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橡胶在农林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发展效益——云南民营橡胶产业建设发展24年成就

民营橡胶在农林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发展效益——云南民营橡胶产业建设发展24年成就

一、民营橡胶在农林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发展效益——云南民营橡胶产业建设发展24年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高晨[1](2020)在《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缅泰老(中国、缅甸、泰国、老挝)四国领土间互相接壤,并以澜沧江—湄公河为联结纽带,四国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合作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中缅泰老四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中国作为天然橡胶第一消费国和进口国,天然橡胶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缅甸、泰国、老挝作为天然橡胶主产国,自身消费量低,多用于出口。因此,开展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的合作与发展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缅泰老天然橡胶的产业发展现状,从种植、生产、消费和贸易四个方面进行了客观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运用PEST分析法,对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分析,并指出产业合作的机遇;通过构建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贸易互补指标体系,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了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及替代品合成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性,发现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具有较为广阔的产业合作空间;通过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战略、供应商及支持产业、政府支持及机会激励等是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与发展的直接动因;通过三个案例的实证分析,展现了四国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设计了多样化、差异化的合作与发展路径,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1)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2)加强对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科学规划和指导;(3)积极构建中缅泰老天然橡胶空间产业链;(4)积极推动产业外部环境稳健发展;(5)积极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6)整合中方海外资源,增强合作与发展潜力。

孙静[2](2019)在《橡胶为媒—西双版纳勐满农场社会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农场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完成特殊任务而建立的,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单位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支援国家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界关于农场的研究有很多,大多集中在农场的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很少有关于农场社会融合的研究。本文从社会融合视角出发,以勐满农场五分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制度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关系网络层面三个维度来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农场融合到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的过程,以及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彼此关系的调适和变迁。勐满农场建立的目的是种植橡胶,同时建设和发展边疆。在农场建立的过程中,大量的橡胶移民进入当地社会,打破了当地的传统格局,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橡胶将农场与地方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农场与地方融合的过程中充当媒介,促进了农场与地方社会的融合。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农场与地方社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制度层面的融合主要是围绕着农场的领导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实现的。农场的领导体制变化表现为:由中央主管农垦的部门领导——国家农垦总局和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由地方人民政府领导,这直观的呈现了农场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反映了农场与地方的融合。在经济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一、农场通过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当地社会发展民营橡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二、农场职工与当地村民通过买卖橡胶,彼此建立经济联系,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体,在经济层面上实现了融合。社会网络层面主要体现在农场职工与当地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即从封闭的社会网络到以“认老庚”的方式拓展社会网络再到通婚。不过,农场在融合到当地社会的过程中,因为橡胶种植引发的一系列纠纷,造成了融合困境。自农场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农场和地方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变迁和调整中。两者之间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变得模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格局,共同组建当地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共生。

欧阳洁[3](2018)在《阿卡人橡胶种植的文化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双版纳橡胶经济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以阿卡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橡胶产业由于"管理粗放",一直难以实现科学化、集约化的发展目标。为何阿卡人橡胶种植难以从粗放转为集约?为何种植技术的应用推广如此艰难?本文在对阿卡村寨扎松板橡胶种植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阿卡特色的橡胶种植实践实际上是其文化逻辑建构的结果:阿卡人"管理粗放"实则是刀耕火种传统生计策略的运用,其背后是一套权衡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后的"整体理性"的逻辑。在现代化橡胶种植技术中,将收益最大化作为生产目的,使得生产与生活被割裂。而阿卡特色的橡胶种植通过搬演以往的惯习创造出"巡山""野炊"等新活动,实际上所要抗争和恢复的正是一种作为人性的橡胶生产:尽管需要通过橡胶生产获取财富,但生产目的却是成全阿卡人多方面生活的满足。

张志扬[4](2019)在《海南省橡胶园施肥服务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主要来源是巴西橡胶树。天然橡胶在海南省的种植面积超过850万亩,是全省热带农业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为了提高天然橡胶的产量,保障国家战略需求,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橡胶树科学施肥研究工作,制定了一套橡胶树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并取得了显着的增产效果。然而相关的施肥管理技术推广普及率并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科学技术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本研究对海南省的多个农场及民营胶园进行了施肥服务系统的需求调查与统计工作,分析用户需求,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橡胶树配方施肥相关技术成果,研发橡胶树施肥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橡胶树施肥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形成一套数据库管理、决策支持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海南省橡胶园施肥服务系统,实现橡胶园养分查询、施肥配方推荐以及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和产业政策推送等功能,并在海南6个农场进行了应用示范,取得了显着的增产增收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公开资料收集和农户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智能手机在海南普及程度较高,农户对于橡胶树施肥技术有着强烈的需求,建立海南省橡胶园施肥服务系统,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通过田间试验和橡胶园土壤和叶片样品检测分析,明确了海南橡胶园土壤养分范围和样品合理采集数量、橡胶园养分变异规律、橡胶树施肥效应特性,应用决策支持计划,结合橡胶树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技术,构建橡胶树施肥决策支持模型。(3)应用空间数据库技术,构建了橡胶园配方施肥数据库;综合应用GIS和决策支持技术,研发了橡胶园施肥决策支持系统。(4)将施肥服务系统和其他施肥服务信息有机结合集成,获得包含3个一级菜单的橡胶树施肥服务系统微信公众号,分别为:实时资讯、科技成果和服务中心,其中服务中心为本系统核心,包含配方查询、专家信息、在线交流和惠农政策4个二级菜单。(5)橡胶园施肥服务体系在龙江农场、阳江农场等6个国营和民营农场进行了示范应用,累计示范面积5617亩,增加产量3.64万吨,累计节本增效54.63万元,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曾祥俊[5](2016)在《与世界同步迈向产业化进程的蒲公英橡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蒲公英橡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联盟")第三次理事会议——暨中、俄、美蒲公英橡胶高端论坛在黑龙江省科学院召开。与"联盟"以往召开的理事会不同,本次会议邀请了俄罗斯和美国的同行做了有关蒲公英橡胶草国际最新研究开发进展的主旨发言,并由此促成了本次中、俄、美蒲公英橡胶高端论坛的胜利召开。由于美国在蒲公英橡胶产业化研究开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所有优质蒲公英橡胶草种质资源,因此,本次中、俄、美蒲公英橡胶高端论坛体现了蒲公英橡胶国际研究开发的先进水平。在中国蒲公英橡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领导和推动下,我国的蒲公英橡胶产业化开发做出了不错的研究成果,相信经过"联盟"大力推动及各成员单位的努力工作,我国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功实现蒲公英橡胶的产业化开发。

辛姝玉[6](2017)在《西双版纳农户林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林地是保障森林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是提高农村农民生计的主要来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有力保障。西双版纳是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但近年来由于林地利用的急剧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影响。本研究利用西双版纳过去50多年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以及417份实地调研的农户数据,重点研究了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分析西双版纳林地利用变化的历史和现状的特征,以及这种林地利用变化特征所带来的影响;(2)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研究西双版纳林地利用的管理成效及问题;(3)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采用描述统计、交叉分析的方法,对农户的林地利用行为、林地利用意愿、以及林地利用行为和意愿对保护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4)基于博弈论、土地市场政府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采用“评分法”、博弈论、结构方程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法、Tobit模型等方法,从多个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分析农户林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驱动机制,及实现林地利用正外部性的相应对策;(5)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西双版纳林地保护利用的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内容,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西双版纳林地利用变化主要呈现两大特征:首先,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林地面积的增加(有林地是西双版纳55年来增长最多的一个地类,增长率为99.96%),而有林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经济林的增长(全州五大林种结构中,经济林占比1/3),经济林面积的增加又主要来自于橡胶林的增长(橡胶林在经济林中占比近90%),但是,橡胶林被证实在为当地政府、农户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其次,林业用地面积整体呈现减少趋势,说明当前林地保护的迫切性。第二:西双版纳的林地发展模式已过渡到“生态优先”的发展阶段,林地管理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可造林地面积越来越少、橡胶林的单一种植、林地流转水平较低、林地征占政策效果有待加强、林地占补平衡未能很好实现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第三:(1)农户林地利用行为方面:农户林地资源配置结构单一化、市场化导向严重;农户的造林、抚育和管护投入大幅下降,1/4以上的农户林地投入为零,农户林地经营的积极性显着下降;限额采伐管理制度的加强使得农户的采伐行为大幅减少;大部分农户(88%)的林地经营模式为单户经营;即使在林地经营积极性(78%)降低的情况下,林地流转行为也很少;(2)农户林地利用意愿方面:69.4%的农户表示他们仍然愿意继续经营林地,但近60%的农户对环境友好型胶园的种植表示出消极态度;80%的农户还是愿意未来继续选择单户经营的模式;25.71%的农户表示如果价格合适,会选择把林地流转出去;(3)农户的林地利用行为和意识对林地保护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四:西双版纳林地利用变化驱动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其中,农户林地经营行为在林地利用变化中起着关键性的驱动作用。基于农户视角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林地经营行为驱动、林地经营态度驱动、林地经营意愿驱动、政策驱动和票赋驱动(户主禀赋驱动、农户家庭禀赋驱动、林地资源禀赋驱动);同时农户的林地利用变化还受到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直接驱动作用,以及社会经济视角的驱动因素的间接影响;在驱动机制方面,主要包括内生驱动机制和外生驱动机制,为了保证在这两大驱动机制的作用下,发挥林地利用的正外部性,本文提出了两种路径:加快环境友好型胶园的推广和市场发展,以及构建以“区域碳配额为主导”的林业碳汇市场。第五:最后,基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从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对《森林法》中森林的分类进行调整;建立林地保护利用协作管理机制,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加强二级林地流转市场管理,规范林地承包者的行为;加强林地利用激励政策,实现农户收入的多样化;加强林地用途管制政策,严格保护林地;扩大征地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加强对被征占地农户的后续保障。

莫国香[7](2016)在《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即为当地傣语“竜社勐”(部落祖先灵魂居住的神林)、“竜社曼”(氏族祖先灵魂居住的神林)等神山林的统称,它是在当地原始宗教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蕴含祖先神灵崇拜文化特质的原始森林,是傣族集农业崇拜、森林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诸多崇拜为一体的复合载体,即它是集傣族原始宗教神灵观念和农耕文化现实需要为一体的傣族神山林。由于“竜林”不仅承载着傣族传统社会稻作生产赖以生存的森林水源,也寄托着傣族人民对森林和祖先的依赖、敬畏与感恩以及对祖先权威与规矩的信仰,因此,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基于以保护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态环境和稻作农业生产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傣族“林-农”农业生态观以及基于祖先崇拜名义的以建立稳定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为目标的农业社会规矩和由此衍生的遵循祖规的傣族系列传统农业社会文化习俗。总之,它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最古老、原生型的傣族典型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既包括“竜林”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也包括以“竜林”信仰为基础而衍生的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就其性质上来说,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是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农业文化遗产。从起源上来看,尽管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具体产生的时间无法考证,但从当地傣族的起源及“竜林”地质、生态和神话传说等文史资料可以推断,该遗产应该发端于当地傣族原始农业社会初期,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它是一种远古的森林形态和文化遗存。由于西双版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以“竜林”为文化表征的森林水源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丰收的最主要保障,因此自然也是依靠水稻而生存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社会的根本依靠。所以,西双版纳傣族“竜林”的设立应该是出于强烈的稻作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考虑。加之,“竜林”祖先权威的规矩对农业社会的凝聚作用,因此,可以说,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是当地傣族借助祖先神灵的名义保护森林水源、建立农业社会生产秩序的生存智慧,是该地傣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为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而形成的独特的热带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和文化传统,这种生存模式和传统源于傣族崇拜森林的文化特质和农耕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并同祖先崇拜交汇融合在一起,成为依托森林、崇拜祖先、保护农业丰收的文化现象。作为傣族居住地的生存根源和文化寄托,“竜林”如同血脉一样将当地傣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并得以长久的传承和延续。特别是召片领政权时期,由于“竜林”文化对经济繁荣、政治统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历代召片领政权对其都十分重视。这一期间,傣族人口和村寨日益增多,“竜林”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分布的地域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等级也不断得到提升,它从最初的单纯民间祖先崇拜祭祀活动发展到召片领政权的重大政治统治手段。这段时期,不仅召片领及其地方官员必须亲自参加“竜林”的祭典活动,部分已故召片领以及佛门菩萨请进“竜林”加以祀奉褒扬,各级地方政权还设置了有关“竜林”文化事项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竜林”文化管理制度,使得“竜林”这一特殊森林所包含的价值不断扩大,成为不仅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上层统治者对于竜林思想及“竜林”文化的认同、推崇和褒扬,同时又浓缩地体现了“竜林”发展之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因此,西双版纳“竜林”文化在傣族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在当地傣族人民和政权机构的共同推崇和维护下,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还保护了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观和热带地区“林-农”农业生态传统,这种传统是具有农业的、生态的和社会文化的突出价值。特别是,这种传统对于当今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因此,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珍贵价值的历史遗存。然而,这种遗产的价值需要被社会和公众所认识和重视并使其从中受益,但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西双版纳现存的相当数量的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并不容乐观。本文将选题确定为“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史为鉴,以点带面,目的在于完善傣族“竜林”文化研究,唤起人们对西双版纳现存傣族“竜林”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重视和保护以及对森林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并试图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创新:第一,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竜林”在以水稻生产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二,挖掘遗产价值,建立“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并找出其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使“竜林”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传统与现实的维度上达到统一;第三,系统研究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历史与现实保护的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面临困境的根源,为人类如何有效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包括绪论、研究内容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内容主要为提出问题。在本章中,对于本论文选题的提出和确定进行了阐明,对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本论文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来源、基本结构和研究重点以及创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研究内容包括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以及“竜林”文化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后文的论述和发展提供依据。第二章从傣族聚居的生态环境系统、“竜林”生物多样性系统、水文化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农村聚落系统以及村民的宗教信仰系统六方面阐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构成。第三章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求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论述了 “竜林”文化的起源,揭示“竜林”文化起源有着深刻的农耕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渊源。同时从形成、发展、繁荣、衰落及恢复阶段论述了“竜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阶段性特点,揭示“竜林”文化历史变迁与稻作文化的兴衰存在内在关系。第四章通过对磨歇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考察和分析,发掘傣族“竜林”的水稻农耕文化根源。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磨歇村“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以及根据这些问题而创造的保护模式,为后面章节的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第五章从生态、科技、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六方面阐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并从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和社会文化方面论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第六章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欠佳以及“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相对缺乏三个方面考察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重点论述加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在本章中,首先对“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进行了思考,提出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应寻找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净土和热带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契合点,使得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传统和现实的统一的维度上达到更好的利用和保护,同时还提出了保护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当前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在此基础上,针对第六章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其在当代社会的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提出六种典型保护模式建议。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结语,是在前七章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的总结性论述,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所具有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对其保护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对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未来提出展望。

秦娇[8](2016)在《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天然橡胶产业包括种植、加工及废旧橡胶回收利用三个方面。天然橡胶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四大工业原料之一,其产量增长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将为国防安全提供保障。天然橡胶的重要性决定了其本应受到更多更全面的关注及保护。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学术界对天然橡胶的经济方面研究繁荣,而生态保护方面研究萧条。我国天然橡胶产业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保护现状堪忧。虽然不乏与天然橡胶产业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但难以形成体系。客观上存在着天然橡胶种植的专门性规定不完善、对毁林植胶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缺乏绿色补贴制度、加工企业环境准入标准贯彻执行不力、废水处理创新机制不完善、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空气污染处罚机制执行不力、废旧橡胶回收利用无法律规制、废旧橡胶利用赋税过重、废旧橡胶回收利用政府监管机制不力等问题。天然橡胶产业中的生态问题,呼吁建立和完善其相关的生态保护法律制度。文章从天然橡胶产业现时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其生态保护立法现状着手,深入分析总结出天然橡胶产业生态保护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天然橡胶生态保护制度的优秀成果,进而提出完善天然橡胶种植的专门性规定、完善毁林植胶行为处罚机制、建立天然橡胶绿色补贴机制、建立替代性资源研发应用制度、严格执行加工企业环境准入标准、建立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机制、完善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制定《废旧橡胶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完善废旧橡胶回收利用赋税制度和补贴制度、建立废旧橡胶研发循环利用机制等相关方面的建议。

王锋[9](2015)在《中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中国橡胶产业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橡胶产业的发展受到供需关系、季节变动、气候变化、政治政局情况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因素较大。橡胶产业不仅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采掘、交通、建筑、机械、电子等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原料,该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非常广阔,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在分析橡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橡胶产业与生态安全之间关系以及我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橡胶产业的国内环境、对外依存度、国际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和产业发展能力作出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橡胶产业安全的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山东省在我国橡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山东省橡胶产业安全的分析作为实证分析的重点,分析山东省橡胶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橡胶产业安全问题,是将理论知识与产业需求结合起来的一个应用型研究,因此在研究中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法、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分析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分析法、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分析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分析法等。本文的创新在于在梳理和分析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在现有的产业安全理论框架下对“橡胶产业安全”的含义进行界定;并在对橡胶产业安全评价中引入与橡胶产业密切相关且具有自身特点的相关指标;同时,本文构建了橡胶产业安全的分析框架。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既有助于丰富产业安全理论,解决产业安全理论体系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也有助于服务橡胶产业产业安全实践,为主管部门制定产业安全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张雨龙[10](2015)在《从边境理解国家:中、老、缅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的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为对象,以橡胶种植为切入点,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聚焦哈尼/阿卡人的日常生活,分析哈尼/阿卡人如何在国家的引导和帮助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如何主动利用各自国家提供的政策和自身的特点来应对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而理解边境、民族与国家及其关系。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的哈尼/阿卡人村寨的橡胶种植业是在国家力量、市场经济和民族认同三者的合力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橡胶树跨国界移动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政府将橡胶作为战略物资引入,并通过建立国营橡胶农场扩大发展,也有“屯垦戍边”的意义;第二阶段是中国政府鼓励和引导包括哈尼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种植橡胶发展民营经济:第三阶段是中国、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合作开展的“替代种植”项目将橡胶从中国西南地区推广到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地区。中国推动的边民橡胶种植及跨境橡胶种植的首要目的是兴边富民,其次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构良好的国际关系,维护利益边疆的利益和国家边疆安全。老挝和缅甸接受橡胶种植则主要是为了达到禁毒、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的目的。橡胶树的跨国界移动过程也伴随着橡胶种植者的流动,从而使橡胶移民成为该地区的一种现象。橡胶种植业的发展所产生的较大的经济效益,不仅留住了当地村民,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从而使该地区的农村避免了“空洞化”。老挝的山地民族在“替代种植”项目的引导下移居坝区种植橡胶。缅甸掸邦第四特区还凭借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吸引了一些中国移民迁入其境内种植橡胶。这些中国橡胶移民的“国民身份”和“民族身份”的选择与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事实上的“双重国籍”的问题都与缅甸的国家和地方社会之间的利益博弈有关。此外,这些橡胶种植者在各自国家边境地区的聚集,为该地区的橡胶种植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这不仅起到了“移民实边”的作用,而且还使边疆地区成为了繁荣发展的区域。中国橡胶移民对于缅甸第四特区的意义还在于他们成了“阿卡人”后为特区政府申请“勐拉阿卡人自治区”增加了筹码。对于中国而言,橡胶移民移居缅甸第四特区给边境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又因这些移民在第四特区的橡胶开发使这一地区与中国边境地区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得到了加强,从而使中国的利益边疆、文化边疆等得到拓展和加强。国家引导发展的橡胶种植业逐渐终结了该地区的哈尼/阿卡人社会传统的轮歇作业方式。国家政策的引导,加上作为固定资产的橡胶树附着的土地——橡胶地——的产权的明晰化和固定化,导致哈尼/阿卡人村寨土地村社公有制度瓦解。橡胶生产逐渐成为哈尼/阿卡人的主要生产活动和主要的经济来源,在经济收益远胜于从前的同时,橡胶生产结构的单一化使得高度依赖橡胶市场的村民们面临着更高的风险。橡胶种植所产生的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也是这一地区面临的新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持,而且也可能因这些问题的跨国界性的特点而影响到国家间的关系。在处理橡胶种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未能完全奏效,哈尼/阿卡人在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中积淀下来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的地方性知识在面对这一新问题时也基本处于无效的境况。尽管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必然也需要哈尼/阿卡人这些橡胶种植者在橡胶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探索,但由国家引入的橡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新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国家力量的参与以及国家间的合作。国家力量的渗入以及更为关键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哈尼/阿卡人传统社会的裂变。国家权力通过建立基层组织等方式渗透到村寨以及国家引导的新的生产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削弱了哈尼/阿卡人传统社会组织维系的基础,传统村寨组织逐渐式微。国家建立的村寨基层政治组织对村寨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国家的影响在通过经济方式来实现的时候才具有了根本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哈尼/阿卡人不断拓展社会交往范围并建立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试图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机会。经济利益促使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之间的交往比以往更频繁、更紧密,他们寻求建立新的跨国界的经济合作关系。经济联系的紧密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哈尼/阿卡人在文化层面上的民族认同,同时,经济利益和产权明晰又使得横亘在相互之间的国界线更加凸显进而增强了他们的国家认同。橡胶种植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导致传统文化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部分传统文化事项消失。同时,受国家倡导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展示的新路径的影响,哈尼/阿卡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因橡胶移民而导致的该地区民族分布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使各种新的矛盾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部分传统文化习俗的冲突也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文化调适是这一地区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哈尼/阿卡人在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既是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民族国家在民族地区推进国家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根据各自国家提供的政策路径和自身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这也是他们融入国家的地方性实践。多元化经济发展路径的寻找、进行村寨社会整合与社会结构的重构、为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文化调适等是三个国家中的哈尼/阿卡人正在实践的不同方式。从总体上看,三个国家的哈尼/阿卡人的最终目的是融入各自的国家,提高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寻求民族群体发展的更大的平台和更好的机会。橡胶种植导致了居住于三国边境地区的哈尼/阿卡人原本相对封闭的社会交往关系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共同的文化成为突破血缘纽带关系及村落社会结构限制的新的橡胶经济合作的基础。而国家作为秩序维护及村民利益保障者的作用也日趋明显。这两个因素最终导致了哈尼/阿卡人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和理解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看,哈尼/阿卡人对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和理解是分层次的:一是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合成为一个“哈尼/阿卡人”的民族文化共同体;二是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的文化也是各自国家多元文化的一元,哈尼/阿卡人是各自国家众多民族中的一员,即中国的哈尼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老挝阿卡人是老挝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缅甸阿卡人是缅甸民族共同体的一员。从国家共同体的角度看,正是在具体的橡胶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即国家在哈尼/阿卡人发展橡胶经济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提供政策、引导和帮助中,国家不再是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从而使哈尼/阿卡人对国家共同体的想象也得以拓展。与此相关联的还有,正是因为参与跨境合作种植橡胶、边境贸易等活动,哈尼/阿卡人对邻国的国家共同体的想象和理解也逐步清晰。无疑,大部分少数民族聚集的且产生于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边境地区,在国家化进程中成为了事实上的边缘或边疆。但这只应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边缘而不是社会意义上的边缘。边境地区无论在物理空间意义上是否边缘,都是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与包括所谓的中心在内的其他任何地方同等重要的一部分。国家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知更具体,理解更深入,更可能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维护边境地区稳定与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促进整个国家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也只有在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国家内的每一个民族理应承担的为国家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责任和义务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二、民营橡胶在农林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发展效益——云南民营橡胶产业建设发展24年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营橡胶在农林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发展效益——云南民营橡胶产业建设发展24年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应用价值
        一、选题意义
        二、应用价值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概念
        二、区域产业合作的相关概念
        三、橡胶及天然橡胶的相关分类
        四、橡胶及天然橡胶产业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二、绝对优势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四、新贸易理论
        五、人地关系协调论
        六、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第三章 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种植基本情况
        二、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生产情况
        三、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消费情况
        四、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贸易情况
    第二节 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条件与机遇
    第一节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条件
        一、政治环境因素
        二、经济环境因素
        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四、技术环境因素
    第二节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机遇分析
        一、在政治环境上的合作机遇
        二、在经济环境上的合作机遇
        三、在社会文化环境上的合作机遇
        四、在技术环境上的合作机遇
第五章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及动因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三、贸易互补指数(TCI指数)
    第二节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三、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指数
    第三节 中缅泰老合成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中缅泰老合成橡胶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中缅泰老合成橡胶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三、中缅泰老合成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指数
        四、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与合成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性综合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动因
        一、生产要素获取
        二、供需条件满足
        三、产业战略部署
        四、相关供应国家及产业链的支持
        五、政府的支持
        六、机会的激励
第六章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成效及问题
    第一节 天然橡胶产业合作案例概况
        一、云南农垦集团
        二、海南农垦集团
        三、广东农垦集团
        四、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成效
    第二节 天然橡胶产业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
        三、缺乏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
        四、面临双重纳税压力
        五、天然橡胶相关国际化人才匮乏及劳动力问题
第七章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与发展路径及政策性建议
    第一节 合作与发展的路径设计
    第二节 政策性建议
        一、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二、加强对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科学规划和指导
        三、积极构建中缅泰老天然橡胶空间产业链
        四、积极推动产业外部环境稳健发展
        五、积极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
        六、整合中方海外资源,增强合作与发展潜力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橡胶为媒—西双版纳勐满农场社会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1、关于社会融合的研究
        2、关于单位制与农场的研究
        3、文献述评
    (三) 研究设计
        1、研究框架与思路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二、制度层面的融合:从单位制到属地化
    (—) 单位化农场
        1、勐满农场的任务——橡胶种植
        2、农场办社会
        3、国家对农场的管理
    (二) 场带群——农场对地方的帮扶
        1、开展民族工作,巩固边防
        2、支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3、场群文明共建
    (三) 从理顺关系到属地化管理
        1、理顺领导体制与自主权获得
        2、属地化管理
三、经济层面的融合:经济往来与土地流转
    (一) 从无到有——作为国家战略物资的橡胶种植
    (二) 从国有到民营——民间橡胶种植的兴起
    (三) “公胶”与“私胶”——农场改革背景下的地方土地流转
四、社会关系网络层面的融合:社会互动与网络建构
    (—) 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 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认老庚
    (三) 通婚
五、融合中的困境
    (一) 生计模式冲突——以防牛工程为例
    (二) 利益激化——以偷胶事件为例
    (三) 土地纠纷
六、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海南省橡胶园施肥服务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引言
    2.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2.1 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2.2 农业信息化在国内外的发展
        2.2.1 国外农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2.2.2 国内农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3.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国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进展
        3.2 国内关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应用
    4.移动互联网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4.1 基于移动网络的农业电子商务研究
        4.2 基于Android系统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
    5.橡胶树信息化施肥管理研究现状
    6.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7.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7.1 研究内容
        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下的海南省橡胶园施肥服务系统的构建
    1.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1.1 现状调查
        1.2 调查结果
        1.2.1 调查背景
        1.2.2 种植面积及胶园施肥现状
        1.2.3 智能手机使用及施肥技术需求现状
        1.2.4 橡胶园施肥服务系统需求情况
        1.3 调查结果讨论
    2.施肥系统数据库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述
        2.2 研究方法
    3.橡胶树施肥基础数据库构建
        3.1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3.2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3.3 基础数据库的构建
        3.4 橡胶树施肥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
        3.4.1 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3.4.2 基础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4.橡胶树施肥决策支持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橡胶树施肥决策模型基础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讨论
        4.2 橡胶园施肥模型的建立
        4.3 橡胶园施肥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4.3.1 橡胶园施肥决策支持系统功能设计
        4.3.2 橡胶园施肥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实现
    5.基于微信平台的海南省橡胶树施肥服务系统
        5.1 海南橡胶园施肥服务体系公众服务平台组织结构
        5.2 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框架
        5.3 微信公众平台内容
        5.3.1 实时资讯
        5.3.2 科技成果
        5.3.3 服务中心
        5.3.4 信息服务功能
        5.4 海南橡胶园施肥服务系统讨论
    6.小结
第三章 海南省胶园施肥橡胶树施肥服务系统的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 龙江农场推广示范
        1.1.1 研究区域概述
        1.1.2 属性数据库构建
        1.2 阳江农场推广示范
        1.2.1 研究区域概述
        1.2.2 属性数据库构建
        1.3 红明农场推广示范
        1.3.1 研究区域概述
        1.3.2 属性数据库构建
        1.4 新中农场推广示范
        1.4.1 研究区域概述
        1.4.2 属性数据库构建
        1.5 加来农场推广示范
        1.5.1 研究区域概述
        1.5.2 属性数据库构建
        1.6 番加农场推广示范
        1.6.1 研究区域概述
        1.6.2 属性数据库构建
        1.7 微信平台使用效果问卷调查(附问卷调查表)
        1.7.1 时间地点
        1.7.2 问卷调查
        1.8 统计数据所用软件介绍
    2.结果与分析
        2.1 龙江农场推广示范结果分析
        2.1.1 龙江农场胶园土壤的养分状况
        2.1.2 龙江农场橡胶树养分状况
        2.1.3 龙江农场橡胶树施肥意见
        2.1.4 龙江农场增产效果
        2.2 阳江农场推广示范结果分析
        2.2.1 阳江农场胶园土壤的养分状况
        2.2.2 阳江农场橡胶树养分状况
        2.2.3 阳江农场橡胶树施肥意见
        2.2.4 阳江农场增产效果
        2.3 红明农场推广示范结果分析
        2.3.1 红明农场胶园土壤的养分状况
        2.3.2 红明农场橡胶树养分状况
        2.3.3 红明农场橡胶树施肥意见
        2.3.4 红明农场增产效果
        2.4 新中农场推广示范结果分析
        2.4.1 新中农场胶园土壤的养分状况
        2.4.2 新中农场橡胶树养分状况
        2.4.3 新中农场橡胶树施肥意见
        2.4.4 新中农场增产效果
        2.5 加来农场推广示范结果分析
        2.5.1 加来农场胶园土壤的养分状况
        2.5.2 加来农场橡胶树养分状况
        2.5.3 加来农场橡胶树施肥意见
        2.5.4 加来农场增产效果
        2.6 番加农场推广示范结果分析
        2.6.1 番加农场胶园土壤的养分状况
        2.6.2 番加农场橡胶树养分状况
        2.6.3 番加农场橡胶树施肥意见
        2.6.4 番加农场增产效果
        2.7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施肥服务系统使用效果的调查与统计
        2.7.1 调查背景
        2.7.2 公众平台关注及使用情况
        2.7.3 使用公众平台后的效果
        2.7.4 使用公众平台的使用意愿
    3.讨论
        3.1 橡胶树施肥服务系统推广的经济效益
        3.2 橡胶树施肥服务系统推广潜在的社会效益
        3.2.1 橡胶树施肥服务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我国橡胶树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橡胶自给率,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3.2.2 橡胶树施肥服务系统的应用有利于边远山区农民增收,维护民族和谐
        3.2.3 橡胶树施肥服务系统的应用将加快我国热带地区农业信息化进程
        3.3 橡胶树施肥服务系统推广潜在的生态效益
        3.4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施肥服务系统使用情况和效果的调查与统计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6)西双版纳农户林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主要研究范畴
    2.2 概念界定
    2.3 理论基础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西双版纳林地利用变化特征
    3.1 西双版纳州概况
    3.2 林地利用面积变化特征
    3.3 林地利用形式变化特征
    3.4 林地利用质量变化特征
    3.5 林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
    3.6 林地利用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西双版纳林地利用管理成效及问题
    4.1 林地利用发展模式的变迁
    4.2 林地管理政策的演进
    4.3 林地利用管理成效
    4.4 林地管理面临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西双版纳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及意愿变化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样本统计描述及分析
    5.3 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变化分析
    5.4 农户林地利用态度变化分析
    5.5 农户林地利用意愿变化分析
    5.6 农户林地利用行为与意愿的交叉分析
    5.7 农户林地利用行为与保护意识的差异分析
    5.8 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对林地保护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6 西双版纳林地利用变化的农户行为决策机理分析
    6.1 农户林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6.2 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决策模式研究
    6.3 西双版纳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决策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西双版纳农户林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7.1 西双版纳林地利用变化驱动主体分析
    7.2 西双版纳林地利用变化驱动机理分析
    7.3 基于农户视角的林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7.4 基于社会经济视角的林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7.5 西双版纳农户林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模型的构建
    7.6 本章小结
8 西双版纳农户林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8.1 农户林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机理分析
    8.2 内生驱动机制
    8.3 外生驱动机制
    8.4 林地利用变化正外部性发挥的保障机制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概况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一、“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和保护对象的演进
        二、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内涵
        三、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
    第二节 “竜林”文化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水资源
        四、气候
        五、土壤
        六、植被
    第三节 “竜林”文化的社会背景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区沿革及现状
        二、人口及民族概况
        三、社会经济
        四、宗教文化
        五、农耕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构成
    第一节 傣族聚居的生态环境系统
        一、森林环境
        二、江河环境
        三、坝子环境
    第二节 “竜林”生物多样性系统
        一、植被类型的多样性
        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三节 水文化系统
        一、“竜林”文化与水文化的关系
        二、“竜林”文化体系中的水文化表现
    第四节 农业生产系统
        一、森林水源提供
        二、土壤肥力补充
        三、农林病虫害防控
        四、农田水土保持
    第五节 农村聚落系统
        一、竜林
        二、村寨
        三、稻田
        四、河谷
    第六节 村民宗教信仰系统
        一、原始宗教信仰
        二、小乘佛教信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的起源
        一、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求
        二、宗教信仰
    第二节 “竜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一、桑木底时代竜林文化的形成
        二、勐泐王时代竜林文化的发展
        三、召片领时期竜林文化的繁荣
        四、解放后至二十世纪末竜林文化的衰落
        五、二十一世纪初期竜林文化的恢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个案分析
    第一节 磨歇村概况及选点依据
        一、磨歇村概况
        二、选点依据
    第二节 磨歇“竜林”文化系统构成及其根源
        一、文化系统构成
        二、稻作文化根源
    第三节 磨歇“竜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一、磨歇村“竜林”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二、磨歇“竜林”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一、生态价值
        二、科技价值
        三、历史价值
        四、社会价值
        五、文化价值
        六、经济价值
    第二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作用
        一、生态环保方面作用
        二、农业生产方面作用
        三、社会文化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一、橡胶种植与“竜林”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二、城镇化及开发建设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三、稻田种植结构调整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第二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欠佳
        一、当地政府重视不足
        二、传统宗教信仰保护力量式微
        三、村民“竜林”文化观念淡化
        四、社会消费环境较差
    第三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相对缺乏
        一、研究相对缺乏
        二、投入相对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对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的思考
        一、寻找“竜林”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进行保护
        二、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当前“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尝试
        一、生态小区保护示范模式
        二、公益林生态建设保护模式
        三、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保护模式
        四、城市雨林公园建设保护模式
        五、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保护模式
        六、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模式
        七、多渠道宣传教育保护模式
    第三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建议
        一、促进“竜林”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营造“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加大“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力度
    第四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典型保护模式建议
        一、生态友好型胶园发展模式
        二、“竜林”文化遗产旅游和大健康产业保护模式
        三、碳汇交易保护模式
        四、防护林生态建设保护模式
        五、生态农业保护模式
        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生态问题及生态保护立法现状
    (一) 天然橡胶产业的生态问题
        1. 天然橡胶种植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2. 天然橡胶加工产生严重的废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3. 废旧橡胶回收产生黑色污染
    (二) 天然橡胶产业的生态保护立法现状
        1. 天然橡胶种植的生态保护立法现状
        2. 天然橡胶加工的生态保护立法现状
        3. 废旧橡胶回收利用的生态保护立法现状
二、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生态保护制度的主要问题
    (一) 天然橡胶种植生态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天然橡胶种植的专门性规定不完善
        2. 对毁林植胶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3. 种植布局不合理及其处罚机制不力
        4. 缺乏绿色补贴制度
        5. 先进的割胶制度推广不力
    (二) 天然橡胶加工生态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加工企业环境准入标准贯彻执行不力
        2. 废水处理执行机制不力
        3. 废水处理创新机制不完善
        4. 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
        5. 空气污染处罚机制执行不力
    (三) 废旧橡胶回收利用生态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废旧橡胶回收利用无专门法律规制
        2. 废旧橡胶利用赋税过重
        3. 缺乏鼓励废旧橡胶循环利用制度
        4. 废旧橡胶利用政府监管机制不力
三、国外天然橡胶产业生态保护制度及其启示
    (一) 国外天然橡胶种植生态保护制度
    (二) 国外天然橡胶加工生态保护制度
    (三) 国外废旧橡胶回收利用生态保护制度
    (四) 对中国天然橡产业生态保护的启示
        1. 建立先进技术和替代资源研发机制
        2. 实行先进的低频割胶制度和间作制度
        3. 对排污企业实施严格的法律责任
        4. 建立和完善废旧橡胶回收利用补贴制度及赋税制度
        5. 颁布废旧橡胶回收利用专门法律法规
四、完善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生态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 天然橡胶种植生态保护制度的完善
        1. 完善天然橡胶种植的专门性规定
        2. 完善毁林植胶行为处罚机制
        3. 完善种植布局及其处罚机制
        4. 建立天然橡胶绿色补贴机制
        5. 实行天然橡胶间作制度
        6. 建立替代性资源研发应用制度
        7. 建立天然橡胶种植区生态监测制度
        8. 推广高产高效的割胶制度
        9. 建立鼓励企业发展海外橡胶种植基地的机制
    (二) 天然橡胶加工生态保护制度的完善
        1. 严格执行加工企业环境准入标准
        2. 完善废水处理执行机制
        3. 完善废水处理创新机制
        4. 建立废水循环利用制度
        5. 完善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6. 完善空气污染处罚执行机制
    (三) 废旧橡胶回收利用生态保护制度的完善
        1. 制定《废旧橡胶回收利用管理条例》
        2. 建立健全废旧橡胶回收利用赋税制度和补贴制度
        3. 建立废旧橡胶循环利用研发制度
        4. 完善废旧橡胶回收利用政府指导和监管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9)中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橡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1.2 橡胶产业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1.1.3 我国橡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橡胶的分类
        2.1.2 橡胶的用途
        2.1.3 橡胶产业的定义
        2.1.4 橡胶产业的构成
        2.1.5 橡胶产业的特点
        2.1.6 我国橡胶产业研究
        2.1.7 国外橡胶产业研究
    2.2 国内外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3 国内外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3.1 世界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世界橡胶产业分布格局
        3.1.2 世界橡胶主产国的产业政策及现状
        3.1.3 世界橡胶的进出口分析
        3.1.4 国外橡胶产业安全保障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3.2 我国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3.2.1 我国橡胶产业现状
        3.2.2 我国橡胶产业的政策环境
        3.2.3 我国橡胶产业的金融环境
        3.2.4 我国橡胶产业的生产要素环境
        3.2.5 我国橡胶制品产业及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
        3.2.6 我国橡胶产业的供需条件分析
    3.3 我国橡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3.1 境问题
        3.3.2 资源问题
        3.3.3 灾害问题
        3.3.4 创新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橡胶产业安全评价
    4.1 我国橡胶产业国内环境评价
        4.1.1 我国橡胶产业资本效率
        4.1.2 我国橡胶产业资本成本
        4.1.3 我国橡胶产业境内需求增长率
    4.2 我国橡胶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4.2.1 我国橡胶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
        4.2.2 我国橡胶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
    4.3 我国橡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4.3.1 我国橡胶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
        4.3.2 我国橡胶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
        4.3.3 我国橡胶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4.3.4 我国橡胶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
        4.3.5 我国橡胶产业价格比
        4.3.6 我国橡胶产业集中度
    4.4 我国橡胶产业控制力评价
        4.4.1 我国橡胶产业外资市场控制率
        4.4.2 我国橡胶产业外资品牌和股权控制率
        4.4.3 我国橡胶产业外资经营决策权控制率
    4.5 我国橡胶产业发展能力评价
        4.5.1 我国橡胶产业资本积累能力
        4.5.2 我国橡胶产业吸收就业能力
        4.5.3 我国橡胶产业市场竞争能力
    4.6 橡胶产业安全趋势分析
        4.6.1 行业前景向好但压力依然存在
        4.6.2 大力提高国内橡胶产量
        4.6.3 提高国内资本对橡胶产业的控制力
    4.7 本章小结
5 山东省橡胶产业安全研究实证分析
    5.1 山东省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5.1.1 山东橡胶产业发展历史
        5.1.2 东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5.2 山东省橡胶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5.2.1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高
        5.2.2 自主创新能力差,多数企业技术落后
        5.2.3 国外技术和法律法规壁垒提高,贸易摩擦加剧
        5.2.4 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峻
        5.2.5 企业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差
        5.2.6 受汽车行业影响,轮胎产业增长放缓
    5.3 山东省橡胶产业的发展对策
        5.3.1 开拓创新,优化结构
        5.3.2 提高产品质量,争创知名品牌
        5.3.3 搞好节能减排,进行清洁生产
        5.3.4 到国外办厂,走跨国公司之路
        5.3.5 加快联合,壮大规模
        5.3.6 采取措施,消除涨价因素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从边境理解国家:中、老、缅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一) 关于国家与民族—国家的研究
        (二) 关于边境、边疆与中心—边缘的研究
        (三) 作物、资本与权力
        (四) 关于老挝和缅甸“替代种植”项目的研究
        (五) 关于中老缅边境地区橡胶种植的研究
        (六) 关于哈尼/阿卡人橡胶种植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四、田野点概述
        (一) 中国哈尼族村寨
        (二) 老挝阿卡人村寨
        (三) 缅甸阿卡人村寨
    五、中心论点
第一章 橡胶跨国界移动的历程
    第一节 从南美洲到中国西南
        一、国家主导引进橡胶:突破西方经济封锁
        二、建立国营橡胶农场:发展生产巩固国防
        三、鼓励农民种植橡胶:发展地方民族经济
    第二节 从中国西南到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一、中国、老挝和缅甸开展“替代种植”的政策及历程
        二、中国、老挝和缅甸实施“替代种植”的成效
        三、橡胶在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的扩张
    第三节 从中国哈尼族村寨到老挝缅甸阿卡人村寨
        一、中国哈尼族移民到缅甸种植橡胶
        二、中国国防村与老挝坝枯村的合作种植
        三、老挝和缅甸阿卡人在政府引导下种植橡胶
第二章 国家边地与橡胶种植者的聚集
    第一节 橡胶种植者的流动与聚集概况
        一、中国边境村寨的人口增长
        二、老挝山地民族移居坝区
        三、缅甸的橡胶移民
    第二节 国家和地方利益博弈中的移民身份
        一、“国民身份”的选择与变化
        二、“民族身份”的选择与变化
        三、“双重国籍”的产生与问题
    第三节 橡胶种植者聚集边境的意义
        一、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二、移民实边与繁荣边疆
        三、为民族区域自治增加砝码
第三章 国家引导的生产方式转变
    第一节 新作物的引入与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
        一、橡胶种植替代农作物种植
        二、土地使用权的明晰化
        三、土地的出租与转让
    第二节 生产节律的变化
        一、中国哈尼族村寨的生产节律
        二、老挝阿卡人村寨的生产节律
        三、缅甸阿卡人村寨的生产节律
    第三节 市场依赖的固化
        一、橡胶经济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二、家庭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的转变
        三、市场风险的凸显
第四章 国家政策与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 橡胶扩张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化
        一、森林面积锐减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
        三、水资源减少
        四、土壤肥力下降
    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的生态保护实践
        一、国家与地方政府应对生态问题的策略
        二、哈尼/阿卡人对生态问题的态度与实践
        三、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与困境
    第三节 生态危机的后果
        一、影响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加速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三、影响国家间政治关系
第五章 国家力量与传统社会的裂变
    第一节 社会组织及其权力的分化
        一、传统村社组织的式微
        二、基层政治组织的“无为”
        三、“意见领袖”的出现
    第二节 社会交往的拓展
        一、村寨内部村民间的日常交往
        二、哈尼/阿卡人内部交往的加深
        三、哈尼/阿卡人与外界交往的拓展
    第三节 社会关系的变化
        一、村寨内部关系的变化
        二、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关系的变化
        三、哈尼/阿卡人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变化
第六章 国家在场与文化变迁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式微
        一、橡胶生产与传统节日
        二、胶地产权与婚姻制度
        三、橡胶种植与葬礼禁忌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时尚、混搭、实用
        二、食:习惯、健康、丰富
        三、住:宽敞明亮布局合理
        四、行:国家修路村民买车
    第三节 多元文化的冲突
        一、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冲突
        二、民族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冲突
        三、民族文化与外来移民文化的冲突
第七章 融入国家的地方性实践
    第一节 多元化的经济发展
        一、种植多种经济作物
        二、寻找其他生计方式
        三、开展多方经济合作
    第二节 社会重构与社会整合
        一、村寨与国家合力重构“传统权威”
        二、村寨整体性的强化
        三、村寨与国家力量的整合
    第三节 文化调适与文明进程
        一、国家法律与传统陈规陋习
        二、国家出场与民族文化展示
        三、文化交流与学校教育
    第四节 国民的权力与身份诉求
        一、中国:增强村民自治意识
        二、老挝:诉求族群平等身份
        三、缅甸:寻求民族区域自治
    第五节 认知与实践:边境、民族与国家
        一、共同体的想象:对民族与国家认知的拓展
        二、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建构
        三、边缘与中心关系的理解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民营橡胶在农林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发展效益——云南民营橡胶产业建设发展24年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与发展研究[D]. 高晨.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橡胶为媒—西双版纳勐满农场社会融合研究[D]. 孙静. 云南大学, 2019(03)
  • [3]阿卡人橡胶种植的文化实践[J]. 欧阳洁. 开放时代, 2018(01)
  • [4]海南省橡胶园施肥服务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 张志扬. 海南大学, 2019(12)
  • [5]与世界同步迈向产业化进程的蒲公英橡胶[J]. 曾祥俊. 黑龙江科学, 2016(22)
  • [6]西双版纳农户林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 辛姝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莫国香.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 [8]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秦娇. 海南大学, 2016(01)
  • [9]中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D]. 王锋.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10]从边境理解国家:中、老、缅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的人类学研究[D]. 张雨龙. 云南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民营橡胶在农林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发展效益——云南民营橡胶产业建设发展24年成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