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合

浅谈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合

一、浅议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李铭函,苗苗,姚蕾[1](2022)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回顾、特征与前瞻》文中研究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是推进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回溯发展历程,分析演进特征,审思不足,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研究认为:立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视角,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经历了恢复与重建、调控与完善、拓展与深化三个变迁阶段。其演进脉络呈现出价值定位从模糊到明晰,育人目标仍待全面渗透;文化逻辑从内隐到外显,文化特质尚待充分彰显;载体形式从单一到多元,内容体系亟待有序衔接的特征与不足。以体育学科课程图谱工具为研究方向,未来应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明确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价值定位;完善课程理论建设,重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教材编排模式,优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呈现方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案例素材。

郑小凤[2](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杨雪[3](2021)在《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扬的主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如今我国青少年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明显运动兴趣不足,近些年民族传统体育虽已逐步融入中小学校园,大多具有地域局限性,不利于传承与发扬,且学校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仍较为贫乏。本研究以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为研究对象,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简称青台山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大课间为载体,以彝族达体舞为手段,对彝族达体舞特色文化、特色动作、特色音乐等进行解析,将彝族达体舞结合中学生特点进行改编,对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大课间实践,通过对受试学生、学校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应用效果,期望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活动提供参考。通过周期为12周的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实验表明在大课间开展12周的彝族达体舞后,对彝族达体舞课间操和彝族达体舞音乐持喜欢态度的学生分别为79.09%、62.36%,认为彝族达体舞课间操动作难易程度简单和一般的学生为79.34%,教师对彝族达体舞课间操持满意的人数占66.67%,认为彝族达体舞课间操音乐、动作以及开展效果好的教师分别为75%、41.67%、41.67%,表明彝族达体舞的音乐、动作以及改编动作难度安排较为合理,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受到普遍学生和教师的喜爱。(2)改编后的彝族达体舞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融入大课间应用后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意愿明显上升,实验前后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意愿和参与大课间时多数的心情是开心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前后学生对民族特色课间操和民族类音乐的喜爱程度相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前后学生认为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提升自身民族认同感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彝族达体舞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民族风格课间操的认知程度。(3)实验后学生对在校大课间开展彝族达体舞的运动前景以及开展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持积极态度的人数明显上升,表现为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彝族达体舞以及其他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性。研究结论为:(1)改编后的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受到普遍学生和教师的喜爱,适合融入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开展与推广。(2)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改善学生参与大课间的心情,同时对提升学生关于民族特色课间操和民族类音乐方面的兴趣具有促进作用。(3)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度和积极性。

杨胡灵[4](2021)在《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成为体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建国七十年以来人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选编原则、框架结构、教学内容及学习评价进行梳理,找出教材编写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了解现今体育教材使用情况,探明原因,为我国今后体育教材的编写研究及教材的指向性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建议。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并未很好的落实,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理解和场域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却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现了偏差,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2.教材内容编写所制定的选编原则在实际编写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现今的选编原则与师生之间的需要存在着偏差,没得到师生的认同。3.教材所编写的教学内容和所制定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与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且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4.教材所编写学习评价中的评价方法、内容、主体和标准与实际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没有很好的契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未得到教师认同。整个研究发现新时代体育教材编写的展望:1.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2.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3.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4.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5.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6.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雷雅琴[5](2021)在《排舞运动对12-14岁农村青少年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一生中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深受自身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低的影响,身体自尊作为个体对自身身体特征的总体评价,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自身情感体验和环境满意度的整体评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体育运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存在较好的干预效果,且排舞作为一项融合了体育强度和舞蹈美感的国际性运动项目,有着限制少、趣味足的特征。所以本文将从关注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角度出发,以国家相关的政策导向和排舞的蓬勃发展为契机,探究排舞运动对农村12-14岁农村青少年的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干预效果,力求通过干预活动得到具体的数据来对排舞的运动价值进行有力的支撑,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融合,并丰富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推动排舞运动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以乐山犍为县铁炉学校初一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采取整班抽取的方法,1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并选定段艳平的《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和张兴贵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作为测量工具,在两组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评分结果经正态性检验合格后,再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质性合格的前提下,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起接受为期12周的干预。对照组按该校的常规教学大纲行课,实验组则进行排舞运动的学习,实验结束后再次组织学生填写相关量表,对实验前后填写的量表评分进行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结果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12周的实验后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对于身体自尊的速度、协调和身体活动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学校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经过12周的实验后发现,实验组对于身体自尊的外貌、协调、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身体活动、身体价值和整体自尊这七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正性情感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经过12周的实验后发现,对照组对于身体自尊的力量、速度、身体吸引力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评分在实验前后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排舞教学对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具有提升效果,主要体现在外貌、协调、身体吸引力等维度上,且对女生的干预效果优于男生,说明排舞的受众面更多的是女生;(2)排舞教学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提升效果,学校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正向情感等维度在实验前后都存在显着性差异,故排舞运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帮助作用;(3)常规教学对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具有提升效果,主要体现在力量、速度、耐力等维度上,且对男生的干预效果优于女生,故男生更能接受常规教学的内容;(4)排舞教学和常规教学对学生身体自尊产生影响的维度有所不同,故排舞教学能够针对常规教学对身体自尊的提升效果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说明排舞运动在学校的推广是具有现实意义的;(5)实验前学生整体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女生的整体身体自尊水平低于男生,留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稍低,故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谭牮牮[6](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屡屡遭遇困境,是在其教育的价值上出现了偏差,违背了培养人的初衷,沦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其课程所追寻的方向,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讨论既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其课程的主体在课程活动之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需要所进行价值选择时的倾向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从学科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也有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还有从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演进与发展规律进行探究的。本研究选题依据有以下四点:一是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立足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二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三是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四是价值取向是课程标准修改应确立的前提与核心。从研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未来走向的目的出发,以建国以来颁布的11部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教学指导文件从颁布的时代背景、文本剖析不同大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走向,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发展,即从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为劳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价值取向,再到实施素质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一直到新世纪的体育课程以“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整个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演变特征是由重视运动技能传授——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发展演变的。从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中看出,体育课程由重视国家发展需求一步步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后到重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分析出现不同阶段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原因有时政主导价值取向的、“传统养生”价值观念、“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功利主义价值观是现实根源;传统养生观念是思想根源;时政格局是社会根源。深入分析现存的价值取向的根源分析有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其导向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价值取向的走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开放融合,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程的理念应与国际接轨;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传统的根源。启示我们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未来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整合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加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结构整体。

王俞方[7](2021)在《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壮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的民族之一,是广西最主要的世居民族,也是广西最早和最主要的开拓者。其灿烂悠久的历史及其风格独特的民族特色,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西方体育文化的输入及原始需求目的的转变,导致了壮族部分传统体育活动消失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用“听过”来诠释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民族中学作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窗口、发展的平台,虽有一定的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但在实际的开设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困境。本文基于民族传统体育学、文化学、少数民族体育学、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等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对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梳理分析广西民族中学在开设壮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提出实现优化壮族传统体育在广西民族中学开展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结果如下:1.在广西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的颁布下,广西民族中学均以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及体育课外活动等形式开设了高杆绣球、背篓绣球、三人板鞋、跳竹竿和毽球五个项目。2.广西民族中学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学校体育课及体育课本来了解壮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了解程度为一般了解,学生为了强身健体、提高运动能力而以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会等形式参与壮族传统体育,多数学生参与的次数为每周2次,持续时间为10分钟。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更多的选择篮球项目。3.广西民族中学的教师年龄均在41岁至50岁,男教师的比例相对高些,教师结构主要以本科学历和一级职称而组成,教师对了解壮族传统体育但对其文化内涵及历史背景一般了解,主要通过各类培训来学习和了解壮族传统体育,但教师的参与培训次数较少。4.场地器材方面能够满足壮族传统体育的开设,有一定的资金开设。学校领导及家长对壮族传统体育的开设普遍支持不高,不能正确认识壮族传统体育。5.在调查的15所广西民族中学仅有5所学校拥有校本教材。其体育课程主要以篮球、田径和少数民族体育为主。6.壮族传统体育在广西民族中学的开设过程中,对项目不了解,积极主动性不强、对项目学习动机明确,但需求无法满足、学生在参与项目缺乏自主选择性、学生学业繁重且时间紧迫无法参与是学生因素的主要困境;缺乏对项目的创新意识、缺乏专业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手段简单枯燥,讲课魅力欠缺、培训次数少,学习渠道单一是教师因素的主要困境;缺乏强制性的地方有关政策、学校领导对项目的价值功能认知程度不全面、学校领导传承意识及重视程度不够、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不到位,开展不顺、在校园的开展单调,氛围薄弱、家长支持度低,学生参与受限是环境因素的主要困境;而教材与课程因素的主要困境为校本教材的转化程度不足、引入的项目难度高且存在安全隐患、引进的项目种类单一、学段的项目内容设置不合理以及项目传播载体淡化,推广力度不够。以上因素是限制壮族传统体育在广西民族中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针对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开设的困境,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的具体路径:1.进入体育课程教学,确保学生壮族传统体育的学习。2.创建“五点半”课堂,进一步拓展壮族传统体育学习。3.办运动会、校园文化节,提供项目竞技平台和展示舞台。4.建立人才“引—培—流”机制,大幅度提升壮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

高源[8](2021)在《“非遗”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以延安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截止2020年10月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已达40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广泛,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缺少传承人而濒临失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重,并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活的名牌”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彰显人文特色,维护文化多样化有着重要作用。青年是未来的主人翁,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有着多种文化融合的学习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够在未来进行传承与创新发扬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改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提供了一个基础,校本课程让学校能够更灵活的选择学校具有地方特色、学生感兴趣、需要开发的课程,同时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也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个性,学校教育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拥有更多可能性。笔者以延安市Y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为例,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学生审美能力,激活本土文化,通过对非物质文化安塞腰鼓的学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推动体育课程的多样化。但没有配套教材,缺少拥有专业技能的教师进行教学,多数学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生活中需要跟进科普宣传。本文对以上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非物质文化遗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黄倩文[9](2021)在《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本文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为主要依据,对当前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区21所高级中学进行了教学条件情况、《课程标准(2017版)》认知和实施态度情况、《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保障情况等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条件情况方面,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及配备情况较好;部分学校缺少女教师;教师体育专项结构单一;体育场地不足器材陈旧;相关教育部门对新教材的编写不及时。示范高中与普通高中教师在教龄、场地器材满足情况方面存在差异。(2)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版)》的认知程度和实施态度较好,但并未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仍需继续深入学习。普通高中教师对课标制定背景、内容标准的不了解情况高于示范高中。(3)学科核心素养三者割裂教学现象严重;示范高中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较普通高中好。教师对新课标目标认知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难实现整体贯穿三维的课程目标;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目标认知不足。示范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目标达成方面存在差异。(4)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对体能的认知、发展体能练习的目标制定情况较好;体能内容的练习方式、练习时间、体育课运动强度以及健康教育课时均未达到《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示范高中教师对体能练习的目标制定、锻炼方式、练习时间以及健康教育课时安排情况较普通高中教师好。运动技能选修课项目开设不全面,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关注。示范高中运动技能内容的课程设置情况较普通高中好。(5)教学方式方面:教学中选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式单一;对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运用较少;教学组织形式以传统教学为主。(6)评价方式方面:教师学业质量了解实施情况欠佳;学习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侧重于运动能力,忽略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结果的反馈情况不乐观,示范高中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后反馈与沟通情况优于普通高中。(7)课程实施保障方面: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对《课程标准(2017版)》的培训过于形式化;高中体育课教学指导机构成立不齐全;学校和体育教师未及时修改或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部分学校未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足体育课课时,且存在挤占体育课现象,普通高中学校占用体育课情况较示范高中严重。针对以上结论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1)强化学科育人功能:重视强化目标意识,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增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2)加强课程标准实施的保障:保证体育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物质条件;课程标准学习常态化;成立课程教学指导机构,提高体育学科重视程度。

袁晴[10](2021)在《对天津市公立初级中学校园武术课程实施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最新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要加强青少年武术发展工作,在规范青少年武术教学的同时推动传统武术的传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天津市公立初级中学的武术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武术课程开展情况、教师教的情况和学生学的情况三个方面出发,研究武术课程开展效果的情况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并提出建议。研究结论显示:1.天津市公立初级中学武术课程实施开展情况较好,83%的公立初级中学内设置有武术课程;83.3%的学校使用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缺乏天津特色项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50%以上的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保证武术课程的顺利进行,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考核方面,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形式,能综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缺乏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2.天津市公立初级中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90%以上,并且以青年教师为主;从学历的角度能够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缺乏具有较高武术技能的专业教师,并且具有专业技能的小部分教师在各校分布不均。3.天津市公立初级中学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多以互联网传播、武侠小说为主(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和61.7%),只有37.7%的学习是是通过学校体育课认识的武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容易引导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原有认知进行积极的引导。针对影响武术课程开展的情况提出几点建议:1.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突出校园特色,结合天津市当地的文化特色,选择有天津特色的武术项目;2.加强教师业务能力,针对天津本地特色项目技术动作学习和文化内涵、武术技击内涵、裁判内容等理论知识的培训;3.创新武术教学方法,校领导支持并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武术课堂形式,并经常组织课程展示,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4.在武术课堂教学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武术文化,创设轻松自在的教学环境,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繁多的网络信息,学会正确的选择优秀的文化;5.学校教育应与民间武术协会相结合,增加校外武术专家进校交流与校内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

二、浅议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与健康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回顾、特征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演变历程
    1.1 文化归位(1949—1978年):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1.2 规范确立(1979—2000年):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调控与完善
    1.3 价值延展(2001年至今):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拓展与深化
2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演进特征与不足
    2.1 价值定位从模糊到清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仍待全面渗透
    2.2 文化逻辑从内隐到外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尚待充分彰显
    2.3 载体形式从单一到多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亟待有序衔接
3 新时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新方向
4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路径前瞻
    4.1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明确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价值定位
    4.2 完善课程理论建设,重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4.3 创新教材编排形式,优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呈现方式
    4.4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案例素材
5 结束语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1.1.2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要
        1.1.3 学校大课间创新发展的需要
        1.1.4 校园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彝族达体舞
        2.1.2 民族传统体育
        2.1.3 大课间
        2.1.4 改编
    2.2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中学大课间开展现状的研究
        2.2.2 关于中学大课间活动内容的研究
        2.2.3 关于中学大课间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2.2.4 关于中学校园民族特色大课间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彝族达体舞运动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彝族达体舞起源的研究
        2.3.2 关于彝族达体舞运动特点和价值的研究
        2.3.3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校园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测量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2.7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设计分析
        4.1.1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前期准备
        4.1.2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说明
        4.1.3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实践验证
        4.1.4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基本动作内容
    4.2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应用结果与分析
        4.2.1 有关彝族达体舞课间操的基本评价分析
        4.2.2 彝族达体舞课间操与传统跑操的运动心率对比分析
        4.2.3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参与大课间的意愿对比分析
        4.2.4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民族特色课间操的喜好程度对比分析
        4.2.5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彝族达体舞的了解程度对比分析
        4.2.6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的认知对比分析
        4.2.7 实验前后学生对未来在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意愿对比分析
    4.3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反思
        4.3.1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改编的思考
        4.3.2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应用实践的思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4)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基础教育
        2.1.2 教材
        2.1.3 教科书
        2.1.4 体育教材
    2.2 体育教材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材在体育史专着、专题中的研究
        2.2.2 体育教材编写研究
        2.2.3 体育教材演变历史分期研究
        2.2.4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研究
        2.2.5 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研究
    2.3 相关研究的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德尔菲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人教版初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编写特征分析
        4.1.1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指导思想的特征
        4.1.2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特征
        4.1.3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内容的特征
        4.1.4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特征
        4.1.5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中学习评价的编写特征
    4.2 现阶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调查
        4.2.1 教师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2.2 学生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3 教材编写与师生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4.3.1 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
        4.3.2 教材内容的选编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同
        4.3.3 教材编写框架及其内容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4.3.4 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教师并未采纳
5 教材编写的展望
    5.1 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
    5.2 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
    5.3 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应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
    5.4 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
    5.5 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
    5.6 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问卷
附录2:学生问卷
附录3:专家访谈
附录4:教师访谈
附录5:学生访谈
附件6: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7: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8:开放式编码
附录9:相关支撑材料
致谢

(5)排舞运动对12-14岁农村青少年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家政策的导向
        1.1.2 排舞运动的价值
        1.1.3 农村体育的需要
        1.1.4 心理健康的重视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排舞
        2.1.2 身体自尊
        2.1.3 主观幸福感
    2.2 排舞运动的研究现状
        2.2.1 有关排舞开展与推广的研究
        2.2.2 有关排舞创新与创编的研究
        2.2.3 有关排舞特征与价值的研究
        2.2.4 有关排舞对身心健康干预效果的研究
    2.3 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2.3.1 不同身份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2.3.2 不同运动强度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2.3.3 不同运动频率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2.3.4 不同运动形式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2.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2.4.1 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研究
        2.4.2 体育活动干预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
    2.5 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方案
        3.2.2 测量指标与工具
        3.2.3 实验流程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基线水平对比
        4.1.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自尊的基线水平对比
        4.1.2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主观幸福感的基线水平对比
    4.2 两种干预方式下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4.2.1 两种干预方式下身体自尊水平的对比
        4.2.2 两种干预方式下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4.3 排舞干预前后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4.3.1 排舞干预前后身体自尊水平的对比
        4.3.2 排舞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4.4 常规教学前后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4.4.1 常规教学前后身体自尊水平的对比
        4.4.2 常规教学前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对农村体育教学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与改进
        5.2.2 将排舞项目在农村地区学校进行积极有效的推广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1 研究的创新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二 《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
    附录三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附录四 对照组教案(示例)
    附录五 实验组教案(示例)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课程标准的缘起及核心概念界定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研究法
        3.2.3 归纳总结法
        3.2.4 比较研究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历史演进分析
        4.1.1 1956 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4.1.2 1961 年《中学体育教材》
        4.1.3 1978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4 1987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5 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1988 大纲、1992 大纲
        4.1.6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7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4.1.8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
        4.1.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9 年级)课程标准(2011 年版)》
        4.1.1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
    4.2 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价值取向分析
        4.2.1 时政主导的价值取向
        4.2.2 “传统养生”的价值观念
        4.2.3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
    4.3 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存在根源分析
        4.3.1 国家意志的体现
        4.3.2 受传统文化影响
        4.3.3 体育课程开放融合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相关文件的颁布
        1.1.2 广西学校体育的发展的需要
        1.1.3 壮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有关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有关民族中学开展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有关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研究
        1.2.4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现状
        3.1.1 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情况
        3.1.2 基于学生因素的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情况
        3.1.3 基于教师因素的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情况
        3.1.4 基于环境因素的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情况
        3.1.5 基于课程因素的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情况
    3.2 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困境
        3.2.1 从学生层面分析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的困境
        3.2.2 从教师层面分析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的困境
        3.2.3 从环境层面分析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的困境
        3.2.4 从课程及其他层面分析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的困境
    3.3 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路径优化
        3.3.1 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路径优化理论指导
        3.3.2 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路径优化具备条件
        3.3.3 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路径优化具体建设
4 结论
    4.1 结论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家效度检验问卷
附录2 《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教师问卷
附录3 《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学生问卷
附录4 《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非遗”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以延安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
        1.3.2 安塞腰鼓
        1.3.3 校本课程开发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现状总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SWOT分析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访谈法
        2.2.7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非遗”安塞腰鼓产生、发展及现状
        3.1.1 安塞腰鼓的历史
        3.1.2 安塞腰鼓的产生
        3.1.3 安塞腰鼓的发展
        3.1.4 安塞腰鼓的特点与艺术性
        3.1.5 安塞腰鼓的传承与传播
    3.2 “非遗”安塞腰鼓开展校本课程的现实价值
        3.2.1 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3.2.2 有利于激活本土文化
        3.2.3 有利于培养审美
        3.2.4 有利于培养文化自信
        3.2.5 有利于推动民族体育活动创新
    3.3 “非遗”安塞腰鼓开展校本课程情况分析
        3.3.1 延安市Y中学的基本情况介绍
        3.3.2 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SWOT分析
    3.4 “非遗“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前期调查
        3.4.1 对教师的调查
        3.4.2 对学生的调查
    3.5 “非遗”安塞腰鼓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3.5.1 开发途径
        3.5.2 开发的侧重点
        3.5.3 “非遗”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
    3.6 “非遗”安塞腰鼓在课程中的应用
        3.6.1 “非遗”安塞腰鼓在校本课程的理论应用
        3.6.2 “非遗”安塞腰鼓课校本程实践案例
        3.6.3 “非遗”安塞腰鼓课校本课程的应用效果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
        2.2.2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与“实验版”的对比
        4.1.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比
        4.1.2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对比
        4.1.3 课程结构的对比与分析
        4.1.4 课程内容的对比与分析
        4.1.5 学业质量的对比与分析
        4.1.6 实施建议的对比与分析
    4.2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教学条件情况
        4.2.1 教师基本情况
        4.2.2 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4.2.3 教材的使用情况
    4.3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 版)》的认知和实施态度情况
        4.3.1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 版)》认知情况
        4.3.2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 版)》的实施态度
    4.4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课程标准(2017 版)》实施现状与分析
        4.4.1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
        4.4.2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实施现状与分析
        4.4.3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实施现状与分析
        4.4.4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方式实施现状与分析
    4.5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课程标准(2017 版)》实施保障调查分析
        4.5.1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与分析
        4.5.2 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情况
    4.6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课程标准(2017 版)》的实施对策
        4.6.1 强化学科育人功能
        4.6.2 加强课程标准实施的保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体育教师问卷)
附录2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学生问卷)
附录3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体育组组长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对天津市公立初级中学校园武术课程实施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案例分析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天津市武术文化背景
        3.1.1 天津市武术的兴起与武术课程的发展
        3.1.2 天津武术文化的特点
    3.2 天津市公立初中武术课程发展情况与分析
        3.2.1 对天津市初级中学体育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分析
        3.2.2 对天津市初级中学武术课程情况调查
        3.2.3 天津市初级中学武术考核情况的调查分析
        3.2.4 天津市初级中学武术课教材教法的调查与分析
        3.2.5 天津市初级中学体育场地器材情况
    3.3 天津市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3.3.1 体育教师的学历、专业和职称情况
        3.3.2 体育教师参与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情况
        3.3.3 学生对武术项目的认识程度
        3.3.4 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了解途径
    3.4 天津市武术文化在初级中学的融入与传承
        3.4.1 教师对武术文化的认知
        3.4.2 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
    3.5 对天津市滨海新区远洋城中学的案例分析
        3.5.1 体育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3.5.2 武术场地器械
        3.5.3 体育教师与学生情况分析
        3.5.4 远洋城中学领导反馈意见
    3.6 影响武术课程在中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3.6.1 社会背景环境对校园武术开展的影响
        3.6.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3.6.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3.6.4 师资力量与学生基础素质情况的影响
        3.6.5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C 访谈提纲
    附录D 问卷发放及访谈时的部分照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浅议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与健康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回顾、特征与前瞻[J]. 李铭函,苗苗,姚蕾.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D]. 杨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D]. 杨胡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排舞运动对12-14岁农村青少年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 雷雅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谭牮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广西民族中学壮族传统体育开设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D]. 王俞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8]“非遗”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以延安Y中学为例[D]. 高源. 延安大学, 2021(12)
  • [9]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 黄倩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10]对天津市公立初级中学校园武术课程实施效果的分析[D]. 袁晴.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浅谈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