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筑与防火——皖南古民居印象

徽州古建筑与防火——皖南古民居印象

一、徽州的古建筑与防火——皖南古民居印象记(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燕[1](2013)在《长江中下游水乡古镇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以三河镇和西塘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大大小小的商业集镇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地域优势繁荣发展起来,也产生了富有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本课题选取了三河、西塘两大古镇最有代表性地段的滨水建筑群,以大量着作文献、现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考察为依据,分别了解其形成背景、发展以及分布情况,并从地域上和空间上两个方面认识其多元化的组成规律。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外部空间理论,抽取河流、与建筑相邻的街巷以及滨水建筑三个主要的外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特定的历史背景,更直观、清楚地了解这种外部空间结构,同时分析比较其组成规律、空间序列和空间层次上的变化,从而总结出三河、西塘两大古镇外部空间形态的异同点。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研究区域内的外部空间组织关系和组织手法,使我们在新一轮的城镇建设中,将现代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传统地域的文化精神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以创造出更加合理和舒适的空间环境。

杨婷婷[2](2007)在《中国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近20年时间住宅总量增长了几倍乃至10倍,其中批量生产的城市住宅占大多数。与住宅建设的速度不相协调的是我国现代住宅理论层面的缓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显着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于住宅空间大小、户型的合理程度、住房的声、光、热、空气等物理环境、居住区外部环境的宽敞美观整洁等方面的改善,而是寻求更高的居住要求——真正的诗意的栖居。居住建筑的灵魂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得到继承和发展。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法。首先对于传统民居和集合住宅二者,从形成发展和现状各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寻找其本质和现象上的异同点。其次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民居和集合住宅进行比较和分析。文化的三个特征是物质、制度和精神,分别对应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文观)和人的自身感受(心理观)。因此分析问题部分从自然观、人文观和心理观三方面对传统民居和城市住宅中的建筑元素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找出传统民居中凝结的人文精神与情感智慧等文化隐性层面与当代城市住宅的契合点,提出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住宅中应用的设计方法,从而试图改变现有现代城市住宅“缺乏表情,忽视情感”等现有的缺憾,以期为人们更好地栖居生活探索另一条发展途径,也为形成有中国特色居住建筑理论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本论文共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论文题目确定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研究对象的确定以及研究范畴的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框架;第二章首先通过溯源,纵向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住宅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历史文化和社会状态对二者发展的影响。其次结合实地调研对于二者的现状以及特点作了具体的说明;第三章分析了文化对于居住建筑的影响,然后从文化的人文观、自然观和心理观三个方面对于传统民居和现代城市住宅的建筑元素进行比较和分析。第四章根据上文的分析提炼出传统民居适应现代住宅的元素,并分析了四个传统民居元素应用在城市住宅中的例子,最后提出几点传统民居现代应用的设计方法。第五章是对上述四章的研究的概括总结以及对于今后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中应用的展望。整个论文结构的研究顺序,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

傅海鹏[3](2001)在《徽州的古建筑与防火——皖南古民居印象记》文中研究表明

石朋亮[4](2021)在《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以涉县南漫驼村为例》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时期的“活化石”,是承载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内容价值最丰富的活态农耕文明聚落群。由于传统村落地处偏远、经济发展不足、防灾基础设施匮乏等自身灾害承载能力不足等原因,其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极易受到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火灾等灾害侵蚀。灾害对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影响巨大,一旦发生灾害,可能全村被湮灭,被烧毁,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将不复存在。区别于一般乡村防灾减灾,传统村落防灾不仅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还要做到全面保护传统文化的载体,其防灾特殊性体现在:(1)更强调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载体;(2)更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过程;(3)更强化防止传统村落进入退出名录。因此,传统村落防灾减灾研究意义重大。国外学者在乡村聚落和古村镇建筑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保护理论方法等方面研究较为成熟,国内学者对乡村聚落中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演变、空间形态、民居特色与景观环境、保护开发策略等方面研究日趋成熟,但在传统村落防灾减灾领域研究亟待开展大量工作。鉴于此,本文从乡村地理学、灾害地理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多学科视角出发,针对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开展研究,构建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为更好保护乡村聚落文化遗产、促进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进行有益探索。论文首先基于人地协调论、韧性理论、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等理论的指导,探讨中国传统村落防灾减灾的特殊性,分析总结传统村落防灾减灾主要技术,以应对灾害的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恢复的三个环节为研究出发点,深入分析防灾减灾各过程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要素的指标。其次,参考了防灾法律及规范标准、相关政策要求、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传统村落保护评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评价、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价、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灾害风险评价),通过多次专家征询、指标遴选,形成了多数据量化、物质性和社会性指标结合的“3+13+34”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偏客观的熵权法和偏主观的层次分析法精细化地确定综合权重,从而构建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模型。最后,选取我国北方太行山地村庄涉县南漫驼村进行评价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搜集相应数据,并对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南漫驼村的防灾减灾能力综合得分为49.2分,为一般水平,主要因村庄处于深山区,防灾减灾建设步伐慢、社会经济发展不足和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不深入。而在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恢复3个层面中,灾前预防上需修缮传统建筑、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和排查风险隐患,灾中救援中需加强与周边村庄合作和协调相关部门防灾减灾联动,灾后恢复上需提高村庄集体收入和提升风险参保人口比例。

二、徽州的古建筑与防火——皖南古民居印象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徽州的古建筑与防火——皖南古民居印象记(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中下游水乡古镇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以三河镇和西塘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区域和对象
        1.3.3 案例选取——以三河镇与西塘镇为例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水乡古镇空间形态概述
    2.1 长江中下游自然环境概述
    2.2 区域文化和城镇发展历史
        2.2.1 区域文化
        2.2.2 城镇历史演化
        2.2.3 “水”环境与城镇布局
    2.3 古镇空间形态演变
        2.3.1 以水为轴的空间演化
        2.3.2 街巷与街坊空间形成
        2.3.3 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2.4 传统水乡古镇空间形态构成
        2.4.1 空间形态物质构成要素
        2.4.2 空间要素的平面关系
        2.4.3 空间要素界面组合关系
    2.5 建筑形态
        2.5.1 整体形态
        2.5.2 建筑构造与装饰
第三章 水乡古镇实例分析
    3.1 三河镇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3.1.2 三河镇基本情况
    3.2 三河空间形态解析
        3.2.1 总体平面布局分析
        3.2.2 元素形态分析
        3.2.3 界面组合模式分析
    3.3 三河建筑风貌与特征
        3.3.1 建筑形态
        3.3.2 建筑构造与装饰
    3.4 西塘镇概况
        3.4.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3.4.2 西塘镇基本情况
    3.5 西塘空间形态解析
        3.5.1 总体平面布局分析
        3.5.2 元素形态分析
        3.5.3 界面组合模式分析
    3.6 西塘建筑风貌与特征
        3.6.1 建筑形态
        3.6.2 建筑构造与装饰
第四章 三河镇与西塘镇空间形态比较分析
    4.1 空间形态影响因素比较
        4.1.1 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比较
        4.1.2 传统规划观念比较
        4.1.3 人的行为活动比较
    4.2 空间形态比较
        4.2.1 总体布局比较
        4.2.2 街巷空间比较
        4.2.3 沿河地带结构比较
    4.3 建筑风格比较
        4.3.1 建筑形态比较
        4.3.2 构造与装饰比较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三河古镇街巷空间调查表
附录二:西塘古镇街巷空间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中国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确定与概念的界定
    1.3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住宅的形成发展及现状
    2.1 传统民居形成和发展
        2.1.1 传统民居的历史发展
        2.1.2 传统民居的现状与实例调研
        2.1.2.1 传统民居的现状
        2.1.2.2 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调研
        2.1.2.3 湖北通山民居调研
    2.2 我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及现状
        2.2.1 我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演变
        2.2.2 我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现状与实例调研
        2.2.2.1 我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现状
        2.2.2.2 北京都市馨园小区调研
        2.2.2.3 青岛玺景园住宅小区调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因素影响下中国传统民居和现代城市住宅之比较研究
    3.1 建筑的文化性
        3.1.1 建筑作为“庇护之家”
        3.1.2 建筑作为礼仪与宗教之表达
        3.1.3 建筑作为无言的教化者
    3.2 自然观影响下的建筑元素的比较和分析
        3.2.1 自然观对居住建筑的影响
        3.2.2 选址规划及道路层次
        3.2.3 立面、色彩、材料等外部形式
        3.2.4 景观
    3.3 人文观影响下的建筑元素的比较和分析
        3.3.1 人文观对居住建筑的影响
        3.3.2 交往空间
        3.3.3 过渡空间
    3.4 心理观影响下的建筑元素的比较和分析
        3.4.1 心理观对居住建筑的影响
        3.4.2 意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中的应用
    4.1 传统民居元素的提取
        4.1.1 因地制宜的规划选址
        4.1.2 层次分明的道路分布
        4.1.3 充满活力的交往空间
        4.1.4 传统民居的建筑外部界面
        4.1.5 景观与意境营造
    4.2 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中的应用实践
        4.2.1 深圳万科第五园
        4.2.2 成都清华坊小区
        4.2.3 北京易郡住宅区
        4.2.4 杭州钱江时代垂直院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及展望
    5.1 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中的应用方法初探
    5.2 现代城市住宅设计发展趋势展望
    本章小结
附录A 城市居民调查问卷与分析
参考文献
插图及附表详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以涉县南漫驼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灾害频发愈加威胁传统村落的“生境”
        1.1.2 提高传统村落的灾害“免疫力”刻不容缓
        1.1.3 防灾减灾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二阶段”的重要保障
        1.1.4 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价值无可替代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保护特点及过程分析
    2.1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的特殊性
        2.1.1 更强调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载体
        2.1.2 更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过程
        2.1.3 更强化防止传统村落进入退出名录
    2.2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传统建筑易受灾害侵蚀
        2.2.2 灾害救援难度高于一般乡村
        2.2.3 组织防灾救灾人员困难
        2.2.4 灾害救援难以快速到达
    2.3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保护主要方法
        2.3.1 利用地理环境营造安全人居空间
        2.3.2 利用风水选址奠定聚落安全
        2.3.3 构筑防御空间提升防灾能力
        2.3.4 建设防灾设施降低安全隐患
        2.3.5 小结
    2.4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保护过程分析
        2.4.1 灾前防灾减灾保护过程
        2.4.2 灾中防灾减灾保护过程
        2.4.3 灾后防灾减灾保护过程
3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及原则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3.3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3.3.1 灾前预防
        3.3.2 灾中救援
        3.3.3 灾后恢复
    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4.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3.4.2 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果
    3.5 指标赋值及评价结果确定
        3.5.1 指标体系赋分
        3.5.2 评价结果确定方法
4 南漫驼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地理区位及历史沿革
        4.1.2 山水格局及风貌特色
        4.1.3 历史环境要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4.2 防灾建设现状
        4.2.1 生态建设及山林防火
        4.2.2 防灾设施及物资储备
        4.2.3 生命线系统设施及人力保障
        4.2.4 村民灾害认知程度及防灾意识
    4.3 灾害风险分析
        4.3.1 周边地理环境调研
        4.3.2 历史自然灾害统计分析
        4.3.3 村庄灾害隐患
    4.4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分析
        4.4.1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结果
        4.4.2 整体防灾减灾能力结果分析
        4.4.3 要素层指标结果分析
        4.4.4 因子层指标结果分析
5 传统村落防灾减灾策略
    5.1 抢救破损遗产并加快防灾减灾建设步伐
    5.2 重点排查风险隐患并提升灾害应急能力
    5.3 宣传防灾知识及增强灾后保障能力
    5.4 协调多维度部门及加强乡村应急联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四、徽州的古建筑与防火——皖南古民居印象记(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中下游水乡古镇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以三河镇和西塘镇为例[D]. 李海燕.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 [2]中国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中的应用研究[D]. 杨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3)
  • [3]徽州的古建筑与防火——皖南古民居印象记[J]. 傅海鹏. 上海消防, 2001(01)
  • [4]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以涉县南漫驼村为例[D]. 石朋亮.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徽州古建筑与防火——皖南古民居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