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服务技术实现的软件复用

Web服务技术实现的软件复用

一、应用Web Services技术实现的软件重用(论文文献综述)

路凯峰,杨溢龙,李智[1](2021)在《一种基于BERT和DPCNN的Web服务分类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eb服务是一种基于Web环境的具有自适应、自描述、模块化和互操作能力的应用程序,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很好的重用性。软件重用是目前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一种颇具前景的方法,Web服务的自动分类在软件重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将机器学习技术广泛应用于服务分类,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性能高度取决于特征工程的质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预训练模型BERT和深度金字塔卷积神经网络DPCNN相结合的BERT-DPCNN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可以自动抽取服务描述的低级表现形式并抽象为高级特征而无需进行特征工程。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在50个类别、10 184个真实Web服务的数据集上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和一些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全面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相比其他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李顺[2](2019)在《面向Web服务推荐的情境感知QoS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实业务和IT服务业的不断融合,各种跨平台、跨行业的信息创新模式催生了更多泛化的Web服务,以满足用户日常应用中的个性化需求。但伴随着服务数量的剧增,用户逐渐面临服务选择带来的巨大挑战。针对用户的各种需求,从服务海洋中选择具有不同属性和功能的候选服务,并进一步实现服务组合,完成用户的更复杂的业务流程需求,一直都是服务计算领域的热点问题。个性化推荐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偏好数据,建立用户画像,主动为用户推荐满足其需求的服务,能够有效解决服务过载的问题。随着新生服务在互联网中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Web服务在满足其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又对其非功能性属性(Quality-of-Servicce)如调用时间、可达性和成功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对于服务的直观感受通常是根据服务的非功能质量属性来判断的,导致以Web服务为基本单元的网络应用的性能将高度依赖这些服务的质量。此外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下对Web服务的非功能性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为用户推荐满足其非功能性需求的Web服务成为当前研究重点之一。因此本文针对不同情境感知服务推荐场景,结合服务上下文、地理位置、动态时序和信任关系四个不同的情境信息,设计了适应动态场景变换的QoS预测模型,提出了高质量的Web服务推荐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针对Web服务上下文对用户调用服务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服务端上下文聚类的QoS预测算法WSFNIMF。通过分析Web服务的WSDL文件得到可以描述Web服务上下文的词向量,根据Web服务的词向量之间的距离进行服务聚类,得到服务的近邻集合。同时也考虑了用户之间的QoS相似性进行Top-K近邻聚类,将两个聚类结果添加到模型约束项中以优化QoS预测的目标函数。通过约束用户近邻和服务近邻在学习用户和服务的隐式因子的迭代学习,提高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实验结果表明WSFNIMF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大规模QoS数据中缺失值预测的准确度,从而产生高质量的Web服务个性化推荐方案。(2)针对同一地理位置区域中虚假用户对QoS预测提供的不可靠信息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地理位置区域近邻可靠性的QoS预测算法LRMF。分析用户在以往调用服务过程中的历史QoS记录,设计了迭代式的用户可信度评分机制,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区域聚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内的虚假用户及其不可信的历史QoS。将用户的地理区域聚类结果和用户的QoS可信度评分集成到矩阵分解模型中,实验结果表明LRMF算法能够有效提高QoS预测的准确度,并且避免虚假用户提供的不可信QoS历史记录对QoS预测造成的不良后果。(3)针对动态时序网络环境波动造成的QoS难以预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时间序列感知的QoS协同预测算法,为用户历史QoS记录预测其未来时间间隔内调用Web服务的QoS值,实现实时在线个性化Web服务推荐方案。为了满足用户在实时调用Web服务时的非功能性需求,将用户调用Web服务的时间序列作为协同过滤模型中的一个动态因素,同时考虑在当前时间间隔内与目标用户具有相似QoS调用记录的用户近邻对目标用户在下一个时间间隔内调用Web服务的QoS的影响,设计了动态时间感知的QoS预测模型TMF。在得到预测结果之后根据用户自身的时间序列值及其近邻时间间隔内的预测值进行平滑优化,提高QoS预测的准确度。(4)通过借鉴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对用户偏好选择的影响,来分析用户潜在的QoS信任相关性对Web服务推荐的影响。通过分析用户之间的历史QoS相似度提取用户之间潜在偏好选择关系,得到用户在历史QoS偏好上的潜在信任程度,通过对用户之间的信任程度进行阈值划分成为强信任关系和弱信任关系,将用户之间不同强度的潜在信任关系结合矩阵分解方法,提出了基于用户间潜在QoS选择偏好信任的预测算法LTMF,从而生成高效、可靠的个性化Web服务推荐方案。

刘营,张霖,赖李媛君[3](2018)在《复杂系统仿真的模型重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仿真科学技术领域,模型重用技术是提高建模效率和可信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复杂系统仿真领域的研究难点与热点.本文对模型重用的需求、分类、相关概念、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模型重用的知识体系,从理论、方法与应用角度给出了详细说明,并总结了目前模型重用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分析讨论了未来要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鲁明明[4](2016)在《基于SOA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改善交通状况、基于已有基础设施来提高交通管理效能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TISS)通过收集交通信息向交通运输参与者提供实时帮助,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技术。而其天然存在的系统异构、语法异构等问题,使面向服务架构(SOA)成为交通信息系统构建的首选。本文首先对智能交通、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等概念进行了描述,重点对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历史、定义、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及其不足进行了说明。其次,针对面临的问题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固有特点,提出了选择SOA构建TISS平台的基本思路。文章介绍了SOA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框架,并对目前基于Java平台的SOA开发技术进行了论述。由于SOA系统基于服务调用,本文比较了目前流行的几种服务通信框架,特别是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本文所采用的Web Services技术。为了实现应用的模块化,引入了Java的模块化标准OSGi作为底层框架。文章基于Java EE平台,选用OSGi作为底层容器、Spring做组件管理、Web Services作RPC通信的交通信息系统基础架构,不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软件和中间件资源,而且层次清晰、开发效率高,便于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构建。文中详细介绍了TISS的开发框架、运行时框架和服务的引用及发布过程,很好的体现了SOA的设计思想。除此之外,本文还对服务注册中心的原理和实现做了说明,并就如何提高系统容量和实现负载均衡给出了实现方法,便于构建大规模、高可用的分布式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基于以上提出的开发框架,本文实现了一个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基于服务调用实现了异构系统之间的通信,在可变信息标志上实时显示交通路况,充分展示了该框架的实用价值。最后,对系统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向进行了总结。

黄国宝[5](2016)在《基于Web服务的复杂系统支撑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软件系统应运而生。传统软件开发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比如开发周期长、稳定性差、结构混乱、难以维护等。而随着面向对象技术和分布式技术的不断应用,软件复用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基于组件的复用方式不仅能够解决传统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为软件后期的重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传统的组件技术如CORBA和DCOM由于无法穿透防火墙只适合在局域网内进行通信,而面向服务领域的WebService技术是基于HTTP协议,使用平台无关的XML格式作为数据传输的载体,具有跨平台、跨语言的独特优势。论文以组件复用和系统可扩展为目的,结合分布式技术构建了一个通用的Web服务支撑平台。该平台自身包含了一组面向服务的设计规范,包括接口、参数、异常等方面;同时基于平台规范设计了一些通用的基础模块组件,包括数据库服务、权限管理服务和单点登录服务。论文重点分析了平台的通信协议设计和基础模块的通用化设计,遵循此设计原则开发的服务或者应用系统具有清晰的架构风格、良好的编码规范,既保证了软件的质量又显着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论文最后分析了支撑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对基于支撑平台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构建过程和测试结果分析,证明本平台具有高可重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牛立栋[6](2015)在《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发展迅猛,在前期开展了大量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压力均对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应用系统整合集成与扩展应用的新形式下,企业信息化研发团队面临着软件重用与应用集成两个重要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需要针对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化建设现状,充分考虑对现有信息化资产继承的基础上,开展面向应用集成与重用的开发框架的研究和建设,通过技术应用和系统实施,可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交付质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基于构件的软件重用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开展面向重用的软件开发实施方法。通过分析.NET框架的技术架构以及构件模型的特点,对基于.NET平台开展软件构件重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实现思路。本文深入分析了SOA体系架构的特点和运行机制,通过一个典型的参考框架,提出了建立企业应用集成平台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NET的软件构件重用的需求,参照实现SOA的参考模型SCA,设计出了基于.NET的服务构件模型,可以通过统一视图描述程序集构件组装和基于SOA的组件服务集成关系,作为重要实现依据,可以指导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的设计。通过技术研究和模型设计,本文重点对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进行了系统性的设计,并对基于接口的Web服务调用及服务构件模型加载、性能优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出统一基于.NET接口的Web服务和程序集功能调用框架,实现了.NET框架下的软件功能构件和服务组件的一体化组装集成。最后通过项目实验,验证了该框架基于功能接口的构件组装能力,以及基于SOA的服务共享和集成能力。本文提出的面向.NET技术框架的服务构件模型以及统一基于.NET接口的构件功能与组件服务调用机制,是全文中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是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可以成功构建和应用的关键基础。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提供了基于模型的服务构件描述和组装能力,通过统一的框架实现了对本地构件组装和分布式服务集成的灵活支持。通过在系统建设中开展应用,可以系统化的解决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研发过程中的软件重用与应用集成问题,从而提高软件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陶留锋[7](2014)在《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GIS已被应用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策层面的推动下和应用需求的牵引下,我国GIS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GIS业务系统从单纯的数据管理、地图制图软件,转变为智能分析、辅助决策的软件密集型系统,GIS业务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超过了传统方法能够控制的范围,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GIS软件开发效率相对较低,业务敏捷性不高;(2)软件复用程度低;(3)GIS软件开发成本较高。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地理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与服务工具集研发(项目编号:2011BAH06B00)”,重点围绕GIS产品线模型、GIS产品线核心资产开发与维护、GIS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GIS软件开发的特征,提出了GIS产品线过程模型和GIS产品线概念模型,将GIS产品线核心资产划分为:体系结构、标准资源、构件资源、地图数据可视化资源等;将GIS产品开发维护工具划分为:框架界面设计工具、资源目录设计工具、权限资源绑定工具等。(2)研究并提出用于大规模可复用GIS构件管理的GIS构件库的概念,并对其概念模型和实现机理进行研究,包括构件管理形态、入库管理、目录管理、查询与提取、重构与聚合等,实现了多源异质构件资源的集成管理和调度。(3)研究工作流技术原理及方法,根据国际流行的工作流参考模型,设计了GIS业务逻辑控制系统,提供工作流引擎、工作流设计器、过程定义工具和管理与监控工具等功能,实现GIS业务流程和系统流程的自动化流转。(4)研究了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集成构建环境。对GIS业务系统可视化搭建工具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和实现,如工作空间工具、界面设计工具和权限管理工具等。(5)基于GIS产品线核心资产和开发维护工具,设计了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构建流程和构建步骤。依托GIS产品线理念,进行园林绿化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试验证明,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开发方式,在开发成本、开发技术难度以及开发效率上均比传统开发模式有很大的优势,相同任务、相同人员情况下,工作效率可显着提高。

张红卫,惠建新[8](2014)在《Web Service构架下的多语种构件库系统及实现》文中指出论文以构件库技术和Web Services技术为基础,提出了将两种技术结合的Web services构件库的基本框架,结合新疆多语种语言的特点及应用需求,设计开发了多语种语言构件库管理系统。验证了Web Service技术开发模式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平台无关性和可伸缩性。多语种构件库管理系统的建设填补了多语种语言民族地区相关软件业领域建设的空白,其开发模式及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对促进面向中亚西亚出口软件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王小雨[9](2013)在《基于重用的IP地址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当绝大多数管理软件系统面临着诸如功能扩展等一系列新需求时,软件进化成为一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现象。早期基于Model1设计和实现的软件系统,由于受到Model1结构的限制,大都存在着逻辑层次混乱,代码可读性差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这类软件系统自身功能扩展非常困难或者根本不能扩展。早期的IP地址管理系统是基于Model1设计和实现的一个典型示例,出于工作的新需求,需要对该系统进行功能扩展。为了解决阻碍它扩展的问题,本文选择了更加合适的基于MVC模式的SSH2框架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和实现,以完成其进化的目标。由于软件重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软件进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软件重用方法,旨在把早期的基于Model1设计和实现的IP地址管理系统转变为基于SSH2设计和实现,使其具有逻辑层次清晰,易于维护、升级和扩展等优点,从而能满足最新的需求。为了完成上述的工作目标,实施了三个工作步骤。第一步,从开发人员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基于SSH2开发的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一个整合后的SSH2框架。随后将此SSH2框架与Model1进行了层次结构间的对比,得出了三条重要结论,结论表明需要找出基于Model1的软件系统中软件元素重用为基于SSH2的软件系统中相应软件元素时的合适的映射关系;第二步,详细考虑了软件元素重用的不同情形,进而提出了一种由Model1向SSH2转换的软件重用方法,并给出了该软件重用方法的六条指导准则,每一条准则分别对软件元素重用的不同情形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和说明;第三步,采用了UML建模和文字说明结合的方式,对基于SSH2的IP地址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并将上述的这些准则应用于IP地址管理系统的进化实现中,使其成功地由基于Modell转变为基于SSH2重新设计和实现,然后对转变后的系统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并对转变实现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总结,对相关的工作量进行了评估。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张挺[10](2012)在《基于SO-CIR-Agent模型的智能代理平台在拍卖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Web服务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立在WSDL,SOAP以及UDDI等标准之上,结合XML等技术,Web服务在企业管理、消费服务、网络信息系统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的Web服务并没有为服务的智能化调用、客户意图的封装、软件异构等问题提供支持。Agent技术的发展和诞生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Agent拥有自治性、协商性、社会性等优点,具备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某些场合能够模拟人类的行为,替人们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事情。这些特征使得Agent技术适用于需要人工参与的复杂活动的仿真领域。因而,Agent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解决Web服务乃至整个电子商务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正是通过Agent技术模拟用户的行为,利用用户Agent将用户的请求进行了封装,主动地调用Web服务,极大的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本系统将Agent平台和Web服务框架组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兼有二者特点的新系统,为竞拍Agent提供模拟的交易平台来仿真网上拍卖的整个过程,为拍卖方和竞拍方提供便捷的拍卖机制来进行网上拍卖,使竞拍者获得更大的便利。Agent技术和Web服务技术是当今计算机领域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如果能把支持跨平台性、松散耦合和互操作的Web服务技术与具有高度智能性、协调性和合作性的Agent技术的优势互补,将会给用户带来更大的方便与效益,为用户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扩展性和交互性的面向Web服务的多Agent系统。作为面向服务基础上的CIR-Agent架构,本系统由CIR-Agent模型扩展而来,必然具有自治的功能,因为这正是CIR-Agent的本身具备的特性之一。它集成了 CIR-Agent所具有的一切能力来适应面向服务的环境需要。Web服务具有的优势正好可以用来克服Agent在分布式设计中的—些困难。对于这个问题,Agent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方法来将SOA和AO工程的优势绑定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人关注于执行层面上的面向服务的Agent,另外的研究如何扩展具有Web Service特性的Agent平台或者是整合Agent平台与Web Service平台。本文主要分析讨论如何克服面向服务技术的自治性问题和解决Agent技术分布式设计的难点。在深入研究CIR-Agent模型的基础上,对它的应用范围做一个扩展,同时使服务更多的作用于这个模型的知识模块和通信模块。本研究在概念层面上的SOA与AO工程的结合的同时还将设计出具体的系统实例。文章首先对Agent技术、Web服务的基本理论以及二者结合的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然后根据Agent的技术特点和Web服务技术的特性,提出了SO-CIR-Agent系统平台来融合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存在的缺陷。随后,进一步给出了拍卖仿真系统体系结构的整体设计。最后,在前几章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广为流行的基于FIPA规范的JADE平台,利用Maven框架开发了一个网上拍卖系统平台,就典型实例给出了模拟交易过程,实现了原型系统。本文提出的SO-CIR-Agent系统平台可作为参考,进行适当的改进还可以用于其他的网络应用,例如网上购物、旅行服务、企业管理等。为进一步实现复杂智能网络系统做了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准备,具有—定的参考价值。

二、应用Web Services技术实现的软件重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Web Services技术实现的软件重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BERT和DPCNN的Web服务分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BERT与DPCNN模型构建
    1.1 BERT模型
        1.1.1 BERT模型的输入表示
        1.1.2 BERT模型的语义提取层
        1)词嵌入和位置编码。
        2)注意力机制。
        3)层标准化和残差连接。
        4)前馈神经网络。
        1.1.3 BERT模型的预训练过程
    1.2 DPCNN模型
2 BERT-DPCNN网络模型
3 实验及分析
    3.1 Web服务数据集收集与处理
        1)服务收集。
        2)服务类别分析。
        3)服务描述分析。
        4)实验数据选择。
        5)数据预处理。
    3.2 评价指标
    3.3 实验设计
    3.4 实验结果
4 结语

(2)面向Web服务推荐的情境感知QoS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1.2.2 Web服务QoS预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Web服务关键技术研究
        2.1.1 Web服务技术架构
        2.1.2 Web服务的QoS属性
        2.1.3 QoS预测关键技术研究
    2.2 推荐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2.2.1 协同过滤推荐系统
        2.2.2 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
        2.2.3 其他推荐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服务上下文感知QoS预测
    3.1 提出问题
    3.2 基于服务端上下文特征聚类的矩阵分解模型
        3.2.1 服务推荐框架
        3.2.2 服务端上下文抽取与特征距离度量
        3.2.3 服务特征聚类和近邻用户选择
        3.2.4 基于服务上下文特征感知的QoS预测模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准备
        3.3.2 实验评价指标
        3.3.3 算法预测准确度比较
        3.3.4 数据稀疏性的影响
        3.3.5 参数α的影响
        3.3.6 参数β的影响
        3.3.7 潜在因子特征维度的影响
        3.3.8 Top-K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位置近邻可靠性感知QoS预测
    4.1 提出问题
    4.2 用户可靠性评价对QoS影响分析
    4.3 融合近邻用户可信度的的矩阵分解模型
        4.3.1 服务推荐框架
        4.3.2 地理位置近邻用户聚类
        4.3.3 用户QoS可信度评分计算
        4.3.4 融合地理位置近邻用户可靠性的QoS预测建模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准备
        4.4.2 算法预测准确度比较
        4.4.3 数据稀疏性的影响
        4.4.4 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参数ε的影响
        4.4.5 用户QoS可信度的影响
        4.4.6 参数γ的影响
        4.4.7 隐式因子特征维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动态时间序列感知QoS预测
    5.1 提出问题
    5.2 动态时间序列下的QoS分析
    5.3 动态时间感知的矩阵分解模型
        5.3.1 服务推荐框架
        5.3.2 TMF协同过滤预测
        5.3.3 短时域QoS预测值平滑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准备
        5.4.2 算法预测准确度比较
        5.4.3 数据稀疏性的影响
        5.4.4 潜在因子特征维度的影响
        5.4.5 近邻用户数量Top-K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潜在偏好信任感知QoS预测
    6.1 问题描述
    6.2 基于用户间潜在QoS偏好的协同预测模型
        6.2.1 服务推荐框架
        6.2.2 用户间潜在QoS偏好关系提取和度量
        6.2.3 融合QoS偏好近邻的矩阵分解预测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实验准备
        6.3.2 算法预测准确度比较
        6.3.3 数据稀疏性的影响
        6.3.4 关系阈值θ的影响
        6.3.5 特征维数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复杂系统仿真的模型重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面向仿真的模型重用问题概述
    2.1 模型重用相关概念
    2.2 模型重用方法的分类
    2.3 与软件重用的联系与区别
    2.4 模型重用的特点
3 仿真模型重用的发展与演化
4 模型重用的知识体系
5 模型重用关键技术研究
    5.1 模型重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5.1.1 全生命周期过程模型
        5.1.2 成本效益模型
        5.1.3 模型开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
        5.1.4 模型的成熟度
        5.1.5 可重用模型的判定依据
        5.1.6 应用模式
        5.1.7 模型可信度量化评估
    5.2 支撑技术
        5.2.1 模型重用的协议标准
        5.2.2 模型重用的支撑工具
        5.2.3 模型的安全管理
        5.2.4 重用过程的可视化技术
        5.2.5 模型重用中的数据处理
    5.3 模型重用关键实现技术研究
        5.3.1 支持重用的模型表示
        5.3.2 基于服务/云的模型重用
        5.3.3 基于概念模型的模型重用
        5.3.4 实现重用的自动化
        5.3.5 关键实现技术的比较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4)基于SOA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TS及其概念
        1.2.2 ITS系统的构成
        1.2.3 国外TISS研究现状
        1.2.4 国内TISS研究现状
        1.2.5 总结
    1.3 TISS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SOA技术及OSGi
    2.1 SOA技术
        2.1.1 SOA技术的历史及发展
        2.1.2 SOA的基本架构
        2.1.3 使用Java实现SOA
    2.2 Web Services
    2.3 OSGi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ISS基础框架设计
    3.1 TISS应用开发框架
        3.1.1 TISS结构框架
        3.1.2 TISS开发框架
    3.2 TISS应用运行框架
        3.2.1 OSGi环境
        3.2.2 框架启动过程
        3.2.3 组件运行时模型
    3.3 服务的发布和引用
        3.3.1 本地服务调用
        3.3.2 RPC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SS其他组件设计与实现
    4.1 服务注册中心实现
        4.1.1 服务注册中心结构
        4.1.2 服务注册中心集群管理
        4.1.3 服务注册和调用过程
    4.2 负载均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实例
    5.1 系统总体架构
        5.1.1 交通信息发布系统
        5.1.2 数据库设计及主要应用逻辑
    5.2 测试及运行
        5.2.1 容器的启动及应用部署过程
        5.2.2 服务的注册和发布
        5.2.3 VMS显示交通路况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与改进
    6.2 未来展望
        6.2.1 SOA技术与云计算
        6.2.2 OSGi与云计算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Web服务的复杂系统支撑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组件技术
    2.2 WebService技术
    2.3 单点登录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支撑平台架构分析与研究
    3.1 传统企业级网站架构技术
    3.2 面向服务架构技术
    3.3 基于Web服务的架构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Web服务支撑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平台总体设计
    4.2 平台数据通信协议设计
    4.3 数据库服务设计与实现
    4.4 权限管理服务设计与实现
    4.5 单点登录服务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支撑平台测试与应用
    5.1 平台测试背景
    5.2 应用过程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任务与预期结果
        1.3.1 研究任务
        1.3.2 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3.3 预期结果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2.1 面向接口编程
        2.1.1 软件接口的本质
        2.1.2 面向接口编程
    2.2 软件构件定义
    2.3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2.4 .NET构件模型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SOA的应用集成
    3.1 SOA体系结构
    3.2 企业应用集成
    3.3 服务构件模型
        3.3.1 服务构件模型分析
        3.3.2 服务构件应用实例
        3.3.3 基于.NET的服务构件模型设计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设计
    4.1 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架构设计
    4.2 基于接口的程序集功能调用
    4.3 基于接口的Web服务调用
        4.3.1 Web服务创建
        4.3.2 Web服务的动态调用
        4.3.3 基于接口的Web服务调用
    4.4 基于XML的服务构件模型加载与访问
    4.5 性能优化设计
    4.6 运行场景
        4.6.1 构件属性访问
        4.6.2 构件服务请求
        4.6.3 构件服务发布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应用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项目需求
    5.3 实验项目实施
        5.3.1 基于构件的软件设计
        5.3.2 构件重用
        5.3.3 应用集成
    5.4 实验结论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GIS 应用发展迅猛,市场空间大
        1.1.2 GIS 业务系统复杂度高,开发难度大
        1.1.3 传统开发模式效率低,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IS 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1.2.2 GIS 软件重用技术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软件产品线基础理论
    2.1 软件产品线定义
    2.2 软件产品线模型
        2.2.1 STARS 软件产品线过程模型
        2.2.2 SEI 软件产品线框架模型
        2.2.3 Pohl 软件产品线框架模型
        2.2.4 Tri-Lifecycle 模型
        2.2.5 PuLSE 模型
        2.2.6 FAST 模型
    2.3 产品线开发实施条件
    2.4 产品线开发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GIS 软件产品线模型
    3.1 GIS 产品线过程模型
    3.2 GIS 产品线概念模型
    3.3 GIS 产品线核心资产
        3.3.1 体系结构
        3.3.2 标准资源
        3.3.3 构件资源
        3.3.4 地图数据可视化资源
    3.4 GIS 产品开发维护工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GIS 构件资源复用及调度模型
    4.1 构件库概念模型
    4.2 构件管理机制
        4.2.1 构件管理形态
        4.2.2 构件入库管理
        4.2.3 构件目录管理
        4.2.4 构件查询与提取
        4.2.5 构件重构与聚合
    4.3 构件运行
    4.4 构件调度机制
    4.5 构件库扩展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GIS 业务逻辑柔性控制模式
    5.1 工作流原理
        5.1.1 引言
        5.1.2 工作流设计时
        5.1.3 工作流运行时
    5.2 工作流参考模型
    5.3 GIS 工作流分类
        5.3.1 业务工作流
        5.3.2 系统工作流
    5.4 GIS 业务逻辑控制系统
        5.4.1 工作流引擎
        5.4.2 工作流设计器
        5.4.3 过程定义工具
        5.4.4 管理与监控工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GIS 业务系统快速集成构建环境
    6.1 GIS 业务系统快速集成构建环境
    6.2 工作空间工具
        6.2.1 工作空间结构
        6.2.2 工作空间组成
        6.2.3 工作空间特点
    6.3 界面设计工具
        6.3.1 C/S 界面设计工具
        6.3.2 B/S 界面设计工具
    6.4 权限管理工具
        6.4.1 权限管理机制
        6.4.2 权限管理特点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GIS 业务系统构建流程及验证
    7.1 产品线模式 GIS 系统开发优势
    7.2 基于产品线 GIS 业务系统构建
        7.2.1 构建流程
        7.2.2 构建步骤
    7.3 园林绿化 GIS 系统构建
        7.3.1 建设背景
        7.3.2 系统目标
        7.3.3 系统需求
        7.3.4 系统设计
        7.3.5 系统搭建
        7.3.6 系统功能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Web Service构架下的多语种构件库系统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构件库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3 Web Service技术及多语种语言特点
4 基于刻面分类的多语种软件构件描述
5 多语种构件库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5.1 系统研究
    5.2 系统实现
6 结语

(9)基于重用的IP地址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软件重用
    1.3 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相关研究背景
    2.1 软件重用研究现状
    2.2 SSH2框架简介
        2.2.1 Struts2简介
        2.2.2 Spring简介
        2.2.3 Hibernate简介
        2.2.4 SSH2框架的应用
第三章 由Model1向SSH2转变的软件重用方法
    3.1 Model1简介
    3.2 Mode12和MVC简介
    3.3 SSH2框架的集成
    3.4 Model1与SSH2的比较
    3.5 六条重用指导准则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地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进化目标
    4.2 系统可行性分析
    4.3 系统需求分析
        4.3.1 概要分析
        4.3.2 详细分析
    4.4 系统设计
        4.4.1 系统架构设计
        4.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3 E-R 图
        4.4.4 系统详细设计
    4.5 系统实现
        4.5.1 系统开发环境
        4.5.2 具体实现与相关测试
        4.5.3 问题及解决方法
    4.6 工作量的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下一步工作
    5.1 论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SO-CIR-Agent模型的智能代理平台在拍卖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
2. Agent及其属性
    2.1 Agent的介绍
    2.2 Agent的定义
    2.3 多Agent系统
        2.3.1 MAS的定义及特点
        2.3.2 MA S的体系结构
    2.4 Agent通信语言
        2.4.1 KQML语言
        2.4.2 FIPA ACL
    2.5 Agent的抽象体系结构
        2.5.1 BDI模型
        2.5.2 CIR-Agent模型
3. Web Service
    3.1 Web Service概览
        3.1.1 构成Web服务的技术
        3.1.2 Web服务的前景
        3.1.3 Web服务的定义
    3.2 Web服务模型
        3.2.1 Web服务体系结构中的角色
        3.2.2 Web服务体系结构中的操作
        3.2.3 Web服务的构件
        3.2.4 Web服务开发生命周期
    3.3 Web服务通信模型
        3.3.1 基于消息路由的通信模型
        3.3.2 基于RPC的通信模型
    3.4 服务描述的发布和发现
        3.4.1 服务发布
        3.4.2 服务发现
    3.5 Web服务在分布式环境中的优势
4. SO-CIR-Agent系统平台设计
    4.1 系统模型分析
    4.2 系统基本描述
    4.3 SO-CIR-Agent平台原理
        4.3.1 知识模块
        4.3.2 通信模块
        4.3.3 基于Web服务的通信
    4.4 系统实现
5. SO-CIR-Agent系统平台实现
    5.1 SO-CIR-Agent系统平台开发环境
    5.2 基于Agent JADE平台的开发
        5.2.1 JADE平台简介
        5.2.3 Agent的设计与实现
    5.3 基于Agent的服务
    5.4 实例分析
        5.4.1 问题描述
        5.4.2 平台实现过程
6. 结束语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应用Web Services技术实现的软件重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BERT和DPCNN的Web服务分类方法[J]. 路凯峰,杨溢龙,李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2]面向Web服务推荐的情境感知QoS预测研究[D]. 李顺. 重庆大学, 2019(01)
  • [3]复杂系统仿真的模型重用研究[J]. 刘营,张霖,赖李媛君.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8(07)
  • [4]基于SOA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鲁明明. 南京大学, 2016(10)
  • [5]基于Web服务的复杂系统支撑平台设计与实现[D]. 黄国宝.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2)
  • [6]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 牛立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7]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研究[D]. 陶留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9)
  • [8]Web Service构架下的多语种构件库系统及实现[J]. 张红卫,惠建新.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4(04)
  • [9]基于重用的IP地址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王小雨.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10]基于SO-CIR-Agent模型的智能代理平台在拍卖领域的应用[D]. 张挺.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Web服务技术实现的软件复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