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TDZ促进大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的作用分析

激素TDZ促进大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的作用分析

一、激素TDZ对促进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的效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祁伟亮[1](2021)在《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但因抗寒性较差,在北纬35o以北地区越冬较难。为此,课题组通过远缘杂交方式,以冬性甘蓝型油菜(B.napus)Vision与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Brassica rape L.)陇油7号杂交创制了新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本研究从生理生化、细胞、分子学等角度出发,旨在明确活性氧(ROS)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生长发育和冷胁迫应激响应机理。1)以母本陇油7号为A基因组探针,GISH结果发现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2n=38)的30条染色体上均检测到A基因组信号,该信号主要分布于中间着丝粒、随体以及短臂位置上的片段易位,推测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抗寒性与强抗寒白菜型油菜陇油7号A基因(小片段或大片大片段基因)渗入现象有关。2)以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下胚轴和子叶作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2,4-D、6-BA、NAA和Ag NO3构建甘蓝型油菜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子叶和下胚轴分别在MS+1 mg/L和1.5 mg/L 2,4-D培养基预培养7d后,再以MS+3.0mg/L 6-BA+0.2 mg/L 2,4-D+3 mg/L Ag NO3为最优培养基进行芽的诱导,最后以MS+0.2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可得到较好的甘蓝型油菜再生苗。3)在严酷的冬季环境下,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为了适应冷胁迫环境,表现出匍匐生长、叶色变为黄绿色或紫色等表型性状,且强抗寒性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力与渗透调节物质(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均显着的高于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清除了体内ROS的积累,降低对细胞的伤害。细胞结果也证明,冷胁迫环境下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的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细胞膜膨散、轮廓不清晰、核染色质凝聚、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的破坏等。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和天油2238均会积累少量的ROS。但在低温胁迫后,ROS会迅速释放,这不仅是局部免疫应答的重要信号,也是细胞间通信的重要信号。但因品种抗寒差异性,强抗寒性品种16VHNTS309细胞内的ROS(H2O2和O2-)积累显着少于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O2-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O2-存在向周围细胞扩散的迹象,说明ROS信号传递是一个动态过程。O2-细胞定位和DPI验证试验进一步加强了甘蓝型油菜细胞中叶绿体、线粒体、质膜NADPH氧化酶参与形成ROS的观点,且不同组织细胞及同一部位不同组织间ROS的产生机制均存在差异性。该观点也为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波”信号传递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研究也证实甘蓝型油菜的维管束组织系统可以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信使的合成、信号放大和系统转运,是ROS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远距离信号传递通道,可实现甘蓝型油菜植株的冷胁迫机制响应。4)适量的ROS(H2O2和O2-)也是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关键分子,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较强细胞分裂能力的根尖分生组织、茎尖分生组织、叶原基、叶边缘和愈伤组织细胞中均检测到O2-信号,这说明O2-积极参与调控细胞分裂。而在幼苗、愈伤组织和种子添加DPI,均有效降低内源ROS的产生,进而抑制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生长发育。但外施0.6%H2O2后,内源ROS显着升高且种子的发芽率可达到67.5%,说明外源H2O2可以有效缓解DPI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证实适量的ROS在调控甘蓝型油菜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也证明甘蓝型油菜的Bn UBP1与O2-信号积累呈负相关性,Bn UPB1基因的沉默表达能够调控O2-的积累,进而增强细胞的分裂能力,该研究也支持了前人的研究观点:UPB1在调控O2-和H2O2的平衡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ROS浓度阈值范围探究结果表明:0.3%-0.6%H2O2为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的适宜浓度范围。较高浓度的H2O2(0.7%-1.3%)导致ROS酶的清除能力下降,甘蓝型油菜体内产生了较多的ROS(H2O2和O2-),进而对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起到抑制作用。验证试验证明:1.4%-1.5%H2O2为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发育的半致死H2O2浓度,而当H2O2浓度>2.1%时,会导致甘蓝型油菜种子不发芽、内含O2-、SOD、POD和CAT降到最低值,这说明高浓度外源H2O2导致细胞的死亡,使细胞的渗透能力增强,最终使细胞内积累了高浓度的H2O2,这与DAB染色和H2O2含量测定结果一致。6)基于转录组数据GO和KEGG分析,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中有57个通路表现出显着的变化(q Value<0.05),而弱抗寒性甘蓝型油菜天油2238有9个通路表现出显着变化(q Value<0.05),这可能与甘蓝型油菜的抗寒差异性有关。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中,与ROS产生、清除相关的维生素B6、过氧化物酶体、自噬体和硫代谢等代谢通路在抗逆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进步说明,强抗寒性品种具有高效的ROS清除能力,使得细胞中积累较少的ROS。研究已证明,适量的ROS在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信号传导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且细胞间存在“ROS波”动态信号传递机制。由于冷胁迫后,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Ca2+、MAPK级联途径、转录因子(WRKY)、ABA和H2S等关键信号发生了显着性变化,这进一步暗示: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在接受冷胁迫信号刺激后,适量的ROS与Ca2+、MAPK和转录因子(WRKY)、ABA、H2S等关键分子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进而调控耐寒基因的表达,使的16VHNTS309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

纪欣童[2](2021)在《FmESR1在水曲柳下胚轴芽再生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水曲柳组培微繁瓶颈,从再生关键基因入手,以水曲柳下胚轴为实验材料,筛选出下胚轴芽再生关键基因FmESR1,进行基因编码序列及启动子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启动子调控元件与再生相关因素联系起来,共同分析FmESR1基因的功能;进一步构建pROK Ⅱ-FmESR1-GUS过表达载体,对水曲柳下胚轴进行稳定转化,获得FmESR1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结合水曲柳下胚轴芽再生过程中不定芽发育性状、生理指标及再生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来解析FmESR1对芽再生的作用。主要内容如下:1.不定芽分化过程的芽再生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和关键基因的筛选:水曲柳下胚轴芽再生过程中,下胚轴的形态及颜色等外部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在培养至12d出现明显的芽点凸起,随后芽点的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多而增多至一定程度时,再生芽随着培养时间而不断伸长。在芽点形成的早期,6~12d,芽再生相关基因WUS、WIND1、ARR1、ARR2、ARR12、WOX5、ESR1、CUC1、YUC、AHP、REV 的表达量均上升,说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芽点的形成并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芽伸长时期,12~36d,PHV、WOX4、CUC1、YUC、REV、AHP基因表达量升高,说明这些基因可能会促进芽的伸长。2.FmESR1基因与启动子克隆及激素信号诱导表达分析:克隆得到水曲柳ESR1基因,并命名为FmESR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FmESR1基因长度为972bp,编码323个氨基酸。FmESR1蛋白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等电点为7.62,在151~339位置有一个AP2保守结构域。构建FmESR1蛋白系统进化树,发现FmESR1蛋白与野生橄榄ESR1蛋白序列相似度较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FmESR1定位于细胞核。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FmESR1基因响应6-BA、ABA、GA3、BR、IAA、TDZ六种再生关键激素信号的刺激。克隆得到FmESR1基因上游启动子全长为1977bp。FmESR1基因的启动子含有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MeJA、光响应及种子发育等调控元件,这和上述FmESR1基因对激素的应答表达结果相吻合,说明FmESR1基因可能在芽再生过程中通过响应激素的诱导调控不定芽的发生。3.瞬时过表达FmESR1对水曲柳再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构建pROK Ⅱ-FmESR1-GUS过表达载体并转化到农杆菌中,瞬时侵染水曲柳种子萌发苗,发现B型ARRs表达量升高,ESR1基因下游CUC1基因表达量也升高,且FmESR1基因与ARR1、ARR12、CUC1表达具有相关性,协同对不定芽的分化一起发挥作用。4.FmESR1在水曲柳下胚轴不定芽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分析:下胚轴芽再生过程来看,转基因下胚轴在不定芽诱导9d出现芽点,空载对照组在第12d才开始出现芽点,转基因下胚轴出芽时间早于对照组3~5d;转基因下胚轴不定芽分化率达到81.2%较空载对照组(46.8%)升高了 34.4%,说明FmESR1基因对芽点分化有促进作用;转基因下胚轴不定芽数量为对照组的2倍且再生芽为丛生芽状态,且生长势和生长速度好于空载对照。根据生理指标的结果,我们推测FmESR1过表达下胚轴可能由于基因表达量升高,导致不定芽分化能力增强,进而引起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石蜡切片结果发现,水曲柳下胚轴在5~7层皮层细胞形成不定芽的特殊细胞结构。5.FmESR1转基因水曲柳中的再生关键基因表达分析:检测分化培养15d的稳定过表达FmESR1下胚轴的芽再生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发现过表达FmESR1促进了 1 1种芽再生相关基因表达量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芽再生关键基因WIND1、WUS、CUC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分别为空载对照的4.95、3.77、3.32倍。这些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说明FmESR1基因可能通过促进芽再生相关基因表达,共同参与了不定芽分化发育进程的调控,但不同基因对不定芽分化的作用可能有差异。

曾青青[3](2020)在《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多倍体中存在比原株生长快且健壮和缓慢且矮小的两种类型。开展多倍体营养生长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对于推动植物多倍体育种理论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北林5号杨’[(Populus alba×P.glandulosa)×P.tomentosa]为材料建立了高效的离体组培快繁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施加一定浓度的氨磺乐灵处理离体茎段诱导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获得了白杨六倍体,进而以六倍体和三倍体为材料,对其生长发育特性及不同叶序的叶片转录组和mi RNA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北林5号杨’叶片、叶柄和根的组培再生快繁体系。研究表明叶片及叶柄再生能力远优于根,其中‘北林5号杨’叶片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1mg/L 6-BA+0.15mg/L NAA+0.02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5%,平均再生芽数为7.77;叶柄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2mg/L6-BA+0.05mg/L NAA+0.01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5%,平均再生芽数为8.15;根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3mg/L 6-BA+0.05mg/L NAA+0.02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达60%,平均再生芽数为2.82。(2)施加氨磺乐灵处理‘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诱导不定芽染色体加倍获得了白杨六倍体植株。筛选出‘北林5号杨’茎段不定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0.1mg/L6-BA+0.11mg/L NAA,诱导率达93.33%、平均再生芽数达7.55个。采用氨磺乐灵溶液浸泡法对‘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成功的得到了6株白杨六倍体,平均诱导率达19.35%。其中用5mg/L的氨磺乐灵浸泡5mm长的茎段72h,以及采用5mg/L的氨磺乐灵浸泡10mm长的茎段24h,是最佳的六倍体诱导处理条件组合。(3)白杨六倍体属于生长发育缓慢且矮小的多倍体类型。与三倍体相比,白杨六倍体叶片细胞更大、而细胞数量、叶面积及株高生长速率较小。白杨六倍体的第3-13叶位叶片光合速率比同叶位三倍体依次增加78.83~2.78%,但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六倍体第14-20叶位叶片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比同叶位叶片的三倍体依次减少3.33~53.55%。此外,六倍体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均表现出随着叶龄的增大而迅速下降的趋势,显着低于同叶位的三倍体。叶绿体电镜超微结构发现六倍体第17叶位叶片的叶绿体结构紊乱,类囊体片层扭曲且排列松散,而三倍体第17叶位叶片叶绿体膜结构清晰完整,基粒类囊体垛叠整齐紧密。(4)白杨六倍体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差异基因表达随叶片发育而表现出规律性变化。与IAA信号转导负相关的GH3的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CTK信号转导正相关的B-ARR下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ET信号转导负相关的CTR1下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ET信号转导正相关的ERF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JA信号转导正相关的JAR1、MYC2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表明在六倍体中,随着叶龄的增加IAA、CTK信号转导呈下降趋势,ET、JA信号转导呈增强趋势。这种激素信号转到变化趋势可能是引起白杨六倍体生长速率减慢、叶片加速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5)发现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白杨六倍体的光合能力小于三倍体。叶绿素合成、类胡萝卜素合成、光反应与碳固定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第3、7叶位叶片上多呈上调表达,而在17叶位大多数呈下调表达。包括HEME、CHLH、CHLD和CHLG等参与叶绿素合成的基因;PSY、ZISO、ZDS、LYCB、VDE等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基因;Psb B、Psa K、Psa F、delta等与光反应相关的的基因,以及FBP、SEBP、PRK等与卡尔文循环相关的基因。(6)发现mi RNA随着叶片发育而表现出剂量效应是白杨六倍体营养生长缓慢重要的分子基础。即随着白杨六倍体叶片发育,与营养生长相关的mi RNA表达呈剂量效应,其中靶基因与营养生长正相关的的mi R156a、mi R156g、mi R169aa、mi R530b表达量逐渐上调,甚至显着高于对照三倍体,使得靶基因AFH14、AN3、UBP16、B-ARR表达量受到抑制程度增强而下调;而靶基因与营养生长负相关的novel135表达量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而逐渐下调,甚至显着低于对照三倍体,使得靶基因JAR1表达量受抑制程度减弱而显着上调,导致白杨六倍体细胞数量及植株叶面积减少、叶绿体降解及叶片衰老加快,最终使得白杨六倍体比三倍体营养生长缓慢。

张炎[4](2019)在《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文中提出枫香属(Liquidambar spp.)树种是世界性重要林业资源,特别是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北美枫香(L.styraciflua),二者具有的较高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目前我国枫香属的遗传改良相对较少,急需培育新种质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多倍体育种是创制新种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在枫香属中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北美枫香为母本,枫香为父本,在控制授粉获得的杂交枫香种子的基础上建立杂交枫香组培再生体系;并以杂交枫香离体叶片和叶柄为材料,进行染色体加倍研究,并通过直接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对混倍体进行纯化;针对苗期的根茎变异开展转录组分析,解析四倍体再生植株变异原因。开展上述研究对实现枫香多倍体育种技术的突破、解析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变异机制和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宜多基因型杂交枫香生根和分化的组织培养体系,为下一步进行离体染色体加倍奠定了基础。吲哚丁酸(IBA)浓度显着影响杂交枫香离体植株的生根率、根数量和株高。最优生根培养基为1/2WPM基本培养基添加IBA2.0 mg/L、萘乙酸(NAA)0.1 mg/L、蔗糖30 g/L、琼脂2 g/L和倍力凝4 g/L,pH值调节为5.8~5.9,生根率达到100%,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为85.1%,大田移栽成活率75.0%。噻苯隆(TDZ)浓度显着影响叶片和叶柄不定芽分化率和诱导率。叶片和叶柄最优分化培养基均为WPM基本培养基添加TDZ 0.2 mg/L、BA0.8 mg/L、NAA0.1 mg/L,最高分化率分别为86.6%和90%。研究发现高浓度TDZ促进不定芽横向生长,不利于不定芽伸长,导致大量畸形芽产生。添加BA 0.4 mg/L和NAA 0.1 mg/L的WPM培养基最有利于叶片和叶柄不定芽伸长,最高不定芽诱导率分别为58.33%和68.33%,最高平均不定芽个数分别为3.55和2.39个。(2)首次提出了一种在杂交枫香离体器官再生过程中施加秋水仙碱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并提出一种利用器官离体再生对混倍体进行纯化以获得四倍体的技术。叶片与叶柄切口周围的愈伤组织发育状态显着影响染色体加倍的效率,当叶脉切口和叶柄两端切口开始膨大、出现少量愈伤、并且愈伤组织内部出现大量分生组织时,是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最适宜时期。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诱导率受到基因型、预培养时间、秋水仙碱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其中秋水仙碱溶液处理时间对叶片和叶柄的外植体存活率和加倍效率影响最大。叶片和叶柄的最佳预培养时间分别为8 d和6 d,最优处理条件都为在200 mg/L秋水仙碱下处理3 d。杂交枫香叶柄的加倍效率要高于叶片,四倍体诱导率分别可达18%。绝大多数基因型伤口周围的愈伤组织在预培养前期发育速度相对一致,预培养时间可以作为判别染色体加倍最优时期的有效指标。此外,将秋水仙碱浓度提高到350 mg/L时,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8.33%,同时获得最高为13.30%的混倍体诱导率。利用直接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可以实现对混倍体的纯化,基因型显着影响混倍体纯化效率,混倍体再生植株中四倍体最高的比率为20.18%。本研究共检测出7个基因型四倍体、8个基因型混倍体,共计15份枫香属新种质。(3)观察发现了染色体多倍体化会导致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尤其是根和茎的伸长能力与二倍体存在显着差异。生根培养25-50 d时,而四倍体仅增长1.93 mm,而二倍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平均株高增加了 16.94 mm。四倍体叶片和叶脉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根的表皮和皮层的厚度显着大于二倍体,但茎的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厚度与二倍体没有显着差异。大多数四倍体在50 d时顶芽开始休眠,70 d时顶芽完全休眠,具有芽鳞结构。比较生长50 d的根结构发现,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出现的畸形根细胞宽度增加,形状更加不规则,并且根分生区长度减少,未见明显的中柱鞘和完整的中柱结构。但是,四倍体再生植株的木质部细胞、上和下表皮细胞、皮层细胞、髓细胞、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细胞横切面积都大于二倍体。并且,一年生四倍体植株表现出矮化的特点,其中二倍体的平均株高49.13 cm,是四倍体的2.26倍,四倍体平均高度仅为21.74 cm。(4)总结了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再生植株在表型差异显着时期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糖和淀粉代谢、细胞周期等与再生植株器官伸长相关的生物学途径。对器官伸长起正调控作用的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等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基因,如YUCCA、TAA1、GH3、AUX1、SAUR、CPS、KO、KAO、GA20ox、GA3ox、BAS1、CYCD3等大多数为下调表达,这可能是导致四倍体再生植株根和茎伸长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5)证明了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内源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的含量差异与基因表达量呈现出相似的趋势,通过添加外源激素GA3和IAA可以显着提高四倍体再生植株的株高和根长。研究表明,四倍体根和茎中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含量显着低于二倍体。在初始阶段,施加外源GA3和IAA可以显着促进四倍体再生植株茎段和根系的伸长。

李新宇[5](2019)在《水曲柳愈伤组织不定芽再生与FmWIND1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下胚轴、根、子叶、组培苗茎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优化诸影响离体再生的因素,建立愈伤组织再生技术;分析愈伤组织再生过程中激素含量、相关基因表达和表观修饰变化,以及三者相应关系,解析不定芽发生机制;进一步克隆再生过程关键调控基因FmWIND1,分析其基因序列及表达模式;从而为规模化水曲柳组培微繁和建立遗传转化技术奠定基础,丰富再生理论。主要结果如下:1.影响愈伤组织发生和不定芽分化的诸因素分析:通过比较下胚轴、根、子叶和组培苗茎段等外植体在不同6-BA和TDZ激素组合中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定芽分化率和愈伤组织状态,结果表明:高浓度TDZ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低浓度6-BA使愈伤组织松散,TDZ对不定芽的形成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依次为:子叶(100%)>组培苗茎段(98.54%)>下胚轴(92.56%)>根(50.71%)。组培苗茎段和下胚轴形成的愈伤组织具有再生能力,分化率分别为33.33%和10.52%。茎段伤口部位形成的愈伤组织更有利于不定芽的形成与分化,MSB5更适合组培苗茎段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分化。2.建立了高效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再生技术:水曲柳组培苗茎段在C12培养基(MSB5+30g/L 蔗糖+7g/L 琼脂+5mg/L 6-BA+8mg/L TDZ+2mg/L 甘氨酸+0.1mg/L IBA+5%椰子水)诱导愈伤组织及不定芽,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率分别为99.15%和33.33%。添加2.4mg/L DNA去甲基化试剂5-氮胞苷(5-aza)可以提高不定芽诱导率,不定芽诱导率可以达到50.79%。添加0.15mg/L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霉素A(TSA)也可以提高不定芽诱导率,不定芽诱导率可以达到51.11%。3.提出茎段外植体的愈伤组织途径再生技术:诱导愈伤及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 SB5+30g/L 蔗糖+7g/L 琼脂+5mg/L 6-BA+8mg/L TDZ+2mg/L 甘氨酸+0.1mg/L IBA+5%椰子水+0.15mg/LTSA,30d后不定芽诱导率达51.11%。转入继代增殖培养基WPM+20 g/L蔗糖+7g/L琼脂+8mg/L6-BA,一个继代(30d)后增殖系数为4.28。将3~5cm长的健壮不定枝转入生根培养基WPM+20g/L蔗糖+7g/L琼脂+1.4mg/L IBA+0.7mg/L NA A,20d后生根率为80.54%。炼苗后移栽到含有草炭土:蛭石=3: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到90%左右。4.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过程中激素含量、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分析:水曲柳组培苗茎段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IAA、ZR、GA3参与愈伤组织形成,ZR参与不定芽的形成。Fm WIND1、FmYUC1、FmWOX5、FmREV、FmPLT3 参与了不定芽形成。5.初步探究了愈伤组织再生过程表观修饰和再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水曲柳茎段愈伤组织形成阶段DNA甲基化水平下降,不定芽形成阶段DNA甲基化水平再次回升。不定芽形成阶段HDAC酶活性随TS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6.克隆了愈伤组织形成和芽再生关键基因FmWIND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FmWIND1基因长度为990bp。蛋白质序列编码329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72,是一种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亚细胞位于细胞核中,在156~219位置有1个AP2保守结构域。构建FmWIND1蛋白系统进化树,发现FmWIND1与欧洲橄榄和芝麻WIND蛋白亲缘关系较近。通过qRT-PCR分析,FmWIND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为:根>茎>花>叶,在受到伤口刺激后在12h内快速应答上升,并在芽再生后再次表达升高。

后世萍[6](2017)在《萝卜离体再生影响因素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萝卜(Raphanus sativus L.,2n=2x=18),是十字花科萝卜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以膨大的肉质根为食用器官,营养丰富。萝卜离体再生培养技术是种质创新和遗传转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大量与供体相同的植株,获得符合预期性状的个体。研究表明,萝卜是一种再生执拗型植物,但在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中,也有部分能建立高效的离体再生体系。但目前萝卜的离体再生体系尚不完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基因型影响、激素浓度选择和配比、外源添加剂应用等。本研究以合适的种子消毒方法为前提,从基因型、激素浓度配比、外植体类型和外源添加物筛选四个方面,研究了萝卜不定芽再生影响因素;探索了培养基中NAA浓度对再生芽生根的影响;测定了 ’XBC’下胚轴离体脱分化形成愈伤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旨在为构建萝卜离体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萝卜3种基因型离体再生的影响因素实验,发现基因型会影响愈伤组织形成率、褐变率和不定芽再生率。三种外植体类型切段(下胚轴、带柄子叶和叶柄)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较容易,三者的愈伤诱导率均高于80%,但形成不定芽较困难。但以带柄子叶的出愈率最高(93.33%),其次是叶柄,最差的是下胚轴。外源添加硝酸银(5mg·L-1)和TDZ(0.7mg·L-1)能提高不定芽的再生系数,增加再生芽产生的芽点数,且两者都能有效降低褐变率,特别是硝酸银的加入,大大减少了褐变率,使褐变率保持在5%左右。2.萝卜再生芽的生根较为容易。随着培养基中添加的NAA浓度从0.1~1.2mg.L-1变化,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条数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NAA浓度为0.5 mg·L-1时,生根率(再生芽的生根株数/接种的再生芽总株数的百分比)可达到76.67%,此时的平均生根数也是最高的,达到每株9.3条。3.研究了萝卜基因型’XBC’下胚轴离体脱分化形成愈伤过程中POD、SOD、CAT的活性变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为建立离体再生体系提供一定的生理生化基础。三种培养基类型(对照组:无硝酸银和TDZ;实验组1:5 mg·L-1硝酸银;实验组2:07mg·L-1)中,酶的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发生了动态变化。三组的POD活性变化趋势类似,培养初期活性上升,后又继续下降,在10 d到20 d时,逐渐上升,并保持在90.0U·min-1·g-1·FW。其中,在5d、10d两个节点时,实验组1和2的酶活数值均高于对照组。三组的CAT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对照组的CAT数值一直在下降,到15 d时趋于平稳,保持在5.0 U·min-1·g-1·FW左右;实验组1培养初期CAT数值一直下降,直到15 d时,又逐渐上升;实验组2在0d到20 d内表现为波浪形变化,20d到25 d时,突然出现大幅度下降。三组的SOD活性变化趋势也较为一致,0 d到5d和15d之后,都是上升趋势,而5d到15d时,SOD酶活下降。其中,在5d、10 d和15 d这三个节点,实验组1和2的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三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5.0~9.0 mg.g-1.FW浮动。其中,实验组1和2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在25 d时,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的大小关系依次是实验组2>实验组1>对照组。这些数据说明,在下胚轴离体培养的过程中,发生着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实验组1和2中,酶活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更加显着,说明添加硝酸银和TDZ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植物离体再生。

赵玉竹[7](2017)在《农杆菌介导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白菜(Brassicarapa L.ssp.Pekinensis)原产自中国,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蔬菜作物。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将为大白菜分子育种及基因功能验证奠定基础。本研究对大白菜自交系’GT-24’的再生体系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农杆菌介导的大白菜’GT-24’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转化植株。结果如下:1.以大白菜’GT-24’为材料,探讨外植体类型、蔗糖、6-BA、AgO3添加浓度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对’GT-24’离体再生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外植体为子叶-子叶柄;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 MS+0.5mg/L NAA+5mg/L 6-BA+4mg/L AgN03+7g/L 琼脂+30g/L蔗糖(pH=5.8),不定芽平分化率可达93.5%,较原再生体系提高了 7.28%。2.利用农杆菌介导法,通过对筛选抗生素潮霉素和抑菌抗生素特美汀的适宜浓度、及外植体最佳预培养时间的筛选,建立起遗传化体系。’GT-24’遗传转化过程中,外植体无需预培养,农杆菌菌液OD600值为0.5,侵染时间为15 min,避光共培养2d,抗性芽筛选培养基为 MS+0.5mg/L NAA+5mg/L 6-BA+4mg/L AgN03 +200mg/L TMT+25mg/L Hyg +7g/L琼脂+30g/L蔗糖(pH=5.8)。转基因植株的生根诱导培养基中需添加1 mg/L NAA或者1 mg/L IBA。对抗性植株进行PCR、RT-PCR检测及GUS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证实获得转基因植株,经重复性试验,平均转化率为2.49%。

王旭炜,付杰,王青,陈鸿宇,曾其伟,何宁佳[8](2014)在《TDZ在木本植物再生中的应用趋势及桑树中的前景》文中指出TDZ(thidiazuron,噻二唑苯基脲)是人工合成的苯基脲衍生物,在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的愈伤组织诱导、芽的再生、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组织培养。桑树作为一种多年生生态、经济型木本植物,其多用途综合利用已成方兴未艾之势。随着桑树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桑树转基因体系已成为制约桑树功能基因组研究的瓶颈。鉴于桑树再生频率相对较低,本文在分析了TDZ促进木本植物再生的基础上,提出TDZ在建立和完善桑树再生体系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李贵,王五宏,李必元,岳智臣,钟新民,侯喜林[9](2012)在《2种基因型大白菜高效子叶离体不定芽再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2个优质大白菜材料德高早熟长江5号(DG)和双耐(SN)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苗龄和AgNO3浓度对子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建立了2种大白菜的子叶不定芽高效再生体系,为进一步有效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大白菜品种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与6-BA相比,TDZ对诱导子叶不定芽再生更有效。在单独附加细胞分裂素(6-BA或TDZ)的MS培养基上,不能诱导子叶不定芽的分化。DG在MS+1.5 mg/L TDZ+0.2 mg/LNAA+6 mg/L AgNO3分化培养基上再生频率最高,为73.80%,最适苗龄为6 d,平均再生系数为4.27。SN在MS+1 mg/L TDZ+0.4 mg/L NAA+6 mg/L AgNO3分化培养基上再生频率最高,为59.09%,最适苗龄为6 d,再生系数为4.03。

刘学成[10](2011)在《大白菜真叶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白菜课题组提供的‘06J28’、‘92S105’、‘06J31’和‘06J30’四个大白菜品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激素配比,大白菜真叶不同切割和插入方式和硝酸银等对大白菜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并对06J28真叶不定芽再生过程的组织学特征进行观察。取得了以下结果:1、建立了大白菜真叶离体再生体系。即以大白菜刚露出第二片真叶时的大白菜幼苗的第一片真叶为试材,在真叶柄基部和下胚轴交接处横切,保留完整的真叶作为外植体,以真叶柄的下端竖直向下插入到MS + 4.0 mg?L-1 6-BA + 0.14 mg?L-1 NAA培养基上培养,不定芽再生后,转入MS + 4.0 mg?L-1 6-BA + 0.14 mg?L-1 NAA培养基中进行不定芽复壮,随后转入1/2MS + 1.0 mg?L-1 IBA进行生根后移栽。培养条件为温度25±1℃,光照时间16 h/d,光照强度为40 mmol·m-2·s-1。2、在上述再生体系下,供试的4种基因型材料,均能够诱导出不定芽。其中,‘06J28’真叶再生率最高,达到87.63%,再生系数为2.62,生根率为70%;‘92S105’的再生系数最高,为3.76。3、在MS + 0.3 mg?L-1 TDZ + 0.14 mg?L-1 NAA芽诱导培养基上培养时,‘06J28’真叶不定芽再生率和再生系数,分别为80.73%和1.89,说明TDZ作用与6-BA一致,效果略低。4、在MS + 4.0 mg.L-16-BA + 0.14 mg.L-1NAA最适芽诱导培养基上加入不同浓度的硝酸银,低浓度(小于8.0 mg.L-1)对不定芽再生无影响,而高浓度(10.0 mg.L-1)对不定芽再生有抑制作用。5、在分别以MS和MS粉为基本培养基中加入4.0 mg.L-16-BA和0.28 mg.L-1NAA作为芽诱导培养基时,对大白菜真叶不定芽再生率和再生系数没有显着性差异,均能满足实验要求。6、组织学观察表明,‘06J28’真叶不定芽的再生是由真叶叶柄切口处维管束周围的皮层薄壁细胞分裂,形成大量的分生细胞团,进而在切口端的中间部位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表面进一步旺盛分裂,形成芽原基和叶原基,进而不断生长发育形成不定芽。

二、激素TDZ对促进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的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素TDZ对促进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的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资源创制与抗寒研究进展
        1.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的创制与推广
        1.1.2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抗寒研究进展
    1.2 ROS的信号产生、传导机制及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1.2.1 ROS的产生途径
        1.2.2 ROS的动态信号传递机制
        1.2.2.1 ROS波传递机理
        1.2.2.2 维管束组织在ROS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1.2.3 ROS植物生长发育所必要的关键分子
        1.2.3.1 ROS调控植物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1.2.4 适量的ROS作为逆境响应信号分子
        1.2.4.1 ROS参与MAPK级联反应
        1.2.4.2 ROS与 MAPK信号途径及植物激素(ABA、BR等)存在广泛的互作关系
        1.2.5 过量的ROS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1.2.5.1 ROS的清除机制
        1.2.5.2 过量的ROS诱导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1.3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遗传背景及抗寒生理、生化和细胞学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处理
        2.1.2 指标测定方法
        2.1.2.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2.1.2.2 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2.1.3 细胞学分析方法
        2.1.3.1 O_2~-亚细胞定位
        2.1.3.2 电镜透射
        2.1.4 甘蓝型油菜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2.1.4.1 染色体制片
        2.1.4.2 GISH分析
        2.1.5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染色体组核型分析
        2.2.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 GISH分析
        2.2.3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2.2.4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H_2O_2和O_2~-定性分析
        2.2.5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组织中ROS(O_2~-)的分布规律
        2.2.6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2.3 讨论
        2.3.1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16VHNTS309 遗传背景分析
        2.3.2 冷胁迫引起的甘蓝型油菜生理、生化和形态特征差异性变化
        2.3.3 低温胁引起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超微结构差异性变化
        2.3.4 甘蓝型油菜受到冷胁迫应激后发生ROS“爆发”现象
        2.3.5 甘蓝型油菜不同组织细胞中ROS产生机制存在差异性
        2.3.6 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产生的ROS是一种动态信号分子
    2.4 小结
第三章 ROS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及冷胁迫信号响应传递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处理
        3.1.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 再生体系建立
        3.1.2.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3.1.2.2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3.1.2.3 Ag~+对芽诱导的影响
        3.1.2.4 NAA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3.1.3 ROS(O_2~-)亚细胞和超微结构定位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浓度2,4 -D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2,4 -D和6- BA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生根的影响
        3.2.4 ROS(O_2~-)在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中积累规律
        3.2.5 ROS(O_2~-)参与调控甘蓝型油菜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
        3.2.6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ROS(O_2~-)亚细胞定位
        3.2.7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ROS(O_2~-)信号超微结构定位
    3.3 讨论
        3.3.1 不同浓度生长激素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3.3.2 ROS(O_2~-)积极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分裂
        3.3.3 线粒体、叶绿体和质膜NADPH是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ROS的主要来源机制
        3.3.4 维管束组织是ROS信号长距离运输的快速通道
    3.4 小结
第四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ROS浓度阈值范围和ROS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分析
    4.1 试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处理
        4.1.2.1 ROS阈值范围探究
        4.1.2.2 ROS致死浓度及半致死浓度验证试验
        4.1.3 指标测定
        4.1.4 UPB1 基因克隆及序列比对分析
        4.1.5 BCIP/NBT显色原位杂交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外源H_2O_2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2.2 外源H_2O_2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发芽长势的影响
        4.2.3 外源H_2O_2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或幼苗内含H_2O_2和O_2~-的影响
        4.2.3.1 内含H_2O_2和O_2~-的定性分析
        4.2.3.1 内含H_2O_2和O_2~-的定性分析
        4.2.4 外源 H_2O_2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或幼苗内源 SOD、POD和 CAT的影响
        4.2.5 ROS阈值验证试验
        4.2.6 强抗寒甘蓝型Bn UPB1 基因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4.2.7 甘蓝型油菜Bn UPB1与O_2~-信号关联分析
    4.3 讨论
        4.3.1 O_2~-和H_2O_2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分布差异性
        4.3.2 Bn UPB1 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产生ROS动态平衡调节方面的作用
        4.3.3 适宜H_2O_2浓度促进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
        4.3.4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半致死H_2O_2浓度阈值分析
        4.3.5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致死 H_2O_2 浓度阈值分析
        4.3.6 不同浓度H_2O_2处理后,内含H_2O_2、O_2~-、SOD、POD和 CAT含量变化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外施DPI验证NADPH酶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冷胁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DPI抑制试验
        5.1.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无菌苗DPI抑制试验
        5.1.1.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叶和茎愈伤组织DPI抑制试验
        5.1.1.3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DPI抑制试验
    5.2 结果分析
        5.2.1 DPI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后,O_2~-的分布规律变化
        5.2.2 DIP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后,O_2~-的积累规律变化
        5.2.3 冷胁迫+DPI处理愈伤组织及无菌后,O_2~-的积累规律变化
        5.2.4 DPI处理后的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叶和茎H_2O_2和O_2~-含量变化
        5.2.5 DPI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后,种子的发芽率及ROS规律变化
    5.3 讨论
        5.3.1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5.3.2 NADPH酶是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根毛细胞ROS的主要来源途径
        5.3.3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
        5.3.4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冷胁迫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5.4 小结
第六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冷应答过程中与ROS产生、清除及信号传导相关的通路分析
    6.1 试验处理及指标测定
        6.1.1 试验处理
        6.1.2 ABA、H2S和 VB6 指标测定方法
        6.1.3 转录组数据测序和分析
        6.1.4 qRT-PCR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录组测序质量统计
        6.2.2 冷胁迫下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2.3 qRT-PCR 分析
        6.2.4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6.2.5 差异表达基因 KEGG 富集分析
    6.3 讨论
        6.3.1 强抗寒和弱抗寒甘蓝型油菜ROS清除机制差异性分析
        6.3.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维生素B_6的合成可有效清除体内过量的ROS
        6.3.1.2 过氧化物酶体在甘蓝型油菜细胞内维持ROS平衡的作用
        6.3.1.3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硫代谢在ROS清除机制中的作用
        6.3.1.4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油菜SOD和 CAT活性变化积极参与调控ROS代谢
        6.3.1.5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和 Ca~(2+)信号互作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6.3.1.6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MAPK和 WRKY等分子存在互作作用
        6.3.1.7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ABA和 H_2S互作存在关联性
        6.3.1.8 过量的ROS会诱导VDAC上调表达,进而触发PCD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FmESR1在水曲柳下胚轴芽再生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曲柳离体不定芽发生的研究进展
    1.3 水曲柳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1.4 水曲柳不定芽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的关系
        1.4.1 细胞多能性的获得的分子基础
        1.4.2 芽原生组织的形成
        1.4.3 芽祖细胞的形成
        1.4.4 芽的伸长生长
    1.5 不定芽分化过程中植物激素的作用
    1.6 ESR1基因的研究进展
        1.6.1 AP2/ERF家族的研究进展
        1.6.2 ESR1基因的功能
    1.7 目的与意义
2 水曲柳芽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及关键基因变化的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水曲柳下胚轴不定芽的诱导
        2.2.2 下胚轴内源激素的提取及分析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下胚轴芽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3.2 下胚轴芽再生过程内源激素水平的分析
        2.3.3 下胚轴芽再生过程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FmESR1基因与启动子克隆及激素信号诱导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水曲柳基因组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3.1.3 FmESR1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
        3.1.4 FmESR1基因及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5 FmESR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1.6 FmESR1基因在激素信号诱导下的表达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mESR1基因全长的鉴定
        3.2.2 FmESR1启动子的克隆
        3.2.3 FmESR1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4 亚细胞定位
        3.2.5 FmESR1启动子中含有的顺式作用元件的鉴定与分析
        3.2.6 激素信号对FmESR1基因的诱导表达
    3.3 本章小结
4 水曲柳转基因植株获得及FmESR1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4.1.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4.1.4 转化工程菌的构建
        4.1.5 瞬时侵染水曲柳
        4.1.6 瞬时侵染后FmESR1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4.1.7 水曲柳下胚轴的遗传转化
        4.1.8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4.1.9 转基因植株的生理指标测定
        4.1.10 水曲柳下胚轴不定芽分化位置及细胞形态的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曲柳过表达载体pROK Ⅱ-FmESR1-GUS的构建
        4.2.2 瞬时侵染水曲柳诱导基因过表达
        4.2.3 转基因下胚轴的鉴定及FmESR1对不定芽分化的功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引言
1.文献综述
    1.1 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2 杨树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2 离体诱导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
        1.2.1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方法及抑制剂
        1.2.2 离体诱导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条件
        1.2.3 植物多倍体植株的鉴定方法
    1.3 植物多倍体的表型及生理生化变异特点
        1.3.1 多倍化后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1.3.2 多倍化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和抗性的影响
    1.4 多倍化对基因组的影响
        1.4.1 多倍化引起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
        1.4.2 多倍化引起基因组大小变异
    1.5 多倍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1.6 多倍化对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影响
        1.6.1 多倍化后植物DNA甲基化作用
        1.6.2 多倍化后植物组蛋白修饰作用
        1.6.3 miRNA对植物多倍体生长发育的调控
    1.7 问题与展望
2.‘北林5号杨’组培再生体系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无菌材料的获取
        2.1.3 激素和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1.4 外植体成熟度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1.5 IBA对生根的影响
        2.1.6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激素和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2 外植体成熟度对的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3 生根培养
    2.3 小结
3.‘北林5号杨’染色体加倍诱导白杨六倍体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
        3.1.3 白杨六倍体的诱导
        3.1.4 流式细胞仪测定DNA相对含量
        3.1.5 茎尖染色体数观察
        3.1.6 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1.7 植物形态特征及气孔大小、密度的测定
        3.1.8 叶片和根的解剖结构观察
        3.1.9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北林5号杨’茎段不定芽诱导研究
        3.2.2 氨磺乐灵处理‘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诱导六倍体
        3.2.3 叶绿素含量、植物形态及气孔特征的比较
        3.2.4 叶片和根的解剖结构比较
    3.3 小结
4.白杨六倍体与三倍体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株高的测定
        4.1.3 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测定
        4.1.4 叶片色素含量、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杨六倍体与三倍体生长发育观察
        4.2.2 白杨六倍体光合速率对比分析
        4.2.3 白杨六倍体色素含量测定
        4.2.4 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4.3 小结
5.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RNA提取、c 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5.1.3 质控和参考序列比对
        5.1.4 基因定量及差异基因筛选
        5.1.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5.1.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1.7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Seq分析概述
        5.2.2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3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1 第3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2 第7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3 第17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4 白杨六倍体与营养生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4.1 六倍体与三倍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DEGs
        5.2.4.2 六倍体与三倍体光反应DEGs
        5.2.4.3 六倍体与三倍体卡尔文循环DEGs
        5.2.4.4 六倍体与三倍体叶绿素合成DEGs
        5.2.4.5 六倍体与三倍体类胡萝卜素合成DEGs
    5.3 小结
6.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miRNA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RNA提取、Small RNA建库及测序
        6.1.3 质控和参考序列比对
        6.1.4 已知mi RNA比对和新mi RNA预测
        6.1.5 miRNA表达及差异分析
        6.1.6 差异miRNA靶基因预测及富集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RNA的测序数据分析
        6.2.2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差异表达miRNA分析
        6.2.3 miRNA靶基因的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
        6.2.4 六倍体与营养生长相关的miRNA差异表达分析
    6.3 小结
7.讨论
    7.1 添加TDZ对‘北林5号杨’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7.2 外植体种类对‘北林5号杨’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7.3 白杨三倍体离体细胞染色体加倍体系的建立
    7.4 白杨六倍体性状变异及生长发育特点
    7.5 白杨六倍体营养生长相关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特点
    7.6 杨树六倍体营养生长缓慢的分子机制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枫香属概述
        1.1.1 枫香生物学特性
        1.1.2 枫香属的用途
        1.1.2.1 经济价值
        1.1.2.2 观赏价值
        1.1.2.3 医用价值
        1.1.2.4 生态价值
    1.2 枫香育种研究进展
        1.2.1 种源试验
        1.2.2 枫香选择育种
        1.2.3 枫香引种
        1.2.4 枫香杂交育种
        1.2.5 枫香分子育种
        1.2.5.1 分子辅助育种
        1.2.5.2 枫香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
    1.3 枫香繁殖方法
        1.3.1 有性繁殖
        1.3.2 无性繁殖
        1.3.2.1 扦插和嫁接
        1.3.2.2 组培离体快繁
    1.4 植物多倍体育种
        1.4.1 多倍体概述
        1.4.2 多倍化引起的表型和生理变化
        1.4.2.1 器官巨大性
        1.4.2.2 适应能力强
        1.4.2.3 代谢产物含量增强
        1.4.2.4 可育性降低
        1.4.2.5 其他优点
        1.4.2.6 多倍体的生殖和生长劣势
        1.4.3 植物多倍体的获得方法
        1.4.3.1 有性加倍
        1.4.3.2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1.4.3.2.1 活体体细胞加倍
        1.4.3.2.2 离体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1.4.3.3 加倍新途径
        1.4.3.4 多倍体鉴定方法
    1.5 植物多倍化的基因表达变化
        1.5.1 转录水平变化
        1.5.2 植物基因组结构改变造成表达变化
        1.5.3 表观遗传变异造成表达变化
        1.5.3.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1.5.3.2 小RNA调控
    1.6 植物器官伸长研究进展
        1.6.1 光强
        1.6.2 光质
        1.6.3 植物生长调节剂
        1.6.4 琼脂浓度
        1.6.5 其他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2.1 枫香种间杂交和组织培养体系建立
        1.7.2.2 杂交枫香四倍体诱导
        1.7.2.3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变异观测
        1.7.2.4 杂交枫香四倍体离体根和茎变异的转录组分析和代谢物验证
2. 杂交枫香的获得及组培体系建立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花枝采集和花粉收集保存
        2.1.2.2 树上杂交
        2.1.2.3 杂交枫香无菌苗制备
        2.1.2.4 不同浓度IBA对离体植株生根和生长影响
        2.1.2.5 驯化和移栽
        2.1.2.6 不定芽伸长条件筛选
        2.1.2.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北美枫香授粉时期生物学特征和结实差异比较
        2.2.2 杂交枫香生根培养基筛选与移栽
        2.2.3 TDZ浓度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2.3 小结
3. 离体诱导杂交枫香四倍体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离体叶片和叶柄切口处组织发育进程观察
        3.1.2.2 染色体加倍处理
        3.1.2.3 染色体加倍体系优化
        3.1.2.4 流式细胞检测
        3.1.2.5 染色体计数法
        3.1.2.6 混倍体分离
        3.1.2.7 移栽
        3.1.2.8 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植体早期发育形态观测与加倍时期的初步研究
        3.2.2 杂交枫香染色体加倍条件优化研究
        3.2.2.1 不同处理条件对外植体存活率的影响
        3.2.2.2 正交试验结果和验证研究
        3.2.2.3 不同培养时间切口处发育状态观察与评价
        3.2.2.4 秋水仙碱浓度对染色体加倍效率的影响
        3.2.3 混倍体纯化获得四倍体的离体再生的方法研究
    3.3 小结
4.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变异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杂交枫香四倍体组培苗表型测定
        4.1.2.2 组织解剖学观察
        4.1.2.3 杂交枫香四倍体移栽苗表型测定
        4.1.2.4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发育时期四倍体组培苗表型差异研究
        4.2.2 再生植株叶片表型和组织细胞学观察
        4.2.3 再生植株茎组织细胞学观察
        4.2.4 再生植株根组织细胞学观察
        4.2.5 杂交枫香四倍体移栽苗生长表型差异观测
    4.3 小结
5.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根茎的转录组分析和重要代谢物验证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2.1 总RNA提取
        5.1.2.2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5.1.2.3 RNA-Seq数据分析
        5.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5.1.2.5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
        5.1.2.6 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测定
        5.1.2.7 外源激素的添加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茎和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1.1 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5.2.1.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2 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茎DEGs的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3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根DEGs的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4 四倍体与二倍体茎伸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4.1 四倍体与二倍体茎中参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DEGs
        5.2.4.2 四倍体与二倍体参与茎伸长的其他相关DEGs分析
        5.2.5 四倍体与二倍体根与伸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5.1 四倍体与二倍体根中参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DEGs
        5.2.5.2 四倍体与二倍体参与根伸长的其他相关DEGs分析
        5.2.6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的DEGs相关重要代谢产物验证
        5.2.6.1 四倍体和二倍体的根和茎激素和糖含量分析
        5.2.6.2 激素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
    5.3 小结
6 讨论
    6.1 远缘杂交创制新种质与亲本选择研究
    6.2 影响杂种枫香叶片和叶柄再生的分析
    6.3 影响杂种枫香多倍体诱导率的因素分析
    6.4 杂种枫香四倍体离体表型和细胞学变异特点
    6.5 植物激素对杂种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伸长的作用
    6.6 杂种枫香四倍体离体伸长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特点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水曲柳愈伤组织不定芽再生与FmWIND1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曲柳概述
    1.2 白蜡树属组织再生体系建立概述
    1.3 水曲柳组织培养再生概述
        1.3.1 直接器官发生途径
        1.3.2 体细胞胚胎再生途径
        1.3.3 愈伤组织再生途径
    1.4 植物芽再生分子机制概述
        1.4.1 愈伤组织诱导形成分子基础
        1.4.2 芽再生的分子基础
        1.4.3 再生的表观遗传控制
    1.5 WIND1基因概述
        1.5.1 AP2/ERF转录因子
        1.5.2 WIND1基因功能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水曲柳愈伤组织不定芽再生技术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水曲柳种子消毒及接种
        2.2.2 水曲柳下胚轴、根和子叶不定芽诱导
        2.2.3 水曲柳茎段不定芽诱导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茎段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3 5-aza对茎段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4 TSA对茎段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5 水曲柳茎段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水曲柳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及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植物内源激素的提取和分析
        3.2.2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再生过程不同阶段外植体激素水平分析
        3.3.2 TDZ对水曲柳再生过程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3.3.3 6-BA对水曲柳再生过程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3.3.4 水曲柳再生过程中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曲柳再生过程中5-aza和TSA作用初探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水曲柳DNA提取
        4.2.2 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定
        4.2.3 HDAC酶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水曲柳再生各阶段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
        4.3.2 5-aza浓度对水曲柳不定芽形成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4.3.3 5-aza对水曲柳再生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 水曲柳再生过程中HDAC酶活性变化
        4.3.5 TSA浓度对水曲柳不定芽的形成时HDAC酶活性影响
        4.3.6 TSA对水曲柳再生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FmWIND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材料来源
        5.1.2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总RNA提取与反转录
        5.2.2 引物设计及目的基因克隆
        5.2.3 FmWIND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2.4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5.2.5 水曲柳瞬时侵染FmWIND1基因
    5.3 结果与分析
        5.3.1 FmWIND1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5.3.2 FmWIND1蛋白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5.3.3 FmWIND1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特性
        5.3.4 水曲柳WIND1基因在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时表达特性
        5.3.5 FmWIND1瞬时侵染水曲柳组培苗表达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萝卜离体再生影响因素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建立萝卜离体再生体系的意义
    2 植物离体再生中的影响因素
        2.1 基因型
        2.2 植物激素
        2.3 外植体类型
        2.4 外源添加物
        2.5 其他影响因素
    3 植物再生芽的生根
    4 植物离体再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研究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萝卜离体再生体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消毒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 基因型对下胚轴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3 NAA和6-BA对带柄子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4 外植体类型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5 硝酸银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6 TDZ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7 NAA浓度对再生芽生根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萝卜下胚轴离体培养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下胚轴培养过程中POD的变化
        2.2 下胚轴培养过程中CAT变化
        2.3 下胚轴培养过程中SOD变化
        2.4 下胚轴培养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杆菌介导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
        1.1.1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1.1.2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方法及原理
        1.1.3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1.2 大白菜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1.2.1 研究进展
        1.2.2 大白菜离体组织再生的影响因素
    1.3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方法的研究
        1.3.1 转化机理
        1.3.2 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大白菜离体组织再生体系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无菌苗的培育
        2.1.3 外植体类型的筛选
        2.1.4 蔗糖、6-BA、AgNO_3浓度的筛选
        2.1.5 优化再生体系的重复性试验
        2.1.6 不定芽的生根诱导
        2.1.7 再生植株的驯化
        2.1.8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植体类型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2.2 蔗糖浓度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2.3 AgNO_3浓度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2.4 6-BA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2.5 优化体系的稳定性检测
        2.2.6 NAA和IBA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外植体类型对再生的影响
        2.3.2 蔗糖、6-BA、硝酸银浓度的对再生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重组质粒的构建
        3.1.3 大肠杆菌转化法
        3.1.4 大肠杆菌菌液的PCR检测
        3.1.5 农杆菌的制备
        3.1.6 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3.1.7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3.1.8 转化体系的重复性试验
        3.1.9 抗性芽的增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540-543、541-543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 农杆菌工程菌的制备与检测
        3.2.3 抗生素Hyg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2.4 特美汀抑菌浓度的确定
        3.2.5 预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3.2.6 抗性芽的生根诱导
        3.2.7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3.2.8 转化体系的稳定性检测
        3.2.9 抗性芽的增殖结果
    3.3 讨论
        3.3.1 抗生素的选择与使用
        3.3.2 预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3.3 共培养与乙酰丁香酮
        3.3.4 转基因植株的生根培养
        3.3.5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TDZ在木本植物再生中的应用趋势及桑树中的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TDZ促进芽的形成
2 TDZ诱导愈伤组织形成
3 TDZ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
4 原生质体培养
5 TDZ在桑树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6 讨论

(9)2种基因型大白菜高效子叶离体不定芽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无菌苗培养
        1.2.2 不同激素组合试验设计
        1.2.3 AgNO3与激素组合试验设计
        1.2.4 不定芽生根与植株移栽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浓度对子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2 AgNO3浓度对子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3 苗龄对子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4 不定芽的生根
3 结论与讨论

(10)大白菜真叶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大白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大白菜离体培养的途径
        1.2.1.1 愈伤组织途径
        1.2.1.2 器官发生途径
        1.2.2 影响大白菜组织培养的因素
        1.2.2.1 外植体方面的因素
        1.2.2.2 实验操作方面的因素
        1.2.2.3 诱导条件和培养条件方面的因素
        1.2.2.4 不定芽生根
        1.2.2.5 大白菜离体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大白菜不定芽再生组织学观察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1 真叶再生体系的建立
        1.4.3.2 真叶不定芽再生观察
第二章 大白菜真叶离体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无菌苗培养
        2.1.2.2 外植体获得
        2.1.2.3 6-BA、TDZ 与NAA 组合对大白菜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1.2.4 外植体的切割与培养方式对大白菜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1.2.5 不同基因型对大白菜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1.2.6 AgNO_3 对大白菜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1.2.7 基本培养基对大白菜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1.2.8 不定芽复壮
        2.1.2.9 不定芽生根与植株移栽
    2.2 结果与分析
        2.2.1 6-BA、TDZ 与NAA 组合对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2.2 外植体的切割及插入方式对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2.3 不同基因型对大白菜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2.4 AgNO_3 对大白菜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2.5 基本培养基对大白菜真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2.6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和幼苗移栽
    2.3 讨论
第三章 大白菜离体真叶不定芽再生的组织学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无菌材料的获得
        3.1.2.1 无菌苗培养
        3.1.2.2 外植体获得
        3.1.2.3 不定芽诱导
        3.1.3 方法
        3.1.3.1 形态学观察
        3.1.3.2 石蜡切片
        3.1.3.3 半薄切片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培养过程中真叶外植体的形态学变化
        3.2.2 培养过程中真叶外植体的组织学变化
        3.2.2.1 真叶外植体的结构
        3.2.2.2 切口处细胞的启动和分裂
        3.2.2.3 分生细胞团、芽原基的形成
        3.2.2.4 真叶不定芽的产生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激素TDZ对促进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的效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D]. 祁伟亮.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FmESR1在水曲柳下胚轴芽再生中的功能研究[D]. 纪欣童.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D]. 曾青青.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D]. 张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12)
  • [5]水曲柳愈伤组织不定芽再生与FmWIND1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D]. 李新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萝卜离体再生影响因素初步研究[D]. 后世萍.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农杆菌介导的大白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 赵玉竹.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8]TDZ在木本植物再生中的应用趋势及桑树中的前景[J]. 王旭炜,付杰,王青,陈鸿宇,曾其伟,何宁佳. 蚕学通讯, 2014(01)
  • [9]2种基因型大白菜高效子叶离体不定芽再生研究[J]. 李贵,王五宏,李必元,岳智臣,钟新民,侯喜林. 江苏农业科学, 2012(12)
  • [10]大白菜真叶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D]. 刘学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激素TDZ促进大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的作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