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产权多元化,走出一条新路

落实产权多元化,走出一条新路

一、实施产权多元化闯出新路(论文文献综述)

赵克清[1](2019)在《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战略性重组研究》文中提出计划经济年代下,传统煤矿企业或能源集团主导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伴随而生的是“企业办社会、煤矿包罗万象”的现象。20世纪末,作为煤矿生产和职工群众生活必需的快消品业务的出现,既是企业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产物。同时,伴随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和宏观环境的变化,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发展也初见规模,一时成为主导产业转型的重要阵地和战场,也涌现很多区域名牌、销售大单。但是,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的内生动力是严重不足的,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支撑,快消品业务资源发展战略不够明晰,传统的体制机制也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制约因素。值得欣慰的是历史产物具有特质性,企业的产业资源也是不可复制、不可再造的,这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和独特竞争优势。笔者认为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资源发展特点、现实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该研究对国内众多的大型传统煤矿企业或能源集团转型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存在体量大、品类多、独特性强的特点。快消品业务作为产业资源的一部分,如何得到合理优化、平衡重组,必将是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本文首先对徐矿集团产业资源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对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酒业、食品、矿泉水发展的问题、战略价值;三是运用资源重组理论对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的环境及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具体战略选择的策略与方向。本文理论结合实践,系统地提出了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的战略布局,从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产、营销策划、融资渠道、物流供应链等多角度,阐述切实可行重组策略。最后,为确保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资源重组策略的落到实处,本文从文化、制度、人力资源等入手,提出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来调动员工积极性、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并提出了具体路径。同时,认为业务层面优化重组、管理水平提升、高管层的优选都是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重组方案落实的重要保障。

李永俊[2](2018)在《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新常态下国内的钢铁产能过剩,生产成本大幅增加,钢铁行业的亏损普遍严重等不利因素致使钢铁行业进入了“冰冻期”。通过钢铁主业规模的扩张已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钢铁产业深度调整势在必行,发展非钢产业已然成为JG集团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选择。JG集团亟需采取一系列发展变革新举措,而在集团各项管理工作中,要成为行业内佼佼者,只有找到适合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的战略,才能实现更长远发展,重新定位非钢产业的发展战略,才能使JG集团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适度通过多元发展战略,实现钢铁主业与非钢产业协调发展是不错的选择。基于此,本文将研究问题聚焦到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层面,系统深入地研究JG集团非钢产业发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以期有针对性地为JG集团非钢产业的发展优化提供政策建议。本文通过与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方进行深度访谈,深入JG集团非钢企业搜集一手资料,并借助NVivo10软件及时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深度挖掘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并在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核心因素的归纳与判别。研究结果显示: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环境、品牌价值、人力资源和文化创新四个维度,具体包含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管理体系、品牌定位、品牌架构、品牌建设、人才结构、绩效考评、价值观念、文化引领等10个影响因素,其中体制机制、品牌建设和绩效考评所包含的节点数明显高于其它,是核心影响因素。结合研究结果与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的实际,本文从影响因素的四个维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首先,应该盘活内部资源,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其次,提升产业关联度,强化核心竞争力。再次,增加人才投入,引进和培养并重。最后,创新品牌价值文化,加快转变发展模式。本文深入研究了JG集团非钢产业的发展战略,并基于扎根理论挖掘发展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探索性地构建起了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模型,丰富了钢铁企业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力指导了相关产业的实践。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限定的研究对象是JG集团,不能确保本文所得出的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模型也同样在其他钢铁企业适用,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有待于进行进一步地检验,未来如果有条件还需在其他不同情境中进行研究,以期完善本文的理论模型。另外,本文只是基于扎根理论对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挖掘,后期还需要借助大样本对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张彦惠[3](2018)在《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从实践上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对执政党主动迎接挑战和适应社会变革,实现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非公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也开展的比较早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历史脉络”为线,以“典型个案”为点,以历史启示和“实践创新经验”为结论,分四个阶段分别考察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概括论述了整个国家对非公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即1979年至1991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萌芽期。这个阶段深圳外资企业快速发展,深圳对外资企业党建的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到1985年,理论探讨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的合法性和必要性;1986年到1991年,从实践上重点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第二阶段,即1992年至200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期。十年间,深圳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都迎来了大发展,深圳市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非公企业在党组织建设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对外资企业,坚持“业余”、“小型”、“分散”为主,采用机动灵活的弹性制度保证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坚持按照党章规定,与企业组建同步建立党组织;对个体私营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组建党组织,加强对私营企业主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第三阶段,即2002年至201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创新发展期。主要分析深圳在进行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领先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同时,仍然遵循深圳特区一贯的创新路径,在公推直选、定岗定责、双培双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留学归国党员过党组织生活等都进行了试点,继续为全国的党建创新提供参考。第四阶段,即2012年十八大至今,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全面加强期。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党组织建设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目标迈进。通过对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回顾总结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经验,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加强党建工作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探索先行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非公企业主积极性相结合;四是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张壮[4](2018)在《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完成国家统一性整合。深化国有林区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有林区改革的实质是国有林权契约的重新设计与实施,决定着谁拥有,谁受益,谁管理等各种产权权能的归属问题。历史上,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虽然历经多次变迁,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变迁的成果难以巩固,始终受到初始制度惯性和原有治理体制条条框框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走出旧体制的影子和羁绊。在一些重要领域只能进行有限的边际改革,无法实现全面重构,难以达到改革预期效果,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整个国有林区仍然被锁定在低效的状态中难以自拔,甚至出现自我利益强化和逆向改革的非绩优路径依赖倾向。众所周知,我国国有林区蕴藏的巨大自然资源是国家和人民一笔宝贵的巨额财富,但在现行治理体制下,林地资源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林业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林区人民处于普遍贫困状态,未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线性共生关系,远未达到国有林区自然资源资产利用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如何顺应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和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已成为我国国有林区治理的重大挑战。由此可见,创新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走出路径依赖羁绊,实现国有林区治理范式转换,对国家生态建设和林区人民民生改善极为重要。所以,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制度变迁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建国以来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历次变迁为着眼点,对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进行深入考察,对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力图找出国有林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解释现行国有林区治理体制下出现的低效运转、资源闲置、权利冲突等问题,为引导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方向和破解路径依赖桎梏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分为8章对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路径依赖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回顾梳理了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路径依赖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并详细探讨了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本文后续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研究国有林区治理体制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第3章,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政策演变、特征事实与非均衡性。本章主要是为后面章节的分析提供历史与现实分析基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过程,政企合一的第一阶段,向市场经济迈进的第二阶段,治理体制多元化发展的第三阶段。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家林业政策演变,介绍了国家林业政策的演变过程。第三部分探讨了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特征事实与非均衡性。第4章,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体现及成因分析。本章主要探讨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论述路径依赖的表现,并分析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制度方面的原因。第5章,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改革的案例研究。本章对国内国有林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对伊春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吉林森工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体制改革情况的深刻剖析,对治理体制改革实践进行总结介绍。第6章,国外国有林治理体制借鉴与启示。本章主要介绍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国有林治理体制,并对其治理体制进行述评,然后,提出对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借鉴和启示。第7章,破解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政策建议。通过前文的理论分析,结合当前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破解我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政策建议,其中,市场化改革、消解沉淀成本和加强顶层设计最为关键。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是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展望。

栾俊[5](2017)在《A农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阶段,同时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本文分析了城市近郊A农场所面临的现状,剖析了 A农场在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所面临问题,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对A农场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战略措施;最后,为确保战略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体制改革、价值重塑、人力保障、资金效益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王益灵[6](2017)在《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文中研究说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评价、激励、保障,是促进人才资源发挥作用的三大支撑。加快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构建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对于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一、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的探索实践近年来,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立足省情实际,以人才工作要"活"为总抓手,把人才强省作为重大战略扎实推进,

陈丽荣[7](2017)在《“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与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业碳汇的本质是森林碳汇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本化,“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能够大力弥补政府干预无法发挥森林资源有效配置的不足,破解“天保”工程区森林资源治理和经济转型难题,为“天保”工程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天保”工程巨大的森林资源和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潜力为林业碳汇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供给,也为国家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缓解自身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压力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在现阶段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从制度层面推进“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成为当下极为紧迫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剖析“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就是揭示“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结构及动态演进逻辑,明确“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目标、运行关键域及运行特殊性,构建“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内部解释系统与作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进“天保”工程林业碳汇有效运行的制度建设。首先,在清晰界定林业碳汇概念、本质和相关理论基础上,探索分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基础,具体回答“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现实驱动力与资源支撑条件。研究表明:“天保”工程区森林的固碳能力、开展“森林经营”和“减少毁林”林业碳汇项目的巨大开发潜力构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资源基础,林业碳汇作为“天保”工程的第四个效应分析异常重要,“天保”工程开展林业碳汇可谓“一石五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需要以及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构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现实基础,“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与推进势在必行。其次,剖析并实证检验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构建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基本框架、关键域及特殊性。研究表明:“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是“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通过供需行为场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进而使得“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优化的关系,并通过生产潜能的不断释放,实现“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的双赢;“天保”工程的碳汇供给行为和碳汇需求主体的需求行为是“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中发挥典型支柱性作用的关键域;“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特殊性在于不规范的森林资源产权、国有林区落后的林业体制、“天保”工程区森林碳汇额外性证明的复杂性以及林业碳汇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2012年森林经营增汇减排项目实证分析结果实现了对运行机理理论分析的验证。再次,量化分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主体供需行为影响因素,具体包括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天保”工程碳汇供给行为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需求主体的需求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碳交易市场的启动、积极的林业碳汇政策、“天保”工程林业碳汇供给成本、企业对林业碳汇的认知、企业对环境的关注度以及自身社会责任感构成了主体供需行为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前面三部分的分析结果,从国家和国有林区两个层面,构建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制度体系,分别从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林业碳汇交易规则的重置、碳汇金融、第三方监测、环境道德约束机制、长效宣传机制以及国有林区体制改革、森林资源产权界定、企业大公司化以及国有林区思想价值观体系重塑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建议。

卢万选,廖建茂,徐晓峰[8](2015)在《“断奶”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河南油田改制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改制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真正完成体制、观念、模式的转换这"三项基本任务"。河南油田从2004年开始实施改制分流,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宗旨,以改制分流为突破口,以产权多元化、用工社会化为目标,实现核心业务、主营业务、改制企业、社会服务单位的共同发展。10多年来,河南油田改制企业整体上规模持续扩大,能力不断增强,但个别改制企业还存有各种问题,对油田的发展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陈庆[9](2015)在《新中国国企改革思想的演进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制度分析》文中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国企改革问题便与公有制主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伴左右、如影随形,而这一趋势还愈演愈烈,以至于成为理论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尽管分析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亦是推陈出新,但各方政策建议仍难免止步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全局性的把握——有鉴于此,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勾勒出1949年以来中国国企改革的制度路径变迁,并依托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中国各个主要时期、流派的观点加以分类归总,以期提炼出思想发展演进的谱系脉络,为下步理论、政策创新提供指引和导航。基于“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的科研创新要求,本文首先引入(横向)国际比较,分类论述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特别是俄罗斯、南斯拉夫、匈牙利外加法、德、英、美等国家的近代国企改革实践及经验教训,旨在摸索其中具有共性特征的制度内在逻辑和演化规律;再者(纵向)考察了中国上起先秦、下迄民国两千余年来围绕国有经济的思辨与论争,包括“官山海”、“盐铁专卖”、“均输法”、“青苗发”、“市易法”一直到后来的“红顶商人”、“官督商办”等等;最后借助委托代理的框架范式对新中国之后的国企改革思想进行“整合重构”,同时运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预算软约束”、“内部人控制”、“垄断割据”等现代经济学术语去描述并诠释国企改革过程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和问题,据以发现“委托人监督外部化”、“代理人激励具体化”和“主体间信息透明化”的制度变迁主线。文章将新中国的国企改革进程概括为三大历史时期,并进一步总结归纳道:(1)1949-1977年的计划经济阶段,国企改革由于受到社会主义“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等思维定势桎梏,鼓吹“行政性分权”和“精神激励”,终于引发严重道德风险和政治动荡,并陷入“放-乱-收-死”的怪圈之中;(2)1978-1992年的转轨经济阶段,全面系统的“拨乱反正”为“思想解放”创造了契机,“经济性分权”与“物质激励”的声音开始占据主导,但“行政性干预”及“预算软约束”的掣肘仍然存在,导致国有企业陆续开始大面积亏损、资产缩水规模不容小觑;(3)1993-2012年的市场经济阶段,“南巡讲话”开启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整体推进”、“抓大放小”等战略方针相继推出,现代企业制度、股权多元化、公开发行上市等配套措施也逐步跟进,这也为十八大之后的国企改革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挑战。研究结论还发现,新中国60余年来国企改革的历史——无论是早先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随后的“转轨经济”乃至“市场经济”时期——彼此之间都并未割裂、更非截然对立,相反却有着一脉相承、贯穿始终的逻辑连续性。换言之,从“体制下放”、“扩权让利”到“股份制改组”,不管是“央地博弈”也好,“政企关系”、“公司治理”也罢,都显着地反映出“问题导向”和“路径依赖”的制度演化特征,而其思路主线则可具体抽象为:(1)“委托人监督外部化”,即先后通过“行政性分权”、“经济性分权”、“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手段实现“企业经营监管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内部经理”直至“外部股东”的层层移交;(2)“代理人激励具体化”,即在于利用“政治挂帅”、“留利分成”、“股权激励”等办法,使激励机制的瞄准对象逐步从“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向“所有企业劳动者”、“经理人阶层”聚焦,从而不断提升改革措施的精度和效度;(3)“主体间信息透明化”,即将统计指标由“总产值”经“一揽子混合”过渡到“增加值”,同时辅之以“划小核算单位”,和着“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证券市场”的构建与完善,进而大大压缩了代理人“拆东墙补西墙”的“自由空间”,并且相当程度上扭转了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格局。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总起全文,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结构安排,并围绕“国有企业”的由来、发展和现状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作简要评论且引出下文。第二章从经济史视角出发,记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主要国家——特别是苏联、南斯拉夫、匈牙利,加之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近代以来的国企改革实践,再行追溯中国自先秦以降国有经济的制度变迁,尝试同时引入国际横向比较与时间纵向比较,进而拓宽研究视域、激发观点创新。第三章作为经济思想史述评的第一部分,首先以客观历史史实为依托,分别介绍了1949-1977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场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行政分权式”改革;接着针对届时热点问题,梳理出“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以及“计划与市场”三方面的思想争鸣;而后套用“产出曲线”、“效用函数”等现代经济学术语,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识别出“经济核算”、“政治挂帅”之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特殊实际意义,乃至势必引发“主观主义”和“预算软约束”的制度内在缺陷。第四章作为经济思想史述评的第二部分,首先以客观历史史实为依托,次第论述了1978-1992年从“扩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这两阶段转轨经济时期的主要“经济分权式”改革;接着针对届时热点问题,总结了“全国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莫干山会议”、“巴山轮会议”三次关键性理论研讨中的意见和建议;而后借用委托代理理论的立场观点,就“留成包干”与“效用激励”、“政企不分”与“预算软约束”,“两权分离”和“内部人控制”之间的关联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性阐释。第五章作为经济思想史述评的第三部分,首先以客观历史史实为依托,有代表性地列举了1993-2012年“管理层收购”、“股权激励”等市场经济时期的国企改革重要突破;接着针对届时热点问题,提炼出“产权理论”、“股份制改革”和“公司治理”三个颇具争议的舆论焦点;而后在汲取制度变迁理论的养分基础上,挖掘出“公司制改组”到“股权多元化”直至“公开募股”一系列政策背后之于“政企分离”、“控制权竞争”和“社会性约束”的本质用意。第六章结论收束全文,即从委托代理理论的源起和发展入手,梳理归纳了新中国以来国企制度改革的演进规律,总结出“委托人监督外部化”、“代理人激励具体化”、“主体间信息透明化”三条思路主线,并据以解读、预测十八大之后的国企改革新政,从而展望未来前进的方向。

赵凌云,陈世强,王耀辉,肖雪刚,姜晓晓[10](2014)在《让改革成为常态——湖北广播电视台全面深化改革调查》文中指出近年来,湖北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湖北广电)坚持以"服务大局、把好导向"为根本,以"向市场要资源、让群众得实惠"为取向,以"只争朝夕、说改就改"为作风,以"月月求改进、日日微创新"为追求,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理念,产生了巨大的改革动力和活力,改革创新已成为湖北广电的企业文化、精神和发展常态。湖北广电的改革精神与企业文化,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以全面改革开创发展新路

二、实施产权多元化闯出新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产权多元化闯出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1)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战略性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及关系
    2.2 资源重组理论
    2.3 竞争优势理论
3 徐矿集团产业分布现状
    3.1 行业分布现状
    3.2 产业贡献度分析
    3.3 快消品业务关联性分析
    3.4 快消品业务分布
    3.5 业务重组的战略性价值
        3.5.1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5.2 解决历史问题的最佳路径
        3.5.3 “四自经营”的客观要求
4 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战略性重组思路
    4.1 快消品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4.1.1 行业环境
        4.1.2 政策环境
        4.1.3 技术环境
        4.1.4 经济环境
    4.2 快消品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4.2.1 人力资源
        4.2.2 品牌意识
        4.2.3 销售渠道
        4.2.4 产品竞争力
    4.3 快消品业务的矩阵结构与重组方法
        4.3.1 矩阵结构分析
        4.3.2 剥离与退出
        4.3.3 重组与整合
    4.4 快消品业务重组的战略布局
        4.4.1 差异化发展战略
        4.4.2 统筹线下线上市场
        4.4.3 品牌化经营战略
        4.4.4 技术开发战略
5 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重组的技术路径
    5.1 产品整合与开发
        5.1.1 产品序列整合
        5.1.2 产品外在包装整合
        5.1.3 企业标识的统一
    5.2 营销渠道整合
        5.2.1 代理渠道的整合
        5.2.2 营销网点整合
        5.2.3 线上销售的整合
    5.3 资产重组
        5.3.1 土地资源的优化重组
        5.3.2 设备设施的优化重组
        5.3.3 无形资源的优化重组
    5.4 组织机制重组
        5.4.1 组织重组
        5.4.2 业务重组
        5.4.3 管理重组
        5.4.4 对激励机制的优化重组
    5.5 对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重组
        5.5.1 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
        5.5.2 构建物流共享系统
        5.5.3 引进供应链金融服务
6 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重组的保障措施
    6.1 文化理念-家文化
    6.2 制度保障
    6.3 人才保障
    6.4 风险管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钢企非钢产业
        1.2.2 企业发展战略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非钢产业
        2.1.2 发展战略
    2.2 扎根理论
        2.2.1 扎根理论概述
        2.2.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2.3 价值链理论
        2.3.1 价值链概述
        2.3.2 价值链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样本介绍
        3.2.1 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现状
        3.2.2 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资料获取
    3.4 研究过程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4.1 数据处理
        4.1.1 开放式编码
        4.1.2 主轴式编码
        4.1.3 选择式编码
    4.2 结果分析
        4.2.1 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
        4.2.2 核心影响因素的识别
        4.2.3 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解释
第五章 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完善的对策建议
    5.1 优化制度环境
        5.1.1 盘活内部资源,全面引入市场机制
        5.1.2 加快改制步伐,构筑非钢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5.2 提升品牌价值
        5.2.1 提升产业关联度,强化核心竞争力
        5.2.2 围绕核心板块,调整和重组非钢产业
    5.3 重视人力资源
        5.3.1 增加人才投入,引进和培养并重
        5.3.2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巩固绩效考评成效
    5.4 加快企业文化创新
        5.4.1 创新品牌价值文化,加快转变发展模式
        5.4.2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企业文化创新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难点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考察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萌芽期(1979年-1992年)
        一、吸引外资的前奏
        二、外资企业进入
        三、民营经济起步
        四、股份制企业悄然兴起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期(1992年-2002年)
        一、南方谈话促外资企业再崛起
        二、股份制企业发展
        三、民营企业迎来春天
    第三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转型期(2002年至今)
        一、民营经济继续转型升级
        二、新常态下深圳非公经济创新新发展
第二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起步期(1979年-1992年)
    第一节 南方谈话前中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发展历程
        一、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非公企业党建的初步提出、曲折认识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非公企业党建的中央顶层设计
        三、地方党委对非公企业党建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探索
        一、理论探索(1979年-1985年)
        二、理论探索指导实践运用阶段(1986年-1992年)
        三、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四、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中问题采取的措施
第三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探索发展期(1992年-2002年)
    第一节 深圳市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一、南方谈话引起中央对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视
        二、深圳市理顺非公企业党建的领导管理体制
        三、南方谈话后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快速发展
    第二节 深圳市外资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情况
        二、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的具体策略
    第三节 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认识股份制企业中党的工作的特殊性
        二、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
        三、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思路对策
    第四节 深圳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中央认识到私营企业党建的重要性
        二、深圳市对个体私营企业党建的探索发展
        三、个体私营企业要不要党建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真理
第四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创新发展期(2002年-2012年)
    第一节 全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进入大力发展时期
        一、十六大开启非公企业党的工作新篇章
        二、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点
    第二节 深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启新局面
        一、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会议精神
        二、中共深圳市民营经济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三、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第三节 开展各种主题学习,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常态化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三、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第四节 创新非公企业党组织及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一、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二、认真开展党员信息采集及IC卡试点工作
        三、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四、做好发展党员规范化和留学回国党员恢复组织生活试点工作
第五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期(2012年-)
    第一节 强化思想建党开创非公企业党建新局面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第二节 全面探索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的新模式
        一、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二、探索创新“总部经济”党建
        三、统筹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四、优化配备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五、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的教育引导
        六、统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节 对深圳非公企业全面加强期党建工作的思考
        一、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二、应对挑战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经验启示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及评价
        二、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新时代下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需要实践创新
        一、新时代下深圳非公企业党建面临的客观难题及遇到的发展短板
        二、对进一步完善深圳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4)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评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路径依赖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制度变迁理论
        2.1.1 制度变迁的涵义
        2.1.2 制度变迁旳分类
        2.1.3 制度变迁的原因
        2.1.4 制度变迁的主体
        2.1.5 制度变迁的路径
        2.1.6 制度变迁的方式
    2.2 路径依赖理论
        2.2.1 路径依赖的提出
        2.2.2 路径依赖的形成
        2.2.3 路径依赖的形式
    2.3 不完全契约理论
        2.3.1 不完全契约的产生原因
        2.3.2 不完全契约的两个分支
    2.4 委托—代理理论
    2.5 生态经济理论
        2.5.1 生态经济学的形成
        2.5.2 生态经济学的特点
        2.5.3 生态经济学的内容
    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第3章 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特征事实与非均衡性
    3.1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
        3.1.1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初始界定(1949-1978)
        3.1.2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启动(1978-1990)
        3.1.3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渐进(1990-2000)
        3.1.4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深入(2000至今)
    3.2 国家林业政策演变
        3.2.1 国家林业政策演变的第一阶段(1949-1976)
        3.2.2 国家林业政策演变的第二阶段(1977-1997)
        3.2.3 国家林业政策演变的第三阶段(1998至今)
    3.3 国有林区的特征事实
        3.3.1 公共性
        3.3.2 外部性
        3.3.3 契约性
        3.3.4 代际分配性
        3.3.5 市场不完善
    3.4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非均衡性
        3.4.1 公共地悲剧问题显着
        3.4.2 体制机制问题突出
        3.4.3 资源诅咒问题普遍
    3.5 小结
第4章 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体现及成因分析
    4.1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
        4.1.1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建立的初始成本效应
        4.1.2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学习效应
        4.1.3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协调效应
        4.1.4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的适应性预期效应
    4.2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体现
        4.2.1 对国有林权制度的依赖
        4.2.2 对传统认知模式的依赖
        4.2.3 对现存制度环境的依赖
    4.3 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成因分析
        4.3.1 初始条件设定
        4.3.2 体制锁定约束
        4.3.3 利益集团博弈
        4.3.4 沉淀成本滞后
        4.3.5 无效市场限制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改革路径依赖的案例研究
    5.1 伊春国家重点国有林区综合改革情况
        5.1.1 基本情况
        5.1.2 治理体制变迁过程
        5.1.3 治理体制的路径依赖
        5.1.4 治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成因分析
        5.1.5 治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5.2 吉林森工改革发展情况
        5.2.1 基本概况
        5.2.2 改革总体思路
        5.2.3 改革的主要措施
        5.2.4 主要成效
        5.2.5 发展构想
    5.3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体制改革情况
        5.3.1 改革背景
        5.3.2 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5.3.3 改革的主要措施
        5.3.4 改革的主要成效
    5.4 小结
第6章 国外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超越路径依赖的启示
    6.1 国外主要国家国有林区的治理体制
        6.1.1 美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
        6.1.2 俄罗斯国有林区治理体制
        6.1.3 日本国有林区治理体制
        6.1.4 德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
    6.2 国外主要国家国有林区治理体制比较评述
        6.2.1 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前提基础
        6.2.2 完善法律与制度是根本保障
        6.2.3 稳定的治理体制是重要保证
    6.3 国外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超越路径依赖的启示
        6.3.1 进一步理顺国有林区体制机制
        6.3.2 真正分离国有林区管理经营权
        6.3.3 稳定完善国有林区的治理体制
        6.3.4 切实提高国有林区人员的素质
    6.4 小结
第7章 破解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政策建议
    7.1 强化市场在国有林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7.1.1 明晰各种产权关系
        7.1.2 打破僵化意识禁锢
        7.1.3 放弃种种偏袒保护
        7.1.4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
        7.1.5 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7.2 消解国有林区沉淀成本存量
        7.2.1 完善国有林区治理结构
        7.2.2 切断利益关联传递渠道
        7.2.3 发挥政府主导推动作用
    7.3 依靠顶层设计强力推动国有林区治理体制现代化
        7.3.1 加大扶持政策新供给
        7.3.2 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7.3.3 构建经营管理新体制
        7.3.4 分类设计林权新契约
        7.3.5 构建委托代理新制度
        7.3.6 加强监管制度新设计
    7.4 推进国有林区混合所有制改革
        7.4.1 加强科学规划
        7.4.2 破除市场壁垒
        7.4.3 分类分层推进
        7.4.4 推进多元投资
        7.4.5 鼓励职工持股
    7.5 引入强大外力推动国有林区治理体制演进
        7.5.1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7.5.2 吸收社会各界意见
        7.5.3 充分贯彻民主精神
    7.6 实现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
        7.6.1 提升林业科技含量
        7.6.2 建立林业保障体系
        7.6.3 加快林业体制改革
        7.6.4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7.6.5 完善林业法律机制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A农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第一节 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波特竞争理论
        二、核心竞争优势理论
        三、PEST分析方法
        四、SWOT矩阵分析方法
    第二节 城镇化的两个相关概念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二、城市近郊农场的内涵与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A农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A农场发展历程概述
    第二节 A农场发展的现状
    第三节 A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禀赋单一有限
        二、资产被城市化蚕食
        三、经营方式粗放
        四、经营管理效益低下
        五、高端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农场发展战略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基于PEST方法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第二节 基于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一、同业企业间竞争分析
        二、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三、潜在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五、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第三节 基于核心竞争能力视角的内部环境分析
        一、体制结构分析
        二、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三、财务状况分析
        四、产品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农场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保障
    第一节 A农场发展战略的定位与目标
        一、战略定位
        二、战略目标
    第二节 A农场的发展战略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资源效益最大化
        二、强化资金管理,确保使用效率高效化
        三、创新经营方式,支持结构功能多元化
        四、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学技术引领化
        五、增强人才储备,打造知识结构优质化
    第三节 A农场战略的实施保障
        一、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二、建立完善文化价值体系
        三、健全推行人才选拔机制
        四、继续拓宽资金筹资渠道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的探索实践
二、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的思考

(7)“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与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林业碳汇国内外研究
        2.1.1 林业碳汇计量
        2.1.2 林业碳汇交易
    2.2 “天保”工程国内外研究
        2.2.1 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外研究
        2.2.2 “天保”工程国内研究
    2.3 “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森林碳汇概念与特点
        3.1.2 林业碳汇内涵与本质
        3.1.3 林业碳汇项目概念及分类
        3.1.4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范畴
    3.2 基础理论
        3.2.1 外部性理论
        3.2.2 耦合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基础
    4.1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资源基础
        4.1.1 “天保”工程森林固碳分析
        4.1.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开发潜力
    4.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现实基础
        4.2.1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需求
        4.2.2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
    4.3 本章小结
5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
    5.1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基本框架
    5.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结构及动态演进分析
        5.2.1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主体
        5.2.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行为场域
        5.2.3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动态演进
    5.3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关键域
        5.3.1 持续的林业碳汇供给
        5.3.2 持续的林业碳汇需求
    5.4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特殊性
        5.4.1 不规范的森林资源产权
        5.4.2 国有林区落后的林业体制
        5.4.3 森林碳汇额外性证明的复杂性
        5.4.4 林业碳汇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
    5.5 本章小结
6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6.1 碳汇供给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6.1.1 方法选择
        6.1.2 博弈分析
        6.1.3 研究结论
    6.2 碳汇需求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6.2.1 研究方法
        6.2.2 研究假设与指标选取
        6.2.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6.2.4 模型分析
        6.2.5 研究结论
    6.3 供需行为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案例分析
    7.1 汤旺河林业碳汇项目基本情况
        7.1.1 项目参与机构
        7.1.2 项目性质
        7.1.3 项目运行背景
    7.2 汤旺河林业碳汇项目运行现状
        7.2.1 项目运行主体
        7.2.2 项目资源投入
        7.2.3 项目阶段性成果
    7.3 案例总结与启示
        7.3.1 案例总结
        7.3.2 案例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制度建设
    8.1 国家层面制度建设
        8.1.1 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并完善抵消机制
        8.1.2 重设林业碳汇交易规则
        8.1.3 建立健全林业碳汇项目金融支持
        8.1.4 发挥第三方计量监测作用
        8.1.5 构建环境道德约束机制
        8.1.6 构建碳汇宣传长效机制
    8.2 国有林区层面制度建设
        8.2.1 加快国有林区体制改革
        8.2.2 健全森林资源产权界定
        8.2.3 组建集团化大公司
        8.2.4 以全新价值观引领制度建设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8)“断奶”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河南油田改制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规模扩大能力增强
脱胎未换骨分离未“断奶”
适应新常态 谋求新发展
不能“改”掉法治不能“改”淡党性

(9)新中国国企改革思想的演进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背景
        二、提出问题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二节 相关研究基础和现状
        一、重要概念界定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框架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内容框架
第二章 国企改革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西方国企改革思想溯源
        一、文艺复兴传统中的政府干预
        二、从空想到科学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列宁-斯大林体制下的“国家辛迪加”
    第二节 国企改革的历史实践——国外案例
        一、苏联、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公有制探索
        二、德、法跌宕起伏的国有化道路
        三、英、美谨小慎微的国企试验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思想滥觞
        一、古代传统的国有制思想
        二、近代以来国家主义的萌发
        三、建国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划体制下国企改革的制度思想探索
    第一节 1949-1977年的国企改革
        一、“行政性分权”战略的成因
        二、“大跃进”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三、“文革”乱局中的挫折与整顿
    第二节“左倾”思潮下的探索争鸣
        一、商品生产再认识
        二、为价值规律正名
        三、反思计划与市场
    第三节“央地关系”中的制度摸索
        一、“政府越位”的信息劣势
        二、“经济核算”与产出计量
        三、“政治挂帅”与效用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轨时期国企改革的制度思想发展
    第一节 1978-1992年的国企改革
        一、“经济性分权”战略的形成
        二、“扩权让利”方针的实施与评价
        三、“企业承包”责任制的提出和改进
    第二节“拨乱反正”下的思想解放
        一、重申物质利益原则
        二、定价权改革:“双轨制”来龙去脉
        三、政府干预:从直接到间接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制度探寻
        一、“留成包干”与效用激励
        二、“政企不分”和预算软约束
        三、“两权分离”与内部人控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条件下国企改革的制度思想深化
    第一节 1993-2012年的国企改革
        一、“整体推进”战略的出台
        二、“抓大放小”改组的酝酿与实践
        三、“股权交易”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第二节 经济学百花齐放的盛宴
        一、产权理论的引入
        二、股份制改革摸索
        三、公司治理的尝试
    第三节 面向现代企业的制度迈进
        一、公司制改革与“政企分离”
        二、股权多元化与“控制权竞争”
        三、公开募股与“社会性约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论总览与政策剖析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的演绎
        一、理论范式的西方源流
        二、观点内涵的中国发展
        三、模型对象的衍生实践
    第二节 国企改革的思路主线
        一、委托人监督外部化
        二、代理人激励具体化
        三、主体间信息透明化
    第三节 十八大之后的国企改革述评
        一、新政背景
        二、制度解析
        三、预测展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附录
    一、前提假设
    二、建模推演
    三、结果建议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让改革成为常态——湖北广播电视台全面深化改革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以全面改革开创发展新路
以改革创新拓展发展空间
以改革文化熔炼发展常态

四、实施产权多元化闯出新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徐矿集团快消品业务战略性重组研究[D]. 赵克清.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2]JG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战略影响因素研究[D]. 李永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3]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D]. 张彦惠.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中国国有林区治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研究[D]. 张壮. 吉林大学, 2018(12)
  • [5]A农场发展战略研究[D]. 栾俊. 黑龙江大学, 2017(08)
  • [6]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J]. 王益灵. 党建研究, 2017(03)
  • [7]“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与制度建设研究[D]. 陈丽荣.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8]“断奶”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河南油田改制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卢万选,廖建茂,徐晓峰. 中国石化, 2015(11)
  • [9]新中国国企改革思想的演进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制度分析[D]. 陈庆.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12)
  • [10]让改革成为常态——湖北广播电视台全面深化改革调查[J]. 赵凌云,陈世强,王耀辉,肖雪刚,姜晓晓. 政策, 2014(10)

标签:;  ;  ;  ;  ;  

落实产权多元化,走出一条新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