统筹各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削减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程度,转向收入补贴政策。需要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高价格竞争力。

卢德成[8](2018)在《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玉米市场供需形势发生改变,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情况,玉米产业进入供需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然而,玉米生产成本的快速增加不断压缩种粮农民收益,在制约玉米生产的布局调整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内外价格倒挂,直接影响玉米产品国际竞争力,玉米产业出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不利局面。“降成本”是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现阶段保障农民收益,优化玉米生产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成本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深入阐述中国玉米生产成本及构成要素的演变历程和变动规律,总结不同区域生产成本差异,分析影响生产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率,测算玉米主产省成本效率,提炼中美玉米成本差异的启示,并探索提出不同区域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的可选路径,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基于因素归类与权重解析方法,测算出我国5个玉米生产区域的平均生产成本。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区域的玉米生产成本呈现东部低于西部,北方低于南方的主要特点。不同区域成本变动特征均与全国水平相似,年均增长率西南区>东南区>西北区>全国平均>黄淮海区>北方区。2、基于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双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运用ADF单位根检验、E-G两步法协整检验、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对区域玉米生产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投入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最大;物质资料投入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高于西部地区;租赁作业投入对北方区、黄淮海区和西北区产生显着影响;生产规模对北方地区产生显着影响,对南方地区则不具有显着相关性。不同区域玉米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大小各不相同,且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变动规律。3、基于参数估计方法,通过随机前沿分析(SFA)理论,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成本函数(TCF)模型,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估算出20个主产省玉米成本效率值。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生产的成本效率与潜在的最优成本相比,尚处于中等水平,且成本效率均值呈小幅下降趋势;不同样本省间成本效率极值差距较大,均值差距“两头大、中间小”。不同地区、播种面积和病虫害三个要素对成本无效率项产生显着影响,其中:不同地区对玉米成本无效率影响程度不同;播种面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增加会使成本无效率升高,继而造成成本效率下降。4、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探索提出中国不同区域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的可选路径。北方区可选择集约化生产经营,推广适宜机械化生产的良种、良技,加强高标准农田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黄淮海可选择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降低种子和肥料的施用量等方式;西北区可选择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种植结构等方式;南方区可选择因地制宜提高规模化水平,利用先进农技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种子用量等方式;西南区可选择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优化种植结构等方式优化成本。

耿仲钟[9](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乔辉[10](2017)在《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对价格的反应研究 ——基于动态蛛网和非对称性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一进程中必然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相比于受到政府政策青睐的非完全商品作物,完全商品作物近年来更是出现一系列价格波动巨大的现象。完全商品作物具有完全商品化特征,其价格也完全由市场决定,因此,完全商品作物的价格形成和生产符合市场机制,在农户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激励下,完全商品作物变化必然会对其种植户的生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动态蛛网和非对称性视角,并以花生作为完全商品作物的代表为案例,首先探讨以花生为代表的商品作物价格波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花生价格变化对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总结出引起花生价格巨大波动的规律和原因以及价格变化背景下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的特征,由此为稳定花生价格波动以及保障花生种植户收入稳定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同时为国家宏观调控花生种植面积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借鉴。在行文安排上,本文首先提出动态蛛网模型,阐释花生价格波动规律及机制。研究发现:花生价格波动具有与其他商品作物价格波动相似的特点,表现为波动幅度巨大和多周期蛛网现象。其波动机制在于:花生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外部冲击和价格蛛网共同作用所致,一部分外生变量的冲击可能对供给产生影响,另一部分外生变量的冲击可能对需求产生影响,正是由于外部冲击引发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移动,同时受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在价格蛛网的引导下形成了花生价格波动。外部冲击将会导致花生价格逐渐偏离其初始均衡价格,而当外部冲击消失时,花生价格又逐渐向初始均衡价格收敛,当外部冲击再次发生时,花生价格又会逐渐偏离其初始均衡价格,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花生价格波动轨迹,呈现多周期蛛网现象。在所有的外生变量冲击中,自然灾害的作用表现的较为明显,因为持续性干旱导致花生大幅减产,并进一步带来价格暴涨。其次,本文紧紧围绕价格变化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该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将花生种植户的生产决策行为逐渐聚焦到要素投入行为,再进一步聚焦到受价格影响最大的种植面积上。具体来看:第一,主要采取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价格变化背景下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对市场价格信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农户获取市场价格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但农户对价格的准确预期能力仍然很低,只有50%的农户能够准确预期到花生价格上升或下降。另外,农户一般会根据前一期花生价格作为当期生产的预期价格,价格变化会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而花生价格变化对花生种植户影响最大的生产决策行为是要素投入行为。第二,在第一步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本部分重点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价格变化对农户要素投入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价格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土地要素投入,其供给弹性为0.381,明显高于劳动、机械以及化肥等要素的供给弹性。而针对价格变化的要素投入行为调整对农户的种植收益也会产生影响,其中因为面积变动对农户种植收益变动产生的影响也最大。第三,第二步的研究结论表明价格变化对农户种植面积影响最大,农户在应对价格变化时也更容易进行面积调整行为,因此本部分紧紧围绕价格变化对种植面积的影响展开,主要包括价格变化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种植面积的影响差异以及不同约束条件下价格变化对农户面积调整行为的影响两个内容。研究发现:(1)价格变化对农户种植面积的影响程度与经营规模有关,并且表现为倒“U”型关系,即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价格变化对花生种植面积的影响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价格变化对花生种植面积影响程度可以用种植面积对花生价格的供给弹性表示,小规模农户种植面积对价格的供给弹性小主要是因为商品化水平较低造成的,而对于大规模的农户而言供给弹性小主要是由于花生种植面积占比较高带来的调整成本较大以及调整空间较小导致的,只有对于中等规模农户,既有足够的商品化水平又没有花生种植面积占比大带来的调整限制,当价格变化时其种植面积的调整幅度因此更大。(2)花生种植户针对价格变化的面积调整行为还受到不同的约束条件制约,主要包括土地专用性、契约制度以及信贷约束三种,其中土地专用性以及契约制度制约了价格下降对种植面积的调减作用,而信贷约束则制约了价格上升对种植面积的调增作用,正是由于不同的约束条件,限制了农户的面积调整行为,所以针对价格变化仍然有不少农户维持现有种植面积。根据以上研究结论,论文最后从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并增加农户对市场价格信息的准确预期的能力、加强气象灾害抵御能力并进一步稳定花生价格波动、破除制约农户种植面积调整行为的约束条件的具体做法以及如何鼓励规模经营稳定花生供给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当前我国玉米良种需求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我国玉米良种需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一般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粮食生产技术与技术进步
        2.1.2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
        2.1.3 粮食生产要素及其最优配置
        2.1.4 粮食安全涵义的演变
    2.2 文献综述
        2.2.1 技术进步及其路径选择理论溯源
        2.2.2 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一般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技术进步与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
    3.1 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3.1.1 促进粮食总产量跨越式发展以及单产大幅度提高
        3.1.2 促进粮食优质化以及粮食生产区域的新格局
        3.1.3 为粮食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支撑
        3.1.4 促进种粮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管理方式的改进
        3.1.5 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 支撑我国粮食发展的主要农业技术进步
        3.2.1 育种技术的进步
        3.2.2 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的改进
        3.2.3 地力改善技术的进步
        3.2.4 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的进步
        3.2.5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2.6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变迁之路
    4.1 数据说明及其特征表现
        4.1.1 数据处理及说明
        4.1.2 数据变化特征
    4.2 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分析
        4.2.1 情境分析框架构建
        4.2.2 粮食生产技术的外部情境演变
        4.2.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情境分析
        4.2.4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变更历程
    4.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特征
    4.4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内在机制
        4.4.1 技术进步路径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
        4.4.2 技术进步路径的波动强度取决于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匹配度
        4.4.3 技术进步路径的分析主线取决于技术成本与技术收益的对比
    4.5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规律
    5.1 本章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5.1.1 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
        5.1.2 要素错配概念及理论回顾
        5.1.3 本章研究框架
    5.2 研究设计
        5.2.1 要素错配对技术进步率影响的研究机理
        5.2.2 基本模型设定
        5.2.3 广义技术进步率(TFP增长率)的分解
        5.2.4 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测定方法
        5.2.5 要素错配指数测定方法
    5.3 数据处理和假设检验
        5.3.1 数据收集和处理
        5.3.2 假设检验与估计结果
    5.4 生产要素及其产出弹性分析
        5.4.1 平均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分析
        5.4.2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变化趋势
    5.5 粮食生产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5.1 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时空演进特征
        5.5.2 粮食偏向性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趋势
    5.6 粮食作物要素错配指数的时空测度
        5.6.1 要素错配时序变化特征
        5.6.2 要素错配空间异质特征
    5.7 粮食作物广义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要素错配、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的扩展讨论
    6.1 粮食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整体表现
    6.2 要素错配指数与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对比分析
第七章 农地配置与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
    7.1 调研点的选择及基本情况介绍
    7.2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7.3 模型检验与估计结果
    7.4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对比分析
    7.5 不同农地配置模式下技术进步状况对比分析
        7.5.1 技术效率的对比分析
        7.5.2 狭义技术进步状况的对比分析
        7.5.3 广义技术进步率及其分解项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7.6 农地错配程度的对比分析
        7.6.1 农地错配的测算方法
        7.6.2 农地错配的程度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国产高分影像的青稞作物长势监测及估产研究 ——以门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2.1.3 .自然资源
        2.1.4 .青稞作物物候期特征
    2.2 .遥感数据
        2.2.1 .数据概况
        2.2.2 .数据预处理
    2.3 .实测数据
        2.3.1 .调查方案
        2.3.2 .调查数据
    2.4 .其他数据
        2.4.1 .青稞种植面积
        2.4.2 .专题及其他数据
第三章 青稞长势遥感监测
    3.1 .方法与分析
        3.1.1 .盖度与绿度
        3.1.2 .NDVI作为长势分级指数
        3.1.3 .NCGI_(rs)作为长势分级指数
    3.2 .长势分级及监测
        3.2.1 .长势遥感监测第一期(5 月、6 月)
        3.2.2 .长势遥感监测第二期(7 月)
        3.2.3 .长势遥感监测第三期(8 月、9 月)
第四章 青稞产量遥感估算
    4.1 .方法与分析
        4.1.1 .青稞生长影响因子
        4.1.2 .青稞生长状况参数
        4.1.3 .青稞样点产量调查
    4.2 .建模及精度验证
        4.2.1 .敏感因子关联分析
        4.2.2 .青稞估产模型
        4.2.3 .模型精度验证
    4.3 .青稞产量估算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门源县具体长势遥感监测图、长势同期统计表
附录2:门源县各乡镇村青稞原(良)种各块亩产、总产量统计表

(4)河北省玉米价格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现状
        1.3.2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1.3.3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预测研究
    1.4 农产品价格波动相关理论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不足
2 河北省玉米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2.1 河北省玉米价格变化过程
    2.2 基于X-12季节调整法的季节波动及不规则波动分析
        2.2.1 河北省玉米价格具有季节性
        2.2.2 河北省玉米价格变化具有不规则性
    2.3 基于H-P滤波法的趋势循环波动分析
        2.3.1 河北省玉米价格具有趋势性
        2.3.2 河北省玉米价格具有周期性
    2.4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
    3.1 供给因素
        3.1.1 自然环境影响
        3.1.2 生产成本
        3.1.3 进口量的变化
        3.1.4 生产者心理价格预期
        3.1.5 突发性事件影响
    3.2 需求因素
        3.2.1 食用需求
        3.2.2 饲用需求
        3.2.3 加工业需求
        3.2.4 出口需求
    3.3 政策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玉米价格预测
    4.1 预测目的及意义
        4.1.1 预测目的
        4.1.2 预测意义
    4.2 模型构建
        4.2.1 ARIMA模型结构
        4.2.2 平稳性检验
        4.2.3 残差检验
    4.3 模型预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科学种植保障玉米供给
        5.2.2 提高抗风险能力以减小突发性事件影响
        5.2.3 完善玉米补贴激励政策
        5.2.4 完善市场价格监管及预测机制
        5.2.5 建立应急储备及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玉米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2 玉米种业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3 玉米在吉林省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种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3.2 商业化育种研究现状
        1.3.3 玉米供给侧研究现状
        1.3.4 生产效率研究现状
        1.3.5 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种子产业与种子行业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1.3 玉米种业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竞争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玉米种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1 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2 德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1.3 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2.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2.3 国内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2.4 国内玉米生产现状
    3.3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3.1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3.2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3.3 吉林省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3.4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3.4 吉林省玉米种业存在的差距
        3.4.1 技术差距
        3.4.2 资源差距
        3.4.3 规模差距
    3.5 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借鉴
        3.5.1 国外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总结
        3.5.2 对吉林省的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EA-SBM模型的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研究
    4.1 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生产效率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4.1.2 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设定
    4.2 问卷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4.3 DEA模型与方法
        4.3.1 CCR模型
        4.3.2 BCC模型
        4.3.3 DEA-SBM模型
    4.4 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4.4.1 DEA-SBM模型测算
        4.4.2 非有效决策单元冗余分析
    4.5 提升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政策建议
        4.5.1 加快种业资源整合,培植省内驰名种业
        4.5.2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育种单位研发能力建设
        4.5.3 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技术采用补贴种类
        4.5.4 加强补贴调节,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4.5.5 创新低成本、高产出耕作模式,加快集约化进程
        4.5.6 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鼓励农户尝试新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5.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定
    5.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
    5.3 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3.1 主成分分析模型与方法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4 竞争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5.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竞争力分析
        5.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竞争力训练
        5.4.3 种子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研究
    6.1 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研判
        6.1.1 专用型玉米需求稳中有升
        6.1.2 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加强
        6.1.3 种植过程注重节本增效
        6.1.4 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提高
    6.2 新趋势下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现状
        6.2.1 专用型玉米品种缺口大
        6.2.2 优质品种仍显不足
        6.2.3 省外品种占主导地位
    6.3 供给不足的根源分析
        6.3.1 育种与推广脱节
        6.3.2 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6.3.3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6.3.4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6.3.5 种业呈现局部泡沫化
    6.4 提高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的对策建议
        6.4.1 推进培植规模化种子企业
        6.4.2 强化种子企业育种主体地位
        6.4.3 提高种子企业经营能力
        6.4.4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6.4.5 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模式及路径
    7.1 传统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1.1 传统育种模式
        7.1.2 现存问题
    7.2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2.1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
        7.2.2 现存问题
    7.3 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7.3.1 商业化育种模式构建
        7.3.2 吉林省玉米种业路径选择
    7.4 促进吉林省商业化育种保障措施
        7.4.1 完善配套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7.4.2 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力度
        7.4.3 注重科研管理人才储备
        7.4.4 聚焦特色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7.4.5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
        7.4.6 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导师简介

(6)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户生产决策理论研究
        1.2.2 农户生产决策实证研究
        1.2.3 不同规模农户生产行为相关问题研究
        1.2.4 政府规制对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3.1 生猪养殖户
        1.3.2 生产决策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吉林省生猪养殖规模总体变化分析
    2.1 吉林省规模化生猪养殖发展总体情况
    2.2 吉林省生猪养殖规模变动情况分析
        2.2.1 吉林省生猪存出栏数量的变动情况
        2.2.2 吉林省猪肉产量与消费量变动情况
        2.2.3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数量变动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决策分析
    3.1 规模经营行为的理论分析
    3.2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长期经营成本与效益分析
        3.2.1 生猪养殖成本与效益
        3.2.2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经营成本分析
        3.2.3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经营效益分析
    3.3 吉林省不同生猪养殖户长期适度规模经营分析
        3.3.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3.3.2 适度养殖规模测度
    3.4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长期经营行为选择分析
        3.4.1 大中规模生猪养殖户经营产业融合化分析
        3.4.2 部分小散生猪养殖户转变家庭农场经营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4.1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规模经营描述性分析
    4.2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研究假设
        4.2.2 模型定义及变量选择
        4.2.3 相关性检验及回归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决策分析
    5.1 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行为的逻辑分析
    5.2 生猪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行为分析
        5.2.1 生猪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的动因
        5.2.2 生猪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的有效性
    5.3 生猪养殖户短期产量调整行为分析
        5.3.1 研究假设
        5.3.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3 模型设计
        5.3.4 实证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6.1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研究假设
        6.2.2 模型定义及变量选择
        6.2.3 回归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分析
    7.1 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行为的逻辑分析
    7.2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退出情况分析
    7.3 吉林省小散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7.3.1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7.3.2 模型定义及变量选择
        7.3.3 相关性检验及回归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影响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的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8.1 政府规制引导养殖户生产行为的逻辑分析
    8.2 生猪养殖相关政策实施情况及其影响效果分析
        8.2.1 农业政策对生产者支持水平分析
        8.2.2 生猪养殖相关政策实施情况分析
        8.2.3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的政策认知与评价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农产品
        1.2.2 价格
        1.2.3 农产品价格政策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影响因素
        1.3.2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发展
        1.3.3 农产品价格政策评价
        1.3.4 研究评论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理论和政策演进
    2.1 农产品价格管理的中国古代理论及政策演进
        2.1.1 古代理论演进
        2.1.2 古代政策与方案
    2.2 农产品价格管理当代理论和政策的形成
        2.2.1 当代理论发展
        2.2.2 当代政策实践措施及成果
    2.3 我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理论与政策的启示和改进建议
        2.3.1 基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3.2 只有通过政策体系的边际改进,才能实现粮价的持续稳定
        2.3.3 完善政府定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
第3章 当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效果评价
    3.1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评价
        3.1.1 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3.1.2 建立模型
        3.1.3 实证分析
    3.2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研究
        3.2.1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
        3.2.2 模型构建
        3.2.3 实证分析
    3.3 结论与政策优化措施
        3.3.1 妥善处理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3.3.2 市场化方向改进支持政策
        3.3.3 补贴政策应发挥社会综合功能
        3.3.4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发挥市场活力
第4章 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分析
    4.1 各国政策体系发展和构成
        4.1.1 美国农产品价格政策
        4.1.2 欧盟农产品价格政策
        4.1.3 日本农产品价格政策
        4.1.4 韩国农产品价格政策
        4.1.5 巴西农产品价格政策
    4.2 政策分析
        4.2.1 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的特点
        4.2.2 政策趋势
    4.3 对我国的启示
        4.3.1 调整政策的方向
        4.3.2 分类改革价格支持政策
        4.3.3 加强政策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持
        4.3.4 加大对产业链各政策对象的支持
第5章 农产品价格政策建议
    5.1 农产品价格政策主要问题
        5.1.1 政策理论的缺陷
        5.1.2 政策目标的局限性
        5.1.3 政策制定的不足
        5.1.4 制度执行的漏洞
        5.1.5 政策实施效果的问题
    5.2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
        5.2.1 理顺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5.2.2 创新价格政策体制机制设计
        5.2.3 提高农产品价格内生竞争力的制度设计
    5.3 政策实施具体建议
        5.3.1 价格支持政策
        5.3.2 农业补贴政策
        5.3.3 加强金融支农制度的作用
        5.3.4 统筹使用贸易政策
        5.3.5 提高农业内生竞争力
        5.3.6 配套制度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玉米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农产品
        1.1.2 高成本成为制约我国玉米供需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1.1.3 高成本成为影响我国玉米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2 研究意义
        1.2.1 优化成本有利于提高种粮农民收益
        1.2.2 优化成本有利于优化玉米产业布局
        1.2.3 优化成本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农产品生产成本构成研究
        1.3.2 农产品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1.3.3 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研究
        1.3.4 农产品生产成本优化研究
        1.3.5 国外农产品成本研究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玉米生产成本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产成本相关经济学理论
        2.1.1 成本的经济学概念
        2.1.2 规模经济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1.4 成本效率理论
    2.2 玉米生产成本内涵及结构
        2.2.1 玉米生产成本内涵
        2.2.2 玉米生产成本结构
        2.2.3 玉米生产成本核算体系
第三章 中国玉米生产成本及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特征研究
    3.1 中国玉米生产成本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3.1.1 中国玉米生产的演变及主要特征
        3.1.2 中国玉米生产成本的演变及主要特征
    3.2 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主要构成要素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3.2.1 物质与服务费用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3.2.2 人工成本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3.2.3 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的比较分析
    3.3 未来中国玉米生产成本发展趋势展望
        3.3.1 短期内生产成本呈现温和下降趋势
        3.3.2 物质与服务费用结构发生一定改变
        3.3.3 短期内人工成本将有所下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4.1 玉米生产区域划分与生产成本测算
        4.1.1 生产区域划分
        4.1.2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测算
    4.2 中国不同区域玉米生产成本差异分析
    4.3 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玉米生产成本差异分析
        4.3.1 北方春玉米区
        4.3.2 黄淮海夏玉米区
        4.3.3 西北灌溉玉米区
        4.3.4 南方丘陵玉米区
        4.3.5 西南山地玉米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区域玉米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率研究
    5.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分析方法
        5.1.2 数据说明
    5.2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5.2.1 分析指标确定
        5.2.2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5.2.3 分析模型检验
        5.2.4 模型分析结论
    5.3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析
        5.3.1 贡献率测算方法
        5.3.2 测算结果与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玉米成本效率研究
    6.1 随机前沿成本分析理论框架
        6.1.1 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
        6.1.2 随机前沿成本效率分析过程
    6.2 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成本模型构建与分析结果
        6.2.1 样本选取
        6.2.2 变量设定
        6.2.3 数据与时间说明
        6.2.4 分析模型
        6.2.5 分析结果
    6.3 基于SFA测算结果的玉米成本效率分析
        6.3.1 玉米成本效率特征总体分析
        6.3.2 不同区域玉米成本效率分析
        6.3.3 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玉米成本效率分析
    6.4 基于SFA分析结果的玉米成本无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美玉米成本差异比较研究
    7.1 中美农作物成本核算体系及指标调整
        7.1.1 中美农作物成本核算体系概述
        7.1.2 中美玉米成本比较指标调整
    7.2 中美玉米成本差异比较
        7.2.1 中美玉米成本水平差异
        7.2.2 中美玉米成本结构差异
    7.3 中美玉米成本差异的成因分析
        7.3.1 生产规模不同
        7.3.2 生产方式不同
        7.3.3 科技含量不同
        7.3.4 保障手段不同
    7.4 中美玉米成本差异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启示
        7.4.1 因地制宜采取集约化、机械化方式生产
        7.4.2 提高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
        7.4.3 科学制定玉米相关产业政策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优化路径探索
    8.1 成本优化目标
    8.2 成本优化思路
    8.3 区域玉米生产成本优化路径
        8.3.1 北方春玉米区
        8.3.2 黄淮海夏玉米区
        8.3.3 西北灌溉玉米区
        8.3.4 南方丘陵玉米区
        8.3.5 西南山地玉米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相关政策建议
        9.2.1 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9.2.2 增加农机玉米专项补贴以机械化生产替代劳动力投入
        9.2.3 加强玉米生产的农艺措施以提升玉米生产的成本效率
        9.2.4 制定玉米主产区生产规划以合理布局提高玉米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10)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对价格的反应研究 ——基于动态蛛网和非对称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假说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假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完全商品作物
        2.1.2 农户
        2.1.3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
        2.1.4 生产决策行为
        2.1.5 面积调整的非对称性
        2.1.6 专业化程度
        2.1.7 土地专用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均衡价格理论
        2.2.2 价格波动理论
        2.2.3 蛛网理论
        2.2.4 价格预期理论
        2.2.5 农户行为理论
        2.2.6 调整成本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
        2.3.2 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研究
        2.3.3 文献述评
3 花生价格波动分析
    3.1 花生价格波动总体特征分析
        3.1.1 HP滤波分析法
        3.1.2 花生价格年度波动特征分析
        3.1.3 花生价格月度波动特征分析
    3.2 花生价格波动机制分析
        3.2.1 动态蛛网模型的构建
        3.2.2 动态蛛网模型的实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分析
    4.1 花生市场价格信息获取的渠道分析
        4.1.1 花生市场价格信息获取渠道总体情况
        4.1.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市场价格信息获取渠道差异分析
        4.1.3 花生市场价格信息获取渠道变化趋势分析
    4.2 花生市场价格信息的关注程度分析
        4.2.1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市场价格信息关注程度差异分析
        4.2.2 花生市场价格信息关注程度变化趋势分析
    4.3 花生市场价格变化的感知和生产决策行为分析
        4.3.1 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调整的依据
        4.3.2 花生种植户对价格变化的感知及生产决策调整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花生价格变化对农户要素投入的影响
    5.1 价格变化对要素投入行为的理论推导
    5.2 实证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5.2.1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5.2.2 实证结果分析
    5.3 针对价格变化的要素投入行为的效益分析
        5.3.1 针对价格变化的要素投入变动对花生产量变动的影响
        5.3.2 针对价格变化的投入要素变动对花生种植收益变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花生价格变化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花生种植面积的影响
    6.1 价格变化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种植面积影响差异的理论分析
        6.1.1 商品化率、花生种植面积占比对花生供给反应大小的影响机制
        6.1.2 经营规模与商品化率、花生种植面积占比的关系
    6.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6.2.1 变量选择
        6.2.2 实证模型设定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6.3.2 价格变化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种植面积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6.4 价格变化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种植面积影响程度差异的测算
    6.5 本章小结
7 不同约束条件下花生价格变化对农户面积调整行为的影响
    7.1 不同约束条件下面积调整行为的理论分析
        7.1.1 土地专用性的制约机制
        7.1.2 契约制度的制约机制
        7.1.3 信贷约束的制约机制
    7.2 花生种植户面积调整行为的约束条件的描述性分析
        7.2.1 针对花生价格上升和下降农户种植面积调整行为概况描述
        7.2.2 约束农户面积调整行为的原因描述
    7.3 变量选择与实证模型设定
        7.3.1 变量选择
        7.3.2 实证模型设定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多元Logit回归结果分析
        7.4.2 针对价格变化的种植面积调整行为的非对称性特征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户合理利用价格信息
        8.2.2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及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自然灾害的不利冲击
        8.2.3 增加支农信贷供给,降低信贷约束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
        8.2.4 改善土地质量,提高花生用地的灵活性
        8.2.5 加强对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补贴,鼓励规模经营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当前我国玉米良种需求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D]. 罗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国产高分影像的青稞作物长势监测及估产研究 ——以门源县为例[D]. 喻洁.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4]河北省玉米价格波动研究[D]. 胡杨.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5]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马琨. 吉林大学, 2019(08)
  • [6]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研究[D]. 唱晓阳.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D]. 郑川.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8]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优化研究[D]. 卢德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9]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10]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对价格的反应研究 ——基于动态蛛网和非对称性视角[D]. 乔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我国玉米良种需求现状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