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再生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杂交水稻再生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一、杂交水稻再生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1](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武茹[2](2020)在《轻简施肥方式对再生稻两优6326产量形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再生稻是指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经过科学的肥水管理措施,使低节位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直至抽穗成熟,再收获一季的水稻。作为一种新的种植模式,对于调整我国农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以及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再生稻的养分需求规律、施肥时期、氮肥运筹等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多数研究忽略了再生稻种植过程中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柘福村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再生稻两优6326为材料,设置两组试验:减量施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和缓释肥处理。共8个处理:CK(不施肥对照)、FF(农户高产施肥)、DF1(减量施肥处理1)、DFD1(减量施肥处理1和硝化抑制剂)、DF2(减量施肥处理2)、DFD2(减量施肥处理2和硝化抑制剂)、SRF1(专用缓释肥I处理)、SRF2(专用缓释肥II处理),研究其对再生稻产量及构成、再生稻生长发育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再生稻两优6326的CH4排放主要集中在头季,分蘖期和孕穗期出现2个排放通量峰值,再生季CH4排放通量相对较低。整个生育期N2O的排放峰值主要出现在每次施肥与水分落干时。减量施肥处理都能降低稻田CH4与N2O的产生,与FF处理相比,DF1、DFD1、DF2、DFD2处理CH4和N2O的累计排放量分别减少5.94%~14.34%和12.88%~32.65%。且施肥量越低,CH4和N2O的累计排放量越少。在相同肥力水平下,添加DMPP能降低CH4和N2O的产生,减幅分别为4.66%~6.05%和2.83%~18.85%。SRF1、SRF2处理同样减少稻田CH4排放51 kg/hm2~86 kg/hm2,减幅达10.20%~24.38%,减少N2O排放0.15 kg/hm2~0.31 kg/hm2,减幅达10.20%~23.49%。(2)与FF处理相比,减量施肥处理和缓释肥处理分别减少全球增温潜势(GWP)达262 kg CO2-eq./hm2~1320 kg CO2-eq./hm2和1364 kg CO2-eq./hm2~2185kg CO2-eq./hm2,减幅达4.31%~19.81%和20.47%~35.96%;减量施肥处理和缓释肥处理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减幅分别为1.95%~13.47%和19.98%~35.00%。(3)减量施肥DF1较FF处理,两年两季分别减产0.6%~1.6%和1.6%~4.5%,差异不显着。2019年中,DF2和DFD2处理较FF处理两季分别减产8.6%和7.1%,幅度较大。其中,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4个减肥处理较FF处理分别减少了11.60%、9.94%、24.31%和24.86%;再生季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其中,DF2和DFD2处理的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与FF、DF1和DFD1处理达到显着性差异。SRF1和SRF2较FF处理分别减产0.4%~1.2%(2018年)和0.53%~+0.53%(2019年),差异不显着。专用缓释肥处理下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与FF处理相比,SRF1和SRF2处理显着提高了有效穗数,但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再生季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较FF处理,SRF1处理显着提高了有效穗数,但对其余三项产量构成因子影响不大,SRF2处理虽然降低了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但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4)与FF处理相比,DF1和DFD1处理的株高、分蘖虽有略微降低,但未达到显着性差异;而DF2和DFD2处理显着降低再生稻的株高、分蘖;SRF1和SRF2处理在分蘖期对其影响不大,但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提高再生稻的株高、分蘖。(5)减量施肥试验中,随着减肥梯度的增大,穗颈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和面积随之减小;缓释肥试验中,2个缓释肥处理下的穗颈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和面积较FF处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6)减量施肥试验条件下,头季茎鞘NSC输出对穗重的贡献率为10.00%~13.94%。与FF处理相比,DF1和DFD1处理下茎鞘NSC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对穗贡献率明显更高。但是,DF2和DFD2处理却低于FF处理;再生季茎鞘NSC输出对穗贡献率在26.65%~41.45%之间。在专用缓释肥试验中,SRF1和SRF2处理下头季茎鞘、叶NSC输出对穗贡献率分别为12.20%、13.24%和1.19%、1.06%,均低于FF处理,而再生季茎鞘、叶NSC输出对穗贡献率高于FF处理,分别为38.85%、33.14%和2.15%、2.62%。综上,DF1、DFD1处理和缓释肥配方处理均可以在保证不明显降低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增温潜势。而且,相较于农户高产施肥处理,减量施肥:N减少13.00%、P2O5减少16.67%、K2O减少8.33%;缓释肥:N增加3.62%、P2O5减少26.67%、K2O减少10.00%,施肥次数由传统施肥5次减少为3次,这些轻简栽培措施适应我国水稻优质、高效、绿色、轻简化生产新模式的发展要求,可以作为一种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行的水稻优化栽培技术模式。

袁珅[3](2020)在《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生产面临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过高等一系列挑战的重大转型时期,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越来越多的农民采用节本栽培管理方式并用成本低的常规稻品种代替成本高的杂交稻品种来应对这些挑战。有研究表明在资源投入充足的高产栽培管理下,杂交稻一般比常规稻具有更高的产量。但是在节本栽培条件下,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产量及其他农学特性表现孰优孰劣,前人研究的较少。此外,关于我国水稻生产能量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常规稻和杂交稻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能量利用效率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穴市以常规稻黄华占(HHZ)和杂交稻扬两优6号(YLY6)为供试材料,在移栽条件下,比较了在对照(当地农民习惯栽培)和五个节本栽培:减氮、节水、长秧龄、低密和综合低投入(包括全部四个单项节本栽培)处理中两个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氮素利用效率、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该试验旨在明确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更适合于节本栽培管理,这一结果将为优化水稻生产布局,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YLY6在6个栽培管理条件下的平均产量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16.9%和5.9%,差异均达显着水平。YLY6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千粒重比HHZ分别高出12.9%、24.3%和34.7%。此外,YLY6的产量在不同栽培处理和年份之间差异较小,表现出比HHZ较高的稳产性。在对照和节本栽培(5个节本栽培处理的平均)条件下,YLY6的产量分别比HHZ高11.9%和10.8%,说明杂交稻品种在节本栽培条件下仍然表现出与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致的产量优势。不同的节本栽培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减氮和综合低投入降低了水稻产量,节水和低密处理对产量没有显着的影响,而长秧龄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比,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大幅度降低是减氮和综合低投入减产的主要原因,而长秧龄处理产量的提高是因为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增加。同时,节本栽培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品种间差异。具体来看,与HHZ相比,YLY6在减氮处理中相对于对照的产量降幅更低,但是其在综合低投入处理中的产量降幅更大。HHZ在长秧龄处理中相对于对照的产量增幅高于YLY6。(2)从6个栽培处理和2个年份的平均值来看,YLY6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比HHZ高11.2%、6.4%、5.5%和6.0%。不同栽培处理间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主要受氮肥用量的影响,降低氮肥用量能够显着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减氮处理和综合低投入的氮肥用量降低了50%,显着提高了这两个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节水和低密处理对氮素利用效率没有显着的影响,长秧龄处理仅显着提高了HHZ的氮素利用效率。(3)与对照相比,由于氮肥、灌溉、种子或/和劳动力投入的减少,节本栽培处理(除长秧龄处理外,4个节本栽培处理的平均)的能量投入降低了0.8-32.3%。能量投入在YLY6和HHZ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而YLY6的能量产出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20.1%和5.0%。因此,YLY6的净能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HHZ。在对照和节本栽培条件下,YLY6的能量利用效率分别比HHZ高10.5%和9.3%。与对照相比,减氮、节水和综合低投入处理均显着提高了YLY6和HHZ的能量利用效率,而长秧龄处理仅显着提高了HHZ的能量利用效率。(4)由于YLY6的种子、农药和劳动成本高于HHZ,YLY6在各个栽培处理下的平均生产成本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16.2%和17.3%。YLY6的农药和劳动成本高于HHZ是因为其作物群体更大导致农药用量和打药次数增加。然而,YLY6和HHZ的经济产出没有显着的差异。HHZ在2014和2015年的净收益分别比YLY6高27.2%和41.8%。HHZ在2014和2015年的产出投入比分别是1.40和1.88,分别比YLY6高10.2%和22.9%。与对照相比,节本栽培降低了生产成本(长秧龄处理除外),并提高了水稻生产的净收益和产出投入比(减氮处理除外)。在对照和节本栽培条件下,HHZ的净收益分别比YLY6高39.0%和35.9%,HHZ的产出投入比分别比YLY6高15.4%和17.5%,说明常规稻品种在节本栽培条件下仍然表现出与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致的经济效益优势。综上所述,除减氮处理外节本栽培没有显着降低水稻产量,但是节本栽培减少了资源投入并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能量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节本栽培条件下,杂交稻的产量表现、氮素利用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仍然优于常规稻,因此从水稻高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杂交稻比常规稻更适合于节本栽培。但是从节本增收和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的角度出发,利用节本栽培技术种植常规稻比杂交稻更有优势。

汪浩,张强,张文地,李思宇,黄健,朱安,刘立军[4](2020)在《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再生稻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一种两收,能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增加水稻总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再生季有效穗数是影响再生稻产量的重要因子,而有效穗数取决于再生芽萌发能力。提高再生稻腋芽萌发能力对提高再生季水稻产量有关键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内再生稻发展现状,综述了腋芽萌发能力和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腋芽能力的技术措施等,并提出了未来加强再生稻腋芽萌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曹玉贤,朱建强,侯俊[5](2020)在《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阐明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为揭示其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分别以"再生稻产量、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和"ratoon rice,variety,fertilizer and China"为关键词检索,共收集目标文献119篇。总结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通过分析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阐明再生稻产量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结果】当前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分别为11.65、6.90和17.10 t·hm-2,总样本平均产量仅分别实现了产量潜力的71%、53%和68%。籼稻和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分别比粳稻和常规稻增产24%—19%和18%—8%;头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68 kg·hm-2,P2O5 123 kg·hm-2,K2O 124 kg·hm-2;再生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45 kg·hm-2,P2O5 50 kg·hm-2,K2O 200 kg·hm-2。再生稻头季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4—29.1万穴/hm2;适宜留桩高度为40—50 cm;手栽种植利于再生季产量的提高因而总产量也最大;人工收割比机械收割的再生季产量高12%,虽然机种机收会减少产量,但差异不显着。【结论】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两季总产量的增产潜力分别为3.38、3.27和5.41 t·hm-2。合适的品种、肥料管理、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和收割方式可以缩小产量差,其中品种以籼稻和杂交稻为主;优化施肥量可以使头季和再生季分别增产9%和22%,优化种植密度则分别增产8%和17%;适宜的留桩高度为40—50 cm;机种机收更符合轻简化现代农业的需求。

王月超[6](2019)在《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再生稻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种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生产投入,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水平总体较低且产量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再生稻种植方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近年来,由于品种的改良与筛选、栽培管理措施的优化以及机收再生稻的推动,华中地区再生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也不断提高,大田生产和科学试验条件下再生季产量均可达到5.5 t ha-1以上。施用氮肥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前人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指标的影响,少有关于再生稻产量形成过程中光能拦截与利用、物质生产与转运、氮素吸收和利用等生理过程对氮肥管理响应的报道。为此,本研究于2016和2017年在湖北省蕲春县开展大田试验,选用华中地区作再生稻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两优6326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头季氮肥处理(100和200 kg N ha-1,于头季移栽前1 d、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按4:3:3比例分次施用),2个促芽肥处理(0和100 kg N ha-1,于头季齐穗后15d施用),2个提苗肥处理(0和100 kg N ha-1,于头季收割后1-2 d施用),采用四因素裂-裂-裂区试验设计(品种为主区,头季氮肥处理为副区,促芽肥处理为副-副区,提苗肥处理为副-副-副区)。头季收获方式为人工收割,留桩高度为45 cm,通过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再生力(再生季有效穗数与头季有效穗数的比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能拦截与光能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等关键农艺和生理指标,探究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揭示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1)各处理及年际间再生季生育期变化范围为61-84天,为头季生育期的45%-58%,再生季产量变幅为2.96-6.49 t ha-1,为头季产量的30%-95%。总的来说,头季氮肥水平的提高虽然能够使头季产量平均提高13.7%,但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较小(6.3%),再生季产量主要受到促芽肥和提苗肥影响,且二者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在不施提苗肥的情况下,促芽肥使再生季增产20.5%-55.4%;在施用提苗肥的情况下,促芽肥的增产作用降至12.7%-25.2%。在不施促芽肥时,提苗肥使再生季增产11.5%-35.5%;而在施用促芽肥时,提苗肥的增产作用不显着。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促芽肥对再生季的增产作用显着大于提苗肥。(2)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增大库容(单位面积颖花数)是促芽肥和提苗肥提高再生季产量的重要原因。促芽肥对库容的提升幅度比提苗肥更大。这是因为,促芽肥对再生力的提升幅度(22.9%)大于提苗肥(11.0%),实现了再生季单位面积穗数的更大提升。从物质积累与分配方面分析,促芽肥增产归因于再生季地上部总干重(TDW)和收获指数的同步提高,而提苗肥增产主要是由于再生季TDW的增加。促芽肥对再生季TDW的提升幅度比提苗肥更大。这是因为,促芽肥对再生季光能利用效率提高作用(29.3%)大于提苗肥(16.7%),实现了再生季当季干物质积累量的更大提升。(3)总的来说,再生季产量受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W)和齐穗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T)的共同调控。再生季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少,不能满足籽粒在灌浆过程中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T在再生季产量形成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再生季籽粒的贡献率达到33.8%-53.3%。促芽肥增产归因于再生季T和W的共同提高,提苗肥增产是因为再生季W显着增加而与T无关。(4)各处理及年际间再生季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TN)的变化范围为60.4-143.6kg ha-1,其中头季收割后地上部留下的稻桩部分氮素含量变幅为36.1-78.0 kg ha-1,占再生季TN的27%-90%。各处理及年际间再生季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的变幅为35.8-63.0 kg kg-1。虽然提苗肥对再生季TN的提高作用(33.9%)高于促芽肥(27.1%),但是提苗肥导致两优6326再生季NUEg平均降低18.2%,而促芽肥对再生季NUEg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头季氮肥水平的提高虽然可以提高头季产量,但是对再生季产量影响较小。促芽肥和提苗肥都对再生季产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相比较于提苗肥,促芽肥在更大程度地提高再生季产量的同时,不会造成氮素利用效率的降低。

凌霄霞[7](2019)在《再生稻生长模型的优化及应用评价》文中提出再生稻种植模式具有环境友好、资源利用效率高、劳动力投入少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切合我国农业转型期绿色丰产高效栽培的需求。此外,农业生产正朝着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再生稻生长模型的研究和广泛应用对实现水稻生产的现代化和智慧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近期,Dr.Tao Li基于ORYZA v3模型开发了再生稻生长模型ORYZA_R。然而,该模型模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性能还有待优化和验证,模型在再生稻栽培管理优化决策中的应用还有待探索。本研究利用2015年和2016年再生稻品种、留桩高度和促芽肥大田试验数据,首次估算了ORYZA_R模型再生季的关键参数,对生长发育速率、茎叶生长、干物质分配、稻桩干物质转运等参数进行校正,重点优化了主季和再生季生育期、籽粒产量、地上部总生物量、各器官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性能。结合参数敏感性分析,探讨了再生季生长模型的优化方向。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留桩高度、促芽肥和提苗肥的情景模拟。此外,为了提高作物模型的参数校正效率以及模拟精度,利用不同播期和不同重复处理的大田试验数据进行参数校正以及交叉模拟,探讨了用于参数校正的试验数据偏差对模型预测误差的影响。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模型参数校正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主季和再生季的生育期(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 6 d~2.6 d和2.5 d~3.4 d),较好地模拟了主季的籽粒产量、地上部总干重、茎鞘干重、穗干重和叶面积指数(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为7%~29%,R2为0.59~0.98)。对再生季而言,籽粒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吻合度最高(NRMSE为9%~12%,R2为0.70~0.92),地上部总干重、穗干重和茎鞘干重的吻合度次之(NRMSE为13%~29%,R2为0.51~0.96),绿叶干重和叶面积指数的吻合度最低(NRMSE为36%~49%,R2为0.78~0.84)。经严格校正的ORYZA_R模型可以用于再生稻生育期、产量、穗和茎鞘生物量模拟。2、基于Kendall相关系数和TDCC系数探究了评价指标、品种以及生长变量对再生季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影响。 结果表明,各评价指标、品种和生长变量的非敏感参数排序基本一致,但各评价指标和品种间的敏感参数排序并不十分一致,且品种间的敏感参数差异较大。因此,应采用多个评价指标和品种对敏感参数进行综合筛选和排序。本研究为优化作物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提供了参考。3、基于3个评价指标和2个品种的综合排序方法,筛选了再生季生长模型的敏感参数和非敏感参数。结果表明,再生季成熟期地上部总干重、穗干重和籽粒产量的模拟结果对发育阶段初始值、发育速率、与幼穗分化期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相关的参数最为敏感,对耐阴系数、与灌浆结实期干物质分配相关的参数、与叶面积增长相关的参数最不敏感。本研究为再生季模型参数的校正提供了借鉴。4、基于留桩高度、促芽肥和提苗肥的情景分析,模拟了关键栽培管理措施对再生稻的影响。(1)留桩高度从10 cm增加到60 cm,再生季模拟产量的变化范围是1573.6~2683.3 kg hm-2到3853.3~5402.5 kg hm-2,且40 cm留桩高度的模拟产量均值最高。(2)促芽肥施氮量对再生季模拟产量的影响大于施肥时间。施氮量从0 kg N hm-2增加到100 kg N hm-2时,模拟产量平均增加1148.2 kg hm-2,且在0到50 kg N hm-2之间的差异最大。(3)提苗肥每推迟1 d施用,模拟产量减少68.1 kg hm-2,主季收获后15 d施用提苗肥与不施提苗肥的模拟产量基本相同。ORYZA_R模型对留桩高度、促芽肥和提苗肥影响产量和生物量的模拟结果是合理的,该模型在辅助再生稻优化栽培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5、探讨了试验数据偏差对作物模型预测误差的影响。当产量、各器官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试验数据偏差由2.6%~5.6%增加到6.1%~20.4%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NRMSE均值由5.3%~14.4%增大到9.2%~31.5%,试验数据偏差造成的预测值变异对预测误差的贡献由0.02~0.93增大到0.50~0.99,并超过模型偏差的贡献。由此可见,用于参数校正的试验数据偏差是预测误差及其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控制好用于参数校正的试验数据质量,可以减小作物模型的预测误差及其不确定性。

阮伟江[8](2019)在《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文中认为近70年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蓬勃发展,水稻生产经历品种更新、双季稻普及、栽培方式改进等技术创新,推动形成了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看,高产是永恒的主题。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较快且不可逆转的新趋势下,解决广西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水稻生产,持续提高水稻单产。现代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进一步提高单产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加强广西水稻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大力推广以吨粮田为目标的高产栽培技术、以节本增效为目标的轻型栽培技术、以优质为目标的常规稻高产栽培技术、以资源充分利用为目标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陈基旺,帅泽宇,屠乃美,易镇邪[9](2018)在《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再生稻是一种重要的稻作模式。通过分析湖南再生稻发展的现状、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以政策为引导、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配套机械为驱动、以品牌发展为支撑"的再生稻可持续发展对策。

蒋茂春[10](2017)在《水稻再生力与头季稻品种性状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再生技术是水稻产业的重要部分,也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举措。再生稻的增产主要在于选择优良的再生品种。本研究在川东南再生稻区,利用29个不同类型杂交稻品种,在同一栽培条件下,研究品种性状与再生力性状的相关性,探索衡量品种再生力强弱的主要品种特征特性。结果表明,与头季稻主要相关的性状有:株高、低桩出苗数、倒3叶长、总叶面积、头季稻有效穗数、再生稻齐穗天数。具体关系结果如下:1、头季稻成熟期天数较长对再生稻生长不利;再生稻齐穗天数少的品种再生产量高。2、头季稻植株性状与再生力的关系分别表现为:(1)头季稻株高与再生稻产量呈显着负相关。(2)头季稻茎秆粗的品种再生产量较高,与再生产量的回归系数B=5.906。(3)头季稻茎秆硬度与再生季出苗率、成穗率和再生产量呈显着正相关。(4)头季稻剑叶较长对再生出苗和成穗有利,倒2叶较长的品种再生稻产量较低,倒3叶较长的再生产量较高。(5)头季稻倒2叶宽的品种再生出苗率和成穗率较高。(6)头季稻剑叶叶枕与倒2叶叶枕距离大的品种出苗率较低。4、头季稻总叶面积大的品种再生稻产量低;剑叶面积大的品种再生出苗率和成穗率低;头季成熟期根系活力强的品种再生稻产量高;齐穗期单位面积颍花数与再生产量呈负相关。5、头季稻有效穗高的品种再生产量低,与再生产量的回归系数B=-0.207.6、头季低桩(齐地平留桩)出苗数高的品种,再生出苗、成穗和产量都更高,与再生产量的回归系数B=0.783。7、再生稻次适宜区,头季稻积温较高对再生季生长不利。

二、杂交水稻再生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交水稻再生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2.4.2 直播栽培
        2.4.3 再生稻栽培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2.7 水稻优质栽培
    2.8 水稻绿色栽培
    2.9 水稻逆境栽培
        2.9.1 温度胁迫
        2.9.2 水分胁迫
        2.9.3 O3胁迫
        2.9.4 盐分胁迫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2)轻简施肥方式对再生稻两优6326产量形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列表
1 前言
    1.1 问题的由来
    1.2 再生稻生产模式的发展与现状
    1.3 稻田温室气体CH_4、N_2O排放研究进展
        1.3.1 稻田CH_4产生与排放过程
        1.3.2 稻田CH_4排放影响因素
        1.3.3 稻田N_2O产生与排放过程
        1.3.4 稻田N_2O排放影响因素
    1.4 稻田CH_4和N_2O减排措施
        1.4.1 稻田CH_4的减排措施
        1.4.2 稻田N_2O的减排措施
        1.4.3 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1.5 缓释肥和硝化抑制剂在水稻温室气体减排上的应用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试验设计
        2.2.1 减量施肥和硝化抑制剂处理
        2.2.2 专用缓释肥施肥处理
    2.3 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气象数据
        2.4.2 土壤指标
        2.4.3 温室气体指标
        2.4.4 植株指标
        2.4.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2 气象数据分析
    3.3 减量施肥和硝化抑制剂对再生稻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形成影响
        3.3.1 再生稻温室气体的排放
        3.3.2 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3.3.3 再生稻生长发育分析
        3.3.4 再生稻地上部NSC累积、分配及转运
        3.3.5 再生稻抽穗期穗颈节中大、小维管束数与面积分析
    3.4 缓释肥对再生稻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再生稻温室气体排放
        3.4.2 再生稻产量形成
        3.4.3 再生稻生长发育
        3.4.4 再生稻地上部NSC累积、分配及转运
        3.4.5 再生稻抽穗期穗颈节中大、小维管束数与面积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1.1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4.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
        4.1.3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3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地上部NSC积累量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特色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中国水稻生产的发展与现状
        1.1.1 水稻生产的发展变化
        1.1.2 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
    1.3 栽培管理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3.1 氮肥管理和氮素利用效率
        1.3.2 水分管理和水分利用效率
        1.3.3 秧龄
        1.3.4 移栽密度
    1.4 能量分析和经济分析
        1.4.1 能量投入和能量利用效率
        1.4.2 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益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进程
        2.4.2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2.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4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2.4.5 能量投入-产出与能量利用效率
        2.4.6 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
    2.5 数据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气象条件
    3.2 作物生育进程
    3.3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3.1 节本栽培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3.3.2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分析
        3.3.3 常规稻和杂交稻在各处理中的日产量
        3.3.4 节本栽培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5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 常规稻和杂交稻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和干物质转运特性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4.1 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性
        3.4.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3.4.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干物质转运特性
        3.4.4 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5 常规稻和杂交稻群体特征对节本栽培的响应差异
        3.5.1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茎蘖动态
        3.5.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成穗率
        3.5.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单茎叶面积
        3.5.4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叶面积指数
        3.5.5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作物生长速率
    3.6 常规稻和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6.1 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时期氮素浓度和氮素积累
        3.6.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氮素转运特性
        3.6.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氮素利用效率
    3.7 不同栽培管理对能量投入和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3.7.1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投入
        3.7.2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产出
        3.7.3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利用效率
    3.8 不同栽培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8.1 不同栽培处理的经济投入和产出
        3.8.2 不同栽培处理的净收益
4.讨论
    4.1 常规稻和杂交稻农学表现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2 常规稻和杂交稻氮素利用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3 常规稻和杂交稻能量平衡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4 常规稻和杂交稻经济性状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5 研究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再生力
    1.1 再生稻生产现状
    1.2 再生稻再生能力
2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
3 再生稻腋芽萌发能力的影响因素
    3.1 水稻品种
    3.2 灌溉方式
    3.3 养分供应
    3.4 留桩高度
    3.5 温光条件
    3.6 激素
4 提高腋芽再生能力的措施
    4.1 品种选择
    4.2 播种期
    4.3 留桩高度
    4.4 肥水管理
5 研究展望
    5.1 轻简化机收低节位强再生能力再生稻栽培技术
    5.2 外源激素促进再生稻腋芽萌发的机理及应用
    5.3 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影响

(5)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分析
        1.2.1 产量潜力与产量差
        1.2.2 品种
        1.2.3 施肥量
        1.2.4 种植密度
        1.2.5 留桩高度
        1.2.6 种植方式与收割方式
        1.2.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再生稻的产量差
    2.2 品种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2.3 施肥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2.4 种植密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2.5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2.6 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2.7 收割方式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再生稻的产量潜力
    3.2 品种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3.3 施肥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3.4 栽培管理措施对头季和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附录

(6)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再生稻的发展历史与生产现状
        1.1.1 发展再生稻的重要意义
        1.1.2 我国再生稻发展历史
        1.1.3 我国再生稻的地理分布及生产现状
        1.1.4 其他国家和地区再生稻发展历史与现状
    1.2 再生稻再生季农艺和生理学特点及其产量形成机制
        1.2.1 再生季的农艺和生理学特征
        1.2.2 再生季产量形成机制
    1.3 气候条件对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4 品种类型间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差异
    1.5 水分管理对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6 留桩高度对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7 氮肥管理对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8 水稻产量与干物质生产、分配和转运的关系
        1.8.1 水稻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关系
        1.8.2 水稻产量与齐穗前后干物质生产和转运的关系
    1.9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条件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数据
        2.3.2 生育进程
        2.3.3 产量测定
        2.3.4 产量构成因子和其他农艺生理指标
        2.3.5 冠层光能拦截与利用效率
        2.3.6 氮素吸收与氮素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象数据和再生稻生育期
    3.2 氮肥处理对再生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2.1 氮肥处理对头季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2.2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3 氮肥处理对再生稻再生力的影响
    3.4 氮肥处理对再生稻农艺性状以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3.4.1 氮肥处理对头季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影响
        3.4.2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有影响
        3.4.3 氮肥处理对头季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4.4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4.5 氮肥处理对头季齐穗前后物质生产与转运的影响
        3.4.6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齐穗前后物质生产与转运的影响
    3.5 氮肥处理对再生稻光能拦截与利用的影响
        3.5.1 氮肥处理对头季光能拦截与利用的影响
        3.5.2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光能拦截与利用的影响
    3.6 氮肥处理对再生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3.6.1 氮肥处理对头季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3.6.2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4.讨论
    4.1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4.2 氮肥处理对再生力的影响
    4.3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影响
    4.4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5 品种特性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4.6 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在头季和再生季间的比较
    4.7 气候条件对头季和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5.结论
6.研究的创新点、问题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再生稻生长模型的优化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再生稻发展与研究进展
        1.1.1 再生稻生态条件与种植区划
        1.1.2 再生稻栽培关键技术
        1.1.3 再生稻种植模式的环境生态效益
        1.1.4 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1.2 水稻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1.2.1 作物生长模型的发展
        1.2.2 主要水稻生长模型简介
        1.2.3 ORYZA系列模型评价及应用
        1.2.4 再生稻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1.3 作物生长模型预测不确定性问题
        1.3.1 作物生长模型不确定性来源
        1.3.2 减少模型预测不确定性的方法
        1.3.3 作物模型不确定性研究的挑战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再生季生长模拟关键参数的确定
    2.1 数据收集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
    2.2 再生季生长动态模拟及其关键参数
    2.3 关键参数估算方法
    2.4 关键参数估算结果
    2.5 小结和讨论
3 再生稻生长模型参数优化及性能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ORYZA_R模型
        3.1.2 模型输入、输出文件及运行设置
        3.1.3 模型校正与验证数据集
        3.1.4 校正参数及其优化方法
        3.1.5 模型校正与验证评价方法
        3.1.6 数据分析与图形绘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主季和再生季生育期模拟性能评价
        3.2.2 主季水稻生物量模拟性能评价
        3.2.3 再生季水稻生物量模拟性能评价
        3.2.4 水稻生长动态模拟性能评价
    3.3 讨论
        3.3.1 ORYZA_R模型构建的合理性
        3.3.2 模型参数校正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3.3.3 水稻生长模拟性能比较
        3.3.4 再生稻生长模型改进的探讨
    3.4 小结
4 再生季水稻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ORYZA_R模型与模型运行设置
        4.1.2 模型参数、扰动范围及响应变量
        4.1.3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4.1.4 多组OAT分析与参数敏感性综合排序
        4.1.5 参数敏感性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4.1.6 数据分析与图形绘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参数敏感性排序的一致性
        4.2.2 参数敏感性分析
        4.2.3 生长变量对敏感性参数的响应
    4.3 讨论
        4.3.1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的科学性
        4.3.2 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4.3.3 再生季模型敏感性参数与主季的比较
        4.3.4 对再生季生长模型优化的启示
        4.3.5 对参数敏感性评价方法的启示
    4.4 小结
5 栽培管理措施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模拟
    5.1 材料与方法
        5.1.1 ORYZA_R模型与模型运行设置
        5.1.2 模型校正与验证
        5.1.3 响应变量及情景设置
        5.1.4 数据分析与图形绘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留桩高度对再生季生物量影响的模拟
        5.2.2 促芽肥对再生稻生物量影响的模拟
        5.2.3 提苗肥对再生季生物量影响的模拟
    5.3 讨论
        5.3.1 留桩高度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5.3.2 促芽肥和提苗肥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5.3.3 再生稻生长模型的应用领域
        5.3.4 水稻生长模型模拟功能的发展
    5.4 小结
6 水稻生长模型预测误差的不确定性探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水稻生长模型
        6.1.2 试验数据收集
        6.1.3 试验数据偏差的计算
        6.1.4 预测情景设置
        6.1.5 模型参数校正方法及模拟值的变化
        6.1.6 模型预测误差及其不确定性的量化
        6.1.7 预测值变异和模型偏差对预测误差的贡献
        6.1.8 数据分析与图形绘制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试验数据偏差及其对模拟值的影响
        6.2.2 试验数据偏差对预测误差的影响
        6.2.3 模型偏差和预测值变异对预测误差的贡献
    6.3 讨论
        6.3.1 试验数据偏差下的模型性能评价
        6.3.2 影响模型预测不确定性的因素
        6.3.3 不确定性从观测数据到模拟结果的传播
        6.3.4 减少模型预测不确定性的方法
    6.4 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1.1 再生季水稻生长模拟的关键参数
        7.1.2 再生稻生长模型参数优化及性能评价
        7.1.3 再生季水稻模拟的参数敏感性
        7.1.4 栽培管理措施对再生稻生物量影响的模拟效果
        7.1.5 试验数据偏差对作物模型预测误差的影响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模型主要参数及输出变量
附录2 主季作物参数校正结果
附录3 再生季作物参数校正结果(留桩高度40cm)
附录4 基于随机参数组合的4000组模拟结果
附录5 参数敏感性分析的EESD指数值及其排序
附录6 模型不确定性评估的参数校正值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
    1.1 品种更新的三大行动
        1.1.1 评选推广农家优良品种行动
        1.1.2 矮秆化行动
        1.1.3 推广杂交稻
    1.2 耕作制度的一大突破
    1.3 栽培方法的三大改进
        1.3.1 育秧方式的大水秧改合式半水育秧
        1.3.2 大田移栽的“疏改密”
        1.3.3 有机肥改化肥
2 现代水稻栽培技术新发展
    2.1 水稻吨粮田技术
    2.2 水稻抛秧技术
    2.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2.4 超级稻高产配套技术
3 水稻栽培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4 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重点
    4.1 加强栽培理论研究
    4.2 水稻高产栽培的几个观点
        4.2.1 水稻播种期/插秧期的确定
        4.2.2 培育壮秧
        4.2.3 增施穗肥
    4.3 重点推广的技术
        4.3.1 以吨粮田为目标的高产栽培技术
        4.3.2 以节本增效为目标的轻型栽培技术
        4.3.3 以优质为目标的常规稻高产栽培技术
        4.3.4 以资源充分利用为目标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9)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省再生稻发展现状
2 再生稻的优势
    2.1 降低种植风险, 协调争地抢工矛盾
    2.2 促进增产增效, 满足“双改单”需求
    2.3 满足优质稻米需求
    2.4 适应轻简化生产需求
3 湖南再生稻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农户种粮效益低, 政策扶持未准确到位
    3.2 适宜蓄留再生稻的品种少
    3.3 灌溉条件制约
    3.4 蓄留再生稻与头季稻机械收获矛盾突出
    3.5 未形成可大面积推广的配套栽培技术
4 湖南再生稻发展的对策
    4.1 以政策为引导
    4.2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
    4.3 以配套机械为驱动
    4.4 以品牌发展为支撑

(10)水稻再生力与头季稻品种性状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再生稻研究背景
    1.1 再生稻及其由来
    1.2 我国再生稻的发展史
    1.3 国外再生稻种植情况
    1.4 再生稻种植的重要性
    1.5 近年再生稻推广取得的成效与现状
    1.6 再生稻种植与地理气候生态关系
    1.7 再生稻品种筛选
    1.8 再生稻的栽培管理
        1.8.1 再生稻灌水与晒田
        1.8.2 再生稻施肥
    1.9 再生稻库源关系
    1.10 本研究的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设施条件
        2.1.1 地理气候环境
        2.1.2 试验田情况
    2.2 试验设计
        2.2.2 肥水管理
        2.2.3 调查项目
    2.3 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头季与再生季籽粒产量
    3.2 再生稻出苗与成穗
    3.3 品种生育时期差异与再生力关系
    3.4 品种株型与再生力的相关性
        3.4.1 头季稻株型性状表现
        3.4.2 株型性状与再生力的相关性分析
        3.4.3 主要相关的株型性状与再生性状的回归分析
    3.5 头季稻库源特性对再生力的影响
        3.5.1 头季稻库源情况表现
        3.5.2 水稻头季库源性状与再生力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5.3 头季稻库源特性与再生力的回归分析
    3.6 头季稻产量性状对再生力的影响
        3.6.1 头季稻产量性状情况
        3.6.2 头季稻产量性状性状与再生性状相关性分析
        3.6.3 产量性状与再生力的回归分析
    3.7 再生芽、苗与再生季再生性状的关系
        3.7.1 头季稻芽、苗表现
        3.7.2 头季稻芽长、出苗数与再生性状的相关分析
        3.7.3 头季稻低桩出苗数与再生力的回归分析
    3.8 积温对再生力的影响
    3.9 头季稻性状与再生力关系的综合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生育期品种的再生力差异
        4.1.2 品种株型性状与再生力相关性
        4.1.3 头季稻库源特点与再生力的关系
        4.1.4 头季稻产量性状与再生力关系
        4.1.5 再生腋芽和再生苗数与再生力的关系
        4.1.6 头季稻和再生稻积温的相关性
        4.1.7 综合结论
    4.2 讨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杂交水稻再生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2]轻简施肥方式对再生稻两优6326产量形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武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D]. 袁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 汪浩,张强,张文地,李思宇,黄健,朱安,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2020(03)
  • [5]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J]. 曹玉贤,朱建强,侯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4)
  • [6]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王月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7]再生稻生长模型的优化及应用评价[D]. 凌霄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8]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阮伟江. 广西农学报, 2019(02)
  • [9]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陈基旺,帅泽宇,屠乃美,易镇邪. 中国稻米, 2018(05)
  • [10]水稻再生力与头季稻品种性状的关系研究[D]. 蒋茂春.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杂交水稻再生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