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设计的结构缺陷

论现代设计的结构缺陷

一、浅谈现代设计的结构缺陷(论文文献综述)

卢世伟[1](2021)在《FRP持载加固混凝土柱理论及数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以其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和易于建造的特性而广泛应用于结构加固工程中,对于混凝土圆形截面柱,在轴向荷载作用下FRP约束应力沿圆周均匀分布,力学分析模型简易,所以已有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关于FRP约束圆形截面柱轴压性能的研究。然而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施工方便,大多数混凝土柱都是方形或者矩形截面。除此之外由于设计需要、施工误差以及地震、风荷载等偶然因素的作用会使混凝土柱除了承受轴向荷载外还会承受不同程度的弯矩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上述两种因素对于FRP加固混凝土柱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也日渐成熟。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结构服役荷载的存在,FRP加固都是在柱子持载的状态下进行施工的,而这一工程现象被大部分研究者所忽略。因此,开展FRP持载加固混凝土柱理论和数值模拟的研究,对于加固工程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持载对于FRP约束混凝土的作用机理,建立一个考虑截面形状、加固形式、持载水平影响因素的FRP约束持载混凝土柱的全面数据库。通过建立的数据库分析比较现有的持载约束混凝土理论,确定持载对于FRP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的影响形式,建立FRP约束持载混凝土本构新模型。基于所提的新本构模型,建立考虑FRP纵向加固形式和偏心距影响的FRP持载加固RC柱偏压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文献中相关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公式的准确性。(2)基于现有的FRP约束混凝土有限元理论,考虑持载的影响,分析拟合得到新的虚拟应力—应变法则从而能够准确刻画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的硬化/软化行为,再结合其他塑性参数的设置进而建立起FRP持载约束混凝土新的有限元模拟方法,并用现存的相关试验数据验证该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利用该有限元方法进行FRP和混凝土部件应力变化过程分析,研究持载对FRP加固混凝土柱受力全过程的影响,对FRP和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得到一个充分的认识。进行混凝土强度、FRP约束刚度、持载水平这三个主要变量的参数分析,确定了上述参数对FRP约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3)通过提出的FRP持载约束混凝土的有限元模拟方法,进行扩大参数分析,对上述基于试验数据提出的持载约束混凝土峰值应力应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根据有限元的模拟数据,通过拟合分析提出了考虑持载影响的环向-轴向应变关系,来准确预测FRP持载约束混凝土的膨胀性能。

何岩[2](2021)在《某动车组牵引齿轮箱油封磨损机理及密封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某动车组牵引齿轮箱油封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油封的研究现状,结构和密封机理。结合研究现状,针对目前油封研究的两大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一是运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油封的结构进行对比优化得出理想的油封唇口与轴径的过盈量,二是对油封的基材进行摩擦学和力学试验研究,分析其磨损机理以及力学特性。本文结合油封的研究现状类比油封的主要基材,选择用聚四氟乙烯(PTFE)油封进行相关研究。为了进一步增强对油封唇口耐磨性的要求,提出在油封唇口处增设一种耐磨覆膜来增加油封唇口的耐磨性,降低唇口的摩擦损耗。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选择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聚四氟乙烯油封的唇口长度、唇口夹角、轴径大小进行对比仿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三者和过盈配合的关系。研究表明,当油封唇片长度不变时,随着弯曲角度的增加,油封唇口与旋转轴之间的接触唇宽逐渐减小,而接触应力逐渐增加,这会加剧唇口和轴径的磨损;唇片上的最大接触应力随唇片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唇片所受到的最大应力点也随着唇片长度的增加而远离贮油侧;随着轴径的增加,唇口接触长度也随之增加,当轴径达到16mm时在唇口处发生翘曲现象。然后运用MATLAB数值计算软件根据聚四氟乙烯油封的密封机理,结合前人的研究对聚四氟乙烯油封唇口的螺旋回油槽的密封系数进行数值计算,找到了螺旋槽相对深度、相对宽度、螺旋角之间的关系。用MATLAB对油封螺旋槽的目标函数进行数值分析。当相对槽深k2较小时,需要增加相对槽宽1k的值来提高密封系数K。当相对槽深k2较大时,密封系数K的变化趋势较为剧烈,适当增大螺旋角α可以急剧增加密封系数。(2)用四种不同的无机填料配制了改性聚四氟乙烯唇口材料。对改性后的唇口材料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并解释了磨损机理。对其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并分析比较了性能参数。研究表明,改性后唇口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明显提高,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较纯聚四氟乙烯材料明显下降,尤其是在油润滑条件下的磨损率最低为8.3×10-8mm3/Nm,比纯聚四氟乙烯的磨损率下降了一个数量级,表现出了惊人的耐磨性能。同时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的相关参数也明显得到提升,能够满足油封正常工矿的许用要求,提高油封的使用寿命。(3)聚酰亚胺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耐磨高分子聚合物,在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用还原氧化石墨烯和氧化锌复合添加剂对纯聚酰亚胺进行改性,并制备了聚酰亚胺基耐磨覆膜摩擦块,研究了耐磨覆膜的摩擦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研究表明,耐磨覆膜具有比纯聚酰亚胺更加优异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磨损试验表明耐磨覆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远低于纯聚酰亚胺,其中300N载荷下填充物含量在0.8wt%的时候其体积磨损率最低为1.1×10-8mm3/Nm和纯聚酰亚胺相比降低了90%,具有显着的耐磨性能。此外还对耐磨覆膜进行了相应的油润滑摩擦磨损试验,并将无润滑条件和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做了对比,发现0.8%wt含量的油润滑条件下的磨损率比无润滑条件低两个数量级。最后,耐磨覆膜的热力学试验也表示出较好的热分解稳定性。

桂诗涵[3](2020)在《基于杨木单板压密-热改性及表面数码喷印技术的结构-装饰一体化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速生人工林杨树因生长快、轮伐期短,被认为是替代天然林,满足人类生活需求,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有力方案。但其木材密度小、强度低、易变形、纹理弱,难以广泛、高值利用。本研究针对山东区域最主要的速生人工杨树木材存在的上述弊端和瓶颈问题,拟采用压缩密实化技术(即压密化技术)和高温热处理改性技术(即热改性技术)联合改性处理的技术方案,重点解决杨木力学强度低、尺寸稳定性差的关键问题;采用图案设计和数码喷印相结合的技术方案,重点解决杨木表面纹理弱的瓶颈问题;然后将两种技术方案有机结合,使杨木创制成结构-装饰一体化材料,旨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探索杨木应用于建筑结构与表面装饰等重要民生领域,实现高效、高值利用的绿色解决方案。首先,研究探索了杨木单板压密化和热改性处理技术的工艺优化,然后,通过正交胶合构筑单板层积复合材,并按照木结构材标准,评估复合材的力学强度;在此基础上,针对复合材表面图案化设计,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图案风格,并借助绘图软件和数码喷印技术,实现杨木表面的装饰图案化,从而整体上将杨木单板复合构筑成结构-装饰一体化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杨木单板(3 mm厚)经压密化处理后的力学性能较未处理材显着提升,且性能及密度随压缩率的增加而增强。优化的压密工艺为初始含水率30%、热压温度120℃、热压压力12.5 MPa、热压时间1 h、压缩率60%。在此工艺下,压密单板的气干密度可达0.88 g/cm3,较未处理单板提高125.6%;硬度在5 H-6 H之间,较未处理单板提高了5~6个硬度值;磨损率为53.4 mg/100r,较未处理单板下降82%;抗弯弹性模量达25.6GPa,较未处理板材提高346%;静曲强度达181 MPa,较未处理板材提高184%;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均超过GB 50005-2017《木结构设计标准》中强度等级为TCT40的规定指标值(弹性模量12500MPa、静曲强度35MPa);但是压密化单板吸湿回弹膨胀率达4.97%(95%湿度下),较未处理材增加了55%,存在易发生形变弊端。(2)压密化单板进一步热改性处理的优化工艺:氮气氛围保护下,热改性温度为200℃、热改性时间为1 h。在此工艺下,压密-热改性后的单板气干密度达到0.85g/cm3,抗弯弹性模量达到20.8 GPa,静曲强度达到147 MPa,仍超过GB 50005-2017《木结构设计标准》中等级为TCT40的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指标值。热改性处理后的单板吸湿回弹膨胀率达到2.28%(95%湿度下),较压密处理材(4.97%)下降118%,达到预期目标。(3)将改性处理后的单板胶合为1.2cm的单板层积复合材,其中,压密单板层积复合材,抗弯弹性模量为27.7GPa,静曲强度为193MPa;压密-热改性单板层积复合材,抗弯弹性模量为14.8 GPa,静曲强度为126.8Mpa,顺纹抗压强度为64.8MPa,横纹抗压强度为31.6MPa,达到GB 50005-2017《木结构设计标准》中等级为TCT40的弹性模量(12500MPa)、静曲强度(35MPa)、顺纹抗压强度(23.2MPa)指标,及横纹抗压(3.0MPa)最高强度指标;横截面硬度为7.75KN/mm2,较相同厚度未处理单板胶合材提升144%。(4)聚焦结构材的表面图案化设计,面向室内背景墙应用,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对182名随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如下调查反馈结果:最受欢迎的图案元素分别为风景类,占比30.77%;几何类,占比24.17%;植物类,占比23.08%;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分别为肌理图案,占比40.11%;写意图案,占比26.37%;具象图案,17.58%;最受欢迎的排列方式分别为自由排列和发散排列,均占比28.56%,以及对称排列27.49%;最受欢迎的图案色系为浅色系,占比59.34%;此外,占比超过69%的人群选择图案时更加注重整体风格的搭配。以此结果作为后续图案设计的理论依据,并利用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设计出目标图案,再通过数码喷印技术将图案印刷到改性后的杨木结构材表面,从而制备出结构-装饰一体化材料;最后,对一体化材料表面的图案进行满意度验证。问卷验证调查结果显示,图案纹样受到调查人群的普遍欢迎。本研究表明,通过压密-热改性技术可赋予杨木满足木结构材性能指标要求的关键力学强度;利用数码喷印技术,可在改性后的杨木结构材表面直接构筑出风格多样的装饰图案,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的定制需求。这为探索杨木实现高效、高值利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江仁埔[4](2020)在《燃料电池无油涡旋空压机的研发及涡旋型线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各国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应对日益加剧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Vehicle,FCV)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涡旋式压缩机作为车用燃料电池阴极供气系统空压机的首选机型之一,可对进入电堆空气增压以提高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和效率。目前国内应用于60kW以上的无油涡旋空压机尚未突破,故研制并优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燃料电池涡旋空压机,对于我国补强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短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解决的是60kW燃料电池用无油涡旋空机开发设计和涡旋齿优化设计问题:介绍了燃料电池用无油涡旋空压机的原理结构与设计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了双涡圈涡旋空压机的几何理论、传热理论及力学模型,详细介绍了燃料电池涡旋空压机的设计理论、设计流程和设计细节,并应用MATLAB、SolidWorks和ADAMS等软件设计了单盘双侧双涡圈并联式机头结构型的PEMFC-SC-60kW型燃料电池空气供给无油涡旋空压机,同时通过建立虚拟样机并通过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进行装配设计、干涉检查与运动件动平衡设计,验证了空压机的运动规律。为了进行燃料电池空气供给无油涡旋空压机运行干涉预判与装配间隙计算,计算了涡旋盘各压缩腔在一个循环内的容积离散值,得到压缩腔不同主轴转角的温度载荷与压力载荷初值,经过均匀化传热计算得到涡旋盘循环平均温度场与气压场,提出了基于均匀载荷的针对涡旋齿变形及应力仿真分析需求的温度和气压场的获取方法,提出了涡旋盘温度场径向分段分布理论并采用试验结合仿真的方法验证了其可行性。提出了指数分段公式计算温度方法并分析验证了其更具简洁性且能满足精度要求。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温度、气压均匀载荷耦合作用下涡旋盘的变形及应力场,采用型线干涉判定方法,得到涡旋型线修正值,并确定涡旋盘轴向与径向装配间隙。仿真结果表明:定盘应力最大值是153.21MPa,位于涡旋齿始端根部;动盘应力最大值是88.88MPa,位于涡旋齿终端根部;涡旋齿最大径向修正值为0.092mm,70%区域的修正值小于0.030mm,平均值为0.0239mm,所有配合面增加0.010mm附加修正值得到等效径向配合间隙为0.0339mm;动定涡旋盘轴向配合面变形后无干涉,轴向间隙设置为0.010mm。

李银启[5](2019)在《基于二阶弹塑性理论的格构钢架高等分析及其布局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构的分析与优化设计是研究结构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在工程结构应用中,企业或研究者一方面要求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能够精确地反映结构在载荷作用下的响应路径,即结构设计安全性要求;另一方面希望结构的优化方法中能够包含更多的、甚至所有的结构设计参数,以此达到最大的优化收益,即结构轻量化要求。对于离散钢架结构的研究,结构的分析经历了线弹性分析、一阶弹塑性分析、二阶弹性分析、二阶弹塑性分析和高等分析,高等分析已能够真实地反应结构在载荷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另一方面离散钢架结构优化经历了形状优化、尺寸优化、拓扑优化和布局优化,布局优化设计已基本能够考虑所有的结构设计参数。钢结构高等分析与高层次的优化设计手段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在各自领域已经形成比较丰富的知识体系。本文将能够反映结构真实承载能力的高等分析与高层次的优化方法结合,形成基于结构高等分析的布局优化理念。首先从二阶梁柱单元刚度的表达、非线性坐标矩阵的转换和非线性数值求解三个方面实现并优化整个高等分析的流程,重点研究了二阶梁柱单元刚度表达、构件缺陷单元的表达和数值求解算法;其次将高等分析输出结果极限承载能力和极限位移作为约束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钢架结构布局优化;最后设计工程实验并联合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详细验证。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采用自主程序设计法编写钢结构高等分析程序,从二阶梁柱单元刚度矩阵的表达技术、非线性坐标矩阵的转换技术和非线性数值求解技术三个方面阐释并优化钢结构高等分析的整个技术流程。对比了理想二阶梁柱单元与有限元三次Hermmite插值梁单元在横向位移场和扭转位移场表达上的准确程度;推导了带扭转缺陷二阶梁柱单元刚度矩阵的表达,结合国内外钢结构规范和工程实践,将规范中的单波正弦缺陷拓展为单双波正弦缺陷模型,使高等分析的缺陷表达更加通用化;(2)设计了两种常见三肢格构梁和四肢格构柱的5种缺陷模型进行实例验证,分别基于非线性数值迭代算法Newton-Raphson载荷增量控制法和Risk弧长控制法对其进行高等分析,并协同ABAQUS有限元非线性后屈曲分析仿真验证。详细论证了基于二阶弹塑性理论的高等分析两种数值算法在求解格构式钢架缺陷模型中的准确性;(3)在离散杆系类结构的布局优化中,总结了目前布局优化数值模型将工程钢架结构假设为杆单元结构的问题,根据目前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理念建立了真实意义上的空间钢架的布局优化数值模型,分析了基于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布局优化数值模型的复杂性。将高等分析的两项输出结果极限承载能力和极限位移做为约束条件,建立布局优化的新型数值模型,形成了基于高等分析的布局优化设计理念;(4)在基于高等分析的布局优化设计中,针对布局优化变量空间解的复杂性改进遗传搜索算法GA,提出了可靠拓扑和遗传引导双向控制算法KLGA,该方法一方面将拓扑变量从布局设计变量中分离,以构件重要度评定结构可靠拓扑变量组合,再与设计变量整合。另一方面将结构特有的引导信息加入算法中,为GA提供全局最优解的指引路径;(5)设计了3组8件四肢缀条格构钢架的极限承载能力实验,详细研究了缀条的截面型号、缀条系统的分布形式,载荷的偏心状况对格构柱载荷位移曲线的影响。在实验加载前,按照安装位置详细测量格构柱肢脚和缀条的初始弯曲和扭转缺陷,通过统计分析工程实践中的缺陷数据,说明高等分析中的二阶梁柱单元缺陷表达形式的通用性。加载过程中,测量测试点的载荷位移曲线,协同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带缺陷结构的后屈曲分析,对基于二阶弹塑性理论的高等分析技术进行验证。综上,本文整合了理论分析,自主计算程序设计、有限元仿真和实验验证多种技术手段,对格构钢框架的高等分析和布局优化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丰富了钢结构高等分析的技术体系,形成了以高等分析为基础的布局优化新理念,对空间刚架的布局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韩艺宽[6](2019)在《童寯建筑写作研究》文中指出童寯(1900-1983)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因此也是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然而目前研究大多针对其工程设计实践,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思考和借鉴,关注其长期被忽略的建筑写作文本,具体包括其建筑评论、建筑史写作和园林史写作三种写作产品类型。论文反思了以往研究中过度关注作者生平本身的历史研究范式,转而决定采用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童寯的写作文本与其他建筑学者及建筑师的文本并置,关注它们之间的意义重叠、冲突和交织,进而深入理解童寯建筑思想的基本特征。同时对童寯建筑写作的知识建构与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关注其写作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理论预设,对其历史思考的方式提出发问。并将这种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放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特殊脉络下予以解读。本文共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和意义,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过度关注作者生平事迹的缺憾,并确定了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概括地呈现了童寯建筑写作的特征、分类、分期,以及历史脉络等。第三章是童寯的建筑评论,包括评论内容、写作空间、评论对象、评价的范畴与标准,以及建筑评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本章还列举了同时期其他团体及个人针对同一对象的评论意见,与童寯的评论进行对照研究。第四章是童寯的建筑史写作,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视角下,展开对包括西方建筑史、苏联及东欧建筑史、日本建筑史、建筑教育史、中国建筑史等写作文本的分析,指出这些建筑史写作在层次、体裁、义例、程序、文笔等方面的编纂特点,以及历史论述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第五章是童寯的园林史写作,与上一章类似,依然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视角下,展开对《江南园林志》、《东南园墅》、《造园史纲》等代表作的分析,并通过与刘敦桢等其他园林史学者的研究对比,揭示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方面的独特特征。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本章除了总结全文外,还指出以上三方面的写作文本大都体现出实践导向、形式主导和现代性追求的特征,这和童寯的建筑师身份关系密切。同时本章进一步展望了未来从思想史到观念史研究转变的可能性。

宋京京[7](2019)在《轨道车辆服役结构可靠性分析》文中指出轨道交通作为低能耗、少污染的和谐绿色交通工具,其优点众所周知,但公众最为关心的则是其安全可靠性问题。车辆在服役过程中经常面临启动与制动、难以避免的超载和日常线路维护不善等问题,在长期运行后车辆关键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将会下降,为保证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对轨道车辆服役结构进行可靠性研究显得极为重要,转向架是保证轨道车辆运行安全的关键部件,构架作为转向架的骨架,在转向架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同时也是安装其它零部件的基础。但是由于服役环境、线路状况和焊接接头形式的复杂性使其成为结构失效的主要区域。本论文以CRH3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构架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软件对构架进行静强度分析,得到构架在15种工况下最大Von.Mises应力值及其发生位置,并将仿真得到的应力值与该部位材料的许用应力相比较,完成转向架构架的静强度校核。基于静强度计算结果,利用Goodman疲劳极限法对构架应力较大部位进行疲劳强度校核。根据UIC标准对转向架构架进行疲劳加载,利用ⅡW标准评估构架疲劳强度。结果表明该构架满足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要求。其次,以BS7910标准中的二级评定准则为参考,对转向架构架的断裂安全评定方法进行研究。基于构架静强度和疲劳仿真分析结果,假设构架某焊缝危险点处存在初始缺陷,评定该构架焊缝危险点处的安全性;根据该构架结构不同焊缝位置和不同裂纹长宽比a/c,基于FAD失效评定图技术研究焊缝缺陷裂纹扩展规律,得出影响构架结构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有裂纹长宽比a/c、应力幅值、板厚和材料属性。再次,基于断裂力学裂纹扩展理论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采用一阶Paris曲线与二阶Paris曲线两种方法对含有不同初始缺陷的构架结构进行剩余寿命预测,并得到当构架结构裂纹尺寸接近10mm时,裂纹扩展速率会急剧增加,此时应加强对转向架工作状态的严密监控和及时维护。最后,基于断裂力学裂纹扩展理论和可靠性理论对构架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建立裂纹长度模型,确定随机变量及分布后,利用Python软件编写程序计算不同循环次数下构架的可靠度。研究服役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是评价轨道车辆运行安全的重要参考,对我国轨道车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价值。

王鹏宇[8](2019)在《实用艺术品的着作权保护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着作权法中尚无关于实用艺术作品的规定,因而,在实务中,法院多将实用艺术作品认定为美术作品,并以分离原则及独创性标准作为的相应的作品判定依据。而尚未获通过的着作权法送审稿则选择将实用艺术作品规定为独立的作品类型,并将其保护期限缩减为25年。就两类模式的具体适用来看,适用分离原则虽是目前司法实践的发展趋势,但尚未形成可普遍适用的分离测试法。而后者,虽然送审稿将实用艺术作品明确规定为一独立的作品类型,且将其保护期限缩减至25年,但却未指明应适用何种作品认定标准,即是仅适用独创性标准还是仍应适用分离原则?从整体上来看,两类保护模式在保护范围和保护程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在不同的作品分类下极可能会形成不同的作品认定标准,同时权利限定或保护期限的不同亦可能会影响作品认定标准的宽严度。因而本文认为有必要参考比较法之立法及适用经验,分析两类模式在未来适用中所可能存在的理论和结构缺陷,或在对两类模式进行甄选的同时,尝试对两者进行重构。首先是分离原则,分离原则严格遵循了着作权保护不延及思想的基本原则,但是却给实用艺术作品设定了过高的作品认定门槛。以美国法中分离原则模式为参照,以艺术与功能/工业二元对立为逻辑前提的分离原则模式,事实上只保护装饰性的纯艺术表达,很难将保护延及艺术表达与功能结构一体成型的整体或部分外形设计。即便在Kieselstein-Cord案中出现的观念上可分离概念曾一度为实用艺术作品整体设计保护创造了可能性,但受限于艺术与功能二元对立的认知前提以及观念可分离测试法的不一致性,事实上仅极少数实用艺术品的整体或部分设计可最终获得保护。故本文认为,一来分离原则与现实的产品设计理论及实践发展并不相匹配;二来分离原则模式下,实用艺术作品所能获得的保护是有限的且不充分的。其次是送审稿所采取的特殊保护模式,该模式的特征在于在该模式下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要短于其他作品(送审稿规定为25年)。在美国版权法选用分离原则模式之前,短保护期、作品认定标准相对宽松的特殊保护模式曾是备选模式之一,并且现行美国版权法的第十三章即采纳了特殊保护模式,用以保护船舶设计。除美国法的部分适用之外,再如英国版权法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修法后,最终也适用与特殊保护模式类似的保护模式。不过,特殊保护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放宽实用艺术作品的认定标准,使得更多的实用艺术品可获得版权保护,但单缩减保护期限的规定并不完全替代分离原则。仍以同采缩减保护期限结构的英国模式为参照,该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的优点,如其在艺术与功能关系认知中所潜藏的艺术统一理论思路,理论上可将法院从强调艺术与功能分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分离原则模式的弊端。不过该模式自身却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局限性。一方面,英国法院在对艺术与手工艺运动(19世纪的设计美学运动)的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作品的艺术质量或工艺(craftsmanship)属性,构建了实用艺术作品(英国版权法中为工艺美术作品)的认定标准,但这一标准忽略了对艺术与功能关系的法律分析,即该标准并不能合理有效的实现分离原则中排除功能保护问题之目的。另一方面,目前英国版权法中较为简单的作品定义并未能划清工艺作品与其他作品间的界限,尤其是与雕塑作品间存在45年的保护时间差的情况下,在实践中又产生了关于实用艺术作品界限的新问题。故本文的最后部分将着重探讨,在分离原则模式及特殊保护模式均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如何以两国保护模式为参照,重构实用艺术品的着作权保护模式。总体而言,本文的建议是:首先接受特殊保护模式的优点部分,即承认实用艺术品的艺术表达与其功能的关系应为可相互融合的统一关系,即参考英国实用艺术作品判定标准中的统一艺术论逻辑。其次针对特殊保护模式之不足,即着作权保护可能会不当地延及功能之问题,借助设计美学的理论中纯技术形式和形式自由度概念,参照混同原则的思路,排除对纯技术形式产品和低形式自由度产品的着作权保护(即此两类作品的产品外形与产品功能结构混同,对其给予保护可能会造成对功能的垄断),而对于形式自由度较高的产品则可适用独创性标准考察其个人艺术创作。最终对于满足独创性标准的产品,则可将其视为可受着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但同时还应当明确着作权法的保护不延及该产品形式所包含的纯技术形式。

胡红舟[9](2019)在《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节能与环保是汽车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能源、环境、资源等方面问题的加剧,这个主题显得更加突出。轻量化是汽车节能与环保的重要途径。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汽车的能耗与其重量近似成正比。轿车作为汽车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轻量化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其占有率超过汽车总量的三分之二。近些年来,汽车动力电动化和汽车驾驶智能化成为重要趋势,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也期待汽车轻量化技术的进一步提升。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需求的不断出现,轻量化不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尤其国内汽车正向开发技术还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有不少轻量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寻找更好解决办法。本论文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汽车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开展了轿车轻量化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首先,提出了面向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的计算理论与方法,并构建了面向轿车关键件的柔性共享的工况模拟载荷计算平台;然后,重点以基于轻量化材料应用的结构创新和优化为主线,开展悬架、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身关键件的结构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汽车部件的正向开发流程,提出了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方法,为保证给定可靠性条件下轿车关键件的轻量化设计和优化奠定基础。该方法采用基于等效应变的断裂失效准测、基于等效应力的塑性损伤准则和基于SN曲线与线性断裂力学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逐步判别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的有效性,既满足计算正确性的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降低计算工作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轿车关键件的柔性共享工况模拟载荷仿真平台,为不同类型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中的工况模拟载荷提取提供工具。该平台具备参数化轮胎模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数据库、测试法规中的强化路面仿真模型等,并可以依据需要按不同的强化试验场建模。该平台还可以兼顾显式和隐式两种仿真方法,动态仿真建立在显式和隐式联合仿真的基础上,结合了两种动态分析的特点和优势,并对隐式分析的线性部分采用了子模型技术来压缩模型大小以减少仿真所需资源。提出了联合仿真中基于轮心位移判据的隐式计算时间步长的确定准则,既保证联合仿真的正确性又最大限度节约计算时间。联合仿真克服了整车多体动态仿真的常见假设,如刚体及线性假设,从而提高了仿真计算精度。(2)综合考虑结构变形的非线性特征对部件载荷水平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的轻量化优化方法与流程,该方法建立在反映实际载荷特征的有限元模型上,并包含主要非线性影响因素如轮胎的大变形及其与路面的接触摩擦等,从而保证了计算有效性和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优化方法,其中包括结构轻量化参数化模型、轻量化设计流程与基于质量灵敏度和应力灵敏度的寻优策略等。基于该设计流程与寻优策略建立了悬架摆臂和转向节的轻量化参数优化模型和方法,并具体应用到摆臂和转向节的轻量化优化设计中,实现了显着的轻量化效果。通过与拓扑优化结果的比较,展示了该优化流程及相关方法、准则的特点和实用性。提出了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可靠性分析方法,并应用到摆臂的疲劳可靠性分析中。通过采取与验证载荷一致的整车强化路面谱,克服了传统设计中设计载荷与验证载荷脱节的问题,并通过载荷循环迭代来保证结果的收敛性。(3)对动力传动链开展系统分析,提炼出了其轻量化条件下影响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提出了空心化、内压增强的传动半轴轻量化方法。该方法在等应力的条件下,通过空心化复合结构设计,并采取内压增强方式提升轴的稳定极限,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结构轻量化。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大幅减少轴的质量,部分方案可以减少3/4左右的质量,轻量化效果明显。针对动力系统强化试验流程,在动力部分的强化试验分析中,提出了基于材料性质、载荷、关键尺寸变化等因素的部件通过强化疲劳试验概率的理论及计算方法,改进了传统疲劳设计中基于平均疲劳强度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通过分析电机主轴的结构特征及疲劳失效模式,揭示了电机主轴装配误差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机理。分析了影响减速箱可靠性的密封问题,提出减速箱密封性能与刚度及加工精度的关联理论,并据此建立CAE分析模型,依据关键参数的变化,预测密封间隙的变化特征,为箱体的密封设计提供定量依据;分析了油封的密封性及关键参数对密封功能的影响,提炼并改善了密封件功能可靠性设计方法。与目前国际标准中建议的密封件设计方法相比,该设计方法更全面地体现了密封件的功能可靠性设计要求。(4)针对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的受力特点提出了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复合梁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波纹板不同结构特征参数的设计原则。通过仿真计算与―十字平板‖加强结构和铝合金泡沫加强结构复合梁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不同情况下不同加强结构方式的性能特点;波纹板加强结构复合梁和其他加强结构复合梁相比,在同等质量下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轻量化结构设计的优越性。通过车身常用盒形骨架梁在极限载荷下的变形模式与失效研究,对车身骨架梁以横向、扭转载荷为基础比较了用于极限载荷分析的三种方法的特点,揭示了基于弹性及理想塑性材料模型的极限载荷确定方法在精度及评估客观性上更好。以横向和扭转载荷为基础,比较了不同焊接结构疲劳分析方法及特点,揭示基于这几种方法,尤其是在复杂焊接结构下的局限性及各自特点,线性断裂力学法更适合复杂结构的分析。以纵向失稳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基于设计公差的不同缺陷组合对盒型梁最低失稳力的影响。在同一公差下,不同缺陷组合所导致的失稳力差别可达到1/5,考虑与不考虑公差的分析结果相差约1/3。上述研究成果为在汽车正向设计中更多更好应用不同类型的高强度钢板实现轻量化设计打下了理论和方法基础。(5)开展了整车强化试验载荷仿真研究。基于柔性共享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平台,建立了完全基于变形体及非线性特征下的某C级仿真模型,并开展联合仿真模拟。该轻量化样车骨架为高强度钢材料,悬架关键件和四门两盖主体为铝合金材料。整车模型包含所有必要的非线性因素,如整车环境下制动工况的模拟等。基于该样车设计了悬架K&C特性静态试验和强化路面动态可靠性试验方案并开展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一套反映整车和关键件的运动和动力特征的关键参数,如整车速度、加速度、摆臂应变等。静态和动态试验数据与相应的仿真数据比较验证了整车仿真建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基于悬架部件的应变数据,通过雨流计数法与线性疲劳损伤理论,把强化路面上悬架所受的疲劳应力转化为等效疲劳应力,建立了轮胎接地点处相对于应变测量点的载荷模型,把悬架在强化试验场内所受的疲劳载荷转化为作用在轮胎接地点的等效疲劳应力,为悬架在强化路面上的疲劳分析提供有效参考载荷。

黄方悦[10](2019)在《南妲·维果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女性设计表现设计师对生活、社会的关注、思考和情感。西方设计史上女性设计师的职业的受认可度与设计风格的个性化,伴随着西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设计师在自身权利和自我意识地觉醒中,也逐渐从自己的经历、情感出发,发展出独具个人魅力的设计作品。南妲﹒维果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活跃于意大利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设计师,她的工作和设计风格发展过程伴随西方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而变化。她的创作经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伴随她的人生、情感经历展开。第一部分是她的青年时期,此时的南妲从洛桑理工大学后,在美国弗兰克·莱特工作室工作回到家乡意大利米兰,在这一时期她成为了冯塔纳的学生,有机会与吉奥·庞蒂合作,并与皮埃尔·芒佐尼相爱。这一时期南妲受冯塔纳影响开始了对光与空间的研究,形成了“时空体”的艺术探索。第二个部分是在一九七零年代以后,前述三位艺术家或设计师均已逝世,南妲开始世界各地的游历和探索。在他们的影响下,南妲进一步发展“时空体”的概念的探索,将设计、艺术与建筑结合于一体,使用光线、镜子和玻璃等材料设计创作。第三个部分是1990年以后,南妲提出了“光即生命”的创作铭。她将设计、艺术与建筑的结合应用于光与空间的对话,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感设计。

二、浅谈现代设计的结构缺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现代设计的结构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1)FRP持载加固混凝土柱理论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FRP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1.2.2 FRP加固混凝土圆形截面柱的研究现状
        1.2.3 FRP加固混凝土矩形截面柱的研究现状
        1.2.4 FRP加固偏心受压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
        1.2.5 FRP持载加固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
        1.2.6 FRP约束混凝土有限元模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FRP持载加固混凝土柱偏压承载力计算
    2.1 引言
    2.2 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2.3 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2.4 本章小结
3 FRP持载约束混凝土有限元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外部模型的建立
        3.2.1 单元类型以及界面接触的定义
        3.2.2 荷载以及边界约束的定义
        3.2.3 网格划分
    3.3 内部材料属性的定义
        3.3.1 FRP材料
        3.3.2 混凝土模型概述
        3.3.3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3.3.4 改进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3.3.5 新有限元方法的验证
    3.4 有限元参数设置
    3.5 应力分析
        3.5.1 混凝土应力分析
        3.5.2 FRP应力分析
    3.6 参数分析
        3.6.1 荷载—位移曲线
        3.6.2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6.3 约束刚度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FRP持载约束混凝土数值模拟理论的应用
    4.1 引言
    4.2 峰值应力和应变模型的验证
    4.3 横向-轴向应变关系的修正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某动车组牵引齿轮箱油封磨损机理及密封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油封的研究现状
        1.2.1 油封性能研究现状
        1.2.2 油封材料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密封原理
    2.1 概述
    2.2 密封流体动压润滑
        2.2.1 密封性
        2.2.2 泄漏率
        2.2.3 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2.3 油封的结构
        2.3.1 油封的主要性能参数
        2.3.2 油封的密封机理
        2.3.3 油封的分类
        2.3.4 聚四氟乙烯油封的结构及密封特点
    2.4 本章小节
3 齿轮箱油封唇口结构参数仿真及密封系数优化
    3.1 概述
    3.2 基于ABAQUS的聚四氟乙烯油封唇口参数分析
        3.2.1 聚四氟乙烯油封模型的建立
        3.2.2 聚四氟乙烯油封唇口仿真模型的建立
        3.2.3 仿真结果分析
    3.3 聚四氟乙烯油封密封系数优化
        3.3.1 相对槽深k_2为3时的密封系数优化情况
        3.3.2 相对槽深k_2为5时的密封系数优化情况
        3.3.3 相对槽深k_2为7时的密封系数优化情况
        3.3.4 相对槽深k_2为11时的密封系数优化情况
    3.4 本章小节
4 齿轮箱油封改性材料磨损机理及力学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改性聚四氟乙烯的配制
        4.2.1 聚四氟乙烯复合摩擦块配制及模压流程
        4.2.2 聚四氟乙烯复合摩擦块烧结流程
    4.3 聚四氟乙烯复合摩擦块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4.3.1 摩擦磨损试验
        4.3.2 干摩擦系数分析
        4.3.3 干磨损率分析
        4.3.4 油润滑摩擦块摩擦性能分析
        4.3.5 聚四氟乙烯复合摩擦块的磨损机理
    4.4 聚四氟乙烯复合摩擦块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4.4.1 力学性能试验
        4.4.2 拉伸试验及数据分析
        4.4.3 拉伸断裂伸长率及断口分析
        4.4.4 压缩试验及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动车组牵引齿轮箱油封唇口耐磨覆膜的配制及热力学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聚四氟乙烯油封唇口耐磨覆膜的配制
        5.2.1 基材表面处理
        5.2.2 耐磨覆膜的材料
        5.2.3 耐磨覆膜的配制
    5.3 聚四氟乙烯油封唇口耐磨覆膜的物相研究
        5.3.1 耐磨覆膜填充物的SEM分析
        5.3.2 耐磨覆膜填充物的XRD分析
    5.4 聚四氟乙烯油封唇口耐磨覆膜的热力学性能研究
        5.4.1 耐磨覆膜干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5.4.2 耐磨覆膜摩擦转移膜研究
        5.4.3 耐磨覆膜油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5.4.4 耐磨覆膜的压缩性能研究
        5.4.5 耐磨覆膜的热稳定性能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杨木单板压密-热改性及表面数码喷印技术的结构-装饰一体化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木材压密与热改性技术概述
        1.1.2 装饰图案设计与数码喷印技术概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基于单板压密-热改性技术的结构材料制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基于装饰目的的表面图案设计与数码喷印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方法
3 结果及分析
    3.1 基于单板压密-热改性技术的结构材料制备
        3.1.1 单板压密处理工艺优化
        3.1.2 压密化单板的物理力学性能评估
        3.1.3 单板热改性处理工艺优化
        3.1.4 压密-热改性单板的微观结构分析
        3.1.5 压密-热改性单板的结构表征
        3.1.6 压密-热改性单板的力学性能评估
        3.1.7 压密-热改性单板层积复合材力学性能分析
    3.2 表面图案设计与数码喷印应用
        3.2.1 问卷调查与分析
        3.2.2 表面图案设计与数码喷印
        3.2.3 数码喷印技术
4 讨论
    4.1 基于单板压密-热改性技术的结构材料
        4.1.1 基于单板压密技术的结果讨论
        4.1.2 基于单板热改性技术的结果讨论
    4.2 表面图案设计与数码喷印应用
5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6 参考文献
7附录1 关于室内客厅背景墙图案选择偏好的问卷调查研究
8附录2 对室内客厅背景墙装饰图案设计的问卷验证
9 致谢
1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燃料电池无油涡旋空压机的研发及涡旋型线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
        1.2.2 车用燃料电池空压机研究现状
        1.2.3 空压机涡旋盘温度场计算及应力与变形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流程
2 涡旋压缩机理论基础
    2.1 几何理论
        2.1.1 涡旋压缩机结构原理
        2.1.2 涡旋压缩机几何理论
        2.1.3 双涡圈压缩机
        2.1.4 压缩腔容积计算及容积比与压比
    2.2 热力学与传热模型
        2.2.1 热分析基础
        2.2.2 热传递方式
        2.2.3 传热模型
        2.2.4 热分析边界条件
        2.2.5 涡旋盘温度场计算的热力学假设
    2.3 力学模型
        2.3.1 气体力与气体力矩
        2.3.2 主轴力学模型
        2.3.3 偏心小轴力学模型
        2.3.4 动盘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燃料电池无油涡旋空压机设计
    3.1 技术要求
        3.1.1 性能指标
        3.1.2 产品技术要求
    3.2 设计分析与计算
        3.2.1 热力参数计算
        3.2.2 电机选择
        3.2.3 初选参数
        3.2.4 计算参数
    3.3 涡旋盘主要结构参数
    3.4 结构设计
        3.4.1 现代设计方法
        3.4.2 基本结构介绍
        3.4.3 涡旋盘设计
        3.4.4 传动与防自转结构
        3.4.5 密封与无油技术
    3.5 本章小结
4 涡旋空压机的虚拟建模与动力特性仿真
    4.1 动力特性仿真基础
    4.2 涡旋压缩机虚拟样机的建立
        4.2.1 虚拟样机的三维建模与装配
        4.2.2 干涉检查
    4.3 涡旋压缩机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
        4.3.1 创建约束
        4.3.2 涡旋压缩机的运动理论与仿真分析
        4.3.3 涡旋空压机结构动平衡仿真计算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涡旋盘温度场仿真计算及试验
    5.1 有限元分析基础
        5.1.1 有限元的概念
        5.1.2 有限元基本思路
        5.1.3 有限元软件简介
        5.1.4 涡旋盘应力和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5.2 计算模型
        5.2.1 三维模型
        5.2.2 网格划分
        5.2.3 载荷与约束
    5.3 压缩腔容积计算
    5.4 基于均匀载荷的温度场与气压场计算
        5.4.1 瞬时温度载荷计算
        5.4.2 均匀化温度载荷求解均匀温度场与压力场
    5.5 涡旋盘温度场径向分段方法与试验验证
        5.5.1 涡旋盘温度场径向分段分布理论与径向分段温度公式
        5.5.2 涡旋盘温度场径向分段试验验证
        5.5.3 四种温度载荷下涡旋齿变形对比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涡旋盘应力和变形场仿真分析及型线修正与间隙计算
    6.1 耦合场涡旋齿应力场
    6.2 耦合场涡旋齿变形分布与配合间隙
        6.2.1 涡旋盘整体变形分布
        6.2.2 径向变形
        6.2.3 径向型线修正值及配合间隙
        6.2.4 轴向变形与轴向配合间隙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涡旋压缩机设计计算程序
        scroll_design.m
        design_func.m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

(5)基于二阶弹塑性理论的格构钢架高等分析及其布局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传统解析法
        1.2.2 能量法
        1.2.3 数值法
        1.2.4 布局优化方法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二阶弹塑性理论的钢结构高等分析技术
    2.1 引言
    2.2 高等分析的构件二阶梁柱单元表达技术
        2.2.1 理想构件的二阶梁柱单元
        2.2.2 二阶梁柱单元的稳定函数插值与有限元三次Hermite插值
        2.2.3 结构和构件的初始几何缺陷
        2.2.4 几何缺陷对二阶梁柱单元刚度的影响
        2.2.5 材料屈服与残余应力对二阶梁柱单元刚度的影响
        2.2.6 二阶梁柱单元非弹性刚度矩阵的表达
    2.3 高等分析的几何非线性坐标转换技术
        2.3.1 坐标转换描述-基于UL的增量割线方法
        2.3.2 三维构件高等分析的初始坐标转换矩阵
        2.3.3 三维构件高等分析的增量坐标转换矩阵
    2.4 高等分析的非线性数值求解技术
        2.4.1 非线性数值求解方法
        2.4.2 收敛准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格构式钢架高等分析方法研究
    3.1 格构式钢结构现行规范设计方法
        3.1.1 理想格构式钢结构
        3.1.2 带初始几何缺陷的格构式钢结构
    3.2 格构式钢结构高等分析与现行规范对比
        3.2.1 理想格构钢架弹性屈曲载荷对比
        3.2.2 几何缺陷格构钢架弹性屈曲载荷对比
    3.3 格构式钢架真实几何缺陷模型研究
        3.3.1 格构钢架真实缺陷模型及数值表达
        3.3.2 构件局部缺陷刚度矩阵表达
    3.4 格构式钢架高等分析程序设计
        3.4.1 基于Newton-Raphson载荷增量控制法程序设计
        3.4.2 基于改进型的Risk弧长控制法程序设计
    3.5 工程实例与非线性有限元验证
        3.5.1 实例1三肢格构钢架梁模型
        3.5.2 实例2四肢脚格构柱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高等分析的格构钢架布局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高等分析的布局优化数学模型
    4.3 基于高等分析的布局优化变量灵敏度分析
    4.4 基于高等分析的布局优化双向控制遗传算法KLGA
        4.4.1 KLGA可靠拓扑外形控制
        4.4.2 KLGA遗传引导控制
    4.5 实例分析
        4.5.1 实例1.三肢格构钢架构-梁模型
        4.5.2 实例2.四肢格构钢结构-柱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肢格构钢框架高等分析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参数选取
        5.2.1 实验的目的与对象
        5.2.2 测试件的结构设计
        5.2.3 试验件的变量参数
    5.3 实验数据测量与统计
        5.3.1 几何初始缺陷的测量
        5.3.2 试验件加载测量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于高等分析的布局优化算法KLGA程序
附录2 高等分析的二阶梁柱构件刚度表达程序
附录3 试验件缺陷测量数据统计表
附录4 试验件加载载荷-位移与应变关系统计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童寯建筑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1.事实层面的意义
        2.史学理论的意义
        3.现实层面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相关研究文献
        1.童寯生平事业的总结与评价
        2.童寯建筑史写作的研究与评价
        3.童寯园林史写作的研究与评价
        4.针对其他建筑(园林)学者的文本研究
        5.广义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
        6.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二、研究现状不足与待发展之处
        1.研究现状的基本矛盾
        2.后现代哲学的理论启发
        3.本文的解决方式
        三、创新点
        1.系统梳理童寯的建筑写作文本
        2.深入解析童寯的建筑写作文本
        3.重视童寯建筑写作的历史脉络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时空范围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时空范畴界定
    第四节 、框架组织及研究方法
        一、论文框架组织
        1.童寯建筑写作概述
        2.童寯的建筑评论
        3.童寯的建筑史写作
        4.童寯的园林史写作
        二、研究方法
        1.史料搜集
        2.多文本阅读
        3.话语分析
    第一章 图表来源
第二章 童寯建筑写作概述
    第一节 、写作特点
        一、总体特征
        1.数量多
        2.范围广
        3.周期长
        4.连贯性强
        二、历史编纂特征
        1.层次
        2.体裁
        3.义例
        4.程序
        5.文笔
    第二节 、文本分类
        一、分类方式
        二、产品类型
        1.建筑评论
        2.建筑史
        3.园林史
    第三节 、写作分期
        一、总体分期
        二、分类型分期
        1.建筑评论
        2.建筑史
        3.园林史
    第四节 、历史脉络
        一、民族国家的建立
        二、学科移植
        三、思想碰撞
        四、现代性论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竞争:童寯的建筑评论
    第一节 、建筑评论的内容
        一、《建筑艺术纪实》
        二、《中国建筑的外来影响》
        三、《中国建筑的特点》
        四、《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
        五、其他
    第二节 、建筑评论的写作空间
        一、《天下》月刊
        二、《战国策》
        三、《公共工程专刊》
    第三节 、建筑评论的对象
        一、教会的建筑策略
        二、国民政府的建筑政策
        三、中国建筑师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实践
        四、建国后的建筑政策
    第四节 、建筑评论的范畴与标准
        一、民族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二、时代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三、真实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四、经济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五、阶级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第五节 、建筑评论与工程实践
        一、历史视野下的建筑师职业
        二、工程实践中的风格妥协
        三、工程实践中的现代性追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表来源
第四章 历史操作:童寯的建筑史写作
    第一节 、西方建筑史写作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童寯西方现代建筑史写作
        1.层次:“述而不作”
        2.体裁:纪传体/学案体
        3.义例:突出设计
        4.程序:卡片收集
        5.文笔:简练朴素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童寯西方现代建筑史写作
        1.精英建筑师主导下的现代建筑进程
        2.进步史观推动下的现代建筑发展
        3.形式主义美学支配下的现代建筑话语
        4.设计实践取向下的现代建筑论述
        三、小结
    第二节 、苏联-东欧建筑史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苏联‐东欧现代建筑史写作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苏联‐东欧现代建筑史写作
        1.现代主义价值取向下的历史叙述
        2.科技基础决定建筑进程的理论认知
        3.政治干预建筑的历史借鉴
    第三节 、日本建筑史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日本近现代建筑史写作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日本近现代建筑史写作
        1.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认同下的历史叙述
        2.科技基础决定建筑进程的理论认知
        3.东方民族形式探索的历史借鉴
    第四节 、建筑教育史写作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建筑教育史写作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建筑教育史写作
        1.西方建筑教育体系主导的历史叙述
        2.现代主义价值取向下的教育史论述
        3.教育实践需求下的教育史选择
    第五节 、中国建筑史写作
        一、写作内容
        1.《北平两塔寺》
        2.《中国建筑的外来影响》
        3.《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中国建筑艺术》
        二、发展取向
        三、关于研究笔记
        四、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表来源
第五章 文人情怀:童寯的园林史写作
    第一节 、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童寯园林史写作
        一、《江南园林志》
        1.层次:“述”、“论”为主,兼有所“作”
        2.体裁:述、记、志、图
        3.义例:注重历史沿革
        4.程序:田野考察和文献考证并重
        5.文笔:繁体字和文言文
        二、《东南园墅》
        三、《造园史纲》
    第二节 、史学理论视野下的童寯园林史写作
        一、文人主导下的园林史进程
        二、诗、画、园统一的园林认知
        三、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园林史写作
        四、有所不为的园林实践取向
    第三节 、对比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表来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概括
        一、建筑评论
        二、建筑史写作
        三、园林史写作
    第二节 、建筑师的写作文本
        一、实践导向
        二、形式主导
        三、现代性追求
    第三节 、展望:从思想史到观念史
    第六章 图表来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童寯年谱
    附录 B:童寯建筑实践作品
    附录 C:童寯建筑写作
    附录 D:访谈资料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7)轨道车辆服役结构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裂纹结构研究现状
        1.2.2 含裂纹结构剩余寿命评估研究现状
        1.2.3 轨道车辆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含裂纹结构安全性评估方法
    2.1 概述
    2.2 结构完整性评定方法
    2.3 含裂纹结构安全评定准则BS7910
        2.3.1 一级评估
        2.3.2 二级评估
        2.3.3 三级评估
    2.4 含裂纹结构剩余寿命评估方法
        2.4.1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2.4.2 疲劳裂纹扩展规律
        2.4.3 临界裂纹
        2.4.4 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估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向架构架强度分析
    3.1 构架结构简介
    3.2 构架有限元模型及加载标准
        3.2.1 构架有限元模型
        3.2.2 构架加载标准及工况选取
    3.3 构架静强度结果分析
        3.3.1 构架静强度评定准则
        3.3.2 构架特殊工况计算
        3.3.3 构架模拟运营工况计算
    3.4 构架疲劳强度校核
        3.4.1 Goodman疲劳极限图
        3.4.2 疲劳评估点的选取
    3.5 UIC疲劳加载标准
        3.5.1 疲劳试验载荷的计算
        3.5.2 疲劳试验载荷加载方式
        3.5.3 疲劳计算结果
        3.5.4 ⅡW评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焊缝缺陷安全评估
    4.1 构架含缺陷结构的断裂评定
        4.1.1 断裂评估流程
        4.1.2 缺陷规则化
        4.1.3 裂纹位置及参数
        4.1.4 裂纹应力分析
        4.1.5 选择评估标准
        4.1.6 FAD评定
    4.2 焊缝缺陷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4.2.1 裂纹位置及参数
        4.2.2 裂纹应力分析
        4.2.3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初始缺陷构架剩余寿命预测
    5.1 疲劳寿命评定流程
    5.2 评估位置选择
    5.3 计算裂纹尺寸
        5.3.1 初始裂纹尺寸a_0
        5.3.2 临界裂纹尺寸a_c
    5.4 疲劳载荷分析
    5.5 疲劳评定准则
    5.6 疲劳评定计算实例
        5.6.1 确定材料断裂参数
        5.6.2 疲劳评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架疲劳可靠性分析
    6.1 结构可靠性理论
        6.1.1 极限状态函数
        6.1.2 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6.1.3 可靠度计算方法
    6.2 结构疲劳断裂可靠性评估方法
        6.2.1 裂纹长度模型
        6.2.2 裂纹扩展寿命模型
        6.2.3 断裂强度模型
    6.3 基于断裂力学的构架疲劳可靠性分析
        6.3.1 建立构架极限状态方程
        6.3.2 确定随机变量及分布
        6.3.3 可靠性计算步骤
        6.3.4 计算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实用艺术品的着作权保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文章结构安排
    四、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我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之现状
    第一节 司法及立法实践中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现状
        一、当前司法实践倾向于适用分离原则
        二、修法则倾向于作品保护期限较短的特殊保护模式
    第二节 我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的困境
        一、尚无可普遍适用的分离测试方法
        二、特殊保护模式中亦无明确的作品认定及保护标准
        (一)或以一般作品的独创性标准为标准
        (二)该模式下是否仍需适用分离原则尚不明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以分离原则为限定的保护模式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 以美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模式的发展为参照
        一、实用艺术作品保护的立法历程
        二、实践中版权保护难以及于实用品之整体设计
        三、美国司法实践及立法中回避可分离测试的趋势
        (一)回归实用品概念以规避可分离测试
        (二)立法上对分离原则的回避
    第二节 分离原则理论的局限性
        一、分离原则不能适应设计艺术理论的发展
        二、分离测试方法在适用中的冲突与困境
        (一)所设置的门槛高于版权保护不延及功能之限定
        (二)通过新分离测试法扩张保护的尝试并不理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殊保护模式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节 以采特殊保护模式结构的英国模式为参照
        一、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与工艺美术作品概念
        二、由排斥至妥协关系的版权法与外观设计法
        三、隐含艺术统一论逻辑的作品认定标准
    第二节 艺术统一论逻辑可部分弥补分离原则之局限
        一、与法国法中艺术统一理论存在区别
        二、理论上可使得版权保护延及整体设计
    第三节 缩减保护期限结构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一、该结构模式未能有效解决排除功能保护的问题
        (一)未能弥合版权法与专利法在保护门槛的差别
        (二)工艺美术作品的认定标准未能有效排除功能保护
        二、作品保护期限差或会引发对实用艺术作品界限的争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模式的重构
    第一节 以艺术统一理论结构为参照重构保护模式
        一、分离原则的局限使得其难具有普适性
        二、特殊保护模式或可能缺乏立法前瞻性
        三、艺术统一论逻辑可适配现行法的规定
        (一)无需规定独立的实用艺术作品类型
        (二)艺术与功能的关联度将作为作品认定的核心依据
    第二节 实用艺术作品认定标准的新构建
        一、参照设计美学理念厘清艺术与功能间的关系
        二、结合混同原则的思路构建作品认定标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分析
        1.1.1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背景及重要性
        1.1.2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2 轿车结构轻量化技术的若干难点问题
        1.2.1 材料选择与工艺创新问题
        1.2.2 结构优化设计问题
        1.2.3 可靠性分析与保障问题
    1.3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3.1 可靠性分析的一般概念
        1.3.2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方法
        1.3.3 提高可靠性的方法及可靠性目标的确定
    1.4 轿车结构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CAE技术基础
        1.4.1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CAE技术
        1.4.2 显式分析与隐式分析CAE技术
        1.4.3 有限元单元类型与建模要点
    1.5 研究目标定位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定位和总体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第2章 面向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理论和方法
    2.1 轿车运行工况载荷的不确定性及其关键件设计载荷依据
        2.1.1 轿车运行工况载荷的不确定性
        2.1.2 轿车关键件设计中的一般载荷依据
    2.2 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方法
        2.2.1 轿车承载传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及主要传力路径
        2.2.2 基于全正向开发条件下的源载荷强度准则
        2.2.3 强化路面道路工况载荷模拟计算方法
    2.3 面向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的轿车整车仿真建模平台构建方法
        2.3.1 轿车承力关键件及整车仿真建模的柔性共享平台构建原则
        2.3.2 参数化轮胎模型构建
        2.3.3 仿真共享参数库构建
        2.3.4 强化路面仿真建模
    2.4 显式与隐式联合仿真方法
        2.4.1 整车动态仿真的总体思路
        2.4.2 子模型隐式仿真方法
        2.4.3 隐式与显式联合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轻量化优化及可靠性分析方法
    3.1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轻量化设计流程
        3.1.1 悬架仿真模型建立
        3.1.2 载荷工况分析
        3.1.3 关键件受力分析
        3.1.4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轻量化设计流程
    3.2 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优化方法
        3.2.1 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模型
        3.2.2 悬架锻压件轻量化流程与寻优策略
    3.3 悬架关键件的轻量化结构优化
        3.3.1 摆臂轻量化参数优化
        3.3.2 转向节轻量化参数优化
    3.4 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可靠性分析
        3.4.1 可靠性分析目标设定与计算方法
        3.4.2 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摆臂可靠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驱传动系统中复合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基于制造误差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4.1 电驱传动系统关键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要点
        4.1.1 电驱传动系统的构成及载荷类型与可靠度分配
        4.1.2 电驱传动系统关键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难点
        4.1.3 密封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难点
    4.2 基于装配误差的电机主轴的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方法
        4.2.1 电机主轴的结构特征及建模仿真
        4.2.2 电机主轴的轻量化设计及疲劳失效分析
        4.2.3 电机主轴装配误差对疲劳寿命影响分析
    4.3 基于多参数变化的减速箱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方法
        4.3.1 电驱传动减速箱的有限元模型及轻量化设计要点
        4.3.2 减速箱轴的可靠性分析
        4.3.3 电驱传动减速箱的机械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内压增强的传动半轴的轻量化设计与失效分析
        4.4.1 传动半轴的结构与载荷特征分析
        4.4.2 基于复合结构的传动半轴轻量化设计
        4.4.3 传动半轴的疲劳寿命分析
    4.5 基于刚度匹配性和几何型面匹配性的减速箱的密封系统可靠性分析
        4.5.1 减速箱密封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几何与力学特征
        4.5.2 基于刚度和公差影响的金属密封面的可靠性分析
        4.5.3 基于刚度和公差影响的油封密封件可靠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复合梁的结构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
    5.1 车身的一般结构形式
    5.2 高强度钢车身结构特点分析
        5.2.1 高强钢车身的强度与刚度的矛盾
        5.2.2 高强度钢车身成型工艺与结构设计要求
        5.2.3 高强钢零部件的连接
    5.3 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的车身骨架复合梁轻量化设计
        5.3.1 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梁的结构形式与受力变形模式
        5.3.2 波纹板加强结构设计及主要特征参数与仿真建模
        5.3.3 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的车身骨架复合梁的性能分析
    5.4 典型车身骨架梁的可靠性分析
        5.4.1 盒形骨架梁在极限载荷下的变形模式与失效研究
        5.4.2 骨架梁的焊接失效模式研究
        5.4.3 基于设计公差的骨架梁结构失稳模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轻量化样车在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的CAE建模仿真与道路试验验证
    6.1 整车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基本要求及CAE仿真的主要难点
    6.2 基于柔性共享平台的轻量化样车整车动态仿真建模
        6.2.1 车身系统与动力传动系统建模
        6.2.2 底盘系统建模
        6.2.3 联合仿真结果及分析
    6.3 悬架K&C特性试验
    6.4 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
    6.5 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6.6 可靠性试验结果分析及仿真结果对比
        6.6.1 静态测试-K&C特性参数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2 静态测试-摆臂应变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3 动态工况-车身系统关键参数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4 动态工况-摆臂应变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南妲·维果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南妲·维果与西方女性设计
    第一节 西方女性设计概况
    第二节 西方女性设计的主体——女性设计师
    第三节 女性设计的情感化研究概况
第二章 南妲·维果设计的情感源流
    第一节 南妲·维果早期的教育与从业经历
    第二节 1959 年后在米兰的设计实践
    第三节 1970 年至1990 年代的“文化探险”
    第四节 1990 年以后至今的创作
第三章 光即生命——南妲·维果设计思想与情感化探索
    第一节 “光即生命”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 “光即生命”的情感化探索
    第三节 “时空体”的实践与比较
第四章 南妲·维果作品的情感化分析
    第一节 女性的情感化设计发展审视
    第二节 南妲·维果情感化设计的要素
    第三节 南妲·维果设计的特点
    第四节 南妲·维果设计中情感化运用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浅谈现代设计的结构缺陷(论文参考文献)

  • [1]FRP持载加固混凝土柱理论及数值分析[D]. 卢世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某动车组牵引齿轮箱油封磨损机理及密封性能的研究[D]. 何岩.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杨木单板压密-热改性及表面数码喷印技术的结构-装饰一体化材料[D]. 桂诗涵.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4]燃料电池无油涡旋空压机的研发及涡旋型线优化[D]. 江仁埔. 浙江大学, 2020(08)
  • [5]基于二阶弹塑性理论的格构钢架高等分析及其布局优化设计[D]. 李银启.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6]童寯建筑写作研究[D]. 韩艺宽. 东南大学, 2019(01)
  • [7]轨道车辆服役结构可靠性分析[D]. 宋京京.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8]实用艺术品的着作权保护模式研究[D]. 王鹏宇.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9]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胡红舟. 湖南大学, 2019(07)
  • [10]南妲·维果情感化设计研究[D]. 黄方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标签:;  ;  ;  ;  ;  

论现代设计的结构缺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