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一例

前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一例

一、前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杰,宇毅,沈毅,王滋宗[1](2018)在《完整切除巨大前纵隔脂肪瘤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人,男,40岁。因胸闷伴间断咳嗽、咳痰1个月余,发现纵隔肿物13天,于2017年12月入院。病人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间断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无憋气、肌无力、眼睑下垂等症状。入院前13天,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前纵隔-双侧胸腔底部大片异常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病变与升主动脉及肺动脉分界不清,双侧邻

陈涛[2](2016)在《医学影像学病例库构建在纵隔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基于医院影像网络系统的医学影像学病例库的构建研究目的研究确定规范术语的医学影像诊断相关的医学信息关键词集,并建立基于医院影像网络系统的临床疾病影像病例库,使医生能在影像诊断过程中快速获得所需的历史患者影像资料,以提高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0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纵隔占位病变(Mediastinal Space Occupying Lesions,MSOL)患者242例,以各类病变影像学信息为数据依托,研究确定影像诊断相关关键词,并在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中建立关键词集。通过关联医院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系统,建立基于关键词的检索系统。2.研究技术与方法2.1影像病例库检索关键词集检索系统的核心是需要有完备的关键词,通过研究疾病影像学诊断和临床科研,结合医院电子病历,提炼出包含如下内容的关键词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诊断,影像学信息,临床检验学信息,治疗方法及术后情况等。2.2影像病例库管理(1)病例注册: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诊断及检验学信息等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已是结构化数据单元,但影像学信息基本上是自由描述形式,未形成标准数据单元。因此,病例注册环节主要是完成影像学信息的录入。(2)病例管理:对每一个注册的病例,需要专门的影像专业医生对新注册病例进行核对、校正、修改及补充。也需要删除一些不符合标准的病例。2.3影像病例库检索方法(1)基于患者基本信息的搜索:a患者姓名、性别或疾病诊断名称等;b编码/代码或它们的组合:如疾病诊断代码;c量化值或其范围:如年龄/年龄段、日期或时间等。(2)基于疾病的影像特征的搜索:a成像技术与方法;b发病部位;c病变影像学特点;d疾病影像学名称等。结果以纵隔畸胎瘤为例来阐述。一名26岁女性患者,CT检查纵隔占位,平扫见该病变位于前纵隔,形态不规则,性质为囊实性,周围组织可见受压移位;病灶密度不均匀,其内含有钙化、脂肪成分;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对该患者诊断的影像科医生怀疑该病为畸胎瘤,现要对该病变现有的CT影像学表现做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一般放射科医生,尤其是临床经验尚浅者,在没有病理检查结果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参考以往经临床确诊的影像学病例。采用医学影像病例库进行检索过程及结果如下:(1)在关键词库中影像学信息的“诊断与映象”后选择“畸胎瘤”,检索结果中出现18例相关病例;(2)在(1)的基础上,在病变影像学表现的“部位”后选择“前纵隔”,病例数减少为15例;在此基础上再于“病灶其他特征“中选择“钙化、脂肪成分”,则减少为8例病例。(3)若再在患者基本信息中选择“性别”为“女”、年龄段为“20-30",则检索结果中病例再次减少为3例。最后对照对比分析这几例病例,其中一例经病理证实的畸胎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本次病例相似。平扫见该病灶位于前纵隔,边界较清,性质为囊实性,周围组织可见受压移位;病灶密度不均匀,其内含钙化及脂肪成分;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最终经病理结果证实,该病变为畸胎瘤。结论建立基于PACS的关于纵隔占位病变的医学影像学病例库,将有助于影像科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第二部分纵隔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242例经病理证实纵隔占位病变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5版新的纵隔占位病变的分类方法,了解各类肿瘤及其不同病理亚型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为其流行病学研究、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必要的参考。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0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经手术、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检查病理证实纵隔占位病变患者242例,其中男127例,女115例,年龄2-79岁,平均41.9岁。临床表现有胸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颜面浮肿、上肢肿胀等症状,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2.仪器设备与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GE Lightspeed 16排CT及Philips Brilliance iCT,全部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平扫39例,平扫后增强203例。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佛醇(320mgI/mL)。所有扫描数据均传到PACS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formation,MPR)后处理。最后由2名影像医师共同阅片。病灶影像学分析时要点如下: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边缘、边界、内部有无囊变坏死、钙化、脂肪成分、强化特点,与周围组织关系、纵隔脂肪层清晰程度及纵隔、双侧胸腔其他异常影像表现。3.病理检查方法157例行手术后病理检查,76例于CT引导下行经皮纵隔细针穿刺活检检查,9例行支气管镜检查。标本取材后用4%甲醛固定,8%盐酸甲酸脱钙后,石蜡包埋切片,行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表现,部分病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检验水准设为a=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纵隔占位病变性别的比较、年龄分布的比较、原发与继发纵隔占位病变中良、恶性肿瘤发病情况的比较及发病部位的比较采用x2检验;良、恶性占位病变影像学特症的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1.纵隔占位病变性别及发病年龄242例中,男127例,女115例,年龄2-79岁,平均41.9岁,中位年龄43岁,其中0-10岁10例,11-20岁21例,21-30岁44例,31-40岁37例,41-50岁45例,51-60岁42例,61-70岁33例,71岁以上10例。2.纵隔占位病变的分类及病理分型242例中,良性病变143例(59.1%),原发130例,继发13例,包括胸腺来源60例(24.8%),其中胸腺瘤45例(A型8例、B1型11例、B2型9例、B3型4例、AB型8例、混合型5例),胸腺增生8例,胸腺脂肪瘤4例,胸腺囊肿3例;生殖源性15例(6.2%),均为成熟畸胎瘤;淋巴来源3例(1.2%),均为Castleman Disease;神经源性24例(9.9%),其中良性神经鞘瘤19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来源9例(3.7%),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甲状腺囊肿1例,甲状旁腺腺瘤1例;间叶组织来源6例(2.5%),其中脂肪瘤、囊性淋巴管瘤、假肌样血管内皮瘤、淋巴管血管瘤、韧带样纤维瘤及良性孤立性纤维瘤各1例;气管及食管来源21例(8.7%),其中支气管源性囊肿16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食管囊肿、食管结核及食管脓肿各1例;其他5例(2.1%),其中纵隔内血肿2例,肺脓肿、肺硬化型血管瘤及上腔静脉瘤各1例。恶性99例(40.9%),原发75例,继发24例,包括胸腺癌26例(10.7%),其中鳞癌12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未分化癌3例,类癌2例,腺癌、多形性癌、小细胞癌及淋巴上皮瘤样癌各1例;生殖源性13例(5.4%),其中恶性畸胎瘤3例,非精原细胞瘤5例(内胚窦瘤3例、胚胎癌2例),混合型4例,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33例(13.6%),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29例,包括B细胞淋巴瘤17例及T细胞淋巴瘤12例,霍奇金淋巴瘤4例(结节硬化型2例,淋巴细胞型1例,无分型1例);神经源性3例(1.2%),其中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甲状腺癌2例(0.8%);间叶组织来源3例(1.2%),其中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上皮样血管肉瘤及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食管癌1例(0.4%);其他18例(7.4%),其中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纵隔型肺癌及转移瘤各6例。3.纵隔占位病变影像表现3.1发病部位(1)前纵隔131例(53.7%),良性77例,恶性54例。良性包括胸腺瘤43例,成熟畸胎瘤12例,胸腺增生7例,胸腺脂肪瘤3例,支气管源性囊肿3例,胸腺囊肿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假肌样血管内皮瘤、淋巴管瘤、上腔静脉瘤、慢性血肿、脂肪瘤及良性孤立性纤维瘤各1例。恶性包括淋巴瘤17例,胸腺癌17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1例,急性白血病浸润5例,甲状腺癌2例,纵隔型肺癌及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各1例。(2)中纵隔34例(14.5%),良、恶性各17例。良性包括支气管源性囊肿4例,Castleman Disease 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甲状旁腺腺瘤、甲状腺囊肿、成熟畸胎瘤、食管脓肿、胸腺脂肪瘤、肺脓肿及肺硬化性血管瘤各1例。恶性包括转移瘤6例,淋巴瘤4例,纵隔型肺癌2例,胸腺癌、恶性神经鞘瘤、食管癌、上皮样血管肉瘤及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各1例。(3)后纵隔44例(18.2%),良性39例,恶性5例。良性包括神经鞘瘤19例,支气管源性囊肿8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韧带样纤维瘤、神经纤维瘤、淋巴血管瘤、成熟畸胎瘤、食管结核及食管囊肿各1例;恶性有纵隔型肺癌3例,神经母细胞瘤及恶性神经鞘瘤各1例。(4)跨纵隔33例(13.6%),良性10例,恶性23例。良性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胸腺瘤2例,胸腺增生、慢性血肿、成熟畸胎瘤、胸腺囊肿及支气管源性囊肿各1例。恶性包括淋巴瘤12例,胸腺癌8例,恶性生殖细胞瘤2例及急性白血病浸润1例。3.2影像学特征(1)良性病例形态为类圆形86例,不规则形53例,三角形4例;116例边界清晰,90例边缘规整,62例病灶密度均匀;61例病灶内部见囊变坏死,36见钙化,16例见脂肪成分;60病灶邻近纵隔脂肪层间隙清晰,63例浑浊,20例消失;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23例,中度强化33例,轻度强化52例,12例无强化,22例为平扫;伴随心包或胸腔积液1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2)恶性病变形态为类圆形21例,不规则形77例,多发结节1例;88例边界不清,77例边缘不规整,87例密度不均匀;87例病灶内部见囊变坏死,20例见钙化,4例见脂肪成分;14例病灶邻近纵隔脂肪层间隙清晰,34例浑浊,51例消失;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10例,中度强化40例,轻度强化33例,15例为平扫;伴随心包或胸腔积液49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8例。4.统计学处理结果纵隔占位病变在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常见纵隔病变在年龄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纵隔原发与继发病变中良、恶性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部位纵隔良、恶性占位病变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良、恶性纵隔占位病变对于病灶形态(P<0.001)、边界(P<0.001)、边缘(P<0.001)、密度(P<0.001)、病灶内部囊变坏死(P<0.001)及脂肪成分(P=0.048)、纵隔脂肪间隙清晰度(P<0.001)及伴随病变(P<0.001)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于病灶内部钙化、强化程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68及0.817);病灶内囊变坏死、钙化及脂肪成分出现情况分别在各类良、恶纵隔占位病变中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良性中P值均<0.001,恶性中P值分别为0.031,<0.001及<0.001)。结论1.在纵隔占位病变中,原发多于继发,良性多于恶性,其中原发病变以胸腺来源肿瘤(胸腺瘤、胸腺癌为主)、生殖源性肿瘤、淋巴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多见,继发性肿瘤以甲状腺来源肿瘤、转移瘤及纵隔型肺癌为主。2.纵隔占位病变好发于中青年患者,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但胸腺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生殖源性肿瘤及淋巴瘤好发于40岁以下的青少年;胸腺癌、恶性生殖源性肿瘤、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及转移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依据解剖结构分组分析,前纵隔发病率高于其他纵隔发病率。胸腺肿瘤、生殖源性肿瘤好发于前纵隔,淋巴瘤好发于前纵隔及跨越前中纵隔。恶性纵隔肿瘤常跨越多个部位生长。4.纵隔良性占位病变形态以类圆形为主,边界多清晰,边缘多规整,而恶性者形态多为不规则形,边界多不清晰,边缘多不规整。5.良、恶纵隔占位病变病灶内部密度多为不均匀,但恶性者明显,其中囊变坏死恶性者多于良性;脂肪成分良性多于恶性。6.纵隔脂肪层间隙清晰度的改变恶性较良性明显,且伴随胸腔或(和)心包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恶性多于良性。7.病灶内囊变坏死在纵隔良性肿瘤中常见于胸腺瘤、畸胎瘤及神经源性肿瘤,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可见;钙化在纵隔良性肿瘤中于胸腺瘤及畸胎瘤多见,在恶性肿瘤中以胸腺癌多见;脂肪成分在纵隔良性肿瘤中于畸胎瘤多见,在恶性肿瘤中极少见。8.胸腺瘤患者常伴有重症肌无力,而胸腺癌患者不伴有重症肌无力。在生殖源性肿瘤患者中,常伴有实验室指标血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 AFP)及(或)尿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β-HCG)的升高,以恶性生殖源性患者多见。9.间叶组织来源纵隔肿瘤较为少见,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第三部分:医学影像学病例库对于提高纵隔占位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主要是运用第一部分所阐述的医学影像学病例库进行检索分析,以便提高对纵隔占位病变术前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5年0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纵隔占位病变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4-76岁,平均40岁。全部患者均行CT检查,平扫5例,平扫后增强45例。临床表现有胸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部位患者无明显症状。2.仪器设备与方法检查的仪器设备同第二部分。所有影像资料先由2位影像学专业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进行盲审阅片,对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相应评估,得出诊断结果。笔者再在医学影像学病例库的基础上(具体检索方法同第一部位)分别对该50例纵隔病变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术前诊断分析,得出诊断结果。笔者将后者(经过医学影像学病例库进行术前诊断分析的病例)称为实验组,将前者(盲审阅片)称为对照组。最终将两组结果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比较两组的术前诊断的准确率。其中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者称为阳性,不相符者为阴性。3.病理检查方法同第二部位。4.统计学分析同第二部位。结果1.纵隔占位病变的分类50例中,良性占位病变有29例(58%),包括胸腺瘤11例,神经源性肿瘤10例,甲状腺肿结节性3例,胸腺增生2例,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Castleman Disease 1例。恶性占位病变有21例(42%),包括淋巴瘤8例,胸腺癌6例,生殖细胞来源肿瘤6例,肌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2.两种方法对纵隔占位病变的术前诊断情况对照组术前诊断阳性例数有37例,阴性13例,准确率为74%;实验组术前诊断阳性例数有44例,阴性6例,准确率为88%。其中对照组术前诊断阴性病例包括胸腺癌4例(术前诊断为淋巴瘤3例,Castleman Disease 1例),恶性生殖细胞瘤3例(均诊断为胸腺瘤),胸腺瘤3例(诊断为畸胎瘤2例,淋巴瘤1例),淋巴瘤2例(均诊断为胸腺癌),肌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诊断为畸胎瘤)。实验组术前诊断阴性病例包括淋巴瘤2例(术前诊断为恶性生殖细胞瘤1例,胸腺瘤1例),胸腺癌1例(诊断为淋巴瘤),胸腺瘤1例(诊断为畸胎瘤),肌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诊断为畸胎瘤),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诊断为心包囊肿)。3.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诊断准确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结论对于纵隔占位病变的术前诊断准确率的比较,运用医学影像学病例库进行术前诊断与未运用之间的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本研究经过该方法进行术前诊断准确率高于后者。若加大样本量,笔者相信应用此病例库进行术前诊断分析将会提高纵隔占位病变的术前诊断水平,两种方法将会有统计学意义。

李多,曹宝霞,吕平欣[3](2015)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前纵隔肿瘤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的特点,探讨其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病理证实的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治疗前18F-FDG符合线路图像及CT资料。记录肿块最大径、目测分级、术后病理及胸腺肿瘤的Masaoka分期。结果前纵隔肿瘤平均最大径为6.61cm(3.014.0cm)。前纵隔肿瘤术后病理证实:霍奇金淋巴瘤5例,胸腺癌6例,胸腺瘤2例,其他良性病变7例(囊性畸胎瘤3例,心包囊肿2例,脂肪瘤1例,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病变目测分级0级4例,1级3例,2级2例,3级11例。肿块最大径与目测分级的相关系数r=0.467,为低度相关。良性病变组目测分级低于霍奇金淋巴瘤及胸腺癌(P<0.01),良性病变与胸腺瘤的目测分级无明显差异(P=0.21),胸腺癌目测分级高于胸腺瘤(P=0.03),胸腺癌与淋巴瘤目测分级无明显差异(P=0.36)。以目测放射性摄取低于纵隔为标准鉴别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为95%,仅1例假阳性病例为巨淋巴结增生症。目测分级1级的胸腺瘤为MasaokaⅠ期胸腺瘤。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鉴别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较高,当前纵隔肿瘤FDG摄取程度低于纵隔时提示为良性病变或可以直接手术切除的低危胸腺瘤;胸腺癌与淋巴瘤均为高FDG摄取病变,因此当前纵隔病变FDG摄取程度明显高于纵隔,结合CT鉴别胸腺癌与淋巴瘤有困难时,需要穿刺活检以取得病理诊断指导治疗。

廖江,郑祥,陈加优,许淑桂,陈韵彬,方燕红[4](2014)在《胸腺常见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结合病理表现,探讨分析胸腺常见病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1例胸腺病变患者的临床、MSCT和病理资料。结果 41例中,胸腺瘤17例,胸腺癌13例,胸腺生殖细胞肿瘤6例(包括成熟性囊性畸胎瘤2例,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以及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各1例),胸腺淋巴瘤1例,胸腺囊肿3例,胸腺增生1例。这些胸腺常见病变具有各自的MSCT表现及临床特征。结论 MSCT是诊断胸腺常见病变的重要方法,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胸腺来源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田佳,万毅新,王虹,王晓平[5](2013)在《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胸腺脂肪瘤的相关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总结1例纵膈内巨大胸腺脂肪瘤患者的诊治经过,通过检索中外文献数据库,对有明确病理学证据的病例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胸腺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多发于前纵隔的良性肿瘤,具体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病例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CT及MRI可协助诊断,确诊需要病理学依据,手术切除为惟一可治愈的方法。结论胸腺脂肪瘤为好发于前纵隔的良性胸腺肿瘤,手术切除后愈合较好,电视胸腔镜为首选的切除肿物的手术方法。

南晓敏[6](2013)在《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前纵组织成分复杂,其内占位性病变种类较多,这些病变在影像学上往往为软组织肿块,缺乏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同时,前纵隔解剖结构特殊、位置隐蔽,因此导致其内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难度很大。本研究将对一组前纵隔病变的CT表现进行分析,利用病理学结果作为对照,探讨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前纵隔病变的CT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3年2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病例34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5天内行胸部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CT扫描: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AS多层螺旋CT以及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对比剂采用优维显300高压注射器经手背静脉快速注射。图像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对原始及重组图像进行双盲法分析,对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是否强化、有无钙化、坏死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作出评价,凡意见不一致者协商解决。结果本组34例病例年龄22岁~74岁,平均年龄53±13岁,其中男20例、女14例。本组病例共包括胸腺增生1例、胸腺囊肿2例(分别是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囊肿和被覆鳞状上皮的的囊肿)、囊性淋巴管瘤1例、胸腺瘤24例(按WHO分型标准A、AB、B1、B2、B3、C分别有2、7、3、8、1和3例)、胸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淋巴瘤2例(分别为结节性霍奇金淋巴瘤和前纵隔间变大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astleman病1例、成熟畸胎瘤1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1例。34例中其中有15例病变位于右前纵隔、9例位于中间、10例位于左侧。本组病变中,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者占76%(26/34),其余为不规则形;59%(20/34)边缘光滑,其余的欠光滑;15%(5/34)病变呈均匀强化、32%(11/34)呈团块样或斑片状不均匀强化、5例肿瘤囊壁点状或线样强化、26%(9/34)强化较不明显、4例无强化;24%(8/34)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不清,其余的较为清晰;4例同时合并胸腔积液征象。结论CT可以对胸腺增生、胸腺囊肿、淋巴管瘤、畸胎瘤、淋巴瘤、Castleman病、纤维性肿瘤进行定性诊断,是畸胎瘤最佳诊断方法;对典型的良性胸腺瘤和侵袭性胸腺瘤可以作出准确判断,而对部分不典型病例仅能作出良恶性倾向的预测;对侵袭性胸腺瘤和发生远处转移的胸腺癌能较好地鉴别,但与只发生临近转移的胸腺癌难以区分。对鳞状细胞胸腺癌和基底细胞样胸腺癌的诊断准确度高,而其他亚型的胸腺癌CT表现与胸腺类癌、纵隔淋巴瘤及恶性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相似,必须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才能明确诊断。胸腺神经内分泌癌多数合并内分泌异常,也可明确诊断。

林凌,胡定中,赵洋[7](2013)在《经颈部切口全胸腺切除术13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颈部切口的全胸腺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胸腺内小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3月~2011年12月行经颈部切口全胸腺切除术13例,使用常规手术器械及头灯照明,经颈横切口从胸骨后间隙完整游离肿瘤及全胸腺并切除。结果 1例因游离中发现侵犯左无名静脉中转胸骨正中切口切除肿瘤。12例经颈部切口全胸腺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48.1 min(38~6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5 ml(30~50 ml),平均术后住院3.7 d(2~7d)。1例术后第2天出现房颤,药物治疗后转窦性心率。13例均无手术相关性死亡。术后病理:MasaokaⅠ期胸腺瘤2例,Ⅱ期胸腺瘤3例,Ⅲ期胸腺瘤1例,胸腺增生3例,胸腺脂肪瘤、胸腺囊肿、异位甲状旁腺囊肿、巨大淋巴结增生各1例。5例MasaokaⅠ/Ⅱ期胸腺瘤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3~57个月均存活,未见肿瘤复发;1例MasaokaⅢ期胸腺瘤术后放疗50 Gy,随访14个月,无复发;胸腺增生3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14~28个月均完全缓解;其余4例良性胸腺肿瘤随访31~59个月,均存活,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颈部切口的全胸腺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胸腺内早期小病灶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合并胸腺内病变的早期重症肌无力患者及≤5 cm的MasaokaⅠ/Ⅱ期胸腺瘤患者的手术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病例数的积累。

石双任,袁仪浪,吴东[8](2012)在《胸腺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胸腺脂肪瘤(thymolipoma)是发生于胸腺的、同时含有胸腺成分和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1-2]。本文报告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3月—2011年7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胸腺脂肪瘤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16~57岁,中

叶信健,代敏,张桂艳,刘锟,严志汉[9](2012)在《儿童纵隔肿块35例CT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小儿纵隔肿块性病变种类较多,影像学表现相似,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X线平片可显示较大的纵隔肿块,但定位定性困难,CT不但能发现较小病变,而且能较为精确地定位定性[1]。笔者搜集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活检证实的35例小儿纵隔肿块进行回顾性分析,

陈朝晖,张琴,丁洪基[10](2012)在《胸腺脂肪瘤3例》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经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切除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胸腺脂肪瘤3例,现总结经验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2例女患者,年龄25、27岁;1例男患者,年龄41岁。2例女性均眼睑下垂,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休息后缓解,无家族史;Jolly试验(疲劳试验)及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电图示神经重复频率电刺激检查阳性;胸部CT见图1;诊断为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术前每日2次分别口服溴吡斯的明60 mg 3天和18天;术后每日2次口服溴吡斯的明30 mg 30天。1例41岁男患者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查胸部CT发现前纵隔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约4.0cm×2.5 cm,界限清晰,CT值35HU;增强扫描见病灶

二、前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2)医学影像学病例库构建在纵隔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医院影像网络系统的医学影像学病例库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纵隔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医学影像学病例库对于提高纵隔占位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全文总结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1.2 18F-FDG 符合线路SPECT/CT 扫描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病理诊断及分期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肿瘤影像表现
    2.2 病理结果
    2.3 统计学分析结果
3 讨论

(4)胸腺常见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 MSCT扫描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胸腺上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型
2 结果
3 讨论
    3.1 原发性胸腺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
    3.2 胸腺非肿瘤性病变的临床及CT表现

(6)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胸腺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X线平片表现
    2.2 CT表现
    2.3 病理表现
3 讨论

四、前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完整切除巨大前纵隔脂肪瘤一例[J]. 朱文杰,宇毅,沈毅,王滋宗. 临床外科杂志, 2018(12)
  • [2]医学影像学病例库构建在纵隔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陈涛.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3]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J]. 李多,曹宝霞,吕平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01)
  • [4]胸腺常见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 廖江,郑祥,陈加优,许淑桂,陈韵彬,方燕红. 中国医药导报, 2014(10)
  • [5]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1例并文献复习[J]. 田佳,万毅新,王虹,王晓平. 国际呼吸杂志, 2013(20)
  • [6]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D]. 南晓敏. 山东大学, 2013(10)
  • [7]经颈部切口全胸腺切除术13例[J]. 林凌,胡定中,赵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03)
  • [8]胸腺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J]. 石双任,袁仪浪,吴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09)
  • [9]儿童纵隔肿块35例CT诊断分析[J]. 叶信健,代敏,张桂艳,刘锟,严志汉.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2(01)
  • [10]胸腺脂肪瘤3例[J]. 陈朝晖,张琴,丁洪基.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2(01)

标签:;  ;  ;  ;  ;  

前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