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营企业的战略误区

浅析民营企业的战略误区

一、透析民企战略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周旭枚[1](2020)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仅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一方面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下,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完善,从而保障了公司价值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上市公司也常有高管犯案,侵食公司利益,频发财务丑闻,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市场价值。那么,从公司价值提升出发,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运行机制呢?内部控制究竟是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呢?抑或说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传导机制呢?深入研究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对上市公司治理,而且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内部控制产生于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内部控制作为公司一项内部机制安排,有其自身的效应和运行机制,它必须与公司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其运行机制才通顺,其自身的效应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公司“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过程中,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有机结合起来,奖励、支持、强化满意的适应性,惩罚、制止、淘汰不满意的适应性,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风险管控的重要举措,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防范“公司失败”,引导“公司发展”,终极对公司价值产生极其重要性影响。因而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途径具有复杂性、内隐性,两者间的关系绝非统计学意义上简单的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本文基于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对策分析的总体思路。首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不仅阐述了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的本质和本体,而且构建了内部控制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途径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机理,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假设;其次是指标测度与现状分析,为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在计量模型分析之前,必须先对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采取一定的指标进行评价和统计测度。本文不仅收集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及公司价值评价指标,进行了指标的现实描述;而且对代理指标较多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及公司价值进行了因子分析,计算出综合得分并进行评价和测度,为本文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再次是实证分析,为证实内部控制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机理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假设,本文选取2008-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25.0软件,分三章对三个机理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结论来看,本文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设是符合现实的。继而是比较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借助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本文不仅收集了国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资料,总结出他人的优点,而且对比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与主要问题,并从思想、制度、文化、人才等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是对策建议,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论,提出通过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增强风险管控和提升管理效率的建议和对策。本文区别于国内外同类研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论如下:(1)内部控制可以促进公司建立内部“泛治理”结构,即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公司内部建立上下级纵向之间与同级横向之间的制衡关系,从而使公司治理得到帕累托改进;(2)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即内部控制不仅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途径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而且这三个机制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3)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存在正U型非线性关系,即内部控制使公司价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有效的内部控制最终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4)提出了上市公司“泛治理”概念,为中国上市公司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陈峥[2](2020)在《东北地区制造业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 ——以YDBLT公司为例》文中认为“降本增效”是制造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的管理目标。降低成本,使企业能够提供更加从容合理的报价,从而提升产品竞争能力,进而为企业未来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众所周知,制造业企业大多为重资产型企业,转型难、社会责任重、人力成本负担重,这都意味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面临的阻碍重重,尤其是2018年以来,东北地区不断有多家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宣布破产重整,涉及相关工作人员众多,可能影响到很多的家庭,更为其他制造业企业敲响了必须要“改革”的警钟,企业的发展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先要综合考虑公司战略规划、发展目标、财务指标、产品成本、市场环境及竞争对手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突破管理固化思路限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判定方向。综上所述,运用财务管理相关理论,结合数据知识及合适模型,为企业有效决策提供帮助,已经成为财务人员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有助于企业科学地根据变化迅速调整企业核心资源管理。该问题的研究不仅走在财务管理研究的前沿,还结合多学科研究,促进各学科理论融合。因此,我认为,通过财务管理的角度研究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对企业的未来健康且可循环式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的目的:以财务管理为分析手段,为制造业企业降低成本寻求有效分析并找到企业发展新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对象选定为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本文研究方向为部分财务管理指标对制造业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分析。本文选取了 2014年-2018年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大样本,选取了东北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小样本,选取了 YDBLT公司为案例,建立检验成本费用粘性存在性及公司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模型,利用实证回归模型方法检验了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根据文章实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成本费用粘性,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销售费用粘性同比全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更加显着,营业成本出现反粘性的现象,总成本粘性、管理费用粘性则小于全国制造业整体水平。通过财务管理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其一、通过对全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能力、固定资产周转能力、研发投入能力均对成本费用粘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二,营运资金周转能力等财务管理指标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不显着,说明财务管理指标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有其特殊性,并非均能产生影响。其三,通过结合案例YDBLT分析可以发现,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

董少明[3](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研究说明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梅阳[4](2019)在《军民融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权力结构、政策过程与国防工业治理》文中认为

谢兵[5](2019)在《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文中指出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既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现代社会新格局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任务的应有之义。而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市场环境活跃,是福建省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综合试点城市,因而考察和研究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对政府转变职能,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深化“脱钩”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以第三方治理、合同失灵和政府失灵等理论为依据,阐述行业商会协会进行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性、优势和功能定位。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对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的供给类型、方式和成效等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存在着供给对象、服务内容、供给区域等供给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能力的持久性、全面性有所欠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资金保障等供给保障不健全的问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是受到定位不准的观念、“脱钩”改革遭遇困境的管理、立法缺失的制度、信任危机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在对比借鉴国内其他地区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的五条优化对策,即认识上要完善行业商会协会的公共服务功能定位;管理上要理顺商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法律层面要统一行业商会协会立法进行补充;能力建设方面要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保障体系方面要强化公共服务供给保障。

王勇[6](2018)在《善治指向的政府治理现代化:新时代境遇与径路》文中研究指明善治是政府治理现代化须臾不应偏离的价值中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已然取得重大进展。但尽管如此,当前困境犹在,仍需进一步在优化政府市场关系、改善民企市场环境、促进社会组织成长、提升社会权利能力、强化公私伙伴关系等方面作出深刻努力。基于新时代历史背景,善治指向的政府治理现代化范式更应适时实现从服务型政府向参与型政府的嬗变,并且注意到在技术层面完善各种策略机制,化解相关改革阻力,反向增进改革动力。

熊英[7](2017)在《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研究 ——基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考察与分析》文中指出由于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重农抑商的文化观念之下,中国百姓的个体财富观念在历史上长久被压制,难以通过媒介进行有效表达。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了富裕生活的希望,人们个体财富观念觉醒,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方法和途径,整个社会对于财富创造的方法、知识、途径有了迫切需要。这一时期具有财经知识,并富于表达能力的个体,主动发表对于中国财经事件、现象、政策的评论,指导人们进行财富创造决策,帮助人们呼唤公平的投资环境、监督政府相关的投融资制度,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表达。这种致富知识表达与对致富知识的广泛需求恰遇21世纪初期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自媒体财经评论这一新闻信息产品,该新闻信息产品成为人们进行财富观念表达的载体,在博客、微博、微信上诞生了大量承载个体财富观念表达内容的自媒体财经评论,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做为一种新闻评论的新形式、一段重要的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思想观念的评论形式,本文试图结合思想观念研究与自媒体新闻评论研究的方法,以自媒体财经评论为研究对象,对个体财富观念表达这种社会现象进行剖析与探讨,揭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存在的一些困境与不足,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按照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在逻辑,包括绪论,全文主要分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界定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并对本研究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同时也对论文框架进行了规划。第二部分:对个体财富观念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历史考察、探讨其兴起的背景与发展阶段。指出中国公众的个体财富观念经历了由压抑——觉醒——表达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在个体财富观念觉醒、公众对财经知识的渴求等因素推动下,个体财富观念表达兴起,并经历了网站财经评论、财经论坛(BBS)、财经博客、财经微博、财经微信公号五个发展阶段。第三部分:对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主体、核心观点、表达方式、社会功能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对新浪财经博客及财经微博等自媒体博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表达主体的性别与年龄结构、职业与受教育背景、地域分布。数据分析表明,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话语权已经由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向多元化表达主体进行转移,并分析个体财富表达话语权转移的内在原因。同时,考察了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核心观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如为个体财富正名、财产性收入是个体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财富创造来源已经从硬财富转向软财富等,总结出震惊与说理是表达主体较为普遍的表达方式。本部分还对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梳理,包括传播财经知识、社会财富舆论引导、讨论经济政策、经济评估与咨询的“智库”。第四部分:这一部分审视了个体财富观念表达面临的困境与不足,指出由于表达主体地域结构失衡、职业结构失衡、性别结构失衡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表达话语权结构失衡。此外,在表达内容上,也存在着过于重视物本财富观、经济理论的使用失当、解读不当、缺乏对弱势群体财富创造问题的关注等问题,表达方式上主要存在着绝对化表达和情绪化表达,欠缺理性与审慎等问题。第五部分:在分析个体财富观念表达面临困境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了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出路与建议。如表达主体需要由生产-消费式向参与式生产转变,表达主体团队化和专业化。表达内容方面,应倡导人本财富观,及表达视角的全球化。表达方式上,则须注意理性分析、宽容辩论,审慎表达,致力建诤言。

唐荣呈[8](2017)在《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流失与重塑 ——以PX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政府信任是指在与政府互动合作的基础上,公民对于政府及其行为符合其规范性预期而表现出的满意、认可、支持、信赖等积极心理倾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演进、不断调适的过程。政府信任流失是指由于公民期望攀升、公民权利意识增长、政府绩效下滑、政府行为失范、利益结构变动、社会文化变迁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引发公民对政府的不满与疏远,进而导致的政府信任水平下降。政府信任重塑是指当政府信任流失导致政府信任的积极效应消解而消极效应初显时,政府信任的一方或双方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政府信任水平和重建公民与政府信任关系的过程。地方政府是我国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处于与公民日常交往的最前沿,其政府信任水平直接反映了政民关系是否融洽。本研究选取地方政府信任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政治系统理论的复杂动态过程中,并运用系统分析、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探究政府信任的运行机理,探析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探索地方政府信任的重塑路径。这不仅有助于丰富、深化和发展政府信任理论,而且有助于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政治稳定和提升政府绩效。本研究首先基于对政治系统理论的改进而构建政府信任分析模型,确定了输入、转换过程、输出、沟通体系、国内环境、国际环境等变量,并将其作为论文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其次,本研究阐述了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态、总体态势和严峻形势,为分析地方政府信任的流失与重塑提供历史定位、客观依据和现实考证。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态处于人格信任向制度信任演进的过渡阶段。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总体态势可概括为:差序政府信任的特征明显,不信任政府的压力增加,政府信任流失的局势可调可控。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严峻形势表现为:谣言泛滥与负面舆论高涨,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扩张,关系运作与潜规则盛行,政治冷漠感弥漫,移民海外人数不断增长等。再次,为使地方政府信任的研究更具实践性,本研究选择6个PX事件作为案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事前、事中、事后分别经历不信任累积、信任流失加剧、形成信任鸿沟,并始终面临信任困境。根据什托姆普卡的三维检视指标,其信任流失表现为:一是言辞指标,包括喊口号、举标语、网上发帖等;二是行为指标,包括投反对票、游行示威、冲击政府机关等:三是政府信任的功能替代品,主要体现在民众向国际环保组织和外国政府求助。其信任困境体现在:一是根据三圈理论的分析表明,PX事件蕴含地方政府信任流失;二是地方政府信任流失是PX事件的症结所在;三是PX事件是公民在求助于社会公力救济无果而采用的一种社会自力救济行为,充分凸显地方政府信任流失。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政府信任分析模型对6个PX事件案例进行一阶编码、二阶编码和三阶编码,分别形成92个一阶概念、16个二阶概念和6个三阶概念,从而提炼出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这些原因分别是:输入端的需求超载,表现为批判性公民的成长、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参与的增长;转换过程的政府失灵,表现为寻租与腐败、政府透明度低;输出端的输出失败,表现为公共政策失灵、公共服务不足、政府行为失范;沟通体系的失效,表现为沟通渠道阻塞、政府回应滞后、网络舆情失控;国内环境的内部干扰,表现为民间组织发育不足、公平正义缺失、社会信任缺乏;国际环境的外部干扰,表现为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境外非政府组织的介入。最后,本研究提出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重塑路径:培育现代公民,具体包括塑造公民意识、保障公民权利、推进公民参与制度化;优化转换过程,具体包括打造廉洁政府、建设大数据时代的透明政府;改善政府输出,具体包括改进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服务、规范政府行为;健全沟通体系,具体包括畅通沟通渠道、迈向回应型政府、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构建优良的国内环境,具体包括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培养社会信任;妥善应对国际环境,具体包括积极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的行为。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是理论改进与模型构建的创新—基于对政治系统理论的改进,构建了政府信任分析模型。二是理论视角的创新—运用政治系统理论的改进模型即政府信任分析模型研究地方政府信任。三是观点的创新:提出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三种历史形态,即习俗信任、人格信任、制度信任;以及提出微观政府信任、中观政府信任和宏观政府信任的观点。四是系统地提出了重塑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综合性框架,即分别从政府信任分析模型的输入、转换过程、输出、沟通体系、国内环境、国际环境等方面重塑地方政府信任。本研究基于对政治系统理论的改进而构建政府信任分析模型,并以PX事件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地方政府信任的理论透析和实证分析,厘清和探究了地方政府信任的系统结构、组成要素和运行机理,以及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态、总体态势、严峻形势、影响因素和重塑路径。鉴于政治系统理论的普适性,本研究可能会为其他有关政府信任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或借鉴意义。

刘春雷[9](2013)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三,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张广晓[10](2012)在《对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民营企业管理中,民企老板已经意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一些民营企业已经享受到了科学管理的好处,逐渐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但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有些老板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思路呆板,思想僵化,于无形中涌动一股暗流,阻碍着本企业改革浪潮的向前推进。老板的思想是企业的心脏,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企业要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创新和管理。客观面对现实,抛弃不科学的管理思想,走科学管理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二、透析民企战略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析民企战略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1.2.2 关于公司价值的研究
        1.2.3 关于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内部控制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分析
    2.1 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实质论与本体论讨论
        2.1.1 内部控制的本质与本体
        2.1.2 公司价值的本质与本体
        2.1.3 公司价值源的决定因素
    2.2 公司治理作用机制
        2.2.1 公司治理的内涵与界定
        2.2.2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机制
        2.2.3 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2.4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3 风险管控作用机制
        2.3.1 风险管控的内涵与界定
        2.3.2 内部控制对风险管控的影响机制
        2.3.3 风险管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3.4 内部控制、风险管控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4 管理效率作用机制
        2.4.1 管理效率的的内涵与界定
        2.4.2 内部控制对管理效率的影响机制
        2.4.3 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4.4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本章小结
第3章 指标测度与现实描述
    3.1 内部控制的测度
        3.1.1 内部控制的测度指标体系
        3.1.2 内部控制的测度方法
        3.1.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3.2 公司价值的测度
        3.2.1 公司价值的测度指标体系
        3.2.2 公司价值的测度方法
        3.2.3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3.3 公司治理、风险管控与管理效率的测度
        3.3.1 测度指标体系
        3.3.2 测度方法讨论
        3.3.3 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4.2 变量选取和模型路径图构建
        4.2.1 变量选取
        4.2.2 模型路径图
    4.3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4.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2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部控制、风险管控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5.2 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描述
    5.3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5.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6章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6.2 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6.2.1 变量选取
        6.2.2 数据描述
    6.3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2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内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比较分析
    7.1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现状与经验
        7.1.1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现状
        7.1.2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经验总结
    7.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内部控制外部制度问题
        7.2.2 内部控制内部环境问题
        7.2.3 内部控制执行问题
        7.2.4 内部控制监督问题
    7.3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认识与思想的原因
        7.3.2 制度与法律的原因
        7.3.3 内部人控制与相关利益者淡漠的原因
        7.3.4 人才与信息技术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8章 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政策建议
    8.1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升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8.1.1 打破思想壁垒推进公司治理发展
        8.1.2 构建耦合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8.1.3 建立自强化机制提升公司治理效果
        8.1.4 发挥文化催化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能
    8.2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8.2.1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风险管控能力
        8.2.2 增进技术创新提升风险管控效能
    8.3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8.3.1 增强执行力提高公司资源配置率
        8.3.2 强化监督效应降低管理者自利行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东北地区制造业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 ——以YDBLT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外研究进展
        2.1.3 国外文献述评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国内文献综述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国内文献述评
    2.3 国内外研究不足
    2.4 成本费用粘性相关理论
        2.4.1 成本的概念
        2.4.2 总成本费用粘性、成本粘性、费用粘性概念
        2.4.3 成本费用粘性成因的理论基础
        2.4.4 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的关系分析
    2.5 成本费用粘性的基本特征
    2.6 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
3 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成本费用粘性存在的分析
    3.2 公司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具有影响的分析
        3.2.1 存货周转能力与成本费用粘性
        3.2.2 固定资产周转能力与成本费用粘性
        3.2.3 营运资金周转能力与成本费用粘性
        3.2.4 研发支出能力与成本费用粘性
    3.3 研究假设
        3.3.1 成本费用粘性存在性的假设
        3.3.2 公司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假设
4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2 研究变量的确定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模型建立
        4.3.1 成本费用粘性存在性的模型构建
        4.3.2 检验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模型构建
    4.4 制造业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存在性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4.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4.4.2 成本费用粘性存在的回归分析
    4.5 公司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4.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4.5.2 公司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回归结果分析
    4.6 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4.6.1 样本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4.6.2 东北地区公司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回归结果分析
5 YDBLT公司财务管理状况及其成本费用粘性分析
    5.1 企业介绍
    5.2 企业财务状况
        5.2.1 财务整体状况
        5.2.2 成本费用粘性存在性分析
        5.2.3 财务管理情况及成本费用粘性分析
6 对策建议
    6.1 完善东北地区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
        6.1.1 提高管理层的管理质量
        6.1.2 提高员工整体水平
        6.1.3 尊重知识产权、推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6.1.4 强化企业的激励机制
        6.1.5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6.2 重视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影响
        6.2.1 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
        6.2.2 重视财务管理数据的联动的作用
        6.2.3 重视财务管理的测算在财务管理数据的联动的作用
        6.2.4 重视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
    6.3 重视外部发展因素
        6.3.1 要充分响应国家政策
        6.3.2 要充分进行行业分析
    6.4 针对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6.4.1 严格控制销售费用
        6.4.2 加速存货周转
        6.4.3 确保研发投入的有效性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总体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行业商会协会和公共服务概述
    第一节 行业商会协会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行业商会协会的概念
        二、行业商会协会的特点
        三、行业商会协会的分类
    第二节 公共服务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公共服务的概念
        二、公共服务的特点
        三、公共服务的分类
    第三节 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依据
        一、第三方治理理论
        二、合约失灵理论
        三、政府失灵理论
    第四节 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性、优势及功能定位
        一、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性
        二、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势
        三、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功能定位
第三章 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第一节 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类型
        一、信息咨询服务
        二、维权调解服务
        三、教育培训服务
        四、行业发展服务
        五、社会民生服务
        六、政府委托服务
    第三节 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二、聚合公共服务资源
        三、参与政府公共决策
        四、协调社会主体关系
    第四节 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成效
第四章 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不合理
        二、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有所欠缺
        三、公共服务供给的保障不健全
    第二节 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定位不准的观念因素
        二、“脱钩”改革遭遇困境的管理因素
        三、立法缺失的制度因素
        四、信任危机的环境因素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区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温州模式
    第二节 深圳实践
    第三节 上海探索
    第四节 经验启示
第六章 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对策
    第一节 完善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
        一、完善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行业监督功能
        二、完善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企业服务功能
        三、完善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二节 统一行业商会协会立法进行补充
        一、加快推动立法进程
        二、构建多层法律体系
        三、完善法律配套政策
    第三节 理顺政府与行业商会协会的关系
        一、行业商会协会要更好的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
        二、政府要营造更好的公共服务准入环境
        三、政会要协同合作互补共赢
    第四节 提升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公共服务能力
        一、转变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
        二、拓展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
        三、增强行业商会协会治理能力
    第五节 强化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保障
        一、强化党建工作保障
        二、强化机制建设保障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善治指向的政府治理现代化:新时代境遇与径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治理现代化:善治意涵与新时代境遇
二、基于善治立场的新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径路
    (一) 突破审批改革“雷区”, 优化政府市场关系
    (二) 正确对待国企垄断, 改善民企市场环境
    (三) 规范搞活社会组织, 促进社会自主成长
    (四) 调整社会治理方略, 提升社会权利能力
    (五) 改进公共服务外包, 强化公私伙伴关系
三、善治指向的新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范式再造与策略机制
    (一) 价值层面的范式再造:推动服务型政府向参与型政府嬗变
    (二) 技术层面的策略运用:化解改革阻力, 增进改革动力

(7)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研究 ——基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1.2.1 财富、观念、个体财富观念
        1.2.2 自媒体财经评论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财富观念的研究
        1.3.2 关于财富观念表达的研究
        1.3.3 关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历史考察
    2.1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历史溯源
        2.1.1 封建社会:被国家伦理财富观取代
        2.1.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体财富观念的微弱表达
        2.1.3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湮没于国家财富观念中
    2.2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兴起背景
        2.2.1 个体财富观念觉醒,亟需财经知识
        2.2.2 媒介技术进步,媒体竞争需要
        2.2.3 表达主体形成,表达权得到保障
    2.3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发展阶段
        2.3.1 网站财经评论频道
        2.3.2 财经论坛(BBS)
        2.3.3 财经博客
        2.3.4 财经微博
        2.3.5 财经微信公众号
3.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综合分析
    3.1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主体构成分析
        3.1.1 表达主体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3.1.2 表达主体的职业与受教育背景
        3.1.3 表达主体的地域分布
        3.1.4 话语权的转移与重构
    3.2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核心观点分析
        3.2.1 为个体财富正名
        3.2.2 财产性收入是个体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
        3.2.3 个体财富的形态和来源领域发生变化
        3.2.4 个体财富创造、积累和分配制度需要完善
    3.3 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方式分析
        3.3.1 点穴公众痛点,反复论理的强互动式
        3.3.2 语不惊人誓不休,制造声势的“网红”式
        3.3.3 直击痛点,刺激“属丝”围观的“大V”式
    3.4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社会功能分析
        3.4.1 财经知识传播
        3.4.2 社会财富舆论引导
        3.4.3 经济政策讨论
        3.4.4 经济评估与咨询的“智库”
4.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困境与不足
    4.1 表达话语权结构失衡
        4.1.1 地域结构失衡
        4.1.2 职业结构失衡
        4.1.3 性别结构失衡
    4.2 表达内容的失当
        4.2.1 过于重视“物本财富观”
        4.2.2 经济学理论使用失当
        4.2.3 解读不当干扰经济政策执行效果
        4.2.4 缺乏对弱势群体财富创造问题的关注
    4.3 表达方式欠缺理性与审慎
        4.3.1 绝对化表达,涉嫌炒作
        4.3.2 情绪化表达,致讨论偏题
5.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出路与建议
    5.1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困境成因
        5.1.1 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影响
        5.1.2 自我把关难以克服观点的片面性
        5.1.3 原创内容难以为继
        5.1.4 商业利益导向下的责任感缺失
    5.2 表达主体的转型
        5.2.1 由“生产—消费式”向“参与式生产”转变
        5.2.2 表达主体团队化和专业化
        5.2.3 表达主体结构均衡化
    5.3 表达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5.3.1 确立“人本财富观”,提升个体财富品位
        5.3.2 分析与表达视角的全球化
    5.4 表达方式的平和与大度
        5.4.1 理性分析,宽容论辩
        5.4.2 审慎表达,致力建诤言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流失与重塑 ——以PX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图
    1.5.1 论文结构
    1.5.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模型
2.1 核心概念
    2.1.1 地方政府
    2.1.2 政府信任及相关概念辨析
    2.1.3 政府信任的特性
    2.1.4 政府信任的功能
    2.1.5 政府信任流失
    2.1.6 政府信任重塑
2.2 理论基础:政治系统理论
    2.2.1 政治系统理论的基本内涵
    2.2.2 政治系统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2.3 基于政治系统理论的政府信任分析模型
    2.3.1 主体与客体
    2.3.2 输入
    2.3.3 转换过程
    2.3.4 输出
    2.3.5 沟通体系
    2.3.6 国内环境
    2.3.7 国际环境 第3章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态、总体态势及严峻形势
3.1 转型期与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态
    3.1.1 我国转型期的界定
    3.1.2 转型期对我国政府信任的影响
    3.1.3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态
3.2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总体态势
    3.2.1 差序政府信任的特征明显
    3.2.2 不信任政府的压力增加
    3.2.3 政府信任流失的局势可调可控
3.3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严峻形势
    3.3.1 谣言泛滥与负面舆论高涨
    3.3.2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扩张
    3.3.3 关系运作与潜规则盛行
    3.3.4 政治冷漠感弥漫
    3.3.5 移民海外人数不断增长 第4章 研究设计、案例背景与案例描述
4.1 研究设计
    4.1.1 多案例研究方法选择
    4.1.2 案例选择
    4.1.3 案例资料来源
    4.1.4 数据编码
4.2 案例背景
    4.2.1 PX项目简介
    4.2.2 我国PX项目发展概况
    4.2.3 我国PX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4.3 案例描述
    4.3.1 PX事件回顾
    4.3.2 PX事件比较
    4.3.3 PX事件的特点 第5章 PX事件中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演进机理、表现及信任困境
5.1 PX事件中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演进机理
    5.1.1 事前:不信任累积
    5.1.2 事中:信任流失加剧
    5.1.3 事后:形成信任鸿沟
5.2 PX事件中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表现
    5.2.1 言辞指标
    5.2.2 行为指标
    5.2.3 政府信任的功能替代品
5.3 PX事件与地方政府信任困境
    5.3.1 PX事件蕴含地方政府信任流失
    5.3.2 地方政府信任流失是PX事件的症结
    5.3.3 PX事件凸显地方政府信任流失 第6章 地方政府信任流失原因的数据编码
6.1 基于输入端的编码
    6.1.1 基于输入端的一阶编码
    6.1.2 基于输入端的二阶编码
    6.1.3 基于输入端的三阶编码
6.2 基于转换过程的编码
    6.2.1 基于转换过程的一阶编码
    6.2.2 基于转换过程的二阶编码
    6.2.3 基于转换过程的三阶编码
6.3 基于输出端的编码
    6.3.1 基于输出端的一阶编码
    6.3.2 基于输出端的二阶编码
    6.3.3 基于输出端的三阶编码
6.4 基于沟通体系的编码
    6.4.1 基于沟通体系的一阶编码
    6.4.2 基于沟通体系的二阶编码
    6.4.3 基于沟通体系的三阶编码
6.5 基于国内环境的编码
    6.5.1 基于国内环境的一阶编码
    6.5.2 基于国内环境的二阶编码
    6.5.3 基于国内环境的三阶编码
6.6 基于国际环境的编码
    6.6.1 基于国际环境的一阶编码
    6.6.2 基于国际环境的二阶编码
    6.6.3 基于国际环境的三阶编码 第7章 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
7.1 输入端:需求的超载
    7.1.1 批判性公民的成长
    7.1.2 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7.1.3 公民参与的增长
7.2 转换过程:政府失灵
    7.2.1 寻租与腐败
    7.2.2 政府透明度低
7.3 输出端:输出失败
    7.3.1 公共政策失灵
    7.3.2 公共服务不足
    7.3.3 政府行为失范
7.4 沟通体系:沟通失效
    7.4.1 沟通渠道阻塞
    7.4.2 政府回应滞后
    7.4.3 网络舆情失控
7.5 国内环境:内部干扰因素
    7.5.1 民间组织发育不足
    7.5.2 公平正义缺失
    7.5.3 社会信任缺乏
7.6 国际环境:外部干扰因素
    7.6.1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7.6.2 境外非政府组织的介入 第8章 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重塑路径
8.1 培育现代公民
    8.1.1 塑造公民意识
    8.1.2 保障公民权利
    8.1.3 推进公民参与制度化
8.2 优化转换过程
    8.2.1 打造廉洁政府
    8.2.2 建设大数据时代的透明政府
8.3 改善政府输出
    8.3.1 改进公共政策
    8.3.2 提升公共服务
    8.3.3 规范政府行为
8.4 健全沟通体系
    8.4.1 畅通沟通渠道
    8.4.2 迈向回应型政府
    8.4.3 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8.5 构建优良的国内环境
    8.5.1 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8.5.2 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
    8.5.3 培养社会信任
8.6 妥善应对国际环境
    8.6.1 积极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8.6.2 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的行为 第9章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9)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概念界定
    六、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三、企业大学实践发展述评
    第二节 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透析
    第一节 企业大学发展历程分析
        一、厂办学校的兴起:20世纪10年代前
        二、企业大学的萌芽:20世纪10—50年代
        三、企业大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
        四、企业大学总体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第二节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相关概念描述
        二、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
        三、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外在驱动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大学现状解析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案例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简述
        二、中国电信学院
        三、爱立信中国学院
        四、国美培训中心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内部关系
        一、隶属关系
        二、组织架构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外部关系——企业大学联盟
        一、基于企业大学联盟的教育服务
        二、企业大学联盟模式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
        一、项目管理模式
        二、共性特征分析
        三、筹资模式
        四、共性特征分析
    第五节 企业大学的学习项目认证与服务范围
        一、学习项目认证
        二、共性特征分析
        三、服务范围
        四、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节 企业大学的存在形式
        一、实体形式与虚拟形式
        二、共性特征分析
    第七节 企业大学所属组织的规模与属性
        一、组织规模
        二、组织性质
        三、共性特征分析
    第八节 企业大学共性特征分析总结
        一、组织性质——自助服务
        二、组织运行逻辑——生产实践逻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大学与相关组织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企业大学比较研究的维度
    第二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
        二、企业大学与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
        三、企业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
    第三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市场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公司
        二、企业大学与教育培训公司
    第四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自助服务的高教机构
        一、企业大学与企业培训部门
        二、企业大学与组织大学
    第五节 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
        二、企业大学与大学
        三、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
        四、企业大学的内涵阐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社会生产实践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一、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多样化
        二、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发展
        三、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内容形式、人才培养发生根本变化
        四、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发展环境的完善
    第二节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一、企业大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
        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与大学体制机制创新
        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大学深化研究的探讨
    第一节 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
        一、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
        二、企业大学的核心价值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与知识类型
        一、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
        二、企业大学的知识类型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发展模式
        一、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大学
        二、参与合作联盟的企业大学
        三、提供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
        四、企业大学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评价原则
        一、创办企业大学是否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实质性需求
        二、企业大学运行是否遵循企业大学的内在逻辑
        三、知识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是评价企业大学的关键指标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研资料
    A X学院调研报告
    B X学院访谈纪要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对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象透析
二、对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1. 当企业得到一定发展, 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后, 就应
    2. 建立职业经理制是管理专业化的需要。职业经理是一
    3. 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起具有唯一性和权威
    4. 家族式民营企业经理职业化的前提是民营企业体制的
三、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的新时期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1. 中国民营企业要有适应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政策环境
    2. 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发展到一定时期时, 企业就要有
    3. 中国部分民企已融进了世界贸易的海洋中, 真正的走

四、透析民企战略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D]. 周旭枚. 湘潭大学, 2020(10)
  • [2]东北地区制造业财务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 ——以YDBLT公司为例[D]. 陈峥.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4]军民融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权力结构、政策过程与国防工业治理[D]. 梅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5]泉州市行业商会协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 谢兵. 华侨大学, 2019(01)
  • [6]善治指向的政府治理现代化:新时代境遇与径路[J]. 王勇. 观察与思考, 2018(07)
  • [7]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研究 ——基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考察与分析[D]. 熊英. 武汉大学, 2017(06)
  • [8]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流失与重塑 ——以PX事件为例[D]. 唐荣呈. 东北大学, 2017(08)
  • [9]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08)
  • [10]对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J]. 张广晓. 经济研究导刊, 2012(30)

标签:;  ;  ;  ;  ;  

浅析民营企业的战略误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