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3+)-均苯三酸荧光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Tb~(3+)-均苯三酸荧光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一、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b~(3+)-Trimesic Acid Fluorescence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李大鹏[1](2020)在《稀土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荧光传感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新型的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自发现以来,MOFs材料由于其具有丰富的功能点位、结构可设计性强、对外界的刺激敏感的性质,从而在离子传感、气体吸附及贮存、发光、磁性、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非常巨大的应用前景。由于稀土离子具有较高的色纯度、可见光发射、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和发光寿命相对较长的f-f跃迁,从而导致以稀土金属为中心组成的稀土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RE-MOFs)具有发光位点丰富、产生的波长范围广、材料易于修饰等特点,因此在照明、传感等领域应用广泛。本论文以2,5呋喃二羧酸(H2FDA)和1,3,5-苯三甲酸(H3BTC)为有机配体,以稀土金属离子(Tb3+、Y3+、Sm3+)为发光中心,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六种结构新颖的RE-MOFs材料。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对其结构和相纯度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对其单晶结构进行了模拟与优化。运用热重分析、荧光光谱测试等分析手段其在金属离子及有机小分子传感方面的潜在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H2FDA为有机配体,通过与稀土离子(Tb3+、Y3+、Sm3+)在高温常压下的自组装配位,制备了三种同构的RE-MOFs材料[RE(FDA)1.5(DMF)]·DMF(RE=Tb、Y、Sm,FDA=呋喃二甲酸根,DMF=N,N-二甲基甲酰胺)。三种RE-MOFs材料均具有纯晶相的晶体结构,晶体在正交晶体空间群Pnma中结晶。在296 nm的波长激发下,三种RE-MOFs材料分别在543 nm、544 nm、643 nm处出现对应于Tb3+、Y3+、Sm3+的最强特征发射峰。[Tb(FDA)1.5(DMF)]·DMF显示出对Fe3+离子及硝基苯的特异性识别,检测范围分别为0.01μg/ml-0.1μg/ml及5 mg/L-4000mg/L;[Y(FDA)1.5(DMF)]·DMF显示出对Cu2+离子、硝基苯及邻氯苯酚的特异性识别,检测范围分别为0.1μg/ml-20μg/ml、5 mg/L-5000 mg/L和10 mg/L-2000mg/L;[Sm(FDA)1.5(DMF)]·DMF由于受到溶剂DMF的影响,没有表现出对金属离子或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特异性识别。2、通过水热法,分别以Sm3+和Tb3+以及Sm3+和Y3+为双稀土离子发光中心,以H2FDA为有机配体,制备了两种同构的共掺杂MOFs材料[Sm0.1Tb0.9(FDA)1.5(DMF)]·DMF和[Sm0.2Y0.8(FDA)1.5(DMF)]·DMF。两种共掺杂MOFs材料与单掺杂MOFs材料均类似的结构。在296 nm的激发波长下,两种MOFs材料分别在544 nm及566 nm处出现了归因于Tb3+及Y3+的最大发射峰。两种RE-MOFs材料均表现出对As3+离子的特异性识别,检测范围分别为0.1mg/L-1000 mg/L及0.01 mg/L-100 mg/L。除此之外,[Sm0.2Y0.8(FDA)1.5(DMF)]·DMF还表现出对Mg2+离子的荧光增强,检测范围为500 mg/L-3000 mg/L。3、以2,5-呋喃二甲酸(H2FDA)及1,3,5-均苯三酸(H3BTC)为配体,以Tb3+为金属中心,通过水热法制备了水稳定和热稳定的双配体MOF材料[Tb2(FDA)1.5(BTC)(DMF)]·DMF。在296 nm的激发波长下,MOF材料在542 nm处出现了归因于Tb3+的5D4→7F5的特征能级跃迁。MOF材料对氮气有着出色的吸附能力,氮吸附等温线的Brunauer-Emmett-Teller(SBET)和Langmuir(SLangmuir)表面面积分别为790.4 m2g-1和1440.3 m2g-1,N2的最大吸附量为124 cm3g-1。

瞿驰[2](2020)在《基于镧系纳米荧光传感器用于白酒中酒精度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白酒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然而随着因过度饮酒而引发的疾病与社会问题的增多,对酒精浓度以及酒类质量的检测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而乙醇浓度则是白酒生产、质量和销售的重要指标,因此,开发研制出一种简单便捷、准确度高的新型乙醇浓度检测方法,用于实现对白酒的酒精度检测是十分必要的。酒中乙醇检测方法主要为密度瓶法、酒精计法、气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激光拉曼光谱法、微生物电极法、近红外光谱法、荧光光度法等。相较于其它方法,荧光分析法以其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捷和特异性强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关注。而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荧光纳米材料,如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碳纳米点(CDs)和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等,因其光学稳定性高、形貌可控、多功能化等优异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学、生物、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本文设计并合成了 N,S-CDs@Tb-BTC纳米杂化物作为荧光探针,并研究了乙醇浓度对其荧光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能够简便、高灵敏地检测乙醇浓度以及白酒中酒精度的新方法。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蓝色荧光发射的N,S-CDs,以稀土元素铽离子(Tb3+)为金属中心,均苯三甲酸(BTC)为配体,在乙醇溶液中制备了具有绿色荧光Tb-BTC,并将N,S-CDs包封在Tb-BTC的空腔之中,合成具有两种荧光发射的N,S-CDs@Tb-BTC纳米杂化物。N,S-CDs@Tb-BTC在乙醇溶液中仅显示出绿色荧光,而水分子会使Tb-BTC的结构坍塌从而释放N,S-CDs至溶液中,此时N,S-CDs@Tb-BTC将会呈现出蓝色荧光。基于此,本实验课题构建了比率型乙醇传感器,并进一步实现对白酒酒样中酒精度的快速检测。该方法简单便捷、灵敏度高,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为快速检测白酒度数及其品质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李丽[3](2020)在《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晶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变化,智能材料备受青睐。刺激性响应材料是具有感知外部刺激(光、热、电、机械、化学等),能够判断并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智能材料,其已在智能识别,安全防护,检测以及无墨印刷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光致变色材料作为一种反应灵敏的新型智能材料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Yamase课题组对于有机胺-多酸基光致变色材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提出此类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机理。但在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过程中仍面临以下挑战:(1)超敏感光致变色化合物非常罕见,如何设计组装超敏感化合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应用在光控开关方面,而且对于计算机里记忆存储物件,也能快速的写入和擦除;(2)多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光致变色材料与有机胺,羧酸类,芳香硫,螺吡喃等有机配体进行自组装被广泛研究。但紫精-多酸晶态光致变色材料却鲜有报道,本课题研究之前只有两例化合物被报道且是以氢键形式结合;(3)大多数报道的变色材料仅对单纯的刺激做出响应或者只具有单一功能,这大大限制了材料的实际应用性。将多项功能组装于同一分子的智能材料将是世界前沿材料科学的挑战课题,尤其是设计合成有毒物质(胺类)应急监测材料和环保、低消耗的无墨打印于一体的多功能材料还未见报道。针对上述挑战,本论文利用缺电子的吡啶衍生物(紫精,4-苯基吡啶,4,4’-联吡啶)作为有机配体且电子受体,富电子的多酸,芳香性多羧酸化合物作为电子给体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配位聚合物。通过晶体工程设计原理,首次成功报道了两例以共价键相连的超敏感多酸-紫精杂化光致变色晶态材料,同时对含有不同紫精配体的化合物进行了构效分析和透彻的光致变色机理研究。此外,构筑了两例多刺激响应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并对其种一例化合物在紫外线检测、胺类选择性检测、无墨可消除印刷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超敏感多酸-吡啶基光致变色晶态材料的设计和变色机理研究光致变色材料由于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现实和潜在应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超敏感变色材料非常罕见。多酸光致变色材料在远程光控催化以及光控开关探索方面意义重大。第一例的紫精-多酸晶态变色材料在2010年被报道,之后合成的几例紫精-多酸晶态材料多是以氢键形式结合。与离子键相比,共价键链接方式将大大缩短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之间的距离以提高光致变色速率。为了设计超敏感光致变色材料,我们首次成功合成了两例以共价键相连的紫精-多酸光致变色晶态材料,化合物1-2。并且在研究这类化合物的机理时,我们发现了新的与以往不同的现象并与Yamase提出的多酸光致变色机理进行了对比,发现胺-多金属氧酸盐光致变色过程中并不一定需要质子的转移。随后我们合成了化合物3-5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验证。(1)Marcus认为,电子给体和受体之间距离越近,其光响应速率越快。以离子键存在的盐在溶液或薄膜中会导致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之间的分离从而减弱其光敏性,避免这种可能性的有效方法是以配位模式进行组装。因此,我们选择末端具有裸露氮位点的两种紫精配体(有机胺的一种)与(NH4)6Mo7O24·4H2O在水热条件下自组装首次合成了两例以共价键(N-Mo)相连的紫精-多酸杂化光致变色晶态材料。[(Bpyen)2(Mo8O26)]·2H2O(1)[(Pbpy)2(Mo8O26)]·4H2O(2)两例化合物具有超敏感的光致变色性能,光响应时间分别是5 s和1s,验证了 Marcus机理。通过理论计算,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单电子顺磁共振,固体漫反射等手段的表征,我们不仅对两例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电子竞争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发现了新的光致变色机理。结果表明,光致变色现象是由于电子从多酸氧原子向缺电子的紫精和Mo(VI)转移形成了紫精自由基和Mo(V)。并且由于紫精和Mo(VI)两种电子受体的共存产生了电子竞争关系,吸电子能力较弱的紫精配体有利于Mo(VI)的还原,吸电子能力强的则反之。然后我们以这两个化合物作为个例与Yamase机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可逆的胺-多金属氧酸盐光致变色性能不一定需要质子的转移。因此,初步得到Yamase机理并不适用于上述化合物。(2)在上一个工作中,我们虽然对上述两个化合物进行初步分析,发现紫精-多酸光致变色在没有质子转移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但是由于上述化合物中没有可转移的质子,我们需要寻找与Yamase机理接近的理想的模型去探讨有机胺-多酸光致变色过程中是否真正需要质子的转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寻找在质子化和非质子化情况下具有不同电子接受能力的模型化合物。因此,本工作首先以均苯三酸,均苯四酸和4-苯基吡啶结合,合成了两粒非质子化和质子化的4-苯基吡啶-羧酸加和物(4pp)·(H3tma)(3;4pp=4-苯基吡啶,H3tma=均苯三酸)和[H(4pp)](H3pma)(4;H4pma=均苯四酸)并分析了其不同的光致变色性能。然后通过溶剂热方法,我们成功得到4-苯基吡啶和γ-[Mo8O26]4-以氢键相连的光致变色化合物[H(4pp)]4Mo8O26·2(4pp)(5)并研究了其光致变色过程中质子转移与否。(4pp)·(H3tma)(3)[H(4pp)]·(H3pma)(4)[H(4pp)]4Mo8O26·2(4pp)(5)通过对两例4-苯基吡啶-羧酸加和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仅质子化的4-苯基吡啶才能诱导光电荷转移产生光致变色现象。即4-苯基吡啶上的氮原子只有被质子化后才是一种缺电子体系,光致变色过程中才能得到电子产生吡啶自由基。我们推测这种情况下,氮上的H原子应该是不能再转移的。随后,我们通过理论计算,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单电子顺磁共振,红外、粉末衍射、核磁等测试手段调查了新合成的胺-多钼氧酸盐化合物5的光致变色性能,结合上述两例对比实验,我们发现胺-多钼氧酸盐在光致变色过程中并不一定需要从有机胺向多酸的质子转移。第二部分:多刺激响应光致变色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智能检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当今人类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中最热点的问题之一,新型智能材料的设计并成功合成才是这一切研究的原动力。但是大部分的智能材料仅具有单一功能,将多项功能组装于同一分子的智能材料更是世界前沿材料科学的挑战课题。(1)利用两性的多位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机配体H3CbdcpCl(Cbdcp=N-(4-羧酸基苄基)-(3,5-二羧酸)吡啶)和辅助配体4,4’-联吡啶构建了新型的光致变色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n(Cbdcp)(4,4’-bipy)0.5]·2H2O(Zn-MOF)(6)化合物6是一例大孔道的两性三维金属有机框架。通过实验数据,理论计算:整体和部分态密度(DOS)和配位分子表面静电势(ESP),我们学习了吡啶和4,4’-联吡啶的电子竞争关系。结果显示,4,4’-联吡啶有更大的得电子能力,来自苯羧酸的氧原子是主要的电子供体。此外,化合物6不仅展现了光诱导下电子转移的性能形成了联吡啶自由基,而且对氨气,乙胺,丙胺,有着快速的响应能力,具有气致变色现象。本工作有助于挑选合适的有机配体构筑光致变色和气致变色于一体的双功能金属有机框架结构。(2)本工作旨在合成新型的多功能智能检测材料,通过紫精配体H2bcbpy·2Cl(1,1’-二-(3-羧苯基)-(4,4’-联吡啶)氯化物),均苯四酸,Zn2+,一例集紫外线检测,胺类选择性检测,无墨可消除印刷于一体的多功能光致变色金属有机框架被成功构建。[Zn(bcbpy)0.5(pma)0.5(H2O)]·3H2O(7)化合物7在模拟的紫外线和太阳光下都展现了明显的颜色改变(从无色到蓝色)。这个材料具有合适且大的能带值可排除在可见光下的吸收,使其成为有效的紫外光检测器并可以检测浓度低于0.001 mW cm-2的紫外线。另外,基于吡啶衍生物的路易斯酸性和还原性能,化合物出示了胺类(氨气,乙胺,丙胺,丁胺,二乙胺,三乙胺)选择性检测能力,也可以制作成便携式试纸条检测胺类物质。化合物良好的光响应性能被用于无墨和可消除印刷媒介,其具有低消耗,环境友好的性质且打印内容能够被肉眼很好的识别。它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在黑暗中放置18 h依然保留清晰。更重要的是,打印纸可以重复使用5次并伴随颜色的明显变化。这一性能使其可以在同一张纸上稳定执行数次打印-擦除循环。本工作不仅有助于多功能材料的设计,而且为防伪技术做了准备。

尚娅培[4](2020)在《基于多吡啶羧酸配体Ln-MOFs的构筑、发光性能及主客体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非常引人入胜的功能材料,近几十年来已广泛用于气体存储、催化、分离和传感应用等。由于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都可以提供发光平台,并且装载在MOFs上的某些客体分子也可以发射或诱导发光,MOFs对于制造多功能发光传感器非常有前途。含有Ln3+离子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光学优势,包括大的Stokes位移,可见-近红外区宽的发光范围以及高的色纯度等,被认为是非常有前途的发光探针和彩色可调谐发光材料。本论文选用两个功能化多吡啶羧酸配体与Ln3+离子自组装构筑了系列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Ln-MOFs),或将Ln3+离子通过主客体化学之间的弱相互作用结合到MOFs网络中,致力于获得结构新颖和光学性能优异的多功能传感材料,且进一步探究其相应的传感猝灭机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部分:1、化学式为[Ln(tcptpy)(H2O)2·2H2O]n{其中Ln3+=Sm3+(1),Eu3+(2),Gd3+(3),Tb3+(4)和Dy3+(5);H3tcptpy=4-(2,4,6-三羧基苯基)-4,2’:6’,4’’-三联吡啶}的一系列同构Ln-MOFs在水热条件下已经成功制备并系统表征。单晶X-ray衍射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均为(4,4)-连接的二维层状结构。借助同构结构,得到了具有自校准比例型荧光温度传感功能的二元共掺杂Tb0.89Eu0.11tcptpy,其对305-340 K的温度范围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在340 K时的相对灵敏度Sm为8.41%·K-1。此外,Tb-MOF(4)基于发光猝灭效应可作为检测硝基苯(NB)和Fe3+阳离子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发光传感器,并进一步研究了荧光猝灭的可能机理。2、与化合物1-5的制备程序相同,仅改变4-(2,4,6-三羧基苯基)-4,2’:6’,4’’-三联吡啶(H3tcptpy)配体与镧系硝酸盐的反应比例,合成了3个新颖的三维Ln-MOFs。其化学式为[Ln2(tcptpy)(btca)(H2O)5]n(Ln3+=Sm3+(6),Gd3+(7)和Tb3+(8))。有趣的是,结构分析表明观察到原位反应生成了新的配体苯-1,2,3,5-四羧酸(H4btca),其作为骨架中的第二有机连接基构建了基于混合配体的MOFs。其中,双核{Sm2O18}通过tcptpy3-和btca4-配体的羧基氧连接成一维双链阵列,邻近的配体进一步连接形成具有一维椭圆形通道的三维骨架。此外,还研究了Sm-MOF(6)和Tb-MOF(8)的光致发光。由于配体弱敏化作用,Sm-MOF(6)显示了基于配体和Sm3+离子双重发射中心。Tb-MOF(8)显示源自Tb3+离子的特征f-f跃迁发射。3、选用2-([2,2’:6’,2’’-三联吡啶]-4’-基)苯-1,3,5-三羧酸(H3L)为配体,与Ag NO3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三维超分子孔道结构的Ag-MOF,化学式为[Ag(H2L)·H2O]n(9)。系统表征揭示了化合物9通过π-π相互作用而稳定。由于9出色的发光特性,对呋喃西林(NFZ)和呋喃唑酮(FZD)表现出高选择性和低的检出限。通过主客体化学将Ln3+离子引入Ag-MOF通道中,得到一系列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具有出色光学性能的镧系掺杂Ln3+@Ag-MOF(其中Ln3+=Pr3+(10),Nd3+(11),Sm3+(12),Eu3+(13),Tb3+(14),Ho3+(15)和Yb3+(16))。其中,Sm3+@Ag-MOF的颜色变化依赖于激发波长,表现出明显的光致变色行为。

鲍伟[5](2020)在《荧光MOFs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白光领域的应用》文中认为固态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作为一种有前景的照明光源,由于其环境友好、节省性能、长寿命和高效率而备受关注。并且,由于其在显示装置中的广泛应用,从紫外线激发获得白光发射成为发光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众多制备白光发射的材料中,发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由于结构可调、丰富的发光位点、并且结构中存在着丰富的能量转移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荧光探针传感、生物成像、照明显示等领域。本论文在设计合成发光MOFs材料的基础上,探索了稀土MOFs中金属离子节点取代的方法制备稀土混金属单相白光材料,MOFs复合无机物白光材料,MOFs多孔材料吸附荧光染料调制出白光发射,以及所合成MOFs复合材料在金属识别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项内容:(一)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稀土配合物材料Ln-dbpt(dbpt=3-(3,5-二羧基苯基)-5-(吡嗪基)-1H-1,2,4-三唑,Ln=Eu、Tb、La)。重点讨论了其合成方法和晶体结构,并经过XRD、热重和红外等测试确认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系统探索Ln-dbpt自身发光性能基础上,重点探究通过金属中心的节点取代制备出不同发光效果的单相配合物材料的方法,获得三金属白光材料La0.928Eu0.045Tb0.027-dbpt,双金属白光材料La0.896Eu0.104-dbpt和Eu0.026Tb0.974-dbpt。三种材料的量子产率达到8.7%、8.18%和8.84%。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La-dbpt的蓝光发光效果较弱,制备白光材料用量巨大。为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复合材料的发光性能,选用制备简单且发光性能更好的g-C3N4材料替换弱蓝光发射材料La-dbpt,制备出混合白光材料(g-C3N4)0.783/Eu0.133/Tb0.083-dbpt,其量子产率为11.7%,相对于稀土配合物白光材料成本降低且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二)利用三种结构相似的四酸配体2,5-二(3’,5’-二羧基苯基)吡啶(H4L1)、2,5-二(3,5-二羧基苯基)异烟酸(H4L2)、5,5’-(蒽-9,10-二基)二间苯二甲酸(H4L3)作为有机连接体,以铟离子作为金属中心,水热合成出三例结构相似的三维多孔材料In-L1、In-L2、In-L3,孔隙率在65%~67%。探索MOFs孔道微环境在复合染料制备白光材料中的作用,我们选择不同尺寸和结构的Rh6G、BPEA和AF染料进行调光,制备出两种白光材料Rh6G/BPEA@In-Ln(n=1,2),三种白光材料Rh6G/AF@In-Ln(n=1,2,3)。为对比合成方法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我们利用原位负载的方式对比制备出三种白光材料In-Ln-Rh6G&BPEA(n=1,2,3)。系统研究了所制备的8种白光材料,经对比研究发现In-L1系列白光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效果最好的材料Rh6G/AF@In-L1其量子产率高达24.8%,显色指数为81.6,相关色温为6961 K,表现出较好的发光性能。另外,为解决复合材料因配合物材料本身发光性能以及主客体之间能量损失而引起发光效果较差的问题。我们采用制备黄光荧光粉搭载蓝光芯片的方式制备白光器件。其中最佳黄光荧光粉In-L2-Rh6G&BPEA量子产率达到35.3%,光效也达到66.68 lm/W,表现出较高的发光性能,是更适合搭载蓝光芯片组成白光器件的体系。(三)利用第二部分工作中所合成的三种同构配合物材料In-L1、In-L2和In-L3以及基于配合物材料制备出的五种单相白光材料Rh6G/AF@In-Ln(n=1,2,3)、Rh6G/BPEA@In-Ln(n=1,2)进行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的探究。In-L1材料可通过荧光增强效应识别Al3+;In-L2可通过荧光淬灭效应对Fe3+显示出较好的单一金属识别效果;而In-L3则对所选择的三价金属离子均表现出优异的识别作用。因相对于纯配合物材料来说,白光复合材料的荧光表现出多个峰值,因此通过不同波长的强度变化可以对金属离子进行更精确的识别。并且Rh6G/AF@In-L1、Rh6G/BPEA@In-L1材料对于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相对于配合物材料有一定的提升,并且吸附不同染料制备出的白光材料的识别性能有一定的差异;而对于Rh6G/AF@In-L2、Rh6G/BPEA@In-L2和In-L2三种材料均对Fe3+表现出较好的识别效果,而且复合白光材料Rh6G/AF@In-L2通过双峰的比值可以精确的对Cu2+进行检测。对于In-L3系列已知配合物材料对三价金属离子有较好的识别效果,通过客体分子的引入制备的复合白光材料Rh6G/AF@In-L3可以实现对Fe3+的单一识别效果。

王策[6](2020)在《基于三角形及线型羧酸的MOFs构筑、荧光性能及后合成离子替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frameworks,MOFs)类功能配位聚合物是当前化学及材料领域的热点及多学科交叉前沿。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长期研究及持续推动下,MOFs从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到功能应用的各个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已在能源气体储存、选择性分离、异相催化、分子识别、光/电/磁功能、生物医学等诸多方面显示出独特性能,极大体现了晶体工程及功能配位化学及晶体工程的重要进展。在合成化学方面,利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有机配体实现有用结构及功能,对推动MOFs未来真正走向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从晶体工程而言,系统研究预设几何构型有机配体的配位组装规律,是探索MOFs功能导向可控制备的必由之路。本论文选择简单易得的1,3,5-均苯三酸及其-NH2,-Br取代物为主配体,与储量丰富、成本相对稀土离子更为低廉的3d后过渡金属离子进行晶体工程探索。将1,3,5-均苯三酸进行配体拓展,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尺寸三角形苯羧酸配体的晶体工程规律。在研究线型苯羧酸配体配位组装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三角形与线型配体组合构筑多孔网络结构。成功制备了 23例新颖MOFs,分析其结构并研究了荧光、吸附、后合成金属离子替换等性质。论文主要包含了以下四部分内容:1.研究廉价三角形配体1,3,5-均苯三酸(H3btc)的与Zn(Ⅱ)、Cd(Ⅱ)、Mn(Ⅱ)和Pb(Ⅱ)离子溶剂热配位组装的合成规律。制备得到八例MOFs:[Me2NH2]6[Zn16(btc)12(gac)(DMA)3(H2O)3](1),[Me2NH2][Cd(btc)]·0.5DMA·2H2 O(2),[Me2NH2]2[Cd5(btc)2(lac)3(H2O)3]·4DMF(3),[Me2NH2][MnⅡ(btc)]·DMA(4),[Me4N]3[MnⅡ3(btc)2(Hbtc)(5),[Me2NH2]2[Zn5(btc)4(DMA)2]·5.5DMA(6),[Pb3(btc)2(EtOH)]·4EtOH(7)和[Cu4(btc)(CN)](8)。化合物 1 晶体学不对称单元中含有16个Zn2+离子,12个btc3-配体,为H3btc所有配合物中不对称单元复杂之最。由于金属离子和配体的多重化学环境促使其电子能级高度重叠,化合物1在紫外光激发下出现连续宽带荧光,发射谱覆盖整个可见光谱区域且接近纯白光色度坐标(0.33,0.33),是新型的近日光白光材料并成功用于WLED器件制备。化合物2是第二例单相白光MOF,还可选择性吸附染料分子亚甲基蓝(MB),对甲基橙的选择率达29.7:1.0。化合物3中首次发现了极为罕见的多孔MOFs体系Cd(Ⅱ)离子平面正方形构型;化合物4是首例由[Mn2(COO)2]单元形成Mn-羧酸链并拓展为三维柱-链框架的MOFs。化合物5提供了以自组装金属配体链为支柱构造柱-层框架的新实例。化合物6是基于Zn2簇基单元的多孔MOFs,具有一维圆形孔及拉长型笼两种不同孔穴。化合物8中存在溶剂热原位反应生成的桥连型CN-离子,晶体学、红外、元素分析结果证实了 CN-的存在。2.利用5-氨基间苯二酸(NH2-bdc)或5-溴基间苯二酸(Br-bdc),基于单一或混合配体策略,在溶剂热条件下构筑了五例新型MOFs:[Pb(Br-bdc)]-DMF(9),[Co1.5(Br-bdc)1.5(DMF)]·DMF(10),[Co2(Br-bdc)2(DMF)2(H2O)]·DMF(11),[Cd(Br-bdc)]·2H2O(12)以及[Cu(NH2-bdc)(H2O)](13)和[Cd(NH2-bdc)(pz)0.5(H2O)]·2H2O(14,pz=吡啶)。化合物9具有一维纳米孔道,在395 nm激发波长下发射出明亮的黄绿色荧光。探究了化合物9在水溶液中对重金属污染离子Cr(Ⅵ)以及Fe(Ⅲ)的荧光识别;对 Cr2072-,Cr042-,Fe3+的(limit of detection)LOD 分别为 4.33×10-6,9.19×10-6和6.60×10-6 mol·L-1。NH2-bdc 或 Br-bdc 与 Co(Ⅱ)、Cd(Ⅱ)、Cu(Ⅱ)、Zn(Ⅱ)离子的溶剂热反应产生系列单一或混合二维层状MOFs。化合物13通过二配位配体拓展形成了单层二维(4,4)连接网络结构;化合物14是在晶体学a方向具有一维孔道的二维网络结构,通过两种配体(pz,NH2-bdc)配位连接实现了混合配体的构筑策略。3.研究线型苯羧酸配体1,4-二(4-羧基苯基)苯(H2tpdc)构筑MOFs。在溶剂热条件下成功构筑了系列Cd基MOFs,研究了反应温度或溶剂的穿插调控效应。化合物[Cd(H2tpdc)]·3DMF(15)是一例五重穿插后孔穴率仍达57.5%的高穿插、高孔穴率,具有sql拓扑网的MOFs。调整反应溶剂或温度得到化合物[Cd(H2tpdc)(DMF)]·DMF(16)和[Cd4(OH)2(H2tpdc)3]·3CH3CN(17),均为柱-链结构MOFs。通过引入金属Mn、La构筑出了具有类似结构的化合物[Mn4(OH)2(H2tpdc]·2CH3CN(18)和[La2(H2tpdc)3(H2O)2]·2CH3CN(19)。4.利用三角形配体1,3,5-三(4-羧基苯基)苯(H3btb),在溶剂热条件下成功构筑了两例高孔穴率 MOF[(CH3)2NH2]6[Cd3(btb)4]·10DMF(20)以及[(CH3)2NH2][Cd(btb)]·3DMF(21)。此外,基于 H3btb 与线型 H2bdc 混配策略还构筑出[(CH3)2NH2][Mn1.5(btb)(bdc)0.5]·4DMF·2MeOH(22)和[Co2(btb)(bdc)0.5(H2O)]·3DMF·2H2O(23)。化合物 20 为单节点 Cd(Ⅱ)基 MOFs,孔穴率高达76.2%。化合物21为(3,6)连接二重穿插型MOFs,孔穴率高达64.8%。化合物22是以[Mn3]单元作为节点,具有一维圆形孔道的多孔MOFs,孔穴率60.9%。化合物23是以[Co2]单元作为顶点的三维多孔MOFs,孔穴率55.7%。化合物22的框架具有动态变化性,气体吸附观察到显着的gate-opening 效应。化合物 20 可发生显着 Fe(Ⅲ),Co(Ⅱ),Ni(Ⅱ)和 Cu(Ⅱ)替换行为,Co(Ⅱ)和Cu(Ⅱ)离子替换后单晶性明显保持且框架稳定性显着提高。

任娟[7](2020)在《基于四羧酸配体构造的发光金属有机框架的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簇与有机桥连分子(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的方式构筑的多孔配位聚合物,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结构功能可调控、多样性等优点,在吸附、分离、催化、发光、传感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将MOFs作为发光材料可以用于荧光传感领域,因此受到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设计和调控三维MOFs的荧光发光,首先是要选择d10元素来构造,例如,Zn、Cd等过渡金属离子。而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配体的选择,利用配体的刚柔性、共轭性、基团、尺寸等可以去设计MOFs的孔腔结构及化学性能,这些是调控其发光和选择性荧光传感性能的根本因素。因此本文针对性的选择了一类半刚性和一类柔性的四羧酸配体,与过渡金属Zn、Cd离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荧光发光性能的三维金属有机框架。对材料的结构、物化性质、荧光发光以及小分子传感,进行了研究。(1)利用半刚性的四羧酸配体,在不同的溶剂中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M2:L1:Sol3)和拓扑结构的三个MOFs:[Zn4(bptc)2(NMP)3(DMF)(H2O)2]n(1-a),[Cd4(bptc)2(NMP)3(DMF)2(H2O)1]n(1-b)和{[Zn2(bptc)(D-MA)(H2O)2].(DMA)2·H2O}n(2)。进一步研究了这三例材料对于硝基爆炸物(NACs)、金属阳离子的荧光传感性能,发现它们对硝基爆炸物和铁(Ⅲ)阳离子具有极好的荧光猝灭效应,并且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此外,还研究了这些发光MOFs对于稀土离子的封装的发光效应,发现在封装了不同的镧系元素(Ⅲ)阳离子后,荧光发光强度显着地提高,并且产生了不同的光色。(2)利用柔性四羧酸配体3-(3’,5’-二羧基苯氧基)邻苯二甲酸(H4L),在水热条件下与Zn和Cd金属离子合成了 2例新颖的二维发光MOFs,[Zn2L(H2O)3]n(1),{[Cd3(HL)2(H2O)2](DMA)}n(2)。两例化合物形成了不同结构的二维层,层间通过大量的氢键进一步拓展成为三维结构。进一步通过XRD表征了水热合成的粉末样品的纯度,通过热重和固态荧光发光表征了材料的稳定性和荧光发光性能。化合物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电荷传输,可以产生良好的荧光发光性能。

麦志财[8](2019)在《羧酸与氮杂环配体共支撑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离子热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道了通过离子热法合成的一系列由羧酸与氮杂环配体共构筑的含锌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Zn2X2(BDC)(BPY)}n(X=Cl(1),Br(2),BDC为对苯二甲酸根,BPY为4,4’-联吡啶),{Zn2X2(BDC)(dabco)}n(X=Cl(3),Br(4),dabco为三乙烯二胺),{[Hdabco][ZnX(HBTC)]}n(X=Cl(5),Br(6),BTC为均苯三酸根)和{[Zn4(BTC)2(OH)2]·BPY}n(7)。所得配位聚合物的固态结构均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除化合物3外,其他锌配合物的组成和纯度还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手段进行了确认。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由对苯二甲酸与含氮配体共支撑的锌化合物1,2和4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系统研究。化合物1,2和4均为中性的二维层状结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于各种有机溶剂中,但在水中不稳定。对比它们的室温固态荧光光谱可知,结构中卤素或者含氮有机配体的改变能对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调控。化合物1有着良好的荧光性质,由于荧光淬灭效应的存在,能够对Fe3+离子以及芳香硝基化合物(NACs)进行特异性检测,是潜在的荧光探针材料。而化合物4则能够对刚果红染料进行选择性吸附。(2)将会对以均苯三酸与含氮配体构成的锌配合物5,6和7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介绍。5和6为同构化合物,具有阴离子二维层状主体结构,质子化的dabco阳离子作为电荷平衡体分布在层间。化合物5和6同样在有机溶剂中稳定存在而在水中缓慢分解。化合物5和6能在液相中维持着良好的荧光性质,能够对Fe3+和芳香硝基化合物(NACs)产生荧光响应。对比和分析5和6之间荧光性质的差别,能进一步了解配位聚合物结构中的配位卤离子对荧光性能所产生的影响。化合物7具有中性三维框架结构,BPY分子充斥在其结构的孔道中。其化学稳定性极高,不仅能在各种有机溶剂中维持自身结构完整,同时也能在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中较长时间地稳定存在。除此之外,化合物7还表现出良好的染料吸附性能,能够有效吸附刚果红染料。

王文博[9](2019)在《手性稀土金属-有机框架和金属笼配合物的可控组装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纯手性金属有机框架(HMOFs)材料兼具手性、多孔性和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质,在不对称催化、手性拆分和光学器件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基于以廉价、无毒、易获得的天然氨基酸为手性源的大骨架手性桥联配体的设计是构筑HMOFs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设计合成了氨基酸功能化的芳香多羧酸手性桥联配体,并与稀土金属离子组装得到了一系列的HMOFs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及性能。金属笼配合物具有迷人的结构和主客体化学性质,一直备受关注。由于笼状结构的特殊性,金属笼配合物的组装一直具有挑战性。目前报道比较多的是以一价阴离子为模板的金属笼配合物,而以亲水性强的高价阴离子(如,SO42?、PO43?)为模板构建的金属笼配合物报道却很少。本论文在手性氨基酸衍生物配体存在的反应体系中以刚性的V-型桥联配体和钴、镍离子组装得到了一系列包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金属笼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金属笼配合物可以向二维层的配位聚合物转变。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把L-丙氨酸和L-谷氨酸分别嫁接到5-甲基间苯二甲酸上,设计合成了手性多羧酸配体(S)-5-(((1-carboxyethyl)amino)methyl)isophthalic acid(H3L1)、(S)-5-(2-carboxy-5-oxo-pyrrolidin-1-ylmethyl)-isophthalic acid(H3L2),分别与稀土金属离子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单一手性的稀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Ln-HMOFs),即{[Ln2(HL1)2(H2O)4]·2Cl·5H2O}n[Ln=Sm(1),Eu(2),Gd(3),Tb(4),Dy(5),Ho(6),Er(7)]和{[Ln(L2)]·H2O}n[Ln=Eu(8),Tb(9)]。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IR)、圆二色谱(CD)等实验方法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地表征。配合物1?7结晶于P1空间群,属于异质同构,由以两性离子存在形式的有机配体(HL1)2?桥联双核次级结构单元[Ln2(COO)4]形成具有(3,6)拓扑结构的二维层状阳离子框架。基于该系列Ln-HMOFs的金属离子电荷相同、半径相似和结构相同特点,以及配合物2?4分别发射较强的红光、蓝光和绿光,本论文采取原位掺杂的方式调控材料的发光性能,得了一系列发光色变流畅的Ln-HMOFs材料。特别有意思的是,通过调节Eu3+离子的浓度,双掺杂Eu/Tb-HMOFs[(EuxTb1-x)2(HL)2(H2O)4]·2Cl·5H2O呈现出从绿光到黄光再到红光条形码似的颜色转变。基于三原色原理,本论文采取原位掺杂合成了含有Eu3+、Gd3+和Tb3+离子的晶态材料Eu/Gd/Tb-HMOF[(Eu0.1388Gd0.6108Tb0.2504)2(HL)2(H2O)4]·2Cl·5H2O。该Eu/Gd/Tb-HMOF材料在波长为355 nm激发下发射白光,而且发光颜色会随着激发波长的变化而改变。此外,初步探究了配合物4对各种常见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尤其是对Fe3+、Cr3+和Al3+离子的荧光响应行为。配合物8和9结晶于P212121空间群,属于异质同构,由配体(L2)3?桥联螺旋链次级结构[Ln(COO)3]n形成三维手性框架结构。在紫外光激发下,配合物8和9分别发射具有较长寿命和较强强度的红色和绿色荧光,荧光寿命分别为1.35和1.31 ms。二、利用V-型配体1,3-双(1-咪唑基)甲苯(pbim)与过渡金属钴和镍构筑了6个新配合物,即{[M6(μ3-OH)2(HCOO)6(pbim)6(H2O)6]·SO4·(HCOO)2·xH2O}n[M=Co(10)时,x=8;M=Ni(11)时,x=9],{[M6(μ3-OH)2(HCOO)6(pbim)6(H2O)6]·ClO4·(HCOO)3·6H2O}n[M=Co(12),Ni(13)],{[Co(pbim)2(H2O)2]·(HCOO)2}n(14),{[Ni4(pbim)2(CH3O)4(C6H5COO)4]·2H2O}n(15)。配合物10?13是在室温下自然挥发溶剂热反应后的澄清溶液得到的,分别是由SO42-和ClO4-诱导形成的六棱柱金属笼,由6个V-型配体pbim桥联两个原位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M3(μ3-OH)(μ-HCOO)3]金属簇次级结构单元构成。特别有意思的是,反应体系中加入的手性氨基酸衍生物配体尽管没有参与构筑这些金属笼,但却是形成金属笼不可或缺的条件。包裹在笼中的SO42-或ClO4-阴离子是这些金属笼形成的重要模板,通过与配体pbim之间多重C-H???O氢键弱作用不仅定向了金属笼的形成,而且做为客体阴离子也稳定了这些高价阳离子金属笼。在形成Co(II)金属笼的母液中,少量具有(4,4)格子的二维配位聚合物14被结晶出来。研究发现,形成Co(II)金属笼的母液被扰动或金属笼晶体和配位聚合物14长时间共存于母液中,都有利于形成配位聚合物14,说明配位聚合物14是热力学稳定的物种。在甲醇和DMF的混合溶液中,Ni(II)金属笼11和苯甲酸通过溶剂热反应得到具有(4,4)格子二维配位聚合物1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属笼11中的等边三角形金属簇次级结构单元[Ni3(μ3-OH)(μ-HCOO)3]原位形成配位聚合物15中的立方烷金属簇次级结构单元[Ni4(CH3O)4]。磁性研究发现,配合物10、11和15均为反铁磁的。

赵明娟[10](2019)在《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Mn2O3的合成与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frameworks,MOFs)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以均苯三酸锰(MnBTC)为前驱体,成功制备出Mn2O3材料,并通过在前驱体中加入铝盐和铟盐以及包覆铟盐煅烧改性,合成了Mn2O3/Al2O3,Mn2O3/In2O3,Mn2O3@In2O3复合材料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和形貌分析,利用电池的充放电测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出均苯三酸锰材料,通过煅烧合成Mn2O3,探究了不同煅烧温度下材料的晶体生长,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均苯三酸锰为前驱体,煅烧温度在400-700℃,煅烧时间3h的产物均为Mn2O3,但其电化学性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煅烧温度为400℃,煅烧时间为3 h,得到的Mn2O3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300 mA/g时,首圈的放电比容量为59.2 mAh/g,第二圈放电比容量为92.9mAh/g,经过数次循环放电比容量可达155.7 mAh/g,500圈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95 mAh/g以上。材料在大电流充放电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循环稳定性,当电流密度为1500 mA/g时,材料经过1000圈的循环放电比容量保持在90.2 mAh/g。2.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Al3+、In3+掺杂的均苯三酸锰前驱体,通过煅烧合成Mn2O3/Al2O3和Mn2O3/In2O3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显示,Mn0.7Al0.3BTC-400℃-3h样品在30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圈的长循环,放电比容量保持在100 mAh/g左右,相比MnBTC-400℃-3h的样品,比容量提高了80mAh/g;Mn0.95In0.05BTC-400℃-3h样品在30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600圈的循环,放电比容量高达205.2 mAh/g且趋于平稳,在电流密度为1500 mA/g下,循环1000圈的放电比容量可达180 mAh/g左右。分析发现,在前驱体中分别掺杂铝离子和铟离子制备复合物的方法对于三氧化二锰性能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加入Al3+或In3+并不会影响充放电平台,并且使材料充放电平台有所延长。3.对均苯三酸锰进行包覆改性,得到Mn2O3@In2O3材料。探究了氯化铟前驱体的添加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包覆后材料的循环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当氯化铟的用量为0.02 g时,改性后的Mn2O3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300 mA/g电流密度下循环600圈,放电比容量高达188.7 mAh/g,比纯样提高了100.2 mAh/g。与前一章制备的Mn2O3/In2O3材料进行对照分析,发现氧化铟的引入对Mn2O3的性能都有提升,但将铟离子直接掺杂在苯三酸锰中获得的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

二、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b~(3+)-Trimesic Acid Fluorescence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b~(3+)-Trimesic Acid Fluorescence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荧光传感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历程
    1.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荧光探测机理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 (PET)
        1.3.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FRET)
        1.3.3 分子内电荷转移 (ICT)
        1.3.4 聚集诱导发光 (AIE)
    1.4 稀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传感应用
        1.4.1 稀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4.2 稀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荧光传感特性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工作
第二章 单稀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分析仪器
        2.2.2 [RE(FDA)_(1.5)(DMF)]·DMF(RE=Tb、Y、Sm)的合成及元素分析
        2.2.3 测试前预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参数及晶体结构分析
        2.3.2 [RE(FDA)_(1.5)(DMF)]·DMF(RE=Tb、Y、Sm)的粉末X-射线衍射
        2.3.3 [RE(FDA)_(1.5)(DMF)]·DMF(RE=Tb、Y、Sm)的稳定性分析
        2.3.4 [RE(FDA)_(1.5)(DMF)]·DMF(RE=Tb、Y、Sm)的光致发光性能
        2.3.5 [Tb(FDA)_(1.5)(DMF)]·DMF的金属离子荧光传感性能
        2.3.6 [Tb(FDA)_(1.5)(DMF)]·DMF对有机溶剂的荧光传感性能
        2.3.7 [Y(FDA)_(1.5)(DMF)]·DMF的金属离子荧光传感性能
        2.3.8 [Y(FDA)_(1.5)(DMF)]·DMF对有机溶剂的荧光传感性能
        2.3.9 [Sm(FDA)_(1.5)(DMF)]·DMF的金属离子荧光传感性能
        2.3.10 [Sm(FDA)_(1.5)(DMF)]·DMF对有机溶剂的荧光传感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稀土金属掺杂-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分析仪器
        3.2.2 [RE(FDA)_(1.5)(DMF)]·DMF(Ln=Sm、Tb;Sm、Y)的合成及元素分析
        3.2.3 测试前预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E(FDA)_(1.5)(DMF)]·DMF(RE=Sm、Tb;Sm、Y)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参数
        3.3.2 [RE(FDA)_(1.5)(DMF)]·DMF(RE=Sm、Tb;Sm、Y)的粉末X-射线衍射
        3.3.3 [RE(FDA)_(1.5)(DMF)]·DMF(RE=Sm、Tb;Sm、Y)的热稳定性分析
        3.3.4 [RE(FDA)_(1.5)(DMF)]·DMF(RE=Sm、Tb;Sm、Y)的光致发光性能
        3.3.5 [Sm_(0.1)Tb_(0.9)(FDA)_(1.5)(DMF)]·DMF的金属离子荧光传感性能
        3.3.6 [Sm_(0.2)Y_(0.8)(FDA)_(1.5)(DMF)]·DMF的金属离子荧光传感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配体稀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分析仪器
        4.2.2 [Tb_2(FDA)_(1.5)(BTC)(DMF)]·DMF的合成及元素分析
        4.2.3 测试前预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Tb_2(FDA)_(1.5)(BTC)(DMF)]·DMF的粉末X-射线衍射
        4.3.2 [Tb_2(FDA)_(1.5)(BTC)(DMF)]·DMF的稳定性分析
        4.3.3 [Tb_2(FDA)_(1.5)(BTC)(DMF)]·DMF的光致发光性能
        4.3.4 [Tb_2(FDA)_(1.5)(BTC)(DMF)]·DMF的金属离子荧光传感性能
        4.3.5 [Tb_2(FDA)_(1.5)(BTC)(DMF)]·DMF的对N2的吸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发表论文
    二、专利
    三、会议
    四、竞赛
    五、参研项目

(2)基于镧系纳米荧光传感器用于白酒中酒精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酒中乙醇检测方法进展
    1.3 荧光纳米材料
    1.4 稀土金属发光材料
    1.5 研究方法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理验证
    3.2 材料表征
    3.3 Tb~(3+)与BTC比例优化
    3.4 乙醇浓度测定
    3.5 实际白酒样品中酒精度测定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及优势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3)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晶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光致变色材料的定义
    1.2 光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1.2.1 无机光致变色材料
        1.2.2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1.2.3 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
    1.3 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1.3.1 光致变色材料在磁学方面的应用
        1.3.2 光致变色材料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3.3 光致变色材料在吸附检测方面的应用
        1.3.4 光致变色材料在信息存储方面的应用
        1.3.5 光致变色材料在非线性光学方面的应用
    1.4 多金属氧酸盐的概述及发展
    1.5 多酸基光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1.5.1 多酸-有机胺类杂化光致变色材料
        1.5.2 多酸-羧酸类杂化光致变色材料
        1.5.3 多酸-芳香硫类杂化光致变色材料
        1.5.4 多酸-螺吡喃类杂化光致变色材料
        1.5.5 多酸-萘二酰亚胺类杂化光致变色材料
    1.6 紫精-多酸基光致变色晶态材料的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关键科学问题、选题意义及相关科学发现
        1.7.1 关键科学问题及意义
        1.7.2 相关科学发现
    1.8 实验试剂和测试手段
        1.8.1 实验试剂
        1.8.2 本论文所用到的配体结构
        1.8.3 主要配体的合成方法
        1.8.4 测试手段
第二章 不需要质子转移的超敏感可逆多酸-紫精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设计与机理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合物[(Bpyen)_2(Mo_8O_(26))]·2H_2O(1)的合成
        2.2.2 化合物[(Pbpy)_2(Mo_8O_(26))]·4H_2O(2)的合成
        2.2.3 化合物1-2的单晶数据与结构测试
    2.3 晶体结构
        2.3.1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2.3.2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2.4 化合物1-2的性能表征及结果讨论
        2.4.1 化合物1-2的光致变色性能
        2.4.2 光致变色的机理研究
        2.4.3 光致变色过程中质子转移与否的探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胺-多钼氧酸盐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的重新认识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合物(4pp)·(H_3tma) (3)的合成
        3.2.2 化合物[H(4pp)]·(H_3pma)(4)的合成
        3.2.3 化合物[H(4pp)]_4Mo_8O_(26)·2(4pp) (5)的合成
        3.2.4 化合物3-5的单晶数据与结构测试
    3.3 晶体结构讨论
        3.3.1 4-苯基吡啶质子化和非质子化的差异
        3.3.2 化合物3-5的晶体结构
    3.4 化合物3-5的性能表征及结果讨论
        3.4.1 化合物3-5的光致变色性能
        3.4.2 化合物5的光致变色机理的研究
        3.4.3 化合物5光致变色过程中质子转移与否的探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双功能光致变色和气致变色性能的多孔两性金属有机框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合物[Zn(Cbdcp)(4,4'-bipy)_(0.5)]·2H_2O (Zn-MOF)(6)的合成
        4.2.2 化合物6的单晶数据与结构测试
    4.3 晶体结构讨论
        4.3.1 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
    4.4 化合物6的性能表征及结果讨论
        4.4.1 化合物6的光致变色性能
        4.4.2 化合物6的胺类选择性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例新型的多功能光致变色材料被用于快速的紫外线检测、胺类选择性检测和无墨可消除印刷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合物[Zn(bcbpy)_(0.5)(pma)_(0.5)(H_2O)]·3H_2O (7)的合成
        5.2.2 化合物7的单晶数据与结构测试
    5.3 晶体结构讨论
        5.3.1 化合物7的晶体结构
    5.4 化合物7的性能表征及结果讨论
        5.4.1 化合物7的紫外线检测性能
        5.4.2 化合物7的胺类选择性检测
        5.4.3 化合物7的无墨可消除印刷性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基于多吡啶羧酸配体Ln-MOFs的构筑、发光性能及主客体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概述
    1.2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发光机制
        1.3.1 基于有机配体发光
        1.3.2 基于金属中心发光
        1.3.3 电荷转移发光
        1.3.4 在MOFs中引入荧光客体分子发光
    1.4 镧系金属-有机框架发光材料研究
        1.4.1 Ln-MOFs化学传感
        1.4.2 Ln-MOFs温度传感
        1.4.3 Ln-MOFs可调谐光和白光发射
        1.4.4 Ln-MOFs近红外发光研究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三羧基苯基三联吡啶配体多功能Ln-MOFs比例型荧光温度计和化学传感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测试仪器
        2.2.2 配位聚合物1-5的合成
        2.2.3 1-5的晶体结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1-5的晶体结构分析
        2.3.2 1-5的PXRD和热重分析
        2.3.3 1-5的光致发光及调谐白光发射
        2.3.4 Tb_(1-x)Eu_xtcptpy温度传感
        2.3.5 4对有机溶剂分子的传感性能研究
        2.3.6 4对金属阳离子的敏感特性研究
        2.3.7 传感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多羧酸混合配体自组装Ln-MOFs的合成、结构、荧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所用化学试剂和测试仪器
        3.2.2 配位聚合物6-8的合成
        3.2.3 6-8的晶体结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6-8的晶体结构描述
        3.3.2 6-8的PXRD和热重分析
        3.3.3 6和8的光致发光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Ag-MOF的构筑及其水溶液中抗生素的检测和发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所用试剂和测试仪器
        4.2.2 化合物9-16的合成
        4.2.3 9的晶体结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9的晶体结构分析
        4.3.2 9-16的IR分析
        4.3.3 9-16的PXRD和热重分析
        4.3.4 9的光致发光及传感抗生素研究
        4.3.5 Ag-MOF封装Ln3+的可见-近红外荧光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5)荧光MOFs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白光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实验仪器、试剂及测试方式
2 基于H_4dbpt构筑稀土配合物材料及其复合物白光调节
    2.1 引言
    2.2 材料合成
    2.3 表征分析
    2.4 基于稀土配合物多金属白光发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同构发光MOFs材料负载染料调光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制备
    3.3 表征分析
    3.4 基于多孔配合物负载染料制备白光发射材料性能研究
    3.5 基于多孔配合物制备黄光荧光粉搭载蓝光芯片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同构多孔配合物及其吸附染料白光材料的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In-L~1及其吸附染料白光材料阳离子识别性能
    4.3 基于In-L~2及其吸附染料白光材料阳离子识别性能
    4.4 基于In-L~3及其吸附染料白光材料阳离子识别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三角形及线型羧酸的MOFs构筑、荧光性能及后合成离子替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简介
    1.2 金属有机框架研究现状
    1.3 基于混合配体MOFs的构筑策略
        1.3.1 M_2O(COO)_4簇混合二元羧酸和二元胺的扩展
        1.3.2 M_2O(COO)_4簇混合二元羧酸和吡啶羧酸盐的扩展
        1.3.3 M_2O(COO)_4簇混合三元羧酸和二元胺的扩展
        1.3.4 Zn_4O(COO)_6簇混合不同长度的二元羧酸的扩展
        1.3.5 Zn_4O(COO)_6簇混合三元羧酸和二元羧酸的扩展
        1.3.6 混合配体与高核簇
    1.4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
        1.4.1 MOFs气体吸附与选择性分离
        1.4.2 MOFs固态发光
        1.4.3 MOFs发光化学传感
        1.4.4 MOFs超分子催化
        1.4.5 MOFs后合成离子替换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简单均苯三酸MOFs的构筑及白光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化合物1-8的合成
        2.2.3 晶体结构测定与结构精修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1-8的晶体结构描述
        2.3.2 化合物1-8的热稳定性研究
        2.3.3 化合物1-7的荧光性质及发光器件制备
        2.3.4 化合物2的染料吸附性质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取代间苯二酸MOFs的构筑与荧光传感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化合物9-14的合成
        3.2.3 晶体结构测定与结构精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9-14晶体结构描述
        3.3.2 化合物9-14的热稳定性研究
        3.3.3 化合物9的离子传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线型羧酸MOFs的构筑及穿插调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化合物15-19的合成
        4.2.3 晶体结构测定与结构精修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15-19晶体结构描述
        4.3.2 化合物15-19的热稳定性研究
        4.3.3 化合物15-19荧光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均苯三酸衍生配体MOFs的构筑、吸附性质及后合成离子替换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化合物20-23的合成
        5.2.3 晶体结构测定与结构精修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合物20-23晶体结构描述
        5.3.2 化合物20-23的热稳定性研究
        5.3.3 化合物20、21、22气体吸附性质研究
        5.3.4 化合物20、22、23后合成离子替换性质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7)基于四羧酸配体构造的发光金属有机框架的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介绍
    1.2 金属有机框架的分类
        1.2.1 IRMOFs系列材料
        1.2.2 ZIFs系列材料
        1.2.3 MILs系列材料
        1.2.4 UiO系列材料
    1.3 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
        1.3.1 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的影响因素
        1.3.2 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方法
    1.4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
        1.4.1 吸附与分离
        1.4.2 荧光发光及传感性能的应用
        1.4.3 MOFs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4.4 MOFs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2 具有水稳定性且对Fe~(3+)和硝基芳族同系物具有响应的MOFs,对镧系元素的包封能够响应发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化合物的制备
        2.2.3 晶体测试及精修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1-2的晶体结构
        2.3.2 化合物1-2的表征
        2.3.3 化合物1-2对硝基爆炸物的荧光传感性能
        2.3.4 化合物1-2对金属阳离子的荧光传感性能
        2.3.5 化合物1-2对稀土离子的封装及的荧光发光性能
    2.4 结论
3 基于柔性四羧酸配体构造的两例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的结构和荧光发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配合物1~2的合成
        3.2.3 配合物晶体结构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1-2的晶体与结构
        3.3.2 配合物的红外分析
        3.3.3 配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3.4 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分析
        3.3.5 化合物2的气体吸附分析
        3.3.6 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分析
    3.4 小结
4 结论与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羧酸与氮杂环配体共支撑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离子热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概述
    1.2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常用合成方法
    1.3 离子热合成
    1.4 离子热法合成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5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在荧光检测和染料吸附方面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第二章 对苯二甲酸与含氮配体支撑的锌配位聚合物的离子热合成、结构及性质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化合物1-4 的合成
        2.2.3 不同有机溶剂中的荧光检测
        2.2.4 对硝基化合物溶液的荧光检测
        2.2.5 对无机阳离子的荧光检测
        2.2.6 染料吸附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2.3.2 化合物的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和化学稳定性测试
        2.3.3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2.3.4 化合物的热重分析
        2.3.5 化合物的室温固态荧光光谱
        2.3.6 化合物1 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荧光
        2.3.7 化合物1 对无机阳离子的荧光检测
        2.3.8 化合物1 对硝基化合物的荧光检测
        2.3.9 化合物的染料吸附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均苯三酸与含氮配体支撑的锌配位聚合物的离子热合成、结构及性质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化合物5-7 的合成
        3.2.3 不同有机溶剂中的荧光检测
        3.2.4 对硝基化合物溶液的荧光检测
        3.2.5 对无机阳离子的荧光检测
        3.2.6 染料吸附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3.3.2 化合物的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和化学稳定性测试
        3.3.3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3.3.4 化合物的热重分析
        3.3.5 化合物的室温固态荧光光谱
        3.3.6 化合物5和6 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荧光
        3.3.7 化合物5和6 对无机阳离子的荧光检测
        3.3.8 化合物5和6 对硝基化合物的荧光检测
        3.3.9 化合物7 的染料吸附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手性稀土金属-有机框架和金属笼配合物的可控组装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研究背景和发展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设计合成
        1.2.1 构筑MOFs的金属中心
        1.2.2 构筑MOFs的有机配体
    1.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合成方法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应用
        1.4.1 气体吸附与分离
        1.4.2 发光材料和荧光检测
    1.5 手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HMOFS)简介
        1.5.1 手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HMOFs)的设计与合成
        1.5.2 手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HMOFs)的应用
        1.5.2.1 不对称催化
        1.5.2.2 在对映体分离方面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手性稀土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测试仪器
        2.2.3 配体H_3L~1、H_3L~2及配合物 1–9 的合成
        2.2.3.1 配体(S)5-1-羧乙基-氨基-甲基)间苯二甲酸(H_3L~1)的合成
        2.2.3.2 配体(S)5-2-羧基5羰基1亚甲基)间苯二甲酸(H_3L~2)的合成
        2.2.3.3 配合物 1?9 的合成
        2.2.4 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解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结构描述
        2.3.1.1 配合物 1?7 的晶体结构
        2.3.1.2 配合物8和 9 的晶体结构
        2.3.2 配合物 1?9 的粉末衍射表征和热重分析
        2.3.3 配合物 1-7 的圆二色谱分析
        2.3.4 配合物 2-5 荧光性能研究
        2.3.5 配合物4对金属阳离子的检测
        2.3.6 配体H_3L~2和配合物 8、9 的光物理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阴离子诱导的金属笼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配合物 10-15 的合成
        3.2.3.1 配合物10和 11 的合成
        3.2.3.2 配合物12和 13 的合成
        3.2.3.3 配合物14的合成
        3.2.3.4 配合物15的合成
        3.2.4 晶体结构的测定及精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结构的描述
        3.3.1.1 配合物10和 11 的晶体结构
        3.3.1.2 配合物12和 13 的晶体结构
        3.3.1.3 配合物14的晶体结构
        3.3.1.4 配合物15的晶体结构
        3.3.2 配合物 10-15 的粉末衍射表征和热重分析
        3.3.3 配合物 10、11 和15的磁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10)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Mn2O3的合成与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系电池概述
    1.3 水系锌离子电池简介
        1.3.1 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3.2 水系锌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4.1 金属有机框架的制备方法
        1.4.2 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物在电极材料方面的应用
    1.5 本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仪器设备
    2.2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2.3 电池极片的制备组装
        2.3.1 电池电极片制备
        2.3.2 电池组装
    2.4 材料物理化学性能表征及电池测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3 BET比表面积测试(BET)
        2.4.4 恒流充放电测试
第三章 以MOFs为前驱体合成Mn_2O_3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热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MnBTC材料的合成及Mn_2O_3材料的制备
        3.2.1 MnBTC材料的制备
        3.2.2 MnBTC材料的XRD分析
        3.2.3 MnBTC材料的SEM分析
        3.2.4 Mn_2O_3材料的制备
        3.2.5 不同煅烧温度下样品的XRD分析
        3.2.6 不同煅烧温度时间下Mn_2O_3材料的SEM分析
        3.2.7 不同煅烧温度时间下Mn_2O_3材料的BET分析
        3.2.8 Mn_2O_3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n_2O_3/Al_2O_3, Mn_2O_3/In_2O_3,Mn_2O_3@In_2O_3复合材料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Mn_2O_3/Al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2.1 Mn_2O_3/Al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Mn_2O_3/Al_2O_3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4.2.3 Mn_2O_3/Al_2O_3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4.3 Mn_2O_3/In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3.1 Mn_2O_3/In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Mn_2O_3/In_2O_3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4.3.3 Mn_2O_3/In_2O_3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4.4 Mn_2O_3@In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4.1 Mn_2O_3@In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
        4.4.2 Mn_2O_3@In_2O_3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4.4.3 Mn_2O_3@In_2O_3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4.5 Mn_2O_3/Al_2O_3,Mn_2O_3/In_2O_3,Mn_2O_3@In_2O_3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b~(3+)-Trimesic Acid Fluorescence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荧光传感性质研究[D]. 李大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基于镧系纳米荧光传感器用于白酒中酒精度检测[D]. 瞿驰.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3]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晶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李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多吡啶羧酸配体Ln-MOFs的构筑、发光性能及主客体化学研究[D]. 尚娅培. 郑州大学, 2020(02)
  • [5]荧光MOFs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白光领域的应用[D]. 鲍伟. 三峡大学, 2020(06)
  • [6]基于三角形及线型羧酸的MOFs构筑、荧光性能及后合成离子替换研究[D]. 王策.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四羧酸配体构造的发光金属有机框架的结构及性能研究[D]. 任娟.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8]羧酸与氮杂环配体共支撑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离子热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 麦志财. 暨南大学, 2019(07)
  • [9]手性稀土金属-有机框架和金属笼配合物的可控组装与性能研究[D]. 王文博. 郑州大学, 2019(08)
  • [10]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Mn2O3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 赵明娟.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Tb~(3+)-均苯三酸荧光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