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乙烯水基微粒体系形成过程的反相研究

聚苯乙烯水基微粒体系形成过程的反相研究

一、聚苯乙烯水基微粒体系形成过程相反转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越[1](2018)在《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涂料里面的颜填料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会失去鲜艳的颜色,出现变色或是褪色现象,需要重新修补,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负担和成本。实际上人们可以通过微胶囊技术进行自修复,保护颜填料,减小了环境对颜填料的影响,节约成本,大大增加了有色涂料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范围。若将变色材料进行微胶囊化,制作变色涂料,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有色涂料的使用范围,丰富人们的生活。本文在制备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时,先将结晶紫内酯,双酚A和癸酸双酯,三者按一定比例进行复配,制备成热致可逆变色囊芯材料。为了得到颜色较深的囊芯材料复配物,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探究三者用量配比,最佳比例为n结晶紫内酯:n双酚A:n癸酸双酯=1:2:25。再将囊芯材料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苯乙烯-马来酸酐大分子乳化剂进行乳化,加入单体苯乙烯和交联剂二乙烯基苯,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氰(AIBN)的作用下,进行原位聚合,形成壳壁包裹囊芯材料,得到可逆变色微胶囊乳液。所制备的微胶囊乳液在0 ℃呈现蓝色,温度升高,蓝色变浅,70℃时为乳白色。经过50次反复升温和降温,颜色规律性变化,有良好的热致可逆变色性。本实验通过红外光谱基本确定合成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大分子乳化剂的结构,使用粒度分析仪和透反射显微镜表征微胶囊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选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探究微胶囊囊壁性能,最后系统性测试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微胶囊乳液反应温度在8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7%,囊壁与囊芯材料投料比(质量比)为2:1时,DSC测试的微胶囊中囊芯材料的起始结晶温度最低,为4℃,所得微胶囊囊壁性能最佳。乳化剂用量在0.02mol/L,反应转速在1200r/min时,微胶囊乳液得到的平均粒径最小,为1545nm。同时大分子乳化剂用量为囊芯材料质量的4%,微胶囊乳液固含量在10-30%时,可以得到稳定性良好的微胶囊乳液。其次微胶囊乳液与环氧树脂乳液二者进行混合,可得到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加入助料助剂可得到变色涂料。首先采用聚乙二醇(PEG)改性环氧树脂,让改性后的环氧树脂(PME)再乳化环氧树脂和微胶囊乳液,得到稳定的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最后将该乳液加入固化剂和其他助剂,制备成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制备的可逆变色涂料在50次反复升温和降温过程中,漆膜颜色由蓝色(0℃)变成无色(70 ℃),呈现规律变化,有良好的热致可逆变色性能。之后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确定了 PME的结构,使用旋转粘度计和粒度分析仪表征微胶囊乳液对可逆变色环氧乳液粘度、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通过附着力试验仪、弹性试验仪、镜向光泽度仪、摆式硬度计、盐雾试验箱和紫外光老化试验箱分别对涂料漆膜附着力、弹性、光泽度、硬度和防腐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分别用分子量为4000,6000和10000的PEG改性环氧树脂E44,所得的PME44可以乳化E44,且用量(wt.%)需在9.7%以上。同时分别用分子量为4000,6000的PEG来改性环氧树脂E20,PME20可以乳化E20,用量(wt.%)需在14.55%以上。PME用量的增加同时会影响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漆膜的性能,漆膜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都会降低,因而PME的用量(wt.%)一般控制在19.4%以下。当微胶囊乳液粒径大于纯环氧树脂乳液粒径时,二者被PME乳化后,随着微胶囊乳液用量增加,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的粒径增大、分布增大。若微胶囊乳液粒径小于纯环氧树脂乳液粒径,增加微胶囊乳液用量,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粒径减小、分布增大。在二者粒径接近时,微胶囊乳液用量对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粒径及分布影响不大。同时,微胶囊乳液用量增加,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稳定性和粘度降低,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漆膜的光泽度,附着力,弹性,耐磨损性和耐腐蚀性能降低。所以微胶囊乳液的用量(wt.%)应控制在15%以下。实验所用的三种常温固化剂:四乙烯五胺,环己二胺和W60,其中使用环己二胺固化得到的漆膜在性能上最佳。总体上环氧树脂E20制备的涂料在漆膜光泽度,硬度,耐盐雾性能和耐老化性能上都要优于环氧树脂E44。本课题合成的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属水性环氧树脂涂料,具有安全,环保和有一定防腐能力,表现出可逆颜色的变化,拓宽了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应用范围。对探究微胶囊乳液的合成,拓展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姜德美[2](2013)在《聚二炔热致可逆变色材料及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化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各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性能关系以及作为新材料的应用。功能高分子材料从组成和结构上可以分为结构型和复合型两大类。本文结合功能高分子的理念,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1)结构型功能高分子——热致可逆变色智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2)复合型功能高分子——纳米有机-无机、有机-有机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1)基于聚二炔热致可逆变色材料。以10,12-二十五碳二炔酸为原料,用草酰氯酰化后与L-谷氨酸、L-丝氨酸、D-天冬氨酸反应,制备了端基修有谷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的二炔聚合物,在单体自组装过程中分子链上的羧基和氨基能够引入氢键,增强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热致变色实验表明,三种聚合物均能可逆变色,PCDA-L-谷氨酸体系尤为突出。当PCDA-L-谷氨酸水溶液体系的温度在25℃-70℃变化时,聚PCDA-L-谷氨酸能够从蓝色到红色,冷却后又恢复为蓝色,即可以重复使用。另外,在N-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水溶液当中它也表现了可逆变色的特性,但是随着温度在25℃-70℃时,体系的颜色是在紫色与红色之间可逆变化。然而,聚PCDA-L-谷氨酸在明胶和海藻酸钠水溶液的热色实验表明该体系是不可逆的。这表明高分子溶液会影响PCDA-L-谷氨酸变色性能,同时也说明这种聚二炔能否可逆变色性能决定于其分子内的氢键作用的强弱。(2)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粒子本论文中,以乳液聚合、溶胶凝胶等传统方法为基础,提出了合成有机-无机核壳微球的新方法,制备了功能性有机-无机、有机-有机核壳粒子,为功能性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开拓了新的思路。以微米级的氯球为反应原料,通过与三乙胺反应和相反转乳液干燥法得到粒径较小的季铵盐化的氯球(PS)。用改良的st ber法控制正硅酸乙酯在乙醇水溶液的水解,以实现SiO2对季铵盐型氯球的有效包覆,得到PS/SiO2的核壳型复合粒子,在水解过程中季铵盐氯球与带负电的SiO2粒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是实现有效包覆的关键因素。基于制备聚合物微球的经典方法——乳液聚合法。我们以功能单体(甲基丙烯甲酯、丙烯酸、丙烯酰胺)接枝KH570修饰的PS/SiO2复合粒子,合成了PS/SiO2/polymer(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核壳微粒。这个过程中的自由基能够引发单体与KH570-PS/SiO2上的双键进行加成聚合反应,这是成功得到PS/SiO2/polymer的关键;最后采用HF蚀刻的处理方式,除去SiO2层,制备了具有各种形貌和结构的纳米级PS/polymer复合粒子;并考察了这三种中空复合粒子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用途,即在相同吸附条件下,不同的官能团的复合粒子对Pb2+的吸附能力不同,吸附量分别是40mg g-1、41mg g-1、80mgg-1,其中带有酰胺基的复合粒子对Pb2+的吸附性最好。

高菲菲[3](2012)在《集装箱用水性环氧内面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制备了物理机械性能、防腐蚀性能均优异的集装箱用水性环氧内面漆,并针对其成膜物质水性环氧分散体的缺陷进行改进,自制了粒径分布窄、稳定性良好且涂膜效果理想的水性环氧乳液。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集装箱用水性环氧内面漆的制备。主要探讨了不同水性环氧体系、水性环氧乳液与固化剂的配比、防锈颜料的种类和用量、片状填料(绢云母粉)的用量、颜填料体积浓度(PVC)、分散剂种类和用量、成膜助剂的种类等因素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SEM及主要常规涂膜性能测试对影响因素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当成膜物质中环氧乳液A、C按7∶3的质量比复配,环氧乳液/固化剂的质量比为8∶110∶1,防锈颜料B与E以1∶2的质量比复配,添加量40%,绢云母粉的添加量为20%,PVC为44%时涂层具有最佳的物理机械性能、防腐蚀性能且成本最低;分散剂为疏水改性共聚物铵盐分散剂E,用量为0.62%时涂料体系的粘度最低、储存稳定性最好。制备的水性集装箱环氧内面漆,综合性能优异,达到了JH/T E01-2008集装箱涂料行业标准规定的性能指标和要求。第二部分是改进后的高性能水性环氧乳液的制备。首先采用固体双酚A型环氧树脂与高分子量聚醚反应,合成环氧树脂专用的非离子型乳化剂,然后结合相反转技术,制备水性环氧乳液。讨论了催化剂三氟化硼乙醚(BF3-乙醚)的用量对环氧树脂/聚醚反应体系环氧值的影响,探讨了环氧树脂与聚醚的摩尔比、乳化剂组成类型、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及被乳化环氧树脂的种类等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GPC、纳米粒径分析仪、SEM等测试手段对影响因素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当BF3-乙醚用量为0.40%时,合成的乳化剂为水溶液透明且环氧值适中的体系,此质量分数下制得的乳液离心稳定性最佳; n(环氧树脂)∶n(PEG6000)=1∶1,乳化剂D与小分子阴离子乳化剂SDBS复配,总质量分数为15%,乳化温度为75℃,被乳化环氧树脂为CYD011和CYD014按3∶1复配时制得的水性环氧乳液粘度适中、粒径最小、稳定性良好且所得涂膜的物理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均最佳;乳液的性能已经基本到达了国外产品的性能指标,其制备的涂膜综合性能基本达到了行业标准,且与国外产品制备的涂膜性能相比,反面耐冲击性能突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陈中华,高菲菲,穆爱婷[4](2012)在《重防腐涂料用水性环氧乳液的制备》文中指出采用固体双酚A型环氧树脂与高分子量聚醚反应合成水性环氧树脂专用非离子型乳化剂,然后结合相反转技术制备水性环氧乳液。讨论了催化剂三氟化硼乙醚(BF3-乙醚)的用量对环氧树脂CYD011和聚乙二醇PEG6000反应体系环氧值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合成乳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环氧树脂与PEG6000的摩尔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及不同分子量的环氧树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环氧树脂的环氧当量为450~500,乳化温度为75℃、催化剂用量为0.40%、n(环氧树脂)∶n(PEG6000)=1∶1、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5%时,所制得的水性环氧乳液粒径小于1μm,稳定性高。由此乳液制备的涂料涂膜柔韧性为1mm,冲击强度为50kg·cm,浸泡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中17d完好,耐盐雾480h完好。该乳液可应用于重防腐涂料。

张文明[5](2011)在《秸秆苯酚液化物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水性涂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及石油等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包括农业废弃物秸秆在内的生物质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已日益引起人们重视。“液化”技术被认为是高效利用生物质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对四种生物质废弃物玉米秆、榛子壳、稻草和木粉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了其在苯酚中的液化特性,并以玉米秆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反应时问、反应温度、苯酚与玉米秆的物料比(液比)对玉米秆在苯酚中液化反应的影响,通过GPC、HPLC、FTIR、NMR分析工具对玉米秆液化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结合酚、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木粉的液化效果最好,榛子壳、玉米秆次之,稻草最差。液比为4:1,反应温度为150℃为佳,反应时间太长会出现“再凝聚的残渣”玉米秆苯酚液化前后化学结构变化很大,其在液化过程中发生了降解、酚化、缩聚等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玉米秆液化产物随着液化反应时间的延长,其分子量分布曲线逐渐变窄,液化物的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部分逐渐减少,液化物的组成物质分子量逐渐趋于均一化。以玉米秆液化物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合成出玉米秆基环氧树脂,并对树脂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多种仪器分析方法:FTIR、13C-NMR、GPC对合成树脂的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性能表征进行分析。以聚酰胺(PA-650)为固化剂进行固化,并利用TGA、DSC和剪切强度测试手段对固化物的热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发现,玉米秆基环氧树脂合成的最佳条件为:环氧氯丙烷与玉米秆液化物的结合酚摩尔比为20:1、氢氧化钠与玉米秆液化物的结合酚的摩尔比为4:1、反应时间4h和反应温度100℃,此时合成树脂的环氧值为0.292。以液化30mmin时液化物为基材合成的树脂分子量分布曲线最宽,而液化时间低于或者高于30min¨时,以其相对应的玉米秆液化物合成的环氧树胼分子量分们变窄。玉米秆基环氧树脂的必切强度段好,最高可达5.5MPa,且热稳定性较好,其固化物在热失重5%时对应的温度(Td)最高为264.5℃。采用AEO-9和SDS复配做乳化剂,通过相反转技术乳化玉米秆基环氧树脂,研究了复配乳化剂的HLB值、乳化剂用量、乳化温度、搅拌速度对相反转乳化过程中乳液临界含水量Rf值、乳液平均粒径及稳定性的变化规律,采用扫描电镜(SEM)对玉米秆基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粒子进行微观表征。研究表明,有利于乳化剂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并有利于增大乳化剂与水相之间作用力的因素将使环氧树脂从W/O型向O/W型的相反转容易发生,表现为Rf较小。在不利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水的相体积分数,相反转能够发生,但所得到的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差。乳化剂的HLB值为17、浓度为8%、乳化温度为35°C、搅拌速度为800rmp时,玉米秆基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稳定性最好,其对应的乳液平均粒径最小为1.57μm。以玉米秆基水性环氧树脂乳液作为成膜基材,采用不同水性固化剂固化成膜,从双组份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成膜机理研究了乳化剂对玉米秆基水性环氧树脂乳液成膜性能的影响,以及对比研究了固化剂种类和以水性聚酰胺(KINGCURE 525W60)为固化剂时固化剂与玉米秆基环氧树脂的当量比对涂膜性能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乳化剂对涂膜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浓度乳化剂乳液成膜后残留于涂膜中的乳化剂起到增塑作用和低浓度乳化剂乳液粒子影响涂膜的固化成膜过程。以KINGCURE525W60为固化剂固化玉米秆基水性环氧树脂制得的涂膜的物理机械性能较好。且它与玉米秆基环氧树脂的当量比为1或者稍大于1时,其涂膜的各项性能可以达到相对较好的平衡。

张莹[6](2011)在《磺化环氧树脂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用化学改性法将亲水性的基团磺酸基等引入到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结构中,制得具有较高磺化度的环氧树脂。该树脂链段中含有大量的亲水性磺酸基,加水后能形成稳定的水分散体系。实验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制得磺化环氧树脂,直接法采用两种不同的磺化剂浓硫酸和氯磺酸,分别对环氧树脂直接进行磺化,讨论磺化剂用量对产物结构、磺化度、表面性能、泡沫性能和分散性能的影响。间接法则用亚硫酸钠作为磺化剂先对双酚A进行磺甲基化,在双酚A结构中引入甲基磺酸基,使之具有亲水性,再将磺甲基化的双酚A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合成带有甲基磺酸基的水性环氧树脂,其中双酚A的磺甲基化是制备该水性环氧体系的关键,重点研究酚醛比例、磺化剂用量对产物固含量、水溶性、表面性能、粘度和粒径的影响。1.核磁共振法同时测定环氧树脂的聚合度和官能度本文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1H-NMR谱中环氧质子峰,芳环质子峰和亚甲基次甲基质子峰,甲基质子峰四者的峰面积列方程组,可以同时测定出环氧树脂的聚合度n和官能度F。,从而得到环氧树脂的分子量M。和环氧当量EEW。2.浓硫酸磺化环氧树脂用浓硫酸与不同类型的环氧树脂E-20、E-44、E-51进行磺化反应,得到一系列不同磺化度的磺化环氧树脂。采用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物料配比对产物的动态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泡沫性能和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树脂的甲基被磺化,苯环未被磺化,磺化度范围为288%-945%;环氧树脂与酸的摩尔比为1:10的时候,产物的磺化度最低;环氧树脂的分子量越小,磺化度就越低。产物的溶液浓度越高,磺化度越小,环氧树脂分子量越大,其动态表面活性越高,且CMC值越小。磺化环氧树脂的起泡性能较低,泡沫稳定性较好。对同一系列磺化环氧树脂,随着分子中-S03-基团含量增加,起泡性能降低,泡沫稳定性增强。其分散性能较低,分散稳定性较好,随着磺化度、环氧树脂分子量的增加,分散性能逐渐增强。3.氯磺酸磺化环氧树脂用氯磺酸做磺化剂对环氧树脂进行磺化得到一系列的磺化环氧树脂CE,采用I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物料配比对产物的动态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泡沫性能和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树脂与酸的摩尔比为1:6的时候,产物的平均磺化度最高;环氧树脂的分子量越大,磺化度就越低。产物的溶液浓度越高,磺化度越小,环氧树脂分子量越大,其动态表面活性越高,且CMC值越小。磺化环氧树脂CE的起泡性能较低,泡沫稳定性较好。其分散性能较低,分散稳定性较好。4.磺甲基化环氧树脂的合成用亚硫酸钠作为磺化剂先对双酚A进行磺甲基化,在双酚A结构中引入甲基磺酸基,使之具有亲水性,再将磺甲基化的双酚A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合成带有甲基磺酸基的水性环氧树脂。通过研究不同磺化剂制得的磺甲基化双酚A的水溶性和稳定性,确定了亚硫酸钠较适合作为双酚A磺甲基化反应的磺化剂。探讨了酚醛比例和磺化剂用量对磺甲基化双酚A的表面张力和粘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酚醛比例过大时,反应不完全;磺化剂的用量对磺化产物的表面张力和粘度的影响不大,酚醛比例才是影响磺化产物表面张力和粘度大小的关键因素,酚醛比例越大,产物的表面张力和粘度就越大;所得产物均易溶于中性和碱性水中。研究了物料配比对磺甲基化环氧树脂ECHNA的水溶性、表面性能、粘度和粒径的影响,不同物料比所得产物的表面张力和粘度都相差不大,而ECHNA乳液的平均粒径随着ECH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ECHNA-32的粒径分布最窄,而ECHNA-51的粒径分布达到1;所得产物可均匀分散于水中。

刘洋,黄焕,孔振武,吴国民,陈健[7](2009)在《非离子型水性萜烯基环氧树脂乳化剂的合成与特性》文中研究说明以聚乙二醇(PEG)改性萜烯基环氧树脂(TME)合成了一系列萜烯基环氧树脂专用乳化剂TP,并通过相反转乳化法制备了水乳型萜烯基环氧树脂(WTME)。考察了PEG相对分子质量(Mr)、TME与PEG配比、合成反应温度与时间对乳化剂的水溶性、表面活性、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及乳液的离心稳定性、粒子粒径分布、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Mr相对适中的PEG4000与TME按物质的量比2∶1、在催化剂三氟化硼乙醚作用下、110℃左右反应1 h合成的乳化剂TP-Ⅴ,对萜烯基环氧树脂具有很好的乳化效果,制备的乳液粒子粒径均一度较高,乳液表观黏度较小。透射电镜(TEM)分析表明,以乳化剂TP-Ⅴ制备的TME环氧树脂稀乳液的粒子表面形成乳化剂-吸附水组成的水合双电层,在该水合双电层构成的树脂/水界面膜作用下,乳液粒子稳定分散于水中,粒径小于200 nm。

胡璇[8](2009)在《环氧树脂乳化剂的合成及其水性导电防腐涂料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性环氧树脂由于具有较好的粘附性,耐化学品性,因而在涂料行业中得到广泛运用。本文合成了对环氧树脂具有较好乳化性能的乳化剂、制备了稳定性较高的环氧乳液,在对乳化剂理化性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继续对其导电防腐涂料的各项性能及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本试验中以环氧树脂和聚乙二醇(简称PEG,Polyethylene glycol)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确定优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0℃、催化剂添加量为PEG质量的1%、物质的量比2:1。不同比例合成的产物命名为H52和H51。在凝胶色谱法分析中发现H52各分子量均比PEG的有所增大,同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发现合成的乳化剂中环氧基团的特征峰基本消失,羟基和羧基峰增高,说明反应已发生。之后在乳化剂的理化性能计算分析中,发现H51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能力较强,效率较高,两项界面上吸附量较小,在溶液中优先吸附到界面上。通过实验后发现,环氧乳液优化条件为:温度65℃、乳化时间40min、加水速度12ml/min、转速400r/min。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乳液粒径,发现可达19.42μm,并稳定存在超过7天,在3500r/min下离心30min不分层。清漆的配制中乳化剂含量为10%时所得清漆的附着力、抗冲击强度可以分别达到7级和75kg,且吸水率较低。环氧固化DSC图反映了乳化剂和水的添加没有影响树脂固化反应的发生。将合成的乳液运用到导电防腐涂料的制备当中,并对其导电性和防腐性从电化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和表征。通过分析PVC、固化剂和溶剂对涂膜的开路电位、极化曲线的腐蚀电流和腐蚀电位和EIS各图谱的影响,发现PVC=1、本实验室合成的固化剂制得涂膜防腐性能较好。添加复合导电云母粉后涂料既具有导电性能又具有防腐性,电阻率为105,由于云母片的阻挡作用,PVC=1.4的涂层通过EIS拟合得到的电阻值可以达到7530Ohm-cm2。

王宇[9](2007)在《乳液法AES树脂的合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歧化松香酸钾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腈—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AES)接枝共聚物。通过对聚合工艺的研究,探索出稳定的聚合体系。通过光散射、透射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手段对聚合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了不同引发剂、乳化剂、胶浆用量及反应时间条件下,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变化,光散射法测定了不同实验条件下乳胶粒径及其分布,结果表明该合成方法为常规乳液聚合,确定了比较适宜的聚合配方和聚合反应条件:三元乙丙橡胶正己烷溶液(EPDM)92g(固含量9.87%),苯乙烯(ST)30g,丙烯腈(AN)10g,歧化松香(EMS)5.28g,KOH(KOH)2.64g,蒸馏水(H2O)150g,过硫酸钾(KPS)0.32g;65℃恒温水浴反应10小时。在实验室瓶聚合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多次中试(10升)放大实验,实验过程非常稳定,重现性很好。将放大实验所得AES粉料与SAN粒料共混挤出得到AES树脂,树脂的各项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为:冲击强度128J.m-2,拉伸强度38.6MPa,弯曲强度61.5MPa,弯曲模量2560MPa,洛氏硬度117.5,光泽度84.2%,熔融流动指数52.98g/10min。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子和共混后树脂断面的微观结构。单体采用不同加入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溶液单独乳化后脱溶剂、单体和引发剂一次性加入的操作方式所得产品状态最佳,且能消楚看出乳胶粒子为核壳结构。双螺杆共混挤出,扫描电镜观察两相混合效果很好。

周洪[10](2007)在《高分子微粒声学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声学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材料是工程和高科技发展的基础,而作为材料领域后起之秀的高分子材料带来了材料及工程领域的重大变革。高分子微粒声学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声学机理研究,是本文提出的涉及颗粒声学材料和应用声学发展的创新思路,开展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材料声学特性的角度,将声学基础理论和材料结构密切联系,利用高分子材料多层次结构及性能的多样性,对其进行分子设计和材料设计,系统地研究了高分子微粒材料的声学性能与结构的关系,制备了新型高效的高分子微粒复合吸声材料。本文首先研究了用于声学材料的高分子微粒的制备方法及结构控制方法,为研究高分子微粒声学材料提供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孔隙率和表面形貌)的高分子微粒。通过分子设计,以含不饱和双键的聚氨酯预聚体PUA/IPUA为助剂,在反应单体的水-油-水(W/O/W)体系中,利用反相悬浮聚合制得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PMMA/BA)多孔/中空微粒。运用光学显微镜、电导仪、比表面仪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微粒形成过程以及形态特征的表征分析,揭示了微粒多孔/中空结构的形成机制:基团推动机制(GDM)。实验结果表明,含不饱和双键的聚氨酯预聚体PUA/IPUA的加入和体系的相演变过程对高分子微粒多孔/中空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条合成路线,从缩聚型单体出发,通过水溶性酚醛树脂O/W/O体系的悬浮聚合,制备了具有多孔/中空结构的酚醛树脂微粒。通过追踪反应过程发现,酚醛树脂的固化过程决定了微粒的最终结构,使得微粒具有典型的双分散的孔隙结构。通过体系配比的变化,可以获得具有不同多孔或中空结构的酚醛树脂微粒。首次以PUA和IPUA体系制备的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的PMMA/BA多孔/中空微粒以及酚醛树脂多孔/中空微粒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获得微粒材料的特征声阻抗和传播常数,探讨并研究了高分子微粒的声学特性和吸声性能。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多孔吸声材料,PMMA/BA多孔/中空微粒在低频范围内具有高的声能耗散能力,而具有致密表面的酚醛树脂多孔/中空微粒,由于不具有显着的亥姆霍兹共振腔效应和粘滞效应,吸声能力相对较差。另一方面,不具有这些效应的酚醛树脂多孔/中空微粒,能够最大程度地表现出高分子微粒材料在声波作用下的振动特性,从而揭示出高分子微粒材料的低频共振吸声机制。为了深入研究高分子微粒材料的声学特性,和深刻理解相关的声学机制,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接触力定律和运动方程,系统分析高分子微粒在声场中的受力及颗粒速度等动力学特征,建立了高分子微粒的离散元(DEM)模型,用MATLAB语言编写了相应的程序,并对其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颗粒的转动是引起摩擦,导致其产生无规运动的原因;而颗粒平动速度的大小主要影响颗粒的粘滞耗能。颗粒的密度和粒径减小,刚度增加使颗粒体系能量耗散在较低的频率出现峰值,而峰宽变窄。2)高分子微粒群作为吸声单元,其吸声功能可以看成高分子微粒与空气间相互作用及微粒间的相互运动两部分耗散能量的集合,而微观上高分子微粒的相互运动耗散能量是颗粒受冲击、挤压及摩擦作用产生的结果,高分子微粒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对声能的耗散。3)离散元模型模拟结果可较好的吻合颗粒材料的吸声特性和解释、预测新材料的吸声性能。所建立的DEM模型的优势在于,模型中的输入参数可以根据实际或设计的微粒特征进行变化,这就有助于将模型广泛地应用于高分子微粒材料吸声性能的预测和研究,建立物理参数间的可靠联系,从而探寻微粒材料的吸声机制,为设计和优化高分子微粒吸声材料提供必要的反馈。4)通过专门设计的振动和声学实验,通过外场激励下高分子微粒的振动加速度的传递函数,研究高分子微粒的低频声学响应行为,获得与仿真模拟一致的结论。依据阻抗匹配以及梯度渐进等相关声学原理,对高分子微粒吸声材料的组装以及性能进行了设计和研究。结果表明,单匹配层微粒材料能够有效地解决单层微粒材料特征阻抗和空气阻抗不匹配的问题,使得单匹配层微粒材料的整体吸声性能较单层微粒材料有一定的提高。但匹配层和耗散层的阻抗差异的明显存在,导致匹配层和耗散层界面反射仍然较大。而双匹配层微粒材料因为阻抗呈梯度变化,声能能够进入材料内部,逐渐被耗散。具有特性阻抗梯度渐进的高分子微粒吸声材料具有较好的吸声性能,通过调整匹配层和耗散层的设计厚度,可获得在要求厚度和一定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好吸声性能的吸声材料。而结合双倍厚度法和多层材料吸声理论可预测和优化设计具有优良吸声性能的高分子微粒吸声材料。具有柔性约束组装结构的高分子微粒吸声材料在中低频段出现吸收平台,特别是在500~1600 Hz范围内吸声性能突出,平均吸声系数在0.4以上,最大吸声系数可达0.92,具有良好的吸声效果。这样的吸声性能与声学聚氨酯泡沫的吸声效果相当,但其特点在于获得相同吸声系数所需材料厚度更薄,低频吸声效果更为突出。首次采用废橡胶粉(RRP)材料,研发了一种新型的低成本实用高分子微粒复合吸声材料,巧妙地解决了噪声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研究发现,RRP具有突出的对低频声的耗散能力,但与空气阻抗的不完全匹配导致中高频吸声性能不佳。在考察了高分子多孔材料,穿孔板及组装方式对复合匹配RRP微粒材料的声学特征和吸声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根据阻抗匹配的思路,设计了以高分子穿孔板材料作为第一匹配层,聚氨酯泡沫作为第二匹配层,RRP微粒作为耗散层的梯度复合材料。所制备的高分子微粒复合材料,结合了传统的粘滞和共振耗散机制,具有突出的低频吸声性能和宽的吸收频带,并具有相当优异的性价比。本文创新性地运用声波传输分析法对高分子微粒复合吸声材料的吸声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成功地建立了高分子微粒复合材料声学模型,实现了对高分子微粒复合材料的声学特性和吸声性能的预测,为设计和优化新型高分子微粒复合吸声材料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补充和发展了多层结构吸声材料的吸声机理。

二、聚苯乙烯水基微粒体系形成过程相反转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苯乙烯水基微粒体系形成过程相反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热致可逆变色涂料的概述
        1.1.1 热致可逆变色材料
        1.1.2 热致可逆变色涂料的应用
    1.2 微胶囊技术的概述
        1.2.1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2.2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
    1.3 水性环氧树脂的概述
        1.3.1 水性环氧树脂的发展
        1.3.2 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
        1.3.3 水性环氧树脂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囊芯材料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
    2.3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囊芯材料的制备
        2.3.1 囊芯材料的制备方法
        2.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结晶紫内酯的可逆变色机理
        2.4.2 囊芯材料复配物的可逆变色机理
        2.4.3 结晶紫内酯和双酚A配比的影响
        2.4.4 共溶剂用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仪器
    3.3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乳液的制备
        3.3.1 大分子乳化剂的制备
        3.3.2 微胶囊乳液的制备
    3.4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的结构及其乳液的性能表征
        3.4.1 荧光显微镜观察
        3.4.2 透反射显微镜观察
        3.4.3 微胶囊乳液的热致可逆变色
        3.4.4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的热稳定性TG测试
        3.4.5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的DSC测试
        3.4.6 微胶囊乳液的固含量测定
        3.4.7 微胶囊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3.4.7.1 微胶囊乳液的机械稳定性的测定
        3.4.7.2 微胶囊乳液的储存稳定性的测定
        3.4.7.3 微胶囊乳液的稀释稳定性的测定
        3.4.7.4 微胶囊乳液的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4.8 微胶囊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结构的FTIR分析
        3.5.2 微胶囊结构和形貌
        3.5.3 微胶囊乳胶粒的形成机理
        3.5.4 微胶囊乳液的热致可逆变色性
        3.5.5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囊壁材料性能
        3.5.5.1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的热稳定性
        3.5.5.2 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DSC分析
        3.5.6 影响微胶囊囊壁材料性能的因素
        3.5.6.1 反应温度对微胶囊囊壁材料性能的影响
        3.5.6.2 引发剂用量对微胶囊囊壁材料性能的影响
        3.5.6.3 芯壳投料比对微胶囊囊壁材料性能的影响
        3.5.7 微胶囊乳液粒径及分布的影响因素
        3.5.7.1 乳化剂用量对微胶囊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3.5.7.2 反应转速对微胶囊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3.5.8 微胶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5.8.1 大分子乳化剂用量对微胶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5.8.2 固含量对微胶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和仪器
    4.3 聚乙二醇改性环氧树脂的合成
    4.4 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
    4.5 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和涂装
    4.6 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的性能表征
        4.6.1 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的固含量测定
        4.6.2 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粘度的测定
        4.6.3 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4.6.3.1 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的机械稳定性测定
        4.6.3.2 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4.6.3.3 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的稀释稳定性测定
        4.6.3.4 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的冻融稳定性测定
        4.6.4 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测定
    4.7 热致可逆变色涂料成膜后的性能表征
        4.7.1 涂料成膜后的热致可逆变色性
        4.7.2 漆膜厚度的测试
        4.7.3 漆膜附着力的测试
        4.7.3.1 划圈附着力的测定
        4.7.3.2 划格附着力的测定
        4.7.4 漆膜弹性的测试
        4.7.5 漆膜光泽度的测试
        4.7.6 漆膜硬度的测试
        4.7.7 漆膜耐磨损性能的测试
        4.7.8 漆膜抗冲击性能的测试
        4.7.9 漆膜防腐性能的测试
        4.7.9.1 漆膜耐盐雾性能的测定
        4.7.9.2 漆膜老化性能的测定
    4.8 结果与讨论
        4.8.1 聚乙二醇改性环氧树脂产物的红外分析
        4.8.2 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的热致可逆变色性
        4.8.3 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8.3.1 聚乙二醇分子量对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8.3.2 PME乳化剂的用量对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8.3.3 微胶囊乳液的用量对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8.4 微胶囊乳液的用量对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粘度的影响
        4.8.5 微胶囊乳液的用量对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4.8.6 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因素
        4.8.6.1 聚乙二醇分子量和PME的用量对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
        4.8.6.2 微胶囊乳液的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4.8.6.3 固化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4.8.7 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漆膜防腐性能的影响因素
        4.8.7.1 PEG分子量和PME的用量对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漆膜防腐性能的影响
        4.8.7.2 微胶囊乳液的用量对漆膜防腐性能的影响
        4.8.7.3 不同固化剂对漆膜防腐性能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聚二炔热致可逆变色材料及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聚二炔热致可逆变色材料
        1.1 引言
        1.2 聚二炔
        1.2.1 聚二炔基本性质
        1.2.2 特别的组装方式
        1.2.3 特别的响应色变
        1.3 变色机理
        1.4 热致可逆变色聚二炔
        1.4.1 纯聚二炔体系
        1.4.2 聚二炔/无机离子体系
        1.4.3 二炔体/无机粒子体系
        1.4.4 聚二炔/普通聚合物体系
        1.5 可逆热致变色的应用与展望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纳米复合粒子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粒子
        1.3.1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机理
        1.3.1.1 化学键作用机理
        1.3.1.2 静电相互作用力
        1.3.1.3 吸附层媒介作用机理
        1.3.2 有机-高分子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3.2.1 溶胶-凝胶法
        1.3.2.2 原位聚合法
        1.3.2.3 自组装法
        1.3.2.4 插层法
        1.3.2.5 原位化学沉积法
        1.3.2.6 修饰法
        1.4 中空微球的复合纳米粒子
        1.5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应用及展望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新的纯聚二炔热致可逆变色体系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聚 10,12-二十五碳二炔酸(PCDA)/无机粒子的制备
        2.2.2.1 SiO_2 溶胶及铝溶胶的制备
        2.2.2.2 SiO_2、TiO_2、坡缕石纳米粒子悬浮粒子的制备
        2.2.2.3 聚 10,12-二十五碳二炔酸(PCDA)/无机复合粒子的制备
        2.2.3 PCDA 的化学修饰
        2.2.3.1 对乙酰氨基苯酚(PAP)的制备
        2.2.3.2 PCDA-PAP 及 PCDA-L-谷氨酸(PCDA-L-G)单体的制备
        2.2.3.3 聚 PCDA-PAP 及聚 PCDA-L-G 超分子的制备
        2.2.3.4 聚 PCDA-丝氨酸(聚 PCDA-L-S)及聚 PCDA-天门冬氨酸(聚 PCDA-D-A)超分子的制备
        2.2.4 聚 PCDA-L-G 复合物的制备
        2.2.5 聚 PCDA-L-G 超分子的溶剂化显色实验
        2.2.6 聚 PCDA-L-G 超分子及其复合物的热致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 PCDA/无机物的复合粒子热色性能
        2.3.2 聚 PCDA-PAP 的热致性能
        2.3.3 聚 PCDA-L-G 的聚合
        2.3.4 聚 PCDA-L-G 超分子的热致变色现象
        2.3.5 聚 PCDA-L-G 超分子的红外光谱
        2.3.6 聚 PCDA-L-S 及聚 PCDA-D-A 超分子的热致变色现象
        2.3.7 聚 PCDA-L-G 的悬浊液的紫外-可见吸收
        2.3.8 聚 PCDA-L-G 复合物的热致性能
        2.3.8.1 PCDA-L-G 与普通聚合物的混合
        2.3.8.2 PCDA-L-G 与氯化钠溶液的混合
        2.3.9 聚 PCDA-L-G 的溶剂化显色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苯乙烯/SiO_2/聚合物复合粒子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合成聚苯乙烯/SiO_2/聚合物复合粒子
        3.2.2.1 季胺化氯球的制备
        3.2.2.2 酸性条件下季铵化氯球树脂/SiO_2 的制备
        3.2.2.3 碱性条件季铵化氯球树脂/SiO_2 的制备
        3.2.2.4 硅烷偶联剂修饰季铵化氯球/SiO_2 复合粒子
        3.2.2.5 季铵化氯球/SiO_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粒子的制备
        3.2.2.6 三层复合粒子的强酸蚀刻
        3.2.3 聚苯乙烯/聚合物复合粒子对 Pb~(2+)的吸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各种复合粒子的红外光谱
        3.3.2 复合粒子的扫描电镜
        3.3.2.1 季铵化氯球的扫描电镜
        3.3.2.2 季铵化氯球/SiO_2 与季铵化氯球/SiO_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扫描电镜
        3.3.3 复合粒子的透射电镜
        3.3.3.1 季铵化氯球/SiO_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射电镜
        3.3.3.2 季铵化氯球/聚合物透射电镜
        3.3.4 不同溶胀剂对氯球交换容量的影响
        3.3.5 胺化剂用量对交换容量的影响
        3.3.6 不同 pH 条件下季铵盐化氯球/SiO_2 复合粒子的比较
        3.3.7 不同季铵盐化氯球/SiO_2 复合粒子的比较
        3.3.8 聚苯乙烯/聚合物复合粒子的吸附容量
    3.4 本章小结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要点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集装箱用水性环氧内面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1.2 金属防腐涂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传统集装箱涂料概况
        1.3.1 集装箱的生产状况
        1.3.2 集装箱涂料的品种及性能要求
        1.3.3 集装箱涂料的生产标准及质量保证
    1.4 国内外集装箱涂料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1.4.1 集装箱涂料的发展历史
        1.4.2 集装箱涂料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1.5 集装箱内侧面漆
        1.5.1 氯化橡胶、乙烯类面漆的发展趋势
        1.5.2 水性环氧内面漆的发展趋势
    1.6 水性环氧乳液的概述
        1.6.1 水性环氧乳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6.2 水性环氧乳液的性能特点
        1.6.3 水性环氧乳液的制备技术
    1.7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集装箱用水性环氧内面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
    2.3 双组份水性环氧涂料的成膜机理
    2.4 影响水性环氧涂料干燥成膜的因素
    2.5 实验部分
        2.5.1 实验原料
        2.5.2 实验仪器
        2.5.3 基料加入方式
        2.5.4 双组份水性环氧内面漆的基本配方
        2.5.5 涂料制备工艺
        2.5.6 测试与表征
    2.6 结果与讨论
        2.6.1 成膜物质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6.2 不同颜料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6.3 最佳颜填料体积浓度(PVC)的确定
        2.6.4 分散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6.5 成膜助剂的选择
        2.6.6 涂膜综合性能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性能水性环氧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3.1 前言
    3.2 环氧树脂专用高分子乳化剂的合成机理
    3.3 相反转机理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原料
        3.4.2 实验仪器
        3.4.3 实验方法
        3.4.4 实验表征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催化剂的用量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3.5.2 合成乳化剂的结构表征
        3.5.3 合成乳化剂的结构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4 环氧专用乳化剂/小分子乳化剂复配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5 乳化剂总质量分数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6 乳化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7 被乳化环氧树脂种类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8 转速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9 稀释剂的种类和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10 自制环氧乳液的粒径分布曲线
        3.5.11 自制环氧乳液微粒的形貌
        3.5.12 自制乳液与国外产品性能对比
        3.5.13 优化条件下涂膜综合性能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重防腐涂料用水性环氧乳液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
    2.1 原材料及仪器
    2.2 环氧树脂乳化剂的合成
    2.3 水性环氧乳液的制备
    2.4 涂膜的制备与测试
    2.5 分析及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催化剂不同用量对乳化剂环氧值的影响
    3.2 合成乳化剂的结构表征
        3.2.1 环氧树脂乳化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3.2.2 环氧树脂乳化剂的GPC分析
    3.3 原料摩尔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4 乳化剂质量分数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4.1 乳化剂质量分数对乳液粒径及黏度的影响
        3.4.2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3.5 乳化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1 乳化温度对乳液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3.5.2 乳化温度对乳液黏度的影响
        3.5.3 乳化温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6 不同分子量的环氧树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 结论

(5)秸秆苯酚液化物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水性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1.1.1 秸秆组成分析
        1.1.2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分析
        1.1.3 农作物秸秆的主要转化技术
    1.2 国内外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木质生物材料的液化方法
        1.2.2 木质生物材料苯酚的液化机理
    1.3 木质生物材料液化产物应用的现状
        1.3.1 木质生物材料苯酚液化产物的应用
        1.3.2 木质生物材料多元醇液化产物的应用
        1.3.3 木质生物材料环碳酸盐液化产物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课题的提出
2 玉米秆的苯酚液化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四种生物质废弃物化学成分分析
        2.3.2 不同液化时间对玉米秆液化性能的影响
        2.3.3 不同液化温度对玉米秆液化性能的影响
        2.3.4 不同液比对玉米秆液化性能的影响
        2.3.5 不同液化时间对四种生物质废弃物液化性能的影响
        2.3.6 玉米秆液化过程中基团的变化
        2.3.7 不同液化时间对液化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2.3.8 液化产物的核磁共振表征
    2.4 小结
3 玉米秆苯酚液化物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其固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玉米秆基环氧树脂制备的影响因素
        3.3.2 不同液化时间的液化物对以其为基材制备的环氧树脂环氧值的影响
        3.3.3 不同液化时间的液化物对以其为基材制备的环氧树脂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3.4 玉米秆基环氧树脂树脂化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3.3.5 玉米秆基环氧树脂树脂化前后的核磁共振碳谱分析
        3.3.6 玉米秆基环氧树脂固化物热力学性能分析
    3.4 小结
4 玉米秆基水性环氧树脂的制备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玉米秆液化物、玉米秆基环氧树脂及乳液的状态变化
        4.3.2 玉米秆基环氧树脂相反转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趋势
        4.3.3 HLB值对玉米秆基环氧树脂LCBER-60的R_f值,乳液稳定性及乳液粒径的影响
        4.3.4 乳化温度对玉米秆基环氧树脂LCBER-60的R_f值,乳液稳定性及乳液粒径的影响
        4.3.5 乳化剂浓度对玉米秆基环氧树脂LCBER-60的R_f值,乳液稳定性及乳液粒径的影响
        4.3.6 搅拌强度对玉米秆基环氧树脂LCBER-60的R_f值,乳液稳定性及乳液粒径的影响
    4.4 小结
5 玉米秆基水性环氧树脂的固化成膜及涂膜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玉米秆基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DSC曲线
        5.3.2 乳化剂浓度对涂膜铅笔硬度的影响
        5.3.3 乳化剂浓度对涂膜抗弯曲性能(柔韧性)与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5.3.4 乳化剂浓度对涂膜附着力的影响
        5.3.5 乳化剂浓度对涂膜吸水率的影响
        5.3.6 乳化剂浓度对涂膜耐水性的影响
        5.3.7 固化剂与环氧树脂当量比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5.4 小结
6 结论
    6.1 玉米秆的苯酚液化研究
    6.2 玉米秆苯酚液化物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其固化性能的研究
    6.3 玉米秆基水性环氧树脂的制备
    6.4 玉米秆基水性环氧树脂的固化成膜及涂膜性能研究
参考文献
展望
附录1 论文中主要符号说明
创新点摘要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磺化环氧树脂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前言
    2 环氧树脂的水性化技术
        2.1 外加乳化剂法
        2.1.1 机械法
        2.1.2 相反转法
        2.1.3 改性固化剂乳化法
        2.2 化学改性法
        2.2.1 阴离子型
        2.2.2 阳离子型
        2.2.3 非离子型
    3 水性环氧涂料的应用
        3.1 环保涂料
        3.2 混凝土封闭底漆
        3.3 防腐涂料
        3.4 复合材料
        3.5 纸张增强剂
    4 选题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核磁共振法同时测定环氧树脂的聚合度和官能度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环氧树脂的~1H-NMR
        3.2 ~1H-NMR测定聚合度n,官能度F_n
        3.2.1 以苯环为参比的NMR测定方法--苯基法
        3.2.2 以甲基为参比的NMR测定方法--甲基法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浓硫酸磺化环氧树脂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2 环氧树脂的磺化
        2.2.1 磺化环氧树脂SE的合成
        2.2.2 磺化环氧树脂SE的分离
        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定
        2.3.1 ~1H-NMR测定
        2.3.2 动态表面张力(DST)的测定
        2.3.3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2.3.4 浊点的测定
        2.3.5 泡沫性能的测定
        2.3.6 分散性能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磺化环氧树脂SE的合成
        3.2 磺化环氧树脂SE的核磁表征
        3.3 磺化环氧树脂SE的表面性能研究
        3.3.1 浓度对磺化环氧树脂SE的DST测定的影响
        3.3.2 磺化度对磺化环氧树脂SE的DST测定的影响
        3.3.3 环氧树脂分子量大小对DST测定的影响
        3.4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CMC
        3.5 磺化环氧树脂SE的浊点
        3.6 泡沫性能
        3.7 分散性能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磺酸磺化环氧树脂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磺化环氧树脂CE合成
        2.2.2 磺化环氧树脂CE钠盐的合成及分离
        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定
        2.3.1 ~1H-NMR测定
        2.3.2 IR测定
        2.3.3 动态表面张力(DST)的测定
        2.3.4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2.3.5 泡沫性能的测定
        2.3.6 分散性能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磺化环氧树脂CE的合成
        3.2 磺化环氧树脂CE的表征
        3.3 磺化环氧树脂CE的表面性能研究
        3.3.1 浓度对磺化环氧树脂CE的DST测定的影响
        3.3.2 磺化度对磺化环氧树脂CE的DST测定的影响
        3.3.3 环氧树脂分子量大小对DST测定的影响
        3.4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CMC
        3.5 泡沫性能
        3.6 分散性能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磺甲基化环氧树脂的合成
    1 前言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2 水性环氧树脂的合成
        2.2.1 磺甲基化双酚A的合成
        2.2.2 磺甲基化环氧树脂ECHNA的合成
        2.3 性能测定
        2.3.1 固含量测定
        2.3.2 粘度测定
        2.3.3 表面张力测定
        2.3.4 粒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磺化剂的选择
        3.2 酚醛比例的影响
        3.2.1 不同酚醛比例的磺甲基化双酚A的制备
        3.2.2 酚醛比例对磺甲基化双酚A表面张力的影响
        3.2.3 酚醛比例对磺甲基化双酚A粘度的影响
        3.3 磺化剂用量的影响
        3.3.1 不同磺化剂用量的磺甲基化双酚A的制备
        3.3.2 磺化剂用量对磺甲基化双酚A表面张力的影响
        3.3.3 磺化剂用量对磺甲基化双酚A粘度的影响
        3.4 磺甲基化环氧树脂的合成
        3.4.1 磺甲基化环氧树脂ECHNA的合成
        3.4.2 磺甲基化环氧树脂ECHNA的表面性能
        3.4.3 磺甲基化环氧树脂ECHNA的粘度
        3.4.4 磺甲基化环氧树脂ECHNA的粒径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环氧树脂乳化剂的合成及其水性导电防腐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环氧树脂
    1.3 环氧树脂乳化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导电防腐涂料
    1.5 乳液与乳化剂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及测试设备
    2.2 合成制备方法
        2.2.1 环氧树脂乳化剂合成工艺
        2.2.2 环氧树脂乳液制备工艺
        2.2.3 水性环氧树脂导电防腐涂料制备工艺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乳化剂性能表征
        2.3.2 乳液性能表征
        2.3.3 涂料常规性能
        2.3.4 导电性能和腐蚀性能电化学表征
        2.3.5 漆膜性能检测
第3章 环氧树脂乳化剂合成及其乳液制备
    3.1 前言
    3.2 乳化剂合成
        3.2.1 聚乙二醇(PEG)分子量的筛选
        3.2.2 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
        3.2.3 催化剂的添加量
        3.2.4 反应温度
        3.2.5 环氧值变化和反应时间
        3.2.6 催化剂加入温度
    3.3 乳化剂性能表征
        3.3.1 相溶性
        3.3.2 红外谱图
        3.3.3 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3.4 乳液制备
        3.4.1 乳化剂添加方式
        3.4.2 相反转点
        3.4.3 乳化剂添加量
        3.4.4 乳化温度
        3.4.5 乳化时间
        3.4.6 正交试验
    3.5 优化条件下制得乳液性能
    3.6 乳液粒径分布与乳液外观
    3.7 乳液DSC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化剂理化性能分析
    4.1 前言
    4.2 理论基础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压
        4.3.2 CMC分析
        4.3.3 Γ_(max)液面吸附量分析
        4.3.4 C_(20)和pC_(20)分析
        4.3.5 γ_(cmc) 分析
        4.3.6 CMC/C_(20)分析
        4.3.7 A_(min)分析
        4.3.8 标准吸附自由能和标准胶束化自由能分析
    4.4 乳化剂浊点的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清漆和导电防腐涂料的研究
    5.1 前言
    5.2 清漆性能
        5.2.1 附着力
        5.2.2 抗冲击强度
        5.2.3 铅笔硬度
        5.2.4 吸水率
        5.2.5 膜表面性能
    5.3 涂料开路电位
        5.3.1 颜料体积浓度
        5.3.2 溶剂
        5.3.3 固化剂
    5.4 极化曲线
        5.4.1 溶剂
        5.4.2 固化剂
        5.4.3 颜料体积浓度
    5.5 涂膜SEM图
    5.6 涂膜导电性
        5.6.1 颜料体积浓度对涂膜导电性的影响
        5.6.2 溶剂及固化剂
    5.7 颜料体积浓度对涂料附着力影响
    5.8 涂料物理性能
    5.9 涂膜EIS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乳液法AES树脂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BS树脂概述
        1.1.1 ABS树脂的发展现状
        1.1.2 ABS树脂的组成与性质
    1.2 AAS树脂发展研究情况
        1.2.1 AAS组成及特性
    1.3 AES的研究进展
        1.3.1 AES的合成
        1.3.1.1 悬浮接枝聚合
        1.3.1.2 溶液接枝聚合
        1.3.1.3 乳液接枝聚合
        1.3.1.4 熔融反应
        1.3.1.5 其它反应
    1.4 乳液聚合及其特点
        1.4.1 种子乳液聚合
        1.4.2 核壳结构乳液聚合机理
        1.4.3 核壳结构聚合物粒子的合成方法
        1.4.3.1 种子乳液聚合
        1.4.3.2 种子分散聚合
        1.4.4 核壳结构聚合物乳液的乳胶粒形态
        1.4.5 相反转乳化法
    1.5 本课题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1.6 实验流程图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1.1 单体
        2.1.2 乳化剂
        2.1.3 引发剂
        2.1.4 沉淀剂
        2.1.5 其它试剂
    2.2 接枝聚合反应
        2.2.1 乳化
        2.2.2 聚合
        2.2.3 后处理
        2.2.4 典型实验配方
        2.2.5 实验装置
        2.2.5.1 乳化装置
        2.2.5.2.聚合反应实验装置
        2.2.6 表征方法
        2.2.6.1 转化率测试
        2.2.6.2 分子量测试
        2.2.6.3 乳液平均粒径及其分布测试
        2.2.6.4 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测定
        2.2.6.5 傅立叶红外光谱
        2.2.6.6 核磁共振谱
        2.2.6.7 冲击强度
        2.2.6.8 拉伸强度
        2.2.6.9 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
        2.2.6.10 硬度
        2.2.6.11 熔体流动速率
        2.2.6.12 光泽度
        2.2.6.13 单螺杆挤出机
        2.2.6.14 双螺杆挤出机
        2.2.6.15 透射电镜
        2.2.6.16 扫描电镜
    2.3 力学性能实验试样制备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AES的合成与表征
        3.1.1 预备实验
        3.1.1.1 EPDM耐剪切程度研究
        3.1.1.2 萃取时间的确定
        3.1.1.3 萃取物的分离提纯
        3.1.1.4 温度和转化率的关系
        3.1.2 优化工艺实验
        3.1.2.1 聚合机理研究
        3.1.2.2 反应时间与单体转化率的关系
        3.1.2.3 SAN分子量和接枝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3.1.2.4 引发剂用量的研究
        3.1.2.5 乳化剂用量的研究
        3.1.2.6 不同橡胶含量的研究
    3.2 AES力学性能研究
        3.2.1 AES粉料的表征
        3.2.1.1 AES放大实验配方及合成指标
        3.2.1.2 萃取后SAN分子量讨论
        3.2.1.3 放大实验乳胶粒子光散射结果
        3.2.2 力学性能测试
        3.2.2.1 共混后性能测试指标
        3.2.2.2 比较实验产品和国外产品
    3.3 聚合物微观结构研究
        3.3.1 单体采用不同加入方式的研究结果
        3.3.2 透射电镜观察乳胶粒子微观结构
        3.3.3 扫描电镜观察共混物微观结构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或接收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高分子微粒声学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声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声学概念及理论基础
        1.1.1 声波的基本性质
        1.1.2 可听声
        1.1.3 声波的速度
        1.1.4 声音的传播与衰减
    1.2 吸声降噪与吸声材料
    1.3 材料吸声性能的评价与测试方法
        1.3.1 驻波管法
        1.3.2 传递函数法
        1.3.3 混响室法
    1.4 吸声和吸声材料
        1.4.1 多孔吸声材料
        1.4.2 穿孔型吸声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1.4.3 颗粒吸声材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用于声学材料的高分子微粒的制备与研究
    2.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PMMA/BA)多孔/中空微粒
        2.1.1 实验部分
        2.1.2 测试与表征
        2.1.3 结果与讨论
    2.2 酚醛树脂多孔/中空微粒
        2.2.1 实验部分
        2.2.2 测试和表征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分子微粒声学特性及吸声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
        3.1.2 材料测试与表征
        3.1.3 声学性能的测定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MMA/BA多孔/中空微粒的形貌及结构
        3.2.2 PMMA/BA多孔/中空微粒的声学特性
        3.2.3 酚醛树脂多孔/中空微粒的形貌及结构
        3.2.4 酚醛树脂多孔/中空微粒的声学特性
        3.2.5 约束高分子微粒材料的声学特性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分子微粒吸声机理的模型研究及分析
    4.1 实验部分
        4.1.1 法向入射吸声系数
        4.1.2 振动激励下高分子微粒的振动加速度
        4.1.3 声激励下高分子微粒的振动加速度
    4.2 高分子微粒吸声材料的DEM模型及分析
        4.2.1 初始模型
        4.2.2 离散元法原理
        4.2.3 颗粒受力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EM模拟结果与分析
        4.3.2 高分子微粒吸声机理的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分子微粒吸声材料的组装、设计和机理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材料及样品制备
        5.1.2 测试与表征
    5.2 相关声学理论
        5.2.1 双倍厚度法
        5.2.2 多层复合吸声理论
        5.2.3 穿孔板吸声特性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分子微粒梯度材料
        5.3.2 高分子微粒复合吸声材料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四、聚苯乙烯水基微粒体系形成过程相反转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徐越. 湖北大学, 2018(02)
  • [2]聚二炔热致可逆变色材料及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姜德美.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6)
  • [3]集装箱用水性环氧内面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高菲菲.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4]重防腐涂料用水性环氧乳液的制备[J]. 陈中华,高菲菲,穆爱婷. 电镀与涂饰, 2012(01)
  • [5]秸秆苯酚液化物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水性涂料的研究[D]. 张文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6)
  • [6]磺化环氧树脂合成及性能研究[D]. 张莹. 湖北大学, 2011(04)
  • [7]非离子型水性萜烯基环氧树脂乳化剂的合成与特性[J]. 刘洋,黄焕,孔振武,吴国民,陈健.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9(05)
  • [8]环氧树脂乳化剂的合成及其水性导电防腐涂料的研制[D]. 胡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1)
  • [9]乳液法AES树脂的合成研究[D]. 王宇.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6)
  • [10]高分子微粒声学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声学机理研究[D]. 周洪. 四川大学, 2007(04)

标签:;  ;  ;  ;  

聚苯乙烯水基微粒体系形成过程的反相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