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反义疑问句的捷径

完成反义疑问句的捷径

一、完成反义疑问句的捷径(论文文献综述)

沈雨婷[1](2021)在《《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自建《人民日报》微博语料库为基础,运用修辞学理论,使用定量与定性、文献分析的方法,探究《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学特征。开篇分别介绍了选题、研究、语料选取情况和《人民日报》微博的基本情况,主体部分依次探究了微博标题的修辞方法、微博的修辞策略、微博的修辞演变,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修辞方法方面。《人民日报》微博标题短小精炼,以方头括号进行标识,其修辞方法的运用较为丰富。标题中多选用流行语、缩略语,符合微博有限篇幅的表达需要,也满足了接受者快速阅读的需要。单一句类和组合句类各有各的特征,同时除陈述表达外,句类使用倾向于选择疑问句、感叹句。辞格种类共计20种,其中“引用”辞格使用比例最高,达到30.55%。标点符号的使用加强了微博表达的生动性,使用标点符号种类共计14种,以区别标题与文本的方头括号使用量最大。修辞策略方面。《人民日报》微博以全知和限知的叙述视角带入多元叙述主体参与叙述,连接了假想、真实、隐性三类接受者。语篇建构中模式化、互文性、多模态特征明显。另外,通过不同语言手段的表达展现了微博语言风格的魅力。修辞演变方面,梳理了《人民日报》微博标题修辞方法、微博修辞策略八年的纵向演变,总结出影响修辞演变的五大因素:语言演化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文化教育因素、网络技术因素、受众心理因素。

符丽[2](2021)在《将语法教学作为职高英语学困生补习的切入点》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职高英语学困生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学困生补习的三种主要教学方式,包括增加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素材和课堂活动、抓词汇、抓语法教学等。针对当前的教学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提出了将适合学困生的语法教学作为英语学困生补习的切入点,采用"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对书本上语法内容教学的先后次序进行调整,简化语法内容,尽可能"口语化"表达语法概念和规则,以思维导图为模板,用逻辑分析和推导的方法教授语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适合学困生的语法教学作为英语学困生补习的切入点,辅以学习方法的引导、适当的过程评价,学生自信心不断建立,英语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姜雪[3](2021)在《基于微信平台进行在线辅导的英语语法教学设计研究 ——以Y中英文阅读馆为例》文中认为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的。5G网络的逐渐覆盖与普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智能设备的广泛使用,均为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作为一款即时性的软件,微信已经渗透进人们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衍生的移动平台,也备受教育领域的关注。该平台基于互联网打破开展学习的时空限制,助力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学习与领会。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在线辅导,为英语语法学习提供教学辅助,提升学习者对英语语法的学习效率具有可行性。然而,微信公众平台运用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语法教学方面在目前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与模式。因此,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英语语法在线辅导的模式仍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首先对微信的使用与发展及微信公众平台特点进行概括说明,随后对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英语教学、在线辅导与个性化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文献进行分析总结,阐明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然后,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语言学习等理论,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与教学设计相关知识,分析研究的可行性,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语法在线辅导的模式。之后,将Y阅读馆内B2级别课程应用于个人开发的微信公众平台中,开展了近三个月的应用研究,通过平台推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英语语法方向辅助学习资料,并在课前与课后针对语法提供预习与作业解析辅导。最后结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访谈,对教学优化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微信公众平台对在线辅导的适用性。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与访谈法等方法,探索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英语语法课程辅助教学设计与在线辅导的新模式。一方面,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英语语法教学设计,实施在线辅导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总结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在线辅导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以生动具体的案例阐释,为教师在教育类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有效提升英语语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就。

闫巧云[4](2021)在《衔接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 ——以《礼貌语用学》(节选)为例》文中认为本翻译报告试图通过翻译实践来掌握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本研究以《礼貌语用学》(节选)的译文为研究对象,以替换和省略衔接理论为基础,采用了案例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省略和替代的差异及其原因,探讨了英译汉的过程中替换和省略两种策略如何在译文过程中适时地根据语境需要进行合理调整和变通,讨论了学术文本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衔接和替代手策略进行重构句内与句间、小句与段落之间的英汉逻辑关系。在具体运用替代和省略衔接策略进行翻译时,本文采用了如下两种策略和具体翻译方法以在译文中重建衔接关系:(1)运用替代策略的翻译方法:转译和重复;语境化表达;拆分与合并;动词do和act的释译;置换;直译;补偿;(2)运用省略策略的翻译方法:省译;增译;扩展;合并;保持原文风格;调整语序等。其中,名词替代显性化、动词do和act的释译,和扩展的翻译方法是本文作者在翻译学术文本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法弥补了学术文本翻译方法的不足,为学术文本的翻译的衔接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王玉婷[5](2021)在《《盛明杂剧》宾白助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盛明杂剧》是明代沈泰编订的一部明代杂剧重要总集,包括60篇杂剧剧作,全书共三十八万余字。其中宾白语言口语性强,反映出整个明代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以《盛明杂剧》宾白助词为研究对象,对书中部分助词进行穷尽式统计,描写其分布和使用情况,着重梳理助词由实到虚语法化的路径,并就某些语法现象联系其背景剧目现代方言用法,对不同方言区助词语用情况作以比较,在汉语史和方言之间相互印证。全文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分析《盛明杂剧》宾白动态助词“着”“却”“过”“得”“将”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着”“得”“过”用法稳定,“却”由於“了”的普及数量骤减,并重点描写了前四个助词词义由实到虚语法化的进程,虚化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第二章主要描写《盛明杂剧》宾白中三个主要事态助词“了”“来”“去”,和一个特殊的用法“去来”,穷尽各个语法格式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探求各自发展的历时过程,总结特点。第三章选取《盛明杂剧》宾白主要使用且具有背景方言特色的三个结构助词“个(个)”“价(家)”和“得(的)来”描写,“个”用法丰富,语法化过程较为复杂,同时就这三个助词某些特殊现象联系其背景剧目现代方言的用法,在汉语史和方言之间得以印证。第四章描写了《盛明杂剧》宾白语气助词“者”“咱”“则个(个)”的使用情况,并将“者”“着”“咱”“则个(个)”的来源关系和用法的发展情况作以论述。结语部分对《盛明杂剧》宾白各类助词的情况作了总结,肯定其在明代汉语助词系统中的共性,同时突出自身的特点。

郝一儒[6](2020)在《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初中生英语语音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英语语音教学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好语音,不仅可以极大地助力他们的词汇学习,更能促进他们良好的听说能力的形成,而且有助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但长期以来,由于考试的导向性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对语音教学重视不够,语音教学仅仅停留在音标教学的层面,给听、说、读、写和综合语音应用能力的提升带来非常大的障碍。教育部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规定了英语语音知识的二级和五级目标。从音节、读音、语调与节奏、意群的读音方面对初中阶段语音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但是根据笔者的从教经验,很多学生在初中入学时,并没有达到《课标》要求的二级目标;而在初中毕业时,也没有达到《课标》五级目标要求。为了解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和学生语音学习现状,笔者以宁波大学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宁大附校)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希望对初中学生英语语音的现状和语音教学中存在问题有清楚的了解,进而对初中生的语音学习和教师的英语语音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语音迁移理论、和语音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先对语音教学的内容、意义、重要性、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认识和总结,然后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定量研究中,笔者分别对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以抽样的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他们的语音学习习惯和对语音教学的看法;笔者还对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以抽样的方法进行了语音测试,检测了入学时的学生和临近毕业时的学生的语音水平,发现了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难点和薄弱点。在定性研究中,笔者针对语音教学的核心问题对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和记录,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宝贵的经验。研究表明,宁大附校语音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语音教学内容不完整,语音教学过程互动性不强,语音教学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本研究,笔者对语音教学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发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语音教学方法,这对帮助宁大附校英语教师提升语音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尽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首先,受制于研究范本规模,仅将宁大附校一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并不能覆盖所有初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本研究并未完全覆盖所有初中英语语音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后续需继续丰富和扩展各项实验证明相关研究。

郑芳[7](2020)在《口诀教学对初一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对于学习者而言,学好英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英语学习越发受到教育学界的重视。然而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学习英语仍面临许多困难。首先,初一学生词汇掌握能力较弱。英语词汇的学习往往伴随着记忆——遗忘反复循环的过程,所以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词汇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次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味,而初一学生活泼好动,难以沉下心来,教师仅仅按照规则教授语法知识,会导致学生学习低效,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英语课程应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任务,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有逻辑有趣味地讲解语法知识,使初一学生学习语法更为高效,成为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难点。笔者采用口诀教学法辅助教学,将繁杂的知识精炼化,以简洁易懂并朗朗上口的形式教授知识。以此帮助学习者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根据初一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探讨口诀教学对初一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本文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的内心发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努力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得以在快乐中学习。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耐心指导帮助学生达到可能发展的水平。本文以认知科学为指导,以组块记忆为依据,证明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知识的有效记忆,并为口诀教学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笔者分别从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非选择题题目检查三方面,针对口诀教学对于初一英语学习者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选取乌鲁木齐市某中学初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级,共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追踪调查。研究方法主要为:教育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笔者收集了两个班级六次测试成绩及一次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班。并通过自制《初一年级学生英语口诀学习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前后测存在明显差异,且后测高于前测,表明口诀教学效果显着。通过研究发现,口诀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首先,口诀记忆是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理解的情况下,将记忆的材料分组,进行概括总结,化繁为简,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其次,口诀记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具有较好的教学成效。口诀将知识点简化,但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重难点。第三,口诀记忆有助于学生掌握做题技巧,尤其是非选择题。初一的学生对于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口诀帮助学生二次检查题目,提高了非选择题的正确率。笔者认为,本研究对初一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口诀记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尤其是针对基础较弱的同学。口诀记忆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教师在使用口诀进行教学时应认识到,口诀教学是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体内容,需注意口诀使用的时机,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

李晓琴[8](2020)在《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打破了形式语言学侧重形式和句法研究的限制,将视野投向超句的篇章和话语结构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换言或称重述现象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标记这种现象的连接成分称为“换言连接成分”或“换言标记”。关于换言标记,就目前研究来看,无论国内外,从语言形式层面上来看,已有研究大多是探讨词项式的,就是由一个固定的词语来充当的,而对由图式构式来充当的的换言标记关注不够;从换言前后项语义关系层面上来看,国外主要借助关联理论探讨换言标记前后项之间的因果推理关系,国内汉语学者主要关注换言前后在语义复杂性方面体现的差别,研究侧重前后项之间客观性语义的描写,而对换言后项语义的主观性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从换言标记的来源层面上看,目前尚无人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是如何产生的。因而本文在国内外前人时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功能语言学的立场,运用构式语法、篇章语法和话语分析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在厘清有关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汉语典型换言标记“换句话说”的语义和功能进行描写,重点选取“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往X里说”“说得X一点”等,从形式与功能以及来源等方面对这三大类共六个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进行全面描写,力求对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得出新的认知。本文结构如下:首先为绪论。该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阐述了选题意义及该选题可能的创新点,说明了拟解决问题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第一章为相关问题研究综述。本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构式研究以及篇章和话语研究,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换言标记的界定、分类、范围、功能等问题。第二章讨论了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的相关问题。本章主要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事实,厘清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的基本概念,涉及到换言关系的界定、换言关系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义属性等问题,讨论了换言标记的范围、形式、功能等问题,对汉语的换言关系与换言标记系统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此章的内容主要是为后面几章的个案研究提供理论和概念支撑。第三章讨论了汉语中最典型的换言标记“换句话说”。在参考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换句话说”所关联的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其次分析了“换句话说”及其所标记的换言结构的相关语用问题,最后考察了“换句话说”的来源与演变。本章内容主要是为后面换言标记构式的描写提供范例。第四章讨论了“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引述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五章讨论了“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视角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六章讨论了“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评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往X里说”“说得X一点”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七章为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首先,考察了在古代或近代汉语中与某一换言标记构式相关的表达方式,讨论了这些表达方式与换言标记的关系。其次,分别讨论了三大类六个换言标记构式的具体来源和演变过程。最后,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演变动因和机制。第八章为汉语换言现象相关特点的归结。首先,依据换言结构成分的多少将其分为简单的换言结构和复杂的换言结构。其次,分析了换言关系的语义层次问题。再次,分析了换言标记的分类问题。最后分析了词项式与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的共同点,并着重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最后为结语。首先对文章的基本框架作出说明。其次,对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说明。

夏晨阳[9](2020)在《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补白既属于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也属于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当补白作为助读系统时,它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当补白作为知识系统时,它本身就是课堂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好补白这一教学资源,补充学生的语法知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相比于以往的语文教材补白,内容与及分布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过渡到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师来讲,需要适时研究、比较这两版语文教材补白的异同,以利于教学衔接。近年来,学界逐渐涌现了一些有关补白的教学研究。但是并没有对全套新旧两版语文教材补白板块的比较研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新旧两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的比较研究,总结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的特点,进而引起语文教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补白。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使用之前,人教版语文教材使用范围最为广泛。因此,本文选取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作比较。首先,对两版语文教材补白进行宏观分析。宏观分析指的是把所有的补白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将两版语文教材补白进行对比分析。本章先比较两版语文教材补白的异同,然后从补白的类型以及分布两个角度来对两版语文教材补白进行宏观分析。同人教版语文教材补白相比较,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更注重补充语法修辞知识,并且补白的分布呈现出数量逐渐递减,理解难度逐渐递增的趋势,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其次,对两版语文教材补白进行微观分析。微观分析指的是将两版语文教材单篇补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章主要从语言、逻辑、内容三个角度来对两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进行微观分析。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相比,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用词更口语化,语言更亲切;内容不求全面,注重基础性;逻辑顺序的安排是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的知识点大多都是陈述性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并且补白中还举了大量的课文中的句子,方便教师随文教学。最后,根据以上对比研究总结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特点,提出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策略。在教学原则方面,本文提出了随文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策略方面,本文提出了把握补白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知识运用。

赵品嫣[10](2019)在《顺应论视角下Psycholinguistics(第八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心理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与语言学、心理学、计算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心理语言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成熟。其研究重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理解;语言的产生;儿童语言习得。本报告采用的翻译材料节选自Psycholinguistics的第八章,原文本涉及部分儿童语言习得的实验研究,描述了 3至4岁的儿童即使未接受特定的语言培训也能习得其母语的上千个词汇、复杂的语法和语音系统,体现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这些语言特点可为儿童二语习得提供参考。翻译材料属于学术型文本,多术语、长句和被动句,内容涉及部分实验研究,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本报告以顺应论的三个维度指导词汇、句子、语篇层面的翻译。其中以语境关联顺应和动态顺应指导词汇和语篇的翻译,以语言结构顺应指导长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译者根据不同的语言现象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最终实现语言的顺应。主要采用的翻译方法有省译、增译、拆分、顺译等。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得出以下结论:针对学术性较强的翻译,要具备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知识背景,可借助平行文本及相关学术字典制定术语表;译者只有顺应儿童语言习得研究人员与目的读者双方的语境和心理活动,根据不同的上下语境和句子结构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这样才能唤起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同等的感受;文本内容涉及儿童语言习得实验研究,语言严谨、客观性强,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需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与交际场合,重新安排信息结构,体现译文的专业性。由此可知顺应论可以较好指导学术型文本的翻译实践。

二、完成反义疑问句的捷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成反义疑问句的捷径(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微博研究
        1.3.2 《人民日报》微博研究
        1.3.3 《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学研究
        1.3.4 研究的缺失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语料选取
        1.7.1 语料选取的时间
        1.7.2 语料选取的方法
第2章 《人民日报》微博概述
    2.1 《人民日报》微博的发展现状
    2.2 《人民日报》微博的发布情况
        2.2.1 发布数量
        2.2.2 发布时间
    2.3 《人民日报》微博的形式、内容
        2.3.1 形式类型
        2.3.2 内容分类
        2.3.3 《人民日报》微博形式、内容待改进之处
第3章 《人民日报》微博标题的修辞方法研究
    3.1 词语的选用
        3.1.1 流行语
        3.1.2 缩略语
    3.2 句类的选用
        3.2.1 单一句类
        3.2.2 组合句类
    3.3 辞格的选用
        3.3.1 辞格的选择
        3.3.2 辞格的综合运用
    3.4 标点符号的选用
        3.4.1 点号
        3.4.2 标号
第4章 《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策略研究
    4.1 叙事策略
        4.1.1 叙述主体
        4.1.2 叙事视角
        4.1.3 叙事接受者
    4.2 语篇建构策略
        4.2.1 “标题—正文”的模式化
        4.2.2 “语篇”的互文性
        4.2.3 “语篇”的多模态
    4.3 风格策略
        4.3.1 藻丽与平实
        4.3.2 含蓄与明快
        4.3.3 庄重与幽默
        4.3.4 繁丰与简洁
        4.3.5 豪放与柔婉
第5章 《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演变
    5.1 修辞演变的呈现
        5.1.1 微博标题修辞方法的演变
        5.1.2 微博修辞策略的演变
    5.2 影响修辞演变的因素
        5.2.1 语言演化因素
        5.2.2 经济发展因素
        5.2.3 文化教育因素
        5.2.4 网络技术因素
        5.2.5 受众心理因素
第6章 结语
    6.1 内容总结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将语法教学作为职高英语学困生补习的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高英语学困生的特点分析
二、学困生补习教学方法分析
    (一)增加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素材和课堂活动
    (二)抓词汇
    (三)将语法作为补习的重点内容
三、以适合学困生的语法教学作为补习的切入点
四、适合学困生的语法教学
    (一)适当调整语法教学顺序
    (二)简化语法内容
    (三)改变语法概念和规则的表述
    (四)改变语法教学方法
五、结语

(3)基于微信平台进行在线辅导的英语语法教学设计研究 ——以Y中英文阅读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与研究现状
        (一)微信的使用与发展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
        (三)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研究现状
        (四)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在线辅导与个性化教学
        (一)概念界定
        (二)在线辅导研究综述
        (三)个性化教学与学习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掌握学习理论
    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四、语言学习理论
        (一)任务型学习理论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论
第四章 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在线辅导的英语语法教学前期分析设计阶段
    一、研究设计说明
    二、前期准备阶段
        (一)学习者分析
        (二)学习目标分析
        (三)英语学科特点分析
        (四)英语语法教学难点分析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六)基于微信平台进行在线辅导的教学模式
    三、前期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调查方法与工具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在线辅导的英语语法教学平台与内容设计
    一、运用微信平台在线辅导的英语语法教学平台设计
        (一)平台功能设计
        (二)平台与讯息设计
        (三)推送时间设置
    二、运用微信平台在线辅导的英语语法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依据与辅助
        (二)平台与教学内容设计实施
        (三)平台与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第六章 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在线辅导的英语语法优化教学效果分析
    一、效果分析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
        (三)课堂观察
    二、调查结果与反馈
        (一)基于问卷的学习者情况调查及满意度分析
        (二)基于访谈的学习者情况调查及满意度分析
        (三)基于课堂观察的学习者情况调查及满意度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生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5:英语语法微信辅助学习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英语语法微信辅助学习平台教学设计示例

(4)衔接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 ——以《礼貌语用学》(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1.1 Translation Process
        1.1.1 Prepara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1.1.2 While Translation
        1.1.3 Quality Control
    1.2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1.2.1 Text Type of Source Text
        1.2.2 Language Styles of Source Text
    1.3 Summary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Theory
    2.1 Cohesion Theory
        2.1.1 Cohesion Theory
        2.1.2 Related Theories on Cohesion Theory
    2.2 Focus of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2.2.1 Inconsistency in E-C Substitution
        2.2.2.Inconsistency in E-C Ellipsis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3.1 Substitution Devices
        3.1.1 Shift of Nouns
        3.1.2 Repetition of Nouns
        3.1.3 Explication of Pronouns
        3.1.4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of Pronouns
        3.1.5 Interpretation for the word do and act
        3.1.6 Shift of Verbs
        3.1.7 Direct Translation of Clauses
        3.1.8 Compensation of Clauses
    3.2 Ellipsis Devices
        3.2.1 Ommission and amplication of Nouns
        3.2.2 Extension of nouns
        3.2.3 Combination of Verbs
        3.2.4 Keeping in Original Style
        3.2.5 Literal Translation of Clauses
        3.2.6 Changes of Word Order in Clauses
Conclusion
    Findings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5)《盛明杂剧》宾白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体例
第一章 动态助词
    第一节 动态助词“着”
    第二节 动态助词“却”
    第三节 动态助词“过”
    第四节 动态助词“得”
    第五节 动态助词“将”
第二章 事态助词
    第一节 事态助词“了”
    第二节 事态助词“来”
    第三节 事态助词“去”
第三章 结构助词
    第一节 结构助词“个”
    第二节 结构助词“价(家)”
    第三节 结构助词“得来(的来)”
第四章 语气助词
    第一节 语气助词“者”
    第二节 语气助词“咱”
    第三节 语气助词“则个(个)”
    第四节 “者”“着”“咱”“则个”的关系和用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盛明杂剧》书影
附录二 《盛明杂剧》校录
附录三 本文所涉及《盛明杂剧》剧目作者及方言背景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初中生英语语音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语音和语音教学
    2.2 语音和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2.3 初中语音教学内容
    2.4 初中英语语音教学策略
    2.5 国内外英语语音教学研究
        2.5.1 国外英语语音教学研究
        2.5.2 国内英语语音教学研究
    2.6 前人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理论
    3.2 语言习得理论
    3.3 语言迁移理论
    3.4 语音教学理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调查问卷
        4.3.2 教师访谈
        4.3.3 语音测试
    4.4 研究过程
    4.5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学生调查问卷A的结果和讨论
    5.2 学生调查问卷B的结果和讨论
    5.3 教师访谈的结果与讨论
    5.4 学生语音测试结果和讨论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发现
    6.2 对初中语音教学的启示
    6.3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语音测试文本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A
    附录3 :学生调查问卷B
    附录4 :教师访谈记录表
致谢

(7)口诀教学对初一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2 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口诀简介
        2.1.1 口诀定义
        2.1.2 口诀与顺口溜
    2.2 国内外口诀教学研究现状
        2.2.1 国外口诀教学研究现状
        2.2.2 国内口诀教学研究现状
第3章 理论依据
    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3.3 认知科学理论
    3.4 组块记忆策略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教育实验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4 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
        4.4.1 实验准备阶段
        4.4.2 实验实施阶段
        4.4.3 实验结束阶段
第5章 数据统计和分析
    5.1 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5.2 问卷数据对比分析
        5.2.1 量表得分情况分析
        5.2.2 数据对比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一年级学生英语口诀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二 检测成绩
附录三 量表数据
致谢

(8)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1 关于话语标记研究
        1.1.1 国外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1.1.2 国内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1.2 关于构式研究
        1.2.1 构式的界定
        1.2.2 构式的分类
        1.2.3 关于功能性构式
    1.3 关于篇章和话语研究
        1.3.1 关于篇章研究
        1.3.2 关于话语研究
        1.3.3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
    1.4 关于换言问题的研究
        1.4.1 国外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1.4.3 换言标记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
    2.1 关于换言关系
        2.1.1 换言关系的界定
        2.1.2 换言关系的语义分析
        2.1.3 换言关系的语义属性
        2.1.4 关于“语义相似性”
    2.2 关于换言标记
        2.2.1 换言标记的范围
        2.2.2 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
        2.2.3 换言标记的功能
        2.2.4 换言标记的共性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换言标记分析——以“换句话说”为例
    3.1 “换句话说”的相关变体
    3.2 “换句话说”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3.2.1 释义关系
        3.2.2 非释义关系
    3.3 语用分析
        3.3.1 着眼于语言语境的换言
        3.3.2 着眼于交际语境的换言
    3.4 “换句话说”与“换言之”的产生和发展
        3.4.1 “换句话说”的产生与发展
        3.4.2 “换言之”的产生与发展
        3.4.3 关于“换句话说”“换言之”来源的假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
    4.1 “引述”及相关问题
        4.1.1 “引述”及其类型
        4.1.2 与“引述”相关的理论
        4.1.3 “引述”与“互文”
        4.1.4 “引述”与“换言”
    4.2 “用X的话说”
        4.2.1 “用X的话说”的不同用法
        4.2.2 “用X的话说”的引述类型
        4.2.3 “用X的话说”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4.3 “按X的说法”
        4.3.1 “按X的说法”的不同用法
        4.3.2 “按X的说法”的引述类型
        4.3.3 “按X的说法”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4.4 语用分析
        4.4.1 人物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2 时地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3 属性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4 其他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
    5.1 “视角”及其相关问题
        5.1.1 视角
        5.1.2 视角类型与视角化的手段
        5.1.3 语言顺应理论的视角观
    5.2 “从X的角度说”
        5.2.1 “从X的角度说”的不同用法
        5.2.2 视角类型
        5.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5.3 “从X的方面说”
        5.3.1 “从X的方面说”的不同用法
        5.3.2 视角类型
        5.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5.4 语用分析
        5.4.1 视角的延伸
        5.4.2 视角的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
    6.1 “评价”及相关问题
    6.2 “往X里说”
        6.2.1 “往X里说”的不同用法
        6.2.2 构件解析
        6.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6.3 “说得X一点”
        6.3.1 “说得X一点”的不同用法
        6.3.2 构件X的解析与构式变体
        6.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6.4 语用分析
        6.4.1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功能
        6.4.2 换言前后项的语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换言标记构式的来源和演变
    7.1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1.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1.2 “用X的话说”的来源和演变
        7.1.3 “按X的说法”的来源和演变
    7.2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2.1 古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2.2 “从X的角度说”的来源和演变
        7.2.3 “从X的方面说”的来源和演变
    7.3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3.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3.2 “往X里说”的来源和演变
        7.3.3 “说得X一点”的来源和演变
    7.4 换言标记构式演变的动因
        7.4.1 语义虚化
        7.4.2 语境的作用
        7.4.3 语言接触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汉语换言结构的特点
    8.1 结构成分
        8.1.1 简单的换言结构
        8.1.2 复杂的换言结构
    8.2 结构关系
        8.2.1 第一层次的语义关系
        8.2.2 下位层次的语义关系
    8.3 结构标记
        8.3.1 换言标记的分类
        8.3.2 两类换言标记的共同点
        8.3.3 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
    8.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补白板块宏观分析
    第一节 补白篇目的异同比较
        一 两版教材内容相同的补白
        二 两版教材内容不同的补白
    第二节 补白的类型分析
        一 统编版教材补白类型
        二 人教版教材补白类型
        三 两版教材补白类型比较分析
    第三节 补白的分布分析
        一 统编版教材补白分布
        二 人教版教材补白分布
        三 两版教材补白分布比较分析
第二章 补白板块微观分析
    第一节 补白的语言分析
        一 两版教材补白语言比较分析
        二 统编版教材补白语言特点
    第二节 补白的内容分析
        一 两版教材补白内容比较分析
        二 统编版教材补白内容特点
    第三节 补白的逻辑分析
        一 两版教材补白逻辑比较分析
        二 统编版教材补白逻辑特点
第三章 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板块教学原则及策略
    第一节 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板块教学原则
        一 随文教学原则
        二 循序渐进原则
        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二节 统编版语文教材补白板块教学方法
        一 把握补白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二 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
        三 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知识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目录
附录 B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目录
附录 C 统编版语文教材特有的补白目录
附录 D 人教版语文教材特有的补白目录
附录 E 两版语文教材补白类型对比目录
致谢

(10)顺应论视角下Psycholinguistics(第八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3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1 Lexical Features
        1.3.2 Syntactic Features
        1.3.3 Discourse Features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1.1 Preparation of Reference Books
        2.1.2 Formulation of Glossary
    2.2 During-translation
        2.2.1 Comprehension Stage
        2.2.2 Expression Stage
    2.3 Post-translation
        2.3.1 Rechecking
        2.3.2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An Overview of Adaptation Theory
    3.1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3.1.1 Variability
        3.1.2 Negotiability
        3.1.3 Adaptability
    3.2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3.2.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3.2.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3.2.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3.2.4 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Case on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4.1.2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Phrases
    4.2 Case on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3 Case on Discourse Level
        4.3.1 Translation of Cohesion
        4.3.2 Translation of Coherence
Chapter 5 Difficulties and Enlightenment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5.1 Difficulties
    5.2 Enlightenment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Appendix B(术语表)
Appendix C(翻译材料原文、译文)
Appendix D(中英文长摘要)

四、完成反义疑问句的捷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微博的修辞学研究[D]. 沈雨婷.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2]将语法教学作为职高英语学困生补习的切入点[J]. 符丽.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1)
  • [3]基于微信平台进行在线辅导的英语语法教学设计研究 ——以Y中英文阅读馆为例[D]. 姜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衔接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 ——以《礼貌语用学》(节选)为例[D]. 闫巧云. 兰州大学, 2021
  • [5]《盛明杂剧》宾白助词研究[D]. 王玉婷. 兰州大学, 2021(02)
  • [6]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初中生英语语音现状调查研究[D]. 郝一儒. 西南大学, 2020(05)
  • [7]口诀教学对初一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D]. 郑芳. 西南大学, 2020(05)
  • [8]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D]. 李晓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补白比较研究[D]. 夏晨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顺应论视角下Psycholinguistics(第八章)翻译实践报告[D]. 赵品嫣.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完成反义疑问句的捷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