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猪肝脏寄生虫损害病理学观察

屠宰猪肝脏寄生虫损害病理学观察

一、肝脏寄生虫损伤病理在屠宰猪中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1](2021)在《Tyrphostin AG 528介导Orm2保护脂多糖(LPS)诱导肝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作为机体的最大的代谢器官,承担着体内新陈代谢,排毒,免疫功能和主要营养物质及胆汁分泌的功能,它在疾病的发展和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畜禽养殖过程中,由于滥用抗生素及霉菌毒素的现象广泛存在,导致给肝脏带来了比较大的负担,因此由肝损伤引发的疾病变得日益严重。如果肝损伤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或有效的预防,将给畜禽产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此外,每年约有200多万人患有肝病,还有100万人患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和肝细胞癌等等并发症。肝病是由多种要素引起的,包含基因、病毒、酒精、肥胖症和内毒素。内毒素血症是临床实践中多器官衰竭的常见缘由。内毒素血症引起的肝损伤发生在多器官衰竭综合征的早期,并且与预后不良有关。脂多糖(LPS)诱发的肝损伤是大多研究者研究肝损伤的机制和治疗研究选择的常用模型。肝损伤的治疗方法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水杨酸酯、丙酸、奥昔康和贝芬酸;然而,据报道这些药物会引起肾毒性和胃肠道问题及其他副作用。本试验旨在探究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phostin AG528)介导急性期反应蛋白(Orm2)保护脂多糖(LPS)引起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3个部分:(1)在体离体两方面分析Tyrphostin AG528缓解脂多糖(LPS)引起肝损伤的作用通路以及对Orm2的诱导表达;(2)探究Orm2对LPS引起肝损伤的保护作用;(3)研究Orm2启动子区转录因子调控的情况。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为治疗肝脏炎症以及肝损伤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试验一Tyrphostin AG528缓解脂多糖(LPS)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本试验中,将21只8周龄大小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的划分为3组(n=7):对照组(Control)、LPS处理组(LPS)、Tyrphostin AG528治疗组(Tyrphostin AG528→LPS)。LPS处理组给予0.5 mg/kg LPS腹腔注射;Tyrphostin AG528治疗组提前三天,每天一次Tyrphostin AG528腹腔注射15 mg/kg,第三天注射结束后5小时给予LPS处理,3小时后采集血清、肝脏分别提取RNA和蛋白以及多聚甲醛固定肝脏进行HE染色。HE染色结果显示,Tyrphostin AG528治疗组能够显着降低由LPS引起的炎性细胞的浸润;Tyrphostin AG528治疗组的血清AST、ALT水平相比较LPS组极显着下降(P<0.01);肝脏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Mcp-1的m RNA水平在Tyrphostin AG528治疗组显着下降(P<0.05);Tyrphostin AG528治疗组能够显着抑制AKT和mTOR的磷酸化,并激活STAT1的表达;Tyrphostin AG528治疗组NF-κB信号通路被显着抑制;此外,RNA和蛋白水平一致地显示Tyrphostin AG528的添加促进Orm2基因表达。试验一结果表明,Tyrphostin AG528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缓解脂多糖(LPS)引起的肝脏细胞因子的升高和炎性细胞浸润,进而保护由LPS引起的肝损伤;另外Orm2在Tyrphostin AG528治疗组的升高提示着其可能参与肝损伤的修复。基于在体试验结果,我们采用2.5μM浓度的Tyrphostin AG528处理人正常肝细胞LO2细胞24小时后,LPS以500 ng/ml刺激2小时后提取细胞总蛋白。Tyrphostin AG528治疗组能够显着抑制AKT和mTOR的磷酸化(P<0.05),此外,Orm2的蛋白表达在Tyrphostin AG528治疗组显着升高(P<0.05),这与在体结果一致。进一步地提示我们Orm2可能参与肝损伤的修复。试验二Orm2重组蛋白对LPS引起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在试验一的基础上,为了研究Orm2是否直接参与LPS引起的肝损伤,以及发挥怎样的功能。我们设计了如下试验:将28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n=7):对照组(Control)、Orm2单纯添加组(Orm2)、LPS处理组(LPS)、Orm2治疗组(Orm2→LPS),Orm2治疗组腹腔注射Orm2重组蛋白2.7μg,30分钟后腹腔注射LPS,3小时后采集血清、肝脏分别提取RNA和蛋白以及多聚甲醛固定肝脏HE染色。HE结果的染色显示Orm2治疗组可以明显降低由LPS引发的炎性细胞的浸润;Orm2治疗组的血清AST、ALT水平相比较LPS组极显着下降(P<0.01);肝脏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m RNA表达在Orm2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由LPS引起CCL4的RNA水平升高被Orm2治疗而显着抑制(P<0.05);此外,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Orm2的治疗并不能影响肝脏的CCR5蛋白表达,而使得Orm2蛋白水平升高;Orm2治疗组NF-κB信号通路被明显抑制。试验二的结果表明,Orm2重组蛋白通过与CCL4竞争性结合CCR5从而改善由LPS引起的肝损伤。试验三探究LO2细胞中Orm2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的调控情况基于试验一中Tyrphostin AG528可以激活STAT1的磷酸化蛋白表达的现象,为了研究Orm2上游调控情况,我们通过预测Orm2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结合情况,发现STAT1在Orm2启动子区存在多个结合位点。通过小干扰RNA在LO2细胞敲降STAT1,48 h后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Orm2的表达也随之发生下降(P<0.05);构建STAT1的表达质粒,过表达STAT1后,48 h后Orm2的蛋白程度明显上升(P<0.05)。随后,我们构建了Orm2启动子区表达质粒以及STAT1表达质粒,进一步的,STAT1与Orm2启动子区质粒共转染LO2细胞,能够显着激活promoter~1102 bp与promoter~1570 bp启动子区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这部分结果表明STAT1通过调控Orm2启动子区的活性从而调控Orm2的表达。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了一种缓解肝损伤的新靶点——小分子化合物Tyrphostin AG528一方面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肝脏炎症,另一方面通过激活急性期反应蛋白Orm2的表达,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应激的伤害。这一研究结果为治疗肝脏炎症以及肝损伤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张文[2](2020)在《猪Ⅱ型圆环病毒感染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及其在细菌共感染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猪Ⅱ型圆环病毒(PCV2)感染引起的以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为主的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PCV2感染宿主后可改变宿主免疫功能,导致免疫抑制和疾病发生。临床中猪单独感染PCV2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当PCV2与其他病原菌如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共感染时更容易诱发PCVAD。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全球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PCV2与细菌协同致病机理为临床上治疗和控制PCVAD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已发现一些影响PCV2继发细菌感染的因素,但PCV2感染促进细菌共感染的详细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巨噬细胞是PCV2感染的主要靶细胞,受到刺激后功能性极化为经典活化的M1型和替代活化的M2型。最新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极化在病毒感染及继发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PCV2感染后如何影响巨噬细胞活化及功能并不清楚,以及PCV2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是否在继发细菌共感染中发挥作用也未见报道。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MDM)和小鼠为模型,发现PCV2b感染显着地促进了细胞M1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M2相关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PCV2b感染促进了腹腔细胞中M1亚群比例,表明PCV2b感染巨噬细胞促进其向M1型极化。进一步利用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为模型,发现PCV2感染也可以显着性上调M1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M2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证实PCV2感染诱导巨噬细胞M1型极化。为深入研究PCV2b感染诱导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调控机制,利用敲除Myd88的BMDM,发现PCV2b诱导的M1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显着抑制,提示PCV2b可能通过Myd88介导下游信号通路促进M1相关基因的表达。利用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的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发现PCV2b通过活化NF-κB和JNK信号通路诱导M1相关基因的表达。深入分析发现PCV2b的Rep,ORF3和ORF4蛋白活化了NF-κB的信号通路。而利用HDACs的广谱抑制剂TSA预处理细胞恢复了PCV2b抑制的M2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组蛋白修饰可能在PCV2b抑制M2相关基因表达中发挥作用。深入研究发现PCV2b通过调控H3K27ac和H3K27me3在M2基因上的修饰,从而抑制M2相关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PCV2b的Rep和Cap蛋白通过抑制H3K27me3的特异性去甲基化酶Jmjd3的表达,从而增加H3K27me3在M2基因上的修饰,进而抑制M2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了进一步探究PCV2b诱导M1型巨噬细胞极化在促进细菌共感染中的作用,利用BMDM建立PCV2b与APP或鼠伤寒沙门氏菌(STM)共感染细胞模型,研究发现PCV2b感染BMDM显着地促进了细菌的共感染。利用敲除Myd88的BMDM或NF-κB的抑制剂Bay-11预处理细胞,发现抑制PCV2b感染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降低了细菌的共感染,提示PCV2b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在促进细菌共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建立PCV2b与APP共感染的小鼠模型,证明PCV2感染在体内也能促进细菌的共感染,深入分析发现PCV2b与APP共感染协同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加剧了机体的损伤。综上所述,我们发现PCV2b感染通过活化NF-κB和JNK信号通路诱导M1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通过调控H3K27的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抑制M2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从而促进细菌的继发感染。我们的研究揭示了PCV2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从巨噬细胞活化的角度揭示促进其他病原共感染的协同致病机理。本研究为深入理解PCV2感染的免疫抑制机制及临床上治疗混合感染导致的疾病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药物研发提供潜在的靶点。

周鸿让[3](2020)在《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棘球绦虫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包虫病(Hydatidosis),是一种可引起严重疾病负担并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发展的慢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可造成严重的医疗、社会和经济负担及后果[2-5]。所以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检测,实时监测各类宿主的感染情况,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1,6]。本研究针对棘球绦虫的鉴别与棘球蚴病诊断方法的可操作性、检测灵敏度以及特异性,并依据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方法(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AA)的原理,建立了检测细粒棘球绦虫G1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具体开展以下三部分研究工作,以期为棘球绦虫的检测以及棘球蚴病的诊断提供可选择的检测方法:一、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检测细粒棘球绦虫G1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评价本部分以细粒棘球绦虫G1(EgG1)线粒体基因序列(GenBankTM No.AF297617)作为靶序列,根据RAA反应原理设计合成6对引物。经筛选获取最佳引物,并从温度、引物及醋酸镁3个方面以优比RAA反应体系。以PCR作为平行对照,分别以不同稀释浓度的基因组DNA及梯度稀释的含目的基因片段不同拷贝数的pMD19-T(Simple)克隆质粒进行RAA灵敏度扩增检测,同时以多房棘球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多头带绦虫、犬复孔绦虫、犬弓首蛔虫、毛首鞭形线虫、贾第鞭毛虫、肝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大片吸虫以及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AA扩增用于特异性评价。此外,分别对不同样本(感染EgG1的动物组织样本(10份)、模拟现场阳性犬粪样本(3份)以及现场阳性犬粪样本(5份))进行检测,以验证所建立的RAA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研究建立的RAA法可在40 min内特异性扩增EgG1的目的基因片段。经优化确立最佳温度为37℃,最佳引物(10μmol/L)用量为2μL,即反应浓度为0.4μmol/L,最佳醋酸镁(280mmol/L)用量为2.5μL,即反应浓度为14 mmol/L的反应体系。灵敏度方面,RAA法最低可检测到10 pg基因组DNA以及104个拷贝数的质粒;特异性方面,以其他寄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感染EgG1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与PCR检测结果一致。二、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多房棘球绦虫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评价本部分以多房棘球绦虫(Em)线粒体基因序列(GenBankTM No.AB01 8440)作为靶序列,根据RAA反应原理设计合成5对引物。经筛选获取最佳引物后,再从温度、引物及醋酸镁3个方面以优化RAA反应体系。以PCR作为平行对照,分别以不同稀释浓度的基因组DNA及梯度稀释的质粒进行RAA扩增,以评价RAA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同时以其他寄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AA扩增用于特异性评价。此外,分别对不同样本(感染Em的动物组织样本(9份)、模拟现场阳性犬粪样本(3份)以及现场阳性犬粪样本(2份))进行检测,以验证所建立的RAA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研究建立的RAA法可在40 min内特异性扩增Em的目的基因片段。经优化确立最佳温度为37℃,最佳引物(10μmol/L)用量为2μL,即反应浓度为0.4μmol/L,最佳醋酸镁(280mmol/L)用量为2.5μL,即反应浓度为14 mmol/L的反应体系。灵敏度方面,RAA法最低可检测到10 pg基因组DNA以及104个拷贝数的质粒;特异性方面,以其他寄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感染的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与PCR检测结果一致。三、重组酶介导的多重核酸等温扩增法鉴别细粒棘球绦虫G1和多房棘球绦虫技术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评价本部分利用第一与第二部分所设计的引物(专利申请号:20191116433 7.5)建立了可在40 min内特异性扩增EgG1与Em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酶介导的多重核酸等温扩增方法(Multiplex 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mRAA)。实验分别从温度、引物及醋酸镁3个方面进行多重RAA反应体系的优化。以mPCR作为平行对照,应用mRAA方法扩增不同稀释浓度的基因组DNA及梯度稀释的质粒,以评价RAA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同时检测多种寄生虫的基因组DNA,以评价其特异性。对所建立的方法优化后,应用于样本(感染棘球绦虫的动物组织样本19份(Eg,10份;Em,9份)、模拟现场阳性犬粪样本3份(含Eg与Em混合样本,3份)以及现场阳性犬粪样本7份(Eg,5份;Em,2份))的检测,以验证所建立的mRAA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研究经优化确立了最佳温度为37℃,EgG1正、反向引物(10μmol/L)最佳用量各为1μL,即反应浓度为0.2μmol/L,Em正、反向引物(10μmol/L)各为1.5μL,即反应浓度为0.3 μmol/L,醋酸镁(280mmol/L)最佳用量为2.5 μL,即反应浓度为14 mmol/L的反应体系。在灵敏度检测方面,mRAA最低可检测出0.1 ng的基因组DNA以及104个拷贝数的质粒;在特异性检测方面,以其他寄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感染样本mRA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与m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RAA以及mRAA检测方法较常规PCR快速,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其在EgG1与Em虫种的鉴定方面以及棘球蚴病基因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快速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敏感和特异的工具。有望为棘球蚴病的现场防治工作提供高效、快速的技术支撑。

王洋[4](2020)在《伪旋毛虫排泄—分泌(ES)产物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伪旋毛虫(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是可以感染哺乳类动物和鸟类的人兽共患寄生线虫。人类通常感染伪旋毛虫是因为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和其它含有伪旋毛虫感染性肌幼虫的动物。幼虫在宿主肌纤维中不能形成保护性胶原囊,由于可以感染鸟类,在自然界中呈全球性分布。伪旋毛虫无包囊这一形态上与旋毛虫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幼虫和成虫的大小、幼虫在肌纤维中运动模式、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杆细胞颗粒的形态和分泌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在免疫特异性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伪旋毛虫在入侵及寄生过程中,会排泄、分泌一些产物(ES)。由于ES产物直接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因此被认为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靶向抗原。目前研究发现ES产物在虫体穿透组织、幼虫的移行、参与免疫细胞调控、减缓凝血、消化、蜕皮、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在伪旋毛虫和宿主相互作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伪旋毛虫目前主要有三个代表性分离株(T4RUS、T4 AUS和T4 USA),有研究表明对最适宿主(猪)的易感性存在很大差别,推测不同分离株ES产物对宿主免疫调控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本实验首先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猪感染伪旋毛虫不同分离株在不同感染时间点外周血中免疫细胞水平变化,以期观察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对宿主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其次,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对比分析伪旋毛虫肌幼虫和旋毛虫肌幼虫之间ES产物中显着差异表达蛋白,并对这些功能蛋白进行分析,阐述这些功能蛋白在参与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期找到哪些ES蛋白参与调控宿主免疫反应,并导致伪旋毛虫抑制宿主炎症能力强于旋毛虫的可能原因。最后,采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伪旋毛虫成虫和新生幼虫阶段期特异性蛋白,作为潜在的早期诊断抗原或疫苗的候选。为了观察伪旋毛虫对宿主免疫系统调控能力,我们采用了流式细胞术对感染伪旋毛虫(T4 RUS和T4 AUS)两个分离株猪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CD3+T细胞、CD21+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不同感染时间点变化及Th1和Th2型特异性细胞因子IL-2和IL-4进行检测,观察伪旋毛虫入侵对宿主体内免疫反应调控。结果显示,伪旋毛虫感染猪在早期(0-17天)主要诱导的Th2型免疫反应,特异性细胞因子IL-4显着升高。从感染第17天开始B细胞发挥了主要调节作用。Treg细胞从感染第11天开始增多,展现了对宿主免疫反应强的调节抑制作用。伪旋毛虫入侵宿主猪抑制了炎症细胞Th17水平,但在感染后期(45-60天)略有升高。T4 RUS和T4 AUS两个分离株相同剂量(10000条/头)感染猪,猪外周血中上述免疫细胞在不同感染时间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引起相同的宿主免疫反应。T4 RUS不同感染剂量(1000条/头和10000条/头),引起猪体内免疫细胞水平变化基本无差异。应用iTRAQ串联质谱技术,对伪旋毛虫三个分离株(T4 RUS、T4 AUS和T4 USA)以及旋毛虫(T1 ISS534)之间肌幼虫ES产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出2,591个蛋白,其中535个为可信蛋白。每两组对比分析(T4 RUS:T4 USA、T4 AUS:T4USA、T4 RUS:T4 AUS和T1:T4 USA)共有65(146)、72(98)、43(103)和28(147)显着上调(或下调)差异表达蛋白被鉴定出来,并对鉴定出来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GO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中,我们发现差异蛋白参与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小分子代谢过程、前体代谢和能量生成和蛋白折叠。参与的主要KEGG通路富集在与糖代谢相关的糖酵解和糖异生、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等通路;与氨基酸代谢相关包括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缬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等通路;与脂肪代谢相关包括丙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脂肪酸降解等通路。差异蛋白参与的这些生物学过程及通路都主要集中在能量的合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这些都为寄生虫的长期寄生提供支持。此外,我们发现T4 RUS:T4 USA和T4 AUS:T4 USA两组富集在溶酶体通路和过氧化物酶体通路的差异表达蛋白均下调。溶酶体在信号转导、细胞适应、质膜修复、免疫应答和许多其它基本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溶酶体介导的降解作用有助于吞噬细胞快速清除凋亡细胞,调节宿主炎症反应。而过氧化物酶体与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相关。所有参与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通路的差异蛋白在分离株T4 USA中表达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搜索STRING数据库我们绘制了差异蛋白互作网络图查找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蛋白,并发现F23B12.5、Hsp83、calr、T0111246、MDH1和Nom1等为互作网络图中重要节点与多个蛋白具有紧密的互作关系,协同行使功能。对鉴定出来的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类分析发现了一些参与抗氧化、抗压力、宿主免疫调节和信号传导相关的蛋白。如抗氧化的二硫键异构酶(PPI)和过氧化物酶、抗压力的热休克蛋白HSP70、HSP83、HSP beta-1和alpha-crystallin B chain(small HSP)、参与宿主免疫调节的DNaseⅡ和Ca2+信号传导、稳态的钙调蛋白、钙网蛋白和钙同线蛋白-1等。对比这些功能差异蛋白表达量,我们发现T4 USA分离株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高于其它三组。此外,我们发现伪旋毛虫分泌的RW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B蛋白与能够参与宿主免疫调节激发宿主Th2型反应,抑制Th1型反应的53kDa糖蛋白(rTsP53)同源度较高(query cover为97%),伪旋毛虫这个蛋白是否也行使相似的蛋白功能,在我们以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验证。最后,我们利用2DE-Western blot结合MALDI-TOF/TOF-MS/MS鉴定伪旋毛虫成虫和新生幼虫ES产物,通过肽指纹图谱PMF共识别出大约24个匹配的蛋白点,并确定为12种不同的蛋白。GO注释分析其主要的分子功能为DNase II活性和丝氨酸型肽链内切酶活性。对其蛋白功能分类分析发现与免疫调节相关的DNase II和丝氨酸蛋白酶、运输或储存金属离子的PCHTP蛋白、利于成虫对宿主免疫应答逃避的venom allergen 5蛋白和可以作为侵入宿主的毒力因子烯醇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在马来丝虫微丝蚴ES产物中确认其具有抑制炎性细胞的聚集及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介导宿主的免疫抑制作用,本实验在成虫和新生幼虫ES产物中发现的多个丝氨酸蛋白酶推测可能也参与宿主免疫抑制作用,后续研究我们会继续验证。此外,筛选出的这些蛋白也可以作为潜在的早期诊断或疫苗的候选蛋白。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ML、Ad和NBL)ES产物,并对其功能蛋白进行分析。对理解伪旋毛虫对宿主免疫抑制能力、寄生虫与宿主互作关系、早期潜在诊断蛋白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周延[5](2020)在《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和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纳入154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实验室特征及治疗预后等,对生殖系统损伤的22例患者及115例儿童布鲁菌病,分别总结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等;2)以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流式细胞术、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等实验方法,分析invariant NK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并观察在治疗前、治疗6周、12周时间节点时的变化特点和其他指标的之间的关系;3)通过体外实验揭示invariant NKT细胞参与急性布鲁菌感染的潜在机制。结果:1)患者好发年龄19-45岁,多见于5-8月份;急、慢性患者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年龄≥45岁和血沉增快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生殖系统损伤以睾丸炎多见,女性可见阴道炎、宫颈炎;儿童除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外,体重减轻、厌食多见;2)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数量降低,以CD8+invariant NKT亚群降低为主;CD4-CD8-invariant NKT细胞与ESR呈负相关;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产生IFN-γ和IL-4的能力与健康人群相比无显着差别;急性期患者血清以IFN-γ、IL-23等升高为主,慢性期以IL-10增高为主;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与IL-10呈负相关)、CD4+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呈负相关;慢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IL-8和IL-23呈正相关,CD4-CD8-invariant NKT细胞与IFN-γ、IL-6和IL-8呈负相关、与TNF-α呈正相关;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随着治疗而逐渐恢复,以CD8+invariant NKT细胞恢复为主;在治疗12周时,≥45岁的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的恢复水平比<45岁慢;IL-6与CRP呈正相关,行ROC曲线,IL-6的最佳阈值为62.416ng/L,面积为0.758(95%CI:0.564-0.81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4.7%和86.2%;IL-6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各期比较有显着差异,TNF-α水平在治疗12周时,与各期比较有显着差异;3)rh IL-21能抑制α-Galcer对invariant NKT细胞的增殖;IL-21体外刺激患者PBMC能产生IL-6、IFN-γ和IL-10;invariant NKT细胞高表达CCR5和CCR6。结论:1)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各异,需要关注生殖系统损伤及儿童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对于无并发症患者治疗需要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6周,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12周;2)IL-6可以作为了解布鲁菌病活动度的一个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和临床治疗效果的指标;3)急性期患者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的下降可能与高表达CCR5和CCR6有关。4)invariant NKT细胞参与了布鲁菌病的发生、发展,参与了布鲁菌感染的细胞免疫调节。

姚倩,李云香,任玫,邹敏,杨帆,林青[6](2019)在《猪蛔虫病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猪蛔虫病呈世界性流行,在集约化、规模化的养猪场和散养猪均有发生。该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论文综述了猪蛔虫病的病原及其特征、生活史与虫卵体外培养、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猪蛔虫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谢静[7](2019)在《调节性B细胞在旋毛虫感染小鼠的动态变化及表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T.spiralis)简称旋毛虫(Trichinella),可感染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旋毛虫侵入到人或动物体内会引起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病。人感染旋毛虫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发热,肌肉酸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该病还能引起突发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食品工业的安全。旋毛虫病是世界各地待屠宰动物首检及强制性检疫检验的人兽共患病病种,目前为止,该病也是世界范围内投入预防控制费用较多的一类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大量研究表明,机体不能完全清除旋毛虫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免疫细胞的影响,旋毛虫能在啮齿动物体内通过与宿主的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逃避或着抑制宿主的相关免疫应答反应从而延长其在宿主体内的生存时间。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研究发现的一种能抑制相关免疫应答的B细胞亚群,该类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相关的细胞抑炎因子(IL-10、IL-35和TGF-β等)来抑制免疫应答反应,在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和寄生虫感染等多种疾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Bregs在线虫——旋毛虫感染中是否参与并发挥作用,本试验采用了旋毛虫易感的雌性BALB/c小鼠建立的感染模型,研究了Bregs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的数量变化情况及感染后的表型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本试验将雌性BALB/c小鼠分为两组:对照组(PBS组),试验组:(T.spiralis感染组)。为了确定旋毛虫感染能否诱导产生Bregs,在旋毛虫感染后的不同时期(7d、14d、21d、28d、35d和42d),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小鼠脾脏(SPL)和肠系膜淋巴结(MLN)中CD19+B细胞的数量变化及IL-10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PBS组)相比,无论在SPL中还是MLN中,CD19+B分泌IL-10的量均有所增加,从旋毛虫感染的第7天开始,试验组小鼠CD19+IL-10+B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多,且该细胞数量在21d达到了顶峰,该时期后CD19+IL-10+B细胞数量逐渐减少,但仍比对照组多。运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检测了旋毛虫感染后不同时期SPL中Bregs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CD19+IL-10+B细胞比例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显着,该变化趋势与FCM检测结果变化趋势相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能诱导产生Bregs。取派尔氏结(PPs)制成单细胞悬液,并对表面分子CD19,CD5,CD1d进行染色,结果显示在旋毛虫感染后的不同时期,CD19+CD5+CD1dhigh细胞增多,在第35天时,该细胞数量增至顶峰,这一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也能诱导PPs中Bregs的产生。小鼠感染旋毛虫后,为了鉴定能分泌细胞因子IL-10的Bregs表型,我们在感染后的第7天,运用FCM检测了小鼠SPL中B细胞中IL-10及CD23、IgM、CD5、IgD等相关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IL-10+B细胞表面分子CD23、CD21、IgM表达水平较高,CD5、CD1d、IgD的表达水平较低。结果表明感染旋毛虫后Bregs的表型与过渡2型边缘区前体B细胞(T-MZP)和边缘区前体B细胞(MZB)表型相似。我们还通过FCM检测了感染后不同时期小鼠SPL淋巴细胞中CD19+CD5+CD1dhigh细胞表达TGF-β1的情况,SPL和MLN中CD19+B细胞和CD4+T细胞分泌IL-17A的情况,结果表明在28天时,TGF-β1表达量最多,感染后021天产生IL-17A的B细胞(B17)和T细胞(Th17)逐渐增多,随后B17,Th17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趋势与CD19+IL-10+B细胞数量变化趋势几乎一致。这一现象说明Bregs与Th17,B17细胞之间可能也有某种平衡关系,这种关系很可能与旋毛虫的发病机制有关。

戴晓平[8](2017)在《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营养均衡,在现代人食物源中,肉类食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在我国由于传统和信仰的原因,猪肉占肉类食品的比重高达60%,猪肉是人体必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一个很好来源,所含蛋白的八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和比例接近人体需要,是一种优质蛋白,猪肉也是B族维生素特别是B1和B2的极好来源;猪肉富含铁,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维持所必须的。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猪肉产量和消费量都超过5000万吨,占全球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近一半,是当之无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然而近些年我国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力却有所下降,有研究显示,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意愿受收入、商品价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购买地点等因素外,还有受食品安全属性的影响最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越大,消费者的风险感知度越高,规避的意识也就越强。而综观近几年我国猪肉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如:双汇“瘦肉精”事件、“注水猪肉”、“毒火腿”、“地沟油”、黄浦江病死猪事件、食用感染猪囊尾蚴虫的猪肉致病等事件。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信任程度降低了,即使是“绿色食品”认证猪,购买意愿也随之减弱。猪肉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昭示了加强猪肉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商品猪生产到销售环节涉及到市场主体的各个方面,既要加强生猪生产与销售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又要加强生猪屠宰与肉品销售的规范和监督,而屠宰检疫作为猪肉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证猪肉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本人将结合多年的屠宰检疫工作经验,就屠宰检疫这一关键环节中如何保障猪肉食品安全作出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些创新,一是在论述屠宰检疫措施时,分析了各关键检疫点存在的危害,针对性的检测哪些项目,以及如何尽早地在各关键检疫点控制其危害;二是在总结检疫过程中常见的一些病理变化和疫病症状时,要将屠宰应激综合症与病因引起的病理变化区分开来。另外,根据我国屠宰行业具有“点分散、集中度低、产能低、设备落后、卫生和检疫设施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监督环节薄弱”等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我将提出几点建议:从市民的角度,如何选购放心肉;从执法人员的角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检疫能力,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监管层面,从源头上控制“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药物的使用,加强可追踪溯源体系的应用,生猪大型供应基地及系统的建立;从检疫环节的角度,完善并科学使用各检疫环节的检疫设施,加强检疫流程的岗位管理;从技术层面,应用激光灼刻印章技术加施检疫标志,建立病原学检测平台,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远程监控系统,引进免疫胶体金检测旋毛虫技术等。

唐斌[9](2015)在《WN10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及旋毛虫病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旋毛虫病是由人与动物生食或半生食寄生有旋毛虫的肉类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公共卫生和畜牧业都构成极大的威胁。2012年WHO/FAO食源性寄生虫病委员会依据疾病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及经济损失进行排名,旋毛虫病在所有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中位居榜首。旋毛虫的发育时期包括肌幼虫期,成虫期、新生幼虫期,而肌幼虫侵入肠壁后至发育为成虫前亦被称为肠道感染性幼虫。由于旋毛虫在不同发育时期其抗原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仅以单一时期单个抗原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特异敏感地检测旋毛虫病难以实现。目前市售的旋毛虫ELISA检测试剂盒主要采用的诊断抗原为肌幼虫的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 ES)产物,仅能于旋毛虫感染3-4周后检测到抗体,而旋毛虫新生幼虫于感染第14-16天即可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肌幼虫,故存在明显的诊断盲区,这也导致以旋毛虫肌幼虫ES产物作为诊断抗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至今无法应用于屠宰动物检验与临床诊断,而只能采用相对更为费时费力的镜检法和集样消化法,在临床诊断上也仅能作为辅助检测。本研究中,课题组根据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的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结果,分别从每个发育时期选取了一个高丰度强反应原性的抗原蛋白,分别是肌幼虫的Ts-serpin、肠道感染性幼虫的WN10、成虫的Ts-Adsp和新生幼虫的Ts-NBLsp。利用pET-28a质粒构建了WN10、Ts-Serpin和Ts-Adsp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纯化获得了相应的重组蛋白。此外,采用overlapping方法对旋毛虫Ts-NBLsp抗原蛋白进行了抗原表位筛选,从构建的13条十肽中,成功地筛选到了两个强反应原性小肽NBLsp4和NBLsp12。通过联合应用WN10、Ts-Adsp、Ts-serpin重组蛋白和BSA偶联的强反应原性小肽NBLsp4、NBLsp12,建立并优化了旋毛虫病无诊断盲区ELISA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无论在高感染剂量还是低感染剂量旋毛虫感染模型中,均能于感染后第15天成功检测到抗体,较以肌幼虫ES产物作为诊断抗原的ELISA方法提前至少8天检测到抗体,不仅解决了旋毛虫ES产物作为抗原所导致的诊断盲区问题,而且克服了ES产物制备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和二次污染风险等缺点。在对WN10进行序列分析时,发现其具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域。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除具有酶抑制活性之外,还可在寄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及在宿主体内营寄生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作为免疫调节剂可能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WN10序列与其他寄生虫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比较,发现其活性位点发生了突变,并没有典型的Q×V×G基序,通过azo-casein活性检测和反向酶谱实验证明WN10蛋白在体外无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活性。通过体外实验证明了重组WN10蛋白能够在体外诱导腹腔巨噬细胞NO水平上调。此外,WN10蛋白能够诱导LPS活化的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和IL-10,而且也能够单独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a和IL-10,从而表明WN10蛋白可能调节宿主免疫向Th2极化,从而为旋毛虫营寄生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王帅,韩利方,张高奎,张念,潘耀谦[10](2009)在《屠宰兔感染豆状囊尾蚴的体内分布及卫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对患豆状囊尾蚴病兔的胴体及内脏进行了详细的检验,并提出了卫生评价。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主要侵害的靶组织是大网膜,其次是直肠浆膜和肠系膜;而肝脏则不是其侵害的主要靶器官,只有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肝脏才发现病变。胴体及其他胸、腹腔脏器中没有检出病变。另外,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在一个包囊中有2个4个囊泡的豆状囊尾蚴。据此作者认为,对病兔的肝脏进行仔细检查后,在没有病变的情况下可以食用,而胃肠道的组织由于是豆状囊尾蚴侵害的主要靶器官,所以不得食用,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肝脏寄生虫损伤病理在屠宰猪中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寄生虫损伤病理在屠宰猪中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Tyrphostin AG 528介导Orm2保护脂多糖(LPS)诱导肝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肝脏疾病与肝损伤
        1.1.1 肝脏疾病概况
        1.1.2 脂多糖致肝损伤的研究机制
        1.1.3 家禽肝损伤研究现状
        1.1.4 畜禽急性肝损伤的类型
    1.2 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phostin AG528 研究进展
        1.2.1 蛋白酪氨酸激酶
        1.2.2 EGFR与疾病发生
        1.2.3 mTOR与疾病相关研究进展
        1.2.4 Tyrphostin AG528 介绍
    1.3 Orm2 研究概况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Tyrphostin AG528对脂多糖(LPS)引起小鼠肝损伤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动物
    2.3 试剂和仪器
        2.3.1 试验试剂与耗材
        2.3.2 试验仪器
        2.3.3 试剂配制
    2.4 PCR引物
    2.5 试验方法
        2.5.1 试验模型建立
        2.5.2 试验动物样本留取
        2.5.3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2.5.4 肝脏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2.5.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
        2.5.6 蛋白免疫印迹
        2.5.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6 结果
        2.6.1 Tyrphostin AG528 治疗对肝脏病理学影响
        2.6.2 Tyrphostin AG528 治疗对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影响
        2.6.3 Tyrphostin AG528 治疗对肝脏炎症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2.6.4 Tyrphostin AG528 治疗对EGFR下游信号通路变化的影响
        2.6.5 Tyrphostin AG528 治疗对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2.6.6 Tyrphostin AG528 治疗对Orm2 表达的影响
        2.6.7 Tyrphostin AG528 抑制LO2 细胞中mTOR信号转导并促进Orm2 表达
    2.7 讨论
    2.8 小结
第三章 Orm2 重组蛋白注射对LPS引起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3.1 引言
    3.2 试验动物
    3.3 试剂和仪器
        3.3.1 试验试剂与耗材
        3.3.2 试验仪器
        3.3.3 试剂配制
    3.4 试验方法
        3.4.1 试验模型建立
        3.4.2 Orm2 重组蛋白的构建
        3.4.3 试验动物样本留取
        3.4.4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3.4.5 肝脏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3.4.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
        3.4.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5 结果
        3.5.1 Orm2 治疗对肝脏病理学影响
        3.5.2 Orm2 治疗对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影响
        3.5.3 Orm2 治疗对肝脏炎症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3.5.4 Orm2 蛋白注射与CCL4 竞争性结合CCR5
        3.5.5 Orm2 蛋白注射对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探究LO2 细胞中Orm2 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的调控情况
    4.1 引言
    4.2 试剂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结果
        4.5.1 STAT1 质粒转染或小干扰RNA对 LO2 细胞中Orm2 表达的影响
        4.5.2 STAT1对Orm2 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猪Ⅱ型圆环病毒感染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及其在细菌共感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猪Ⅱ型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1.1.1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
        1.1.2 圆环病毒概述及分型
        1.1.3 PCV2 的基因组及编码蛋白功能
        1.1.4 PCV2 的流行现状与传播途径
    1.2 PCV2 的致病机理
        1.2.1 PCV2 感染对细胞的致病作用
        1.2.2 PCV2 感染与细胞因子表达
        1.2.3 PCV2 感染与免疫抑制
        1.2.4 PCV2 与其他病原共感染
        1.2.5 免疫刺激对PCV2 感染的促进作用
    1.3 PCV2 感染与细胞信号通路调控
    1.4 PCV2 感染的动物模型
    1.5 巨噬细胞活化研究进展
        1.5.1 巨噬细胞极化的定义
        1.5.2 巨噬细胞M1 和M2 表型、功能及信号分子
        1.5.3 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
        1.5.4 巨噬细胞极化与病毒感染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动物、材料和试剂
    2.3 主要试剂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细胞及细菌的培养
        2.4.2 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
        2.4.3 小鼠腹腔细胞的分离
        2.4.4 细胞感染实验
        2.4.5 RNA提取及反转录
        2.4.6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7 RNA-seq分析
        2.4.8 流式细胞术分析
        2.4.9 免疫印迹
        2.4.10 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 IP)
        2.4.11 细菌的荧光标记
        2.4.12 载体的构建
        2.4.13 质粒提取
        2.4.14 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
        2.4.15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蛋白在原代BMDMs细胞中的表达
        2.4.16 PCV2 感染小鼠模型
        2.4.17 石蜡组织切片
        2.4.18 病理组织学分析及免疫组化
        2.4.19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4.20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CV2b感染对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
        3.1.1 PCV2b体外感染巨噬细胞诱导其M1 极化
        3.1.2 PCV2b感染诱导体内巨噬细胞M1 极化
    3.2 PCV2b通过激活NF-κB和 MAPK信号诱导M1 相关基因的表达
        3.2.1 PCV2b感染巨噬细胞诱导M1 相关基因表达依赖于My D88
        3.2.2 PCV2b通过活化NF-κB和 JNK信号诱导M1 相关基因的表达
        3.2.3 PCV2b的 ORF1、ORF3和ORF4 编码的蛋白活化NF-κB信号通路
    3.3 PCV2b调节组蛋白修饰抑制巨噬细胞M2 相关基因表达
    3.4 PCV2b感染巨噬细胞体外促进细菌的共感染
    3.5 PCV2b感染通过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促进细菌的共感染
    3.6 PCV2b体内感染促进了细菌的共感染
4 讨论
    4.1 PCV2 感染与巨噬细胞极化调控和免疫抑制
    4.2 PCV2 诱导M1 型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
    4.3 PCV2 继发细菌共感染的致病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棘球绦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棘球绦虫与棘球蚴病检测技术
        2.1 病原学检查
        2.2 影像学诊断
        2.3 免疫学诊断
        2.4 分子生物学诊断
    3 研究目的和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检测细粒棘球绦虫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评价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寄生虫样本及其基因组DNA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寄生虫材料基因组DNA验证
        2.2.3 引物设计与筛选
        2.2.4 质粒构建
        2.2.5 RAA反应体系的建立
        2.2.6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2.7 扩增反应条件的优化
        2.2.8 RAA检测灵敏度评价
        2.2.9 RAA检测特异性评价
        2.2.10 不同种类标本的RAA法检测
    3 结果
        3.1 不同寄生虫基因组提取验证
        3.2 EgG1的引物筛选结果
        3.3 RAA反应体系优化
        3.4 PCR反应体系优化
        3.5 RAA检测灵敏度验证
        3.6 RAA检测特异性验证
        3.7 样本检测
    4 讨论
第二部分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多房棘球绦虫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评价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寄生虫样本及其基因组DNA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寄生虫材料基因组DNA验证
        2.2.3 引物设计与筛选
        2.2.4 质粒构建
        2.2.5 RAA反应体系的建立
        2.2.6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2.7 扩增反应条件的优化
        2.2.8 RAA检测灵敏度评价
        2.2.9 RAA检测特异性评价
        2.2.10 不同种类标本的RAA法检测
    3 结果
        3.1 不同寄生虫基因组提取验证
        3.2 Em的引物筛选结果
        3.3 RAA反应体系优化
        3.4 PCR反应体系优化
        3.5 RAA检测灵敏度验证
        3.6 RAA检测特异性验证
        3.7 样本检测
    4 讨论
第三部分 重组酶介导的多重核酸等温扩增法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技术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评价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寄生虫样本及其基因组DNA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寄生虫材料基因组DNA验证
        2.2.3 引物设计与筛选
        2.2.4 质粒构建
        2.2.5 多重RAA反应体系的建立
        2.2.6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2.7 扩增反应条件的优化
        2.2.8 多重RAA检测灵敏度评价
        2.2.9 多重RAA检测特异性评价
        2.2.10 不同种类标本的多重RAA法检测
    3 结果
        3.1 不同寄生虫基因组提取验证
        3.2 目的片段的扩增
        3.3 多重RAA反应体系优化
        3.4 PCR反应体系优化
        3.5 多重RAA检测灵敏度验证
        3.6 多重RAA检测特异性验证
        3.7 样本检测
    4 讨论
研究小结
    1 主要结果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申请专利与发表文章
附件

(4)伪旋毛虫排泄—分泌(ES)产物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伪旋毛虫及伪旋毛虫病研究进展
        1.1 伪旋毛虫概述
        1.2 伪旋毛虫的分类
        1.3 伪旋毛虫和旋毛虫差异
        1.4 伪旋毛虫的宿主和分布
        1.5 伪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
        1.6 旋毛虫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第二章 寄生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1 蛋白质组学概论
        2.2 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
        2.3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领域应用
    第三章 寄生虫ES产物对宿主免疫反应调节研究进展
        3.1 寄生虫排泄分泌抗原(ES)免疫调节作用
        3.2 伪旋毛虫免疫调节特点
        3.3 伪旋毛虫免疫诊断抗原研究
        3.4 免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作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猪感染伪旋毛虫的免疫反应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伪旋毛虫肌幼虫ES产物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伪旋毛虫早期诊断抗原的免疫学筛选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1542例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1.2 布鲁菌病生殖系统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1.3 儿童布鲁菌病115例临床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invariant NKT细胞及其亚群表达的临床意义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及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外周invariant NKT细胞比例下降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制备
        1.2 invariant NKT细胞体外增殖实验
        1.3 rhl L-21 体外刺激PBMC产生细胞因子实验
        1.4 CBA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
        1.5 流式检测invariant NK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及TANSWELL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布鲁菌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猪蛔虫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及其特征
    1.1 病原特征
    1.2 分子病原学
2 生活史与虫卵体外培养
    2.1 生活史
    2.2 蛔虫卵的体外培养
3 流行病学
4 临床症状
5 病理变化
6 诊断
7 防治
    7.1 药物治疗
    7.2 免疫与疫苗
    7.3 预防
8 展望

(7)调节性B细胞在旋毛虫感染小鼠的动态变化及表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概述
        1.1 旋毛虫形态与种属分布
        1.2 旋毛虫生活史
        1.3 旋毛虫流行病学
        1.4 旋毛虫的诊断与防治
    第二章 旋毛虫感染与宿主免疫
        2.1 旋毛虫感染对宿主的免疫应答
        2.2 旋毛虫感染在宿主免疫应答中的调节机制
    第三章 调节性B细胞与寄生虫免疫调控
        3.1 调节性B细胞来源与表型
        3.2 调节性B细胞在寄生虫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3.3 调节性B细胞的作用机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作者简介
致谢

(8)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概念
        1.1.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1.3 猪肉食品安全与消费者购买意愿
        1.1.4 检疫制度成为我国出口的技术壁垒
    1.2 生猪屠宰检疫的目的、作用
        1.2.1 相关概念
        1.2.2 屠宰检疫的目的
        1.2.3 屠宰检疫的作用
    1.3 广州市某一市级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现状
        1.3.1 屠宰场检疫情况
        1.3.2 目前广州市生猪屠宰检疫监管实施的先进措施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发达国家屠宰行业管理
        1.4.1 产业集中度高,企业布局合理
        1.4.2 检疫队伍强大,职责分工明确
        1.4.3 法律标准完善,严格标准管理
        1.4.4 采用先进技术,实施溯源管理
        1.4.5 建立注册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1.4.6 采用先进工艺,保证肉品新鲜
        1.4.7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使执法更严肃和合理
        1.4.8 欧盟对畜类屠宰环节检疫的规定
2 屠宰检疫过程中关键点的控制
    2.1 宰前检疫
        2.1.1 生猪入场检验
        2.1.2 群体、个体检查
        2.1.3 违禁药物检测
    2.2 生猪宰后检疫
        2.2.1 头、蹄部检疫
        2.2.2 内脏检疫
        2.2.3 胴体检疫
        2.2.4 寄生虫检疫
3 从宰后的皮肤、器官病理变化鉴定,以提升检疫质量
    3.1 皮肤
        3.1.1 皮肤发红、出血
        3.1.2 皮肤发黄
        3.1.3 黑色素沉着
        3.1.4 水泡
    3.2 淋巴结
        3.2.1 异色淋巴结
        3.2.2 淋巴结水肿
        3.2.3 化脓性淋巴结
    3.3 肝脏
        3.3.1 肝坏死
        3.3.2 肝硬变小结节
        3.3.3 肝脂肪变性
        3.3.4 乳斑肝
        3.3.5 细颈囊尾蚴囊
    3.4 肺脏
        3.4.1 肺萎缩、肺气肿、肺水肿
        3.4.2 肺充血、淤血
        3.4.3 肺实变
        3.4.4 肺坏疽
    3.5 脾脏
    3.6 肾脏
        3.6.1 肾淤血、出血
        3.6.2 白斑肾
        3.6.3 肾囊肿
4 猪屠宰应激综合症常见非病理性变化
    4.1 机械原因引起的皮肤非病理变化
        4.1.1 机械性引起的皮肤充血
        4.1.2 皮肤湿疹、荨麻疹
        4.1.3 由于电击或麻电不合理造成的皮肤变化
    4.2 因机械性原因引起猪淋巴结非病理出血
    4.3 因机械原因引起猪肝脏非病理变化
        4.3.1 由于肝脏脂肪浸润而造成的肝脏色泽变淡
        4.3.2 饥饿肝
    4.4 因应激引起猪肺脏非病理性变化
        4.4.1 由于麻电不当所造成的肺脏出血
        4.4.2 肺呛血
        4.4.3 浸池烫毛所造成的“肺呛水”
    4.5 屠宰猪肾脏小点出血的其它因素
        4.5.1 肾脏由于电击昏时所造成的点状出血
        4.5.2 应激引起的急性肾小体肾炎
    4.6 屠宰方式引起脾的非病理出血
5 建议和意见
    5.1 市民如何选购放心肉
    5.2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检疫能力
        5.2.1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5.2.2 培养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5.3 加强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5.3.1 各监管部门共同协作
        5.3.2 加强养殖这个源头管理,把污染扼制在摇篮中
        5.3.3 加强可追踪溯源体系的应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5.3.4 流通环节中供应生猪基地的建立
    5.4 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
        5.4.1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引
        5.4.2 完善法律法规,让执法工作有依可循
        5.4.3 完善无害化补偿机制
        5.4.4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
    5.5 引进先进检疫设备和先进屠宰工艺
        5.5.1 完善检疫设施设备,提高检疫质量
        5.5.2 采用先进屠宰工艺,提高肉品质量
    5.6 引用新技术模式,加强猪肉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
        5.6.1 应用激光灼刻印章技术加施检疫标志
        5.6.2 建立病原学检测平台
        5.6.3 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5.6.4 采用免疫胶体金检测旋毛虫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9)WN10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及旋毛虫病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章 寄生虫引起的Ⅱ型免疫的保护作用
    第三章 旋毛虫对宿主免疫的调节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WN10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WN10生物学功能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旋毛虫病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肝脏寄生虫损伤病理在屠宰猪中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Tyrphostin AG 528介导Orm2保护脂多糖(LPS)诱导肝损伤的机制研究[D]. 李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猪Ⅱ型圆环病毒感染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及其在细菌共感染中的作用[D]. 张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3]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棘球绦虫的研究[D]. 周鸿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 [4]伪旋毛虫排泄—分泌(ES)产物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D]. 王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5]人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Invariant NKT细胞在布鲁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周延.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6]猪蛔虫病研究进展[J]. 姚倩,李云香,任玫,邹敏,杨帆,林青. 动物医学进展, 2019(09)
  • [7]调节性B细胞在旋毛虫感染小鼠的动态变化及表型研究[D]. 谢静. 吉林农业大学, 2019
  • [8]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D]. 戴晓平.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WN10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及旋毛虫病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D]. 唐斌. 吉林大学, 2015(08)
  • [10]屠宰兔感染豆状囊尾蚴的体内分布及卫生评价[J]. 王帅,韩利方,张高奎,张念,潘耀谦. 动物医学进展, 2009(09)

标签:;  ;  ;  ;  ;  

屠宰猪肝脏寄生虫损害病理学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