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稿多投与文德背道而驰

一稿多投与文德背道而驰

一、一稿多投有悖文德(论文文献综述)

周宇[1](2020)在《马克斯·韦伯的大学教师职业伦理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教师作为高深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就个体而言,其个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学生的素质水平,就整体而言,大学教师的集体伦理与道德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因此,面对国家对创新型高水平人才的大量需求,大学除了着眼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必须加强教师的职业伦理建设。但当前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异化评价体系与标准化、专业化背景下壁垒森严的社会分工以及优胜劣汰、非升即走为导向的现代竞争使得大学教师的伦理道德责任减弱,以职牟利、以公谋私等道德失范行为与抄袭、作假研究成果等学术失范行为屡屡发生。本研究从韦伯的经典论述出发,旨在探索其视阈下大学教师职业伦理的具体内容,以期对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启发。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韦伯视域下大学教师职业伦理观的形成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稳定的政治格局与繁荣的国民经济为德国大学的兴旺发展提供的绝佳机遇,但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极权政治、工具理性等也为教师的职业伦理带来了巨大危机。在这一时期,德国大学教师的职业伦理主要面临人事自主权备受限制、行政体制官僚化以及内部学科分化加剧等危机。第二部分包含正文第二、三、四章,是对韦伯视域下大学教师职业伦理观基本内容的归纳与总结。韦伯认为将学术作为志业、在日常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兼顾学术自由与责任并时刻秉持价值中立原则是身为一名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伦理。具体而言,将学术作为志业的本质是一种“天职”观念,它常常表现为教师拥有宗教般的学术热忱、甘于寂寞、安之若素与自愿牺牲等品性,它以预设科学有价值,即肯定“科学值得被知道”为前提。兼顾学术自由与责任则意味着大学教师在享受大学自治、言论与职业选择等方面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培养责任与道德义务,其中韦伯学术自由观念的实质上饱含重返洪堡时代的特征。价值中立则是韦伯为保障学术自由与维护科学客观性而提出的规范性原则,它要求教师厘清价值判断与事实,做到在科学外保持价值关联,但在科学内排除一切主观价值。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它具体表现为一种讲坛禁欲思想。第三部分是对韦伯视域下大学教师职业伦理观的评价。通过分析可知,韦伯的大学教师职业伦理其本质是对德国古典大学观的继承与发扬,这一些系列论述虽然经典,但也有诸如对官僚化的学术体制持双重态度、学术自由观念囿于德国实践以及价值中立思想具有乌托邦色彩等缺漏。

柳艺伟[2](2019)在《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教师作为培育德才兼备高等人才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向一流水平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正向社会道德风尚的构建者和推动者。高校教师要发挥这些正能量作用,其拥有的高尚师德是关键。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师德给予高度重视,并提出“做四有好老师”、“坚持四个统一”等号召。在高校教师师德整体良好的态势下,师德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虽出现在少数教师身上,但对青年学生、社会大众来说,其影响极其恶劣。本文通过“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状况及成因”为题的问卷,对大连市五所高校的教师及学生展开调查,基于师生两个版本问卷的数据整理,总结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在引言中,主要对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进行阐述。在正文中,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新时代的内涵与特征,为研究提供时代背景分析;其次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特点、内容及基本要求进行阐述;再次从社会、高校等角度提出在新时代关注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总结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政治责任感、敬业爱生精神等有待提升的职业底线方面问题;对教书育人重视程度不足、缺乏足够师生沟通等教书育人方面问题;治学之风浮躁、缺乏求实精神和学术不端等学术道德方面问题。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总结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成因,即全球化对思想道德冲击、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等社会成因;高校扩招、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形式化等学校成因;职业认同及获得感不足、师德养成存在懈怠等教师自我成因。第四部分,基于问题及成因分析,在遵循注重问题的时代性、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秉承以师为本理念、突出师德的制度规范化等原则下,从营造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提升的社会环境、构建推动教师师德培养的学校环境和引导高校教师提升自我师德修养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在结语中,对本文内容加以总结,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姜明明[3](201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资源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观察历史流变和进行现实解读是研究文化形态两个重要的切入点。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资源进行研究,纵向梳理诚信思想的各个发展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资源进行相对全面的总结,对各个时间节点上出现的重大问题具体分析,探索其中的历史轨迹与传承演变。笔者从殷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这四个时期着手来进行研究。此外,在梳理好各阶段诚信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深刻认知诚信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对我们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个体而言,诚信是一种做人的德性要求;对社会而言,诚信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保证机制。秉持扬弃的态度,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将传统诚信加以借鉴和吸收,探索适应当下社会环境的转型途径,为当代社会提供诚信资源,体现传统诚信当代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他律和人格自律结合的当代诚信文化。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资源的功能和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通过《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和《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12-2013)》,把握当代诚信缺失的社会心态,并结合当前的形势政策、热点话题、真实案例等,找出诚信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及其遭遇的困境,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论和教育方法,探究适用于当代社会现实的诚信思想,探索当代诚信的建设之路。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历史与现实比较分析研究等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选题具有历史性这一特点,因此决定了要以文献研究为首要研究方法,需要对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掌握,并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典籍进行深入研读,如《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朱子》经典代表作。(2)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来进行研究。特别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其理论与方法,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3)历史与现实比较分析研究法。通过系统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资源的产生、发展、变迁,总结其形成的轨迹,找出其中的发展规律,分析变革时期积极的因素与消极的因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以史通今,发掘可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诚信伦理的思想和价值。本文主要有两大重点:其一,因为是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要建立在一定中国古代历史基础上的。因此,需要大量的阅读历史书籍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对中国的历史结构体系进行一个脉络的梳理;其二,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当代的诚信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诸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诚信思想,亦带有一些历史局限性的东西,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更适合的途径和方法来建设当代诚信文明;与此同时,还需密切联系时下人们的思想动态和当下社会环境完成当代诚信的转型。本文需要做的是,找寻出切合实际情况的转型方法和途径。学术界提出了诸多转型对策,但大部分都是根据文献提出的要求,将当代国情、人们的实际思想动态和社会需求这些实际与研究紧密结合,成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本着这一原则笔者进行了典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了相关专家,力求找出“接地气”、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在查阅了大量论文、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发现之前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都是就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篇历史着作来进行研究的。本文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进行梳理,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进行研究,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文化必然也会相应的变迁,而诚信也会适应当时时代的潮流实时更新,这不仅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为当代价值提供了依据,这是其一。其二,本文在研究书面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热点,把握现实心态,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鲜活材料,将书面资料与现实材料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有助于研究的深化,从而使研究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唐兵[4](2013)在《学术期刊“一稿多投”防范的困境及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学术期刊"一稿多投"现象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蔓延,势必阻碍中国学术的发展与繁荣,导致我国科研水平整体下滑和学术道德失范。本文拟从"一稿多投"微观主体及其社会环境和制度入手,探讨当前学术期刊"一稿多投"防范面临的困境以及应对之策。

徐艳红[5](2010)在《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媒对自杀行为影响的研究盛行于美国。“维特效应(The Werther Effect)”是指媒体报道自杀事件后,随后公众发生的模仿自杀现象。该词是用德国着名作家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维特命名的,书中的维特为情所困,最终饮弹自尽,小说发表后,引发了青少年模仿性的自杀潮。人类传播的任何形式,凡是有关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自杀是一种自我暴力行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是罪恶感和侵略感转向自身的结果。”门林格尔也认为这种暴力行为是人性中固有的破坏冲动的宣泄方式,如果不能施之于外界,就转而施之于自己,暴力行为属健康传播范畴。健康传播有其伦理规范,维特效应是自杀干预健康传播伦理议题的内容之一。本论文是以媒体自杀报道为议题,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媒体自杀报道指南为依据,归纳出媒体自杀报道的五大伦理原则,并分析了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表现及叙事模式,最后从自杀干预健康传播的视角提出了媒体改进报道的建议。第一章绪论,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文献综述,将国外对“维特效应”的系统研究成果、国内研究自杀报道的情况和健康传播的伦理规范进行了回顾。第三章自杀报道的伦理原则。由于传媒自杀报道后会出现模仿自杀的维特效应,因而,世界卫生组织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角度提出了媒体自杀报道的建议,也就是五大伦理原则。第四章国外媒体自杀报道的评析。依据媒体自杀报道需要遵循的五大伦理原则,对国外符合伦理原则和不符合伦理原则的报道做详尽评析。第五章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叙事分析。在国内自杀报道案例基础上,归纳出我国媒体自杀报道常见的几种叙事模式:明确诱因式、围观明星式、浪漫殉情式、家庭自救式。这几种叙事模式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是:原因简单化、渲染、美化浪漫自杀、角色错位。第六章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表现。梳理了建国后我国自杀报道的发展脉络,进一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表现。第七章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改进建议。从健康传播角度提出了媒体改善自杀报道的方向,并在其后的结束语里说明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研究的远景。

林琳,魏建勋[6](2006)在《“一稿多投”现象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一稿多投的概念、形成的主观、客观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提出了减少此类现象发生的对策;并对当今网络时代的一稿多投现象进行了再评价。

朱月晨[7](2006)在《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博弈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对目前的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认识到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问题的存在,并列举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如伪造实验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杜撰参考文献、考试作弊、论文署名交换、充当枪手等。本文在详细描述调查结果与公共信息的基础上,确认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存在。这一现象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阻碍其学术道路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使大学的社会信任度逐渐降低,并加剧了社会风气的败坏。现实的存在必然有其内部的根源。本文基于对研究生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站在博弈理论中“囚徒困境”以及重复博弈等部分视角构建模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问题的存在是转型时期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当研究生面临“囚徒困境”时,影响其在学术方面选择“不诚信”的原因归结为三类:其一、社会宏观环境下,与研究生学术行为有直接接触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诚信文化、学术期刊、就业机会等,表现为研究生与学术期刊之间的利益交换博弈,在就业中的资源抢占博弈,与诚信文化的相互影响博弈;其二、高校中观环境下,研究生与高校学术评价制度以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心理博弈,表现为研究生与刚性学术评价指标的讨价还价博弈,与教育者的学术诚信的模仿博弈;其三、研究生群体氛围下的学术成果的盲目攀比与学术诚信风气的不端也是造成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策略形成的又一原因。鉴于此,本文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解决此问题。社会大环境下,要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普遍诚信的学术诚信道德,规范目前学术期刊的不正当市场行为;高校中环境下,应该改进现有的研究生管理制度,试行研究生生活导师制、加强研究生的诚信教育,使其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建立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并且加大学术共同体对研究生导师的内外监督;研究生群体内部,应该培育研究生内部的学术共同体,加强学术诚信自律。本文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希望为现实存在的研究生诚信缺失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谭芳[8](2005)在《网络新闻评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兴起,催生了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是一种新的评论形式,是指在网络媒体上发表的,就当前新闻事件或新闻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 作为网络这一新兴媒体与新闻评论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新闻评论有自身的特点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目前对于互联网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网络新闻评论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引导与管理。 本文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角度,通过文献分析、实证调查、对比研究等方法,力图对网络新闻评论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孙德逊[9](2005)在《你还想渡到哪边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鸿[10](2004)在《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对当下中国非职业、大众化的民间影像生产(主要是以DV为代表的录像生产)的历史、现状、文本、功能、走向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第一章是对影像生产的本体观照。第一节首先对本文的大众影像生产作出界定,即指个人的影视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特征就是从专业化的转为业余的,从工业化的转变为个人的,从公共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转变为小众的或个人的的话语媒介。从内容上讲,大众影像是从宏大叙事转向小叙事,从公众话语转向个人话语,从主流文化转向民间意识形态。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影像生产的工具(摄像机)、表述符号(影像)以及影像生产本身进行的本体追问。即摄像机、影像、影像生产到底是什么?它们具有什么本体上的功能属性?其大众化可能产生什么意义? 第二章主要以历史分期的方式,对近百年来的大众影像生产进行历时性的扫描,梳理在各个历史阶段上大众影像生产的发展轨迹。作者认为在20世纪的10、20年代是中国早期大众影像生产的初步发育时期,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中,批年轻的业余影人创立了中国电影生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后在救亡和内战期间,虽有零星的业余影像生产,但只是雪泥鸿爪。从1949年至1977年,中国大陆的个人影像生产发生断裂。1977年之后,中国个人的业余影像生产开始复苏。“八九”前后,中国第一批民间影人开始个人影像的业余创作。1996年以后,DV给中国个人影像生产推波助澜。2001年9月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展,成为中国影像生产史上一个里程碑。此前一直潜行的民间影像得到正式命名进一步大众化,中国的影像生产开始从“中心—边缘”模式走向多极化的共存,中国的影像生产迎来了一个大众参与的时代。 第三章文本分析,着重解读现阶段大众影像文本中表现出的彰明较着的几个特点,即影像生产的个人化、视角的底层和边缘化以及对话语权力的解构。个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人化是大众化的另一个方面。个人影像作为个人对客观存在和主体自身多样化表述的一种文本,可以折射历史时空的多种存在状态,形成对历史现实的多样化阐释,并组成历史事实的多重面向,提供一种在主流叙事之外的历史内层的个人阐释。从关注对象和关注方式来看,大众影像提供了一种真正的平民视角,表现出,强烈的边缘情结与底层倾向,这是一种来自内部的观看,可以成为历史的另类书写方式和存在方式。这些对准弱势群体的大众影像作为社会良心的一种镜像,成为与社会运动互动的力量。影像生产是一个斗争的场域,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符号生产和传播体制的形态。影像生产的大众化正在滋生一种新的对抗性权力。DV作为大众化的影像书写工具,具有某种颠覆性的力量。其中包括对体制内影像生产方式的反抗、对权力意识和特权阶层的反抗、对自我权利的维护、对民间意识形态的张扬与自我身份的建构。同时也将生成新的权力关系。 第四章功能分析,着重探讨影像大众生产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要件,语言文字的大众化是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20世纪初,语言文字的平民化和大众化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在从文字主导进入视觉文化主导的当代,中国影像生产的大众化与平民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进程和文化转向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尤其在影视生产领域,对大众影像思维的启蒙、节目类型的拓展与双向传播型态的确立、影像社区与公共领域的构建、影像生产中的女性主义张扬等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章第一节首先对中国图像文化传统进行反思,认为在光影、色彩、焦点透视、图像叙事等基本元素上,中国人影像思维的开发似有先天不足之嫌。在这个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如何创造视觉文化,怎样培养我们在形象符号环境中的生存力、竞争力与创造力,意义重大。影像的大众生产无疑将从根本上对国人进行一次影像思维的启蒙。第二节在有关大众影像传播方面,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播放型传播模式”与批判理念中,大众是被动的沉默的大多数,只有消费选择的自由或者通过颠覆性的读解来生产自己意义和快感的能动性。但是影像技术下移之后,他们可望介入符号生产领域,参与符号编码过程,打破以前影像传播的一对多的模式,形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第三节在有关影像社区与公共领域的建构方面,作者从发生学的角度,认为当下民间影像运动的开展类似于哈贝马斯描述的早期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即可能形成与哈氏描述的早期“文学的公共领域”相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类似的“大众影像的公共领域”。通过开发一系列替代性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及影像社区的传播模式,给影像专制和舆论一统的当下中国社会传导出一种多样化的声音。在新型社区关系的构建中,在边缘群体、亚文化群体及少数族群体的生存中,影像的生产和传播将有助于沟通和对话,成为这些族群自我维权和实现社会连接的文化纽带之一。第四节认为,影像生产的大众化对女性来说也是一次新的话语机会。作者认为在摆脱了笨重的摄像(影)机的束缚和职业化生产的压力下,中国的女性影像作者的女性意识开始真正出场,这一方面是对好莱坞式的父系秩序的意识形?

二、一稿多投有悖文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稿多投有悖文德(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斯·韦伯的大学教师职业伦理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重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韦伯视域下的大学教师职业伦理危机的历史语境
    一、大学人事自主权备受限制
    二、大学行政体制官僚化
    三、大学学科分化日益加剧
第二章 以学术为志业:大学教师职业伦理的神圣使命
    一、韦伯的“天职”观念
    二、以学术作为志业的具体表现
        (一)宗教般的学术热忱
        (二)甘于寂寞
        (三)安之若素
        (四)自愿牺牲
    三、以学术作为志业的预设前提
        (一)科学无涉价值关怀
        (二)应否信仰科学成为一项价值判断
第三章 学术自由与责任:大学教师职业伦理的根本诉求
    一、学术自由
        (一)集体性自由
        (二)个体性自由
        (三)重返洪堡时代:韦伯学术自由观的实质内涵
    二、学术责任
        (一)承担培养重责
        (二)履行道德义务
第四章 价值中立:大学教师职业伦理的判断力批判
    一、以价值关联为前提的价值中立
    二、讲坛禁欲思想
    三、价值中立之用
        (一)维护科学之客观性
        (二)保障学术之自由
第五章 韦伯大学教师职业伦理的再审视
    一、继承与发扬了德国古典大学观
    二、对官僚化的学术体制持双重态度
    三、学术自由观念囿于德国实践
    四、“价值中立”原则具有乌托邦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2)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新时代与高校教师师德相关概述
    (一)新时代的内涵及特征
        1.新时代的内涵
        2.新时代的特征
    (二)高校教师师德概述
        1.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
        2.高校教师师德的特点
        3.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内容
        4.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
    (三)新时代关注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有利于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
        3.有利于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质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部分教师在职业底线方面存在的问题
        1.社会政治责任感有待明确
        2.敬业爱生精神有待提升
        3.为人师表意识有待加强
    (二)高校部分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教书育人重视程度不足
        2.对教书和育人关系衡量和处理不当
        3.教师育人缺乏足够的师生沟通
    (三)高校部分教师在学术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治学之风浮躁缺乏求实精神
        2.学术不端及资源滥用频发
        3.科研协同创新意识有待强化
三、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社会成因
        1.全球化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冲击
        2.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3.政府有关高校教师师德管理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二)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学校成因
        1.高校扩招弱化对教师师德的考量
        2.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形式化
        3.高校教师师德领导考评等机制不完善
    (三)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教师自我成因
        1.教师职业认同及获得感不足
        2.教师自我师德养成存在懈怠
        3.教师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四、新时代解决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则和对策
    (一)新时代解决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则
        1.注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时代性
        2.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
        3.秉承以师为本理念
        4.突出师德的制度规范化
    (二)营造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提升的社会环境
        1.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
        2.构建合理向善的社会舆论导向
        3.适时完善高校教师师德管理政策及法规
    (三)构建推动教师师德培养的学校环境
        1.创新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培育
        2.创设严谨治学的科研环境
        3.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师德领导与监督机制
        4.落实有效的高校教师师德考评与奖惩机制
    (四)引导高校教师提升自我师德修养
        1.鼓励教师自觉担负道德义务
        2.鞭策教师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3.强化教师师德省思律己能力
        4.引导教师克服障碍维护心理健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状况
致谢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资源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诚信与诚信资源
    2.1 诚信的内涵
        2.1.1 “诚”之释
        2.1.2 “信”之义
        2.1.3 何之谓“诚信”
    2.2 诚信是一种资源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历史演变
    3.1 殷商西周时期:诚信思想的孕育阶段
        3.1.1 殷商西周的时代背景
        3.1.2 殷商西周时期的诚信思想
    3.2 春秋战国时期:诚信思想的成型阶段
        3.2.1 孔子与儒家的诚信思想
        3.2.2 道家的诚信思想
        3.2.3 墨家的诚信思想
        3.2.4 法家的诚信思想
    3.3 汉唐时期:诚信思想的发展巩固阶段
        3.3.1 汉代的诚信思想
        3.3.2 唐代的诚信思想
    3.4 宋元明清:诚信思想的深化传承阶段
        3.4.1 宋代的诚信思想
        3.4.2 明清的诚信思想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资源的历史分析与现状解读
    4.1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资源的历史分析
        4.1.1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资源的基本特征
        4.1.2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资源的价值
    4.2 中国传统诚信资源的现状解读
        4.2.1 中国传统诚信资源在当代遭遇滑铁卢
        4.2.2 失信现象的原因剖析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资源的当代转型与有效运用
    5.1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资源的当代转型
        5.1.1 诚信的当代释义
        5.1.2 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的区别
        5.1.3 传统诚信观的当代传承与转型
    5.2 诚信资源充分利用的有效机制与途径
        5.2.1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
        5.2.2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5.2.3 加强诚信法制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学术期刊“一稿多投”防范的困境及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期刊“一稿多投”现状评价
二、学术期刊“一稿多投”防范面临的多重困境
    (一) 有限的期刊供给无法满足作者发文的刚性需求
    (二) 现有的“软约束”对“一稿多投”行为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三) 期刊社与作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致使审稿效率低下
    (四) 学风浮躁, 学术急功近利导致学术诚信下降
三、“一稿多投” 防范的路径安排

(5)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诠释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传媒自杀报道的影响研究
        (一) 维特效应的来历
        (二) 维特效应研究成果
        (三) 维特效应的理论来源
        (四) 有影响的“自杀传染”事件
        (五) 媒体改进报道后自杀率下降的情况
    二、国内媒体自杀报道研究
    三、健康传播的伦理规范
第三章 自杀报道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 真实的维特效应
    第二节 新闻伦理
    第三节 自杀报道的伦理原则
        一、真相原则
        二、平衡原则
        三、全面原则
        四、最小伤害原则
        五、责任原则
第四章 国外媒体自杀报道评析
    第一节 符合自杀报道伦理原则的报道
        一、名人自杀报道
        二、自杀对家人的影响
        三、非偶发事件
    第二节 不符合自杀报道伦理原则的报道
        一、浪漫化的报道
        二、明确责任方的报道
第五章 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表现
    第一节 业界对自杀报道的反思
    第二节 宏观层面伦理表现
        一、多样化
        二、常态化
        三、伦理规范危机
    第三节 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报道内容
        二、报道形式
        三、报道手法
        四、报道态度
第六章 我国媒体自杀报道叙事分析
    第一节 明确诱因式报道
    第二节 围观明星式报道
    第三节 家庭自救式报道
    第四节 浪漫殉情式报道
第七章 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报道策略
        一、一个定位:以人为本
        二、两个建构框架
        三、三种自杀干预知识传递模式
    第二节 微观层面的报道策略
        一、增强工具性,削弱娱乐性
        二、增强专业性,培养公众健康素养
        三、报道类型多元化
        四、消息来源须权威
        五、巧妙利用同伴教育
        六、报道态度要明朗化
        七、语言措词规范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一稿多投”现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致“一稿多投”的原因⒈客观原因
二、“一稿多投”的再评价
三、“一稿多投”的防范措施⒈努力完善政策法规

(7)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博弈论分析框架
    一、学术诚信的概念及其内容
    二、为何用“博弈”
第二章 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与缺失危害
    一、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现状
        (一) 研究生学术诚信守信的状况
        (二) 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状况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多重危害
        (一) 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阻碍其学术道路的发展
        (二) 影响了大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使其社会信任度降低
        (三) 加剧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第三章 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
    一、研究生与社会学术诚信缺失动机的博弈分析
        (一) 研究生与学术期刊的利益交换博弈
        (二) 研究生在就业中的资源抢占博弈
        (三) 研究生与诚信文化的影响博弈
    二、研究生与大学学术诚信缺失动机的博弈分析
        (一) 研究生与学术评价刚性指标的讨价还价博弈
        (二) 研究生与教育者学术诚信的效仿博弈
    三、研究生群体内部博弈分析模型
        (一) 研究生群体内部学术成果数量的盲目攀比博弈
        (二) 研究生个体与群体氛围的博弈
第四章 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制度对策
    一、营造普遍诚信的学术诚信道德
    二、规范目前学术期刊的市场行为
    三、改进现有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建立生活导师制
    四、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建立诚信体系
    五、建立有效的学术成果评价与奖励机制
    六、加大学术共同体对研究生导师的内外监督
    七、完善高校学术诚信制度的自我约束与管理
    八、培育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增强自我监督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8)网络新闻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网络新闻评论及其特点
    第一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
    第二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
    第三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第二章 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新闻评论的比较
第三章 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局限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网络新闻评论的引导与管理
    第一节 加强网络新闻评论的引导
    第二节 建立规范的互联网法规和制度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
    第四节 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调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影像、影像生产与大众影像生产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第一章 影像生产的本体观照
    第一节 影像生产方式
    第二节 摄像(影)机、影像与影像生产
        一、摄像(影)机,一种解放与去蔽的工具
        二、影像:生存之镜
        三、影像生产:一种文本建构与话语生产
第二章 历史与现状:百年中国大众影像生产闪回
    第一节 史前史:1978年前的中国个人影像生产
        一、萌芽期的个人影像生产
        二、20年代早期中国的个人影像团体和影像生产
        三、30年代的电影大众化与左翼电影运动
        四、抗战电影、解放区电影与国统区电影
        五、断裂:1949-1978年的大众影像生产
    第二节 后1978:大众影像的萌生
        第一阶段:萌动
        第二阶段:潜行
        第三阶段:亮相
第三章 文本研究:解读大众影像生产
    第一节 个人影像生产:对主体与历史的另类书写
        一、大众影像与个人影像
        二、个人影像的文本类型
        三、个人影像的语境
        四、价值探寻—个人影像的意义
    第二节 底层与边缘化:一种新的生产视角
        一、关注转型期的中国中下层社会
        二、民间影像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底层关注的意义
    第三节 解构话语权力:一个新的生产向度
        一、解构:从解码到编码
        二、建构:抵抗的意义生产
第四章 功能研究:影像大众生产的意义解析
    第一节 影像思维的启蒙
        一、影像传统的反思
        二、影像思维的启蒙
    第二节 新的传播主体的生成与双向传播型态的确立
        一、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与批判理念
        二、大众影像传播—一个新的影像传播主体的生成
        三、大众影像传播的文化意义
        四、民间影像传播的可能选择和现实路径
    第三节 影像社区与公共领域的构建
        一、当下中国公共领域的建设与大众影像运动
        二、影像生产与社区、族群亚文化的维护和构建
    第四节 影像生产中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影像:来自边缘的声音
        二、女性视点:一种对世界的观看方式
第五章 对策研究:大众影像的培育和发展
    第一节 大众影像生产力的发展与影像生产关系的调整
        一、影像生产关系的新变局
        二、制播分离及其困境
        三、大众影像生产与制播制度改革
        四、矫枉:业者心态的校正
    第二节 大众影像的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一、影像观念的误区
        二、大众影像的困境
    第三节 大众影像的培育与发展
        一、大众影像的定位
        二、大众影像的拓展方向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网站
在校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声明
后记

四、一稿多投有悖文德(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斯·韦伯的大学教师职业伦理观[D]. 周宇. 西南大学, 2020(01)
  • [2]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柳艺伟.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资源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姜明明. 天津商业大学, 2015(01)
  • [4]学术期刊“一稿多投”防范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 唐兵.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3(01)
  • [5]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规范研究[D]. 徐艳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6]“一稿多投”现象探析[J]. 林琳,魏建勋.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06)
  • [7]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博弈分析[D]. 朱月晨. 广西师范大学, 2006(06)
  • [8]网络新闻评论研究[D]. 谭芳. 武汉大学, 2005(05)
  • [9]你还想渡到哪边去?[J]. 孙德逊. 文学自由谈, 2005(02)
  • [10]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 韩鸿. 四川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一稿多投与文德背道而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