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与赫斯基签署勘探协议

中海油与赫斯基签署勘探协议

一、CNOOC,Husky Sign Exploration Agreement(论文文献综述)

徐曼[1](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程志华[2](2020)在《中国和加拿大能源合作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不仅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而且与国际政治、外交博弈和国家安全密切关联,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中国和加拿大自1970年建交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长,拥有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追求本国的能源安全,就必须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加拿大是一个能源禀赋丰富且人口较少的国家,能源生产量一直大于消费量,加拿大的能源出口是维系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拿大一直在追寻能源出口的市场。美国一直以来都是加拿大的第一大出口国,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依赖非常严重。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能源技术的发展,美国页岩气革命的一步步推进,美国的能源进口量逐年减少,这给加拿大能源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也给中加两国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机遇。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运用能源领域的相关理论对中加能源合作的路径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世界能源形势以及中加能源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对中加能源目前合作的成效进行了梳理,分析其在影响两国合作的因素,从而提出加强两国能源合作的路径。本文旨在帮助我国更好的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确保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

杨国丰[3](2019)在《对外合作,中海油放大招!》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海油与9家国际公司集体签署合作协议。这种创新合作模式为我国石油公司海外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2018年12月18日,中海油与壳牌、道达尔、赫斯基、SK等9家国际石油公司集体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南海珠江口盆地两个区内开展合作,各方希望由此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区内发展机会共享,为最终签署油气勘探开发合同创造条件。中海油此举将为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打开新局面,同时也为国内陆上油气资源有效开发和我国石油公司海外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王楠,李瑾,吴家萍,黄梦萍[4](2016)在《中国-东盟油气合作历程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东盟国家紧邻中国,地理位置特殊,多年来在经贸、能源等领域与中国往来频繁,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东盟国家油气资源丰富,油气产业发展迅速,双方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历史悠久且极具潜力。近年双方在南海问题上存在争议,且在域外大国的不断干扰下,纷争不断,但双方仍旧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合作水平和较为乐观的经济发展态势。如何在复杂的南海局势中保持冷静,继续推进合作,达成共赢,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应面对的首要问题。

罗佐县[5](2016)在《IOC在中国:鸡肋还是财富》文中指出IOC在中国正处在尴尬的十字路口。无论是深水油气还是页岩气,都没有能够成为IOC在中国的突破口。IOC的中国之路掣肘在哪儿?跨国石油公司在石油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在许多资源国家的石油工业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在中国石油界的地位比较微妙,尤其是在当前,更是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据统

朱雄关[6](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和解决中国能源面临的困难风险地位重要、意义特殊。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非洲、东盟、中亚、俄罗斯等主要地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禀赋状况、供给能力以及与中国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剖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形势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能源合作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能源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未来的油气贸易合作能力前景评估,并根据这些国家的投资开放程度和区位功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下游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二是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前景,从拓宽当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角,思考并提出了构建能源大丝路的观点,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增加北线和东线方向,加强中国与美洲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能源合作力度;三是针对当前国际能源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能源现状,思考并提出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建立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观点以及相关的措施建议,使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吴崇伯[7](2014)在《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文中指出印尼蕴藏丰富的能源资源,能源产业获得巨大发展,是东南亚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近些年中国与印尼在油气、煤炭、电力等传统能源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合作也已经起步。中国和印尼在能源领域存在着诸多共同利益,能源合作是中印尼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两国政府应在鼓励能源发展合作方面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对能源合作所需要的信息、人才、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促进双方合作提供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包括法律法规、发展规划、财政支持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税收优惠等,进一步加强在能源领域上的合作。

韩晓婧[8](2014)在《中国石油业ODI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中国一直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飞速发展着,制造业出口一直占我国产业出口的很大比例。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开始失去了制造业在国际间的比较优势,究其原因,除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能源价格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中国的主流能源一直是煤炭,而国际上的主流能源却是石油,中国国内的石油业发展一直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的国家,由于国内原油产量增速低于石油消费增速,石油进口量在不断攀升。截止到2012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为2.69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6.6%,而石油净进口量为2.8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8%。但是石油作为一种全球战略性的资源,长期大量的石油进口可能会阻碍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坚持“走出去”的政策,积极开展海外石油业项目。在目前已有的文献书籍中,对中国石油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它们大多只是研究的理论政策等问题,很少有文章涉及中国石油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量化研究。本文以中国制造业出口为立足点,研究其与中国石油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文中先是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石油业对制造业29个行业的拉动产值,再以我国获得的权益油量计算出当年对制造业出口的拉动值,接着又计算出石油价格上涨对制造业价格的影响程度,最后构建经济模型,以证实二者之间确实存在联系,之前的计算是具有可信性的。虽然我国石油业进军海外的过程中,政治风险时有存在,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坚定不移的开展中国石油业在海外的活动。

李素云[9](2012)在《中国石油投资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能源之一,被誉为“工业的血液”,石油的持续稳定充足供应是工业化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石油投资体制对保障国内石油安全和国家利益最大化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中国自1993年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国内石油安全的影响因素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且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国内石油持续稳定充足供应,成为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从投资体制角度入手,研究中国石油行业的市场准入改革与保障国内石油安全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关系。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建立一个石油投资模型并提出一个假说,认为石油投资体制的制度设计与石油对外依存度具有高度相关性:石油净进口国通常采用多元投资主体的市场竞争体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入多元市场投资主体,以实现国内石油持续稳定充足供应和保障石油安全,从而最大化国家利益。作为中国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油投资体制改革也是一个由政府作为唯一投资主体向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行政主导力量随处可见。中国目前的有限竞争和市场化的国家石油公司体制即是行政垄断的结果。其中,上游勘探开采环节的矿业权市场准入与退出问题是行政垄断的重要体现。随着中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目前的石油投资体制成为石油行业效率低下、石油及其制品供给不足、石油安全问题凸显、社会福利和国家利益损失的主要原因。必须进行石油投资体制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保障国内石油安全和国家利益最大化。最后,本文提出中国石油投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我国的石油投资体制要从对内封闭转向对内开放;国家石油公司要向国际石油公司转变;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相结合,形成多元化、有层次的竞争投资体制。并进一步提出改革的路线图:取消行政垄断规定,打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海陆界限,改革矿业权形成机制和成品油定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石油储备制度,设立石油法等。

刘晓岚[10](2011)在《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获取足够的矿产资源是各国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必然选择,开展海外矿产资源并购日益成为参与国际矿产资源重新分配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鉴了国际资源型企业并购的先进理念和整合思路,探讨了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构建了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手段和地域选择的机理。论文主要认识和成果是:(1)在系统论述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规律及特征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近十年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历史轨迹,首次将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分为酝酿、起步、活跃、突飞猛进、爆发式增长和回归理性这六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2)通过系统分析,认为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驱动因素是:日益稀缺的矿产资源与中国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巨额外汇储备增值的压力;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期赋予的机遇;国家矿产资源战略的推动;全球竞争压力的驱使;企业自身发展导致的并购要求。(3)对近十年来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规模、地域分布、模式、方式、类型、手段、主体、失败率这八个方面的特征与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构建了并购手段与并购模式、并购所在区域、交易额、支付方式、并购主体类型和并购类型的函数关系,该函数关系的建立为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手段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4)系统建立了并购重点区域和国家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并购重点区域和国家选择指标体系模型,确定了并购重点区域和国家选择的权重为:资源赋存权重为0.245;投资环境权重为0.307;地理位置权重为0.216;与我国外交关系权重为0.232,该指标体系模型为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地域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可为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提供政策管理指导,也可以为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提供具体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二、CNOOC,Husky Sign Exploration Agreeme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NOOC,Husky Sign Exploration Agreement(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中国和加拿大能源合作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不足
    四、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1章 相互依存与国际能源合作机制论
    1.1 理论渊源:经济相互依存理论
    1.2 定义与内容
    1.3 相互依存与国际机制
第2章 中加能源合作背景介绍
    2.1 世界能源储量概况
        2.1.1 石油储量
        2.1.2 天然气储量
        2.1.3 煤炭储量
    2.2 世界能源供需态势
        2.2.1 非常规能源的崛起使世界能源供给格局发生变化
        2.2.2 能源需求增长使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能源需求中心
    2.3 中加能源安全形势
        2.3.1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
        2.3.2 加拿大能源安全形势
第3章 中加能源合作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
    3.1 中加能源合作的成效
        3.1.1 政府层面
        3.1.2 企业层面
        3.1.3 其他层面
    3.2 中加能源合作的特点
        3.2.1 中加能源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全面化
        3.2.2 中加能源合作中,企业多边合作优势明显
        3.2.3 两国能源合作政企共同推进
    3.3 中加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3.1 政府层面
        3.3.2 企业层面
        3.3.3 其他层面
第4章 中加能源合作不平衡性的原因分析
    4.1 国内因素
        4.1.1 加拿大
        4.1.2 中国
    4.2 地缘因素
    4.3 国际形势
第5章 中加能源合作的路径优化
    5.1 以国家关系促进油气合作
    5.2 深化能源合作领域
    5.3 扩大能源合作范围
    5.4 鼓励合作主体多元化
    5.5 完善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
    5.6 加快培养国际化专业化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对外合作,中海油放大招!(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模式提高勘探开发效果
为“走出去”提供了新途径

(4)中国-东盟油气合作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东盟地缘政治特点
    1.1 地理位置
    1.2 战略意义
2 东盟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2.1 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
        2.1.1 亚洲天然气大国——印度尼西亚
        2.1.2 液化天然气大国——马来西亚
        2.1.3 液化天然气出口大国——文莱
        2.1.4 海域油气勘探国——菲律宾
        2.1.5 亚洲主要油气生产国——越南
    2.2 非常规油气资源现状
3 中国-东盟油气合作历程
    3.1 油气贸易往来密切
    3.2 油气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进
    3.3 油气管道业务合作保持发展
    3.4 海外合作投资业务及其他合作增多
4 中国-东盟油气合作前景及挑战
    4.1 合作前景
        4.1.1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双方油气合作
        4.1.2 扩大油气勘探开发合作领域
        4.1.3 国家战略的转变,构建油气贸易新格局
    4.2 面临挑战
        4.2.1 政治互信程度不够
        4.2.2 南海问题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实障碍
        4.2.3 域外大国干扰
        4.2.4 东盟国家内部矛盾长期存在
        4.2.5 油气投资环境较差
5 结语
    5.1 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战略对接
    5.2 冷静处理争议,加强能源资源共同开发
    5.3 中国-东盟油气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6)“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研究中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开辟了重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巨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将是补充中国能源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支撑理论、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一、论文的支撑理论
        二、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主要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俄罗斯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节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哈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土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土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四节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乌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乌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中东各国油气资源禀赋
        一、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状况
        二、伊朗油气资源状况
        三、伊拉克油气资源状况
        四、科威特油气资源状况
        五、卡塔尔油气资源状况
        六、阿联酋油气资源状况
        七、阿曼油气资源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进程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非洲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非洲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非洲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非洲传统油气国家的油气供需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东盟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东盟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东盟国家油气供需现状
    第二节 东盟国家能源供需前景展望
        一、马来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二、印度尼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三、越南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四、文莱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五、泰国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六、缅甸油气产出前景预期
        七、菲律宾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八、新加坡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思考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中国东盟加强能源合作的路径与思考
第五章 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大国博弈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一、“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全球层面的战略对冲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地区层面的战略竞争
    第三节 大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一、大国的能源状况
        二、大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三、大国在“一带一路”地区面临严峻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思考
    第一节 区分合作重点有的放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
        一、针对上游领域开放程度,视情加大能源投资合作程度
        二、针对供需发展前景,努力提升能源贸易合作水平
        三、针对沿线进行优化布局,不断加强能源下游领域合作力度
    第二节 拓宽合作视野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划定及其局限性
        二、能源丝路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三、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和东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
        四、推进能源大丝路合作的实施重点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以路为桥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现状
        二、丝路能源合作机制构想的提出
        三、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四、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多措并举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一、深化“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理念,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二、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施
        三、配套举措跟进到位,对“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形成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石油业ODI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3 创新点
第2章 中国石油业 ODI 的现状
    2.1 中国石油市场供给与需求结构
        2.1.1 中国石油资源丰度和品位总体偏差
        2.1.2 我国石油消费需求量大
    2.2 中国石油市场企业结构及其 ODI 现状
    2.3 中国石油业对外直接投资成果
    小结
第3章 中国石油业 ODI 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3.1.1 投入产出法
        3.1.2 直接消耗系数
        3.1.3 直接分配系数
        3.1.4 产品价格变动相互影响模型
        3.1.5 比较优势指标介绍
    3.2 中国石油业 ODI 对制造业的直接经济效应
        3.2.1 中国石油业对制造业的关联度分析
        3.2.2 中国石油业对制造业的价格分析
        3.2.3 制造业比较优势分析
        3.2.4 中国制造业与石油业 ODI 相关性分析
        3.2.5 协整检验
    3.3 实证结果分析
    小结
第4章 中国石油业 ODI 所面临的问题
    4.1 中国石油投资成熟地区面临的问题分析
    4.2 中国石油投资不成熟地区面临的问题分析
    4.3 中国石油市场企业结构不合理
    4.4 中国石油企业管理的缺陷
        4.4.1 企业内部存在非公允关联交易
        4.4.2 投资规模盲目扩大
    小结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坚持“走出去”战略
    5.2 认清投资国的局势
    5.3 了解投资国的法律政策
    5.4 鼓励民间资本加入油企的对外投资
    5.5 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力度
    5.6 控制投资规模,重视质量管理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石油投资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石油需求量持续攀升
        (二) 国内石油供应日益减少,石油需求缺口持续扩大,进口量持续增加
        (三) 当前石油投资体制下的石油供应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
        (四) 大量社会资本要求投资石油产业,但却遭遇玻璃门和弹簧门
    二、 基础概念和文献综述
        (一) 概念界定
        (二) 文献综述
        (三) 相关研究不足之处与本文的角度
    三、 研究范围、方法和结构
        (一) 研究范围和方法
        (二)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可资中国借鉴的经济体的石油投资体制研究
    一、 可资中国借鉴的经济体及其石油投资体制
        (一) 石油净出口国及其石油投资体制
        (二) 石油国内生产和消费大体平衡的国家及其投资体制
        (三) 石油净进口国及其石油投资体制
    二、 美国石油投资体制如何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和安全
        (一) 美国石油资源和供需情况
        (二) 美国石油资源的矿业权管理体制
        (三) 美国的石油炼化、批发和零售的投资制度
    三、 日本石油投资体制如何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和安全
        (一) 日本石油资源与国内石油供需情况
        (二) 日本石油勘探开采环节的投资体制
        (三) 日本石油炼化和成品油批发零售的投资制度
    四、 印度石油投资体制如何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和安全
        (一) 印度石油资源与国内石油供需情况
        (二) 印度石油投资体制的放松管制改革
        (三) 印度石油勘探开发环节的投资体制及现状
        (四) 印度石油炼化及批发零售的投资体制
    五、 台湾石油投资体制如何保障岛内石油供应和安全
        (一) 台湾石油投资体制的“国家石油公司”阶段
        (二) 台湾石油投资体制的“对内开放”改革
        (三) 目前台湾石油供应的“二元竞争”格局
第三章 中国石油投资体制的历史演进、现状与问题
    一、 中国石油投资体制的历史演进
        (一) 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国家石油公司”阶段(1946-1949)
        (二) 石油工业计划体制的“专业部委”阶段(1955-1988)
        (三) 石油工业三大“国家石油公司”转型阶段(1988-1998)
        (四) 有限竞争和市场化的国家石油公司投资体制(1998 年至今)
    二、 中国石油开发、炼制和流通环节的投资体制现状
        (一) 石油开采环节的投资体制现状
        (二) 石油炼制环节的投资体制现状
        (三) 石油批发零售环节的投资体制现状
    三、 中国石油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上游存在行政进入障碍,但缺少退出机制
        (二) 矿业权取得成本低,圈而不探
        (三) 矿业权行政垄断造成矿业权流通体制缺失
        (四) 石油炼制环节的主要矛盾
        (五) 成品油流通环节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基于60个国家数据的石油投资体制模型:一个假说
    一、 为什么要改革:对于改革动力的两种解释
        (一) 财政危机推动的政府改革
        (二) 经济困境推进的放松管制理论
    二、 基于60个国家数据的石油投资体制改革假说
        (一) 假说的提出
        (二) 样本国家说明
        (三) 样本国家石油投资准入状态与投资体制的赋值研究
        (四) 相关性研究
        (五) 结论
    三、 对中国石油投资体制的评价
        (一) 石油净出口国设立国家石油公司有合理性
        (二) 变成石油净进口国后,需要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主体
第五章 中国石油投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
    一、 中国石油投资体制改革总体思路
        (一) 从国家石油公司到国际石油公司
        (二) 从对内封闭到对内开放,引入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
        (三) 国家力量和民间力量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
        (四) 逐步理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环节
    二、 中国石油投资体制改革的路线图
        (一) 取消原油进口及炼油环节的行政垄断规定
        (二) 打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的地域和海陆限制
        (三) 实施矿业权管理办法改革,对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开放上游环节
        (四) 逐步废除成品油定价机制,建立自由灵活的油价机制
        (五) 建立基于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石油储备制度
        (六) 设立《石油法》,建立公开透明平等的石油投资规则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和不足
    一、 主要研究结论
    二、 可能创新之处
    三、 不足之处
附表1 2011年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综合排名(六项指标)
附表2 2011年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总收入等四项指标排名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目的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资源型企业
        1.4.2 矿产资源
    1.5 完成的工作及工作量
2 跨国并购与跨国矿产资源并购
    2.1 跨国并购概述
        2.1.1 并购和跨国并购的概念
        2.1.2 跨国并购的特征
        2.1.3 跨国并购的分类
        2.1.4 跨国并购的种类
        2.1.5 跨国并购的历史阶段
    2.2 跨国矿产资源并购概述
        2.2.1 跨国矿产资源并购的概念及优势
        2.2.2 跨国矿产资源并购的意义
        2.2.3 跨国矿产资源并购的模式
        2.2.4 跨国矿产资源并购的特征
3 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发展历程及规律特征
    3.1 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历史轨迹
        3.1.1 酝酿阶段(1983-1993 年)
        3.1.2 起步阶段(1994-2000 年)
        3.1.3 活跃阶段(2001-2004 年)
        3.1.4 突飞猛进阶段(2005-2008 年上半年)
        3.1.5 爆发式增长阶段(2009 年)
        3.1.6 回归理性阶段(2010 年—以后)
    3.2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规律与特征分析
        3.2.1 并购规模
        3.2.2 并购地域分布
        3.2.3 并购模式
        3.2.4 并购支付方式
        3.2.5 并购类型
        3.2.6 并购手段
        3.2.7 并购主体
        3.2.8 并购失败率
        3.2.9 并购手段模型的建立
    3.3 国外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及经验镜鉴
        3.3.1 国外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
        3.3.2 国外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3.3.3 国外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与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比较
        3.3.4 国外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4 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驱动因素分析
    4.1 日益稀缺的资源与中国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
        4.1.1 “中国速度”
        4.1.2 “中国需求”
        4.1.3 “中国价格”
    4.2 巨额外汇储备增值的压力
        4.2.1 巨额的外汇储备
        4.2.2 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
    4.3 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期赋予的并购机遇
        4.3.1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及宽松的货币政策
        4.3.2 矿产资源价格大幅度下降
        4.3.3 国外并购环境的改善
    4.4 国家矿产资源战略的推动
        4.4.1 商务部
        4.4.2 外管局
        4.4.3 银监会
        4.4.4 国资委
        4.4.5 国家能源局
        4.4.6 银行
    4.5 全球竞争压力的驱使
        4.5.1 矿产资源领域内的并购整合浪潮不减
        4.5.2 世界矿产资源的垄断程度进一步加剧
    4.6 企业自身发展导致的并购要求
5 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影响因素分析
    5.1 政治力量与市场力量的较量和博弈
        5.1.1 商业行为的泛政治化
        5.1.2 干预主体的多元化
    5.2 各国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掌控力度
    5.3 海外矿产资源并购成本较高
        5.3.1 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矿产资源并购起步较晚
        5.3.2 目标企业股权和资产定价的不准确
        5.3.3 竞争对手的参与与阻扰
        5.3.4 中国国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5.3.5 国企体制的弊端
    5.4 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5.4.1 政府导向
        5.4.2 机会导向
        5.4.3 价格导向
        5.4.4 扩张导向
6 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对策建议
    6.1 选择好—做好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地域选择
        6.1.1 选择好并购重点区域和国家
        6.1.2 并购重点区域和国家建模分析
        6.1.3 选择好目标企业
    6.2 准备好—与资源国及其他相关国家良好关系的建立
        6.2.1 积极开展“资源外交”
        6.2.2 与资源国建立互信
    6.3 实施好—选择切实可行的并购战术
        6.3.1 循序渐进
        6.3.2 谋求合作,联合并购
        6.3.3 遵循商业原则
        6.3.4 低调开展并购
        6.3.5 淡化国家色彩
        6.3.6 加强协调沟通能力
        6.3.7 适时战略性的妥协
    6.4 服务好—帮助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并购力”
        6.4.1 金融支持
        6.4.2 信息服务
        6.4.3 协调服务
        6.4.4 资金支持
        6.4.5 机构支持
        6.4.6 法律支持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CNOOC,Husky Sign Exploration Agreement(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和加拿大能源合作的路径研究[D]. 程志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对外合作,中海油放大招![J]. 杨国丰. 中国石油石化, 2019(02)
  • [4]中国-东盟油气合作历程与展望[J]. 王楠,李瑾,吴家萍,黄梦萍. 国土资源情报, 2016(11)
  • [5]IOC在中国:鸡肋还是财富[J]. 罗佐县. 能源, 2016(05)
  • [6]“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 朱雄关. 云南大学, 2016(12)
  • [7]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J]. 吴崇伯.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08)
  • [8]中国石油业ODI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相关性研究[D]. 韩晓婧. 山东财经大学, 2014(09)
  • [9]中国石油投资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D]. 李素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02)
  • [10]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研究[D]. 刘晓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标签:;  ;  ;  ;  ;  

中海油与赫斯基签署勘探协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