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双基”培养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企业员工“双基”培养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一、企业职工“双基”培训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宏[1](2021)在《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文中指出兵器工业作为“国之重器”,肩负着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重任,在战争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战争史上,兵工的发展可以转变战争形态甚至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深刻且复杂,其中自身兵工生产的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界对其关注明显不足。华北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因发展环境复杂多样,发展道路曲折坎坷,形成了独特的战时发展形态,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有代表性。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研究丰富解放战争中共胜利的原因。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计量统计法以及田野调查法,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珍贵档案史料、文献资料、报刊史料和大量回忆录、人物志、大事记等作为支撑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展开系统研究。本文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作为研究对象,把中共中央对兵工生产的理论认识和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兵工生产作为研究背景,在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发展历程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兵工生产的发展措施和重要作用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对兵工生产和战争的关系作扼要分析讨论,从而较为全面系统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历史面貌。通过本文研究发现,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保证了前线武器供应、奠定了国防工业基础、带动了民用工业发展。此外,本文对战争和兵工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思考,比如武器进化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以及战争发展对生产导向的影响,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一个亮点。

陈和永[2](2020)在《厦门市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有利于缩小义务教育校际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提升城乡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改革积累宝贵经验。本文通过对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将会对海沧区教育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对贯彻执行产生推动作用,对政策把握产生正面效应,对资源配置产生调节作用。本文运用史密斯模型和教育公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访谈法,对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问题进行研究。从执行主体、执行环境、执行机制、执行效果等方面,对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存在入学政策本身的规范性、政策执行过程的公平性缺失、政策执行的监督乏力等问题。论文运用史密斯模型对海沧区就近入学政策本身的局限性、执行主体的偏差、执行监管的缺失、执行环境的影响等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发现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一刀切现象、利益最大化博弈、监督机制缺失、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完善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入学政策本身的资源均衡、学位供给、积分改革,创新执行主体的校长交流、教师轮岗、质量提升,增进执行对象的政策解读、需求满足、机制评估,优化执行环境的校际差异、生源暴涨、督导提升。

唐毅[3](2020)在《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中江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乡土课程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以来,它的开发与利用越发受到专家学者和历史教师的关注与实践。中江历史悠久,境内历史遗迹遗址、历史名人、优秀民俗文化众多,这为在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条件。通过将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个案进行研究,以探寻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的方式、途径与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从调查现状结果来看,当前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使用者的素养不足、乡土教材的落后以及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等困境。为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必须要参考课标以及大纲实施建议,并遵循开放性、适用性、综合性、科学性、思政性等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开发利用的途径上也应从国家历史课程、校本课程两条途径上进行有效衔接。在国家历史课程中开发利用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必须要挖掘与统编历史教科书相关联的乡土课程资源,使其成为国家历史课程的辅助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学习国家课程,在利用的方式上既要重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也要重视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借此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更注重其系统性以及各学科间的融合性,以求学生能较为完整的学习乡土文化知识。在开发利用的方式上则更提倡注重历史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从做中学”。此外,针对当前开发利用的困境提出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对教师的素质培养、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等优化开发利用的配置管理、鼓励编写乡土教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等建议。总的来说,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还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

任家帆[4](2020)在《某航天产品总装作业风险识别及后果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航天产品总装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性,并对其作业过程中危险性较高的燃爆事故进行风险控制,本文从航天产品总装作业操作规程出发,对作业的各个工序开展系统、全面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方法的研究。首先通过作业安全分析法(JSA)对航天产品总装作业过程进行危险源辨识,将作业任务进行分解,识别各工序内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可能造成的事故后果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采用事故树分析(FTA)对总装作业过程中危险性大的发动机燃爆事故、气体燃爆事故和点火装置燃爆事故进行了定性分析,并通过人体静电实验和专家类比打分法获得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进一步对事故树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燃烧室燃爆事故的发生概率最大为1.068×10-4/年,并获得了11个需要重点控制的基本事件。其次,在分析过程中为研究各岗位人员所遭受的界内个体风险,本文提出了一种作业岗位人员个体风险分析方法,将个体风险量化,并对总装作业各工序进行个体风险分析。研究表明,“正式装配工序”总体风险为1.04×10-5,“燃烧室接收工序”的总体风险为8.03×10-5,在总装作业过程中人员所遭受风险主要来自于机械伤害,其岗位上个体风险最大为2.88×10-5,主要原因是人员防护不到位和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同时通过导致较高个体风险的燃爆事故发现,机械设备故障和人的失误是导致燃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ALARP准则判断,该航天产品总装作业过程中风险值处于可接受范围。最后,通过FLUENT软件对燃烧室燃烧的事故后果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不同工位燃烧室燃烧事故的热辐射损伤范围。并通过LOPA方法对总装作业过程中的燃爆后果进行防护措施有效性研究,对需要重点控制的11个基本事件进行防护,通过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将燃烧室燃爆事故概率降低至3.561×10-6/年,有效的防范了事故发生。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针对航天产品总装作业的特点,本文所选用的和所提出的评价方法较为适用,有效地完成了作业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及危险性分析工作,对航天产品总装作业的规范操作及安全生产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褚楚[5](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朱晓芬[6](2019)在《高中《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青少年培养创新能力和树立正确“三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谈和教学经验对高中学段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探究,以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课教学为载体,力图为教学一线关于问题意识培养提供建设性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本文课题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综述,阐述本课题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包括对“问题”和“问题意识”的概念以及对“问题意识”。本文对姚本先和郅庭瑾关于“问题意识”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由定义引申出问题意识培养的内容目标,为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和应采取的措施指明方向。第三章是关于本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必要性从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展学生经济思维、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和提高学生政治学习兴趣四方面展开,强调学生需要增强问题意识来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复杂性,找到自身的社会定位和塑造个性。可行性包括四方面有利因素:新课标创新指向明显;高中学段学生具有自主意识增强、重短期效益、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料信息化的特点;《经济生活》内容具有贴近生活、极具时代性、探究空间大的特点;教师教学观念愈加民主化等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条件。第四章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到学生认为《经济生活》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延展性,但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总体上还是比较薄弱,总结出以下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四个角度方面的问题。学生层面:问题探究动力不足;双基积累不足;思维逻辑简单化;沉迷虚拟空间和娱乐。家长方面缺乏相应教学意识与能力,致使子女缺乏最直接的榜样示范。教师层面:问题意识重视程度不足,问题探究能力有限,教学方式单一,评价方式仍重分数、知识和结果。学校层面:大班授课制人数过多;对教师的考核过于注重结果和分数;校园氛围中缺乏问题探究的引导。虽然家长的相关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在课堂内外也进行着问题意识的启发,但是力度都不足且缺乏可持续性,也没有形成合力,无法使效能最大化。第五章针对问题提出分别以学生、教师、学校为主体的相应策略,家庭教育的缺失通过学校教育来补齐的,渗透于所有的策略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搜集信息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经济思维训练、电子工具管制使用,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转变观念、提问引导、精准备课、活化课堂、言传身教和辩证评价学生,做好问题探究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学校通过向师生传达素质教育任务;组织经济问题交流和探究活动;制定和完善过程性考核体系;缩减班级规模,增强教学有效性四方面助攻。第六章根据本文提出的策略,选取《经济生活》第九课《市场配置资源》为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分析和资料搜集,课堂情境表演、问题探究与答疑、信息梳理与知识小结,最后按记录进行综合性评价。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教学法,围绕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这一主题,以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为落脚点,展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提出学校层面可操作性探究活动,形成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合力。

刘英英[7](2018)在《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南昌市十六中学案例》文中认为2014年新高考政策颁布后,传统行政班教学不能满足新高考高中生选科学习要求,走班制教学成为高中校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2015年《江西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标志江西省高中教育将进入新高考时代。高中校如何谋划好走班制教学,对高考政策的稳步实施、以及高中校稳妥组织好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政策和实践价值。论文围绕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策略,从高中校新高考走班制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探索解决走班制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并在南昌市十六中学边研究、边实验和边修正。全文共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以及选题的意义,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明确论文研究基础,提出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新高考教学改革特点。在对高考制度改革历史沿革及相关教学特点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新高考政策进行深刻解读,把握新高考政策对中学教学改革影响的方向,以及新高考高中校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必要和必然。第三章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当前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理念、方式方法、主体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明确当前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问题及其根源。第四章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策略设计。针对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相应解决策略。第五章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策略实践:南昌市十六中学案例,边实践、边检验、边研究、边修改。第六章结论和建议。总结研究得出结论,明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后续研究跟进。

蔡珏[8](2016)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发展史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表明火炸药的发展对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至关重要。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是我军最早研制生产火炸药的敌后革命根据地。它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中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作为我军军火补给的重要基地,是人民军队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史料考证法、案例研究法、内外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火炸药研制与生产的历史分期、技术特点、组织管理、主要困难,并探讨其经验与启示。通过整理史料,以火炸药制造技术为切入点,从技术研制、产品生产、组织与生产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研究,将晋察冀军事工业及火炸药的发展分为“修械为主,揽兵建厂”、“整合资源,技术攻坚”、“分级管理,规模化生产”三个历史阶段,从宏观上梳理了根据地火炸药发展的历史框架。从火炸药研制生产技术出发,对当时采用的“缸塔法”制硫酸、“钙皂法”制甘油、“大缸法”制硝酸与乙醚等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提炼了主要生产技术的突破点、创新点,概括了火炸药研制生产的主要特点。通过火炸药研制生产组织管理层面,分析了火炸药研制生产管理的内部结构,探索总结了生产管理的运行模式,以及人才队伍管理、培训和团队建设的情况。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总结了火炸药研制生产过程中所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原材料来源匮乏、从业人员稀缺等主要困境,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火炸药研制生产的恶劣环境。论文最后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总结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发展的历史经验: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必须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必须坚持大力弘扬兵工精神。时至今日,上述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的国防科技创新、国防工业建设仍然具有现实的生命力,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程茹[9](2016)在《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研究 ——基于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改革案例》文中提出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与新世纪以来的教师教育改革相伴相生,已经进行了十五年的改革探索,对师范大学、中小幼学校及区域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改革实践,聚焦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以案例研究为切入点,采取归纳路线和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改革实践作出理论回应,提炼本土经验,给予理论解释,发现基本规律,构建实践模型,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本研究基于质性研究的自然主义传统和对研究资料的情境化分析,再现了三所案例学校的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实践图景,提炼出六条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本土经验;基于质性研究的释义主义传统和对研究资料的类别化分析,对业已建构的本土经验进行解构分析,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的互动认知和解释性理解中,生成了基于经验事实又超越经验事实的新的意义建构;循着扎根路线,进一步生成“多重一体化”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理论。就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外部概念类属关系而言,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既是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的实现路径,又反向推动了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幼学校的组织功能改造,其性质不是局部意义的调适改良,而是全局意义的战略转型。就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内部概念类属关系而言,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是学习型联盟的组织间学习活动,其发生需具备主体、受体、资源、需求、交换等五种基本要素;大学(U)、政府(G)、中小幼学校(S)是多元参与主体中的三类基本主体,在具有“教师教育第三空间”性质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跨界平台上,以“伙伴学习共同体”为基本工作单元开展伙伴合作,形成了以U—G—S为基础的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集群,并在教师教育第三空间开放性、创造性、衍生性等特性作用下,具有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受到基质性和制度性两类因素影响,凸显出我国具有国际区分意义的“多重一体化”基本特征。本研究建立的扎根理论揭示,实践取向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教师教育伙伴合作也将随之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新常态的发展趋向。如何在我国十五年改革实践基础上,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并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命题。本研究对六条本土经验进行了系统化整合,建构起包括内涵界定、基本原则、结构样态、运行样态、组织样态、发展样态、质量样态在内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实践模型,并从基础坐标、基本框架、基本格局、统筹联动、体制构架等五方面提出了系统化政策建议。

谢忠强[10](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提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企业职工“双基”培训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职工“双基”培训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文献资料
        2.着作
        3.论文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
        1.华北解放区
        2.兵工
一、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背景
    (一)中共中央对兵工生产的理论认识
        1.兵工生产是红军的大事
        2.独立自主地发展适合根据地的兵工
        3.兵工生产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抗战时期华北地区各根据地的兵工生产
        1.晋察冀根据地兵工生产
        2.晋冀豫根据地兵工生产
        3.冀鲁豫根据地兵工生产
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发展历程
    (一)接管调整阶段(1945 年 8 月-1946 年 6 月)
    (二)恢复生产阶段(1946 年 6 月-1947 年 12 月)
    (三)扩大生产阶段(1947 年 12 月-1948 年 12 月)
    (四)整顿提升阶段(1948 年 12 月-1949 年 12 月)
三、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重要措施
    (一)坚持党对兵工生产的领导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2.始终明确党的领导地位
        3.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路线
        1.不断优化整合
        2.合理利用民间资源
        3.以弹药制造为主
    (三)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培育人才
        1.开办学校培养人才
        2.引进优待技术人才
        3.攻坚克难改进技术
    (四)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
        1.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
        2.推行承包责任制
        3.推广全面工资制度
        4.加强职能管理机构
        5.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
四、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作用
    (一)保证前线武器供应
    (二)奠定国防工业基础
    (三)带动民用工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厦门市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史密斯模型及其运用
        三、教育公平理论及在本文的运用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厦门市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分析
    第一节 厦门市海沧区制定就近入学政策
        一、就近入学政策产生的背景
        二、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
    第二节 厦门市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特点
        一、公平性
        二、均衡性
        三、公益性
第三章 厦门市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成立以教育主管部门为核心的执行主体
        一、各执行主体的工作职责
        二、各执行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第二节 优化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环境
        一、搭建技术支撑平台
        二、营造办学基础环境
    第三节 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机制
        一、明确政策执行流程
        二、加强政策执行监督
        三、完善政策执行考核
    第四节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效果分析
        一、源头解决入学难
        二、提高群众满意度
        三、增强政策影响力
        四、样本校就近入学政策执行效果调查
第四章 厦门市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入学政策本身的规范问题
        二、入学政策执行过程的公平问题
        三、入学政策执行的监督问题
    第二节 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入学政策本身存在的局限
        二、入学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
        三、入学政策执行监管的缺失
        四、入学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其他地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经验
    第一节 上海浦东新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经验
        一、浦东新区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主要流程
        二、浦东新区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主要经验
        三、浦东新区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启示
    第二节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经验
        一、南山区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主要做法
        二、南山区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主要经验
        三、南山区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启示
第六章 完善厦门市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措施
    第一节 就近入学政策本身的完善
        一、补齐政策本身短板
        二、破解政策本身瓶颈
        三、强化政策本身整合
    第二节 就近入学政策执行主体的创新
        一、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二、实施质量改进措施
        三、加大骨干教师交流
    第三节 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对象的认定
        一、加强教育政策解读
        二、满足多方教育需求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第四节 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环境的优化
        一、充分考虑学校差异
        二、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三、提升教育督导水平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3)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中江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乡土
        1.2.2 历史课程资源
        1.2.3 乡土课程资源
    1.3 学术研究动态
        1.3.1 从宏观角度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3.2 从微观角度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4 大纲及课标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规定与建议
        1.4.1 《历史教学大纲》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规定
        1.4.2 《历史课程标准》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建议
        1.4.3 《课标》与《大纲》对乡土课程资源要求的变化
    1.5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5.1 开放性原则
        1.5.2 适用性原则
        1.5.3 综合性原则
        1.5.4 科学性原则
        1.5.5 思政性原则
    1.6 研究方法
2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基本情况
    2.1 以忠孝为核心的传统家族文化
        2.1.1 孝悌克己、和睦相融
        2.1.2 忠诚爱国、为民务实
    2.2 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2.2.2 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文化
    2.3 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
        2.3.1 历史遗迹、遗址
        2.3.2 建筑景观
3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
    3.1 现状调查说明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2 问卷设计
    3.2 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2.2 历史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3.3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使用者素养、能力精力的不足
        3.3.2 地方、校本乡土教材的落后
        3.3.3 缺乏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
4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的实践与构想
    4.1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统编教科书的关联整合
        4.1.1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人民版必修一《历史》的关联整合
        4.1.2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的关联整合
        4.1.3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人民版必修三《历史》的关联整合
    4.2 在国家历史课程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4.2.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4.2.2 在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4.3 在历史校本课程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5 进一步完善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5.1 在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
        5.1.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5.1.2 在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5.1.3 在历史校本课程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5.2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5.2.1 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5.2.2 有利于改善学校历史教学,促进教育三要素协同发展
        5.2.3 有利于弘扬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
    5.3 进一步完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5.3.1 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5.3.2 加强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
        5.3.3 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
        5.3.4 编写相适应的乡土历史教材
        5.3.5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附录 B 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附录 C 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案例——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附录 D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以《中江风俗文化》校本课程为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某航天产品总装作业风险识别及后果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某航天产品总装作业风险辨识
    2.1 .某航天产品总装测试流程简介
    2.2 .以JSA为基础的航天产品总装测试作业风险识别
        2.2.1 .风险识别准备
        2.2.2 .作业任务分解
        2.2.3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2.4 .影响及后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事故场景的分析与计算
    3.1 .事故树方法概述
    3.2 .事故树构建
    3.3 .事故场景定性分析
    3.4 .事故场景定量分析
        3.4.1 .事故场景计算方法
        3.4.2 .基本事件概率的获取
        3.4.3 .集件工序点火装置燃爆事故场景定量分析
        3.4.4 .正式装配工序燃烧室燃爆事故场景定量分析
        3.4.5 .正式装配工序溶剂燃爆事故场景定量分析
        3.4.6 .其它事故场景分析
    3.5 .本章小结
4.作业岗位人员个体风险分析
    4.1 .人员暴露时间的获取
    4.2 .人员死亡概率的获取
    4.3 .岗位作业人员个体风险计算
    4.4 .某工序个体风险分析
    4.5 .风险可接受标准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5.某航天产品燃烧后果仿真研究
    5.1 .仿真模型及网格
    5.2 .数学模型建立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防护措施有效性分析
    6.1 .LOPA分析概述
    6.2 .燃烧室燃爆事故的LOPA分析
    6.3 .采取措施后的事故场景定量分析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素质模型理论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小结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高中《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的提出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问题”与“问题意识”概述
    第一节 “问题”的含义
    第二节 “问题意识”的含义
第三章 高中《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拓展学生经济思维的要求
        三、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要求
        四、提高学生对《经济生活》课堂的兴趣
    第二节 《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
        一、学生特点为问题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标准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方向
        三、《经济生活》的内容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素材
        四、教师教学观念愈加民主化
第四章 高中《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高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二、调查问卷和访谈设计
    第二节 《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概况及问题
        一、学生问题意识总体薄弱
        二、对《经济生活》的期待值较高
        三、增强问题意识的主体障碍较突出
        四、增强问题意识的客体障碍有待解决
    第三节 《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主体原因
        二、家庭启发教育的缺失
        三、教学方式的困境和教学能力的局限
        四、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机制的束缚
第五章 高中《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第一节 学生主体策略
        一、六感观察训练,构建丰富有序的信息库
        二、双基训练,强化主体基础
        三、思维训练,增强经济思维
        四、合理使用电子工具,化障碍为助力
    第二节 教师主导策略
        一、打造自由空间,提振学生提问信心
        二、明确角色,做好问题引导者
        三、精准备课,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四、多样课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五、言传身教,辩证评价学生培养过程
    第三节 学校助攻策略
        一、传达正确的课程标准,形成重探究的校园氛围
        二、鼓励多样实践课堂,丰富探究内容和形式
        三、制定科学考核机制,完善过程性考核方式
        四、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减轻班级教学负担
第六章 案例及反思
    第一节 案例《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
        一、分析学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钻研教材,开展贴合主题的问题探究
        三、突破瓶颈,推动问题的拓展和深化
        四、辩证评价,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能力
        五、保持恒心,师生探究中教学相长
附录
参考文献

(7)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南昌市十六中学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价值
        二、实际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新高考”本体论研究
        二、走班制教学研究
        三、中学教学管理研究
        四、小结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工具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工具
    第四节 拟解决的问题
    第五节 论文思路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高考教学改革特点
    第一节 高考制度改革历史沿革及相关教学特点
        一、恢复重建期(1977 年—1985 年)
        二、改革初探期(1985 年—1999 年)
        三、改革发展期(1999 年—2014 年)
        四、改革深化期(2014 年—至今)
    第二节 新高考政策下的教学改革走向
        一、新高考政策指导方针
        二、新高考政策教学新变化
        三、“浙江、上海、江西”新高考政策案例分析
    第三节 新高考中学走班教学特点
第三章 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
    第一节 研究工具的开发与实施
        一、问卷编制与实施
        二、访谈提纲的编制与实施
    第二节 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现状调查统计分析
        一、教学管理理念
        二、选科管理方法
        三、教学管理主体
        四、教学管理手段
    第三节 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问题根源分析
        一、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困扰
        二、教学管理主体结构的阻碍
        三、选科走班制教学实施条件的制约
第四章 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策略设计
    第一节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一、管理层转变管理观念,尊重教师自主发展权
        二、创设民主的管理环境,给予教师管理决策权
    第二节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校本特色选科组合
        一、规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理性选科
        二、立足本校发展基础,制定行之有效走班方案
    第三节 关注双边成长,搭建合作型的管理模式
        一、明确教学管理主体,建立多元化主体结构
        二、增强教学主体管理意识,提升教学管理素养
    第四节 引入信息化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一、基于技术支持,创新走班制教学管理手段
        二、探索新型家校合作方式,创建家校通平台
第五章 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策略实践——南昌市十六中学案例
    第一节 实验方案设计
    第二节 实验方案实施
        一、成立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二、走班方案的制定与选择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理念层面:正确解读新高考
        二、实践层面:积极推进中学走班制教学
    第三节 研究不足
附录一 :政府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访谈提纲(校长)
附录三 :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访谈提纲(教务管理人员)
附录四 :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五 :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访谈提纲(家长)
附录六 :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调査问卷(学生)
参考文献
后记

(8)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发展史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档案资料
        1.2.2 人物传记、回忆录和访谈录资料
        1.2.3 专着资料
        1.2.4 论文、期刊类
    1.3 研究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发展历史分期
    2.1 军事工业的创建与火炸药早期生产(1937.7-1939.9)
        2.1.1 修械为主,揽兵建厂
        2.1.2 创建期军工人员
        2.1.3 创建期火炸药生产
    2.2 军事工业的壮大与火炸药扩充生产(1939.10-1942.12)
        2.2.1 整合资源,技术攻坚
        2.2.2 壮大期军工人员
        2.2.3 壮大期火炸药生产
    2.3 军事工业的发展与火炸药全面生产(1943.1-1945.9)
        2.3.1 分级管理,规模化生产
        2.3.2 发展期军工人员
        2.3.3 发展期火炸药生产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的研制与生产
    3.1 火炸药化工原材料制造技术
        3.1.1 “缸塔法”制硫酸
        3.1.2 “大缸法”制硝酸与乙醚
        3.1.3 “钙皂法”制甘油
    3.2 火炸药研制技术创新
        3.2.1 硝化棉与单基无烟火药制造技术
        3.2.2 硝化甘油制造技术
        3.2.3 雷银纸雷管技术
        3.2.4 双基无烟火药制造技术
    3.3 火炸药研制生产规模
        3.3.1 火炸药初建期规模——“无中生有”
        3.3.2 火炸药壮大期规模——“供不应求”
        3.3.3 火炸药发展期规模——“自给自足”
    3.4 火炸药研制工艺发展特点
        3.4.1 就地取材,因陋就简
        3.4.2 源于书本,突破书本
        3.4.3 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研制生产的组织管理
    4.1 党的领导
        4.1.1 所建党委连建支部
        4.1.2 建立职工工会
        4.1.3 成立青年分队
    4.2 人才队伍管理
        4.2.1 组建研制团队
        4.2.2 组织工业培训
        4.2.3 创设技术研究室
    4.3 生产管理
        4.3.1 军事化管理——“劳武结合”
        4.3.2 物资供给管理——“自筹自给”
        4.3.3 医疗保障管理——“军民结合”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发展的主要困难
    5.1 火炸药研制基础设施薄弱
        5.1.1 生产环境低劣
        5.1.2 生产设备受限
        5.1.3 运储设施简陋
    5.2 火炸药主要原材料来源匮乏
        5.2.1 民间征集征购难
        5.2.2 敌占区采购风险大
        5.2.3 战争缴获数量少
    5.3 火炸药从业人员稀缺
        5.3.1 专业技术人员少
        5.3.2 生产人员层次低
        5.3.3 管理人员经验不足
第六章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6.1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
        6.1.1 政治工作密切结合生产
        6.1.2 支部堡垒密切支持战斗
        6.1.3 党员密切联系群众
    6.2 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6.2.1 政治上信任
        6.2.2 生活上关怀
        6.2.3 危难中优先
    6.3 坚持大力弘扬兵工精神
        6.3.1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6.3.2 开拓进取、无私奉献
        6.3.3 严谨求实、探索创新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1937-1940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附录B 1940年晋察冀根据地略图*
附录C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发展大事年表
附录D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发展主要人物简介*
附录E 彭德怀、左权关于扩大硫酸硝酸生产致聂荣臻电*

(9)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研究 ——基于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改革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问题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价值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过程
    1.7 研究关系
2 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实践图景
    2.1 SXNU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的战略转型
    2.2 CNU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激活
    2.3 NENU教师教育的历史传承与创新探索
    2.4 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本土经验
3 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解释性理解
    3.1 实施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
    3.2 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基本框架
    3.3 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基本工作单元
    3.4 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基本保证
    3.5 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基本特征
    3.6 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功能改造要求
4 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理论建构
    4.1 “多重一体化”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理论
    4.2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伙伴合作实践模型
    4.3 推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政策建议
5 研究反思
    5.1 本研究之于当前教师教育突出问题的反思
    5.2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及后续研究空间
    5.3 关于信度、效度、推论及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目录
附录二:调研工具

(10)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四、企业职工“双基”培训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D]. 蒋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2]厦门市海沧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陈和永. 华侨大学, 2020(01)
  • [3]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中江县为例[D]. 唐毅.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某航天产品总装作业风险识别及后果仿真研究[D]. 任家帆.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高中《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 朱晓芬.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新高考中学走班制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南昌市十六中学案例[D]. 刘英英.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发展史研究(1937-1945)[D]. 蔡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9]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研究 ——基于我国教师教育伙伴合作的改革案例[D]. 程茹.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10]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标签:;  ;  ;  

企业员工“双基”培养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