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卫生工作方式的转变

浅谈学校卫生工作方式的转变

一、浅议学校卫生工作模式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悦宁[1](2021)在《《卫生月刊》(1928-1943)的健康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德容[2](2020)在《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减轻人口压力,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应运而生。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独生子女仍然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群体。在生活中,他们没有兄弟姐妹,能得到精心地养育和过度的关爱,身体形态大幅度改善,但营养过剩,这也为体质健康埋下了安全隐患。家长一味重视文化学习,且孩子的闲暇活动以电子产品为主,缺乏体育活动,这就给健康带来许多危害。面对未来的压力,没有健康怎么行?目前,对于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文将以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梁溪区随机选取五所小学,以水平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进行了调查,并从父母角度深入研究,发现:(1)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知识的关注度不高,但获取体育活动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对体育活动知识内容的了解以体育运动类为主,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认知度很高,但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运用一般。(2)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目的以强身健体为主,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节目非常有兴趣的群体比例也只有47.4%和37.4%,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感受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对“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认同度最低,只有46.8%。(3)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不尽人意。每周体育活动计划制定情况远远好于寒暑假;体育活动项目主要以游泳、球类为主,男生以大球类项目为主,女生以小球类项目为主;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4次的人数最多,但是数量还是偏低,只有42.1%,男生情况略好于女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1分钟以上的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也不足半数;每次体育活动强度是中等的群体最高,为54.%,体育活动的强度情况良好;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是和家庭成员。(4)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认知和态度、认知和行为、态度和行为均呈现较高的相关度,但是部分男生存在体育态度欠缺,但体育活动行为突出的现象。(5)父母学历越高,其孩子所关注的体育知识类别越均衡,差异越小;父母学历越高,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运用(跑步前热身)程度越高;其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运用(锻炼后放松)程度越高;但是高学历父母由于对文化学习非常重视,反而造成了其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6)父母为工人的,其孩子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节目兴趣、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以及体育参与目的都是最低的;父母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别有2.7%和2.3%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情绪”,父母为工人的,有4.5%的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愉悦身心”,2.3%的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6.8%的孩子不认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晁磊[3](2020)在《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 ——基于H市10所小学的调查》文中认为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引发了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国家政府部门接连出台了相关防治校园欺凌的政策,用以指导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开展。已有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因而防治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开展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在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向师性,是开展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绝佳时期,所以小学班主任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开展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本研究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阐述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对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和防治干预策略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并且针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评析,找出本研究的突破点和创新点,表明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该部分主要叙述调查工具的设计情况和数据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借鉴了Sonia Nicolaides,Yuichi Toda,Peter K.Smith三位学者共同编制的“教师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和应对方式”问卷并结合本研究的主题对问卷题目进行了删改,确定了调查问卷的三个一级维度和十一个二级维度;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被调查小学班主任的基本信息情况,探讨不同地区、学历和经验对于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问题,根据问卷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小学班主任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班主任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类型认知存在偏差,对校园欺凌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第二,班主任在反欺凌工作开展中态度消极,自我学习意识不足,防治工作的开展缺乏长期性;第三,班主任在对欺凌事件的处置中,反欺凌策略引导偏向于消极防御,缺乏对学生主动防护意识的培养,并且欠缺科学处置方式,对欺凌事件的后续追踪有待加强。第四部分为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笔者的现场调查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完善,社会媒体的非理性关注,学校制度和管理的不规范,班主任自身能力的制约。第五部分为改善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策略探讨,在前文的数据处理以及在已有防治经验的借鉴上,提出改善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建议对策。笔者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给出建议:第一,完善反校园欺凌法规建设;第二,引导社会舆论理性关注;第三,学校加强校园欺凌治理,加强治理主要从制定反欺凌校规、组建防治校园欺凌组织、建立校园欺凌监控机制和优化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机制四个方面展开;第四,提升班主任自身防治校园欺凌的能力,主要从多种方式,增强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了解;端正态度,加强反欺凌知识的学习;学习专业防治知识,提高应对能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改变与家长沟通方式,提升沟通有效性这五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为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指出本次研究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郭芳英子[4](2020)在《海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社会工作支持研究 ——基于XYS公司海员个案工作实务》文中认为海员是衡量航运业兴旺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航运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海员的流失率日渐上涨已经成为我国航运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船上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海员需要适应船舶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同时还要适应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并且还要掌握船上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自己可以承担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海员能够适应特殊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面对一系列压力,都对其克服对船上工作的紧张和恐惧会产生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了 100位不同人口统计量的海员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一系列社会研究方法,调查到公司当前海员人际交往能力现状、问题,并挖掘出导致人际交往困难的深层次成因。随后依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海员群体特色,将海员的人际交往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交往动力不足型、交往认知不足型以及交往技能缺乏型。每个类型选取一名具有代表性的海员,通过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优势视角理论等专业方法进行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帮助海员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经过社工的专业干预,进行介入的各个类型海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均有提升。最后笔者对本次研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认为社会工作方法在提升海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从海员自身、船舶管理公司、社会组织等角度提出提升海员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解决路径和建议。

何凯铭[5](2020)在《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提供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培训和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了解基层工作人员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吉林省提供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服务的总体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办法,为提高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质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吉林省各地区卫生监督所上报的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基本情况汇总表,以及对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人员发放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式对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机构设置、人员基本情况、培训情况和主要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对所发放的354份调查问卷中的内容进行分类,对299名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员和55名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员进行差异性分析。对问卷中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人员所反馈的问题导入Nvivo11.0进行编码和归类,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吉林省目前已有99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承担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并全部设置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室(办),但各地区之间承担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面积和服务人口数相差较大。(2)吉林省应聘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员1990人,实聘2050人,共计10758名工作人员,基本满足国家要求。但协管员与信息员之间在专业、年龄和兼职情况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3)在基层工作人员所反馈的问题中,管理层面和人力资源方面被反馈的次数较多,其中各单位不配合、兼职情况严重、人员不足是被反馈最多的问题。(4)在工作指标方面,吉林省在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次数、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巡查次数、计划生育相关信息实地巡查次数等方面表现较好,但仍有部分地区未完成全部指标。各地区共发现事件或线索719件,报告事件或线索次数719件,信息报告率均为100%。建议:(1)提高工作人员对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拓展基层工作人员的晋升机制,适当增加物质和人力的投入,加强与卫生监督机构的联动,提高巡查力度。(2)加强物质保障和信息化建设,减少基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量,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已有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吸收新鲜血液,吸引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学生投身基层,根据各地区地理面积和人口数等原因合理配置工作人员。(4)加强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宣传工作,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理念和重要性广而告之,提升居民认同感、认可度。(5)提高工作实效性,适当减少文字材料的工作量,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巡查工作当中。结论:(1)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开展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的99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立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室(办)。(2)基层人力资源较为紧张。兼职情况严重,人员配置不够合理,部分地区协管员数量未达标;信息员相比于协管员专业化水平低、年龄偏大。(3)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无法较好的配合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开展。(4)管理方式不完善,部分制度不全面,居民配合度低,巡查力度有限。(5)硬件设备配备不完善,缺乏统一制服、工作证件交通工具。(6)工作实效性不足,部分地区巡查次数未满足规范要求。(7)总体上,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已按国家要求稳步开展,主要指标基本满足国家要求,但具体工作的管理方式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

何伊伦[6](2020)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日益增加,当前口腔预防工作也正面临着从传统生物治疗模式到医学—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而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优化社区内资源的配置与使用,并能以多种方式在社区口腔保健领域中开展服务,合理的运用社区口腔保健资源。为了能达到社区口腔保健服务与医务社工服务的内在融合,本文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是针对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探索,该研究从社区的既有资源出发,将社区口腔保健的地点固定在社区内,将保健服务的范围固定在居民的口腔保健与问题预防上,更注重社区口腔保健服务对口腔疾病的“预防性”。研究二是针对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中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探索,该研究针对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中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探索,完善了医务社工在社区范围内卫生保健服务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促进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务社工服务体系的建构。本文以社区医疗健康主题下的口腔健康为切入点,以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社区中通过组建跨专业的复合式团队,优化口腔保健服务流程与服务结构,探索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该如何开展。在进入社区口腔保健服务中通过对口腔医务社工培养方式、服务内容与考核工作的管理,探索口腔医务社工的管理体系。在口腔医务社工的服务体系中通过分诊、宣教、运用三阶段来达成口腔保健观念意识化、口腔保健行为日常化、口腔健康问题预防化的目标。通过对社区服务提供者的访谈资料的分析显示,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运作可以有效地为社区口腔保健领域进行服务;通过对服务开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显示,口腔医务社工的介入对居民的口腔健康知识、信念有了显着的改变,但是居民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并不明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由医务社工有体系地在社区内开展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可以有效的进行口腔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可以促使居民培养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形成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但是居民口腔健康行为的产生与维持还不够明显。

向蓉[7](2020)在《基于健康生活素养的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上,以卫生健康教育为主题,尝试在初中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卫生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珍爱生命、健康生活。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与文献,对校本课程与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其次在对校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昆明八中初二年级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态度、需求和卫生健康知识掌握现状;而后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素养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目标,选择并组织了课程内容;最终以初二年级3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该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表明: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建立补充了国家课程和地方校本课程中有关卫生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向,给学校的教育活动增强了丰富性和个性化,有利于学校造就办学特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观念、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显着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卫生健康知识的储备,达到了以健康生活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提高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温雪娇[8](2020)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X大学普通班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学生人际适应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对象也涉及到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已有研究表明,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语言等因素导致其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巩固并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汉合校”这一模式的基础上,以“民汉合班”为载体的教学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趋势。随着高校编班模式的改变,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交往更加密切,人际交往环境变得较为复杂,其人际适应问题更应该引起学者们的积极关注。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群体,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局面的形成。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量,本研究选取X大学不同年级、非民族班的40名少数民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将文化认知、文化态度、人际认知、人际信任、人际互动、人际沟通六方面作为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适应的分析维度。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并通过访谈法、文献法进行具体资料的收集。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大部分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而且人际适应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干部身份、语言能力、学生成绩、班级氛围、社会支持、文化态度、人际交往技巧七个方面。促进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适应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本研究通过分析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几点教育策略:班级干部采用轮换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扩大交往范围,提升其沟通协调能力;学校应加强学生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助学,提高其学业水平;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班级文化;减少偏见、增进沟通,营造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族际文化理解;关注人际交往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

徐文凤[9](2020)在《20米折返跑测量高原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效度及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心肺耐力是儿童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评价的核心要素,由于心肺耐力测试要求高,西藏原有科研条件有限,客观测量数据来分析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研究较少。科学准确的测量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为研究儿童青少年在高原环境下健康生长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20米折返跑在高原地区测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科学性、可行性;采用实测方法了解并掌握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分析体质、行为方式等因素对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影响。研究方法以拉萨市70名1115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20米折返跑和功率车逐级递增负荷测试,检验20米折返跑测量高原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有效性。采用配额抽样法,抽取拉萨市918岁在校学生共1644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所有受试者分别进行20米折返跑、体质与健康测试,以及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采用Spss23.0进行统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值±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用于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用于检验组间差异,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相关因素,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效度试验中,20米折返跑推测最大摄氧量为39.2ml/kg·min,功率车逐级递增负荷试验测试的最大摄氧量为40.1 ml/kg·min,两种测试方法的相关系数为r=0.658。2.20米折返跑测试西藏儿童青少年VO2max均值为39.8 ml/kg·min。其中男生(41.8 ml/kg·min)高于女生(37.9 ml/kg·min);藏族儿童青少年(40.2ml/kg·min)高于汉族(38.7 ml/kg·min)。随年龄增长,西藏儿童青少年的VO2max持续下降。3.社会人口学因素中,性别、年龄、民族与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各指标存在显着性相关。4.生理指标中,静息心率和血氧饱和度与20米折返跑Laps、MAS和VO2max呈负相关;血红蛋白含量与20米折返跑Laps和MAS呈正相关。5.身体素质指标中,50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对20米折返跑Laps、MAS和VO2max的影响有显着性,其中50米跑时间的影响程度最高。6.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肺活量与心肺耐力指标呈显着正相关。7.身体形态指标分析显示,骨骼肌质量、体重、体脂率、身高对VO2max有显着主效应。8.每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心肺耐力指标呈显着正相关;上学日和周末久坐行为时间与心肺耐力指标相关性不显着。9.生活满意度、父亲职业趋近于体力劳动者与心肺耐力呈显着正相关。结论1.20米折返跑可以作为在高原地区测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有效方法。2.西藏儿童青少年的CRF低于平原地区和全球平均水平。3.血红蛋白含量、肺活量、立定跳远成绩、骨骼肌质量、每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累计时间与CRF呈显着正相关,体脂率、50米跑时间与CRF呈显着负相关。

张秋丽[10](2020)在《民族地区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与补偿方略研究 ——基于广西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的调查》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民族地区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与补偿方略研究为基点,以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为样本,对在校寄宿生、教职工、后勤人员等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和发放问卷,对靖西市A乡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的表现及影响进行概括,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具体的内容主要是情感脆弱,幸福感降低;独立性差,寄宿适应期长;学习迷茫,学习成绩不理想;社交能力低,社会性发展受阻;身心健康发展不良,易出现心理问题。根据实地调研以及文献研究,笔者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来分析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家长重成绩,轻情感;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互动教育;把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家长文化素质低,缺乏相关心理知识;外出务工,对孩子学习生活介入不足。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封闭的寄宿生活,阻断了学生与家庭的联系;狭小的自主活动空间,学生业余生活单调;教师任务繁重,对学生关爱程度下降与疏离;后勤人员配备不足,学生饮食起居无人照顾;网络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生活需要。针对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寄宿生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理论支撑点,在文献综述、调查分析、问题呈现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思考,从家庭和学校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家庭方面的建议主要有加强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成长观;重视家校合作,主动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减少隔代抚养,注重父母情感关怀。学校方面的建议包括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丰富课余生活,让寄宿生体会到“家”的欢乐;设立以人为本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学生发展;合理配备生活教师,让寄宿生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完善硬件设施,提升学生幸福感等。

二、浅议学校卫生工作模式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学校卫生工作模式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2)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访谈法
        1.6.4 比较分析法
        1.6.5 现场观察法
        1.6.6 数理统计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独生子女
        2.1.2 体育行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文献计量分析
        2.2.2 学生体育认知
        2.2.3 学生体育态度
        2.2.4 学生体育行为
    2.3 国外文献综述
        2.3.1 关于独身子女的研究
        2.3.2 关于学生体育活动研究
    2.4 简要述评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分析
        3.1.1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认知
        3.1.1.1 体育知识获取途径
        3.1.1.2 体育知识的内容
        3.1.1.3 体育知识的运用
        3.1.1.4 小结
        3.1.2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态度
        3.1.2.1 体育活动的目的
        3.1.2.2 体育活动的兴趣
        3.1.2.3 体育活动的感受
        3.1.2.4 小结
        3.1.3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
        3.1.3.1 体育活动计划
        3.1.3.2 体育活动频次
        3.1.3.3 体育活动强度
        3.1.3.4 体育活动时间
        3.1.3.5 体育活动项目
        3.1.3.6 体育活动形式
        3.1.3.7 小结
    3.2 独生子女体育活动行为的变量关系分析
        3.2.1 体育活动认知与态度的关联分析
        3.2.2 体育活动认知与行为的关联分析
        3.2.3 体育活动态度与行为的关联分析
        3.2.4 小结
4 影响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的外在因素
    4.1 父母因素
        4.1.1 父母学历对独生子女体育活动认知的影响
        4.1.2 父母职业对独生子女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
    4.2 学校因素
        4.2.1 体育课
        4.2.2 班主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 ——基于H市10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并造成恶劣影响
        2.小学阶段是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关键期
        3.班主任在防治校园欺凌事件中有着重要作用
        4.当前关于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研究的缺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校园欺凌的概念、类型和防治理论基础
        1.校园欺凌的概念
        2.校园欺凌的类型
        3.校园欺凌行为防治干预策略的理论基础
    (四)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评析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的现状
    (一)调查设计
        1.调查问卷及对象
        2.访谈提纲及对象
    (二)调查实施
    (三)调查结果
        1.班主任对校园欺凌的概念认知
        2.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开展
        3.班主任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理
二、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班主任对校园欺凌认知存在偏差
        1.班主任对校园欺凌概念认知不准确
        2.班主任对校园欺凌类型认知不全面
        3.班主任对校园欺凌严重性认识不足
    (二)反欺凌工作开展消极,自我学习意识不足
        1.部分班主任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态度消极
        2.自我学习意识不足,防治工作开展缺乏长期性
    (三)策略引导不合理,处置方式不规范
        1.策略引导偏向消极防御,缺乏主动防护意识培养
        2.班主任缺乏科学处置方式,对学生后续追踪有待加强
三、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二)社会媒体非理性关注
    (三)学校制度与管理不规范
        1.重智轻德成绩至上
        2.学校反欺凌制度不完善
        3.校园欺凌事后报告渠道缺失
    (四)班主任自身能力的制约
        1.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的知识不足
        2.班主任对于防治责任的逃避推卸
        3.班主任与家长间的沟通阻碍重重
四、改善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策略探讨
    (一)完善反校园欺凌法规建设
    (二)引导社会舆论理性关注
    (三)学校加强校园欺凌治理
        1.制定反欺凌校规
        2.组建防治校园欺凌组织
        3.建立校园欺凌监控机制
        4.优化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机制
    (四)班主任要提升自身防治校园欺凌能力
        1.多种方式,增强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了解
        2.端正态度,加强反欺凌知识的学习
        3.学习专业防治知识,提高应对能力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5.改变与家长沟通方式,提升沟通有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4)海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社会工作支持研究 ——基于XYS公司海员个案工作实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已有研究评析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海员
        2.1.2 人际交往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2.2 认知行为理论
        2.2.3 优势视角理论
3. 海员人际交往能力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1.1 XYS公司基本情况
        3.1.2 研究对象选取过程
        3.1.3 研究工具的选取
        3.1.4 XYS公司海员人际交往能力基本情况
    3.2. XYS公司海员人际交往能力的现存问题
        3.2.1 交往动力不足
        3.2.2 缺乏交往技能
        3.2.3 交往认知不足
    3.3 XYS公司海员人际交往能力的成因分析
        3.3.1 船上环境的局限性
        3.3.2 船东问题意识的薄弱
        3.3.3 海员之间文化风俗的差异性
        3.3.4 海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低下
4. 提升海员人际交往能力的个案工作介入
    4.1 案例一:交往动力不足型海员
        4.1.1 案主情况
        4.1.2 问题预估
        4.1.3 制定计划
        4.1.4 社工介入
        4.1.5 总结评估
    4.2 案例二:交往认知不足型海员
        4.2.1 案主情况
        4.2.2 问题预估
        4.2.3 制定计划
        4.2.4 社工介入
        4.2.5 总结评估
    4.3 案例三:交往技能缺失型海员
        4.3.1 案主情况
        4.3.2 问题预估
        4.3.3 制定计划
        4.3.4 社工介入
        4.3.5 总结评估
5. 建议与展望
    5.1 对策建议
        5.1.1 拓展海员自身交际圈,提升人际交往水平
        5.1.2 发挥船员服务机构的作用
        5.1.3 构建和谐的船上交往环境,包容文化差异
        5.1.4 多方位增加海员社交活动
    5.2 研究总结与反思
        5.2.1 研究的创新点
        5.2.2 研究的局限性
        5.2.3 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人际交往能力量表(节选)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的由来
        2.1.1 各地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初步探索
        2.1.2 各地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进一步探索
        2.1.3 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开始形成
    2.2 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模式
        2.2.1 分散式工作模式
        2.2.2 集中式工作模式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统计分析法
    3.2 资料来源
    3.3 质量控制
第四章 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现状分析
    4.1 机构设置情况调查分析
    4.2 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4.3 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4.4 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调查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5.1.1 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5.1.2 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5.1.3 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初具成效
    5.2 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5.2.1 整体人力资源依旧紧缺
        5.2.2 宣传工作不到位
        5.2.3 管理方式不完善
        5.2.4 物资保障不充分
        5.2.5 工作实效性不足
第六章 建议和结论
    6.1 建议
        6.1.1 提高对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的认识
        6.1.2 加强物资保障和信息化建设
        6.1.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1.4 加强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宣传工作
        6.1.5 提高工作实效性
    6.2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居民的口腔健康水平较低
        1.1.2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出台使口腔保健领域受到重视
        1.1.3 社会工作相关政策促进了医务社工在社区中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现状分析
        1.3.2 医务社工进入社区进行口腔保健服务的现状分析
        1.3.3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1.3.4 总结与述评
    1.4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基本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参与式观察法
        1.6.2 访谈法
        1.6.3 问卷调查法
    1.7 研究伦理
2 S社区内口腔保健服务现状
    2.1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概况
        2.1.1 S社区背景概况
        2.1.2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概况分析
    2.2 S社区居民口腔保健基本情况分析
        2.2.1 S社区居民口腔健康情况调查
        2.2.2 S社区居民口腔保健知识、信念、行为掌握情况调查
    2.3 S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服务组成与需求分析
        2.3.1 S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服务组成
        2.3.2 S社区内口腔保健服务的需求分析
    2.4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分析
        2.4.1 S社区院落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
        2.4.2 S社区卫生机构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
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探索研究
    3.1 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既有模式分析
        3.1.1 社区口腔保健模式
        3.1.2 社区牙周保健发展模式
        3.1.3 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既有模式评价
    3.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构建
        3.2.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形成
        3.2.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3.2.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服务团队的主体角色定位
        3.2.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运作流程
    3.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评价与评估
        3.3.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评价
        3.3.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成效评估
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管理体系探索
    4.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培养方式
    4.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服务运作的资金来源
        4.2.1 政府购买项目
        4.2.2 社区购买项目
    4.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
        4.3.1 社区院落口腔保健服务的开展
        4.3.2 学校范围内口腔保健服务的开展
        4.3.3 医院内防治工作的开展
    4.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考核
        4.4.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对医务社工进行考核的部门
        4.4.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考核的内容
5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服务体系探索
    5.1 医务社会工作与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内在通融
    5.2 口腔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服务流程
        5.2.1 社区口腔保健分流阶段
        5.2.2 社区口腔保健宣教阶段
        5.2.3 社区口腔保健运用阶段
    5.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实务开展
        5.3.1 促进社区口腔保健观念意识化的达成
        5.3.2 促进社区口腔保健行为日常化的达成
        5.3.3 促进社区口腔健康问题预防化的达成
    5.4 口腔医务社工服务体系的服务成效评估
        5.4.1 过程评估
        5.4.2 结果评估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建议与展望
        6.3.1 成立复合式的口腔保健服务团队进行服务
        6.3.2 通过医务社工服务调动居民社区参与积极性
        6.3.3 通过医务社工的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成效评估访谈提纲
附录 B 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 C 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后测调查表
附录 D 社区口腔保健活动开展评估表
致谢

(7)基于健康生活素养的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国家政策导向
        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中学生的卫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丰富学校课程,凸显办学特色
        二、提升课程研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以全面发展为核心,助力学生健康生活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校本课程的发展和经验
        二、国内校本课程的发展和经验
        三、国外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四、国内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健康生活素养
        二、卫生健康与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理论
        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理论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
        二、科学性与趣味性相并存
        三、可行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斯基尔贝克的程序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程序(OECD)
        三、塞勒等人的开发程序
        四、托马斯的课程开发程序
    第五节 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依据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六节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重要性原则
        四、实用性原则
        五、趣味性原则
    第七节 校本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二、以感知为主的方法
        三、以训练为主的方法
第三章 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行动研究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试卷
        三、评价表
        四、访谈提纲
    第四节 研究路线
第四章 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一节 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环境分析
        二、学生需求分析
        三、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四、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二、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教学案例
第五章 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第二节 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第三节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一、学生前、后测成绩结果分析
        二、学生课堂表现的统计结果分析
        三、课后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一、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研究展望
    第三节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X大学普通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高校编班模式的改变
        2.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且人际适应问题凸显
        3.个人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1.适应
        2.人际适应
    (五)文献综述
        1.大学生人际适应的研究
        2.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的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六)理论基础
        1.多元文化整合理论
        2.文化适应理论
        3.人际关系理论
    (七)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
        4.研究维度
二、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适应的现状与问题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
        1.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2.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态度
    (三)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认知能力
        2.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信任能力
        3.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互动能力
        4.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干部身份
    (二)语言能力
    (三)学生成绩
    (四)班级氛围
    (五)社会支持
    (六)文化态度
    (七)人际交往技巧
四、改善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适应的教育对策
    (一)班干部采取轮换制,提升学生沟通协调能力
    (二)加强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学生助学,提高学业水平
    (四)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班级文化
    (五)减少偏见、增进沟通,营造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
    (六)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促进族际文化理解
    (七)关注交往教育,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20米折返跑测量高原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效度及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肺耐力定义
    2.2 心肺耐力的测试方法
        2.2.1 直接测试法
        2.2.2 间接测试法
    2.3 心肺耐力的影响因素
        2.3.1 遗传因素与运动训练
        2.3.2 性别和年龄
        2.3.3 营养和身体发育水平
        2.3.4 身体活动
    2.4 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现状
        2.4.1 国内研究现状
        2.4.2 国外研究现状
    2.5 20 米折返跑测试心肺耐力的研究进展
        2.5.1 20 米折返跑起源
        2.5.2 20 米折返跑测试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研究
    2.6 西藏儿童青少年研究现状
        2.6.1 西藏儿童青少年体质研究现状
        2.6.2 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现状
    2.7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效度试验
        3.1.2 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试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20 米折返跑测量最大摄氧量的效度
        4.1.1 受试者基本特征
        4.1.2 20 米折返跑结果
        4.1.3 逐级递增负荷试验结果
        4.1.4 两种方法测量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
    4.2 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
        4.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2.2 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状况
    4.3 影响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因素分析
        4.3.1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社会人口学因素
        4.3.2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生理指标因素
        4.3.3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体质指标因素
        4.3.4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身体活动因素
        4.3.5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久坐行为因素
        4.3.6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家庭相关因素
5 讨论与分析
    5.1 高原环境下20米折返跑测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科学性
        5.1.1 有效性
        5.1.2 可行性
    5.2 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现状分析
        5.2.1 心肺耐力总体水平
        5.2.2 心肺耐力水平的民族差异分析
        5.2.3 心肺耐力水平的年龄变化趋势分析
    5.3 不同因素对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的影响
        5.3.1 生理指标因素
        5.3.2 体质指标因素
        5.3.3 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因素
        5.3.4 家庭相关因素
6 结论
7 创新与局限
    7.1 创新点
    7.2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10)民族地区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与补偿方略研究 ——基于广西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状况
        1.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情感关怀问题研究
        2.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情感补偿研究
        3.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状况研究
        4.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状况研究
        5.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问题研究
        (二)国外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五、研究对象及样本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族地区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
        (三)小学高年级寄宿生
        (四)亲情缺失
        (五)亲情补偿
    二、理论基础
        (一)布朗芬布伦纳的心理发展生态系统
        (二)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第二章 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基本情况调查
    一、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初中校区简介
    二、寄宿生、教职工、后勤人员情况调查
        (一)寄宿生的基本情况
        (二)教职工的基本情况
        (三)后勤人员情况
    三、寄宿生学习生活条件情况调查
    四、寄宿生课余生活情况调查
    五、寄宿生作息情况调查
    六、寄宿生与家庭联系情况调查
第三章 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的表现及影响
    一、情感脆弱,幸福感降低
    二、独立性差,寄宿适应期长
    三、学习迷茫,学习成绩不理想
    四、社交能力低,社会性发展受阻
    五、身心发展不良,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四章 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一)重成绩,轻情感
        (二)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亲子互动
        (三)把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
        (四)文化素质低,缺乏相关心理知识
        (五)外出务工,对孩子学习生活介入不足
    二、学校方面
        (一)封闭的寄宿生活,阻断了学生与家庭的联系
        (二)狭小的自主活动空间,学生业余生活单调
        (三)教师任务繁重,对学生关爱程度下降与疏离
        (四)后勤人员配备不足,学生饮食起居无人照顾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生活需要
第五章 对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补偿方略
    一、家庭方面
        (一)强化家庭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成长观
        (二)重视家校合作,主动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
        (三)减少隔代抚养,注重父母情感关怀
    二、学校方面
        (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亲情教育
        (二)丰富课余生活,让寄宿生体会到“家”的欢乐
        (三)设立以人为本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学生发展
        (四)合理配备生活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
        (五)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学生幸福感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浅议学校卫生工作模式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卫生月刊》(1928-1943)的健康传播研究[D]. 张悦宁.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周德容.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
  • [3]小学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 ——基于H市10所小学的调查[D]. 晁磊.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海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社会工作支持研究 ——基于XYS公司海员个案工作实务[D]. 郭芳英子.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吉林省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D]. 何凯铭.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D]. 何伊伦. 西华大学, 2020(01)
  • [7]基于健康生活素养的初中《卫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D]. 向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X大学普通班学生为例[D]. 温雪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20米折返跑测量高原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效度及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D]. 徐文凤.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20(08)
  • [10]民族地区小学高年级寄宿生亲情缺失与补偿方略研究 ——基于广西靖西市A乡中心小学的调查[D]. 张秋丽.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浅谈学校卫生工作方式的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