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地区交通会计工作暨学术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中南地区交通会计工作暨学术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一、中南片区交通财会工作暨学术交流会议长沙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认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蔡挺[2](2020)在《空间生产中的权力和日常生活 ——基于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片区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城市成为越来越多人居住的地方,城市空间版图不断扩大。由此,我们不禁会问到:现代城市空间形成之前,都经历过哪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空间形态有何不同?空间形态变迁的主导力量是什么?空间形态的变迁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笔者选择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片区作为个案,通过个案访谈、参与观察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现代城市空间生产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在“权力-日常生活”的分析框架下,对国博中心空间变迁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按照历史演变的脉络,今日的国博中心可以追溯至东汉古鹦鹉洲时期。古鹦鹉洲原是长江江上一座自然淤出的江心洲,在军事力量和知识分子的空间实践行为中逐渐具有了社会性,实现从自然空间向社会空间的转变;古鹦鹉洲因地理变迁早已消失于长江之中,随后淤出的新沙洲经过从占有到支配的权力博弈后,逐渐形成繁荣一时的鹦鹉洲竹木市场。同时,也形塑了以竹木运输为核心的同乡业缘组织。针对古鹦鹉洲和鹦鹉洲竹木市场两个阶段的研究,表明了自然空间虽然会在地理活动和人类实践活动的作用下逐渐消失,但它仍旧作为理解空间生产的重要背景因素而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指引下,该片区由以生活、娱乐为主的竹木商业空间转为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工业空间。同时,日常生活领域也构建出一个富有温情的单位社区;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在探索政企分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使得权力由原先的国家一元化开始部分下移,地方政府有了更多探索空间形态的自主权,从而发展出更具特色的空间布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博片区由原先的工业空间转变为以“会展”为特色的现代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功能也由原先的生产转变为消费。日常生活领域也对空间形态的转变做出相应的回应,即不同行动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消费。通过国博片区不同阶段空间生产的研究发现,任何社会都会生产出自己的空间,空间是其所处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产物。空间生产过程中,权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空间形态的改变又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后,在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还指出空间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意涵的概念,除了关注空间是如何被社会性地生产出来之外,还要关注空间正义、文化保护、集体消费和空间认同等问题。

陈楠[3](2019)在《城市双修背景下长沙市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研究 ——以岳麓区后湖新村改造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双修是解决城市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治理城中村景观为主要目标,着力补齐长沙市人居环境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城中村景观改造应该根据城中村所在地地域特点,釆用双修的方法,进行提质改造,帮助城中村完成城市化转型。探索“城市双修”背景下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国内外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与城中村景观改造的相关文献。然后通过对长沙市城中村景观现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当前长沙市城中村景观主要存在交通系统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健全、文化特色不鲜明、生态环境修复效果不显着等问题。再者,通过优秀案例分析,获悉城中村景观改造经验,探讨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在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中的适宜性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沙市城中村景观修复与修补改造策略。在上述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对长沙市岳麓区后湖新村提质改造工程展开实证研究。制定后湖新村景观提质改造策略。通过实地调研找出需要修复和修补的地方,针对新老建筑夹杂毗邻、设备设施老化失修、文化资源感知不强、生态环境薄弱、安全隐患众多、绿地率低等问题,基于区位特点和环境机遇,进行总体布局,分别提出包括生态水系统和村落景观修复在内的自然生态修复策略,以及包括交通、文化、空间、设施、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城市修补策略。并充分依托后湖山水资源及文化资源,提取设计元素,结合景观提质改造。使城中村环境优美,具有地域特色,融入现代城市中。以期对其它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提供实践性指导。

王华[4](2017)在《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交通与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经济管理和旅游地理研究的热点课题,但将二者系统化及交叉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深化和落地,尤其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仅停留在口号式宣传呼吁,政府组织洽谈会或签定协议(合同)的活动,或两地建立铁路、公路、直飞航班等交通路线等层面,这是一种并不深入的泛合作活动,缺乏定量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紧密关系程度以及其与交通通达性的关系。本研究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三章从交通与旅游的关系,交通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交通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合作共时性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等方面分析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总结出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第四章从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法对区域旅游合作度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分析,并采用德菲尔法对每一个合作因子加权赋分,形成一个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模型。第五章选择武陵山片区6个连通度不同的市(州、区)作为案例地,用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体系分两个层次定量测评它们之间旅游合作度的大小。第六章从武陵山片区交通与旅游的兴起、发展、演化历程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推拉、共同发展过程,交通对武陵山片区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及影响类型等方面,进一步实证分析了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及弹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武陵山片区旅游开发与区域合作中,交通互连互通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政府出面帮助武陵源(当时分属三县的张家界林场、天子山、索峪溪)进行“三通”,张家界旅游业开始起步。1994年张家界飞机正式通航,特别是1995年底,张家界至长沙铁路连通,张家界旅游业迎来第一次腾飞。2003年张家界至吉首的二级公路开通,张家界与凤凰古城旅游合作日渐紧密。2005年张家界至长沙高速公路贯通,2007年吉首至长沙高速贯通,张家界-凤凰旅游通道游客流量激增。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2013年张家界至重庆、吉首至铜仁高速公路全线开通,珠三角、成渝、武汉城市群大量游客流向张家界-凤凰-梵净山旅游黄金线,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出现“井喷”。历时性分析长三角、中三角和湖南省旅游发展及合作,交通互连互通也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测评的指标体系从政府层面的政策相通、环境同治、责任协担,企业层面的资源共享、市场共拓、游客互送,协会和社区层面的氛围共营、分歧共商,落实到系统地分析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层次及因子指标,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评价体系。首先,厘清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合作度)的目标和内涵。目标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合作实践,内涵涉及对象结构和合作活动要素。其次,从宏观层面的涉旅产业族群,中观层面的旅游业到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的合作,分析其对象系统、管理过程系统、支持系统,确定合作指标体系构建准则和思路。再次,从众多的合作指标中筛选出实用的指标因子。最后对筛选出的指标归并出评价体系并请专家给予因子赋予权重。3.旅游地的外部通达度高,其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两个旅游地之间连通度高,那么旅游合作度高在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的6市(州、区)为案例,运用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检验两地之间的旅游合作度与交通关系,开展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定量测评和实证研究。一是把同处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大湘西),分别检验大湘西与贵州铜仁、重庆黔江、湖北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最高,大湘西与恩施合作度最低(几乎没有合作),大湘西与黔江的合作度比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略低。研究发现,铜仁与大湘西共建共用铜仁·凤凰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大湘西三个市(州)连通;黔江与大湘西国道、高速公路连通;恩施与大湘西截至2016年底还没有高等级公路连通。二是分别检验同处大湘西,市区地理位置呈等边三角形的张家界、吉首、怀化三者的两两旅游合作度,张家界与吉首的合作度最高,也有隶属渊源作用,吉首与怀化的合作度低,张家界与怀化的合作度更低。张家界与吉首有高等级旅游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相连;吉首与怀化有铁路相连,截至2012年,没有高等级公路相连;张家界与怀化之间没有直通道路,必须绕道湘西州(或常德桃源)才能连通。4.交通连通性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呈正相关性,促进区域旅游合作,龙头旅游地在合作中起引擎作用从武陵山片区的旅游倒逼交通建设,交通发展对旅游线路的旅游流量历时性影响,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类型等方面分析交通的互连互通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合作。首先,分析张家界旅游发展倒逼交通网络的改善,交通每一质的提升反过来促进其旅游业实现一次大跨越,同时促进其与周边市(州)旅游合作加强。其次,以历史性数据分析张家界和湘西州之间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与公路总里程(km)及高速公路(k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及0.904和0.952及0.932,双尾数检验为0,均小于1%,则旅游的两个指标与交通的两个指标是显着性相关的。再次,以张家界-凤凰-梵净山为例分析旅游通道演化对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最后,分析交通对不同地市合作效率及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5种主要类型,发现张家界对片区旅游合作有引擎作用。本研究拟在以下几点进行创新:第一,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本研究抛开广义的没有实质内容的区域旅游泛合作,首选区域必须满足地缘相邻,资源互补或共享,道路连通等条件,而且旅游合作中必须有政策相同,资源共享,游客互送,市场共拓,形象共推等实质性活动,把具有以上特征的区域旅游合作界定为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为反映狭义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程度,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对区域旅游合作度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一体化为满分标准(赋值100%),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层、功能指标层、分析指标等逐层加权赋分,构建了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的体系。评价体系中用分值反映区域合作度的大小,完全一体化则合作度值为100%,完全没有合作则合作度值为0;其分值范围在0~100%,分值越大则表示合作度越高。这一点有3个创新分点:①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②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③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揭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从交通与旅游辩证关系,交通对长三角、湘鄂赣、湖南省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发现随着交通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愈来愈紧密;交通对国家、省区、大都市圈等不同空间尺度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发现交通连通性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交通连通性不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松散;都凸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揭示了区域外部通达度好,则区域旅游业发展好,区域内部连通度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度就高;旅游龙头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本研究选取山高谷深的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作为案例地,首先对其外部通达度和内部连通度进行分析,对武陵山片区分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区域之间旅游合作度。第一层次,把大湘西作为一个整体,分别定量测评其与铜仁、黔江、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与铜仁道路连通度最好,旅游合作度也最高;恩施外部与重庆、武汉等通达度高,旅游业发展好,但是恩施与大湘西之间道路连通度很低,旅游合作度很低,几乎没有开展合作。第二层次,定量测评大湘西中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之间旅游合作度,发现张家界与湘西州道路连通好,旅游合作度最高;张家界与怀化道路连通性差,合作度最低。张家界与湘西州和湘西州与怀化道路连通度几乎一样,但湘西州与怀化的合作度远低于张家界与湘西州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旅游龙头在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另外张家界是从湘西州剥离出去的,行政隶属渊源对合作也有一定影响。

许如清[5](2010)在《围绕中心 服务交通 充分发挥学会桥梁纽带和平台作用——在中国交通会计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好!我受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委托,向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并就学会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议。

唐富熙[6](2000)在《中南片区交通财会工作暨学术交流会议长沙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交通会计学会[7](1991)在《交通财会目录(1986年-199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炳文[8](1987)在《中国交通会计学会一九八六年工作情况及一九八七年工作意见》文中研究表明

边雨[9](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指出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张子妍[10](2021)在《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受到人口老龄化、高失业率、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等问题的多重胁迫,同时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威胁,背后隐藏的实质因素浮出水面,即国家应重视医疗体制的改革、社会应提升卫生医疗环境服务、人们应关注自身健康和生活状态。本文在康复花园、园艺疗法理论、环境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从五个康复景观优秀案例中提炼康复特色和可借鉴之处,以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为设计对象,提出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方案,并总结如下:(1)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长沙市代表性医院户外环境景观的质量、使用者类型、活动特征、康复效果等解读分析,发现了景观现状中存在有场地功能单一、植物配置稀少、无私密性空间、服务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并分析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景观偏好。(2)采用环境心理学、园艺疗法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如何将康复景观与医院户外环境相结合,并提出在设计中应遵循安全性原则、普适性原则、辅助患者康复原则、调节身心平衡原则,阐述了康复景观生态环境、场所特色、人性化空间的营造方法,再针对性的总结出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整体设计策略。(3)以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为实践项目,分析项目基本现状,在满足医院户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融入康复理念,打造专科园艺苗圃空间,针对不同类型使用者打造芳香群落,梳理提取当地特色文化,运用景观疗法打造五感恢复体验空间,整体强调康复与医疗相结合这一设计定位,为改善我国医院的户外环境质量提供一定借鉴方法。

二、中南片区交通财会工作暨学术交流会议长沙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南片区交通财会工作暨学术交流会议长沙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空间生产中的权力和日常生活 ——基于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片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二 基础理论与研究回顾
    (一) 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
    (二)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1. 空间的属性
        2. 空间生产理论
        3. 空间的三元辩证法
    (三) 研究回顾
        1. 国外空间研究回顾
        2. 国内空间研究回顾
        3. 研究述评
三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二) 基本概念介绍
        1. 权力
        2. 日常生活
    (三) 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
四 自然空间:理解空间生产的背景性因素
    (一) 绝对空间的社会呈现:从自然空间向社会空间的转变
        1. 作为自然空间的古鹦鹉洲:空间生产的初始点
        2. 军事力量的空间实践行为:空间的暂时性使用
        3. 知识分子的空间实践行为:表征性意义的获得
    (二) 空间占有到空间支配:鹦鹉洲竹木市场中的权力博弈
        1. 新洲之争:归属武昌与归属汉阳
        2. 工具性手段:时间顺序、社会分工和实体空间
        3. 空间的支配:经营权的争夺
    (三) 行动者与空间的关系:从异客到主人的身份转换
    小结
五 单位空间:以生产为主的空间类型
    (一)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作为空间的实际占有者
        1.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 城市居民管理制度
        3. 土地国有制度
    (二) 空间的表征:认识空间的科学化路径
        1. 建国前武汉区域规划
        2. 建国后汉阳区域规划
        3. 居民委员会建设和管理
    (三) 空间的生产:从荒五里到工业区
        1. 空间类型的转变:从商业到工业
        2. 空间功能的转变:从消费到生产
        3. 日常生活的转变:从社会到社区
    小结
六 现代城市空间:以消费为主的空间类型
    (一) 权力的部分转移:“政企分离”背景下地方自主性的增强
        1. 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到市场
        2. 地区企业改制:从工业到服务业
        3. 地区产业转型:从竹木业到会展业
    (二) 空间实践的自主探索:产业布局的空间呈现
        1. 武汉会展历史追述:空间开发的无权力
        2. 大型展馆的集聚效应:空间的多重面向
        3. 竹木文化与会展文化:时空压缩与“地方性”转变
    (三) 空间的现代化:消费逻辑对生产逻辑的取代
        1. 消费与认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 空间中的消费:“看展”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3. 空间的消费:展览会刺激下的经济行为
    小结
七 总结与反思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3)城市双修背景下长沙市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研究 ——以岳麓区后湖新村改造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普遍存在
        1.1.2 长沙市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迫在眉睫
        1.1.3 “城市双修”理论亟需更多实践经验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城市双修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外城中村景观改造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双修”
        2.1.2 城中村及城中村景观
        2.1.3 景观提质改造
    2.2 相关理论
        2.2.1 “城市双修”相关理论
        2.2.2 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沙市城中村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内容
        3.1.1 已改造—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沙坪村
        3.1.2 改造中—长沙市雨花区雅塘片区、长沙市天心区牛角塘村
        3.1.3 未改造—长沙市天心区大托铺街道
    3.2 调查方法
    3.3 景观调研结果与分析
        3.3.1 交通网络
        3.3.2 村庄风貌
        3.3.3 功能设施
        3.3.4 文化脉络
        3.3.5 生态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案例及策略构建
    4.1 案例分析
        4.1.1 三亚市——月川村棚改项目
        4.1.2 嘉善县老城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
    4.2 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在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中的适宜性
    4.3 城市双修背景下长沙市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策略研究
        4.3.1 长沙市城中村双修工作流程
        4.3.2 长沙市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技术框架
        4.3.3 长沙市城中村交通网络修补策略
        4.3.4 长沙市城中村村庄风貌修补策略
        4.3.5 长沙市城中村功能设施修补策略
        4.3.6 长沙市城中村文化脉络修补策略
        4.3.7 长沙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制度修补策略
        4.3.8 长沙市城中村生态环境修复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双修背景下后湖新村景观提质改造实践
    5.1 项目前期分析
        5.1.1 项目概况
        5.1.2 上位规划分析
        5.1.3 区位分析
        5.1.4 地理环境分析
        5.1.5 项目现状分析
        5.1.6 周边人群分析
        5.1.7 SWOT分析
    5.2 设计思路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理念
        5.2.4 设计元素
        5.2.5 设计定位
    5.3 后湖新村景观提质改造总体布局
        5.3.1 总体思路
        5.3.2 改造框架
        5.3.3 空间结构规划
        5.3.4 总体布局
    5.4 后湖新村村落景观修补策略
        5.4.1 重织交通网络
        5.4.2 重塑空间场所
        5.4.3 重构优质设施
        5.4.4 重铸文化认同
        5.4.5 重理社会善治
    5.5 后湖新村生态环境修复策略——重整生态本底
        5.5.1 水系统修复
        5.5.2 村落景观修复
        5.5.3 绿地修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关于本地居民对长沙市城中村现状与提质改造意愿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4)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样本选取
        1.3.4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交通与区域交通网络
        2.1.2 旅游与旅游业
        2.1.3 区域旅游合作
        2.1.4 交通通达性
        2.1.5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
        2.1.6 区域旅游合作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交通区位理论与点轴理论
        2.2.2 空间相互作用与旅游O-D理论
        2.2.3 区域旅游辐射理论与发展梯度理论
        2.2.4 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旅游圈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
    3.1 交通与旅游的辩证关系
        3.1.1 交通与旅游密不可分
        3.1.2 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
    3.2 交通网络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
        3.2.1 长三角旅游合作
        3.2.2 湘鄂赣旅游合作
        3.2.3 湖南省域旅游合作
    3.3 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
        3.3.1 不同国家层面旅游合作
        3.3.2 不同省区层面旅游合作
        3.3.3 大都市圈旅游合作
    3.4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
        3.4.1 政府主导或推动型
        3.4.2 企业主导或行业引导型
        3.4.3 空间引致合作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目标和内涵
        4.1.1 评估的目标
        4.1.2 评估的内涵
        4.1.3 影响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的要素
    4.2 合作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则和思路
        4.2.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整体性设计
        4.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3 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4.3.1 预选指标集的建立(初选)
        4.3.2 指标的筛选
        4.3.3 指标的确立和归并
    4.4 指标测度方法选择
        4.4.1 常见评价方法比较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4.4.3 评价指标的计量
        4.4.4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模型
        4.4.5 指标筛选过程
        4.4.6 指标取舍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度的实证分析
    5.1 武陵山片区景区及其可达性
        5.1.1 武陵山片区地市交通的可达性
        5.1.2 片区景点可达性评价方法
        5.1.3 旅游景点分布和可达性分析
    5.2 交通网络对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区域
    5.3 武陵山片区各城市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分析
        5.3.1 公路通达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公路通达性的测度
        5.3.3 铁路交通和航空通达性分析
        5.3.4 片区交通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5.4 测算大湘西与周边各地市的旅游合作度
        5.4.1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状况分析
        5.4.2 合作度测算依据
        5.4.3 筛选测算对象及测算
        5.4.4 测算结果及分析
    5.5 大湘西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分析
        5.5.1 大湘西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历程
        5.5.2 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完整度
        5.5.3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组织度
        5.5.4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直观度
        5.5.5 测算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
        5.5.6 测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的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及弹性分析
    6.1 旅游倒逼交通发展
        6.1.1 武陵山片区旅游龙头呈现
        6.1.2 武陵山片区第一个旅游地的形成
        6.1.3 旅游地的发展倒逼交通改善
    6.2 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化建设
        6.2.1 大湘西互连互通的交通基础建设
        6.2.2 大湘西交通网络推动旅游合作
        6.2.3 交通发展与旅游合作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6.3 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历时性影响
        6.3.1 旅游运输通道类型及演化机制
        6.3.2 数据来源及分析
        6.3.3 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
    6.4 交通网络对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
        6.4.1 交通网络密度对合作效率影响
        6.4.2 交通网络优势度对旅游合作效率影响
    6.5 武陵山片区旅游交通通达性计算
        6.5.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6.5.2 研究方法
        6.5.3 旅游节点交通通达性评价
        6.5.4 通达性与旅游合作的关系
    6.6 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类型
        6.6.1 旅游资源禀赋的牵引
        6.6.2 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的优势
        6.6.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
        6.6.4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6.6.5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交通规划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围绕中心 服务交通 充分发挥学会桥梁纽带和平台作用——在中国交通会计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
    (一) 强化服务理念, 学会组织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二) 服务行业管理, 科研课题项目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三) 构建交流平台, 交通财会学术研讨进一步深入。
    (四) 紧密结合实际, 财会培训活动成效显着。
    (五) 锐意进取, 学会会刊质量显着提高。《交通财会》会刊作为交通行业财会理论研
    (六) 努力协助行政, 完成委托承办的任务。学会积极当好助手, 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各
    (七) 继往开来, 成功举办了学会二十周年庆典。
二、对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建议
    (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树立服务理念, 促进交通财会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二) 继续加强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服务质量。
    (三) 改进分支机构管理, 加强与地方会计学会的联系, 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四) 发挥智力优势, 创新和拓展服务方式和范围, 进一步提升《交通财会》会刊质量。
    (五) 加强学会秘书处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9)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释义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1.4.2 住区规划设计
        1.4.3 建筑类期刊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2.4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3.1.3 研究阶段划分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3.3.4 住宅区的改建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3.5 特征总结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4.1.3 研究阶段划分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2.1 规划建设概况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4.2.3 规划布局特征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3.1 综合开发模式
        4.3.2 区位特征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4.3.4 规划布局特征
        4.3.5 综合区的建设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4.4.1 发展历程概述
        4.4.2 改造方式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4.5.1 规划建设概况
        4.5.2 规划布局特征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4.6 特征总结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4.7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5.1.3 研究阶段划分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5.5 特征总结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1.1.2 医疗体制的改革与康复景观的发展
        1.1.3 我国医院户外康复性景观的缺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理论基础
        1.3.1 康复花园
        1.3.2 园艺疗法理论
        1.3.3 环境心理学
        1.3.4 注意力恢复理论
        1.3.5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康复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4.2 康复景观在医院户外环境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4.3 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长沙市代表性医院户外环境景观实态调研
    2.1 实地调研与分析
        2.1.1 调研对象的选择与调研方法
        2.1.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1.3 长沙市中心医院
        2.1.4 湖南省人民医院
    2.2 使用者心理需求与行为模式分析
        2.2.1 总体满意度分析
        2.2.2 行为需求与偏好分析
        2.2.3 调研总结与分析
3 案例借鉴
    3.1 空间营造—丹伯里医院康复花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以空间的多层次营造实现景观的全方位康复
        3.1.3 可借鉴之处
    3.2 功能分区—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3.2.1 项目概况
        3.2.2 以功能的明确分区满足使用者的康复需求
        3.2.3 可借鉴之处
    3.3 材质选择—芝加哥儿童医院皇冠中心花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以健康环保材料的妙用创造生态治愈的空间
        3.3.3 可借鉴之处
    3.4 人文特色—南京鼓楼医院
        3.4.1 项目概况
        3.4.2 以特色文化的融入赋予医院人文情怀
        3.4.3 可借鉴之处
    3.5 中西结合—中日友好医院
        3.5.1 项目概况
        3.5.2 以中西理论的有机结合达到身心的平衡和谐
        3.5.3 可借鉴之处
    3.6 案例总结与分析
4 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探讨
    4.1 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普适性原则
        4.1.3 辅助患者康复原则
        4.1.4 调节身心平衡原则
    4.2 康复景观空间环境的营造
        4.2.1 舒适环境的营造
        4.2.2 场所特色的营造
        4.2.3 人性化空间的营造
    4.3 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整体设计策略
        4.3.1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要素选择
        4.3.2 基于医院户外环境使用者需求的设计策略
        4.3.3 康复景观技术手段对医院户外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导
    4.4 理论总结与分析
5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长沙市概况
        5.1.2 望城区人民医院现状分析
    5.2 设计总则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目标与定位
        5.2.4 设计理念与构思
    5.3 总体设计
        5.3.1 总体布局
        5.3.2 功能分区
    5.4 分区设计
        5.4.1 综合医疗区——人流集散
        5.4.2 住院区——休憩交流
        5.4.3 后勤保障区——休闲放松
        5.4.4 科研办公区——私密空间
        5.4.5 教学培训区——体育锻炼
    5.5 专项设计
        5.5.1 道路交通设计
        5.5.2 竖向设计
        5.5.3 景观视线设计
        5.5.4 康复性植物景观设计
        5.5.5 雕塑小品设计
        5.5.6 人性化设计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主要植物选择表
附录B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主要图纸
附录C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图
附录D 长沙市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调查问卷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中南片区交通财会工作暨学术交流会议长沙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空间生产中的权力和日常生活 ——基于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片区的个案研究[D]. 蔡挺.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城市双修背景下长沙市城中村景观提质改造研究 ——以岳麓区后湖新村改造工程为例[D]. 陈楠.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D]. 王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围绕中心 服务交通 充分发挥学会桥梁纽带和平台作用——在中国交通会计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J]. 许如清. 交通财会, 2010(08)
  • [6]中南片区交通财会工作暨学术交流会议长沙召开[J]. 唐富熙. 交通财会, 2000(01)
  • [7]交通财会目录(1986年-1990年)[J]. 中国交通会计学会. 交通财会, 1991(12)
  • [8]中国交通会计学会一九八六年工作情况及一九八七年工作意见[J]. 高炳文. 交通财会, 1987(04)
  • [9]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10]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D]. 张子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中南地区交通会计工作暨学术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