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的挖掘和利用

鱼塘的挖掘和利用

一、鱼池的开挖及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侯欣[1](2020)在《先秦池苑遗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池苑遗存是近年来考古学界研究的热点学术问题,池苑的空间范围、池苑的营建技术、池苑的功能属性、池苑制度、池苑的阶段特点等都是该领域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本文的选题即主要以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为出发点,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以先秦时段的池苑遗存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围绕池苑的空间属性,通过二重证据法,微观聚落形态分析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多种方法,以池苑水体作为核心向外拓展联系其它相关遗存,通过对相关遗存功能性的分析,探讨这些遗存与池苑水体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先秦池苑的功能性、先秦池苑的营建技术、先秦池苑制度、先秦池苑的后世演变、中国先秦池苑与古埃及池苑之比较等问题进行系统论述。首先,本文对先秦池苑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将先秦池苑定义为:王室在宫室核心区及离宫别馆围绕水源为活水的人造水池封闭或界定的滨水空间区域。其次,本文依照年代早晚的顺序,依次对龙山至二里头时期可能存在的普通蓄水池及池苑遗存、商代时期的池苑遗存、两周时期的池苑遗存进行了相关发掘成果的梳理并推测了各个池苑可能覆盖的大致范围,并详细分析了这些池苑空间范围内的各处遗迹、遗物以及池苑自身的建造形制、联通水系,充分讨论了它们和池苑水体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先秦时期的池苑早期大致偏重于宗教祭祀功能,景观娱乐功能和水利功能较弱,晚期大致偏重于景观娱乐功能,宗教祭祀功能和水利功能较弱,而这种倾向性的转变则可能发生于两周更替时期。第三,本文利用现有的零散材料,初步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池苑制度,其方位制度在先秦时期并无定制,更多考虑节省人力物力的因地制宜原则;空间布局制度主要延续对称规整布局和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零散布局两大类型;水池的营建制度主要分为铺石与不铺石两大类,具体选择时更多考虑是否需要防止渗漏;水道的营建制度主要考虑了因地制宜原则,即根据池苑具体的功能需求来选择建造方式;临水建筑的营建制度主要和池苑的景观娱乐功能密切相关,小型非重要临水建筑多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建造形制更为复杂的多层台式建筑开始逐渐成为邻水建筑的主流;理水制度主要包括三大不同类型,分别是既引水于自然水域又排水于自然水域的一类,引水于自然水域但无排水通道的一类,引水于自然水域但未排入自然水域的一类。第四,本文具体论述了先秦池苑的后世演变,将秦汉时期池苑以及中国古典园林与先秦时期池苑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池苑的布局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的皇家池苑继续沿用了先秦时期晚段较为流行的整体零散、区域集中的模块化布局方式;在池苑的建造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皇家池苑的人造水池基本保持了先秦时期小型水池铺石、大型水池不铺石的基本特点;水渠方面,在战国秦上林苑中就已出现的曲流石渠仍被继续沿用;临水建筑方面,高台式建筑仍旧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池苑的理水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的皇家池苑主要沿袭了先秦阶段周原遗址池苑系统引水于自然水域但未排入自然水域的理水方式;在池苑的功能性方面,秦汉时期的皇家池苑更是集先秦时期各个阶段池苑的功能性特点于一身,既包含了商代早期池苑较为侧重的宗教祭祀功能,商代晚期池苑较为独特的的水上泊舟功能,西周时期池苑主要侧重的长距离、多方向供水调节功能,又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池苑主要的水景观览功能。先秦池苑已具备了后世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以及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两大特点。第五,本文大致论述了古埃及池苑的相关情况,中国、古埃及两个区域的池苑空间大致诞生于同一时期,中国可能略早,两地池苑的水体形态、动物配置及具体功能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差异性也同样存在,不同的原因可能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以及美学观念有关。

王琢玺[2](2019)在《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文中指出我们在继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对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望、形制特点、城邑体系加以探索,获得了一定的新认识。第一章对江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背景进行了梳理。江汉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为城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西周时期,周王朝通过几次大分封,在江汉地区建立了一大批诸侯国,此地还有许多古老部族、邦国。西周后期及春秋时期,楚国逐渐强大,不断合并江汉地区的诸侯国,最后统一了江汉地区。战国后期,楚国在江汉地区的统治逐渐受到秦国、韩国、魏国的冲击,最终江汉地区完全落入秦国之手。江汉地区的人文地理格局,从西周时期以汉北、汉东为重心,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汉西为中心,深刻地影响了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发展与分布格局。第二章对周代江汉地区部分城邑地望进行了考订。鄀国,原为秦楚界上小国,后为楚上鄀县,地当在今淅川县寺湾古城遗址一带。公元前622年秦人入鄀后不久,鄀迁于南郡,后一度为楚鄀都,地当在今钟祥市丽阳遗址一带。析县、析邑为楚西北要邑,至晚公元前613年,析被置为楚县,公元前477年,析成为析君之封邑,地当在今西峡县白羽城遗址一带。楚君宵敖所居的宵,可能即秦汉时期的销县,地当在今荆门市子陵岗遗址一带。秦所拔楚之西陵,当在今襄阳市东北洪山头与彭家咀东北部一带。随国,即曾国,西周早期都城在今随州市庙台子遗址一带,两周之际至春秋初年在今枣阳市周台遗址与忠义寨城址一带,春秋初年以后至战国早中期在今随州市区一带。鄂国,西周早中期都城在今随州市安居镇一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在今南阳市西鄂故城或夏响铺一带。战国时期楚鄂君封邑初亦在此,垂沙之战后,可能被改封于今鄂州市吴王城一带,楚鄂县可能亦在此。竟陵,至晚战国中期即已存在,地当在今天门市张港镇北一带。郧国,后为楚郧县,地当在今天门市东北笑城遗址一带。郧县至晚郧公辛时代,可能已迁至今云梦楚王城一带,此地后为秦安陆县治。罗国,原在今宜城市西北一带,公元前698年至公元前691年之间,罗被南徙至枝江,地或在今枝江市龚家台遗址一带。第三章对楚国都城与别都进行空间复原研究,并讨论了楚都与别都的特点。时代较早的季家湖楚城,城邑平面形状可能为梯形,整体不够规整;护城河的军事防御意义不大;城邑布局方面,仅能推测季家湖楚城北部可能为宫殿区,城中部为制陶作坊区。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规模更加庞大,特别是都城纪南城,规模大、形制规整;城垣结构为城中套城的回字形结构,比东周时期其它诸侯国都城的形制更加规整;城内街道大致呈井字形;城内功能分区也较为明确。别都宜城楚皇城的规模与纪南城相比要小得多,形制也不如纪南城规整,其东垣因临河而较为弯曲;但与季家湖楚城相比,宜城楚皇城规模更大,且更加注重城邑军事防御能力建设。第四章对周代江汉地区其它城邑进行空间复原研究,并讨论了这些城邑的特点。这些城邑有县邑、其它诸侯国都邑、楚国采邑、封君邑、矿冶城邑和军事城邑等类型。其中县邑最具有代表性,其特点包括:(1)地形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但以平原为主;(2)县邑多临河流一侧或地处两条河流交汇处,注重河流的供排水、交通与防卫功能;(3)县邑规模多样化,可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且春秋时期县邑规模较小,战国时期县邑规模变大;(4)县邑平面形制以方形为主流,大型县邑受自然因素影响,平面形制有所变化;(5)城门数量根据县邑的规模来确定;(6)县邑一般具备城墙、护城河,部分县邑筑有角楼、瓮城,军事防御能力较强;(7)县邑内布局复杂化,部分为双重城垣结构;(8)墓地一般在城外附近高地上,除瓮棺葬等特殊葬式外,城内一般不设墓葬。第五章分析了周代江汉城邑的规模类型、分布格局与职能分类。城邑规模类型方面,西周时期可分为大、中、小、特小型4个类型,以小型、特小型城邑为主,城邑规模普遍较小;春秋时期也分为4个类型,城邑数量有所增加,城邑规模有所扩大;战国时期可分为特大、大、中、小、特小型5个类型,各类型城邑数量均有所增加,并增加了特大型城邑;整个周代,江汉地区城邑规模分布较为稳定,始终以小型、特小型或中型城邑为主。城邑分布格局方面,西周时期城邑分布重心在南阳盆地、随枣走廊与江汉平原边缘地带;春秋时期,襄宜平原成为江汉地区城邑密度最高的地方,沿丹江、汉江中游、沮漳河一线和沿滚河、涢河一线,成为江汉地区两条城邑分布密集带;战国时期,上述两条城邑密集带继续存在,并有所延伸。城邑职能分类方面,西周时期城邑职能较为单一,主要是政治军事据点;东周时期可分为政治经济管理中心、矿冶中心和军事据点三类。

巴雪艳[3](2019)在《自然天成与人工雕饰:六百年来翠湖的生态变迁与人文演进》文中研究说明1382年,沐英扩建云南府城,把滇池水位下降后形成的泄湖围进城内,翠湖成为一个与滇池分离又藕断丝连的天然湖泊。翠湖是滇池的补给水源之一,且有河道流入滇池。1976年,地下水开采过量致使翠湖断流,其发展为一个中水补给型湖泊。翠湖的水域环境变迁,表现在吴三桂“填菜海子之半”,水域大幅减少,此后湖中相继修建堤路、楼阁亭桥、岛屿等,水域面积进一步减小。翠湖出水口范围的缩小,堤路的拦截、湖水流速减缓、水生植被的落淤,加剧湖区淤积。民国时期,多次开展分区疏浚工作,淘挖淤泥、打捞水草浮萍等,翠湖水体环境得以改善。吴三桂之乱被平定后,内地官员及受儒学熏陶的云南本土精英,在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影响下,利用浚湖所得淤泥,培宽堤路和岛屿。相继在湖中修建了碧漪亭,莲花禅院、放生池、水月轩等建筑。清代翠湖的园林培育,是人工雕饰翠湖的第一重要阶段。民国时期是人工雕饰翠湖的第二重要阶段,留学归国精英,吸收国外城市公园理念,开展系列工程,把翠湖改造为城市公园,多次修缮楼阁亭桥、唐阮堤和环湖堤、开展园艺建设,推动翠湖生态与人文的进一步融合。与翠湖相关的历史人物,诗歌和楹联,湖区的建筑,湖周的文教设施和名人住居,这些人文演进共同构成了翠湖的文化,具有变化性和持续性,是翠湖的生命力所在。“九龙池八景”是翠湖生态与人文融合的最佳体现,民国翠湖公园的建设,这些景观融合得以延续。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水、景观和文化使翠湖成为昆明城中的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区。

黄康康,王秀兰[4](2016)在《现代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用地规划研究——以浠水县清泉项目区为例》文中指出以湖北省浠水县现代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分析了项目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立项指南的技术指标要求,从项目区的实际出发,进行7个专项的详细用地规划,并跟踪和观察规划落实情况。规划的结果显示,健康养殖水面占有率提高了8%;混凝土道路密度达到34.9 m/hm2,比规划前增加了1.25倍;给水、排水系统分离,给水到池,排水到边;两座泵站取水,联合调度;每公顷水面用电7 k W,总用电量399 k W。这些规划指标对类似地区和渔业健康养殖规划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黄康康[5](2016)在《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实施背景下水产健康养殖综合效益评价 ——以浠水县为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产养殖作为大农业的重要产业,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湖北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5.89万吨,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在水产养殖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水域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等突出问题,成为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全面推进健康养殖,建设现代渔业,是转变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紧迫任务。现代渔业设施是实现健康养殖的物质条件,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则是现代渔业项目投资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地布局项目用地和安排养殖设施,对充分利用水土资源、高效增产,确保实施绿色、循环、无公害的健康养殖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和综述国内外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和健康养殖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湖北省浠水县为例重点研究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浠水县清泉镇麻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为例,详细论述了现代渔业用地的规划方法、规划过程及规划效果评价,充分展示了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在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第二,在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实施的背景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构建了水产健康养殖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浠水县水产健康养殖的综合效益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浠水县水产健康养殖综合效益年均增长34.9%,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中经济效益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47.3%,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年均增长分别为24.9%和18.3%,基本实现了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研究也显示,渔业第三产业占渔业经济的比重仍较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从浠水县现代渔业发展和健康养殖的视角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魏登峰[6](2013)在《甘肃永靖农民:“国土局截留我们千万征地补偿款”》文中认为"鱼池被征,却拿不到土地补偿费",这种不合理的事,着实让甘肃永靖一些农户很气愤。黄河从刘家峡到盐锅峡一段横穿甘肃省永靖县城。黄河在这段走了一个"S"形,这里可以看到"黄河向西流"的奇景。因处两个峡口之间,除了行洪期间,这段黄河水会变浊,平常河水清澈,水流平缓,加之两岸奇山耸立,景色怡人,每年510月吸引众多省内外旅客前来。

卞金生,陈春才[7](2012)在《江滩生态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一、池塘要求⒈鱼池开挖与一般鱼池不同的是,江滩鱼池不仅要考虑鱼池的设计,也要兼顾垂钓休闲的需要,更要考虑江堤的安全,达到生态养殖、安全养殖的要求。因此,开挖鱼池时必须要求离江堤岸脚20米以上。鱼池形状不应拘泥于方形,水位保持在2~2.5米,蟹池水深1.5~2米。坝埂高度3米,坝埂顶部宽度4~5米。迎江水面的坝埂用块石或水泥混凝土护坡,坝埂外的滩地保持在10~15米,有芦苇的最好保持芦苇的生长,利用其防风挡浪、阻挡漂浮物,使坝埂少受或免受其侵袭。进排水设施根据长江自西北

郭爱民[8](2010)在《农业结构变革与苏南土地流转——一项关于开弦弓村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8年以来,在以开弦弓为代表的苏南乡村,在传统的"稻桑"农业和新兴的"鱼蟹套养"农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润差别。富有养殖经验的农家租赁天然水面、耕地,经营"鱼蟹套养";愈来愈多的农家把责任田转租给养殖户,从事二三产业。养殖农户从土地上获取了较高的利润,非养殖户得到了远高于其从事"稻桑"农业收入的高额地租。土地流转快速展开,常年下的土地流转率高达17%。土地的快速流转、农业结构转型的基石就在于"鱼蟹套养"农业结构带来的农业劳动效率的巨幅增长。

郭爱民[9](2011)在《农业结构变革与苏南土地流转——一项关于开弦弓村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1998年以来,在以开弦弓为代表的苏南乡村,在传统的“稻桑”农业和新兴的“鱼蟹套养”农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润差别。富有养殖经验的农家租赁天然水面、耕地,经营“鱼蟹套养”;愈来愈多的农家把责任田转租给养殖户,从事二三产业。养殖农户从土地上获取了较高的利润,非养殖户得到了远高于其从事“稻桑”农业收入的高额地租。土地流转快速展开,常年下的土地流转率高达17%。土地的快速流转、农业结构转型的基石就在于“鱼蟹套养”农业结构带来的农业劳动效率的巨幅增长。

王萌辛[10](2007)在《高产鱼池开挖六要点》文中提出冬季是开挖鱼池的黄金时间,科学开挖高产鱼池必须注意以下六点:1.不旱不涝。选择开发鱼池场地时,要充分考虑能保障久晴不旱,久雨不涝,同时水的来源充足,可随时灌注,并且水质良好无污染,利于鱼类的生长。

二、鱼池的开挖及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池的开挖及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池苑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先秦池苑概念辨析
        (一)文献所见先秦“池苑”论述
        (二)考古学界对先秦池苑定义的讨论
        (三)先秦池苑的定义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个案研究
        (二)比较研究及综合研究
        (三)研究评述
    四、选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池苑遗存的考古发现
    一、先秦池苑溯源——仰韶、龙山至二里头时期的池苑遗存
        (一)仰韶、龙山时代的普通人造水池
        (二)龙山时代的池苑遗存
        (三)二里头时期的池苑遗存
        (四)先秦池苑的起源动因的初步分析
    二、商代时期池苑
        (一)偃师商城池苑遗存概况
        (二)郑州商城池苑遗存概况
        (三)安阳殷墟池苑遗存概况
    三、两周时期池苑
        (一)周原遗址池苑遗存概况
        (二)其他考古发现的西周大型水池遗迹
        (三)东周王城池苑遗存概况
        (四)潜江楚章华台池苑遗存概况
        (五)易县燕下都池苑遗存概况
        (六)战国秦上林苑池苑遗存概况
第二章 先秦池苑的功能性研究
    一、景观娱乐功能
        (一)池苑大水池及水渠的建造形制对景观娱乐功能的影响
        (二)池苑滨水空间可能具备水景观览功能的建筑遗存
        (三)池苑滨水空间反映休闲娱乐功能的相关遗物
    二、水利功能
        (一)大水池及相连水渠中的汲水器所反映的池苑水利功能
        (二)自然水源及水井对池苑水利功能的影响
        (三)宫室核心区凌阴遗址所反映的池苑水利功能
        (四)水系连通范围所反映的池苑水利功能
    三、宗教祭祀功能
        (一)池苑滨水空间祭祀遗存的分布
        (二)池苑滨水空间祭祀遗存性质的认定
        (三)池苑对祭祀遗存分布的影响
第三章 先秦池苑制度研究
    一、方位制度
    二、空间规划制度
    三、营建制度
        (一)水池的营建制度
        (二)水道的营建制度
        (三)临水建筑的营建制度
        (四)理水制度
第四章 先秦池苑对后世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池苑的考古发现及其特点
        (一)秦咸阳城一带池苑
        (二)西汉长安城一带池苑
        (三)秦汉南越国池苑
        (四)秦汉池苑特点概述
    二、先秦池苑对秦汉池苑的影响
    三、先秦池苑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
第五章 中国先秦池苑与古埃及池苑的比较研究
    一、古埃及私家园林中的池苑区域
    二、古埃及宫廷园林中的池苑区域
    三、古埃及神庙园林中的池苑区域
    四、古埃及池苑区域特点概述
    五、中国先秦池苑与古埃及池苑区域特点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状况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江汉地区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江汉地区的范围
        二、江汉地区的地貌与分区
        三、江汉地区的气候及其变化
    第二节 人文地理背景
        一、先秦时期的人文地理格局
        二、周代江汉地区的历史进程
        三、周代江汉地区农业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望考订
    第一节 南阳盆地的城邑
        一、商密之鄀国与楚上鄀县
        二、白羽、楚析县与析邑
        三、唐国与楚唐邑
        四、其它城邑
    第二节 襄宜平原的城邑
        一、楚宵兼及秦汉销县
        二、南迁之鄀国与楚鄀都
        三、楚、秦西陵
        四、其它城邑
    第三节 随枣走廊的城邑
        一、随国
        二、鄂国
        三、其它城邑
    第四节 江汉平原的城邑
        一、竟陵
        二、州国与州县
        三、郧国与楚郧县、秦安陆县
        四、其它城邑
    第五节 鄂东丘陵的城邑
        一、邾邑
        二、鄂邑与鄂县
        三、秦沙羡
        四、其它城邑
    第六节 鄂西山地的城邑
        一、枝江之罗国
        二、其它城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楚国都城与别都空间复原研究
    第一节 关于楚君、楚王居地与楚都、别都的讨论
        一、楚君、楚王居地的分类
        二、关于“郢”性质的认识
        三、《楚居》的局限性
    第二节 宜城楚皇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发展阶段
    第三节 季家湖楚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性质
    第四节 纪南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发展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楚都、别都之外的城邑空间复原研究
    第一节 云梦楚王城、赤壁土城等县邑
        一、云梦楚王城
        二、赤壁土城
        三、县邑的特点
    第二节 诸侯国都邑、楚国采邑与封君邑
        一、诸侯国都邑
        二、楚国采邑
        三、楚国封君邑
    第三节 五里界城、鄂王城等矿冶城邑
        一、五里界城
        二、鄂王城
        三、矿冶城邑的特点
    第四节 草店坊城、作京城等军事城邑
        一、草店坊城
        二、作京城
        三、军事城邑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综合研究
    第一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一、西周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二、春秋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三、战国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四、周代江汉地区城邑规模的演变
    第二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一、西周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二、春秋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三、战国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四、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分布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职能分类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二
    三
    四
参考文献
附录 周代江汉地区城址、重要遗址统计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3)自然天成与人工雕饰:六百年来翠湖的生态变迁与人文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 翠湖水域环境的变迁
    第一节 1382年翠湖的形成
    第二节 翠湖水域的减小
    第三节 翠湖水域的疏浚
    第四节 翠湖水域环境变迁的原因
第二章 清代翠湖园林景观的形成
    第一节 1692年碧漪亭的建设
    第二节 1796-1816年莲花禅院的建设
    第三节 1834-1835年放生池的修建
    第四节 1897-1904年水月轩的建造
    第五节 “翠湖”名称由来
第三章 翠湖公园的建成与雕饰(1917-1949)
    第一节 翠湖公园的筹建
    第二节 楼阁亭桥的修缮
    第三节 堤路的拓修美化
    第四节 园艺建设
第四章 翠湖的人文演进(1382-1949)
    第一节 翠湖“人文演进”的含义
    第二节 翠湖文化的变化性
    第三节 翠湖文化的持续性
第五章 翠湖生态与人文的契合
    第一节 翠湖八景的形成与延续
    第二节 翠湖生态和人文契合的原因
    第三节 翠湖的功能与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现代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用地规划研究——以浠水县清泉项目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渔业健康养殖用地规划的要求与原则
    1.1 健康养殖用地规划的要求
    1.2 健康养殖用地规划原则
2 现代渔业健康养殖用地规划的主要项目和特点
    2.1 精养鱼池规划
        2.1.1 普通精养鱼池规划
        2.1.2“回”形精养鱼池规划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2.2 给排水系统规划
        2.2.1 给水系统规划
        2.2.2 排水系统规划
        2.2.3 泵站规划
    2.3 交通道路网规划
        2.3.1 主干道规划
        2.3.2 支干道规划
    2.4 休闲渔业规划
    2.5 生产管理房规划
    2.6 用电量测算
        2.6.1 鱼池“三机配套”用电
        2.6.2 给排水用电
        2.6.3“三水”监测用电
        2.6.4 管理房用电
3 浠水县现代渔业健康养殖清泉项目区用地规划实践
    3.1 清泉项目区概况
    3.2 项目区用地规划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池塘基础设施老化,标准化改造任务繁重
        3.2.2 给排水设施不配套,灌排不分家
        3.2.3 道路狭窄,路面低洼,交通十分不便
        3.2.4 荒沼低洼地闲置,土地利用率不高
    3.3 清泉项目区健康养殖用地规划
        3.3.1 清泉项目区道路规划
        3.3.2 鱼池系统规划
        3.3.3 给排水系统规划
        3.3.4 休闲渔业规划

(5)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实施背景下水产健康养殖综合效益评价 ——以浠水县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现代渔业用地规划研究综述
        二、水产健康养殖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现代渔业的概念
        二、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
        三、土地利用规划与现代渔业用地规划概念
        四、水产健康养殖的概念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土地区位理论
        二、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三、土地生态经济理论
        四、系统工程理论
        五、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
    第三节 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健康养殖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四、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第一节 浠水县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环境状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节 浠水县渔业用地现状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二、渔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三、渔业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现代渔业用地规划的特性
        一、现代渔业用地规划的社会性
        二、现代渔业用地规划的动态性
        三、现代渔业用地规划目标的多重性
        四、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实施的高投入性
        五、现代渔业用地规划的外部性
第四章 浠水县现代渔业项目区用地规划实践
    第一节 现代渔业规划的概念、形式及类型
        一、相关概念
        二、规划的形式和类型
    第二节 水产养殖用地规划流程
        一、了解和熟悉与规划相关的产业政策和规划文本要求
        二、项目区选址与踏勘
    第三节 水产健康养殖用地规划实证
        一、水产养殖用地规划的要求与原则
        二、现代渔业健康养殖规划的主要项目和重点
        三、浠水县麻桥现代渔业健康养殖项目区用地规划实践
第五章 浠水县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实施综合效益评价
    第一节 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后评价特性和内容
        一、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评价的特性
        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评价的内容
    第二节 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实施的初步成果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指标内含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三、评价指标含义
    第四节 参评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权重计算
        一、参评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二、参评指标权重计算
        三、综合效益评价指数计算
    第五节 健康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一、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二、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三、社会效益评价分析
        四、生态效益评价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江滩生态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池塘要求
    ⒈鱼池开挖
    2. 外侧拦网
    3. 鱼池开挖与绿化结合
    4. 鱼池清塘消毒
    5. 配置增氧机械
二、养殖品种与放养技术
    1. 养殖品种
    2. 种苗放养
三、投喂与管理
    1. 水质调节
    2. 饵料投喂
    3. 适时开启增氧机
四、鱼病防治

(8)农业结构变革与苏南土地流转——一项关于开弦弓村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缘起
二、传统“稻桑”农业结构下土地收入的估算
三、“鱼蟹套养”农业结构下成蟹、鱼套养收益的估算
四、“鱼蟹套养”农业结构下养殖蟹苗收益的估算
五、“鱼蟹套养”农业结构下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比较利益下的土地流转
七、比较利益下土地流转率的计量
八、土地快速流转的影响与深层原因的分析

(10)高产鱼池开挖六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不旱不涝。
2. 池形池深。
3. 进水排水。
4. 保水保鱼。
5. 通电通路。
6. 经济美观。

四、鱼池的开挖及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池苑遗存研究[D]. 侯欣. 河南大学, 2020(02)
  • [2]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D]. 王琢玺. 武汉大学, 2019(06)
  • [3]自然天成与人工雕饰:六百年来翠湖的生态变迁与人文演进[D]. 巴雪艳. 云南大学, 2019(03)
  • [4]现代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用地规划研究——以浠水县清泉项目区为例[J]. 黄康康,王秀兰.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5)
  • [5]现代渔业用地规划实施背景下水产健康养殖综合效益评价 ——以浠水县为实证[D]. 黄康康.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6]甘肃永靖农民:“国土局截留我们千万征地补偿款”[J]. 魏登峰. 农村工作通讯, 2013(12)
  • [7]江滩生态养殖技术[J]. 卞金生,陈春才. 科学养鱼, 2012(11)
  • [8]农业结构变革与苏南土地流转——一项关于开弦弓村的实证研究[J]. 郭爱民. 中国乡村研究, 2010(02)
  • [9]农业结构变革与苏南土地流转——一项关于开弦弓村的实证研究[J]. 郭爱民. 中国乡村研究, 2011(00)
  • [10]高产鱼池开挖六要点[J]. 王萌辛. 农家之友, 2007(12)

标签:;  ;  ;  ;  ;  

鱼塘的挖掘和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