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抗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治中的应用

CD抗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治中的应用

一、CD抗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红磊[1](2021)在《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中医药治疗受益人群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导师经验,制定中医证型标准,对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大人群与获益较小人群进行比较,总结中医证型与生存期的关系及获益较大人群的特征,旨在进一步探索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水平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1.研究目的相关报道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二[1],形势严峻。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同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对中医药治疗的获益程度不同,这可能与证型不同以及患者免疫功能水平各异有关。目前对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匮乏。因此,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基于纳排标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Ⅳ期结直肠癌患者119例。收集患者基本人口信息、中医证型资料及淋巴亚群细胞绝对计数及相对计数,建立数据库,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初步探究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第二部分:基于纳排标准,本研究通过查阅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等方式,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Ⅳ期结直肠癌死亡患者224例,以生存期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小组(对照组)及获益较大组(观察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中药治疗时间等。并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图,并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结可能影响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因素,为临床甄别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大人群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基本情况:本部分研究中,男女比例为1.429:1,61~80岁为主要发病年龄,结肠为主要原发部位,肝、肺为主要转移部位,腺癌居多,恶性程度以中分化为主。2.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大多均显着低于正常值范围,而在相对计数中,只有气血两虚证中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低于正常值范围。3.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T抑制/毒性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越低,辨证为脾肾阳虚证的可能性越大;NK细胞相对计数越低,辨证为肝肾阴虚证的可能性越大;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越低,辨证为湿热蕴结证的可能性越大。第二部分:224例Ⅳ期结直肠癌死亡患者中,气滞血瘀证与湿热蕴结证者较其余三个证型组患者生存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药治疗时间方面,治疗时间≥12个月者较<6个月者生存期延长,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服用中药时间超过1年、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或湿热蕴结证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更长。4.结论1.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显着低于正常水平,主要体现在免疫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而分化发育程度未见明显改变,但随着患者病情进展,仍会导致部分免疫细胞分化发育的异常。2.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各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不同证型之间,降低程度有所差异。3.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多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与湿热蕴结证者相比存在显着差异,考虑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免疫功能低于湿热蕴结证者。4.各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不同中医证型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不同的降低趋势,考虑不同免疫指标的降低,对中医证型的判断可起到一定辅助作用。5.长期的中药治疗能够延长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患者的中医证型与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实证患者生存期可能长于虚证患者。

艾馨[2](2021)在《CXCR1/CXCL8轴通过ERK-NF-κB信号通路调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探讨CXCR1/CXCL8轴调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中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的机制。[方 法]体内实验:将3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BC模型组(PBC组)、Reparixin干预组(Rep组)、空白对照组(Con组),予以2-辛炔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2-octynoicacid was coupled to bovine serum albumin,20A-BSA)联合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腹腔注射12周后建立PBC动物模型,成功建模后,Rep组予Reparixin(CXCR1/2非竞争性变构抑制剂)皮下注射(2.5mg/kg·d-l,3周)。HE染色检测肝脏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胆管上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K-19表达,qRT-PCR检测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 和 IL-6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NF-κ B 及 ERK 通路相关蛋白 p65、ERK1/2、p-ERK1/2 及凋亡相关蛋白 Bax、Bcl-2、Caspase-3 表达。体外实验:将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分为IL-8干预组(IL-8组)、IL-8+Reparixin干预组(Rep组)、空白对照组(Con组),IL-8组加入10ng/ml人重组IL-8蛋白(即CXCL8)培养24小时,Rep组加入10ng/ml人重组IL-8蛋白培养24小时后加入100nM Reparixin培养24小时。Ed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检测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6表达,qRT-PCR检测CXCR1 mRNA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NF-κ B 及 ERK 通路相关蛋白 p65、ERK1/2 及 p-ERK1/2 表达。[结 果]体内实验发现:与Con组相比,PBC组小鼠肝脏内胆管上皮细胞增殖增多,NF-κ B及ER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增高,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高,而经Reparixin干预后,上述结果被逆转(P<0.05)。体外实验表明:与Con组相比,IL-8组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增殖增多,CXCR1 mRNA表达增高,NF-κ B及ER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增高,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高。与IL-8组相比,Rep组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增殖减少,NF-κ B及ERK通路相关蛋白和炎症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结 论]CXCR1/CXCL8轴调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 B及ERK通路有关。

冯廷华[3](2021)在《基于淋巴细胞转化在流式细胞仪上的特征而建立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淋巴细胞转化实验(LTT)是通过刺激淋巴细胞发生增殖,以检测某个体的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状态的一种方法。试验原理是T细胞表面表达有丝分裂原受体,在接触到抗原或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和美洲商陆(PWM)等有丝分裂原后,T细胞受到丝裂原的刺激从而发生变化--代谢状态改变,体现在细胞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多,增殖反应的发生;细胞的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细胞变大为成熟淋巴细胞的3~4倍、细胞质增多、产生空泡,细胞染色质变疏松、核仁明显,形态总体向淋巴母细胞转变。LTT是一项广泛使用地试验项目,目前认为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主要是胸腺来源的T淋巴细胞的特性,而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则可以通过其转化率的大小来进行评价,是为数不多的检验机体细胞免疫水平以及功能实验。本文是在形态学计数法的基础上,观察淋巴细胞转化的流式细胞仪和分子学特征,试图改进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的方法。并且尝试用该方法检测健康体检者、淋巴瘤、白血病的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探究其临床应用的潜力。方法1、采用全血法用1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培养全血细胞,用pha刺激实验样本在37℃5%CO2的条件下培养72h,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培养后用裂解液裂解培养液中的红细胞,将得到的白细胞重悬后用流式细胞仪观察,通过设立象限门的方法,观察经过淋巴细胞转化培养的两组淋巴细胞各象限门的百分数变化,利用SPSS软件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均值、标准差、变化幅度比较值等分析比较找出象限门中最具有可比性的象限门数据。2、利用上述培养方法培养后的细胞液进行DNA提取,将空白组和实验组提取的DNA利用qPCR的方法进行端粒长度测定,将各空白组和实验组测出的端粒长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观察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3、利用上述培养方法培养后,与经典的形态学计数法进行比较。将培养后的健康体检者样本利用血细胞分析仪观察培养后的两组淋巴细胞百分数,利用SPSS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方法来比较实验组和空白组之间淋巴细胞百分数的差异,计算淋巴细胞转化率,计算方法为(实验组淋巴细胞百分数-空白组淋巴细胞百分数)/实验组淋巴细胞百分数,并将得到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同形态学计数法的正常值进行对比,以证明试验的可行性。再通过不同批次之间的对比,证明实验的稳定性。4、对血液病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采用新建立的方法观察两组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差异。然后采用t检验和正态分布检验的方法对病例组和健康组之间淋巴细胞百分数和淋巴细胞转化率进行比较,证明该方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全部血液病患者同健康人外周血培养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作对比,观察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不同的血液病,即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同健康人的外周血培养比较,观察其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用流式细胞计数仪观察设门后的实验数据,发现空白组和实验组实验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以用流式细胞计数仪观察淋巴细胞转化,并且第四象限中的"%ALL"最具有可比性,差异性最大。2、通过检测空白组和实验组之间端粒长度的测定分析,发现其配对分析两组之间的变化呈增长趋势,P值为0.02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观察到实验组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7.046±12.654%对比空白组的淋巴细胞百分数为15.653±9.469%,有明显的升高。SPSS分析的55例健康体检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为0.543±0.269,而形态学计数法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正常值为0.6-0.8,其结果也基本吻合。由于本实验样本血液无法长时间保存,因此实验选取健康正常人的血液培养标本分为五个批次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实验,如果五批健康正常人血液标本无显着差异,则认为实验稳定。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P值为0.892(>0.05),五个批次之间无显着性差异。4、患病组44份(其中白血病组28例,恶性淋巴瘤组16例),健康组30份同时培养,数据结果做正态分布检验Q-Q图,白血病组、淋巴瘤组和健康组的正态检验K-S检验的P值分别为0.305、0.272、0.641(P>0.05),表明三组均呈正态分布。将患有血液病的病人样本与健康人样本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值比较,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分别将白血病组和淋巴瘤组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白血病组的样本同健康组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值比较P<0.05,患有淋巴瘤患者的样本同健康人样本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值比较P<0.01,均有显着差异。结论1.证实了可以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淋巴细胞转化。2.成功建立了血细胞分析仪观察淋巴细胞转化试验。3.血细胞分析仪观察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以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沈玮忱,白俊[4](2021)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在消化系统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准确的诊断,对肿瘤的控制和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发现给临床早期诊断肿瘤提供了重要保障,对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很重大的指导性意义。因此,本文就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非编码核糖核苷酸、癌抗原50(CA50)、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242(CA242)等肿瘤相关标志物诊断消化系统肿瘤的进展进行综述,为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郑春华[5](2020)在《术前PLR和APRI预测肝细胞癌TACE术预后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预测首次行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HCC并首次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的中、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29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PLR和APRI的最佳诊断界限值并分析TACE术前PLR和APRI及各临床病理参数与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对比不同病例组之间的总体生存时间及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归纳影响TACE术前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相关预后指标对TACE术后预测的价值。结果:1.根据129例首次行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的临床数据绘制ROC曲线,确定了 PLR和APRI的最佳界限值各为88.59和0.77,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和0.612。并以最佳界限值为界进行分组,分析低PLR组和高PLR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3%、51.8%、45.78%和 73.91%、21.73%、13.04%,低 APRI 组和高APRI 组的 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分别为77.31%、62.88%、41.23%和62.5%、31.5%、12.5%。2.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患者在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AFP等临床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肿瘤大小(P=0.019)、肿瘤数量(P=0.036)、PLR(P=0.000)和 APRI(P=0.005)与术后 OS 有关,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3.将上述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PLR>88.59(P=0.000)和 APRI>0.77(P=0.003)预示 HCC 患者 TACE 术后的预后差,提示术前高PLR和高APRI均为影响HCC患者TACE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术前PLR>88.59和APRI>0.77时可预测HCC患者经TACE术后预后差。2.术前PLR和APRI是预测HCC经TACE治疗后预后新的、廉价的参考指标。

安健,孙蓬明[6](2020)在《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肿瘤免疫研究的进展,使用流式细胞术或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或肿瘤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以期准确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实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并对确定治疗方案、判断临床疗效、评估预后提供临床依据等已成为临床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文就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赵欢[7](2020)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克隆性增殖异常分化的恶性细胞浸润骨髓、血液及其他组织为特点,是全球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成人白血病的20%。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靶向治疗是其主要手段,目前的化疗使将近80%的患者缓解期达到10年以上,随着复发现象的发生,最终治愈率约为25~40%[1]。骨髓移植及多药联合强化治疗方案的应用,ALL临床治愈率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一些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ALL复发和难治的重要因素[2-4]。因此发现逆转ALL多药耐药的药物对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复方浙贝颗粒是我科陈信义教授针对急性白血病“痰瘀互阻”基本病机拟定的针对白血病复发难治的中药复方,在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减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缓解率,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复方浙贝颗粒可以降低AML多药耐药相关耐药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化疗敏感性,对A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复方浙贝颗粒是否在ALL的治疗中具有类似的机制,我们复制了小鼠ALL耐药模型,从药效学和逆转多药机制的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构建L1210/CDDP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从药效学和多药耐药机制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2.构建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从药效学探讨复方浙贝颗粒对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1.L1210/CDDP细胞经维持耐药培养,于小鼠右腋下注射细胞1×106个构建荷瘤ALL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2.应用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p-gp、GST、TopoⅡ、Bcl-2、Bax 表达的影响。3.构建L1210/CDDP尾静脉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注射细胞7天后成功复制L1210/CDDP模型,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干预后可减小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减轻瘤质量,增加抑瘤率,并延长生命时长。2.与模型组比较,CDDP 组 Mdr-1、p-gp、Topo Ⅱ、bax 表达升高,GST、Bcl-2 表达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中剂量联合组Mdr-1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中、高剂量联合组P-gp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TopoⅡ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剂量联合组GST表达升高,中、高剂量联合组GST表达降低;中剂量复方浙贝组Bcl-2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Bcl-2表达降低;中剂量联合组Bax表达升高(P<0.05)。3.尾静脉注射L1210/CDDP细胞21d后,随机抽取6只小鼠,取骨髓,作涂片,观察计算原始细胞比例在5~15%之间。外周血未见骨髓原始细胞外排,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生存期延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可延长L1210/CDDP荷瘤小鼠生存期,减小肿瘤质量、体积,增加肿瘤抑制率;对于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可延长小鼠生命期、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保护血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可以提高两种ALL耐药模型治疗效果并可通过Mdr-1、P-gp、GST、Bcl-2、Bax机制逆转L1210/CDDP多药耐药,增强化疗有效性。

张校辉,邢江涛,张玉娜,李建英,苗蕊,胡蕊,朱芸[8](2019)在《变异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伴CD14、CD7高表达的变异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形态学改变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提高对APL的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伴CD14、CD7高表达的APL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APL患者细胞形态学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5有相似之处,核扭曲折叠比较明显,胞浆中颗粒细小,双核异常早幼粒细胞多见。免疫抗原:常规表达CD13、CD33、CD117和细胞质髓过氧化物酶(cMPO),高表达CD14、CD7。白血病基因定性筛查:PML-RARα融合基因为阳性,NPM-MLF1融合基因为可疑阳性。结论 APL易与AML-M2、AML-M5混肴。有些APL细胞形态较规则,似AML-M2,可通过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遗传学t(15;17)(q22;q21)易位排除AML-M2;有些APL细胞形态扭曲,折叠明显,胞质中颗粒细小,似AML-M5,可通过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强阳性、特异性酯酶阳性)排除AML-M5。综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对APL作出诊断,伴有相关抗原表达以及变异性融合基因不影响对APL的诊断。

梅丽[9](2019)在《中缅树鼩脂肪组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栖息于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具有各自的生存适应对策,小型哺乳动物可通过增加产热的方式抵御严寒。NST为小型哺乳动物处于低温环境下的主要产热方式,其发生部位通常被认为是BAT。近年来研究发现,在特定条件刺激下,WAT可诱导产生米色脂肪细胞,该细胞能表达褐色脂肪细胞的产热基因—UCP1。本论文以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为研究对象,在本研究组之前的研究基础上,从个体、组织器官、分子层面探究自然环境下中缅树鼩脂肪组织的季节性变化情况,为建立中缅树鼩在不同季节变化环境下能量稳态维持机制及其生存适应模式提供基础材料。本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四个部分的研究:1.中缅树鼩体重和产热的季节性变化中缅树鼩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NST及UCP1含量均出现显着季节性差异。其中冬季中缅树鼩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UCP1含量极显着高于夏季,春秋差异不显着。冬季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UCP1含量、NST较夏季分别增加了23.67%、36.74%、22.65%、28.69%、44.34%。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增加摄食量,从而增加体重,通过增加UCP1的含量促进NST适应寒冷环境。中缅树鼩冬季体重增加可能与其生境有关。中缅树鼩常栖息的热带、亚热带及其高原地区,食物资源也相对充足,即使在冬季,中缅树鼩仍可通过增加食物储存来满足能量消耗,因此中缅树鼩冬季摄食量高于夏季,以增加体重抵御严寒。其冬季体重的增加有一部分可能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增重。2.中缅树鼩PET/CT扫描及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季节性变化研究(1)PET/CT扫描:本研究利用PET/CT对不同季节下的中缅树鼩进行扫描,探究其脂肪组织的代谢活性。结果显示:(1)白色脂肪组织:冬季中缅树鼩腹股沟WAT的18氟—氟化脱氧葡萄糖(18F-FDG)吸收后,平均辐射值(SUV)最大,夏季SUV最小,春秋两季介于冬夏之间。(2)褐色脂肪组织:冬季中缅树鼩肩胛BAT的18F-FDG吸收后,SUV最大,夏季SUV最小,春秋两季介于两者之间。表明处于冬季的中缅树鼩WAT、BAT的代谢活性均增强。(2)脂肪组织形态学研究(苏木素-伊红染色切片HE):(1)白色脂肪组织:夏季白色脂肪细胞形态较大,为单腔室脂肪滴,冬季分化出具有小脂滴的多腔室脂肪细胞,细胞间隙增多,且颜色变暗。(2)褐色脂肪组织:夏季细胞直径最大,排列疏松,冬季细胞直径最小,细胞数量最多,排列紧密。结果表明WAT中冬季的脂肪滴较夏季明显变小,冬季的WAT颜色变深,表现出与褐色脂肪组织相似的形态,这可能是线粒体数量增加所致,WAT中出现了细胞分化。BAT在冬季细胞数量增多,脂肪滴变小,表明BAT通过分化增加褐色脂肪数量使脂肪组织增重,从而增加UCP1含量,促进NST。3.中缅树鼩脂肪组织流式分析的季节性变化(1)白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WAT进行UCP1抗体标记,夏季白色脂肪细胞UCP1阳性表达最低,为8.98%,冬季UCP1阳性表达最高,为60.91%。进一步利用米色脂肪细胞特异性抗体CD137对中缅树鼩腹部WAT进行标记,发现其变化趋势与UCP1标记趋势一样:随着气候变冷,CD137阳性表达的细胞增加。(2)褐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BAT进行UCP1抗体标记,夏季BAT有22.38%的细胞显示出阳性,冬季有83.78%的细胞出现UCP1阳性表达。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白色脂肪组织中UCP1及CD137阳性表达均增加,诱导WAT“褐变”,可能产生米色脂肪细胞;BAT中UCP1阳性表达增加,表明其产热活性增强。4.中缅树鼩PPARα、COX-2、PGC-1α基因表达量的季节性变化(1)白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WAT中COX-2冬季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春、夏、秋三季;PGC-1α表达量冬季达到最高,显着高于夏季,春秋两季PGC-1α表达量介于冬夏之间;PPARα基因表达量季节变化不显着。(2)褐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BAT中COX-2秋季和冬季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春、夏两季;PGC-1α基因表达量季节变化不显着;PPARα春季和冬季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夏季。中缅树鼩WAT中COX-2、PGC-1α的表达量均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说明WAT发生了“褐变”。中缅树鼩BAT中冬季PPARα、COX-2的表达量均高于夏季,说明冬季中缅树鼩BAT通过促进褐色脂肪细胞分化,增加UCP1含量,提高NST越冬。综上所述,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诱导WAT发生“褐变”,产生米色脂肪细胞,增加UCP1的表达量,弥补由BAT发生的NST不足;褐色脂肪组织则分化出更多的原生褐色脂肪细胞,使UCP1活性增强,提高NST的方式来抵御严寒。本研究首次证明了中缅树鼩在自然环境的低温条件下WAT也能发生褐变,生成产热细胞,BAT发生分化以增加产热。

郑岩[10](2019)在《靶向EGFRvⅢ的分离式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有效性和可调控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过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 immunotherapy,ACT)是肿瘤免疫治疗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手段。基于CAR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engineered T cell,CAR-T)的ACT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观察结果显示CAR-T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部分实体瘤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疗效。然而,该治疗策略却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CAR是由组成型启动子启动表达的,这种类型启动子不受外界影响而持续表达,没有组织和时空特异性。一旦CAR-T输入患者体内,就像被打开的“开关”一直处于“ON”的状态,无法通过外界因素调控CAR-T细胞活性。目前,已提出若干策略来改善CAR-T安全性。其中一个策略是加入诱导型自杀基因开关(iCaspase 9),以消除输注的T细胞。一旦被激活,这种开关可以迅速消除90%以上的iCas9转导的T细胞。其他方法集中于通过“非致命”开关调控T细胞活性,这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可能是有益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恶性脑瘤,也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根治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III型突变体(EGFRvⅢ)是EGFR最常见的突变形式,仅在肿瘤细胞中表达。此外,EGFRvⅢ与胶质母细胞瘤的血管生成增加和侵袭性密切相关。因此,EGFRvⅢ是肿瘤靶向治疗理想的靶点。近年来,靶向EGFRvⅢ的CAR-T疗法在GBM治疗中备受关注,多项正在研究的免疫疗法与EGFRvⅢ相关,包括肽疫苗,树突细胞疫苗接种疗法,单克隆抗体和CAR修饰的T细胞。包括我们课题组在内的不断更新的研究观察证明了EGFRvⅢ CAR-T疗法的功效,特别是在实现长期肿瘤抑制和降低与GBM相关的死亡率方面。目前,在有限的EGFRvⅢ CAR-T治疗GBM的临床试验中,尚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可能与T细胞归巢和增殖的程度较低有关。然而,随着CARs的发展,在有效性提高的同时,由于缺乏调控机制,CAR-T细胞的安全性仍然令人担忧。因此,开发有效且可调控的CAR-T细胞是GBM治疗的新思路。研究目的制备分离式合成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探索ssCAR-T有效性和可调控性。本实验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稳定表达EGFRvⅢ的人恶性脑胶质瘤细胞U87MG的构建及鉴定方法(1)慢病毒介导的U87MG细胞的转染:采用磷酸钙介导的三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的方法包装慢病毒。计数105个U87MG细胞铺于24孔板,按照MOI=20进行感染。(2)嘌呤霉素最低有效浓度分析:设置不同浓度嘌呤霉素,观察72h时细胞状态,能够使细胞全部死亡的最低嘌呤霉素浓度即为筛选浓度。(3)稳定表达EGFRvⅢ细胞株筛选:首先,采用有效浓度的嘌呤霉素初筛,然后经过96孔板稀释法挑选单个细胞,之后进行扩大培养,最终得到稳定表达EGFRvⅢ细胞株。(4)稳定表达EGFRvⅢ细胞株的鉴定: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检测EGFRvⅢ的表达。结果(1)嘌呤霉素针对U87MG-EGFRvⅢ的最低有效浓度为2 ug/ml。(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表达EGFRvⅢ的U87MG细胞达到90%以上。(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GFRvⅢ U87MG组和SMMC7721组细胞在分子量大小约为130KD处出现条带,对照MG63和U87MG组细胞无此条带。各组在分子量大小约为37KD处均有条带,为内参β-actin。该结果验证外源性EGFRvⅢ在U87MG细胞的表达。(4)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U87MG细胞相比,EGFRvⅢ-U87组细胞几乎均发出绿色荧光。说明外源性EGFRvⅢ已成功表达于U87MG细胞。第二部分:靶向EGFRvⅢ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CAR-T)的制备及功能研究方法(1)慢病毒包装:表达传统第二代CAR(cCAR)的质粒前期已构建,采用磷酸钙介导的三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的方法包装慢病毒。超速离心法浓缩慢病毒。(2)cCAR-T细胞的制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抗人CD3/CD28免疫磁珠激活淋巴细胞,然后通过慢病毒介导cCAR的转染。(3)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效率。(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后细胞亚型。(5)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EGFRvⅢ+CAR-T细胞的杀伤能力。(6)通过ELISA法检测EGFRvⅢ+CAR-T细胞因子分泌能力。(7)通过裸鼠异种移植模型检测EGFRvⅢ+CAR-T在体内的抗肿瘤效应:肿瘤体积监测,免疫组化分析。(8)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慢病毒滴度检测试剂盒显示:制备的慢病毒液滴度为(510)×106TU/ml。(2)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结果显示:CAR的转染效率在50%以上,慢病毒成功转染淋巴细胞。(3)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型结果显示:细胞扩增后以中枢记忆性T细胞(TCM)为主,表现为CD45RA-CCR7+,其中,早期分化淋巴细胞占(54.3±11.4%),说明我们制备的CAR-T细胞具有良好的活性。(4)EGFRvⅢ+CAR-T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显示:EGFRvⅢ+CAR-T能够特异性识别EGFRvⅢ阳性U87细胞,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EGFRvⅢ+CAR-T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加。在效靶比为10:1时,EGFRvⅢ+CAR-T细胞能够杀死大于50%的靶细胞。但是,与EGFRvⅢ阴性U87共培养时,在相同的效靶比的情况下,各组T细胞间无明显差异。(5)EGFRvⅢ+CAR-T体外细胞因子分泌结果显示:当与EGFRvⅢ阳性U87共培养时,EGFRvⅢ+CAR-T组细胞分泌IFN-γ(1972.4±115.4)的水平高于对照NT T组(274.5±47.3)和CD19+CAR-T组(217.2±39.0)细胞,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同样,EGFRvⅢ+CAR-T组细胞分泌TNF-α(847.6±108.3)的水平高于对照NT T组(80.2±21.4)和CD19+CAR-T组(100.8±18.6)细胞,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与EGFRvⅢ阴性U87共培养时,各组T细胞间细胞因子IFN-γ、TNF-α分泌无明显差异。(6)肿瘤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肿瘤体积从注射EGFRvⅢ+CAR-T细胞3周开始缩小,而对照组(PBS组、NT T细胞组)肿瘤继续快速生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移植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PBS组、NT T细胞组)相比,输注EGFRvⅢ+CAR-T细胞的裸鼠的移植瘤中,EGFRvⅢ阳性的U87细胞明显减少。第三部分:靶向EGFRvⅢ的分离式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的制备及可调控性研究方法(1)分离式合成受体(ssCAR)结构设计:将传统第二代CAR(cCAR)的胞内共刺激分子结构域和CD3ζ结构域拆分为两个独立的结构域,这两个部分通过引入化学诱导的二聚化(CID)结构重组。只有在化学分子(AP21967)存在的情况下,ssCAR-T才能形成完整结构而被激活。为了使重新组合的ssCAR能够达到与cCAR-T相当的抗肿瘤功能,设计了2种含有不同数量共刺激分子的分离式合成受体结构(结构I+IIa和I+IIb),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条件下T细胞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以选择更优的ssCAR结构。(2)表达ssCAR的Jurkat细胞的制备:ssCAR慢病毒转染Jurkat细胞,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验证ssCAR表达。(3)基于ssCAR+Jurkat细胞优化实验条件:通过ELISA法检测在不同剂量AP21967的情况下,ssCAR+Jurkat分泌细胞因子IL-2的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在500nM AP21967作用1,3,5,12和24h时,ssCAR+Jurkat T细胞表达CD69的变化。(4)表达ssCAR的原代淋巴细胞(ssCAR-T)的制备及验证:慢病毒转染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AR的表达效率。(5)ELISA法检测不同剂量小分子对ssCAR-T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分泌的影响。(6)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分析不同剂量小分子对ssCAR-T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7)流式细胞术分析小分子不同作用时间对ssCAR-T细胞效应功能的影响。(8)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I+IIa结构CD69的表达量(31.6±5.1)%相比,结构I+IIb转染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对抗原和小分子的响应更强,CD69的表达为(72.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结构I+IIb转染的细胞CD69的表达与cCAR-T(78.2+5.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没有小分子的情况下,只有表达传统二代CAR(cCAR)结构的细胞被激活。(2)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sCAR转导Jurkat细胞的效率为85.2%。(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相应泳道中,检测到分子量大约38kD(ssCAR的Part II)和54kD(ssCAR的Part I)处有条带,而在未转染T细胞中未观察到,表明ssCAR已成功转导Jurkat细胞。(4)ELISA法检测在给与不同剂量AP21967的情况下,ssCAR+Jurkat分泌细胞因子IL-2的量,结果显示:细胞因子IL-2的分泌随小分子剂量增加而增加,当AP21967浓度为500nM时,Jurkat T细胞产生强烈的IL-2分泌。(5)流式细胞术分析ssCAR+Jurkat对小分子剂量的反应,结果显示:随小分子作用时间延长,活化细胞增多,用AP21967处理5h时,引起CD69的表达显着增加(63.4%),而活化T细胞的百分比在12h时和24h分别为66.3%和69.5%。此外,在仅有靶抗原(EGFRvⅢ)或仅有小分子刺激的情况下,ssCAR-T细胞不能被激活。(6)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sCAR转导T淋巴细胞的效率超过50%。(7)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AP21967浓度的增加,IFN-γ和TNF-α的释放同步增加。在500nM AP21967作用下,ssCAR-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水平与cCAR-T细胞相似。(8)ssCAR-T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显示:ssCAR-T杀死靶细胞的能力与AP21967的浓度正相关。与较低剂量(10nM)AP21967处理的细胞相比,用较高剂量(100nM)处理的ssCAR-T细胞具有显着增加的细胞毒性。在500nM AP21967作用下,ssCAR-T细胞毒性与cCAR-T细胞相当。作为对照,无论是未转导的T细胞还是cCAR-T细胞,当与EGFRvⅢ阴性U87细胞共培养时,均未检测到肿瘤细胞杀伤的增加。(9)流式细胞术检测小分子给药持续时间对ssCAR-T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小分子处理3h诱导超过35%的靶细胞凋亡,而在5h时为66%。而在没有AP21967处理的情况下,仅有12.5%的EGFRvⅢ+U87细胞凋亡。结论(1)利用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之后采用嘌呤霉素筛选和96孔板细胞有限稀释法联合的方式能够成功构建稳定表达EGFRvⅢ的U87MG细胞株(EGFRvⅢ+U87MG)。(2)靶向EGFRvⅢ的传统第二代CAR修饰的T细胞(cCAR-T)能够特异和有效的杀伤EGFRvⅢ+U87MG细胞,并能有效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3)分离式合成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在小分子存在下,能够特异和有效的识别EGFRvⅢ阳性肿瘤细胞,表现为肿瘤抗原特异和小分子依赖的特性,这种ssCAR以小分子剂量和作用时间依赖的方式调节T细胞的活化和抗肿瘤活性,在足量小分子作用下,ssCAR-T能够达到与cCAR-T相当的抗肿瘤功能。

二、CD抗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抗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中医药治疗受益人群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一 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步骤
    3 结果
    4 结论
临床研究二 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受益人群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步骤
    3 结果
    4 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结直肠癌分期标准
附录二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CXCR1/CXCL8轴通过ERK-NF-κB信号通路调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体内实验
    1 实验设计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二、体外实验
    1 实验设计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细胞亚群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淋巴细胞转化在流式细胞仪上的特征而建立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流式细胞仪观察淋巴细胞转化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标本来源
        2.方法
        2.1 在流式细胞仪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1.1 配制RPMI1640
        2.1.2 配制PHA
        2.1.3 准备
        2.1.4 接种
        2.1.5 培养
        2.1.6 裂解红细胞
        2.1.7 仪器准备
        2.2 设门
        2.3 分析
    (二)结果
        1. 设门结果
        2. 设门结果
        3. 分析结果
        4. 分析结果
        5. 分析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淋巴细胞转化与端粒长度的关联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标本来源
        2.方法
        2.1 健康体检者的淋巴细胞转化
        2.2 待测标本全血基因组DNA提取
        2.3 端粒长度测定
        2.3.1 qPCR测定端粒长度
        2.3.2 端粒长度计算
        2.4 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方法的建立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标本来源
        2.方法
        2.1 形态学计数法
        2.2 在血细胞分析仪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2.1 配制RPMI1640
        2.2.2 配制PHA
        2.2.3 准备
        2.2.4 接种
        2.2.5 培养
        2.2.6 仪器准备
        2.2.7 处理
        2.2.8 对比
        2.3 稳定性实验
        2.4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在不同性别之间的测定
        2.5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测定
        2.6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初步建立
        2.稳定性实验结果
        3.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在不同性别之间的测定结果
        4.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测定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标本来源
        2.方法
        2.1 血液病样本与健康人样本的正态分布检验
        2.2 血液病样本与健康人样本的T检验
        2.3 不同血液病样本与健康人样本的T检验
        2.4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血液病样本与健康人样本的正态分布检验结果
        2.血液病样本与健康人样本的T检验结果
        3.不同血液病样本与健康人样本的T检验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综述 细胞免疫检测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甲胎蛋白
2 癌胚抗原
3 非编码核糖核苷酸
4 其他肿瘤标志物
5 小结与展望

(5)术前PLR和APRI预测肝细胞癌TACE术预后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的特征
    3.2 PLR和APRI最佳界限值
    3.3 单因素分析
    3.4 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炎症指标预测肝细胞癌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6)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功能及检测方法
    1. 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
    2. 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方法:
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和疾病分期中的应用
三、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子宫内膜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四、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展望
    1. 探索新的T淋巴细胞亚型:
    2. 参与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免疫分型:
    3. 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标及策略参考:

(7)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 ABC转运体
        2. 细胞质/核内蛋白
        3. 细胞凋亡与耐药
        4 癌相关基因
        5 其他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诊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临床研究
        3 基础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8)变异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体格检查
    1.3 既往病史
    1.4 实验室检查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2.2 诊断与治疗
3 讨论

(9)中缅树鼩脂肪组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动物处理
    2.3 实验方法
        2.3.1 摄食量的测定
        2.3.2 RMR、NST的测定
        2.3.3 UCP1 的测定
        2.3.4 PET/CT扫描
        2.3.5 组织形态学
        2.3.6 流式分析
        2.3.7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3章 中缅树鼩基础生理学的季节性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中缅树鼩PET/CT扫描及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季节性变化··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2.1 中缅树鼩PET/CT扫描的季节性变化
        4.2.2 中缅树鼩脂肪组织形态学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4.3 讨论
第5章 中缅树鼩脂肪组织季节性变化的流式分析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2.1 白色脂肪细胞的流式分析
        5.2.2 褐色脂肪细胞的流式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中缅树鼩PPARα、COX-2、PGC-1α基因表达量的季节性变化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2.1 脂肪组织总RNA的提取
        6.2.2 白色脂肪组织PPARα、COX-2、PGC-1α基因表达量的季节性变化
        6.2.3 褐色脂肪组织COX-2、PGC-1α、PPARα基因表达量的季节性变化
    6.3 讨论
第7章 文献综述
    7.1 动物对季节性变化的适应
        7.1.1 体重适应性变化
        7.1.2 能量代谢及产热特征
        7.1.3 UCP1
    7.2 脂肪组织
        7.2.1 褐色脂肪组织
        7.2.2 白色脂肪组织
        7.2.3 米色脂肪组织及褐变
    7.3 PET-CT简述
    7.4 流式细胞分析概述
        7.4.1 流式细胞分析的发展
        7.4.2 流式细胞分析在动物学中的应用
        7.4.3 流式细胞仪在动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7.4.4 小结
    7.5 展望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10)靶向EGFRvⅢ的分离式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有效性和可调控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稳定表达EGFRvⅢ的人恶性脑胶质瘤细胞U87MG的构建及鉴定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靶向EGFRvⅢ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CAR-T)的制备及功能研究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靶向EGFRvⅢ的分离式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的制备及可调控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CAR-T的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在实体瘤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科研情况
致谢

四、CD抗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中医药治疗受益人群特征分析[D]. 郭红磊.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CXCR1/CXCL8轴通过ERK-NF-κB信号通路调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的机制研究[D]. 艾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淋巴细胞转化在流式细胞仪上的特征而建立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临床意义[D]. 冯廷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沈玮忱,白俊.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01)
  • [5]术前PLR和APRI预测肝细胞癌TACE术预后的临床意义[D]. 郑春华. 延边大学, 2020(05)
  • [6]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J]. 安健,孙蓬明.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0(04)
  • [7]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D]. 赵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变异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J]. 张校辉,邢江涛,张玉娜,李建英,苗蕊,胡蕊,朱芸. 检验医学, 2019(10)
  • [9]中缅树鼩脂肪组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D]. 梅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靶向EGFRvⅢ的分离式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有效性和可调控性的实验研究[D]. 郑岩. 郑州大学, 2019(07)

标签:;  ;  ;  ;  

CD抗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