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中展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郑和下西洋中展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一、论占城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潘玥[1](2021)在《试析南海区域伊斯兰教文化圈的特点与联系》文中指出"跨国文化圈"是指超越国家边界的同一族群或具有共同宗教信仰的文化共同体。南海区域伊斯兰教文化圈是区域内穆斯林群体以伊斯兰宗教信仰为纽带所构建的"共同体"。在此,这个"圈"既不是精神性的结构,也不是"想象"的产物,而是穆斯林群体与区域内的互动者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共同性"总和。南海区域伊斯兰教文化圈具有伊斯兰教神化王权、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和原始宗教相融合、分布与发展不均衡等特点。在联系方面,文化圈内主要存在占城与华南和马来世界的联系及郑和下西洋与南海区域伊斯兰教的联系等,这些联系与互动相互交织、相互耦合,共同促进了区域内文化融合、交流与发展。

陈虹霞[2](2021)在《《西洋记》中的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文中提出《三宝太监西洋记》是罗懋登在明万历年间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小说故事的原型是郑和下西洋。作者在创作小说时并没有采用传统历史演义的方式来描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而是把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神魔化,在神魔斗法中游历西洋诸国。作者在描述西洋国家时借鉴了很多史料,史料和神魔交融,创作了一个真实和想象并存的西洋世界。郑和船队在下西洋途中也与西洋国家进行了物质和精神的交流,中国的信仰崇拜也在西洋国家得到了发展和传播。本文以明小说《西洋记》为研究对象,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料来探讨当时的西洋国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论文以《西洋记》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三个章节,分别从《西洋记》域外景象的真实和想象、《西洋记》中的中外物质交流与风俗教化、文化交流背景下《西洋记》中的信仰崇拜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第一章是对《西洋记》域外景象的研究,探讨罗懋登笔下西洋国家的真实和想象。小说中的西洋国家不是作者杜撰的,是作者在史料的基础上创作的。其中国家的地理风貌和风俗有极大的真实性,同时,作者也虚构和想象了一些战争场面和异域人物,构造了一幅真实和想象并存的域外画卷,反映了明朝人对西洋各国的认知。第二章重点讨论《西洋记》中的中外物质交流与风俗教化,香料作为贡品从西洋国家传入中国,香料在西洋国家有着多样用途,它的传入也影响着中国香料文化的形成,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郑和船队到达西洋国家后,对当地的风俗进行了教化,在人伦教化、海盗治理和怪俗改变等方面都有体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第三章分析了文化交流背景下《西洋记》中的信仰崇拜,天妃信仰和郑和崇拜都是从中国传入西洋国家的,并在西洋国家发展演变。本文主要探讨《西洋记》中的天妃信仰,以及天妃信仰的产生、发展、传播以及双方的交流,还有《西洋记》中的郑和形象和郑和崇拜在西洋国家的表现和传播,这些信仰崇拜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波,石亚琴[3](2020)在《近期“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郑和学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门显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郑和研究被赋予新的历史任务。本文从对"郑和下西洋"的重新定位、郑和下西洋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郑和下西洋的多重保障因素等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的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朱亚非[4](2020)在《丝路视域下的郑和下西洋与明初海洋防御战略》文中研究指明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中外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向亚非国家宣传了明朝强盛,还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传播到海外各国,极大的提升了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同时郑和下西洋也是明朝海洋防御战略的一次重大实践活动。郑和所到之处,宣传"以德睦邻",通过清除海寇,打击海上霸权势力,调解各国之间矛盾与冲突,不仅让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畅通,而且有纹维护了明朝海上安全。

时平[5](2020)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与宗教态度——亚洲海洋文明中的实践》文中提出从亚洲海洋文明历史考察宗教间交往的经验,对21世纪海上丝路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共建亚洲人类命运共同体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意义。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路多元宗教交往的实践,表达了历史上中国人对待不同宗教的价值取向。郑和下西洋秉持的宗教态度,是明代中国天下一家、协和万邦思想的一种表现,对多元宗教的尊重、包容和平衡是其显着特征。郑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带有二元结构的属性,既是郑和下西洋活动内容组成,也代表了一些船队成员的宗教信仰。郑和下西洋把这种天命皇权和宗教神权融合一体,成为治理天下一家秩序的大规模海上实践。

王安娜[6](2020)在《《百家讲坛》之《郑和下西洋》模拟口译实践报告(节选)》文中提出文化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着重大影响。在不同国家之间,对彼此文化了解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对相互间话语或行为的误解。现如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误解也十分明显。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中国迫切需要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宣传文化理念。作为伟大的中国航海家、探险家、外交家,郑和在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连续七次出访西洋,与亚非国家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与他访问的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这完全不同于西方航海家开拓殖民地的做法。他被认为是和平外交的典范和友好大使。宣传郑和,有利于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以使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真正理解中国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政策。电视是当今覆盖面最广、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体。中国科教节目不仅是中国人民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最主要渠道,也为各个国家的人民打开了了解中国的窗口。因此,作者决定同传口译《百家讲坛》的《郑和下西洋》系列,向世界人民介绍郑和。作者从十二集的《郑和下西洋》中选取了两集作为口译材料。这篇报告是基于视频讲座《郑和下西洋》的汉英同声传译口译实践而写成的。本报告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是对口译任务的描述,包括口译任务的来源、特点、重要性。第二章是对口译过程的描述,包括背景知识准备、理论准备、质量评估标准、口译过程及反馈。第三章是口译案例分析,包括在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应用的口译技巧。第四章是总结。希望本报告能为口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也希望该报告给愿意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外国人提供借鉴和帮助。

毛睿[7](2020)在《2006年以来郑和下西洋研究述评》文中认为郑和下西洋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议题,肇兴伊始便受到了国内外多学科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建立"郑和学"的设想(蔺仲马《关于建立郑和学的刍议》,《郑和研究》第8期,1989年)。回溯100多年来的郑和研究史,其间经历过三次研究高潮。特别是2005年正好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600周年,国内外各种团体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在这一年中,学界对100多年的郑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反思。朱鉴秋主编了《百年郑和研究资料

田国民[8](2020)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故事跨文本研究》文中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故事见于正史、笔记、戏曲及通俗小说中,不同文本对这一故事的描述各不相同,有详有简、有实有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文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明代正史、笔记、戏曲、小说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不同文本中“郑和下西洋”故事的特征、承袭关系、改编手法、创作目的、艺术特色,探究明代“郑和下西洋”故事从历史故事向神魔斗法故事演进的历程,具体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章:剖析明代正史中“郑和下西洋”故事的特征。结合正史中郑和下西洋相关记载的缺失性这一特征,从“不宝远物”与“不治夷狄”等正统观念方面入手,着力分析令学界颇感困惑的“郑和下西洋”相关记载缺失的原因。第二章:比较笔记文本中“郑和下西洋”故事与正史的不同特征。从具体内容与思想意蕴两个方面入手,探究笔记可补正史记载不足之处。第三章:研究明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首先,通过列举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对笔记的借鉴之处,进而明确该剧与笔记之间的文本承继关系。其次,从《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对正史的借鉴之处入手,论述该剧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最后,结合戏曲“场上文学”这一文本特征,分析《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对笔记及正史中“郑和下西洋”故事的删减、改编之处及其原因,并探究该剧在“郑和下西洋”故事演进过程中的文本意义。第四章:主要研究明代通俗小说《西洋记》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首先,通过列举《西洋记》对正史的借鉴之处,明确史书中正统观念对《西洋记》的影响,进而论述《西洋记》“不宝远物”的创作主旨。其次,从《西洋记》对笔记内容的筛选、改编、扩充之处入手,论述《西洋记》对笔记的演绎方式,探究《西洋记》的取材原则及其成因。再次,通过列举《西洋记》各章回首诗的文献出处,论述《西洋记》回首诗对唐诗宋词的借鉴、改编方式与辑佚价值,并分析《西洋记》在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演变过程中的文本意义。最后,结合《西洋记》对正史等文本的借鉴、改编情况,探究《西洋记》中相关人物形象、情节的历史出处、文献依据,明确其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分析《西洋记》中“郑和下西洋”故事神魔化的原因。

赵金娥[9](2019)在《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史论:中国有海防,自明代始。面对来自海洋的威胁,朱元璋时期就完成了我国沿海一万三千余里的全国海防建设。广东海防是最后完成的一段,占五千里。广东海防的建设,吸纳了全国海防建设的经验,结合了广东沿海的斗争经验和地域环境特点,满足了保卫辽阔南海及岛屿、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的海防任务,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广东海防卫所体系。本文在发展“一带一路”与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对其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是形成对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支持,丰富广东海防卫所的学术研究,同时对海防卫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的角度,结合历史学、军事学、地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梳理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的自然条件、社会状况、海防制度、建置概况的基础上,对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空间形态进行系统性研究,由宏观至微观从省域、区块、卫所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着眼于明代广东全省域的海防,对其整体防御架构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沿海地方社会形势、军事地理环境、受侵扰程度和各海防卫所设置情况,从宏观角度归纳出广东沿海8卫28所总体呈现出的四种防御形态:在整个广东沿海选择战略要点设防的“沿海珠链型防御”;确保省府广州安全,沿珠江两岸梯次纵深设防的“向心拱卫型防御”;针对海南岛与南澳岛等沿海大型岛屿的“海岛型防御”;以环绕北部湾的雷、廉、琼联防为基础,维护南中国海区域稳定,形成对海上丝绸之路严密控扼的“南洋海路控扼型防御”。通过对四种防御形态的分析,揭示了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的选点精准、结构性布局合理对整体海防功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关注各海防卫所的防区控制,归纳出了海防卫所在自身防区范围内形成的主要功能空间。在实现生存功能时,通过海防卫所的合理选址及建设,甚至迁址,使海防卫所处于一个与地形相契合,与气候相适应,能战斗、宜生活的自然环境空间中。在实现军事功能时,海防卫所构筑了巡守的水军基地,预警、通信的烽堠,分守的墩台,及所城自身的多重防御空间。在实现被赋予的行政功能时,海防卫所城承担着保卫地方政权、与巡检司配合维护社会治安,与驿路配合完成物资转运等职责,形成了其社会功能空间。通过以上分析,揭示了各海防卫所在防区范围内,是如何立足并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区块控制的。再次,聚焦于海防卫所城,展开城池内部构成要素的分析。借鉴中西方研究理论与方法,形成了更针对于海防卫所城空间形态的“城—布局组织—建筑”的多层次要素解析法。以实际调研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研究了明代广东海防卫所城池的存在模式、规模大小、轮廓形状、街巷布局、防御组织的形态特征及设计思想;探讨了防御建筑、衙署建筑、居住建筑、祭祀建筑、学宫建筑、商业建筑的形制及其文化内涵。在分析时,同时呈现了海防卫所城由军事堡垒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要素表现出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古代军事防御型城池的布局理念;探寻了军事建筑对防御及生活的物质保障、文化建筑对海防卫所将士的思想文化教育和战斗精神激励作用。最后,针对空间形态的根基,即:保障空间形态完整及合理的营建技术与建筑艺术等方面,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阐述了主体结构营造的可靠性;总结了在卫所制度与军事文化影响和地域环境条件与资源限制下,海防卫所建筑的防御智慧与宜居要求;呈现了卫所装饰由简入繁的表现特征及深层原因;探讨了建筑技术的传承稳定且一致,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海防卫所城的坚固。正是由于这些落到实处的建筑细节,才保证了海防卫所空间形态由宏观到微观的完美。

王茹芹[10](2019)在《海上丝绸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是指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交通路线。这一概念由陆上丝路衍生而来。与陆上丝路相比,经由海上丝路流通的商品种类更加多元化,除丝绸外,瓷器、香料、茶叶均是大宗货物,因而海上丝路有时又被称为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按航线方向的不同,海上丝路通常分为东西两条,东向航线又称为东海丝路,系指自中国东北部沿海,经渤海或黄海、或东海到达

二、论占城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占城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试析南海区域伊斯兰教文化圈的特点与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海区域伊斯兰教文化圈的特点
    (一)伊斯兰教神化王权
    (二)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和原始宗教相融合
    (三)伊斯兰教分布和发展的不均衡
二、占城与华南地区和马来世界的联系
    (一)占城与华南地区的联系
    (二)占城与马来世界的联系
三、郑和下西洋与南海区域伊斯兰教的联系

(2)《西洋记》中的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西洋记》简要介绍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研究方法和材料
    4.文献综述
        4.1 对《西洋记》的总体评价
        4.2 多角度专题研究
第一章 《西洋记》域外景象的真实和想象
    1.1 《西洋记》中关于西洋国家真实性的描写
        1.1.1 地理风貌的描写
        1.1.2 各国风俗的描写
    1.2 《西洋记》中关于西洋国家想象的描写
        1.2.1 战争场面的想象
        1.2.2 异域人物的想象
    1.3 小结
第二章 《西洋记》中的中外物质交流与风俗教化
    2.1 大量香料作为贡品传入明朝
        2.1.1 《西洋记》关于香料的描写
        2.1.2 香料促进了中外贸易文化交流
    2.2 郑和船队对西洋国家风俗的教化
        2.2.1 人伦教化
        2.2.2 治理海盗
        2.2.3 改变怪俗
    2.3 小结
第三章 文化交流背景下《西洋记》中的信仰崇拜
    3.1 天妃信仰
        3.1.1 《西洋记》中的天妃信仰
        3.1.2 天妃信仰的演变
        3.1.3 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3.2 郑和崇拜
        3.2.1 《西洋记》中的郑和形象
        3.2.2 郑和崇拜在西洋国家中的发展
    3.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郑和下西洋专题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丝路视域下的郑和下西洋与明初海洋防御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海屏陆”的海防实践
二、清除海上隐患,维护海路畅通
三、“以德睦邻”的海洋外交战略
    1.坚持以和为贵
    2.坚持以诚信为本
    3.坚持宽大为怀的原则
四、厚往薄来与海禁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
五、历史启示与反思

(5)郑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与宗教态度——亚洲海洋文明中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亚洲海洋文明历史与宗教交往
二、郑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
三、天下一家与郑和下西洋的宗教态度
四、结语

(6)《百家讲坛》之《郑和下西洋》模拟口译实践报告(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of Task
    1.2 Features of Task
    1.3 Significance of Task
Chapter 2 Task Procedure Description
    2.1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s
        2.1.1 Background Knowledge Preparation
        2.1.2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2.1.3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on
    2.2 Process and Feedback
        2.2.1 The Process
        2.2.2 The Feedback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in Interpretation
    3.1 Loss in Interpretation
        3.1.1 Cultural Borrowing
        3.1.2 Compensation
    3.2 Short-term Memory
        3.2.1 Omission
        3.2.2 Anticipation
        3.2.3 Visualization
Chapter 4 Summary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作者简历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数据集

(7)2006年以来郑和下西洋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型期”的研究特点
二、“转型期”的主要议题
    (一)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外交政策。
        1.郑和下西洋前后西洋世界的政治环境。
        2.郑和下西洋的外交策略及反思。
        3.郑和下西洋对当代的启示。
    (二)郑和下西洋与明初贸易。
    (三)郑和下西洋与宗教信仰。
    (四)郑和下西洋随行人员等相关研究。
三、反思与探索

(8)明代“郑和下西洋”故事跨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正史记载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一、满足财政需求
        二、扶持新势力
    第二节 明代正史中郑和下西洋史料留存情况
        一、主要内容缺失
        二、间接材料相对丰富
    第三节 正史中郑和下西洋相关史料缺失的原因
        一、“王者不治夷狄”正统观念的影响
        二、“天子不宝远物”正统观念的影响
第二章 笔记文本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
    第一节 笔记中“郑和下西洋”故事内容的丰实性
        一、佛教类
        二、志怪类
        三、商贸类
    第二节 笔记的思想意蕴
        一、取宝主题
        二、猎奇思想
第三章 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
    第一节 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对笔记的借鉴
        一、对笔记内容的借鉴
        二、对笔记思想意蕴的借鉴
    第二节 《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的艺术特色
        一、虚实结合
        二、韵散结合
    第三节 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对郑和下西洋故事的改编
        一、情节的改编
        二、忠君思想的强化
第四章 《西洋记》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
    第一节 史书中正统观念对《西洋记》的影响
    第二节 《西洋记》对笔记的演绎
        一、基于笔记的斗法情节
        二、基于笔记的人物形象创造
        三、对笔记中志怪故事的广泛吸纳
        四、对笔记中商贸内容的刻意回避
    第三节 《西洋记》回首诗对唐诗宋词的借鉴
        一、《西洋记》回首诗的来源
        二、《西洋记》回首诗的借鉴手法
        三、《西洋记》回首诗对《全唐诗》的辑佚价值
    第四节 《西洋记》的艺术特色
        一、虚实结合
        二、文备众体
    第五节 佛教对郑和下西洋故事神魔化的影响
        一、《西洋记》创作的佛教背景及罗懋登的佛学素养
        二、罗懋登的佛学素养对其创作《西洋记》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的建设背景与卫所概况
    2.1 明代广东的自然环境状况
        2.1.1 区位特征:区位特点影响总体防御的布局
        2.1.2 地形地貌:屏山障水据险扼要的防御择址
        2.1.3 交通状况:陆海交通影响物资及军情传递
        2.1.4 气候环境:建筑适应性及倭寇的择时规律
    2.2 明代广东的社会环境状况
        2.2.1 海防卫所震慑了敌对政治势力
        2.2.2 海防卫所保驾了沿海经济发展
        2.2.3 海防卫所保障了国际政策执行
        2.2.4 海防卫所打击了沿海走私贸易
        2.2.5 海防卫所进行的重要军事斗争
    2.3 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的军事管理制度
        2.3.1 军队制度:层级性的卫所制度
        2.3.2 军户制度:父子相继的世袭制度
        2.3.3 屯田制度:自给自足的供养方式
    2.4 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的建设概况
        2.4.1 建立海防卫所
        2.4.2 形成海防体系
        2.4.3 军事聚落的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群体的防御空间形态
    3.1 沿海八府区域环境下的海防卫所布局概况
    3.2 沿海珠链型防御形态
        3.2.1 布防海湾——海湾是内地的门户
        3.2.2 占据海门——海门是城镇的咽喉
        3.2.3 严守内河——内河是城镇集聚处
        3.2.4 重视商贸——商贸地是劫掠重点
        3.2.5 高可达性——距离适中策应联防
    3.3 向心拱卫型防御形态
        3.3.1 广州的中心地位
        3.3.2 珠江口沿岸的复杂地理环境
        3.3.3 以广州为中心的防御结构
        3.3.4 向心防御构造的可靠性
    3.4 海岛防守型防御形态
        3.4.1 广东近岸海岛海防形势
        3.4.2 海南岛的沿岸环形防御
        3.4.3 南澳岛的节制两省防御
    3.5 南洋海路控扼型防御形态
        3.5.1 历史上雷廉琼的联防
        3.5.2 明代加强对南洋海路的控扼
        3.5.3 郑和下西洋壮大了海上丝绸之路
        3.5.4 雷廉琼海防体制的转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代广东海防卫所个体的防区空间形态
    4.1 利于海防卫所各项功能发挥的自然环境空间
        4.1.1 沿海所城一般性的选址环境条件
        4.1.2 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所城建设原则
        4.1.3 据军情形势发展后的迁址与调整
        4.1.4 实例:大鹏所城的环境空间特征
    4.2 保障了海防卫所防区安全的军事功能空间
        4.2.1 海防结构主体卫所城
        4.2.2 沿岸的预警设施烽堠
        4.2.3 外延的分守设施墩堡
        4.2.4 海上所城船队的巡防
    4.3 扩大了海防卫所影响力的社会功能空间
        4.3.1 通过巡检司履行部分社会功能
        4.3.2 通过驿路扩大了社会功能空间
        4.3.3 海防卫所向城镇化的转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广东海防卫所城池的模式与平面形态
    5.1 海防卫所城平面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5.1.1 巩固海防的紧迫性对同一化建设的要求
        5.1.2 海防形势的复杂性对地域适应性的要求
    5.2 与线性长城明显区别的点式的城池模式
        5.2.1 抵御异族与防范贼寇的心理界线之别
        5.2.2 北方边地与东南沿海的山川地势之别
        5.2.3 定向防守与腹背受敌的防御工事之别
    5.3 层级性的军制特点决定层次性的城池规模
        5.3.1 “模数制”的城池规划与建设思想
        5.3.2 层级规模有区间,同级差异也明显
        5.3.3 户均面积为基准,驻兵数目作变量
    5.4 以方形为基调结合地形微调的城池轮廓形态
        5.4.1 “礼制”与“有机”结合的地形应用思想
        5.4.2 稍有变通的方形轮廓是主体
        5.4.3 借山造势的变通轮廓是补充
        5.4.4 蕴意吉祥的意象轮廓是点睛
    5.5 以田字形为主成棋盘状划分的街巷布局
        5.5.1 “类里坊”的街巷布局思想
        5.5.2 棋盘状的街巷空间平面形态
        5.5.3 层级细分的街巷类型及特征
        5.5.4 卫所城街巷承担的多重功能
    5.6 多层设防的城池防御平面形态
        5.6.1 护城河与城墙形成的外围主防线
        5.6.2 环城路与十字街构成的内部防线
        5.6.3 所城中四大区块各自独立的防守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代广东海防卫所城内建筑特征
    6.1 海防卫所城内的建筑构成
    6.2 城防建筑
        6.2.1 不同时期的卫所城防建设
        6.2.2 以城墙为主体的城防设施
        6.2.3 城墙的防御意象表达
    6.3 衙署建筑
        6.3.1 衙署建筑在卫所城中的空间分布
        6.3.2 衙署建筑的平面布局与建筑规制
        6.3.3 衙署建筑空间中体现的礼制文化
    6.4 居住建筑
        6.4.1 旗军营房和将领府邸的建筑规制
        6.4.2 居住位序体现军户责任及权利归属
        6.4.3 府邸庭院反映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
        6.4.4 旗军营房变迁:从营房向民房发展
    6.5 祀佑建筑
        6.5.1 祀佑建筑的建设意义
        6.5.2 卫所城中的祀佑建筑
        6.5.3 祭拜场所的空间形式
        6.5.4 祭祀文化的现代传承
    6.6 学宫建筑
        6.6.1 学宫建筑的基本建筑形制
        6.6.2 卫所中的学堂和社学建置
        6.6.3 海防卫所卫学教育的实效
    6.7 商贸区域
        6.7.1 卫所的商业发展
        6.7.2 所城发展为县城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明代广东海防卫所营建技术与装饰艺术
    7.1 主体结构的营造技术
        7.1.1 城墙的营造
        7.1.2 城内道路的营造
        7.1.3 城内供排水系统的营造
    7.2 改善环境的科学设计
        7.2.1 卫所群落对风的利用
        7.2.2 建筑组团对温度的改善
        7.2.3 住宅内湿热环境的改变
    7.3 民居防御的特色设计
        7.3.1 “五门通”防卫院落
        7.3.2 登顶了望的高耸山墙
        7.3.3 富宅大院自守的碉楼
    7.4 建筑细部的装饰艺术
        7.4.1 体现等第的装饰制度
        7.4.2 多样的装饰表现形式
    7.5 建筑技术的传承稳定
        7.5.1 技术核心是军匠和民匠
        7.5.2 主要劳力是旗军
    7.6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海上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上丝路的历史沿革
    (一) 海上丝路的贯通
    (二) 海上丝路的延伸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2. 唐代时期
        3. 宋元时期
    (三) 明代海上丝路的繁盛
        1. 郑和下西洋1
        2. 东西半球海外贸易航线的开辟——太平洋丝绸之路
二、海上丝路贸易
    (一) 海外贸易政策
        1. 唐代时期
        (1) 海外贸易政策
        (2) 市舶制度的产生
        2. 宋时期
        (1) 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
        (2) 市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3. 元代时期
        (1) 海外贸易政策
        (2) 市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4. 明代时期
        (1) 海外贸易政策
        (2) 市舶司制度
        5. 清代时期
        (1) 海外贸易政策
        (2) 十三行制度
    (二) 主要贸易方式
        1. 朝贡贸易
        2. 互市贸易
        3. 民间贸易
    (三) 主要贸易商品
        1. 主要出口商品
        (1) 丝绸及丝织品
        (2) 文化产品和科学技术
        (3) 货币
        (4) 瓷器
        (5) 茶叶
        2. 主要进口商品
        (1) 香料
        (2) 自然资源
        (3) 手工艺品
        (4) 奢侈品
三、海上丝路上的商人
    (一) 舶商
    (二) 蕃商
四、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
    (一) 广州港
    (二) 泉州港
    (三) 宁波港
    (四) 扬州港
    (五) 占城
    (六) 古里
    (七) 满剌加
    (八) 三宝垄
    (九) 忽鲁谟斯
    (十) 阿丹
    (十一) 天方
五、海上丝路的历史影响
    (一) 海上丝路贸易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
        1.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 蔬菜作物
        (2) 粮食作物
        2. 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3.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4. 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
    (二) 海上丝路贸易对境外国家经济文化的影响
        1. 商品及制造技术
        (1) 瓷器及制造技术
        (2) 丝织技术
        (3) 农产品种植及加工技术
        (4) 建筑技术
        (5) 计量工具、货币
        2. 物种的外传
        3. 科学技术的输出
        4. 中国儒家文化传播

四、论占城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试析南海区域伊斯兰教文化圈的特点与联系[J]. 潘玥. 东南亚纵横, 2021(03)
  • [2]《西洋记》中的中外文化交流研究[D]. 陈虹霞. 山西大学, 2021
  • [3]近期“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J]. 王波,石亚琴. 闽商文化研究, 2020(02)
  • [4]丝路视域下的郑和下西洋与明初海洋防御战略[J]. 朱亚非. 黑河学院学报, 2020(09)
  • [5]郑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与宗教态度——亚洲海洋文明中的实践[J]. 时平. 莆田学院学报, 2020(03)
  • [6]《百家讲坛》之《郑和下西洋》模拟口译实践报告(节选)[D]. 王安娜.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8)
  • [7]2006年以来郑和下西洋研究述评[J]. 毛睿.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0(02)
  • [8]明代“郑和下西洋”故事跨文本研究[D]. 田国民.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明代广东海防卫所空间形态研究[D]. 赵金娥.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海上丝绸之路[J]. 王茹芹. 时代经贸, 2019(10)

标签:;  ;  ;  ;  ;  

郑和下西洋中展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