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定新的国家能源政策

美国制定新的国家能源政策

一、美国制定新的国家能源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蓉[1](2021)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

杨张锋[2](2021)在《冷战后土耳其的中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身份指是研究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身份界定国家利益,进而决定国家的行为。身份既产生于国家之间的互动,也源于国家内部各类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国际格局和国内政治经济状况是领导层确定本国身份的基础,身份和外交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土耳其建国后,凯末尔确立了世俗化和现代化的国家身份,实行和平、孤立的外交政策。冷战期间土耳其选择加入西方身份,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冷战结束后中亚国家先后独立,土耳其的领导层先后确立了“领导者”、“桥梁国家”、“中心强国”的身份,并以这些不同的身份为指引制定出了各个时期的中亚政策。根据冷战后土耳其身份的变化,可以将它的中亚政策划分为厄扎尔、联合政府和正义与发展党三个时期。在厄扎尔时期(1991至1993年),美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俄罗斯无暇顾及中亚,西方支持土耳其在中亚发挥影响,土耳其在中亚面临历史性机遇。在国内,凯末尔主义者、伊斯兰主义者、泛突厥主义者均支持土耳其在中亚实施积极外交政策。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厄扎尔领导集体为土耳其确立了中亚“领导者”的身份。通过建立突厥语国家峰会、提供大规模援助、设立学生交流项目、鼓励中亚国家进行字母拉丁化改革等措施,土耳其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突厥语国家联盟。然而,中亚国家虽然欢迎土耳其的投资、援助及其它形式的帮助,但拒绝有关突厥语国家联盟的倡议,因此土耳其追求的“领导者”身份无果而终。在联合政府时期(1993年至2002年),美俄关系由合作走向竞争,俄罗斯出台“近邻政策”,而美国制定了针锋相对的“新中亚战略”。受政治伊斯兰和库尔德问题的影响,土耳其政治动荡不安,经济背负外债和通货膨胀双重压力。德米雷尔和奇莱尔领导集体出于加入欧盟的现实需要,为土耳其确立了连接欧洲与中亚的“桥梁”身份。土耳其借助突厥语国家峰会保持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争取中亚国家支持土耳其的“桥梁”作用。在能源领域,土耳其在美国帮助下获得了巴库-杰伊汉石油管道项目,另一方面又与俄罗斯签署了“蓝溪”天然气管道协议,实现了成为能源走廊的目标。在文化方面,土耳其在继续吸引中亚学生到土耳其留学的同时,注重在中亚兴办各类学校,推广土耳其的语言和文化,提升土耳其在中亚的软实力。在援助领域,土耳其将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作为援助重点,弥补其中亚外交政策的短板。从双边关系的角度看,土耳其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恶化,与其他国家关系基本正常。在联合政府时期,中亚国家对与土耳其发展政治关系热情下降,但愿意与土耳其进行经贸合作。土耳其的“桥梁”身份得到了中亚国家的一定支持,但却没有获得欧盟的认可。正义与发展党执政以来(2002年至今),土耳其在中亚面临的国际环境大为改观。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为土耳其在中亚发挥影响提供了良好机遇,普京执政后俄罗斯表现出与土耳其合作的态度。土耳其国内政治稳定,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具备了在中亚发挥影响的条件。正发党领导集体为土耳其确立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多地区“中心强国”身份。2009年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的建立使土耳其拥有了一个能够在欧亚大陆发挥影响的国际组织,借助该组织土耳其与中亚国家在经贸、交通、海关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影响不断扩大。在能源领域,土耳其借助巴库-杰伊汉输油管道和巴库-埃尔祖鲁姆天然气管道的优势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已经通过上述管道向土耳其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土耳其正在接近能源枢纽国的目标。在援助方面,土耳其对国际合作与协调署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革,以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为重点援助对象,旨在强化两国对土耳其的支持。此外,土耳其加大了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援助,试图在中亚的安全领域发挥影响。目前,土耳其与中亚国家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双边关系,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第一层次,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为第二层次,塔吉克斯坦处于第三层次。从效果上看,中亚国家对土耳其的外交政策给予了积极响应,土耳其与中亚之间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心强国”身份突出了土耳其的主体地位,对中亚国家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其长远的效果还有待于观察。纵向来看,土耳其的中亚外交政策受到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首先,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和政策决定了土耳其不可能实现建立突厥语国家联盟的目标,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降低了中亚国家与土耳其合作的力度,俄罗斯在中亚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增加了土耳其实现能源外交目标的阻力。其次,美俄博弈有可能造成中亚动荡,使土耳其面临不确定的地区环境;土耳其需要在美俄之间进行平衡、避免被拖入冲突;美、俄博弈还会造成中亚国家外交取向分化,土耳其需要实现中亚各国的外交取向与自身中亚外交政策的融合,使中亚国家朝着与土耳其合作的方向发展。再次,伊朗作为中亚事务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冷战结束初期与土耳其在中亚展开地缘竞争,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双方逐渐转向合作。伊朗在经贸、文化领域与土耳其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但共同利益决定了双方在中亚的合作要大于竞争。从中亚方面看,各国在民族、资源、边界等方面存在诸多纷争,土耳其必须谨慎处理中亚内部的争端;中亚各国奉行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决定了土耳其不可能在中亚获得比当前更大的影响力。从土耳其的角度来看,当前土耳其外交政策的重点在中东和周边地区,中亚在土耳其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相对下降;此外,官僚部门之间的博弈和利益集团的影响有损于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协调与统一,使土耳其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中亚政策。本文主要研究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身份选择指引了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发展。第二,俄罗斯因素对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影响突出。第三,文化、援助、能源一直是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三个重点领域。第四,塔吉克斯坦在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中处于边缘,但并没有被土耳其所忽视。土耳其在中亚主要扮演了泛突厥文化的倡导者、西方的盟友、务实的合作者三种角色。展望未来,土耳其的中亚外交政策将继续以与俄罗斯合作为前提,中亚依然处于土耳其外交政策的边缘,土耳其与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层次将保持现状,如何确立稳定、合理的身份并得到国际的认同未来仍是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中亚是中国的西邻,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安全和能源利益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然而合作是双方关系的主流,中国与土耳其在中亚反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

刘璐[3](2020)在《新能源乘用车顾客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传统燃油汽车的弊端越发凸显,由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加剧。中国政府陆续颁布政策,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行业已经处于战略转型阶段。新能源乘用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日益成为车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受到了广大顾客的关注。目前,虽然车企倾注了很多的精力,采取了许多措施,试图提高顾客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但是其收效并不是非常显着,顾客在面对新能源乘用车这一新产品时还存在举棋不定的心理。因此,如何更深入地剖析顾客对新能源乘用车的消费心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顾客的购买行为日益成为学术界、车企及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本文探究了新能源乘用车顾客购买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借助了三种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感知收益、社会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选取了影响顾客购买行为的五个因素:感知物质收益、感知精神收益、主要社会关系规范、商家及政府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并构建了上述影响因素通过顾客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影响顾客购买行为的研究模型.为此,我们发放并回收了 529份有效问卷,然后使用定量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五个影响因素会对新能源乘用车顾客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但不同影响因素产生作用的路径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新能源乘用车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目的是帮助其更好地了解把握顾客的购买行为,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最终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李朝飞[4](2018)在《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在中国东南沿海一直构筑所谓第一和第二岛链,奉行“遏制而不孤立”政策,在东北亚、东海、南海和南亚四大区域构筑反华“C型”包围圈,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是“东亚国家”,但中国更是一个“亚洲国家”,通过陆海联动、东西联通凸显陆海两栖型大国的优势与地位。中亚是中国突破西方封锁和战略围堵的重要突破口,是中国巩固西北边境地区稳定、预防极端组织和思想渗透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拓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地区之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对中亚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塑造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亲和力构建意义重大,也与美国、俄罗斯、欧盟和地区大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外交包括宣介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吸引力、宣传中国模式和建立孔子学院等方式,未来还可以通过发展中国旅游、建立文化代表处、促进中国经典作品外译和促进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中亚各民族民心相通。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是中国特色的大外交,它是实力与影响力、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内宣与外宣相互统筹的结果,也是外交部、文化部、宣传部与商务部等各部委既相互分工又彼此配合的重要实践。主体、客体、路径和话语是新时代中国软实力外交的四大要素。未来,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应在主体整合、客体选择、路径创新和话语构建等方面,充分利用好“组合拳”,以民心相通为目标,以“一带一路”为抓手,以政策沟通为保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载体,讲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民生优先”的故事,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中国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和中国政治的影响力。

韩静雅[5](2016)在《“本地化贸易壁垒”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越来越多国家由采用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向采用非关税壁垒转变,这其中就包括了“本地化贸易壁垒”——以外国的进口商品、服务或国外开发所有的知识产权为代价保护或扶持国内的产业、服务提供方和知识产权。本地化贸易壁垒是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贸易保护形式之一,而且可能是全球贸易系统进一步自由化的最大威胁。当地成分要求措施的形式变化越来越多,现有规则难以有效规制其使用。与此同时,技术转让要求的问题一直未能在多边框架下予以规制,而强制数据本地化要求在斯诺登事件之后被越来越多国家采用,本地化贸易壁垒问题不容忽视。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和突破。第二章主要厘清本地化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问题。“本地化贸易壁垒”这一概念个在WTO多边规则中并不存在。从2012年开始,美国逐渐在G20、APEC、OECD以及某些新的贸易和投资框架协议中使用这一概念。有关“本地化贸易壁垒”的具体含义目前在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权威界定,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笔者初步将“本地化贸易壁垒”定义为:一国采取的要求外国企业本地化其经济活动的措施的总和,这类措施不合理地区别对待本国和外国的产品、服务或技术,对外国企业的货物的生产、服务的提供、数据的储存和处理以及技术的转移等施加本地化限制措施,以获取外国企业在其本国投资、生产、或提供服务的价值。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本地化贸易壁垒产生的内在原因,而各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是本地化贸易壁垒产生的客观原因,现有多边贸易规则或因存在漏洞,或因完全空白而难以有效规制本地化壁垒是其产生的规则原因。第三章结合有关的WTO贸易争端案例分析本地化贸易壁垒在现有WTO规则下的规制现状。从整体上看,WTO法律框架下的一些具体协定已为本地化贸易壁垒的规制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尤其是有关当地成分要求的措施方面,GATT第3条、GATS第17条、TRIMs协定第2条、SCM第3条、GPA协定第3条均有限制当地成分要求措施的规定。但这些规则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GATT第3条和TRIMs协定第2条的国民待遇义务受到GATT第3条第8(a)款政府采购例外的限制,为政府采购中的当地成分要求措施留下了规则漏洞;第二,GATS第17条的国民待遇义务仅适用于成员方在减让表中做出承诺的服务部门,GATS的国民待遇减让表所采用的“正面清单”模式大大限制了国民待遇原则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范围,因此有许多在服务贸易领域施加的当地成分要求无法得到有效规制;第三,因为当地成分要求措施是scm第3条规定的禁止性补贴,而且scm适用于政府采购,这使得scm对于规制在政府采购中实施当地成分行为而又非gpa协定签字国的国家显得有特别的价值,但由于补贴利益认定困难等问题使得scm的适用并不容易;第四,由于gpa协定仅约束部分wto成员,而且许多政府实体被排除在gpa协定的适用范围之外,对于非gpa协定签字国的那部分wto成员的政府采购行为,以及不属于gpa协定涵盖实体的政府采购行为,gpa协定无法进行有效规制;第五,除了上述当地成分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技术转让要求、数据本地化要求等其他形式的本地化贸易壁垒,对于这些措施,wto框架并没有相关规则对其进行规制,留下了规则空白。第四章研究技术转让要求这一本地化贸易壁垒的规制问题。本章对现有的有关技术转让的规则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并对其可能面临的焦点争议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如何应对新的变化提出建议。首先通过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出新一代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规则的特点:第一,禁止强制技术转让,但不禁止鼓励性的技术转让要求;第二,新的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规则是既适用于投资准入阶段也适用于经营阶段的“trims+”义务条款;第三,确立了系统的例外规定。然后就强制性技术转让要求的范围界定、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规则例外条款的设置方式、环境保护例外的适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例外的适用四个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美孚石油公司诉加拿大案与merrill&ring林业公司诉加拿大案的不同裁决结果的对比,得出判断某一措施是否构成nafta第1106条第1款意义上强制技术转让取决于仲裁庭对条款的理解——一个措施背后的目的更重要还是该争议措施的实际影响(直接导致了一个强制性的后果)更重要。之后,分析了新一代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规则的三种不同类型例外规定,一种是专门针对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规则的具体例外,第二种是“不符措施”例外,第三种是根本安全例外。上述三种不同形式的例外条款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层层设防、能最大限度保障东道国核心利益的例外规则体系,十分有借鉴价值。但对于这些例外条款的具体解释和适用,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其实焦点也就在于如何平衡东道国利益保护和投资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章详细分析了环境保护例外和知识产权例外适用中存在的限制条件,说明了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的事实:发展中国家很难利用环境例外规定要求外资转移环境友好型技术,同时现有的强制许可制度未能真正满足发展中国家应对公共健康危机的需求。最后分析我国有关有关技术转让要求的立法及实践情况并对提出应对建议。第五章研究对数据本地化要求的规制,主要聚焦相应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数据本地化要求是本地化贸易壁垒的新形式之一,对于其概念,目前并无统一界定。它通常包括了数据中心本地化和数据本地存储两种措施。越来越多国家采用强制本地化要求,限制了数据跨境自由流动,也催生了有关跨境数据自由流动的国际规则和纪律的制定,本章数据本地化要求规制中的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与合法政策目标的矛盾协调方面,各国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oecd和apec的有益尝试已为个人信息保护确立了最低的标准,具有很大参考价值,未来或可考虑将这类国际标准纳入fta。并需要进一步明确限制数据跨境自由流动的合法例外的具体范围,尽力做到既能确保政府有合适空间实现“合法政策目标”同时最小化对国际贸易产生扭曲和阻碍。第二,在规制路径的选择上,以“地理区域为基准”的规制路径和“以组织机构为基准”规制路径各有其合理性且二者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笔者认为更佳的选择是采用“以组织机构为基准”的规制路径,同时允许将“地理区域”作为判断数据转移是否适当的考量因素。第三,针对越来越多国家对于涉及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数据的跨境流动制定数据本地化要求的现实,有必要在以后的贸易谈判中对有关国家安全的数据的跨境流动规制进行讨论。同时应注意到通过贸易协定协调有关国家主权的敏感问题的难度,在此基础上寻求共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限制,特别是要防止以保护国家数据安全的名义实施的贸易保护。第六章研究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当地成分要求的规制。有研究数据表明,自2008年以来,有超过100个当地成分要求被各国所采用,其中有20个影响着可再生能源产业。本章对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合理性进行了辨析,从政治经济学理论、幼稚产业保护、创造绿色就业和环境溢出效应四个方面论证了其合理性,同时从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电力价格提高、难以预测能否创造绿色就业、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四个方面分析了其不合理的部分。总体来讲,现在学界并未就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合理性达成一致意见。但可以说,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既有一定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不合理或者说存在疑问的部分。然后本章分析了可再生能源产业中的当地成分要求能对国内经济产生有利影响条件,它们分别是:有发展潜力的大而稳定的市场、适当限制当地成分的比例要求、企业和政府充分合作、附带财政补贴、强调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尽管明确了上述五项判断当地成分要求是否能对东道国经济产生有利影响的前提条件,但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之后就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在wto框架下的合法性问题展开分析,结论是包含当地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支持措施无法满足gatt一般例外条款的条件。紧接着分析了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当地成分要求进行规制的思路和具体路径。首先,在规制思路上,应该寻求贸易自由化目标和其他政策目标的协调;其次对于规制平台,一个独立的可再生能源协定最为合适;最后就具体规则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如就未来采用的当地成分要求制定一个“静止条款”或考虑用“区域成分要求”替代当地成分要求。最后就中国应如何应对提出建议。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疏漏,以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禹裕东[6](2014)在《中韩海外能源开发战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历了两次石油风波和资源民族主义的扩张,能源资源已经成为能够动摇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现在世界各国为了获得更多的能源资源展开了看不见的外交战争。从全世界来看,由于能源资源需求和供给不均衡,能源价格的上升对于各国经济发展都是巨大的负担。一方面,在资源拥有国,强化控制本国资源的资源武器化和资源民族主义思想在扩散,另一方面,由人口增加引起的能源消费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增加等加深了能源供需的不均衡。对于进入21世纪的能源短缺的忧虑在增加,能源资源的竞争和由它引起的价格的不稳定性在增加,关于资源危机的讨论也在增多,为了安全的能源,各国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对海外能源资源依存度高的中韩两国,能源资源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相比其他国家都巨大。中国1984年改革开放以来,以年平均9.4%的增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能源的需求增长率超过了供给增长率。尽管中国拥有大型陆地和海上油田,但在1993年以后变成了石油输入国。2012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是2735.2百万油当量吨,占世界第一位,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第二位,石油输入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对外依存度是57%,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是24%。2012年韩国的能源消费量是271.1百万油当量吨,占世界第九位,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为97%,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九位,石油输入量居世界第五位,其中对中东国家的石油依存度达到85.2%以上,存在供给地区单一的问题。两国都是能源消费的大国,考虑到大部分的能源资源依靠进口这一现实,今后为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资源的安全和开发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以两国的海外能源开发战略为中心,分析中韩两国海外能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演变过程,总结两国海外能源开发战略中首脑资源外交、战略国家的选定、国有企业的作用、资金能力等,进行比较分析,为下一步的中韩海外能源开发战略的比较奠定基础。展开中韩海外能源开发战略的比较分析,阐述两国海外能源开发战略的特点和差异,并得出两国海外能源开发战略的启示,同时结合以上分析的内容和分析结果,制定未来中韩海外能源合作开发的原则和目标、主要领域、方法和模式、为中韩进一步的海外能源合作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门丹[7](2013)在《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研究:原因、定位及经济绩效》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气候恶化与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世界各国举行了多次的能源环境会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中的减少全球50%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到2005年人类以法律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的制定,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年轰轰烈烈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的召开,以及2012年多哈气候大会的顺利闭幕,无不体现人类在环境问题上意识和行动的进步。美国一向对低碳经济持不温不火的态度,但是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情况有所变化,不但在国际上充当“领袖”,而且积极投身于低碳经济的建设。2009年,奥巴马总统积极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并在国内宣布全面废除布什政府消极的气候政策,同时,通过颁布《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使低碳发展项目成为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要一部分。2012年11月,奥巴马总统的成功连任,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低碳经济的胜利。然而,表面现象的改变将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美国低碳经济政策出现的这种趋势性转向的原因是什么?国内国外的因素是否可以完全解释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原因?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主导着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趋势和变化?转向后,也就是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内的四年中,美国低碳经济的政策定位和经济绩效如何?根据上述分析逻辑与路径,论文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一般性地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拟解决的问题、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内容。其中,在文献综述部分,对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第二章是低碳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问题及论文架构。在界定低碳经济政策内涵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分析理论基础上,提出分析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原因的“三层级”分析框架。第三章通过对美国近几届政府的低碳经济政策的历史演进研究,发现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从奥巴马总统执政开始出现了积极倾向。第四章到六章分别从国际的激励与约束、国内的激励与约束、国家发展战略角度三个层面对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原因进行探析。认为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决定了政策转向趋势,而这种积极的趋势正是因为迎合了危机之后美国国家的发展战略调整,而得以实施与制定。第七章从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对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后的政策定位和内容给予探讨。认为美国低碳经济政策分为对外层面和对内层面。对外层面,包括国际合作、国际融资、碳关税三个方面。对内层面,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能源安全、清洁能源、清洁汽车和建筑以及排放权交易五个方面。第八章对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经济绩效进行考量。发现虽然没有通过全局性的《2009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但是美国在低碳经济方面却在默默的行动着,并且成效已经突显。第九章对美国未来,亦或说长期以来碳减排的阻力进行了分析,对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美国低碳经济政策做出了预判,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中国的应对方案。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源自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激励与约束。其中国际原因主要是:国际舆论和减排的压力;欧日等国低碳经济强进的发展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国际制度条件和国际碳市场条件的日趋完善为美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国内原因,主要是政治上的党政斗争、利益集团博弈和地方“自下而上”的推动,以及经济上的寻求新的增长点、极端气候成本和能源结构风险等因素。其次,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绝不单单只由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因素所驱动,实际上还有一层原因是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趋势正好迎合了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因此,三方主体共同博弈,最终形成了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及后续的发展。最后,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积极以后,即奥巴马执政的第一任期内,效果已经开始凸显。在碳减排方面,美国碳排放总量、部门碳排放量、以及按能源种类划分的排放量较之前历届政府出现了较大的下降趋势。在能源结构方面,总能源消费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煤和石油的消费量首现降低趋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呈上升趋势,页岩气革命更是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能源供给。在低碳技术和产业方面,清洁能源专利激增,低碳技术利用率较高,新能源产业投入不断加大并发展迅速。在碳交易方面,碳市场稳健发展,区域碳交易成果显着,加州等已经开始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综合以上,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2009年开始首降至50%以下,能源独立性增强;同时绿色就业数量已达到300万/年。

任欣[8](2012)在《基于政策环境的石油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京都协议书》签订日起,低碳经济浪潮席卷全球,各国纷纷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发达国家对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研究早于我国,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然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能源效率低下使得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十一五”刚刚过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完善。“十二五”规划在2011年年底出台,下达了新的节能减排目标,石油企业作为重点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文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节能减排政策现状;着重研究了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当前政策环境下的节能减排行为,包括其企业特性、实施节能减排的行为动机、近年来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石油企业未来的低碳发展给出战略性建议:技术创新战略、环保安全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跨国经营战略、开发新型能源与资源战略和产业结构低碳化战略。最后,本文针对石油企业的产业特性,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构建出一个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综合评价体系,用以客观地考核评价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绩效,其中用到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权重,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石油企业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企业之一,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石油企业提高能源效率对我国的工业能效有极大的贡献。因此,研究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对我国发展低碳有着重要意义。

孙西辉[9](2011)在《低碳经济时代的美国新能源战略析论》文中认为作为世界能耗第一大国,美国一贯重视其能源安全。为了带动国内经济恢复增长,美国选择能源产业为突破口,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和节能增效的法律法规,形成了美国的新能源战略。尽管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因经济危机而起,美国的新能源战略却暗合了当今世界低碳经济时代潮流。深入剖析其主要内容及意图,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张宪昌[10](2011)在《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演化之路》文中提出自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问世以来,人类开始拥抱工业文明。直到今天,工业化抑或后工业化依旧是贯穿各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在短短不到两百年的岁月里,工业化繁荣

二、美国制定新的国家能源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制定新的国家能源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2)冷战后土耳其的中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及不足
第一章 身份的形成及土耳其外交政策的发展
    第一节 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外交政策
        一、外交政策
        二、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
        三、身份视角下的外交政策
    第二节 土耳其外交政策的原则及演变
        一、凯末尔时期的和平外交原则
        二、冷战时期土耳其亲西方的外交原则
        三、冷战后土耳其积极、独立的外交原则
    第三节 土耳其地区外交政策与总体外交政策的关系
        一、从属于总体政策的地区政策
        二、依托于地区政策的总体政策
        三、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特性
    小结
第二章 厄扎尔时期土耳其的中亚政策
    第一节 厄扎尔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苏联解体与土耳其面临的机遇
        二、土耳其国内在中亚政策上的共识
    第二节 厄扎尔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的重点
        一、以突厥语国家首脑峰会领导中亚国家
        二、通过援助展示领导中亚的实力
        三、以文化外交增强土耳其对中亚的吸引力
    第三节 对厄扎尔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的评价
        一、中亚国家拒绝土耳其的“领导”身份
        二、土耳其中亚政策泛突厥主义色彩浓厚
        三、土耳其对中亚文化外交背后政治意图明显
    小结
第三章 联合政府时期土耳其的中亚政策
    第一节 联合政府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俄罗斯对中亚政策及美俄关系的转变
        二、土耳其政治经济动荡不安
    第二节 联合政府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的重点
        一、利用峰会机制争取中亚国家支持其“桥梁”身份
        二、构筑中亚-欧洲之间的能源之桥
        三、以对外办学搭建“文化之桥”
        四、以援助推动中亚融入西方体系
    第三节 联合政府时期土耳其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
        一、土耳其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曲折发展
        二、土耳其与哈萨克斯坦的全面合作
        三、土耳其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教育合作
        四、土耳其与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合作
        五、土耳其与塔吉克斯坦关系的缓慢发展
    第四节 对联合政府时期土耳其中亚政策的评价
        一、中亚国家对土耳其“政冷经热”
        二、“能源走廊”目标基本实现
        三、文化外交成败参半
    小结
第四章 正义与发展党以来土耳其的中亚政策
    第一节 正发党以来土耳其中亚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11”事件后中亚力量对比的变化
        二、土耳其政治经济稳定发展
    第二节 正发党以来土耳其中亚政策的重点
        一、以“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增强制度化合作
        二、借助枢纽优势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三、以援助增进政治与经济合作
        四、加大对中亚的投资规模
        五、加强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
    第三节 土耳其与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层次
        一、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重点对象国
        二、土耳其在中亚的争取对象国
        三、土耳其中亚外交政策的边缘国家
    第四节 正发党以来土耳其中亚政策的效果
        一、中亚国家积极回应土耳其政策
        二、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影响逐渐扩大
        三、土耳其与中亚国家经贸易发展迅速
    小结
第五章 影响土耳其中亚政策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俄罗斯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一、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和政策
        二、冷战后土耳其与俄罗斯关系的演变
        三、俄罗斯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美、俄博弈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在中亚的利益及战略
        二、美、俄中亚博弈的主要领域
        三、美、俄博弈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伊朗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一、伊朗在中亚的利益及战略目标
        二、伊朗与土耳其在中亚的关系
        三、伊朗对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中亚国家多元平衡的外交倾向
        一、中亚国家间的争端
        二、中亚国家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
    第五节 土耳其自身的局限
        一、土耳其综合国力的限制
        二、土耳其官僚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影响
    小结
结论 土耳其中亚政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一、土耳其中亚政策的特点
    二、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发展趋势
    三、土耳其中亚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
    3.访学交流
作者简介
    1.基本情况
    2.主要经历

(3)新能源乘用车顾客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汽车行业结构调整
        1.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
        1.1.3 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面临挑战
    1.2 研究范围、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
        2.1.1 技术研究
        2.1.2 政策研究
        2.1.3 市场研究
    2.2 关于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的研究
        2.2.1 概念界定
        2.2.2 影响因素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2 研究模型
    3.3 研究假设
    3.4 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3.4.1 变量测量
        3.4.2 问卷设计
    3.5 问卷预调研与量表修正
        3.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5.2 信度分析
        3.5.3 效度分析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假设检验
    4.1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信度分析
        4.2.3 效度分析
        4.2.4 相关性分析
        4.2.5 路径分析
        4.2.6 中介效应检验
    4.3 研究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管理启示
    5.3 研究局限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新能源乘用车顾客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
第一章 软实力的概念界定与中国特色软实力内涵
    第一节:软实力的由来
    第二节:软实力的内容
    第三节:软实力的学理研究
    第四节:中国特色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
    第五节:新时代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
第二章 中亚的地域范围及其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
    第一节:中亚的界定
    第二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战略地位
    第三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经济利益
    第四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文化地位
第三章 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历史演进与现实挑战
    第一节:中国古代与中亚的文化交往
    第二节:中国古代对中亚软实力外交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21世纪中亚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上升
    第四节:“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在中亚的文化软实力
第四章 中国在中亚软实力外交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与文化软实力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
    第三节:中国模式与中国在中亚的政治文化吸引力
    第四节:孔子学院与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五章 中国与域外大国在中亚软实力外交对比研究
    第一节:美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二节:俄罗斯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三节:欧盟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四节:周边国家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以伊朗为例
    第五节:其他大国软实力外交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 中国对中亚软实力外交的前景思考
    第一节:周边外交战略是中亚软实力外交的政策保证
    第二节:发挥中亚跨境民族的正面效应有助于增加中国软实力
    第三节:充分发掘经济和贸易政策所蕴涵软实力优势
    第四节:妥善应对中国威胁论,努力改善在中亚的国家形象
    第五节:面向中亚民间、拓展公共外交渠道,增强国家软实力
    第六节: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推动软实力外交
结论
参考文献

(5)“本地化贸易壁垒”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法经济学的方法
        1.4.2 比较研究的方法
        1.4.3 法解释学的方法
        1.4.4 历史研究的方法
    1.5 创新
第2章 “本地化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2.1“本地化贸易壁垒”的含义和分类
        2.1.1“本地化贸易壁垒”概念的由来
        2.1.2“本地化贸易壁垒”的含义界定
        2.1.3 本地化贸易壁垒的类型划分
    2.2 本地化贸易壁垒的实施现状、产生原因及影响
        2.2.1 本地化贸易壁垒的实施现状
        2.2.2 本地化贸易壁垒的产生原因
        2.2.3 本地化贸易壁垒的影响
第3章 WTO体制下的本地化贸易壁垒规制
    3.1 GATT对本地化贸易壁垒的规制
        3.1.1 GATT第3条:国民待遇原则
        3.1.2 GATT规则的局限性
    3.2 GATS对本地化贸易壁垒的规制
        3.2.1 GATS第17条:国民待遇原则
        3.2.2 GATS规则的局限性
    3.3 TRIMs协议对本地化贸易壁垒的规制
        3.3.1 TRIMs协议第2条:国民待遇原则
        3.3.2 TRIMs协议附件:禁止履行要求的例示清单
        3.3.3 TRIMs协议规则的局限性
    3.4 SCM对本地化贸易壁垒的规制
        3.4.1 SCM第1条:补贴的定义
        3.4.2 SCM规则的局限性
    3.5 GPA对本地化贸易壁垒的规制
        3.5.1 GATT第3条第 8(a)款排除的政府采购
        3.5.2 GPA第3条:国民待遇原则
        3.5.3 GPA规则的局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转让要求的规制
    4.1 技术转让要求的含义及实施现状
        4.1.1 技术转让要求的含义
        4.1.2 技术转让要求的实施现状
    4.2 技术转让要求的合理性辨析
        4.2.1 实施技术转让要求的理由
        4.2.2 反对技术转让要求的理由
    4.3 TRIMs协定及双边、区域贸易投资协定对技术转让要求的规制
        4.3.1 TRIMs协定中的履行要求禁止规定
        4.3.2 双边投资协定中的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规则
        4.3.3 新一代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规则
    4.4 技术转让要求规制中的焦点问题分析
        4.4.1 强制性技术转让要求的范围界定
        4.4.2 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规则例外条款的设置方式
        4.4.3 环境保护例外的适用问题
        4.4.4 知识产权保护例外的适用问题
    4.5 中国的现状与因应
        4.5.1 我国有关技术转让要求的立法及实践
        4.5.2 我国签订的投资贸易协定中有关技术转让要求的规定
        4.5.3 中国的因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本地化要求的规制
    5.1 数据本地化要求的含义、实施现状及原因
        5.1.1 数据本地化要求的含义
        5.1.2 数据本地化要求的实施现状
        5.1.3 实施数据本地化要求的动机或原因
    5.2 规制数据本地化要求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的现状及趋势
        5.2.1 主要国家及地区的代表性立法
        5.2.2 国际层面
    5.3 数据本地化要求规制的焦点问题
        5.3.1 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与合法政策目标的矛盾平衡
        5.3.2 跨境数据流动规制路径选择:“充分性”原则vs.“问责制”原则
        5.3.3 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的跨境流动
    5.4 中国的现状及因应
        5.4.1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平衡个人信息保护与跨境数据流动的关系
        5.4.2 借鉴“问责制”原则,推进行业自律制度的建设
        5.4.3 重视国家信息安全立法,对跨境数据流动采取分类管理
        5.4.4 积极参与国际层面的规则制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规制
    6.1 当地成分要求的含义及其在可再生能源产业中的实施现状
        6.1.1 当地成分要求的含义
        6.1.2 当地成分要求在在可再生能源产业中的实施现状
    6.2 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合理性辨析
        6.2.1 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理由
        6.2.2 反对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理由
    6.3 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有效性
        6.3.1 市场的稳定性和大小
        6.3.2 对当地成分要求的限制
        6.3.3 政府和企业的合作
        6.3.4 附带财政补贴
        6.3.5 技术知识
    6.4 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合法性分析
        6.4.1 一般例外条款下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合法性分析
        6.4.2 幼稚产业保护例外条款下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合法性分析
    6.5 可再生能源产业当地成分要求的规制思路和具体路径
        6.5.1 规制思路:贸易自由化和其他政策目标的协调
        6.5.2 规制框架或平台的选择:可再生能源协定
        6.5.3 具体规则的设计
    6.6 中国的现状和因应
        6.6.1 中国的现状
        6.6.2 中国的因应
        (1)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贸易冲突协商
        (2)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减少不合规措施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韩海外能源开发战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2.国际能源开发理论基础与开发现状
    2.1 国际能源开发理论
        2.1.1 战略资源理论
        2.1.2 能源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2.1.3 合作开发模式
        2.1.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1.5 能源安全保障
        2.1.6 能源外交
    2.2 国际能源开发现状
        2.2.1 能源资源的特征
        2.2.2 世界能源供求现状
        2.2.2.1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
        2.2.2.2 世界石油供求现状
        2.2.2.3 世界天然气的供求现状
        2.2.3 国际能源市场动向及展望
        2.2.3.1 国际油价动向
        2.2.3.2 地域不稳定的持续
        2.2.3.3 新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
        2.2.3.4 新国际资源大公司的出现
        2.2.3.5 资源竞争的加速
3.中韩海外能源战略实施背景及海外能源开发现状
    3.1 中韩海外能源战略实施背景
    3.2 中国海外能源开发现状
        3.2.1 中国能源供求现状
        3.2.2 中国海外能源开发现状
    3.3 韩国海外能源开发现状
        3.3.1 韩国的能源供求现状
        3.3.2 韩国的海外能源开发现状
4.中韩海外能源开发战略比较和启示
    4.1 中韩海外能源开发战略
        4.1.1 首脑资源外交
        4.1.2 国有企业作用
        4.1.3 海外资产的收购
        4.1.4 战略国家的选定
        4.1.5 资金能力
        4.1.6 进口源及输送路径多元化
    4.2 中韩海外能源开发战略的特点及差异
    4.3 中韩海外能源开发战略比较的启示
5.中韩海外能源合作开发模式思考
    5.1 中韩海外能源合作开发原则和目标
        5.1.1 中韩海外能源合作开发原则
        5.1.2 中韩海外能源合作开发目标
    5.2 中韩海外能源合作开发领域
        5.2.1 能源领域合作
        5.2.2 能源相关领域合作
    5.3 中韩海外能源合作开发路径与模式探讨
        5.3.1 政府支持
        5.3.2 合作平台的建设
6.结语
    6.1 总结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7)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研究:原因、定位及经济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综述
        1.3.2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综述
        1.3.3 对已有文献评述
    1.4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政策理论体系构架
    2.1 低碳经济的三重属性与低碳经济政策界定
        2.1.1 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与资源环境属性
        2.1.2 三重属性下低碳经济政策内涵的界定
    2.2 低碳经济及政策的理论框架
        2.2.1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
        2.2.2 低碳经济政策相关理论
    2.3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
        2.3.1 双重博弈模型
        2.3.2 双重博弈模型的局限性
        2.3.3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三层级分析框架
第3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
    3.1 克林顿的温和低碳经济政策
        3.1.1 国际态度:温和并签署《京都议定书》
        3.1.2 国内态度:相对积极
    3.2 小布什的消极低碳经济政策
        3.2.1 国际态度:消极并退出《京都议定书》
        3.2.2 国内态度:相对积极
    3.3 奥巴马的积极低碳经济政策
        3.3.1 国际态度:活跃
        3.3.2 国内态度:积极
第4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际激励与约束
    4.1 低碳政策的国际政治属性---国际减排压力
        4.1.1 气候与碳排放因果关系确定
        4.1.2 国际社会纷纷制定减排目标
    4.2 低碳政策的国际经济属性---国际低碳创新博弈
        4.2.1 欧盟成为全球领头羊
        4.2.2 日本低碳的快速崛起
        4.2.3 G20 国家的发展与比较
    4.3 低碳政策的国际制度条件---国际合作减排机制
        4.3.1 国际减排科学研究阶段
        4.3.2 国际减排政治化阶段
        4.3.3 国际减排蓬勃发展阶段
    4.4 低碳政策的国际市场条件---国际交易平台及交易主体
        4.4.1 国际碳市场迅速发展
        4.4.2 欧盟引领国际碳交易
第5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内激励与约束
    5.1 政治层面
        5.1.1 两党之间博弈
        5.1.2 利益集团博弈
        5.1.3 各州推动:“自下而上”
    5.2 经济层面
        5.2.1 寻求新增长点
        5.2.2 极端气候成本
        5.2.3 能源结构风险
第6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家战略诉求与最终博弈
    6.1 后危机时代美国发展战略的坚持与调整
        6.1.1 战略调整背景
        6.1.2 巩固“硬实力”
        6.1.3 打造“巧实力”
    6.2 低碳经济政策迎合并服从美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6.2.1 迎合国家气候安全战略调整
        6.2.2 迎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调整
        6.2.3 迎合国际竞争力战略调整
        6.2.4 迎合“巧实力”战略调整
    6.3 奥巴马政府的低碳经济政策博弈模型
        6.3.1 博弈模型的设定
        6.3.2 博弈过程及结果
    6.4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体系探讨
第7章 奥巴马时期美国低碳经济的政策定位与内容
    7.1 对外经济政策定位和内容
        7.1.1 气候能源合作
        7.1.2 碳关税
        7.1.3 低碳融资
    7.2 对内经济政策定位和内容
        7.2.1 加强能源安全
        7.2.2 创新清洁能源
        7.2.3 清洁交通与建筑
        7.2.4 应对气候变化
        7.2.5 碳排放权交易
第8章 奥巴马时期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经济绩效
    8.1 低碳经济政策的直接效果
        8.1.1 对碳排放总量和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
        8.1.2 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及能源结构的影响
        8.1.3 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与创新情况
        8.1.4 碳市场和碳交易的发展与最新进展
    8.2 低碳经济政策的间接效果
        8.2.1 能源独立性与安全性首现增强
        8.2.2 清洁能源行业就业呈上升趋势
        8.2.3 绿色商品和服务就业行业趋势
        8.2.4 绿色行业个人收入与非绿色行业持平
第9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展望与中国的应对
    9.1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未来可能面临的阻力
        9.1.1 美国低碳经济将很难在立法上取得突破
        9.1.2 国会中共和党人数增加带来了不确定性
        9.1.3 商业利益集团仍将成为减排的巨大阻力
        9.1.4 地方利益分化加剧民主党内部矛盾
    9.2 奥巴马连任后美国低碳经济行为预判
        9.2.1 国际上不会重回消极与强硬态度
        9.2.2 国际上不会采取新的颠覆性举措
        9.2.3 很有可能利用经济手段限制排放
        9.2.4 将低碳政策与能源独立联系起来
        9.2.5 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仍是发展重点
    9.3 中国应对美国低碳战略的对策建议
        9.3.1 在国际上明确立场,勇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9.3.2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9.3.3 国内行动与国际形势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合作
        9.3.4 以低碳技术开发为主线,突破能源困境与气候变化的合围
        9.3.5 建立健全低碳政策体系,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9.3.6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突破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9.3.7 充分利用市场激励机制,化解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基于政策环境的石油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
        1.3.2 关于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1.3.3 关于环境行为学的研究
        1.3.4 关于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2.2 节能减排
    2.3 环境行为学与行为引导政策模型
第3章 我国能源战略及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3.1 我国面临气候变化以及能源短缺的形势分析
    3.2 我国已出台的节能减排政策
    3.3 中国实施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问题
    3.4 节能减排政策对石油企业的影响
第4章 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行为研究
    4.1 我国的石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动因分析
    4.2 石油企业的特征
    4.3 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的因素分析
    4.4 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现状
    4.5 石油企业旳节能减排战略选择
第5章 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4 石油企业节能减排指标权重确定
    5.5 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综合评判方法
第6章 结论
    6.1 基本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9)低碳经济时代的美国新能源战略析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新能源战略的主要内容
    1.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2. 全面发展节能汽车和电动车
    3. 发展智能超导电网
    4. 逐步减少碳排放
    5. 节能与提效并举
    6. 确保资金投入
二、美国新能源战略解析
    1. 刺激经济发展是核心目标
    2. 保障能源安全是不变关切
    3. 关注环保“另有所图”
    4. 碳关税“暗藏玄机”
三、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1. 国家政策的作用不可替代
    2. 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
    3. 发展智能超导电网是必然趋势
    4.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有效途径

(10)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演化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油耗子”国家
大张旗鼓的前夜
拉开的序幕
奥巴马政府“不差钱”
看上去很美

四、美国制定新的国家能源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王蓉.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2]冷战后土耳其的中亚政策研究[D]. 杨张锋. 西北大学, 2021
  • [3]新能源乘用车顾客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D]. 刘璐. 苏州大学, 2020(03)
  • [4]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D]. 李朝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5]“本地化贸易壁垒”法律规制研究[D]. 韩静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12)
  • [6]中韩海外能源开发战略比较研究[D]. 禹裕东.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7]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研究:原因、定位及经济绩效[D]. 门丹. 辽宁大学, 2013(11)
  • [8]基于政策环境的石油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研究[D]. 任欣.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3)
  • [9]低碳经济时代的美国新能源战略析论[J]. 孙西辉. 理论学刊, 2011(09)
  • [10]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演化之路[J]. 张宪昌.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11(01)

标签:;  ;  ;  ;  ;  

美国制定新的国家能源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