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油田低渗透油藏压裂改造优化选井技术应用

文东油田低渗透油藏压裂改造优化选井技术应用

一、低渗油藏压裂改造优化选井技术在文东油田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豆梦园[1](2021)在《致密油藏开发井网设计与参数优化 ——以三塘湖ND油藏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致密油藏已逐渐成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热点,但关于其高效开发理论体系的建立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以我国三塘湖ND致密油藏为例,基于油田历年生产开发实践过程中得到的诸多认识,采用质量守恒理论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致密油藏体积压裂开发井网设计与异步注采参数优化研究。文中主要进行了以下三部分工作:首先通过分析致密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确定致密油藏主要开发技术手段为:水平井+大型体积压裂+“井工厂”技术,并对水平井体积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增产机理与规律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致密油藏渗吸置换的采油机理,利用质量守恒理论建立研究区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缝网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体积压裂缝网半带长,认识到致密油藏水平井衰竭式开发的合理井距约为体积压裂缝网带长;同时,明确了典型致密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井网与体积压裂缝网的匹配关系;最后,本文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研究区水平井异步注采合理的缝网形式为交错式缝网,得到该缝网形式下的合理井距为90m,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判断致密油藏两种开发井网异步注采主要参数对开发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井邻井异步注采+间隔井”井网的开发效果最好,日注水量、注采半周期分别为336 m3/d、60d时产能最高;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在井距、日注水量及注采半周期三种因素分别为90m、336 m3/d、70d时对应产能达到最大。另外,基于前文确定的参数,对比体积压裂衰竭式开发后同步注采及异步注采不同开发方式下的采出程度,发现异步注采开发方式采出程度最高,达到15.46%,较衰竭式开发提高11.45%。研究结果对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佳辉[2](2021)在《高性能转向压裂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油田用转向压裂材料效果不明显、易失效、对储层伤害大、受储层环境影响等诸多问题,本文制备出一种转向压裂材料并开展了理化性质表征、合成条件优选、应用性能评价及现场试验评价,验证了该材料可达到高封堵强度,耐温性能优良,可水解,残渣少的开发要求并具备规模化使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认识如下:(1)以顺丁烯二酸酐、苯乙烯、丙烯酸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出了三元聚合产物。通过FT-IR及1H NMR测试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官能团确认,对不同实验组产物进行分子量、Zeta及纳米粒度分析、转化率、玻璃化温度、密度及水解性能测试,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选,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单体摩尔配比1:1:1,单体总质量分数14%,引发剂质量分数0.5%,反应温度65℃,此条件下产物分子量105471、Zeta电位较小、粒径分布均匀、玻璃化温度334℃、密度1.013 g/cm3、水解率最高为 93.72%。(2)测试了合成材料与模拟地层水、不同压裂液体系的配伍性能,测试了材料对天然岩心的封堵性能,进行了转向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并观察分析了合成材料水解过程。结果表明材料与油田用液体的配伍性能良好;材料可将不同岩心渗透率均降至9×10-3 μm2以下,最高封堵率91.05%,材料水解后岩心渗透率恢复94%以上,解堵性能优异;转向压裂物理模拟实验中新材料可成功封堵老裂缝并压出新裂缝,破裂压力提高4.02MPa;产物水解残渣占比小于5%,粒径分布范围2-4 μm。(3)对所合成材料开展了现场应用试验,成功封堵老缝并压开新缝,试验井施工后日产油量分别增长4.4t、0.9t、1.2t,含水率分别降至34.9%、82%、69%,含水率下降趋势稳定,转向压裂取得成功,合成材料具备实际生产应用价值。

李浩[3](2021)在《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合成及酸压条件下岩体破裂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酸压是针对低渗-致密油藏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而酸压压情况下造成的裂缝起裂位置与发展、分布方式是影响压裂效果的最主要因素。由于现有模拟实验方法的局限性,不能在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得出可靠结论。故论文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在三向围压、孔压、温度等地层条件下压裂裂缝扩展行为不明确的问题,采用制备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对全直径岩心三维包覆,进行全直径岩心尺度三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优选适应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储层酸液体系、研发新型耐酸-耐温型增稠剂、压裂数值模拟等,研究了酸压条件下压裂缝起裂位置、扩展规律、破裂行为及酸岩反应、降低端口净压力、增加储层渗流能力与酸液侵蚀面积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纳米二氧化硅、碳纳米管为反应原料;以三氟丙基三甲基硅氧烷为偶联剂,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制备出一种直径10 μm,长度4-12μm的椭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材料,进一步与超细硅酸盐水泥材料复合制备出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该材料可抵抗15MPa的孔隙压力,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通过物理吸附脱附(BET)、热重(TG-DTG)、等温量热、抗冻融破坏实验、电化学腐蚀实验、接触角测试以及介电常数-电阻率分析等表征方法测定了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直径10 μm,长度4~12 μm的椭球形材料可以对水泥水化产物孔隙进行填充,且促进水泥基材料中Ca(OH)2的水化,以提高其物理-化学性能,从而达到满足实验所需的要求。(2)为选出适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心的酸液体系,针对该岩心进行酸液适配性试验,通过计算质量损失率以及力学性能测试得出最优酸液配比组合。利用BET、SEM、XRD、ICP-OES等表征分析方法进行机理表征。结果表明:适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心的酸液压裂液最优酸液体系为质量分数2.5%的盐酸(30%AR)与质量分数6%的乙酸(AR)复合,并发现柠檬酸单独使用情况下易析出规则的文石晶体,对酸岩反应起到副作用。(3)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与DMC(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两种耐酸-耐温型增稠剂AMPS-AM-DMDAAC、DMC-AM-DMDAAC;优化实验条件得出AMPS-AM-DMDAAC最佳聚合条件为:温度45℃,单体质量分数27%,AMPS:AM:DMDAAC的质量比为1:3:1,引发剂V50用量0.6%、导向剂EDTA二钠0.15%、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30%AR)0.3%、尿素1%;常温下测得的表观黏度为135mPa·s。DMC-AM-DMDAAC最佳聚合条件为:温度为65℃,单体质量分数27%,DMC:AM:DMDAAC的质量比为1:3:1,引发剂过硫酸铵0.6%、导向剂EDTA二钠0.15%、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30%AR)0.3%、尿素1%;常温下测得的表观黏度为122mPa-s。耐酸实验表明:AMPS-AM-DMDAAC与20%HCl混合后,表观黏度为45 mPa-s,DMC-AM-DMDAAC与20%HCl混合后,表观黏度为31 mPa·s,证明其优良的耐酸性;耐温实验表明:在120℃时,AMPS-AM-DMDAAC表观黏度为99.7 mPa·s,DMC-AM-DMDAAC表观黏度为32.5 mPa·s,说明其具有优良的耐温性,但DMC-AM-DMDAAC热稳定性没有AMPS-AM-DMDAAC聚合物高。两种增稠剂均可制成晶体或溶液,可有效缓解酸压时酸液运移过程中的损失率,加深迁移距离,大大提高酸压效率。通过对比两种增稠剂性能,本研究最终采用AMPS-AM-DMDAAC增稠剂用于物理模拟实验。(4)通过利用高强度抗孔压材料对全直径岩心进行三维包覆,继而进行全直径岩心尺度三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分别设置普通水力压裂、酸压、含增稠剂酸压三组试验。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析三组实验样品,清楚、直观地得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心水力裂缝起裂与延伸的基本形态:单纯水力压裂只造成了一条主裂缝;酸压在酸液与岩心进行酸岩反应之后,裂缝端口净压力降低,得到一条主裂缝以及2~3条微裂缝;含有增稠剂的酸压实验组可以明显看出在生成一条主裂缝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不同平面的多条微裂缝,呈现出体积压裂模式。(5)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拟三种压裂过程并研究三维裂缝形态。模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起裂与发展、分布情况,通过模拟在三向围压存在压差时,在孔压作用下岩心破裂时不同的应力云分布图可知:单纯水力压裂只存在一处应力集中情况,即会产生一条主裂缝;酸化压裂存在2~3处应力集中情况,且集中区域波及面窄;含有增稠剂的酸压情况下,应力云图显示有一处较为明显的应力集中情况,伴随有多处微集中情况,集中区域波及面宽且呈现不规则平面分散状态,这一模拟结果也与物理模拟实验结果相吻合。本文为研究酸压条件下裂缝起裂位置、扩展规律,通过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对全直径岩心进行三维包覆,利用先导实验优选出的酸液、耐温-耐酸型增稠剂,在预先注入优选酸液24 h后(模拟闷井情况),通过全直径岩心尺度三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利用数值模拟实验进一步印证物理模拟实验可靠性。最终实验结果显示:该模拟实验在制备材料成功应用的前提下,已达到全直径岩心在压裂实验过之后裂缝以1~2条主裂缝为主,多条微裂缝为辅的体积压裂模式,并成功观察到聚合物(增稠剂)在岩心内的径流方式及侵蚀面积,实验结果对指导现场压裂施工具有一定意义。

孟祥灿[4](2020)在《大情字井油田A区块重复压裂增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提高大情字井油田特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对A区块进行了重复压裂增产技术现场试验。地质上,结合区块油藏特性以及邻井的补压效果,建立了重复压裂选井原则和选层原则,优选出H1井11号层和12号层进行重复压裂试验;工程上,提高加砂强度,通过缝网压裂和树脂砂封堵形成复杂多裂缝,有效增加缝控储量。类比邻井的压裂效果,预测H1井压裂有效期在32个月左右,累增油可达533.2 t。大情字井油田2014-2015年重复压裂效果较好井的初期单井日增油1.0~1.4 t,有效期20-35个月,单井累增油210~736 t,重复压裂实施14井次,成功率78.6%。重复压裂技术在该区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在其他油藏条件相似的特低渗油藏推广应用。

程子岳[5](2020)在《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重复压裂裂缝间距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早期一些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为获得经济油流,进行了初次压裂改造,但由于地质和工艺因素影响,裂缝逐渐闭合,致使裂缝失去原有的导流能力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迫切需要进行重复压裂改造以恢复或提高产能。而水平井重复压裂时新裂缝与老裂缝的裂缝间距是影响重复压裂设计和增产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根据低渗透油藏物性特征,对于渗透率不一样的岩石样品进行实验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探究了低渗透油藏应力敏感性以及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性油藏的影响规律;基于势叠加和连续性原理,建立了压裂水平井储层渗流与井筒管流的耦合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求解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缝间干扰影响因素计算缝间压力和产能,给出有效缝控距离;基于聚类分析法建立水平井精准选层选段定量评价方法,选取实际区块进行了重复压裂裂缝间距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岩石样品渗透率减小时,启动压力梯度会随之增大。幂函数关系特征与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之间所呈现的关系特征近似,室内实验测得的油相启动压力梯度是水相启动压力梯度数值的2-3倍。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压力的下降对岩石渗透率应力敏感性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避免的。随着有效应力增大,岩心渗透率逐渐减小,在有效覆压较小时,岩心渗透率降低得很快,而有效覆压比较高时,岩心的渗透率变化幅度很小。有效覆压的变化在相同范围内时,初始渗透率越小,相同条件下渗透率损失越严重。综合分析得到影响裂缝控制距离和产能的四个重要因素有储层渗透率、生产压差、拟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系数,其中储层的渗透率值越大,生产压差越大,裂缝的控制距离就越大;相同渗透率下,应力敏感系数波动范围在10%左右时,裂缝控制距离波动范围小于5%;拟启动压力梯度波动范围在25%左右时,裂缝控制距离波动范围小于20%。结合测井岩石物理相的解释结果实现压裂位置的精准确定,同时考虑目标区块裂缝可能形成的类型、储层孔隙联通比例、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能够建立个性化裂缝间距优化方法。研究成果对现场重复压裂施工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高硕[6](2020)在《S区块过渡带剩余油挖潜压裂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1964年全面投入开发以来,S区块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目前,该区块由于处于相变明显的过渡带区域,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原油在不同的沉积相带粘度差异大,储量水驱控制程度低,储层低效无效循环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且规律性不强,导致剩余油挖潜压裂选井过程中,措施选井选层难度大,剩余油精准挖潜效果差等问题。针对以上开发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并结合储层精细地质研究,对过渡带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得出了研究区过渡带层间及平面剩余油量化研究结果以及剩余油的类型,研究区平面剩余油形成原因主要是井网控制不住、注采不完善、纵向层间矛盾、平面非均质性四种类型,四种类型剩余油的剩余地质储量分别为176.48×104t、231.3×104t、56.51×104t、309.46×104t。而通过对研究区层间剩余油储量丰度计算并分析,确定剩余储量丰度大于20×104t/km2为主要挖潜小层,小层厚度在0.5m-1m之间,占总地质储量的40%,剩余可采储量高潜力区为SII2a、SII2b、SII2a、SII3、SII4、SII8、和SII12小层。然后在剩余油研究的成果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方法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对研究区的低产低效且剩余油储量丰度较高的油井验证其压裂可行性,并对优选出的压裂油井通过数值模拟的的方法,对压裂井的裂缝半长、裂缝渗透率、裂缝高度等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优化的压裂施工设计参数,得出优化压裂设计裂缝半长30m,最佳裂缝渗透率1500 m D,厚度在0.6-2.5m,最佳压裂储量丰度为30×104t/km2。最后,设计了研究区块过渡带区域的压裂设计综合调整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压裂效果模拟预测,12口压裂油井压裂后两年累计增油26210t,压裂设计效果较好。

李兴科[7](2020)在《致密砂岩油藏蓄能体积压裂增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致密油资源是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随着北美页岩油气规模开发,国内逐渐重视致密油藏开发工作,并在长庆、大庆、吉林油田开展先导开发试验,初步形成了以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的开发模式,取得一定经验。但在储层岩石的可压性、形成复杂体积改造关键参数、压裂液蓄能驱替机理、水平井开发井网井距等方面仍存在认识上不足,需要开展针对性研究,进一步明确致密油压裂增产机理。本文以吉林油田Q246区块致密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大规模压裂所关注的岩石可压性评价方法,采用测井资料与岩心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从储层岩石的机械物理力学参数测定、微观裂隙发育及储层岩石矿物分析,多角度研究评价了致密砂岩油藏储层岩石的可压性。在采用经典矿物研究与弹性研究两种脆性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储层岩石骨架与天然裂缝的影响,建立了综合可压性评价模型,形成了岩石可压性计算新方法。建立了基于启动压力条件下水平井压裂产能预测模数学模型,分析了人工裂缝形态下产能影响因素,研究了水力压裂过程中不同施工排量、液量下裂缝扩展形态与压力分布规律。研究了压裂液性能对人工裂缝形态的影响,评价筛选出适于目标区块的压裂液体系,形成了渗吸时间与渗吸量室内实验与矿场转换计算方法,研究形成了合理关井蓄能时间计算方法。在致密油藏体积改造、压裂蓄能增产机理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渗吸置换机理研究,提出了多功效压裂液理论。通过渗吸理论研究,明确了发生渗吸的主要作用机理,即毛管力、渗透压、润湿转变,为入井渗吸液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室内自发渗吸实验,明确了影响渗吸作用的关键参数。评价了不同压裂液对储层岩石的渗吸置换能力,对发生渗吸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评价,明确了压裂液洗油置换能力和置换时间,为致密砂岩油藏入井流体类型的优选和合理的焖井制度建立提供了依据。在油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条件下的流管法水驱规律研究模型,对研究区水驱动态规律进行预测,分析评价了致密油藏不同井距、压力条件下采出程度情况,为合理井距及压裂缝长优化提供参考。与现场开发相结合,以Q246区块开发为切入点,应用研究成果开展现场试验评价,结合现场实施,形成了井下微地震裂缝监测、试井解释分析、产出液评价等分析评价方法,为验证研究成果提供了保障。现场实践表明,Q246区块采用多功效压裂技术体系技术可行,效果明显,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王天儒[8](2020)在《致密储层滑溜水压裂液渗吸排驱规律及基质原油动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致密储层压裂施工过程中,压裂液会侵入储层基质并对其产生复杂影响。针对致密储层压裂液影响规律不明确的问题,本文基于滑溜水压裂液基本性能的分析,明确压裂液对储层基质原油渗吸动用过程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为致密油藏压裂开发过程中压裂液配方优化、返排制度优选及压后增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以EM30滑溜水压裂液体系为研究对象,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储层区块为目标油藏开展研究。分析了实验使用压裂液基本性能;通过渗吸实验及物理模拟实验,从宏观上明确不同因素对其渗吸排驱性能及储层基质流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借助核磁共振分析及扫描电镜,探究渗吸过程基质纳-微孔隙流体运移规律及壁面形貌变化。EM30滑溜水压裂液减阻剂使用浓度范围0.150.30wt%,助排剂最适浓度为0.25wt%,防膨剂最适浓度0.50wt%。通过助排剂改善界面性能及防膨剂抑制水化膨胀,压裂液基液渗吸采收率达54.37%。加入减阻剂配置成压裂液后,不同渗吸条件下采收率范围在10.40%48.69%之间,普遍远高于模拟水渗吸采收率,具有显着的渗吸排驱性能。渗吸后岩心渗透率降低,表明渗吸过程会对岩心基质产生伤害,其中,岩心渗透率对压裂液基质伤害的影响最为显着,固相伤害导致的岩心渗透率降幅占总伤害的35%以上,并随减阻剂浓度上升显着增加,是渗吸伤害主控因素。通过核磁共振分析,小孔隙饱和油动用程度最高,可达50%以上,中孔隙受固相伤害最为严重,动用程度最低,多在30%以下,大孔隙动用程度在二者之间,多在30%40%之间。本文通过模拟压裂焖井过程,结合宏观分析及微观研究,阐明了滑溜水压裂液对低渗致密储层基质原油动用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压裂液一方面在毛管力及焖井压力作用下发生渗吸排驱作用,具有提高致密储层采收率的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成分复杂的压裂液侵入基质孔喉,存在造成基质流动通道堵塞的负作用。压裂液通过渗吸作用显着提高了基质孔隙原油动用程度,有利于致密油藏增产。

宋建[9](2019)在《致密油藏双水平井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致密油资源十分丰富,致密油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如果能得到有效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局面。目前关于致密油藏开发主要采用单一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开采方式,并实施储层压裂改造工艺。现有主要研究集中于水平段压裂参数的优化设计,但针对双平行水平井在致密油藏开发中的应用和双平行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设计研究较少。论文以长庆W致密砂岩油藏为例,采用双水平井的开采方式,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双水平井参数进行优化。通过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的研究成果:1)研究了致密油储层的基本特征,总结出致密油储层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多种致密油储层渗流模型,分析了致密油储层渗流特征。2)对W油藏的地质特征进行描述,筛选出了M段油层作为水平井开发的目的层位。结合水平井和压裂水平井产能公式,对影响油井产能的油藏参数进行分析,对比各因素影响下水平井相对于直井的增产情况,得出M段油层适合用水平井进行开采的结论。3)采用正交化实验方法,利用CMG软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对比了水平段长度、井筒间距及各压裂裂缝参数等因素对压裂双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储层参数对水平井产能影响最明显;工程参数中,井筒间距最明显,其次是裂缝导流能力。4)研究区致密油藏双水平井参数优化结果为:采用交错布缝方式,将7条长度为300m、导流能力为20μm2·cm的裂缝,沿1200m的水平井筒均匀分布,井筒间距设置为400m以上。

李志超[10](2019)在《低渗储层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低渗油藏资源丰富,其有效开发依赖于水力压裂技术的应用。在胜利油田,主要低渗油藏类型有滩坝砂、砂砾岩、浊积岩、泥页岩等,其水力压裂改造效果与水力裂缝的扩展特征密切相关。水力裂缝在扩展过程中受地应力、储层岩性、物性、天然裂缝等不可控地质因素以及施工排量、压裂液粘度、射孔条件等可控施工因素的影响,其扩展特征不易预测。本文首先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力裂缝的复杂性及其受地应力和天然裂缝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岩石脆性对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影响,随后研究了作为胜利油田当前重点开发对象的砂砾岩的储层特性、水力裂缝扩展模式,并借鉴部分页岩储层改造复杂缝的思想尝试在巨厚砂砾岩储层中改造复杂缝,最后针对多薄砂砾岩储层改造的难点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结合了数字图像技术和有限元方法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复杂水力裂缝的形成过程,发现天然裂缝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水力裂缝的扩展路径,根据声发射场特征揭示了天然裂缝在水力作用下的破坏机制为拉伸-剪切复合模式。不同天然裂缝发育密度的试件中分别形成了多分支缝、简单缝网和复杂缝网,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密度越大,模型的改造压力越小,形成的裂缝越复杂。不同地应力差的试件中形成了双翼曲折缝、多分支缝和简单缝网,表明低地应力差储层将有更大的机会压裂出复杂缝,而在地应力差异系数高于1.0的储层很难压裂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复杂缝。(2)运用数值模拟方法从细观力学的角度分别研究了岩石脆性对页岩与砂砾岩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脆性页岩矿物/储层更易发育较多的天然裂缝,有利于形成复杂缝;水力裂缝易于在脆性矿物/储层中扩展,不易在延性矿物/储层中扩展,延性矿物/储层中水力裂缝的改造压力大于脆性矿物/储层;脆性矿物/储层中水力裂缝伴生有多个小裂缝,相对于延性矿物/储层形成的单一平直缝更利于复杂缝的形成。针对砂砾岩,改进了适合胜利油田某区块的脆性指数,以此为评价标准研究了砂砾岩试件的单轴破坏特征和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结果表明,脆性试件单轴压缩时破坏面不规则,形态复杂,延性试件破坏面较单一;脆性试件中水力裂缝主缝伴有小分支,而延性试件裂缝较为单一;延性试件破裂压力和延伸压力均大于脆性试件,其水力裂缝扩展速度没有脆性试件裂缝快;水力裂缝易于在脆性砂砾岩部分扩展,不易在延性部分扩展,且缝高在脆性指数最大的部分扩展得最充分。(3)研究了目标区块砂砾岩的储层特征,并通过数值模型研究了砂砾岩试件的尺寸效应和水力裂缝扩展模式。结果表明,砂砾岩试件抗压强度在小尺度下尺寸效应明显;压裂数值模型中形成了环绕型绕砾缝,这种裂缝是不连续的,其特征与常规水力裂缝有诸多不同,在室内实验中不易发现。总结了砂砾岩试件中水力裂缝扩展模式及其出现的条件,阐述了实验室尺度下水力裂缝扩展模式对于现场压裂改造的研究价值在于水力裂缝的复杂性。(4)以胜利油田某巨厚砂砾岩储层为工程背景,研究了砂砾岩储层的纵向分布特征、非均质性,以及目标井段水力压裂形成的X形水力裂缝,并与现场微震监测结果相对比,剖析了 X形水力裂缝的形成原因:(Ⅰ)砂砾岩储层中砾石弱界面以及天然裂缝引起的非均质性;(Ⅱ)近距离两条水力裂缝同向扩展时的应力干扰。对比X形裂缝与页岩储层水力裂缝的复杂性,认为其通常不如页岩储层形成的水力裂缝复杂,原因在于砂砾岩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发育密度较小以及砾石弱界面的连续性不够强。对水力裂缝的横向改造范围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水平地应力差越小时,水力裂缝越复杂,横向改造范围越大;施工排量越大,水力裂缝越复杂,横向改造范围越大;压裂液粘度越大,横向改造范围越小。对比三个因素发现,水力裂缝横向改造范围对水平地应力差的变化最敏感,施工排量次之,对压裂液粘度最不敏感。(5)针对胜利油田某区块多薄砂砾岩储层压裂改造存在的缝高受限的难点进行了分析,运用基于内聚力模型考虑了多裂缝流量分配的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目标井段的数值模型,研究了水力裂缝的扩展特征,并与现场微震监测与多级子阵列声波测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隔层条件、射孔方案以及层理对水力裂缝缝高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可为低渗多薄砂砾岩储层的压裂设计提供参考。

二、低渗油藏压裂改造优化选井技术在文东油田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渗油藏压裂改造优化选井技术在文东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致密油藏开发井网设计与参数优化 ——以三塘湖ND油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体积压裂缝网模型研究
        1.2.2 渗吸作用研究
        1.2.3 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致密油藏开发地质特征与体积压裂增产机理
    2.1 致密油藏开发地质特征
        2.1.1 致密油基本概念
        2.1.2 致密油开发基本地质特征
        2.1.3 我国陆相致密油开发地质特征
        2.1.4 国外海相致密油开发地质特征
    2.2 致密油藏开发有效技术对策
        2.2.1 致密油钻井关键技术
        2.2.2 致密油压裂关键技术
        2.2.3 致密油井工厂化作业技术
    2.3 体积压裂裂缝扩展影响因素及增产机理
        2.3.1 影响体积压裂裂缝扩展地质因素
        2.3.2 影响体积压裂裂缝扩展施工因素
        2.3.3 体积压裂增产机理
    2.4 研究区致密油藏地质特征
        2.4.1 区域地质概况
        2.4.2 构造及地层特征
        2.4.3 储层特征及岩石脆性评价
        2.4.4 致密油藏流体性质及地层压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致密油藏开发井网设计
    3.1 基于质量守恒方法的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缝网模型建立
        3.1.1 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裂缝网络物理模型与基本假设
        3.1.2 基于质量守恒方法的体积压裂缝网基础模型
        3.1.3 主缝体积
        3.1.4 次生缝网体积
        3.1.5 次生缝网渗吸体积
    3.2 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缝网模型计算
        3.2.1 体积压裂缝网模型计算程序
        3.2.2 参数设定
        3.2.3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缝网模型及计算结果可靠性分析
        3.3.1 井网控制程度计算方法
        3.3.2 研究区不同井网条件下的井网控制程度计算
    3.4 致密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D致密油藏合理缝网形式确定及注采参数优化
    4.1 典型区块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1.1 模型网格划分
        4.1.2 研究区块模拟参数
        4.1.3 渗吸作用在模型中的处理
    4.2 典型区块相邻水平井合理缝网形式确定
        4.2.1 正对式缝网
        4.2.2 交错式缝网
        4.2.3 合理缝网形式确定
    4.3 典型区块不同开发井网单元异步注采参数优化
        4.3.1 “水平井邻井异步注采”开发井网单元注采参数优化
        4.3.2 “水平井邻井异步注采+间隔井”开发井网单元注采参数优化
        4.3.3 开发井网单元优选
    4.4 典型区块多因素正交优化
    4.5 典型区块不同开发方式效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高性能转向压裂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水力压裂技术研究概况
        1.2.1 水力压裂技术增产机理
        1.2.2 水力压裂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
    1.3 转向压裂技术研究概况
        1.3.1 转向压裂技术增产机理
        1.3.2 转向压裂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
    1.4 转向压裂材料研究概况
        1.4.1 转向压裂材料作用机理
        1.4.2 转向压裂材料发展及应用概况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及预期目标
        1.6.1 预期目标
        1.6.2 技术路线
2 转向压裂材料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2.1 实验原料及相关仪器
        2.1.1 主要实验化学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2.2.1 聚合实验机理
        2.2.2 三元共聚物合成实验步骤
        2.2.3 实验设计
    2.3 目标产物的性能表征方法
        2.3.1 红外光谱测试
        2.3.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2.3.3 水解性能的测定
        2.3.4 分子量的测定
        2.3.5 产物的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测试
        2.3.6 转化率的测定
        2.3.7 玻璃化温度的测定
        2.3.8 密度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共聚产物的红外光谱测试
        2.4.2 共聚产物的核磁氢谱测试
        2.4.3 不同合成条件对共聚产物水解性能的影响
        2.4.4 不同合成条件对共聚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2.4.5 不同合成条件对共聚产物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的影响
        2.4.6 不同合成条件对共聚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2.4.7 不同合成条件对共聚产物玻璃化温度的影响
        2.4.8 不同合成条件对共聚产物密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转向压裂材料的应用性能评价
    3.1 实验原料及相关仪器
        3.1.1 主要实验化学试剂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2 转向压裂材料的性能表征方法
        3.2.1 转向压裂材料与不同类型模拟地层水配伍性能的测定
        3.2.2 转向压裂材料与不同压裂液体系配伍性能的测定
        3.2.3 转向压裂材料封堵性能的测定
        3.2.4 转向压裂物理模拟实验
        3.2.5 岩心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
        3.2.6 产物作用过程的扫描电镜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转向压裂材料与不同类型模拟地层水配伍性能的测定
        3.3.2 转向压裂材料与不同压裂液体系配伍性能的测定
        3.3.3 转向压裂材料的封堵性能的测定
        3.3.4 转向压裂物理模拟实验
        3.3.5 岩心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
        3.3.6 产物作用过程的扫描电镜分析
        3.3.7 共聚产物与市面常规转向压裂材料产品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转向压裂材料的现场应用试验
    4.1 施工区块基本概况
        4.1.1 施工区块构造特征
        4.1.2 储层沉积特征
        4.1.3 储层物性特征
        4.1.4 储层非均质性
        4.1.5 孔隙结构特征
        4.1.6 储层流体性质
    4.2 转向压裂试验选井
        4.2.1 选井选层原则
        4.2.2 试验选井选层结果
        4.2.3 初选井的基本数据
    4.3 Y1-59现场试验
        4.3.1 压裂液配方
        4.3.2 重复压裂施工泵序
        4.3.3 压裂曲线及分析
    4.4 Y2-60现场试验
        4.4.1 压裂液体系配方
        4.4.2 重复压裂施工泵序
        4.4.3 压裂曲线及分析
    4.5 Y3-58现场试验
        4.5.1 压裂液配方
        4.5.2 重复压裂施工泵序
        4.5.3 压裂曲线及分析
    4.6 试验效果评价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认识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本研究方向的展望与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合成及酸压条件下岩体破裂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力压裂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概况
        1.2.1 水力压裂提高采收率机理
        1.2.2 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物理模拟和酸压及增稠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强度抗孔压材料研究现状
        1.3.2 酸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增稠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物理压裂模拟实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5 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6 目前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预期目标
2 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2.1.1 主要实验化学试剂
        2.1.2 制备方法
    2.2 实验部分
        2.2.1 核磁共振氢谱
        2.2.2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4 X射线衍射
        2.2.5 热重-等温量热
        2.2.6 水化热
        2.2.7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2.8 N_2吸脱附
        2.2.9 防冻融破坏
        2.2.10 电化学腐蚀
        2.2.11 接触角测试
        2.2.12 介电常数-电阻率
        2.2.13 力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核磁共振氢谱
        2.3.2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4 X射线衍射
        2.3.5 热重-等温量热
        2.3.6 水化热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3.8 N_2吸脱附
        2.3.9 防冻融破坏实验结果
        2.3.10 电化学腐蚀实验
        2.3.11 接触角
        2.3.12 介电常数-电阻率
        2.3.13 力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酸压模拟用酸液优化复配
    3.1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3.1.1 主要实验化学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部分
        3.2.1 质量损失率计算
        3.2.2 力学性能
        3.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3.2.4 X射线衍射
        3.2.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6 N_2吸脱附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质量损失率计算
        3.3.2 力学性能
        3.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3.3.4 X射线衍射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3.6 N_2吸脱附
    3.4 本章小结
4 酸压模拟用增稠剂合成与性能评价
    4.1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4.1.1 主要实验化学试剂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2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4.2.1 聚合反应原理
        4.2.2 三元共聚物合成实验步骤
        4.2.3 三元聚合物制备条件优化
    4.3 实验部分
        4.3.1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
        4.3.2 核磁共振氢谱
        4.3.3 相对分子量
        4.3.4 产物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测试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3.6 热重-等温量热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
        4.4.2 核磁共振氢谱
        4.4.3 相对分子量测定
        4.4.4 产物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
        4.4.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4.6 热重-等温量热
        4.4.7 耐酸性能
        4.4.8 耐温性能
        4.4.9 耐盐性能
        4.4.10 损失模量、存储模量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酸压物理模拟及现场实验验证
    5.1 实验概况
    5.2 样品制备
        5.2.1 立方体试块制备
        5.2.2 实验流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压裂后外观损伤情况
        5.3.2 物理模拟实验压裂曲线
        5.3.3 酸蚀裂缝的特征(与水力裂缝相比)
        5.3.4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5.3.5 N_2吸脱附
        5.3.6 断裂表面蚀刻情况
    5.4 酸压现场应用试验
        5.4.1 试验区基本概况
        5.4.2 选井选层原则
        5.4.3 施工所需材料
        5.4.4 试验效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酸压数值模拟研究
    6.1 动态演化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6.1.1 水力压裂数学模型的发展
        6.1.2 拟三维模型和平面三维模型
        6.1.3 全三维模型
        6.1.4 岩石力学基本原理
        6.1.5 断裂与损伤力学
    6.2 流-固耦合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有限元离散化
        6.2.1 应力平衡方程
        6.2.2 连续性方程的建立
        6.2.3 边界条件
        6.2.4 ABAQUS有限元离散化方法及应力-渗流耦合方程
    6.3 裂缝起裂和扩展准则
        6.3.1 裂缝起裂准则
        6.3.2 裂缝扩展准则
        6.3.3 裂缝扩展及网格划分
        6.3.4 压裂计算流程
        6.3.5 酸蚀断口形貌的数值模拟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与设想
    7.4 适用性及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大情字井油田A区块重复压裂增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块基本情况
    1.1 地质概况
    1.2 开发概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试验方案部署
    2.1 试验目的
    2.2 选井原则
    2.3 方案部署
    2.4 H1井选层依据
        2.4.1 储层发育状况
        2.4.2 层位概况
        2.4.3 选层依据
    2.5 效果预测及适应性探讨
3 结论

(5)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重复压裂裂缝间距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水平井重复压裂研究现状
        1.2.2 水平井压裂产能预测研究现状
        1.2.3 水平井压裂裂缝间距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
    2.1 低渗透油藏基本渗流特征
    2.2 启动压力梯度测试实验方案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3 地层水启动压力梯度实验
        2.3.1 基本参数
        2.3.2 实验数据
        2.3.3 实验结果分析
    2.4 模拟油启动压力梯度实验
        2.4.1 基本参数
        2.4.2 实验数据
        2.4.3 实验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低渗透储层介质变形实验研究
    3.1 介质变形测试实验方案
        3.1.1 实验方法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步骤
    3.2 介质变形测试实验
        3.2.1 基本参数
        3.2.2 实验数据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应力敏感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非线性渗流模型研究
    4.1 垂直裂缝等效井径模型
        4.1.1 参数无量纲化
        4.1.2 矩形垂直裂缝井稳态等效井径模型
    4.2 水平井段等效井径模型
        4.2.1 圆形封闭均质油藏水平井产能模型
        4.2.2 水平井段等效井径模型
    4.3 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条件下渗流模型
        4.3.1 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单相稳定渗流模型
        4.3.2 介质变形条件下单相稳定渗流模型
    4.4 水平井储层渗流与井筒管流耦合模型
        4.4.1 油藏流动模型
        4.4.2 井筒附近流动模型
        4.4.3 裂缝内流动模型
        4.4.4 井筒流动模型
        4.4.5 耦合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裂缝间干扰因素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裂缝有效控制距离影响规律
    5.3 产能影响规律
    5.4 小结
第六章 重复压裂裂缝间距优化设计
    6.1 优化设计流程
    6.2 基于岩石物理相的精准选层选段
        6.2.1 精准选层选段方法
        6.2.2 聚类分析岩相划分
    6.3 应用实例分析
        6.3.1 区块压裂概况
        6.3.2 区块优化设计模板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S区块过渡带剩余油挖潜压裂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剩余油研究现状
        1.3.2 压裂优选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过渡带区域储层精细描述
    2.1 地质概况
    2.2 S区过渡带油层沉积特征描述
        2.2.1 井网加密前后砂体变化特征
        2.2.2 S区过渡带砂体发育类型
第三章 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
    3.1 基础数据准备
        3.1.1 坐标数据库
        3.1.2 小层数据库
    3.2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3.2.1 储层构造模型建立
        3.2.2 沉积相模型建立
        3.2.3 三维相控属性建模
    3.3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3.3.1 数模网格划分
        3.3.2 油藏参数优选
    3.4 历史拟合
        3.4.1 全区拟合
        3.4.2 单井指标拟合
        3.4.3 单井产液剖面拟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1 各小层平面剩余油分布
    4.2 剩余油成因分析
        4.2.1 平面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
        4.2.2 层间矛盾形成的剩余油
        4.2.3 注采关系影响形成的剩余油
    4.3 各小层剩余油类型分析
        4.3.1 代表层系剩余油分析
        4.3.2 各层剩余油类型分布
    4.4 不同地质储量丰度分布状况
    4.5 不同储层厚度剩余地质储量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裂选井选层方法体系研究
    5.1 压裂主控因素分析
        5.1.1 影响因素分析
        5.1.2 确定影响因素合理取值范围
    5.2 压裂潜力井优选研究
        5.2.1 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
        5.2.2 压裂选井指标建立
    5.3 压裂潜力层选取方法研究
        5.3.1 压裂选层方法研究
        5.3.2 压裂产量预测方法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压裂方案设计及预测
    6.1 压裂裂缝参数优选
        6.1.1 裂缝半长优选
        6.1.2 裂缝渗透率优选
        6.1.3 裂缝宽度优选
    6.2 过渡带地区压裂影响因素分析
        6.2.1 过渡带粘度变化的影响
        6.2.2 过渡带压裂有效期对增油量的影响
        6.2.3 单井压裂效果预测
    6.3 压裂方案优选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致密砂岩油藏蓄能体积压裂增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致密油开发概况
        1.2.2 国内外致密油压裂研究现状
        1.2.3 存在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储层岩石可压性研究
    2.1 储层岩石力学参数分析
        2.1.1 岩石抗压强度测定
        2.1.2 抗拉强度实验
        2.1.3 断裂韧性评价
        2.1.4 Kaiser效应测取地应力
    2.2 岩石可压性评价新方法的建立
        2.2.1 岩石脆性计算方法
        2.2.2 可压性评价新方法的建立
        2.2.3 声波时差与岩石可压性评价研究
        2.2.4 声发射b值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致密油藏水平井蓄能体积压裂产能模型及关键参数研究
    3.1 致密油水平井压裂产能数学模型
        3.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1.3 模型的解析方法
    3.2 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
        3.2.1 压裂水平井数值模型建立及验证
        3.2.2 裂缝导流能力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2.3 裂缝长度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2.4 地层压力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2.5 压裂段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2.6 水平段长度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2.7 启动压力梯度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3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主控因素分析
    3.4 致密油藏压裂施工参数对蓄能改造的影响研究
        3.4.1 压裂裂缝扩展几何形态分析
        3.4.2 施工参数对蓄能体积压裂影响研究
    3.5 合理关井蓄能时间研究
        3.5.1 压后关井压力场研究
        3.5.2 压后饱和度及产量规律研究
        3.5.3 压后蓄能合理关井时间确定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功效压裂液渗吸及增强排驱机理研究
    4.1 渗吸研究理论基础
    4.2 渗吸实验研究
        4.2.1 自发渗吸实验
        4.2.2 加压渗吸实验
    4.3 多功效压裂液渗吸对致密油微观驱替机理研究
        4.3.1 压裂液渗吸评价实验
        4.3.2 渗吸排驱机理分析
    4.4 核磁共振测试渗吸驱替实验
        4.4.1 核磁共振测试
        4.4.2 微观驱替的时间效应
    4.5 多功效压裂液性能对蓄能体积压裂的影响研究
        4.5.1 摩擦特性对缝网形成的影响
        4.5.2 压裂液粘度对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及驱替特征研究
    5.1 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及孔隙分布特征
        5.1.1 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分析
        5.1.2 储层孔隙结构分析
    5.2 储层物性参数评价
        5.2.1 孔隙度测试分析
        5.2.2 储层渗透率评价
        5.2.3 饱和度分析评价
    5.3 储层岩石表面性质评价
        5.3.1 储层润湿性评价
        5.3.2 储层表面张力评价
    5.4 应力敏感及水锁伤害评价
        5.4.1 应力敏感评价
        5.4.2 水锁伤害评价
    5.5 致密油藏驱替特征及井距研究
        5.5.1 流管模型的建立
        5.5.2 计算方法
        5.5.3 模型的验证
        5.5.4 Q246区块水驱动态特征应用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蓄能体积压裂优化设计及效果分析
    6.1 区块基本情况
        6.1.1 自然地理条件
        6.1.2 勘探开发简况
        6.1.3 地质特征
        6.1.4 储层特征
        6.1.5 油藏类型及流体特性
        6.1.6 水驱效率评价
    6.2 Q246区块储层可压性评价及工程甜点优选
    6.3 射孔参数的优选
    6.4 Q246区块蓄能压裂施工参数设计
    6.5 多功效压裂液优选
    6.6 压后关井时间确定
    6.7 现场试验效果评价
    6.8 典型井对比
    6.9 井网加密及能量补充试验
    6.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学业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致密储层滑溜水压裂液渗吸排驱规律及基质原油动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藏基本特征及储层改造技术
        1.2.2 压裂液致密储层渗吸排驱及基质伤害
        1.2.3 纳-微孔隙饱和流体动用程度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滑溜水压裂液体系性能分析
    2.1 实验器材与方法
        2.1.1 实验器材
        2.1.2 实验方法
    2.2 滑溜水压裂液基本性能分析
        2.2.1 界面性能
        2.2.2 流动性能
        2.2.3 防膨性能
    2.3 滑溜水压裂液基质孔隙流体运移影响
        2.3.1 滑溜水压裂液渗吸排驱性能
        2.3.2 滑溜水压裂液固相成分影响
    2.4 小结
3 滑溜水压裂液渗吸排驱规律研究
    3.1 实验器材与方法
        3.1.1 实验器材
        3.1.2 实验方法
    3.2 压裂液渗吸排驱采收率影响规律研究
        3.2.1 静态渗吸排驱采收率影响规律
        3.2.2 动态渗吸排驱采收率影响规律
        3.2.3 渗吸数学模型建立
    3.3 压裂液渗吸排驱基质伤害影响规律研究
        3.3.1 渗吸过程储层流体流动影响规律
        3.3.2 滑溜水压裂液渗吸伤害主控因素分析
    3.4 小结
4 滑溜水压裂液基质原油微观动用特征及机理探究
    4.1 实验器材与方法
        4.1.1 实验器材
        4.1.2 实验方法
    4.2 静态渗吸纳-微孔隙饱和油动用规律研究
        4.2.1 静态渗吸排驱微观机理探究
        4.2.2 静态渗吸过程置换空间影响规律研究
    4.3 动态渗吸纳-微孔隙饱和油动用规律研究
        4.3.1 动态渗吸排驱微观机理探究
        4.3.2 动态渗吸过程置换空间影响规律研究
    4.4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致密油藏双水平井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裂缝数量、间距和长度优化研究
        1.2.2 布缝方式与水平段长度优化研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致密油储层特征及评价指标
    2.1 致密油储层特征
        2.1.1 与烃源岩共生
        2.1.2 储层物性差
        2.1.3 低资源丰度
        2.1.4 泥质含量高
        2.1.5 原油性质好
        2.1.6 微裂缝发育
        2.1.7 高毛细管力
        2.1.8 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2.1.9 高束缚水及残余油饱和度
        2.1.10 压裂初期产量较高
    2.2 致密储层评价标准及分类
        2.2.1 致密油储层评价指标
        2.2.2 致密油储层分类
    2.3 致密油储层渗流特征
        2.3.1 储层压裂改造模型渗流机理
        2.3.2 基质内渗流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庆W油藏水平井开发可行性
    3.1 油藏地质特征及水平井目的层筛选
        3.1.1 W油藏M段描述
        3.1.2 水平井目的层筛选
    3.2 水平井产能
        3.2.1 普通水平井
        3.2.2 压裂水平井
    3.3 水平井开采可行性分析
        3.3.1 泄油面积
        3.3.2 储集层厚度
        3.3.3 流体粘度
        3.3.4 渗透率各向同性
        3.3.5 渗透率各向异性
        3.3.6 地层损害
    3.4 小结
第4章 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和优化设计
    4.1 致密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4.2 影响水平井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4.2.1 裂缝条数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2.2 裂缝长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2.3 水平井筒长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2.4 水平井筒间距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2.5 裂缝导流能力对水平井产产量的影响
        4.2.6 布缝方式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2.7 基质渗透率和基质孔隙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2.8 启动压力梯度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
    4.3 多因素正交分析及参数优化设计
        4.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概念和意义
        4.3.2 双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低渗储层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水力裂缝的复杂性研究
        1.2.2 岩石脆性与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关系
        1.2.3 砂砾岩水力裂缝的扩展模式
        1.2.4 低渗砂砾岩储层的压裂改造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2.1 RFPA数值模拟方法及算例验证
        2.1.1 RFPA计算原理简介
        2.1.2 非均质性在RFPA软件中的实现
        2.1.3 细观弹性损伤本构方程
        2.1.4 渗流控制方程
        2.1.5 算例验证
    2.2 模拟水力裂缝的孔压内聚力单元介绍
        2.2.1 孔压内聚力单元简介
        2.2.2 裂缝损伤准则
        2.2.3 裂缝扩展准则
        2.2.4 缝内流体流动
        2.2.5 多缝流量分配的实现
    2.3 本章小结
3 水力裂缝的复杂性研究
    3.1 RFPA数字图像技术
    3.2 水力裂缝复杂性表征
    3.3 复杂水力裂缝的扩展特征
        3.3.1 复杂水力裂缝的形成
        3.3.2 天然裂缝密度对水力裂缝复杂性的影响
        3.3.3 地应力差对水力裂缝复杂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岩石脆性对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影响
    4.1 岩石的脆性和脆性指数
    4.2 页岩脆性及其对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影响
        4.2.1 页岩脆性对天然裂缝形成的影响
        4.2.2 天然裂缝对页岩水力裂缝复杂性的影响
        4.2.3 页岩水力裂缝的扩展特征
        4.2.4 脆性与延性页岩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差异
    4.3 砂砾岩脆性及其对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影响
        4.3.1 砂砾岩的脆性
        4.3.2 脆性对砂砾岩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低渗砂砾岩储层特性及水力裂缝扩展模式
    5.1 低渗砂砾岩储层特征
        5.1.1 地层划分对比
        5.1.2 储层岩性
        5.1.3 储层物性
        5.1.4 储层非均质性
        5.1.5 储层各向异性
    5.2 砂砾岩强度的尺寸效应
    5.3 砂砾岩水力裂缝扩展模式
        5.3.1 数值模拟方法的优势
        5.3.2 砾石强度与地应力差的影响
        5.3.3 砾石形状和分布的影响
        5.3.4 扩展模式总结及其研究价值
    5.4 本章小结
6 巨厚低渗砂砾岩储层水力裂缝的扩展特征
    6.1 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6.2 砂砾岩的非均质性及其在软件中的处理
    6.3 巨厚砂砾岩储层水力裂缝的扩展
        6.3.1 储层概况
        6.3.2 水力裂缝的扩展
        6.3.3 水力裂缝的微震监测
        6.3.4 X形水力裂缝的形成原因
        6.3.5 X形水力裂缝的复杂性
    6.4 巨厚砂砾岩储层压裂改造范围影响因素
        6.4.1 水平地应力的影响
        6.4.2 施工条件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低渗多薄砂砾岩储层水力裂缝扩展特征
    7.1 储层概况
    7.2 压裂改造的难点与分析
        7.2.1 压裂改造的难点
        7.2.2 难点分析
    7.3 多薄储层水力裂缝的扩展
    7.4 多薄储层缝高延伸影响因素研究
        7.4.1 隔层的影响
        7.4.2 射孔方案的影响
        7.4.3 层理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摘要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低渗油藏压裂改造优化选井技术在文东油田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致密油藏开发井网设计与参数优化 ——以三塘湖ND油藏为例[D]. 豆梦园.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高性能转向压裂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D]. 陈佳辉.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合成及酸压条件下岩体破裂行为研究[D]. 李浩.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1)
  • [4]大情字井油田A区块重复压裂增产技术[J]. 孟祥灿. 油气井测试, 2020(05)
  • [5]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重复压裂裂缝间距优化研究[D]. 程子岳.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S区块过渡带剩余油挖潜压裂改造技术研究[D]. 高硕.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致密砂岩油藏蓄能体积压裂增产机理研究[D]. 李兴科. 东北石油大学, 2020
  • [8]致密储层滑溜水压裂液渗吸排驱规律及基质原油动用机理研究[D]. 王天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9]致密油藏双水平井参数优化研究[D]. 宋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10]低渗储层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D]. 李志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文东油田低渗透油藏压裂改造优化选井技术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