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鱼塘浮游植物与pH、总碱度、总硬度和盐分的关系

盐碱地鱼塘浮游植物与pH、总碱度、总硬度和盐分的关系

一、盐碱地鱼池浮游植物与pH、总碱度、总硬度、含盐量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珊[1](2019)在《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西淝河作为淮河流域的重要支流之一,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分别与老母猪江、茨淮新河和阜蒙新河交汇,水系连通,且在整个西淝河主河道内含有丰富的水生植物。以西淝河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研究淮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2月、4月、8月、11月在利辛县西淝河设置了典型的8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采样,同时进行水环境因子的取样分析,主要研究利辛县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其中包含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细胞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RDA冗余分析两种方法,探究影响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103属236种,2016年共鉴定到浮游植物8门85属185种,2017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0属177种,研究期间均以绿藻门物种占最大优势,硅藻门次之。共记录浮游植物优势种5门27种,2016年浮游植物优势种有5门19种,2017年浮游植物优势种有5门22种,均以蓝藻门物种占主导地位,各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差异显着,其中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最多,共有20种,冬春季最少,仅有15种。2.西淝河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78×107 cells/L±0.68×107 cells/L,2016年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2.09×107cells/L±0.63×107cells/L,2017年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为1.47×107cells/L±0.54×107 cells/L,其中,均以蓝藻门物种的细胞密度占优势,超过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60%。各季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差异明显,2016年与2017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为夏季秋季多,春季冬季少。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较大,201 6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采样点LX6达到最大值,在采样点LX8达到最小值,而201 7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大值出现在采样点LX1,最小值出现在采样点LX7。3.西淝河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8.52 mg/L±3.59 mg/L,2016年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9.31 mg/L±3.94 mg/L,2017年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7.72 mg/L±3.00 mg/L,其中,均以硅藻门物种的生物量占优势,达到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35%。浮游植物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季节变化趋势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浮游植物生物量有显着的空间变化,2016年浮游植物生物量在采样点LX3达到最大值,在采样点LX2达到最低值,而2017年最大值出现在采样点LX8,最低值出现在采样点LX2。4.西淝河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3.27~4.66,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74~0.94,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98~6.10,季节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有明显的空间变化,2016年均在采样点LX2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4.63和5.77,在采样点LX7达到了最小值,分别为3.50和3.76,而2017年则都是在采样点LX8出现最大值,分别为4.55和3.49,在采样点LX7出现最小值,分别为3.42和2.29。5.西淝河水体温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在冬季达到最低值,透明度、叶绿素a含量和水生植被盖度与水温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2016年和2017年水体溶解氧含量均在冬季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13.45 mg/L±1.59 mg/L和14.73 mg/L±2.17 mg/L;总氮含量波动较大,2016年在夏季达到最大值,为0.64mg/L±0.12mg/L,2017年则在春季达到了最大值,为0.96 mg/L±0.07 mg/L,而最小值都出现在冬季,分别为0.18 mg/L±0.06 mg/L和0.25 mg/L±0.06 mg/L。2016年和2017年水体氨氮含量皆在秋季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27 mg/L±0.19 mg/L和0.26mg/L±0.06 mg/L,在春季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08 mg/L±0.01 mg/L和0.07 mg/L±0.01 mg/L。6.Pearson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与浊度、氨氮和硝氮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溶解氧、电导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透明度、水生植被盖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总磷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水深、总氮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RD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溶解氧含量(DO)、氨氮(AN)、总氮(TN)、电导率(Cond)、水生植被盖度(Cov)和透明度(SD)有较强的响应。

吴芳仪[2](2016)在《华阳河湖群和升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阳河湖群与升金湖以通江湖泊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其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对华阳河湖群2015年和升金湖2014年的四季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通过pearson和RDA,分析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华阳河湖群调查期间,共鉴定到物种8门84属183种,其中绿藻门最多,34属83种(物种数占45.60%);其次为硅藻门,20属42种(占23.63%);蓝藻门14属30种(占16.48%)。主要有14种优势种: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梅尼小环藻、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裸甲藻(Gymnodinium aeruginosum)、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细小平裂藻、多变鱼腥藻(Anabaena variabilis)、螺旋弓形藻(Schroederia spiralis)、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单角盘星藻(Pediastrum simplex);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在升金湖的调查期间,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1属210种,其中绿藻门最多,有36属89种(物种数占41.20%);其次为硅藻门,26属62种(占28.70%);蓝藻门14属32种(占14.82%)。共发现优势种9种: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 angustissima)、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长锥形锥囊藻(Dinobryon bavaricum)、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衣藻(Chlamydomonas sp.)、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2.华阳河湖群四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33×105~1.06×108cells/L,均值为86.92×105cells/L,夏季细胞密度最高,其中蓝藻门细胞密度所占比例达到96%,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范围为0.12-43.15mg/L,均值为1.26mg/L,在四季的调查中,发现夏季蓝藻门生物量达到最大,春秋季硅藻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值,甲藻的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冬季。本次调查升金湖发现升金湖的总生物量为10.72mg/L,变化趋势为夏>秋>春>冬,浮游植物的总细胞密度为140.61×105cells/L,变化趋势为夏>春>秋>冬,细胞密度变化趋势和生物量变化趋势相似。3.华阳河湖群得出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48-6.60,平均值为2.92;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10-1.19,平均值0.60;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92-5.43,平均值为3.29。升金湖四季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2.56-8.05,平均值为5.21: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0.40-1.78,平均值为0.74;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1.77-9.99,平均值为3.89。对三个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发现升金湖和华阳河湖群具有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4.华阳河湖群的平均水温为16.91。C,变化范围在8.90-23.60。C。对于华阳河湖群三个湖区,水温最大值均出现在黄大湖。溶解氧的年平均值为9.88mg/L。透明度变化较大,最大透明度出现在夏季的黄大湖,为124cm。叶绿素a的年平均值为8.05 ugm,冬高低春;总氮的最大均值出现在夏季,总磷的最大均值出现在秋季。升金湖的平均水温为19.66℃,变化范围在10.60-34.00℃;溶解氧年平均值为10.72mg/L,最高值出现在冬季。透明度变化较大,年均值67.76cm,叶绿素a含量呈现夏秋季高于春冬季的趋势;总磷及氨氮变化不明显,其中秋季含量相对较低。5.对华阳河湖群的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对温度、氨氮、总氮呈极显着正相关。对溶氧、电导率、水深、硝态氮、总磷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后生浮游动物的细胞密度、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运用冗余分析(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升金湖浮游植物及其主要的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升金湖浮游植物对溶解氧、氨氮、温度、透明度有较强的响应关系。

康银[3](2015)在《主养草鱼池塘生物净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改善主养草鱼池塘水质,达到净化和稳定池塘水质、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本试验比较研究了单独施用EM菌与水蕹菜联合EM菌对主养草鱼池塘水质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为主养草鱼池塘中科学应用生物净化技术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提高水产品品质,促进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处理90天后,水蕹菜联合EM菌组对主养草鱼池塘水体净化效果最好,对氨氮、亚硝酸盐、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8.95%、75%、77.78%,且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显着高于EM菌剂处理组和对照组,且在2d联合施用EM菌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显着提高;最终EM菌处理组的氨氮、亚硝酸盐、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7.23%、50%、54.29%,显着高于对照组。且两处理组均对主养草鱼池塘水体的溶解氧有提升作用,对pH有稳定的作用。(2)两个处理组中浮游植物蓝藻门密度和生物量明显减少,绿藻门和硅藻门的密度和生物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两个处理组池塘浮游植物总体上表现为种类数量下降的速率较生物量下降的速率低,且30天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为水蕹菜联合EM菌组最高(H=4.41),EM菌组次之(H=4.26),对照组为(H=4.03)。且浮游植物种类趋向小型化,对养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明显的优化作用。两个处理组也表现出促进浮游动物中的枝角类、轮虫的增长,桡足类和原生动物的生物量则表现出下降趋势,30天后原生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水蕹菜联合EM菌组(H=1.36)最高,EM菌组次之(H=1.34),对照组为(H=1.29)。(3)两个处理组净化处理90天后,主养草鱼池塘中的草鱼、鲢鱼和鳙鱼生长情况良好,死亡率低。综合比较养殖效益,水蕹菜联合EM菌组的池塘纯利润最高,为29227.12元/hm2,水蕹菜联合EM菌组投入产出比均为1:1.44,较对照组的1:1.35要高,EM菌组与对照组池塘效益分别为27372.12元/hm2与23563.48元/hm2。

李瑞娇[4](2014)在《草鱼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初级生产力、能量转换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大宗淡水养殖品种主要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七个品种,这七种鱼的总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其中草鱼的年产量占我国淡水鱼类养殖品种的首位。2012年5月至10月,以华中地区主养草鱼、辅养鲢鳙的池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主要养殖期间的水质变化趋势,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多样性,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换效率,并于2013年6月至10月,研究了华中地区主养草鱼池塘的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情况,旨在为建立一个结构优化和功能高效的水体养殖系统,使水域中的物质得到充分循环、初级生产力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鱼塘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期间,池塘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变化范围:水温为18.18℃~33.48℃,透明度为0.07m~0.29m,溶氧为4.41mg/L-11.91mg/L,pH为7.54~9.32,总氮为0.63mg/L~2.72mg/L,总磷为0.13mg/L~0.33mg/L,亚硝态氮为0.004mg/L~0.31mg/L,硝态氮为0.12mg/L~2.39mg/L,氨氮为0.41mg/L~2.39mg/L,活性磷为0.03mg/L~0.11mg/L,化学需氧量为8.35mg/L~9.13mg/L,悬浮物为12.08mg/L~92.17mg/L。(2)草鱼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240种,隶属8个门102属,其中绿藻门44属114种,蓝藻门20属44种,硅藻门12属19种,裸藻门10属38种,金藻门5属7种,甲藻门4属6种,隐藻门2属4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77×107ind/L~8.83×107ind/L,平均密度为4.23×107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2.24mg/L~298.58mg/L,平均生物量为44.13mg/L;池塘的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为1.80~3.69, Margalef指数为3.12~6.7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1~0.61。利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CCA)对池塘浮游植物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的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溶氧(DO)、pH、水温(WT)、透明度(SD)、氨氮(NH4+-N)和COD。(3)草鱼池塘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在30cm以上的的水层中,浮游植物毛产氧量达到最大,三口池塘分别为11.57g/m2·d、11.00g/m2·d、9.58g/m2·d,100cm以下的水层毛产量最低;5月-8月,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呈逐月上升的趋势,7月、8月时达到最高。三口池塘的平均补偿深度为111.83cm。实验结果显示三口池塘浮游植物平均水柱净产氧量分别为7.38g/m2·d、6.21g/m2·d、6.84g/m2·d,毛初级生产力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达到了0.956%~0.805%,太阳能转移为鱼产量的生态效率为0.10%~0.12%。(4)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实验结果为,不同月份养殖池塘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17g/m3、0.15g/m3、0.17g/m3、0.16g/m3、0.37g/m3,平均为0.20g/m3;在实验期间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分别为0.96d-1、1.52d-1、0.82d-1、0.50d-1、1.34d-1,平均为1.03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的分别为1.31d-1、1.58d-1、0.33d-1、1.29d-1、1.40d-1,平均为1.18d-1。综上所述,浮游植物在草鱼池塘生态中起着重要作用,水环境与浮游植物间相互影响,调控好水环境能够提高池塘的物质循环、浮游生物间的微循环和能量转换率,从而建立良好的池塘养殖系统。

郭璐璐[5](2013)在《室内生态循环水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将由生物制剂组成的生物过滤装置与物理过滤相结合,组成了一个室内的生态养殖系统。该系统由沉淀池、生物制剂过滤池、养殖池及附属设施组成。试验分为平行的两部分,一部分是未经过循环系统的室外养殖池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另一部分是经过循环系统的室内养殖池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旨在解决水资源缺乏的同时,为构建合理的生态循环水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1、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56属69种,绿藻类最多29种(属),其次为硅藻17种(属);隐藻最少2种(属)。室内循环水育苗池共检出浮游植物44属50种,绿藻类最多17种,其次硅藻15种,隐藻类最少,仅有1种。室外非循环水养殖系统(不包括水源和沉淀池)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9属44种,绿藻类最多21种,其次为硅藻类和蓝藻类各6种,甲藻类、隐藻类和金藻类均为2种。2、循环水体和非循环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是绿藻类和硅藻类,两种水体共有的优势种类有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绿球藻(Cladophora aegagrophila)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室内循环水体中优势种主要为硅藻类;室外水体中优势种主要为绿藻类,且蓝藻类的优势明显,包括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3、浮游植物生物密度范围在0.05×104ind./L-3980.89×104ind./L。整体水平上,生物密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室外育苗池(2906.12×104ind./L)>室外亲鱼池(1467.60×104ind./L)>沉淀池(136.45×104ind./L)>水源(53.53×104ind./L)>第一单元(72.87×104ind./L)>第二单元(32.76×104ind./L).4、浮游植物多样性H’范围为1.71~3.52之间,平均为2.94;丰富度范围为0.53~1.19之间,平均为0.89;均匀度范围在0.46~0.80之间,平均为0.68。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1、本调查发现的42种浮游动物中,轮虫最多为25种,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59.5%,其次为原生动物7种,占16.7%,种类最少的为线形动物和甲壳类,各1种。室内循环水系统共鉴定出23种(属),轮虫最多13种,占总种类数的56.5%;其次原生动物6种,百分比为26.1%。室外非循环水养殖系统(不包括水源和沉淀池)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3种(属),轮虫最多14种,占总种类数的63.6%;其次为原生动物4种,占18.2%;枝角类2种,占9.1%;线性动物和浮游幼体均为1种,各占4.5%。2、第二单元、水源和沉淀池中浮游动物优势种各有10种;第一单元优势种有8种;室外亲鱼池和室外育苗池各有7种。室内循环水体中优势种类除轮虫外,还包括原生动物种类和甲壳类;室外非循环水体(不包括水源和沉淀池)中轮虫占有绝对优势。3、浮游动物生物丰度范围为81-13733ind./L,整体水平上,生物密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室外育苗池(12744ind./L)>室外亲鱼池(5309ind./L)>沉淀池(928ind./L)>第一单元(445ind./L)>水源(357ind./L)>第二单元(176ind./L)。非循环水体(不包括水源和沉淀池)浮游动物丰度大于循环水体。4、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1.36~3.62,平均为2.57。丰富度范围为0.36-1.91,平均为1.15。均匀度范围为0.54~0.95,平均为0.73。

吕东珂[6](2013)在《哈尔滨周边泥炭型水库水—气界面CO2通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2008-2010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我国北方泥炭型水库生态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全面观测。实验选取哈尔滨周边泥河和西泉眼两座典型的东北大型水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水库春、夏、秋三季(平均200天)无冰期水-气界而CO2通量进行测定以研究其变化特征,对影响CO2通量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水生植物对CO2通量的影响。由于水库每天进行渔业捕捞作业,鱼类的数量及其分布很难定量测定,所以本研究没有讨论水生动物对CO2通量的影响,在此特别说明。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1)水库水-气界面C02通量时间变化规律明显通过对泥河水库和西泉眼水库三季(春、夏、秋季)水—气界面CO2通量变化的研究发现,水库生态系统总体上为大气CO2的源。CO2通量时间变化明显。从季节角度看,泥河水库基本变化趋势为:夏季756.42±54.58(mg m-2d-1)>春季714.16±83.45(mg m-2d-1)>秋季600.67±77.14(mg m-2d-1)。西泉眼水库与泥河水库略有不同,其变化规律为春季787.42±43.03(mg m-2d-1)>秋季409.24±13.64(mg m-2d-1)>夏季255.21±28.2(mg m-2d-1)。从昼夜角度看,西泉眼水库的昼夜变化与泥河水库相似,即水库的CO2通量日间小于夜间。尤其是6、7月份非常明显,昼夜间差额比高达121%。一般CO2通量的极小值出现在午后13:00,CO2通量的极大值出现在21:00或1:00左右。(2)水库水-气界面CO2通量存在空间异质性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水库CO2通量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泥河水库各研究点CO2通量大小依次为出水口>库心区>入水口。西泉眼水库各试验点的CO2通量大小依次为A>C>D>B。水库水位和消落带的变化以及水生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成为影响CO2通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3)水库水-气界面CO2通量的影响因子复杂水-气界面CO2通量变化的涉及影响因子较多,主要分为三大类,首先是生物因子主要指水生植物对碳通量的影响,通过叶绿素与碳通量的负相关性可以得到有效的印证。二是气候条件因子:包括风速、温度和天气情况,其中,温度对CO2通量的影响最为显着,呈明显的负相关性,风速与碳通量呈正相关。三是水体理化因子:包括DOC、水位、碱度、TP、TN和pH等;(4)北方水库水-气界面CO2通量的估算及对比本文对泥河水库和西泉眼水库CO2通量年排放量进行估算,二者全年碳排放量分别为1.01Gt a-1和1.08Gt a-1(G=1×109g),相差不大。通过对西泉眼水库和泥河水库碳通量的细节对比发现,水库的理化特性、地理位置、营养化水平和水生植物的类型等因子会对水库的CO2通量造成影响。通过与不同纬度、地区水库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北方泥炭型水库C02总体排放量并没有想像中的高,其排放量较高寒地区以及贫营养型水体要高,但是明显低于热带及亚热带水体碳排放水平,两个水库的通量值接近于湖泊生态系统C02通量。(5)对水库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建议通过研究我们明确了水库CO2通量的排放特征及影响水库CO2通量的主要因了,针对研究地水库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对上游及库区水质的控制;②优化水库植被的种类和结构;③重视水库渔业碳汇的作用。

赵冬艳,李建国,徐伟,耿龙武,宋巍[7](2012)在《唇鱼骨养殖池塘水环境因子的跟踪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唇鱼骨是首次引进天津市的鱼类新品种。为探索唇鱼骨池塘养殖的技术和经验,于2009-2010年生产季节对试验区水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水体的盐度变化范围为2.98~4.87,pH值变化范围为8.3~8.6,硬度、碱度、营养盐含量较高,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较大,且变化趋势一致,即2010年各项指标均低于2009年。试验区为封闭循环水养殖体系,能保持水环境的相对稳定,表明生物净化作用对水质改善有一定效果。养殖的3龄唇鱼骨平均体长为24.9 cm,平均体质量为250.8g,产量为7 605 kg/hm2。

粟丽[8](2012)在《两种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混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和悬浮颗粒物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浮游植物和颗粒有机物的含量与养殖池塘水质及对虾的健康生长有着密切关系,虾鱼混养作为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在我国华南对虾养殖地区已经较普遍,但目前关于对虾混养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悬浮颗粒物以及混养鱼类对两者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两种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混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悬浮颗粒物组成及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论如下:1对虾养殖池塘网箱混养吉丽罗非鱼期间水体浮游植物群落与悬浮颗粒物特征实验研究于2010年810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岭门镇鸡打港冠利达对虾养殖场进行了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混养试验,实验选取了3口池塘,编号分别为406、407和408,每口池塘中分别设置5个网箱放养罗非鱼,编号为1-5号网箱,网箱内分别放养吉丽罗非鱼50、100、150、200和250尾,各池放养对虾密度均为90万尾/hm2。1.1混养罗非鱼对虾池浮游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以及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与罗非鱼生长的关系本节对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1)406池在实验期间一直以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407池和408池相继出现了不定微囊藻等蓝藻占优势的时期,表明试验所放养的罗非鱼量不能完全控制微囊藻等蓝藻的生长繁殖。(2)罗非鱼的肠含物经检测发现有大量的铜绿微囊藻、较多的栅藻和多种硅藻,没有发现不定微囊藻、微小色球藻和细小平裂藻等在池塘水体中含量较多的小型藻类,表明罗非鱼的摄食对这些小型藻类的生长繁殖影响较小。(3)三口池塘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407池>408池>406池,并且407池与406池和408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不同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对罗非鱼的生长有着很大的影响。1.2对虾池塘网箱养殖罗非鱼期间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动态及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本节探讨了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网箱混养池塘养殖期间水体中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的动态变化及POM含量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池塘总颗粒悬浮物量(TPM)平均为(83.1±34.1)mg/L,变动于35.0153.8mg/L之间;颗粒无机物(PIM)平均含量为(34.3±11.8)mg/L,变化于19.054.0mg/L之间,占总颗粒悬浮物的41.28%;浮游生物干重(PZ)波动在2.4322.477mg/L之间,平均值为(9.631±5.911)mg/L,其中浮游植物干重(DWP)为(8.987±5.983)mg/L,变动于2.29822.105mg/L之间,浮游动物干重(DWZ)为(0.645±0.607)mg/L,变动于0.0182.724mg/L之间;颗粒腐质与细菌量为(38.966±25.530)mg/L,变动于14.33997.958mg/L之间,占悬浮颗粒有机物的比例为81.77%。(2)407池网箱养殖吉丽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406、408池(p<0.05)。三口池塘罗非鱼的存活率没有显着差异。2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围隔混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与悬浮颗粒物特征实验研究凡纳滨对虾与吉丽罗非鱼围隔混养实验于2011年68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岭门镇鸡打港冠利达对虾养殖场进行,实验选取一口池塘,在池塘中设置24个围隔,分为6个组(A、B、C、D、E、F组),每组4个平行,其中A、B、C、D、E组为实验组分别放养罗非鱼4、8、12、18、24尾每个围隔,F组为对照组不放养罗非鱼,实验组和对照组放养对虾数量均为3000尾每个围隔。2.1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因子的影响本节对凡纳滨对虾与吉丽罗非鱼围隔混养实验期间养殖水体中的相关水质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1)在整个养殖期间DO含量变化为下午高于上午,养殖前期高于养殖后期,在整个养殖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DO含量接近;各组围隔养殖水体中亚硝氮和氨氮浓度呈升高的变化趋势,养殖前期养殖水体中亚硝氮和氨氮的含量都很接近,养殖后期各组围隔之间则有较大差异,其中实验C、D组显着低于实验A、B、E组和对照F组(P<0.05);在整个养殖期间对照组COD和TOC含量均小于实验组,实验组中到养殖后期A、B组含量大于C、D、E组; TN、TP的增加量为A组最高,F对照组最低,实验组TN、TP的增加量高于对照组,而在实验组之间A、 E组增加量高于B、C、D三组;(2)围隔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6种,优势度较高,优势种单一,优势种基本上为小型种类,在实验组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为放鱼量较多的C、D、E组较放鱼量少的A、B组良好;叶绿素a的含量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之间则是放鱼量最少的A、B组高于其它三组。2.2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的影响本节对养殖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1)在整个养殖期间,TPM含量变化情况为养殖前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含量接近,养殖中期和后期实验组含量高于对照组;POM含量在整个养殖期间波动较小,整体上来说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整个养殖期间含量均接近;PIM含量在养殖前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含量接近,而养殖中后期则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OM与PIM在TPM中所占的比列变化,为养殖前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接近,养殖中期有较大波动,到养殖后期POM含量百分比为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IM百分比则是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实验组中放鱼量多的C、D、E组PIM含量百分比较放鱼量少的A、B组高。(2)各围隔弧菌数量变化为养殖后期高于养殖前期,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数量波动在1.01152.33×103个/mL,均值为15.08±24.50×103个/mL,实验组中A组弧菌数量最多,其次是B组,C、D相对较少。表明合理密度的罗非鱼混养有利于底质的再悬浮,促进有机质的矿化分解,控制养殖水体中颗粒有机物含量,减少弧菌数量,给对虾的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两种鱼虾混养模式罗非鱼最佳放养密度分析本文通过鱼虾收获规格、成活率、产量、产值以及池塘水质状况等指标,探讨两种凡纳滨对虾混养模式中最佳罗非鱼配比,结果表明:(1)网箱混养实验中不投饵组罗非鱼的生长速度与投饵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建议在选择虾池网箱混养模式时,若养殖水体较肥应采用不投鱼饵方式,这样有利于改善水质,也不会给养殖水体带来负担,但由于实验中不投饵组只设了一个密度,所以最佳密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若养殖水体较瘦时应采用适当投饵方式混养鱼类。(2)围隔混养实验中发现,各组围隔鱼虾总产值为E组最高,其次为C组,但利润率为C组最高,说明大量罗非鱼的放养增加了养殖产量,但大量的罗非鱼可能会影响池塘水质和对虾的成活率;C组虽然产值不是最高,但C组利润率最高,且C组对虾成活率也最高,罗非鱼的生长速率较快,水质状况在实验组中也最好,因此建议在选择鱼虾直接混养时,对虾混养密度为83尾/m2,罗非鱼为0.33尾/m2,放养规格为200g左右,鱼虾混养密度比例约为250:1。

粟丽,朱长波,张汉华,李卓佳,余招龙[9](2012)在《对虾池塘网箱养殖罗非鱼期间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动态及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文中提出于2010年8-10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鸡打港实验探讨了对虾-罗非鱼网箱混养池塘养殖期间水体中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的动态变化及POM含量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池塘总颗粒悬浮物量(TPM)为(83.1±34.1)mg/L,变动于35.0153.8 mg/L之间;颗粒无机物(PIM)含量为(34.3±11.8)mg/L,变化于19.054.0 mg/L之间,占总颗粒悬浮物的41.28%;浮游生物干重(PZ)波动在2.4322.477 mg/L之间,平均值为(9.631±5.911)mg/L,其中浮游植物干重(DWP)为(8.987±5.983)mg/L,变动于2.29822.105 mg/L之间,浮游动物干重(DWZ)为(0.645±0.607)mg/L,变动于0.0182.724 mg/L之间;颗粒腐质与细菌量为(38.966±25.530)mg/L,变动于14.33997.958 mg/L之间,占悬浮颗粒有机物的比例为81.77%。(2)407池网箱养殖吉丽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406、408池(P<0.05)。3口池塘罗非鱼的存活率没有显着性差异。本研究旨在为对虾-罗非鱼池塘网箱混养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王飞[10](2010)在《河南沿黄盐碱地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文中认为河南省黄河沿岸有大量的盐碱地,发展盐碱地池塘养殖是渔民脱贫致富的好途径,但由于盐碱地的池塘水位往往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加之高温季节,池塘中的残饵、鱼类的排泄物等极易使水质恶化,不利于渔业生产。因此,开展盐碱地健康养殖技术示范,进行不同生态位间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构建起以渔业生态调配为主、渔农林牧结合的大农业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可以达到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本项目初步探索了微生态制剂对盐碱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总结出利用生物综合调控盐碱水的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1)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各理化因子有相关性,在适宜的水体环境中,如水温30℃、pH值8.0、溶解氧5mg/L以上、营养盐含量达到6.8mg/L时,浮游植物出现机会明显增多,生物量也有明显上升;(2)EM益生菌的施入,浮游植物种类没有发生变化,但数量和生物量发生了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且浮游植物种类趋向于小型化,从而增加了鱼类有效的天然饵料;(3)T检验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养殖后期浮游植物生物量表现出了显着差异(P<0.05),因而EM益生菌在后期施入,对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增长效果显着。确定了养殖区域的水质类型。结果表明:(1)试验区盐碱地池塘水源水基本为CMgⅠ和CNaⅠ水型;总碱度和总硬度较高,变化范围分别为6.947~10.87mmol/L和3.481~5.565mmol/L;含盐量较低,在1.0‰左右,处于淡水和盐化水界限或属低盐水;(2)总结制订了盐碱地池塘水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调控技术。在集成现有健康养鱼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黄河鲤、团头鲂、草鱼、泥鳅、多品种混养等8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健康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实现了成果的集成与创新,并逐步自成体系。

二、盐碱地鱼池浮游植物与pH、总碱度、总硬度、含盐量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碱地鱼池浮游植物与pH、总碱度、总硬度、含盐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浮游植物概况
    1.3 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3.1 非生物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3.2 生物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采样点设置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浮游植物
        2.2.2 水质监测指标
    2.3 水生植被调查
    2.4 数据处理
        2.4.1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计算
        2.4.2 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
        2.4.3 浮游植物优势度计算
        2.4.4 多样性指数计算
        2.4.5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三章 结果
    3.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3.2 浮游植物优势种
    3.3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时空动态
        3.3.1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季节变化
        3.3.2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空间变化
    3.4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动态
        3.4.1 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
        3.4.2 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变化
    3.5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动态
        3.5.1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
        3.5.2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空间变化
    3.6 西淝河各季节环境因子特性
    3.7 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7.1 Pearson相关性分析
        3.7.2 RDA冗余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2 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水生植被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4 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年际变化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2016年和2017年西淝河浮游植物物种总名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2)华阳河湖群和升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区域概况
        1.1.1 华阳河湖群区域概况
        1.1.2 升金湖区域概况
    1.2 浮游植物概论
        1.2.1 浮游植物
        1.2.2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3 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2.4 气候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2.5 生物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采样点设置
        2.1.1 华阳河湖群区域采样点设置
        2.1.2 升金湖采样点设置
    2.2 监测内容及样品处理
    2.3 数据处理
        2.3.1 浮游植物优势度计算
        2.3.2 多样性指数计算
        2.3.3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三章 华阳河湖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3.1.1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3.1.2 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
        3.1.3 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
        3.1.4 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3.2 华阳河湖群生物多样性
        3.2.1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3.2.2 Pielou均匀度指数
        3.2.3 Margalef指数
    3.3 华阳河湖群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1 华阳河湖群环境因子
        3.3.2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升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1 升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1.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4.1.2 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细胞密度的季节变化
        4.1.3 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变化
    4.2 升金湖生物多样性
        4.2.1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4.2.2 Pielou均匀度指数
        4.2.3 Margalef丰度指数
    4.3 升金湖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1 升金湖环境因子
        4.3.2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 讨论和结论
    5.1 华阳河湖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
    5.2 影响华阳河湖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理化因子
    5.3 升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
    5.4 影响升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理化因子
    5.5 升金湖与华阳河湖群群落结构对比
    5.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华阳河湖群浮游植物物种名录
附录2 升金湖浮游植物物种名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3)主养草鱼池塘生物净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草鱼养殖现状
    1.2 国内外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研究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1.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1.3.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EM菌与水蕹菜对主养草鱼池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池塘
        2.1.2 试验鱼
        2.1.3 EM菌与水蕹菜
        2.1.4 试验设计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EM菌和水蕹菜对主养草鱼池氨氮(AN)的去除效果
        2.2.2 EM菌和水蕹菜对主养草鱼池亚硝酸盐(NIT)的去除效果
        2.2.3 EM菌和水蕹菜对主养草鱼池总磷(TP)的去除效果
        2.2.4 EM菌和水蕹菜对主养草鱼池pH的影响
        2.2.5 各处理组水质指标变化
    2.3 讨论
        2.3.1 高等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2.3.2 EM菌的作用及适宜的施用方法
    2.4 结论
第三章 主养草鱼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池塘
        3.1.2 试验鱼
        3.1.3 EM菌与水蕹菜
        3.1.4 试验分组与采样
        3.1.5 样品分析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3.2.2 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3.3 讨论
        3.3.1 套种水蕹菜对主养草鱼浮游生物的影响
        3.3.2 施用EM菌对主养草鱼池浮游生物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使用EM复合菌与水蕹菜的草鱼主养池效益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分组
        4.1.2 项目测定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试验组鱼的生长情况
        4.2.2 试验组鱼类总量和效益比较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草鱼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初级生产力、能量转换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选题意义
    1.1 我国水产养殖概况
    1.2 浮游植物及其生态学研究概况
        1.2.1 浮游植物研究概况
        1.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概况
        1.2.3 浮游植物环境影响因子
    1.3 水体生态系统中能量转换的研究概况
        1.3.1 水体初级生产力
        1.3.2 水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研究概况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草鱼池塘的水质及其动态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塘基本情况
        2.1.2 水体理化指标的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池塘水温、溶氧和pH
        2.2.2 池塘透明度、悬浮物和化学需氧量
        2.2.3 氨氮
        2.2.4 硝酸盐氮
        2.2.5 硝酸盐氮
        2.2.6 总氮
        2.2.7 活性磷
        2.2.8 总磷
    2.3 讨论
第三章 草鱼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塘基本情况
        3.1.2 浮游植物采样与实验室分析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3.2.2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
        3.2.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体理化因子关系的CCA排序
    3.3 讨论
        3.3.1 实验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3.3.2 影响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因素
第四章 草鱼池塘的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换效率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塘基本情况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草鱼池塘的初级生产量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分布
        4.2.2 平均补偿深度
        4.2.3 初级生产量的估算
        4.2.4 草鱼池塘的能量转换效率
    4.3 讨论
        4.3.1 草鱼池塘初级生产力
        4.3.2 草鱼池塘的能量转换效率
第五章 草鱼池塘浮游植物生长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稀释实验
        5.1.2 叶绿素a的测定及计算
        5.1.3 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计算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3.1 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
        5.3.2 微型浮游动物在草鱼池塘主要养殖期物流、能流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5)室内生态循环水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应用现状
    1.2 浮游生物的研究现状
        1.2.1 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的研究概况
        1.2.2 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1.2.3 浮游生物的生态学研究
        1.2.4 鱼类摄食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1.3 目的与意义
2 室内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点的选择
        2.1.2 鱼苗放养和饲养管理
        2.1.3 采样时间和地点
        2.1.4 采样方法及样品分析
        2.1.5 数据分析
        2.1.6 评价标准
    2.2 结果
        2.2.0 水体理化指标
        2.2.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2.2.2 浮游植物优势种
        2.2.3 浮游植物丰度
        2.2.4 浮游植物多样性
        2.2.5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循环水系统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及优势种的影响
        2.3.2 循环水系统对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2.3.3 循环水水质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2.4 小结
3 室内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点的选择
        3.1.2 鱼苗放养和饲养管理
        3.1.3 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3.2.2 浮游动物优势种
        3.2.3 浮游动物丰度
        3.2.4 浮游动物多样性
        3.2.5 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循环水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优势种的影响
        3.3.2 循环水系统对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3.3.3 循环水水质因子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3.4 小结
4 鱼苗寄生虫监测
    4.1 采样地点
    4.2 采样方法
    4.3 检测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哈尔滨周边泥炭型水库水—气界面CO2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
        1.1.2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1.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水库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现状
        1.2.1 水库生态系统碳循环概述
        1.2.2 水库碳循环的界面过程
        1.2.3 水—气界面碳通量研究
    1.3 箱法测定碳通量的原理与方法
        1.3.1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1.3.2 动态箱法测定碳通量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主要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泥河水库
        2.1.1 库区概况
        2.1.2 采样地点和时间
    2.2 西泉眼水库
        2.2.1 库区概况
        2.2.2 采样地点和时间
    2.3 采样方法
        2.3.1 CO_2采集
        2.3.2 浮游植物采集
    2.4 分析方法
        2.4.1 样本分析
        2.4.2 数据分析
3 泥河水库水-气界面CO2通量变化
    3.1 泥河水库环境因子变化
    3.2 泥河水库CO_2通量变化
        3.2.1 CO_2通量昼夜特征
        3.2.2 CO_2通量季节变化
    3.3 讨论
        3.3.1 CO_2通量日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3.3.2 CO_2通量季节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西泉眼水库水-气界面CO_2通量变化
    4.1 西泉眼水库环境因子变化
    4.2 西泉眼水库CO_2通量变化
        4.2.1 CO_2通量昼夜变化
        4.2.2 CO_2通量季节变化
    4.3 讨论
        4.3.1 西泉眼水库CO_2通量空间异质性
        4.3.2 环境因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西泉眼水库与泥河水库碳通量对比
    5.1 CO_2年排放对比
        5.1.1 泥河水库CO_2年排放估算
        5.1.2 西泉眼水库CO_2年排放估算
    5.2 CO_2通量昼夜和季节对比
        5.2.1 昼夜对比
        5.2.2 季节对比
    5.3 与其他研究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管理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水库管理建议
        6.1.1 加强对水质的控制
        6.1.2 优化植被的种类和构成
        6.1.3 重视水库渔业碳汇的作用
    6.2 研究展望
        6.2.1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6.2.2 相关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唇鱼骨养殖池塘水环境因子的跟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苗种的来源
    1.3 唇鱼骨的池塘养殖
        1.3.1 苗种培育
        1.3.2 成鱼养殖
    1.4 池塘养殖适宜水环境因子的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水环境因子
        2.1.1 温度
        2.1.2 盐度
        2.1.3 pH值
    2.2 水化学因子
        2.2.1 硬度
        2.2.2 碱度
        2.2.3 营养盐
        2.2.3. 1 氮
        2.2.3. 2 磷
    2.3 浮游生物因子
        2.3.1 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
        2.3.2 浮游植物生物量
        2.3.3 浮游动物生物量
3 讨论
    3.1 唇鱼骨养殖试验区水环境的总体评价
    3.2 唇鱼骨池塘养殖水环境的调控
        3.2.1 pH值的调控
        3.2.2 营养盐的调控
    3.3 唇鱼骨池塘养殖的影响因素

(8)两种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混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和悬浮颗粒物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对虾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悬浮颗粒物特征研究进展
    1.1 对虾池塘养殖的主要模式
        1.1.1 对虾单养模式
        1.1.1.1 高位池精养模式
        1.1.1.2 潮间带土池半精养模式
        1.1.1.3 河口区土池淡化养殖模式
        1.1.2 对虾混养模式
        1.1.2.1 对虾-滤食性水生动物混养模式
        1.1.2.2 对虾-肉食性水生动物混养模式
        1.1.2.3 对虾-海参混养模式
        1.1.2.4 对虾-大型藻类混养模式
    1.2 对虾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悬浮颗粒物特征
        1.2.1 对虾单养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1.2.1.1 高位池精养池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1.2.1.2 潮间带半精养池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1.2.1.3 河口区淡化养殖池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1.2.2 对虾单养池中悬浮颗粒物特征
        1.2.3 对虾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1.2.3.1 对虾-滤食性水生动物混养池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1.2.3.2 对虾-肉食性水生动物混养池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1.2.3.3 对虾-海参混养池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1.2.4 对虾混养池中悬浮颗粒物特征
    1.3 环境因子对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悬浮颗粒物的影响
        1.3.1 理化环境因子对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3.2 环境因子对养殖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影响
    1.4 养殖模式对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与对虾病害的关系
    1.5 总结
    1.6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对虾养殖池塘网箱混养吉丽罗非鱼期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与悬浮颗粒物特征的研究
    第一节 网箱混养罗非鱼对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以及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与罗非鱼生长的关系
        2.1.1 材料与方法
        2.1.1.1 池塘条件及实验设计
        2.1.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1.3 浮游植物样品的分析
        2.1.1.4 罗非鱼肠道中浮游植物检测
        2.1.2 结果与分析
        2.1.2.1 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1.2.2 池塘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动态变化
        2.1.2.3 罗非鱼前肠内含物组成
        2.1.2.4 罗非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
        2.1.3 讨论
        2.1.3.1 罗非鱼的摄食选择性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2.1.3.2 不同浮游植物藻相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1.3.3 放养罗非鱼对池塘蓝藻水华发生的影响
    第二节 网箱养殖罗非鱼期间虾池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动态及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池塘条件及实验设计
        2.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3 总颗粒物和颗粒有机物分析
        2.2.1.4 浮游生物生物量
        2.2.1.5 颗粒腐质与细菌量
        2.2.1.6 数据的统计分析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实验期间的天气及养殖情况
        2.2.2.2 实验期间池塘水温、盐度、pH、透明度的变化情况
        2.2.2.3 池塘悬浮颗粒物的动态变化
        2.2.2.4 各池塘罗非鱼的存活与生长情况
        2.2.3 讨论
        2.2.3.1 养殖期间池塘悬浮颗粒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2.2.3.2 池塘悬浮颗粒物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2.3.3 颗粒有机物与吉丽罗非鱼生长的关系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围隔混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与悬浮颗粒物特征实验研究
    第一节 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水质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池塘条件和围隔实验设计
        3.1.1.2 浮游植物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3.1.1.3 叶绿素含量分析
        3.1.1.4 相关理化因子测定
        3.1.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3.1.2 结果与分析
        3.1.2.1 围隔养殖水体中主要理化因子动态变化情况
        3.1.2.2 围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3.1.2.3 各围隔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动态变化情况
        3.1.2.4 各组围隔叶绿素 a 平均含量变化情况
        3.1.3 讨论
        3.1.3.1 混养罗非鱼对对虾养殖围隔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
        3.1.3.2 混养罗非鱼对对虾养殖围隔浮游植物的影响
    第二节 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池塘条件和围隔实验设计
        3.2.1.2 总颗粒物和颗粒有机物分析
        3.2.1.3 弧菌数量分析
        3.2.1.4 叶绿素 a 含量分析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实验期间天气及养殖情况
        3.2.2.2 围隔对虾和罗非鱼养殖情况
        3.2.2.3 各组围隔 TPM、POM 和 PIM 平均含量变化情况
        3.2.2.4 各组围隔 POM 和 PIM 占 TPM 百分比情况
        3.2.2.5 各组围隔养殖水体中弧菌数量
        3.2.2.6 各组围隔叶绿素 a 平均含量变化情况
        3.2.3 讨论
        3.2.3.1 混养罗非鱼对虾池悬浮颗粒物动态变化的影响
        3.2.3.2 混养罗非鱼对虾池弧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第四章 两种鱼虾混养模式罗非鱼最佳放养密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网箱与围隔设置
        4.1.2 实验设计与管理
        4.1.3 计算与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虾池网箱混养罗非鱼模式结果与分析
        4.2.1.1 网箱罗非鱼的收获情况
        4.2.1.2 网箱混养罗非鱼池塘水体浮游植物、悬浮颗粒物以及水质分析
        4.2.2 围隔混养模式结果与分析
        4.2.2.1 对虾和罗非鱼的养殖情况
        4.2.2.2 混养罗非鱼对围隔养殖水体浮游植物、悬浮颗粒物及水质因子的分析
    4.3 讨论
        4.3.1 虾池网箱混养罗非鱼模式最佳罗非鱼放养密度探讨
        4.3.2 围隔混养模式最佳放养密度探讨
    4.4 总结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对虾池塘网箱养殖罗非鱼期间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动态及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及实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1.3 总颗粒物 (TPM) 和颗粒有机物 (POM) 分析
    1.4 浮游生物生物量
    1.5 颗粒腐质与细菌量
    1.6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期间的天气及养殖情况
    2.2 实验期间池塘水温、盐度、pH、透明度的变化情况
    2.3 池塘TPM的动态变化
        2.3.1 TPM和POM从图6-图8可见, 3口实验
        2.3.2 浮游生物量从图9-图11可见, 实验期间3口池塘浮游生物总干重波动在
        2.3.3 浮游植物优势种及生物量优势度
        2.3.4 颗粒腐质及细菌
    2.4 各池塘罗非鱼的存活与生长情况
3 讨论
    3.1 养殖期间池塘TPM含量的动态变化
    3.2 池塘TPM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 颗粒有机物与吉丽罗非鱼生长的关系
4 结论

(10)河南沿黄盐碱地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河南省基本情况
        1.1 自然环境
        1.2 资源概况
        1.3 经济概况
        1.4 历史沿革
        1.5 行政区划
        1.6 人口状况
    2. 河南省渔业资源概况
        2.1 自然条件特点
        2.2 水资源的制约
        2.3 土壤对渔业的影响
    3 渔业自然资源分布
        3.1 渔业水域构成和分类
        3.2 鱼类资源及区系
        3.3 水生经济动植物资源
        3.4 饵料生物资源
    4 河南省渔业发展现状
    5 渔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5.1 主要渔业指标
        5.2 主要成就
    6 河南省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潜力分析
        6.1 主要问题
        6.2 潜力分析
    7 开发利用盐碱地发展渔业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7.1 我国盐碱地(水)概况
        7.2 我国盐碱地(水)开发技术现状和前景
        7.3 河南省盐碱地资源概况
        7.4 河南盐碱地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章 盐碱地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
    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 工作内容和创新内容
    3 实施方案
        3.1 示范实施单位
        3.2 预期总目标及阶段目标
        3.3 主要工作内容
        3.4 总体安排
        3.5 面积指标
    4 示范区基本情况
        4.1 郑州市示范区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4.2 新乡市示范区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4.3 开封市示范区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4.4 实施前三年的渔业生产水平
    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盐碱地池塘健康养殖示范要点
    1 池塘条件
    2 养殖品种的选择
    3 养殖模式
        3.1 主养模式
        3.2 生态立体综合养殖模式
    4 水质调控
        4.1 养殖用水水质监控
        4.2 盐碱池塘水质调控技术
    5 饲养管理
        5.1 饲料投喂
        5.2 日常管理
    6 病害防治
第四章 水质检测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的选择
        1.2 采样方法和时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源水质类型
        2.2 水源水总碱度、总硬度和盐度
        2.3 水温
        2.4 溶解氧
        2.5 pH值
        2.6 高锰酸盐指数(COD)
        2.7 氨氮(NH_3-N)
        2.8 亚硝酸盐氮(NO_2-N)
第五章 EM菌对盐碱地池塘浮游植物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池塘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及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种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关系
        2.2 浮游植物的种类
        2.3 蓝藻门
        2.4 绿藻门
        2.5 硅藻门
        2.6 裸藻门
        2.7 隐藻门
        2.8 浮游植物总量
        2.9 叶绿素
    3 结论
第六章 盐碱地池塘水质特征及其调节
    1 盐碱地池塘水质及其影响因素
        1.1 高盐度及其影响
        1.2 高碱度及其影响
        1.3 高硬度及其影响
    2 调节措施
        2.1 高盐度的调节
        2.2 降低水体碱度的措施
        2.3 高硬度的调节
    3 典型病害防控
    4 效益及其分析
        4.1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4.2 经济效益和计算方法
        4.3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盐碱地鱼池浮游植物与pH、总碱度、总硬度、含盐量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 张珊. 安徽大学, 2019(07)
  • [2]华阳河湖群和升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 吴芳仪. 安徽大学, 2016(09)
  • [3]主养草鱼池塘生物净化技术研究[D]. 康银.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4]草鱼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初级生产力、能量转换的初步研究[D]. 李瑞娇.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5]室内生态循环水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 郭璐璐. 海南大学, 2013(03)
  • [6]哈尔滨周边泥炭型水库水—气界面CO2通量研究[D]. 吕东珂.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7]唇鱼骨养殖池塘水环境因子的跟踪分析[J]. 赵冬艳,李建国,徐伟,耿龙武,宋巍.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2(03)
  • [8]两种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混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和悬浮颗粒物特征的研究[D]. 粟丽.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9]对虾池塘网箱养殖罗非鱼期间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动态及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 粟丽,朱长波,张汉华,李卓佳,余招龙. 中国水产科学, 2012(02)
  • [10]河南沿黄盐碱地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D]. 王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盐碱地鱼塘浮游植物与pH、总碱度、总硬度和盐分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