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热词:《新华新词词典》

百科热词:《新华新词词典》

一、百科热点词汇:《新华新词语词典》(论文文献综述)

邹佳[1](2021)在《胡行之及其《外来语词典》研究》文中认为

李茜[2](2021)在《汉语新词语类词缀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刘晗[3](2021)在《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天文一学自古有之。它源于哲学,应用算数,杂糅政治,融入社会,在实学导向下,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探求天意、编写历法的工具。西方天文科学自明末入华以来,与中国本土天文思想发生激烈碰撞。经过两个半世纪的博弈,直至晚清,二者在以《谈天》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天文学着作的翻译中达成会通,成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萌芽。本研究在翻译文化史观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翻译与文化互构互彰的观点,构建翻译摄动论。作者以《谈天》1859和1874版译本,及其1851和1869版底本Outlines of Astronomy(直译为《天文学纲要》)为一手资料,通过文本细读、比对,从译法选择、概念理解和译名废立,研究西方天文学概念的引入和科学思想的容受,分析西方天文学的翻译如何使中国古代天文思想偏离其原有轨道,进入近代天文学新轨道,并探讨其中的翻译摄动作用。研究发现,中西天文思想的博弈经历了激烈对垒、反复较量、吸收融会三个阶段。阻碍其翻译和传播的原因,有学科差异产生的天文知识的断层、西方科学理念与中国天人关系的矛盾、西学中源和夷夏之辨等主流社会思潮的抵制。即使在18世纪译有《崇祯历书》等着作,天文仍仅作修改历法之用,无法摆脱皇权的辖制。直至晚清,敏感于新学的士大夫与崇尚科学的新教传教士延续并发展了自明末以来的“西译中述”翻译模式,以李善兰为代表的秉笔华士调节儒学价值观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删述的方式,提纲挈领地将西方近代天文学集大成之作Outlines of Astronomy译成适于国人了解新天文学前沿的《谈天》。在新概念的翻译上,译者沿袭旧词或创立新词,在天算、天官、天文、天学等与astronomy的意义有所交叉的词语中选择“天文”为译名,以除旧立新;又新译nebulae为“星林”、gravitation为“摄力”,引入恒星天文学和天体力学两门新学问。本文认为,以《谈天》为中心的近代天文学译作体现了晚清学者在中西天文博弈和中国新旧天文思想承接上审慎的批判和选择。译者以翻译为媒介,引入新的研究范式,细化学科分类,在理论上满足重建天文学科的必要条件;在关键译名的确立上,以客观实体的“天”取代天人映射的研究主题,一方面解构实学,改变天文的学科性质,另一方面动摇天道观的哲学传统,在思想上为学科建设奠定基础。此后,官民合力兴建学堂普及天文教育,在物质上符合现代教育体制下对于开设新学科的要求。晚清译介西方近代天文学,借它山之石,使中国天文学思想发生了近代转向。

唐婧[4](2021)在《流行语“X式Y”语义语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嘴炮式减肥”“自杀式单身”“气球式社交”“留言式聊天”是搜狗输入法发布的2019年度流行语Top100中的4个。在《小鸡词典》APP中检索语料,我们发现2018年~2019年两年间具有流行语“X式Y”结构的短语共67条,语料比较充足。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调查以及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等方式对流行语“X式Y”的67条语料和整体构式做出详细阐释,揭示流行语“X式Y”的语义生成过程和语用特点。第一章围绕着流行语“X式Y”的界定和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概述流行语“X式Y”,认为流行语“X式Y”来源于2012年起广泛流行的“中国式AB(AB只代表字符,因为构式“中国式”的后面经常是两个字符)”。第二章对流行语“X式Y”的语义生成过程做出详细探究,从直接隐喻、间接隐喻、概念整合、构式压制四个方面对流行语“X式Y”进行分类描写和系统解释,将流行语“X式Y”分为“X”投射到“Y”上的直接隐喻和“X”投射到“Y”上的间接隐喻两大类,得出流行语“X式Y”全部都可以通过单域型概念整合解释含义的结论。因为具体流行语“X式Y”的语义不能从它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它具有成为构式的条件。分析语料,我们得到流行语“X式Y”的语义特征:表示一种社会现象;非常规、特异性Y;贬斥的语义色彩。在语义的选择限制上,构式压制自上而下对流行语“X式Y”的语义特征产生影响,词汇压制对于解释流行语“X式Y”的语义生成过程也有帮助。第一层级“式”对“X”压制后,“X”的相关特征被提取出来。第二层级中,“Y”对“X式”压制后,“X式”的某一个或某些个语义特征得到凸显。第三章对流行语“X式Y”的语用特点进行说明,明确流行语“X式Y”是一个专门用于网络语境下的构式,又因为简明新颖等特性其常常用于标题,语用功能上具有委婉讽刺功能和突出焦点功能。第四章系统探究了流行语“X式Y”的流行原因,分为两个层面:语言内层面和语言外层面。语言内层面上我们从模因论、经济原则、内容概括与形式简易三个方面进行探究。语言外层面又进一步分为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社会层面上从网络环境轻松和亚文化的影响两方面进行探究;心理层面上从模仿与类推的心理、自我表达的需要进行探究。第五章探究流行语“X式Y”具体短语和整体构式的生命力,借助问卷等方式,得出流行语“X式Y”中具体短语生命力大多数不强,但整体构式生成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结论。总之,通过对流行语“X式Y”语义语用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一构式的语义还是比较显豁的,在流通度和生命力上都有一定的语言土壤。本文试图为此类构式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贺文鑫[5](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刘冰鑫[6](2021)在《基于共变论的新兴称谓语研究》文中指出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它承担着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21世纪,交际中出现大批新兴称谓语,它们符合汉语词语构词规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言语词汇,为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补充了许多新的词语。本文选取五个新兴称谓语个案,从社会语言学“共变论”视角出发,研究新兴称谓语与社会的共变关系,通过新兴称谓语研究可以折射出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并呈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全文包括绪论、正文五个章节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表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研究现状,阐明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并做简单说明。第一章,首先说明新兴称谓语“女汉子”的句法功能扩展,可充当各种句法成分。并指出“女汉子”表男性特征的义素凸显,其他义素逐渐脱落,因此“汉子”也能用来形容女性。“女汉子”流行的原因有:构词新颖、文化因素、填补称谓空白与媒体推动。如今,新兴称谓语“女汉子”收录进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被汉语普通话吸收,进入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第二章,首先说明“小姐姐”名称来源,它并非新形式,这个称谓很早就出现。随着人们交际方式的改变,“小姐姐”产生新用法,凸显感情色彩,泛指一切年轻漂亮的女性,可用作面称和背称,它补充了女性称谓空白,有利于日常交际。随着新兴称谓语“小姐姐”高频使用,还类推出“小哥哥”“X小姐姐”等类似新兴称谓语,应用范围广泛。第三章,“网红”由“网络红人”缩略而来。“网红”在使用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词性、指称对象、感情色彩三个方面。“网红”的使用呈现稳定性、泛化性、衍生性特征。时下,“网红”语义内涵丰富,用法广泛,折射出求新求异、追求美好、缓解压力的心理。第四章,“店小二”在近代汉语中就已出现,在隐喻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下,泛化和虚化后还可以表示客服人员、政府机构、政府领导和服务精神等意义。本章还对“店小二”的复现动因进行说明,并将“店小二”与“客服”“服务员”两词进行比较,研究“店小二”的语义内涵和使用规范。第五章,“小鲜肉”受韩语影响而出现,“小鲜肉”本是“1+1+1”并列结构,高频使用后发展为“1+2”偏正结构,语义泛化,泛指年轻、美貌、活力的男性,弥补了表示男性美貌的称谓空白。“小鲜肉”不仅活跃于网络,还得到报纸媒体的认可。“小鲜肉”的走红反映了人们心理和审美取向的转变。“小鲜肉”虽不适用于正式场合,但在网络时代,它满足了人们交际需求,“小鲜肉”能产性强,使用量大,用法灵活,仿拟造出大批新词,仍有广阔发展空间。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不足之处。

姚玉迎[7](2021)在《当代汉语亲属称谓泛称谓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称谓语作为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高频词汇,学界对其研究成果斐然,包括称谓语的界定、泛化、增生、隐退,及网络新兴称谓中的单个称谓或单个称谓词群,研究成果颇多,但对网络语境下泛化的亲属称谓词群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当代汉语中衍生出的泛亲属化称谓词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典型附缀式亲属称谓词“小哥、大哥/大姐、大妈、叔、爷”,以现代汉语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新兴称谓语所附成分、性质特征、生成机制、表义功用、发展演变等多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分析,继而初步预测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对网络语言规范使用提出中肯性的建议。本篇文章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阐明本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简述国内研究现状,包括对称谓语的定义描述和个案研究;再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做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新兴称谓语“X小哥”的构成搭配。我们对“X小哥”在近代汉语中的泛化表现及其原因作系统论述,包括泛化标记类型、语用功能和兴起原因探究。第三部分是新兴称谓语“X大哥/大姐”的表义功用。“大哥/大姐”泛化过程中亲属标记淡化,在尊称这种语义特征的基础上适用场合范围较广,具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自身语义含有模糊性,交际双方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构建一种同盟关系立场,从而拉近社会交际距离。第四部分是新兴称谓语“X大妈”的性质特征,从“中国大妈”衍生出“广场舞大妈、神奇大妈”,我们着重分析这一系列“X大妈”的构成和功能、形成和发展、语用特点。第五部分是新兴称谓语“X叔”的多维分析。其主要来源途径是网络媒体,借用“小三角理论”,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功能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究。“X叔”整体经过语言的聚合和格式框填,亲属概念义削弱,情感表达不受限制,组合搭配也更加灵活。在话语交际中,更加有标记地凸显指称形象和焦点事件,体现人际交往中“轻量化”的发展趋势。第六部分是新兴称谓语“X爷”的发展演变。整体来看,网络称谓附缀“爷”弱化了最初身份地位的权威性,着重凸显豪爽、潇洒、霸气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语言现象群,得到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社会心态模式。第七部分是结合前面五个个案的探讨,从历时和共时演变视角,对新兴称谓语“X+亲属称谓词”这类构词模式现存的交际问题归类总结。指明亲属称谓存在一些套用和滥用的不合理现象,并提出合理化使用的建议,目的是对当代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最后部分是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

刘定慧[8](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认为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李芳[9](2020)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网络词语的多角度研究》文中指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总共收录226个网络词语,其中字母词网络词语19个,汉语网络词语207个。上述网络词语经过与汉语固有词的对照分析、语料分析和词源分析,本论文认为网络词语的主要来源有社会方言来源、地域方言来源和外来词。网络词语的语义类型即表达内容涵盖有社会生活类新增词语、思想情感类新增词语、文化娱乐类新增词语、科技信息类新增词语,而研究网络词语的语法构造则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归纳分析。网络词语的词义演变过程主要是在探究词义的多元增加、同义词与反义词的变异对应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派生词义的方式有修辞性派生和引申式派生,修辞性派生的方式有借代式、比喻式,引申式派生的方式有变“特”存“范”式、变“范”存“特”式、“范”“特”均变式、语素义向词义的派生式发展,非派生词义的方式有语义重组和其他特殊形式。网络词语的语言学价值从宏观角度来说,对语言观和语言学观念的调整、对语言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改变、对推动语言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对语言变异和语言调节关系的新思考、对语言规范化工作的新启示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网络词语与社会生活的双向互动主要表现在网络词语与社会生活的双向投射、网络词语对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第一章论述网络词语的来源,其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群来源,二是地域来源。此外在这一章还会研究在网络词语中极具能产,属于本体语言学研究边缘范畴的外来借词。第二章以静态分析的视角,从词汇学角度着重分析网络词语的语义类型和语法类型。第三章从动态分析的视角阐述网络词语的词义演变,分别从语义的多元增加、同义词与反义词的变异对应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章将在众多个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汉语固有词的语义演变过程,对网络新义的存在与变异作出一定的分析和解释。第四章论述的是网络词语的语言学价值,这是一个静态分析的过程。第五章探究的是网络词语与社会生活的双向互动,这主要涵盖两大板块,一是网络词语与社会生活的双向投射;二是网络词语对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李婷婷[10](2020)在《仿拟的词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修辞词汇化现象是现代汉语新词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仿拟词汇化更是其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在仿拟修辞词汇化中,仿词又是和词汇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但是仿词有修辞上的仿词和词汇上的仿词两个层面。仿词如何从修辞现象过渡到词汇现象,仿拟辞格又是如何与仿词词汇进行互动的,前人有所涉及,但是还没有全面的研究。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基础语料来源,集合其他语料来源途径,通过对语料的收集分析,对仿词词汇化过程进行研究与阐释。希望通过对仿拟词化过程的描绘揭示仿拟词汇化的特点和规律。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总结了前人关于“仿拟”和“仿词”的相关研究,梳理了仿拟研究的发展历史。界定了仿词修辞本质上也是一种造词活动,和仿词造词一样都为汉语词汇系统注入血液。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主要对词汇层面的仿词进行界定,阐述了修辞仿词和词化仿词的不同,划定了仿词词汇的范围,论述了仿词是“显性”模式和“隐性”模式的统一,讨论了仿与非仿的界限问题。最后提出了仿词历时判定的标准。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仿词的分类,从意义、形式、置换语素以及修辞手段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章节,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描写不同类型的仿词词汇化过程,尽可能完整地展现仿拟词汇化的路径和规律。同时简要探讨了词汇化程度与“义仿”“音仿”类型的关系。最后从“双音化驱动”“语言和言语的转化”“高频使用”和“语境制约”等方面揭示了仿词词汇化机制。第五部分是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以及存在不足和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百科热点词汇:《新华新词语词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科热点词汇:《新华新词语词典》(论文提纲范文)

(3)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译史研究:文史学的贡献
        2.1.1 专着类
        2.1.2 期刊类
    2.2 译者研究:宗教学的贡献
    2.3 译文研究:天文学的贡献
    2.4 问题和缺憾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基础:翻译文化史观
    3.2 新解:科学翻译与文化互构互彰
    3.3 建构:翻译摄动论
第4章 中西天文博弈历程
    4.1 钩沉:域外天文入华
        4.1.1 印阿天文中译
        4.1.2 西方天文中译
    4.2 冲突:天文传统对垒
        4.2.1 中国天文
        4.2.2 西方天文
    4.3 较量:明末接受与拒斥
        4.3.1 概述
        4.3.2 《崇祯历书》
        4.3.3 拒斥之因
    4.4 会通:晚清翻译终成
        4.4.1 概述
        4.4.2 《西国天学源流》
        4.4.3 《谈天》
        4.4.4 其他译作
    4.5 小结
第5章 《谈天》翻译研究
    5.1 译者剖析
        5.1.1 新教传教士译者
        5.1.2 秉笔华士
        5.1.3 翻译模式
    5.2 译介动机
        5.2.1 最初原因:“道”“器”之辩
        5.2.2 最终原因:时代因素
        5.2.3 形式原因与效率原因:译者的使命
    5.3 译法探究
        5.3.1 预翻译
        5.3.2 七条基本规则
        5.3.3 删述
    5.4 小结
第6章 核心译名与概念建构
    6.1 译名的沿用与创立
        6.1.1 沿用旧词
        6.1.2 创译新词
    6.2 学科名称翻译:定义中国近代天文
        6.2.1 术语的历史考察
        6.2.2 “天学”与“天文”
        6.2.3 “天文”的学科意义
    6.3 学科名词翻译:搭建天文话语空间
        6.3.1 星林词群:恒星天文学诞生
        6.3.2 摄力词群:天体力学的萌芽
    6.4 小结
第7章 天文学译介的影响
    7.1 学界接受考察
    7.2 知识体系:学科重心转移
    7.3 治学理念:实学传统解构
    7.4 哲学基础:天道观念嬗变
    7.5 物质资源:台站仪器投建
    7.6 教育准备:教材科普编译
    7.7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贡献
        8.1.1 译史梳理
        8.1.2 史料发现
        8.1.3 译本分析
        8.1.4 译名挖掘
    8.2 研究创新
        8.2.1 扩展翻译史研究范畴
        8.2.2 提出翻译摄动论假说
        8.2.3 增添学科史研究视角
    8.3 后续研究
附录1.《谈天》沿用的中国古代汉语词
附录2.《谈天》借用古汉语词形构建的新词
附录3.《谈天》创建的新词
    附录3.1 《谈天》新创译名中发生更改的部分
    附录3.2 《谈天》新创译名中延续使用的部分
参考文献

(4)流行语“X式Y”语义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与可行性论证
    二、流行语“X 式 Y”语义语用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实施方案、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流行语“X式Y”概述
    第一节 流行语“X式Y”的界定
    第二节 流行语“X式Y”的来源与发展
        一、“中国式AB”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流行语“X式Y”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二章 流行语“X式Y”语义研究
    第一节 “X”投射到“Y”上的直接隐喻
        一、“X”投射到“Y”上的直接隐喻的界定
        二、“X”投射到“Y”上的直接隐喻的表现
    第二节 “X”投射到“Y”上的间接隐喻
        一、“X”投射到“Y”上的间接隐喻的界定
        二、“X”本身发生一次性突显隐喻再投射到“Y”上的间接隐喻的表现
        三、“X”本身发生一次性突显转喻再投射到“Y”上的间接隐喻的表现
        四、“X”本身发生多次突显转喻或隐喻再投射到“Y”上间接隐喻表现
    第三节 概念整合理论对流行语“X式Y”语义特点的解释
        一、概念整合理论
        二、概念整合网络的类型
        三、概念整合方式在流行语“X式Y”语义构建中的应用
    第四节 压制理论对流行语“X式Y”语义特点的解释
        一、流行语“X式Y”是构式
        二、流行语“X式Y”构式的语义特征
        三、压制理论在流行语“X式Y”中的运用
第三章 流行语“X式Y”语用研究
    第一节 网络语境下的流行语“X式Y”
        一、网络语境的特点
        二、网络语境对流行语“X式Y”的影响
        三、小结
    第二节 流行语“X式Y”的语言内部使用环境
        一、流行语“X式Y”用作标题
        二、流行语“X式Y”的语用功能
第四章 流行语“X式Y”流行原因
    第一节 语言内层面
        一、流行语“X式Y”与模因论
        二、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内容概括与形式简易
    第二节 语言外层面
        一、社会层面
        二、心理层面
第五章 流行语“X式Y”的生命力
    第一节 具体流行语“X式Y”的生命力
        一、流行语生命力的界定
        二、具体流行语“X式Y”的过往生命力
        三、具体流行语“X式Y”的生命力预测
    第二节 流行语“X式Y”构式的生命力
        一、流行语“X式Y”构式的过往生命力
        二、流行语“X式Y”构式的生命力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翻译书籍
    1.4 翻译工具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语言研究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2.2 理据研究
        2.2.1 理据的定义
        2.2.2 理据的分类
        2.2.3 理据与翻译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3.1 翻译原则
        3.1.1 保留性原则
        3.1.2 可读性原则
        3.1.3 灵活性原则
    3.2 翻译策略
        3.2.1 追本溯源
        3.2.2 增补删改
        3.2.3 变音对译
        3.2.4 同化迁移
        3.2.5 情景补充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4.1 调研设计
    4.2 调研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致谢

(6)基于共变论的新兴称谓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0.2 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0.2.1 新兴称谓语的界定
        0.2.2 关于新兴称谓语的研究
    0.3 理论基础及语料来源
        0.3.1 理论基础
        0.3.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女汉子”的形成与功用
    1.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1.1 句法功能
        1.1.2 语义特征
    1.2 结构特点与表达功用
        1.2.1 结构特点
        1.2.2 表达功用
    1.3 流行动因与发展前景
        1.3.1 流行动因
        1.3.2 发展前景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姐姐”的应用分析与发展趋势
    2.1 名称来源与语用特点
        2.1.1 名称来源
        2.1.2 语用特点
    2.2 泛化趋势与流行动因
        2.2.1 泛化趋势
        2.2.2 流行动因
    2.3 使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2.3.1 使用现状
        2.3.2 发展前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红”的演变、性质与使用现状
    3.1 “网红”的演变
        3.1.1 词性变化
        3.1.2 语义扩展
        3.1.3 感情色彩变化
    3.2 “网红”的性质
        3.2.1 稳定性
        3.2.2 生动性
        3.2.3 衍生性
    3.3 “网红”的使用现状
        3.3.1 使用量
        3.3.2 在线化
        3.3.3 规范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店小二”的语义发展及复现动因
    4.1 语义的发展
        4.1.1 “店小二”的来源及基本义
        4.1.2 “店小二”的泛化、虚化义
    4.2 复现动因
        4.2.1 语模类推
        4.2.2 语用需要
        4.2.3 话语经济
        4.2.4 符合时代背景
    4.3 “店小二”与“服务员”及“客服”的比较
        4.3.1 “店小二”与“服务员”比较
        4.3.2 “店小二”与“客服”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鲜肉”的运用与发展
    5.1 名称来源与结构特点
        5.1.1 名称来源
        5.1.2 结构特点
    5.2 泛化趋势与使用现状
        5.2.1 泛化趋势
        5.2.2 使用现状
    5.3 用法特色与流行动因
        5.3.1 用法特色
        5.3.2 流行动因
    5.4 文化心理与发展前景
        5.4.1 文化心理
        5.4.2 发展前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当代汉语亲属称谓泛称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关于称谓语的系统性研究
        0.2.2 关于个案的研究
    0.3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新兴称谓语“X小哥”的构成搭配
    1.1 “X小哥”的类型
        1.1.1 “职业名称+小哥”
        1.1.2 “地点名词+小哥”
        1.1.3 “数量成分+小哥”
        1.1.4 “具体人名+小哥”
        1.1.5 “事件焦点+小哥”
    1.2 “X小哥”的意义
        1.2.1 表义侧重
        1.2.2 语义色彩
    1.3 “X小哥”的流行原因
        1.3.1 语言自身作用
        1.3.2 社会环境推动
        1.3.3 传播媒介改变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兴称谓语“X大哥/大姐”的表义功用
    2.1 “X大哥/X大姐”的形式构成
    2.2 “X大哥/大姐”的立场站位
    2.3 “X大哥/大姐”的语用特点
        2.3.1 交际场所非严肃性
        2.3.2 指称对象身份无标记化
        2.3.3 交际距离得体化
    2.4 “X大哥/大姐”的形成动因
        2.4.1 宏观与微观
        2.4.2 动态和静态
        2.4.3 外部与内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兴称谓语“X大妈”的性质特征
    3.1 “X大妈”的构成和功能
        3.1.1 “X”的构造
        3.1.2 “X大妈”的功能
    3.2 “X大妈”的形成和发展
        3.2.1 “X大妈”的语义来源
        3.2.2 “X大妈”的发展变化
    3.3 “X大妈”的语用特点
        3.3.1 “ X大妈”指称对象类别化
        3.3.2 “X大妈”语义色彩标签化
        3.3.3 “X大妈”隐含义及其走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兴称谓语“X叔”的多维分析
    4.1 “X叔”的语表形式
        4.1.1 “X”的构成和分布
        4.1.2 “叔”的演变和泛化
    4.2 “X叔”的语里意义
        4.2.1 “X”的语义类型
        4.2.2 “叔”的语义特征
    4.3 “X叔”的语用功能
        4.3.1 焦点事件的凸显性
        4.3.2 指称对象的有特征性
        4.3.3 人际交往的去严肃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兴称谓语“X爷”的发展演变
    5.1 “X爷”的构成
        5.1.1 “X爷”中的“爷”
        5.1.2 “X爷”中的“X”
    5.2 新兴“X爷”与传统“X爷”的异同
        5.2.1 共性
        5.2.2 差异
    5.3 新兴“X爷”的形成机制
        5.3.1 认知动因
        5.3.2 系统动因
        5.3.3 社会动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泛亲属称谓的相关问题与思考
    6.1 亲属称谓语泛化存在的问题
        6.1.1 表意歧义
        6.1.2 语义冗余
        6.1.3 混用乱象
    6.2 泛亲属称谓的规范化建议
        6.2.1 必要性原则
        6.2.2 普遍性原则
        6.2.3 明确性原则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网络词语的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对语言研究本身的意义
        1.1.2 社会生活方面的意义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1.2.1 选题来源
        1.2.2 研究对象
    1.3 网络词语的定义及特点
        1.3.1 网络词语的定义
        1.3.2 网络词语的特点
    1.4 学界研究概述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网络词语的来源
    2.1 社会方言
        2.1.1 社区词
        2.1.2 行业词
    2.2 地域方言
    2.3 外来词
第三章 网络词语的类型
    3.1 语义类型
        3.1.1 社会生活类新増词语
        3.1.2 思想情感类新増词语
        3.1.3 文化娱乐类新増词语
        3.1.4 科技信息类新増词语
    3.2 语法类型
        3.2.1 词
        3.2.2 短语
第四章 网络词语的词义演变
    4.1 语义的多元增加
        4.1.1 理性义基础上的派生式增加
        4.1.2 语素义重组基础上的非派生式增加
    4.2 同义词与反义词的变异对应
        4.2.1 网络词语中的同义词
        4.2.2 网络词语中的反义词
第五章 网络词语的语言学价值
    5.1 引导语言观和语言学观念的调整,推动着现代语言学的全面发展
    5.2 新的语体形式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影响和改变
    5.3 推动语言学交叉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激发对语言变异和语言调节关系的新思考
    5.4 网络词语带给语言规范化工作的新启示
        5.4.1 树立动态的规范观
        5.4.2 制定适宜的规范原则
        5.4.3 构建网络词语监测平台,强化语言文化强国意识
        5.4.4 提供网络汉字输入技术的支撑
        5.4.5 完善网络治理机制,加大规范网络词语使用的执法力度
第六章 网络词语与社会生活
    6.1 网络词语与社会生活的双向投射
        6.1.1 社会生活为网络词语提供了养分和土壤
        6.1.2 网络词语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和改变
    6.2 网络词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6.2.1 网络词语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6.2.2 网络词语对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附录B

(10)仿拟的词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关于“仿拟”的研究梳理
        二、“仿拟造词”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存在问题及思考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第二章 仿词的界定和判定
    第一节 仿词的界定
        一、仿词修辞与词化仿词
        二、仿词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三、仿与非仿廓清
    第二节 仿词的判定
第三章 仿词的分类
    第一节 意义分类
        一、反义仿词
        二、类义仿词
    第二节 形式分类
        一、仿前式
        二、仿后式
        三、其他
    第三节 置换对象分类
        一、名语素置换类
        二、动语素置换类
        三、形语素置换类
    第四节 修辞手段分类
        一、仿拟兼谐音
        二、仿拟兼缩略
        三、仿拟兼借代
第四章 仿拟修辞现象词汇化
    第一节 仿拟修辞词汇化概述
    第二节 仿拟修辞词汇化具体例证
        一、“科盲”“法盲”的词汇化
        二、“冷线”和“热线”对义仿的词汇化
        三、“x友”的仿词词群词汇化
        四、其他例证分析
    第三节 词汇化与“义仿”“音仿”关系简析
        一、常规性程度差异
        二、语境依赖程度差异
        三、辞格作用差异
    第四节 仿词词汇化机制分析
        一、双音化驱动
        二、言语和语言的转化
        三、高频使用催动
        四、语境制约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论文
    二、图书
致谢

四、百科热点词汇:《新华新词语词典》(论文参考文献)

  • [1]胡行之及其《外来语词典》研究[D]. 邹佳. 中山大学, 2021
  • [2]汉语新词语类词缀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李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D]. 刘晗.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流行语“X式Y”语义语用研究[D]. 唐婧.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6]基于共变论的新兴称谓语研究[D]. 刘冰鑫.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当代汉语亲属称谓泛称谓化研究[D]. 姚玉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9]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网络词语的多角度研究[D]. 李芳.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10]仿拟的词汇化研究[D]. 李婷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百科热词:《新华新词词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