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师》滋养我的成长

《机械师》滋养我的成长

一、《机械工人》培育我成长(论文文献综述)

邵冰[1](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董艺[2](2020)在《智能时代下人的解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旨在研究、模拟人类智能的新兴技术科学,经历三次高潮、两次低谷的曲折发展后,在当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伴随着人工智能与现实生活逐渐地深度融合,人类社会也迈入了智能时代。尽管目前还处于智能时代的早期阶段,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革命在推动形成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促进形成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愈来愈凸显,进而智能时代所具有的智能化、自主化特点也将愈来愈显现。智能时代的到来在深刻改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忧虑,人工智能到底将造福人类还是威胁人类?人的解放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这些问题在今天广为人们关注。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出发,对这些问题尝试着进行了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他所有理论的唯一旨归。马克思从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出发,把人的解放问题置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加以研究和回答,提出并阐明了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马克思找到了人实现解放的现实路径,指明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是只有在经历前两个阶段后才能实现的历史过程。实现了政治解放的国家意味着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历史阶段的跨越,使人摆脱了各种人身依附关系。但实现了政治解放并不等于实现了人的解放,马克思在充分肯定政治解放进步性的同时也强调指出政治解放有其限度,处于第二个阶段的个人仍受资本关系的制约。并且正是在以资本为前提的生产方式下,才创造出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条件,这意味着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在走过第二个阶段的同时又超越这一历史阶段。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视角出发,人工智能作为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其发展与应用为实现人类解放创造了条件与机遇,即为人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异化劳动的克服以及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人能力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以全面的方式展示其本质力量,个人之间形成自由丰富的社会关系、成为真正的社会存在物,个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不断丰富生命体验。但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人的解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既包括尚未构成真正挑战的人类文明的毁灭,也包括构成真正危机的技术性失业的产生、贫富分化的加剧和技术异化程度的加深,使人类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受到束缚和统治。只有把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作为指导智能时代发展的理论指南,坚持新科技革命与人的解放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完成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跨越,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实现人类解放的方向迈进。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的解放的影响。反对乐观论,深刻认识到智能时代下人们可能面对的各种挑战与危机,警惕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规避;反对悲观论,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积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把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实现人的解放统一于人类文明进程中。

游涛[3](2019)在《厦门市J社区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剧,老干部人数逐年增长。2010年,中央组织部等九部门下发了《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利用社区资源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的新时代老干部管理服务模式,同时各地政府开始在社区成立“四就近”服务站就近管理老干部。本文运用组织结构及组织变革相关理论,充分考虑老干部管理服务模式变化背景下的新要求,对J社区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旧组织结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后,设计了服务站组织结构变革优化方案。在完成新组织结构设计后,制定服务站组织变革实施方案,并在变革实施的过程中,加以监督管理,克服变革阻力,最终保证了变革的顺利施行。借助研究J社区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站的组织结构以及提出组织变革方案并加以实施,本文希望对提高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站在老干部管理模式变化新背景下的适应性、优化服务站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培养老干部工作服务人才、社区工作人才等方面都有所帮助。

陈景华[4](2019)在《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供给和需求作为经济学的最基本要素,两者相互关系决定或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时,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社会产品得以实现,经济运行将处于健康有序的良好态势。当供求失衡时,生产受到抑制,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停滞,严重的供求失衡甚至还会引发经济危机。因为供给和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理论界都将供求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早在奴隶制社会时期,思想家已经就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作出阐述。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不断扩大,各个时期的经济学者对供给和需求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供求理论。这些供求理论犹如璀璨的星光,在经济理论体系的苍穹里熠熠生辉,其中有一颗最为耀眼,那就是马克思的供求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社会运行发展的必然规律。供求问题是融入在马克思上述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经济学者们分别从市场价值与价格关系、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方面研究供给和需求问题,但尚未将马克思供求理论进行体系化、系统化。因此,本文选此作为研究课题,着眼于经济思想的发展,试图梳理出马克思供求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理论特点、传承与发展,并基于马克思供求理论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对策建议。首先,本文梳理分析了马克思之前的供求理论,总结古代思想家、古典经济学家有关供给和需求的思想,他们为马克思建立科学供求理论提供了思想源头和理论素材。然后,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考察马克思供求理论的主要内容,微观供求理论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内涵特点及市场供求、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市场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宏观供求理论包括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含义、总供求平衡、总供求失衡及其调控等内容,微观部分是宏观部分的基础,宏观部分是微观部分的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进而,本文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供给学派等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并与马克思供求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清晰地把握马克思供求理论的理论特点、政治立场和时代价值。再而,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有关于供求问题的论述,可见其是对马克思供求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供求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最后,本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供求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当前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在马克思供求理论的指导下,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市场供求平衡性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本文尝试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供求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相关学者关于供求理论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马克思供求理论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理论形成之路,这对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实际深化供求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二,从政策指导的角度,基于马克思供求理论分析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环境与科学依据,解读当前市场供求结构性不平衡的特征及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节供求作用机制提供了政策指导,进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支撑。

杨燕燕[5](2019)在《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重载机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机车检修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型机车的需要,更适应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修程C1-C6修应运而生。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作为路网性和谐型机车检修基地“五段二公司”之一,主要承担西北地区和谐型电力机车C4、C5修任务,随着修程修制改革,该段开始向精准检修、数据检修转变,但是面对的车型也从HXD3增加到HXD1、2、3D、3C等多型机车,如何提高机车检修质量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目前已建成投用的检修基地承修车型互不相同,仅能从理论层面给予探讨多机型的兼容性,但是缺少具体的实践指导。因此,本文拟结合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的实际情况,借鉴已有的模式,探索融合多机型的一套质量管理实践,以提高和谐型机车检修段质量。本文以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机车检修质量管理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论述了质量管理相关的理论方法及机车检修质量的特点,指出机车检修遵循的原则、属性、要求及顾客需求等管理理论。首先对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机车检修项目实施流程及质量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并对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度的分析,详细分析了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自2015年正式运营以来,在机车检修质量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检修设备管理、检修技术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找出了机车检修质量管理过程中涌现的具体问题。其次遵循质量管理的相关原则和原理,提出了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相应的改进建议,具体包括制定质量目标、管理方案、检修流程一致性、改革职工培养方式、建立设备外包管理体系、强化质量控制、优化生产流程等一系列措施保证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最后建立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机车检修质量控制的保障措施,具体包括组织机构保障、信息技术建设及质量文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保障机车检修质量。通过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研究得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方案,为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质量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有效提升了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检修质量水平。本文提出的理论对铁路机车检修相关单位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徐利红[6](2019)在《逆全球化倾向的政治学分析》文中认为2016年以来,共和党人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总统,英国正式进入脱欧程序,民粹主义思潮在欧美社会爆发,极右势力在欧美政坛引起巨大骚动,这一系列发生的“黑天鹅”事件,从不同角度折射逆全球化倾向已渐成气候,不仅阻碍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正常推进,更是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准确定位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形成原因、造成的影响,有利于对其进行防治和干预,是当今时代之需,更是健全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当务之急。根据中国积极应对逆全球化倾向带来不利影响的态度以及行动,本文立足现实需要,从四个方面解析逆全球化,第一部分界定了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相关概念及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对逆全球化倾向出现的背景进行历史审视,分析逆全球化出现的多维背景,并对逆全球化倾向出现的具体表现做概括性描述,主要包括:以发达国家政府为主导助推现实主义回归、以保护主义为导向奉行本国利益优先、以外交实用主义为基础强调单边主义至上、以国际责任弱化为代表多重负面影响叠加;第二部分指出了当前逆全球化倾向对中国、对世界造成的负面效应和现实压力,根据逆全球化倾向对世界、对中国造成的多维负面影响来看,中国坚定抵制逆全球化倾向;第三部分对逆全球化倾向的形成机理与其内在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逆全球化的主要的兴起缘由有四个方面,是国际间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与分化、传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西方困境、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以及发达国家国内治理的体制积弊及效率与公平失衡等。逆全球化倾向的本质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危机,显示出资本主义道路衰退的历史趋势,并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逆全球化倾向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显示出世界的发展呼唤全新模式的全球化及全球治理方案;第四部分,面对新型全球化的构建,中国可以从中国认知、中国方案、中国担当、中国实践四方面抓住机遇,同国际伙伴一起,用行动抵御逆全球化,提出中国应对逆全球化倾向的可能性科学化应对策略。逆全球化来势汹汹,中国立足积极支持全球化、倡导新型全球化是对冲逆全球化倾向负面影响的明智选择,中国从跟随先进国家融入全球化转变为引导新型全球化,是当前的紧要任务。

张敏骏[7](2019)在《悬臂式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位姿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矿开采需大量掘进巷道,掘进工作面作为煤炭生产中危险性最高的生产环节,其“狭小密闭空间密集人员作业”的工况特点与恶劣工作环境严重影响了煤矿巷道掘进效率,造成煤矿生产中“掘采失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综掘工作面的装备大多依靠人工操控,此种操控方式不仅精度低、效率差且危险性高,因此,为实现巷道掘进的自动化、智能化与机器人化,迫切需要关于综掘工作面装备精准导控方面的研究。掘进机的精准与智能导控是实现巷道掘进连续高效作业、巷道精准成形及煤矿安全快速生产的重要保障,而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位姿控制是实现掘进机精准制导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对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俯仰位姿控制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针对悬臂式掘进机在综掘巷道内的自主纠偏与位姿控制问题展开研究,以综掘巷道的实际工况与掘进机纠偏与位姿控制各执行机构数学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掘进机履带—巷道底板耦合关系,制定了掘进机自主纠偏规划与跟踪策略以及纠偏运动的控制策略与方法,通过掘进机支撑机构受力分析与液压系统建模,提出了掘进机俯仰位姿控制算法,搭建了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俯仰位姿控制系统,从而实现了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俯仰位姿的自动控制,为机器人化巷道掘进的实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基础。具体研究工作与创新如下:(1)综掘工作面工况分析与掘进机位姿调整执行机构建模通过分析综掘巷道的实际工况,得到了影响掘进机导控效率、精度与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巷道中掘进机的位姿参数种类以及不同尺寸巷道中的机身位姿极限;建立了以截割机构与支撑机构为核心的掘进机纠偏与位姿调整执行机构数学模型,确定了掘进机位姿参数与各执行机构运动参数的数学关系,结合掘进机结构参数与巷道尺寸确定了各执行机构的位姿调整范围,为掘进机的自主纠偏运动与俯仰位姿控制提供了基准与模型基础。(2)综掘巷道掘进机纠偏动力学分析、自主纠偏规划与运动控制基于掘进机履带与巷道底板的耦合关系,结合履带地面力学分析与路面土壤力学参数获取方法,提出了通过巷道底板湿度与土壤种类的综掘巷道路面土壤物理参数计算方法,完成了掘进机履带在复杂路况底板上的受力分析;基于履带车运动学理论,建立了掘进机在综掘巷道内的纠偏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掘进机自主纠偏影响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以自主纠偏影响度与掘进机行驶性能为基准完成了综掘巷道环境模型的简化,提出了基于变异粒子群算法的掘进机纠偏规划与跟踪算法及神经网络PID的纠偏运动控制算法,完成了算法性能的仿真以及与其他相似算法的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优越性,为掘进机的自主纠偏提供了指导策略与控制理论基础。(3)掘进机支撑机构动力学分析及俯仰位姿控制针对综掘巷道的复杂工况,对巷道中的掘进机支撑机构进行了力学分析;基于支撑机构的受力状况、俯仰位姿与执行机构运动数学模型、支撑机构液压模型以及综掘巷道的复杂工况,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的俯仰位姿控制算法,分别完成了不同工况下的控制算法仿真,验证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PID的俯仰位姿控制算法相比于模糊PID控制的有效性与优越性,为掘进机的俯仰位姿控制奠定了控制理论基础。(4)掘进机纠偏规划、运动及俯仰位姿控制实验验证设计了掘进机自主纠偏及俯仰位姿控制的模拟试验方案,完成了 EBZ-55掘进机实验样机的改装、掘进机控制试验平台与模拟综掘巷道的搭建,并完成了相关模型验证、自主纠偏与俯仰位姿控制试验,在不同底板路况下,掘进机的纠偏位置最大误差为5.864mm,偏角最大误差为0.144°,俯仰位姿控制油缸位移最大控制稳态误差为0.329mm,最大标准差为0.159,由此可得控制精度与稳定性均可满足要求,验证所建模型及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综上,本文建立了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俯仰位姿控制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完成了掘进机自主纠偏控制系统与俯仰位姿控制系统的设计、仿真与实现,进而实现了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位姿的精准控制,为进一步实现巷道掘进自动化与智能化提供了有效理论及技术支撑。

杨丽[8](2017)在《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从马克思为争取无产阶级受教育权利而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开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成为了马克思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教育发展方针。但是如何让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跟随时代的步伐而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潮流,发挥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从马克思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概述出发,探究其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及其意义。并联系我国社会的发展的进程,让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价值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得到具体实施和实现。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第一章通过探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起源与发展,论述出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过程。第二章从马克思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表述,总结出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内容。第三章是从我国的实际国情与现实发展出发,深入分析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第四章则是阐述了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杜瑞[9](2016)在《某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的潜变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金川公司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及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了解该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患病和发病情况,明确疾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分析人群生活行为、职业暴露、合并疾病以及生理生化因素对颈动脉硬化发病的影响,探讨该病的危险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为采取有效预防干预措施,减少颈动脉硬化发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金川公司镍暴露职业人群中颈部彩超数据完整的1808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通过收集该职业队列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和各项体检数据,对该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患病分布状况进行描述。应用该人群两年后的随访数据研究其颈动脉硬化的新发状况,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潜变量后,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该职业人群中颈动脉硬化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包括直接和间接关系)。结果:1.该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总体患病率为15.09%,男性患病率(17.63%)高于女性患病率(11.95%),疾病分型中以颈动脉斑块为主,共1950例(62.40%);该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两年间累计发病率为5.30%,男性发病率(3.29%)低于女性发病率(7.78%),疾病分型中仍以颈动脉斑块为主,共705例(61.30%)。2.该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总体上表现为随年龄、BMI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P<0.05)。除去吸烟指数和饮酒指数为0组别,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表现为随着吸烟指数、饮酒指数的增加而升高(P<0.05);职业暴露人群、合并慢性疾病人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于非暴露人群(P<0.05);颈动脉硬化患病及发病人群与正常人群间的各项生化指标情况具有差异(P<0.05)。3.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以及文献经验,对原始的22个变量降维共提取到七个因子作为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的潜变量,分别命名为:生理因子、生化因子、行为特征因子、饮食习惯因子、金属粉尘因子、有毒气体因子和合并疾病因子。4.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模型为递归模型,模型中共有50个变量,90个参数。模型中所有路径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在生理因子中,SBP和DBP的作用较大,其载荷系数分别为0.866和0.854;在健康行为因子中,吸烟的作用最大,其载荷系数为0.812;在职业暴露因子中,SO2和CL的作用较大,其载荷系数分别为0.816和0.740;在合并疾病因子中,高血压的作用最大,其载荷系数为0.847。5.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合并疾病、年龄、生理因子、生化因子、职业暴露和健康行为。其中,年龄、合并疾病对颈动脉硬化有直接作用,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是0.34和0.07,而年龄、生理因子对颈动脉硬化还存在间接作用。6.颈动脉硬化的各危险因素存在相关性,尤以健康行为和生化因子的相关性最高,为0.711。各因素对CAS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7.对SEM模型的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部分观察变量的多元相关平方值R2在0.50以上。模型的质量评价指标GFI、AGFI、PGFI、RMSEA、NFI、RFI、IFI、BIC、CAIC均达到标准,模型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评估均满足要求。结论:1.该职业人群CAS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低,颈动脉斑块是CAS的主要类型;具备高年龄、肥胖、低文化程度、吸烟、饮酒、职业暴露、合并慢性疾病、脂类代谢异常特征的人群其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于正常人群。2.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合并疾病、年龄、生理因子、生化因子、职业暴露和健康行为。其中,年龄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最显着,其次为生理因子和合并疾病因子。生理因子中SBP和DBP与合并疾病因子中的高血压的高负荷共同说明血压越高其发病风险越大,提示控制血压水平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硬化的发病风险。3.颈动脉硬化的各危险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年龄不仅发挥直接作用,还可通过合并疾病因子间接影响颈动脉发生,而合并疾病因子对颈动脉硬化仅有直接作用,生理因子仅通过合并疾病因子对颈动脉硬化发挥间接作用,提示颈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需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

朱天斌[10](2016)在《施工企业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将加速推进,建筑施工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施工企业的品牌、质量控制能力、资源组织和应用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文件加强对项目施工质量的把控,施工企业以往的粗放式开发模式不再适用,同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失,企业招聘施工人员难度加大,特别是具有高素质、高知识技能水平的人才,往往不愿深入施工现场调查了解,这也给企业带来很大影响,最终导致劳动力成本因此上升。具有前瞻性、资本雄厚的施工企业纷纷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应对政策和市场需求;其他中小型施工企业也纷纷效仿,在某些方面引入先进的理念与模式;国内专家也着手开展对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本文以A建筑公司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外施工企业的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结合A公司现状得出适合A公司的管理模式。针对A建筑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八项管理和三个阶段,对实施建议进行归纳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A公司精细化管理考核的相关方法,以保障A公司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本文着重强调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从多角度、全方位提出A公司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其他施工企业引入精细管理模式也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虽然进行了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在研究深度方面还略显不足,有待以后进行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二、《机械工人》培育我成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工人》培育我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智能时代下人的解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智能时代已经到来
    2.1 引发智能时代到来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
        2.1.1 人工智能概念的界定
        2.1.2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2.2 智能时代到来的表征
        2.2.1 人工智能推动形成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
        2.2.2 人工智能推动形成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
    2.3 智能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2.3.1 智能时代的内涵
        2.3.2 智能时代的特点
第三章 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智能时代发展的理论指南
    3.1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内涵
    3.2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
        3.2.1 第一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
        3.2.2 第二个阶段:人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
        3.2.3 第三个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3 人类社会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的跨越:政治解放
    3.4 人类社会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跨越:全人类解放
第四章 智能时代下人的解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人的解放面临的机遇
        4.1.1 人工智能与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
        4.1.2 人工智能与异化劳动的克服
        4.1.3 人工智能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4.2 人的解放面临的挑战
        4.2.1 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的毁灭
        4.2.2 人工智能与技术性失业的产生
        4.2.3 人工智能与贫富分化的加剧
        4.2.4 人工智能与技术异化的加深
第五章 新科技革命与实现人的解放相统一
    5.1 反对乐观论:有效规避可能面对的挑战
    5.2 反对悲观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厦门市J社区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框架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组织结构及组织变革理论
    第一节 组织结构理论
        一、组织、组织结构的定义以及组织理论发展介绍
        二、组织结构要素的相关理论介绍
        三、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介绍
        四、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组织变革相关理论与综述
        一、组织变革的概念与内涵
        二、组织变革的征兆和原因
        三、组织结构变革的步骤过程和变革原则
        四、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
        五、变革阻力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J社区服务站原组织结构基本情况及问题剖析
    第一节 J社区及其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站基本情况
        一、社区的发展
        二、J社区概况
    第二节 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现况
        一、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概况及运行现状
        二、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及结构描述
    第三节 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现状的问题分析
        一、分工与协作问题
        二、集权与分权问题
        三、管理幅度问题
        四、正规化问题
第四章 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变革方案设计
    第一节 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变革征兆、原因、原则及思路
        一、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变革征兆
        二、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变革原因
        三、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变革原则
        四、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变革思路
    第二节 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新组织结构的设计
        一、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新的组织结构
        二、新旧J社区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 新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的改进
        一、拓展和优化主业
        二、减员增效
        三、服务流程得到优化
        四、解决原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J社区服务站组织结构变革可能遇到阻力及应对策略
        一、J社区服务站组织结构变革可能遇到的阻力
        二、J社区服务站应对变革阻力
第五章 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变革步骤和实施管理
    第一节 J社区服务站组织结构变革步骤
        一、变革实施前
        二、变革实施中
        三、变革完成后
    第二节 J社区“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变革的实施管理
        一、变革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监督
        二、变革完成后的跟踪与反馈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相应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应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4)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供求问题的研究历史
        二、关于马克思供求理论的研究动态
        三、关于中国经济供求问题的研究动态
        四、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之前的供求理论
    第一节 前古典思想家的供求思想
        一、古希腊思想家的供求思想
        二、古罗马思想家的供求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经院学派的供求思想
        四、重商主义的供求思想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
        一、重农主义回归生产
        二、亚当·斯密对供求理论的系统概括
        三、萨伊、李嘉图的供给决定论
        四、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的需求决定论
        五、穆勒对两类商品价值决定的分析
    第三节 对马克思之前供求理论的评价
        一、马克思之前供求理论的特点
        二、马克思之前供求理论的缺陷
        三、马克思对之前供求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第二章 马克思的微观供求理论
    第一节 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
        一、供给的界定及其特点
        二、需求的界定及其特点
        三、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第二节 市场供求与市场价值
        一、市场供求不决定市场价值
        二、市场供求影响市场价值
    第三节 市场供求与市场价格
        一、市场价格由市场价值决定
        二、市场供求影响市场价格
        三、市场价格调节市场供求
    第四节 市场供求与市场竞争
        一、市场竞争推动市场价值的形成和转化
        二、市场价值与市场供求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互动
    第五节 马克思微观供求理论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的宏观供求理论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
        一、社会总产品供求和单个产品供求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总供求平衡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中的供求平衡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中的供求平衡
    第三节 总供求平衡的内在机制
        一、总供求平衡的内容
        二、总供求平衡的实现机制
    第四节 市场供求失衡与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
        二、供求失衡的调控
    第五节 马克思宏观供求理论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供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一、以效用为中心的需求理论
        二、以生产成本为中心的供给理论
        三、供求均衡决定商品价格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有效需求决定论
        一、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二、有效需求决定论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第三节 供给学派的理论
        一、供给学派的概况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供给学派理论的实践
    第四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比较
        一、马克思供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相同之处
        二、马克思供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内容区别
        三、马克思供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本质区别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供求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的有计划的供求平衡发展理论
        一、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有计划的供求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邓小平的市场调节供求理论
        一、改革开放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市场调节供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江泽民的需求拉动供给发展理论
        一、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经济社会形势剧变
        二、需求拉动供给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胡锦涛的“以人为本”供求平衡发展理论
        一、新世纪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二、“以人为本”供求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习近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一、新时代我国市场供求情况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 对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的评价
        一、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与马克思供求理论是一脉相承
        三、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是在传承中发展
第六章 马克思供求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供求发展
        一、中国经济总供给的发展情况
        二、中国经济总需求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平衡性的解读
        一、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平衡性的评判分析
        二、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不平衡的原因解析
    第三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促进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的指导
        一、市场竞争机制消除供求总量不平衡
        二、部门结构优化消除供求结构不平衡
        三、生产进步推动供求平稳发展
        四、生产与流通衔接促进产业资本循环
    第四节 促进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消除体制弊端,发挥市场调节供求主导作用
        二、注重发展质量,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三、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供求平衡弹性
        四、优化流通环节,促进生产和消费相匹配
    第五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分析的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机车检修质量的概念
        2.1.1 机车检修质量的概念
        2.1.2 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2.2 相关理论
        2.2.1 质量管理理论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3 统计质量控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概况
        3.1.1 检修段简介
        3.1.2 检修段质量管理流程
    3.2 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现状
        3.2.1 机车检修质量保证的要求
        3.2.2 机车检修质量管理实现过程
    3.3 机车检修段机车检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人力资源管理不足
        3.3.2 检修设备及技术有待加强
        3.3.3 机车检修流程有待提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改进建议
    4.1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4.1.1 制定质量目标
        4.1.2 建立个人质量目标
        4.1.3 制定检修质量管理策略
        4.1.4 保证检修流程的一致性
    4.2 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激发职工创新增效
        4.2.1 引进储备人才
        4.2.2 建立企业文化
        4.2.3 改革职工培养方式
        4.2.4 注重唯才是举
    4.3 优化设备管理模式,提高设备综合管理
        4.3.1 做好和谐型机车检修设备前期管理工作
        4.3.2 改进设备维修管理方式
        4.3.3 建立设备外包管理体系
        4.3.4 加快和谐型机车C4 修扩能建设
        4.3.5 补强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设备能力
    4.4 夯实检修基础管理,强化检修质量控制
        4.4.1 夯实质量基础管理
        4.4.2 开展属地化检修,加强委外修配件质量管理
        4.4.3 实行技术方案“一车一案”制度
        4.4.4 运用量值修车,推行数据检修
        4.4.5 动画式作业指导书,确保作业步骤精准
        4.4.6 加强质量攻关,强化质量控制
    4.5 优化生产流程管理,压缩检修停时
        4.5.1 优化生产流程
        4.5.2 压缩检修停时
        4.5.3 合理组织生产
    4.6 运用指标管理,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控制保障措施及实施效果
    5.1 组织结构保障
    5.2 信息技术建设
    5.3 质量文化建设
    5.4 实施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逆全球化倾向的政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之处
2 逆全球化倾向的历史与现实
    2.1 历史观下的全球化及其逆动
        2.1.1 逆全球化相关内涵界定
        2.1.2 从反全球化过渡到去全球化
        2.1.3 从去全球化政策过渡到逆全球化倾向
    2.2 逆全球化倾向生成的多维背景
        2.2.1 时代维度:全球结构性失衡与全球治理有效性弱化
        2.2.2 政治维度: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与发达国家的相对衰落
        2.2.3 经济维度: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中美贸易结构性矛盾凸显
        2.2.4 文化维度:全球化中包容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向狭隘的国家主义转变
    2.3 逆全球化倾向的演绎与表现
        2.3.1 以发达国家政府为主导助推现实主义回归
        2.3.2 以保护主义为导向奉行本国利益优先
        2.3.3 以外交实用主义为基础强调单边主义至上
        2.3.4 以国际责任弱化为代表多重负面影响叠加
3 逆全球化的内在本质与演变趋势
    3.1 逆全球化倾向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常现象
        3.1.1 逆全球化倾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
        3.1.2 逆全球化倾向是对传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西方困境的强烈反弹
        3.1.3 逆全球化倾向是国际间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与分化的产物
        3.1.4 逆全球化倾向是世界效率与公平失衡背景下发达国家国内治理失范的体制积弊的结果
    3.2 逆全球化倾向是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危机
        3.2.1 逆全球化倾向反映资本主义主导全球治理体系乏力的危机
        3.2.2 逆全球化倾向反映资本主义倡导的经济全球化、金融发展模式的危机
        3.2.3 逆全球化倾向反映“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危机
        3.2.4 逆全球化倾向折射出资本主义道路衰退的历史趋势
    3.3 逆全球化倾向的短暂性及其走势
        3.3.1 逆全球化的短暂性及其发展趋势
        3.3.2 逆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的重塑
        3.3.3 逆全球化纠偏:全球化及其治理的转型选择
4 逆全球化倾向形成的负面效应和现实压力
    4.1 逆全球化倾向对世界形成的负面效应
        4.1.1 逆全球化倾向导致国际政治秩序风险加剧
        4.1.2 逆全球化倾向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4.1.3 逆全球化倾向导致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野蛮生长
        4.1.4 逆全球化倾向导致全球治理共识消解
    4.2 逆全球化倾向对中国形成的压力与挑战
        4.2.1 在政治上,美国联合政治同盟多方压制中国
        4.2.2 在经济上,霸权主义的贸易战造成中国的经济深层发展困境
        4.2.3 在意识形态上,西方政局波动助推中国民粹主义倾向
        4.2.4 在外交上,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挑战中国多边外交
5 逆全球化倾向下的中国应对
    5.1 中国认知:从马克思世界历史视角看新型全球化的构建
        5.1.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人类认知、发展全球化
        5.1.2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5.1.3 中国遵从世界历史规律,支持构建新型全球化
    5.2 中国方案:新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人民互通共享的合作平台
        5.2.1 中国倡导新型全球化的四项基本原则
        5.2.2 中国倡导新型全球化立足六大目标
        5.2.3 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全球化的合作平台
    5.3 中国担当:倡导新型全球化,构建全球治理新模式
        5.3.1 中国为推动新型全球化贡献道路新选择
        5.3.2 中国为全球治理新模式提供经验和样本
        5.3.3 中国推进建设不同于金融资本主导型全球化的实现
        5.3.4 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凝聚全球治理共识
    5.4 中国实践:以扎实的实践支撑理性面对逆全球化暗流
        5.4.1 保持经济增长,积极推进全球化历程
        5.4.2 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对逆全球化新动向
        5.4.3 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引领全球化走出现实困境的重要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悬臂式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位姿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煤矿综掘工作面突出问题
        1.2.2 掘进机精准导控的关键问题
        1.2.3 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俯仰位姿控制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综掘工作面机器人化发展现状
        1.4.1 国外发展现状
        1.4.2 国内发展现状
        1.4.3 综掘工作面机器人化发展现状小结
    1.5 掘进机纠偏及位姿调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掘进机自主纠偏研究现状
        1.5.2 掘进机俯仰位姿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5.3 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位姿调控研究现状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综掘工作面掘进机工况与位姿参数分析
    2.1 综掘工作面施工环境与工艺流程分析
        2.1.1 综掘巷道工况分析
        2.1.2 综掘巷道现行工艺与新工艺
    2.2 掘进机在巷道中的位姿参数分析
        2.2.1 掘进机机身位姿参数类型
        2.2.2 掘进机在巷道中的位姿极限
    2.3 掘进机机身位姿偏差调整执行机构建模
        2.3.1 截割机构建模分析
        2.3.2 支撑机构建模分析
    2.4 掘进机各机构机身位姿补偿调整能力分析
        2.4.1 截割机构偏角与偏距补偿能力分析
        2.4.2 截割臂俯仰位姿补偿能力分析
        2.4.3 支撑机构俯仰位姿调整范围
    2.5 本章小结
3 复杂工况巷道内掘进机纠偏动力学分析
    3.1 掘进机—巷道底板耦合系统机理分析
        3.1.1 掘进机履带—巷道底板地面力学特性分析
        3.1.2 综掘工作面路面土壤物理参数分析
        3.1.3 复杂巷道底板掘进机纠偏阻力分析
    3.2 掘进机纠偏运动学分析
        3.2.1 掘进机纠偏过程履带滑移分析
        3.2.2 水平巷道内掘进机纠偏过程运动学分析
        3.2.3 倾斜巷道内掘进机纠偏过程运动学分析
    3.3 掘进机纠偏动力学分析
        3.3.1 水平巷道内掘进机纠偏动力学分析
        3.3.2 倾斜巷道内掘进机纠偏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复杂工况巷道内掘进机自主纠偏控制研究
    4.1 巷道环境建模与掘进机自主纠偏影响度
        4.1.1 受限空间巷道环境建模
        4.1.2 掘进机行驶性能研究
        4.1.3 掘进机自主纠偏影响度与纠偏耗费研究
    4.2 掘进机自主纠偏控制研究
        4.2.1 掘进机行走机构液压系统建模
        4.2.2 掘进机纠偏规划与纠偏路径点跟踪算法
        4.2.3 掘进机自主纠偏运动控制算法
    4.3 掘进机自主纠偏控制系统设计
        4.3.1 掘进机自主纠偏控制系统组成
        4.3.2 掘进机自主纠偏控制约束与仿真参数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复杂工况巷道内掘进机俯仰位姿控制
    5.1 掘进机俯仰位姿调整系统力学特性分析
        5.1.1 掘进机支撑机构液压系统建模
        5.1.2 掘进机前铲板与后支撑受力分析
        5.1.3 掘进机支撑系统动力学分析
    5.2 掘进机俯仰位姿控制系统
        5.2.1 模糊神经网络PID俯仰位姿控制算法
        5.2.2 俯仰位姿控制系统非线性分析及控制信号动态约束
        5.2.3 掘进机俯仰位姿控制系统组成
    5.3 掘进机俯仰位姿控制仿真
        5.3.1 掘进机俯仰位姿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5.3.2 仿真参数的确定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俯仰位姿控制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系统设计与搭建
        6.2.1 掘进机实验样机改造及远程监控系统
        6.2.2 模拟综掘巷道
    6.3 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俯仰位姿控制实验
        6.3.1 数学模型验证实验
        6.3.2 掘进机自主纠偏实验
        6.3.3 掘进机俯仰位姿控制实验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从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整体出发阐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二)从教育学角度研究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论述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四)论述关于马克思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思想的相关内容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
    一、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涵义探析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缘起与发展
    二、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
        (一)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条件
        (三)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过程
第二章 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内容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实现形式——综合技术教育
        (一)马克思对综合技术教育的论述
        (二)综合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特点
第三章 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一)强调了劳动实践在教育领域中的重大意义
        (二)明确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马克思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三)确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指导理论
    二、社会价值
        (一)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推进创新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实践发展
    一、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和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客观要求
    二、生产劳动成为教育中的普遍因素
    三、中国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实践状况
        (一)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三)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某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的潜变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颈动脉硬化的概念及其危害
    1.2 颈动脉硬化流行病学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某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研究的意义
    1.4 潜变量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及优势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指标
        2.2.1 流行病学调查指标
        2.2.2 临床体检数据
        2.2.3 相关概念的定义
    2.3 统计学方法
        2.3.1 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方法
        2.3.2 潜变量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1 研究准备阶段
        2.5.2 现场调查阶段
        2.5.3 数据录入阶段
        2.5.4 数据整理分析阶段
第三章 结果
    3.1 某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流行现状
        3.1.1 研究人群基本状况
        3.1.2 研究人群颈动脉硬化总患病率及分类
        3.1.3 不同人口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
        3.1.4 不同生活行为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
        3.1.5 不同职业暴露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
        3.1.6 是否合并慢性病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
        3.1.7 颈动脉硬化患病人群与正常人群的生理生化指标对比
    3.2 某职业人群随访后的颈动脉硬化新发状况
        3.2.1 随访人群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及分类
        3.2.2 不同人口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
        3.2.3 不同生活行为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
        3.2.4 不同职业暴露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
        3.2.5 是否合并慢性病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
        3.2.6 颈动脉硬化发病人群与正常人群的生理生化指标
    3.3 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潜变量研究
        3.3.1 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3.3.2 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3.3.3 CAS危险因素的SEM模型的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某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流行现状及随访新发状况分析
    4.2 某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病危险因素的潜变量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施工企业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理论创新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项目精细化管理介绍
        2.1.1 项目管理理论
        2.1.2 精细化管理理论
        2.1.3 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理论
        2.1.4 精益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2.2 精细化管理常用方法
    2.3 国外企业经验和启示
    2.4 国内工程施工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第3章A建筑公司施工项目管理现状
    3.1 A建筑公司施工项目管理现状
        3.1.1 A建筑公司概况
        3.1.2 公司的发展和营利能力
        3.1.3 组织管理模式
        3.1.4 经济责任制考核模式
    3.2 A建筑公司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开工准备不充分
        3.2.2 项目管理不规范
        3.2.3 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
        3.2.4 项目资源管理不合理
        3.2.5 项目进度滞后现象时有发生
        3.2.6 项目成本管理粗放
        3.2.7 项目技术质量管理不规范
        3.2.8 安全事故隐患居高不下
        3.2.9 项目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不统一
        3.2.10 项目竣工结算考核不及时
    3.3 A建筑公司管理推进的建议和措施
        3.3.1 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业化、产业化、装配式的设计建造模式
        3.3.2 逐步提高A施工企业的图纸深化设计等技术能力
        3.3.3 管理精细化模式的推进
        3.3.4 政策支持精细化管理的推进
        3.3.5 财务管理精细化的推进
        3.3.6 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的推进
        3.3.7 资源管理精细化管理的推进
第4章A公司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4.1 A建筑公司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构建
        4.1.1 基本理念
        4.1.2 体系构建
    4.2 A建筑公司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点
        4.2.1 三个阶段的实施要点
        4.2.2 八项管理的实施要点
第5章A建筑公司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考核
    5.1 考核原则
    5.2 考核的形式和方法
        5.2.1 考核的形式
        5.2.2 考核的方法
    5.3 考核的内容
        5.3.1 单项考核
        5.3.2 综合考核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机械工人》培育我成长(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2]智能时代下人的解放问题研究[D]. 董艺.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3]厦门市J社区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站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 游涛. 厦门大学, 2019(12)
  • [4]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陈景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研究[D]. 杨燕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逆全球化倾向的政治学分析[D]. 徐利红.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8)
  • [7]悬臂式掘进机自主纠偏与位姿控制研究[D]. 张敏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
  • [8]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杨丽. 兰州大学, 2017(03)
  • [9]某职业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的潜变量分析[D]. 杜瑞. 兰州大学, 2016(02)
  • [10]施工企业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朱天斌.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机械师》滋养我的成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