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自动测量房间隔缺损分流流量的临床评价

彩色多普勒自动测量房间隔缺损分流流量的临床评价

一、应用彩色多普勒自动测量房间隔缺损分流量的临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苏琦[1](2020)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后右心室功能改变的超声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前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和容量的变化,并探讨右心室功能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71例。记录临床数据并收集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三尖瓣环收缩期纵向位移(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FAC)、侧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速度(S’)、三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三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三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三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三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e’)、三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三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e’/a’)、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TRmax)、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心室舒张末容积(RV EDV)、右心室基底横径[RVDd(base)]、右心房舒张末面积(RA EDA)、右心房横径(RAT)、右心房长径(RAL)。观察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后右心室参数的变化,探讨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TAPSE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相关性。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呈正态分布的两两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配对样本比较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正态分布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非正态分布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患者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相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RAT、RA EDA、RV EDV和[RVDd(base)]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RAL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TAPSE为(15.37±4.45)mm,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TAPSE(16.89±5.01)mm较前增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FAC为(46.12±10.57)mm,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FAC(48.88±11.90)mm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S’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e’、a’、e’/a’、E/e’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TRmax为(1.92±1.02)m/s,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TRmax(1.72±1.02)mm较前减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PASP为(19.16±14.67)mm Hg,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PASP(15.45±13.45)mm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TAPSE与CVP具有相关性(r=-0.592,P<0.001),CVP随TAPSE的减低而增加。结论1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可以减少右心容积,改变右心几何构型,改善右心容量过负荷状态。2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可以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右心室局部收缩功能。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可以降低右心室内压力,减轻三尖瓣反流程度,从而进一步减轻右心容量负荷。4 TAPSE是反应CVP的间接指标,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容量管理。图4幅;表5个;参134篇。

韩洋洋[2](2020)在《单纯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隐源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单纯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隐源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研究背景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发病率在25%-34%。当PFO患者做憋气或剧烈咳嗽等特殊动作时,右心房压力升高而暂时超过左心房,推动摆动较大的原发隔向左心房移动,从而导致右向左分流(RLS)。PFO的这一特性使其可以作为发生反常栓塞的通道,为血栓、空气或血管活性肽等物质由静脉系统进入动脉系统提供有利条件。PFO与多种疾病有关,如隐源性脑卒中(CS)、偏头痛、外周动脉栓塞、减压病和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等。PFO合并CS患者可通过闭合PFO来预防卒中的复发,而经皮介入封堵术目前是闭合PFO的首选治疗方法。传统的PFO封堵术采用X线透视引导,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如对术者及患者造成放射线损伤,造影剂的应用会对肾脏造成不良影响,手术一般在导管室实施,一旦出现封堵器脱落、心脏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而需外科抢救时往往会措手不及。为避免上述缺点,采用单纯超声心动图作为唯一成像工具指导PFO封堵的手术方式应运而生,其中单纯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的PFO封堵术已在我国多家心脏中心开展,而单纯经胸超声(TTE)引导下的PFO封堵术目前开展较少。本课题对单纯TEE与TTE引导下行PFO封堵术治疗CS进行观察随访和对比研究,评价两种超声引导方式下行PFO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临床经验,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单纯超声介入封堵PFO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目的探讨单纯食道超声与经胸超声引导下行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隐源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单纯超声(TEE/TTE)引导下PFO封堵术治疗的126例PFO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71例,年龄38.79±10.45岁,合并偏头痛患者42例(33.3%)。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TEE组(n=81)和TTE组(n=45),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临床资料包括计量和计数资料,如性别、年龄、BMI值、PFO解剖特征、封堵器大小、术前RLS等级、心内操作时间(从经皮股静脉穿刺至输送鞘取出)、手术室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医疗费用、头痛影响评分(合并偏头痛患者)等,随访资料包括所有患者术后3月、6月、12月的TTE及TTE声学造影(c-TTE)结果,合并偏头痛患者的术后3月、6月、12月的头痛影响评分等,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对比两组在基线特征、手术结果及随访数据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两组12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封堵手术,TTE组中有4例(4/45,8.9%)患者术中转为全麻、TEE引导完成封堵手术。TEE组与TTE组患者的BMI值有统计学差异(25.14±2.28 vs.23.45±2.12,P<0.05),而性别、年龄、既往史、PFO解剖学特征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手术结果上,TTE组在手术室滞留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上明显低于TEE组(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心内操作时间、封堵器应用型号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性卒中或死亡,未出现封堵器移位、心包积液、封堵器血栓形成、主动脉侵蚀、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等并发症。TEE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查c-TTE发现该患者存在大量残余右向左分流(rRLS),行颅脑磁共振检查未见新发脑卒中。两组各有1例患者在术后3月内发生短暂性阵发性房颤,此2例患者均经药物治疗后转复窦性心律。(4)全组126例患者术后3月、6月和12月rRLS发生率分别为39.7%(50/126)、21.4%(27/126)和9.5%(12/126),其中中-大量残余分流发生率分别为 20.6%(26/126)、11.1%(14/126)和 4.0%(5/126),对 TEE 组与 TTE组术前及术后3月、6月、12月的RLS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42例偏头痛合并CS患者术后3月、6月及12月的头痛影响评分(HIT-6评分)均显着低于术前(P<0.05)。术后12月的随访结果显示,42例偏头痛合并CS患者中有32例(76.2%)患者的偏头痛症状有明显缓解或消失。TEE组与TTE组中的偏头痛合并CS患者在术后偏头痛症状缓解率上无统计学差异(72.4%与84.6%,P>0.05)。结论(1)单纯超声(TEE/TTE)引导下经皮PFO封堵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避免了 X线透视及造影剂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PFO治疗方法。(2)单纯超声(TEE/TTE)引导下经皮PFO封堵术治疗CS近期疗效满意,根据术后12月的随访结果,超过90%的患者无残余分流,超过75%的偏头痛合并CS患者偏头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脑卒中复发。(3)单纯TTE引导下经皮PFO封堵术无需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与TEE引导下的PFO封堵术相比,具有创伤小、花费少、恢复快等优点。(4)单纯TEE引导下经皮PFO封堵术较TTE引导的PFO封堵术适应症更广,对于肥胖、胸壁较厚、肺气过多的患者,应用TEE引导更适宜。第二部分 单纯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背景经临床实践证明,经导管封堵PFO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FO封堵术作为一种预防性手术,干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全消除RLS,从而预防脑卒中复发,然而有少数患者在成功实施了PFO封堵术后,仍不幸发生了卒中复发事件。假如PFO在被封堵之后,封堵器及其内皮化作用最终可完全封闭心房之间的连通,那么就能够让患者中止抗血栓形成治疗。但是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在手术干预12个月以后,仍有部分患者能够检测到残余右向左分流(rRLS),而术后rRLS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反常栓塞事件复发的风险增加。PFO封堵术后发生rRLS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国内关于PFO封堵术后rRLS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观察单纯超声介导PFO封堵术后rRLS的变化,探讨术后1年仍存在rRL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策略,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目的研究单纯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存在残余分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前述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单纯超声(TEE/TTE)引导下PFO封堵术治疗的126例PFO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包括计量和计数资料,如性别、年龄、BMI值、PFO解剖特征、封堵器大小、术前及术后RLS等级、引导方式等数据。根据术后12月复查的c-TTE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残余分流组(rRLS组)和无残余分流组(无rRLS组),分别对两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卡方、连续校正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术后12月存在rR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6例患者术后3月、6月和12月rRLS发生率分别为39.7%(50/126)、21.4%(27/126)和9.5%(12/126)。术后12月rRLS组与无rRLS组间对比显示,两组在PFO大小(mm)、PFO隧道长度(mm)、合并房间隔膨胀瘤(ASA)及应用封堵器>25mm(25/35mm、30/30m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年龄、性别、BMI值、术前RLS等级、既往史(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偏头痛)、合并过长欧氏瓣、输送外鞘辅助操作及引导方式等方面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PFO隧道长度(mm)及PFO直径大小(mm)进行ROC曲线分析,获得PFO隧道长度的最佳临界值为9.5mm,PFO直径的最佳临界值为3.5mm,以PFO封堵术后12月存在rRLS为因变量,以PFO直径>3.5mm、PFO隧道长度>9.5mm、合并ASA、应用封堵器>25mm为自变量,是或否分别以1或0表示,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ASA和PFO隧道长度>9.5mm是PFO封堵术后12月存在rRLS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合并 ASA(OR=6.061;P=0.021),PFO隧道长度>9.5mm(OR=7.628;P=0.017)。如果不纳入封堵器>25mm,仅以PFO的自身解剖特征(PFO直径>3.5mm、PFO隧道长度>9.5mm、合并ASA)为自变量,以PFO封堵术后12月存在rRLS为因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FO直径>3.5mm、PFO隧道长度>9.5mm、合并ASA均为PFO封堵术后12月存在rRL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 PF0 直径>3.5mm(OR=9.227;P=0.002),PF0 隧道长度>9.5mm(OR=5.363;P=0.032),合并ASA(OR=6.652;P=0.012)。结论(1)应用Cardio-O-Fix PFO封堵器行单纯超声介导PFO封堵术可有效封堵PFO,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封堵率不断提高,但在术后12月仍有少数(9.5%)患者存在rRLS。(2)PFO封堵术后rRLS与多种因素有关,PFO合并ASA、长隧道型PF0(隧道长度>9.5mm)、大PFO(PFO直径>3.5mm)是PFO封堵术后12月存在rRLS的独立危险因素。(3)可通过评估危险因素来预测术后发生rRLS的风险,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干预,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类型及型号或可减少术后rRLS的发生。

郭怡萍[3](2020)在《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房间隔缺损是由房间隔发育不良引起的左、右心房间的交通异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成为最新的封堵方法,具有避免X线照射、无需开胸的优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可全程实时动态角度引导,能近距离观察心内结构,不受胸部声窗条件限制,清晰的显示房缺类型及残端情况,明确房间隔膨胀瘤或多孔型缺口,对缺口距后下缘间隔的视野暴露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主要探讨婴幼儿在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术的临床价值。目的对比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相比X线下封堵及经胸小切口的对照研究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已实施TE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研究组(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1(X线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2(外科经胸小切口封堵)。每组随机各抽取20例,三组患者年龄均在1至3岁之间,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所有病例均提示房间隔继发孔型缺损,且无其它心脏畸形及各器官功能障碍。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心功能评价、封堵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研究组: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术中TEE发现残缘较柔软,难以支撑封堵伞,改为外科修补;成功的19例中有1例存在1 mm的残余分流,1例提示心包积液,均在出院后复查完全消失。对照组1: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封堵伞型号大,影响瓣膜活动,封堵失败;成功的19例中1例出现残余漏,更换封堵伞后成功,另1例提示边缘2.mm的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分流消失。对照组2:成功20例,其中1例术后提示心包积液,3个月后复查消失;另1例合并胸腔积液,住院期间逐渐吸收。2.研究组与两组对照组相比,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与对照组1的住院时间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小于对照组2;研究组术后无明显创伤,术中无X线摄入,且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最快。三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脏穿孔、感染死亡以及封堵伞移动脱落的现象。3.研究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心功能,利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示心功能状态较好,结果分析表明,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术后复查封堵伞位置好,在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复查白细胞,密切观察化验室指标。对照组2术后复查发现部分患儿表面创口处存在炎性瘢痕增生。结果表明研究组住院天数最短、左室收缩功能状态最显着,P<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随访1-3月后无死亡病例发生,无封堵器栓塞、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显着,术中避免了X线摄入对身体的创伤,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结合TEE抗干扰性强,术中图像清晰的优势,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张键[4](2019)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的左室流场变化特点及能量损耗变化规律》文中指出[目 的]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成像技术定量评估并分析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在不同的心动周期时相下左心室内部腔室的血液流场状态变化的特点及能量损耗(EL)的变化规律,进而评估它们对于定量评价分析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效应。[方 法]选取经本院确诊并住院接受治疗的房间隔缺损(ASD)患者40例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其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利用VFM技术采集左心室内的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技术的相关分析软件DSA-RS1测量心动周期不同时相下的左心室内的涡流参数、能量损耗大小,并比较两组参数之间的差异,总结其相关的演变规律。将左心室内的整体能量损耗分别与所测量的涡旋面积、循环强度、数量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 果]1)ASD组患者不同的心动周期时相下血液流动的运动方向不规则,且心脏腔室内持续存在大小和方向不同的涡流,分布区域较大并且呈相对性离散分布,同时产生了相应的能量损耗。2)ASD组左室腔内的涡旋面积大小、循环强度大小以及涡旋数量的相关参数大小较正常对照组相对减小,依次分别在P0~P 6期、P8期,P1~P6期、P8期,P1~P8期,其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相关意义(P<0.05)。3)ASD组不同心动周期时相下的左室整体能量损耗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相关意义(P均<0.05)。4)ASD组不同心动周期时相下左心室的基底段、左室的中间段以及左室的心尖段的相关能量损耗参数大小均比正常对照组要低,其中左心室的基底段的EL值大小在P0~P8期差异有统计学相关意义(P<0.05);左心室的中间段的EL值大小在P0~P7期差异有统计学上相关意义(P<0.05);左心室的心尖段的EL值大小在各时相差异均有统计学相关意义(P<0.05)。5)ASD组的左室整体相关能量损耗参数大小在P1期、P2期、P4期、P8期均分别与涡旋的循环强度大小和涡旋的面积大小、涡旋的数量大小呈正相关关系(P<0.05),P3期的EL值大小与涡旋的面积大小呈正相关关系(P<0.05),P5期的EL值大小与涡旋的面积大小和涡旋的循环强度大小呈正相关关系(P<0.05),P7期的EL值大小与涡旋的循环强度大小、涡旋的数量大小呈正相关关系(P<0.05);正常对照组的P0期、P1期、P2期、P8期的EL值大小与涡旋的面积大小和涡旋的循环强度大小、涡旋的数量大小显着相关(P<0.05),P3期的EL值大小与涡旋的面积大小、涡旋的循环强度大小呈正相关关系(P<0.05),P6期的EL值大小与涡旋的数量大小呈正相关关系(P<0.05)。6)正常对照组P0期的EL值大小分别与a、E/e的比值、E、A呈正相关关系(P<0.05),P1期、P2期的EL值大小与E、E/A的比值、e、e/a的比值、E/e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P3期的EL值大小与E、E/A的比值、e、e/a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P5期的EL值大小与e、e/a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ASD组P1期、P3期的EL值大小与E、E/A的比值、e、e/a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P2期的EL值大小与E、E/A的比值、e、e/a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P2期的EL值大小与E/e的比值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 论]罹患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继而其心脏腔室内会出现异常的涡旋,随之产生不同心动周期时相下的能量损耗。VFM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无创的方式揭示房间隔缺损患者左室心脏腔室内的血液流动的流场状态的相关变化特点以及能量损耗的相关变化规律,通过测量其涡旋面积的大小、循环强度大小以及能量损耗大小,为定量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左室心脏腔室内的血液流动的流场状态变化特点及能量损耗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可靠地依据。能量损耗的相关参数能够灵敏地反映出左心室腔室内血流动力学的相应改变。可视化评估能量损耗大小的成像技术有希望成为定量客观地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左心室容量负荷以及其舒张功能结构变化的新指标。

府栋勤[5](2019)在《卵圆孔形态学特征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估及对介入封堵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可以作为反常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PE)的通道,存在于20%~35%的人群中。检查PFO的常用方法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是诊断PFO的“金标准”和首选方法。本研究将通过TEE观察PFO的大小形态及其周围结构的特点,进行形态分类统计。结合PFO介入封堵手术时间评估卵圆孔特征的各项指标以及形态分类对封堵手术难易程度的影响,评估TEE在PFO患者介入封堵治疗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均来源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神经内科怀疑PFO并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阳性或是阴性仍然考虑为PFO而行TEE检查的患者,总共58例。1、经TEE观察并记录PFO位置、大小、管道长度、原发隔与继发隔的厚度、并发缺损的结构以及其周围结构,进行形态学分类统计。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实施PFO介入封堵手术的患者高达30例,其中28例均在以上研究对象范围内,记录手术时间(造影开始到拔出鞘管)。根据PFO的形态特点试探索参数反映PFO介入封堵难度,并研究该参数与手术时间的关系。结果51例cTTE联合TEE中PFO右漏斗状18人,非右漏斗状32人(左漏斗2人+管状30人),并发房间隔膨出瘤(Atrial septal aneurysm,ASA)1人。其中27例封堵成功中PFO右漏斗状12人,非右漏斗状15人(左漏斗1人+管状14人)。在PFO介入封堵手术中,右漏斗状PFO手术时间明显低于非右漏斗状手术时间(25±2.78 vs40±5.50,P=0.028)。各卵圆孔特征指标包括入口直径、出口直径、中间直径、原发隔继发隔厚度以及管道长度与封堵手术时间没有显着差异。PFO封堵难度系数=管道长度/(入口直径÷出口直径)×N,PFO封堵难度系数与手术时间呈强线性相关(r=0.710,P<0.001)。将手术时间按照上3分位界限分成≥40min和<40min两组。手术时间≥40min组BMI较高,心率较慢,封堵难度系数较大。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示PFO封堵难度系数与手术时间相关(P=0.021)。ROC曲线示封堵难度系数预测手术时间≥40min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83.3%。结论1、TEE对PFO形态分型及对指导介入封堵手术有重要意义。2、自创的PFO封堵难度系数能预测介入封堵手术难易程度。

范丽娟[6](2019)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检查中的可行性:诊断能力、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对象与方法100例连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年龄均小于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天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天至27个月,使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扫描。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每一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的诊断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现142和131处心血管畸形,两者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5.07%和94.6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77,P=1.000)。低剂量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82、4.69±0.51和3.28±0.90,对照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2±0.65、4.60±0.61和2.30±0.82,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升主动脉的CT值(565.15±184.55 vs.526.00±184.10)、图像噪声(28.07±9.64 vs.24.95±5.89)、SNR(21.43±7.96 vs.21.82±8.32)及CNR(19.06±7.72 vs.19.58±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的CT值(575.95±259.78 vs.537.06±198.40)、图像噪声(25.62±10.87 vs.26.66±8.25)、SNR(23.66±8.66 vs.22.25±11.42)及CNR(20.94±8.19 vs.20.03±1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的CT值(554.96±213.85 vs.520.57±173.34)、图像噪声(30.14±12.34 vs.26.71±8.18)、SNR(19.92±7.99 vs.21.13±9.40)及CNR(17.58±7.44 vs.18.92±8.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膈肌水平降主动脉的CT值(539.40±175.28 vs.524.90±189.52)、图像噪声(25.96±10.99 vs.23.29±8.54)、SNR(23.83±11.50 vs.26.47±15.98)及CNR(20.96±10.30 vs.23.74±15.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与对照组比较,CTDIvol(t=-14.856,P=0.000)、DLP(t=-12.595,P=0.000)及有效剂量ED(t=-11.64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扫描比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辐射剂量下降了76%。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检查婴幼儿先心病,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和理想的诊断效能,尤其对诊断先心病中合并的冠状动脉异常具有独特优势,并能大幅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第二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取的先心病扫描数据,并将诊断结果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该技术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08例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男60例,女48例,平均年龄31.4±35.1月(中位数19.5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8±7.9kg(中位数9.7kg,范围2.5-56kg),平均身高84.6±23.6cm(中位数80.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5.9±21.3次/分(中位数115.5次/分,范围59-171次/分)。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复杂先心病的心内结构异常、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心外结构异常以及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并比较。记录每一位儿童的CTDIvol和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内结构异常291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诊断正确251处,诊断不正确共41处。TTE诊断正确273处,诊断不正确共1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86.25%、99.95%、0.862、99.60%、98.12%、98.27%及86.25%;TTE分别为93.81%、99.95%、0.938、99.64%、99.14%、99.20%及93.81%。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准确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2.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58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这58处畸形均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1处。TTE诊断正确55处,诊断不正确共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100.0%、99.79%、0.998、98.31%、100.0%、99.81%及100.0%。TTE分别为94.83%、98.76%、0.936、90.16%、99.37%、98.33%及94.83%。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25)。3.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外结构异常175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174处畸形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2处。TTE诊断正确139处,诊断不正确共53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9.43%、99.95%、0.994、99.43%、99.95%、99.90%及99.43%。TTE分别为79.43%、99.09%、0.785、89.10%、98.10%、97.42%及79.43%。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4.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本组108例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2.18%、99.93%、0.921、99.38%、99.09%、99.11%及92.18%;TTE;分别为89.12%、99.46%、0.886、95.11%、98.73%、98.37%及89.12%。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4)。5.108例患儿整体平均CTDIvol、DLP及ED分别为1.39±0.38m Gy,20.62±6.79m Gy·cm及0.57±0.15m Sv,三年龄组内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00),其中CTDIvol、DLP分别在三年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均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表2-11,2-12)。三年龄组患儿的ED分别为0.64±0.17m Sv、0.53±0.12m Sv及0.49±0.08m Sv。其中在>1,≤5岁和>5岁两年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73);但在≤1岁与>1,≤5岁和≤1岁与>5岁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年龄越小ED越高,≤1岁患儿的剂量显着高于1岁以上儿童。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与TTE在儿童先心病的整体诊断效能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TTE对诊断心内结构异常更具相对优势,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诊断心外结构异常更具优势,预期二者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能。在本组患儿中,≤1岁年龄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较高。第三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与TTE对照,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紫绀属复杂先心病中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大小的测量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诊断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紫绀属先心病儿童48例纳入该项研究。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2±33.9月(中位数17.5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1±6.4kg(中位数10.0kg,范围2.8-41kg),平均身高82.2±20.7cm(中位数78.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6.3±20.5次/分(中位数115.0次/分,范围80-171次/分)。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两种检查方法对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室间隔缺损测量值的差别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进一步对本组病例中41例三岁以下患儿进行了年龄、体重和心率分组研究。分组标准年龄≤12月和>12月,心率<120次/分和≥120次/分,体重<10Kg和≥10Kg。分析年龄、心率和体重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及Mc Goon比值的影响。结果1.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9.6±3.8mm、8.7±3.4mm、7.8±3.1mm及9.2±2.3mm。TTE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8.3±3.2mm、6.2±2.7mm、6.2±2.4mm及7.7±1.8mm。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测量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324,P=0.000;t=7.663,P=0.000;t=4.290,P=0.000;t=8.026,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主动脉及肺动脉直径测量值显着高于TTE测量值。Mc Goon比值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1.8±0.5)与TTE(1.6±0.4)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721,P=0.009),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 Mc Goon比值显着高于TTE。VSD的大小在宽体探测器CT(11.5±3.5)和TTE(13.0±3.5)间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Z=-3.519,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VSD大小显着小于TTE结果。2.主肺动脉直径及室间隔缺损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比较与年龄有关,1岁以下患儿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无显着性差异。Mc Goon比值两种检查方法比较结果与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两种方法Mc Goon比值一致性越好。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值均显着高于TTE。Mc Goon比值及VSD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越好。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肺动脉的测量值及Mc Goon比值高于TTE获得的结果,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VSD测量值低于TTE获得的结果,年龄、体重和心率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影响,在应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先心病时应予注意。第四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估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各节段显示的可判读性、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评价其在临床儿童先心病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对象与方法134例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检查的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其中男73例,女61例,平均年龄30.27±36.67月(中位数17.0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40±7.72kg(中位数9.15kg,范围2.48-53kg),平均身高83.73±24.25cm(中位数76.50cm,范围47.00-163.00cm),平均心率115.87±21.30次/分(中位数115.00次/分,范围59-171次/分)。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将冠状动脉分为11个节段,比较各节段的可判读性及图像质量评分。将所有病例按年龄不同分为四组,组1:年龄≤1岁,60例;组2:1岁<年龄≤5岁,48例;组3,5岁<年龄≤10岁,19例;组4,年龄>10岁,7例。比较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评分、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34例患者中共发现16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11.9%,包括左侧单支冠状动脉2例,右侧单支冠状动脉3例,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3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1例,前降支-右室瘘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回旋支-右房瘘1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1例。2.134例患者冠状动脉11节段2分以上共1180段,总可判读率80.8%(1180/1460)。可判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LAD1、RO、LAD2、RCA1、LCX1、RCA3、LAD3、RCA2、LCX2。可判读率最高的为LO,98.5%;此外在90.0%以上的依次为LM、LAD1、RO及LAD2;可判读率最低的两个节段为LCX2(41.8%)和RCA2(62.1%)。进一步按开口(LO、RO)、近段(LM、LAD1、LCX1、RCA1)、中段(LAD2、RCA2)、远段(LAD3、LCX2、RCA3)分析结果显示:从开口至远段可判读率依次下降,分别为96.9%(253/261)、88.5%(470/531)、76.3%(203/266)及63.5(254/400)。2.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RO、LAD1、RCA1、LAD2、RCA3、LCX1、LAD3、RCA2、LCX2。各节段评分多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59.105,P=0.000。进一步组内两两结果显示:LO、LM和RO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1评分显着低于LO(P=0.027)和LM(P=0.029),但与RO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2与LCX1、RCA1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3与LCX1及RCA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1与LAD2、LAD3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1与LAD2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2与LAD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3与LAD2、LCX1及RCA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2与其他所有10个节段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余各节段组内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各节段评分比较结果:LO、LM、LCX1及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8,14.390,10.650,10.134;P=0.005,0.002,0.014,0.017)。RO、LAD1、LAD2、LAD3、LCX2、RCA1及RCA3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见表4-12,结果显示四个图像质量客观指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0.800,0.475,0.600,0.753;P=0.496,0.700,0.616,0.523),图像质量与年龄无关。5.随着年龄的增加,CTDIvol和DLP均显着性升高。有效辐射剂量E四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160,P=0.002),进一步两两比较辐射剂量E组1和组2,组1和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余各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辐射剂量越大,1岁以内婴幼儿辐射剂量最大,10岁以上儿童辐射剂量增加,辐射剂量最低的年龄组为5-10岁。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在评估心脏大血管的同时完成。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各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冠状动脉11个节段的可判读率为80.8%,可判读性及评分在主干开口及各支近段较高,趋势是随着管径的减小而递减。左冠状动脉开口(LO)、左主干(LM)、回旋支近段(LCX1)及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随年龄增加,评分升高。1岁以内婴幼儿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最高(0.63±0.17m Sv)。

赵乌云[7](2019)在《脉氧简易筛查法在新生儿先心病筛查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近代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逐渐意识到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或儿童中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小儿生命安全及生长发育的疾病。本文通过对我院的新生儿进行简易先心病筛查方案,并将取得的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有关资料,对此次筛查方案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检出的可行性、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按排除标准及纳入标准选择于2016年12月1日-2018年11月10日期间于我院分娩的活产新生儿及因病收住新生儿科的新生儿。分组:根据筛查阳性结果分为经皮氧饱和度组、心脏杂音组、经皮氧饱和度联合心脏杂音组。纳入筛查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72小时内接受经皮血氧饱和度筛查,24小时后接受心脏杂音听诊检查,筛查出阳性者当天完善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各组阳性者做好记录。随访:各组中假阴性结果通过后期临床随访获得,例如筛查后的阴性新生儿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则为假阴性,确诊阳性所有患儿6个月时复查心脏彩超。结果此次研究总共筛查新生儿8622例,经皮氧饱和度联合心脏杂音听诊筛查先心病和重症先心病的灵敏度分别为78.7%和88.5%。经皮氧饱和度筛查先心病和重症先心病的灵敏度分别为56.6%和69.2%。经筛查获得本院此时间段内的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为15.8‰,随着部分先心病如:动脉导管未闭、小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的自然闭合,随访至6个月时先心病发病率降低至9.3‰。结论1.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联合心脏杂音听诊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灵敏度高于两者单独筛查所得灵敏度,尤其是在重症先心病筛查中。此简易筛查方案对重症先心病的及早识别,对其早期诊断、治疗及及时进行抢救有重要意义。2.相比其他文献的统计,本次研究得到的先心病发病率略不同,但能反映本时间段内,我院新生儿先心病的较真实发病率和构成比。

张键,丁云川[8](2019)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的左室流场变化特点及能量损耗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VFM技术以彩色多普勒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心腔内血流的分析来观察心腔血液速度、流量及涡流的时间-空间分布情况,实现了心腔内血流状态实时测量、准确定位,能较全面地评估人体复杂的血流状态。就VFM对于房间隔缺损的左室心腔血流流场运动状态及能量损耗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进展作一综述。

李春莉[9](2018)在《文山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与NKX2-5基因遗传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目前关注度很高并且危害性极强的一种疾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该病是目前人类发病率最高的出生缺陷,严重危害小儿生命和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心理和经济负担。CHD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约有0.4%1%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据报道,约有10%的胎儿流产与心脏的发育不全有关。在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占到出生活婴的4.09‰,并且CHD的发生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有众多证据表明,先天性心脏病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诱因,遗传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而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云南地区CHD总体患病率为6.9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与云南地区地处西南边陲,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民族特征,因此开展对云南地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以及有遗传史家族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出生缺陷领域遗传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已经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心脏发育有关的基因,如:GATA4,NKX2-5等。NKX2-5基因是在先天性心脏病的中发现的第一个致病基因,其突变在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房室间隔缺损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NKX2-5基因中共有7个变异位点rs17052019、rs2277923、rs3729938、rs3729753、rs3729754、rs703752和rs11552707与心脏的发育不全有关。本研究通过构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区的先心病样本库和资料库,分析其临床特征,最后应用Sanger测序,并对其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找出NKX2-5基因中可能的疾病相关变异位点。本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05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经心脏彩超及心导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50例,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发现,文山地区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病例中房间隔缺损最多,其次是室间隔缺损,然后是动脉导管未闭,且房间隔缺损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次发现,合并多种先天性心脏病病例之间无明显差异;另外,不管是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还是合并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其症状与畸形大小与其复杂程度有关。而后对其中的10个有家族史的先天性心脏病家族的NKX2-5基因进行遗传测试及研究。采集其外周静脉血进行基因检测。发现10家族中有3个家族与rs2277923和rs703752双突变相关,分别来自彝族,景颇族和壮族,暗示这两个SNP的组合很有可能在这三个少数民族中有较高的突变率;另外,NKX2-5基因中的rs2277923 SNP位点有着较高的突变率,为81.25%,rs703752 SNP位点的突变率为18.75%,并且在家族中存在遗传现象;并且对于携带一个或两个突变的家族成员,尤其是2个突变携带者,建议家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谨慎对待,尽量规避风险。

金朝龙[10](2016)在《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房间隔缺损(ASD)系房间隔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致使其发育不完整,在左房和右房之间出现缺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发病率常居第二位。由于长期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部分左心房血液经ASD进入右心房,反复通过肺循环,使左心房、右心房及右心室容量负荷增加,主要引起右心房和右心室扩张、心室壁增厚,进而导致右室容量负荷过重,随右心容量负荷不断增加,最终将导致慢性右心衰竭。以前外科修补术是ASD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随着介入技术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ASD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减少了手术创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以其突出的优势逐渐成为微创治疗ASD的首选方法。然而并不是所有ASD都可以运用介入封堵治疗,缺损要有符合封堵的条件,这就要求术前必须明确缺损的大小、位置、数量、残边等基本情况,如今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出现是超声技术领域的又一历史性突破,它实际上是胃镜技术与超声检查结合的产物,采用胃镜检查方法将超声探头插入受检者试管内,由于不受胸廓、肺部疾病的影响,离心脏较近,故可清晰地显示心内组织结构,及其相对空间位置,本研究主要探讨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评价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II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型号选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先心病单纯II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术前均行二维经胸超声(2D-T TE)、二维经食道超声(2D-TEE)检查测量ASD最大径及实时三维经食道超声(RT-3D-TEE)检查测量ASD最大直径及面积。将所得测结果与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SO)型号作对比。结果60例患者成功接受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TCASD)治疗,术后均未探及残余分流,1例因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为多孔型房缺而放弃封堵,1例因上腔静脉侧残边缺如放弃封堵。RT-3D-TEE、2D-TEE和2D-TTE的ASD最大径与ASO型号相关良好(r=0.881、0.798、0.702),RT-3D-TEE测量面积与ASO型号相关性系数为0.912,最大径的相关性RT-3D-TEE测量的最高,同时运用RT-3D-TEE测量面积和封堵器型号的相关性比此三种方法测量ASD最大径的相关性高。结论实时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像可为房间隔缺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能较精确地测量出房间隔缺损的面积和最大径,在房缺封堵中能为封堵器型号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应用彩色多普勒自动测量房间隔缺损分流量的临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彩色多普勒自动测量房间隔缺损分流量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后右心室功能改变的超声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2 研究步骤与方法
        1.1.3 研究仪器
        1.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1.1.5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比较
        1.2.2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后右心室收缩功能超声参数比较
        1.2.3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后右心室舒张功能超声参数比较
        1.2.4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后右心大小超声参数比较
        1.2.5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后三尖瓣返流速度及肺动脉收缩压比较
        1.2.6 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超声评价右心功能的意义
        1.3.2 右心室超声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3.3 TAPSE与 CVP
        1.3.4 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2.1 超声评价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
        2.1.1 慢性肾功能衰竭
        2.1.2 肾脏血流动力学
        2.1.3 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意义
    2.2 评价右心功能超声参数简介
        2.2.1 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
        2.2.2 超声新技术
    2.3 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
        2.3.1 右心扩大的病理生理
        2.3.2 右心扩大的分类
        2.3.3 常见疾病
    2.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表
附录 B 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单纯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隐源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单纯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隐源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第二部分 单纯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论文

(3)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食管超声引导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的左室流场变化特点及能量损耗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卵圆孔形态学特征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估及对介入封堵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卵圆窝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6)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检查技术
        1.1.3 图像后处理和分析
        1.1.4 图像质量评估及诊断效能
        1.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诊断检出率
        1.2.3 CT图像质量分析
        1.2.4 有效辐射剂量
    1.3 讨论
        1.3.1 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
        1.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中的优势
        1.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1.3.4 辐射剂量
        1.3.5 研究的局限性
    1.4 小结
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检查技术
        2.1.3 图像后处理
        2.1.4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TTE)
        2.1.5 图像及结果的评价和判定
        2.1.6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2.1.7 诊断效能
        2.1.8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2 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3 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4 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5 有效辐射剂量
    2.3 讨论
        2.3.1 先天性心脏病CT影像节段分析法
        2.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复杂先心病影像后处理方法
        2.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
        2.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的诊断
        2.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
        2.3.6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
        2.3.7 辐射剂量
        2.3.8 研究的局限性
    2.4 小结
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检查技术
        3.1.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后处理
        3.1.4 TTE
        3.1.5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48例肺血少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结果比较
        3.2.2 按年龄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比较
        3.2.3 按体重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3.2.4 按心率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3.3 讨论
        3.3.1 心动周期与心房、心室大小及大血管管径的关系
        3.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评估的价值
        3.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肺动脉测量值的价值
        3.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室间隔缺损大小的评估
        3.3.5 研究的局限性
    3.4 小结
四、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检查技术
        4.1.3 图像后处理
        4.1.4 图像质量评估
        4.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4.1.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4.2.2 冠状动脉异常
        4.2.3 冠状动脉11段可判读性及评分比较
        4.2.4 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比较
        4.2.5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客观图像质量
        4.2.6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辐射剂量
    4.3 讨论
        4.3.1 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
        4.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的可判读率
        4.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评分及病变诊断
        4.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客观图像质量
        4.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辐射剂量
        4.3.6 研究的局限性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脉氧简易筛查法在新生儿先心病筛查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的左室流场变化特点及能量损耗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VFM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1.1 VFM技术在AS D中的研究应用
    1.2 VFM技术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应用
        1.2.1 VFM技术与s P IV技术的研究应用
        1.2.2 VFM技术在瓣膜病变中的研究应用
        1.2.3 VFM技术在不同位点起搏左心室血流涡旋中的研究应用
2 VFM技术目前的局限性及展望

(9)文山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与NKX2-5基因遗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先天性心脏病的概念
    2、流行和危害
    3、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
        3.1 心脏的形成
        3.2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4、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研究现状
    5、基因检测的意义
    6、基因检测常用技术方法
    7、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7.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山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
    1、引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1.2 辅助检查
    2、材料与方法
        2.1 对象与分组
        2.2 主要仪器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文山州不同种类先天性心脏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5、讨论
    6 小结
第三章 文山地区先天性心脏病致病基因检测
    1、引言
    2、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数据分析
        2.4 培养基及其他缓冲液的配制
    3、实验过程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材料
        3.3 扩增引物
        3.4 核酸提取
        3.5 靶基因PCR反应的体系及优化条件
        3.6 PCR扩增结果检测
        3.7 PCR产物的纯化
        3.8 目的片段纯化后进行测序
        3.9 双峰样品TA克隆
    4、结果
        4.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4.2 家族1
        4.3 家族2
        4.4 家族3
        4.5 家族4
        4.6 家族5
        4.7 家族6
        4.8 家族7
        4.9 家族8
        4.10 家族9
        4.11 家族10
    5、小结
    6、讨论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应用彩色多普勒自动测量房间隔缺损分流量的临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后右心室功能改变的超声评价[D]. 苏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单纯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隐源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D]. 韩洋洋. 山东大学, 2020(08)
  • [3]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D]. 郭怡萍.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4]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的左室流场变化特点及能量损耗变化规律[D]. 张键.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卵圆孔形态学特征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估及对介入封堵的临床意义[D]. 府栋勤. 苏州大学, 2019(05)
  • [6]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D]. 范丽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脉氧简易筛查法在新生儿先心病筛查中的应用分析[D]. 赵乌云.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8]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的左室流场变化特点及能量损耗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J]. 张键,丁云川.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9(01)
  • [9]文山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与NKX2-5基因遗传相关性研究[D]. 李春莉.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10]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D]. 金朝龙.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彩色多普勒自动测量房间隔缺损分流流量的临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