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邮票

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邮票

一、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邮票(论文文献综述)

牛道斌[1](2020)在《国际传播的政治性与中国的国际传播》文中提出中国的国际传播政策、体制及运行管理机制有其独特的政治、历史、文化渊源,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决定的。中国国际传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秉持客观、公正等新闻价值基本原则、遵循媒体报道和信息传播基本规律的同时,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即信息传播的政治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性的内在要求,“媒体官办”、“官方色彩”是政治性的主要外在体现。这与西方媒体形成鲜明对照,也由此遭到西方政治势力、媒体贬谪甚至攻击,他们藉此将中国国际传播与集权政治、虚假宣传、舆论控制等联系在一起,贬损抹黑中国国家形象,误导受众乃至国际舆论。“媒体官办”、“官方色彩”,似乎成为烙在中国对外媒体身上的“红字”,令中国媒体人深为苦恼和困惑。中国传媒学界、业界必须从理论上对国际传播的政治特性及西方的指摘予以廓清和反击。本研究认为,信息传播和其他一切人类行为一样,有其行为目的和动机。当信息传播从偶发性的个体间行为扩展到一定范围,即社会区域,并以大众为对象时,这种动机即具有了“政治性”,成为带有攫取“话语权力”性质的政治行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跨国界信息传播--国际传播(狭义上的),亦不能例外。国际传播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以后,即有了象征国家主权的国界后,才有的跨国界信息传播现象。国际传播通过为对象国家(地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推介己方(树立威望、声誉)、阐述立场(维护己方、贬斥他方),争取理解、支持,赢得人心,抢夺话语权,为己方的国际地位、发展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质上是为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权力”斗争。国际传播出现以来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其外在形式已经由赤裸裸的宣传向更隐蔽的公共外交不断地变化和演进。本选题侧重从国际传播的本质特征,即政治性入手,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等,以国际政治学的视角,综合运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和工具,特别是“权力”、“利益”、“威望政策”等现实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以及传播学经典理论,包括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理论等,将国际传播作为一种针对大众的国际政治行为来研究,由此对国际传播的政治性及一般性运行机理、国际传播与国际政治的相互作用等进行剖析、解读,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主要国家的国际传播实践及其背后维护国家利益的意图,特别是舆论斗争进行梳理,如“剥笋”一般,对国际传播行为内含的政治动机和目的进行揭示、分析和论证,并认为“媒体官办”、“官方色彩”本不是什么问题,中国媒体、学者应该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地坚持中国的新闻价值观和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这一点上,今日俄罗斯RT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和镜鉴)。同时,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对当前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对推进中国国际传播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建议,包括从政治上强化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梳理解决多年来被诟病的几对矛盾关系,抓住新技术机遇,大力发展新媒体,以国家战略意图和意志,推动中国国际传播实现“弯道超车”。

王楠[2](2017)在《当代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异常引人注目,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亦是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史的重要篇章。本文以民族主义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当代巴勒斯坦历史为立足点,将巴勒斯坦民族主义作为主要考察对象,以1948年、1964年、1987年、2004年为分水岭将其发展轨迹划分为五个阶段,力求勾勒出巴勒斯坦民族主义兴衰起伏的完整脉络,探寻巴勒斯坦人未能实现民族自决及建国目标的原因所在,为解读现状提供深刻的、历史的视角。第一章探讨了巴勒斯坦人由奥斯曼认同向巴勒斯坦认同的转变及民族利益维护手段的暴力化发展,分析了巴勒斯坦人在1936年起义失败后重新回归暴力及在1948年战争中未能建国的原因。第二章探究了巴勒斯坦难民保留民族身份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努力,论述了本土人士接受阿拉伯国家统治的原因及表现,介绍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随后的社会发展及各类精英团体的政治活动。第三章分析了巴解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其获得内外合法性的过程,探讨了巴解组织领土目标、利益维护手段及战略重心的变化,分析了影响巴解组织同阿拉伯国家关系构建实践的因素。第四章讨论了因提法达发生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分析了政治伊斯兰主义团体兴起的原因、政治主张及其同世俗派别的关系,探讨了巴以和平进程成功启动的原因、特点及效用。第五章分析了阿拉法特时代巴勒斯坦国家构建的主要内容、面临的挑战及成绩与不足,探讨了后阿拉法特时代哈马斯与法塔赫的短暂合作与决裂,评述了加沙事变后法塔赫对西岸的治理及入联的外交博弈。结论部分总结了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六个特征及其消极影响:第一,民族认同多变,这使巴勒斯坦人一度将民族自决事业的领导权让给阿拉伯国家,在1948年战争中只顾举家避难,是造成民族灾难的重要原因。第二,民族利益维护手段的温和化和极端化并存,温和手段无法使对手屈服,极端手段则破坏了他们的国际形象,使之被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第三,中央机构权威有限,其后果在于既无法自上而下地贯彻指令,也不能约束反对派的言行。第四,精英团体的分化与分裂并存,几大派别几乎均发生多次分裂与重组,各派别领导层的权威严重不足,宗派主义普遍存在。第五,族群分化明显,巴勒斯坦人在地理上分为流亡者和本土居民,在年龄上分为老一代和青年一代,两种分化皆造成路线之争,加大了内耗。第六,经济民族主义长期缺失,造成政治民族主义异常发达却忽视了民族独立所需的经济基础,形成依赖以色列经济的思维定式,后患无穷。这些特征是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重大缺陷,亦是造成民族独立事业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聂晓阳[3](2017)在《“淘宝”巴格达旧货市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北京的外国人都喜欢去两个地方,一个是琉璃厂古文化街,一个是潘家园旧货市场。作为中国人的我也尤其喜欢潘家园旧货市场。那里每天都是熙熙攘攘,人们在一堆真假难辨的"老东西"中乐而忘返。巴格达也有类似的地方,只不过没有北京那么大的规模罢了。一天,我决定去巴格达的旧货市场看看,也增加些对当地战后生活的切实了解。沙澜

哈奈尼·谢赫,宗笑飞[4](2010)在《亲爱的,这就是伦敦(长篇选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亲爱的,这就是伦敦》出版于2001年,英译本《只在伦敦》(Only in London)于2002年问世。这是一部以女性视角来描述阿拉伯移民在伦敦生活的经典之作。小说的四位主人公相识于从迪拜飞往伦敦的途中。艾米尔是一位年轻姑娘,到了伦敦后曾在许多人家做清洁工和保姆,在一次又一次受到男人侵犯后,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身体。为了在伦敦更好地活下去,她不惜出卖肉体,沦为妓女,却编织了一个自己是"阿拉伯落难公主,等待救急"的美丽谎言。如同现代版的山鲁佐德,她得靠编造一个个虚构故事以求生存。三十岁的拉米丝性格脆弱,早年由母亲许配给一个伊拉克商

聂晓阳[5](2007)在《为历史流泪——战后伊拉克亲历记(下)》文中研究说明东方面孔不再免受袭击在采访一家发生爆炸事件的医院时,一位年迈的伊拉克母亲愤怒地对中国记者说:“我一点也

黄拯[6](2005)在《西方电视媒介隐蔽性宣传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视媒介的特点就在于它消除了文字符号对大众的限制,使文化得以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形式传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介与文化接触,这也是电视成为有史以来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的根本所在。作为世界信息市场的优势占有者,西方电视媒介的新闻报道往往存在明显的倾向性观念,其观点同西方国家利益集团、权力精英的政治诉求和经济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舆论构成、引导性思维提供必要的信息环境。在客观公正的外衣之下,西方电视媒介巧妙地将意识形态因素融合在新闻报道之中,通过娱乐化、戏剧化的报道方式,使观众在对现场真实确信无疑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媒介信息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判断。这个过程包含了太多意识形态因素和现实利益的影响,已经成为西方社会在攫取世界控制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倾向性观念始终占据着世界信息市场的主要地位,传播的信息也大多是为了满足西方世界特定的利益需求,公正客观的新闻原则蜕化为保证收视率的外在条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认识到西方电视媒介通过隐蔽性宣传手法所表达的特定信息,对于其用特定词汇及故事化手法进行包装的新闻报道应该有所区别有所选择,不仅要针锋相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夺取信息控制权,更要在意识观念的建构过程中时时注意,从细微处入手,营造有利的信息环境和舆论力量。

齐文进[7](2003)在《伊拉克人这样生活》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美国总统布什"倒萨"调门不断升高,几经战争创伤的伊托克再一次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拥有较完整的医疗体系、现代化的电信网络以及24座发电站和先进的水处理工厂,市场商品供应丰富,是一个令人艳羡的中东石油富国。而如今,在这片曾经孕育出光辉灿烂的两河流域文明的土地上,这个《一千零一夜》的故乡,他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

彭龄[8](2003)在《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邮票》文中研究说明

雷东军,刘加文[9](2002)在《走进伊拉克》文中研究表明在这片曾经孕育出光辉灿烂的两河流域文明的土地上,2200万伊拉克人已经经历了10余年的经济制裁,他们的生活是否像外界所披露的那样,贫穷落后而又充满危险?

二、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邮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邮票(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传播的政治性与中国的国际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第二节 本研究的定位
        一、本研究的理论逻辑及框架
        二、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国际传播政治性的渊源
    第一节 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
        一、信息传播的地域延伸
        二、国际传播:国家兴起后的信息传播
        三、国际传播发展的技术动力
        四、国际传播发展的媒介基础
    第二节 国际传播与国家主导
        一、国际传播----国家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
        二、冷战中的国际广播战
        三、“国家主体学说”之外的非国家主体
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政治本质
    第一节 基于大众政治发展的国际传播政治作用机理
        一、两种经典的大众传播理论
        二、公众舆论----国际政治的“度量衡”和“定盘星”
        三、国际传播影响并决定国际舆论走向
    第二节 国际传播与国家信息主权
        一、国家对入境信息的管控
        二、国家对出境信息的管控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国家利益
        一、国际传播走在国际舆论斗争最前沿
        二、国际传播参与争夺国际话语权
        三、国际传播以塑造和维护国家形象为己任
    第四节 国际传播政治本质分析的不同视角
        一、现实主义的国际传播
        二、自由主义的国际传播
        三、国际传播与文化帝国主义
        四、国际传播展示文化软实力
    第五节 国际传播的政治性与新闻专业主义之争
        一、党性原则与新闻专业主义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现实境遇
        三、折中的策略:“真实性原则”显性化与“党性原则”隐性化
第三章 国际传播的政治实践与影响
    第一节 从国际宣传到公共外交
        一、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宣传
        二、冷战时期的“和平演变”
        三、公共外交—国际宣传“升级版”
    第二节 国际传播与国际政治的互动
        一、国际政治对国际传播的基础性影响
        二、国际传播反作用于国际政治
        三、国际舆论格局与国际政治格局趋于一致
第四章 全球化视域下的国际传播及其政治本质
    第一节 全球化及其对国际传播的影响
        一、全球化—缘起及影响
        二、传播全球化时代到来
    第二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的演化
        一、传播范式的演化
        二、从主体、空间变换到性质变化
    第三节 关于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辨析
        一、“国际传播”的概念变迁
        二、“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再辨析
        三、国际传播概念及其政治性分析“并不过时”
第五章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
        一、关于中国国际传播的起源
        二、萌芽成长期(1927年-1949年)
        三、曲折发展期(1949年-1978年)
        四、快速发展期(1978年-)
    第二节 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一、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形势
        二、中国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三、争议中的“官方色彩”
    第三节 推进中国国际传播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 科学统筹
        二、统筹国内国际,多途径传播
        三、超越“垄断”,“弯道超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当代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与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民族主义的学理简析
第一章 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现代萌发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间巴勒斯坦人民族认同的变化
        一、巴勒斯坦人民族认同形成的社会基础
        二、奥斯曼认同的渐趋衰落
        三、昙花一现的大叙利亚认同
        四、巴勒斯坦认同的初步确立
    第二节 民族利益维护手段的暴力化发展
        一、巴勒斯坦人维护民族利益的早期斗争
        二、大规模武装斗争的首次高潮——1936-1939年大起义
    第三节 失之交臂的巴勒斯坦民族自决与建国
        一、巴勒斯坦人重返温和路线
        二、联合国分治决议使巴勒斯坦人走向暴力冲突
        三、巴勒斯坦土地纷争的暴力解决——巴勒斯坦战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几近沉寂(1948-1964)
    第一节 巴勒斯坦难民民族身份的保留
        一、巴勒斯坦难民的艰难处境
        二、难民保留巴勒斯坦民族身份的努力
    第二节 阿拉伯国家统治巴勒斯坦的合法化
        一、外约旦夺得巴勒斯坦人代表权
        二、一体化进程中西岸社会自治的发展
        三、埃及管理下加沙地带难民社会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
    第三节 巴勒斯坦世俗精英政治团体的活动
        一、“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泛民族主义政治团体的代表
        二、约旦共产党——唯一的巴勒斯坦民族主义政党
    第四节 伊斯兰政治团体的兴起
        一、穆斯林兄弟会在西岸的活动
        二、解放党的社会活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起(1964-1987)
    第一节 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组织化
        一、巴解组织的组织结构及其特点
        二、主要政治派别主张简介
        三、巴解组织获得合法性
    第二节 官方民族主义的务实变化
        一、领土目标的变化
        二、民族利益维护手段的调整
        三、战略重心向被占领土的转移
    第三节 构建同阿拉伯国家关系实践中的成败得失
        一、巴解组织与约旦的聚散离合
        二、巴解组织与黎巴嫩教派政治的碰撞
        三、巴解组织同阿拉伯国家的单向关系构建实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多维发展(1988-2005)
    第一节 被占领土大众民族主义的首次高潮——因提法达
        一、因提法达爆发的背景考察
        二、因提法达特点分析
        三、因提法达影响简析
    第二节 政治伊斯兰主义对官方民族主义的初步挑战
        一、政治伊斯兰主义的勃兴
        二、政治伊斯兰主义团体的政治主张
        三、政治伊斯兰主义团体的早期活动
        四、政治伊斯兰主义团体对世俗派别的有限挑战
    第三节 官方民族主义的和平进程实践
        一、巴以和平进程成功启动之因
        二、巴以和平进程的特点
        三、巴以和平进程的效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巴勒斯坦国家构建的实践与挑战
    第一节 阿拉法特时代的国家构建实践
        一、国家构建实践的基本内容
        二、民族历史重构与民族历史教育
        三、对阿拉法特时代巴勒斯坦国家构建的评价
    第二节 后阿拉法特时代国家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哈马斯与法塔赫的短暂合作
        二、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决裂
    第三节 加沙事变后法塔赫的国家构建努力
        一、法塔赫对约旦河西岸的治理
        二、巴勒斯坦申请联合国成员国身份的博弈
    本章小结
绪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西方电视媒介隐蔽性宣传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西方电视媒介宣传概念及成因
    第一节 西方媒介宣传概念特色构成
    第二节 西方电视媒介宣传手法成因
第二章 西方电视媒介宣传手法
    第一节 西方主流电视媒体报道风格
    第二节 西方电视媒介宣传手法例证分析
第三章 重大事件中西方电视媒介表现
    第一节 伊拉克战争中的西方电视媒介
    第二节 西方电视媒介对中国“非典”的报道
结语: 事实宣传的西方电视媒介
参考文献

四、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邮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传播的政治性与中国的国际传播[D]. 牛道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2]当代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研究[D]. 王楠. 西北大学, 2017(06)
  • [3]“淘宝”巴格达旧货市场[J]. 聂晓阳. 阅读, 2017(48)
  • [4]亲爱的,这就是伦敦(长篇选译)[J]. 哈奈尼·谢赫,宗笑飞. 世界文学, 2010(05)
  • [5]为历史流泪——战后伊拉克亲历记(下)[J]. 聂晓阳. 时代文学, 2007(03)
  • [6]西方电视媒介隐蔽性宣传手法研究[D]. 黄拯. 武汉大学, 2005(05)
  • [7]伊拉克人这样生活[J]. 齐文进. 共产党员(河北), 2003(04)
  • [8]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邮票[J]. 彭龄. 世界博览, 2003(01)
  • [9]走进伊拉克[J]. 雷东军,刘加文. 文明, 2002(11)

标签:;  ;  ;  ;  

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邮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