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发布农产品“农药残留”标准

湖南发布农产品“农药残留”标准

一、湖南出台农产品“农残”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明,贾来,黄彦,刘畅,谢罗马,夏宇[1](2021)在《长沙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探析》文中指出从长沙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入手,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探讨分析,提出建立完善五大体系、牢牢把握五个环节、全面提升五大能力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长沙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确保市民消费安全。

仇相玮[2](2020)在《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药施用大国,开展农药减量行动,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户是施用农药的直接行为决策主体,研究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是控制并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关键。农户减施农药而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路径有三种:一是采纳高效施药技术提高化学农药利用率;二是采纳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三是种植“节药型”农作物品种以替代高用药作物品种。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栖霞、蓬莱、海阳、蒙阴和沂源等地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探索分析了“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农户减施农药激励政策”等问题,以期激励农户减施农药,为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提供政策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考察了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得出结论:宏观上,在一系列农药减量增效政策引导下,2015年后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均略微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农药安全施用上限,农药施用存在地区差异,华中、华北和东南地区是农药施用最大的三个地区;微观上,对山东省内苹果种植户的调研结果表明,多数农户能够认识到农药过量施用的现状及危害,尤其重视对其自身健康的危害,并表示愿意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减施农药;农户认为减施农药主要从产量、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三个方面影响苹果生产;虽然有83.18%的样本农户表示至少采纳过一种节药型技术,但绝大多数农户主要采纳了科学施药方法和农药助剂技术,对节药效果更显着的高效施药机械、精准施药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率仅为26.47%;技术采纳方式以自行购置设备为主,政府补贴也促使一定比例的农户采纳了节药型技术;异质性农户的减施农药行为存在差异,规模种植户比传统小农户更愿意减施农药。农户选用不同技术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产生了显着的减药增收效应。按照技术属性差异,将高效施药技术分为科学施药方法、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四类,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采纳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劳动力禀赋、与邻里交流程度和文化水平是影响农户采纳二次稀释技术的关键因素;年龄、与邻里交流程度是影响农户采纳农药助剂的关键因素;资金状况、种植面积、地块集中度、参与技术培训以及政策支持是影响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机械的关键因素;年龄、文化程度、风险偏好、种植面积和地块集中度对农户采纳精准施药技术有显着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能够从提升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其它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改变农业产出三个方面达到理想的减药增收效果,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节药效果非常显着,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同时由于节劳、节药、节水效果显着,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增收效应也十分显着。基于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复杂、预期风险高和投资成本大的技术特性,考察了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意愿、持续采纳行为和减药增收效应。运用SEM模型分析了风险感知和技术认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显着影响,且风险感知的作用程度大于技术认知,技术认知显着负向影响风险感知,表明技术认知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抑制作用;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政府支持和采纳效果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贴政策、销售支持、感知有用性和生态效果对农户持续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可从要素替代、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节药效果显着,但受苹果价格波动、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和农户采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未能产生显着的增收效果,这也造成了部分农户选择弃用该技术。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差距较大,导致部分作物单位面积需药量明显高于其它作物,据此,本文将农作物划分为高用药作物、中用药作物和低用药作物三类。如果能够增加“节药型”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便可达到降低农作物整体加权平均用药量的目的。利用2006-2016年农药施用量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关数据,运用因素分解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系统测算了“节药型”农作物在种植结构中的占比变化及其对农药施用量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呈现出高用药作物占比明显增加,“节药型”作物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西南、华中和东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及大部分地区的农药施用量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50.10%,在部分年份甚至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可见,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增加高用药作物种植比重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应对此予以矫正。基于前文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应结合节药型技术特性和异质性农户偏好进行优化,包括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节药型”农作物品种采用激励和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激励。

叶学敏[3](2020)在《新型QuEChERS方法在果蔬农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QuEChERS法是一种适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简单直接的样品制备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回收率高、消耗溶剂少等优点,是一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然而,影响该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基质净化不完全导致该技术与气质联用时基质效应明显;且该方法的提取剂乙腈为有机溶剂,对操作人员仍具有一定的毒性。本论文分别将具有“绿色化学”特点的氮掺杂石墨化碳(双氰胺工业废渣回收利用产物)和天然低共熔溶剂用作QuEChERS方法中的吸附剂和提取剂,建立了果蔬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的绿色新型QuEChERS-GC-MS/MS分析方法。此外,在气质分析中,果蔬基质对农药的基质增强效应会严重影响定量的准确性,因此,本文对QuEChERS过程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基质效应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采用双氰胺废渣为原料,经高温煅烧及酸洗制备了氮掺杂石墨化碳,并利用EDS、XRD和氮气吸附仪对其元素组成、物相和吸附性能进行表征。然后将制备的氮掺杂石墨化碳用作QuEChERS方法的新型吸附剂,通过优化萃取和净化步骤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萃取溶剂种类、缓冲盐种类、吸附剂的种类和用量,建立了基于氮掺杂石墨化碳吸附剂的番茄中27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的QuEChERS-GC-MS/MS方法。与传统的QuEChERS方法相比,该方法回收率更高、基质效应更低。此外,由于采用的氮掺杂石墨化碳吸附剂来源于双氰胺工业废渣,该方法又兼具环境友好和成本低廉的优点,使得该方法在果蔬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分析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采用直接加热法制备了12种疏水性天然低共熔溶剂,并利用NMR、FT-IR和TG对其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通过考察低共熔溶剂的种类、组分摩尔比和浓度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气质响应信号的影响,筛选出以乳酸、癸酸为氢键供体的天然低共熔溶剂能作为分析保护剂明显提高拟除虫菊酯农药在气质中的响应信号,显着降低基质效应。在此基础上,又评估了这些天然低共熔溶剂被用作QuEChERS提取剂的能力,结果筛选出薄荷醇:癸酸(1:1,摩尔比)天然低共熔溶剂能同时作为提取剂和分析保护剂。最后,通过优化萃取和净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天然低共熔溶剂体积和净化吸附剂种类,建立了以薄荷醇:癸酸(1:1,摩尔比)同时作为提取剂和分析保护剂的番茄中7种拟除虫菊酯残留检测的QuEChERS方法。与传统的QuEChERS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回收率更高(82.7-99.9%)、基质效应更低(6-32%)和消耗溶剂更少(5 m L)的优点。此外,由于薄荷醇:癸酸(1:1)本身疏水,将其用作提取剂时,无需加盐即可实现相分离,不仅简化了操作步骤,同时也节约了材料成本。研究结果表明,疏水性天然低共熔溶剂可以有效替代传统有机溶剂用于番茄中拟除虫菊酯的提取,以其作为QuEChERS提取剂和分析保护剂的新方法具有高效、经济、无毒、安全、环境友好等优点,为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检测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为了拓展基于薄荷醇:癸酸(1:1)天然低共熔溶剂的新型QuEChERS方法的应用范围,考察了该方法分析黄瓜、苹果等6种果蔬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基质补偿效果,同时也考察了内标加入法对农药基质效应的补偿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结合内标校正,拟除虫菊酯的基质效应仍不能得到有效补偿;而采用含低共熔溶剂分析保护剂的新方法结合内标校正,27种农药的基质效应绝对值均降低到25%以下,基本消除了拟除虫菊酯农药在标准溶液和各种果蔬样品溶液中的基质效应,说明薄荷醇:癸酸(1:1)可以作为番茄、黄瓜、苹果、卷心菜、茄子、木瓜6种果蔬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分析保护剂。此外,还评价了利用含低共熔溶剂分析保护剂的溶剂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不同果蔬中拟除虫菊酯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含低共熔溶剂的溶剂标准曲线法计算6种果蔬中拟除虫菊酯的加标回收率均在80-120%之间,且得到的回收率与基质匹配标准溶液校准法计算得到的回收率结果差异很小,说明采用新型QuEChERS-GC-MS/MS方法分析果蔬中的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时,可以采用含低共熔溶剂的溶剂标准曲线法来代替操作繁琐的基质匹配标准溶液校准法,而不需要构建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王刻铭[4](2020)在《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饮茶人口,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发展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叶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农收入、出口创汇乃至文化输出中均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前,茶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加工日趋规范化、标准化,无论是国内茶叶消费量、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的是,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出口品类结构不平衡、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我国茶叶产业“大国小茶”,“大而不强”特征依然存在。茶叶产业面临着机遇与危机、优势与不足并存的局面,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有效克服发展中的不足,是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的持续科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中国茶叶产业现状,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构建研究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模型和测算指标体系。运用UN Comtrade链接WITS数据库中的样本数据,测算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出口价格,将测算结果与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进行对比,探索了中国茶叶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1992~2017年间,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先下滑-后筑底稳定-再回升;中国茶叶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近几年产业内贸易趋势出现细微显现,并不明显;中国茶叶出口在1992~2002年期间具有极强比较优势,而从2003~2017年间则下降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出口价格也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并在2017年突破前期记录,不断攀升。从中国四个茶叶品种不同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结果来看,中国绿茶的国际市场份额、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明显高于红茶,但中国红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出口价格又明显高于绿茶。为了检验实证结果,根据钻石理论的四维要素,构建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的统一检验框架,建立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钻石四维模型,最后得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生产效率、市场化改革、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茶叶及其四个贸易品种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优势、出口价格,在大部分情况下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综合实证分析、影响机制研究的结论,文章认为,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既需要茶企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战略发展层面,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研发创新、价值提升和营销模式优化等四点对策,在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坚持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坚持科教兴茶理念,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提升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对我们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格。

宋燕玲[5](2020)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5年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并正式生效,随着协议的执行,发达国家的SPS通报已经成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2002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外贸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随着SPS措施的实施,关税壁垒在降低的同时,非关税壁垒也在不断拔高,新型的SPS和TBT等非关税壁垒已取代关税成为阻碍贸易的主要因素。由此,深入研究SPS措施的内容和实施情况,并结合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受阻情况,分析典型农业贸易伙伴国的SPS实施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很有必要。本文采用经典的供给需求分析理论,以定性的方法来探究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贸易效应的影响与福利效应。同时,在实证分析中,假设价格指数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剩余,同时SPS措施也会在长期和短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借鉴引力模型的建模思维并加以改进,将静态地理距离转化为动态经济距离变量,同时借鉴前人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系数的研究,量化SPS贸易壁垒,以此来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最后以面板校正标准误的回归方法来衡量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入世以来,对于SPS措施的应对还存在很多不足,加上自身SPS通报体系还尚未完善,导致在短期和长期SPS措施都起到了抑制农产品出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GDP增速已较为缓慢,因此虽然进口国GDP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但未来并不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动力,因此对于如何应对SPS措施来促进我国出口,这变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最后上述研究,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SPS措施带来的影响来建言献策。

向琪[6](2019)在《GAP环境下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欧盟制定的“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 GAP)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茶叶国际竞争力,我国建立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在GAP环境下,我国茶叶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4%。我国与世界茶叶出口强国相比,竞争优势仍旧不明显。尤其在我国茶叶重要的出口市场——欧盟中,我国茶叶仍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因此,我国应该如何在GAP环境下从茶叶大国发展成茶叶强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将欧盟市场所运用的Global GAP环境作为GAP环境的研究对象,从中国和世界茶叶的现状出发,运用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数据分析方法评价我国茶叶在国际和欧盟市场竞争力;在“钻石模型”和PEST模型的框架下,通过案例分析推导、成功经验分析确认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随后借鉴国内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经验,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措施,为今后GAP环境下中国茶叶的国际化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贡献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全面分析GAP环境下中国和世界茶叶现状。本文剖析了GAP环境下中国和世界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并深入梳理了GAP环境下中国茶叶出口欧盟的贸易情况。随后通过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数据描述,对比分析了中国、肯尼亚、斯里兰卡以及印度茶叶在世界和欧盟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第二,运用“双”模型全面分析GAP环境下影响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通过波特“钻石模型”深入梳理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利用PEST模型剖析我国茶叶在欧盟GAP环境下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第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确认GAP环境下影响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首先,在“钻石模型”和PEST模型的框架下,选取GAP环境下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三家茶企作为案例,分析和推导在GAP环境下其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接着通过对绿剑公司的成功经验分析,验证和确认上述所得影响因素。第四,提出在GAP环境下提升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措施。基于对影响因素的归纳,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对每劣势一因素提出对应提升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措施。政府层面,应该推进GAP规范化生产、完善茶叶领域法律法规、加强茶叶生产标准体系监管;行业层面,应该培养龙头企业、发展和完善茶叶协会;企业层面,应该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改变生产组织结构、打造国际品牌、实现机械化生产。

盛国勇[7](2017)在《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和茶区经济支柱产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区域经济、推广中华茶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也是茶叶出口大国,加入WTO助推茶叶出口驶上“快车道”,特别是2006年我国取消茶叶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投入到自主经营出口的行列,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首次突破30万吨大关。国际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2.58万吨,出口金额为12.46亿美元,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约占全球茶叶出口贸易总量和出口贸易总额的16.2%和17.3%,我国茶叶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潜力巨大。在WTO贸易自由化框架下,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壁垒逐步弱化,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远去,而是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发挥着新的影响,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的茶叶进口国都己制定并施行了极为严格的茶叶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程序等技术壁垒,由此引致的检测费用支出、出口贸易摩擦等问题,给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及其产业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我国出口茶叶第一大省——浙江省为例,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其茶叶企业出口的传统重要市场,但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技术壁垒不断地加严,出口茶叶企业为规避贸易风险或因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要求,纷纷转向挖掘非洲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难以有明显的整体推进,导致近十年来浙江省茶叶企业年出口总量增长近乎停滞。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研究技术壁垒对出口茶叶企业的影响,探究其中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对助力出口茶叶企业转型升级、拓展高端出口市场和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开展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出口结构、出口价格和出口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描述研究背景和意义,随后开展文献回顾,然后提出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并阐述研究方法,归纳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局限。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并对涉及的比较优势理论、贸易保护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经济理论进行梳理。第二章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现状进行概括,介绍了我国对茶叶企业出口的支持政策,探讨了出口茶叶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三章考察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首先理论探讨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机理,然后采用浙江省32家出口茶叶企业2010-2015年面板数据,估算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第四章剖析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影响机理,并对浙江省32家茶叶企业的出口茶叶品质结构和出口市场进行归类,辨析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影响情况。第五章分析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首先剖析作用机理,随后采用面板数据测度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程度。第六章揭示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的影响机理,采用面板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测算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的影响程度。第七章收集和整理联合利华集团立顿茶叶品牌和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两家茶叶企业遭遇技术壁垒的情况和应对情况形成案例,总结出供其他企业借鉴的经验和启示。第八章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利用茶叶宏观贸易统计数据和茶叶企业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能的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首次开展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以往关于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家、产业和产品的影响上,鲜有涉及技术壁垒对企业影响的直接研究,技术壁垒对特定产业中的具体企业的研究就更屈指可数了。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微观视角,把贸易的直接经济利益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壁垒作用的对象进行研究,而且具体到茶产业领域,把研究对象聚焦到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上。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技术壁垒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符合性成本和新增成本),由于出口茶叶企业原料必须采购自备案基地和以原料茶为主的特殊性,符合性成本才是出口茶叶企业的共性成本。技术壁垒对产品或企业的实证分析以往大多采取把技术壁垒当作虚拟变量或相关贸易对象的技术措施数量作为衡量指标,但如果不具体到两国之间的贸易,这一实证方法就存在弊端。本文采用茶叶企业必不可少的出口检测费用作为衡量技术壁垒的指标,并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实证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出口价格和出口效益的影响程度。第三,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讨论和面对面访谈等形式,首次收集了浙江省极具代表性的32家茶叶企业六年间10项核心指标的面板数据,较为系统地开展了微观实证分析,首次总结出了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第四,选取跨国企业茶叶品牌与中小茶叶企业遭遇技术壁垒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总结了技术壁垒对不同发展层次茶叶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技术壁垒的核心要素。通过撰写案例和开展经验分析,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深远影响。当然,由于受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理论知识储备等主客观因素限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之处,主要有: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将研究重心集中在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上,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出口茶叶企业的市场行为分析还比较欠缺。第二,对研究数据的收集还不够丰富和全面,由于本文着眼于对茶叶企业出口的微观数据进行收集和研究,且局限于浙江省内的出口茶叶企业,受出口茶叶企业数量少和企业生命周期短双重因素影响,收集到的面板数据量还比较小,能获得的数据指标也还不够丰富。第三,在实证分析方面还比较单一,仅着眼于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的长期影响,缺乏对其短期影响的分析。

马林林[8](2017)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70%的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进入终端消费市场。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新型流通业态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流通模式出现层级扁平化和流通环节减少的状况。这给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批发市场能否与产业链上下游更好地对接,传统的交易方式能否适应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形势,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经营模式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等等。因此,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已成为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围绕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这一目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构建了以总投资、交易面积和员工总数为投入指标,以交易额、利润额和摊位出租率为产出指标的DEA分析模型。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批发市场的经营效率,不是站在供应链的角度研究市场的流通效率。本文的样本数据采集自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4年1月~4月向全国发放的320份《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问卷》,样本对象为全国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负责人自填,最后整理出12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组成本研究样本集。研究发现,中国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不高,呈现出“纯技术效率低而规模效率高”的现象。按照区域性、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登记注册类型、城乡区位分布、经营类别六个分类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稳定发展期高于初创期和发展期,销地批发市场高于产地和集散地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高于综合批发市场。对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影分析发现,投入冗余是导致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关键。为了总结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对策,本文选取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因素,并提出了技术效率有效的市场应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适应扩大市场规模;规模效率无效的市场应加强市场规划,加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服务水平;纯技术效率无效的市场应树立服务于商户的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和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无效率的市场则要把吸引商户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让市场活起来。最后,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应创新交易方式、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柯铭华[9](2016)在《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判定农产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是通过对产品开展检验,而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农产品出口的验货依据也大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如果能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行为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尤其是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种植或养殖,就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基于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开展调查分析;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实证研究四类特色农产品案例;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以期在标准化视域丰富区域农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本研究以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体,以标准化视域下的福建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评述。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包括分析对农业标准化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应用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二,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各阶段质量标准化管理分析。第三,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开展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对生产资源基础、生产现状、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对质量管理成效及其管理问题开展分析。第四,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并计算出五类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数值,综合分析得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普及率是47%,其中茶叶、蔬菜、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标准化普及率分别是:38.81%、30.12%、45.55%、30.15和35.75%。第五,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以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到2019年,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为2014年的1.3倍左右,产值也逐步提升,各方面预测数据都向好,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潜力较大,而且发展的态势较为稳健;二是在分析期内,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三是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内导致农产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在,比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不高,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大但发展不平衡。五类农产品中蔬菜的未来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可能倒退,由于蔬菜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集约性较差,因此质量受控能力弱,造成该产业竞争力弱且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茶叶和食用菌整体向好,水果种植面积在萎缩,水产品的质量趋势显示质量走势不乐观。第六,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上述4个案例的研究得到启示第七,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构建,主要包括:理顺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政府管理队伍;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构建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消除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生产者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排查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风险点。

朱梅[10](2015)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研究 ——以蔬菜安全保障为例》文中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基础,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农质发[2014]1号)指出:“由于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仍较分散,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薄弱,风险隐患和突发问题时有发生,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因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普及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必要的基础性的保障。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责任激励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难、食用农产品安全事件杜绝难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责任机制极具迫切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农业推广学、公共管理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四重属性为逻辑分析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的三大要素——主体责任分工机制、主体责任激励机制、主体责任约束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是:法律和法规、政策、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特点、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主体责任分工机制构建的依据;经济动机、道德动机、主体认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的服务与管理、个体的相互监督与约束、市场约束、政府支持与监管等的互动推动着主体责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主体责任分工机制是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构建的起点,是主体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构建的依据,而主体责任分工机制的落实又有赖于主体责任激励机制和主体责任约束机制功能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论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四重属性:技术属性、制度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属性;(2)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对农户责任认可和责任行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责任认可、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3)提出了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假设,在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主体责任激励机制的动力要素及运行机理、运行效果、形成条件和形成路径。

二、湖南出台农产品“农残”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出台农产品“农残”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长沙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1.1 长沙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1.2 长沙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2 长沙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地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
    2.2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缓慢
    2.3 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还不强
    2.4 服务保障体系还不适应形势发展
3 提高长沙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完善五大体系
        3.1.1 农业标准体系
        3.1.2 检验检测体系
        3.1.3 监管执法体系
        3.1.4 质量认证体系
        3.1.5 社会诚信体系
    3.2 牢牢把握五个环节
        3.2.1 严管产地环境
        3.2.2 严控农业投入品
        3.2.3 规范生产过程
        3.2.4 推进产地准出
        3.2.5 规范市场流通
    3.3 全面提升五大能力
        3.3.1 全面提升源头控制能力
        3.3.2 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
        3.3.3 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3.3.4 全面提升质量追溯管理能力
        3.3.5 全面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2)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户过量施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关于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3 关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4 关于调整种植结构控制农药施用量的研究
        1.2.5 关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激励政策的研究
        1.2.6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化学农药减量增效
        2.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2.1.3 高效施药技术
        2.1.4 绿色防控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要素替代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分析
    3.1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趋势及现状
        3.1.1 农药施用量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
        3.1.2 我国农药施用量变化的空间区域特征
    3.2 苹果种植样本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
        3.2.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2.2 样本农户减施农药意愿及行为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理论分析
    4.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
        4.1.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经济学涵义
        4.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微观决策机理
    4.2 节药型技术特性对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影响
        4.2.1 正外部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2.2 技术信息不对称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2.3 规模经济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5.1 不同高效施药技术的技术属性差异
    5.2 农户对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5.2.3 结果与分析
    5.3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3.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置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6.1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特点
    6.2 风险感知、技术认知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
        6.2.1 文献回顾
        6.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6.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政府支持、采纳效果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
        6.3.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6.3.2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6.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评价
    7.1 农药施用强度与农作物分类
    7.2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7.2.1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情况
        7.2.2 我国各地区“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7.2.3 我国种植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
    7.3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对减施农药的负效应测算
        7.3.1 思路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农户减施农药的激励政策优化设计
    8.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及优化方向
        8.1.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
        8.1.2 当前农药减施激励政策优化方向
    8.2 优化农药减施激励政策的建议
        8.2.1 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8.2.2 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8.2.3 引导农户选种“节药型”农作物的政策建议
        8.2.4 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山东省苹果种植户减施农药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新型QuEChERS方法在果蔬农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果蔬中农残检测的必要性
    1.2 果蔬中农残检测的研究概况
    1.3 QuEChERS方法
        1.3.1 QuEChERS方法的提出
        1.3.2 QuEChERS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1.3.3 经典的QuEChERS方法
        1.3.4 QuEChERS方法的发展
        1.3.5 QuEChERS方法吸附剂的改进
        1.3.6 QuEChERS方法的特点
        1.3.7 QuEChERS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遇到的瓶颈问题
    1.4 农残检测中的基质效应
        1.4.1 基质效应的定义
        1.4.2 基质效应产生的原因
        1.4.3 基质效应的影响因素
        1.4.4 基质效应的补偿方法
    1.5 氮掺杂石墨化碳
        1.5.1 氮掺杂石墨化碳的制备
        1.5.2 氮掺杂石墨化碳作为吸附剂的应用
    1.6 低共熔溶剂
        1.6.1 低共熔溶剂的定义与分类
        1.6.2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1.6.3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的理化性质
        1.6.4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1.7 研究意义和目的
    1.8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基于N掺杂石墨化碳吸附剂的QuEChERS方法在番茄中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氮掺杂石墨化碳的制备与表征
        2.2.4 QuEChERS前处理过程
        2.2.5 标准溶液配制
        2.2.6 GC-MS/MS条件
        2.2.7 基质效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氮掺杂石墨化碳的表征
        2.3.2 气质方法的优化
        2.3.3 萃取溶剂和缓冲盐体系的优化
        2.3.4 吸附剂种类的优化
        2.3.5 氮掺杂石墨化碳用量的优化
        2.3.6 与传统QuEChERS方法的比较
        2.3.7 方法学考察
        2.3.8 实际样品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天然低共熔溶剂的QuEChERS方法在番茄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疏水性天然低共熔溶剂的制备与表征
        3.2.4 标准溶液的制备
        3.2.5 气质条件
        3.2.6 QuEChERS样品处理过程
        3.2.7 基质效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疏水性天然低共熔溶剂的制备与表征
        3.3.2 低共熔溶剂作为QuEChERS萃取剂的初探
        3.3.3 低共熔溶剂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气质响应信号的影响
        3.3.4 低共熔溶剂补偿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基质效应的能力
        3.3.5 QuEChERS萃取条件的优化
        3.3.6 与传统QuEChERS方法的比较
        3.3.7 基于低共熔溶剂的QuEChERS方法的评价
        3.3.8 实际样品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QuEChERS-GC-MS/MS法分析不同果蔬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基质效应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GC-MS/MS条件
        4.2.4 不含分析保护剂时不同果蔬中27种农药的基质效应的计算
        4.2.5 含分析保护剂时不同果蔬中27种农药的基质效应的计算
        4.2.6 采用内标校正后基质效应的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低共熔溶剂分析保护剂对不同果蔬中农药的基质补偿效果
        4.3.2 内标校正法对农药基质效应的补偿效果
        4.3.3 含NADES的溶剂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果蔬中拟除虫菊酯的准确性
        4.3.4 含NADES的溶剂标准曲线法与基质匹配标准溶液校准法效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1.2.2 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1.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3.2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宏观研究
        1.3.3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3.4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1.3.5 关于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测算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论文结构
    1.6 研究数据来源
    1.7 创新点与不足
        1.7.1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产业
        2.1.2 茶叶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2 基本理论
        2.2.1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波特六因素理论
        2.2.5 后发优势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3.1.2 中国茶叶产品产销现状
        3.1.3 中国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3.2 中国茶叶产业优势分析
        3.2.1 基于产业要素的分析
        3.2.2 基于产业门类的分析
        3.2.3 基于产业政策的分析
    3.3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基于产业主体的分析
        3.3.2 基于产品门类的分析
        3.3.3 基于产品创新的分析
    3.4 中国茶叶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茶园面积大,但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
        3.4.2 茶类丰富,但是品类结构不平衡
        3.4.3 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大国小茶特征依然明显
        3.4.4 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影响大众消费及出口
        3.4.5 产品质量安全,贸易壁垒影响中国茶叶市场
        3.4.6 产能过剩,销售压力持续加大
        3.4.7 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分析
    4.1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概况
        4.1.1 国际茶叶生产地区分布
        4.1.2 国际茶叶产量情况
    4.2 国际主要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4.2.1 立顿
        4.2.2 川宁
    4.3 国际茶叶贸易现状
        4.3.1 贸易总体情况
        4.3.2 茶叶进出口品类分析
        4.3.3 茶叶进出口地区分析
        4.3.4 国际茶叶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5.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5.1.1 国际市场折衷理论
        5.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5.1.3 比较优势理论
        5.1.4 相互需求理论
    5.2 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5.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5.2.2 产业内贸易指数
        5.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5.2.4 产品出口价格
    5.3 数据样本
        5.3.1 数据样本来源及选取
        5.3.2 HS标准下茶叶出口分类
        5.3.3 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
    5.4 实证分析结果
        5.4.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测算
        5.4.2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国际市场份额测算
        5.4.3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5.4.4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5.4.5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品出口价格测算
        5.4.6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6.1 已有研究回顾
        6.1.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6.1.2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
        6.1.3 已有研究评述
    6.2 基于钻石理论剖析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6.2.1 自然资源禀赋:土地生产效率
        6.2.2 市场需求条件:本地市场效应
        6.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2.4 国内企业战略行为:市场竞争程度
        6.2.5 茶叶国际竞争力四维支持因素的相互强化机制
    6.3 基于钻石理论实证检验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6.3.1 实证模型
        6.3.2 估计方案
        6.3.3 量化指标
        6.3.4 数据样本
        6.3.5 检验结果
    6.4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结构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条件
        7.1.2 产品创新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基础
        7.1.3 价值提升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7.1.4 营销模式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7.2 政策建议
        7.2.1 坚持科教兴茶理念
        7.2.2 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2.3 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
        7.2.4 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
        7.2.5 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
        7.2.6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2.2 SPS措施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
第3章 SPS措施及其理论依据
    3.1 SPS措施概念及内容解析
        3.1.1 SPS措施的由来
        3.1.2 SPS协定的内容解析
    3.2 SPS措施实施的理论依据
        3.2.1 需求层次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博弈中的占优理论
    3.3 SPS措施的贸易和福利效应分析
        3.3.1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应分析
        3.3.2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福利效应分析
第4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以及遭受SPS通报的现状
    4.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4.1.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总量
        4.1.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
        4.1.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
    4.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SPS通报的现状
        4.2.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SPS通报的概况
        4.2.2 美、日、欧的SPS管理体系及制度
        4.2.3 我国遭受美、日、欧SPS通报措施概况
        4.2.4 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原因分析
第5章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引力模型
        5.1.2 模型构建
        5.1.3 样本选取
    5.2 计量结果分析
        5.2.1 单位根检验
        5.2.2 模型检验
        5.2.3 结果分析
第6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政策建议
        6.1.1 补短板,倒逼出口规范升级
        6.1.2 聚合力,培养行业龙头企业
        6.1.3 引人才,积蓄行业软硬实力
        6.1.4 强协会,构造政企锦囊智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GAP环境下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GAP的内涵理解
        2.1.2 本文GAP的研究对象
        2.1.3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2 关于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3 关于GAP环境下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3 文献述评
3 相关理论基础
    3.1 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3.1.1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3.1.2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3.2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2.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3.2.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
        3.2.3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3.3 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波特“钻石模型”
    3.4 PEST模型
4 GAP环境下中国与世界茶叶现状分析
    4.1 中国与世界茶叶生产现状
        4.1.1 中国茶叶生产现状
        4.1.2 世界茶叶生产现状
    4.2 中国与世界茶叶国际贸易现状
        4.2.1 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现状
        4.2.2 世界茶叶国际贸易现状
    4.3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
        4.3.1 国际市场占有率
        4.3.2 贸易竞争指数
        4.3.3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4.3.4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总结
    4.4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贸易现状
        4.4.1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贸易量和出口额现状
        4.4.2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主要成员国现状
    4.5 中国茶叶在欧盟市场竞争力分析
        4.5.1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贸易量和贸易额竞争力分析
        4.5.2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主要成员国竞争力分析
        4.5.3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国际竞争力总结
5 GAP环境下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5.1 GAP环境对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5.1.1 积极影响
        5.1.2 消极影响
        5.1.3 影响总结
    5.2 影响因素的案例选择
        5.2.1 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
        5.2.2 福建八马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5.2.3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2.4 案例选择总结
    5.3 内部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基于“钻石模型”
        5.3.1 要素禀赋
        5.3.2 国内消费市场
        5.3.3 茶叶产业链
        5.3.4 企业经营战略以及国内外竞争
        5.3.5 政府政策
        5.3.6 市场机遇
    5.4 外部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基于PEST模型
        5.4.1 农残量限制
        5.4.2 经济发展潜力
        5.4.3 社会消费习惯
        5.4.4 机械化技术壁垒
    5.5 影响因素总结
6 GAP环境下中国茶企成功提升国际竞争力案例的经验分析
    6.1 案例选择——“浙江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
    6.2 案例影响因素分析
        6.2.1 影响因素分析验证
        6.2.2 影响因素的确认
7 GAP环境下提升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建议措施
    7.1 建议措施的根源性分析
        7.1.1 政府层面
        7.1.2 行业层面
        7.1.3 企业层面
    7.2 政府层面
        7.2.1 推动GAP规模化生产,培养茶园技术人才
        7.2.2 完善茶叶产业的法律法规
        7.2.3 加强茶叶生产标准体系监管,加大政府的研发投入
    7.3 行业层面
        7.3.1 培育龙头企业,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
        7.3.2 发展和完善茶叶协会,加大GAP体系宣传
    7.4 企业层面
        7.4.1 紧跟国内外消费需求,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
        7.4.2 实施机械化生产,科学有序参与市场竞争
        7.4.3 精准定位,打造国际品牌
        7.4.4 把握“一带一路”机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7)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局限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技术壁垒
        二、茶叶企业
        三、茶叶龙头企业
        四、出口规模
        五、出口结构
        六、出口效益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贸易保护理论
        三、规模经济理论
        四、产业组织理论
第二章 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我国茶叶企业的出口现状
        一、入世以来我国茶叶出口情况
        二、我国出口茶叶企业结构
    第二节 政府对茶叶企业出口扶持情况
        一、产业发展支持
        二、出口退税政策支持
        三、提升茶叶质量水平
        四、营造便利验放通关环境
    第三节 我国出口茶叶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出口缺乏自主品牌
        二、技术壁垒层出不穷,出口风险此起彼伏
        三、出口竞争日益激烈,低档低价仍为主流
    第四节 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现状
        二、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短期影响机理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长期影响机理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二、计量模型估计方法的选取
        三、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机理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机理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二、分析方法选取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短期影响机理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中短期影响机理
        三、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长期影响机理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二、计量模型估计方法的选取
        三、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的影响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技术壁垒抬高了茶叶企业的出口成本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机理
        三、技术壁垒对贸易双方合作博弈利益分配的影响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二、计量模型估计方法的选取
        三、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茶叶企业典型案例——联合利华集团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案例分析
    第二节 国内茶叶企业典型案例——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案例分析
    第三节 国内外茶叶企业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技术壁垒影响的对象是行业内的所有企业
        二、技术壁垒“倒逼”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三、应对技术壁垒的关键是控制茶叶原料质量
        四、应对技术壁垒的根本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呈现“两极分化”
        三、技术壁垒促使企业提升茶叶品质,但导致出口市场转向低端
        四、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具有抑制作用
        五、技术壁垒导致茶叶企业出口效益下降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主动出击,全面夯实应对技术壁垒的基础
        二、提升质量,扩大出口,削减技术壁垒对出口规模的负面影响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续优化茶叶企业出口市场结构
        四、拓展渠道,提升价值,减弱技术壁垒对出口价格的抑制影响
        五、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弥补技术壁垒对出口效益的挤压影响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8)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农产品批发市场
        1.3.2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类型
        1.3.3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4 理论基础
        1.4.1 流通企业理论
        1.4.2 农产品批发市场理论
        1.4.3 企业效率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内容
        1.5.4 数据来源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测量
        2.1.1 企业经营效率的内涵
        2.1.2 流通企业经营效率测量
        2.1.3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测定方法
    2.2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
        2.2.1 信息化状况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2 交易方式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3 产权结构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4 市场规模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5 其他因素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3 简要评述
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状况
    3.1 农产品批发市场演进和发展
        3.1.1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背景
        3.1.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阶段
    3.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总体现状
        3.2.1 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状况
        3.2.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状况
    3.3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提升面临的困难
        3.3.1 土地等资源约束对批发市场规模效率提升的影响
        3.3.2 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对批发市场技术效率提升的影响
        3.3.3 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竞争加剧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3.3.4 批发市场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4.1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概述
    4.2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界定
    4.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方法选择
    4.4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介绍
        4.4.1 DEA概述
        4.4.2 DEA经典模型推导
        4.4.3 采用DEA方法的优劣势分析
    4.5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DEA模型构建
        4.5.1 DEA模型的选择
        4.5.2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取
        4.5.3 决策单元样本数据的收集
        4.5.4 模型运行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有效性分析
    5.1 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分析
    5.2 农产品批发市场纯技术效率分析
    5.3 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效率分析
    5.4 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收益类型分析
    5.5 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同效率有效性对比分析
    5.6 农产品批发市场超效率分析与排序
    5.7 本章小结
6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多角度分析
    6.1 不同区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2 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3 不同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4 不同登记注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5 不同城乡区位分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6 不同经营类别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基于投影分析的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改进
    7.1 进行投影分析的必要性
    7.2 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影分析
    7.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分析
    7.4 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参照集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案例分析
    8.1 案例一: 技术效率有效市场——以吉首水果批发市场为例
        8.1.1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概况
        8.1.2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1.3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2 案例二: 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无效市场——以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
        8.2.1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8.2.2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2.3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3 案例三: 规模效率有效纯技术效率无效市场——以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
        8.3.1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8.3.2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3.3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4 案例四: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市场——以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例
        8.4.1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概况
        8.4.2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4.3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5 本章小结
9 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9.1 投资建设主体
        9.1.1 政府主导投资建设
        9.1.2 市场主导投资建设
    9.2 市场交易方式
        9.2.1 对手交易
        9.2.2 拍卖交易
    9.3 盈利模式
        9.3.1 收取租金
        9.3.2 收取交易手续费
        9.3.3 对外投资
    9.4 服务对象和范围
        9.4.1 产地市场
        9.4.2 销地市场
        9.4.3 集散地市场
    9.5 启示
10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10.2.2 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
        10.2.3 探索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R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2 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3 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福建农业管理的核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与生产效益分析研究
        1.3.2 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对称研究
        1.3.3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农残研究
        1.3.4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壁垒研究
        1.3.5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
        1.3.6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对策研究
        1.3.7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模型
        1.3.8 文献评述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实地调查
        1.6.3 案例研究法
        1.6.4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法
        1.6.5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法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7.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1.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2 灰色系统理论
        2.2.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2.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2.3.1 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3.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4 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
        2.4.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4.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5 环境外部性理论
        2.5.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5.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
    3.1 标准的基本分类
        3.1.1 农业标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3.1.2 标准的分类、制定与使用
        3.1.3 标准的综合效应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联系
        3.2.1 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3.2.2 标准化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标准的关系
        3.2.4 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3.2.5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3 农产品生产各阶段标准化管理分析
        3.3.1 农产品产前标准化管理分析
        3.3.2 农产品产中标准化管理分析
        3.3.3 农产品产后标准化管理分析
    3.4 无公害标准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3.4.1 无公害标准关键点控制
        3.4.2 无公害全程质量管理
        3.4.3 无公害生产过程追溯
    3.5 无公害标准用药要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4.1 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基础分析
        4.1.1 土地资源
        4.1.2 气候资源
        4.1.3 水资源
        4.1.4 林业资源
        4.1.5 海洋资源
        4.1.6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4.1.7 福建特色农产品资源
    4.2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4.2.1 生产面积
        4.2.2 单位面积产量
        4.2.3 农产品单位价格
        4.2.4 农产品产值
    4.3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成效
        4.3.1 政府管理方面
        4.3.2 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4.3.3 检验体系建设方面
        4.3.4 农产品规模化组织生产方面
    4.4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4.4.1 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4.4.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问题
        4.4.3 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4.4.4 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4.4.5 特色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
    4.5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成因
        4.5.1 政府管理规制问题
        4.5.2 农业投入品持续大量投入
        4.5.3 农产品标准化普及率较低
        4.5.4 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
        4.5.5 食品添加剂违规超标添加
        4.5.6 标准化主体利益驱动不足
        4.5.7 小微食品企业的质量隐患
    4.6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4.6.1 生产者质量管理方面
        4.6.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
        4.6.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方面
        4.6.4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
        4.6.5 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4.6.6 检测体系建设方面
        4.6.7 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分析
    5.1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方案设计
        5.1.1 标准化生产项目简介
        5.1.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指标设计
    5.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5.2.1 调查目的
        5.2.2 调查对象
        5.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5.2.4 调查数据处理
    5.3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5.3.1 茶叶
        5.3.2 蔬菜
        5.3.3 水产品
        5.3.4 水果
        5.3.5 食用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预测研究
    6.1 生产趋势预测
        6.1.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1.2 生产趋势预测
    6.2 质量趋势预测
        6.2.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2.2 趋势预测
    6.3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比较分析
        6.3.1 茶叶比较分析
        6.3.2 水产品比较分析
        6.3.3 食用菌比较分析
        6.3.4 水果比较分析
        6.3.5 蔬菜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案例实证研究
    7.1 标准化视域下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7.1.1 南靖双孢蘑菇基本概况
        7.1.2 南靖双孢蘑菇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1.3 主要启示
    7.2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2.1 平和蜜柚基本概况
        7.2.2 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2.3 主要启示
    7.3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3.1 龙海青葱国家级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本概况
        7.3.2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做法与经验
        7.3.3 主要启示
    7.4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4.1 平和白芽奇兰茶基本概况
        7.4.2 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7.4.3 主要启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8.1 推进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的机制
        8.1.1 农产品市场准入倒逼机制
        8.1.2 农产品出口标准导向机制
        8.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机制
        8.1.4 无公害标准认证奖励机制
        8.1.5 食品标准备案程序简化机制
        8.1.6 标准化的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
    8.2 推进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
        8.2.1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8.2.2 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8.2.3 实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
        8.2.4 监督管理农产品全程质量
        8.2.5 强化日常监督抽查与巡查
        8.2.6 保障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
        8.2.7 建立质量奖励和财政优惠政策
        8.2.8 引导规模经营提升标准化普及率
        8.2.9 加强种植和加工标准技术培训
        8.2.10 完善政府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8.3 推进生产者管理的策略
        8.3.1 生产许可制度引导食品企业实现正外部性
        8.3.2 依法落实生产者和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8.3.3 加强对在建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巡查力度
    8.4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的策略
        8.4.1 加强生产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8.4.2 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
    8.5 整合政府监管机构与监管队伍
        8.5.1 整合监管机构
        8.5.2 整合监管队伍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10)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研究 ——以蔬菜安全保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有发生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直接危及公众健康
        1.1.2 质量安全问题使我国食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遭遇技术壁垒
        1.1.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
        1.1.4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的重点从检查产品向控制过程转变
        1.1.5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正走向德法并治、社会共治的格局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本研究可资借鉴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
        1.3.2 简要的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思路方法
        1.5.1 基本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质量安全
        2.1.2 生产经营主体
        2.1.3 责任
        2.1.4 机制
        2.1.5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6 主体行为理论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属性
        2.3.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具有技术属性
        2.3.2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具有制度属性
        2.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具有经济属性
        2.3.4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具有道德属性
    2.4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者责任机制的内在逻辑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
    3.1 法视野下安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
        3.1.1 法视野下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形成机制的影响要素
        3.1.2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者供给安全农产品的责任赋予
    3.2 学术视野下安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之争论
    3.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的界定
        3.3.1 农户责任的界定
        3.3.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责任的界定
        3.3.3 农产品生产企业责任的界定
    3.4 安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的运行
        3.4.1 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的构建要素
        3.4.2 责任分工机制构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运行机理
    3.5 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的功能及其生发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激励机制
    4.1 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激励机制的动力要素及作用机理
    4.2 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假设
        4.2.1 提出假设的理论依据
        4.2.2 基本理论假设
    4.3 农户责任激励机制:基于蔬菜种植户的实证分析
        4.3.1 蔬菜种植户对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2 蔬菜种植户履责行为与责任认可的相关性分析
        4.3.3 合作社环境下蔬菜种植户责任认可和履责行为的激励因素分析
        4.3.4 农户责任激励机制的研究小结
    4.4 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激励机制:基于蔬菜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4.4.1 研究问题的确定
        4.4.2 理论假设
        4.4.3 分析单位的界定
        4.4.4 资料的收集
        4.4.5 资料与假设的逻辑连接
    4.5 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责任激励机制:基于蔬菜企业的案例分析
        4.5.1 研究问题的确定
        4.5.2 理论假设
        4.5.3 分析单位的界定
        4.5.4 资料的收集
        4.5.5 案例资料与假设的逻辑连接
        4.5.6 案例分析的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约束机制
    5.1 农户责任约束机制:基于蔬菜种植户的实证分析
        5.1.1 政府监管体系对农户责任行为的约束影响
        5.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责任行为的约束影响
    5.2 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约束机制:基于蔬菜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5.3 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责任约束机制:基于蔬菜企业的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四重属性
        6.1.2 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的构成及其内在逻辑
        6.1.3 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分工机制
        6.1.4 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激励机制
        6.1.5 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约束机制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湖南出台农产品“农残”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探析[J]. 王志明,贾来,黄彦,刘畅,谢罗马,夏宇.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4)
  • [2]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 仇相玮.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3]新型QuEChERS方法在果蔬农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叶学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 王刻铭.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5]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 宋燕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6]GAP环境下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 向琪.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盛国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12)
  • [8]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D]. 马林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柯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10]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机制研究 ——以蔬菜安全保障为例[D]. 朱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湖南发布农产品“农药残留”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