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推动以太网创新

思科推动以太网创新

一、思科推动以太网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存[1](2020)在《时间敏感网络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广泛分布的网络信息需要实时共享和传输。为了提高传统以太网中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时间敏感网络(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TSN)应运而生。作为下一代工业网络的发展方向,时间敏感网络技术趋于成熟,加强对时间敏感网络的测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时间敏感网络技术的部署和推广,基于时间敏感网络测试工作的研究,本文使用主流网络厂商的设备搭建了时间敏感网络测试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当前时间敏感网络测试工作缺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时间敏感网络测试系统设计方案。本方案将测试系统划分为Talker、Listener、TSN适配器、TSN域、TSN测试仪表五部分,并针对测试需求对每部分的功能进行详细的设计。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正常运行,时间同步机制符合IEEE 802.1AS标准,门控调度机制符合IEEE 802.1Qbv标准,整体网络性能良好。2.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时间敏感网络的测试方法。该方法将测试步骤分为测试准备、测试执行、结果分析三部分,并从流转换功能测试、时间敏感网络功能测试、时间敏感网络性能测试、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测试四方面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流程。测试结果表明,依据本方法可以正确且高效的完成网络测试工作,为后续时间敏感网络的测试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3.本文使用华为TSN交换机、思科TSN交换机、ADI评估套件及测试仪表搭建了时间敏感网络测试系统,对本文所提出的方案进行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依据本文所提出的时间敏感网络测试系统架构及测试方法,实现了网络设备互联互通,成功验证了时间敏感网络时间同步和门控调度功能,并测试了调度周期为1ms时系统的网络时延。本文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方案的可靠性。

王娜[2](2020)在《基于PoE技术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蓬勃发展,以太网已经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开始用一根网线同时解决通讯和电源供应问题,以太网供电(PoE,Power Over Ethernet)逐渐成为照明供电领域的新方向。一个完整的PoE系统,包括供电设备(PSE:Power Sourcing Equipment)和受电设备(PD:Powered Device)两部分。PSE是为以太网客户端提供电源的设备,同时也是整个以太网供电过程的管理者,它包括内置了PoE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和集线器等网络基础设备[1]。PD是使用电源的设备,即以太网系统的受电端设备。PoE供电照明技术供电安全,节约空间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了传统照明的频闪问题,并且易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本课题主要对基于PoE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研究。首先,本文分析国内外PoE照明技术、智能照明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基于PoE供电照明技术的优势,表明了基于PoE的LED智能照明系统在智慧建筑中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次,提出基于PoE的LED照明物联网系统的新概念,对PoE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供电的方式和供电工作过程进行介绍,根据LED智能照明系统的需求对系统总体架构进行设计。对系统相关的通信、单片机等技术进行介绍。因掌握室外天空光的分布规律,就相当于间接掌握了室内照度补偿的控制策略,通过室内LED照明的调光方法对室内照度进行照度调节,可实现室内的恒照度调节。本文运用支持向量机(SVM)的算法,对由室外光照度对室内光照度的预测和由已知房间光照度对未知房间光照度预测进行研究。然后建立了基于向量机的室内照度预测模型,采集了预测模型需要的各种数据。最后进行了照度预测训练,仿真结果证实了算法的可行性,该研究工作对室内的恒照度调节具有指导意义。随后,对系统的硬件系统架构和智能照明控制策略进行设计。首先,选取合适的PoE交换机。然后设计阵列型的LED控制器,控制器选取STM32F103RET6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对MCU控制电路、PWM调光电路、以太网通讯模块电路、LED灯具设计电路等电路进行设计。最后对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设计和研究,并对系统进行测试。最后,对系统的上位机软件进行开发设计,系统基于B/S架构,采用JavaEE云平台解决方案JavaEE。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用户信息注册、建筑信息管理、传感器数据采集和灯具控制管理。Web开发使用Java语言,结合前端开发环境(Bootstrap和Layer)、后端开发环境(Springboot、Mybatis和Shiro)和数据库环境(MySQL),对Web客户端页面显示及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张晓波[3](2019)在《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国家对环境发展问题也越来越重视。随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被确定为长期发展战略任务,如何提高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环境保护问题错综复杂,如何充分利用物联网及嵌入式技术完成对各类环保信息的感知、处理与分析,需要不断深入探索与研究应用。借助新兴的物联网技术来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环保的概念孕育而生。智慧环保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统的环境保护工作转变为信息化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对污染的全面感知,精准管理,有效预防。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智慧环保领域,大量的环保设备接入其中,由此将产生数亿级环保数据。传统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模式难以满足智能分析的需求,一种新型的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边缘计算的提出主要是缓解数以亿级的物联网设备所产生的数据处理压力,边缘计算技术已经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环保领域中,能加速智慧环保行业应用的落地,更好的促进环保智能化。本文主要研究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智慧环保领域,通过全面研究边缘计算的参考架构模型以及在实践应用中的架构模型,设计出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环保物联网架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环保项目,针对项目中的具体需求,设计出一种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网关软件体系结构,并最终实现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智能网关。在硬件选型上使用基于ARM+FPGA架构的Zynq-7000系列全可编程SoC作为主控芯片,并使用Xilinx Vivado 2017.4集成开发环境完成硬件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及BSP设计使用Xilinx PetaLinux 2017.4工具生成功能可扩展的Linux系统,实现网关应用层开发环境的快速搭建。软件系统设计中使用Xilinx SDK 2017.4工具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重点研究智慧环保边缘智能网关在环保设备智能接入,环保数据安全传输,环保平台快速对接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在实际项目中进行测试,验证智慧环保边缘智能网关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系统评测结果表明,智慧环保边缘智能网关支持对多种类型环保设备的快速接入,支持对环保数据使用AES算法加密进行传输,支持使用4G和NB网络向多个云平台进行数据上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充分验证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环保物联网架构的正确性。

郑凌[4](2019)在《高性能SDN数据面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规模和应用需求的大幅增长与现有网络的服务能力及环境的矛盾变得日益显着。网络带宽的持续攀升、网络业务的丰富化、个性化等都向构建互联网基础架构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现有网络设备的功能依赖于封闭硬件的特性,导致其难以适应新功能新业务的多样化需求。针对上述情况,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提出了全新的探索思路:将网络设备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解耦合,网络的控制功能由统一的控制器完成,实现网络的集中化控制。网络交换设备实仅现数据转发的功能,构成SDN的数据面。控制器与交换机之间采用开放的可编程接口,构建动态、开放、可控的网络环境。因此,SDN作为一项新兴的网络技术,正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持续关注。作为构建SDN网络的基础设施,SDN数据面根据上层的数据转发规则,完成高速的业务处理与数据转发,是影响整个网络的性能的关键所在。随着网络带宽的高速发展以及不同新型业务的出现,需要SDN数据面满足高带宽、大容量、更精细的流识别与服务质量保障等需求。本文重点研究SDN的数据面,从数据面的功能结构出发,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对高带宽环境下SDN数据面对输入业务进行线速处理的若干关键技术和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SDN多级流表的构建问题。针对SDN中流表规模的扩张以及流表存储资源利用率低效的问题,提出一种两步式多级流表构建算法。第一步基于流表中不同的流类别对匹配域进行拆分,简化不同流类别之间的通配表项;第二步根据匹配域的重复率对流表进行正交分解,进一步压缩了流表中的冗余表项。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压缩60%以上的流表存储空间,并且能够达到100Gbps的线速处理能力。2.研究了SDN数据面中的高速分组分类问题。针对现有方法无法对范围匹配提供较好支持的问题,提出一种支持范围匹配的分组分类算法(RSBV)以及一种支持任意字段匹配的高速分组分类算法(AFBV)。RSBV算法首先分析了范围匹配的特点,将范围匹配规则集进行分级预编码并存储在存储器中。在查找时,根据各个子字段的查找结果进行布尔运算得出最终的匹配结果。在此基础上,AFBV算法结合了RSBV算法和二维流水结构的Stride BV算法,将规则的匹配域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并行处理,从而能够支持精确匹配,前缀匹配,范围匹配以及任意位置掩码匹配等多种字段类型。两种算法都能够通过二维流水的硬件架构,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位宽为512 bit,共1K条规则的规则集,AFBV算法的数据吞吐率能够达到520MPPS。相对于对比方法,本文算法在有效支持范围匹配的基础上,数据吞吐率提高了37%44%,相对于TCAM功耗降低了43%。3.研究了SDN数据面中,共享缓存虚拟输出排队的场景下的高性能队列管理问题。这部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针对共享缓存交换结构中,在突发流量下多队列的公平性问题,采用了一种共享-保障队列管理机制(SPQM)。其核心思想是将存储空间分为共享区和保障区。每个端口具有自己的保障缓存区,不能被其他端口使用。共享区的存储空间被所有端口所共享。为分析SPQM机制的性能,使用排队理论对缓存分区问题进行形式化描述,并推导得出闭合形式的公式。通过数值分析,可求解出近似最优化的缓存分区方案。仿真结果表明SPQM机制相对于对比方法,能够在非均匀业务流量场景下降低系统的总体阻塞概率。此外,我们在基于FPGA的以太网交换平台上验证了该方法的性能,表明该方法具有时间复杂度低,易于硬件实现的优点。第二,在多优先级队列的场景下,研究了面向多优先级队列的服务质量保障(QoS)优化问题。为了实现共享缓存的高效利用,同时为不同优先级队列提供区分服务,提出一种基于优先级门限反压的QoS优化方法(BQOM)。其主要思想是在入队端增加基于反压机制的优先级门限。当较高优先级流量较大时,主动抑制较低优先级的入队流量,保证高优先级流量得到更好服务从而降低系统总体的阻塞概率。利用排队理论对系统进行建模与分析,并得出最优化的优先级门限划分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降低系统的总体阻塞概率的同时,增加缓存利用率。此外,我们在FPGA上实现了该方法,并通过一个具体的接入网络案例进一步验证了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网络中运行效果良好。4.研究了SDN数据面中高速大容量分组缓存的问题。首先,针对高性能SDN交换机对于高速大容量数据包缓存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并行混合的SRAM/DRAM分组缓存架构。此外,为实现高速缓存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优化片外DRAM的带宽利用率,提出一种超时触发的动态缓存管理算法(DMA-HT)。该算法为每个队列动态分配缓存,并增加一个超时字段,用于控制每个队列在缓存中的停滞时间。为分析算法性能,使用排队理论对所提算法进行建模,并对多项性能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在多种流量场景下,得出停滞超时时间的最优解。软件仿真与FPGA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丢包率与时延,并能够在最坏情况下,将DRAM的带宽利用率提高2.1倍。

任双印[5](2018)在《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服务质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物联网、社交网络以及智能城市的发展,网络流量仍在迅速增长。流量工程可以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对数据流分布的精确控制,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不同的服务,为关键业务提供所需的服务质量(QoS)需求。软件定义网络(SDN)将控制功能从网络设备中剥离形成一个单独的控制层,使得SDN控制器可以获得对网络设备和网络流量的全局视图,这为流量工程的实现和端到端的QoS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演算是计算机网络性能分析的一种重要理论工具,其利用最小加代数理论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端到端服务质量上确界分析理论。本文基于网络演算理论研究了SDN网络中实现流量工程的可行方法和理论系统。我们结合SDN网络模型自下而上分三个层次研究了SDN中端到端的QoS保障和流量工程的实施:首先基于网络演算理论研究了SDN中控制层剥离的网络演算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队列规则中的资源共享机制;其次面向SDN控制层获取的全局视图研究了流量矩阵的提取与评估理论,并基于流量矩阵建立了网络演算矩阵分析模型;之后基于网络演算模型和网络演算矩阵理论研究了SDN网络中的带宽保障和延迟保障的QoS路由。本文的最后研究了SDN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中的应用。依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分析模型在传统网络模型中,研究者基于网络演算展开了流量分析模型、冲突模型以及网络性能上限等方面的研究,而在SDN控制层分离的网络范式中,数据流冲突模型以及网络资源共享机制都与传统的OSI网络架构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依据Openflow交换机的功能结构建立了在SDN控制层剥离架构下交换机的数据流冲突模型,研究了聚合冲突和交换冲突两种情形;基于网络演算分析了通用的网络资源共享机制,研究了丢尾策略先入先出、随机公平排队和分层口令桶三种资源共享调度策略。这部分的研究工作为网络演算在SDN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为SDN控制层利用网络演算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提供了支撑。(2)软件定义网络流量矩阵和服务矩阵流量矩阵反映整个网络的流量负载情况,为网络规划、流量工程和路由优化提供决策依据。而流量工程研究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仍有两个,一是监测损耗低且监测、评估精确度高的流量矩阵提取仍有困难,二是如何将流量矩阵有效地用于流量工程和QoS保障仍缺乏完善的理论系统。我们基于SDN中Openflow协议的事件信息,在SDN网络中实现了一种响应式流量矩阵提取与评估算法,通过Openflow指令查询网络中核心链路的流量负载,估测聚合链路的流量信息,构建一个完整的流量矩阵。并基于网络演算理论在流量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矩阵和剩余服务矩阵理论,在SDN中提出了网络演算的矩阵化方法。这部分研究有效地解决了SDN中流量工程应用所面临的工程和理论的部分困难。(3)软件定义网络QoS保障的路由实施流量工程的目的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控制不同的业务选择不同的路径,并对关键业务提供带宽、延迟等QoS保障。在这部分研究中我们基于上述工作中的SDN网络演算分析模型、流量矩阵和服务矩阵理论研究了QoS保障的路由算法,实现了SDN网络中带宽保障路由、延迟保障路由等流量工程功能。并构建了基于Mininet、Ryu和OVS的仿真平台,验证上述路由算法。这部分研究将网络演算分析模型和服务矩阵理论运用于流量工程,为流量工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4)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WSNs是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核心技术之一,SDN的产生为WSNs硬件资源的重复利用、网络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软件定义WSNs中的网络管理并不能脱离传统的WSNs路由技术。我们研究了WSNs中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中的改进型路由算法:基于AODV协议的原理,在路由发现和路由建立之间通过评估路由的能量和负载,建立能效更高、链路更稳定的路由。基于SDN-WISE的工作采用Python实现了一个SDN控制器,验证了软件定义WSNs的工作原理,提出了资源集约的路由协议,仿真测试了不同拓扑结构下源端和目的端之间的跳数、发送/接收占空比等指标。结果表明SDN为WSNs网络带来的网络管理的可编程性对于资源受限性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SDN中网络演算理论、流量矩阵理论以及QoS保障的路由算法展开了深入研究,为SDN中流量矩阵的提取、网络演算理论的系统化提供了研究方法,并研究了SDN在WSNs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唐路[6](2017)在《软硬件协同的可扩展分组交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网络协议的出现以及网络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数据平面的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在不升级硬件的前提下扩展支持新协议和分组处理的操作。而现有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的数据平面主要基于AISC芯片或网络处理器实现分组处理,存在功能固化或编程困难的缺点,难以提供开放的功能扩展接口,无法满足设备功能扩展的需求。随着多核CPU和大容量FPGA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基于多核CPU加FPGA的分组处理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解决网络数据平面实现功能扩展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缺少软硬件协同的分组处理模型,CPU加FPGA处理平台技术难以进一步推广。本文对CPU与FPGA协同的分组处理模型及其实现关键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面向多核CPU加FPGA的异构处理平台,提出了一种支持功能扩展的软硬件紧耦合分组处理模型——ESA(Extensible Switching Architecture),给出了ESA中基本功能模块的实现模型,基于软硬件模块的流水线技术,软硬件模块间的信息交互方法,以及基于NMI(Next Module Index)表的流水线功能动态扩展方法,为CPU加FPGA的分组处理平台设计提供了指导。2、针对分组处理平台的特点,提出了FPGA与CPU之间高效的共享分组缓冲机制SDB(Self-Described Buffer),并基于该机制设计了SDB-DMA方法。SDB通过将分组数据及相关描述信息优化压缩、合并至连续存储中,可有效简化缓冲区管理操作,降低分组分配/回收开销。3、提出了基于ESA交换模型的可编程设备实现方法,通过将可编程设备的软硬件实现划分为平台相关部分和用户相关部分,为用户定制功能的开发定义了清晰的接口;提出了FPGA OS的概念,在屏蔽FPGA平台异构性的同时,为ESA硬件流水线开发提供了各种通用服务,简化了FPGA开发的复杂性。4、基于Intel CPU和Altera FPGA实现了ESA的原型平台——iRouter,在iRouter分组转发流水线上通过软硬件模块的扩展支持了LISP协议转发,假冒源地址分组识别以及精准网络测量等新功能,验证了ESA模型在软硬件协同处理和功能扩展方面的有效性。目前iRouter平台已经在北京、南京和长沙等多个研究机构部署应用,在支撑新型网络技术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蒙克[7](2012)在《云时代以太网变形记》文中提出9月7日、11日和14日,由计世传媒集团所属网络世界报社主办的“网络世界大会2012暨第十一届以太网世界大会”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举办。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以太兵法,网随‘云’动”。围绕着云时代以太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技术洞察和应用需求,网络业界国内外顶级专家、?

孟杰[8](2012)在《内蒙古集通铁路公司千兆主干信息网络建设》文中提出随着铁路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铁路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信息系统的应用已成为推动铁路运输快速前进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保障,构建安全、稳定和高效的信息网络,已成为铁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本文通过对目前铁路信息网络建设情况的分析,并对内蒙古集通铁路公司网络应用需求进行研究,提出了建设集通铁路千兆信息网络的可行性方案,同时在网络设计当中选择应用MSTP技术作为通信与信息网络设备间的接口,不仅有效解决一般意义上网络接口问题,而且有效减化了网络物理层结构,使千兆网络比采用传统光纤、电缆等方式更容易实现。此外,文章通过分析QoS技术的特点,提出了充分运用QoS技术实现千兆主干网络建设规划的设计理念及实现方法,并详细研究了QoS技术在内蒙古集通铁路公司千兆主干网络建设中实现过程和配置方法。QoS技术在内蒙古集通铁路千兆主干网络建设中的成功应用,有效地保障了集通铁路主干网络的安全运行,提升了网络资源利用率,这一技术的应用,是铁路信息网络建设当中对如何优化网络资源,提高网络使用效率的一次重要尝试。本文为其它铁路行业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参考。

本报记者 蒙克[9](2008)在《应用成就以太网帝国的光荣与梦想》文中提出作为一种草根技术,以太网诞生35年以来,在技术和应用的双重驱动下,以低成本和标准化的优势,不断蚕食着传统的电信市场,而今已对其形成围剿之势。展望未来,应用更将作为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成就以太网帝国的光荣与梦想。 ‖上篇‖技术在演进 某省国税局?

张群英,张承东[10](2005)在《演进无尽头》文中认为$T《网络世界》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金建中 IETF主席Brian E.Carpenter 华为3Com公司网络产品营销部总监 闫夏卿 HP ProCurve全球销售及运营经理Mark Thompson 思科公司产品市场部总经理 巩文坚

二、思科推动以太网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科推动以太网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时间敏感网络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间敏感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时间敏感网络国内外产业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时间敏感网络技术标准与测试方法研究
    2.1 时间敏感网络常用技术标准研究
        2.1.1 802.1Q虚拟桥接局域网
        2.1.2 802.1AS时间同步机制
        2.1.3 802.1Qcc时间敏感网络配置模型
        2.1.4 802.1Qbv门控调度
        2.1.5 802.1Qbu&802.3br帧抢占机制
    2.2 测试理论与方法研究
        2.2.1 常规测试方法
        2.2.2 协议测试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间敏感网络测试系统设计
    3.1 时间敏感网络测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1 测试需求分析
        3.1.2 总体架构设计
    3.2 时间敏感网络测试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3.2.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2.2 测试系统功能设计
    3.3 一种面向时间敏感网络的测试方法
        3.3.1 总体设计方案
        3.3.2 测试用例执行流程设计
    3.4 关键测试用例设计
        3.4.1 流转换功能测试用例
        3.4.2 时间敏感网络功能测试用例
        3.4.3 时间敏感网络性能测试用例
        3.4.4 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测试用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方案验证与测试分析
    4.1 测试系统验证方案
        4.1.1 测试系统搭建
        4.1.2 硬件平台
        4.1.3 软件平台
        4.1.4 测试平台基础功能配置
    4.2 时间敏感网络测试与验证
        4.2.1 流转换功能测试
        4.2.2 时间敏感网络功能测试
        4.2.3 时间敏感网络性能测试
        4.2.4 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测试
    4.3 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2)基于PoE技术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PoE照明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智能照明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1.3.2 调光方式
        1.3.3 智能照明算法
        1.3.4 阵列型LED灯具光照均匀性研究
        1.3.5 可见光通信技术
    1.4 论文内容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2.1 基于PoE的 LED照明物联网系统概述
    2.2 PoE技术相关标准与供电方式及过程
        2.2.1 .PoE技术相关标准
        2.2.2 .PoE供电方式
        2.2.3 .PoE供电工作过程
    2.3 需求分析
        2.3.1 系统业务需求
        2.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2.4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5 系统的其他相关技术
        2.5.1 单片机技术
        2.5.2 智能照明通信技术
        2.5.3 TCP/IP协议
    2.6 小结
第3章 智能照明系统室内照度预测仿真
    3.1 CIE标准一般天空的抽象及参数计算
    3.2 支持向量回归机的预测算法
    3.3 由室外光照度对室内照度进行预测
        3.3.1 预测模型的建立
        3.3.2 数据预处理及SVM预测
        3.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4 由已知房间光照度预测未知房间光照度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PoE的 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4.2 系统器件选型
        4.2.1 PoE交换机选型
        4.2.2 照明光源选择
        4.2.3 传感器模块选型
        4.2.4 PD分离器选型
        4.2.5 阵列型LED灯具控制模块芯片选型
    4.3 PD端阵列型LED灯具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4.3.1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4.3.2 PD电源转换模块周围电路设计
        4.3.3 STM32 芯片周围电路设计
        4.3.4 以太网通讯模块周围电路设计
        4.3.5 PWM调光芯片周围电路设计
        4.3.6 LED灯具电路设计
        4.3.7 PCB板设计
    4.4 小结
第5章 控制策略设计、通信实现和系统测试
    5.1 智能照明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5.1.1 照明控制器对LED阵列灯具的控制策略
        5.1.2 办公照明的控制策略
    5.2 通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2.1 设备层通信软件
        5.2.2 服务层通信软件
    5.3 系统测试
    5.4 小结
第6章 上位机软件开发
    6.1 上位机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6.2 软件方案设计
    6.3 开发环境
    6.4 开发工具
    6.5 数据库的设计
        6.5.1 数据库连接
        6.5.2 E-R模型设计
        6.5.3 数据结构设计
    6.6 Web客户端页面显示及使用方法
        6.6.1 用户信息管理
        6.6.2 建筑信息管理
        6.6.3 智能照明控制调节
    6.7 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慧环保物联网研究现状
        1.2.2 边缘计算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智慧环保物联网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
    2.1 物联网边缘计算架构研究
        2.1.1 边缘计算参考架构
        2.1.2 边缘计算实践应用架构
    2.2 物联网边缘计算核心技术研究
        2.2.1 雾计算
        2.2.2 MEC
        2.2.3 Cloudlet
        2.2.4 边缘计算
        2.2.5 边缘计算核心技术辨析
    2.3 智慧环保物联网总体架构研究
        2.3.1 感知层
        2.3.2 传输层
        2.3.3 管理层
        2.3.4 服务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体系结构
    3.1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体系结构总体设计
    3.2 边缘智能网关固件体系结构设计
        3.2.1 硬件层设计
        3.2.2 驱动层设计
        3.2.3 操作系统层设计
    3.3 边缘智能网关应用体系结构设计
        3.3.1 应用支持层设计
        3.3.2 应用层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设计
    4.1 硬件系统概述
    4.2 硬件系统总体架构
    4.3 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模块选型
        4.3.1 处理器模块
        4.3.2 存储模块
        4.3.3 网络通信模块
        4.3.4 接口模块
        4.3.5 GPS模块
        4.3.6 传感器模块
        4.3.7 RTC时钟模块
    4.4 基于FPGA的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设计
        4.4.1 FPGA系统构建
        4.4.2 PS端资源配置
        4.4.3 PL端接口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设计
    5.1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概述
    5.2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5.2.1 软件系统BSP总体架构
        5.2.2 软件系统应用程序总体架构
    5.3 边缘智能网关系统BSP设计
        5.3.1 PetaLinux工程配置
        5.3.2 BSP应用实现
    5.4 边缘智能网关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5.4.1 应用系统功能设计
        5.4.2 系统配置文件
        5.4.3 主控模块设计
        5.4.4 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5.4.5 环保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5.4.6 网络接入模块设计
        5.4.7 平台通讯模块设计
        5.4.8 日志及数据记录模块设计
        5.4.9 远程更新模块设计
        5.4.10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边缘智能网关系统评测
    6.1 测试环境搭建
    6.2 边缘智能网关硬件系统测试
        6.2.1 电源模块测试
        6.2.2 存储模块测试
        6.2.3 传感器模块测试
        6.2.4 串行通讯接口测试
        6.2.5 网络通信模块测试
    6.3 边缘智能网关软件系统测试
        6.3.1 BSP测试
        6.3.2 应用系统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性能SDN数据面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软件定义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1.2.1 软件定义网络的起源
        1.2.2 软件定义网络的发展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高性能SDN数据面研究的必要性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贡献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件定义网络研究进展
    2.1 SDN数据平面关键技术
        2.1.1 Open Flow流表与协议标准的演进
        2.1.2 数据面可编程技术
        2.1.3 高性能SDN交换机的设计与实现
    2.2 SDN控制平面关键技术
        2.2.1 SDN控制器设计
        2.2.2 SDN编程语言与接口
    2.3 SDN应用研究
        2.3.1 流量工程
        2.3.2 网络管理与测量
        2.3.3 虚拟化
        2.3.4 网络安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DN高效转发流表相关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SDN多级流表构建算法
        3.2.1 相关工作
        3.2.2 Open Flow流表的符号描述
        3.2.3 两步式多级流表构建算法
        3.2.4 性能仿真
    3.3 支持任意字段匹配的高速分组分类算法
        3.3.1 相关工作
        3.3.2 支持范围匹配的高速分组分类算法:RSBV
        3.3.3 RSBV算法的FPGA实现
        3.3.4 支持任意字段的高速分组分类算法:AFBV
        3.3.5 性能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DN数据面高性能队列管理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共享缓存交换的共享-保障分区策略
        4.2.1 问题描述与相关工作
        4.2.2 系统模型
        4.2.3 理论分析
        4.2.4 数值分析
        4.2.5 仿真结果
        4.2.6 FPGA实现与实验验证
    4.3 面向多优先级队列的Qo S优化方法
        4.3.1 问题描述
        4.3.2 系统模型与分析
        4.3.3 基于优先级门限反压的Qo S优化方法
        4.3.4 仿真结果
        4.3.5 案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大容量分组缓存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系统设计
        5.3.1 基于并行HSD的分组缓存架构
        5.3.2 DMA-HT缓存管理算法
    5.4 性能分析
        5.4.1 系统模型
        5.4.2 丢包率
        5.4.3 平均时延
        5.4.4 DRAM带宽利用率
    5.5 数值分析
        5.5.1 数值结果
        5.5.2 性能对比
    5.6 仿真与验证
        5.6.1 软件仿真
        5.6.2 FPGA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内容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服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软件定义网络简介
        1.1.1 软件定义网络模型
        1.1.2 数据层
        1.1.3 控制层
        1.1.4 南向接口协议
    1.2 软件定义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标准化进程
        1.2.4 SDN商业化产品现状
        1.2.5 SDN中流量工程研究
        1.2.6 SDN中流量工程的优势
    1.3 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分析模型
    2.1 引言
    2.2 网络演算
        2.2.1 到达曲线和服务曲线
        2.2.2 网络演算基本推演定理
    2.3 SDN中网络演算模型
        2.3.1 Openflow交换机网络演算分析模型
        2.3.2 SDN中的交换冲突
        2.3.3 SDN中聚合冲突
        2.3.4 SDN中面向单数据流的串联分析
    2.4 基于网络演算的SDN队列规则研究
        2.4.1 排队论理论及其缺陷
        2.4.2 排队论和网络演算的对比分析
        2.4.3 网络演算流聚合调度
        2.4.4 基于FIFO调度机制和丢尾策略的网络演算模型
        2.4.5 随机公平排队队列规则分析模型
        2.4.6 基于分层口令桶HTB的队列规则分析模型
    2.5 小结
第三章 软件定义网络流量矩阵和服务矩阵
    3.1 引言
    3.2 SDN流量矩阵获取机制
        3.2.1 SDN中流量矩阵
        3.2.2 SDN核心链路中流量数据的响应式获取
        3.2.3 SDN中聚合链路的流量评估和流量矩阵的建立
        3.2.4 响应式流量矩阵提取算法性能分析
    3.3 流量矩阵的时域空域特性及提取
        3.3.1 流量矩阵的时域特性
        3.3.2 时域粗粒度流量矩阵的提取
    3.4 基于矩阵的网络演算分析模型
        3.4.1 服务向量
        3.4.2 剩余服务矩阵和路由矩阵
        3.4.3 延迟向量和积压向量
    3.5 一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定义网络QoS保障的路由
    4.1 引言
    4.2 网络仿真系统
        4.2.1 仿真平台构成
        4.2.2 SDN控制器的网络发现和网络监控
    4.3 软件定义网络路由研究
        4.3.1 SDN网络路由原理
        4.3.2 带宽资源管理
        4.3.3 一致性控制与资源锁
        4.3.4 路由算法仿真
    4.4 基于网络演算的QoS路由
        4.4.1 路由算法和仿真
    4.5 基于服务矩阵的路由优化
        4.5.1 BE数据流路由
        4.5.2 带宽服务质量保障
        4.5.3 延时服务质量保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
    5.1 引言
    5.2 增强型WSNs按需平面距离向量路由协议
        5.2.1 AODV++路由算法实现
        5.2.2 仿真结果和分析
    5.3 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路由研究
        5.3.1 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
        5.3.2 一种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均衡路由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课题总结
    6.2 研究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软硬件协同的可扩展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网络设备能力的扩展需求
        1.1.1 性能扩展
        1.1.2 功能扩展
    1.2 转发交换实现技术
        1.2.1 多样化的转发交换器件
        1.2.2 基于CPU和 FPGA的异构交换技术
    1.3 CPU与 FPGA协同处理的挑战
        1.3.1 紧耦合协同处理的挑战
        1.3.2 网络功能的快速定制和部署
        1.3.3 软硬件高效通信
        1.3.4 简化FPGA编程复杂性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分组交换技术相关研究
    2.1 固定的分组交换结构
        2.1.1 流水线组成
        2.1.2 多域匹配引擎
        2.1.3 流水线的功能扩展
    2.2 可编程分组交换结构
        2.2.1 同步数据流分组处理
        2.2.2 可重构匹配表RMT
        2.2.3 流水线的编程技术
    2.3 可扩展的分组交换结构
        2.3.1 有状态数据平面体系结构
        2.3.2 SPDA流水线
        2.3.3 基于SPDA的网络功能扩展
    2.4 简化FPGA分组交换实现复杂性的工作
        2.4.1 ClickNP技术
        2.4.2 SwitchBlade
        2.4.3 NetMagic
    2.5 小结
第三章 可扩展分组交换体系结构ESA
    3.1 ESA的设计思想
        3.1.1 现有可编程交换模型
        3.1.2 ESA模型及其特点
        3.1.3 ESA分组处理流程
    3.2 ESA模块
        3.2.1 模块的属性
        3.2.2 元数据
        3.2.3 模块的实现模型
    3.3 ESA的功能扩展方法
        3.3.1 可编程硬件流水线
        3.3.2 硬件流水线扩展
        3.3.3 软件模块扩展
        3.3.4 软硬件协同扩展
    3.4 小结
第四章 ESA的流水线技术
    4.1 ESA流水线原理
        4.1.1 分组处理流水线定义
        4.1.2 流水线扩展模式
    4.2 软硬件协同紧耦合流水线
        4.2.1 软硬协同流水线
        4.2.2 软硬件紧耦合流水线
    4.3 基于模块NMI表的流水线动态扩展技术
        4.3.1 基于NMI表的流水线扩展原理
        4.3.2 基于NMI表的流水线扩展的实现方法
    4.4 小结
第五章 支撑ESA实现的DMA技术
    5.1 ESA架构下DMA的设计需求
        5.1.1 分组交换平台的DMA特点
        5.1.2 传统DMA机制的不足
    5.2 SDB-DMA的设计思想
        5.2.1 自描述的缓冲区
        5.2.2 缓冲区链表
        5.2.3 分组接收发送流程
    5.3 SDB-DMA的实现
        5.3.1 分组接收发送的实现
        5.3.2 缓冲区管理的实现
    5.4 SDB-DMA的性能评测
        5.4.1 实验环境
        5.4.2 实验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ESA模型的原型系统实现
    6.1 iRouter简介
        6.1.1 iRouter系统组成
        6.1.2 iRouter的实现
    6.2 iRouter的硬件流水线
        6.2.1 UM的外部接口
        6.2.2 硬件流水线组成
        6.2.3 用户定义解析技术
    6.3 iRouter的软硬件交互的实现
        6.3.1 软硬件交互模型
        6.3.2 软硬件交互的实现
    6.4 小结
第七章 i Router的功能扩展与应用
    7.1 对新型协议——LISP的扩展支持
        7.1.1 LISP转发原理
        7.1.2 LISP XTR功能的实现
        7.1.3 LISP转发功能的应用
    7.2 对安全功能——假冒IP源地址识别的扩展支持
        7.2.1 假冒源IP地址识别原理
        7.2.2 假冒源IP地址识别的实现
        7.2.3 假冒源IP地址识别的应用
    7.3 对新型服务——精准测量服务的扩展支持
        7.3.1 精准测量服务的原理
        7.3.2 AMS的实现
        7.3.3 AMS的评估与应用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内蒙古集通铁路公司千兆主干信息网络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铁路行业信息网络系统现状
    1.2 集通铁路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现状
第二章 集通铁路网络建设需求分析
    2.1 网络带宽需求
    2.2 网络安全需求
    2.3 网络性能需求
第三章 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
    3.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1.1 拓扑结构选择
        3.1.2 特点与优势
    3.2 网络物理层设计与实现
        3.2.1 SDH及MSTP介绍
        3.2.2 网络物理层设计
        3.2.3 网络物理层实现
    3.3 网络核心层设计与实现
        3.3.1 网络核心层结构
        3.3.2 网络核心层设备性能要求
        3.3.3 网络设备品牌选择与性能比较
        3.3.4 评测总结
        3.3.5 网络核心层设备选择与评测
        3.3.6 网络核心层的实现
    3.4 网络接入层设计
        3.4.1 网络接入层功能
        3.4.2 网络接入层设计要求
        3.4.3 网络接入层设备选择与评测
        3.4.4 配置
        3.4.5 千兆位以太网
        3.4.6 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3.4.7 高级QoS
        3.4.8 管理
        3.4.9 特性与性能
第四章 网络安全管理
    4.1 网络监控管理
        4.1.1 网络管理基本概念
        4.1.2 网络管理功能
        4.1.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概述
    4.2 网络安全策略应用
第五章 QoS技术在集通铁路网络建设中的应用
    5.1 QoS概述
    5.2 QoS技术在网络建设中的应用
    5.3 通过QoS进行网络带宽管理
    5.4 通过QoS定义应用系统优先级,保证网络带宽预留
    5.5 QoS技术应用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四、思科推动以太网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时间敏感网络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D]. 王明存.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2]基于PoE技术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D]. 王娜.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3]面向智慧环保的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 张晓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4]高性能SDN数据面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郑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
  • [5]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服务质量研究[D]. 任双印.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软硬件协同的可扩展分组交换技术研究[D]. 唐路.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7]云时代以太网变形记[N]. 蒙克. 网络世界, 2012
  • [8]内蒙古集通铁路公司千兆主干信息网络建设[D]. 孟杰. 内蒙古大学, 2012(03)
  • [9]应用成就以太网帝国的光荣与梦想[N]. 本报记者 蒙克. 网络世界, 2008
  • [10]演进无尽头[N]. 张群英,张承东. 网络世界, 2005

标签:;  ;  ;  ;  ;  

思科推动以太网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