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参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一、探访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1](2021)在《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事实孤儿发展研究 ——以F县德仁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殷娉玥[2](2020)在《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社会新矛盾,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这一工作过程中,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群团组织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凭借。2015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党的群团组织工作会议,整体推动群团组织改革,要求以工会、妇联、共青团委代表的各类群团组织激发自身组织活力,增强对于服务对象的联系、组织、动员能力,强化自身组织的“枢纽化”性质,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发生联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同参与。就中央这一改革要求,由于所服务对象包涵各行各业各类型企事业单位职工,工会改革的重要性尤为凸显。以上海地区为例,在改革过程中,地区工会不断调整自身工作形式,积极寻求与社会组织进行工作联合,相应职工服务项目跨出具体企业范围,在一定区域(如商圈、工业园区、楼宇、创新企业孵化基地等用工单位集中区域)实现了工会职工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初步实现了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参与,就国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起到了有益作用。对此,本文整体梳理现有研究就这一主题的关注点,结合中央改革意见提出后工会改革实例,梳理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和现实依据。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群团组织,工会一方面是党政管理的助手,负责实现党对于职工群众的联系,具有“政治性”;另一方面,工会自身仍是“群众性”组织,代表职工群众利益,强调组织工作独立性与自治性。双重属性相互结合,使得工会区别于居委会、街道以及其它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为此,本文以上海地区工会为例,重点探讨工会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问题:非公企业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党群共建中的基层党工共建问题、工会与社会组织合作中的工会购买服务问题,通过具体案例进行相应论证。基于调研观察发现,上海地区工会改革对其工作成效的提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健全街镇“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拓展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方式以及建设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基层工会变得更有活力、更贴近职工群众;另一方面,借助党群共建、培育社会组织以及购买服务等工会社会化发展方式,工会增强了其“枢纽型”组织作用,提升了对于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强化了党与社会的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经历前期改革,基层工会仍要切实增加其独立性和代表性,探索自下而上的集体协商路径,进而在调解劳资冲突、切实维护职工权益等方面发挥更为实质作用。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体现了中国工会改革背后呈现的“讲政治+讲服务”的组织理念和行动逻辑,回应了全国总工会“维权服务+维稳建设”的组织发展要求,在满足党政工作要求的同时充分回应广大职工群体需求,随着其组织服务的日益社会化发展,工会也将在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曾敏[3](2020)在《一线社区社工职业倦怠研究 ——以深圳市S区社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社会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的如火如荼,而广东省社会工作的发展速度在全国地区来看处于领先地位,社会工作机构成立数量大,社会工作人才也较多,但是近年来全国尤其是社会工作发展最快的广东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流失率居高不下,这给社会工作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而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率高的背后是大量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感强而且又未能很好的消除,为了降低社会工作者的流失率,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该文将对一线社区社工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研究。该文以深圳市S区的若干名一线社区社工为调查对象,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他们的职业倦怠状况,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即情绪耗竭、去人性化、成就感低来描述一线社工职业倦怠的表现,以工作热情期、倦怠初期、倦怠中期及倦怠末期等四个阶段来描述一线社工职业倦怠的历程,细致而深入的展现职业倦怠的形成过程,并运用增权理论从工作者自身、政府层面及机构层面等来深入剖析一线社区社工职业倦怠的成因,从政府方面来看,主要是薪酬体系不完善、指派较多的行政性任务及对社工的认同度不高;从机构来看,主要是文书工作繁重、专业培训的质量不高及机构对社工的支持少;而从社工自身来看则是专业能力及专业经验的不足以及他人的影响。最后通过笔者对若干名一线社区社工调查所获得的实践经验,运用增权理论及社会支持理论从工作者自身、政府及机构等层面来提出相关的建议及措施,从政府方面来看,主要是完善薪酬体系、加强对社工的支持及认同;从机构层面来看主要是减轻文书工作及改善社工的培训工作;而社工自身则应该要加强专业自主性和专业能力。希望利用这些措施来增强一线社区社工的情绪支持,恢复及提升他们对社会工作的热情,降低社会工作者的流失率,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王婷[4](2020)在《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增长,留守儿童成长为有留守经验的成年人,进入后留守时期。不同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留守儿童,这些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相关研究较少且零散,没有系统的研究。后留守青年也是社会的主要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反映,研究他们的价值观发展对社会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很重要。本研究主要从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曾留守的大学生、曾留守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继续留守的青年三个后留守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出他们价值观现状问题与成因,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提出价值观培育与引导措施。本文研究对象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重庆市居多。问卷主要运用黄希庭教授修改版的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对后留守青年三个群体的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这两个价值观体系里各自包含18个价值观项目,从个人、社会、道德、竞争四个方面进行测试,最后回收并整理分析数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曾留守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整体积极向上,国家安全意识高,但是忽视行为素养,价值取向更现实化;曾留守的新生代农民工重视家庭,政治参与度较强,重视个人素养的提升,但是家庭以外的人际观念淡薄、价值观取向更加务实化,忽视道德价值观;农村继续留守的青年个人意识较强,重视勇敢和能力等自我素养的提升,看重家庭安全,但是集体意识薄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需要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协调,帮助后留守青年三个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健康发展。

吴琼璐[5](2020)在《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全球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都十分严峻,如何对迷途未成年人处置才能助其改过自新、才能有利于国家控制犯罪引起了全球法学界的广泛关切。与此同时,中国未成年人犯罪事态也不容乐观,影响社会和谐与祖国未来。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却因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只能教育了事的社会新闻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有的罪行十分恶劣,民众皆是义愤填膺,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但是今天出现了一个12岁的杀人犯就降到12岁,明天出现一个10岁的杀人犯呢?显然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无异于扬汤止沸,对犯罪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是教育和保护。基于此,2019年初最高检开始探索分层次构建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希望做到对未成年人宽容不纵容。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将分四个部分探索如何对罪错未成年进行分级处置。本文第一章从广义犯罪角度、根据现行立法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级,基于历史渊源和相应标准对分级处遇进行概念剖析和分类;从罪错行为的态势和现有立法规制层面探讨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的必要性;从理论基础、社会经验及社会支持情况层面探讨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的可行性。第二章立足比较法视野,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四个代表国家进行考察比较。考察英国的拘禁判决、社区判决和美国极具特色的机构内处遇、以社区为依托的非机构处遇,考察德国的教育处分、惩戒处分、少年刑罚和日本不同严苛性质的少年福利性质机构;通过比较考察发现不足之处,找到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第三章引入我国现有的四个分级处遇措施,分别介绍收容教养、工读学校、社区矫正和监禁刑的基本内容并指出其存在的几个问题。第四章将探索建立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首先就是对现有分级处遇进行完善,然后再增加三个措施对现有分级处遇进行补充,接着尝试在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依据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年龄等将罪错行为分级并搭配对应处遇措施,最后建议从出台法律法规、强化部门衔接、加强社会支持方面为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提供配套举措。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应当有成熟、分层的处遇措施,涵盖实施单纯身份不良行为到严重刑事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不管未成年人有何种不当行为,都不应束手无策,需适用对其优先保护又具有教育惩戒性的针对性处遇措施。

靖格[6](2020)在《山西省W县“儿童之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因缺失家庭教育、亲情陪伴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我国出台了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诸多政策,为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做出努力。为响应政策号召,各地方开展了诸多关爱服务儿童的项目和活动,在改善儿童心理、学习、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已做出成效。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W县13个乡镇的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教师和儿童主任的调查研究,分析关爱服务项目“儿童之家”存在的问题,简要研究其成因,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为下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政策分析。主要通过国家、省和县三个层面分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政策支持现状。第三部分是W县关爱服务项目“儿童之家”项目的实施现状。第四部分是分析W县“儿童之家”项目所取得的基本成效。第五部分是分析“儿童之家”项目现存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和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W县关爱服务项目“儿童之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意识、改善学习状况、规范行为习惯、促进人际交往、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和强化家庭监护能力等方面有所成效。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儿童之家”关爱服务项目存在基础建设不完善,物力投入不足;一线工作者负担重,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关爱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关爱服务给农村学校带来较大压力等问题。为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和学校教育的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亟需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明确各主体责任,满足留守儿童多元化的关爱需要。

谷晨晨[7](2020)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问题研究 ——以Z市儿童福利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家庭”孤残儿童养育是一种新兴的儿童救助模式,Z市是“类家庭”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的全国第一个首创地。本研究将福利多元主义贯穿全文,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研究:首先,“类家庭”这一救助模式是怎样运行的?对于孤残儿童的救助方式有哪些?救助层次是怎样的?其次,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出发,对“类家庭”养育模式进行评估,有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孤残儿童“类家庭”模式现阶段的发展是怎样的?为了福利多元的孤残儿童救助模式的实现,研究对象还需要怎样改进?从福利多元主义为切入口,对Z市的“类家庭”养育模式及其实施效果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从政府、“类家庭”、福利院、社会支持四个福利供给主体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包括访谈法(管理人员和“类父母”)与观察法。研究发现,Z市儿童福利院“类家庭”孤残儿童养育模式,仍然存在孤残儿童享受的康复资源有限、“类父母”的招募困难、孤残儿童进入模拟家庭受阻、专业人才急缺以及“类家庭”模式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等短板。本文通过对Z市类家庭的实地调研分析“类家庭”孤残儿童养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依靠政府健全“类环境”、丰富“类家长”招募途径、加强专业社工介入、创建“类社区”体系、重塑“类”情景等对策建议及联动模式。

张蔚然[8](2020)在《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自此,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开始得到了更多关注。随后,2014年新高考改革的启动打破了传统的考试科目选择模式,带来了学生生涯决策的前置,也倒逼学校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生涯教育,为学生的生涯决策与规划提供帮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中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境。而在国家的教育改革活动遇到“瓶颈”之时,先进国家的成熟经验通常能够为破解困境带来别样的角度。放眼国际,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起步早、发展久,相对系统、成熟,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研究试图从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入手,探寻其成熟经验,为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发展、实践现状与典型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着眼于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借鉴英美两国的成熟经验,思考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在历史发展方面,本研究在对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后得出若干基本规律:首先,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经历了匹配取向的职业指导、发展取向的生涯指导以及建构取向的生涯教育这三种典型范式;其次,政府引导与支持是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再次,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革息息相关,在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走向成熟与完善,从静态、孤立走向了发展、系统;最后,对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其培养也日趋专业化。在实践现状方面,本研究聚焦于微观层次,对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师资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呈现两国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探究了其共同经验。研究发现,在目标方面,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体系的形成与表达受到社会环境、国家教育目的、专业组织倡议以及学校教育目标的影响和塑造;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均凸显建构主义色彩,将学生的生涯发展视为由其自身主导的主观建构过程,将生涯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的共同核心。在内容方面,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选择凸显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均包含了自我认知、生涯认知、生涯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要素,内容的组织呈现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特征。在实施方面,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均有着多重实施路径,并且强调获得全校认同与支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以及强调生涯教育的公正性。在评价方面,两国均强调由多元评价主体对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整体设计、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以及通过开发多样化的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搜集恰当的数据和信息。在师资方面,两国的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构成均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其角色内涵也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在典型问题方面,本研究探讨了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六个典型问题,认为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学生;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关键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涯管理能力;应当综合使用多种课程设置方法,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生涯教育的作用;生涯教育师资需要具备四类基本能力,以胜任实施生涯教育的多重专业角色;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可以考虑采用分层递进的实施模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生涯教育的有效运行需要获得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需要多方参与者的协同参与以及标准导向的质量保障。最后,本研究基于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现实问题,结合英美两国的成熟经验,对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转变观念,重塑对于生涯教育的合理认知;制定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国家标准,细化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设计;加强整体规划,完善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建立专兼结合、能力达标的师资队伍;汇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合力。

刘亚同[9](2018)在《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推广应用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贫困地区特殊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环境,使其在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时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深入了解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推广方式和遇到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某贫困县一所正在应用电子书包教育教学的初级中学进行田野调查,通过目的性抽样确定了五位任课教师,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电子书包教学经验、学历层次、年龄特征和学科背景等特点。研究以五位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探究,结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观察和访谈收集质性材料,以求综合呈现电子书包在中学推广应用的过程。运用叙事研究法,以电子书包在学校中的推广应用为故事“明线”,以五位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为故事“暗线”,从教师的角色身份展开刻画教师群体和个体在关键事件、课堂教学、集体事件和典型事件中的不同表现,呈现五位教师在电子书包应用推广中的成长变化过程。通过叙事建构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系列场景后,结合教学结构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创新推广理论,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访谈内容、课堂观察记录等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析,梳理五位教师在电子书包推广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挖掘并解释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的推广意义、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对电子书包在实验中学的推广历程进行了回顾,目前共经历了五个阶段:改革发展、殷切盼望的了解阶段;全员参与、热情尝试的计划与准备阶段;实践探索、稳步提升的决策和投入阶段;问题凸显、能手诞生的实施阶段;教师出现分化、亟待寻找进一步发展出路的确认阶段。电子书包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电子书包为这所贫困地区的学校带来了发展改革希望的同时,电子书包产品在使用中出现了资源平台较差、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教师在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无法得到足够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指导;实验中学在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碰撞中,出现了困扰电子书包教与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难、教学应用中容易出现技术倾向、忽视教学结构的变革使教学改革不彻底;电子书包在实验中学推广以来,对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信息时代为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要求。研究从电子书包硬件、软件资源和教学实践三个层面梳理了重要发现:电子书包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带来可能,但产品设计存在不足;数字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实践中缺乏系统优质的资源;在贫困地区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意义非凡,师生信息素养实现提升,但电子书包有效应用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学校整体准备存在不足。最后研究提出了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应用和发展的建议:(一)丰富电子书包理论体系与行业标准;(二)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力度;(四)加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帮扶力度;(五)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

李钰娟[10](2018)在《人本治疗模式介入戒毒学员自我成长的研究 ——以H强戒所X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对吸毒行为日益重视,据统计,吸毒人数持续增加,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突出。毒品危害严重,不仅对个体的生理健康造成危害,还会使人的情绪发生巨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破碎、社会交往的丧失以及社会治安的危害。为了控制吸毒行为,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我国积极采取多种戒毒措施。当前,《禁毒法》规定的主要戒毒模式有三种: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自愿戒毒,并鼓励各单位全面推进戒毒工作,实现多领域的创新发展。本研究以人本治疗模式为指导,运用沙盘艺术疗法,为H戒毒所的青年个案开展服务,服务目的是促进个人的成长。服务干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案,咨询师与案主建立信任的关系,缓解案主的心理防御机制,使案主能够自由、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阶段是服务的干预阶段,根据人本治疗模式的服务过程,笔者将沙盘治疗为三次,递进式的呈现消极的感受、积极的感受、感受变化的强化,沙盘主题分别设定为回忆、变化、强化,每次服务结束,笔者根据沙盘及谈话内容,总结案主对沙盘的解读和感受,咨询师对案主和沙盘的分析,社工对服务和案主的评估。第三阶段是结案,肯定案主发生的积极改变,增强案主对自己的信心,促进人格完善,同时对服务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服务肯定了人本治疗模式对戒毒学员自我成长的促进作用,证实了人本主义理念在戒毒干预中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同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服务中有很好的体现。而且本研究中关于社会工作者定位和人本治疗模式干预方法的创新实践,对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二、探访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访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2)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介绍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和行动策略
    第一节 党的工会理论及工会组织的定位
        一、工会组织的性质
        二、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三、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工会组织的职能调整
    第二节 工会同其他治理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优劣势比较
        一、居委会:科层制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优劣表现
        二、社会组织:新兴力量的参与优势与难度
        三、工会:间于党政管理与社会服务之间的群团力量
    第三节 上海地区工会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行动策略
        一、建设“职工服务站”使工会在基层治理中更紧密联系群众
        二、工会创新实事项目在基层治理中提升服务职工本领
        三、激活工会主席活力提升工会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
第三章 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第一节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工会改善劳动关系问题
        一、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首先解决非公企业建会问题
        (一)非公企业工会组建情况
        (二)“四位一体”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体系建设
        二、工会稳定劳资关系对基层治理的作用
        (一)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的工会能够在基层治理中起到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作用
        (二)劳资自治、集体博弈的集体协商谈判模式稳定劳资关系
    第二节 党领导下的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分析
        一、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中“党工联建”模式
        (一)“党工联建”的工会工作模式分析
        二、党领导下的工会与居委会协同治理分析
        (一)“三位一体”协同治理
        三、工会柔性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一)工会创新凝聚职工新方式
        (二)工会参与社区治理路径分析
    第三节 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下工会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形式发展
        一、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形式: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
        (一)工会购买社会服务概况
        (二)购买服务环节增进工会与社会力量的沟通
        二、“社会服务”的改革模式
        (一)工会参与基层治理创新的“枢纽型组织”转型
        (二)适用性与挑战
第四章 工会进一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困境与建议
    第一节 明确基层痛点,争取党政资源支持
        一、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缺乏积极性
        二、加强工会与政府、企业沟通,优化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节 加强工会独立性建设,提升职代会运行质量
        一、部分工会欠缺代表性未能很好履行职能
        二、创新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建设
    第三节 充实枢纽型组织力量,加强工会社会化工作
        一、工会社会化工作问题分析
        (一)顶层设计、政策支持与工作机制问题
        (二)职能规定、条件保障与功能发挥问题
        二、工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创新实践
        (一)充实力量、建设专业队伍
        (二)加强社会组织培育职责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2019年2月15日:上海市外滩总工会访谈内容
    附录二:2019年3月1日:上海市杨浦区总工会访谈提纲
    附录四: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调研记录
    附录五:2019年5月29日: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本田motor访谈提纲及访谈记录整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一线社区社工职业倦怠研究 ——以深圳市S区社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研究
        1.3.2 国内文献研究
        1.3.3 文献述评与趋势展望
    1.4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依据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2 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以深圳市S区社区社工为例
    2.1 深圳市S区社区社工情况简介
    2.2 社会工作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设计
        2.2.1 问卷调查的设计
        2.2.2 访谈调查的设计
    2.3 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分析
        2.3.1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2.3.2 访谈资料分析
3 社区社工职业倦怠的表现
    3.1 情绪耗竭
    3.2 人格解体
    3.3 成就感低
4 一线社工职业倦怠的历程
    4.1 热情期
    4.2 倦怠初期
    4.3 倦怠中期
        4.3.1 工作行政化严重
        4.3.2 开展与实际不符的活动
        4.3.3 情绪上缺乏理解和支持
    4.4 倦怠末期
        4.4.1 转行业型
        4.4.2 安于现状型
        4.4.3 乐观积极型
5 社区社工职业倦怠的成因
    5.1 政府层面
        5.1.1 薪酬体系不完善
        5.1.2 指派行政性任务
        5.1.3 对社工的认同度不高
    5.2 机构层面
        5.2.1 文书工作繁重
        5.2.2 专业培训质量不高
        5.2.3 机构对社工的支持少
    5.3 自身层面
        5.3.1 专业能力及专业经验的缺乏
        5.3.2 周围人的影响
6 消解一线社工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1.1 完善薪酬体系
        6.1.2 加强对社工的支持及认同
    6.2 机构层面
        6.2.1 减轻社工文书工作
        6.2.2 改善对社工的培训工作
        6.2.3 加强对社工的支持
    6.3 社工层面
        6.3.1 增强专业自主性和专业能力
        6.3.2 加强与周围人的沟通
7 研究反思
    7.1 研究成效
    7.2 研究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对象名单
致谢

(4)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背景
        (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后留守青年研究
        (二)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
        (一)论文的对象新
        (二)论文的观点新
第二章 后留守青年价值观相关概念界定
    一、后留守青年概念界定
        (一)曾留守的大学生
        (二)曾留守的新生代农民工
        (三)农村继续留守的青年
    二、价值观概念界定
        (一)价值
        (二)价值观
    三、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概念界定
        (一)涵义
        (二)特点
第三章 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现状及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三)数据处理
    二、曾留守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一)结果分析
        (二)曾留守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分析
        (三)各项价值观之间的距离分析
    三、曾留守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状分析
        (一)结果分析
        (二)曾留守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取向分析
        (三)各项价值观之间的距离分析
    四、农村继续留守的青年价值观现状分析
        (一)结果分析
        (二)农村继续留守的青年价值观取向分析
        (三)各项价值观之间的距离分析
第四章 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特点与成因分析
    一、曾留守的大学生价值观特点与成因分析
        (一)曾留守的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
        (二)曾留守的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原因
    二、曾留守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特点与成因分析
        (一)曾留守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特点
        (二)曾留守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形成原因
    三、农村继续留守的青年价值观特点与成因分析
        (一)农村继续留守的青年价值观特点
        (二)农村继续留守的青年价值观形成原因
第五章 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培育与引领
    一、曾留守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与引领
        (一)营建健康的家庭环境,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二)完善健全的教育机制,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
    二、曾留守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培育与引领
        (一)政府加强发挥引导作用
        (二)促进就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农村继续留守的青年的价值观培育与引领
        (一)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鼓励个人与企业到乡村发展
        (二)引导青年正确面对物质需求,形成理性思维方式
        (三)建立农村留守互帮体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本文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概述
    第一节 罪错未成年人概念及细分
        一、未成年人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罪错行为及相关概念辨析
        三、罪错未成年人概念界定及内部细分
    第二节 分级处遇的概念及分类
        一、分级处遇的概念
        二、分级处遇的分类
    第三节 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必要性
        一、犯罪日趋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
        二、处遇缺乏规制性、应对性
    第四节 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可行性
        一、理论基础
        二、实践经验
        三、社会支持
第二章 域外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比较考察
    第一节 英美法系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
        一、英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
        二、美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
    第二节 大陆法系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
        一、德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
        二、日本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
    第三节 我国同域外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比较和借鉴
        一、我国同域外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比较
        二、我国对域外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借鉴
第三章 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内容及问题
    第一节 收容教养的内容及问题
        一、收容教养的内容
        二、收容教养的问题
    第二节 工读学校的内容及问题
        一、工读学校的内容
        二、工读学校的问题
    第三节 社区矫正的内容及问题
        一、社区矫正的内容
        二、社区矫正的问题
    第四节 监禁刑的内容及问题
        一、监禁刑的内容
        二、监禁刑的问题
第四章 探索建立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
    第一节 现有分级处遇的完善
        一、收容教养的完善
        二、工读学校的完善
        三、社区矫正的完善
        四、监禁刑的完善
    第二节 现有分级处遇的补充措施
        一、增设亲职教育
        二、完善学校管教
        三、增加社会观护
    第三节 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体系设计
        一、基本原则
        二、分级的依据
        三、罪错行为的处遇对接
    第四节 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配套举措
        一、出台完善法律法规
        二、强化部门衔接
        三、加强社会支持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山西省W县“儿童之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农村留守儿童突出问题研究
        (二)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及其问题研究
        (三)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问题的对策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关爱
        (二) 留守儿童
    四、理论基础
        (一)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二) 教育供求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分析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政策的总体分析
        (一) 国家政策支持并规范“儿童之家”的建设管理
        (二) 地方逐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力度
    二、山西省W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政策的分析
        (一) W县概况
        (二) W县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的实施情况
    三、政府提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必要性及其内部协调分工
        (一) 必要性
        (二) 内部协调分工
第二章 山西省W县“儿童之家”项目实施现状
    一、W县“儿童之家”项目管理模式
    二、W县“儿童之家”项目实施情况
    三、W县“儿童之家”项目工作队伍构成
        (一) 儿童主任的遴选及其工作职责
        (二) 儿童主任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细则
        (三) 儿童主任与其他相关责任人的协作
    四、W县儿童主任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五、W县全体儿童主任的基本信息
        (一) 儿童主任的个人基本信息
        (二) 儿童主任的工作负担与收入
        (三) 儿童主任的专业水平
第三章 山西省W县实施“儿童之家”项目所取得的基本成效
    一、“儿童之家”项目覆盖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信息
        (一) 儿童个人基本信息概况
        (二) 儿童家庭基本信息概况
    二、“儿童之家”项目所取得的基本成效分析
        (一) 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二) 改善儿童学习状况
        (三)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 加强人身安全保障
        (五) 帮扶救助困境儿童
        (六) 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三、小结
第四章 “儿童之家”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基础建设不够完善,物力投入依旧不足
        (二) 一线工作者负担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三) 关爱服务供应不足,未能满足儿童需要
        (四) 占用学校教育资源,学校服务压力较大
    二、导致项目实施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地方政府职能缺位现象仍存在
        (二)社会团体链接资源能力仍有限
        (三) 家长关爱留守儿童力度仍不够
第五章 改进“儿童之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的建议
    一、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协调机制
    二、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减轻社会负担
    三、提升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服务水平
    四、强化儿童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问题研究 ——以Z市儿童福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1、相关概念
        2、理论依据
二、Z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的现状
    (一)Z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基地发展历程
    (二)Z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基地现状
    (三)Z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的运行机制
        1、Z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各参与主体的互动模型
        2、Z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类父母”进退机制
        3、Z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孤残儿童进退机制
        4、Z市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的监管考核机制
三、Z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存在的问题
    (一)孤残儿童享受的康复资源有限
    (二)“类父母”的招募和成本问题
    (三)缺乏融入社会的实际环境
    (四)孤残儿童进入模拟家庭的问题
    (五)现有专业人才支持力不足
    (六)“类家庭”服务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
四、Z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法律支持不足,缺乏顶层设计
    (二)经费投入不足
    (三)社会接纳度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四)“模拟家庭”标签化严重
    (五)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六)“类家庭”评估标准缺乏客观性
五、完善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的建议
    (一)依靠政府健全“类环境”
        1、出台“类家庭”相关法律,保障各方权益
        2、加大经费投入,资金政策双管齐下
    (二)完善“类家庭”自身运行模式
        1、丰富“类父母”招募途径,强化专业培训
        2、引入“类家庭”特殊教育,减少社会排斥
        3、借助“类家庭”社工介入,发挥专业独特优势
        4、完善“类家庭”养育与其它养育模式的衔接
    (三)完善“类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1、优化孤残儿童生活环境
        2、创建“类社区”体系
        3、搭建和完善社会组织递送机制
        4、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力量进入
        5、各学科专家参与“类家庭”养育的学术研究
    (四)加强福利机构对“类家庭”的运行保障
        1、福利机构根本性转变服务理念
        2、规范“类家庭”养育工作,重塑“类”情景
        3、注重提升孤残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4、大量引入专业人才
六、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B:“类父母”访谈提纲
致谢

(8)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涯
        二、职业指导
        三、生涯指导
        四、生涯教育
        五、中学阶段生涯教育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比较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初创期(20世纪初—二战结束)
        二、普及期(二战结束—1979 年)
        三、动荡期(1979 年—20 世纪末)
        四、重组期(20世纪末至今)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萌芽期(19世纪末—二战结束)
        二、快速发展期(二战后—20 世纪70 年代初)
        三、综合化发展期(20 世纪70 年代初至今)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发展的比较
        一、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发展的主要差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比较
        一、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共性
        二、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一、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现状
        二、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四、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评价
        五、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支持资源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一、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现状
        二、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的基本框架
        三、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
        四、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五、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评价
        六、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支持资源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的比较
        一、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共性
        二、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构成
        二、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的培养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构成
        二、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的培养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比较
        一、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共性
        二、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主要师资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典型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对象:部分还是全体
    第二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职业选择还是能力培养
        一、选择职业还是培养能力
        二、生涯管理能力:生涯教育的重要目标
    第三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课程:专门、渗透还是补充
        一、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嵌入学校整体课程计划
        二、作为跨学科的必修主题进行“课程渗透”
        三、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对正式课程进行补充
    第四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专职、兼职还是专兼结合
        一、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应当具备什么能力
        二、生涯教师的师资应当专职、兼职还是专兼结合
    第五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独立、综合还是分层开展
        一、独立还是综合
        二、一视同仁还是分层开展
    第六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有效运行的支持与保障
        一、政策支持
        二、充分的经费投入
        三、多方参与者的有机协作
        四、标准导向的质量保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美两国的经验对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萌芽阶段(20 世纪初-20 世纪30 年代末)
        二、停滞阶段(20 世纪30 年代末-1978 年)
        三、复苏阶段(1978 年-20 世纪年代90 年代末)
        四、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至今)
    第二节 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问题审视
        一、我国对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三、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统筹规划不足
        四、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五、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参与主体相对单一
    第三节 英美经验对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一、转变观念,重塑对于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合理认知
        二、制定国家标准,细化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设计
        三、加强整体规划,完善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四、建立专兼结合,能力达标的师资队伍
        五、汇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合力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现状研究的主要结论
        三、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典型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四、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对策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视野的拓展
        二、研究方法的丰富
        三、研究结论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推广应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电子书包:减负与增负的对话
        (二)推广与应用:各方力量的博弈与考验
        (三)回归实践:探寻技术应用于贫困地区的症结所在
        (四)寻求超越:电子书包应用发展的出路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视角
        (四)创新之处
    三、探访电子书包的推广应用: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获取”电子书包应用推广的鲜活材料
        (二)“呈现”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第二章 确定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推广应用的研究起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电子书包
        (二)贫困地区
        (三)电子书包的推广应用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相关理论概述
        (一)教学结构理论
        (二)创新推广理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教师叙事故事
    一、初相遇,常在我心——对学校教改的初步印象
        (一)贫困地区的“大工程”
        (二)有序的电子书包自习课
        (三)电子书包阶段总结会掠影
    二、相识与相知——五位教师的成长故事
        (一)一位“佼佼者”的工作经历与反思
        (二)摸索中成长前行的“技术流”
        (三)被技术时代“抛弃”的人
        (四)新手的热忱与成长
        (五)融入其中——记一次数学观摩课
第四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历程回顾与问题分析
    一、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历程回顾
        (一)了解阶段:改革发展、殷切盼望
        (二)计划与准备阶段:全员参与、热情尝试
        (三)决策与投入阶段:实践探索、稳步提升
        (四)实施阶段:问题凸显、能手诞生
        (五)确认阶段:教师分化、寻求出路
    二、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问题思考
        (一)电子书包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喜与忧
        (二)推广应用过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的碰撞
        (四)时代呼唤整体性的教育变革
第五章 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深化与超越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电子书包产品的意义与问题
        (二)软件资源建设的作用与现状
        (三)信息化教学探索的方法与实践
    二、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应用与发展的建议
        (一)丰富电子书包理论体系与行业标准
        (二)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信息化培训力度
        (四)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
        (五)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帮扶力度
    三、研究反思
        (一)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二)研究伦理
        (三)信效度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七年级数学示范课导学案
    附录C 七年级数学示范课课堂实录
    附录D 七年级数学示范课教学讨论
    附录E 调研日志节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人本治疗模式介入戒毒学员自我成长的研究 ——以H强戒所X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2 模式指导—人本治疗模式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方法
    2.5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3 接案及建立关系
    3.1 接案会谈:拾起落寞的目光
    3.2 建立信任的关系:打开心扉
4 服务计划及介入过程
    4.1 表达消极的感受
    4.2 产生积极的感受
    4.3 信任感受的变化
5 结案及评估
    5.1 结案
    5.2 评估
6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探访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事实孤儿发展研究 ——以F县德仁苑为例[D]. 张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例[D]. 殷娉玥.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3]一线社区社工职业倦怠研究 ——以深圳市S区社工为例[D]. 曾敏.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后留守青年的价值观研究[D]. 王婷.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研究[D]. 吴琼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山西省W县“儿童之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D]. 靖格.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问题研究 ——以Z市儿童福利院为例[D]. 谷晨晨. 郑州大学, 2020(03)
  • [8]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D]. 张蔚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6)
  • [9]电子书包在贫困地区学校推广应用的叙事研究[D]. 刘亚同. 河南大学, 2018(01)
  • [10]人本治疗模式介入戒毒学员自我成长的研究 ——以H强戒所X为个案[D]. 李钰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参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