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年和女子体操运动员智力开发训练

浅谈青年和女子体操运动员智力开发训练

一、少儿女子体操运动员智力开发训练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林迪[1](2021)在《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技体操是我国曾经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之一,其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是一个多角度、多元素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梳理二青会竞赛成绩以及青年体操项目竞技水平现状,剖析相互间的关系,对我国竞技体操项目新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二青会竞赛成绩,参赛队伍结构,参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剖析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理论资料、专家访谈、录像分析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竞技体操青年后备人才发展构想框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观赛以及人数统计方法后,发现我国竞技体操青年后备人才阶段基数少、数额小,并且区域性发展失衡;进入职业训练的青年运动员各省份屈指可数,在业余训练选材时到青年职业训练阶段,运动员成材率仅10%左右,这样的运动员基数远远不足以支撑选拔出更多优秀苗子运动员。(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竞技体操教练员继续教育接受较少,对于国际最新训练方式以及发展情况讯息了解反射弧较长,甚至有些不愿意接受新型训练方法,还在使用上个世纪老教练所接受的训练技术,这些因素直接的影响到我国竞技体操水平的提升;体操训练大纲的制定本就是为后备人才苗子日后长期发展所制定,但运动技术的传授教练起到了主导作用,所以体操训练大纲尚需不断修缮,不断根据每年比赛的情况来及时进行矫正。(3)我过竞技体操运动员文化水平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体操运动员参训年纪较小,而且体操项目是一项在训练中需要花费较大经历的项目,所以在文化学习与日常训练方面的矛盾突出,而且运动员年纪小还有些出现厌学的情况,这对我国青年后备人才以至于日后进入社会都有影响因素的存在,学训矛盾问题明显。(4)全国竞技体操青年运动员竞赛水平发挥稳定性以及运动员心理素质不足,要注重借鉴国外经验原则、渐进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效益原则等多原则的实际结合与运用。

李璐瑶[2](2020)在《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苏省一些市区业余体校少儿跳水运动员的选拔目前仍采用经验选拔的方式,虽也有理论标准,但还不够完善,未建立科学系统的选材体系。本研究从定量、定性的角度对跳水运动员的选材指标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初步构建符合少儿跳水运动员特点的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和权重,为江苏少儿基层跳水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对江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少儿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着重于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本研究从这两点入手,通过德尔菲法和专家调查问卷,结合跳水运动项目特点和专家意见,通过对选材指标的具体筛选,并运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确定各级选材指标和权重。研究结果如下:江苏业余体校少儿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包括两个一级指标: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其中身体形态包含了13个二级指标,专项素质包含了9个二级指标。两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身体形态:0.503,专项素质:0.497。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出完整的权重体系。结论:1、初步构建出江苏少儿业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准确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适用于江苏各业余体校初级科学选材。2、从本研究筛选出来的指标来看,在运动员初级选材阶段,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是最主要的指标,通过对指标权重的分析,身体形态中的跟腱长指标、小腿长和身体外部形态指标比较受到重视;专项素质中的肋木举腿指标和腿部跳跃运动专家比较重视认可。

席蕊[3](2020)在《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制订并印发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表示体育人才资源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要积极推进人才强体的战略实施。《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提出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多元化后备人才发展格局,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提高体育后备的综合素质。竞技体操是我国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夺金优势项目,但体操项目的发展却受到参与人口不足、后备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河南省作为传统的人口大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获得了世界体操冠军的荣誉战绩,在此批队员退役后河南体操便陷入了后备人才数量不足的困境。即便2010年河南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成立,做出了多项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截止目前河南体操在训人口仍仅有百余人。运动员梯级队伍结构不合理、教练员队伍的执教活力难以激发、学训矛盾突出、科学化训练水平不足等问题都影响着体操后备培养工作的进展。因此应根据河南省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探索适合本省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法,提升体操人才储备数量及培养质量,推动河南省体操项目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河南省体操训练基地、郑州市体操中心和平顶山市中心体校的竞技体操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针对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采用了合理的调查方法,从后备运动员、教练员队伍、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培养保障等方面对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培养环节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由运动员方面来看:当前河南省竞技体操运动员的整体数量较少,各梯级队伍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输送路径缺乏内部竞争压力,且出现全省男女体操运动员人数比例失衡状况;二、三线训练队伍的运动员流动性较大;进行走训的队员学习效果良好,但以三集中形式管理的借读队员的成绩普遍难以达到学校要求。2.由教练员方面来看:河南省竞技体操教练员的总数偏少,且由外省引进人才数目较少;全省体操执教队伍以老带新情况较好,但各级训练单位存在教练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并具有良性发展趋势;教练员以初、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晋升被编制数量所限制;培训次数较少,组织形式单一,普遍存在多方面知识及实践方法需求。3.由训练方面来看:地市级三线队伍的训练时长不足,队员的参训时间难以固定;各训练单位的训练计划制定结合大纲情况不理想,且地市级训练点的训练计划完成度不足;与往年相比家长送来参训的队员人数增多,体操的社会群众基础差但被城市家庭接受的程度出现一定的提升。4.由赛事和成绩方面来看:幼儿体操比赛发展情况较好,逐渐发展为河南省体操项目选材的主要来源渠道,但赛事建设仍存在“断档”情况;近十年来,成年组女子获奖人次较男子更稳定,青年组女子获奖人次起伏较大,女子团体成绩自2016年至今发展较好,成年组男子团体未获取过名次;河南省男子体操运动员的跳马和吊环两项成绩较为稳定,但男子成年组在单杠、自由体操和双杠出现了明显弱势,女子运动员的跳马和自由体操两项成绩较突出,且其他各项目的发展都较为均衡。5.由发展保障方面来看:河南省竞技体操各训练单位的条件及设施基本可满足运动员训练需求,但三线队伍的训练场地设施和后备保障不够完善;选材渠道较少,选材的质量和准确性缺乏相关设备及条件的保障;针对教练员的奖惩规定不明确;体操相关发展政策的制定、传达及落实缺乏联贯性。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河南省相关政府部门下达文件政策保障体操进校园,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训及赛事的承办;(2)河南省应加强引进外省优秀教练员工作,并制定教练员奖惩等可行性政策,合理分配资源,科学协调运动员的学、训和生活;(3)教练员树立正确执教观念和训练目标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加强优质运动员的引进工作;(4)鼓励相关社会机构承担体操宣传推广工作,以开展体操运动俱乐部的方式扩充参与人口基数。

李萍[4](2020)在《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一直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大众性体操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备受人们的青睐。竞技性体操和大众性体操自诞生之日起就交织在一起,时分时合,相互依撑,协同发展。大众性体操抓普及,为竞技性体操项目的发展输送人才;竞技性体操项目抓提高,为国争光。如何保证竞技性体操项目的持续优势,扩大其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又充分发挥大众性体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更有效地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奥运争光、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体基础、存在样态、动因机理与理论构想,考察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提出了推进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体操内涵的源于竞技性,宽于大众性,形成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轨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表现了“强身心、悦身心、美身心”的内涵属性与价值效应。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为本质基础;以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为实践旨归。2.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竞技性项目与大众性项目从分离到并行,到促进融合。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表现为组织主体的协同、联动性的赛事活动平台,互助式的推广普及模式与合作性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发展动因机理表现为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其面临困境包括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大众性体操与竞技性体操发展的失衡,以及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3.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项目间的兴强扶弱、项目互动与主体互支为基本原则;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表现的同质性与管理主体关系表现的同构性,以及解决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是促动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管理机构、发展方式、运行过程的协同发展是其整体构想;项间协同、内外协同、纵横协同、竞赛协同与校社协同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4.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组织管理表现为政府、协会、学校协同管理的模式;总体特征表现为协同项目的大众性与多样性,协同主体的多元性;运行机制表现为运动项目间的协同、组织主体间的协同与裁判的协同。5.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要在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强化治理、优化资源、赛事建构与目标融入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需要不断明晰其管理主体职能与责权利益,促进其项目结构优化与均衡,以及管理制度的科学与规范,形成同时代与社会发展相应的运行机制。

陈俊胜[5](2020)在《快乐体操训练对5-7岁儿童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意义:自从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并推广“快乐体操”运动项目以来,江苏省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积极响应号召,成功举办了省、市级快乐体操比赛、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大力推广快乐体操发展。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让更多的儿童参与到快乐体操中来,有利于儿童身体的茁壮成长,更能为我国实现体操强国以及储备优秀的后备人才奠定基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平衡能力训练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有重要作用,然而国内对于儿童平衡能力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快乐体操训练干预来探究快乐体操对儿童平衡能力的影响以及发展规律。研究方法:本文以快乐体操训练对5-7岁儿童平衡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快乐体操训练的仪征市韵力体操俱乐部5岁儿童及其所在的仪化幼儿园的共24(12名男生、12名女生)名儿童进行为期12周的观察测试,分别在观察前后进行2次测试;对韵力体操俱乐部的已经练习一年的6岁儿童和已经练习两年的7岁儿童进行平衡能力测试,尝试探讨经过12周快乐体操训练、经过一年和两年快乐体操训练的5-7岁儿童平衡能力变化规律,研究5-7岁儿童平衡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结论:(1)12周快乐体操训练可以提升5岁儿童的静态平衡能力。(2)12周快乐体操训练可以提升5岁儿童的动态平衡能力。(3)持续的快乐体操训练可以明显提升6岁、7岁儿童的静态平衡能力,并且6岁儿童右脚静态平衡能力提升优于左脚。(4)持续的快乐体操可以明显提升6岁、7岁儿童的动态平衡能力,长期坚持快乐体操练习有助于儿童平衡能力的良性发展。

王燕[6](2020)在《基本体操训练对5-6岁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幼儿基本体操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运用基本体操的多种练习内容和方法,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幼儿正确的身体姿态。本研究根据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动作发展理论以及体操训练理论来设计幼儿基本体操训练的干预方案,并通过方案的实施,探索基本体操训练对5-6岁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选取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60名5-6岁的大班幼儿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周期为12周。对照组30名幼儿参加幼儿园正常的体育活动,实验组30名幼儿在参加正常体育活动中将其中两次替换为基本体操训练,其他体育活动与对照组幼儿相同,每次活动时间为1小时。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的要求,选取身高、体重作为反映幼儿身体形态的测试指标;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坐位体前屈、十米折返跑作为反映幼儿身体素质的测试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以5-6岁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动作发展理论、体操训练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运用基本体操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创编了一套基本体操训练干预方案。(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身高、体重指标的增长值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网球掷远指标的增长值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实验后实验组幼儿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坐位体前屈、十米折返跑指标的增长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女幼儿的坐位体前屈方面尤为明显。研究结论:幼儿基本体操的训练方案包括活动性游戏与基本姿态练习、基础动作练习、身体素质练习、小技巧动作及成套动作练习四个阶段,对5-6岁幼儿的身体形态方面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身体素质,具有可行性,可以作为幼儿园增强幼儿身体素质的活动课程,在幼儿园进行实施。基本体操的训练对于5-6岁幼儿平衡能力、柔韧素质、速度与灵敏素质、下肢力量素质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有利于改善5-6岁女幼儿的柔韧素质水平。

李丝丝[7](2020)在《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竞技优势项目的竞技体操,其发展受多角度、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梳理项目发展的逻辑,剖析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认识竞技体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扎根理论资料分析、专家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构建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框架,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并且检验影响因素框架的理论饱和度,提出竞技体操的发展路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扎根理论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共包括4个核心范畴(主体性因素、结构性因素、表象性因素、基础性因素);12个主范畴(政府主体、社会主体、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结构、物力资源结构、财力资源结构、内部维度表象、外部维度表象、政策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科技基础);28个范畴(各级体育及教育部门、体操管理中心、国家队及省市体操队、体操学校及高校、体操协会及社团、体操俱乐部及培训机构、体育产业公司、竞技体操经费投入、场地器材及设备、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运动队队医、裁判员、选材、训练、竞赛、退役、社会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校园化程度、体育强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背景、金牌至上的竞技理念、竞技体操规则的演变、科学技术水平)。(2)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发展的主体性因素、结构性因素、表象性因素以及基础性因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竞技体操发展的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投入和调配竞技体操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资源,在主体预设的情境下,形成竞技体操发展的表现形态,同时发展的主体或是用以调配的结构财、物、人和最后表现出来的发展形态都受制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通过一系列发展过程的要素提炼,得到本文所研究分析的竞技体操发展影响因素。(3)通过对竞技体操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得出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主体明确自身的职责形成合力联动;将竞技体操发展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与目前中国竞技体操发展实际对接起来;抓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竞技体操、群众体操以及体操产业协调发展;应充分利用竞技体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中的发展机遇,增强发展基础保障能力。

刘炳赫[8](2019)在《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文中指出小原国芳是日本近代最知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他所主张的“全人教育”,不仅对日本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在亚洲部分地区的教育实践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小原国芳是日本新教育运动以及日本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其思想核心——“全人教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熟和完善于六、七十年代,且发展成为了被全世界所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思潮。小原国芳主张学生身心共同发展,道德、学识、艺术、体育、经济与生活等方面协调发展。他的主要教育学观点收录入《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宗教》、《教育立国论》、《教育救国论》、《自由教育论》、《全人教育论》、《世界教育巡礼》、《母亲的教育学》、《道德教育论》、《修身教育改革论》、《教育改革论》、《玉川塾的教育》、《理想的学校》、《学校剧论》等着作,后人将其整理为《小原国芳全集》共48卷。“全人教育”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小原国芳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贯穿了小原国芳的理论研究体系、教育学着作及其毕生教育实践。“全人教育”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成果,与他的个体经历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显着的时代特征。“全人教育”不仅是小原国芳本人教育实践的产物和思想的精华,也融入了他对全世界多种教育思想的重新理解与解读。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该理论奠定了日本从大正时期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教育体制,对当今的日本仍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开展日本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务必要提及的就是小原国芳和他的“全人教育”理论。本论文共分为导论、四个大章和结论。其中,导论部分主要交待选题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笔者主要对“真、善、美、圣、健、富”进行阐述,并将其划分为“心”的内在要求和“身”的外在要求两方面,分别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全人教育”理论中对于“心”的内在要求。第一节“‘善’之德育及其启示”之中主要叙述了小原国芳的德育理论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在小原国芳倡导下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改革及其成效,以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意义。第二节“‘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主要交待了该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本节中笔者着重对小原国芳宗教教育观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批判。第三节“‘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中阐述了小原国芳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以及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第四节“‘真’之智力教育及其体系”,阐述了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并结合日本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建设,尝试讨论了小原国芳所主张的教育与我国秉持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主要分为第一节“‘健’之体育及其评价”和第二节“‘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两大部分。第一节主要阐述了体育的主要目的、体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体育教育在日本的实际开展的过程,以及笔者对该理论的评价。第二节则具体阐述“富”的概念与要求,包括生活教育、劳作教育和经济教育等几个方面,同时肯定了“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在该章结尾处,笔者着重阐述了“健”、“富”的概念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论述了“全人教育”理念下,对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和母亲提出的要求,即“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论”。第一节“‘全人师道论’的意义与过失”之中,叙述了“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施行方法、价值辨析及其主要意义。第二节“‘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之中,阐述了母亲的基本工作、女性的婚前教育和胎教的重要性,尤其注重分析小原国芳对女性认知中存在的偏颇与局限性。第三节则集中探讨了作为“全人教育”理论衍生出的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教师论”和“母亲教育”。第四章“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的批判性解读”,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之上梳理了“全人教育”的功过得失,论述了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的形成及其战争观。笔者指出了小原国芳其思想形成历程的复杂性,剖析了小原国芳对战争认识的变迁。终章则主要总结了“全人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迪意义,此为全文的最终目标与意义所在,亦是本论文的创作宗旨。本文对“全人教育”思想中的可取之处及其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借鉴意义予以肯定,对其理论的唯心主义部分做出理性的批判。不仅追索了小原国芳的教育家生涯以及他的“全人教育”理论,还基于中日两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讨论了其“全人教育”思想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尹新[9](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唐海峰[10](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二、少儿女子体操运动员智力开发训练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儿女子体操运动员智力开发训练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分布相关研究情况
        1.3.2 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青少年比赛规则分析
    3.1 男子项目规则分析
    3.2 女子项目特定规则分析
4 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4.1 参赛者队伍及数量分析
        4.1.1 地域分布分析
        4.1.2 参赛人数分析
    4.2 教练员队伍分析
        4.2.1 教练员队伍结构分析
        4.2.2 教练员年龄分布
        4.2.3 教练员学历分析
    4.3 后备人才团体水平优势分析
        4.3.2 男子甲组
        4.3.3 男子乙组全能
    4.4 女子比赛成绩分析
        4.4.1 女子乙组团体
        4.4.2 女子甲组团体
        4.4.3 女子乙组全能
        4.4.4 女子甲组全能
        4.4.5 小结
5 二青会单项决赛竞赛分析
    5.1 男子乙组
    5.2 男子甲组
    5.3 女子乙组
    5.4 女子女子甲组决赛四项动作得分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二青会竞技体操比赛整体竞技水平归纳及分析
        6.1.2 二青会竞赛运动员基数问题
        6.1.3 教练员及运动员文化修养对体操项目水平进步的影响因素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2)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员选材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运动员选材意义与重要性
        2.1.2 运动员选材项目的已有研究
        2.1.3 运动员选材已有研究成果
        2.1.4 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已有研究
    2.2 跳水运动的发展研究
        2.2.1 跳水运动的技术特点
        2.2.2 跳水运动训练特点
    2.3 跳水运动员选材特点及运动员选材已有研究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筛选依据
        4.1.1 跳水项目特点
    4.2 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原则
        4.2.1 科学性原则
        4.2.2 可行性原则
        4.2.3 全面性原则
        4.2.4 遵循项目特征原则
    4.3 跳水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
        4.3.1 选材指标初选
        4.3.2 选材初选指标分析
    4.4 选材指标确定
        4.4.1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指标筛选和分析
        4.4.2 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指标筛选和分析
    4.5 指标权重确定
        4.5.1 一级指标权重
        4.5.2 二级指标筛选以及权重
    4.6 选材指标权重分析
        4.6.1 身体形态指标权重分析
        4.6.2 专项素质指标权重分析
5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附录
    9.1 附录一
    9.2 附录二
    9.3 附录三

(3)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求
        1.1.2 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状况
        1.1.3 河南省竞技体操发展状况及困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
        2.1.2 后备人才培养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关于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竞技体操教练员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竞技体操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竞技体操训练的相关研究
        2.2.5 关于竞技体操竞赛体系的相关研究
        2.2.6 关于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
        2.2.7 关于河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2.2.8 关于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历程
        4.1.1 蓬勃发展时期(1978-1997年)
        4.1.2 艰难低谷时期(1997-2010年)
        4.1.3 复苏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
    4.2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4.2.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基本情况
        4.2.2 河南省竞技体操教练员队伍现状
        4.2.3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过程
        4.2.4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效果
        4.2.5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保障
    4.3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
        4.3.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3.2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运动员调查问卷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D 教练员访谈提纲
    附录E 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F 运动员(12岁以下)访谈提纲
    附录G 运动员(12岁以下)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本体诉求: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属性基础
    2.1 体操类项目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2.1.1 体操类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2.1.2 体操类项目的特点与分类
        2.1.3 体操类运动的价值与功能
    2.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质
        2.2.1 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
        2.2.2 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
        2.2.3 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
    2.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旨归
        2.3.1 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
        2.3.2 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
    2.4 小结
3.存在样态: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表现形态
    3.1 我国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体操类项目竞赛发展现状
        3.1.2 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现状
    3.2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方式呈现
        3.2.1 组织主体的协同助推大众体操发展
        3.2.2 联动性的体操类项目赛事活动平台
        3.2.3 互助式的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模式
        3.2.4 主体合作性的体操类项目管理体制
    3.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动因机理
        3.3.1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
        3.3.2 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
        3.3.3 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
        3.3.4 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
    3.4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3.4.1 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
        3.4.2 竞技体操与大众体操的失衡
        3.4.3 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
    3.5 小结
4.理论构想: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性思考
    4.1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4.1.1 兴强扶弱——促进均衡发展
        4.1.2 项目互动——优化资源利用
        4.1.3 主体互支——保障高效发展
    4.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主要依据
        4.2.1 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的同质性
        4.2.2 体操类项目管理主体关系的同构性
        4.2.3 解决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实困惑
    4.3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整体构想
        4.3.1 管理机构的协同
        4.3.2 发展方式的协同
        4.3.3 运行过程的协同
    4.4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具象规划
        4.4.1 项间协同——体操类项目间的协同
        4.4.2 内外协同——体操与其它项目的协同
        4.4.3 纵横协同——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4.4.4 竞赛协同——基层比赛的裁判协同
        4.4.5 校社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
    4.5 小结
5.实例呈现: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个案探析
    5.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5.1.1 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5.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5.2.1 社会变迁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2 学校体育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3 体育文化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3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5.3.1 协同项目的大众性
        5.3.2 协同项目的多样性
        5.3.3 协同主体的多元性
    5.4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机制
        5.4.1 运动项目间的协同
        5.4.2 组织主体间的协同
        5.4.3 裁判间的协同
    5.5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5.5.1 参赛对象来源与类型存在不平衡
        5.5.2 制度要求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矛盾
        5.5.3 赛事组织管理还存在提高的空间
        5.5.4 赛事资金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5.6 小结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现策略
    6.1 更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念
    6.2 创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制度
    6.3 强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治理
    6.4 优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资源
    6.5 构建体操类项目的四级竞赛体系
    6.6 融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目标
    6.7 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5)快乐体操训练对5-7岁儿童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儿童平衡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1.1.2 快乐体操的兴起
    1.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操的概念
        2.1.2 快乐体操的概念
        2.1.3 平衡能力的概念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外体操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2.2.2 国外儿童平衡能力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3.1 国内体操发展与研究现状
        2.3.2 国内快乐体操发展与研究现状
        2.3.3 国内儿童平衡能力研究现状
        2.3.4 体操对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测量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实验一组和对照组儿童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1.1 实验前、后实验一组和对照组儿童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4.1.2 实验前、后实验一组和对照组儿童平衡能力各指标差异性分析
    4.2 实验组儿童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组儿童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实验组儿童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第6章 参考文献
附录1:5-7岁儿童身体平衡能力测试筛选指标
附录2:快乐体操训练内容(江苏省快乐体操比赛评分规则全套材料)
致谢

(6)基本体操训练对5-6岁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幼儿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1.2 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对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幼儿基本体操
        2.1.2 身体形态
        2.1.3 身体素质
    2.2 国内关于幼儿基本体操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幼儿基本体操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心理、生理和身体机能方面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幼儿社会认知和智商方面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原则的相关研究
        2.2.5 关于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内容与方法方面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关于幼儿基本体操训练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幼儿生理、心理和社会认知方面的相关研究
        2.3.2 关于幼儿基本体操训练的相关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干预方案设计
    4.1 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干预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幼儿生理学
        4.1.2 幼儿心理学
        4.1.3 动作发展理论
        4.1.4 体操训练理论
    4.2 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干预方案设计的原则
        4.2.1 安全性原则
        4.2.2 趣味性原则
        4.2.3 直观性原则
        4.2.4 针对性原则
        4.2.5 循序渐进原则
    4.3 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干预方案负荷的安排
    4.4 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干预方案内容的设置
        4.4.1 第一阶段练习
        4.4.2 第二阶段练习
        4.4.3 第三阶段练习
        4.4.4 第四阶段练习
    4.5 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干预方案的评定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基本体操训练对5-6岁幼儿身体形态的影响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5.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5.2 基本体操训练对5-6岁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
        5.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5.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5.3 讨论
        5.3.1 基本体操训练对5-6岁幼儿身高和体重的影响
        5.3.2 基本体操训练对5-6岁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局限与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1 幼儿基本体操训练方案设计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2 2010年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
附录3 训练内容计划表
附录4 基本体操训练过程照片
附录5 实验测试过程照片
致谢

(7)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竞技体操相关研究
        2.国外竞技体操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创新点与难点
        1.研究的技术路线
        2.研究创新点
        3.研究难点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扎根理论的概念界定
    (二)扎根理论的应用
三、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框架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与资料收集整理
        1.问题的提出
        2.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二)数据分析
        1.开放式编码提取与分析
        2.主轴编码提取与分析
        3.选择式编码归纳与分析
    (三)影响因素框架构建
        1.理论饱和度检验
        2.影响因素框架
四、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主体性因素
        1.政府主体
        2.社会主体
        3.市场主体
    (二)结构性因素
        1.财力资源
        2.物力资源
        3.人力资源
    (三)表象性因素
        1.内部维度
        2.外部维度
    (四)基础性因素
        1.政策支持
        2.经济根本
        3.文化导向
        4.科技核心
五、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路径
    (一)明确竞技体操发展主体职责,打造“政府—社会—市场”联动组合效果
    (二)优化竞技体操发展资源配置,发挥“人、财、物”的高效集约合力
    (三)兼顾竞技体操发展内外矛盾,促进体操各领域协调发展
    (四)倡导竞技体操发展精准治理,依靠“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基础保障
六、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原始资料标签化现象过程
    附件二: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开放式编码
    附件三: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人物生涯及思想生成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日本学界对小原国芳以及“全人教育”的关注视角
        (二)中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情况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研究法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心”的内在要求
    第一节 “善”之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
        二、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
        三、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
        四、道德教育论
        五、道德教授革新论
        六、道德教育的变革、方法与其他问题
        七、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迪
    第二节 “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
        一、宗教教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宗教
        三、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四、“宗教教育论”的原理与实际问题
        五、宗教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关系论
        六、宗教教育的缺陷与反思
    第三节 “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
        一、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
    第四节 “真”之智育及其体系
        一、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
        二、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
        三、幼儿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四、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五、“全人教育”之智育与我国智育主张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
    第一节 “健”之体育及其评价
        一、体育的主要目的
        二、体育的各个方面
        三、体育的实际开展
        四、体育的理论评价
    第二节 “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
        一、关于“富”的哲学式思考
        二、“富”之生活教育和劳作教育
        三、“富”之经济教育的含义
        四、“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健”、“富”的概念与我国“体”、“劳”内涵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 “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
    第一节 “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与启迪
        一、“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
        二、“全人师道论”的施行方法
        三、“理想教师论”、“师道论”与“教师道”
        四、“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
        五、“全人师道论”的意义
    第二节 “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与缺落
        一、母亲的基本工作
        二、女性的婚前教育
        三、小原国芳的女性结婚论
        四、胎教的重要性
        五、“母亲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论
        六、“母亲教育”的启示与批判
    第三节 作为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
第四章 “全人教育”理论体系的周边
    第一节 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小原国芳“幼儿教育”
        一、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
        二、小原国芳“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三、成城、玉川学园时期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实践
        四、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由“全人教育”理念形成的“全人保育”观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女性教育”观与“全人教育”
        一、小原国芳“女性教育”观的形成背景
        二、二战期间形成的特殊“女子教育”观
        三、小原国芳“女子教育”理论中的战争理解
        四、二战期间小原国芳的“女子教育”观
    第三节 教师培养、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哲学、“全人教育”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二、哲学的精神与教育观的确立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哲学精神与学习热情
    第四节 关于小原国芳的《学校剧论》的考察
第五章 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第一节 “全人教育”的理论结构及其功过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海外访问活动与“全人教育”的推行实践
        一、小原国芳海外访问的主要活动
        二、小原国芳主要走访目的地
        三、小原国芳外访活动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全人教育”的形成与小原国芳的战争观
        一、教育家的思想观与战争认识
        二、军国主义体制下的教育家个人体验
        三、教育对战争的实际参与
        四、小原国芳论着中的战争认识
        五、教育思想与矛盾的战争认识
    第三节 “全人教育”理论给予我国教育发展的教训与启迪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2.3.3 忽视大众需求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3.1.3 气候适宜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3.4.2 分类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4.1 布局特征
        4.1.1 布局依据
        4.1.2 场馆分类
        4.1.3 宏观布局特征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4.2.3 与学校结合
        4.2.4 与商业结合
        4.2.5 与办公结合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4.3.1 单一式布局
        4.3.2 集中式布局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4.4.2 皇亭体育馆
        4.4.3 历城体育中心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5.2.2 修缮保护
        5.2.3 适应性改造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5.2.5 综合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6.1.1 发展背景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6.2.1 场馆概况
        6.2.2 赛时设计特征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2.6 小结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6.3.2 场馆概括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3.4 现状功能构成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3.7 小结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6.4.1 场馆概括
        6.4.2 赛时设计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6.4.5 小结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6.5.1 场馆概况
        6.5.2 赛时设计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5.4 小结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6.6.1 场馆概况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4 小结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6.8.1 演变特征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7.3.1 建立评价模型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综合得分分析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 C—专家问卷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访谈法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4.1 伴生诠释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少儿女子体操运动员智力开发训练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为例[D]. 林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D]. 李璐瑶.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3]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 席蕊. 河南大学, 2020(02)
  • [4]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 李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快乐体操训练对5-7岁儿童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俊胜. 扬州大学, 2020(04)
  • [6]基本体操训练对5-6岁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D]. 王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D]. 李丝丝.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8]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D]. 刘炳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浅谈青年和女子体操运动员智力开发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