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并举,重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

德治并举,重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

一、德法兼治,贵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高晶华[1](2019)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新高度,基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此,习近平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方法,目标直指解决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面临的诸多“老问题”与“新问题”,应对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严峻“四大考险”。通过党的自我革新,应对党面临着的“四大危验”。核心要义是以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和广大党员保持“初心”,整体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前提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的地位得以保障。正是在这一逻辑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真正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创造了党的建设历史上乃至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奇迹,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中国化做出最新贡献,向世界各国政党政治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围绕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如何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主线,呈现出丰富的内涵。首先,习近平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整体布局,指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关于政治建设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水平。其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在思想建设方面提出了精神“补钙”论,理想信念“总开关论”,赋予了理想信念以新的内涵,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与话语权进行探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第三,习近平将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认识高度,明确指出世界最大党组织建设于兴党兴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既要抓住关键少数,选拔任用好干部,又要优化党员队伍内部治理,提高组织的整体力量。第四,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方面的论述,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最大亮点。强调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始终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作风建设的核心,重点解决党内四风问题,不断净化政治生态。第五,习近平特别提到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把纪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对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作出新的部署。第六,习近平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抓住了制度问题的症结。探索与推进新时代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提高管党治党的法治化水平,以严明的制度推进世界最大党成为世界最强党,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治党逻辑。第七,习近平还对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打破了以往的潜规则,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努力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改变传统运动式、集中式反腐,构建腐败治理的三不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反对和克服一切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在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认识矛盾,分析并解决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这一管党治党的最新科学认识最鲜明的特点是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方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战略高度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运用了创新思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创新精神。新时代党的建设趋向于法治化,政党治理步入法治轨道,开启了法治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征程。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德法共治的治理理念,将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党的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予以新的结合,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理目的,服务于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新需要,坚持自我革命与强化监督相结合,实现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又一鲜明特点。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在战略指导下做出重大策略,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制度治党双管齐下,吸取一切优秀治理成果,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党、老党的建设新道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好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回答了如何加强管党治党,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的重大历史问题,具有重大时代意义。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精准概括,对党的建设的核心要旨予以新升华新凝练。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学说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新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予以强化的重大举措,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习近平在新的条件下高度凸显出了制度治党的重要性,以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并把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标本兼治的良效。从世界性视角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具有典型的示范效果。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被越来越多的政党学习、借鉴。同时,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指导下,党的建设实践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党的面貌也开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加强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进一步提升了全党的党性修养,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革新的能力,从而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结晶,也进一步拓宽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政治眼界和战略思维。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能否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否顺利推进。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对党的政党功能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引领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开辟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境界。

李宇冬[2](2018)在《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由此可见,反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也一直是党务工作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种利益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有效的全面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可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已经成为时代的话题,也是反腐败研究的焦点。多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反腐败工作,并且将反腐败运动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阶段。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就是党反腐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伟大成就,为维护党的建设、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本文对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获取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相关资料,对建国初期腐败的表现及危害、反腐败运动的历程及措施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提出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成果及启示。全文共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建国初期腐败的表现及危害,从经济、政治、作风三个方面产生腐败的表现,并提出腐败的多重危害,包括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群关系、危及党的执政地位;第二部分是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历程及措施,总结“三反”、“五反”反腐败历程,对反腐败运动实际措施进行总结,包括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分子以儆效尤、展开舆论攻势以实现广泛监督、加强制度建设以弥补漏洞;第三部分是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成果及启示,总结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集中成果包括实现了党的强身健体,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度,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并系统总结运动的现实启示,包括反腐败要从思想抓起;反腐败要自上而下以带动全党;反腐败要注重长期性实效性和系统化制度化;反腐败要落实到提高执政能力与反腐拒变能力上来。建国初期的反腐败运动开展的轰轰烈烈,严厉打击了贪污腐败分子,净化了党风,清除了新中国的污泥浊水。建国初期的反腐败运动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唐小芹[3](2016)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学理学术层面较为精深,而实务实践方面则较有欠缺。为纠正重学理之偏,以“途径与方法”为视角,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遇来客观评判,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有较大进展亦取得不菲成绩,但也呈现出整体发展不均衡、运行效能偏低、官民冷热不均的现象。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大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绝不可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来空谈、虚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解答和难题的解决,将有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现,亦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加富有实践活力和生命张力。沿着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纵向演进线索,截取理论创新、契合使命、重视民生、通俗话语、鲜活方法及思想交锋六个横断面,以分述其历史特点、有益做法为出发点,以夹叙夹议引出其固有的现实启迪为归结点,对拓展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历史经验予以梳理和简析。时移世易,传统的途径与方法已面临着全新的格局,但仍蕴藏着值得开掘的现实价值,并借此发挥有益历史经验的当代功用。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确立基本原则、聚焦重要途径、瞻望发展前景的思路,在明确指引、抓住重点、思虑未来中将论述层层展开。论文提出了以有效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五大基本原则:即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用群众中先进典型教育群众、从“小众”到“大众”逐步推进、区别对象的分众分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战略视点中推进。这五大原则,是根本性原则、示范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及整体性原则的有机统一,更成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遵循和宏观指引。论文的主体和重点是从精神旗帜、核心途径、话语体系、网络平台、当代经验及国际传播六个方面,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现实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其一,以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举旗定向。凭借话语体系的转换、真理力量与道德力量的合力推进、进到社会各层面的深广影响,实现中国梦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起了聚集深厚人心、指明趋赴方向的精神旗帜。其二,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同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思想理论建设打牢信仰支撑、以高压反腐优化政治环境、以党建实践机制创新增强保障力、以强化基层党建夯实组织基础,这四个方面呼应联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立足党建自身、全面从严治党统率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途径。其三,以话语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本身的大众化。在话语体系创新的多维动因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历史前提、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实践基础、摆脱西方话语体系束缚孕育重要契机、理论体系自身发展构成内部驱动。在话语体系创新实践中,习近平等在使用亲民话语、提倡平易文风、借助柔性叙事、活用历史典故、营造商谈语境、凸显时代气息等方面作出了独特性贡献。“习氏”风格的话语已渐渐内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当代话语体系的风骨,并将在时间延续和理论发展中得到应有的沉淀和升华。其四,以强化网络宣传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型平台。抓住中国从网络大国发展为网络强国的历史契机,突破西方网络话语霸权的重围,紧跟时代潮流,引领主流价值,打造专业化宣教队伍,以网民为本因人施策,巧用图像化的传播方式和精致化的网言网语,建设党员网络学习平台,督促政府在依法治网上履职尽责。只有充分、有效、规范地利用好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主动走进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契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五,以典型实证分析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经验。《理论热点面对面》以其通俗性而见长,《共产党员手机报》以巧用网络新媒体而取胜,“长沙地铁廉政主题文化站”以提供红色公共文化产品而显优,三个现实例证,折射当代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把理论性与通俗性紧相结合,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汇,应让党的创新理论走出书斋、打开面向民众的社会窗口。其六,以开辟多元途径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为此:应将中国梦作为标示性符号,加强官方海外宣讲的力度,拓宽民间人文交流的渠道,巧借新媒体、短视频以增强对外吸引力等。总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也理应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项与宏远战略。以上六个方面现实途径的重点阐释和集中论述,从历史跨越到现实,从党的建设再到其他方面的建设,从理论阐述进到实证分析,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新媒体,从现实社会贯通虚拟社会,从国内辐射到国际,借此不仅实现了学术性与现实性更紧密的耦合,更在理性探讨中构建起了一个由多维路径组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体系。展望未来,既前途漫漫又信心满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获得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及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更好现实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伴随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更加深入人心、将在多元途径的力拓深耕中更具国际渗透力和影响力。承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使命,紧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大众之运命,只要把准时代的脉搏,只要贴近民众的实际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与方法的创新就会始终生机勃勃,永具无限可能性。

亓文庆[4](2015)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败问题是任何政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反对腐败是党的建设极为重要的内容,对党的长期执政具有重大意义。当前,由于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更加严峻。反对腐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并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随后,党中央开展反腐败专项斗争,取得重大胜利,赢得党心、民心,有关反腐倡廉的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反腐败斗争贯穿中国共产党的每个历史阶段。而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反腐倡廉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1949—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执政全国的重要时期,在内外环境发生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抓好反腐败斗争,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巩固新生政权的重大课题。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与客观环境、党的队伍的新变化以及社会各界对党的廉洁度的期望使得这一时期的反腐败尤为紧迫。同时,建国初期各种制度、法规的不完善为反腐败带来考验。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过往旧政权腐化灭亡的教训,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腐理论,提出了许多符合新中国实际的反腐思想。这些反腐败思想为建国初期的反腐败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增产节约运动揭开了新中国反腐败的序幕,从“三反”运动到新“三反”运动,建国初期的反腐败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力地打击了贪腐分子,净化了党风,荡涤了新中国的污泥浊水。从严治贪、真抓实干,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预期成效,其中一些宝贵的经验仍有借鉴价值。但是,这一时期的反腐败斗争由于历史局限性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要全面把握反腐败的实践过程,深刻理解反腐败理论对反腐败实践过程的推动作用及对反腐败斗争开展的积极效用。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和不足,以此来探索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方式方法。

亓文庆[5](2014)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反腐败问题并把它提到关系亡党亡国的高度。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斗争,以其丰富的研究内容和重大的研究价值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研究缺陷与不足。因此,系统整理、归纳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黄梁贵[6](2013)在《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管理是近年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其实社会管理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新中国逾70年的无产阶级政党,应高度重视社会管理的重要功能与意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已经给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继承者们提供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方法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社会管理思想,并从中国古代优秀思想学说中汲取关于社会管理的有益部分,结合建国初期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管理实践,创造性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管理思想。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国初期极其复杂恶劣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毛泽东的社会管理思想为稳固党新取得的全国政权,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冲破美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开启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建国初期,毛泽东为社会管理设定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提出社会管理的基本方针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去努力。从社会管理的职能去划分,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主要包含有促进社会公正的思想、保持社会稳定的思想、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和协调社会关系的思想四个方面。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的社会管理思想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指导新中国迅速走出建国初期的困境,弥补了中共党内社会管理理论的空白,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方向。学习贯彻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对当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李飞龙[7](200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问题研究的分类、领域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从社会问题的界定和分类入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结构性社会问题、变迁性社会问题、越轨性社会问题和社会心理性社会问题等四类问题进行了总结,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资料选取和研究方法。

李飞龙[8](2009)在《建国初期社会问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建国初期的社会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从社会问题的界定和分类入手,对建国初期的结构性社会问题、变迁性社会问题、越轨性社会问题、社会心理性社会问题四类进行了总结,探讨建国初期社会问题的理论视角、资料的选取和研究方法。

张寿春[9](2001)在《德法兼治,贵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

二、德法兼治,贵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法兼治,贵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和过程
    2.1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世情
        2.1.2 国情
        2.1.3 党情
    2.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泉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2.2.2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2.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2.3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对以往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3.1 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高度回答了党的建设与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逻辑
        2.3.2 给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2.3.3 以党的建设来解决如何驾驭资本逻辑的问题
    2.4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政治建设新认识
        3.1.1 发扬优良传统统领党的建设
        3.1.2 加强问题指向回答首要问题
        3.1.3 加强政治建设推动政治发展
    3.2 思想建设新境界
        3.2.1 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3.2.2 创新意识形态服务治国理政
        3.2.3 发展群众路线强化宗旨意识
    3.3 组织建设新规定
        3.3.1 落实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
        3.3.2 抓住关键少数选好用好干部
        3.3.3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整体质量
    3.4 作风建设新征程
        3.4.1 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
        3.4.2 加强党性修养密切党群关系
        3.4.3 重点解决四风净化政治生态
    3.5 纪律建设新部署
        3.5.1 更加突出位置前所未有高度
        3.5.2 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形象
        3.5.3 阐述基本要义加强纪律执行
    3.6 制度建设新标准
        3.6.1 权力关进笼子坚持依规治党
        3.6.2 加强民主集中维护制度权威
        3.6.3 补齐制度短板重在制度执行
    3.7 反腐败斗争新要求
        3.7.1 治腐败零容忍打老虎拍苍蝇
        3.7.2 构建三不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3.7.3 反对特权思想克服特权现象
    3.8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和鲜明特点
    4.1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
        4.1.1 以辩证思维破解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矛盾
        4.1.2 以战略思维确立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历史方位
        4.1.3 以创新思维激发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生动力
        4.1.4 以法治思维树立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法治精神
    4.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
        4.2.1 贯穿着问题意识与忧患意识
        4.2.2 以中国梦统领全面从严治党
        4.2.3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新结合
        4.2.4 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新统一
        4.2.5 标本兼治的管党治党新思路
        4.2.6 自我革命和增强监督相结合
    4.3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把握维度
    5.1 时代维度:立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解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5.1.1 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
        5.1.2 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须选择
        5.1.3 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5.1.4 加强党的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5.2 理论维度:统一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5.2.1 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根本立场
        5.2.2 以夯实领导核心地位为根本目标
        5.2.3 协调推进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5.3 实践维度:总结于“伟大工程”实践经验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5.3.1 突出党的建设的全面性特点
        5.3.2 注重党的建设的治理化能力
        5.3.3 强调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导向
        5.3.4 重视党的建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5.4 本章小结
6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重大时代意义
    6.1 开辟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新天地
        6.1.1 引领和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6.1.2 拓宽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战略范围
    6.2 发展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6.2.1 总结和凝练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6.2.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的学说
    6.3 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收效显着
        6.3.1 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6.3.2 推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积极落实
        6.3.3 开启了党领导现代化进程路径的重大创新
    6.4 形成了成熟定型的政党制度文化
        6.4.1 确立起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文化新理念
        6.4.2 在培育政党文化过程中优化政党功能
    6.5 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6.5.1 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影响力
        6.5.2 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建国初期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与严重危害
    一、建国初期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
        (一)滥用职权贪污受贿
        (二)铺张浪费任意挥霍
        (三)居功自傲脱离群众
    二、建国初期腐败现象的危害
        (一)影响党群关系
        (二)损害党的形象
        (三)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章 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开展形式与具体措施
    一、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展开形式
        (一)整党整风运动
        (二)“三反”运动
        (三)“五反”运动
    二、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实施步骤
        (一)中央制定反腐败政策,提出反腐败目标
        (二)地方各级政府开展有效宣传政策,传达反腐败目标
        (三)群众全民参与反腐政策的实行,达到反腐败目标
    三、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具体措施
        (一)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分子以儆效尤
        (二)展开舆论攻势以动员群众广泛监督
        (三)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反腐机制
第三章 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集中成果与现实启示
    一、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集中成果
        (一)提高了党内人员素质
        (二)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三)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
    二、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特点与不足
        (一)反腐败运动的特点
        (二)反腐败运动的不足
    三、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的现实启示
        (一)反腐败要从思想源头抓起
        (二)反腐败要遵循自上而下的规律
        (三)反腐败一定要注重系统化与时效性
        (四)反腐败一定要持续增强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现状及难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一、“大众”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解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各有其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三节 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进展不小、成绩不少”及其成因
        二、“上热下冷、官热民冷”及其成因
        三、“差别较大、发展失衡”及其成因
        四、“偏重形式、效能较低”及其成因
第二章 用有效途径和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注重理论创新并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与活力源泉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借助民众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第二节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并契合历史使命
        一、认识党的性质及使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点
        二、抗战的全民总动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赢得历史契机
        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成为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
    第三节 满足群众根本利益及践行群众路线
        一、对群众根本利益的满足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民心
        二、践行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现实途径
    第四节 民族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普及范本的创就
        一、民族化话语体系的构建
        二、通俗化普及范本的创就
    第五节 独创了一整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方法
        一、利用夜校干校在工农群众及党员干部中传播革命理论
        二、延安整风成为普及广、影响深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
        三、发挥歌曲戏剧等革命文艺的感染力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利用标语口号、报刊广播等媒介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第六节 与党内错误思想及各种敌对思想的交锋斗争
        一、在与“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在警惕和平演变、辩驳错误思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章 拓展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根本性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一、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
        二、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在诸原则居核心地位
    第二节 示范性原则:用群众中的先进典型教育群众
        一、先进典型以其亲近性和可信性对群众产生辐射效应
        二、先进典型以其感化性和引领性对群众产生渗透式影响
    第三节 渐进性原则:从“小众”到“大众”逐步推进
        一、在整体地域上从城市向乡村渐次推进
        二、在政治群体上从党内向党外渐次推进
        三、在行政层级上从领导干部向广大普通党员渐次推进
        四、在市场主体上从大型国企向其他企业渐次推进
    第四节 层次性原则:区别对象的分众分类教育
        一、清醒认识我国社会利益群体和阶层分化的明显趋势
        二、遵循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实施区别对象的“分众”教育
    第五节 整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战略视点中推进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二、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之四重维度中推进大众化
第四章 激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举起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
        一、转换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深入
        二、合真理力量与道德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以深广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到社会各层面
    第二节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同步推进
        一、以补精神之“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牢信仰支撑
        二、用高压反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优化政治环境
        三、以党建实践机制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保障力
        四、借强化基层党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组织基础
    第三节 以话语创新推动理论本身大众化
        一、创新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二、习近平等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话语体系的贡献
    第四节 有效利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一、潮流与方向:指导观念的时代化与价值引领的主流化
        二、主体与受众:宣传队伍的专业化与受众满足的层次化
        三、生动与易识:传播方式的图像化与文本语言的精微化
        四、创建与管控:党员学习的平台化与舆情监控的法制化
    第五节 以典型实证分析总结鲜活的当代经验
        一、《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启迪:创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性的理论读本
        二、长沙地铁廉政主题文化站的的启示:创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民众的社会窗口
        三、《共产党员手机报》的启发: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平台
    第六节 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
        一、将中国梦作为标示性符号
        二、加强官方海外宣讲的力度
        三、拓宽民间人文交流的渠道
        四、借助新媒体短视频吸引力
第五章 用有效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景展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获得更好现实条件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更好物质基础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效性与法制化将打造优质政治环境
        三、文化强国战略及党的人民文艺政策的实施提供软实力支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更加深入人心
        一、改革宏利释放及民众获得感增强将力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重大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将大大增强民众的价值认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更具国际影响力
        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增添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二、“大文化交往”的理念创新将助推其对外传播
        三、对外传播将在深耕有效途径中得到大力推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由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建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特殊历史背景
    (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的变化对反腐败提出的新要求
        1. 客观地位与环境的新变化
        2. 党的队伍的新变化
        3. 社会各界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廉洁度的新期望
    (二) 新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对反腐败的考验
        1. 党政体制不完善
        2. 法律法规不健全
        3. 供给制下的弊端
    (三) 过往旧政权因腐化堕落而灭亡的教训对中共新政权的启示
        1. 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城腐化溃败的历史教训
        2. 国民党政权崩溃的警示
二、建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理论渊源与理论设计
    (一)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理论渊源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对腐败、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思想
        2. 列宁反腐败、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理论设计
        1. 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腐败预警思想
        2. 毛泽东的反腐防变理论
        3. 刘少奇等其他党的领导入的反腐败思想
三、建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实践过程
    (一) 反腐蚀斗争的序幕——开展全面增产节约运动
        1. 中国共产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考量和举措
        2. 增产节约运动拉响“三反”警报
    (二) 雷厉风行的“三反”运动
        1. “三反”运动的前夜——东北的腐败形势
        2. “三反”运动的发起
        3. 反贪、肃贪——打虎战役的开展
        4. “三反”运动的成果
    (三) 新“三反”运动
        1. 新“三反”运动的缘起
        2. 新“三反”运动的实践过程
        3. 新“三反”运动的效用影响
四、建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经验、不足与启示
    (一) 卓有成效的反腐经验
        1. 从严治贪、敢于碰硬
        2. 最高领导层身体力行、真抓实干
        3. 依靠人民群众,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二) 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不足
        1. 未能完全摆脱战争年代群众运动的思维模式
        2. 反腐硬拉指标,规定死板
        3. 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冤假错案
    (三) 现实启示
        1. 反腐败要避免群众运动的形式
        2. 反腐斗争要置于制度、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3. 要将反腐倡廉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相结合
        4. 反腐败斗争需要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结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理论依据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反腐倡廉的理论渊源
    (二)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理论设计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举措与实践的研究综述
    (一)有关建国初期反腐实践研究的着作
    (二)有关建国初期反腐实践研究的期刊
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经验启示的研究综述
    (一)对腐败要做到提前预防
    (二)反腐倡廉必须发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垂范作用
    (三)反腐败要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令腐败分子失去藏身之所
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足及努力方向

(6)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建国初期
        1.1.2 社会管理
    1.2 本课题研究状况及本文构思
        1.2.1 研究现状综述
        1.2.2 本文构思
    1.3 本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本文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文化渊源
    2.1 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
        2.1.1 法家学说中的社会管理思想
        2.1.2 儒家学说中的社会管理思想
    2.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
        2.2.1 生产力的发展是开展社会管理的重要条件和目标
        2.2.2 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要求人民广泛参与
        2.2.3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2.3 列宁的社会管理思想
        2.3.1 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管理首先要求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2.3.2 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是依法进行社会管理的前提
        2.3.3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3章 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3.1 建国初期严峻的国际局势
        3.1.1 帝国主义在国际上对中国实行封锁和打压
        3.1.2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和主权
    3.2 建国初期国内的困难局面
        3.2.1 国家政权建设尚未完成
        3.2.2 国民党残余势力肆虐
        3.2.3 经济形势十分不堪
        3.2.4 社会问题大量存在
        3.2.5 党和政府的干部思想理论准备不足
第4章 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毛泽东促进社会公正思想
        4.1.1 创立新的国体和政体,奠定中国促进社会公正的政治基础
        4.1.2 坚决维护男女平等、干群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4.1.3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新中国促进社会公正的经济基础
    4.2 毛泽东维护社会稳定思想
        4.2.1 巩固的政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
        4.2.2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
        4.2.3 惩治违法犯罪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常规手段
    4.3 毛泽东解决社会问题思想
        4.3.1 社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的发展
        4.3.2 解决社会问题要跟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4.3.3 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把人民群众充分动员起来参与
    4.4 毛泽东协调社会关系思想
        4.4.1 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主义
        4.4.2 协调经济关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4.4.3 协调政治关系,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5章 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启示
    5.1 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5.1.1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
        5.1.2 为建立初期的新中国走出困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5.1.3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
        5.1.4 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5.2 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5.2.1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5.2.2 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正确价值观
        5.2.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
        5.2.4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比重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问题研究的分类、领域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结构性社会问题
    (二) 变迁性社会问题
    (三) 越轨性社会问题
    (四) 社会心理性社会问题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问题的理论视角
        1.“革命”模式
        2.现代化理论
        3.“国家与社会”的理论框架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
    (三) 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问题资料选取和使用

(8)建国初期社会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社会问题
二、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
    (一) 建国初期结构性社会问题
    (二) 变迁性社会问题
    (三) 越轨性社会问题
    (四) 社会心理性社会问题
三、理论视角、材料的选取和研究方法
    (一) 建国初期社会问题的理论视角
    (二) 建国初期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
    (三) 关于建国初期社会问题资料选取和使用

(9)德法兼治,贵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得及时, 清醒预见“可能腐败”的极大危险
    1.未雨绸缪, 敲响警钟。
    2.领导带头, 树立正气。
二、抓住根本, 着力提高“不想腐败”的思想素质
    1.规定标准, 增强党性。
    2.学习理论, 明辨是非。
三、抓准要害, 着力营造“不敢腐败”的威慑氛围
    1.处理昏官, 教育全党。
    2.严惩贪官, 杀一儆百。
四、抓紧抓实, 着力形成“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
    1.建立机构, 加强纪检。
    2.重视舆论, 鼓励监督。
    3.开展整党, 全面清理。

四、德法兼治,贵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高晶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2]建国初期反腐败运动研究[D]. 李宇冬. 长春理工大学, 2018(02)
  •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 唐小芹.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4]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实践研究[D]. 亓文庆.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5]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 亓文庆. 克拉玛依学刊, 2014(03)
  • [6]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研究[D]. 黄梁贵. 湘潭大学, 2013(06)
  • [7]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问题研究的分类、领域与思考[J]. 李飞龙.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8]建国初期社会问题研究综述[J]. 李飞龙. 桂海论丛, 2009(02)
  • [9]德法兼治,贵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J]. 张寿春. 南京社会科学, 2001(S1)

标签:;  ;  ;  ;  ;  

德治并举,重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