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大公司金融丑闻案的思考

对美国大公司金融丑闻案的思考

一、美国大公司财务丑闻案引发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蓝澜[1](2020)在《论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文中提出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案件频发,造成投资者财产损失,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究其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不足。各国为强化会计监督,依据其公司治理模式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尽管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会计监督权,但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章立足于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现状及问题,运用定性法分析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困境的原因,并用定量的回归分析法来验证上述成因分析的准确性。以分权制衡这一原则为理论依据,构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基于此提出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具体措施。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存在缺陷的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我国重外部监管而轻内部监督。由于司法难以干预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性事务,导致公司内部各机构的分权较为混乱,故司法实践所强调的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与证监会国家监督无法从根源上防止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案件的发生。其二,各机构会计监督职权分权不明。立法对于会计监督的部分概念在法律和会计意义上存在争议,致使会计监督职权难以明确,各机构因会计监督职权范围界定不明而导致行使效率低下。其三,无有效的机制平衡会计监督职权冲突。相关理论对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存在争议,《公司法》在法律条款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独立董事,而实践中因董事会与监事会存在冲突导致会计监督职权难以发挥。通过回归分析,对比存在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上市公司和对照组即未发生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上市公司进行进一步成因验证。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制度缺陷的根源在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之间的权力未能实现合理分配与制衡。分权制衡原则与内部会计监督具有契合性,且分权制衡原则对内部会计监督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基于分权制衡原则构建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故可从三方面实现对分权制衡原则的具体适用:即通过董事会实现有效内部分权和界定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权力来实现内部会计监督的分权;通过引入“人员混合”与“利害关系人”制度来实现内部会计监督的制衡;以及通过避免董事会“监而不事”与谨防独立董事沦为“花瓶董事”来保持分权制衡的有效性。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基于分权与制衡原则加以完善:其一,通过明确股东义务性规范和规范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条件来明晰内部会计监督各机构的权力边界;其二,通过扩大监事会规模和平衡各机构会计监督权力来实现内部会计监督交互制约机制;其三,通过建立独立董事代理公司与增强监事会监督的专业性来实现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机构。

金缦[2](2020)在《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文中研究说明公司丑闻是伴生在现代公司经营的每个时段的一种信息的激发性传递,且丑闻发生及持续时间的随机性使得该信息传递无法进行预先控制,发生后对公司内部治理、外部投资利益造成的影响也有巨大的差异。本文通过聚焦公司丑闻从制造、窖藏、披露、被媒体监督、引发外部、内部投资人“用脚投票”、“用手投票”的全过程,通过理论综述、案例分析、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公司丑闻作为外部冲击如何形成外部治理对内部治理的效率影响,并得出结论:不仅外部投资人可通过“用脚投票”行为来标记和甄别在丑闻信息披露当期的公司短期和长期价值,控股股东作为内部投资人也会在丑闻披露当期显着减持,但高管(团队)则无法形成独立减持行动。公司声誉在丑闻信息中体现特殊的公司治理路径,一方面,丑闻的溢出效应较媒体负面报道更大,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成本在窖藏丑闻期间体现不同治理主体的不同成本状态,高管丑闻引发的治理成本在丑闻窖藏中较无丑闻公司高而控股股东丑闻则相反。在对公司的丑闻披露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公司会因丑闻披露——特别是监管部门的强制披露——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通过监管进行的丑闻强制披露更多体现的是对信息劣势的中小股东的公平交易而非整体效率的提高。

刘佳伟[3](2016)在《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研究 ——以规范公司治理及责任为中心》文中指出21世纪初,随着“安然”、“世通”事件的爆发,美国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危机。这次危机暴露出了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系列问题:一是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内生性缺陷。截止美国财务危机爆发时,美国大公司中超过半数由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任董事长,并负责董事会成员的提名,决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成员的任免,这种情况最终使得公司的日常经营完全由被管理层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缺位。二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催生短期行为。美国许多公司都推行了股票期权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公司把股票期权作为报酬发给企业高管人员,使公司的利益与管理者利益绑定,这种激励机制的实施为公司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无形中容易催生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他们为了实现股票上涨所带来的个人利益,往往不惜隐瞒成本,低估债务,夸大利润,粉饰业绩,帮助公司股票不断上涨,从而谋取个人的经济利益,一旦职业经理人的不当行为败露,被蒙在鼓里的股东将遭受巨大的损失。三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督不力。在安然事件中,对于安然1998、1999、2000、2001年提交的10-K、10-Q文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审查,从而使安然公司得以顺利地持续向市场披露虚假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此次财务危机的爆发。四是外部第三方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由于美国法律不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开展审计业务与审计咨询业务,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增加利润,逐渐将以咨询为主的非审计业务作为美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在安然事件中,仅在2000年度,在安然公司支付给安达信5200万美元的各类服务费用中,仅咨询费就占了2700万美元,面对提供巨额收入来源的上市公司,外部会计事务所自然不敢轻易得罪,断了自身财路,所谓的“独立第三方机构”也就变得不独立了。安然、世通事件发生后,美国时代华纳、QWEST等上市公司相继爆出财务造假事件,令整个美国社会倍感震惊和愤怒。为防止市场崩溃,促进经济复苏,美国政府决定对公司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有效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诚信的良好环境。在此背景下,《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被迅速提上了日程,从2002年2月14日递交第一稿到7月30日布什总统签字正式签发,这部法律的制定仅仅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后,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有关公司治理及责任的研究,不仅对于研究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证券监管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且对于研究21世纪西方国家企业的经济行为亦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为中心,通过对该法案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还原法案出台时的背景情况,并且集中研究法案中关于上市公司治理的相关内容,同时将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同为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证券立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此系统地考察和分析21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异同,以此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企业的经济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并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启迪和参考。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共分四小节,主要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包括其产生背景、制定过程、立法目的、社会影响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一节主要介绍21世纪初美国财务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其对美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第二节主要介绍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应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过程;第三节分析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原因,介绍了法案的立法目的;第四节主要介绍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有关公司治理及责任规定对美国社会的后续影响。第二章共分六节,主要是对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基本内容的评析。其中,第一节评析了法案有关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定;第二节评析了法案关于严格财务报告风控机制的规定;第三节评析了法案关于加强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第四节评析了法案关于加大处罚力度的规定;第五节评析了法案关于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的规定;第六节评析了法案关于避免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的规定。第三章共分三节,主要介绍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有关公司治理与责任的立法的影响。其中,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影响;第二节主要介绍了法案的颁布对加拿大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影响;第三节主要介绍了法案的颁布对澳大利亚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影响。本文结语部分总结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主要规定,并分析了该法对于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法律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面临的问题;《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影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后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效果;《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及效果。通过以上文章对于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研究,并通过考查法案颁布对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我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及立法技巧的影响与限制,法案的规定仍然有一些不足或者遗憾。但是,这部法律开创了美国近代历史上公司治理领域法制改革的先河,成为在该领域法制改革的里程碑。

丁琳[4](2014)在《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作用机理及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一直以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时有发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准则制定为原则导向。而原则导向下的会计准则,由于没有过多繁琐的条文,留下了很多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因此,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必须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而正确的会计职业判断是建立在扎实的会计专业水平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之上,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但是,以往研究只偏重于会计专业知识方面,而对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时面临的选择困境、影响因素等心理行为研究较为有限。本文的主题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围绕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进行情境开发,对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会计人员道德决策中的心理活动进行解析,主要从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事件的道德强度、来自上级的压力、监督力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相关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研究属于行为财务会计领域。行为财务会计关注资本市场中微观层面的股东、经理人、会计人员、分析师等人如何分析与决策,继承了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属于心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领域。本文首先梳理了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围绕认知心理学中的道德推理领域和会计道德研究领域两条主线展开阐述,展示本主题目前的研究现状,找出研究的文献基础和写作点位。接着,分别从委托代理理论、角色冲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道德强度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影响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四个因素的理论来源。然后,阐述了会计人员道德困境的含义与现状,开发了1个会计人员道德情境,改编了1个财务人员道德情境。接下来,详细介绍了认知心理学中确定问题测验(Defining Issue Test,简称DIT)的原理与方法,用DIT作为衡量个人道德发展水平的工具,并分析、论述影响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因素及研究假设。运用心理学实验的步骤和程序进行数据收集,使用2*2*2*2四因素混合设计进行数据分析。最后,针对实验研究中的影响因素,制定具体的优化控制措施。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下列创新:1.从认知心理学和工作环境的视角来研究会计人员道德行为。按照国内外研究趋势,本文首先考虑认知心理学中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强度对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影响,用发展较成熟的确定问题测验(DIT)来衡量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作为“理性经济人”,会计人员进行道德行为决策时也会考虑上级压力和监督力度等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2.开发了会计人员道德困境的情境。在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中,比较缺乏会计人员道德困境的情境。本文通过梳理会计准则的相关条目,并通过书籍、期刊、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找出了4个没有违背会计准则,但违背了股东利益的案例。将这4个案例改编成道德情境,加入道德违背者、问题类型及强度、受害者等因素。同时,增加道德强度的描述。预实验后,通过与被试及专家的沟通,开发出1个会计道德情境。另外,还有1个财务道德情境,则是参照前人的文献,将文献中的项目经理变更为财务经理,并加入道德强度因素,且将文字表述改编为符合中文语言习惯。会计道德情境的开发拓展了会计道德研究的工具,为后人进行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3.通过实验研究的结果发现:主效应中,个人道德发展水平、上级压力、监督力度等因素会显着影响会计人员道德意图,而道德强度对会计人员道德意图的影响则不显着。两个交互效应显着,即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与上级压力对会计人员道德意图的影响显着,上级压力与监督力度对会计人员道德意图的影响显着。通过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上级压力对道德发展水平低的会计人员有显着影响,而对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会计人员无显着影响;同时,在监督力度小的情况下,上级压力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意图产生显着差异,而当监督力度大时,不论上级压力大或小,会计人员的道德意图均无显着差异。此外,人口统计变量中的教育程度、出生地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意图有显着影响。道德强度的主效应不显着,可能是因为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影响了会计人员的日常思维习惯,即无论道德强度大或小,会计人员认为都应该谨慎地做出道德决策。

王琨[5](2013)在《证券市场财务造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初,证券市场开始迅猛发展,并不断出现证券市场财务造假事件。不断出现知名企业的财务造假案件,如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施乐公司等。这些企业的财务造假事件被披露后,使整个世界资本市场笼罩在证券市场财务造假的阴霾之中,纽约股市因此而严重受创,造成大幅下跌。安达信会计公司是国际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会计公司的破产致使美国股民甚至全世界的投资人都因此缺失投资的安全感。同样,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自“银广夏”、“蓝田”财务造假事件被揭露出来,财务造假事件仍屡见不鲜,证券市场财务造假在当今中国证券市场上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证券市场的信誉和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都严重受到了损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受到不利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识别和防范证券市场的财务造假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证券市场财务造假的相关概念及特征,并分析财务造假的动因,总结财务造假的危害,并通过实证举例国内外财务造假的案例,系统地归纳了财务造假的手段,挖掘出财务造假的深层原因,通过深层原因可知财务造假都需要最终通过披露信息以及财务报表的形式来实现其目的。因此,对信息的披露和财务报表的进行有效监督,不断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加大处罚打击的有效力度,加大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成本,并且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和道德修养,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任何事物都是需要时间来完善的,证券市场也是如此,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监督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防范财务造假的相关对策,为广大投资者塑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郭慧[6](2009)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研究 ——来自中国证券主板市场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业内公认,它与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共同构成公司治理四大“基石”的观点也逐渐得到更多的认可。但是,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究竟体现在何处、在现行公司治理机制下内部审计的功效是否得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主体的互动关系是否改善了治理质量等问题,从目前来看尚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与实证检验。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认识,对丰富和拓展内部审计研究、强化内部审计实务和完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受托责任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有机结合,构建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理论框架,进而探讨内部审计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高管层、外部审计的互动关系以及实现路径;然后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利用证券主板上市公司2006—2007年的年报数据考察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从盈余管理和公司绩效的角度检验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实现情况。研究发现:(1)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高管层、外部审计影响内部审计安排,进而影响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实现;(2)内部审计的设立安排及整体实力的加强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和改善公司绩效,但这种影响力极其微弱;(3)内部审计只有通过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高管层、外部审计的相互配合,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治理效应。根据研究结果,本文认为:要提升内部审计的治理效应,必须改善内部审计的执业环境,增进内部审计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高管层、外部审计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内部审计的整体实力。本文构建的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理论框架,弥补了用单一理论难以全面解释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不足,为深入理解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实现机理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本文也是对内部审计治理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为内部审计理论及其与公司治理实践相结合的效用,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检验并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而且对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检验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朱永良[7](2008)在《独立董事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独立董事制度作为现代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公认。一、研究背景与目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股份公司的股权进一步公众化;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揭示了董事会职能减弱的客观事实。股本的日益公众化,使董事会的内部控制与现代企业的发展产生矛盾。面对这种情况,西方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中国上市公司自2001年8月2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开始,标志着我国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股权过于集中、公众股东过于分散且力量弱小;控股股东控制了董事会,导致董事会独立性不强,决策、监督职能失灵;监事会有名无实,对控股股东、董事会监督制约不利等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郑百文独立董事陆家豪案”引发了广大公众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作为不参与公司经营、没有看过财务报告的“荣誉性”的外部独立董事,究竟应不应该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负责?独立董事难道说就甘心情愿去做上市公司的“花瓶”摆设?或者去充当“稻草人”吗?我国上市公司自从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以来,独立董事制度是否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接二连三地不断发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已成为困扰投资者的一项十分严重的问题。那么,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抑制上市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是否有效?二、论文主要内容和观点本文正是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研究了独立董事制度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问题。首先,文章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主要对当前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作了简单的分析,然后叙述了研究的意义、思路及框架、本文的创新之处等内容。第二,在本部分,文章对国内外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介绍和评述。梳理后发现有关独立董事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薪酬、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任期、独立董事拥有股票所有权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在独立董事制度与财务报告舞弊研究上取得的认识,同时也分析了独立董事和财务报告舞弊各自的理论依据,为后文研究打下基础。第三,在阐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财务报告舞弊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就独立董事和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独立董事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功能,重点阐述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危害。同时也尝试着提出了独立董事和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的理论依据,即人的有限性、制度经济学、委托代理下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博弈论等。本章最后,基于后文实证研究的需要,笔者站在财务报告舞弊的视角上论述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几个重要特征,也为后文提出研究假设做了铺垫。第四,论文本部分是对独立董事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实证研究问题的设计与方法选择的说明。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了Logistic对数模型作为研究的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样本的选择及来源、变量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7个有待检验假设。第五,采用实证方法检验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本部分选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且在2001~2004年间公布了年报的88家上市公司(包括44家舞弊公司和44家非舞弊公司)和在此期间因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而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年龄、独立董事年薪、独立董事受教育程度、独立董事任期、独立董事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独立董事的专业意见等七个方面,对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检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哪些特征对抑制财务报告舞弊有显着作用,哪些特征则不具有显着作用。实证检验发现:①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负相关;②独立董事的年龄与财务报告舞弊并没有负相关关系;③独立董事年薪对控制财务报告舞弊没有影响,这说明了仅靠提高独立董事的薪酬来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远远不够的。④独立董事的受教育程度与财务报告舞弊负相关;⑤独立董事的任期与财务报告舞弊负相关;⑥独立董事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与财务报告舞弊负相关;⑦独立董事出具专业意见与财务报告舞弊显示弱负相关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应当积极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去加强当前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独立董事制度这一薄弱环节,真正发挥出独立董事制度在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了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适当降低聘用独立董事的年龄,使年轻有为的专家更多地加入到独立董事这一行业中来;恰当处理好对独立董事的激励问题;上司公司把好入口关,力争使受聘独立董事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不断提高;在确保独立董事尽责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其任职期限;增强独立董事参与公司管理的主人翁责任感;更加重视独立董事的专业性意见等政策建议。三、论文的主要贡献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两点:首先,回顾国内外文献,对独立董事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独立董事的比例、年薪、参加董事会会议、拥有股票所有权、任期以及是否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等特征上,本文除了研究前面这些特征之外,还研究了独立董事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和独立董事是否发表专业意见等特征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这一研究拓宽了独立董事特征的范围;其次,文章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的方法。选择这样的研究方法大大提高了研究内容的时效性,研究结论也更加科学合理。研究成果能很好为决策部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的独立董事制度,更好地服务于中小股东,尽可能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由于国内对独立董事与财务报告舞弊之关系这一课题还缺乏系统、翔实的研究。因此对如何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其在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等方面作用的探讨和提供的政策性建议处处都能发现笔者不成熟地思考,也许本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抛砖引玉。

张荣武[8](2007)在《财务治理效率论》文中提出财务治理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交叉渗透的产物,肩负着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赋予的双重使命,成为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萌芽于西方理论界并在我国得以明确提出和逐步深化的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正沿着“财权流理论”这盏“指示灯”正确前行。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对财务治理问题的研究远未成熟,诸如财务治理效率等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十分匮乏。然而,效率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线,财务治理效率是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没有对效率的深入考量,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真正成熟。因此,若要深化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研究,效率问题就是绕不过的坎。响应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财务治理效率”问题深入研究的诉求,构成本文选题的基本背景和原动力。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理论,以“契约理论”和“财权流理论”为学术硬核,以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为明线,以“财务治理效率”为暗线,对财务治理效率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六章。第1章,导论。在对选题背景、意义、基本约定、国内外公司治理及其效率和财务治理及其效率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第2章,财务治理效率理论基础。在分别介绍企业契约理论、财权流理论、激励机制理论和博弈论之后,结合研究主题,阐述了上述理论基础与财务治理效率的逻辑关系。第3章,财务治理效率论说的逻辑框架。首先,对效率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提出并论证了财务治理效率论说;最后,构建了由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组成的效率释放的互动框架,并将其与财务治理效率共同嵌入财务治理体系,进而形成一个涵盖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效率四大板块的财务治理体系。第4章,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环境与治理效率研究。财务治理环境是财务治理体系效率释放的基石。本章分别论证了政府行为、法律制度、产权保护、市场化水平、信用体系、契约文化与财务治理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第5章,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研究。财务治理结构是财务治理体系效率释放的基础与内核。本章将“财务治理结构”又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财务资本结构;二是财务组织结构。对于财务资本结构而言,本文分别系统阐述了资本结构(狭义)、股权结构、负债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财务组织结构而言,本文则分别深入剖析了股东大会(控股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与财务治理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第6章,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与治理效率研究。财务治理机制是财务治理体系效率释放的引擎。首先阐述财务战略决策机制、财务激励创新机制、财务监督制衡机制与财务治理效率的关系,这三大机制是财务治理机制体系的核心机制。但是,仅有核心机制还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本文建构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耦合机制,作为动态协调机制,为前三大机制服务。由于各种财务治理机制的运作需要信息,也由于财务治理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因此,本文又提出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使之在财务治理机制体系中发挥“后勤保障”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提出并论证了“财务治理效率论说”。基于企业契约理论,本文认为,公司的本质(性质)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社会资本所有者之间缔约形成的合作收益大于合作成本的契约联结体;公司契约的本质是公司产权契约;公司产权契约的核心是公司财权契约,公司财权契约的学术硬核是财权;财权契约不完备与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财务治理问题的产生;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的本质是剩余财权(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配置;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借助于剩余财权配置,通过由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与财务治理机制共同组成的效率释放互动框架,实现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核心是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对应,即剩余财权配置效率最大化;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基本衡量标准是财务治理收益与财务治理成本对比;财务治理收益是指财务治理主体效用或共同剩余总和;财务治理成本包括财务治理主体交易成本、第一类代理成本、第二类代理成本、财务治理结构组织成本、市场治理成本、服从成本、政府治理成本以及制度摩擦成本等。2.明确界定了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客体。本文认为,财务治理是指在股东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基础上,通过财权合理配置和财务冲突协调,形成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与财务治理环境良性互动,实现财务决策科学化和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财务治理主体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上的财务治理主体是有资格有能力对财权合理配置和财务冲突协调、财务决策科学化和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机构、法人和个体,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股东、债权人、雇员。广义的财务治理主体除狭义的财务治理主体之外,还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社会资本提供者。财务治理客体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财务治理客体是指“财权”,狭义的财务治理客体特指“财权”中的“权力”。虽然“财权”包括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两个方面,“权力”也包括通用财权中的“权力”和剩余财权中的“权力”,但广义财务治理客体的核心是指剩余财权,狭义财务治理客体的核心则是剩余财权中的“权力”。3.重新定义并深化了“财务机制”的内涵。所谓“财务机制”是指财务体系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作用过程,以及由此决定的财务体系内在的本质的调节形式、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运行规律。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财务机制是一个动态人造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律自动发生作用并导致一定的财务经济结果;(2)财务机制既不是最终结果,也不是初始原因,它是把财务期望转化为财务行为、原因转化为结果的一种中介;(3)财务机制制约并决定着财务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的财务体系中,财务机制是客观存在的,它所反映的是财务内在的、本质的作用方式和规律,是财务体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4)财务机制的优劣是以其作用于财务体系而导致的机能强弱来评价的;(5)财务机制主要由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构成,其中,决策机制是“方向盘”,激励机制是“发动机”,监督机制是“刹车”,三者共同呵护财务机制体系的健康运行。4.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耦合机制”并解构其效率释放机理。本文认为,财务治理效率的核心是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对称;共同治理机制体现了常态下利益相关者之间为实现公司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而进行的合作,而相机治理机制则是在特殊情况下客观面对利益相关者财务冲突的基础上,保证这一合作状态持续稳定的机制;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耦合机制是利益相关者在常态和异态下尽可能长期合作的有力保障和公司财务治理效率释放的源泉。5.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效率导向的财务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涵义:(1)财务治理环境是基石,财务治理结构是基础和内核,财务治理机制是引擎,财务治理效率是根本目标;(2)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与财务治理效率四者共同构成财务治理体系,在财务治理体系中是一种上下游关系;(3)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与财务治理机制均包含效率释放问题,三者形成上下游关系,组成一个效率释放的良性互动框架,是财务治理效率产生的源泉;(4)财务治理效率在财务治理理论研究中处于后续理论研究的位置,是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起着方向与指引的作用。

徐臻真[9](2007)在《《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404条款执行成本与收益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02年7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法案(文中简称SOX法案),其中尤以第404条款(内部控制条款)最为关键,执行起来也最为苛刻。该条款主要明确了上市公司(包括场外交易市场的挂牌企业)管理层及外部审计师对于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责任和义务。法案执行后,美国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基本绝迹,投资者信心得以恢复,市场得以重入正轨,市场整体监管环境好转,但由于该法案过于苛刻,使404条款引发了公众对其巨额投入和其所能够带来收益的广泛争议。四大会计师事务所、Oversight Systems公司、位于波士顿的经济咨询公司CRA(Charles River Associates)(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聘请)、美国的财务经理协会、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部分执行机构和一些学者对萨班斯法案执行的成本和收益都展开了相关的调查,出具了分析报告。本文研究梳理了关于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执行情况、执行成本和收益的调查分析报告和研究文献,并分析了美国资本市场上该法案的执行成本与收益情况及影响,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我国企业在面临类似苛刻的内部控制方面的条款时可以采取的举措。藉此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缩短我国企业面对类似条款时由遵循性劣势跨向竞争性优势的距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分析和梳理了近几年来对SOX404条款所做的研究报告,对该条款的执行收益和成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和研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分析资料,并在第五章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控制404条款执行成本、提高执行效率的方法。本文认为,萨班斯法案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即便没有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也会有其他的相关法案来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加强治理。我国企业应该拓宽视野,眼光长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内部控制的国际接轨,以便在遇到类似萨班斯法案的严考和挑战时从容应对。

毛志宏[10](2006)在《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着重研究了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问题。文中对国内外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研究文献作了简要评述。并以公司治理理论为研究平台,探讨了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制度的角色、会计的角色等问题。本文选取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且在2001~2004年期间公布了年报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应用实证研究方法,从独立董事比例、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年薪、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知识结构五个方面,对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盈余管理及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本文发现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透明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已经成为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制度性因素。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重新界定了会计透明度的定义;对国内外关于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透明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以公司治理理论为依据,论证了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的角色及会计的角色;对独立董事制度的每一项特征与盈余管理及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

二、美国大公司财务丑闻案引发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大公司财务丑闻案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现状及问题
    (一)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的司法裁判及问题
        1.司法裁判涉及大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案件
        2.现实问题: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构缺乏制约机制
    (二)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1.我国平行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缺陷:我国会计监督机构权力规定过于原则化
    (三)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的理论研究及评述
        1.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权力分权研究
        2.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权力制衡研究
        3.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独立性研究
        4.总评:缺乏理论依据导致研究未能体系化
    (四)本文问题及研究方法
        1.本文问题: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存在缺陷
        2.研究方法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缺陷成因分析
    (一)重外部监管轻内部监督
        1.司法难以干预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性事务
        2.外部监管无法从根源上防止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案件发生
    (二)会计监督机构分权不明
        1.立法的部分概念在法律和会计意义中存在争议
        2.各监督机构因职权范围界定不明致行使效率低下
    (三)缺乏有效规则平衡职权冲突
        1.理论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存在争议
        2.董事会与监事会难以发挥会计监督职权
    (四)对上述成因的回归分析验证
        1.内部会计监督影响因素的变量选取与基本假设
        2.内部会计监督样本选取与模型建立
        3.影响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机构因素的回归分析
        4.量化分析成因的结果验证
三、以分权制衡作为构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以分权制衡为理论依据
        1.分权制衡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内涵
        2.分权制衡理论与内部会计监督的契合性
        3.分权制衡对内部会计监督实现的促进作用
    (二)内部会计监督分权的实现
        1.董事会应实现有效的内部分权
        2.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权力界定应明确
    (三)内部会计监督制衡的建立
    (四)内部会计监督分权制衡的保持
        1.避免监事会“监而不事”
        2.谨防独立董事沦为“花瓶董事”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的建议
    (一)明晰内部会计监督各机构权力边界
        1.明确股东义务性规范
        2.规范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标准
    (二)确立内部会计监督交互制约机制
        1.扩大监事会规模
        2.平衡各机构会计监督权
    (三)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机构独立性
        1.建立独立董事代理公司
        2.增强监事会监督的专业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及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公司丑闻的研究综述
        (一)公司丑闻的概念
        (二)公司丑闻的制造和窖藏
        (三)公司丑闻的披露
    二、关于媒体治理在公司丑闻层面的研究综述
        (一)媒体治理有效论
        (二)媒体治理失效论
        (三)新技术与媒体监督
    三、关于公司治理在公司丑闻层面的理论综述
        (一)公司丑闻与“用脚投票”
        (二)公司丑闻与“用手投票”
    四、文献评述
        (一)研究评述
        (二)不足与改进
第三章 案例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思路
    二、案例概况
        (一)康美药业丑闻事件分析
        (二)康得新丑闻事件分析
    三、案例分析
        (一)丑闻生产和窖藏特征
        (二)媒体监督特征
        (三)丑闻披露引发“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后果
    四、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第四章 公司丑闻的“用脚投票”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一)总样本选择
        (二)变量指标定义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实证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二)丑闻与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的行动集
        (三)丑闻与内部投资人用脚投票
        (四)丑闻与股权结构
        (五)稳健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司丑闻的“用手投票”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一)总样本选择
        (二)变量指标定义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实证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展示
        (三)稳健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一)丑闻披露分类变量
        (二)其他解释和被解释变量
        (三)控制变量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分析展示
        (三)稳健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公司负面风险事件分类表
附录二 媒体变量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流程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研究 ——以规范公司治理及责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第一章《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
    第一节 法案的制定背景
        一、安然事件的形成及发展
        二、世通事件的形成及发展
        三、美国财务危机成因分析
    第二节 法案的制定过程
        一、财务危机后各方的反应
        二、国会颁布法案
    第三节 法案的立法目的
        一、宏观目的:支持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全
        二、微观目的: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第四节 法案对美国的影响
        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二、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四、对美国法律的影响
第二章 法案基本内容与评析
    第一节 创设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
        一、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基础
        二、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第二节 强化财务报告风控机制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美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沿革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财务报告内控机制的最新发展
    第三节 加强公司信息披露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美国信息披露规则的历史沿革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信息披露规则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加大处罚力度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的证券刑事法律规定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关于证券犯罪刑事责任的规定
    第五节 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一、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兼业经营
        二、加强审计委员会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
        三、规定了合伙人强制轮换制度
        四、严格限制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的任职条件
    第六节 避免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
        一、利益冲突的来源和类型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于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规制与评析
第三章 法案对英联邦主要国家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影响
    第一节 英国的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英国公司治理制度的演进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公司治理领域的新变化
        三、对财务危机后英国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评价
    第二节 加拿大的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
        一、成立新的监管机构:加拿大公共责任委员会
        二、制定和颁布第198号法案(Bill 198)
        三、要求发行人披露其公司治理结构
        四、对财务危机后加拿大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评价
    第三节 澳大利亚的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
        一、成立ASX公司治理委员会
        二、颁布《良好公司治理原则及最佳操作建议》
        三、颁布CLERP 9 法案
        四、对财务危机后澳大利亚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评价
    第四节 影响英、加、澳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成因分析
        一、法律文化差异
        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不同
        三、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结语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面临的问题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影响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后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效果
    四、《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及效果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作用机理及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
    (一) 道德推理领域
    (二) 会计道德研究领域
二、国内研究文献
    (一) 道德推理领域
    (二) 会计道德研究领域
三、简要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一)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二) 委托代理理论与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关系
二、角色冲突理论
    (一) 角色冲突理论概述
    (二) 角色冲突理论与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关系
三、市场失灵理论
    (一) 市场失灵理论概述
    (二) 市场失灵理论与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关系
四、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概述
    (二)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关系
五、道德强度理论
    (一) 道德强度理论概述
    (二) 道德强度理论与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关系
六、理论基础的逻辑架构 第四章 会计人员道德困境的现状及情境开发
一、会计人员道德困境的现状
    (一) 会计人员道德困境概述
    (二) 会计人员道德困境的问卷调查
二、会计人员道德困境的情境开发
    (一) 情境开发的概述
    (二) 会计人员道德困境的情境开发研究 第五章 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会计人员道德发展水平的衡量
    (一) DIT概述
    (二) DIT的基本原理
    (三) DIT的具体方法
二、影响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因素及研究假设
    (一) 道德行为与道德意图
    (二) 个人因素
    (三) 事件因素
    (四) 工作环境因素
    (五) 人口统计变量
三、构建会计人员道德行为模型 第六章 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
    (一) 总体设计与问卷设计
    (二) 预实验
    (三) 统计效应、统计效力和所需样本量
    (四) 实验过程分析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 数据收集
    (二) 数据分析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
    (二)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 多因素方差分析
    (四) 简单效应检验
    (五) 人口统计变量对道德意图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七章 优化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设想
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弱化来自上级的不适当压力
    (一) 改进管理层的业绩考核办法
    (二) 降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三) 优化董事会运作
    (四) 发展经理人市场
二、整合现行的监督体系,优化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外在环境
    (一) 外部监管
    (二) 内部监管
    (三) 构建会计监督体系
三、提升道德素养,增强会计人员自身抵制非道德行为的免疫力
    (一) 将道德素养纳入任免考核体系
    (二) 增设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程
    (三) 大力发展会计职业道德培训
    (四) 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四、构建良好的组织文化,形成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合理氛围
    (一) 树立以领导为表率的道德氛围
    (二)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会计人员道德行为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 DIT量表问卷
第二部分 上级压力、监督力度、道德强度等问卷
第三部分 会计职业道德基本看法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证券市场财务造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本文的文献综述
第2章 证券市场财务造假问题概述
    2.1 财务造假的概念及特征
        2.1.1 财务造假的概念
        2.1.2 财务造假的特征
    2.2 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2.2.1 内部动因
        2.2.2 外部原因
    2.3 财务造假的危害
        2.3.1 相关机构受到损害
        2.3.2 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2.3.3 相关人员受到重大打击
        2.3.4 诚信缺失导致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不信任
第3章 国内外证券市场财务造假的实证研究
    3.1 国外证券市场财务造假典型案例分析
        3.1.1 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事件
        3.1.2 施乐公司财务造假案件
        3.1.3 奥林巴斯公司财务造假事件
    3.2 国内证券市场财务造假典型案例分析
        3.2.1 银广夏公司财务造假事件
        3.2.2 达尔曼公司财务造假事件
        3.2.3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事件
    3.3 财务造假手段的系统归纳
        3.3.1 虚构交易,操纵利润
        3.3.2 隐瞒重要事项
        3.3.3 调节收入、费用、利润
        3.3.4 会计原则和关联交易的不恰当利用
        3.3.5 其他利润操纵、资产调节行为
    3.4 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
        3.4.1 证券市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3.4.2 不完善的外部审计
        3.4.3 不健全的监管体系
第4章 防范证券市场财务造假的若干对策
    4.1 加强证券市场内部防范措施
        4.1.1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4.1.2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4.2 完善证券市场外部防范措施
        4.2.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4.2.2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4.2.3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提高投资者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6)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研究 ——来自中国证券主板市场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内容安排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研究的理论视角
    2.2 影响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因素
    2.3 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表现形式
    2.4 文献评价与启示
第3章 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实现机理与路径研究
    3.1 内部审计实现治理效应的理论架构
    3.2 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主体的互动关系
    3.3 内部审计开展的治理活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部审计参与治理:制度背景、现实需求与现状分析
    4.1 制度背景分析
    4.2 内部审计参与治理的现实需求
    4.3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影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安排的因素分析
    5.1 研究契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内部审计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内部审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提升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7)独立董事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框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框架内容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
2. 文献述评
    2.1 有关独立董事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的国外文献及述评
    2.2 有关独立董事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的国内文献及述评
    2.3 独立董事和财务报告舞弊各自的理论依据文献述评
        2.3.1 独立董事基本理论述评
        2.3.2 财务报告舞弊基本理论述评
3. 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界定与分析
    3.1 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功能
        3.1.1 独立董事的概念
        3.1.2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的内涵
        3.1.3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功能
    3.2 财务报告舞弊的界定及其危害
        3.2.1 财务报告舞弊的界定
        3.2.2 财务报告舞弊的危害
    3.3 独立董事和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的理论依据
        3.3.1 基于人的有限性的解释
        3.3.2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3.3.3 基于委托代理下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解释
        3.3.4 基于博弈论的解释
    3.4 基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的独立董事特征分析
4. 研究方法的设计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择
        4.1.2 数据来源
    4.2 研究假设及模型变量选择
        4.2.1 研究假设
        4.2.2 模型变量的选择
    4.3 模型设计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5.2 回归结果及分析
    5.3 对策建议
    5.4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8)财务治理效率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导论
    1.1 基本缘起与约定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基本约定
    1.2 文献综述
        1.2.1 公司治理及公司治理效率文献综述
        1.2.2 财务治理及财务治理效率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创新
第2章 财务治理效率理论基础
    2.1 财务治理效率的企业契约理论基础
        2.1.1 间接定价理论
        2.1.2 资产专用性理论
        2.1.3 代理成本理论
        2.1.4 委托—代理理论
    2.2 财务治理效率的财权流理论基础
        2.2.1 财权的产权基础
        2.2.2 财权流理论的本质内涵
        2.2.3 财权流理论的新发展:通用财权与剩余财权
    2.3 财务治理效率的激励机制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
        2.3.2 团队激励理论
    2.4 财务治理效率的博弈论基础
        2.4.1 博弈论的内涵与变迁
        2.4.2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第3章 财务治理效率论说的逻辑框架
    3.1 效率内涵界定
        3.1.1 效率概念解读
        3.1.2 效率与效益辨析
        3.1.3 帕累托效率、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与“X”效率
    3.2 公司本质是利益相关者产权契约联结体
        3.2.1 公司产权:特定产权与剩余产权
        3.2.2 公司本质是产权契约联结体
        3.2.3 公司产权契约的本质是剩余产权配置
    3.3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理解公司治理的一把钥匙
        3.3.1 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
        3.3.2 公司治理效率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称配置
    3.4 公司治理二元论借鉴与财务动态治理提出
        3.4.1 通用公司治理与剩余公司治理:公平与效率二元论
        3.4.2 剩余财权配置、财务动态治理与财务治理效率
    3.5 财务治理效率论说的提出逻辑与解构
        3.5.1 财务治理效率论说的提出
        3.5.2 剩余财权配置效率:财务治理效率的核心
        3.5.3 内部合作效率与外部合作效率:财务治理合作效率考察
        3.5.4 财务治理收益与财务治理成本之比:财务治理效率的本质
        3.5.5 财务治理效率定位与财务治理体系重构
第4章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环境与治理效率研究
    4.1 政府行为与治理效率
        4.1.1 政府行为的外部性
        4.1.2 政府行为与治理效率的关系检视
        4.1.3 政府行为对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机理
    4.2 法律制度与治理效率
        4.2.1 法权中心与法律制度
        4.2.2 法律制度与治理效率的关系考量
        4.2.3 法律制度对治理效率影响的传导机制
    4.3 产权保护与治理效率
        4.3.1 产权保护和经济发展与时俱进
        4.3.2 产权保护与治理效率:关系探寻
    4.4 市场化水平与治理效率
        4.4.1 市场化水平的内涵
        4.4.2 市场、产权与效率
        4.4.3 市场化水平现状与财务治理效率改进:机理分析
    4.5 信用体系与治理效率
        4.5.1 信用体系、产权保护与法律制度:契约有效履行的强力纽带
        4.5.2 信用之于治理效率的作用机理
    4.6 契约文化与治理效率
        4.6.1 契约思想:人类共同的理论资源
        4.6.2 我国契约文化缺失严重性与培育紧迫性
        4.6.3 契约文化影响治理效率的机理剖析
第5章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研究
    5.1 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
        5.1.1 资本结构:财务治理效率的财权契约
        5.1.2 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的关系检视
    5.2 股权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
        5.2.1 股权结构的内涵
        5.2.2 股权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治理结构视角
        5.2.3 股权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治理机制视角
        5.2.4 股权结构适度性与财务治理效率的关系解读
    5.3 负债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
        5.3.1 负债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5.3.2 负债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
        5.3.3 我国上市公司负债结构财务治理效率现状
        5.3.4 负债结构优化与财务治理效率促进
    5.4 股东大会、控股股东与财务治理效率
        5.4.1 股东大会的功能
        5.4.2 掏空、支持与治理效率:基于主流控制权收益观的分析
        5.4.3 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
        5.4.4 股东表决权与财务治理效率
        5.4.5 异议股东股份价值评估权:退出机制与治理效率
    5.5 董事会与财务治理效率研究
        5.5.1 基于治理效率的董事会规模与素质研究
        5.5.2 董事会独立性的治理效率研究
        5.5.3 董事会运作效率研究
    5.6 监事会与财务治理效率
        5.6.1 监事会的制度缺陷
        5.6.2 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结构冲突与制度契合
        5.6.3 监事会财务治理效率剖析
    5.7 经理层与财务治理效率
        5.7.1 经理任免制度与治理效率
        5.7.2 经理执行保障与治理效率
        5.7.3 经理激励与治理效率
第6章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与治理效率研究
    6.1 财务战略决策机制与治理效率
        6.1.1 财务战略决策机制的内涵
        6.1.2 财务战略决策、财务竞争力与财务动态治理
        6.1.3 财务战略决策机制对治理效率的作用机理
    6.2 财务激励创新机制与治理效率
        6.2.1 财务激励创新机制的内涵
        6.2.2 财务激励创新机制与治理效率:传导机理
    6.3 财务监督制衡机制与治理效率
        6.3.1 财务监督制衡机制的内涵
        6.3.2 利益相关者治理、监督制衡机制与财务治理效率
    6.4 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耦合机制:治理效率解读
        6.4.1 共同治理的创租优势与效率困境
        6.4.2 相机治理的动态效率与制度前提
        6.4.3 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耦合机制的提出与效率释放机理
    6.5 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与治理效率
        6.5.1 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的内涵
        6.5.2 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与财务治理效率的关系
        6.5.3 治理效率基础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404条款执行成本与收益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和阶段
        二、内部控制的内涵
    第二节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 内部控制报告:作用、内容和现行披露要求
    第一节 管理当局内部控制报告的作用
    第二节 管理当局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以及披露方式
    第三节 我国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现状和新要求
        一、我国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现状
        二、上证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信息披露要求
        三、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信息披露要求
        四、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加强央企风险管理
    第四节 SOX 法案404 条款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要求
第三章 SOX 法案404 条款的出台背景、内容和执行情况
    第一节 SOX 法案的出台背景
    第二节 SOX 法案的形成过程和框架
        一、SOX 法案的形成过程
        二、SOX 法案的框架
    第三节 SOX 法案404 条款内容解析
        一、404 条款对哪些人做出了规定
        二、公司遵循404 条款所需要开展的工作
        三、404 条款遵循的四个阶段
        四、遵循404 条款的最终期限
        五、两种报告的类型和关系
        六、“控制缺陷”、“重大缺陷”和“实质性漏洞”辨析
        七、实质性漏洞的种类
第四章 SOX 法案404 条款的执行成本和收益报告综述
    第一节 SOX 法案404 条款的执行成本和收益报告
        一、执行成本与收益的定义
        二、SOX 法案404 条款的执行成本与收益报告
    第二节 对404 条款的执行成本和执行收益的分类
        一、对404 条款执行成本的分类
        二、对404 条款执行收益的分类
第五章 执行404 条款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我国企业执行SOX 面临重大考验
        一、对拟在美国上市的中资银行的挑战
        二、对其他行业中资企业的挑战
        三、中资企业执行404 条款的艰难历程——以中国人寿、中石油等为例.
    第二节 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启示意义
    第三节 降低执行成本、提高执行效率的方法
        一、降低关键控制测试的成本
        二、把握控制测试的时间
        三、提高管理层测试的可信度,增强外部审计师对其测试的信任
        四、尽可能无缺陷地执行控制
        五、尽可能详细清晰地将流程和控制工作归档,及时更新相关文档记录.
        六、通过内部审计、404 条款的管理层测试等方式监督信息系统总体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七、领会SOX 法案的总体精神,控制组织复杂、效率低下、结构冗余、矛盾重重等问题
        八、欲上市公司应清楚了解上市规则,端正上市融资态度,维护资本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参考文献】
后记

(10)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中外独立董事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西方国家独立董事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会计透明度定义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一节 会计透明度的定义
    第二节 会计透明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研究评述
    第一节 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研究评述
    第二节 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研究评述
    第三节 独立董事年薪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研究评述
    第四节 独立董事参会次数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研究评述
    第五节 独立董事知识结构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研究评述
    第六节 基本结论与主要启示
第四章 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理论基础——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讨论
    第一节 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公司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的角色
    第三节 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的角色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定义及动机的研究评述
    第三节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第四节 研究假设及模型变量的选择
    第五节 模型的设计
    第六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七节 研究结论
第六章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节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涵义及其危害
    第三节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第四节 研究假设及模型变量的选择
    第五节 模型的设计
    第六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七节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论文摘要(中文)
英文摘要(英文)
后记

四、美国大公司财务丑闻案引发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D]. 蓝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D]. 金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研究 ——以规范公司治理及责任为中心[D]. 刘佳伟.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7)
  • [4]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作用机理及优化控制研究[D]. 丁琳. 武汉大学, 2014(06)
  • [5]证券市场财务造假问题研究[D]. 王琨.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9)
  • [6]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研究 ——来自中国证券主板市场的经验证据[D]. 郭慧. 暨南大学, 2009(09)
  • [7]独立董事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 朱永良. 西南财经大学, 2008(02)
  • [8]财务治理效率论[D]. 张荣武. 湖南大学, 2007(05)
  • [9]《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404条款执行成本与收益分析及对策研究[D]. 徐臻真. 厦门大学, 2007(08)
  • [10]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 毛志宏. 吉林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对美国大公司金融丑闻案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