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管理目标的激励因素

论学校管理目标的激励因素

一、试论学校管理目标的激励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朱宇[1](2021)在《初创期保险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史建超[2](2021)在《面向电力物联网信息感知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电力物联网技术对保障电网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配用电网络拓扑结构复杂,配用电设备种类多且数量大、覆盖范围广,配用电设备安装场所电磁环境复杂,任何单一通信方式都难以胜任智能配用电网信息感知的需求。为了提高配用电网信息感知通信的可靠性,论文研究了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关键技术,使两种通信方式优势互补,提高了配用电网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通信覆盖率,并通过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资源分配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网络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线信道传输特性识别方法,通过构建基准样本、训练识别模型、构建噪声样本、自编码去噪处理和去噪样本识别的过程,完成对电力线信道传输特性的识别,以便于后续深入研究计及OFDM资源分配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方法。(2)针对启发式算法易于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特点,提出迭代激励机制和迭代激励因子的概念,增强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及收敛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迭代激励机制能增强启发式算法的寻优性能。结合迭代激励因子动态控制系统参数和Levy飞行双蚁群竞争择优,提出了改进蚁群服务质量参数感知路由算法。通过与其他算法的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算法收敛速度较快且不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使通信节点快速寻找到最优通信路径。(3)以改进蚁群算法为基础,设计相应的通信协议、组网方法和路由重构策略,构成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电力线通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约束组网方法。采用直接路由重构方式与间接路由重构方式相结合的路由重构策略,对电力线通信网络进行动态维护以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组网方法能针对不同的电力线通信服务类型选择相应的最优通信路径,保障数据的高效可靠传输。(4)提出一种低压电力线与微功率无线通信融合方法,通过在电力线与无线混合通信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层建立统一的通信协议、网络层实现最优通信路径组网、业务层基于误码率需求因子的子业务流分配,实现低压电力线通信与微功率无线通信的跨层融合。仿真结果表明,混合通信网络的性能优于其他对比网络。提出多跳中继电力线通信网络中的OFDM跨层资源分配算法和计及OFDM资源分配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资源分配算法具有较高的系统吞吐量和较好的时延特性,所提通信融合方法能满足电力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对通信接入的需求。(5)结合理论研究,提出基于PLC-LoRa(Long Range)的多模通信融合技术和基于低压PLC-中压PLC-4G/2G桥接中继多模通信融合技术。研制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并应用于企业能效及安全用电监控系统和农村偏远地区集中抄表的实际工程项目中,服务企业数千家,安装各类终端数万套。

陈瑛[3](2021)在《SCZH企业新生代技能型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迪[4](2020)在《电网需求侧分布式用户响应模型及差异化需求响应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快速上升,但传统能源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成为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渗透,电网供给侧的调节灵活性在快速下降,弃风弃光现象严重等问题。因此,亟需挖掘需求侧的可调节潜力,形成供需互动的能源供给体系。由于负荷容量的限制,以居民用户为代表的大量中小型用户无法直接参与电力批发市场的集中式竞价与调节,只能通过售电商参与到电力批发市场中。其能源消费总量较大,且有较强的可调节潜力,但用户之间负荷特性及可调节弹性差异较大,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充分释放其可调节潜力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基于此,本文对面向需求侧分布式用户的需求响应引导机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厘清电力批发市场中不同类型需求响应项目对于负荷侧调节的需求,梳理需求响应的调节机制。首先从电力批发市场的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了能量市场、容量市场以及辅助服务市场中需求响应项目对于负荷调节精确性与时效性的需求,进而通过对基于价格的和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业务机制的梳理,分析不同调节机制对于需求侧分布式用户的适用性,最后提炼了所需的关键技术,并对不同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2)针对需求侧分布式用户多样化的特点,构建具有较强鲁棒性的用户响应行为模型,实现对用户负荷调节行为的精准预测。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户参与需求响应的决策机理,进而分析用户负荷调节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引入LSTM网络构建用户响应行为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模型对于用户群负荷调节行为的预测具有较好的精度,同时在不同的需求响应机制下,均有着良好的表现。(3)针对电力市场初期需求侧分布式用户对需求响应业务较为陌生且接受度不高的情况,设计了按次结算的激励差异化需求响应机制,构建了等梯度迭代学习激励策略。本文从数学上证明了在该机制下,用户响应的成本梯度相同时,具有最低的激励成本。基于此构建了等梯度迭代学习激励策略,优化获得每次需求响应中下发给不同用户的激励量。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策略能够引导用户精确的完成需求响应目标,同时有效降低售电商的激励成本。(4)为了更加充分的挖掘用户调节弹性的差异进一步降低激励成本,设计了结算差异化激励机制及LSTM-PSO优化策略。引入激励因子的概念,使用户每单位调节量获得的补贴随响应量的增加而提高。进而构建LSTM-PSO优化策略,以尽可能低的激励成本引导用户完成需求响应目标。本文从数学上证明了所提结算差异化激励机制的优越性,同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结算差异化激励机制以及LSTM-PSO优化策略能够在保证完成需求响应目标的前提下,将激励成本降低至理论最优值附近。(5)面向未来大量出现的具有负荷和电源双重属性的产消者群体,设计了考虑光伏消纳的价格差异化需求响应机制及边云协同迭代优化策略。通过对前述激励因子的优化,形成更加灵活的电价结算折扣因子,使为供需平衡做出更大贡献的产消者享受更低的电价折扣。基于粒子群算法,设计了边云协同优化迭代算法,并对适应度函数进行优化,加速算法的收敛速度,以节省售电商的算力成本。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机制及策略能够有效的降低产消群负荷不平衡量,并提升售电商和产消群效益。综上所述,本文对电力市场环境下售电商聚合需求侧分布式用户参与电力批发市场需求响应项目的实施方式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用户响应行为模型实现了用户调节行为的精准预测,同时针对需求响应实施的短期、中期以及远期分别设计了激励机制及优化策略,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分布式用户参与需求响应调节的实施方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郑佳利[5](2020)在《初中生家庭环境、网络游戏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的发展与进步,网络游戏改变着年轻一代的生活,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谈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从一开始对网络游戏的否定与不支持到现在对网络游戏有更加全面与客观的认识,基于此网络游戏成为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初中这一阶段成为影响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家庭环境的不同对初中生的学业成绩有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学生的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因此,初中生的网络游戏行为、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相关。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第一部分采用心理测量法,使用《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以及期中考试成绩。对某城市两所中学从初一到初三441名学生的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和家庭环境等进行心理量表的调查。采用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对通过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家庭环境、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考察家庭环境通过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学业成绩的心理机制;第二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验证的心理机制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网络游戏行为的干预能否改善初中生的学业状况。选取15名网络游戏行为较为严重的初中生作为实验组进行干预,另一部分作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验证团体辅导的有效性。历时两个月,共为期8次。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家庭环境、网络游戏行为等在人口变量学上的差异。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在性别、年级、学业成绩、母亲是否有网络游戏行为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女生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积极影响大于男生;初三学生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消极影响最大,初一的学生在网络游戏行为中获得的积极影响最大;对于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在网络游戏行为中获得的消极影响最低;母亲有网络游戏行为对初中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消极影响。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在父母职业、父亲是否有网络游戏行为上无显着差异:父母职业与父亲是否玩网络游戏行为对初中生的网络游戏行为无明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2.初中生家庭环境、网络游戏行为和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与家庭环境与学业成绩存在相关:对家庭氛围和谐、家庭关系亲密、父母都注重情感的表达、注重知识、注重娱乐的活动以及道德观念重并有组织能力的家庭中网络游戏行为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产生的消极影响就低;相反,对存在矛盾的家庭环境中,网络游戏行为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产生的消极影响就大。3.针对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的团体心理辅导,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初中生对网络游戏的认知,增加网络游戏带来的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4.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在家庭环境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关志萌[6](2020)在《基于蚁群算法的WSN节点信任路由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有限及部署环境恶劣带来的安全性脆弱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具有轻量级特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机制ACSTM(Ant Colony Security Trust Mechanism),并将该机制运用于改进的蚁群算法,进行网络路由。该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传感器节点之间完整的信任评价,从行为与能量两个维度,包含直接行为信任、推荐行为信任、交互激励因子和能量信任四个要素,并综合考虑这些要素建立节点之间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是改进原有的蚁群算法,主要涉及改进状态转移策略、信息素更新与挥发策略、方向搜索策略等,并将信任评价作为重要启发因子引入蚁群的路由策略,以提高网络的效率,均衡节点能耗,并且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与传统的蚁群路由方式相比,该机制能够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也解决了算法过早停滞问题。该机制充分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特点,基于其能耗模型、通信模型建立了完整的信任路由机制,具有很好地适应性和应用性。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表明,ACSTM机制能够有效防御典型的网络攻击,杜绝网络欺骗,提高网络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在网络节点存在一定错误率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整体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且改进的蚁群算法在节点能耗均衡方面表现良好,提高了网络的生存周期,适合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

王晓云[7](2020)在《恢复体验视角下高校教师周边绩效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教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者,需要为国家高级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资源,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高级智库人员,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科研成果的产出,肩负着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任。他们职业的特殊性和受教者培养的重要性决定了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教书育人,更需要在教育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培养学生的崇高精神和优良品质,在科研工作中积极进取、推动教学改革,在职业生涯中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同事间合作、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专业性建议。近年来党中央层面更是陆续出台了“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等政策精神文件,高等学校作为国家高级人才德智建设的知识摇篮,高校教师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自然而言承担了更高教学质量水平、更多科研成果,同时对其在教学工作所表现的德育水平和周边行为提出了更高社会期望值,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教师额外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负担。时间和精力资源的限制使其缺少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周边行为和周边绩效的产出。鉴于此,探索性的寻找一种资源恢复机制,以高校教师的恢复体验为切入点,分析新的现实背景下影响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作用因子,并基于研究模型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可能提升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管理建议是研究的出发点。以资源保存理论和努力恢复理论为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推导了职业幸福感的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在恢复体验和周边绩效中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广泛拓展问卷收集渠道,通过线下走访、线上发问卷到高校教师邮箱和微信、高校教师OA系统以及本科、硕士同学的资源,从2018年7月—2019年11月,共收集含25个高校231份的有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恢复体验及其掌控体验和控制体验两个子维度正向影响高校教师周边绩效;职业幸福感中介了恢复体验及其掌控体验和控制体验两个子维度与高校教师周边绩效之间的关系;自我效能感调节了职业幸福感与高校教师周边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搭建含多种“激励因子”的高校教师恢复体验环境、完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关怀机制和提升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等管理建议。

胡建军[8](2020)在《能源互供背景下省际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推动我国电能结构的调整,是我国能源改革、能源安全战略与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尤其是随着我国特高压技术的发展和跨区域输电通道的建设,为跨区跨省实现能源互供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新能源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在许多省份,尤其我国的西部省份出现了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给这些省份电网消纳新能源带来了挑战。由于这些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负荷有限,再加上新能源自身所具有的随机性、波动性等局限,从而限制了新能源的并网消纳。本文选取新能源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省际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理论上对消纳新能源的策略展开研究。论文重点针对以下方面展开研究和创新:(1)针对新能源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新能源发展规模的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SO-GPR组合的预测模型,通过与其他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构建的模型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以新能源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作为算例,对新能源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深入分析了影响新能源消纳的主要不利因素。(2)针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背景下,配电网传统的“适应性”概念面临新的挑战,本章收集整理了配电网适应性的相关参数,分析了新能源并网中对这些参数的影响,建立了新能源消纳适应性测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采用专家访谈、现场调研、文案研究等方式归纳新能源消纳适应性,形成评价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通过综合指标权重可以得出新能源消纳适应性的排序,为配电网新能源的消纳适应性提供了依据。(3)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的不足,通过将碳交易机制、绿色证书交易等激励性因素引入到电源规划模型中,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碳交易成本以及绿色证书交易成本,建立了以社会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的电源规划模型。模型采用头脑风暴优化算法改进蚁群算法进行求解,并设置了基本情景、碳排放交易情景、绿色证书交易情景和综合情景进行对比分析,来研究碳交易机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对电源规划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了碳交易机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后,新的方法能够为新能源发电的合理布局提供充分的规划依据,对新能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针对传统调度方法存在的不足,论文设定了新能源消纳的三种模式,即本地消纳、外送消纳、混合消纳模式,同时将绿证交易和碳交易机制统一纳入以上三种模式中,通过引入了激励因子,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包含激励性因素的电力调度模型,从而保障电力调度中能够更好地控制弃风、弃光率。通过数据检验,验证了研究构建的模型的有效性。(5)从新能源的规划、产业激励方式、产业规范发展、市场主体管制和新能源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讨论了政策保障的具体内容。本论文研究得出的新能源消纳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新能源消纳方面的认识,对于指导各省的新能源的发展与消纳具有借鉴价值。本文的研究为政府、电网企业、新能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参考和借鉴,对推动我国新能源发展、深化能源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张陈萍[9](2019)在《中建华东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激励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化建设推动房地产发展,随之带动建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建筑企业的发展依赖于项目的盈利水平,而建设项目的盈亏则取决于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项目管理人员则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性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建华东公司的业务也是遍地开花。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不畅,以及建筑行业工作环境差、压力大等特点,导致人才流失比列日趋上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建华东公司面临“内忧外患”的巨大考验,人员结构无法满足项目正常运转需求,亟需在项目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建华东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激励问题进行深入探析。本文以中建华东公司项目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以激励优化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运用激励管理相关理论。从选题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得出中建华东公司激励优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得出中建华东公司对项目管理人员激励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因子分析法和定性研究,得出影响公司项目管理人员的关键激励因子和每一类激励因子的需求点;最后,针对项目管理人员激励需求提出相对应的优化方案及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研究发现,中建华东公司项目管理人员对公司关系激励满意度较高,对绩效考核激励满意度一般,对薪酬激励、职业发展和培训等方面满意水平较低。同时发现,薪酬激励缺乏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合理性、职业发展缺乏横向转岗机会和纵向晋升驱动、培训激励缺乏系统科学性和需求针对性、绩效考核缺乏项目匹配度和指标引导力等是公司激励管理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针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关键激励因子分别是薪酬激励、关系激励、周边激励、工作激励和绩效考核激励,且每一类激励均有各自不同的需求点。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从薪酬、关系、周边、工作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优化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并提出保障措施,以期达到激发项目管理人员创造力,提升项目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毛瑞林[10](2019)在《“80后”“90后”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转化为以人为本,仅仅依靠规模、资金和技术的发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型人才在竞争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80后”和“90后”员工已进入到各行各业,如何充分激励他们,提高他们的工作产出,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80后”和“90后”是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激励因素偏好也可能不同,因此认识其激励因素偏好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背景和原因,进而提出“80后”和“90后”知识型员工的针对性激励策略,以期激发他们的最大潜能。通过文献的阅读和总结,本文归纳了“80后”和“90后”知识型员工的群体特征、职业特质以及激励因素指标集,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现状;采用员工访谈法对“80后”和“9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指标集进行了修正,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构建了研究模型;运用SPSS19.0软件对问卷回收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方差分析,探讨“80后”和“90后”知识型员工对激励因素的需求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本文研究结果如下:“80后”和“9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可以提炼为工作环境、工作回报、工作内容、工作保障以及职业发展五个激励因子;“80后”知识型员工比“90后”知识型员工更加显着地重视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三个激励因子,而“90后”则比“80后”更重视工作回报这个激励因子;背景特征变量中的学历、婚姻状况、独生子女状况、工作年限及工作职级会显着影响“80后”和“90后”知识型员工对激励因素的需求,而工作性质和工作单位性质则不会显着影响“80后”和“90后”知识型员工对激励因素的需求。本文的研究为新制造背景下“80后”和“9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尤其是存在年轻员工严重流失现象的企业。并且通过对“80后”和“90后”知识型员工群体特征、职业特质及激励策略差异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也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了补充。

二、试论学校管理目标的激励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学校管理目标的激励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电力物联网信息感知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电力物联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1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及现状
        1.2.2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发展及现状
        1.2.3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理论研究现状
    1.3 电力线通信路由及组网算法研究现状
        1.3.1 PLC网络信道接入协议研究现状
        1.3.2 PLC网络路由算法研究现状
    1.4 电力线通信与无线通信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2章 电力线与无线信道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电力线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
    2.3 电力线信道衰减模型与噪声模型
        2.3.1 电力线信道衰减模型
        2.3.2 电力线信道噪声分类及模型
    2.4 无线信道衰落特性
    2.5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线信道传输特性识别
        2.5.1 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及流程图
        2.5.2 构建样本及模型识别训练
        2.5.3 去噪自编码器网络搭建过程
        2.5.4 去噪效果仿真
        2.5.5 去噪样本识别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进蚁群路由算法及电力线通信组网方法
    3.1 引言
    3.2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及组网模型
        3.2.1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3.2.2 电力线通信路径的QoS参数
        3.2.3 电力线通信组网的数学模型
    3.3 基于迭代激励因子控制的Lévy飞行双蚁群算法
        3.3.1 迭代激励机制原理
        3.3.2 Lévy飞行随机过程
        3.3.3 基于迭代激励因子的改进蚁群路由算法原理
        3.3.4 I-LDAQ算法性能分析与参数选取
    3.4 基于I-LDAQ算法的电力线通信组网方法
        3.4.1 通信协议设计
        3.4.2 自动组网步骤
        3.4.3 基于I-LDAQ的组网方法仿真实验与分析
    3.5 PLC网络路由重构及网络维护实现动态组网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信息感知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方法
    4.1 引言
    4.2 低压电力线与微功率无线通信跨层融合方法
        4.2.1 低压电力线与微功率无线混合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4.2.2 低压电力线与微功率无线通信跨层融合原理
        4.2.3 CPW网络跨层融合实现过程
        4.2.4 混合通信网络仿真实验和性能分析
    4.3 多跳中继宽带电力线通信网络中的OFDM跨层资源分配
        4.3.1 电力线通信网络OFDM跨层资源分配原理
        4.3.2 多跳中继PLC网络的OFDM跨层资源分配过程
        4.3.3 跨层资源分配算法仿真与分析
    4.4 计及OFDM资源分配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方法
        4.4.1 计及OFDM资源分配的混合通信网络工作模式
        4.4.2 参数选取与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力线无线通信融合技术的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及应用
    5.1 引言
    5.2 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总体方案
        5.2.1 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的功能
        5.2.2 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设计原则
    5.3 配用电网多信息融合感知单元
        5.3.1 ARM微处理器系统
        5.3.2 电量采集单元
        5.3.3 非电量采集单元
    5.4 智能感知终端中的PLC-LoRA多模通信融合技术
        5.4.1 PLC-LoRa多模通信融合技术原理
        5.4.2 PLC-LoRa双通道通信的工作模式
    5.5 智能感知终端的MVPLC-4G/2G桥接中继多模通信融合技术
        5.5.1 MVPLC-4G/2G桥接中继多模通信融合技术原理
        5.5.2 MVPLC-4G/2G桥接中继多模通信融合技术的通信协议与组网问题
    5.6 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的应用实践
        5.6.1 在企业能效及安全用电监控系统现场信息感知中的应用实践
        5.6.2 农村偏远地区集中抄表全覆盖中的应用实践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电网需求侧分布式用户响应模型及差异化需求响应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用户行为特性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用户参与激励型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1.2.3 分布式用户参与价格型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分布式用户行为特性研究现状
        1.3.2 分布式用户参与激励型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1.3.3 分布式用户参与价格型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需求侧分布式用户响应机制及关键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需求响应业务实施架构与参与主体分析
        2.2.1 需求响应业务实施架构分析
        2.2.2 需求响应业务主要参与主体分析
    2.3 需求响应调节机制分析
        2.3.1 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
        2.3.2 基于价格的需求响应
    2.4 面向需求侧分布式用户的需求响应关键技术分析
        2.4.1 用户响应行为的识别与预测
        2.4.2 基于高维数据的综合决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布式用户响应行为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3.1 引言
    3.2 用户响应行为经济学分析
    3.3 基于LSTM的用户响应行为模型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分布式用户等梯度迭代学习激励策略
    4.1 引言
    4.2 激励差异化机制及模型构建
        4.2.1 激励差异化机制及实施架构
        4.2.2 用户及售电商效益模型构建
    4.3 等梯度迭代学习激励策略
    4.4 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响应柔性差异的结算差异化激励策略
    5.1 引言
    5.2 结算差异化机制及模型构建
        5.2.1 需求响应实施流程及基本模型
        5.2.2 结算差异化机制的Stackelberg博弈分析
    5.3 LSTM-PSO优化策略
    5.4 算例分析
        5.4.1 仿真设置
        5.4.2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光伏消纳的产消群边云协同迭代优化策略
    6.1 引言
    6.2 价格差异化机制及实施架构
    6.3 售电商及产消者效益模型构建
        6.3.1 售电商模型
        6.3.2 产消者模型
    6.4 考虑折扣因子的边云协同迭代优化策略
    6.5 算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初中生家庭环境、网络游戏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的综述
        2.1.1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的研究
        2.1.2 网络游戏对初中生的影响
        2.1.3 网络游戏对初中生影响的内容
    2.2 家庭环境的综述
        2.2.1 初中生家庭环境的概念
        2.2.2 初中生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2.3 针对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
        2.3.1 团体辅导的功能
        2.3.2 团体辅导对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的干预
第三章 问题提出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现实意义
    3.3 研究的问题
        3.3.1 研究目标
        3.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4 研究假设
        3.4.1 量化研究假设
    3.5 研究思路
    3.6 研究创新
        3.6.1 内容创新
        3.6.2 研究方法创新
第四章 初中生家庭环境、网络游戏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被试
        4.3.2 研究工具
        4.3.3 数据分析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各个人口学变量描述统计
        4.4.2 初中生家庭环境、网络游戏行为特征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4.4.3 家庭环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五章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干预的团体心理实验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被试选取
    5.4 研究设计
        5.4.1 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
    5.5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5.5.1 总目标
        5.5.2 活动方案
    5.6 辅导过程
    5.7 数据分析
    5.8 研究结果
        5.8.1 实验组、对照组各心理因素的前测差异比较
        5.8.2 实验组、对照组各心理因素的后测差异比较
        5.8.3 实验组前测、中测和后测各心理因素差异比较
        5.8.4 控制组前测和后测各心理因素差异比较
    5.9 效果评估
        5.9.1 课堂记录
        5.9.2 成员反馈
第六章 总讨论
    6.1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各个人口变量的差异
        6.1.1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的性别差异
        6.1.2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的年级差异
        6.1.3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的父母职业差异
        6.1.4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与学业成绩的差异比较
        6.1.5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与父母是否玩网络游戏行为的差异比较
    6.2 初中生的家庭环境、网络游戏行为特征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6.2.1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各因子与家庭环境、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
    6.3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在家庭环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6.4 初中生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团体辅导研究
        6.4.1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后测横向比较
        6.4.2 实验组前测、中测和后测纵向差异比较
        6.4.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5 建议
        6.5.1 给孩子的建议
        6.5.2 给家长的建议
        6.5.3 给学校老师的建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设计
    附录2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致谢

(6)基于蚁群算法的WSN节点信任路由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
        1.1.1 简介
        1.1.2 无线传感器的组成
        1.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1.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1.2 信任管理
        1.2.1 信任管理的分类
        1.2.2 信任管理的步骤
    1.3 蚁群算法及其应用
        1.3.1 蚁群算法的特点
        1.3.2 蚁群算法的优化
        1.3.3 蚁群算法的应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
    2.1 恶意节点
    2.2 非恶意节点
    2.3 几种典型的攻击模型
        2.3.1 黑洞攻击
        2.3.2 Bad-Mouthing攻击
        2.3.3 On-Off攻击
    2.4 安全问题小结
第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任管理
    3.1 网络分簇
    3.2 信任模型
    3.3 节点的行为信任值计算
        3.3.1 直接行为信任值
        3.3.2 推荐行为信任值
        3.3.3 激励因子
    3.4 节点的能量信任值计算
    3.5 信任值的计算与合成
        3.5.1 能量信任值的作用
        3.5.2 基于AHP的行为信任值计算
        3.5.3 信任值的合成
    3.6 信任管理小结
第4章 改进的蚁群算法
    4.1 改进状态转移策略
        4.1.1 改进状态转移公式
        4.1.2 改进相关参数
    4.2 改进信息素策略
        4.2.1 改进信息素更新
        4.2.2 改进信息素挥发
    4.3 改进蚂蚁搜索策略
    4.4 改进路径反馈策略
    4.5 蚁群算法小结
第5章 论证分析
    5.1 信任管理分析
        5.1.1 分簇算法分析
        5.1.2 恶意行为分析
        5.1.3 非恶意行为分析
    5.2 信任管理与蚁群算法结合分析
        5.2.1 信任值引入状态转移公式
        5.2.2 信任值引入信息素更新
    5.3 路由过程
        5.3.1 网络初始化
        5.3.2 建立信任关系
        5.3.3 路由步骤
    5.4 补充分析
        5.4.1 局部最优解分析
        5.4.2 算法停滞问题
第6章 仿真实验与分析
    6.1 存储开销分析
    6.2 信任管理安全性分析
        6.2.1 准确性分析
        6.2.2 On-Off攻击分析
        6.2.3 Bad-Mouthing攻击分析
        6.2.4 黑洞攻击分析
    6.3 蚁群算法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恢复体验视角下高校教师周边绩效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恢复体验
        一、恢复体验的概念
        二、恢复体验的维度与测量
        三、恢复体验的结果变量
    第二节 周边绩效
        一、周边绩效及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内涵
        二、周边绩效的维度和测量
        三、周边绩效的前因变量
    第三节 职业幸福感
        一、职业幸福感及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二、职业幸福感的维度和测量
        三、职业幸福感的前因和结果变量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及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二、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和测量
        三、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和结果变量
    第五节 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资源保存理论
        二、努力-恢复理论
    第二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
        一、恢复体验与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关系
        二、恢复体验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
        三、职业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四、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五、研究模型
第三章 恢复体验对高校教师周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量表来源与问卷设计
        二、样本选择与调查过程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第二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恢复体验对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主效应检验
        三、职业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四、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检验
        五、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第三节 实证分析结论
        一、恢复体验对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直接作用
        二、职业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三、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管理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基于实证结果的管理建议
        一、搭建含多种“激励因子”的高校教师恢复体验环境
        二、完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关怀机制
        三、提升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8)能源互供背景下省际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能源发展规模预测研究现状
        1.2.2 基于新能源消纳的配电网适应性测度研究状态
        1.2.3 考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电源规划研究动态
        1.2.4 考虑新能源发电的电网调度研究动态
        1.2.5 新能源发电并网激励及管制政策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总体框架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案
        1.3.4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1 预期研究成果
        1.4.2 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内容
第2章 省际电网新能源消纳影响因素分析及基础理论
    2.1 省际电网新能源消纳影响因素分析
        2.1.1 新能源的定义及其发展
        2.1.2 新能源的缺陷及其对电网消纳的影响
        2.1.3 能源互供对新能源消纳的影响分析
        2.1.4 省级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需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
    2.2 基础理论介绍
        2.2.1 新能源发电规模预测理论
        2.2.2 配电网消纳新能源的适应性测度理论
        2.2.3 基于新能源消纳的电源规划理论
        2.2.4 新能源消纳优化调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省际电网新能源发展规模预测研究
    3.1 省际电网新能源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1 风电装机容量
        3.1.2 光照时数
        3.1.3 人口密度
        3.1.4 地区电力负荷
        3.1.5 新能源发电状况
    3.2 新能源预测模型构建
        3.2.1 SVM模型
        3.2.2 BPNN模型
        3.2.3 ELM模型
        3.2.4 PSO-GPR模型
    3.3 算例分析
        3.3.1 不同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3.3.2 算例地区新能源发电量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接入配电网适应性测度方法研究
    4.1 新能源出力特征及对配电网的影响
        4.1.1 新能源出力特征分析
    4.2 配电网适应性的理论内涵
        4.2.1 配电网对新能源适应性指标分类
        4.2.2 直接测度指标分析
        4.2.3 间接测度指标分析
    4.3 配电网适应性测度模型的构建
        4.3.1 配电网适应性测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配电网新能源消纳适应性评价流程
        4.3.3 实证分析
        4.3.4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电源规划研究
    5.1 考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电源规划模型
        5.1.1 各类电源形式简述
        5.1.2 新能源并网的激励机制
        5.1.3 建模的假设条件
        5.1.4 模型的目标函数
        5.1.5 模型的约束条件
    5.2 改进的头脑风暴蚁群算法
        5.2.1 传统的蚁群算法
        5.2.2 传统的头脑风暴优化算法
        5.2.3 改进的头脑风暴蚁群算法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地区新能源并网情况分析
        5.3.2 模型参数设定
        5.3.3 电源规划结果
        5.3.4 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激励背景下的新能源消纳调度模型研究
    6.1 新能源的消纳状况
        6.1.1 新能源的发展状况
        6.1.2 新能源的消纳状况
        6.1.3 电网调度对新能源消纳的影响分析
    6.2 基于新能源消纳的调度模型构建原则
        6.2.1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6.2.2 绿证及配额制交易机制
        6.2.3 绿证配额制及碳交易机制成本模型建立
    6.3 基于新能源消纳的调度模型构建
        6.3.1 基于新能源特性的模型构建
        6.3.2 目标函数的构建
        6.3.3 引入激励要素的约束条件的设立
        6.3.4 模型的求解方法
    6.4 实证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保障
    7.1 政府要做好新能源发展的规划工作
    7.2 激励性环境的构建
    7.3 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新能源发展
    7.4 对新能源企业的规制
    7.5 培植新能源产业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建华东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激励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2.1.2 项目管理人员
        2.1.3 激励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过程型激励理论
        2.2.2 内容型激励理论
        2.2.3 综合型激励理论
    2.3 影响员工激励的相关因素
第3章 中建华东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激励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公司概况
    3.2 公司项目管理人员分布
    3.3 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激励现状分析
        3.3.1 薪酬激励
        3.3.2 晋升与职业生涯发展激励
        3.3.3 培训激励
        3.3.4 其他激励
    3.4 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激励满意度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3.4.1 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激励满意度调查
        3.4.2 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5 公司项目管理人员关键激励因素识别与需求分析
        3.5.1 关键激励因素识别
        3.5.2 关键激励因素的需求分析
第4章 中建华东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激励优化设计和实施
    4.1 优化目标与原则
        4.1.1 优化目标
        4.1.2 优化原则
    4.2 优化内容
        4.2.1 薪酬激励优化
        4.2.2 关系激励优化
        4.2.3 周边激励优化
        4.2.4 工作激励优化
        4.2.5 绩效考核优化
    4.3 激励管理的实施
        4.3.1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P)
        4.3.2 统筹管理,高效执行(D)
        4.3.3 检查验证,反馈监督(C)
        4.3.4 总结结果,评估调整(A)
    4.4 激励优化方案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4.1 拓宽人才招聘渠道,提高人才与岗位匹配度
        4.4.2 发挥项目经理关键作用,激励项目团队整体发展
        4.4.3 注重持续激励、把控激励约束
第5章 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5.1.1 提高组织管理效率
        5.1.2 调整组织管理制度
    5.2 资金保障
        5.2.1 专款专用
        5.2.2 控制总量
    5.3 企业文化保障
        5.3.1 提升员工的归属感
        5.3.2 加强员工的责任感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10)“80后”“90后”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案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 知识型员工激励相关理论综述
    2.1 知识型员工概述
        2.1.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2.1.2 知识型员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2 激励概述
        2.2.1 激励的概念
        2.2.2 激励的特点
        2.2.3 激励的原则
    2.3 相关理论
        2.3.1 工作体验激励
        2.3.2 金苹果理论
3 “80 后”、“90 后”知识型员工特质、激励现状及激励因素集
    3.1 “80 后”知识型员工的群体特征及职业特质
    3.2 “90 后”知识型员工的群体特征及职业特质
    3.3 “80 后”、“90 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现状
    3.4 “80 后”、“90 后”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集
4 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案
    4.1 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集修正
        4.1.1 员工访谈情况说明
        4.1.2 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集修正
    4.2 “80 后”、“90 后”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模型及研究假设
        4.2.1 研究假设
        4.2.2 模型构建
    4.3 研究方案设计
        4.3.1 调查问卷设计
        4.3.2 调研方法说明
5 调查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5.1.2 样本项目的描述性分析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3 因子分析
    5.4 相关分析
    5.5 回归分析
    5.6 方差分析
        5.6.1 “80 后”、“90 后”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偏好差异
        5.6.2 不同背景特征变量对激励需要程度的影响
    5.7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5.8 结果分析
6 “80 后”、“90 后”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6.1 “80 后”、“90 后”知识型员工激励指导原则
    6.2 “80 后”、“90 后”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6.2.1 “80 后”、“90 后”知识型员工整体激励策略
        6.2.2 “80 后”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6.2.3 “90 后”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7 结论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试论学校管理目标的激励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初创期保险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朱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面向电力物联网信息感知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关键技术研究[D]. 史建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SCZH企业新生代技能型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 陈瑛.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4]电网需求侧分布式用户响应模型及差异化需求响应策略研究[D]. 刘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初中生家庭环境、网络游戏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 郑佳利. 河北大学, 2020(08)
  • [6]基于蚁群算法的WSN节点信任路由机制[D]. 关志萌. 长江大学, 2020(02)
  • [7]恢复体验视角下高校教师周边绩效提升研究[D]. 王晓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能源互供背景下省际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研究[D]. 胡建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中建华东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激励优化研究[D]. 张陈萍.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10]“80后”“90后”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D]. 毛瑞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学校管理目标的激励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