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私人银行”

“我们不是私人银行”

一、“我们不是民营银行”(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明[1](2021)在《LY公司融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大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迅速盘活了中国的经济。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加,国内国际市场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最近几年显得尤为剧烈,而对于占据了了市场主体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他们贫弱的抗风险能力很难成为这场剧烈的市场竞争的胜利者,普遍严峻的生存形势使得他们即使在政府的扶持下依旧不容乐观。本文以目标案例企业LY公司为例,分析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融资风险管理问题。文章的第三章对LY公司的经营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包括目标案例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融资现状。本文的主体部分依据风险管理理论,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对策三个方面对目标案例企业当前的融资方案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其中,风险识别部分主要从融资结构风险、融资期限结构风险和融资的收益率曲线风险三个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风险识别。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LY公司的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短期融资占比逐渐加大,长期融资减少。这使得企业融资组合的还款周期非常的短,导致融资的收益率曲线弧度极大,产生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对目标案例企业LY公司的企业融资风险评价的部分主要从公司股本融资风险和公司的长期负债久期风险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风险评价。在债务性融资之外,LY公司还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形式进行了股本融资,并将股本融资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分公司的建设与开发。但无论是股本融资还是久期仅有约1.6的长期负债组合久期都使得LY公司的偿债压力集中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而这一期间LY公司借用筹集的资金,所投资的实体行业并未产生足够的利润来偿还这笔债务,使得LY公司资金链产生严重的断裂。依据上文讨论分析得出的分析结果,利用投资组合理论与债券风险理论从投资组合对策、免疫资产构建策略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方案。LY公司的发展历程与所遭遇的困境普遍存在于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同类型企业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希望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杨恺[2](2020)在《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问题研究 ——以数知科技并购BBHI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强,国民经济强;国民经济强,中国强。我国民营企业有9000多万户,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无论是从地位作用来看,还是从实际贡献看,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具有现实意义。在整合民营企业上下游、打通民企全链条、增强民营生产能力、增强民企盈利能力从而推动民企形成规模经济,使民企活力充分迸发,跨境并购无疑成为了一项有利的资本运作方式。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民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企国民地位的不断提高,民企跨境并购的热度不断高涨。但是,我国民企在对外直接进行跨境并购时仍然面临着审批流程繁琐、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方式少、融资工具单一、支付方式单一、融资人才稀缺等束缚和障碍,以及保护主义抬头、信任赤字、全球经济遇冷等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冲破束缚打破障碍从而提高跨境并购的成功率,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数知科技设立并购基金进行跨境并购的方式进行研究。对该案例交易过程、融资安排、影响因素等进行详细阐述。首先,设立并购基金,借助并购基金丰富的并购资源和经验,帮助上市公司克服了并购过程中巨大的资金来源问题、降低了跨境并购面临的财务、法律、资金监管等问题,提高了跨境并购的成功率;其次,此次跨境收购基于杠杆收购原理,利用利息可以抵税的原理,降低了融资成本;然后,采用股票质押的方式进行资金担保;最后,双方在支付问题上采用Earn-out支付方式引进对赌协议,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跨境并购时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而且为融资争取了时间窗口,缓解了支付和融资压力,降低了支付风险和成本,为此次跨境并购成功保驾护航。通过研究表明,通过设立并购基金进行民企跨境并购,可以适当解决民企跨境并购融资难、融资贵、融资工具单一等问题,同时股票质押+Earn-out的支付方式,为融资争取到了时间窗口以及为支付进行担保,为此次跨境并购成功加了双保险。通过分析,“并购基金+股票质押+Earn-out支付方式”这套融资组合拳运作模式清晰,风险预期可控,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希望这种模式能为以后民企跨境并购提供一定的参考。

何松龄[3](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陈斌先[4](2020)在《憩园》文中研究指明子1别墅群就在鞍子山下面,由一条柏油路连接到国道,到市区也就二十分钟的车程。鞍子山坳处有潭水。莫先生说,鞍子山实乃砚山,砚山有墨,汪着灵气。莫先生还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砚山有名无名都是好去处。文璟住进别墅常请莫先生到家喝酒,莫先生进门喜蹚慢步,晃过客厅,才疾步奔向洗漱间。到了洗漱间门前方停下,笑吟吟说,去去风尘,稍候,稍候。莫先生说的去风尘,实际就是洗手净面,多数时候莫先生去风尘时间很久,文璟候在外面不放

赵跃[5](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孙英杰[6](2020)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是在2005年的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上正式提出的,其后,二十国集团(G20)、经合组织(OECD)、普惠金融联盟(AFI)和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等国际组织相继出台了推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框架、行动和发展规划。之后,在2010年的首尔峰会、2012年的墨西哥峰会、2013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年会和圣彼得堡峰会、2014年的布里斯班峰会以及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等国际重要会议上均将其作为突出议题来进行广泛的讨论。可见,普惠金融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对象。诚然,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也不例外,将普惠金融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将“发展普惠金融”正式写入决议,并相继在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发展普惠金融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农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2016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普惠金融发展战略。2017年,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2018年10月,财政部下达百亿专项资金来扶持普惠金融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再次明确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性、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由此可见,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基于此背景,如何客观准确评价当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着力挖掘其地区差异原因、精准捕捉地区差异的演变规律和变化趋势以及全面厘清调整方向将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于此,本文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试图通过区域差异的综合评价来明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现状和程度,试图通过区域差异的收敛性检验来把握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演进特征及变化趋势,试图通过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探讨来厘清我国普惠金融均衡化发展的机理,以此来为弱化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以及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言献策。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通过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来说明本文撰写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的阐述,来进一步明确本文的总体规划。最后,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相关文献回顾部分。该部分首先对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具体包括普惠金融发展重要性、普惠金融内涵、普惠金融发展测度以及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其次,针对上述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得出非常有必要对我国当前普惠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以期为普惠金融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谋取一剂良药。第三章是普惠金融发展范畴及理论基础部分。首先,通过对普惠金融的概念、特征及体系框架的介绍来深入阐释普惠金融的内涵。其次,通过对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原则、意义以及沿革的介绍来厘清普惠金融发展的脉络。最后,通过对金融功能论、金融抑制论、金融可持续发展论、金融排斥论以及区域金融论等相关理论的详细阐述,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测度部分。首先,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进行构建,这里从金融服务渗透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以及金融服务使用效用性三个维度选择19个指标来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其次,是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度方法的选择,这里采用标准欧式距离法进行测度,并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各维度以及子指标的相关权重。最后,对普惠金融发展区域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地区差异的结论。第五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综合评价部分。首先,采用加权平均离差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但差异程度有所下降的结论。其次,采用基尼系数法和泰尔指数法对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大小,以及这些差异的存在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组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且各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组间和组内的差异程度均趋于减弱的结论。第六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收敛性检验部分。首先,通过对收敛假说的理论阐述来诠释普惠金融发展也应符合收敛特征,即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会逐渐弱化。其次,采用β收敛检验从静态的角度检验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趋势。最后,采用核密度收敛检验以及马尔可夫链收敛检验从动态的角度对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特征、变化趋势以及转移情况进行深入探析。第七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探讨部分。在前述已挖掘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明显但差异具有减弱趋势的基础上,本部分将继续以三大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和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样本,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平面与立体的融合分析,以此来捕捉各影响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影响,为后续的政策建议埋下伏笔。第八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首先,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测度、区域差异的综合评价、收敛性检验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其次,根据得出的结论给予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为普惠金融高效提升金融供给侧服务能力开出政策药方。最后,提出研究展望以及需要未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指标的创新。对于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传统的指标主要从渗透性、接触性和使用效用性三个维度来进行,且指标选择大多集中于银行类指标,而普惠金融发展的主体,不仅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还应包括保险类等金融机构,这就导致传统的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构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在构建指标的选择上不仅包含了银行类相关指标,还包含了保险类相关指标,并对相应指标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与延伸,以期更为全面的从金融服务渗透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以及金融服务使用效用性三个维度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其测算结果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实际状况更为真实和贴切。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在传统的研究范式分析中,更多局限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探讨。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特征表现出更为细致的诉求,单纯以依据地理位置划分的东中西三大地区进行分析显得有所局限,鉴于上述考虑,本文在进行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相关研究时,不仅对其进行了传统的东中西三大地区分析,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探讨,以期为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予以精准把脉。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收敛假说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用以研究经济系统中不同经济个体间以及不同经济个体与经济整体间的变化趋势的。文中尝试将收敛假说运用到普惠金融发展当中,探讨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趋势,以挖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受到资本投入边际递减规律的影响,其增速逐渐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增速是否相趋同,各地区普惠金融增速与整体普惠金融增速是否存在趋同趋势,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动态演进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地区间以和地区内部的各个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转移情况,以此来深入探究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区协调性和均衡性。

苏继超[7](2019)在《民间金融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民营企业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宏观经济形势波动的环境下,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其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导致其难以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一矛盾的出现对于我国民间金融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民间金融的出现,为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资金不足等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应该注意的是,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处于监管体系的灰色地带,导致部分区域性的民间金融机构野蛮生长,长此以往会危害本地区的社会经济体系安全。因此,针对民间金融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机制与监管策略开展研究工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民间金融的概念内涵,梳理了民间金融的交易基础和风险衍生机制,对复杂网络理论下金融风险传染以及我国在民间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民间金融网络风险建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从我国民间金融的形态分类,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开始,介绍复杂网络理论和传播动力学模型在金融风险传染研究优势。进一步地,开展民间金融网络风险传染机制的建模工作,在确定民间金融网络的风险传染机制后,将传播动力模型SEIR引入到具有小世界特征的民间金融网络中,通过构建民间金融网络风险传染下的个体转化概率模型,探讨民间金融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机制和监管部门的干预策略。在民间金融风险传染的对比仿真实验中,本文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2018年公布的全国各省小额贷款公司数据,构造具有小世界特征的区域性民间金融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个不同的风险传染和监管干预策略的数值仿真实验。研究发现,民间金融风险爆发时监管部门出面干预可有效降低风险的影响范围;较强的监管干预力度可以大幅降低网络中被感染节点的比例;相比于随机性免疫策略和规则性免疫策略,针对性免疫策略对风险的干预控制效果更好;监管滞后会使得被感染节点密度达到收敛状态的时间变长,增大民间金融风险的影响。

李庚南[8](2018)在《金融不是谁都能玩好的》文中提出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东方园林董事长对易纲说:给我批个银行,我一定拯救民企。同样的豪气,带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领悟。据微博名为"曹的山石"发微博披露,在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在北京全国工商联大厦召开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直言:"现在民营企业太难了,如果易行长给我批准一个银行,我一定拯救那些企业于血泊之中,一个一个地救。"

丁相云[9](2018)在《民营银行风险及其法律规制》文中指出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银行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银监会正式宣布银行业允许民营资本的加入,民营银行因此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注入新活力。民营银行在我国经济制度发展史上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对民营银行的准确定位是研究民营银行的基础。本文中所探究的是有别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民营银行,它是带有现代化特色的股份制银行,同时由于它独特的民资、民营、民有、民治、民享等特征,与一般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国有银行不同,民营银行无论是在产权方面、制度设计方面、经营模式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重要的是它在市场效率方面有着国有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民营银行的出现有效补充了国有金融体制,对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因此,民营银行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会产生与其他银行一样的风险,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也会产生独特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会制约民营银行的发展。本文主要是研究民营银行制度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和相应的法律机制,参考国内外民营银行风险及其法律规制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分析了民营银行优劣势、机遇和挑战,简单地探讨了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现状和可行性。并且以美国社区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银行成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为我国民营银行风险的防范提供更多的启示,从而总结出我国民营银行运营产生风险的几个关键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张楠[10](2017)在《“新自由主义”VS.“国家主义” ——“蒋王论战”研究》文中提出1980年代初期,台湾在政治、经济上都面临诸多压力。政治上,“退出联合国”及“台美断交”带来的冲击仍然余波未歇,党外势力不断挑战“戒严体制”,国民党当局统治的“合法性”正受到削弱。经济上,第二次石油危机带来的“滞胀”威胁、劳动力成本增速过快所导致的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二元金融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以及产业结构升级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爆发的蒋硕杰与王作荣的论战(“蒋王论战”),正是台湾在面临经济与政治双重转型压力下所爆发的一场关于未来经济之路的论辩。“蒋王论战”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四方面:第一、稳定与成长孰更优先;第二、金融自由化(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银行开放民营等);第三、“政府”角色定位(居于主导地位还是尽量减少干预);第四、经济发展路线(先发展重工业重点部门还是根据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循序渐进)。“蒋王论战”是自国民党迁台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经济学论战。它的意义不光局限在经济论战本身——这是第一次囊括所有影响台湾经济政策制定及发展路线群体的公开辩论。在这次论争中,拥有金融实务经验的“本土”经济学者与在学术上极具权威海外经济学人“各拥其主”,形成鲜明的对垒。媒体在“蒋王论战”从学术论争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一方面,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喉舌”,与当局有密切关联的民营报业巨头中时报系、联合报系及本土色彩浓厚的《自立晚报》不但对“蒋王论战”予以追踪报道,而且还不断发表社论,在将此次论战中的各种主张传播给大众的同时,还试图影响台湾民众乃至台湾当局。联合报系及《天下杂志》还多次邀请论战中涉及到的学人或“官员”开办座谈会,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工商业界不断在报纸上表明态度,普通民众也开始将经济政策讨论视为与自身利益相关进而向报纸投书。这次论战还引发了部分学者关于政治议题的关切,他们认为经济与政治两个领域的议题范畴高度重合,希望讨论可以从经济议题发展到政治议题。“蒋王论战”实际上是新自由主义在台湾取得话语权的一个例证,即使是坚持“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作用的“挺王派”,在论战中也没有否认经济自由化存在的正当性。“新自由主义”此后逐渐成为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主流理论范式,而带有“政府”管制及“国家”干预色彩的“国家主义”、“三民主义”,甚至“凯恩斯主义”开始逐渐失去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更迭,也催生了台湾经济政策思维基于新自由主义范式的“本土化”——台湾当局经济政策制定的立足点由整个中国转向台湾本身,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联系的“想象”被逐步割裂。

二、“我们不是民营银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不是民营银行”(论文提纲范文)

(1)LY公司融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融资风险理论概述
    2.1 风险管理理论
    2.2 投资组合理论
    2.3 债券风险理论
第3章 LY公司融资现状介绍
    3.1 LY公司的背景
    3.2 LY公司当前融资方案介绍
第4章 LY公司融资风险识别
    4.1 融资结构风险
    4.2 融资期限结构风险
第5章 LY公司融资风险评价
    5.1 LY公司融资结构风险评价
    5.2 LY公司长期负债久期评价
        5.2.1 LY公司融资期限结构风险评价
        5.2.2 LY公司收益率曲线风险评价
第6章 LY公司融资风险管理对策
    6.1 LY公司投资组合对策
    6.2 LY公司免疫资产的构建策略
    6.3 LY公司融资对策
第7章 政策与建议
    7.1 政策影响
    7.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问题研究 ——以数知科技并购BBHI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目前对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的研究
        1.2.2 国内对并购融资的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目的
        1.3.2 论文架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研究创新之处
        1.5.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跨境并购的概念
        2.1.2 并购融资的概念
        2.1.3 并购基金的概念
    2.2 并购融资相关理论
        2.2.1 优序融资理论
        2.2.2 MM理论
        2.2.3 杠杆收购理论
        2.2.4 协同效应理论
    2.3 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类型
        2.3.1 内部融资方式
        2.3.2 外源融资方式
第3章 我国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的现状
        3.1.1 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需求激增
        3.1.2 跨境并购融资方式趋于多样化
        3.1.3 民营企业并购融资环境不断优化
    3.2 我国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3.2.1 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难融资贵
        3.2.2 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方式单一
        3.2.3 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业务能力较弱
        3.2.4 触发严格的并购审查手续
        3.2.5 支付手段单一
第4章 数知科技并购BBHI案例分析
    4.1 数知科技并购BBHI案例分析
        4.1.1 并购方数知科技基本情况
        4.1.2 被并购方BBHI基本情况介绍
    4.2 数知科技并购BBHI动因分析
        4.2.1 外部动因分析
        4.2.2 内部动因分析
    4.3 数知科技并购BBHI并购安排
        4.3.1 设立并购基金上海诺牧
        4.3.2 并购基金上海诺牧并购境外公司
        4.3.3 上市公司收购并购基金
    4.4 数知科技并购BBHI的融资安排
        4.4.1 引进有限合伙人
        4.4.2 信托贷款和股权质押担保方式
        4.4.3 现金和发行股票
    4.5 数知科技并购BBHI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4.5.1 并购基金对融资的影响
        4.5.2 Earn-out支付方式的影响
        4.5.3 股权质押对融资的影响
    4.6 数知科技并购BBHI融资经验总结
第5章 优化我国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的建议
    5.1 民营企业内部的建议
        5.1.1 紧抓发展机遇获得资本青睐
        5.1.2 紧抓政策改革红利期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
        5.1.3 融资方案兼顾大局与细节保证并购顺利推进
        5.1.4 丰富跨境并购融资方式
        5.1.5 签订对赌协议降低信息不对称
        5.1.6 采用Earnout支付方式丰富支付手段
    5.2 民营企业外部方面的建议
        5.2.1 完善法律法规优化融资环境
        5.2.2 精简审批程序降低审批成本
        5.2.3 借助大数据画像金融精准支持民企融资
        5.2.4 强化我国金融中介的实力
        5.2.5 凝聚各方力量打造融资共同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第二节 理论借鉴
        一、企业产权理论
        二、制度金融理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憩园(论文提纲范文)

后记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回顾
    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2.1.1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重要性
        2.1.2 关于普惠金融内涵
        2.1.3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测度
        2.1.4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
    2.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2.2.1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重要性
        2.2.2 关于普惠金融内涵
        2.2.3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测度
        2.2.4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普惠金融发展范畴及理论基础
    3.1 普惠金融内涵
        3.1.1 普惠金融概念
        3.1.2 普惠金融特征
        3.1.3 普惠金融体系框架
    3.2 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原则及意义
        3.2.1 普惠金融发展目标
        3.2.2 普惠金融发展基本原则
        3.2.3 普惠金融发展意义
    3.3 普惠金融发展沿革
        3.3.1 国外发展沿革
        3.3.2 国内发展沿革
    3.4 普惠金融发展理论基础
        3.4.1 金融功能论
        3.4.2 金融抑制论
        3.4.3 金融可持续发展论
        3.4.4 金融排斥论
        3.4.5 区域金融论
第4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测度
    4.1 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
        4.1.2 数据来源说明
    4.2 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算方法选择
        4.2.1 测算方法介绍
        4.2.2 测算方法确立
    4.3 普惠金融发展区域测算结果分析
        4.3.1 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测算结果分析
        4.3.2 八大综合经济区普惠金融发展测算结果分析
        4.3.3 省域普惠金融发展测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综合评价
    5.1 加权平均离差法
        5.1.1 方法介绍
        5.1.2 结果分析
    5.2 变异系数法
        5.2.1 方法介绍
        5.2.2 结果分析
    5.3 基尼系数法
        5.3.1 方法介绍
        5.3.2 结果分析
    5.4 泰尔指数法
        5.4.1 方法介绍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收敛性检验
    6.1 收敛假说
        6.1.1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收敛假说
        6.1.2 普惠金融发展的收敛假说
    6.2 β收敛检验
        6.2.1 模型介绍
        6.2.2 检验结果
    6.3 核密度收敛检验
        6.3.1 模型介绍
        6.3.2 检验结果
    6.4 马尔可夫链收敛检验
        6.4.1 模型介绍
        6.4.2 检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7.1 影响因素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机理分析
        7.1.2 研究假设
    7.2 模型构建
        7.2.1 普通面板模型的构建
        7.2.2 空间面板模型的构建
    7.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3.1 变量选取
        7.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7.4 实证检验
        7.4.1 基于普通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
        7.4.2 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强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
        8.2.2 制定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化协调战略
        8.2.3 拓宽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
        8.2.4 优化普惠金融需求主体的生态环境
        8.2.5 推进普惠金融运作模式的市场化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民间金融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
        1.3.2 民间金融网络的交易基础与风险衍生机制
        1.3.3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研究
        1.3.4 我国对民间金融市场监管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民间金融网络风险建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引言
    2.2 民间金融的形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2.1 民间金融的形态演进
        2.2.2 民间金融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2.3 复杂网络理论在金融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2.3.1 复杂网络的内涵
        2.3.2 复杂网络的基本类型和主要度量指标
        2.3.3 复杂网络在金融风险市场传染研究中的优势
    2.4 传播动力学在金融风险网络传染过程中的应用
        2.4.1 民间金融风险网络中的传染载体与路径
        2.4.2 传染病模型的分类和适用场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间金融网络风险传染机制建模及分析
    3.1 引言
    3.2 民间金融网络的风险传染机制
    3.3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的民间金融网络
        3.3.1 民间金融市场的网络特征
        3.3.2 民间金融网络的选择与构建算法
    3.4 民间金融网络风险传染模型构建
        3.4.1 模型假设
        3.4.2 基于SEIR模型的民间金融风险传染模型设计
        3.4.3 民间金融网络风险传染下的个体状态转化概率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间金融网络风险传染的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仿真实验数据说明
    4.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有无监管部门干预情况下的风险传染影响
        4.3.2 不同政府干预强度情况下的风险传染影响
        4.3.3 不同免疫策略情况下的风险传染影响
        4.3.4 不同监管滞后情况下的风险传染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民营银行风险及其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民营银行的研究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民营银行的概述
    一、我国民营银行的概念界定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实基础及其发展优势
        (一) 现实基础
        (二) 发展优势
第二章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其成因----以实证研究为视角
    一、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一) 我国民营银行的金融风险
        (二) 防范民营银行金融风险的必要性
        (三) 民营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
    二、我国民营银行面临的风险以及与一般银行风险的区别
        (一) 公众信任疑虑及行业竞争风险
        (二) 道德风险
        (三) 内部人员控制风险
        (四) 资本约束抗风险能力弱
        (五) 关联贷款风险
        (六) 流动性风险
第三章 发达国家民营银行风险及其经验借鉴---以美国社区银行为例
    一、国际民营银行发展综述
    二、美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与启示
        (一) 精准的市场目标
        (二) 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 软信息型借贷关系和良好的客户关系
        (四) 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五) 低廉的服务
    三、国外民营银行失败教训
        (一) 民营银行制度的建立忽略了基本国情
        (二) 印度尼西亚特权介入引发经济危机
        (三) 韩国民营银行与企业结合混乱
    四、国外民营银行风险法律规制
第四章 民营银行风险防范法律规制方向
    一、民营银行法律规制的定义
    二、民营银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三、民营银行风险法律规制方向
        (一) 对合格股东的筛选和加强发起人的风险责任
        (二) 构造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 构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
        (四) 严格规制关联贷款
        (五) 加强对民营银行业务的审慎监管
        (六) 提高民营银行注册资本定位大型银行
        (七) 建立与存款保险制度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制度
        (八) 加强市场准入与退出监制
        (九) 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经济发展的环境
        (十) 制定民营银行专门立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新自由主义”VS.“国家主义” ——“蒋王论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蒋王论战”之缘起
    第一节 论争背景
    第二节 “蒋王论战”的直接原因
第二章 “蒋王论战”之过程及其焦点
    第一节 论战过程
    第二节 蒋硕杰与王作荣的争论焦点
第三章 “各拥其主”:台湾学界在“蒋王论争”中的选择
    第一节 论战态势
    第二节 论战中的派别和主张
第四章 学术争论社会化:各界对“蒋王论战”的态度
    第一节 民营媒体在论战中的表现
    第二节 “政府”喉舌:《“中央”日报》对相关议题的态度
    第三节 工商业界对蒋、王主张的基本态度
第五章 “蒋王论战”的影响
    第一节 经济自由化思想的向下传播
    第二节 台大作为经济自由主义堡垒开始形成并发挥其权威影响
    第三节 由“经济论战”到“政治辩论”?
    第四节 施政方向转向“经济自由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们不是民营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 [1]LY公司融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吴佳明.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民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问题研究 ——以数知科技并购BBHI为例[D]. 杨恺.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3]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4]憩园[J]. 陈斌先.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6]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D]. 孙英杰. 辽宁大学, 2020(01)
  • [7]民间金融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D]. 苏继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金融不是谁都能玩好的[J]. 李庚南. 商讯, 2018(12)
  • [9]民营银行风险及其法律规制[D]. 丁相云. 山东大学, 2018(12)
  • [10]“新自由主义”VS.“国家主义” ——“蒋王论战”研究[D]. 张楠. 南京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我们不是私人银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