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须深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晖,姚舜禹[1](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逻辑进路》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科学内涵的创新发展,理论创新有其必然的逻辑进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逻辑进路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凝练与升华;现实逻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厘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有助于发挥制度优势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蔡金梅[2](2021)在《青海省涉藏地区促进农牧民增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胡炅坊[3](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高度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由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内部问题,以及由国际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走势持续低迷。加之2020年初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各地区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在这种世界历史背景下,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多个地区抬头,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浓厚阴影。从内部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部分问题开始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如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各种矛盾交织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应对处理国内外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求变,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在2017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探索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变范式,又克服了西方经济学重实证而轻实践的理论缺陷,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后带来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矛盾和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通过系统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缺陷,立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科学揭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准确判断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具体来说,本文一共分文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力图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思路,力图通过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科学完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全貌。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结合相关资料,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第四部分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从逻辑层面将其概括为“1+7+1”的逻辑架构,即为“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新发展格局”。第五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在理论逻辑上具体体现为: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在理论特征上体现为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国际性的高度统一。第六部分集中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在理论贡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在实践价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张赢方[4](2021)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文中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记者:在“十四五”时期,要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您认为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蔡昉: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是收入分配良好的状态。从基尼系数这个度量收入均等程度指标的计算原理,可以看到扩大中等收入?

荣文凯[5](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视阈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历史命运等进行充分解读,在实践中创立的科学、系统的国家学说理论,是人们认识国家问题的指南。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治理越发重视。通过我国治理模式的转变,不难看出在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下,中国逐渐走出了全能主义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治理模式的伟大变革。同时,这些转变也给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挑战。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眼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新发展,是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本篇论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为立足点,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纽结,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内容的历史渊源与主要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运用国家学说理论,将国家职能中的经济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生态职能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站在“五位一体”的角度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是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威胁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这些挑战,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制度在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支撑作用。

叶善青[6](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张朋[7](2019)在《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规划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逐渐回落,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发生重大变化。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亟需新的发展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研究缘起,主要包括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系统梳理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重点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比较详尽的论述了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第三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着力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容以及特点来把握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特质,为准确理解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提供理论支持。第四章,重点论述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主要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释,从而总结出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践需要。第五章,论述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有利于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消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所遇到的障碍,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刘丁怡[8](2019)在《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享发展理念将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倡导发展过程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享有,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但我国分配不公问题突出,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亟需发展理念的创新。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通过推进共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习近平多次从不同角度谈及共享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而且关系执政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本文以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为研究主题,重点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全面分析学界研究现状和厘清共享发展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形成背景与基础,概括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进一步阐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显着特征和时代价值。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行探究;第三部分对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共享人群、共享内容、共建路径和共享进程的分析,厘清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对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显着特征和时代价值予以分析阐释。以上四个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严密整体,较为系统地呈现出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面貌。

吕开武[9](2018)在《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从青少年时期就立志“为痛苦的人民服务”的必然结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深入地研究毛泽东共同富裕的思想和实践,梳理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由来、构建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体系、揭示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启示。全文共分七大部分,由绪论和正文六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意义、历史和现状,以及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主要介绍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由来。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传统文化、外来社会民主主义思想、苏俄军事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应地经历了从“均贫富”思想、新村理想到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共产主义及其实践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系统地演进过程。第二章主要阐述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本质内涵。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包括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个方面,主张在合理差别基础上的普遍富裕,绝不是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章主要论述毛泽东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显着特征之一,就是突出生产关系对于共同富裕的保障作用,将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毛泽东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和个体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分配格局,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主张对“资产阶级法权”进行限制和改造;通过反对领导人员及其子弟亲属的特权,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建立人和人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第四章主要论述毛泽东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根本手段是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注重通过不断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第五章主要分析了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特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筹、同步性和差异性相兼顾的特点。第六章主要分析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共同富裕道路的初步成果,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尤其对我们今天实现共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启示。

赵秀丽[10](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力、经济制度、共同富裕、对外开放四个方面规定了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构成了共享发展的理论基础。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指导共享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经济全面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从严治党。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推进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包括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须深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须深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逻辑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所有制关系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和基础
    (二)分配制度由所有制结构的成分及地位决定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
二、历史逻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凝练与升华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经济制度的初步探索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1.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2. 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发展
三、现实逻辑:推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一)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需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
    (三)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
四、结语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资源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2.1.3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崭新且复杂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相关政治经济学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经济思想
        2.2.3 西方经济学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3.1 萌芽期:七年知青岁月的初期经验
        3.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树立
        3.1.2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开启
    3.2 形成期:30 年的地方经济治理经验
        3.2.1 正定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2 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3 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4 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3 成熟期: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经济思想
        3.3.1 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3 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引领——新发展理念
        4.1.1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4.1.2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4.1.3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涵——“七个坚持”
        4.2.1 经济发展领导核心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4.2.2 经济发展目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2.3 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4.2.4 经济体制改革论:坚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关系
        4.2.5 宏观经济管理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4.2.6 经济发展战略论: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4.2.7 经济工作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4.3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4.3.1 构建高质量国内大循环
        4.3.2 优化发展国际大循环
        4.3.3 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及理论特征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
        5.1.1 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
        5.1.2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
        5.1.3 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性
        5.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5.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际性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6.1.2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
    6.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
        6.2.1 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6.2.2 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双循环下拉动内需必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农民工只有市民化才能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农民工市民化亟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持续加大再分配力度 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5)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视阈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课题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
    2.1 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历史上国家学说的批判与借鉴
        2.1.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国家学说
        2.1.2 启蒙学者的国家学说
        2.1.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国家学说
    2.2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思想的形成过程
        2.2.1 探索启蒙阶段(1841 年——1842年9 月)
        2.2.2 初步形成阶段(1842年10 月——1843年5 月)
        2.2.3 逐步成熟阶段(1843年6 月——1846 年底)
        2.2.4 深化发展阶段(1848 年——1884 年)
    2.3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关于国家的起源与性质
        2.3.1 国家的起源
        2.3.2 国家的性质
    2.4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关于国家的职能
        2.4.1 经济职能
        2.4.2 政治职能
        2.4.3 文化职能
        2.4.4 社会职能
        2.4.5 生态职能
3 国家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概述
    3.1 国家治理
        3.1.1 国家治理的内涵
        3.1.2 国家治理的本质
    3.2 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3.2.1 国家治理体系的含义
        3.2.2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含义
        3.2.3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3.3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
        3.3.1 是坚持三大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力保障
        3.3.2 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的根本保证
        3.3.3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文化制度的必由之路
        3.3.4 是坚持根本社会治理制度的动态体现
        3.3.5 是坚持重要生态文明制度的基本方略
4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4.1 党面临的执政危险及执政考验
        4.1.1 党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面临的执政危险
        4.1.2 党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面临的执政考验
    4.2 社会主义经济方面面临的挑战
        4.2.1 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挑战
        4.2.2 按劳分配制度面临的挑战
        4.2.3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4.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给党的执政能力带来的挑战
        4.3.2 经济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带来的挑战
        4.3.3 社会思潮多元化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带来的挑战
    4.4 社会治理能力方式面临的挑战
        4.4.1 社会治理中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4.4.2 教育体制改革不彻底带来的挑战
        4.4.3 就业能力不足带来的挑战
    4.5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4.5.1 城市环境压力增大带来的挑战
        4.5.2 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带来的挑战
5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
    5.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5.1.1 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
        5.1.2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5.2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5.2.1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2.2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2.3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5.3 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举措
        5.3.1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3.2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3.3 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5.4 坚持创新社会治理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5.4.1 加强社会事业改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5.4.2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5.5 坚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5.5.1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
        5.5.2 坚持和完善严明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2.1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2.1.2 中国传统共享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2.1.3 中国共产党人共享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
        2.2.1 当代中国发展现实问题的回应
        2.2.2 国外社会经济建设经验的教训
        2.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从政实践积淀
3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1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3.1.1 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
        3.1.2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共享发展
        3.1.3 公平获取社会资源机会的共享发展
        3.1.4 发展成果由人民公平享有的共享发展
    3.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特点
        3.2.1 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3.2.2 人民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2.3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4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
    4.1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4.1.1 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面发展理论
        4.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4.1.3 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
    4.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
        4.2.1 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4.2.2 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4.2.3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5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5.1 保障社会成员公平获取社会资源和利益的机会
        5.1.1 积极推进教育机会公平
        5.1.2 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5.1.3 努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5.2 建立健全共享发展分配和调节机制
        5.2.1 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5.2.2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5.2.3 优化利益矛盾调解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1、共享
        2、发展
        3、共享发展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二、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与基础
    (一)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理论基础
        2、实践基础
三、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共享人群:全民共享
        1、全民都能受益的共享
        2、相对公平受益的共享
    (二)共享内容:全面共享
        1、共享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多领域
        2、共享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
    (三)共享路径:共建共享
        1、调动人民参与共建的积极性主动性
        2、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3、广泛凝神聚力推动发展
    (四)共享进程:渐进共享
        1、渐进共享的进程具有阶段性
        2、渐进共享的进程具有目标性
四、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显着特征及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显着特征
        1、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统一
        2、继承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3、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
    (二)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2、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践行路径
        3、推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4、提供了发展中国家促进国家发展的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意义
        1.共同富裕思想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
        2.研究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是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要求
        3.研究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有助于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
    二、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的历史回顾
        2.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观点
    三、研究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
        1.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的基本思路
        2.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2.“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1.富裕与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
        3.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
第1章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由来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贫富”思想
        1.1.1. “等贵贱均贫富”的理想与追求
        1.1.2. “天下为公”的情怀与向往
        1.1.3. “富国利民”的理念与憧憬
    1.2. 外来的社会民主主义
        1.2.1. 新村主义的理想与实验
        1.2.2. 工读互助主义的兴趣与活动
    1.3. 苏俄的军事共产主义
    1.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1.4.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1.4.2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1.4.3 共同富裕是目的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第2章 共同富裕是“所有一切人都富裕起来”
    2.1 共同富裕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一起富裕
        2.1.1 农民与工人、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富裕
        2.1.2 内地与沿海的共同富裕
        2.1.3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富裕
    2.2 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有机统一
        2.2.1 物质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2.2.2 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2.2.3 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有机统一的
    2.3 共同富裕不是没有差别的平均主义
        2.3.1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反对平均主义
        2.3.2 收入差别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是难以避免的
        2.3.3 允许差别不是两极分化
第3章 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
    3.1 消灭私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基础
        3.1.1 变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消除两极分化的所有制基础
        3.1.2 引导个体经济走合作化道路,避免贫富分化
        3.1.3 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
    3.2 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3.2.1 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分配格局
        3.2.2 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3.2.3 限制和改造“资产阶级法权”
    3.3 .消灭特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
        3.3.1 领导干部也是普通劳动者
        3.3.2 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建立生产中的平等关系
        3.3.3 干部子弟亲属也不能搞特权
第4章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
    4.1 .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变革了旧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4.1.2 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1.3 不断调整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2 依靠科学技术,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4.2.1 向科学进军,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
        4.2.2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以科学技术现代化引领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
        4.2.3 建立宏大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4.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4.3.1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
        4.3.2 思想政治工作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
        4.3.3 思想政治工作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5章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特点
    5.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
    5.2 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结合
    5.3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筹
    5.4 同步性与差异性相兼顾
第6章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6.1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
        6.1.3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
    6.2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及深刻教训
        6.2.1 试图实现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实践中却导致了共同贫穷
        6.2.2 试图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抓阶级斗争来发展生产力,但往往是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6.2.3 试图发挥人的精神作用来促进共同富裕,却忽视了物质利益对人的激励作用
    6.3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对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意义
        6.3.1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阶段性的目标
        6.3.2 同步富裕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少数人贫穷或贫富悬殊也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6.3.3 共同富裕既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充裕,也意味着精神财富的富有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
    (一) 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 共享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 共享发展的价值取向:共同富裕
    (四) 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外开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共享发展的基本遵循
    (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 坚持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四)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 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四) 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须深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逻辑进路[J]. 陈晓晖,姚舜禹. 宁夏社会科学, 2021(05)
  • [2]青海省涉藏地区促进农牧民增收政策研究[D]. 蔡金梅. 青海大学, 2021
  •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胡炅坊. 吉林大学, 2021(01)
  • [4]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N]. 张赢方.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21
  • [5]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视阈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D]. 荣文凯.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D]. 张朋. 西华大学, 2019(02)
  • [8]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D]. 刘丁怡.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D]. 吕开武.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J]. 赵秀丽. 改革与战略, 2018(02)

标签:;  ;  ;  ;  ;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