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换的图形与图像一致性的探讨

基于变换的图形与图像一致性的探讨

一、图形与图像基于变换的一致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付笑[1](2020)在《基于相位一致性和SIFT的光学与SAR遥感影像配准算法研究》文中指出图像匹配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图像匹配的任务是将两幅或者更多幅的影像统一变换到同一坐标系下,从而能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如今图像匹配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武器制导,无人驾驶,三维重建,医学影像检测,文字、指纹和面部识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遥感影像的匹配在地图更新,防灾救灾等方面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图片的成像原理不同,分辨率不同,拍摄角度拍摄时间不同,光线对比度不同,图像发生旋转、畸变等。光学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都有各自的优点,综合利用能够取长补短,然而对与成像原理不同的光学与SAR影像的自动匹配是有一些问题的,首先两者的地物辐射特性非常不同,这会造成同名特征在两种影像上表现出不同的灰度特征,其次SAR影像的斑点(Speckle)噪声也给匹配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针对影像的匹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基于相位一致性技术对SIFT算法进行了改进,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异源影像不易提取到同名特征的问题,本文利用了相位一致性技术进行弥补,通过Log Gabor滤波器生成相位一致图像,并计算得到最大距图,在最大矩图像上进行特征点的提取,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通过实验证明和分析了梯度图以及最大距图都不适应于建立特征描述符,进而提出了比值最大值索引图(RMIM,Ratio Maximum Index Map),在此基础上进行描述符构建,为了保证算法具有旋转不变性,提出了具有方向性的比值最大值索引图,并模仿SIFT算法对窗口进行旋转后再次生成比值图和比值最大值索引图,以方便构建特征描述符。3.利用特征向量间的欧式距离来度量其相似程度,并采用FSC(Fast Sample Consensus)算法剔除离群点,通过双向匹配提高正确率。通过实验证明了本文所提基于相位一致性和SIFT的光学与SAR遥感影像匹配方法可以实现光学和SAR影像的匹配,也能适应于部分其它异源遥感影像的匹配任务。

楼竞[2](2018)在《显着物体检测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人类视觉系统从外部世界接收到海量的视觉输入信息,选择性注意机制使人类具有从中抽取出重要信息并实时诠释复杂场景的能力。在过去几十年里,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们一直试图研究和揭示选择性注意的内部机理,并提出了视觉显着性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如目标识别、视频摘要、图像压缩、图像编辑、视觉跟踪等众多计算机视觉任务中。作为视觉显着性计算的研究分支,显着物体检测旨在从场景中检测出显着的物体并得到这些物体的精确分割,一个好的显着物体检测方法应同时满足高检测性能和低计算复杂度的要求。深入研究显着物体检测技术,可以逐步跨越底层特征与图像内容之间的鸿沟,使高层的场景理解成为可能。本文围绕显着物体检测技术与应用展开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两种显着物体检测方法和一种协同显着物体检测方法,并将显着性技术应用于单帧彩色图像小目标检测任务中。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主色的显着物体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原始图像在RGB空间进行最小方差量化,在LAB空间度量颜色差异,计算量化颜色的全局显着性;然后对最小方差量化图像进行超像素分割,将区域内频数最高的颜色作为区域主色计算局部显着性;最后计算区域间距离以及区域与图像中心间距离,并基于这两种空间关系对局部显着性加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更少的颜色数下获得更好的检测性能,并降低了算法复杂度。(2)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名空间的显着物体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原始图像从RGB空间转换到颜色名空间,在对颜色名通道序列化阈值分割的基础上,采用环绕性线索对图形-背景分离计算显着图;然后将原始图像转换为颜色名图像,计算全局颜色名统计特征和对比特征,并与环绕性线索结合计算加权显着图;最后,对显着图与加权显着图采用高亮截断的线性融合和后处理,得到显着物体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弥补仅基于环绕性线索检测显着物体的不足,并在突出显着物体区域的同时抑制非显着的背景区域。(3)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结构与颜色名的协同显着物体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原始图像构造三个图像层,并融合颜色名和背景线索计算单层显着图;然后基于显着一致性和颜色名稀缺性对单层显着图融合并改进,计算单图显着图;最后对单图显着图采用自适应的阈值分割得到显着区域,并基于颜色名相似性去除非协同显着区域获得协同显着图。除可用于检测协同显着物体外,该方法也是一种针对单张图像的显着物体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融合机制和颜色名线索的有效性。(4)针对显着性的具体应用,提出了一种融合区域稳定性与显着性的单帧彩色图像小目标检测方法,标注发布了一个用于单帧彩色图像小目标检测的基准数据库,并提供了相应的性能评估代码。该方法首先构造五种区域描述子和四个稳定性度量准则,并基于区域稳定性度量,在提取候选小目标的同时得到目标区域精确的特征描述;然后采用局部颜色差异计算像素级显着性,在突出小目标的同时抑制背景区域;最后,融合算法基于候选小目标的平均显着值剔除虚警目标,得到小目标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弥补仅基于稳定性或显着性检测小目标的不足,以及融合算法的性能优势。

王福东[3](2021)在《基于泛函表示的图匹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匹配问题是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等诸多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些领域中,常使用图结构这一数学模型表示具备结构化信息的数据,如图像关键点、3D点云、社交媒体数据等,并基于此发展出一系列图匹配方法以匹配图结构数据之间在某种意义上相同(或相似)的元素,从而建立多个图结构的顶点或边之间的正确(或最优)对应关系。此外,利用图匹配的结果,可以在图结构数据间对应元素的相似性度量,最终刻画数据之间总体的相似程度。因此,在图像或形状匹配、物体检索分类、三维重建、动作识别、运动跟踪等诸多研究问题中,图匹配扮演着重要的基础算法角色。本文围绕图匹配问题,以泛函表示为理论出发点,建立了一般图匹配的泛函表示框架。基于此框架,本文进一步针对实际应用中常见的几何约束图匹配以及异常点干扰图匹配,提出并发展了具有相容性的理论分析和高效鲁棒的处理算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建立了一般图匹配的泛函表示框架,为图匹配问题的建模表示、理论分析和处理方法提供统一的基础理论。首先,建立图模型所对应的线性函数空间,利用该函数空间的基底函数对图模型的顶点、边等信息进行表示,并构造函数空间上的内积、度量等二元关系对图匹配进行衡量和约束。然后,将图匹配过程转化为函数空间上的线性变换,并证明该转化形式与图匹配是一一等价的。最后,构造该线性变换的限制约束条件,设计保持图结构化信息不变的目标函数并加以优化求解,并得到了目前最好的匹配结果。该框架不仅为一般图匹配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更启发了如何对几何约束图匹配、异常点干扰图匹配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方法求解。2)提出了欧氏空间中几何约束图匹配的一种线性参数化表示形式,并将其与原本存在于图之间的几何形变参数建立相容的数学表达形式。根据欧氏空间的天然线性性质以及泛函表示框架下图匹配的线性表示方式,可以将几何约束图匹配中的匹配矩阵归结为图之间的线性几何变换,得到一种新的具有几何意义的线性参数化表示形式。由于矩阵乘法的可结合律,可以证明该参数化表示形式与图之间常见的几何形变(刚体或非刚体)参数可以统一表示为两种线性算子的交替运算,从而为几何形变参数和图匹配矩阵的交替估计方法提供了合理性。同时,为了降低交替估计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提出了基于熵正则的近似Frank-Wolfe方法,并证明了其次线性收敛速率和近似精度等性质,提高了算法的计算效率和鲁棒性。3)发展了用于处理实际问题中受异常点干扰的图匹配问题的零赋值约束方法,并设计了异常点识别和剔除算法,实现了在限定匹配数目约束下的改进优化算法以得到正常点之间的最优匹配结果。本文受函数空间上线性变换的零空间启发,将异常点视为可以被线性变换映射到零空间的点,而正常点则在匹配前后保持结构化信息不变。基于被图匹配矩阵映射到零空间的点具有零赋值系数向量这一性质,将异常点和正常点聚类为两类,然后识别并剔除异常点。利用异常点与其他点之间更弱的相似性,设计了更具有判别能力的目标函数,以尽可能迫使在优化求解的过程中只对异常点赋予(近乎)零赋值系数向量。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方法能很好地保留正常点,大幅度降低异常点造成的影响,最终提高图匹配结果的精度。本文以图匹配的泛函表示为理论核心,针对一般图匹配、几何约束图匹配以及异常点干扰图匹配这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理论方法研究和算法设计,大量分析性和对比性实验阐明了所提出的系列方法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高效性,且在众多数据集上取得了目前最优的结果。本文所提出的泛函表示框架,为图匹配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对诸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匹配等新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罗德宁[4](2021)在《大规模数据实时绘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维图形绘制在游戏娱乐、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而且在实时和真实方面的绘制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软硬件的计算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面对数据规模的日益增长,大规模数据的实时绘制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针对体数据和地理地形数据的真实和实时绘制技术展开研究。对于精度高、体量大的体数据,三维可视化计算量大,同时增加光照计算更加重了计算负担。大规模地理地形数据一直存在如何高效处理和绘制的问题。同时,反走样技术在数据绘制中能够显着增强视觉效果,减少图像走样、闪烁,但会带来额外的绘制开销。数据规模的增长无疑加重了各种绘制技术的计算开销,即便是提高绘制性能的并行绘制技术在面绘制和体绘制上还存在诸多挑战。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方面:(1)数据并行化体绘制及光照计算在基于切片和光线投射两种主流体绘制方法基础上,针对光照计算量大的问题展开性能可扩展研究。针对基于切片体绘制在多绘制遍全局光照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单绘制遍多切片(Multi-Slice Per Pass,MSPP)算法,从数据与算法并行层面提升绘制能力。在相同切片数量下,MSPP算法可以提高半角切片(Half-Angle Slicing)算法大约两倍的性能。针对光线投射体绘制采样复杂导致光照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基于切片的光线投射(Slice-based Ray Casting,SBRC)方法提升绘制效率和效果。首先,以光源为视点逐切片绘制体数据的整个几何体切片的光照信息到光照衰减缓存。其次,在光线投射过程中,利用光照衰减缓存计算采样点的光照影响,包括体积阴影、软阴影及散射等效果计算。SBRC算法只需要一个绘制遍的时间开销,并且通过变化切片数量和每个切片的分辨率实现可扩展的绘制性能。实验表明,以上方法能够大幅提升体数据的绘制效率和效果,满足性能可扩展的体数据绘制要求。(2)大规模地形数据高效组织与绘制三维地理地形绘制主要包括地理数据组织和三维地形构建两个主要过程。为了使地形绘制发挥最佳性能,并且支持层次细节(Level of Detail,LOD)及Mipmap技术提升绘制性能,提出一种灵活的数字高程模型及数字正射影像经纬度范围一致的无缝划分策略,并对每一块地形瓦片采用分组、分段、四边形网格的组织方式,快速生成具有LOD高效调度的真实三维地形。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构建性能可扩展的三维地形,减少绘制调用。(3)数据绘制中的反走样技术针对延迟着色阶段开启硬件反走样方法无法直接兼容的问题,提出子像素连续边界反走样(Sub-Pixel Reconstruction Continuous Edges,SRCE)方法。首先,开启多重采样反走样绘制场景到几何体缓存(Geometry Buffer,G-Buffer)。其次,在子像素上利用切比雪夫不等式通过概率统计检测边界像素,以及标识边界像素和普通像素减少着色线程一致性开销。再次,以#过滤方法从子像素上重构连续边界。最后,自适应着色边界像素进行反走样处理。SRCE方法使三维物体边缘的“阶梯”效应最小化,同时还可以结合后处理或时间反走样技术增强图形绘制效果。针对延迟着色技术与覆盖采样反走样(Coverage Sample Anti-Aliasing,CSAA)不兼容的问题,提出基于延迟着色技术的大场景反走样绘制架构。该架构能够针对不同绘制对象使用不同的反走样级别,减少延迟与卡顿,从而平衡效果与效率。实验表明,以上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数据的绘制质量,同时平衡绘制性能。(4)大规模数据并行绘制虚拟化框架在主流并行绘制框架研究基础上,结合虚拟化技术设计了一种三维图形并行绘制虚拟化框架(Parallel Rendering Virtualized Framework,PRVF),提高体绘制、面绘制及反走样技术在大规模数据上的算力结构并行绘制能力。以Equalizer作为并行绘制中间件,灵活组织并行绘制各功能模块,虚拟化各类绘制资源作为绘制单元,按需调度及管理。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体数据及地理地形数据在实时绘制方面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充分提高真实与实时绘制能力,通过从数据、算法和算力结构等并行层面有效提升大规模数据绘制的实用性。

王丽丽[5](2021)在《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学科的网状辐射式交叉发展,造成学科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的局面,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使用。如物理成像设备获取的图像,为了方便人为处理就必须经过计算机的转换使之成为可供计算机使用的数字图像,而数字图像中的数据在计算机中借助数学的方法得到具体的展现,这使得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不同图像的内容和属性。在同一场景获取的不同条件下的图像,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缺失。图像融合作为有效的解决办法能够将多幅信息量较少的图像经过一定规则合成为可供后续人为识别和计算机处理的单幅图像。根据图像的获取方式以及应用场景,可以将图像融合主要分为遥感、红外、可见光和医学图像等几个应用领域。针对特定的领域,由不同成像设备获取的图像具有不同的性质,如红外图像可不受天气和障碍物的影响,可见光图像基于光反射原理成像,因此具有丰富的空间特征和光谱信息,而遥感图像由于其特殊的作用一般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等。如何提高同源不同条件下同一场景图像融合的有效性成为图像融合任务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多聚焦图像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块效应、伪影以及失真和融合效率等问题,用高斯滤波与引导滤波结合的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改善,主要做的工作有:第一,本文将现有的图像融合方法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大致划分为两部分:基于变换域的融合方法和以及空间域的融合方法,然后再对划分出的两部分依据处理对象的大小和是否具有自适应性进一步进行细化。在这过程中,着重介绍了两次技术引进带来的快速发展:分别为多尺度几何分析研究的引入和深度学习方法的引入。与此同时,随着融合技术的发展,评价一幅融合图像质量的标准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根据图像的一些具体特征,与之相关的评价标准被不断改进和更新,从而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反映融合算法的性能。第二,针对摄影中常见的曝光不均匀以及不能完全聚焦问题,图像融合技术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更是针对多聚焦图像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首先分析聚焦图像的属性,根据图像的聚焦部分往往是图像中的高频成分这一基本事实,提出利用高斯低通滤波函数过滤出图像的低频成分,再利用源图像与低频成分做差,对其取绝对值以反映图像的聚焦信息。利用引导滤波的保边特性达到平滑聚焦区域和散焦区域的界限的效果,从而使得到的融合图像中合成的部分过渡更加自然。第三,针对本文所做的工作从内容和方法上做出总结,并对融合结果中出现的客观评价标准数据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改善的新方法,最后从应用领域的拓展和评价算法的实时性上对未来融合算法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朱晨菲[6](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文天天[7](2021)在《面向增强现实的船体构件在线检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船舶建造过程中船体构件的自动化检查测量一直是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大部分船企在船体构件的检查测量方面所应用的技术手段仍较为传统,自动化程度和精度较差,严重影响建造周期。近年出现的多种新兴技术同样存在适用性不强的缺点。如果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船体构件三维CAD模型作为扩充的内容实时增强定位到完成或正在建造的船体构件场景图像上,现场作业人员就可以快速直观且多角度地比对设计模型和完成结果的差异,同时通过构件相关工艺信息,可以完成更全面的检查测量。为了实现该目标,重要的是合成元素在场景和视觉上以准确可接受的方式实时呈现和对齐,这与虚实配准中的注册跟踪有关。考虑到船体构件以及施工现场环境复杂,本文主要应用VISP库中基于CAD模型的无标志注册跟踪算法框架,就注册跟踪算法实时性、准确性以及鲁棒性对该框架进行改进使之满足船体构件在线检查要求。同时为了满足现场人员易用性,研究了在线检查系统软件的搭建流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详细阐述了VISP如何集成不同类型的视觉特征进行注册跟踪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算法模块;为了提高注册跟踪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研究了相机初始位姿的精确估计,主要采用SIFT局部描述检测算子,利用多点匹配求解算法结合随机样本一致性算法以及背景干扰点消除算法精确求解相机初始位姿,并给出了算法适用性评估结果;为了提高注册跟踪算法的实时性,提出了基于替代简化模型的注册跟踪方法,研究了复杂多边形网格模型的突出边缘自动检测与提取,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应用该模型简化算法于注册跟踪算法框架中的优越性。接着,基于改进后的算法框架进行船体构件在线检查适用性研究。采用三种视觉特征不同组合下的六种注册跟踪方案对不同船体构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融合的视觉特征越多,算法就越准确鲁棒。通过相关指数对最优算法输出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判定,结果表明算法实时性、准确性和鲁棒性均满足复杂船体构件在线检查的预期要求。最后,研究了面向增强现实的船体构件在线检查系统软件在PC端的构建流程,主要包括制造工艺信息建模、模型交互模块以及整个系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利用相关船体构件模型实体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模拟结果表明通过搭建的增强现实在线检查系统,作业人员可以直观地检查船体构件的几何形状、空间数量关系以及工艺属性等信息数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最终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完成相关船体构件检查以及建造任务。

沈中宇[8](2021)在《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其中,“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eachers,简称MKTT)理论为研究一般数学教师教育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借鉴。但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仍然缺乏清晰准确的刻画,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构建,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为研究主题,选取高中数学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有哪些?(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针对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将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阶段采用了专家论证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的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知识框架,接着通过对相关的成分和子类别的反复比较,构建初始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最后通过三轮专家论证得到最终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中选取了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学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编码分析高中数学教研员的问卷回答和访谈实录,从而了解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其中观察了不同的高中数学教研员的多次教研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对教研活动进行录音并在观测后对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访谈,对录音和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统计,从而剖析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包括4个成分与12个子类别。构成成分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一般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和关联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和内容与课程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学科高等知识、学科结构知识和学科应用知识,数学哲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本体论知识、认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4个成分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2)高中数学教研员对不同知识成分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2个方面掌握较好,而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2个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具体理解: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较为熟悉;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有关特定数学内容学习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和相关数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理解较深;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广、涉猎不同学科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能够大致解释数学定义的基本作用和标准、数学研究的动力、数学证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4)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欠缺之处: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定义的多元性、解释的多样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细致理解、不同数学内容的深入教授和教学内容编排意图的全面考虑还有提升的余地;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从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分析不同知识的联系和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教学内容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小部分属于数学哲学知识和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为一般内容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学科高等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及其由来、表征、证明及解释;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有学生对特定数学内容理解存在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引入、辨析、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方法;特定数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有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在高等数学中的推广;高观点下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有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对数学认识过程的理解;推理论证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本研究对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制订、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设计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规划有一定启示,后续可以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戈文一[9](2021)在《面向D级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的高真实感三维地形构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民航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给航空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作为飞行员适航训练的核心装备,D级飞行模拟机对提高飞行安全性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形采样数据能够真实获取全球范围的地表信息,这与飞行仿真训练特点高度契合,因此D级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通常以真实地形采样数据构建的三维地形为核心,营造逼真的飞行场景为飞行员提供必要的视觉信息。三维地形的真实感和实时性决定了飞行训练的质量,进而影响飞行安全。本文在满足D级飞行模拟机关于三维地形鉴定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地形采样数据中DEM和遥感影像的预处理方法,并以优化后的采样数据为数据源,研究三维地形的调度渲染方法实现高真实感三维地形构建。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本文充分分析了现有三维地形构建及地形采样数据预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D级飞行模拟机的地形采样数据自动化预处理框架,涉及基础数据管理、DEM预处理、遥感影像预处理、采样数据质量评价以及三维地形构建等模块。受限于篇幅与研究精力,本文从应用出发针对三维地形构建过程中的必要步骤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去雾、遥感影像超分辨率、DEM预处理以及三维地形调度渲染等关键技术,从而为构建高真实感三维地形打下初步基础。(2)针对使用雾霾影像构建的三维地形存在颜色失真、能见度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编-解码器结构的遥感影像去雾模型,充分利用遥感影像的空间上下文信息,有效结合影像数据像素到像素、区域到区域之间的浅层与深层映射关系实现影像去雾。设计优化了模型的特征提取结构,通过引入多尺度卷积提取影像的多空间分辨率特征,通过引入特征注意力适应遥感影像的复杂纹理结构实现多分辨率和多地形地貌条件下的影像去雾,最后通过引入组归一化、FRe LU激活函数以及多任务损失进一步提高模型去雾质量。真实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不同分辨率和多地形场景下的遥感影像去雾处理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性能,具有较高的去雾质量,能够较好地满足D级飞行模拟机对地形采样数据的要求。(3)针对影像分辨率不足导致三维地形精度低、关键地物信息辨识度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遥感影像超分辨率模型,并构建了专门面向飞行模拟机视景仿真的遥感影像超分辨率Airport80数据集用于模型训练。通过引入生成对抗机制,训练生成器重建超分辨率影像,鉴别器专注于真实高分辨率影像与生成影像之间的真伪判断,以生成更真实的高分辨率影像。改进了生成器网络结构,提出一种基于特征注意力的低频地形特征提取方法以提高模型的跨地域泛化能力,通过引入可变形卷积重构遥感影像的高频地物细节以增强关键地物信息。基于Airport80数据集的真实遥感影像数据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影像分辨率,较好地满足飞行模拟训练对构建高精度三维地形的要求。(4)根据D级飞行模拟机中三维地形构建流程,研究DEM预处理和三维地形调度渲染方法,验证了经过预处理优化后地形采样数据的实际应用价值。首先,提出一种DEM快速配准校正方法实现了DEM数据和机载导航数据库的准确匹配。其次,设计了一种基于Infini Band的同步地形调度渲染结构,并通过研究海量数据组织管理方法、地形纹理渲染方法以及坐标精度控制方法,实现了高性能渲染引擎下的高真实感全球三维地形构建。通过在真实B737-300型D级飞行模拟机的应用验证说明,本文方法明显提高了地形采样数据的清晰度、精度及准确性,优化后的地形采样数据可有效提升三维地形的真实感,且实时性能够满足D级飞行模拟机的要求。同时,本文提出的地形采样数据预处理框架对飞行视景仿真领域的三维地形构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杨高元[10](2021)在《低能离子轰击光刻胶诱导自组织纳米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能离子轰击无需掩模即可在大面积的固体材料表面诱导产生多样的自组织纳米结构,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适用范围广等优势,是一种新型的表面纳米结构制备技术。光刻胶是微纳加工领域一种重要的有机聚合物材料,通常作为掩模利用其抗刻蚀特性进行图形转移。然而,低能离子轰击与有机多体材料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十分有限,并且低能离子轰击诱导自组织纳米结构的图形高宽比亟待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开展低能氩离子与光刻胶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探索了将其作为掩模进行图形转移的工艺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地研究了光刻胶的低能离子轰击特性。与无机物的离子轰击特性类似,入射离子的能量和入射角是调控低能离子轰击在光刻胶表面诱导产生自组织纳米结构的形貌类型的主要因素。随离子入射角的增加,可依次在光刻胶表面获得随机纳米孔、准周期纳米波纹和屋瓦状的刻面结构等不同的表面形貌,并且纳米孔的形貌特征受离子能量大小的调控。2.重点研究了光刻胶表面纳米孔结构的演化规律与形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与离子轰击无机材料表面诱导的纳米结构的显着区别是,低能离子正入射和近正入射轰击时,能在光刻胶表面诱导产生直径在5-40 nm范围的随机纳米孔结构,而且纳米孔的平均直径、表面粗糙度等形貌特征,受离子能量、轰击时间、离子束流密度和入射角等离子轰击参数的调控。使用时间飞行的二次离子质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离子轰击前后光刻胶表面组成的变化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离子轰击会使光刻胶发生分解和优先溅射,导致表面的组成发生改变。与无机二元材料不同的是,由于离子轰击对光刻胶的强烈分解作用,导致光刻胶表层富含较轻的组分。建立了描述纳米孔结构形成与演化的物理模型,光刻胶表面纳米孔的产生是离子轰击引起的分解、优先溅射和质量再分布等不同物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3.系统研究了光刻胶表面纳米波纹结构的演化规律和生长模型。斜入射时,低能离子轰击能在光刻胶表面诱导产生纳米波纹结构,波纹的形貌、结构波长(即波纹的横向特征尺寸)和振幅等特征受离子参数的调控,例如结构波长可在30-300 nm范围内调节。结果表明,纳米波纹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生长和饱和两个阶段;离子能量越大,波纹的波长和振幅等特征尺寸也越大,达到饱和状态时所用的时间也就越长。使用连续模型分析了波纹结构的演化规律和所包含的主要物理机制,并解释了波纹结构生产、饱和以及刻面化的原因。4.确定了以光刻胶表面纳米波纹结构为掩模进行图形转移的工艺方法,并初步研究了转移后亚波长熔石英表面纳米结构的光学特性。以离子轰击诱导产生的纳米波纹结构作为掩模,利用反应离子刻蚀对其进行修饰去除底部剩余的光刻胶,再通过反应离子束刻蚀进行图形转移。在熔石英表面获得的亚波长纳米结构与光刻胶表面的纳米波纹结构掩模相比,高宽比提高了近三倍。初步的光学表征结果表明,这种具有表面亚波长纳米结构的熔石英样品在600-1300 nm波段范围内的透过率约为94%,与未处理的熔石英相比提高约1%。

二、图形与图像基于变换的一致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形与图像基于变换的一致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相位一致性和SIFT的光学与SAR遥感影像配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图像匹配研究现状
        1.3.1 基于灰度的匹配算法
        1.3.2 基于特征的匹配算法
        1.3.3 其它的匹配算法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算法流程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相位一致性理论
    2.1 相位一致理论
        2.1.1 相位一致理论的发展
        2.1.2 相位一致与局部能量
        2.1.3 通过小波计算相位一致性
        2.1.4 相位一致计算方法的优化
    2.2 Gabor滤波与Log Gabor滤波
        2.2.1 Gabor滤波的实现
        2.2.2 Gabor滤波参数解析
        2.2.3 Log Gabor滤波的实现
    2.3 基于相位一致性提取边缘和角点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SIFT的遥感图像匹配与其它特征提取方法
    3.1 SIFT原理
        3.1.1 构建尺度空间
        3.1.2 极值点检测与定位
        3.1.3 特征点主方向计算
        3.1.4 特征描述符生成
        3.1.5 特征点匹配
    3.2 其他经典的特征提取方法
        3.2.1 Moravec算子
        3.2.2 Harris算子
        3.2.3 Canny算子
        3.2.4 ROEWA算子
        3.2.5 FAST算子
        3.2.6 SURF原理
        3.2.7 AKAZE原理
    3.3 影像匹配的评价标准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相位一致性和SIFT的遥感影像匹配
    4.1 基于相依一致和SIFT的改进方法原理
    4.2 基于相依一致和 SIFT 的改进方法步骤分解
        4.2.1 利用Log Gabor滤波器生成PC图
        4.2.2 有方向性的比值最大值索引图
        4.2.3 构造特征描述符
        4.2.4 FSC误匹配剔除
        4.2.5 变换模型求解
        4.2.6 本文方法步骤小结
    4.3 实验
        4.3.1 光学与SAR影像匹配实验
        4.3.2 其它异源影像匹配实验
    4.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显着物体检测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显着物体检测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视觉显着性计算的主要任务
        1.2.2 显着物体检测的研究现状
        1.2.3 显着物体检测数据集的建立
        1.2.4 显着物体检测的性能度量
    1.3 论文研究内容概述与创新点
    1.4 论文内容安排
2 基于区域主色的显着物体检测
    2.1 引言
    2.2 研究动机与出发点
    2.3 方法框架
    2.4 基于区域主色的显着物体检测方法
        2.4.1 基于最小方差量化的全局显着性计算
        2.4.2 基于区域主色的局部显着性计算
        2.4.3 基于空间距离的局部显着性加权
    2.5 实验与讨论
        2.5.1 数据集简介
        2.5.2 参数分析
        2.5.3 量化方式和中心加权的影响
        2.5.4 与其它显着性方法的性能比较
        2.5.5 实验结果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颜色名空间的显着物体检测
    3.1 引言
    3.2 研究动机与出发点
    3.3 方法框架
    3.4 基于颜色名空间的显着物体检测方法
        3.4.1 基于颜色名通道和环绕性线索的注意图生成
        3.4.2 基于线性融合和后处理的显着性计算
        3.4.3 基于全局颜色名线索的显着性加权
        3.4.4 基于高亮截断和后处理的显着性融合
    3.5 实验与讨论
        3.5.1 数据集简介
        3.5.2 参数分析
        3.5.3 与其它显着性方法的性能比较
        3.5.4 实验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分层结构与颜色名的协同显着物体检测
    4.1 引言
    4.2 研究动机与出发点
    4.3 方法框架
    4.4 基于分层结构与颜色名的协同显着物体检测方法
        4.4.1 基于显着图一致性的单层融合
        4.4.2 基于稀缺性与一致性的单层融合图改进
        4.4.3 基于显着图一致性的多层融合
        4.4.4 基于稀缺性与一致性的多层融合图改进
        4.4.5 基于颜色名一致性的协同显着物体检测
    4.5 实验与讨论
        4.5.1 数据集简介
        4.5.2 参数分析
        4.5.3 融合算法的性能评估
        4.5.4 与其它显着性/协同显着性方法的性能比较
        4.5.5 实验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融合区域稳定性与显着性的单帧彩色图像小目标检测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与出发点
    5.3 方法框架
    5.4 融合区域稳定性与显着性的小目标检测方法
        5.4.1 基于区域稳定性的候选小目标提取
        5.4.2 仅基于区域稳定性检测小目标的缺点
        5.4.3 基于区域显着性的虚警目标去除
        5.4.4 仅基于区域显着性检测小目标的缺点
    5.5 实验与讨论
        5.5.1 数据库简介
        5.5.2 参数分析
        5.5.3 与其它方法的性能比较
        5.5.4 实验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泛函表示的图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贡献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图匹配基础
    2.1 图相关概念
    2.2 图匹配
    2.3 线性分配问题
    2.4 数学符号
第三章 图匹配的泛函表示框架
    3.1 引言
    3.2 图匹配的泛函表示框架
        3.2.1 图上的函数空间
        3.2.2 函数空间的二元结构
        3.2.3 函数空间上的泛函表示形式
        3.2.4 变换的二次最优约束
    3.3 图匹配方法及优化算法
        3.3.1 一般图匹配方法
        3.3.2 优化方法与数值分析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实验设置与对比算法
        3.4.2 3D人脸数据实验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本章方法的启发
        本章方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几何约束图匹配
    4.1 引言
    4.2 欧氏空间上的图匹配
        4.2.1 泛函表示的自然线性性质
        4.2.2 边长保持约束
        4.2.3 偏移方向约束
        4.2.4 单图异常点去除
    4.3 几何形变约束的图匹配
        4.3.1 常见几何形变及其参数化
        4.3.2 几何形变与匹配过程的相容性
        4.3.3 目标函数及其交替优化方法
    4.4 优化算法及改进
        4.4.1 近似Frank-Wolfe算法
        4.4.2 理论证明
        4.4.3 数值分析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实验设置及对比算法
        4.5.2 2D合成数据实验及分析
        4.5.3 图像关键点数据实验及分析
        4.5.4 几何形变数据实验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本章方法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异常点干扰图匹配
    5.1 引言
    5.2 异常点干扰图匹配
        5.2.1 泛函表示的零空间
        5.2.2 基础定义
        5.2.3 异常点干扰分析
        5.2.4 一致性和可判别性
    5.3 目标函数分析
    5.4 目标函数的充分条件
    5.5 异常点处理算法
        5.5.1 最大匹配数目约束的优化算法
        5.5.2 异常点的识别与剔除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1 实验设置与对比算法
        5.6.2 PASCAL数据集实验及分析
        5.6.3 VGG数据集实验及分析
        5.6.4 几何形变数据实验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大规模数据实时绘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体数据绘制
        1.2.2 大规模地理地形绘制
        1.2.3 反走样技术
        1.2.4 GPU绘制
        1.2.5 并行绘制
    1.3 本文工作
    1.4章节安排
第2章 性能挑战与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性能瓶颈分析
        2.2.1 多线程绘制
        2.2.2 绘制瓶颈
        2.2.3 数据规模
    2.3 并行绘制性能
        2.3.1 负载平衡
        2.3.2 图像合成
        2.3.3 图像解压缩
    2.4 评价方法
        2.4.1 时间复杂度
        2.4.2 并行粒度
        2.4.3 空间复杂度
        2.4.4 绘制质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并行化体绘制及光照计算
    3.1 引言
    3.2 体绘制
        3.2.1 体数据
        3.2.2 体绘制方程
        3.2.3 体绘制方法
    3.3 体数据光照计算
        3.3.1 体绘制全局光照
        3.3.2 单绘制遍多切片MSPP算法
        3.3.3 基于切片的光线投射SBRC算法
    3.4 体绘制并行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规模地形数据高效组织与绘制
    4.1 引言
    4.2 大规模地理地形数据
        4.2.1 数字高程模型
        4.2.2 数字正射影像
    4.3 可伸缩三维地理地形绘制
        4.3.1 算法概述
        4.3.2 关键步骤及实现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绘制中的反走样技术
    5.1 引言
    5.2 反走样方法
        5.2.1 走样原因
        5.2.2 反走样基本思路
        5.2.3 主流反走样方法
    5.3 子像素连续边界反走样SRCE算法
        5.3.1 算法概述
        5.3.2 关键步骤及实现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一种大场景反走样绘制架构
        5.4.1 算法概述
        5.4.2 关键步骤及实现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规模数据并行绘制虚拟化框架
    6.1 引言
    6.2 并行绘制
        6.2.1 体系结构
        6.2.2 数据与绘制资源
        6.2.3 并行绘制框架
    6.3 PRVF框架结构
        6.3.1 绘制资源层
        6.3.2 并行绘制虚拟化层
        6.3.3 应用层
        6.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分类
    2.1 基于变换域的多聚焦图像融合
        2.1.1 基于金字塔变换的方法
        2.1.2 基于各种“波”变换的方法
        2.1.3 与其他方法结合的方法
    2.2 基于空间域的多聚焦图像融合
        2.2.1 基于块的方法
        2.2.2 基于区域的方法
        2.2.3 基于像素的方法
    2.3 融合规则
    2.4 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评价
        2.4.1 评价指标
        2.4.2 典型实验方法
    2.5 多聚焦图像融合的应用
        2.5.1 遥感观测
        2.5.2 医学诊断
        2.5.3 摄影技术
        2.5.4 监测应用
        2.5.5 其他领域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典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
    3.1 LP多聚焦图像融合
    3.2 DCT多聚焦图像融合
    3.3 IM多聚焦图像融合
    3.4 CNN多聚焦图像融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聚焦模拟的引导滤波多聚焦图像融合
    4.1 相关工作
        4.1.1 高斯滤波
        4.1.2 引导滤波
    4.2 本文算法
        4.2.1 聚焦监测
        4.2.2 初始决策图
        4.2.3 最终决策图
        4.2.4 融合图像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参数设置
        4.3.2 客观评价标准
        4.3.3 不同融合算法对比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几个机缘
        1.1.2 初步推断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评优课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1.4 研究背景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1.5 研究意义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3.3.3 出声思维
        3.3.4 自我反思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的效度
        3.5.2 研究的伦理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3.6.1 论文的结构
        3.6.2 论文的写法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4.1.3 小结:“烤”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4.2.4 小结:“吃橘子”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4.3.3 小结:“境与径”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4.4.4 小结:“神来之笔”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4.5.4 小结:“出彩”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4.6.3 小结:“陪伴”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5.1.5 小结:“名师之智”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5.2.5 小结:“教研之慧”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5.3.5 小结:“专家之谋”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5.4.4 小结:“科研之思”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7)面向增强现实的船体构件在线检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册跟踪技术研究现状
        1.2.2 船舶以及其它工业领域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增强现实技术基本原理
    2.1 增强现实技术主要框架
        2.1.1 增强现实技术概述
        2.1.2 增强现实系统框架
    2.2 注册跟踪技术
        2.2.1 注册跟踪技术的原理
        2.2.2 PNP问题
    2.3 虚实融合与人机交互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CAD模型的注册跟踪算法研究与实现
    3.1 基于CAD模型的注册跟踪算法基本原理
        3.1.1 算法整体框架
        3.1.2 特征交互矩阵
        3.1.3 基于特征点的注册跟踪
        3.1.4 基于边的注册跟踪
        3.1.5 基于深度信息的注册跟踪
    3.2 基于Tukey函数的M估计
    3.3 模型能见度处理
    3.4 相机初始位姿精确估计算法研究与实现
        3.4.1 目标初始位姿精确估计总体方案
        3.4.2 SIFT特征点的提取和匹配
        3.4.3 算法改进方法及实验结果
    3.5 三维模型简化技术研究及实现
        3.5.1 模型简化技术基本原理
        3.5.2 对比实验
    3.6 船体构件在线检查中的算法适用性实验结果分析
        3.6.1 置信指数和协方差矩阵
        3.6.2 实验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船体构件在线检查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软件开发软硬件环境
        4.1.1 系统硬件构成
        4.1.2 系统软件构成
    4.2 船体构件制造工艺信息建模
        4.2.1 制造工艺信息提取
        4.2.2 船体构件的FPI模型
    4.3 模型交互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基于OSG的三维模型渲染
        4.3.2 MFC框架
        4.3.3 模型交互设计与实现
    4.4 在线检查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4.1 软件架构整体设计
        4.4.2 具体功能模块设计
        4.4.3 具体功能模块展示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
        1.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值得重视
        1.1.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有待探索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2.1.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框架
        2.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测评
        2.1.3 文献小结
    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2.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框架
        2.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调查
        2.2.3 文献小结
    2.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
        2.3.1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框架
        2.3.2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实践
        2.3.3 文献小结
    2.4 文献述评总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
        3.1.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1.3 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
    3.2 研究对象
        3.2.1 专家论证对象
        3.2.2 问卷调查对象
        3.2.3 深度访谈对象
        3.2.4 案例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论证手册
        3.3.2 调查问卷
        3.3.3 访谈提纲
        3.3.4 观察方案
    3.4 数据收集
        3.4.1 专家论证
        3.4.2 问卷调查
        3.4.3 深度访谈
        3.4.4 现场观察
    3.5 数据分析
        3.5.1 专家论证
        3.5.2 问卷与访谈
        3.5.3 现场观察
第4章 研究结果(一):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4.1 文献分析
        4.1.1 已有框架选取
        4.1.2 相关成分析取
        4.1.3 相关类别编码
    4.2 框架构建
        4.2.1 相关类别合并
        4.2.2 相应成分生成
        4.2.3 初步框架构建
    4.3 框架论证
        4.3.1 第一轮论证
        4.3.2 第二轮论证
        4.3.3 第三轮论证
第5章 研究结果(二):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5.1 学科内容知识
        5.1.1 一般内容知识
        5.1.2 专门内容知识
        5.1.3 关联内容知识
    5.2 教学内容知识
        5.2.1 内容与学生知识
        5.2.2 内容与教学知识
        5.2.3 内容与课程知识
    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3.1 学科高等知识
        5.3.2 学科结构知识
        5.3.3 学科应用知识
    5.4 数学哲学知识
        5.4.1 本体论知识
        5.4.2 认识论知识
        5.4.3 方法论知识
    5.5 总体分析
        5.5.1 学科内容知识
        5.5.2 教学内容知识
        5.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5.4 数学哲学知识
第6章 研究结果(三):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6.1 案例1
        6.1.1 第一轮观察:平均值不等式
        6.1.2 第二轮观察:对数的概念
        6.1.3 案例1 总体分析
    6.2 案例2
        6.2.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2.2 第二轮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
        6.2.3 案例2 总体分析
    6.3 案例3
        6.3.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3.2 第二轮观察:出租车运价问题
        6.3.3 案例3 总体分析
    6.4 案例4
        6.4.1 第一轮观察:反函数的概念
        6.4.2 第二轮观察:反函数的图像
        6.4.3 案例4 总体分析
    6.5 跨案例分析
        6.5.1 学科内容知识
        6.5.2 教学内容知识
        6.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6.5.4 数学哲学知识
        6.5.5 案例总体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7.1.2 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1.3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2 研究启示
        7.2.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订需要关注学科性
        7.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培训需要提升针对性
        7.2.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规划需要增加多元性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7.4.1 拓展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研究
        7.4.2 深入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
        7.4.3 延伸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证手册(第一轮)
    附录2 论证手册(第二轮)
    附录3 论证手册(第三轮)
    附录4 调查问卷(第一版)
    附录5 调查问卷(第二版)
    附录6 调查问卷(第三版)
    附录7 调查问卷(第四版)
    附录8 调查问卷(第五版)
    附录9 访谈提纲
    附录10 观察方案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面向D级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的高真实感三维地形构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飞行模拟机及视景系统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形可视化研究现状
        1.2.3 地形采样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面临的问题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目标及来源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论文组织与安排
第2章 面向D级飞行模拟机的地形采样数据预处理框架
    2.1 视景系统与三维地形
        2.1.1 视景系统
        2.1.2 三维地形
    2.2 地形采样数据预处理存在的问题
        2.2.1 预处理流程缺乏系统性
        2.2.2 数据处理难度大,成本高
        2.2.3 缺乏质量评价体系
        2.2.4 高性能引擎欠缺海量数据组织调度方法
    2.3 面向D级飞行模拟机视景的地形采样数据预处理框架
        2.3.1 遥感影像去雾模型
        2.3.2 遥感影像超分辨率模型
        2.3.3 DEM预处理
        2.3.4 三维地形调度渲染
        2.3.5 预处理框架的优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形采样数据中遥感影像去雾模型
    3.1 问题提出
    3.2 相关研究
    3.3 基于编-解码网络的遥感影像去雾方法
        3.3.1 去雾模型设计
        3.3.2 多尺度卷积层
        3.3.3 组归一化层
        3.3.4 FReLU激活函数层
        3.3.5 特征注意力层
        3.3.6 去雾模型损失函数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训练样本处理
        3.4.2 实验设置
        3.4.3 实验对比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形采样数据中遥感影像超分辨率模型
    4.1 问题提出
    4.2 相关研究
    4.3 面向D级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的Airport80数据集构建
        4.3.1 遥感数据样本来源
        4.3.2 遥感数据样本处理
        4.3.3 Airport80数据集描述
    4.4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影像超分辨率方法
        4.4.1 超分辨率模型结构
        4.4.2 可变形特征融合模块
        4.4.3 模型损失函数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设置
        4.5.2 实验对比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DEM预处理和三维地形调度渲染方法
    5.1 问题提出
        5.1.1 DEM存在的问题
        5.1.2 三维地形调度渲染存在的问题
    5.2 DEM预处理
        5.2.1 基于RayCaster的DEM快速配准校正方法
        5.2.2 机场边缘DEM修补方法
    5.3 三维地形调度渲染方法
        5.3.1 三维地形渲染引擎
        5.3.2 基于非对称金字塔的地形数据组织管理方法
        5.3.3 基于InfiniBand的同步地形调度渲染方法
        5.3.4 基于OriginShift的坐标精度控制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D级飞行模拟机的三维地形应用验证
    6.1 验证方案
        6.1.1 验证平台及标准
        6.1.2 验证数据
        6.1.3 方案设计
    6.2 地形采样数据预处理验证
        6.2.1 DEM预处理验证
        6.2.2 遥感影像预处理验证
    6.3 三维地形调度渲染验证
        6.3.1 真实感验证
        6.3.2 实时性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低能离子轰击光刻胶诱导自组织纳米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低能离子轰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能离子轰击技术的发展
        1.2.2 低能离子轰击技术的应用
    1.3 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
    1.4 自组织纳米结构产生的连续模型
        1.4.1 Bradley-Harper模型
        1.4.2 Kuramoto-Sivashinsky模型
        1.4.3 Crater Function模型
    1.5 影响自组织纳米结构产生的物理机制
        1.5.1 溅射效应
        1.5.2 表面扩散效应
        1.5.3 质量再分布效应
        1.5.4 应力-弛豫机制
    1.6 选题意义及论文构成
        1.6.1 选题意义
        1.6.2 论文构成
第二章 低能离子轰击光刻胶实验
    2.1 光刻胶样品准备
    2.2 低能离子轰击实验
        2.2.1 离子轰击设备介绍
        2.2.2 离子轰击参数
        2.2.3 实验结果表征方法
    2.3 光刻胶表面自组织纳米结构
        2.3.1 光刻胶表面纳米结构随离子入射的变化
        2.3.2 光刻胶表面形貌的演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刻胶表面纳米孔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3.1 光刻胶表面纳米孔结构的演化规律
        3.1.1 离子能量对纳米孔结构的影响
        3.1.2 离子轰击时间对纳米孔结构的影响
        3.1.3离子束流密度对纳米孔结构的影响
        3.1.4 离子入射角对纳米孔结构的影响
    3.2 光刻胶表面纳米孔形成机制分析
        3.2.1 使用ToF-SIMS分析光刻胶表面组成
        3.2.2 使用XPS分析光刻胶表面组成
        3.2.3 光刻胶表面溅射组成的分析
        3.2.4 光刻胶表面纳米孔结构形成的物理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刻胶表面纳米波纹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4.1 光刻胶表面纳米波纹结构的演化规律
        4.1.1 离子入射角对纳米波纹结构的影响
        4.1.2 离子能量对纳米波纹结构的影响
        4.1.3 离子轰击时间对纳米波纹结构的影响
        4.1.4 离子束流密度对纳米波纹结构的影响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生长模型
        4.2.2 主要物理机制
        4.2.3 低频起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组织纳米结构的图形转移与光学特性表征
    5.1 图形转移工艺路线的确定
        5.1.1 直接离子轰击进行图形转移
        5.1.2 RIBE进行图形转移
        5.1.3 RIE进行图形转移
        5.1.4 RIE与RIBE结合进行图形转移
        5.1.5 工艺路线的确定
    5.2 光学特性表征
        5.2.1 表面纳米结构的增透特性
        5.2.2 形貌特征对增透特性的影响
    5.3 问题分析
        5.3.1 基底裸露问题
        5.3.2 大面积均匀性问题
        5.3.3 散射损失的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图形与图像基于变换的一致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相位一致性和SIFT的光学与SAR遥感影像配准算法研究[D]. 付笑. 长安大学, 2020(06)
  • [2]显着物体检测计算方法及其应用[D]. 楼竞.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3]基于泛函表示的图匹配研究[D]. 王福东. 武汉大学, 2021(02)
  • [4]大规模数据实时绘制关键技术研究[D]. 罗德宁. 四川大学, 2021(01)
  • [5]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 王丽丽.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6]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7]面向增强现实的船体构件在线检查技术研究[D]. 文天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D]. 沈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9]面向D级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的高真实感三维地形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 戈文一. 四川大学, 2021
  • [10]低能离子轰击光刻胶诱导自组织纳米结构的研究[D]. 杨高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基于变换的图形与图像一致性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