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火力发电站热电联产分析应用

小型火力发电站热电联产分析应用

一、分析在小型热电站热电联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芮喜[1](2021)在《便携碟式太阳能轻型热电转换装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

刘洋[2](2021)在《塔式光热电站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研究及优化》文中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世界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急剧上升,对地球生态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配置蓄热系统的塔式太阳能电站,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安全、灵活的电力生产。鉴于我国西北地区不仅有丰富的太阳能还有很高的供热需求,本文提出了太阳能热电联供的思想,通过对纯凝汽式太阳能发电机组进行供热改造,探讨其在供暖期进行热电联供的可行的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能量平衡和质量平衡建立了集热场、汽轮机组、储热系统等关键单元的数学模型,编制了塔式太阳能集热场、储热系统以及汽轮机组变工况运行程序,并构建了塔式太阳能热电联供机组稳态仿真系统。(2)针对某50MW塔式光热纯凝汽式机组,结合所选地区全年逐时DNI以及室外温度等气象参数,研究太阳倍数和储热时长对系统年发电量和容量因子的影响规律。以LCOE作为系统经济性评价指标,对太阳倍数和储热时长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太阳倍数为3.0储热时长为12h时系统最优,此时系统LCOE为0.218$/(kW·h),年发电量为216.4GW·h。,(3)开展针对上述50MW机组的供热改造,研究机组供热改造后的对外供热能力及系统整体性能,获得改造后的热电联供机组热电特性曲线,结果表明:在额定抽汽工况下,机组供热功率为58.64MW,电输出功率为35.33MW。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所选地区全年逐时DNI、室外温度等气象参数以及建筑供热指标,对供热面积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供热面积为800000 m2时系统热电联供工况下,整个采暖季供热量为88.1GW·h,年供电量196.2GW·h,系统具有较好经济性以及年性能。

王涛[3](2020)在《光热和抽蓄对电力系统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风光资源丰富,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迅速,我国电力系统正向着智能化、复杂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可以有效替代常规火电机组进行发电,减少后者的发电量,降低发电成本与环境污染,但是由于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当风电、光伏大规模并网后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导致在部分地区弃风弃光问题严重,可再生能源消纳困难。抽水蓄能电站通过将电力系统中的过剩能源转化为势能储存起来,并在负荷高峰时再次转换为电能,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从而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且寿命周期长,运行控制简单,国内外对其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有了很多实际工程上的应用。同时光热电站作为一种新兴的太阳能发电方式,虽然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具有能够配备储热装置的优势,可以显着平滑发电出力,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以及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在我国某些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已经具备了风电、光伏、光热、抽蓄与常规火电同时并网运行的条件。因此,如何协调调度含光热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在内的各类电源,在保证安全性与追求经济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电力系统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是亟需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光热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风电场以及光伏电站的运行特性,并以光热电站运行机理与内部能量的平衡为基础,建立了光热电站发电模型。并讨论了含光热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在内的多源联合电力系统调度策略。然后,建立了光伏-光热电站联合系统,并以光伏与光热上网效益最大,以及光伏-光热联合系统跟踪负荷能力最强为目标,建立了光伏-光热联合系统并网后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常规火电机组的发电成本、旋转备用成本,以及光伏电站与光热电站的运行维护成本,并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计及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约束。后通过算例表明在既定条件下通过该调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最后,为适应多种能源联合并网的背景,探究光热与抽蓄可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空间,在计及综合成本以及电力系统安全约束的前提下,建立了含风电、光伏、光热、抽蓄与常规火电机组在内的多源联合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火电机组的发电成本、旋转备用成本和环境成本,以及各类可再生能源的运行维护成本。通过算例结果表明光热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后,在该调度方法下可以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并在安全约束下进一步取得经济性。

孙杨[4](2020)在《基于储能的燃煤电站运行灵活性优化及其热力学评价》文中提出近年来,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电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其显着的间歇性、随机性引发了突出的消纳问题。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电源侧调节能力的全面、有序提升尤为重要。在中国、德国等以煤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国家,燃煤发电是调峰调频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但其灵活运行禀赋有较大的不足。如何在兼顾经济性的前提下实现电站灵活性的有效提升成为了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本论文围绕燃煤电站的运行特性与能耗特性开展研究,建立了兼顾灵活与高效的燃煤电站系统配置优化方法论,进而立足于煤电行业中热电联产日渐普及、低阶煤广泛应用以及锅炉低负荷燃烧稳定性普遍不足的技术现状,挖掘了热网侧、燃料侧、燃烧侧的灵活性提升潜力,以储能为技术突破方向提出了若干储能侧高效率、电站侧低惩罚的系统配置优化思路与运行策略。论文首先探讨了燃煤电站灵活性改造的技术约束与优化方向,抽象了以灵活性提升为目标的两类系统配置优化策略:灵活性缺陷部件/流程的本体优化、能量的转移与存储,进而基于单耗理论分析了两类灵活性改造影响电站系统能耗的热力学机理。进而针对两类灵活性改造方案的关键环节开展了热力学分析,提出了基于输入/输出过程能量转化特性的储能分类思路,明确了两类具备潜在热力学优势的储能模式:兼有用能属性的广义储能模式、基于能级提升的间接输入/间接输出储能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归纳了灵活与高效协同的燃煤电站系统配置优化原则,为进一步的灵活性提升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针对热网的储能能力及其在强化电站负荷跟随能力的应用开展了机理研究。基于“电站—热网—热用户”联合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量化研究了电站、热网与热用户系统的能量转化特性与供热调节响应特性。明确了热网是具有用能属性的广义储能载体;热用户侧热容在供热侧能量供给与热用户散热间的动态平衡间的热缓冲效应是热网储热能力的热力学本质;负荷调节需求、电站侧热功转化特性、热用户侧热惯性三者的高度契合,是热网储能适用于负荷跟随能力增强的核心原因。案例分析表明,供热蒸汽调节可有效地提高发电侧的负荷跟随能力(抽汽流量变化阶段的变负荷速率达到3.6%额定负荷/min,相对于传统方案的1.5%额定负荷/min提升显着),同时对热用户侧的供热质量影响非常有限,可以作为热电联产负荷调节机制的有效补充。合理设置抽汽调节限度、优化供热抽汽流量调节速率是进一步提升变负荷速率的关键点。基于能级品位的概念,将物理能与化学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理论应用在了电站储能与负荷调节中,提出了基于低阶煤预干燥的蒸汽热能提质存储概念,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系统集成与运行研究。通过低阶煤的预干燥与存储,蒸汽热能实现了提质存储。低阶煤干燥储热兼具相变储热(高储热密度)与化学能储热(低能量贬值)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显热储热有显着的热力学优势。作为评价,在传统的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储热评价方法外,补充了产品导向的储热评价方法与碳排放导向的系统评价思路。结果表明,在小时级时间尺度下,干燥低阶煤的复吸特性对热能存储的负面影响有限。对于案例300 MW机组,低阶煤干燥储热可在锅炉负荷降至最低稳燃负荷时,进一步实现十兆瓦级(11.1-25.0 MW)的等效电存储。由于“提质储热”的核心特性,低阶煤干燥储热具备92.8%的等效电储能效率。相较于常规电站与常规显热储能方案,该储能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电站的碳排放水平(日碳减排量分别为128吨、77吨)。针对碳排放指标的分析说明,不应将调峰能力(即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作为灵活性改造的单一评价指标,灵活性提升引发的效率惩罚也应纳入考量范围。基于对燃煤电站深度调峰过程中燃烧稳定性约束的热力学分析,提出了燃煤电站与电解储能深度集成、协同运行的新型新能源电力消纳模式。该协同消纳模式利用电解储能副产物(低浓度富氧空气)增强燃烧稳定性,从燃烧侧进一步突破了燃煤电站低负荷稳燃难题引发的深度调峰技术瓶颈。定量研究了电解储能对电站调峰能力的强化效应及其对电站能效的影响,并分析了集成系统不同运行模式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电解储能可以以有限的能效代价大幅度提高电站的调峰能力,在案例分析中,储能规模为电站额定功率的13%(39MW)时,电站最小技术出力由额定负荷率的40%(120 MW)降至22.6%(68 MW),从而可提供近百兆瓦(91MW)的新能源电力消纳空间。在电站更高的负荷率下启动电解储能并最大化电解储能贡献度的运行策略有利于降低深度调峰过程中的效率惩罚,最小化电解储能贡献度则是碳排放目标下的最优运行策略。

王娜[5](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供热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供热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十分重要。目前农村供热仍旧以分散供热为主,集中供热才刚刚起步,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差距较大,总体情况距离未来农村清洁性供热的规划仍有较大距离。本课题从农村供热结构变化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不同政策和情景下的合理高效的农村供热结构发展。通过文献调研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现有山东省农村供热方式现状、供热构成及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山东农村目前已由过去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畜粪等生物质为主,发展到以煤炭、电力、生物质能、太阳能、沼气等互补供热结构,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供热比例较高。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农村供热—经济建设—生态环境系统分析,利用Vensim仿真软件建立山东省农村供热动力学模型,以山东省农村为边界,主要包括了人口、经济、供热方式、环境、政策要求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互相影响。从因素之间的关系入手,将系统划分为人口发展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供热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分析系统中多重要素的影响范围、影响机理、影响程度,从而构建了影响集。模拟预测在不同发展模式下农村供热的需求量和消费结构,分析了影响农村供热供需平衡和供热方式结构的主要因素。并通过2008年—2018年的模型模拟情况和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作为系统的可行性检验。在供热方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中找出主要影响因子作为调控变量,通过调整参量和不同的情景设置,设定现状延续型、快速增长型、资源节约状况下的环境保护型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模式四种情景模式对未来10到15年内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模拟和分析,结果发现:在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模式中,农村人口在2035年下降到3800万人,基本接近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要求,城镇化率接近75%且GDP走势良好,供求比值保持在1到1.1的合理状态;碳排总量在2028年后增速趋于平缓。由此可见,该情景中既可满足经济发展、供热需求、环境效益三者的要求,为最优选平衡方案。根据该方案针对性的为农村供热方式未来发展和综合建设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付锦屏[6](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电厂城市集中供热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仍有许多城市或地区因为环境、经济、冬季周期短等原因没有实行集中供暖;但这些地区,如南京在冬季的温度最低也可达到-10℃左右,无论其市民小区还是大型公共场所都有一定的用热需求,因此需要研究对该类地区实施集中供热系统改造的技术性与经济性。本文从集中供热的概念开始,对其特点、组成、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对于集中式的供热方式,通过参照国际上的发展经验、国内的运行理论,展现了热电联产最明显的优势,即节能、环保与稳定。该论文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发电机组供热改造的模式与方法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论述了火电厂机组供热改造的基本理论,包括不同机组的发电供热原理,供热改造的含义、方式、技术经济性等。接着以南京为夏热冬冷型气候的地区代表,调研国内有代表性的城市集中供热项目,了解供热的运转模式;分析有用热需求的代表性用户,并研究其对供热参数的要求;然后用SWOT方法分析了该类型地区集中供热的内部优劣态势,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利用SWOT量化模型和熵权法分析得出南京发展集中供热的战略类型和强度,即整体上采取实力型和积极开拓型战略。本文重点研究了南京华润热电两台机组的供热改造。具体以南京华润热电有限公司两台330MW机组的供热改造为研究基础,分析在该类夏热冬冷地区,其集中供热的发展模式和未来方向。简述了项目本身的概况,论述了改造的必要性,介绍了改造方案的由来,列举出具体的改造内容。然后,分别分析了这种改造的技术安全性和经济性。由机组供热改造前后经济指标的对比,到公司供热事业的经营状况,充分论证了此次改造的成功。并且从中获取了更多的经验,发展出更大的供热市场,寻找到更优的冷热电三联供模式。

胡峻宁[7](2019)在《严寒地区建筑分布式能源优化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其中,建筑行业能耗约占全球总量的40%,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高质量能耗量尤为突出,能源枯竭导致的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隐患。因此,如何制定一种替代高质量能源消耗的建筑能源供给方式成为了关键。分布式能源作为一种输入端包含多种质量等级能源的供能系统,可有效替代建筑行业单一的高质量能源消耗。在冬、夏两季具有极端温度的严寒地区,存储着区域特有的多种质量等级的能源,且该地区对使用高质量能源进行建筑环境供暖和制冷的依赖性较强,可见,在严寒地区进行建筑分布式能源优化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严寒地区能源质最等级、供给方式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端在不间季节气候、区域特点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难以科学合理的设计适合严寒地区特点的分布式能源供给方式,通过准确的数学模型描述多种能源转换设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保证需求侧柔性需求的同时,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现有分布式能源的优化策略尚未设计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已有优化策略进行评价,亦无法满足大规模、多样性分布式能源系统对优化策略求解素和求解质量的要求。针对上述难点,本文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面向节能宜居的既有建筑绿色运行管理决策优化方法的研究”(2018-K1-019)与沈阳建筑大学涵育计划项目“基于拉氏松弛框架的中德楼能耗设备节能优化方法的研究”(XKHY2-64)为依托,开发了严寒地区分布式能源模型,并进行了基于拉氏框架下改进分支切割算法的严寒地区建筑分布式能源优化求解策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构造适合严寒地区气候特点、能源优势的建筑分布式能源,使用多种能量装置将电力、太阳能、生物能、土壤和空气中存储的低质量能源转换成相互作用的热能和电能,代替了单一的高质景能源输入,其次,设计了基于代理拉氏松弛框架下改进分支切割算法的严寒地区建筑分布式能源优化策略,通过拉格朗日乘子的引入获取子问题数学模型,基于Cplex环境下的改进分支切割算法,利用求解部分子问题策略进行次梯度迭代,进而获取原问题高质量的近似优化解,通过原问题与子问题的对偶间隙科学设定优化策略的优劣。本课题以严寒地区某节能示范中心为背景,使用Cplex软件编译算法程序进行数据验证,比较不同帕累托权重和不同设备配置下严寒地区建筑在冬、夏两季的能源成本和低质量能源输入量。实验结果表明,严寒地区建筑使用分布式能源可有效代替单一高质量能源消耗,降低了能源供给的经济成本,达到了缓解能源枯竭、改善生存环境的效果。

张夏[8](2019)在《中低温熔盐储热系统的容量配置与热力性能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新时期的能源构架需要更可靠、稳定的技术保障。储热技术作为能源存储的重要方式,在太阳能热利用环节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解决了太阳资源波动性和间歇性缺点,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可以实现能量的时空平移,从而有效保障光热电站发电的连续性和调度性。本文目的在于探索光热电站熔盐储热系统的合理容量配置,研究系统中关键设备的热力特性及其控制策略,为实验开展和系统优化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本文论述美国图森50MW槽式光热电站中储热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模式,提取四季中典型特征日的气象数据,借助SAM软件定性分析有、无储热系统对该光热电站的影响,定量计算配置储热系统后该电站的总发电量和厂用电量,以太阳倍数和储热时间为自变量,探索成本电价变化规律,为确定储热经济容量提出建议。针对商业运营光热电站最常用的两种储热技术——单罐熔盐砂石填充床系统和双罐熔盐间接储热系统进行经济成本和热力特性的对比,发现二者在储热罐结构和材料购置上的耗费各有优劣,储热介质平均温度水平属单罐系统更佳,故使用国际标准ANSI/ASHRAE Standard对单罐储热系统进行性能评价,根据罐内熔盐的分层指数探索最佳入流速度。使用ANSYS FLUENT对高温熔盐罐进行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建模仿真,构建氮气-熔盐两相模型,研究一定周期内熔盐及储热罐壁面的散热情况,发现通过储热罐顶壁的总散热量最大,侧壁的温度跨度较大,因此应当合理布置保温结构以保护储热罐形态。为保证储热岛与集热岛的有效换热,对油盐换热器进行了动态数值模拟,得知应当尽可能加大有效传热面积,以减小传热死区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采用前馈反馈复合调节方式时,熔盐入口温度用于粗调,导热油入口温度用于微调,可以有效抑制集热场的温度波动,稳定储热系统的运行参数,最终达到合格的储存目标,为机组阴雨、夜间的顺利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何兆禹[9](2019)在《斜温层相变蓄热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尽管具备节能环保的优点,但迫于稳定供热的需求,热电联产电站的电力调峰能力却被大幅削弱,而这也加重了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蓄热装置的应用有利于热电联产机组获得更大的调峰裕度,结合传统热水单罐和相变蓄热的优势,在传统热水单罐中增加相变储热介质可以大幅提升蓄热罐的储能密度。由于相变温度与供热热水温度接近,以石蜡作为相变材料,制备成金属外壳相变球并以填充床的形式布置在蓄热罐内,以汽轮机抽汽为热源进行蓄热,放热时直接向热网输送热水。为了讨论这一蓄热方式的可行性,对斜温层相变蓄热罐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首先是对蓄放热基本运行特性的研究。针对不同流量、运行温度区间等工况,对比了斜温层相变蓄热罐与传统热水单罐的运行特性。为了反映罐内温度分层效果和效率,分析了无量纲温度、斜温层厚度、蓄放热功率和容量利用率等一系列参数。实验结果显示,斜温层相变蓄热罐的冷热分层效果不及传统热水蓄热罐,但得益于石蜡相变潜热的巨大蓄热量,在放热时仍能随着符合供热需求的热水释放出更多的热量,这一优势在运行流量较低时尤为突出。在放热过程中,热水出口温度会长时间维持在相变温度附近。为了充分发挥相变蓄热的优势,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相变温度适度高于供热水温的相变材料。随后是结合实际运行需求对复杂工况运行特性的研究。在对斜温层相变蓄热罐周期性热源条件下的放热特性研究中,发现减小蓄热时间间隔以及增大蓄热流量均能起到稳定放热热水出口温度的作用,而在各周期净输出能量相近的情况下,前者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在斜温层相变蓄热罐循环蓄放热运行特性的研究中,发现罐内温度场以及蓄放热用时、容量利用率等参数随循环次数增加呈现“收敛”现象,且“收敛”速度与稳定后的状态与蓄放热流量、运行温度区间和蓄放热完整程度有关。

金亚杰[10](2016)在《直接空冷机组供热改造及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及经济建设的转型,电力市场呈现暂时的饱和状态。火电在未来阶段充当主力电力供应的角色将发生变化,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渐开放,竞价上网将成为一种常态。小型火电如何保证自身的生存,适应节能环保和经济建设的需求,成为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保证小型火电企业的生存及企业竞争力,机组供热改造便自然成为企业的首选。本文以华亭电厂2×145MW直接空冷机组为研究对象,根据华亭地区热负荷,对高背压及冷、热段抽汽供热改造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得出本工程供热改造的优选方案。分析了中排抽汽供热改造方式对机组通流部分、轴向推力、回热系统及空冷岛的影响。火电企业作为一个以安全为基础的行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是苛刻的,针对此问题,本文对机组供热改造后的设备性能是否能满足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对机组供热改造的性能提出了要求,并对热网首站部分的重要设备参数进行了细化,提出了重要设备的选型标准。机组供热改造后机组热力性能及经济性的变化是企业和相关人员关心的焦点,针对此问题,通过对比相关热力分析计算模型为本工程选择了一种合理模型,利用这种数学模型对供热改造后机组经济性能进行研究,并用机组工业控制系统中的逻辑软件进行计算,计算表明本工程的改造是经济、安全的,其中每年节省燃煤的费用和热量销售收入是可观的,表明供热改造是必要和有成效的。供热改造作为生产系统的重要部分,需一套成熟、可靠的DCS系统作为生产工程自动控制的支撑。针对本期供热改造,本文以原有工程工业控制系统为依据,对本期供热改造部分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设计,并根据控制策略对控制系统的核心逻辑组态进行了设计优化,通过选择F(x)函数解决了逻辑中反比例输出的问题,并通过整定PID参数,完善了控制系统的控制特性,通过对供热改造后相关核心参数保护的设计,优化了机组的安全运行,为机组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二、分析在小型热电站热电联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析在小型热电站热电联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塔式光热电站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2章 太阳能热电联供机组模型建立
    2.1 引言
    2.2 塔式太阳能集热场建模
        2.2.1 定日镜场建模
        2.2.2 吸热器模型
    2.3 汽轮机建模
    2.4 回热加热器建模
    2.5 变工况计算方法及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热电联供机组简介及集成方案
    3.1 引言
    3.2 案例系统构成简介
        3.2.1 汽轮机组
        3.2.2 集热场模拟
    3.3 蓄热系统运行逻辑
    3.4 环境参数
        3.4.1 所选地区的太阳辐照强度
        3.4.2 气温及其对应的单位面积供热热负荷
    3.5 集成方案及系统运行逻辑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倍数及蓄热时长优化及案例分析
    4.1 引言
    4.2 太阳倍数及蓄热时长优化
    4.3 系统最低LCOE分析
    4.4 案例计算
        4.4.1 系统的年性能
        4.4.2 供热面积优化
        4.4.3 热电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光热和抽蓄对电力系统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光热电站运行研究现状
        1.2.2 抽水蓄能电站运行研究现状
        1.2.3 多源联合调度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含光热、抽蓄电站的电力系统电源运行特性与多源联合调度机理分析
    2.1 光热电站运行特性分析
        2.1.1 光热电站分类
        2.1.2 光热电站运行原理
        2.1.3 光热电站能量转换特性
    2.2 抽水蓄能电站运行特性分析
        2.2.1 抽水蓄能电站基本原理
        2.2.2 抽水蓄能电站运行方式
    2.3 风电场运行特性分析
    2.4 光伏电站运行特性分析
    2.5 含光热与抽蓄电站的电力系统多源联合调度机理分析
        2.5.1 风电、光伏电站与火电机组联合调度机理分析
        2.5.2 光热与抽蓄电站对电力系统多源联合调度影响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光热发电并网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
    3.1 光伏-光热发电并网工作机理
    3.2 光伏-光热发电并网优化调度
        3.2.1 调度模型多目标目标函数
        3.2.2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约束条件
        3.2.3 多目标函数单目标化处理
    3.3 算例分析
        3.3.1 算例系统概述
        3.3.2 算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抽蓄、光热电站的多源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
    4.1 含抽水蓄能、光热电站的多源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
        4.1.1 调度模型目标函数
        4.1.2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约束条件
    4.2 算例分析
        4.2.1 算例系统概述
        4.2.2 算例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储能的燃煤电站运行灵活性优化及其热力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电源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2 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调度现状与特点
        1.1.3 燃煤发电参与新能源电力消纳的必要性
    1.2 提升燃煤电站灵活性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灵活运行的技术需求
        1.2.2 提高变负荷速率的研究进展
        1.2.3 降低最小技术出力的研究进展
        1.2.4 煤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1 理论基础层面
        1.3.2 技术路径层面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灵活运行背景下的燃煤电站热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燃煤电站灵活运行约束的共性
        2.2.1 提升变负荷速率的约束分析
        2.2.2 降低最小技术出力的约束分析
        2.2.3 一般性的系统配置优化方向
    2.3 以灵活性提升为目标的系统配置优化对电站性能的影响
        2.3.1 第一类灵活性改造
        2.3.2 第二类灵活性改造
    2.4 电站锅炉的能量转化与燃烧稳定性分析
    2.5 基于能量转化特征的储能分类
        2.5.1 分类的必要性
        2.5.2 储能过程能量转化的共性特征
        2.5.3 基于能量输入输出特性的储能分类
        2.5.4 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网储能辅助电站灵活运行的热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应用热网储能的热电联产系统的模型化
        3.2.1 电站侧分析基础
        3.2.2 热网侧的能量传递机制分析与热力学建模
        3.2.3 变负荷过程建模
    3.3 案例介绍与仿真建模
        3.3.1 案例热电联产系统介绍
        3.3.2 仿真模型与参数设定
        3.3.3 边界条件的设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模型精确度验证
        3.4.2 供热抽汽的当量电负荷系数
        3.4.3 热用户侧的热响应特性
        3.4.4 发电侧负荷响应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提质储热的燃料侧调峰潜力挖掘
    4.1 引言
    4.2 低阶煤干燥储能的概念化
        4.2.1 低阶煤干燥储能的热力学基础
        4.2.2 低阶煤干燥储能的可行性分析
    4.3 电站热存储的评价方法
        4.3.1 储热侧评价
        4.3.2 系统级评价
    4.4 案例分析
        4.4.1 案例介绍、运行模式与热力学模型
        4.4.2 深度调峰能力的增强
        4.4.3 运行特性分析与储能评价
        4.4.4 系统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解储能辅助的燃烧侧调峰潜力挖掘
    5.1 引言
    5.2 电解储能与燃煤电站协同消纳模式的概念化
        5.2.1 系统集成
        5.2.2 运行策略
        5.2.3 对比基准
    5.3 案例介绍与系统设计
        5.3.1 案例介绍
        5.3.2 集成系统设计
        5.3.3 仿真模型与精确度验证
    5.4 评价指标
        5.4.1 电站侧最小技术出力
        5.4.2 电站侧发电效率、子系统效率
        5.4.3 协同系统评价
    5.5 结果与讨论
        5.5.1 集成系统关键参数
        5.5.2 电站调峰能力变化
        5.5.3 电解储能的集成对电站性能的影响
        5.5.4 敏感性分析:针对最优运行策略的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工作
    6.3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供热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供热研究现状
        1.3.2 国内供热研究现状
        1.3.3 系统动力学发展与应用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山东省农村供热现状
    2.1 山东省基本概况
    2.2 山东省农村供热方式现状调查
        2.2.1 调查方法
        2.2.2 问卷调研内容与数据分析
第3章 山东省农村供热方式模型的建立
    3.1 系统动力学介绍
        3.1.1 系统动力学原理
        3.1.2 系统动力学特点
        3.1.3 VENSIM模拟软件
    3.2 供热方式模型要素模拟预测及动态调控模型的构建
        3.2.1 系统边界的确定
        3.2.2 模型基准年的设定
        3.2.3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3.3 模型系统流图构建与系统概述
        3.3.1 人口发展子系统
        3.3.2 农村经济子系统
        3.3.3 供热方式子系统
        3.3.4 环境子系统
    3.4 山东省农村供热方式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4.1 存量流量图的定义
        3.4.2 存量流量图的构建
    3.5 模型的有效性校准
第4章 山东省农村供热方式模型的模拟与分析
    4.1 模拟情景设定及模型参数处理
        4.1.1 人口增长速度设定
        4.1.2 经济增速设定
        4.1.3 产业结构
        4.1.4 供热形式
    4.2 模型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4.2.1 情景一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4.2.2 情景二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4.2.3 情景三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4.2.4 情景四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4.3 对策及建议
        4.3.1 优化产业结构
        4.3.2 改善供热方式和供热结构
        4.3.3 节能技术提高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夏热冬冷地区电厂城市集中供热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城市集中供热的趋势
        1.1.1 概述
        1.1.2 趋势
        1.1.2.1 新节能技术和多热源联网供热
        1.1.2.2 计算机监控在供热中的应用
        1.1.2.3 实现分户调节和热量计量收费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2.1 我国集中供热的特点
        1.2.2.2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优势
    1.3 本文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火电厂机组供热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1 火电厂热电机组原理
        2.1.1 纯凝式机组
        2.1.2 背压式热电机组
        2.1.3 调节抽汽式热电机组
    2.2 供热改造的含义
    2.3 供热改造的方式
        2.3.1 将凝汽式汽轮机改为背压式汽轮机供热
        2.3.1.1 背压型汽轮机特性分析
        2.3.1.2 背压式汽轮机热、电负荷间的关系
        2.3.2 抽汽型汽轮机的热电联产形式
        2.3.2.1 抽汽式汽轮机的特性分析
        2.3.2.2 抽汽式汽轮机的功率
        2.3.3 凝汽供热两用机组
        2.3.4 低真空供热的凝汽机组
    2.4 供热改造的技术经济研究
        2.4.1 朗肯循环
        2.4.1.1 朗肯循环的定义
        2.4.1.2 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2.4.2 再热循环
        2.4.2.1 再热循环的定义
        2.4.2.2 再热循环的热效率
        2.4.3 回热循环
        2.4.3.1 回热循环的定义
        2.4.3.2 回热循环的热效率
        2.4.4 热电联产
        2.4.4.1 热电联产的定义
        2.4.4.2 热电联产的效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的SWOT分析
    3.1 SWOT法的含义
    3.2 国内城市集中供热调研
        3.2.1 华润沧州热电有限公司
        3.2.1.1 基本概况
        3.2.1.2 供热项目建设情况
        3.2.1.3 供热运营管理
        3.2.2 南通天生港热电有限公司
        3.2.2.1 基本概况
        3.2.2.2 供热项目建设情况
        3.2.2.3 供热运营管理
    3.3 夏热冬冷地区集中供热需求特点研究(以南京为例)
    3.4 夏热冬冷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的优势(S)与劣势(W)分析
        3.4.1 内部优势
        3.4.1.1 先进成熟的供热技术
        3.4.1.2 不断增长的供热需求
        3.4.1.3 低耗节能绿色环保
        3.4.2 内部劣势
        3.4.2.1 没有集中供热管网系统
        3.4.2.2 供热期短,用户分散,投资周期长
        3.4.2.3 各用户供热方式不一
    3.5 夏热冬冷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的机遇(O)与挑战(T)分析
        3.5.1 外部机会
        3.5.1.1 新政策、新法规的支持
        3.5.1.2 能源总量相对丰富
        3.5.1.3 拓展到夏季供冷
        3.5.2 外部威胁
        3.5.2.1 环境压力
        3.5.2.2 能源结构压力
        3.5.2.3 市场风险
    3.6 南京市实施集中供热的SWOT定量分析模型
        3.6.1 内外部因素评价模型与各因素权值确定
        3.6.2 计算综合加权的SWOT力度
        3.6.3 确定发展集中供热的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华润热电有限公司供热改造方案研究
    4.1 项目概述
        4.1.1 项目公司介绍
        4.1.2 供热情况概述
    4.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2.1 经济效益的需求
        4.2.2 节能环保需求
        4.2.3 热负荷需求
        4.2.4 溴化锂非电空调的引入
    4.3 改造方案
        4.3.1 改造方向的确定
        4.3.2 改造方案依据
        4.3.3 具体改造方案
    4.4 改造内容
        4.4.1 供热改造内容
        4.4.2 供热系统连接
        4.4.3 主体供热方式
        4.4.4 系统连接原则性示意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热改造的经济安全性分析
    5.1 强度校核
        5.1.1 强度校核概述
        5.1.2 本次改造的强度工况校核
    5.2 推力计算及校核
        5.2.1 轴向推力概述
        5.2.2 本次改造的推力计算校核
    5.3 对汽轮机本体的影响
    5.4 投入供热的补充运行规范
    5.5 经济性热力计算
        5.5.1 重要经济指标的计算方法
        5.5.1.1 热耗的计算方法
        5.5.1.2 煤耗的计算方法
        5.5.2 改造前机组的经济性
        5.5.3 改造后机组的经济性
        5.5.4 联产的优势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严寒地区建筑分布式能源优化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来源及意义
    1.2 搭建严寒地区建筑分布式能源的重要性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分布式能源系统概述
    2.1 引言
    2.2 国内外分布式能源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分布式能源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分布式能源的研究现状
    2.3 一般分布式能源的模型及工作原理
    2.4 存在的问题
    2.5 本文的主要工作
    2.6 本章小结
3 严寒地区建筑分布式能源模型的搭建
    3.1 引言
    3.2 严寒地区居住环境特点及分布式能源的使用优势
    3.3 严寒地区建筑分布式能源工作原理
    3.4 严寒地区建筑分布式能源模型的搭建
        3.4.1 太阳能热电站系统模型
        3.4.2 相变水箱系统模型
        3.4.3 空气源—地源热泵系统模型
        3.4.4 生物质能锅炉系统模型
    3.5 电力平衡、CHP、CCHP系统模型
        3.5.1 电力平衡系统模型
        3.5.2 CHP系统模型
        3.5.3 CCHP系统模型
    3.6 经济目标、有效能目标以及加权目标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拉氏松弛框架下改进分支切割算法的分布式能源优化求解策略
    4.1 引言
    4.2 拉氏框架的基本原理及迭代方法
    4.3 分支切割算法的基本原理及改进意义
        4.3.1 分支切割算法的基本原理
        4.3.2 分支切割算法的改进意义
    4.4 拉氏框架与分支切割算法的结合
    4.5 文中帕累托系数的更新及使用意义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严寒地区分布式能源的仿真实验
    5.1 实验环境
    5.2 基于不同能源策略下的严寒地区能耗数据对比
        5.2.1 不同帕累托权重下的能耗数据对比
        5.2.2 不同能源转换设备下的能耗情况
    5.3 基于拉氏框架改进分支切割算法的验证
        5.3.1 次梯度和代理次梯度的对比
        5.3.2 代理次梯度下改进分支切割算法算前后对比
    5.4 总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低温熔盐储热系统的容量配置与热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储热技术及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储热装置及系统仿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储热系统容量配置的计算分析
    2.1 储热系统的基本结构及运行模式
        2.1.1 储热系统的基本结构
        2.1.2 储热系统的运行模式
    2.2 有、无储热系统的槽式电站对比分析
        2.2.1 储热系统对总发电量的影响
        2.2.2 储热系统对厂用电量的影响
        2.2.3 储热系统对成本电价的影响
    2.3 风光互补发电供热系统中储热罐的容量计算
        2.3.1 风光互补发电供热系统设计概述
        2.3.2 储热罐容量设计及分时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罐、双罐储热系统的对比分析
    3.1 单、双罐储热系统的经济性能对比分析
        3.1.1 单罐熔盐砂石填充床系统
        3.1.2 双罐熔盐间接储热系统
        3.1.3 单、双罐结构经济性对比
    3.2 单、双罐储热系统的热性能对比分析
        3.2.1 模型建立及假设
        3.2.2 求解方法及初始条件
        3.2.3 瞬态流动传热特性分析
    3.3 单罐储热系统的性能评价
        3.3.1 操作参数对单罐储热系统的影响
        3.3.2 单罐储热系统熔盐混合程度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储热罐和油盐换热器的的仿真模拟
    4.1 储热罐的结构及特点
    4.2 圆筒形熔盐储热罐的数值模拟
        4.2.1 基本要素及模型建立
        4.2.2 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
        4.2.3 温度分布规律及散热量计算
        4.2.4 不同运行模式的影响
    4.3 油盐换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4.3.1 设计参数及计算工况
        4.3.2 压力场和温度场分布
        4.3.3 速度场和应力场分布
    4.4 油盐换热器的控制策略
        4.4.1 油盐换热器的特性
        4.4.2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成果
致谢

(9)斜温层相变蓄热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蓄热技术研究及发展状况
        1.2.1 显热蓄热与双罐蓄热系统
        1.2.2 化学反应蓄热
        1.2.3 相变材料与相变蓄热
        1.2.4 斜温层单罐蓄热
        1.2.5 斜温层相变蓄热
    1.3 本课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与储热工质
    2.1 斜温层相变蓄热实验台
    2.2 储热工质
    2.3 蓄热罐理论储热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斜温层相变蓄热罐蓄放热基本特性
    3.1 实验工况及研究参数
    3.2 温度曲线及温度分布规律
    3.3 运行温度区间的影响
    3.4 流量的影响
    3.5 放热综合性能分析
        3.5.1 放热出口温度
        3.5.2 放热功率
        3.5.3 放热容量利用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斜温层相变蓄热罐复杂工况运行特性
    4.1 同时蓄放热运行特性
        4.1.1 实验工况及研究参数
        4.1.2 稳定热源条件下的放热特性
        4.1.3 周期性热源条件下的放热特性
    4.2 循环蓄放热运行特性
        4.2.1 实验工况及研究参数
        4.2.2 循环蓄放热基本规律
        4.2.3 初始状态的影响
        4.2.4 蓄放热流量与运行温度间的影响
        4.2.5 截止温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直接空冷机组供热改造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凝汽式机组供热改造现状
    1.3 华亭电厂机组配置情况简介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供热负荷及供热改造方案比较
    2.1 华亭地区热负荷
        2.1.1 供热现状及预测热负荷
        2.1.2 配套供给侧热负荷
        2.1.3 采暖热指标
    2.2 供热改造方案对比选型
        2.2.1 方案一:高背压供热改造方案
        2.2.2 方案二:混合式供热改造方案
        2.2.3 方案三:中排抽汽式供热改造方案
    2.3 中排抽汽供热改造安全性分析
        2.3.1 汽轮机通流强度及本体的校核计算
        2.3.2 轴向推力的校核计算
    2.4 供热改造对相关系统的影响
        2.4.1 对回热系统的影响
        2.4.2 对空冷岛的影响
        2.4.3 对汽轮机辅机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供热改造内容及供热首站设备选型
    3.1 供热改造内容
        3.1.1 改造内容
        3.1.2 供热改造汽轮机技术标准
    3.2 汽轮机本体及供热设备性能要求
        3.2.1 汽轮机改造前后技术规范
        3.2.2 改造方案的相关要求
        3.2.3 改造后的性能要求
    3.3 热网首站管网及设备
        3.3.1 热网首站设备选型
        3.3.2 热网补给水
    3.4 本章小结
4 热电联产后机组热经济性分析
    4.1 热平衡计算的基础理论
        4.1.1 常规热平衡算法
        4.1.2 热平衡简化算法
        4.1.3 循环函数算法
        4.1.4 等效焓降算法
    4.2 热电联产后机组热平衡计算
        4.2.1 华亭电厂热电联产后机组主要参数
        4.2.2 基于等效焓降法的热电联产机组热平衡计算
    4.3 热电联产后机组经济性评价
        4.3.1 热电联产后机组主要指标评价
        4.3.2 热电联产后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机组供热改造控制控制策略及实现
    5.1 机组供热改造热力系统控制流程
        5.1.1 供热改造抽汽部分控制流程
        5.1.2 热网循环水流程系统
        5.1.3 热网疏水系统
    5.2 机组供热改造控制部分设备选型
        5.2.1 GE新华XDPS400+在华亭电厂的应用
        5.2.2 供热改造控制部分选型
    5.3 机组供热改造控制部分优化
        5.3.1 供热改造控制系统
        5.3.2 供热改造控制策略
        5.3.3 供热改造重要控制系统逻辑优化
    5.4 供热改造控制部分保护的完善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分析在小型热电站热电联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便携碟式太阳能轻型热电转换装置关键技术研究[D]. 芮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塔式光热电站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研究及优化[D]. 刘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光热和抽蓄对电力系统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研究[D]. 王涛.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4]基于储能的燃煤电站运行灵活性优化及其热力学评价[D]. 孙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供热方式研究[D]. 王娜.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6]夏热冬冷地区电厂城市集中供热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研究[D]. 付锦屏. 东南大学, 2019(01)
  • [7]严寒地区建筑分布式能源优化方法的研究[D]. 胡峻宁.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中低温熔盐储热系统的容量配置与热力性能分析[D]. 张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斜温层相变蓄热实验研究[D]. 何兆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10]直接空冷机组供热改造及控制研究[D]. 金亚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小型火力发电站热电联产分析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