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263的视频编码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基于H.263的视频编码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一、基于H.263的视频编码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旸[1](2021)在《C实现基于游程的符号分组熵编码在视频压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视频压缩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飞速发展。随着5G的时代到来,对于视频的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可避免的是视频清晰度越高,整个视频的数据量就越大。视频压缩技术一般包括下面几个部分:变换、量化、熵编码。其中熵编码是对于整个视频能否压缩到理想熵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实现的是一种新的三维变换视频压缩算法,该算法不使用运动补偿。实现的视频压缩算法的每个模块都是采用更独立和高效的算法。对于变换的步骤,SCWP(Spectral Condensed Wavelet Packet)即小波变换(频谱压缩小波包)被采用。对于量化步骤,使用新颖且简单的阈值化方法来实现熵约束标量量化。对于熵编码步骤,一种基于游程的符号分组的熵编码新型熵编码技术,这种二进制熵编码可以是应用于多符号源编码,并且它对接近于独立分布的信源编码时,最佳冗余率的范围在信源熵的1.5%以内。优点在于从算法复杂度上来说,这种变换视频编码算法的复杂度类似于二维静止图像变换编码算法的复杂度。然而,在高比特率的视频压缩上,其视频压缩性能的表现可以与传统标准压缩方案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媲美。本文所做的工作如下,在整个压缩程序中,使用C语言实现基于游程的符号分组的熵编码的模块,并且将整个压缩程序调试正常运行,运算结果与matlab程序运行一致。在结果分析中,用传统的视频压缩标准方案H264的参考软件JM和HEVC参考软件HM跟本文实现的压缩程序进行对比,证明其在高质量的视频压缩中有着特有的优势。

张舜[2](2019)在《基于Hadoop的高校数字资源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工作开展离不开电脑和互联网,高校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的项目开发可以将高校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得以最大化的利用,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拓展师生的互动形式,提高学院整体素质。原有的数字资源如电子文档、PPT、视频等等,不能很好的与互联网的新形式兼容。例如高校教师制作的PPT课件和课程视频等,如果制作完毕或者拍摄完毕就直接上传至互联网,会直接造成在线浏览困难,因为视频的大小或者课件的格式不一定适合在网页中直接浏览,所以设计实现一套能对高校数字资源进行统一处理并提供在线浏览互动的系统很有意义。在高校的应用情况中,若采用单一服务器进行资源处理和提供WEB服务,对服务器压力很大,且耗时较长,为满足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低成本、高可靠的弹性访问与服务需求,使用基于Hadoop的存储与资源处理一体的解决方案可以在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实现对多种资源文件的处理。在Hadoop中可以使用MapReduce计算框架对数字资源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同时处理多种文件格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本文以高校为应用背景,调查当前高校数字资源应用现状,结合高校数字资源应用需求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提取通用性强的功能模块,使用SpringMvc+MyBatis框架设计实现符合高校数字资源管理和应用的业务系统,研究如何处理常见的数字资源格式使其方便在互联网中直接浏览,并利用Hadoop分布式框架技术设计并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分布式处理,形成一套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格式转换的低成本分布式系统,使得高校中的数字资源能更好的通过互联网传播和浏览。

王晓静[3](2016)在《视频编码系统的FPGA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视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视频应用已经渗透到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军事作战等各方面,为公共安全提供了保障。高稳定性、低成本、可扩展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压缩编码技术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意义。高标准的视频编码算法十分复杂,需要大量的计算。基于传统嵌入式处理器实现的编码系统,在编码性能、视频质量、实时性方面都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编码要求;利用视频编码芯片或数字信号处理器平台实现的编码系统,虽然有较完善的编码系统性能,但平台接口的定义已经固化,可扩展性差;而基于可编程性强的FPGA平台设计视频编码方案,不仅编码性能高,而且可扩展性强。大量国内外文献表明,视频编码系统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设计与实现,在编码性能、稳定性、实时性等方面均能得到大幅的提升。本文深入研究了H.264视频压缩标准,实现了一个兼有NiosⅡ嵌入式处理器和FPGA各自特性的H.264视频编码器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为:首先,研究H.264编码的相关理论及其关键技术包括4×4帧内亮度预测模块、8×8帧内色度预测模块、16×16帧内亮度预测模块、帧间预测模块、4×4整数DCT变换模块、量化模块、4×4逆整数DCT变换、逆量化模块、熵编码模块、以及去块滤波模块等模块。确定实现H.264编码的基本档次。通过在官方制定的H.264编码的基础框架上经过分析与简化,去掉了编码算法中复杂度较高或者对编码性能的提高影响小的算法模块,整理出一套能够在FPGA中适用的完整的基本档次的H.264编码算法。首先,在SOPC Builder开发环境中,设计并构建视频编码系统所需要的SOPC硬件系统平台,主要工作是调用SOPC Builder的IP核资源并定制SOPC Builder中没有的SD卡控制器IP核,构建了以N iosⅡ处理器为核心的SOPC硬件系统。然后,将H.264编码算法加入到NiosⅡ开发环境中,并使用C语言设计相应软硬件接口。最后,将H.264编码算法集成到SOPC硬件系统,结合开发板进行硬件和软件的联合调试验证编码系统主要模块的功能。并使用MATLAB和H264visa软件分析验证编码系统和编码性能。

古冰川[4](2013)在《建筑安全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大力开展,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施工日益频繁,因此带来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施工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热切关注着如何在搞好施工的同时控制事故发生的频率。近几年来,在建筑领域里,生产安全事故的数量仍居高不下;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施工活动必然会更加频繁,安全生产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一套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成为建筑安全管理和控制最佳选择方案。建筑安全平台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广义的包括建筑工程的质量评定、建筑材料的控制、安保设置的配套、电气工程的控制、消防安全的控制、以及建筑视频系统的监控等等,包含所有与建筑单元的安全性相关的工作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建筑安全视频图像分析系统,主要工作包括:对建筑安全平台中的视频系统平台的搭建和图像分析系统的设计。本文首先对课题背景及相关技术做了介绍;其次,对系统框架平台的搭建做了总体设计工作,包括设计原则、系统架构设计和需求分析等工作;然后,对系统做了详细设计工作,包括系统硬件框图、系统软件框图、系统功能模块及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等工作;最后,本文还对系统做了客户端测试和软件代码测试等相关测试工作。本课题基于建筑安全平台的搭建和设计,为建筑单元的安全控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方案和完善的平台,并完成了建筑安全视频图像分析系统的设计工作,为图像分析系统提供了独立的方案选择。

赵帅[5](2013)在《基于OMAP3530视频编码器的实现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视频会议、视频通话等。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嵌入式移动平台上的视频交流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视频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视频编码。因此在嵌入式移动平台上如何高效的实现视频编码,此方面的研究一直都很有必要。H264视频编码标准,因其高效的压缩率、优异的编码质量以及良好的网络适应性,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视频编码场合中,成为当今主流的视频编码算法。x264编码器很好的实现了H264视频编码标准,并且由于其代码的开源性,本文选作视频编码器。嵌入式平台有多种,典型的如ARM平台、DSP平台以及FPGA平台等。TI推出的新型嵌入式移动平台—OMAP3530双核平台,集ARM和DSP于一体,既可以利用DSP平台的高效视频处理能力,又可以通过ARM核进行流程控制,非常适合在移动平台上实现高效的视频编码。在OMAP3530移动平台上实现视频编码功能,首先需要将x264算法移植到DSP端。为满足实时监控等应用场合,必须对移植后的代码进行优化,以达到实时编码器的要求。本文通过项目级、C代码级、内存级三个层次对代码进行优化,通过软件流水、线性汇编等具体优化方法达到代码编码速率的提升。优化后,对CIF格式的源文件,可以到达15fps以上的实时编码速率。在双核平台上实现视频编码,还需要对优化后的算法代码进行xDM封装,以满足双核架构下的Codec Engine。通过对算法代码进行封装,整个系统架构为DSP端实现具体的视频编码算法,ARM端透明的调用DSP端进行视频编码。并且ARM端通过多线程的操作,实时将已编码视频流发送到目的终端,最终实现基于OMAP3530的视频编码器。

曹明生[6](2011)在《移动视频采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向多媒体信息应用方向发展,再加上移动终端处理芯片正朝着高效、低功耗、小体积方向发展,移动平台上也增加了更多的多媒体业务功能需求。在处理公共场所发生意外事件的过程中,通过现场视频音频的交互,相关部门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应急突发事件的情况、更加迅速的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更加充分的协调相关人员。手机移动监控系统把监控的视频信号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传输,从而达到实时监控现场的目的。作者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以大学校园为测试场所,对图像压缩、无线网络传输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设计开发了一套移动视频采集传输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并实现了通用音视频编解码框架:目前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发展迅速,譬如新增加一个编解码技术,原有的产品就无法使用。基于该现状,首先分析和研究了多种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提取其通用性,通过插件技术,实现了本框架平台;2、研究了自适应的视频传输协议:由于本系统基于无线网络传输,无线网络存在多方面不可靠的因素。所以需要通过完善的协议实现对网络状况实时的分析,从而达到网络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一方面通过RTCP反馈报告实时分析网络状况,另外本系统还增加了网络监测模块对网络实时检测。综合这俩个结果对网络状况分级,然后根据不同的网络状况采用相应的策略,即通过动态的改变视频采样帧率和分辨率大小,从而达到网络性能的最优化使用。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移动平台的视频采集系统,系统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其中客户端程序包括从视频采集、编码、传输的一系列功能,服务器端程序开发采用了Windows服务器开发技术(IOCP),实现了网络数据接收、数据解码输出和数据存储的功能。此外,客户端还增加了登录、注销等基础功能;另外服务器端程序还设计了对多客户端的管理与维护以及视频文件的管理与维护。最后本文给出了该系统的最终运行情况和运行成果,较完整地体现出系统的性能和作用,比较客观的反映出系统的功能和优缺点。

冯秀君[7](2009)在《面向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视频采集传输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是在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感知能力的新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其在军事、民用及商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不仅具有自组织、无人值守等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还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传输速度更快,网络能力更强,处理任务更复杂,感知媒体更丰富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需要有专门的软件系统适用于多媒体传感器节点,完成更为复杂的采集、处理以及传输任务。本文在对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应用于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视频采集传输系统VTSN。VTSN基于嵌入式Linux环境,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同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开发框架Gstreamer,通过V4L2接口完成视频采集的功能,进行一系列的视频流处理和图像效果优化调整,经适当的压缩编码协议和传输协议向网络发布;接收端采取对应的逆过程,完成视频的接收和异地显示。为达到运行智能化的目标,本系统提供进程管理的功能。经过运行验证,可以满足设定的任务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由于动态性强而对视频平稳性产生的影响,从参数优化以及系统框架改进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优化改进,提供了现有的软件系统尚未能满足的性能,进而提高了视频传输的平稳性。系统从采集、处理、传输的各个方面对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以取得最适于无线网络的视频效果。同时系统还添加了专用的队列模块,提供了特别设计的缓冲区,并为系统强制多线程,以进一步保证视频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最后阐述了将系统向目标传感器节点硬件平台移植的方法,使设计开发出来的系统可以运行于目标平台,完成网络节点预设的视频采集传输功能。

李娜,王中元,朱福喜[8](2008)在《国际主流视频编码标准优化代码的对比测试》文中研究说明以H.263、MPEG-4、H.264三种标准作为测试对象,在Win/Intel平台上测试了优化后编码器的计算效率、编码效率和码率控制精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测试数据为开发人员在一定硬件性价比的约束条件下实现视频编码器提供了参考。

范海龙[9](2008)在《基于XScale的面向移动视频信息处理的嵌入式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嵌入式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嵌入式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对移动视频信息处理设备的需求尤为突出,但是目前的嵌入式开发平台都以教学为目的,没有针对应用的产品开发平台,因此本文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研究了一种面向应用的嵌入式开发平台,以适应移动视频信息处理产品的开发需求。本文针对移动视频信息处理的开发需求,在基于XScale的硬件平台UP-TECHPXA270上,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面向应用的视频采集、压缩与传输系统,该系统以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为平台,又分为视频采集、视频压缩、视频传输三个子系统。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几个内容:在UP-TECHPXA270硬件平台上移植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移植包括bootloader移植、linux2.6.2内核移植、文件系统移植以及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这是整个研究的基础部分,只有建立好了稳定的系统与开发环境我们才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基于OV511的视频采集系统。该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主要是基于OV511芯片的usb摄像头和LCD液晶显示屏,软件部分则是相关的驱动程序、视频采集模块(V4L)、视频显示模块、视频存储程序。基于H.263的视频编码系统。H.263标准是ITU在1994年提出的面向网络视频传输的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在网络视频传输和电话会议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设计的视频编码系统采用H.263视频编码标准,对视频采集系统所采集的视频数据进行压缩,从而有效的支持视频数据的存储与传输。基于UDP的网络传输系统。该系统采用面向无链接的UDP协议,可将数据从嵌入式平台传输到PC机上,从而有效的支持嵌入式平台和PC机的数据交换。在本文中,该系统主要用途是将采集的视频数据传输到PC机上。这三个子系统是移动视频信息处理设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他们可以大大方便嵌入式开发人员的工作,有效地支持移动视频信息处理设备的开发。最后,作者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目标和研究方向。

陈涛[10](2008)在《视频转码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多媒体通信的普及和视频编码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针对不同的数字视频应用,出现了许多视频编码标准。多种视频编码标准的广泛应用使得在不同视频之间进行格式转换的需求不断上升。视频转码器恰好可以满足上述需求。它将一种压缩格式的视频码流转换为另一种压缩格式。实际上,视频转码就是将视频信息由一种编码格式转换成另一种编码格式的编码方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同一视频编码标准中的转换和不同视频编码标准间的转换。视频转码技术研究的关键是利用输入压缩视频流中的编码信息和统计特性来加速和优化转码过程,从而在不同的转码应用环境和限制条件下达到最佳的质量与复杂度的统一。本课题是实验室与北京维柯视(WWCOMS)公司合作完成的企业级项目。在课题研究和开展的过程中,本人的主要工作是研究视频转码过程中运动矢量重用及其相关改进算法。另外,本人也做了视频转码器的相关测试工作,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试验数据。这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本文首先以视频编码理论与视频转码技术为基础,探究了不同框架的视频编码标准之间的转码原理、技术和实现,并提出了有待改进的方向。视频编码技术和视频编码标准是视频转码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H.264为例,介绍在视频编码中占主导地位的混合视频编码框架及标准编码器中的相关技术。运动矢量重用是视频转码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特别是在不同的视频编码标准间进行转码时,如何有效地利用编码的运动矢量信息是优化转码速度的重要手段。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说明了运动矢量重用时,应根据情况对运动矢量进行适当的修正以到达最优值。并根据试验数据的对比,阐明运动矢量修正的重要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DSP的硬件视频转码器的设计,即将转码器的功能集中在一块以DSP为核心处理器的PCI卡板上面,形成硬件转码卡。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将转码器的功能以板卡的物理模式集中到普通的多媒体服务器中,从而实现低成本、使用灵活方便的视频转码器。

二、基于H.263的视频编码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H.263的视频编码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C实现基于游程的符号分组熵编码在视频压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视频的基本概念和视频压缩基本原理
        1.2.1 视频的基本概念
        1.2.2 视频压缩的基本原理
    1.3 传统的视频压缩标准
        1.3.1 出现视频压缩标准的原因
        1.3.2 H261 视频压缩标准
        1.3.3 H263 视频压缩标准
        1.3.4 MPEG-4 Visual视频压缩标准
        1.3.5 H264 视频压缩标准
        1.3.6 HEVC视频压缩标准
    1.4 传统视频压缩标准的预测编码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1.6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采用三维变换的视频压缩方案
    2.1 引言
    2.2 主流视频压缩标准对高质量视频压缩的不足
    2.3 采用频谱压缩小波包的三维变换
    2.4 低复杂度实现熵约束标量量化
    2.5 采用基于游程的符号分组熵编码
    2.6 本文实现的三维变换的视频压缩方案的主要编码过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游程的符号分组熵编码及实现
    3.1 引言
    3.2 基于游程的符号分组熵编码
        3.2.1 基于游程的Glomb编码
        3.2.2 Golomb编码的改进
        3.2.3 non-iid二进制信源熵编码
        3.2.4 符号分组方法
        3.2.5 停止分组规则
    3.3 程序实现及遇到的困难
        3.3.1 程序实现
        3.3.2 遇到的困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结果分析与得出结论
    4.1 引言
    4.2 测试结果分析
    4.3 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Hadoop的高校数字资源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2.2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2.3 功能需求分析
        2.3.1 业务管理需求
        2.3.2 前端界面需求
        2.3.3 分布式数字资源处理需求
    2.4 性能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系统关键技术
    3.3 系统架构设计
        3.3.1 表示层
        3.3.2 业务逻辑层
        3.3.3 数据层
    3.4 数据模型设计
        3.4.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3.4.2 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
    3.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6 前端界面的实现
        3.6.1 前端界面浏览功能设计
        3.6.2 前端界面评论功能设计
        3.6.3 前端界面信息检索功能设计
        3.6.4 移动端功能设计
    3.7 业务管理的实现
        3.7.1 课程管理模块设计
        3.7.2 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3.7.3 分类信息模块设计
        3.7.4 标签信息模块设计
        3.7.5 评论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3.7.6 平台基本信息设置模块设计
        3.7.7 学习记录统计模块设计
        3.7.8 公告管理模块设计
        3.7.9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3.7.10 课程直播管理模块设计
        3.7.11 部门班级管理模块设计
        3.7.12 Hadoop节点设置模块设计
    3.8 资源处理模块的实现
        3.8.1 资源处理模块设计
        3.8.2 分布式资源处理的具体实现
    3.9 系统优化设计实现
    3.10 系统平台功能展示
        3.10.1 前端页面及移动端功能展示
        3.10.2 业务管理功能展示
        3.10.3 资源处理功能展示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4.1 测试服务器环境与配置
    4.2 前端界面功能测试
    4.3 业务管理功能测试
        4.3.1 分类信息管理、标签信息管理功能测试
        4.3.2 课程管理、评论信息管理功能测试
        4.3.3 资源信息管理功能测试
        4.3.4 用户管理、部门班级管理功能测试
    4.4 资源处理功能测试
    4.5 系统性能测试
    4.6 分布式资源处理性能测试
        4.6.1 单机资源处理性能测试
        4.6.2 Hadoop分布式资源处理性能测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视频编码系统的FPGA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背景知识介绍
    2.1 视频编码技术原理概述
        2.1.1 预测编码
        2.1.2 变换编码
        2.1.3 熵编码
    2.2 H.264视频编码标准
        2.2.1 H.264编码技术概述
        2.2.2 H.264编码器的结构和原理
        2.2.3 H.264编码的关键技术
        2.2.4 H.264编码性能评估
    2.3 FPGA开发工具简介
        2.3.1 FPGA开发板
        2.3.2 Nios Ⅱ 嵌入式软核处理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264编码标准的FPGA设计与实现
    3.1 H.264系统的实现方案
    3.2 SOPC系统平台设计
        3.2.1 NiosⅡ处理器内核
        3.2.2 JTAG UART参数配置
        3.2.3 Timer IP模块参数配置
        3.2.4 PIO IP模块参数配置
        3.2.5 System ID IP模块参数配置
        3.2.6 DDR SDRAM IP核参数配置
        3.2.7 SD卡控制器IP核
    3.3 NIOSⅡ软件系统设计
        3.3.1 SD卡读写通信
        3.3.2 H.264算法
    3.4 系统集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H.264编码系统的仿真验证
    4.1 H.264编码模块的仿真
        4.1.1 帧内预测模块
        4.1.2 DCT变换模块
        4.1.3 量化模块
        4.1.4 反量化模块
        4.1.5 iDCT变换模块
        4.1.6 熵编码模块
    4.2 H.264编码系统测试与分析
        4.2.1 H264Visa软件
        4.2.2 系统编码性能测试
        4.2.3 系统编码功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研究成果
致谢

(4)建筑安全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1.2 选题意义和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单片机技术
        2.1.1 单片机技术概述
        2.1.2 单片机技术发展史
        2.1.3 国内外单片机行业发展动态
    2.2 图像处理技术
        2.2.1 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2.2.2 图像处理技术国内外动态
    2.3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
        3.1.1 建筑安全视频平台的搭建
        3.1.2 图像分析系统方案
    3.2 系统功能需求
    3.3 市场需求
    3.4 开发工具和平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1.1 设计规范
        4.1.2 设计目标
        4.1.3 系统总体规划
        4.1.4 系统体系架构规划
        4.1.5 管理平台的实施规划
    4.2 系统架构设计
    4.3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4.4 系统架构组成
        4.4.1 网络架构
        4.4.2 系统集成设计
        4.4.3 视频传输网络
        4.4.4 整合视频资源
        4.4.5 接入监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硬件框图
    5.2 系统软件框图
        5.2.1 软件体系结构
        5.2.2 软件主逻辑流程
    5.3 系统功能模块
    5.4 摄像头模块
        5.4.1 摄像头软件架构层
        5.4.2 软件流程图
        5.4.3 主程序代码
    5.5 数据存储模块
        5.5.1 软件流程图
        5.5.2 主程序代码
    5.6 图像处理模块
        5.6.1 软件流程图
        5.6.2 主程序代码
    5.7 图像预处理算法
    5.8 图像预处理方式
        5.8.1 去噪处理
        5.8.2 插值处理
        5.8.3 白平衡处理
        5.8.4 灰度化处理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建筑视频客户端测试
    6.3 软件代码测试
        6.3.1 编译环境
        6.3.2 资源包制作
        6.3.3 图像资源包生成
        6.3.4 程序烧录
    6.4 仿真测试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设计工作总结
        7.1.1 视频系统搭建
        7.1.2 图像分析设计
    7.2 工作成果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OMAP3530视频编码器的实现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
2 OMAP3530开发平台简介
    2.1 OMAP3530系统硬件平台
    2.2 ARM子系统
    2.3 DSP子系统
    2.4 ARM与DSP的交互
    2.5 本章小结
3 H264视频编码标准
    3.1 H264算法概述
    3.2 H264标准的关键技术
        3.2.1 帧内预测编码
        3.2.2 帧间预测编码
        3.2.3 整数变换及量化
        3.2.4 环路块滤波
        3.2.5 扫描与重排序
    3.3 H264的分层结构
    3.4 x264编码器
    3.5 本章小结
4 编码器在OMAP3530上的移植与优化
    4.1 x264在DSP端的移植
        4.1.1 DSP端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
        4.1.2 x264代码裁剪
        4.1.3 x264代码移植
    4.2 x264在DSP端的优化
        4.2.1 编译器优化
        4.2.2 C代码优化
        4.2.3 内存优化
    4.3 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xDM封装与ARM端应用程序
    5.1 OMAP3530 SDK开发环境搭建
    5.2 Codec Engine
        5.2.1 Codec Engine框架
        5.2.2 Codec Engine API
    5.3 xDM封装
        5.3.1 xDAIS标准
        5.3.2 xDM标准简介
        5.3.3 xDM标准封装
        5.3.4 Codec Server配置
    5.4 ARM端应用程序
        5.4.1 主线程
        5.4.2 控制线程
        5.4.3 视频线程
        5.4.4 传输线程
    5.5 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移动视频采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移动视频采集相关技术
    2.1 视频采集和编解码技术
        2.1.1 视频采集技术
        2.1.2 视频编解码技术
    2.2 实时传输协议
        2.2.1 RTP 协议
        2.2.2 RTCP 协议
    2.3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2.4 嵌入式开发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视频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概述
        3.1.1 系统背景
        3.1.2 系统的用例图
    3.2 功能需求
        3.2.1 系统总体描述
        3.2.2 系统功能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框架
    4.2 系统关键技术
        4.2.1 通用音视频编解码框架
        4.2.2 自适应的视频传输协议
    4.3 系统工作软硬件平台
    4.4 通信协议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6 手机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6.1 初始化模块
        4.6.2 配置模块
        4.6.3 用户控制接口模块
        4.6.4 主模块
        4.6.5 视频采集模块
        4.6.6 视频编码模块
        4.6.7 网络检测模块
        4.6.8 视频数据传输模块
        4.6.9 登录注销模块
        4.6.10 关闭资源模块
    4.7 服务器端设计与实现
        4.7.1 网络服务器
        4.7.2 流媒体服务器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
    5.2 系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面向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视频采集传输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概述
    2.1 网络体系结构
    2.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节点架构
    2.3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节点硬件平台
    2.4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节点软件系统
        2.4.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节点驱动
        2.4.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节点操作系统
        2.4.3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节点应用模块
    2.5 视频采集传输系统中的主要技术
        2.5.1 视频传输特点和要求
        2.5.2 视频压缩及编码
        2.5.3 视频传输协议
        2.5.4 路由协议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频采集传输系统VTSN设计及实现
    3.1 Glib程序库和GObject开发模式
    3.2 Gstreamer多媒体开发框架
    3.3 视频采集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及工具
    3.4 视频采集系统VTSN总体设计方案
    3.5 视频采集发送端详细设计
        3.5.1 视频采集发送端设计思想
        3.4.2 视频采集发送端总体设计
        3.4.3 视频采集发送端模块分析
        3.4.4 视频采集发送端核心算法实现过程
        3.4.5 视频采集发送端控制程序设计
    3.5 视频接收显示端详细设计
        3.5.1 视频接收显示端设计思想
        3.5.2 视频接收显示端总体设计
        3.5.3 视频接收显示端模块分析
        3.5.4 视频接收显示端核心算法实现过程
        3.5.5 视频接收显示端控制程序设计
    3.6 VTSN进程管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频采集传输系统VTSN的优化
    4.1 视频采集传输系统VTSN优化的目的和策略
    4.2 视频采集传输系统VTSN优化的设计及实现
        4.2.1 视频采集发送端优化设计及实现
        4.2.2 视频接收显示端优化设计及实现
    4.3 视频采集传输系统VTSN优化后的运行结果
        4.3.1 系统运行环境
        4.3.2 系统运行结果
        4.3.3 系统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频采集传输系统的嵌入式移植
    5.1 嵌入式开发工具的选择
    5.2 交叉编译环境
    5.3 交叉编译策略
    5.4 交叉编译Linux内核
        5.4.1 获取内核
        5.4.2 内核的配置和编译
    5.5 交叉编译Gstreamer核心库文件
    5.6 交叉编译VTSN系统
    5.7 移植VTSN系统
        5.7.1 移植工具介绍及使用
        5.7.2 通过串口烧写内核
        5.7.3 上传VTSN系统软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基于XScale的面向移动视频信息处理的嵌入式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嵌入式系统介绍
    1.3 XScale的架构分析
    1.4 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1.5 H.263标准介绍
        1.5.1 H.263的发展历程
        1.5.2 H.263的特点及用途
    1.6 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
    2.1 嵌入式Bootloader的移植
        2.1.1 什么是bootloader
        2.1.2 blob的结构
        2.1.3 blob启动的两阶段
        2.1.4 根据平台硬件结构定制blob
        2.1.5.配置和编译blob
    2.2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2.2.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2.2.2 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2.2.3 内核的裁剪与移植
    2.3 嵌入式文件系统的移植
        2.3.1 文件系统概念
        2.3.2 几种常用的嵌入式文件系统
        2.3.3 构建文件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频采集系统的设计
    3.1 usb摄像头
    3.2 Video4linux视频采集接口
        3.2.1 Video4linux简介
        3.2.2 Video4linux支持的数据结构
        3.2.3 V4L关键函数介绍
    3.3 视频显示模块
    3.4 V4L模块及驱动程序的加载
    3.5 采集系统编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传输系统的设计
    4.1 UDP协议
        4.1.1 什么是UDP协议
        4.1.2 UDP协议的特性与应用
    4.2 Socket介绍
        4.2.1 套接字类型
        4.2.2 套接字函数
    4.3 采用UDP传输协议的程序设计
        4.3.1 服务器端程序
        4.3.2 客户端程序
        4.3.3 传送数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263视频编码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5.1 H.263视频编码算法的实现
        5.1.1 H.263编码源程序分析
        5.1.2 在嵌入式linux平台上实现H.263视频编码算法
    5.2 视频编码算法的优化
        5.2.1 嵌入式程序的优化策略
        5.2.2 具体的的优化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视频转码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背景介绍
    1.2.视频信号的特点
    1.3.视频压缩编码
    1.4.视频压缩标准发展现状
        1.4.1.H.261
        1.4.2.H.263、H.263+、H.263++
        1.4.3.MPEG-1
        1.4.4.MPEG-2
        1.4.5.MPEG-4
        1.4.6.H.264/AVC
        1.4.7.AVS
    1.5.视频转码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6.视频转码概述
    1.7.本人研究成果及文章结构
第2章 视频编码理论概述
    2.1.视频编码基本框架
    2.2.混合视频编码与H.264视频编码标准
    2.3.视频编码主要技术
        2.3.1.率失真优化
        2.3.2.宏块模式选择
        2.3.3.运动估值
        2.3.4.码率控制
    2.4.本章小节
第3章 视频转码理论概述
    3.1.视频转码技术
    3.2.视频转码器中的结构
        3.2.1.开环转码与闭环转码
        3.2.2.空域转码(SDTA,Spatial-Domain Transcoding)
        3.2.3.频域转码(FDTA,Frequency-Domain Transcoding)
        3.2.4.混合域转码(HDTA,Hybrid-Domain Transcoding)
    3.3.视频转码器中的主要算法原理
        3.3.1.同类视频转码
        3.3.2.不同类视频转码
    3.4.本章小节
第4章 视频转码中的运动矢量重用
    4.1.视频转码中的运动矢量修正
        4.1.1.视频转码中的运动估计
        4.1.2.运动估值修正
    4.2.试验结果分析
    4.3.本章小节
第5章 视频转码器的硬件实现
    5.1.核心处理器的硬件结构
    5.2.转码器的硬件实现
    5.3.转码器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5.3.1.转码器软件的总体设计
        5.3.2.转码器软件的具体设计与实现
    5.4.试验结果分析
        5.4.1.码率
        5.4.2.PSNR
        5.4.3.运算性能
    5.5.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基于H.263的视频编码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C实现基于游程的符号分组熵编码在视频压缩中的应用[D]. 李旸. 汕头大学, 2021
  • [2]基于Hadoop的高校数字资源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舜. 广西大学, 2019(01)
  • [3]视频编码系统的FPGA设计与实现[D]. 王晓静. 吉林大学, 2016(09)
  • [4]建筑安全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古冰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5]基于OMAP3530视频编码器的实现与优化[D]. 赵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6]移动视频采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与实现[D]. 曹明生.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7]面向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视频采集传输系统设计及实现[D]. 冯秀君.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8]国际主流视频编码标准优化代码的对比测试[J]. 李娜,王中元,朱福喜.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10)
  • [9]基于XScale的面向移动视频信息处理的嵌入式平台的研究[D]. 范海龙. 山东大学, 2008(01)
  • [10]视频转码器的研究与实现[D]. 陈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基于H.263的视频编码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