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苏语“愿用天下”

哲学视野下的苏语“愿用天下”

一、哲学视域中的苏词“用世志意”(论文文献综述)

姜福安[1](2014)在《在西方理论的观照中反思叶嘉莹的词学 ——以其对“诗化之词”的论述为中心》文中提出叶嘉莹是当代研究词学的着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文章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援引西方理论阐释中国词学的那几篇,在其中一篇文章中,叶嘉莹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西方理论的观照中反思了张惠言和王国维的词学,并得出结论,张惠言的词学更适合解说重思索安排的“赋化之词”,王国维的词学更适合解说唐五代和北宋初年的“辞化之词”,至于“诗化之词”,叶嘉莹认为在中国词学中找不到合适的理论来解释,她在《论苏轼词》和《论辛弃疾词》以及后来结集出版的演讲录中尝试解释“诗化之词”,她指出“诗化之词”的代表辛词有万殊一本的特质,是辛弃疾本人志意和理念的本体呈现。本文受叶嘉莹的文章所启发,打算在西方理论的观照中反思叶嘉莹有关“诗化之词”的理论。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国内对叶嘉莹文学批评的研究情况。第一章主要介绍叶嘉莹将词分为三类的依据及赏析三类词的不同方法。第二章探讨叶嘉莹在解析“诗化之词”时所用的理念与叔本华的理念之间的差异。第三章分析叶嘉莹用“意识批评”来与其解释“诗化之词”的方法作参照的得失。第四章比较了儒家道德和康德实践哲学的不同,证明了叶嘉莹受钟锦影响用康德实践哲学来分析苏轼和辛弃疾的做法有欠妥当。结语部分,总论叶嘉莹研究“诗化之词”所取得的成就和失误。

李园媛[2](2012)在《叶嘉莹词学理论体系之特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叶嘉莹词学理论之特色为研究对象,目的通过分析叶嘉莹词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文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文论的娴熟精到的借鉴来具体阐释叶嘉莹的词史论、词本体论以及词批评方式等三方面之特色。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叶嘉莹几个重要观点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也作为本文论题的选题依据。第二章分析了叶嘉莹词史论。主要阐述了词的发展历史—对词的四个阶段进行划分,从词的意蕴、体制和创作手法等因素入手,客观地勾勒出词的发展脉络,揭示出叶嘉莹词史观的特点。这也是她词学理论构建的前提基础。第三章是对叶嘉莹词本体论的探讨。解释了叶嘉莹词之本体特质的产生和形成,第一部分着重分析叶嘉莹联系中国古代的伦理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实际情况,借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双性人格”来对词的本质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比较分析了词与诗、曲在语言风格、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意识的方面的不同,从而以这两方面体现叶嘉莹对词之本体研究的特色。第四章讨论叶嘉莹的词学批评论。选取了“兴发感动”理论以及引用西方文论中的阐释学和女性主义理论两个典型个案,重点解析叶嘉莹评说中国词作中西融合之特色。结语部分主要是从以上几章的分析基础上,说明她在中国词学理论的构建和词学现代化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段国超[3](2007)在《试论《陕西电大学报》的四大特色》文中研究指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坚持“发扬学术性,坚持理论性,注重实用性,追求权威性”的办刊宗旨,办出了自己的“四大”特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段国超[4](2007)在《试论《陕西电大学报》的四大特色》文中指出《陕西电大学报》坚持“发扬学术性,坚持理论性,注重实用性,追求权威性”的办刊宗旨,办出了自己的“四大”特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钟锦[5](2003)在《哲学视域中的苏词“用世志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与辛弃疾、陈维崧词作的对比 ,本文从哲学视角检讨了苏轼词作中“用世志意”的真实原因 ,指出这种志意与儒家精神并不完全相侔。反倒是其由道家 (庄子 )哲学精神的影响所造成超旷风格 ,更能完成向儒家精神的过渡。此种辨析对苏轼词风的深入了解应有助益 ,同时也可以澄清常州词派词学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张宇龙[6](2003)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总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哲学视域中的苏词“用世志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哲学视域中的苏词“用世志意”(论文提纲范文)

(1)在西方理论的观照中反思叶嘉莹的词学 ——以其对“诗化之词”的论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词之特质、分类及欣赏方法
    1.1 诗言志”与“诗缘情”
    1.2 “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
    1.3 三类词的欣赏方法
第二章 “诗化之词”与叔本华美学
    2.1 叶嘉莹在阐释“诗化之词”时所用的“理念”
    2.2 叶嘉莹的理念与叔本华的理念之间的差异
    2.3 从对李煜词的论述看叶嘉莹对叔本华理念论的陌生
第三章 “诗化之词”与意识批评
    3.1 叶嘉莹的文学观——文如其人
    3.2 知人论世与意识批评
    3.3 经验模式与万殊一本
第四章 “诗化之词”与康德的实践哲学
    4.1 “诗化之词”的“弱德之美”
    4.2 叶嘉莹对实践理性的理解
    4.3 苏、辛词与康德的实践哲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2)叶嘉莹词学理论体系之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对叶嘉莹词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
    1.2 对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分析
    1.3 叶嘉莹比较诗学研究的探讨
    1.4 对叶嘉莹词学批评特点的研究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以及主体框架
2 词史论
    2.1 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哲化之词
        2.1.1 歌辞之词
        2.1.2 诗化之词
        2.1.3 赋化之词
        2.1.4 哲化之词
    2.2 叶嘉莹词史观之特色
        2.2.1 传统的词学观
        2.2.2 特色
3 词之本体论
    3.1 词的美感特质
        3.1.1 形成与发展
        3.1.2 体认与特色
    3.2 弱德之美
        3.2.1 概说
        3.2.2 特色
    3.3 诗、曲与词之区别
        3.3.1 诗词之别
        3.3.2 词、曲之别
4 批评论
    4.1 “兴发感动”——词学批评的核心观念
        4.1.1 理论之来源
        4.1.2 理论内涵
        4.1.3 理论之特色
    4.2 传统词学批评与西方文艺批评
        4.2.1 词学批评之困惑
        4.2.2 特色——传统词学之现代观照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试论《陕西电大学报》的四大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面向社会, 面向大众, 没有架子
二、利用本校和社会的人才优势, 办好特色栏目
三、与时俱进, 宣传党的大政方针
四、朴素大方, 编风严谨

(4)试论《陕西电大学报》的四大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面向社会, 面向大众, 没有架子
二、利用本校和社会的人才优势, 办好特色栏目
三、与时俱进, 宣传党的大政方针
四、朴素大方, 编风严谨

四、哲学视域中的苏词“用世志意”(论文参考文献)

  • [1]在西方理论的观照中反思叶嘉莹的词学 ——以其对“诗化之词”的论述为中心[D]. 姜福安.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2]叶嘉莹词学理论体系之特色研究[D]. 李园媛. 重庆师范大学, 2012(12)
  • [3]试论《陕西电大学报》的四大特色[J]. 段国超.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2)
  • [4]试论《陕西电大学报》的四大特色[J]. 段国超.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1)
  • [5]哲学视域中的苏词“用世志意”[J]. 钟锦.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3(04)
  • [6]《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总目录[J]. 张宇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3(04)

标签:;  ;  

哲学视野下的苏语“愿用天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