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化软X射线光谱仪的研制

小型化软X射线光谱仪的研制

一、小型化软X光能谱仪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司粉妮[1](2019)在《用于Z箍缩黑腔辐射场对称性诊断的连续辐射背光照相系统研究》文中认为Z箍缩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ICF)基本原理为,利用大电流装置驱动丝阵内爆产生超强软X光辐射,X光能量驱动靶丸内爆,填充在靶丸内部的热核燃料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Z箍缩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有望为人们提供清洁,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因此近年来Z箍缩ICF研究成为国际上的热点。中国积极发展Z箍缩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在驱动器建造,聚变靶丸研制,Z箍缩物理研究,Z箍缩实验诊断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实现Z箍缩驱动的ICF,黑腔构型设计及相关物理研究是关键问题之一。动态黑腔由于辐射温度高成为研究的热点,动态黑腔构型下,辐射场对称性研究是关键问题之一。靶丸内爆压缩过程赤道和两极的形变情况可以直观反映黑腔辐射场对称性。X射线背光照相技术可以直观地给出靶丸压缩过程的图像,根据实验结果计算靶丸扭曲变形程度(靶丸压缩不对称性),研究黑腔辐射场对称性,美国圣地亚实验室Z-beamlet背光照相装置正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建造。中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背光照相系统用于Z箍缩辐射场对称性诊断。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正在筹建基于汤姆逊散射方式的背光照相系统,用于靶丸内爆过程研究,但是该方法技术难度大,系统研制周期长。因此急需发展一套小型化的X射线背光照相系统,获取靶丸内爆压缩过程的图像,开展Z箍缩黑腔辐射场对称性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研制一套连续辐射背光照相系统,该系统基于“聚龙一号”装置设计,实现对Z箍缩靶丸内爆压缩过程进行二分幅照相。采用蒙卡模拟计算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系统的基本性能进行评估。在实验室开展钨丝背光照相实验,验证背光照相系统的基本性能。最后对背光照相系统的动态成像能力进行评估。背光照相系统由四个模块组成,分别是背光源模块,闪烁体模块,光学模块,记录模块,四个模块由整个系统的基本性能(灵敏度,空间分辨,时间分辨)在物理上紧密联系在一起。背光照相的基本原理是背光源X射线照射靶丸,闪烁体将透过靶丸的硬X射线转换为可见光荧光,荧光图像通过光学模块收集、传输、最后由ICCD进行成像。背光源由脉冲X光机提供,靶丸内爆压缩时间只有几个ns,而X射线脉冲半宽度约20ns,这为二分幅照相功能的实现提供有力基础。X光机焦点尺寸1mm,X射线强度约108cm-2,而靶丸的尺寸也在mm量级,并且“聚龙一号”装置Z箍缩实验产生大量高能光子,这给背光照相系统的设计带来巨大挑战。基于MCNP和MATLAB软件开发背光照相系统模拟程序,模拟计算获得靶丸的背光图像,并研究X光机焦点,几何布局(背光源、靶丸、闪烁体三者之间的相对距离)等参数对靶丸背光图像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表明,系统的灵敏度主要受几何布局,闪烁体种类,透镜收光半角的影响。系统空间分辨主要由X光机焦点尺寸,闪烁体厚度,光学模块空间分辨,ICCD的空间分辨决定。系统的时间分辨主要由闪烁体发光衰减时间,ICCD的门控卡阈时间决定。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优化设计系统几何布局,选取合适的闪烁体,设计合理的光路布局,完成背光照相系统设计。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系统的空间分辨约为240μm,时间分辨约为2ns。通过光学模块的透射光路和反射光路将光路分成两路,再利用ICCD的门控卡阈功能实现二分幅照相。开展“聚龙一号”装置高能光子本底测量工作,获得高能光子的强度和脉冲波形等关键参数,高能光子本底主要来源于箍缩区,高能光子强度比背光源X射线高几十倍,高能光子的脉冲波形滞后于软X光辐射几个ns,实验结果表明高能光子给背光照相系统带来严重本底。高能光子本底主要影响背光照相系统的闪烁体模块和记录单元。对于背光照相系统视野外的高能光子本底,采用3cm厚度的铅材料进行屏蔽,可将高能光子本底降低到可忽略的水平。对于背光照相系统视野内的高能光子本底,采用时间选通法进行降低。背光照相系统研制完成后,在实验室开展钨丝背光照相实验。采用EJ256闪烁体,背光照相系统可以对直径为250μm的钨丝清晰成像,对钨丝背光图像进行数学方法处理,获得背光照相系统的空间分辨约为235μm。根据钨丝背光图像的灰度值,结合“聚龙一号”装置高能光子本底测量结果,对背光照相系统的信噪比进行评估,给出背光照相系统两幅图像拍照时刻的设定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开高能光子本底,系统的信噪比约为 7.4。开展背光照相系统的动态成像能力评估工作,模拟计算设定靶丸压缩过程三个不同时刻的图像,给出靶丸图像边界可分辨的判据,并给出计算压缩不对称性的方法。模拟计算多层靶(针对60MA大电流装置设计)的背光图像,结合钨丝背光图像实验结果,分析背光照相系统对多层靶的分辨能力。本论文成功研制二分幅连续辐射背光照相系统,并在实验室开展钨丝背光照相实验,获得有价值的数据。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为Z箍缩黑腔辐射场对称性诊断提供技术储备,促进Z箍缩诊断技术的发展。

高润龙[2](2018)在《基于外延式碳化硅探测器低能X射线能谱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惯性约束核聚变试验(ICF)中,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相当大部分的激光能量被等离子体吸收后转为X射线辐射,通过诊断激光等离子体发射的X射线能谱可以研究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离子体中原子物理过程及高温物质的特性等。本文的工作就是寻求一种满足对高强度脉冲软X射线能谱进行快速、准确测量需求的能谱测量方法。测量方法与解谱技术是软X射线能谱测量领域中的两个关键突破点,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碳化硅半导体探测器的软X射线能谱测量方案。该方案采用的测量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区别在于不采用独立分光元件,而是利用阵列式探测器同时实现分光作用与探测作用。阵列式探测器采用厚度各异的探头实现对待测X射线的吸收率阶梯式增加,该能谱测量方法也因这一特点命名为阶梯吸收法。本文采用Geant4蒙特卡罗软件为阶梯吸收法能谱测量系统建立了一套探测器响应函数模型,将复杂的反解能谱问题提炼为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由于方程组中探测器响应矩阵多为病态矩阵,仅从数学角度是不可解的,必须依靠物理问题本身的特性增加约束条件。本文根据响应函数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解谱算法—两步逆向迭代法。两步逆向迭代法由两部分组成,本质上属于迭代法范畴。根据两步逆向迭代法解谱步骤编写了 MATLAB解谱程序,并求解得到了三种软X射线源的能谱分布,结果与原始能谱符合较好,证明了解谱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将两步逆向迭代法与GRAVEL方法对比,结果表明两步逆向迭代法在求解软X射线能谱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贺亚男,李亚冉,穆宝忠[3](2017)在《等离子体诊断用成像型软X射线三色谱仪设计》文中提出围绕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内爆靶丸的辐射流诊断需求,设计了一种兼顾空间成像功能的三色软X射线谱仪。该谱仪的设计中心能点为210eV、680eV和800eV,能谱分辨率E/ΔE为510。采用X射线掠入射光学结构,实现了三个能点的一维聚焦成像,在1mm视场内空间分辨率优于10μm。采用X射线周期多层膜,获得了三个能区的能谱响应,多层膜测试结果满足设计要求。以光学设计和多层膜为基础,建立了系统的光线追迹模型,分析了可控的空间位置误差和瞄准误差对系统光谱分辨和空间分辨的影响,为装调方案及瞄准方法设计提供了精度依据。该谱仪与条纹相机结合,可用于我国强激光装置上的等离子体诊断实验。

侯立飞,杜华冰,李晋,任宽,杨轶蒙,崔延莉,窦延娟,杨国洪,刘慎业[4](2014)在《小灵敏面X光二极管性能研究》文中指出X光二极管(XRD)小型化有助于优化软X光能谱仪,也可实现与其他X光诊断设备的集成应用。完成了小灵敏面X光二极管机构设计,储能电容更合理,体积更小。开展了微波仿真与模拟计算,在020 GHz的带宽范围内其反射很小,微波传输特性满足实验要求。另外,在短脉冲激光装置上开展了探测器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探测器时间分辨能力提升20%左右。小灵敏面X光二极管研究有助于探测器在辐射流监测的方面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丁永坤,江少恩,刘慎业,杨家敏,李三伟,黄天晅,缪文勇,张继彦,王哲斌,杨冬,王峰,曹柱荣,李志超,杨正华,陈伯伦,张惠鸽,张保汉,陈晓东[5](2013)在《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聚变靶物理实验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在国家点火攻关计划(NIC)的实施尽管未能实现点火目标,但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点火靶物理精密实验能力,深化了点火靶物理认识,进一步明确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利用神光Ⅱ和神光Ⅲ原型装置条件,围绕黑腔等离子体能量学和内爆动力学开展实验与诊断技术研究,部分关键诊断技术取得突破,精密的实验能力显着增强,进一步丰富的配套实验结果在深化靶物理认识和校验数值模拟程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岳林霖[6](2011)在《用于软X射线诊断的小型化透射光栅谱仪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射光栅谱仪(TGS)诊断系统,作为一种黑体腔特征诊断系统,能够通过测量黑体腔中发射出的X射线,得到黑腔中X射线发射能谱和空间分辨谱。针对目前传统的透射光栅谱仪存在的体积过大、瞄准困难,动态范围小等缺点,本论文对这些缺点进行改善,研制了新的透射光栅谱仪,以满足ICF实验中对软X射线能谱测量高效性和精确性的需求。根据ICF实验中对软X射线诊断的具体要求,结合光学元件透射光栅和CCD的自身特点,论文提出了透射光栅谱仪的设计构想和设计目标,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单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并制造了新的透射光栅谱仪。(1)经过研究国内外ICF诊断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各种常用的X射线诊断方法,引入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新透射光栅谱仪。在分析了传统透射光栅谱仪的成像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经过改良后的新谱仪。(2)根据诊断实验对谱仪的具体设计要求,论文首次提出使用一种错位排布的空间分辨狭缝结构来弥补新谱仪因尺寸较小带来的能谱分辨降低的缺陷,并首次使用磁密封结构来实现新谱仪对真空性的要求,同时使用电极机构使得透射光栅和CCD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从而达到降低瞄准精度和方便调节的目标。(3)本文使用一种改良的实验标定系统,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3WIB束线上,对透射光栅和软X射线CCD进行了精密的实验标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实验参数,包括:CCD的量子效率,透射光栅的衍射效率等。(4)将新谱仪安装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中心的“神光Ⅲ”原型实验装置上,在激光注入口对激光与金腔靶相互作用产生的X射线进行了测量。利用透射光栅解谱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精密的解谱分析,得到了X射线的定量测量结果。将实验结果与传统透射光栅谱仪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新谱仪与设计目标符合较好。总之,本论文研制的透射光栅能谱仪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为ICF诊断设备的不断改善提高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占平,唐小宏,易荣清,高椿明,周鹰,杨立峰,王亚非[7](2010)在《小型化快响应软X射线探测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制了用于探测脉宽为亚纳秒级软X射线脉冲的小型化X射线探测器,对该类结构的X射线探测器的响应时间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根据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果,采用基于有限元法的电磁场仿真软件HFSS10.0对该探测器的探测二极管进行了电磁场建模与仿真,并根据传输线理论对传输超宽带信号的同轴输出通路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超薄高介电强度薄膜构成大存储电容的新方式,解决了设计该类高速探测器中存在的大存储电容与耐高压的技术难题。在"神光Ⅲ原型激光装置"上对该探测器进行了实验考核。实验结果表明,探测器的响应时间可达51ps。此外,还对设计该类高速响应探测器时某些物理学方面的考虑进行了讨论。

谢钱涛[8](2010)在《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X射线能谱测量是ICF实验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软X射线能光谱分析,可以得到X射线总的通量,辐射温度,转换效率等重要参数,这些都是间接驱动黑腔热力学的重要参数。作为黑腔特征诊断系统,软X射线能诊断系统测量黑体腔中发射出的X射线,可得出黑腔中辐射温度的时间变化图。针对目前常用的测量系统往往存在能谱分辨差,解谱困难等缺点,本论文研制了一种基于透射光栅的软X射线能测量系统,能够使软X射线能谱的测量更高效、更精确。根据ICF实验对软X射线诊断的物理要求,结合透射光栅自身特点,论文分析研究了现有测量系统的测量方法和工作原理,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单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高温等离子体X射线诊断的实验需求,论文提出了相应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完成了测量系统的物理设计和工程设计,同时对系统的结构模型运用现代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与优化,最后对测量系统进行了验证性的测量实验。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及完成的工作如下:①在研究了软X射线能诊断自身的特点及具体实验要求的基础之上,结合各种常用诊断方法和当前软X射线能测量系统方面的工程实践,提出了基于透射光栅的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②根据实验需求及总体方案设计,结合结构最简单、变形最小、传动机构运动链最短和极限设计等原则,完成了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的光路设计、结构系统设计以及控制系统设计。③综合运用三维设计软件Pro/engineer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关键部分的结构模型,进行了相关的静力学、动力学有限元分析,得到了主体机械结构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力变形结果及前十阶固有振动频率结果,优化了整体结构设计方案。④在原型装置上进行了安装调试,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实现了各个关键部件的精确调节与定位,测量结果与理论结果基本相符。透射光栅测量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本论文研制的透射光栅测量系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为进一步的工程应用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孙可煦,江少恩,易荣清,崔延莉[9](2004)在《小型化软X光能谱仪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制小型化软X光能谱仪,首先研制了一批小型化软X光探测元器件,包括中子辐照的砷化镓探测器、质子辐照的砷化镓探测器、多层膜反射镜、平面镜和小型化X射线二极管(XRD)等等。配置了多层镜光电导软X光能谱仪、平面镜小XRD软X光能谱仪和平面镜光电导软X光能谱仪等。这些谱仪都在“神光”Ⅱ上做了考核实验,并对这些谱仪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江少恩,孙可煦,彭能岭,黄天暄,易荣清,崔延莉,陈久森[10](2004)在《小型X光二极管的研制》文中认为研制了小型X光二极管(XRD),可用于小型软X光能谱仪。小XRD与大XRD相比,体积为1/30。在"神光Ⅱ"上对小XRD进行了实验考核,结果表明:小XRD与传统的大XRD的时间响应和灵敏度基本一致,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对XRD的电路进行了分析,计算出XRD的时间响应和线性饱和电流。

二、小型化软X光能谱仪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化软X光能谱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Z箍缩黑腔辐射场对称性诊断的连续辐射背光照相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惯性约束聚变研究
    1.2 Z箍缩ICF研究
        1.2.1 丝阵Z箍缩研究
        1.2.2 实现Z箍缩ICF基本条件
    1.3 Z箍缩辐射驱动对称性研究
        1.3.1 三类黑腔研究
        1.3.2 辐射驱动对称性的数学定义
        1.3.3 Ar原子示踪法测量辐射驱动不对称性
        1.3.4 Z-Beamlet背光照相测量辐射不对称性
    1.4 X射线背光照相技术研究
        1.4.1 X射线背光照相原理
        1.4.2 基于汤姆逊散射光源的背光照相技术
        1.4.3 脉冲X光机背光照相技术
        1.4.4 脉冲X光机在Z箍缩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背光照相系统设计
    2.1 本章引言
    2.2 结构布局设计
    2.3 背光源参数研究
        2.3.1 背光源X射线能谱模拟计算
        2.3.2 背光源X射线剂量稳定性测量
        2.3.3 背光源X射线注量测量
        2.3.4 背光源X射线脉冲半宽度测量
        2.3.5 X光机抖动测量
        2.3.6 实验结果小结
    2.4 闪烁体模块设计
        2.4.1 闪烁体的基本性能
        2.4.2 几类闪烁体的灵敏度测量
        2.4.3 闪烁体的空间分辨
        2.4.4 闪烁体确定
    2.5 光学模块设计
        2.5.1 光学模块技术指标
        2.5.2 二分幅光路布局设计
        2.5.3 结构总体布局
        2.5.4 光学指标分析
    2.6 记录单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背光照相系统性能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背光图像模拟研究
        3.2.1 模拟计算程序说明
        3.2.2 背光源焦点尺寸对图像的影响
        3.2.3 几何距离对图像的影响
        3.2.4 背光X射线能量对图像的影响
        3.2.5 靶丸钨镀层厚度对背光图像的影响
        3.2.6 模拟结果小结
    3.3 系统灵敏度研究
        3.3.1 闪烁体的光产额计算
        3.3.2 透镜收光效率计算
        3.3.3 灵敏度计算
    3.4 系统空间分辨研究
    3.5 时间分辨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箍缩实验产生的强本底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高能光子本底产生的机理分析
    4.3 高能光子测量
        4.3.1 实验条件和布局
        4.3.2 高能光子能量范围估计
        4.3.3 探测系统辐射屏蔽
        4.3.4 脉冲波形测量
        4.3.5 Pb针孔成像
        4.3.6 能谱测量
    4.4 降低高能光子本底的方法
        4.4.1 辐射屏蔽法
        4.4.2 时间选通法
    4.5 软X光本底研究
        4.5.1 软X光能谱分析及强度估计
        4.5.2 滤片法降低软X光本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背光照相系统实验室实验
    5.1 本章引言
    5.2 背光照相系统调试
        5.2.1 实验布局
        5.2.2 对心调试
        5.2.3 可见光图像调试
    5.3 钨丝实验安排
        5.3.1 钨丝实验触发
        5.3.2 钨丝实验辐射屏蔽
        5.3.3 钨丝实验发次安排
    5.4 钨丝实验结果分析
        5.4.1 本底图像分析
        5.4.2 钨丝背光图像展示及简单解释
        5.4.3 背光图像灰度值计算
        5.4.4 背光图像钨丝宽度计算
    5.5 系统性能评估
        5.5.1 系统灵敏度评估
        5.5.2 系统空间分辨评估
    5.6 系统信噪比评估
        5.6.1 信号和本底分析
        5.6.2 背光照相时刻设定
        5.6.3 信噪比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态成像能力评估
    6.1 本章引言
    6.2 靶丸动态背光图像研究
        6.2.1 靶丸动态背光图像模拟
        6.2.2 背光图像可分辨的判据
        6.2.3 背光图像边界提取判据
        6.2.4 不对称性计算
    6.3 多层靶背光图像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之处
    7.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Ⅱ 在学期间获得的学术奖励
附录Ⅲ 在学期间参加的主要学术活动

(2)基于外延式碳化硅探测器低能X射线能谱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X射线能谱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X射线探测机制
    2.1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1 光电效应
        2.1.2 康普顿效应
        2.1.3 电子对效应
    2.2 X射线探测基本原理
    2.3 碳化硅半导体探测器
    2.4 传统软X射线能谱测量方法
        2.4.1 吸收法
        2.4.2 晶体分光法
        2.4.3 透射光栅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X射线能谱测量方法
    3.1 单能X射线响应
        3.1.1 蒙特卡罗模型
        3.1.2 吸收特性分析
    3.2 衰减透射法
    3.3 阶梯吸收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谱方法
    4.1 探测器响应矩阵方程
    4.2 两步逆向迭代法
        4.2.1 两步逆向迭代算法(Ⅰ)
        4.2.2 两步逆向迭代法(Ⅱ)
        4.2.3 MATLAB解谱程序
    4.3 提高能谱分辨率的方法
        4.3.1 分段线性插值法
        4.3.2 探测器信号响应的指数拟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结果与分析
    5.1 能谱测量结果分析
    5.2 正卷积结果验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等离子体诊断用成像型软X射线三色谱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光学设计
2 多层膜设计
3 装调误差分析
4 结论

(4)小灵敏面X光二极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X光二极管原理
2 X光二极管结构
    2.1 储能系统
    2.2 输出系统
3 X光二极管性能测试
    3.1 耐高压特性
    3.2 冲击响应特性
    3.3 时间特性
4 结论

(5)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聚变靶物理实验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物理研究
    1.1 黑腔物理实验
    1.2 内爆物理实验
    1.3 内爆分解实验
    1.4 高温高压物性参数
2 精密诊断技术
3 结论

(6)用于软X射线诊断的小型化透射光栅谱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激光聚变物理研究概述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软X 射线能谱仪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小型化X 射线透射光栅谱仪方案设计
    2.1 背景介绍
        2.1.1 高温等离子体X 射线诊断方法
        2.1.2 吸收法
        2.1.2.1 晶体分光法
        2.1.2.2 透射光栅法
        2.1.3 透射光栅简介
    2.2 小型化透射光栅谱仪的研制
        2.2.1 透射光栅谱仪设计指标
        2.2.2 技术路线
        2.2.3 透射光栅谱仪的设计理论
        2.2.3.1 透射光栅谱仪结构方案
        2.2.3.2 空间分辨狭缝的研制
        2.2.3.3 传统谱仪和新谱仪信号强度比较
        2.2.4 透射光栅谱仪的工作模式
    2.3 小结
第三章 CCD 的标定试验
    3.1 引言
    3.2 CCD 的工作原理
        3.2.1 CCD 的概述
        3.2.2 CCD 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2.1 CCD 的结构
        3.2.2.2 CCD 的工作原理
    3.3 CCD 量子效率的标定
        3.3.1 CCD 量子效率概述
        3.3.2 CCD 量子效率标定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透射光栅的标定实验
    4.1 引言
    4.2 透射光栅模型及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4.2.1 光栅模型
        4.2.2 光栅结构参数(a/d、z 和f)的确定
    4.3 透射光栅衍射效率的实验标定
        4.3.1 实验布局
        4.3.2 光栅衍射效率的标定方法
        4.3.2.1 23#光栅绝对衍射效率标定
        4.3.2.2 新透射光栅谱仪中所用24#光栅的衍射效率标定
    4.4 小结
第五章 透射光栅谱仪测量的X 射线结果分析
    5.1 透射光栅谱仪测量原理、性能及结构
    5.2 透射光栅谱仪配X 光CCD 测谱的解谱方法
        5.2.1 透射光栅谱仪配X 光CCD 测谱描述
        5.2.2 解谱方法
    5.3 实验考核
        5.3.1 实验参数(Δλ、S)的确定
        5.3.2 CCD 实验数据
        5.3.3 透射光栅谱仪解谱方法
        5.3.4 金腔靶激光注入口的X 射线测量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小型化快响应软X射线探测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原理
2 响应时间及其理论设计
    2.1 上升时间设计
    2.2 下降时间设计
3 响应时间测试
    3.1 测试依据
    3.2 测试结果
4 结论

(8)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论文相关领域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ICF 研究
        1.2.2 精密机械技术
        1.2.3 CAD、CAE 技术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2 高温等离子体X 射线诊断技术方法
    2.1 等离子体X 射线诊断方法
        2.1.1 晶体分光法
        2.1.2 吸收法
        2.1.3 透射光栅法
    2.2 透射光栅介绍
    2.3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概述
        2.3.1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组成
        2.3.2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原理
    2.4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发展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结构方案工程设计
    3.1 需求牵引
    3.2 技术路线
    3.3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设计指标
    3.4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3.4.1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几何中心
        3.4.2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3.4.3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光路系统方案
        3.4.4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机构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结构设计及结构性能分析
    4.1 设计要求
    4.2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结构设计
        4.2.1 狭缝调节组件设计
        4.2.2 透射光栅二维调节组件设计
        4.2.3 反射镜调节组件设计
        4.2.4 衰减片调节组件设计
        4.2.5 屏蔽管组件设计
        4.2.6 观察窗组件设计
        4.2.7 透射光栅二维调节组件、衰减片调节组件手动调节精度
    4.3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关键结构静力学分析
        4.3.1 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方法
        4.3.2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ABAQUS 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4.4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整体结构模态分析
        4.4.1 模态分析概述
        4.4.2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整体结构振动基本方程
        4.4.3 ABAQUS 模态分析
        4.4.4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整体结构模态分析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5.1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5.2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控制系统组成
    5.3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控制系统控制方式
    5.4 本章小结
6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调试与实验
    6.1 (调试)实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6.2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的安装调试
    6.3 透射光栅测量系统测量实验
        6.3.1 实验设备
        6.3.2 实验布局及实验方案
        6.3.3 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10)小型X光二极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小型化X射线二极管
    1.1 外形结构
    1.2 小XRD实验考核
2 XRD的时间响应和线性饱和电流分析
    2.1 XRD原理
    2.2 XRD的结构参数
    2.3 XRD的响应时间
    2.4 XRD的线性饱和电流
3 结语

四、小型化软X光能谱仪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Z箍缩黑腔辐射场对称性诊断的连续辐射背光照相系统研究[D]. 司粉妮.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9(01)
  • [2]基于外延式碳化硅探测器低能X射线能谱测量方法研究[D]. 高润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3]等离子体诊断用成像型软X射线三色谱仪设计[J]. 贺亚男,李亚冉,穆宝忠. 光学仪器, 2017(04)
  • [4]小灵敏面X光二极管性能研究[J]. 侯立飞,杜华冰,李晋,任宽,杨轶蒙,崔延莉,窦延娟,杨国洪,刘慎业.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12)
  • [5]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聚变靶物理实验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 丁永坤,江少恩,刘慎业,杨家敏,李三伟,黄天晅,缪文勇,张继彦,王哲斌,杨冬,王峰,曹柱荣,李志超,杨正华,陈伯伦,张惠鸽,张保汉,陈晓东.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12)
  • [6]用于软X射线诊断的小型化透射光栅谱仪的研制[D]. 岳林霖.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7]小型化快响应软X射线探测器研究[J]. 王占平,唐小宏,易荣清,高椿明,周鹰,杨立峰,王亚非.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04)
  • [8]透射光栅测量系统的研制[D]. 谢钱涛. 重庆大学, 2010(03)
  • [9]小型化软X光能谱仪研制[J]. 孙可煦,江少恩,易荣清,崔延莉. 中国核科技报告, 2004(02)
  • [10]小型X光二极管的研制[J]. 江少恩,孙可煦,彭能岭,黄天暄,易荣清,崔延莉,陈久森.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04(06)

标签:;  ;  ;  ;  ;  

小型化软X射线光谱仪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